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2024-05-29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精选12篇)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1

“加强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征文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宗教工作是宗教工作的基础,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基层宗教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机构体制不顺,执法主体资格不明。09年县级机构改革后,我省还有一部分的县级宗教部门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并设为内设机构,未列入政府行政序列,执法工作主体资格得不到落实,与国家依法行政相关法规不相适应。

2、基层网络不健全。宗教工作重点在基层,但当前乡镇一级宗教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落实不到位,尤其是村一级。从我县的实际看,“三级网络、二级责任制”虽已初步形成,但尚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各乡镇党委虽都配备了兼职统战委员分管宗教工作,但统战委员变动较快,且是兼职职位,主职工作任务重、工作忙,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好宗教管理工作。在干部考核指标中,宗教工作占的比重较小,对考核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使得宗教工作难以摆上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形成。

3、信教队伍素质低。我县目前现有的宗教教职人员除少数具有较高宗教文化素养外,有相当一部分宗教教职人员自身宗教学识水平不高,难以引导信众,宗教教职人员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4、行政执法难实施。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相继实施,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由于宗教部门执法手段不完备,有法难依、有法难究的现象突出,特别在执法过程中调查取证、行政处罚上缺乏强制措施,以致一些宗教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二、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县级宗教工作执法主体建设。进一步理顺宗教部门机构设置,民族宗教部门独立设置,列入政府序列,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单列,确保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以便有效履行依法行政职能,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2、健全网络,落实责任,完善基层宗教工作机制。强化属地管理,健全“三级网络、二级责任制”,把宗教工作纳入乡镇两个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做到明确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内容,提高考核份量,加大考核力度,确保落实到位。县宗教工作协调小组要发挥在全县宗教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督促乡镇、村宗教管理职责的落实,对那些宗教事务管理不力,宗教活动混乱,宗教问题突出的地方领导

干部,必须严肃处理,真正使宗教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3、加强爱国爱教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为宗教教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特别要重视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年轻宗教人士的培养,可选送部分到佛学院、神学院学习深造,提高他们传正道、讲真经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宗教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积极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利用他们在信教群众中联系广泛、具有一定影响和诚信的优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更好地为维护宗教领域稳定服务。

4、进一步完善宗教管理法律法规。针对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为基层的宗教事务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撑。要综合应用好政策、法律、宣传、教育、行政等各种手段,综合协调宣传、统战、宗教、公安、安全等政府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力量,多方面多手段地协调和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推进宗教工作法制化进程。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2

1自有资金的来源和构成

自有资金来源和构成复杂,从预算单位自有资金构成看,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的存量资金、 预算单位上下级往来资金、非本级政府安排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本级政府财政专户的实拨资金,暂存代管资金、代收代扣款、保证金等,涉及的拨款部门有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预算单位。

2自有资金账户存在的弊端

2.1 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进程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 应逐步取消单一账户体系外的其他账户,尤其是单位自有资金账户,这样可以有利于资金的监管。 但是实际上,基层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账户不仅没有随着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取消, 自有资金反倒呈现出存量大、增幅大和支付额大的特点,这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背道而驰, 继续发展下去, 再想缩小规模并取消该类账户将难上加难,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支付。

2.2 造成国库集中支付的不规范

由于预算单位自有资金账户的存在, 导致部分预算单位采用将所需用资金化整为零的方式, 一次或分次从零余额账户转拨到自己的自有资金账户上, 规避了集中支付对资金的实时监管,自有资金的实际用途监管难度增大。

3自有资金账户存在的原因

(1)财政专户的资金划拨方式。 自有资金的源头主要来源于本级财政专户的实拨资金, 因此财政专户资金划拨方式直接导致了自有资金账户规模的不断增大。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够深入。 基层政府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单位严格意义上要囊括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 实际上由于财政部门的硬件和软件的问题,部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财政差额拨款的单位仍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集中支付。

(3)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账户设置存在漏洞。 单一账户体系包括了国库存款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专户和特设专户,因此预算单位是没有保留账户的,而像存量资金、代收代扣款、保证金此类资金应由哪个账户管理成为难题,此类资金基本每一个预算单位都有,如果此类问题没有解决,自有资金账户将长期存在。

4加强自有资金账户管理的建议

4.1 严格限制预算单位自有资金来源

1改变财政专户资金的划拨方式,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加大财政资金纳入国库进行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切实减少财政实拨资金,使财政专户的资金做到直接支付;2财政部门进一步把预算单位上下级往来资金、非本级政府安排的其他财政性资金统一归集后纳入国库管理,逐渐减少上下级资金的直接划拨;3严格控制零余额账户划拨资金到自有资金账户,充分发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完善差额预算单位人员工资、津补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支付。

4.2 加强制度建设,出台自有资金账户管理办法

当前各级财政基本无明确的自有资金账户管理办法,造成自有资金的实际用途难以监管,因此,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做到:1从制度上明确自有资金账户的过渡性质,把最终取消自有资金账户在制度上予以明确;2规范自有资金的来源,通过制度禁止其他账户继续划拨资金到自有资金账户,从源头上控制自有资金规模;3优先支出自有资金,明确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账户规模作为预算批复的重要参考依据,各预算单位每年度的预算必须首先动用自有资金等;4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预算单位各司其责。

