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2024-06-12

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共7篇)

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篇1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的保障,是党在宗教 工作上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点。而宗教行政执法工作则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核心环节,在实践 中,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处理好依法管理和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

依法管理和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依法管理是为了保证顺利地完成党的宗教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 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因此,管理要体现保护,保护需要管理。一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依法管理是为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 正确地贯彻,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对正常的宗教活动加以保护,对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加以制止和打击,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们对 立起来。依法进行管理,就是要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就可以对宗教界人 士和信教群众发号施令,不分正常宗教活动还是非法活动,一概加以限制,甚至粗暴干涉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侵犯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如果这样,将有悖于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的原则,有悖于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不利于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二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对宗教事务依法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宗教方面的一些 问题,有效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需要法律的支撑。过去我们主要靠政策来管理宗教事务。政策 调控的缺陷,就在于其缺乏国家强制力,缺乏充分的透明度,“弹性”较大。这样一方面导致宗教下策执行有偏差,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导 致对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力。而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震慑性、强制性、公开性、权 威性、稳定性等特点,即所谓法律的“刚性”。宗教界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确认后,可以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被法律规范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 决。

二、必须处理好行政处罚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宗教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引导和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因此,不能因为有了法律武 器,就忽视或者削弱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一要看到宗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应当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摆脱了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我国信教群众自办的宗教事业,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 主要办法是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绝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当作对抗性矛盾,人为树敌;也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自讨苦吃。因此,对于宗教方面的 问题要慎用行政处罚手段,能通过教育解决的就不一定处罚。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越是强调依法管理,越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二是充分认识宗教事务管理的特 殊性。宗教方面违法行为的内核多数还是思想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就不一定动用法律,能不处罚的尽可能不处罚,处罚过程中表示悔改 的也不一定非要作出处罚决定。真正动用法律给予处罚的应当是屡教不改,影响很坏的少数案例、个别人员。三是处罚与教育并重。对影响面广、牵涉群众多的案 件,首先要教育疏导群众,解脱大多数群众,切不可不做工作就去处罚;其次对领头者、严重违法者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处罚要公正公 开,要办成“铁案”,这样能维护法律的权威,发挥出法

律的教育、威慑作用,以儆效尤。因此,教育需要处罚,处罚中要体现教育。

三、必须处理好执法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执法主体指宗教部门,相对人指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一是要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法律素 质,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执法水平。目前,各级宗教工作部门还有不少是统战部的内设机构,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宗教工作部门干部习惯了靠行政手段管 理宗教事务,法律素质不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前一阶段,我区明确了民族宗教局的执法主体资格,局长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积极加强机构建设,层层举办行政执 法培训班以提高宗教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要增强执法人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建设 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去执法,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平行的、“公仆”的位置上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也包括为广 大信教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也包括让广大信教群众满意。三是要增强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素质。目前信教群众普遍文化程序不 高、法制观念不强,因此要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守法意识。要加强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的教育,加强权利与义务相 统一的教育,使他们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的公民,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活动,任何人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明白国法高于“教法”,一个好信徒,首先应当是爱国守法的好公民。要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敢于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并监督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

四、必须自理好宗教事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事务是一种涉及面很广的社会公共事务,搞好行政执法,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就要重视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宗教事务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宣传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在处理突发性宗教矛盾过程 中经常与公安、综治等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我区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 组,以协调解决民族宗教方面的重大问题,并将民族宗教部门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通过综治委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帮助和支持宗教部门执 法,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宗教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如治理基督教私设家庭聚会点和乱建寺庙等问题已初见成效。三是要防止多头执法和越权执法现象的发 生。宗教事务牵涉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因而宗教违法案件也会牵涉到许多行政执法部门(如公安、城建等),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多头执法。对于几个行政执法部门都有权执法的宗教违法案件,如果几个执法部门都去执法,势必出现一个部门刚执完法,另一个部门又去执法的现象,使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 反感情绪,影响执法的效果,削弱法律的威信。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协调工作,可以明确由某个部门牵头,组成联合执法队。二是越权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宗教工作部门不能认为只要是宗教行政违法案件就应统统归我执法,对于没有执法权的违法案件,千万不能越权执法(如宗教工作部门不能限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 身自由),否则就是执法主体违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及其

