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2024-07-28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共8篇)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篇1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促进和谐稳定大局

--xx县xxxxx社区党支部加强宗教

事务管理发言材料

xx县xxxx社区位于县域老城区,辖区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个居民小组,共有xxx户居民xxxx口人,主要聚居群体为维吾尔族,其中:低保户xxx户xxxx人;有社区干部xx人,党员xx人,十户长xx人、巷道长xxx人。辖区内有清真寺x所(其中哈尼卡清真寺属xxx地区最大清真寺,平时做礼拜群众达xxxx人左右,重大节日做礼拜达xxxx人左右),宗教人士x人,寺管会成员x人。辖区贫困人口多,人均收入低,低保人员多,宗教场所多,宗教氛围浓厚,敌社情相对复杂。近年来,xxx社区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深化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三抓三落实”,夯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xxx社区坚持“宗教工作无小事”,始终

第 1 页

把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作为社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两委”委员为成员的社区宗教事务管理领导小组,配备x名专(兼)职干部,安排工作经费xxxx元,今年以来,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分管干部、寺管会成员、宗教人士及十户长、信教群众签订责任书xxx份,签订“远离非法宗教活动”公开承诺书xxx份,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二是抓制度落实,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宗教场所民主管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xx余项规章制度,并将远离非法宗教活动纳入到“村规民约”之中,通过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未成年子女信教怎么处理、在家聚众做礼拜、在公共场合做乃玛孜怎么处罚等等的具体行为准则,以居民大会的形式通过,形成行之有效的居民自治和约束的机制,使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宗教工作形式分析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抓宣传教育,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利用巴扎天设立咨询台、第 2 页

发放宣传单、入户走访等方式加大对《宗教事务条例》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先后举办咨询活动xx场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宣讲会xx场次,发放宣传单xxxx余份、宣传手册xxxx余册,入户走访面对面宣传教育xxxx人次,开展以“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揭批暴力恐怖罪行”为主题的“卧尔兹”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x场次,提高了爱国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对“三股势力”和 “x〃xx”、“x〃x”、“x.xx”、“x〃xx”、“x〃xx”等暴力恐怖事件的反动本质及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损害的认识。

二、围绕“三管三规范”,依法加强社区宗教事务管理

针对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出现的新情况,xxx社区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进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严格考评,教育管理好宗教人士,规范教职人员的行为。建立社区干部与宗教人士“x+x”结对帮带机制,把落实“两项制度”干部推向宗教管理第一线,每天x次雷打不动与宗教人士谈心谈话,掌握宗教人士的思想动态,了解宗教人士想什么、讲什么;每月对社区干部和联系清真寺干部实

第 3 页

行打分考评,半年进行x次考核,考评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相挂钩。对x名有宗教学识未担任宗教职务的社会闲散人员登记造册,采取“二帮一”措施进行跟踪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防其被“三股势力”所拉拢、利用。组织x名宗教人士、x名寺管会成员赴林基路、栏杆村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及内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发挥哈尼卡清真寺宗教人士影响面大优势,深入各乡镇开展以伊斯兰教主张团结和谐,反对分裂恐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巡回演讲活动x场次,受教育群众达xxxxx人次,每年开展x次“五好宗教人士”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提高宗教人士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觉悟和反分裂、抵御渗透的思想认识。二是多措并举,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规范宗教活动秩序。发放《卧尔兹》操作表,明确讲经活动“四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要求,保证讲经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坚持以自治区伊斯兰协会制定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为标准,加强对讲经活动的监督,杜绝了“古兰经”有关内容随意断章取义进行讲解、违反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跨地区主持宗教活动、讲经等情况的发生。在宗教活动场所统一挂警示牌,不允许未成年人、党员、干部进入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葬礼、婚礼、过乃孜尔、割礼等

第 4 页

民族习俗中决不允许宣扬“圣战”、民族分裂、宗教极端言论,并层层建立信息网络,组建了由xx名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做到“敌未动、我先知”,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有效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严格制度,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监督管理,规范运行机制。严格按照重建、维修审批程序,近年来对x座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简单装修,有效防止借机超面积和搞豪华装修。在清真寺内外安装多个摄像头,实施全方位监控,组织社区干部、寺管会成员以及聘请保安坚持xx小时巡逻值班,严格落实治安、消防、防疫制度,建立管理台帐,对五次礼拜人数、封斋人数、外来人员、讲经内容,以及“哈提曼”、“塔拉瓦”活动等情况进行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掌握宗教活动动态。实行寺财社区管理街道监督的财务管理制度,严禁以装修宗教活动场所为名或以其他借口为由,向信教群众进行摊派、增加信教群众负担,每季度按时公开财务收支。

三、注重“三帮三引导”,确保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今年以来,xxx社区党支部把预防和减少非法宗教活动,进一步遏制非法宗教活动源头,组成由党支部成员、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家庭成员组成的“四位一