4.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监督工作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自有资金账户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单位、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三方联合监督机制,规范自有资金的收支。 1建立预算单位定期汇报工作机制,预算单位自身对自有资金实行定期自查,并向财政部门递交收支情况报告;2建立财政部门定期公布工作机制,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自查情况报告进行汇总和检查, 实时监控所有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规模,并定期向所有预算单位公布自有资金的总体情况; 3建立审计部门定期专项审计的工作机制, 审计部门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程,定期对自有资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提出审计意见。

4.4 加大财政内部现有应用软件平台的整合力度

加快财政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进程, 提高实时监控能力。1完善自有资金支付系统, 使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整合,真正实现与商业银行的联网,通过指标动态管理,严格控制资金的收付。 2一步加快部门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执行管理系统、预算执行分析系统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整合,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5 继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要求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我们需要从思想和制度两方面同时着手。

制度建设是基础,廉政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得基础。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党组织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号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人员激励和保障制度,加强管理,营造亲民爱民、求真务实、团结一体、不断学习的基层党组织氛围。

同时,随着一些高官因腐败问题的落马,反腐倡廉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西蜀丞相诸葛亮对马谡十分赏识和器重,但因为马谡在镇守街亭时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致使街亭失守,使西蜀军队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挥泪斩了马谡。这“挥泪”里,有军法的严明,有对马谡的痛惜和不舍。虽事出之因不同,但面对因腐败落马的官员,我们也有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毛主席在建国以后,面对居功自傲的贪污腐化官员就曾有过“挥泪斩马谡”的作为。这些落马官员也许曾经对祖国的建设作出过很多贡献。但任何时代,倚功造过都是不能被容忍的。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廉政建设的警钟。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反腐倡廉,加强党纪教育,提高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我们要始终做到预防为主。亡羊补牢在党组织建设中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我们要注重防范,加强廉政教育,争取做到无牢可补,无羊可丢。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日常的廉政教育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者,严格要求自己,为基层人员提供榜样的力量。在党风廉政教育中,通过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途径让大家学习典型的廉政人物和事例,以激励大家的斗志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反面人物和事例为警钟,提醒大家富贵不忘本,不要成为金钱和权利的奴隶。

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制,加强监管和保障。一方面保证基层服务人员的生活需求,使其有盼头、有劲头、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来。一方面对于有腐败问题的成员也绝不姑息,严厉惩处。使基层党组织做到取信于民,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文化积淀是辅助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就像空气、土地、河流一样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息繁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区域常常在基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相对来说受教育水平要比城镇偏低,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松懈了对于自身文化营养的补充。

文化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千万不要以为它只藏在书中,那对文化的感知就太片面了。生活是更广阔的舞台,社会是无限的天地,文化的传承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如那些读书不多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们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早已受到了自然和文化的无私馈赠,从而有了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累积的智慧,他们把土地赋予的朴实、忠厚的智慧继承到了自己的生活里,并影响着后世子孙,这同样是一种文化的形态。

所以,基层党组织人员在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文化充电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它对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工作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它能够教会我们对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保持尊重和崇敬,比如那些识字不多却被土地赋予了生存智慧的农民。当我们在文化的熏陶下,怀着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来开展工作时,往往更容易冷静、有礼有节、宽容平和,往往更能学会付出和悲悯。这和党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文化的效用几乎遍布了生产、生活、政治的各个角落。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不仅能增添自己的个人魅力,也会因知识的丰富提升我们对工作的认识高度,更符合党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意识建设是手段

2015年1月10的新闻联播中播放了浙江金华义乌市的青岩刘村村民们,凭借着“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把青岩刘村打造成“义乌淘宝城”的相关新闻,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网购浪潮的兴盛脉搏,很多青年人在一夜暴富的同时,开始在狭小的空间里经历年少轻狂到懂得承担责任和压力的巨大转变。新闻联播主持人动情地评论说:青年人这种甩开膀子过日子的干劲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十分难得,也最为需要的品质。

他们这种干劲儿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中间充满着一种叫做“希望”的意识形态。试问还有什么比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更有意义呢?我们常常在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强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种意识包括服务人民的意识、创新理念的意识、工作思路与时俱进的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可能无法在一时三刻就表现出效用,无法对我们的工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意识结构一旦形成,将会对今后的党组织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就像那些义乌青年一样,一旦崛起,会让我党拥有一个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的未来。所以,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决定着我们的党将拥有着怎样的基层接班人和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是否也能跟上党的步调,永葆先进性的问题,所以,意识建设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细水长流地渗透到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来。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4

建议之一:要进一步探索基层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献爱心活动中去。理由之一:院近几年在社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社会给予的荣誉和肯定也越来越多,社会给予奖项越来越高。其中,全国诚信企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申报文明单位、志愿者先进、科普教育先进、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都或多或少需要提供社会公益和献爱心等方面事迹和材料。理由之二: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社会在回报社会方面或做慈善方面关注度明显提高。理由之三:院内党员们在社会进步、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下,自身对回报社会需求也有所增强。理由之四:党外群众看党员对社会和集体的爱心要求,逐年提高。

