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2024-07-20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精选12篇)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篇1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 企业法律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并对如何完善我国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法律事务,管理

1 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法律事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经济发展, 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法律对于经济的调整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 但是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 法律对经济的调整体现在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 用法律来调整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进行法律事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法律事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 法律可以调整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涉及法律问题, 例如企业在设立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市场运营阶段、财务管理阶段等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法律风险, 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问题可能会使企业的财产、信誉受到严重的损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丧失信誉或者削弱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在企业的发展中重视法律事务管理,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 同时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1.2 尊重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点

企业参与市场经济, 必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法制经济。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 包括相关的国家职能部门, 也都必须在法律的授权下才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并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而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经济的开放已经不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的开放, 它同样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开放。我国的经济主体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相比, 在法律意识上要落后许多。所以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国内企业的法律意识是一种必须, 否则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法律事务参与企业管理, 在我国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也是在近代才开始, 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 在法治建设这一问题上要落后许多, 这也就导致了法律参与社会生活在时间上、效率上都相对落后。对于当前我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现状,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管理机构不健全, 职能相对弱化

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综合法律服务机构, 未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部分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尚未形成规范性和经常性长效工作机制, 法律服务机构职能总体不强, 对依法维护企业权益重视不够, 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法律工作与其他事务性工作混同, 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 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 解决经济纠纷及法律问题的力度不大, 效率不高, 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

2.2 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法律事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人工素质对整个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当前许多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人员, 多为兼职的法律工作人员, 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复杂性和风险性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没有专职的法律工作人员, 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效果并不好, 服务质量不高, 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人员配置不到位, 专业素质不强, 在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既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3 法律管理的价值并没有充分体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法律除了是企业进行风险规避和预测的依据, 同样也应该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资源。但是在大部分企业中, 法律作为一种资源的特殊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法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法律对于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等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工作事项都能够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帮助企业审慎地开展各项工作, 切实保障企业在对外交往中的权利利益, 避免企业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利益缺失。

3 如何完善企业发展中的法律事务管理

企业进行法律事务管理, 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1997年,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正式在全国推行, 所以我国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也导致了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一个误区, 认为只要建立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就是在企业中进行了法律事务管理,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企业进行法律事务管理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加广泛, 法律顾问制度只是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部分。如何完善企业发展中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

无论是何种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展开, 都需要在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进行。在企业发展中形成对法律事务管理的正确认识,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 在领导阶层树立对法律事务管理的正确认识。领导阶层是企业各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最终确定的阶层, 领导法律意识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建设效果。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 在过去并没有对法律事务管理这一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 在经营管理中没有意识到法律保护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要想确立法律事务管理的正确认识, 领导者、管理者首先要在自己的观念中重视起来。 (2) 提升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员工是企业正常运行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代表着这个企业的法律意识, 所以除了在领导者、管理者中间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法律意识外, 必须加强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才能对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要结合全国普法教育, 在企业全面普及法律教育, 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 法律意识的形成还必须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是我们在企业中推行法律事务管理的前提。我国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虽然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 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上, 依旧有一些残余。加强现代企业改革的发展力度, 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推动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 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3.2 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独立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 大部分公司只是聘请一些兼职的律师来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 而这些顾问也只有在企业遇到一些诉讼问题的时候才出现, 企业的法律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为了做好企业发展中的法律事务管理, 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体系完备、权责清晰、参与企业运行管理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的建立是为了企业更好地运行, 所以这一管理机构的建立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成为企业的负担, 所以我们提倡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类型。首先, 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来确立自己管理机构的规模。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现有企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它的业务范围、业务规模与大企业相比都要小, 所以它涉及的法律事务的复杂性也相对较弱。所以法律事务管理的人员数量、机构的规模不需要过度的追求, 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是最佳的选择。其次, 确立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的层次。一个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 按照其工作的性质也应该进行层次的划分。从管理层次上考虑, 设总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管理机构。总法律顾问是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决策、组织和管理, 直接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并报告工作。法律事务管理机构是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承办部门, 具体实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职能, 法律事务管理机构对总法律顾问负责并报告工作。再次, 按照企业的机构体系来进行法律事务管理机构的建设。这种情况主要针对一些大企业、上市公司等, 子公司、分公司是大企业发展的常见模式, 如果在子公司和分公司中也按照独立的企业进行法律管理机构的建设往往会形成资源的浪费, 根据企业的体系机构作出灵活的调整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与效率的协调统一。

3.3 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应该全方位发展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 不仅仅指对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 对企业面临的法律诉讼予以处理解决。这是比较初级的法律事务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法律事务管理应该具有全面性, 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谓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全方位发展, 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指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应该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决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能将法律事务孤立起来, 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法律事务的全方位发展, 要求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运行阶段, 只有对企业的全部运行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最有利的决定。改变传统的法律顾问“救火式”的工作方式, 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燃眉之急, 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没有任何的作用。真正的法律事务管理, 必须与企业的发展融合起来,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在企业的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才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长久地存在。

3.4 严格控制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这项工作的完成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 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 同时在处理一些法律事务时, 他们还需要代表公司进行对外交往, 担当公司发言人的角色。这对于个体来说, 除了一些专业知识以外, 对员工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要求。为了严格控制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必须严格准入, 即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工作, 这是获得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前提。其次, 在员工进入企业以后, 在工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不仅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完善, 更是指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加速他们融入企业的过程, 只有真正地了解一个企业、融入一个企业, 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参考文献

[1]甘培忠.企业与公司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施天涛.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 2005.

[3]韩晓鸿.企业法律顾问实务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

[4]吴蓉.国企全面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J].四川化工, 2004 (04) .