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 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树立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观念,认真抓好依法管理,积极推进宗教行政执法,努力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宗教;宗教信仰;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早已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确认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党和国家对待、处理宗教问题长期的基本政策,是维护和谐新疆的重要条件,新疆的信教群众逾千万,约占全疆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正确理解并切实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对于构建和谐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信教群众而言,宗教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尊重和保护,既是关系他们人生权利的重要问题。也是赢得信任的重要条件,更是能否调动他们为促进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为和谐新疆建设做贡献的基本前提。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贯彻执行了这一政策,就能牢固地建立起我党与爱国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反之,就会破坏这种统一战线,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尤其是在宗教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甚至严重问题的时候,或者因宗教问题引发出其他问题,包括有人利用宗教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导致有人怀疑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决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要避免平时放任不管,遇事收紧,进而对宗教采取压制等错误做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确立这样一个信念: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搞违法活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不能把违法活动,把利用宗教搞分裂的现象等同于宗教本身。我们只有一贯坚持并贯彻执行这一政策,才能更进一步地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全面建设和谐新疆服务,从而更进一步地证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而能否在关键时刻坚定地执行好这一政策,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的政策水平的一大考验。

在新疆,宗教比较特殊的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在某些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人们不信教的自由没有保障,强迫他人信教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和一些青少年不信教的权利受到侵害,使一些不信教的党员群众感到孤立和压抑。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方面要加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对强迫青少年学经和对不信教群众进行孤立,强迫其信教等非法活动坚决加以制止,使非法宗教活动的蔓延、强迫他人信教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宗教信仰是信仰者内在的、深层的精神追求,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但当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外化为宗教行为和宗教仪式时,就成了具有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社会设施(寺、观、教堂)和社会活动(有广大信教群众参加的宗教活动或其它活动)的社会实体,成了社会公共事务,因此,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而在现代生活中,也只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才能还原宗教的本来面目,建立起有效抵制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社会基础,更有效地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人权。

1991年,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宗教立法”。在此期间,尽管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相继颁布了有关宗教问题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等。但这些法规涵盖面窄,可操作性差。很不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宗教方面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完善宗教法律和法规势在必行。

首先,在宗教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宗教内在的规律,同时要考虑法律体系和内容的完整。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地存在着宗教信仰,在宗教立法时,也应全面考虑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宗教法律与民族政策协调一致。在宗教立法内容方面,根据以往的经验,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对合法宗教的界定要明确。在一些地方法规中,有的把宗教仅限定为五大宗教,这样一些少数民族的本民族宗教和民间宗教就无法被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加以管理,因而必然会给管理工作带来混乱。

2要明确宗教信仰和邪教、封建迷信的界限,从而保护合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邪教。

3确立宗教法人制度。目前,我国对宗教财产所有权的规定不明确,有些宗教寺庙并未完全形成财团法人运作模式,不利于依法管理。

4规范宗教活动,即宗教活动的场所、内容、慈善、宣传、募捐与捐赠等。

5确定宗教团体及与之相关的团体之间的关系。

6保障宗教组织办好宗教院校。

7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

自治区要加快对《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修订,同时尽快制定《非法宗教活动处罚条例》等法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毕竟是一部综合性的法规,其宏观性要大于微观性,具体到每一条款都不可能象单项法规、规章那样详尽具体。而且这一问题越是到基层、越是涉及具体事务也就越突出。比如,一些地方遇到的宗教活动场所房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属于相关宗教团体还是属于该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的问题;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能否经营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以及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如何处罚、由谁去处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在布局上“合理化”的具体标准问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成员的条件、推选产生办法和任期问题;大型宗教活动规模的量化标准问题,还有国家公职人员参加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节日、站礼活动,是否算作参加宗教活动?信教群众按照宗教习俗集中为亡人念经、家长给自己的子女教授宗教知识,是否算作非法宗教活动?清真寺维修标准应当如何掌握等等。这些问题在其中均无明确的规定,相关的单项法规、规章、细则等也尚未出台,这给宗教事务的管理、特别是相应的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在新疆的有些地区,当地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值班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资料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效果不错。自治区也可借鉴这些经验,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其次,明确对伊斯兰教什叶派、依禅派的政策,统一对学经人员的政策。什叶派在我区主要是塔吉克依斯玛依里亚分支和十二伊玛木分支。前者的信仰者主要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后者主要集中在莎车县,总人数约3万人左右,目前活动基本正常。依禅派活动范围主要在喀什和和田的部分县市,解放初期的多次暴乱都与其有密切关系,现在仍有跨地区宗教活动。目前和田掌握的“依禅”(教派传引入,负责主持宗教活动)共有323人,教徒尚无准确数字。喀什地区现有依禅教徒1200人左右,在莎车有两处活动场所。它虽为伊斯兰教的一个派系,但又有“口