具体建议:一是基层党支部要继续发扬院优良传统,每个支部继续寻找载体,进行帮困助学献爱心。二是各支部充分利用院地铁志愿者、科普志愿者这个现有平台,“走出院门,进社区、进学校、进地铁车站”做好志愿服务。三是用爱心帮助身边人行动。以及适时、适地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为提高院整体社会形象做出新的贡献。

建议之二:要进一步探索基层党支部活动创新方式,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理由之一: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是一个长期需要探索和实践的。理由之二:随着党的建设不断与时俱进,我院基层党支部必定要根据上级党委要求,结合各支部特点、特色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理由之三:目前我院各党支部在创先争优中,提出争创先进党支部,我们不能为创先进而创先进,而要确实有效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和提高,有所收获和成果。

具体建议:建立互动机制、载体机制、民主机制、保障机制、信息化机制。一是开展互动式支部生活。二是建立“党支部聊天室”、“建议信箱”、“交流展示园地”等。三是建立“党员议事会”支部,发挥党员代表作用。四是激发党员动力,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五是依托院信息化平台,做好支部党务公开工作。

建议之三:积极探索院与街道党建联建,资源共享,把院科普资源向田林街道开放,在居民和学生中普及科普知识。理由之一:我院乔迁新址后,院与所属居委会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支部,院党委行政与街道党工委积极联系取得共建意向,院科普教育基地与田林街道社会发展科保持联系,充分依托科普教育平台为社区服务,已有上下共识,双方需求。理由之二:院有多年科普教育的党员志愿者师资队伍和流动科普实物展示品和展板。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5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突发事件多出自基层,受在基层,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于我县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必要的经费,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也应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应急领导机构,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扎实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要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按照预案体系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根据本辖区、本行业特点,认真做好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管不管用是预案的生命线。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当充分体现应对突发事件各环节的工作,在编制时,要做到职责明确、简明扼要,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要结合预案积极组织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演练,针对演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修正和-1-

完善,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三要抓好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基层应急队伍处于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是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一支基本素质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可以在隐患排查和信息报告中发挥预警作用,在先期处置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协助处置和恢复重建中发挥辅助作用。组建基层应急队伍要充分整合现有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企事业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等重要力量,要建立物资储备制度,落实后勤保障,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处置能力。形成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地质灾害、医疗救护等专兼结合的应急队伍体系,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努力将各类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要强化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预警。要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同时要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告制度,重点区域、行业、部位要设立安全信息员,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要强化社会联动机制,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要做好基层应急保障设施建设。乡村要加强抗御本地区常

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社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加强学生食堂、宿舍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预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六要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和培训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熟练掌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程序和处置措施,做到依法应对。其次,要把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作为公务员培训和干部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列入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四进五有”(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有机构、有预案、有队伍、有后勤保障、有科普宣教)活动,利用各种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知识宣传,增强群众忧患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关于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6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好的物业管理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品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小区的物业管理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业主与物业公司纠纷不断,有的小区更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甚至造成弃管的结果。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后都是造成业主对物业管理不满,拒绝交费,从而进入欠费与服务不到位的恶性循环。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一)开发建设遗留问题,造成物业纠纷。目前在众多物业管理纠纷中,约有80%是由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引起的。对房屋及附属设备质量等问题,大多数开发企业采取能拖就拖,能省就省,能不解决就不解决的策略。致使工程完工,开发企业撤走后,问题都甩给了物业管理企业,而物业又将责任推给开发商,如:房屋漏水、小区道路破损、绿化不足、下水道堵塞、化粪池漫溢等问题,再加上好多小区都是回迁安臵小区,物业维修金又无法落实,这样增加了物业管理难度,同时这种扯皮、推诿也给业主带来了无休止的纠结。

(二)物业管理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旗物业管理队伍的总体素质偏低,物业管理普遍带有传统管理的

痕迹,“管”的特征比较明显,服务意识比较淡薄,重收费、轻经营、轻服务,如安保措施不到位,任由社会闲杂人员出入小区;对小区内乱停车、环境卫生脏乱差、赌博等臵之不理或相互推诿;对小区公共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甚至无人问津。而且时有物业从业人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经常与业主产生摩擦。这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我旗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

(三)小区物业费收缴困难,拖欠、不缴现象突出,物业公司举步维艰。我旗大多数小区业主尚未真正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业主群体庞大且分散,素质、想法和做法参差不齐,一些业主我行我素,不愿自觉接受物业公司的管理。另一些业主在发生纠纷后完全以个人感受对物业服务进行评价,一旦对服务不满意就拒交物业费。更多的业主将自己当成旁观者,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怀着从众心理,观望事态发展,不主动交费,由此造成欠费之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心态,即我没有接受物业公司的服务,就不应交纳物业管理费,更多的物业费纠纷由此产生。

为了改进物业管理现状,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如下:

(一)积极解决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居住小区开发建设遗留问题是产生物业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旗委、政府应加大对物业方面的支持力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旧小区整治工作。建议对存在物业纠纷的小区开发建设遗留问题