[5]赵书峰.浅谈法律顾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河南科技, 2006 (05) .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篇2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依法设立、以公司制为典型形态的企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法律规范的制度,或者说是法律制度在微观经济组织的实现形式。因此,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将是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公司或大集团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定义

所谓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指适用于企业内部的法律事务处理系统,包括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人员配备等各项规范制度和管理机制。这些制度和机制构成一个管理系统。在这一管理系统中,法律事务的管理融入企业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等各项流程,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任务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依法决策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监督保障体系,有效控制经营管理权力和防范风险的权责制度,并依法规范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的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内容

根据我国目前企业法律工作实际,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

(1)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事务、企业工商登记管理事务;

(2)投资决策、企业改制与资产重组中的法律事务;

(3)证券发行与交易法律事务;

(4)专利、商标、商业秘密保护等知识产权事务;

(5)税费征收、房地产和海商法律事务;

(6)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和各种保险法律事务。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内容,随着新的法律法规出台,或原有内容的修改,企业需要及时适应。由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差别,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法律事务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目前企业处理内外法律事务的主要方法包括: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出具法律意见书、审核、起草各种法律文件、协商、调解和谈判,行政复议、仲裁和诉讼等。

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地位

从国外跨国公司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法律事务管理放到与财务管理同样重要的地位,如某跨国公司规定,“公司的所有合同文件,都必须获得公司法律顾问和财务总监的同意之后方能签署,若有一方反对,合同就无法签订”。因为财务管理保证交易能够产生利润,而法律事务管理则控制交易的风险。目前,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认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基本上都予以建立;但对于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均尚处于实践探索中。

五、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形式

我国企业不论是国内经营还是国际经营,不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上都和国外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但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游戏规则参与竞争。要缩小和国外企业的差距,必须具备和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运用力量。因此,加强现代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以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避免“法律陷阱”,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国内企业的实践来看,目前各种企业所进行的法律事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企业所遭遇的法律问题全部依靠内部非法律专业人员,且不聘用外部律师。这种做法为过去大部分小型企业所采用。但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依法治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现在这种做法已不多见了。

依靠非法律专业人员处理非常严谨的法律问题,这为企业带来风险巨大,企

业可能会被随时出现的法律方面的“小”问题拖垮。

二、将企业法律事务全部外包给外部律师,譬如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或与律师事务所签订承包协议,将所有法律事务全部外包。应该说,目前社会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及部分中型企业都倾向于采用这种方法。企业的出发点在于社会律师的专业水准较高,同时亦能节约公司的人力成本。但是,全部外包的缺点很明显,比如说费用过高,某些法律事务不适合外包,以及法律事务的处理质量并未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企业内部设立兼职或专职法律顾问岗位,一般适用于小型企业。日常法律事务留给法律顾问负责,特殊的法律事务如诉讼、上市等外包给外部律师。这样能较好地发挥企业内部法务人员与外部法律资源各自的优势,既节约了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这可称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体系的萌芽。将日常法律事务留给法律顾问负责,节约了费用,同时,法律顾问可配合与监控外部律师的工作,提高了企业法律事务的处理质量与效率。

四、企业内部设立二级部门,作为专职法律事务处理机构,适用于中型企业。多数企业的日常法律事务工作比如合同审核、公司法律事务、知识产权初步保护措施等都可以处理。可以说,这是企业内部所形成的法律事务管理体系雏形。

五、企业内部设立一级法律事务机构(如法律事务部),适于员工大型企业和集团。这一管理方式是以集团内部“法律事务垂直管理”为特征的,从而形成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体系。目前总法律顾问制度已经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内部运用,但从国际上看,设立总法律顾问是大型跨国企业和集团普遍做法,因此也是我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体系建设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总法律顾问相当于企业副总裁级别,同时,一般还兼任法律事务部总监或首席律师之职。法律事务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使法律事务管理完全融入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之中。集团内部法律事务管理体系完全建立。企业法律事务纳入业务流程当中,其涉及的成本最高,但效益也最高。

由上可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尤其是企业法律事务的增多,企业法律事务管理逐步形成体系。上述的第三至第五种方式反映了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从萌生到形成过程中相应的企业类型及其管理方式。

六、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市场经济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法治化,企业只有在加强法律工作的基础上,实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才能保证其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2)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防范法律风险的现实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关系的主体。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明晰产权,加快公司化改造进程,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这些都涉及许多法律事项。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规避、降低法律风险,就要求企业法律工作细致、到位,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法律熟悉掌握和正确运用。

(3)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防范法律风险的根本保障。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必然涉及法律风险防范和权益保护等问题,如合同的缔结、履行、解除、违约风险防范等。只有通过加强企业法律事务管理,运用法律手段,正确、积极地应对各种法律问题,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结束语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篇3

关键词 科研院所 ;所办企业 ;法律风险 ;研究

中图分类号 D922.292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legal risk types and causes of enterprises run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his thise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improv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risk-prevention mechanism, handling disputes according to law.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 enterprise ; legal risk ; research

近年来,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兴办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对弥补科研经费不足、促进单位发展、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安排人员分流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研院所所办企业由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与企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导致所办企业在经营、管理、运转中面临许多法律风险。因此,加强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法律风险的研究,对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企业管理与法律风险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包含顶层设计管理、财务资本管理、公关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规范高效的企业管理会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运作效率大大增强、员工潜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清晰明确、资本结构科学合理、顾客信任满意高,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关注的2个基础性问题,纵观企业风险,无外乎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商业风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风险,或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律风险发生后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并且会导致吊销经营牌照等行政处罚,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犯罪而让企业高管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它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害,往往是企业难以承受的,法律风险已经成为科研院所所办企业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法律风险类型