第 5 页

体”的帮教小组,不断改进帮教方式方法,作为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来抓。一是交友谈心,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引导宗教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深入开展了宣传吐尔洪〃吐地等x名爱国宗教人士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典型活动,教育引导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帮教小组在做好与宗教人士交友谈心工作基础上,协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先后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延伸至宗教人士,为x名年迈、低收入、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士解决了低保,为x名助理依玛木解决了廉租房,为xx大寺依玛木申请解决医疗救助金x.x万元,截止目前,共为宗教人士申请解决各类生活困难稳定xx件。宗教人士感受很深,在辖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中,宗教人士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带头,通过现身说法,宣传动员xx户“难缠户”顺利搬迁房屋,为推动我县城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二是真情感化,帮助自食其力,引导重点人员转变思想认识。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x名重点人员,帮教人员主动接触思想转化对象,与他们经常拉家常、谈心、沟通,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反应、近期表现,协调民政、劳动保障部门作用,帮助符合政策的帮教转化对象落实医疗保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第 6 页

办理廉租住房、提供资金支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联系就业渠道、节假日关心慰问等方式,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如,经社区协调,帮教转化对象阿某当上了一名公交司机,月收入达xxxx元以上;转化对象玉某曾经自主创业有再次创业愿望,社区为其担保贷款x万元,自主经营冷饮店,月收入达xxxx元以上,另外一名思想转化对象由社区帮助其办起了小吃店。通过不懈努力,辖区帮教转化对象重拾生活信心,放弃了以往言行过激、靠做“乃玛孜”祈祷度日的生活。现在,闲暇日,他们主动要求参加社区打扫卫生和公益性劳动。三是关注民生,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信教群众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落实和“民情流水线”工程及入户走访走访工作的落实,社区党支部积极采取措施了解掌握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先后为xx名自主创业提供援助资金x.x万元,帮助困难信教信众从事餐饮、零售等项目,联系、推荐xx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信教群众到企业工作,为xxx户居民清理下水道xxx米,解决了xx户居民生活饮用水,整治环境卫生难点x处。通过积极解决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使信教群众深刻感受到党的温暖,不断增强幸福感不断增强,更加痛恨非法宗教活动和“三股势力”。今年以来,群众

第 7 页

主动上缴非法书籍x本、非法音像制品xx个、非法宗教内容的多媒体卡x个、“玉素甫•孜莱汗”光碟x盘、电子古兰经x套、非法挂图x张、非法挂历x张,x名妇女主动放弃了着奇装异服。

虽然我们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总结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为确保我社区乃至xx县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第 8 页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篇2

通过对我院及周边高职学生的宗教信仰调查, 高职生对宗教信仰具有好奇性、随众性及混沌性的特征, 故对宗教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必须以对话为基本手段, 遵循思想教育原则、重视心理疏导、加强理论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等。除此之外, 还要改革创新当前思政教育模式, 切实树立起立场鲜明的旗帜,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同时结合我们医学生的实际,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 信教现状

我们在护理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宗教信仰的排摸, 从信教人数上看:4000名学生中有85人信教, 占2.1%。从信教选择上看:基督教84人, 占98.8%伊斯兰教1人, 占1.2%。这85个学生对宗教信仰认识表现出三大共性:第一, 严重的好奇心, 这些学生不了解宗教, 只是觉得为何身边有人那么痴迷宗教, 于是想探个究竟, 也就走上了信仰宗教之路。第二, 盲目的随众性, 这些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 觉得信教也未尝不可, 于是也就信教了。第三, 认识的混沌性, 其实好奇和从众都是认识上模糊, 整个人处于混沌状态, 他们不清楚诸宗教之间的区别, 以及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到底有何意义, 等等有关宗教的问题。

2 现状分析

那么造成学生信教及对宗教的认识不足, 主要是因为什么呢, 可以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去分析。内因就是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当代大学生思想异常活跃, 个性非常张扬, 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或精神的寄托, 而宗教的存在则让一部分人得到了精神的寄托, 获得了人生精神的支点。人类的意义追求和精神需要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内在动因。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经济、就业等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困惑, 感慨人生苦闷。当人遇到挫折和失落时, 就会导致心境复杂, 会不自觉的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比如, 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恋爱受挫、就业失败时, 往往会思考人生的一系列问题, 追问人生价值和意义何在。如果此时大学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可能就会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 转而诉求宗教, 寻找生命的价值, 在宗教意义上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产生心理皈依, 形成宗教情感和宗教认同, 最终就有可能形成宗教信仰。受到熏染, 日后信仰宗教更多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 和心理慰籍, 以缓解各种原因造成的孤独感、失落感等,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 好奇、逆反心理, 从众心理特征也让他们觉得宗教信仰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

造成外因的主要因素有: (1) 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与外界交流增多, 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以往单一朴素的的信仰, 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而价值体系的多元结构, 势必会导致一元化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解构, 造成价值观体系的紊乱, 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 进一步加剧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多元的文化价值时代, 多元与一元不是简单、外在地对立和排斥的, 而是相通、共生、良性互动的关系。再加上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所包含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2) 学校因素:高校的思政教育重灌输, 内容、方法简单化, 针对性不强, 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宗教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有物质层面的, 也有认识层面的。任何宗教思想都不是独立自在、随意产生的, 其背后一定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于实际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 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由认识层面偏差所引发的问题, 又不能着重从思想认识的层面进行教育, 而偏重于意识形态的说教, 而把“人”放在一边。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理想和现实矛盾时, 就易导致学生理想迷失, 走向宗教。 (3) 家庭因素:受家庭影响, 从小开始信教。此外, 特殊的家庭环境也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甚至是终身的, 有些家族有信仰宗教的传统, 孩子自然也会遵循其传统的。