进行普查,重点针对存在物业纠纷小区的房屋质量、配套设施、权属界定及规划变更、合同规范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物业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房屋公共维修基金审批手续较繁琐,旗委、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及时发挥其维护、修缮的作用。

(二)着力解决收费难问题。一要规范物业管理自身的收费行为,加强自律,树立“诚信企业”的良好形象;二要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向居民公布服务标准,收费范围、价格,便于居民监督,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三要加强物管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做到礼貌服务、微笑服务,让业主享受到“质价相符”的服务;四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业主懂得交纳物管费是应尽的义务,权利义务是一致的。

(三)规范物业管理,严格市场监管。

一是规范小区接撤管理制度。明确物业项目交接时的查验制度,规范企业进入、退出物业项目时的程序,特别是业主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时,交接各方要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进行交接。

二是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的指导和监管。相关部门应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能力和既往服务水平,严格物业管理准入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主管部门要出台对物业公司的具体考核监督办法,促进物业公司运作的规

范化、公开化、社会化。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7

近几年,随着部队卫生装备的齐装配套基层部队卫生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体卫勤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但如何使装备尽快尽好地发挥卫勤保障力,这对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就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2 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维修人才缺乏,装备维修能力较弱

(1)维修人员没有编制。目前基层卫生机构没有专职维修人员编制,也无检修技术人员,即使卫生装备出现了较简单的故障,也无人能够处理。

(2)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为开展装备的管理维修工作,有些单位只能挑选出稍有水电知识的卫生人员作兼职维修员,做一些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对一些普通的故障也常常束手无策。有些单位挑选出稍有电路基础的卫生员到三级维修站进行培养,但面对现在科技含量较高装备如除颤仪、心肺复苏机、输液泵等进口产品,使用说明书全是英文版,多数维修人员还是难以胜任,维修也简单地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技术和原始测试手段上。因此,总处于被动维修地位[1]。

(3)维修人员流动快。由于编制少,培训过的人员或转业、复员、调离,骨干难以保留,使得常年积累的维修经验随着维修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未能得以妥善保留。造成维修经验知识欠缺,无法保持维修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以至于维修能力和水平没法持续保持[1],装备保障力降低。

(4)装备档案不健全。由于维修人员缺少或者能力素质较弱,装备档案建立不全,厂家信息、使用手册、电路图、一般故障排除方法等资料不齐,人为导致在后期保养维修的困难。

2.2 维修经费较少,装备维护保养困难

(1)小修经费标准较低。随着装备的配备使用,小修费越来越显得不够用,如我部训练和保障任务重,卫生车辆动用频繁,在外时间长。新配发装备,小修费还够得上保养,但随着动用增多,故障明显增多,所需的维修费也不断增加。有些需要中修装备,在无法等到上级的巡修时,由于训练保障任务需要而维修,支出的维修费用,也使小修费捉襟见肘。

(2)等靠现象突出。有些装备发到部队后还需等待上级部门派人安装调试,有些装备的,特别是一些进口装备,基层单位出于卫生装备维修经费紧张,损坏后即使联系到厂家,出于维修费、差旅费、食宿费等原因,一般单位宁愿不用,也不愿维修,等待上级维修站的巡修[2],降低了装备的使用率。

(3)人为故障多,维修费支出增加。由于操作人员未能培训上岗,对装备不熟,常常导致人为故障或损坏,从而增加维修费用的支出。

2.3 装备质量优劣不齐,维修配件通用性差

(1)装备质量低劣。有的装备配发到部队后,就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如北京某厂新型牙科椅因电路板质量差及多处“虚焊”而无法使用[3],美产野战心肺复苏器几乎每一台都存在接头漏气、套管的塑料螺母卡不紧[4]。

(2)装备型号杂乱,维修配件通用性差。师医院现有装备有上百种,部分装备如手术冲洗机、呼吸机等设备的品牌、规格都不同,他们之间的零配件不能通用,必须用指定厂家的产品。有些设备耗材市场上难以买到,上级又不能及时配发,致使装备处于侍修。这不仅给维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5],也都直接制约了基层卫生机构对装备的训练与使用。

2.4 维修体系缺陷,落实维修制度较难

根据《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我军卫生装备的维修体系为三级制,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维修机构,装备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和小修,采取方式有送修和下修。大修、中修年度计划由总后卫生部统一安排,军区卫生部组织实施,未列入年度计划的由使用单位直接向所在的区域内的检修机构提出申请。检修机构至少每2 a对保障范围内的部队卫生装备进行一次巡回修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维修方式单一落后。我军卫生装备大部分采用事后维修方式,不管是自修、送修、请人修,还是维修小组下去巡修,都是传统、单一的维修方式。

(2)维修申请制度落实不好。有的基层部队对装备维修申请程序不清,不知怎样申请,有的怕麻烦而不愿申请。有的基层部队有提出维修申请,但没有得到上级的维修回复。

(3)巡修制度落实不好。基层部队数量多,驻地分布点广,给上级维修机构的维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维修机构有时未能按规定时间下部队巡修,有时下到部队,但检修组的时间紧、任务重,安排时间过短,或者配件短缺,使装备维修质量较低,常不能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