由于科研院所所办企业(以下简称所办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法律风险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成立时的法律风险、合同缔约与履行的法律风险、科技产品安全事故风险、市场拓展与营销风险、资本账务运作运营风险、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风险、法律纠纷与诉讼风险、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风险、税收管理与缴纳风险、环境治理与保护风险、印章使用管理风险等,其中有些比较典型。

2.1 成立时的法律风险

所办企业在成立过程中,科研院所是否对拟成立的企业做好充分的顶层设计,是否结合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公司企业运转要求等方面进行法律层面的研究,包括明确成立企业的目的意义、成立企业的形式方式、企业以后运行和管理模式、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特别强调的是要看发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各出资人是否按公司法要求履行好出资义务。这些问题都会产生法律风险,也为所办企业以后的运转埋下了风险和隐患。

2.2 合同法律风险

合同法律风险是所办企业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发生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过程中,所导致的效力问题、违约责任问题等法律风险。根据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清查情况,近六成的企业对合同的拟订、审核、签订、履约等环节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一些缺乏管理的企业,为了承揽业务,提高效率,过分信任业务人员,把合同专用章直接交给业务员随身携带,合同签订过程中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备案管理机制。

2.3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科研成果是院所支撑所办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也是所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然而,多数所办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对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科技产品还未上市,科技成果就被其他企业盗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担保法律风险

由于所办企业是科研院所出资设立的,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所办企业在日常管理和资金运转中不得不考虑出资方的权益,如出资方提出担保要求,所办企业往往考虑担保对象资信情况和还债能力的少,甚至出现盲目担保行为,往往会因为“关系户”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所办企业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

2.5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新进人员的面试、招聘和试用,正式人员的考勤、薪酬、培训,直到离岗、离职等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所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6 行政管制的违法风险

所办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因为自身的不规范操作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工商、税务、环保等行政管制的风险,以及各种侵权纠纷的法律风险。如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对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涉及的资产、税务等方面的新规定和新要求,会增加所办企业行政管制方面的风险。

3 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3.1 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较低

nlc202309021120

所办企业管理人员一般是原来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科研能力较强,但管理能力、法律素养较弱,在经营管理中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的少,盲目追求企业利益的多,在经济活动中也经常出现违法违约现象,从而导致所办企业出现法律风险增加。

3.2 企业自身制度存在缺陷

制度是企业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保障,然而调研发现,所办企业中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普遍存在,致使企业运转中,法律监督缺失,企业员工流失,维权诉讼时常发生,导致企业在极大的法律风险中运营。

3.3 外部法律环境影响

因法律法规和国家对科研院所所办企业的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和修订,使所办企业原来合法经营活动或不违法的经济活动,违反了新的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从而给企业带来新的法律风险。同时,由于地方政府部门权力监督不力,红头文件泛滥,自由裁量权滥用,导致执法不一、不公,也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2]。

4 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严重影响着所办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然而企业法律风险也是可防、可控的,只要企业管理层能够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注重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将会离企业远去。

4.1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从管理层面建立牢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避免顶层设计法律风险的产生。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做好企业员工法律知识培训,及时普及企业管理方面的法律知识和最新法律政策,让他们知道在合同的拟订和谈判、管理制度的制定、招投标文件的拟定等方面,哪些内容是违法违规的,哪些条款是需要明确约定的等。

4.2 建立防范机制,提升应对能力

对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在法律风险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归纳出具体的风险清单。同时,根据风险清单,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和机制,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这两方面入手,制订详细可行的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及补救方案,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4.3 完善管理制度,严格督导执行

建立企业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提高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弥补所办企业没有专职法务人员等问题。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拟订、谈判、签订、履行等各环节的管理;结合人、财、务管需要,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安全保卫管理、印章印鉴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督导检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违规操作、违章办事现象,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4.4 加强存档保管,依法处理纠纷

企业应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档案材料的保管工作,随时随处考虑到诉讼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证据和法律是法官判案的两把尺子[3]。因此,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定,从法律角度设计相应的管理流程、检查措施,确保规范完整地将合同、标书、文书、会议材料等重要档案材料进行归档保存,以便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利于自身的证据,而不是没有证据或出现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当企业遇到法律纠纷时,应当尽早介入,积极应对,依法办事,聘请法律专业人士参与证据收集,共同研究解决法律纠纷,最大可能地维护所办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避免或减少企业法律风险和利益损失。

参考文献

[1]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EB/OL] .[2013-12-05]. http://www.cqlsw.net/law/specification/20121018104028.html.

[2] 李 新,张 鑫. 谈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 商情,2010(9):50-52.

[3] 企业证据的法律风险防范[EB/OL].[2013-12-05]. http://lawyer.9ask.com/zs-394-333198-1.html.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篇4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法治化建设,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而其关键就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1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往往由企业办公室或其他部门兼任,有的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职能不明确,甚至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沿袭传统的做法,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劳动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企业应设立职能明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或专门管理人员。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全新的战略机会,而正确认识并尽快消化《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应该是首要的一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要把人力资源的法制化管理作为主导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注入并贯彻劳动法治的意识,坚持依法管理企业的劳动关系。企业员工的聘、用、育、留等,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这些工作环节并没有太大的涉法风险,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它们却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否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最突出的管理环节,《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机制建设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如,企业在招聘、试用、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就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合同法》的规制[1]。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快提升法律业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修养,积极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工会等进行配合,严格履行劳动法律等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在员工的招聘使用到合同解除终止的全过程,实施法律的全面监控和治理,确保企业劳动关系的合法化,这是预防和治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要组织保障。

2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民主化、合法化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用人单位的整个用工过程,是企业岗位管理、工作流程规范的实施基础,是企业平稳、流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当前企业预防规章制度层面的法律风险,关键就是规章的民主化、合法化,重点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制定主体适格,以保证所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在本单位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主体应是用人单位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体职工有权实行全面和统一管理的行政机构,由其代表用人单位制定并以用人单位名义颁布实施。