内因决定着外因, 外因是内因的诱导, 当内外因共同作用时, 大学生的走上宗教信仰之路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内因这个重点, 关注外因的作用, 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对有宗教信仰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3 管理策略

高职学生的宗教信仰既有社会人员宗教信仰的共性, 又有学生自身的特点, 那么我们就要抓住学生在学校的特点对症下药。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宗教对话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里的管理的不是一种单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指导, 而是至少要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确保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向, 二是学生、师生个体之间的民主平等, 三是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当我们确保这三个特点之后, 就可以利用恰当的时间, 合理的安排人员, 运用适当的形式来进行宗教对话工作。

3.1 重视三个时期的对话

期初、期中、期末。学期是大学生宗教信仰特有的时间因素, 宗教工作要常抓不懈, 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期由于其不同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和研究。期初, 学生带着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尚未完全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 甚至有的学生违背宗教政策, 在校园里偷偷宣传宗教, 因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排摸, 了解情况, 在原有的宗教信仰学生登记表的基础上, 完善建档, 做好跟踪。随着学期的推进, 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许有些许改变, 加上期中需要进行教学检查的, 对宗教信仰学生的信仰与学习问题需要关心。而临近期末时, 学生渴望着假期的来临, 思想上有着波动, 宗教信仰的冲动亟待爆发, 因而需要给与他们很大的关怀。同时又要做好他们在假期宗教信仰的一些预防措施, 以避免他们走上邪路。

3.2 抓好三支队伍之间的对话

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是开展有效对话的三支队伍。辅导员的角色就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 是学生的最亲密接触者, 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班干又是时刻伴随在学生左右, 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见证者, 是学生和教师的中间人、联络员。我们需要这三支队伍深入校园、教室、寝室。宣传教育我国的宗教政策, 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 与宗教信仰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话, 排解宗教情结, 帮助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3 运用三种形式的集中对话

例会、班会、每月班主任会议是集中力量对话的好时机。会议既是对过去的总结, 又是对未来的设计, 每周的党总支例会既要总结以往的不足, 又要设计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同时居高临下, 统筹规划班会和班主任例会的内容。当然会议只是布置, 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同伴、同乡群体的对话作用, 因为他们由于地域关系, 信任度很高, 因而同伴和老乡彼此之间容易敞开心扉的对话, 这样的效果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 对于宗教问题, 我们不避讳、不打压, 而是平等的对话, 这样才会使模糊的问题清晰起来, 更有利于认清宗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4 展望

宗教有着几千年的流传而不衰落, 有着其自身的原因, 宗教信仰不仅仅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 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需要深入的进行个案访谈、调查, 以及背景分析, 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信仰宗教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两点展望。

首先,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来及时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生理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要刻苦钻研, 拓宽知识面。更多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困惑,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盲目信教的从众心理。细致的了解并真正掌握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本质, 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指导, 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而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高校要经常研究所面对的德育对象, 正确对待同学们在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及时地加以引导。在大学生遭受挫折时, 尤其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 使他们不至于去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 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时候, 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其次,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为个体的价值和行为选择提供参照系, 而且对生活其中的个体具有软约束力, 促使个体接受并践行相应规范, 否则会受到群体和舆论的排斥, 校园文化环境的积极因素满足了个体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并形成文化诱因, 成为个体内化并践行思想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 (3) 校园文化环境为宗教之间、宗教与非宗教之间提供了平台, 而“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 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 是非问题, 不但是没有效率的, 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 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 (4) 只有平等对话, 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高远的人生境界。对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 社会各界要做出努力, 平等对话宗教,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就会大大加强社会的凝聚力, 在大学生中开展宗教教育,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 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 客观解析宗教对主体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问题, 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宗教信仰是大学校园客观存在的现象, 如何应对校园宗教是摆在所有教学及管理人员的一个问题, 进行宗教对话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宗教,对话,和谐校园

注释

11 方立天.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4.

22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9.

33 张耀灿, 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08.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篇3

A_宗教慈善有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一般的社会慈善超越了这种立场,一般来说,宗教慈善的组织形式是基于宗教组织或者宗教场所。

Q_如何看待慈善活动中宗教的特殊性?

A_宗教慈善的宗教性、公共性、社会性的边界问题一直都有争议。宗教慈善大都是基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社会理念来进行,难免带有宗教信仰特征。但从人道主义原则来说,宗教领域从事社会慈善服务,是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地位,一视同仁的。这个原则下,有些宗教慈善做得比较好,有一些则需要改进。宗教在从事慈善服务的时候,最好不要强调服务的宗教背景,或者把宗教慈善视为宗教发展的过程。

Q_在东林慈善当中,有一部分慈善活动是面向大众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带有鲜明的宗教特色,比如基于净土思想的临终关怀和临终助念。

A_临终关怀是慈善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临终助念则是基于自己的宗教教义,对死后的问题、灵魂的问题给予解释,使人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这和一般的宗教慈善应当不一样。近似于信仰治疗。这可能是一种特点,宗教性和公共性需要另外一种处理方法。

Q_台湾慈济功德会就不谈宗教,谈慈善。

A_大陆的宗教慈善很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是慈济功德会的运作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基于佛教的信仰,用会员制的方式组织起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一个NGO,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管理规则来运行,所以它的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包括资金管理都比较合理。这是用现代理性方式来做的慈善公益事业,基于佛教,但是又超出了佛教信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进入社会,在服务社会上能够建构公信力和影响力。

Q_慈济的这种模式是否利于规避政治风险?