(4)送修周期长。对可以送修的卫生装备送到三级维修机构后,由于三级维修机构多是后方医院的维修所,自身维修任务重,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维修,或者是由于缺少配件,需向上级申请,或者由于自身维修技术水平不够,无法维修,需向上级申请技术支援,这些因素都造成装备维修周期过长,影响到卫生装备的保障力。

3 对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增编维修人员,提高装备维修技术水平

(1)增编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建议在师医院在原有一名士官器械维修师的基础上,增编一名军官担任专业修理工程人员,团卫生队增编一名中高级士官担任专业修理工程人员,为装备维持提供技术支撑[2]。

(2)加强装备维修人员的培养。医学士官学校增设卫生装备维修专业,针对部队卫生装备的种类及特点,培养出适合基层部队、具有一定维修能力的士官队伍。对于技术能力强的维修人员,在评功评奖、留用、晋级等方面应给予倾斜,以保持维修水平。

(3)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主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送维修人员到上级维修机构进修学习,请区域性器械维修人员指导帮带,或者,新装备配发后,请生产厂家或上级部门派专业人员到部队进行培训,以提高基层装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处理能力。

(4)建立健全维修档案。对新装备到位后,维修人员要将生产厂家的责任、装备的售后服务、保修时限、范围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记录下来[2],以便装备的维修和保养。对维修后的装备应详细记录维修过程,利于下次的故障排除及后续维修。同时,建议上级编订有关部队卫生装备的《维修手册》,利于提高维修质量。

3.2 增加经费标准,提高装备维护保养水平

(1)提高小修经费标准。随着物价上涨和装备实际工作状态,建议适当提高维修经费标准,以满足平时装备维护保养的经费需求。同时,基层部队要加强维修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2)基层要主动协调维修。基层部队应加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对无法自修的装备应视情送修或者报修,所需经费可酌情从卫生事业费支出,这有利于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3)增强岗前培训。基层单位领导要重视装备的操作使用培训,这样做对延长卫生装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率,减少维修,节省经费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3 统一装备配发,提高装备可维修性

(1)装备配发要统一。为了使卫生装备的故障能得到迅速排除,建议采购、下发装备时,应统一品牌、型号,并与厂家协调使用通用性配件,对专用耗材及零配件要备足。

(2)提高配发装备的质量。由于部队机动性大,卫勤保障任务重,因此建议配发部队的装备首先要考虑到质量高、体积小、操作简单[5],以及维修可靠性好、零配件标准化与可互换性。

3.4 改善维修渠道,提高装备维修质量水平

(1)拓宽维修渠道。基层部队在采用事后维修时,要加强装备的定时维修和视情维修,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与上级维修机构的专家进行远程的维修会诊,以利于节约维修资源。

(2)加强维修申请。基层部队应当按照《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认真填写维修申请报告,维修机构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3 d内给予答复。

(3)提高巡修的维修质量。建议一级维修机构每2年1次,二级维修机构每年1次,三级维修机构(区域性检修机构)每年2次下部队巡修。在巡修前,要实施先期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卫生装备待修状况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现场普查,然后,制订巡修计划,结合普查,落实相关维修零配件的准备,使巡修工作有的放矢,以帮助提高卫生装备的修复率[6]。

(4)加强区域性检修机构建设。针对部队卫生装备的品种,利用技术讲座、进修、短期培训的机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加强与部队的沟通,了解卫生装备的使用状况。由装备出故障时才去维修转变为按计划或不定期下部队维护保养和检修,提高维修保障效率[7]。此外,上级应根据基层装备使用情况每年有计划地下发配件及耗材,特别是市场上难以买到的耗材,应定期下发,区域性检修机构应搞好易损配件的购置储备[2],以减短维修周期。

4 讨论

卫生装备的维修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经验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基层部队卫生领导要重视抓好装备各项制度的落实,抓好新装备的岗前培训,抓好维修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强与上级维修机构的沟通协调,切实提高基层部队卫生装备自我检修保养能力。另外,要考虑适当增加维修人员编制,提高维修经费;在装备的配发上要保证性能先进,质量可靠,操作简单,装备的品种型号相对统一,以利于装备的检修;加强巡修制度的落实及区域性检修机构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卫生装备的维修质量水平,使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和其他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摘要:分析了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存在维修能力弱、维护保养困难、配件通用性差和维修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编配与培养、提高经费标准、统一装备配发和改善维修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卫生装备,维修,管理

参考文献

[1]安志萍,赵丽萍,敖琼.军队医疗装备可靠性维修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49-52.

[2]陈良飞,黄成锐,刘学科.陆军师以下部队基本卫生装备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西南军医,2007,9(2):105-106.

[3]陈永平,胡雄.基层部队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医疗卫生装备[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7):46-48.

[4]张祖进,郭召平,李辉,等.部队卫生装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85-86.

[5]张祖进,郭召平,李辉,等.再述三级维修站的重要性[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57-58.