(2)草拟内容合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明确规定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这里的“合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企业在提出规章制度的草案时,必须进行合法性评议和审查。

(3)民主协商。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4)公示告知。这是制定规章制度的一个法定程序,它直接关系着规章的效力。《劳动合同法》 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可考虑以下公示方法与技巧:公司网站公布法、电子邮件通知法、公告栏张贴法、员工手册发放法(保留签收记录)、规章制度培训法(保留培训签到记录)、规章制度考试法(保留试卷)等。

(5)规章清理。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及时修改、重建与新《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内容,完善法定程序。企业还要做好规章制度的及时修改、补充。企业要随时关注现行法律的修改及新法律的出台,修改不合法的内容;要尊重法律赋予工会或职工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建议修改权,协商修改相应内容;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及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法修改、补充不适合的相关内容;制定员工手册,公示现有规章制度等[2]。

3 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重视,同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人力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平等、尊重、和谐的沟通机制是企业化解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建立和谐企业关系,促进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企业在构建沟通机制方面,要注意以下方面:

(1)摒弃单向沟通模式。

那种只是由企业领导层向下属发布命令,下属的反馈和意见却很少倾听的单向沟通模式,妨碍了企业信息的全面交流,难以把握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动态、信息和情报,不仅无助于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长此以往也会严重挫伤员工的主动性。

(2)实行多角度、双向的、多级的沟通交流。

企业内部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就是要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要让员工意识到管理层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被关注;使每个员工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增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企业也在这种互动中尽可能地了解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和问题,为有效地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

由于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作为社会人的公司员工往往会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和反馈大量信息,如果能够对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就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许多无法从正式渠道取得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和问题,在达成理解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消除法律风险于萌芽状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许多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职工热线、来访来信接待制度、值班电话、公布网址信箱、领导接访、定期对话制度、建立工作联系点、文化娱乐、设立举报箱和意见箱等,有效增强了企业和职工之间交流和信任,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化解了劳资矛盾。

4 完善协商调解机制

积极协商调解企业劳动争议,对于化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矛盾,协调劳动关系,减少企业人力管理的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职工愿意在劳动争议发生后通过调解来解决,但目前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情况并不好,而且即使企业设有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其调解功能也呈弱化的趋势[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确立了劳动争议的协商、调解的法律地位,企业可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第一,规范协商调解程序。由于企业内部缺少疏导化解职工不满情绪的制度,职工诉求渠道不畅通,易造成劳动关系的紧张对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受到威胁。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协商调解程序,便于企业的操作运行,可以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第二,引导企业建立内部预防和协调机制。企业应选派有法律知识和人事经验的员工,作为处理纠纷的人员,代表公司及时出面与劳动者协商,一旦协商成功就立即签订协议,避免事态变化。企业建立起内部多层级的纠纷预防协调机制,使职工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正常的程序及时反映、解决。第三,强化基层工会的代表作用。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在争议协商中工会应发挥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协助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圆满解决争议。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单凭个人力量与用人单位协商交涉,很难有理想的结果。这时就需要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交涉,避免出现由于力量过分悬殊带来弱肉强食的结果。第四,发挥多形式调解的作用。过去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渠道单一,只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增加了调解渠道,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等,企业要发挥主动性,力求通过多种调解,来化解人力资源的管理风险[4]。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设置了基本规范。面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本文分别从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民主化、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完善协商调解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法律风险的主要防范机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保障,规章制度,沟通,协商调解,企业,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春晨.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8).

[2]张同万.《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风险及防范[EB/0L].http://www./dht.org/heml/shiwu/sw/079075.html,2007-10-11.

[3]秦中忠.赵雪飞,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当有新思路[N].工人日报,2006-05-30.

将企业管理“法律”化 篇5

——参加凯里化肥厂有感

骆德池

参观了凯里化肥厂,使我深深认识到,该厂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后,能够快速起死回生,产量逐年成倍增长,这并不是说国有企业要发展必须一招一式地搬照私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而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之严格。我想,其严格程度已险些达到“法律化”了。

我厂自建厂以来,一直属国有性质,经过股份制改造,管理上实行定置管理、部门承包、减员增效、学海尔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仍然存在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一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安全事故、操作事故、质量事故等时有发生,事故面前扯皮、推诿、责任不明确;干群关系紧张、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领导面前不寻常的抢表现;各级厂务公开走形式,资金帐目不清;制度考核不全面到位,奖惩不能一视同仁;领导作风不严谨,人情关系较明显,职工敢怒不敢言,等等。其实,每一种单独的管理模式本身都是好样的,只是未能真正贯彻到位罢了。正如“人有所长,必有所专”一样,企业管理要获得成功,就得严格执行企业的制度规定,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法律”般的约束力。

承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法律的方式总结为“不一定有法可依,有法不一定依,执法不一定严,违法不一定究”。民营企业之所以能有效解决诸类问题,是因为他能实行“锥形”管理方式,并能“一竿插到底”。企业老板向下逐层管理、员工向上逐层负责,同时老板对所有下属有个人处决权,一切问题老板说了算,面面俱到,适者生存,这样就能激发员工的最大潜力和积极性。而在我们这样的国有企业,虽实行传统的“阶梯式”管理,但相关问题仍需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决定,这就需要成立一个“司法”机构,才能对所有的干部员工具有平等的约束力。毕竟我们的企业要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工厂,所以我们在“立法”上力求公正、科学、合法。并塑造自己的品牌,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扩大规模,取胜于国际化市场竞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组建一个系统的“法律”机构。员工的积极性(或者说是道德)不是以推动企业发展的时候,我们要用“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对“法律”机构的组成设想是:各承包部门及机关职能部门设作“政府部门”;可将企管部作为“法院”(因其为公司的管理质量与产品质量的权威),实施各种考核,约束力范围是上至董事长,下至民工;公司党委设作“检察院”(因共产党领导一切),负责监督企管部(法院)工作;成立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应按合理比例组成),负责以上各机构的监督工作及公司重大事务的讨论及表决。