A_我要纠正一下,一般情况下,宗教慈善与政治风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某些地方基层,某些人对宗教慈善不理解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风险。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慈善,它是服务社会,服务需要帮助的人,基于人道主义予而给予,有时候难免带一些宗教信仰特征,但构不成政治风险。

Q_寺庙里的功德箱和大街上的捐助箱有什么区别?

A_社会的捐款箱直接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对象,完全基于人道主义,或者大家互相帮助、公共服务的理念。功德箱大多数在佛教和道观,是说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基于宗教教义,由此形成一个人心净化的阶梯,逐步累积起来而成为功德,因此,做功德和社会慈善的捐助是很不一样的,所谓功德是基于宗教信仰对自己的要求而做的善行。

Q_寺庙财富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A_主要有香火费、门票、旅游项目、护法居士捐献、商店、素食馆、法务流通处等这几大块。现在的佛教寺庙,尤其是在风景区的寺庙,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有了门票收入、香花券、居士基于功德给寺庙、佛教团体的捐献,也不排除有些寺院或佛教僧团做一些商店、素食店的经营,这部分经营一般是免税的,因为这部分收入需要拿来做社会公益,也是寺庙经济的收入。

Q_这些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A_寺院财富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主要是寺庙僧团、常住的基本生活费和寺庙运行费用,还有一些弘法活动、佛教文化活动(法会、讲经等),再就是宗教慈善。目前的情况不是很透明,只能这样估计。

Q_这种不透明是否会影响公信力?

A_作为公益型、社会型的活动来说,应该所有过程都是透明的。但因为我们还在转型过程当中,很难完全做到透明。如果真正能够透明,而且有宗教团体和信仰团体的互相监督,在很大情况下会增强宗教组织的公信力。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宗教信徒对制度化的宗教组织信任度很低,管理方式、不透明等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我觉得透明的管理方式肯定是公信力提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Q_目前,大陆宗教慈善发展遇到了哪些障碍?

A_关于宗教慈善的社会政策比原来要好得多。目前来说,大陆宗教慈善要发展的话,最需要做的有:首先,要有一部慈善法规。其次,要给宗教脱敏。如果出台一部慈善法规,规范、完善社会团体的管理,我想,宗教慈善发挥的正面功能就会大得多。现在,一些相关政策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慈善团体有政策支持,另外一些却没有;某一些宗教可以做的事,另外一些宗教却不能做。宗教要平等,宗教慈善才能同样发挥作用。

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制度 篇4

1、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2、支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3、引导村党支部、村委会重视宗教工作,明确宗教工作联络员负责联系和管理本村的宗教事务;

4、限制不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5、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无神化”的宣传教育;

6、劝说党员干部不要信教和参与宗教活动;

7、及时掌握各村的宗教工作动态,发现情况妥善处置;

宗教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篇5

一、我省宗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之一,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全省信教群众超过400万人,各级宗教团体246个,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761处,各类宗教教职人员9333人,有5名宗教人士担任全国宗教团体负责人。历史上,我省就是佛道教盛行的地方,高僧大德辈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至今仍传为佳话。栖霞寺、天宁寺、寒山寺、金山江天禅寺、茅山道院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寺庙道观,基督教金陵协和神学院、佛教鉴真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佛学分院等院校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宗教进入恢复发展的新时期。从信教群众人数变化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快速增长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信教群众人数增长趋于理性和平稳,近十年来年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具体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基督教信徒和农村信教人数增长较快。19xx年全省基督教信徒不到10万人,1982年为21万人,为97万人,20xx年为120万人,目前达到180万人,信徒人数十年间增长了50%。20xx年全省农村信教人数约为19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56%,比20xx年省委统战部统计的2。6%,研究数值增长了138。4%,7年间增长了一倍有余。目前我省农村信徒最多的是基督教。

二是信教人群呈现“南佛北基”的分布态势。据20xx年统计资料,江苏400多万信教群众中,基督教和佛道教信徒分别为180万人和200万人。基督教徒180万人中,苏北五市为130万人,占72%,基督教活动场所占93%,教职人员占60%。全省佛教940个活动场所中,苏南、苏中八市有777个,占83%,教职人员占89。6%。道教、天主教则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各个地区、各类人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三是信教人员结构趋向多元化、多样化。长期以来,我省信教群众呈现“三多、三低”的结构特征,即农民、妇女、老人居多和文化低、收入低、能力低人群居多。近年来信教人员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宗教信仰逐渐从社会弱势群体向其他社会阶层扩展,社会“白领”、企业骨干、行业“精英”以及中青年信徒逐渐增多。

四是信教群众流动性逐步增强。受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吸引,外省来我省经商、务工、求学、生活的信教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0多万,主要集聚在苏南各城市。另外,随着我省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量境外人员来我省经商从业、讲学留学、旅游观光,其中绝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要求集中过宗教生活的人数越来越多。常州清真寺的阿訇介绍,每逢周末、节假日前去礼拜的中外学生络绎不绝。

分析我省信教群众人数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日趋宽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不信教公民与信教公民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社会与宗教组织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基督教经过60多年的“自传、自养、自治”,基本实现了本土化、民族化,因此信奉基督教的人数逐步增多。