[6]徐晓宏,李善林,张明海,等.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2,23(1):39-40.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 横向科研经费; 经费管理; 建议

高校是开展产学研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和筹措的横向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增长趋势,横向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高校不仅接受社会各类企业的研究、开发课题,而且也接受各类企业、公司等单位的相关业务咨询与服务。在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及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够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横向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少数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实施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科研工作开展。针对当前高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达到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横向科研工作健康发展之目的。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缺乏

有些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有些高校虽已制定但未及时修订,已经无法适应横向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些高校借用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管理横向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有别于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人员利用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或企业将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由高校科研人员研究解决而形成的定向式服务经费。双方按约定的服务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经费的管理完全依托高校财务部门,方式灵活,科研人员积极性较高。而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于教育厅、财政厅、科技厅等代行政府职能的相关部门,有严格的预算与审批,有明确的开支标准和范围,有常态化的审计监督。

研究发现,直接借用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管理横向科研经费的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抑制,一些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洽谈,项目经费体外循环,逃避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管。一些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学校提取管理费和相关税金后,经费的使用完全由项目负责人掌控。学校对支出内容虽有规定,但过于宽泛,支出结构不合理、结题不结账等现象相当普遍。

(二)报账弄虚作假现象多见

横向科研经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报销票据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上。一些商家唯利是图,随意虚开各种内容发票,甚至金额也具有随意性。如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发票、虚拟商品品名,将服装、家电等商品开具为复印纸、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在学校要求提供的明细清单上往往会露出造假痕迹。此外,用差旅费套现现象也比较严重。以上诸多不正常现象,与以下观念不无关系:横向科研经费是依靠个人的能力从社会企业那里争取来的,只要符合财务报销手续,就没必要过问其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横向科研成本无法核算

由于高校既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又肩负开展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多目标性加剧了“主要产品”成本核算的困难。众多学者曾试图求解生均培养成本,但问题的复杂性超出想象。在这一视角下,求解横向科研项目的成本更是难上加难。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密不可分,资源共享,确认和计量复杂,不但科研人员的工资和津贴等支出无法拆分,混用的房屋、试验场地、仪器设备、水电、材料,以至学校声誉、技术等也难以实现成本分担。因此,横向科研成本无法核算。

(四)项目沟通协调机制缺乏

高校对横向科研管理工作一直重视不够。表现在:投入的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不足,只注重项目、成果、经费,不关注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项目结题成为一纸空文,科研效益分析更是无从谈起。

(五)经费使用缺乏社会监督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依托与企业、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合同获得。合同一般对经费支付方式、支付时间进行约定,而少见对经费的预算、开支内容、使用进度作出约定。科研人员只要按合同条款提供服务,企业按合同规定及时拨付经费,双方便相安无事。企业无需知晓经费使用情况,高校无需提供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即使税务部门来访也只是走过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建议

(一)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建议高校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依据《合同法》、《高校财务制度》、《财政部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科研活动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横向科研经费收支,有效制止个人牟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等行为。

(二)强化横向科研经费核算监督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大多在科技开发公司或科技开发服务部的体制下运作管理,加之学校鼓励科研创收大幅度提高了项目负责人可支配经费比重,必要的行政监督和制约被弱化。建议学校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横向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适时规劝和制止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保持与项目负责人的及时沟通,规范经费开支内容,及时提供财务报告,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项目沟通协调机制应常态化

建议高校建立常态化项目沟通协调机制。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全程参与到横向科研项目合同订立、资金管理使用以及项目结题等工作中。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掌握的财经法规知识,及时帮助指导科研人员合规合法使用科研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建立横向科研社会监督机制

建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在加大科研成果推广,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前提下,建立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对大型或重点横向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社会审计制度,推动横向科研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产学研的道路将越走越宽,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愈来愈多,加强横向科研经费有效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岳红梅.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

[2] 张大福.完善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6(6).

[3] 高云涛.浅谈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J].经济师,2009(5).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9

今年年初,我们对市某融资平台公司近两年来投融资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举债融资,为岳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为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等公益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等资产不实,质量不高,偿债能力不强;回购城建项目资金未到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存在有虚假成份;部分政策性较强的融资资全,改变了资金的用途,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未建立完善投融资债务偿还机制,地方政府注入的资金和资源少,安排的偿债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企业自主开展的经营性项目少,收入微薄,盈利能力差,根本无力偿还融资本金,形成以借还贷的格局等等。为加强和改进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整合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

近年来,我市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十余家。在融资环境日渐严峻的情况下,各平台公司纷纷争抢资源和融资渠道,有的被迫选用成本较高的融资产品,有的为融进资金,在承担正常利息之外还高额支付融资费用。这些融资行为,其规模和结构难以控制,势必造成信贷风险和财政风险不断加大。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并借鉴外地经验,整合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围绕“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公司”这三大内容展开,同时加大对经营性项目的转化,并建立规范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评估制度,控制和防范投融资风险。

二、建立完善投融资债务偿还机制

历年来,我市融资平台公司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任务,融资资金也主要用在城市公益性项目上。所产生的政府性债务,市财政未统一安排偿债资金。建议按照国务院和省有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完善投融资债务偿还机制,打破以借还贷的格局。属于政府性债务的融资和市政府安排的城建项目,请求市财政将偿债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偿债资金,实现“借、用、还”相统一。同时,扩大经营性项目,增加企业经营收入,增强还本付息的能力。