挂靠企业法律问题分析 篇6

一、挂靠案例

案例一:张某2009年底到M市开办物流企业,因正值M市整治规范物流行业秩序时期,张某不想过多投资就想到了挂靠方式,但多数经营良好的企业都不同意其挂靠,最后找到李某的C公司,李某的C公司之前就有了一两家挂靠企业,因不良债务和不良代收货款过多,最终在2010年被迫倒闭。该公司因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李某、张某及其他挂靠人员都陷于官司之中。

案例二:王某于2008年在M市开办了一家物流企业,经营状况不错,其表弟邓某见状,于2010年也到达M市想开家物流,但因条件不够,申办不了自己独立的公司,就挂靠在王某那里,因其表弟爱赌博,不务正业,生意未做好,且在一次与供销商的争执中,大打出手,利器伤人,致人重伤,对方在完全付清医药费的情况下,提出十多万元的赔偿要求,因邓某付不起医药费,如此只好由王某承担。

以上二个案例都是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之间在出事后的权利义务纠纷问题。

二、法律分析

(一)挂靠的法律概念

挂靠在法律层面上可以定义为:个人、个人合伙或其他不具备经营资质的机构和单位,为了获取合法经营权利,而与具备经营资质的法人单位通过协议或其他形式,并以该法人单位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的一种行为。挂靠一方就是挂靠人,被挂靠一方企业称被挂靠人。

(二)挂靠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1.省事,不需要独立法人资格和财务体系,甚至不需要建帐,也就没有了工商年检、税务查账之类的复杂事宜。案例一中的挂靠者张某就是因为图省事而挂靠于李某的C公司。

2.国家对一些市场主体的宏观控制,是挂靠行为存在的客观因素。为了规范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行为,国家必然要严格控制一些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案例二中的挂靠人邓某就因为不符合申办物流公司的条件而挂靠于其表哥王某的物流企业。

(三)挂靠行为的法律风险分析

挂靠人可以利用被挂靠企业的良好信誉谋求更多的订约机会;作为出借企业名义的对价,被挂靠企业往往会从挂靠人的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利益。表面上看来,采用挂靠经营方式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实际上双方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等的。首先,挂靠人承担上缴管理费用的义务;其次,被挂靠企业只享有收取相对较小数额固定收益的权利,但却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挂靠人经营上违约或侵权,势必给被挂靠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正是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和潜在的风险性,引发了实践中的大量纠纷。从以上二个案例来看,因挂靠经营所引发的法律纠纷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

1.挂靠人在对外发生财产或人身伤害等纠纷时,被挂靠人难逃责任。如案例二中挂靠人邓某因做生意时打伤他人后,被挂靠人王某承担了法律责任。

2.被挂靠人在对外发生财产或人身伤害等纠纷时,第三人追究挂靠人的责任。如案例一的挂靠人李某、张某等。

(四)挂靠行为的法律风险控制

在我国,挂靠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完全禁止的可能性较低。不管是挂靠人还是被挂靠人,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在生产经营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将挂靠经营的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1.签订书面经营协议,必要时向社会公示。

双方应及时有效地签订挂靠书面协议,明确挂靠人和被挂靠人的权利义务,明确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中各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发生纠纷之后,最大程度的保护双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2.加强资质证照管理。

严格管理被挂靠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开户银行许可证等“五证”,禁止向挂靠人提供“五证”电子版本;

3.加强授权委托管理。

禁止向挂靠人签发常年授权委托证书,应做到授权委托证書一事一签发,明确授权权限及期限,必要时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示;

4.双方应对各方的行为实行动态监管

不管是挂靠方还是被挂靠方,一旦发现对方的经营行为超越了经营协议的范围或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或者经营状况出现了严重问题等,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解除经营协议、向对方的交易对象发出声明等形式,最大程度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规范挂靠行为的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法规对挂靠的法律关系无明确实体法规定。因此,针对因挂靠行为引起的法律纠纷,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之间主要是以一纸挂靠合同来约束双方的,一旦发生纠纷,对于挂靠合同的效力问题经常发生争议。有人认为无效,因为违背了国家行政管理规定。我认为应该认定有效。挂靠行为从宏观上确实有背于国家行政管理规定,但是挂靠合同却经过挂靠双方的平等协商,至今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其违法,属于法律真空。因此,挂靠合同因不违反法律规定而有效。

因此,挂靠双方应本着公平公正、合理合法、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完善挂靠经营合同协议,使双方权利义务不断细化,同时被挂靠方应对挂靠方加强管理,挂靠方应加强对挂靠方的监督,双方应本着双赢的目的互相约束着对方,要有同舟共济的思想理念。只有这样,当纠纷发生时,才能及时妥善处理此类纠纷,保护双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供电企业常见法律风险分析 篇7

“坚持依法治企, 防范法律风险, 保障企业安全”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尤其是加强法律风险管理, 是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现将县级供电企业各环节法律风险分析如下。

1 电力营销环节

目前, 营销环节是供电企业与外界接触最广泛的部分, 也是供电企业法律风险最为集中的地方。

1.1 安全风险

一是外人触电伤亡事故。近年来供电企业发生在营销环节的外人触电事故比较频繁, 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损失, 主要原因是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够, 未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未做必要的防护措施, 导致外人发生意外触电事故。二是营销环节工作人员因违反安全作业规程造成自身伤害。三是因供电责任事故造成的用户停电损失、生产设备损失及居民用户家用电器损坏等, 供电企业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2 申请用电环节