唤”和危害教徒身体健康的活动。去年和田地区两个依禅派头目的葬礼都有万人以上参加。目前,和田地区视依禅派的活动为非法宗教活动,采取取缔和打击的办法,以遏制其蔓延。喀什地区则有两种做法,如喀什市对依禅派的活动采取禁止的做法,如果发现擅自活动的要进行教育和罚款。莎车县则按照定人、定岗位岗、定职责的“三定”原则进行管理。对这两个教派究竟应当如何管理,目前中央和自治区都缺乏明确的政策,使基层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为此,应当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的调研,找出对策,为做好对这两个教派的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过去民族宗教部门曾规定,学经3个月以上就算“塔里甫”,以后又把政府批准由爱国宗教人士代培的学经人员也称作塔里甫,这样往往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应当加以区分,防止这一名称的滥用。此外,对非正规学经人员。有些地方都作为有问题的人看待,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做法,对此宜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总的原则是不要把他们看作一个单独的群体,对有犯罪前科,或是有现行不法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加强管理;对受极端思想影响、但未参与不法活动的,由民族宗教部门管理,加强教育转化;对其余人员,应作为一般群众对待,以使他们安心生产生活。其中表现好,并且确有一定宗教学识的,也可以由民族宗教部门通过正规培训后任用。

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行政执法主体,因此,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宗教事务管理的好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必须依法管理好管理者本身。要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宗教工作干部的政策水平,培养一支政治上强、懂政策、业务精、作风好、会管理、能联系群众的干部队伍,使各种宗教问题能够解决于基层,消灭于萌芽之中。

其次,管理要依法。要遵循宪法、有关法律、法规,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政策,公正执法,克服随意性。

第三,要明确管理范围。要侧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下决心不去管那些不该管的事务。政府宗教部门人员有限、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因此应该抓主要矛盾,科学执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要牢记信教群众也是人民群众这一基本观点,管理宗教事务就是为信教群众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要用公仆的赤诚为信教群众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五,要清正廉洁,接受社会监督。既不能借管理搞“管、卡、压”和以权谋私,败坏管理的名声;也不能因管理失当、简单粗暴而激化矛盾,人为树敌。管理者要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

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篇3

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3号)

《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已由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5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本条例所称宗教事务,是指宗教与国家、社会、公民之间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和行 为。

第四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第五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预。

第六条 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活动和其他违法活动,不得利用宗教 于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家庭婚姻,不得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宗教团体应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实施本条例负有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宗教团体

第九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团体,是指由信教公民依法成立的全省性和市、县(市、区、自治县)的区域性组织,包括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 教务委员会,天主教教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基督教协会(基督教教务委员会)。

第十条 宗教团体属于社会团体,必须依照国家有关社会团体管理的规定申请登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并且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方可进行活 动。第十一条 宗教团体享有下列权利:

(一)维护本团体及其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按照本团体的章程开展活动;

(三)认定本团体的宗教教职人员;

(四)举办以自养为目的的企业及其他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

(五)举办宗教院校,培养宗教教职人员;

(六)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宗教方面对外友好交往;

(七)出版、印刷、发行符合国家规定的宗教出版物。第十二条 宗教团体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

(二)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团结、教育信教公民爱国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章 宗教活动场所

第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集体进行宗教活动的,由教职人员管理的寺庵、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其他固定处所。

第十四条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履行登记手续。第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由该场所登记主管部门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由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代表组成的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新建、重建、拆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并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报批手续。其中新建、重建宗教活动场所,报批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拆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保护好该场所的文物和环境。第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终止、合并、迁移以及变更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报。第二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接受个人和团体自愿的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捐赠(遗赠),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勒捐。

第二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可以申办以自养为目的的企业及其他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经营销售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合法出版的宗教出版物。

第二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范围内设立商业、服务业网点,或者举办陈列、展览,摆卖,拍摄电影、电视片等活动,必须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到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手续,并且应当遵守该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三条 任何人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该场所的管理制度和宗教习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不同信仰或者不同宗教的宣传和争论。

第二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不得进行卜卦、算命、看相、测字、驱鬼治病等不属于宗教范畴的封建迷信活动。第二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常住和暂住人员,应当遵守户籍管理的规定。

第四章 宗教教职人员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乾道、坤道,伊斯兰教的依玛目、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师、长老、宣 教师、传道,以及经宗教团体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所属全省性宗教团体按照其规定程序认定、发证,并且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凡经认定并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照本宗教规定的职责以及确定的教务活动区域主持宗教活动。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活动:

