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精选3篇)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 篇1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教学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深化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衍进,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就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给予方法论指导,从而厘清形势与责任,在实际工作学习中能够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教学重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衍进
3、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导入新课】“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师生讨论)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在总结我党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更加坚信,使不相信的人逐步相信。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上地位突出,中国因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着重于思考“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要求考虑经济社会协调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教学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相互贯通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中国发展道路提出的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本专题针对什么是发展、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展开教学。
一、什么是发展
1、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2、什么是发展观
二、建国以来四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阐述(理解“一脉相承”!)
1、毛泽东论科学发展(板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强调发展是基础。
(1)发表背景:国内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苏共20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复杂的国际情况使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2)指导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十大关系::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⑦党和非党的关系;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⑨是非关系(人民内部关系);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是在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和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邓小平论科学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主要观点有:(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等。
3、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观点包括:
(1)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等。
4、胡锦涛论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到广东考察,在广州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综合比较如下:)
(1)关于对发展地位的认识:从“硬道理”、“第一要务”到“第一要义”---扭住发展不动摇。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邓选》中“发展”一词出现1066次。江泽民2002年“5.31”讲话:“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在党16大后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失去意义。
(2)关于对发展内容的认识:从“两手抓”、“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越发注重全面性。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关于对发展方法的认识:从“先富带后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到“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求协调。
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时期,东部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江泽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针,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决策。
胡锦涛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开发海西等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4)关于对发展目的的认识:从“富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到“以人为本”---落到核心抓根本。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富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江泽民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明确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特征”,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建立在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板书)1、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2、日前,影响稳定的因素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从国内来讲,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由1万多起增加到6万多起,参与人数从73万人次增加到307万人次。2005年1—6月,比2004年又增加了36%。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农民征地问题和城市拆迁问题增加了70%左右。
3、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1)“关键时期的最大特征是机遇和危机随时处于相互转换的状态。”(2)中国的这个关键时期,是以人均GDP 达到一千美元以上为标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后果:这两个转变带来全社会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和调整,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犯罪、官员腐败、失业加剧、环境污染等多种社会矛盾强劲,民众政治参与冲动强劲,多种矛盾和摩擦随时都会引起社会危机出现。(4)关注三个方面矛盾: A.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在本世纪初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两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沦落到贫困阶层。两国的基尼系数与10年前相比有明显的上升,其中阿根廷的基尼系数从0.43上升到0.55。基尼系数的微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却能强烈地感受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阿根廷近年来绑架和抢劫案大量增加。阿根廷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国之一,其人文发展水平一度接近发达国家。委内瑞拉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国之一。这两个国家在发展中的挫折值得深思。
拉美的教训是,总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孕育危机,经济也往往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B.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板书)
近几年我国经济成就一定程度上是靠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为投资拉动,技术靠引进,生产靠盘剥廉价劳动力,环境代价付出惨重,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1980—2000年,中国是以能源消耗增长1倍支持了经济翻两番。现在我国日耗水量、污水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二。资源、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突现。污染更导致人民生活品质、健康状况的下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C.相对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板书)经济学家判断,科教文卫体事业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约5—8年,尤其是教育、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这与管理体制有一定关系,中央政府承担教育部直属学校的投入,省市政府也不承担义务教育,主要是承担直属学校。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提升到区(县)政府,这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已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四、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1、发展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1)以人为本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做到“四个方面”:
①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③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④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1)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还要有科教文卫体的发展,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的共同推进
(3)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3、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1)从发展性质看,“协调发展”指的是大体平衡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