无正当理由拒绝用户用电申请;给用户用电工程指定设计、施工、供货单位;未能按照规定或承诺期限对用户供电, 包括答复供电方案的时间超过期限;用户的有关用电资料审查不严格;用户用电工程检查验收把关不严等。

1.3 供用电合同签订环节

供用电合同签订主体资格审查不严, 未取得供用电合同签订授权书或授权书过期, 超越授权书规定签订供用电合同;供用电合同签订不及时;合同主要条款缺失或约定不明确;合同超过有效期未及时续签;产权分界点约定不明确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等。

1.4 电费结算环节

未根据用户情况采取电费风险防范措施, 或未及时采取法律措施保全电费, 造成电费呆账或坏账;抄表、核算工作失误造成电费重大差错;用户电价执行不正确导致的电费纠纷;电能表超出正常误差引起电费纠纷;电费保管或防范工作不到位, 出现电费被盗或被抢;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代扣代收电费管理系统不完善, 造成用户多次交费或产生不合理的电费违约金;电费结算环节发生的财务风险, 如银行单边账追踪处理不及时或对银行未达账项的电费资金误核销;收费人员挪用电费等。

1.5 电能计量环节

未取得计量检定资格者从事计量检定工作;工作人员失误导致计量检定结果失准;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违规签订或出具计量检定证书;未在规定时限完成用户送检表计的检定;计量装置故障判断及追补电能量计算出现重大差错;未按周期进行现场检验或周期轮换;电能表接线错误或互感器二次压降或负荷超出标准;电能表检定标签、检定铅封、封印钳丢失或被盗;未及时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的电能表等。

1.6 施工及抢修环节

施工环节, 包括装表接电, 未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操作, 造成人身或设备事故, 或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因管理不到位, 造成外人受伤事故, 如导线挂伤他人;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抢修现场或未如期完成抢修;事故抢修过程中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扩大等。

1.7 停电环节

无正当理由对用户实施停电;未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停电程序;停电过程通知用户的证据不全;销户停电不及时;履行政府指令对用户停电造成风险等。

1.8 用电检查环节

违章用电和窃电的查处违反相关程序;违章用电和窃电取证不全面;窃电电能量电费和违约使用电费计算依据缺乏, 确定错误或计算有误;用电检查工作开展不力, 未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或用户违约用电情况等;工作人员用电检查过程中与用户发生过激行为, 造成人身攻击等。

1.9 其他

企业员工违反了“供电企业十项承诺”、“员工行为十不准”;95598系统、柜台接待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引起用户投诉或起诉。

2 电力生产环节

2.1 安全风险

生产环节主要包括输、变、配电运行及检修专业, 其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安全风险, 包括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和对外停电。只要有安全风险, 就有法律风险。只要发生安全事故, 供电企业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赔偿) 和行政责任 (行政处罚) , 情节严重的, 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还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供电企业, 凡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各种生产行为, 如重大缺陷处理不及时、人员误操作、调度误下指令、保护整定错误、检修质量差等, 都会对供电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2.2 外人触电事故

包括变电站因管理不善, 造成外人进入设备区发生触电事故;输、配电线路安全距离不够, 未悬挂安全警示标志、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等, 导致他人发生触电;输、配电线路树线矛盾、违章建筑发现处理不及时等, 造成他人触电事故。

2.3 其他

电能质量 (电压和频率) 超过规定指标范围;停电次数和时间超出规定;处理输电、配电线路树线矛盾、违章建筑时, 程序违法或方式欠妥, 造成与用户的纠纷;发生重大火灾、水灾, 给供电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电力设备遭破坏或被盗等, 引发电力事故。

3 电力基建环节

3.1 招投标工作

对投标单位资格和实力未做详细考察, 投标单位不具备投标实力;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 或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的;招标过程中泄露标底或其他需要保密的内容;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 或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等。

3.2 采购合同的签订

采购合同内容不完善或条款缺失;无合同签订授权书或超越规定授权签订合同;采购合同文本丢失;未根据合同约定, 督促对方按要求及时履约;未按合同约定方式、时间支付货款;物资采购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等;物资结算审查不严, 出现结算环节重大差错等。

3.3 基建工程前期

工程开工未取得有关部门支持性文件;征用土地过程中因补偿产生的争议和纠纷;征用土地归属权问题产生的风险;跨越房屋及树木补偿方面产生的分歧和纠纷;未签订有关跨越及补偿协议, 造成多次补偿;划拨土地使用不符合要求;土地闲置时间超过期限;基建工程两证办理不及时等。

3.4 基建施工

对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资质审查不严, 未签订相关合同或合同签订不完善;电力建设过程中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或出现重大施工质量问题;工程中间检查及竣工审查验收不严;基建小工程边设计、边开工、边建设;工程结算不及时或出现重大差错等。

4 财务税收环节

未按照《会计核算准则》要求设立会计账簿和科目;未按照《会计核算准则》要求进行登记做账;随意变更会计处理办法;伪造、变造、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原始凭证受理审查不严,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领导授意或会计人员串通, 弄虚作假、贪污或挪用企业资金;对外或对上提供虚假会计数据或会计报表;对违法收支未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汇报处理;遗失转账支票、现金支票、空白支票;财务印鉴管理不善, 误用或被盗用;企业纳税申报不及时, 或采用虚假手段纳税申报, 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等。

5 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和实施, 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包括:未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劳动者具备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 但未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 未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限制条款;对企业出资进行的培训, 未明确培训后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以及员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等。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强迫或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违章指挥、强令员工冒险作业;未经双方协商一致, 擅自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发生工伤后, 不及时为员工办理工伤申报手续等。

未按照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五险一金”, 或者未按照规定足额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人员循私舞弊, 擅自非法截留、挪用、贪污社会保险基金等。