(一)未经认定并备案的;

(二)经有关宗教团体同意自愿辞去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

(三)经所属全省性宗教团体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

第三十条 本省宗教教职人员应邀到外省或者外省宗教教职人员应邀来本省举行或者主持宗教活动,应当经省有关宗教团体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本省宗教教职人员跨市、县举行或者主持宗教活动,应当经其所属的宗教团体和主持宗 教活动所在地的宗教团体同意,并且分别报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宗教团体调配宗教教职人员需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的,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公安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办理。

第三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不得为违法乱建的寺观教堂和露天神像、佛像以及其他宗教设施进行募捐、化缘、开光、剪彩等活动。

第五章 宗教活动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是指信教公民按照宗教教义、教规及宗教的传统、习惯进行的活动。第三十四条 集体举行的宗教活动应当在核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场所内进行,并且应当由经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规定的人 员主持。

第三十五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应当报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备案。

第三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传教和散发宗教宣传品。非宗教组织不得举行宗教活动、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和设置宗教设施。

第六章 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育

第三十七条 宗教院校应当由省宗教团体举办,并且按照国家有关宗教院校设置的规定办理批准手续。第三十八条 宗教团体举办宗教教职人员短期培训班,应当经所在地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宗教院校招生,应当根据考生本人自愿,考生符合招生条件,经所在地宗教团体推荐,通过考核,择优录取。第四十条 宗教院校学生的户籍应当迁人所在的宗教院校,如中途退学,其户籍迁回原地。毕业后,迁入工作地。

第四十一条 宗教团体不得与外国宗教组织或者宗教界人士合作举办宗教院校或者宗教教职人员一短期培训班。

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职人员短期培训班聘请国外有关人士讲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 宗教院校合并、扩大、停办或者学制变更,必须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并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办理手续。

第七章 宗教财产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财产,是指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依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房产、土地、山林、墓地、构筑物、各类设施、用品、工艺品、文物、门票收入、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的收入、各类捐赠和其他合法拥有的资产和收入。

宗教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四十四条 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

第四十五条 属于宗教财产的房产和管理使用的土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向国土、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产权证书或者使用证书;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并且报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 拆迁属于宗教财产的房产,应当征询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并且与产权当事人协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合理安置和补偿。征用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 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建筑,未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改作他用,并且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执行有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属于宗教财产的房产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出租。

第八章 宗教出版物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出版物,是指宗教的经籍、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第五十条

出版部门印制宗教出版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印制宗教出版物,必须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 准,在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印制单位印制。

第五十一条 承印境外宗教出版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运送、销售、复制和散发私自印制或者非法入境的宗教出版物。第五十三条 社会公开出版物涉及宗教内容的,要遵守国家的宗教政策,尊重信教公民的宗教感情。

第九章 宗教涉外事务

第五十四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在同国外宗教界开展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中,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平等友好的原则。

第五十五条 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应邀出访或者邀请国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来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五十六条 外国人可以在本省区域内的宗教活动场所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场所内 参加宗教活动,可以邀请本省宗教教职人员为其举行道场、法会、洗礼、婚礼、葬礼等宗教仪式。经省宗教团体邀请,并且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外国人可以在本省宗教活动 场所讲经、讲道。

第五十七条 外国人在本省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成立宗教团体、建立宗教办事机构、开设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不得散发宗教出版物及其他宣传品,以及不得进行其他传教活动。

第五十八条 外国人入境可以按照中国海关的有关规定携带本人自用的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用品。禁止携带有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内容的宗教出版物入境。

第五十九条 外国新闻机构采访本省宗教界人土或者外国人在本省宗教活动场所拍摄电影、电视片,必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并且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十条

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外国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的捐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接受国外的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

第六十一条 宗教界人士出国留学、进修,必须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后,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六十二条 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不得以任何名义加入国外宗教组织和在其中担任职务。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经认定备案、已经辞去或者被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人员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未经批准举办宗教院校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同意举办宗教培训活动的。

第六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整顿或者暂扣、撤销《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提请同级 人民政府对该场所依法予以取缔。宗教团体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宗教教职人员,应当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应当解除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宗教活动侵犯其他组织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侵权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权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社团、出版、户籍、房产、土地、工商等管理规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 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 本省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交往活动,遵循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

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居民在本省进行宗教活动,参照本条例第九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条