二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推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一些人从祈福消灾、积德延寿的愿望出发,进入寺观教堂参加活动,进而接受宗教信仰、成为信徒。与传统的佛道教相比,基督教的传教形式、活动方式以及信众分享“关爱”所带来的幸福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

三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带来了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调整,宗教由此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省委统战部和省社科院20xx年的调查显示,全省新社会阶层人士中,23。9%信仰宗教,其中59。3%的人士近开始信仰宗教。

四是情感交流或精神寄托的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面对工作、生活、事业、情感、疾病、养老等方面的多重压力,部分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选择信仰宗教纾解情绪,寻求精神寄托。我省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从宗教中寻找情感释放和交流的空间,成为一些农村群众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我省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根据国务院和我省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维护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宗教事务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宗教事务部门积极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在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执法检查监督、推动宗教团体建设、规范宗教场所管理、化解处置矛盾纠纷、引导宗教界参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全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一是围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推动各项宗教工作开展。20xx年以来,省宗教局组织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制定八项标准,量化考核体系,认真组织评选。并以此为抓手,根据每年中心工作和宗教界实际情况,确定“安全”、“教风建设”等创建活动主题,在全省宗教界营造出创先、争先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专项工作为载体,加大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力度。围绕人、财、物等关键环节,在全省开展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管、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参加社保等专项工作,逐步完善专项工作常态化管理机制。突出抓好各类重点宗教问题,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处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宁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将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努力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和推动宗教团体加强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加强对宗教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批优秀的宗教团体带头人走上国家和省级宗教团体负责人岗位。连云港市指导和督促各宗教团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依法依章加强自我管理,并坚持每月定期召开宗教团体和重点场所负责人学习会,倾听建议,了解动态,排忧解难,扬正纠偏。

四是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维护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全省各级宗教工作部门均列入综治成员单位,将宗教矛盾纠纷的化解、处置融入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形成了保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工作机制。宿迁市着力构建“大民宗”工作机制,开展宗教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及时化解和处置涉及宗教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了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五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传承优秀宗教文化。开展“与党同心同行”主题教育,唱响爱国爱教主旋律。指导宗教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按照时代要求诠释教义教规。常州市建成了天宁宝塔佛教文化等一批宗教文化项目,并以此为窗口开展对外交流,弘扬光大优秀宗教文化。

六是规划建设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信教群众需要。南京市适应信教人数持续增长、外来人口急剧增多的形势,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求。镇江等地对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也作了统筹安排。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面对宗教的发展变化,主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他们的共同经验和特点是: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将宗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处理宗教事务重大问题。建立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宗教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宗教工作体制。建立健全宗教事务属地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和责任体系。加强基层宗教事务部门机构建设,配好配强执法人员,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推动了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全面实施。支持和引导宗教团体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我省宗教团体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法规,加强团体自身建设和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大力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继承和弘扬宗教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发挥了宗教在促进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对此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我省宗教事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宗教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宗教发展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首先,对宗教工作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少数地方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识不全面,对信教群众不放心、不信任,对“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不关心、不热心,甚至把宗教工作作为高压线,采取回避态度,不碰不问。个别地方宗教政策长期得不到全面落实。一些地方片面放大宗教社会功能,甚至采用行政手段助推其发展。例如,为发展旅游和招商引资,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未经批准乱建寺庙宫观、塑造大型宗教造像、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等,人为地扩大了宗教的影响,推动了宗教的非正常发展。有的地方把寺庙宫观当作“聚宝盆”、“摇钱树”,依托寺庙宫观建设风景区、售卖高价门票,甚至违反宗教条例规定,连同一宗教的教职人员、持证信教群众都需购票才能进入。还有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转而求神拜佛、寻求神灵庇护,损害了党的形象。

其次,宗教团体建设和活动场所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市县宗教团体自养能力薄弱,缺乏必要的办公经费、办公场所,不能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能。一些宗教团体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在信众中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有的宗教团体职能定位不当、职责把握不准,桥梁纽带功能没能有效发挥。假僧假道乱做佛事道场现象有所反弹,基督教私设聚会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寺庙宫观借教敛财,诱导、强拉游客和信众花高价烧高香、抽签卜卦。一些未经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违规从事宗教活动、收取宗教性捐献,甚至骗取钱财。这些都违反了宗教政策和法规,扰乱了正常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了宗教界的权益与形象。

第三,宗教教职人员素质和道风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我省宗教教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宗教学识和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全省佛道教三分之二的教职人员、基督教九成以上的教职人员还是初、高中文化程度,与其承担的教化身心、牧养教民的宗教使命不相适应。宗教后备人才不足,部分宗教团体在新老交替中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象,特别是代表性人物严重匮乏。受世俗化、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宗教教职人员经不住诱惑,宗教信仰出现淡化趋势。有的不注重学习修行,不遵守教义教规,甚至做出违规破戒的事情,败坏了教风。有的热衷于追逐利益,贪图享受,世俗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有的忙于参加各类活动,疏于宗教事务,脱离信教群众。这些问题发生在少数宗教教职人员身上,却严重影响了宗教教职人员的声誉。