一些国家在发展中实施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以印尼为例,5%的华人掌握了70%的财富,95%的印尼人财富少,印尼人因此经常制造恐怖、排华事件;而马来西亚,考虑到华人天生比马来人聪明、勤劳,制订分配政策时向马来人照顾,如高考录取的100名中,华人65,马来人25,印度人10,社会就相对比较稳定。
(2)从方法论看,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
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教学反思: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特征”,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 篇2
一、面临的问题
(一) 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参与学生数少, 受益面不大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在校大学生, 但实际上, 因为学生对第二课堂了解有限, 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只有很少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 大部分学生因为对第二课堂活动了解不深, 重视度不够等原因不能参与其中, 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参加了, 也只是被动地担当观众的角色, 使得第二课堂活动效率不高, 受益面很窄, 达不到最初设立该课堂活动的目的。
(二) 软件力量不足
除了上述学生本身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此外,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 很多学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没有配备长期、专门的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英语教师,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平时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一线的专职教师, 他们虽然对第二课堂构建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工作, 不遗余力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由于这些教师平日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重, 加上教师自身精力有限, 所以往往出现一位老师不能长期系统地负责第二课堂活动, 一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多位老师轮流监督和管理, 这样就很难保证第二课堂教学的长期系统性开展, 不利于第二课堂活动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 硬件配置不佳
学生进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所需要的场地等硬件设施配备处于学校的边缘化考虑的境地 (严, 2006) 。英语第二课堂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在一个相比教室更大的场所才能顺利开展,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有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 比较适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但对这些场地的使用需要通过学校多个部门层层审批, 手续繁杂, 常常出现的情况是, 一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不停的换场地, 换位置, 再加上通知不到位等原因, 学生们很难每次都到场, 这无形中给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解决的办法
(一)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观念, 提升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有很多学生甚至包括一些英语教师, 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自主学习能力低, 对自己主动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抵触情绪, 造成了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浪费, 效果差。据此,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的学习态度, 正确认识英语第二课堂的巨大作用, 帮助和引导他们积极投入第二课堂活动中去,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此外, 还要加大对英语第二课堂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二课堂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 把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正规化, 纳入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规教学模式中去, 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 在软件设备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得到足够保证,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课堂正规化之后, 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英语公共课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不仅可以调动第二课堂负责教师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 也便于学校正常开展对第二课堂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除此之外, 第二课堂具有了和正规课堂同等的地位, 在硬件配备等方面学校会更加积极配合, 更利于活动的开展。
(三) 效仿正规大学英语课堂, 实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分级教学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英语课堂都实行分级教学, 充分考虑了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兴趣、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效果良好。英语第二课堂想要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也应该实行分级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行分层次管理, 设置不同类型的课堂活动和课程体系, 供学生们进行自主选择。这不仅能避免教师资源的浪费,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第二课堂教师资源、教学资源按需分配, 学生也能从中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学到想学的知识。
(四) 建立公平有效的评价体系
除了改变学生对第二课堂固有的模式化思维, 把第二课堂正规化, 实行分级教学等手段之外,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公平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其中, 要能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其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积极参与其中的会得到较高评价, 获得相应学分, 不参与、消极参与的不会获得学分。只有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通过该评价体系及时发现自身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查缺补漏, 逐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结语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英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当前英语教改模式下, 存在很多如学生参与度不高, 软硬件配备不足等问题,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 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 并积极探求解决办法, 要改变学生固有模式化想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要把第二课堂正规化, 实行分级教学管理, 最后积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相信通过以上办法,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会顺应大学英语教改的趋势, 在各高校有效开展,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 篇3
固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所在。然而,培养既有技能,又有除就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等能力,或许是我们在培养人才上应有的更高追求。如上面的故事,如果孩子在实干(技能)之外,又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所努力的方向。因此,要求职业学校在办好专业性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2004年举办全国第一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开始,校园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0年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规格越来越高,赛项内容不断丰富,学校、学生参与面不断扩大,参赛作品质量稳步提高。具体到某个学校,其校園文化建设之丰富也令人欣慰,如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商务文化节和西方文化节、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书画协会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在技能学习之外提供了发展综合能力的天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是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首先,抓好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支撑。抓好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抓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展示园地等。其次,抓好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包括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等。
教育实践表明,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第二课堂”,与技能性学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6-11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2-03
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工作总结08-23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
新烟区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11-02
解决问题是活动的目的06-17
抱怨从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10-13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突出问题的公示08-10
中国足协的问题探讨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