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篇4

责 任 书

今年8月1日至8月30日,是穆斯林群众的斋月。和田地区第八届玉石文化旅游节也将举办。这一时期敏感节点较多。确保斋月期间宗教领域稳定,对于维护和巩固我县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此责任书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地委、县委统战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宗教事务管理要旨,进一步加强斋月期间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而制定。

斋月期间,各种宗教活动频繁,也是非法宗教活动以及宗教极端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对此,本单位职工干部要予以高度重视。为确保今年斋月期间避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利用斋月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确保斋月期间社会政治稳定,特制定斋月期间宗教管理责任书。

一、本单位职工干部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要重点宣传公民有不信教的权利,严禁任何人强迫他人信教或强迫不愿封斋的人封斋,维护民族团结、相互团结、不说不利于平安稳定话。

二、本单位的职工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家属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对违反此规定的职工、干部除批评教育、扣发当月的工资。

三、去清真寺联系的干部切实加强寺内外宗教活动的管理,严防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四、严防利用守夜、施舍、“台拉维”礼拜、开斋、封斋拜正常宗教活动之机,进行非法宗教活动。

村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篇5

责任书

为确保XX片区各宗教场所的平安稳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按照《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则》,保持宗教活动的正常化,落实宗教事务管理的“三管一负责”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如下责任状:

一、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党的民族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引导开展“双五好”(五好宗教人士、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活动。

二、遇到突发事件,能保持头脑清醒,积极地协助政府做好劝阻说服教育和事件的平息工作,维护好本场所内部及周边群众的民族团结工作。

三、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从事合法宗教活动;讲经中,以新编卧尔兹为标准,正确阐释宗教教义、教规;不私带塔里甫(满拉),不私下传教,不得指定他人在场所内讲经,不组织跨地区宗教活动,不组织公民到国外朝觐,不组织直属亲属参与零散朝觐活动,场所及周边发生异常情况,能及时、公正地向相关部门汇报。

四、不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妨碍国家教育、计划生育等制度,以及其他损坏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积极参加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和培训学习班。

五、积极做好场所内外环境卫生、绿化工作,配合政府做好各类传染病的宣传和预防工作,定期对场所内外进行安

全检查,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暴、防渗透、防食物中毒等“五防”工作,确保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宗教活动场所各项制度健全,并按照规定标准制定上墙,严格执行重大节日值班制度,人员落实到位;场所主要位置设有明显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预防未成年人进入宗教活动场所的宣传板报、宣传栏或橱窗;宗教场所内有《宗教事务条例》、制止零散朝觐、“八荣八耻”、三热爱等方面的宣传内容,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公布账目,便于群众监督。

七、大殿、食堂等场所干净整洁,无异味,给坊民一个舒适卫生的礼拜环境;院落种草,绿化面积达到场所总面积的50%以上;

八、有防火、防盗等五防措施,符合综合治理要求,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理事会的管理、场所建设符合信教群众的意愿,不增加坊民负担。

九、认真做好公、私朝觐工作。积极向片区信教群众宣传公朝,防止和杜绝私朝。特别是要向穆斯林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朝觐工作政策,揭露非法朝觐中介组织和组织者骗人、害人、坑人的勾当,宣传零散朝觐的危险,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正确对待“朝觐”,不要上当受骗,坚持走政府有组织的朝觐渠道,不参加零散朝觐。

本责任状有效期为一年(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本责任状一式二份,XXXX办事处与签状宗教场所各持一份,如签状责任人变动,由继任者履行。

2012年XXXX统战、宗教事务管理

XXXXXX办事处

(盖章)

宗教活动场所:

(盖章)

宗教事务条例 篇6

3月8日,由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省政府法制办主办的甘肃省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研讨班在兰州举行。各市州党委、政府分管宗教工作的副书记、副市长(副州长)、各市州统战部、宗教局的负责同志以及省直22个厅局的负责同志共11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班。副省长罗笑虎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罗笑虎同志就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条例》的基本精神,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及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宗教事务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们党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的一件大事,是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宗教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对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宗教工作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依法行政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举措。

罗笑虎说,深刻领会《条例》的基本精神,认真做好宗教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二是要把宗教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三要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力度;四是要维护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罗笑虎同志强调: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首先要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其次,要认真领会和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再次,要做好《条例》的法规配套建设,切实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建设。

民宗局民族宗教事务 篇7

2015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以及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一方面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的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宗教事务,坚守我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大局,为开创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一、努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多措并举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市委报告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我市贯彻落实精神的初步意见。积极筹备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部署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我市近年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为我市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宣传造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对《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通知》(粤办发〔2015〕11号)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了我市《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印发执行。参与完成《市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计划》,为民族地区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提供详尽的操作手册。