第四,县级宗教事务机构建设亟需加强。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事务属地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繁重的基层宗教事务管理任务。在20xx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前,我省县级宗教工作机构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改革后,全省100个县(市、区)中,列入政府部门序列的仅有21个。同时,县级宗教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少、流动快、兼职多等现象。不少地方反映,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手段少、任务重、压力大。沭阳县民宗局现仅有1名分管部长和1名工作人员,而全县信教人员达10万之众。国务院和我省宗教事务条例中,涉及县级宗教事务部门职能的条文分别有19条和15条。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缺失以及及队伍的弱化,导致对宗教事务的指导、管理、协调、检查等职责落实不到位,对宗教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调查取证、取缔处罚缺乏强制措施,进而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宗教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县级宗教工作机构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资格就受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现场质疑。

四、加强和改进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省正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为实现“两个率先”而努力奋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实施国务院和我省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更加紧密地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深刻认识宗教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自觉践行“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宗教工作理念。目前,我省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大,但总量不小,并且处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扩大。对此,我们要正确应对,妥善处理。

首先,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宗教还有其存在的深刻根源,不仅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可能还会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客观理性地善待宗教,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增强党和政府在信教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同时,要防止和纠正人为扩大宗教影响的做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其次,从总体上看,宗教都是主张和平、和好、和谐的,引导好、运用好、发挥好这一点,宗教就会释放正能量,对社会起到正面作用。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动荡、对立的诱因。我们要正确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最大限度地发扬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宗教群体整合、心理调适、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独特功能。

第三,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一样,都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信仰,这是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公民权利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要密切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联系,主动听取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多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办实事,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时,要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既当好教徒,又当好公民。

(二)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省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处理复杂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和我省的宗教事务条例,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一是推进宗教法制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宗教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将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法规规章。

二是完善落实配套办法,抓住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管、宗教活动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落实和制度建设力度。继续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活动。

三是加强执法主体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和检查,提高宗教事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当前,要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重视和加强县级宗教事务机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执法主体,确保基层宗教工作责任有人承担、情况有人掌握、信息有人报送、工作有人推进。

四是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宗教组织协同、信教群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宗教事务管理体制,增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合力。健全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提高应急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水平。继续抓好妥善处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佛道教乱建寺庙和露天造像、服务管理外来穆斯林、抵制外来渗透等工作。

五是依法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积极帮助宗教界排忧解难,市县宗教团体办公经费要作为专项。对化解寺院宫观与景区的利益纠纷、落实宗教房产政策以及明确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等问题,各级政府要予以关心和重视,能够解决的要抓紧解决。

(三)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必须切实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发挥宗教团体自律协同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宗教关系。

一要支持各宗教团体开展宗教思想建设,继续鼓励五大宗教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讲经”“解经”活动和神学思想建设,挖掘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进一步纯正信仰、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要求。

二要支持宗教团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树立在信教群众中的威信,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提高信教群众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三要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支持各宗教活动场所在财务监管、安全管理、环境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创出管理特色,提高场所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要加大宗教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要求,造就一支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发挥我省宗教院校数量多、层次高的优势,支持宗教团体把宗教院校办成培养爱国宗教人士的重要基地、正确阐释宗教教义的重要阵地、培训宗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平台。

(四)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是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是支持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鼓励信教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致力创业创新创优,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优良的业绩践行信仰。

二是支持宗教界发扬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通过日常宗教活动和公益慈善等活动,参与社会建设,发挥宗教界人士在慰藉心灵、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信教群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是支持宗教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宗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理出版宗教文化典籍,保护和传承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篇6

一、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拓宽宣传覆盖面

**区作为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移居和进入我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有2000多人,其中瑶族、壮族的少数民族人员居多,占人口90%以上,同时,存在潜有庞大的难以统计的宗教信众,针对我区对少数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了解不多,甚至完全不知,特别是社区基层一级。因此,我局加大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针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较集中的街镇、社区发放、张帖宣传资料,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国家《宗教事务条例》、《**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资料,共发放150份。让更多的社会人员了解有关政策,营造社会人人参与学习的氛围。

二、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

目前,我区有宗教活动场所、民间信仰场所40多处,正式开放登记宗教活动6所,一是抓好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防范工作。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责任重于泰山,抓好宗教活动场所的“防火、防盗、防毒、防事故”工作。以防为主,检查落实,消除隐患。特别是开展大型宗教活动,法会等都要求各场所上报区民宗局,认真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如:春节期间,我局刘溢滔局长亲自带队到各场所巡查,指导各场所负责人注意防火等,五一前安排人员到各场所进行一次例行安全检查。二是抓好爱国爱教宣传教育。我局平均每月走访1次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与场所负责人开展交心谈心座谈,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活动场所人员进行爱国爱教宣传。

三、开展宗教界人士“关爱保护生态环境植树护林”载体活动

根据省民宗委、市民宗局的精神,我局部署开展**区“宗教界人士植树护林”活动。主要方式有:在农村植树、堂点周边植树、在地方政府安排的植树地点植树。如:石角基督教礼拜堂根据石角镇的安排与其他单位一起到兴仁村委会山岭同植树;源潭镇两个基督教堂发动教众在农村植树;东城兴复隆寺和石角龙华寺在寺庙周边植树等。据统计:我区“宗教界人士植树造林活动”,参加植树活动人数210人,植树面积约2万方,共植树2100棵,投入资金6300.00元。