6 综合管理方面

6.1 与知识产权相关风险

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如有关信息管理系统或公文处理系统的密码;对外提供或上报未经过审核的数据;电脑受到病毒感染或攻击造成泄密, 人员有意或无意泄露等;企业技术档案或有关技术资料被他人利用, 造成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档案资料保管不善, 造成资料损毁、丢失;档案被篡改。

企业文化识别系统、宣传广告等内容侵犯了他人商标权或著作权, 或企业文化识别系统、企业商标被他人利用或冒用;内部电视、报纸、网站或对外投稿内容不真实, 或侵犯了他人名誉权、隐私权或知识产权;发布了国家禁止的内容等。

6.2 监察审计法律风险

对外泄露举报人信息或案件相关信息;信访案件调查程序违法, 调查或取证方式不当;玩忽职守或收受贿赂, 包庇违规违纪行为;对群众来信来访处理不及时或不积极;对外出具鉴定意见不符合规定等。

审计重点和范围选择不合理;对审计中查出的违规违纪行为, 未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玩忽职守或收受贿赂, 导致审计报告不真实或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6.3 法律及综合事务

起草会议材料、文件等出现重大错误;公司印章使用不符合相关规定;介绍信或便函管理出现问题;接待过程中未能认真核查被接待人员的身份等。

未在规定的有效诉讼期内将争议问题提请诉讼解决;企业遭遇行政处罚时, 没有在合理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法律工作人员未能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等。

6.4 后勤保卫环节

保卫管理不到位, 发生严重被盗案件或其他恶性案件;消防工作管理不到位, 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殴打犯罪嫌疑人等。

6.5 其他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分析 篇8

1 企业竞争上岗及其法律解释

1.1 企业竞争上岗概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 竞争上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是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符合特定岗位基本竞聘条件的竞争者经过同样程序和标准的多种考察, 从中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员工的过程和制度[1]。它是一种公平竞争、择优劣汰、能上能下的企业用人机制, 其核心是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平台, 从而对高素质员工起到有效激励, 进而发挥人力资源这一维持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作用[2]。一般来说, 竞争上岗的程序是通过用人单位单方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范围, 参与竞争上岗的员工将原有岗位全部让出, 在平等的前提下, 采取考试、考核、考评等一系列步骤, 重新竞争员工自身原有岗位或其他员工让出的岗位, 基本上参与竞争的员工会多于竞争的岗位, 优胜者获得岗位, 落聘者将失去原有岗位, 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或予以辞退。

1.2 竞争上岗的法律解释

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来看, 企业竞争上岗中的“岗”是劳动合同中最为重要的条款之一, 企业竞争上岗的实质是劳动岗位的变更, 从法律上讲应属于劳动合同变更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 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 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 对劳动合同约定的部分条款作修改、补充或者删减的法律行为[3]。事实上, 企业竞争上岗不仅仅关乎到劳动者岗位的变更, 同时也会涉及劳动者的薪酬调整, 两者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关键条款的变更, 都要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但与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相比, 竞争上岗导致的劳动合同变更有其特殊性, 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是单个操作的, 而竞争上岗则是岗位的群体性变更;其二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条件和程序较为简单, 而竞争上岗的条件、程序和过程则非常复杂。

我国企业的竞争上岗制度虽然主要是效仿自党政机关, 但要充分认识到党政机关和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法律差异性, 以避免“水土不服”, 同时还要防止竞争上岗被滥用和违法操作对员工权益造成的负作用。党政机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是根据公务员法和国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的, 具有很强的行政主导性, 通过党政机关的内部人事程序可以直接决定岗位和职务的调动, 下级必须服从命令, 党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腾空职位为竞争上岗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不是一个平权法律关系。而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就是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如果要改变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就涉及到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因而必须平等自愿协商, 否则, 企业就有可能违法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

2 企业竞争上岗的原则

2.1 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企业进行竞争上岗的首要原则。劳动合同法出于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利的立法目的, 坚持劳动合同变更须秉持协商一致的原则, 无论是单个员工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 还是竞争上岗形式的变更, 都无一例外要遵守这个原则, 没有任何变通之处,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使得用人单位在岗位管理方面很被动, 无法适应工作和生产多变的事实。但即便如此, 企业进行竞争上岗也不能违背自愿原则。让劳动者自愿参与竞争上岗, 就是让劳动者同意以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岗位的变更, 如果强制员工让出原来的岗位参与竞争上岗, 那么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变更协商一致的原则。

2.2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竞争上岗过程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首先要通过法定程序竞争上岗规范化、制度化, 不能仅凭领导口头指示或者老板意志决定。其次要求用人单位在实施竞争上岗前, 必须制定详细的规定, 包括竞争上岗的步骤、考评标准、异议处理的方式等, 并在竞争上岗前向参与者公布, 并且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定实施, 实施过程中如有修改, 应告知参与者, 参与者如不同意修改规则有权要求退出, 并按原岗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竞争上岗要透明, 程序公开, 考评公正。不坚持这一原则, 竞争上岗就会沦为企业排挤部分员工, 变相整人的手段。

2.3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竞争上岗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 竞争上岗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制定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开始到竞聘结果的处理的全过程。一般而言, 企业竞争上岗通常会和员工工作岗位、薪酬等产生联动, 很容易撼动劳动关系内容变更要双方协商一致的根本原则, 从程序上看, 用人单位在此过程中存在多处法律风险。所以, 企业操作起来要注意与相关劳动法律的协调和冲突处理问题。