(二)想方设法推动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一是派员参加全省赴云南、贵州学习考察组,考察调研云南、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结合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形成调研报告,并将在近期向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提出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计划建议,力争到2020年,由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名镇(乡)、民村(寨)、传统民居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二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转移资金。仅2015年,我市共争取中央、省、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68万元,其中市级发展资金300万元(2016年增加到400万元),直接受益项目10个。另外,从2015年到2017年,省每年将新增安排3个民族乡各200万元,用于提高民族乡统筹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对民族地区林业生态、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调研,力争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四是积极对接长隆项目,争取通过长隆项目带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民族地区劳动力输出和就业问题,拓宽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市场,实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对接潜力巨大的长隆市场。五是多方筹措扶贫“双到”资金613.6万元,帮扶连山吉田镇联合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六是通过举办“七月香”戏水节、稻田鱼节、瑶族盘王艺术节、“牛王诞”等民族传统节日,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三)抓住重点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是以XX区武安社区为试点,组织人员赴XX市、XX市参观学习城市民族工作先进经验及做法,加强工作指导和资金投入,积极创建广东省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与市法制局协商成立“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编制《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方案》,填补我市在这一方面工作上的空白。三是筹措下拨资金5万元,加紧对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认真抓好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支持民族地区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四是指导连山、连南选派82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东省代表团,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参赛,共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五是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使981名少数民族高考生,50名少数民族中考生分别获得高考加分、中考降分录取政策照顾,211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省财政每年1万元资助。

二、宗教事务管理取得新成效

(一)宗教事务管理上新水平。一是继续抓好《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制止和处理乱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通知》的落实,排查并打击借宗教招商引资、借教谋利、乱建庙和乱塑宗教造像等违法违规现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主要领导对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管理的指示精神以及国家宗教局《关于加强流动穆斯林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市区内的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纳入管理范围,坚决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借临时礼拜点进行传播及渗透活动。三是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以“安全管理”、“教风建设”、“财务监督”为主题,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和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人员任职备案工作。今年清城、英德、连南3个县(市、区)共有5个宗教场所被评为广东省和谐寺观教堂。

(二)宗教队伍建设上新台阶。一是举办全市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班。组织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协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天主教爱国会等5个全市性宗教团体负责人,全市62所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共77人参加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全市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班,增强了宗教界人士爱国爱教意识,提升宗教界依法开展宗教事务的能力。二是抓好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全市性宗教团体换届工作。一方面支持各全市性宗教团体配齐增强班子、选送年轻优秀教职人员进修培训等,提升宗教团体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界人士手中;另一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提高爱国爱教团体自养能力,以堵塞境外势力利诱分化爱国宗教界的漏洞。三是积极动员、引导全市宗教界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推动宗教界服务社会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植树节前后,市宗教界人士共组织800人次、投入资金39.79万元,共植树98000多棵。四是指导宗教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财务、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宗教界人士遵法守法、照章办事的意识,有效促进了文化型、学习型、道德型、生态型“四型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五是确保宗教大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协调公安、海事、药监等部门,协助紫竹林寺观音殿举行开光仪式,确保参加开光的4000多名信众在安全环境中举办宗教活动;依法维护穆斯林群众在清新区松林公园举办“古尔邦节”等宗教活动,确保活动在平静、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六是积极做好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依法治理私设聚会点工作,充分履行市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境外宗教渗透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三、全面推进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步入新阶段

一是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按照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继续推进职能转变和编制权责清单及公开工作,着手清理非行政许可类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调整保留54项民族宗教职权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开展依法行政考核,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指导各县(市、区)不断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二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广东省实施办法》、《广东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连山、连南2个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及各项民族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得到严格执行,宗教工作管理更加规范。三是普法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加强。搭乘宣传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东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四是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矛盾纠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继续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开展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管理网络建设试点,探索防范和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涉民族宗教因素维稳工作的指导,切实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工作。