四、开展少数民族户籍、宗教房产的调查

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我局开展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调查。如: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调查,落实宗教房产调查,佛教、道教后备教职人员调查。为我局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提供真实数据,并撰写一篇《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调查》的调研报告;同时,为宗教场所推荐储备后备教职人员。

五、依法打击非法乱建宗教场所行为

今年4月,有信众和群众来电举报,有人在笔架山翠云洞道教旧址上抢建宗教活动场所,我局十分重视,将情况上报市民宗局、市民宗局宗教科联同我局人员迅速巡查现场,立即查办、制止其行为,并进行严肃的警告,并保留追究当事人相关责任的权利,依法打击非法乱建宗教场所行为。

六、贯彻“三自”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

深入贯彻“三自”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奉献爱心多做善事,力所能及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警惕、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维护我区政治大局的和谐稳定。

200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宗教工作。

二、争取区委、区政府重视,加大力度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

三、加大对城市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登记造册少数民族人口。

四、依法管理、服务宗教活动场所,依法打击非法聚会点。

五、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爱国爱教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六、积极争取省民宗委批准,同意在金鸡岩风景区设立金芝园道教场所,打造“旅游产业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亮点工程。

美国宗教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篇7

关键词:美国,宗教,德育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惟一超级大国, 同样美国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 其宗教成分之多元, 教派之繁多, 宗教活动之多样、组织之严密、内容之丰富、对社会生活影响之深广, 令全世界都瞩目。从纵向发展来看, 在建国200多年的历史中, 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贯穿有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华盛顿开始, 历任美国总统无论其竞选还是在其就职演讲中都会涉及宗教, 常常以“上帝保佑美利坚”作结束语。比如艾森毫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宣称;“承认上帝的存在是美国作风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表现, 没有对上帝的信仰, 就不可能有美国的政治体制, 也不可能有美国的生活方式。”从横向覆盖上看, 宗教牵涉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塑造, 对社会秩序的调整与维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有着国体和政体上的根本不同。长期以来, 在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但是国家并不提倡宗教信仰。本文并不是旨在否定我国的宗教政策而主要是以改善我国德育现状, 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我国德育工作者了解美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思考并吸收美国宗教中的德育价值, 为我所用, 以改善我国当前的德育状况, 推进我国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

一、美国宗教情况概述

在美国, 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分为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除此之外, 世界上所有重要宗教在美国都有信徒。刘澎教授曾经在《当代美国宗教》中写道:在美国每10个人中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 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 大约有6个人每天祈祷,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 4个人每周都去教堂。湖南湘潭大学教授雷雨田也曾统计指出:在美国两亿多居民中, 基督教徒占88%以上, 95%的人声称信仰上帝, 58%的人每天至少象征性地祈祷一次。由此可见, 宗教信徒在美国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 相比之下, 无宗教信仰、宗教活动的人数显得极其微小。

教派多样, 教徒繁多, 显然教堂数量也当数全球之最。全美共有教堂大约三十多万个, 经常一个街道就有好几个教堂而且建筑别样、风格各异。可见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之高, 影响之深。

宗教活动在美国更是异常的丰富多彩。每个传统节日或者国家乃至其他民族的重大事件都有一系列宗教礼仪、宗教活动。比如天主教有七件圣事礼仪, 即圣洗、圣振、圣体、告解、圣职、病老傅油、婚姻;以弥撒感恩祭典为中心, 全美有统一的团体祈祷经文;圣餐 (圣体) 是纪念主耶稣的最后晚餐;团体祈祷, 注重读圣经、讲道, 献唱圣诗、祈祷等等。

美国教派之多、信徒之多、教堂之多、活动之多足以说明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对全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宗教确实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当今时代, 宗教对今天美国在全球中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对美国的影响就社会范围而言涉及各个群体、各个领域, 具体到个人, 更是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当然, 宗教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非同一般。其中宗教对美国德育的影响可谓重乎甚重。

二、宗教对美国德育的作用

在美国, 宗教是道德教育涉及教育对象最广、教育内容最丰富、教育方式最灵活多样、教育效果最明显的一种道德途径。通过宗教道德教育, 建立人们的宗教情感, 树立人们的宗教信仰, 传授道德知识, 规范道德行为, 完善道德素质。通过宗教活动填补人们内心的空灵, 净化人们的心灵;用上帝即宗教的震慑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 规范人们的道德操守, 避免各种社会问题, 用宗教经文教义培养信徒建立博爱、正义、诚信等道德品质, 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通过宗教精神引导人们正视自身潜力发挥各自潜能, 并最终成为美国社会各行业的工作骨干和模范公民。美国宗教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以理解成为学生建立并保持一个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接受综合教育的学习环境, 用教会和宗教神学的力量, 实现对社会和青年的政治控制和道德熏陶。具体说来, 宗教对美国德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宗教思想充实了美国德育的内容, 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宗教与道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自原始社会就是一个孪生兄弟, 道德使宗教具有持久、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震慑力;宗教使道德能够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并最终化为行动养成习惯。宗教正是通过超自然的神化了的手段, 将其教义打上了神圣的印记, 从而使宗教思想变得高尚圣洁, 进而使宗教思想中所反映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神圣化。宗教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不依赖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社会舆论等外在力量的强制约束, 而是能自觉的自我约束, 它不仅能够稳定人们的思想, 唤起人们内心的美德潜力, 促发践行欲望, 而且还可以使人们不顾外界条件和个人得失维护他们所认可、信任的道德规范。美国基督教等宗教思想中要求人们谦虚、博爱、正直、诚信、关心他人、同情和信任他人等无疑充实了美国德育的内容, 并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使信徒乐于践行宗教思想中蕴含的道德规范, 从深度上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其次, 宗教起着统一美国民众思想的整合作用。