三、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政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进行规范后继续保留的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的企业债券,募集的资金应优先用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融资公司申请发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企业债券资金应当按照审批机关批转的用途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

四、要依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按照有关规定,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国家的土地资源,必须依法取得,必须按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程序,向政府交纳土地出让金以后取得。以划拨方式注入的土地,也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并严格用于指定的用途。

五、加强对公司资产的清理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10

作者:汝南县人民法院 叶宸 发布时间:2012-07-18 16:28:42

审判管理办公室的有效设立,改变了基层法院以往审判管理部门职责、权能过于模糊的状况,提升了审判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强化了基层法院在案件审理、队伍建设和司法政务等方面的管理。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运行和具体实践,各地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实务中也显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的运行现状

继最高法院之后,全国大部分基层法院均已设立了审管办,其设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有独立人员编制,另一类则无独立人员编制,而是与审监庭合署办公。无论何种类型,审管办的日常工作均包括案件流程管理、卷宗评查、组织召开审委会、司法统计、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网络直播等众多方面。

二、审管办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是对审管办工作重视不够。各基层法院设立审管办的目的即通过审管办对审判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但部分法院对此理解不深,对审管办工作的重视不够,从而给审管办的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二是审管办权责不明。审管办作为一个新设立的部门,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更好地为法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更好地执行领导决策,但由于最高法院对审管办尤其是基层法院审管办的职能无明确定位,导致了审管办工作方向不明确,业务开展不同程度地与其他部门存在重叠交叉,造成了统计结果、工作步骤上的混乱。

三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审管办的业务几乎涵盖了法院审判工作的全部过程,各项工作无不需要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而最高院尚未根据审管办工作的特点提供同步的科技软件。而开发此类软件,又非基层法院力所能及,导致了因缺乏更高的科技支撑,阻碍了各地基层法院审管办实现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的进程。

四是相关制度缺乏系统性。为规范审管办的工作运行,各地基层法院大都制订了《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审委会议事规则》、《卷宗评查制度》、《庭庭网络直播管理规则》等管理措施,但因缺乏一整套自上而下系统的工作规程,导致了各基层法院审管办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作中容易出现断裂、片面而不衔接。

五是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审管办尝试设立之后,缘于其运行时间较短的特殊性,各基层法院审管办的组成人员对明确工作范围和目标、掌握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无不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上级法院提供的培训机会有限,无法满足基层法院审管办人员在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方面的渴望与期待。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重视力度。建议上级法院加大对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工作职能的重视力度,从制度层面、投入方面,为基层法院审管办提供保障和支持。二是提升审管办的职级。审管办的职能应定位为案件审判情况的“晴雨表”、案件审理过程的“催化剂”、执行党组决策时的“指挥棒”,为实现上述职能,建议将审管办的职级同一般部门区别开来,适当提升审管办主任的职级待遇,以便于协调各部门工作。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建议上级法院按照基层法院审管办的工作特点,统一研发配备相关工作软件;同时在确定各基层法院招录人员名额时,考虑基层法院审管办工作的需要,适当增加符合审管办工作要求的人员名额,通过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充足的人员配备,实现基层法院审管办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四是健全工作规程。设立一套完整的审管办工作规程,明确审管办各项工作规则,突出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加强对审管办人员引导约束,另一方面也便于审管办对其他部门实现宏观调控,利于各项工作有序衔接。

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11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论能准确、及时、全面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本文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建议

0 引言

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各地环保局要加强监测的质量管理,督促监测站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任务“量和质”的关系,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直到监测报告编写都必须执行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轻视质量管理或者仅仅在口头重视质量管理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没有质量保证的监测结果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将产生误导,严重影响环境决策和环境执法。

1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1.2 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1.3 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4 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 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1.5 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 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

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建议

2.1 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各地环保局要加强监测的质量管理,督促监测站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任务“量和质”的关系,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直到监测报告编写都必须执行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轻视质量管理或者仅仅在口头重视质量管理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没有质量保证的监测结果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将产生误导,严重影响环境决策和环境执法。

2.2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因此,各级监测站要依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建立起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要按技术文件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监测系统的网络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贯彻施行方面要作全省的表率。要整合人力资源、作好规划计划,对全省监测系统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技术性的问题切实负起指导、咨询、培训的责任。

2.3 加快能力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建站 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各地环保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仪器装备等要与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要求相适应,达到能够履行自身职责的条件和要求。搞能力建设,要摒弃过去东拼西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法,还是要对照总局《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站要制订自身的达标计划,全省要制订达标整体推进计划,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这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履行监测职能的基本要求,大多数站都还达不到标准要求,有些二级站、大多数三级站差距还很大。要摒弃过去项目不集中,重点不突出,撒胡椒面的做法。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重点支持二级站建设。要摒弃过去只跑人际关系,不注重“做项目”的搞法。要把项目做好,要带着有一定深度,有较强说服力的项目文本跑项目。要摒弃那种指望以能力建设的名义搞几个零花钱的老思想,切实从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出发搞项目。