四、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迎来新面貌

(一)增强主业意识,党建工作水平大幅提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动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四型”机关党组织建设。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全面创新和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推动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二是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针对当前本单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严重危害,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发挥以上率下的作用,切实践行“三严三实”工作要求,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工作态度、行动作风、纪律养成,以党章为镜,对照检查,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职工政治素质。三是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统筹协调,为全面创新和加强民族宗教领域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落实“两个责任”,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局领导班子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一是周密安排,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将反腐倡廉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监督检查,一起抓好落实。二是加强教育,强化干部的廉政意识。通过纪律教育学习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三是以上率下,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党章为镜,坚持边学边查、边查边改,认真查摆整改班子及班子成员党性党风党纪的突出问题。四是强化监督,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面。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全面实行部门职责、干部人事、行政职权、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完善制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六是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三)狠抓行政管理,机关各项工作全面开花。我们对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从严从实。办公室以开展“落实总书记要求,建设模范部门”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履职尽责能力进一步强化。按要求组织机关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查,机关干部档案整理更加规范,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保密经费投入,强化机关保密教育宣传,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保密行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文书档案自查整理,认真查漏补缺,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更高,档案管理考核被评优秀;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六五”普法通过考核验收;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机关党建、行政宣传内容,完善各类宣传设施,创新宣传方式,党务、政务公开能力大幅提升,民族宗教特色机关文化氛围逐渐成型;依法行政、后勤保障、支部建设及文秘会务等其他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协同共进,服务领导、服务机关、服务基层能力大幅度提升。

2015年我市残疾人工作紧紧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改善民生福祉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救济、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基层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2015年工作情况

(一)围绕省市重点工作,提高残疾人民生福祉

1.推进省十件民生实事工作。提高残疾人生活津贴、重残护理补贴标准。2015我市残疾人生活津贴标准为每年1200元,重残护理补贴为1800元,高于省标准。2015年有8万余名残疾人享受此项专项救助。2.落实市委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任务。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了《市残联、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关于资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穗残联〔2015〕151号),提高残疾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资助标准,资助无法达到社保规定年限、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残疾人进行延缴、趸缴。实施后预计有5.48万残疾人受惠,实现残疾人养老保险全覆盖。

(二)响应社会关注热点,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1.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市政府研究室、市综治办、市国资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残联等24个部门制订了《市关于促进视力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市管企业等按比例安排视力残疾人就业的力度。年内市残联还研究制订了《市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工作试行方案》、出台了《市康园工疗机构管理服务规范》、编写了《关于辅助性就业、庇护性就业训练津贴补助标准的通知》(初稿),初步形成扶持各类残疾人各种形式就业的制度保障体系。

2.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化建设。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市残联积极推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修法工作,现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上报省人大审批。市残联同时编写《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实施办法》(修正稿),已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各区政府意见,拟送审。在经济新常态下,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残联制订出台《小微企业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办法》,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前提下,支持我市经济健康发展。

3.响应社会不断提高对政府资助和购买服务规范化的要求。市残联启动《市残疾人康复经费管理办法》修订调研工作。同时市残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56个市残疾人康复资助定点机构、确定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承办机构、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督导机构,进一步规范政府资助和购买服务行为。

(三)下沉工作重心,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

1.配合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工作,建设“五个一”服务平台。开发残疾人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系统,实现社区网络化服务管理系统数据与市残联电子政务平台数据的互通共享。上半年在XX区试点成功,残疾人业务工作台帐入网格达100%,涉及残疾人服务27项,方便了残疾人群众,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番禺、海珠正参照XX区模式实施,南沙、荔湾、天河等各区均开始启动该项工作。

2.开展群众体育走进社区系列活动,引导残疾人融入社会。全年先后在8个区开展轮椅太极、轮椅广播操推广培训,举办市特奥日活动、4个区举行“残健共融趣味运动会”、在助残服务周举办残健共融趣味运动会,并举办了盲人中国象棋比赛、残疾人轮椅太极、轮椅广播操比赛、聋人飞镖锦标赛等群众体育比赛,举办10余场科学健身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累计参加人数约5000人次,为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场次、人次最多的一年,轮椅太极、轮椅广播操代表队在我市全民健身日主会场作现场展示。

3.开展残疾人潜能开发项目,推进基层共建点建设。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每周面向全市残疾人免费组织开展合唱、舞蹈、书法等潜能开发项目,累计开展培训313课2353人次。市追梦天使艺术团等9个单位或团体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免费开展残疾人舞蹈、乐器、肢体律动、乐器指导、曲艺指导、小乐队排练、中国手语艺术、轮椅舞蹈和轮椅国标等培训课程,累计开展培训280课时2248人次参加。