美国特别注重利用强大的宗教势力和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为美国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 以此来统一公民的思想, 规范民众的日常行为, 联络各民族的感情, 实现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美国基督教在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人格的认同与塑造、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等即思想的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整合促使民众找准理想、信念的方向, 把握价值、行为的取向, 增强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 稳定了社会秩序, 成为美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宗教所发挥出的思想整合作用对社会的影响面越来越广, 辐射力越来越强, 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 宗教对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趋势起着规范导向作用。

如前面提到的宗教道德规范不同于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外在力量的强制与施压, 它通过自我调节、约束来稳定人的思想, 唤起人的精神力量, 从而使现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神圣化。《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就曾说“法律允许美国人做他们所愿做的, 宗教则阻止他们进行欺骗, 禁止他们做那些鲁莽的或不公正的事情。上帝是一个更高的、道德的、最圣洁和全能的存在者, 只要按照他的话语去做就能保证至善, 上帝是道德行为与秩序的最后保证”。美国复杂和多样的教派体系, 庞大而活跃的宗教组织, 规范着他们的行为举止, 并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亲切、温馨的氛围, 从而规范着个人的价值取向, 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美国宗教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往往一提起宗教, 我们一般都联想到它引导人盲目崇拜, 满足人某种虚幻的精神寄托, 它指向信仰愚昧、无知, 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当然更认为宗教与道德这两个范畴毫无联系。从上文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宗教在美国德育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有力地整合了美国民众的思想、规范了民众的行为举止、改善了社会环境, 充实了美国德育的内容, 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因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提倡宗教信仰, 但我们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和德育建设, 本着这一目的非常有必要对美国宗教的德育启示作深入的分析, 总结美国德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 注重人的精神需要, 加强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 人的精神需要是随着物质需要而不断增长的, 因而也要不断加以满足。在今天, 我们更应当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此,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他还强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 牢固树立并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是极端重要的。”重视人的精神需要, 我们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资源的开发。美国宗教实质上就是从信徒的精神需要入手, 以信仰教育的方式掌握教徒的灵魂。在宗教里, 人的精神幻化是一种对象性的幻化, 这种对象性的幻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与超越。信教徒之所以皈依和崇奉宗教, 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宗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而是寄希望于宗教能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种种需要, 寄希望于宗教超自然的力量。正是由于种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才更加使人对这种终极价值心向往之, 于是对宗教的信仰就形成了。这种信仰具有规范和刺激个体行为的强大动力作用, 同时也把这种动力转化为自身的精神需求。信仰是对理想的把握和高度认同, 是人们价值生活的重要支撑, 更是人们道德生活持续的执著推力。要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注重人的精神需要, 加强信仰教育。

(二) 丰富德育内容, 建构和谐德育

一方面, 美国基督教等教义中所提倡的博爱、慈悲、行善等与世俗社会所呼吁的友爱、奉献、善良等相通相融, 而且“宗教道德不仅具有真、善、美的崇高的神圣性, 而且还具有可得到补偿的诱人之处”[6]这就从内容上给予了世俗德育宝贵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 宗教的圣书教义, 就是一种道德文本和伦理手册。另一方面, 美国宗教的禁忌、戒律既体现出道德规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也给予了信众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这些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社会舆论一样, 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而且, 宗教还强调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因此, 我们的德育有必要对美国宗教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加以提炼升华, 充实到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并加强管理, 建构和谐德育, 从而更好地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加强“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爱国情怀;以道德规范为基础,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培养高尚、健全、和谐的人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三) 创设情境, 注重隐性教育方式

在美国, 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类似金字塔式的金碧辉煌的各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 使很多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一走进这些高雅神圣的殿堂总会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萌生一种敬畏感、神圣感, 好似神灵就在高高之处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放纵。美国宗教道德教育可谓是神圣、和谐、典雅与美的融合, 带给信徒对神灵要求的道德原则的敬重。其实, 西方人走进教堂顶礼膜拜的同时也是进行道德洗礼。物质文化所传达的信息不仅仅在于外观的美丽和豪华, 更多地是烘托出一个民族的伟大、聪明、勤劳的优良品质。而由民族的自豪油然而生起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比从书本上教授的道德原则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道德隐性资源的开发应当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必须注重德育环境的开发与创设, 注重隐性教育方式。近年来我们国家所大力倡导的教育三贴近原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坚持德育内容要讲出来听进去还要提倡唱出来演出来, 实际上就是在强调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吕鸿儒、辛世俊.宗教的奥秘.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 2000.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宗教管理工作总结 篇8

此次研讨的是《宗教学名词》(第七稿)。各分支学科负责人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难题。大家就难题进行了研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研究室副主任温昌斌介绍了其他学科的经验,解答了有关问题。

卓新平所长要求课题组做好以下工作:1. 处理好重条,该合并的合并;2. 各分支学科框架尽量统一;3. 可根据需要在英文术语后补充梵文等外文。

上一篇:涉密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管理制度下一篇:集体备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