2.4 抓好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要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把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和维护好,加强系统日常维护检查和校准核对,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今后省局结合实际情况拟适当安排资金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的校准装置,并在环境敏感地区补建几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其次要切实做好防洪、防盗、防雷和防冻等安全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

2.5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与水平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十分重要,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结果要以各种报告来体现,各种结论、趋势、原因是大量数据科学分析评价的结果,它要求较高的技术素养和广泛的多学科知识。要逐步提高各环境监测站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要抽调能力强、熟悉监测业务的人员从事综合分析工作,各二级站应有专门的综合分析人员。应重视他们提出的各项报告中的结论和改进意见。

2.6 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保证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 保质保量地完成繁重的监测工作,要靠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培养人才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人的素质不仅包含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各地环保局要督促监测机构重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监测人员的政治素质。监测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监测质量的保证是不可能的;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监测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3 结语

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12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构建的财政支出框架应当符合我国对预算管理体制所做出改革的发展方针、政策与发展方向。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经触及到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方面的具体规划,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算的账户核算内容、账目处理、财务分析、以及会计记账等的基本会计核算工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自身技能还参差不齐,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以及专业性系统培训与后续教育,并且财务会计核算人员对于现行会计准则和新制度的把握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的深刻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在当今社会新环境与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如果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机制与发展需求,还是一味地发生账务混乱、资金来源去路不明、基本性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等现象,就会严重影响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发展。

(二)财政支出绩效测评管理力度不够,绩效测评结果缺乏权威性

近些年我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财政支出绩效测评机制的强化力度与重视程度,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在实践中,还是难以协调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绩效测评机制工作全面推行的应用成效。就目前应用形势看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部门管理人员对财务部门资本、资金的支出绩效管理的认识较为片面,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选择评价指标的层面上,从而使相关部门会出现“轻监管、走形式”的应付行为。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施行绩效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案成效并不理想;二是资本财政支出没有同绩效测评机制协同起来,缺乏关联性,从而两者很难相互协调;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经营活动资本支出不明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专项资金的真实使用状况,从而无法使为单位提供真实的绩效情况和数据依据。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落后,资产利用效率较低

一是重视采购,忽视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时,通常所用的固定资产多半依赖于上级财政拨款,但是在款额下来时,许多单位往往不注重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与质量,只要资金使用未饱和,就加大资金使用;二是资产利用率持续走低,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的资产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监管与考核测评,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从而导致许多资产闲置、浪费。另外,财务规章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单位的人员自律意识较差。单位领导对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导致购买时不登记,报废时不核销,甚至账物难以相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内部监管力度与执行强度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人员岗位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存在部分人员的业务职能交叉现象,并且有的人员一岗身兼数位,管理职能滥用,职责不分。尤其表现在会计岗位制度的规范执行还有所偏差,对于会计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业务职能的严谨落实情况并不到位,多半处于形式;对于已经设立的制度往往停留在会议之中,“执行”在笔头记录之中,从而使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严谨性、规范性。

二、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督促、监管财务部门的监管管理人员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综合发展素质。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应逐步配备能够胜任财务部门管理工作的监管执行人员,同时要明确监管人员与单位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等之间的监管关系,两者应相互监督,明确自身义务责任。其次,要适当、适量地吸纳高素质型管理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实现自我发展价值的有利平台。再次,应结合新形势下的财务部门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原则,同时在明确强调基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之上,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此来加强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全面性综合业务技能,于此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规范职能行为建设。

(二)加强财务管理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建立问责制

由于财务工作会计核算人员与部门工作人员对绩效测评理念的理解都相对较为肤浅、淡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以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展开的,主要体现在它的测评结果成效好坏跟单位资本资金的安排与其对应的的义务责任并没有结合起来。而建立绩效责任问责制,并把它设为财务部门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与人员的薪酬、资金挂钩,构成直接联系,对能够明确并落实问责制的部门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激励性奖励,反之,则根据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给予惩治。这样实施开来,从根本上会使得单位或个人的绩效观念得到实质性转变,执行意识逐步加强,从而有利于实施财务部门革新措施。

2. 建立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就是指政府与其各个职能部门按照完成的各项工作进度而进行的合理、真实预算,即工作职能发挥多少与实际需要多些就给拨多少钱。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是建立绩效预算制度的根本前提,从而确保部门的财政支出和一切经营活动能够有真实性的衡量数据来作为基础资料与测评依据。另外,要构建部门信息交流平台。其能够使绩效测评的应用成效及时地反馈出来,还能在反馈的同时面向社会,接受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从而使绩效预算测评更为真实有效。与此同时,要加强绩效评价基础工作,要建立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库与标准库,建立大量、全面、可靠的信息数据库,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规范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一是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要求各单位按报批程序办理业务,各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充实资产管理岗位,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三是创新资产管理体制。改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从而使财政部门、政府监督部门、各使用单位各司其职的三级管理体制能够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四是建立健全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总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的财政支出的具体筹划安排,应当依托于财务部门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协调配合,这就需要单位负责人与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树立明确性的责任意识,全面加强业务技能素质,从而不断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共创良好财务管理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覃莉鹃.浅析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1) .

上一篇:开营仪式下一篇:案件评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