(四)营造扶残助残氛围,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1.残疾人康复。全市建成12个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181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截至11月9日,有8435名精神残疾人和577名重性精神病人分别获得免费精神病门诊资助和住院资助,有62名残疾人获得残疾矫治手术资助,有70名、121名、440名和352名0-14岁残疾儿童分别获得聋儿语言训练、脑瘫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训练资助,有1750名残疾人获得肢体残疾康复训练,配置辅助器具8211件。国家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七彩梦”和国家福彩救助项目累计救助智力残疾儿童120人次、孤独症30人次、人工耳蜗手术筛查13例、助视器适配200人。配合完成全国耳病调查地区实施工作、全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防控工作会议分会场组织工作。

2.残疾人教育、培训与就业。开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调研,探索构建符合残疾人发展需求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体系、“零拒绝”教育体系和“训岗对应”的就业培训体系。市就业援助月活动将350名失业残疾人纳入实名制培训计划,优秀异地务工人员评选活动分别有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吸收残疾人较多的企业入选。全市投入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资金50余万200人户残疾人受益。2015年,670名残疾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生活补助;2575名残疾学生、4226名贫困残疾人子女获得教育生活补助;862名普通寄宿残疾学生、105名贫困寄宿残疾学生获得福彩资助。7名残疾人入选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5人获优异成绩。截至11月27日,25612名残疾人实现按比例就业。本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492人,新增残疾人培训2970人,举办12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帮助1492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3.残疾人托养、日间训练。筹建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拓展公办残疾人托养机构床位。2015年民办托养服务量比2014年增加10%,为3126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寄宿471人,居家托养2655人)。全市建成康园工疗站184个,为4987名残疾人提供日间训练服务。

4.社会环境建设与营造。市城建委、市残联开展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检查验收工作。市交委、市残联安装公交导盲系统,实现市区公交线路全覆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市园林局、市残联、XX区政府共同建设爱心公园。市司法局、市残联在各区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站,开辟法援绿色通道。市人大、市政协、市残联建立全市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亲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数据库。开展“全国助残日”、“全国爱耳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眼日”系列宣传活动。与人民网签署合作协议,完成残疾人事业宣传的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多平台覆盖,刊播新闻152条,转载650篇次。全年制作播出《静海慈航》、《用心爱世界》节目各52期。团市委、市残联在179家康园工疗站开展“志愿在康园”活动,打造“爱心”品牌。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015年共募集捐款约158万元,物资约1.3万件(价值33万元),用于资助贫困残疾人、发展残疾人组织、开展残疾人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共约230万元,其中资助资金约197万元,捐赠物资价值约33万元。5.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完成市5个专门协会独立法人登记工作。市残联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干部档案,加强残疾人干部培训和管理。番禺、南沙、从化按标准配备了社区(村居)残疾人事务员或联络员。组织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将残疾人证管理权限下放至区级残联,责权相配,精细管理。康复实验学校、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康宁果园场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我市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已完成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管理问题。全市现有持证照残疾人机动轮椅车6900多辆,其中大部分车龄超过15年,另约有2000辆参加非法营运。目前,我市为维护城市交通秩序,正在加大五类车整治力度,遭到参与营运及通过出租出借牟利残疾人车的残疾人的反对。同时,残疾人对车辆置换工作也持不同意见,以代步为主体的残疾人要求尽快置换,以营运为主体的残疾人反对置换,双方意见无法统一。

(二)助残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我市助残社会组织较为活跃,积极参与残疾人公共服务,但普遍存在场地租金高、承接项目定额低成本高、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自下而上状况堪忧。

(三)残疾人就业扶持问题。我市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对集中就业基地无障碍设施改造、对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十分有限,残疾人就业仍存在困难。(四)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我市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残疾人分类救助政策、残疾人综合津贴政策等残疾人较迫切需求的政策、措施还在调研论证之中,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一)编制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搭建“一套政策法规制度,两项社会保障,三个动员,四级组织,五个方面保障,六大服务”事业发展框架。

(二)提高残疾人社会救济和保障水平。全面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残疾人养老保险资助政策,保障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残护理补贴发放到位,推动残疾人分类救助政策、资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综合津贴的政策出台。

(三)增强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能力。完成《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实施办法》、《市残疾人康复资助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建立覆盖残疾人事业各项业务的制度体系。

(四)推进各项业务创新和持续发展。试点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完善康复工作网络,推进居家康复工作。研究制定扶持残疾人就业政策,推动残疾人分散、集中、支持性就业和创业。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和规范化水平,筹建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置换工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成公交导盲app的上线使用。完善100个“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实现残疾人体育“一区一特色”建设。推进市残疾人事业公益宣传片制作展播工作。

上一篇:因私出入境公司证明下一篇:透气型塑胶跑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