3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风险点分析

3.1 缺乏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实行自主管理的重要规范, 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人事管理, 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它对于确保企业实现合法化规范化运作,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以及预防和节制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 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隐患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劳动人事管理中具有的最大自主权或者说是最希望行使的自主权莫过于对特定情形下的员工进行调岗调薪, 而这种调整的合法性即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和合法使用上。竞争上岗作为企业调岗调薪的重要手段, 涉及到诸多劳动者的岗位调整, 必须首先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而不能仅凭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一时决定便断然推行。

3.2 竞争上岗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框架下, 企业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 主要是指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而不属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部分, 主要是日常管理、生产工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法律对这两部分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虽然该条并没有明文规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属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 但是, 由于竞争上岗涉及员工批量的调岗调薪, 在解释上应将其纳入, 方能符合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立法目的。这样一来, 制定关于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就必须履行上述民主程序, 否则, 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就会被法院认定无效。

3.3 忽视竞争上岗规章制度的公示程序

很多企业在制定了规章制度后, 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但其实不然。即便是经过上述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 也并非就必然生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 或者告知劳动者。这就是所谓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的公示程序, 即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某种程序或手段将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的内容使劳动者知晓。只有经过公示程序的, 规章制度才能切实地对劳动者发生效力, 人民法院也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实践中, 企业可以采取的公示手段多种多样, 如将相关规章制度印制在员工手册中通过会议形式传达、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等。

3.4 落聘职工权益的保护

实践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落聘员工的岗位安排方面。有观点认为, 岗位的变更须协商一致, 竞争上岗不过是岗位变更的一种形式。通过竞争得到想要的岗位, 表明劳资双方对于变更后的岗位变更达成了一致意见;反之如果通过竞争没有得到岗位, 则表明岗位变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劳动者的岗位变更应继续协商, 如无法达成一致的, 应按原岗位执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 竞争上岗体现的就是择优聘用的原则, 竞聘参与者既然愿意参与竞聘, 就应当接收竞争上岗的游戏规则, 并视为接收可能落聘的结果, 否则对于其他竞争上岗胜出的员工不公平[4]。

笔者认为, 竞争上岗是一个需要法律权衡, 需要兼顾公平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既要考虑到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目的, 也要认识到当前的劳动合同变更的僵化规定与企业为适应市场的灵活性而需要不断变动之间的矛盾。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偏颇。竞争上岗作为合同变更的形式, 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如果劳动者自愿参与且程序公正, 应当接受竞聘的后果, 否则如果允许落聘者反悔, 则失去了竞争上岗的意义, 有违公平原则。但是同时, 用人单位应当将竞争上岗的后果以及落聘后的岗位安排清楚无误地告知劳动者, 如果未予告知的, 或者虽已告知, 但竞聘者参与并不是出于自愿的, 则该竞聘结果可能无效。

参考文献

[1]胡旭彬.企业推行内部竞争上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2]吴三清.企业竞争上岗的程序分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3]腾炜.新劳动合同法适用指南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电信企业法律风险分析及应对 篇9

关键词:电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008年5月23日, 电信业重组方案正式宣布。电信重组之后, 新移动、新电信、新联通这电信三大家毫无疑问地将各执一张3G牌照, 重新拉开“电信三国”的序幕。电信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 其改革和重组一方面离不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即自然垄断化的过程。此次电信业改革和重组的目的, 就是要改变当前固网和移动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局面, 打破垄断, 实现有效竞争, 推动电信业的全球化发展。这就要求电信企业要做到“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要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 重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并把法律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底线和突破口, 做好法律风险的管控。

一、法律风险的提出及其特点

2006年6月6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 , 对中央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引》将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5大风险。其中,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规因素所引致的由公司企业承担的潜在的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的风险。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是企业所有风险的底线, 具有广泛性、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法律风险发生后以法律诉讼为表现形式。法律风险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近几年电信企业案件数量不断攀升, 知识产权、劳动关系纠纷、话费纠纷等案件的败诉, 都给电信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商誉影响。法律风险固有的特征决定了电信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必须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经营。

二、电信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电信企业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 一方面, 其受到国资委、行业主管部门、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等机构的多重监管;另一方面, 其与各价值链主体间存在着大量的民事法律关系。尤为重要的是, 电信企业还与数以亿计的用户之间存在着电信服务合同关系。此外, 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海外电信市场的拓展也给电信企业带来了诸多新的法律问题。电信企业的法律风险,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外部竞争及法治监管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

从国际形势看, 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 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带来的法律风险也更多。

从国内宏观政策及监管要求来看,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法制国家向现代法制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 法制转型造成电信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电信企业的任何一项改革, 包括企业的网络转型、引进技术、业务开拓等管理创新举措, 都必须面对更多的政策及法治监管风险。

(二) 总分公司体制下引发的责任风险

各级电信分支机构由于不具备法人资格, 其民事经济责任最终要由总公司来承担。如果不实现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就有可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三) 违规操作的法律风险

违规操作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因片面追求效益, 忽视竞争规则引发的法律风险。在日常经营和发展中, 电信业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法律风险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经营及客户服务领域的法律风险。

主要集中在新业务的开展、客户服务和话费收取等方面。这种法律风险较为复杂, 覆盖面较广, 表现形式多样。

2. 网络与技术转型方面的法律风险。

主要集中在网络技术转型、网络建设与市政改造、通信设施遭受破坏、网络中断、确保信息畅通等方面。

3. 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是电信业多年来融合重组、改制上市, 遗留下的人力资源转型、不规范用工等问题, 必然引发更多的劳动争议。二是人身损害事件频繁发生, 企业承担较大的损失赔偿。三是企业商业秘密的保守、商业禁止业务存在带来的风险。

4. 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

一是综合信息的合法性问题。二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三是电信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多年来一直没有受到电信业的重视, 电信业“有研发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

5. 缺乏法律和契约意识, 合同纠纷不断增加。

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审查论证失严, 规范化程度不高, 合同全过程监控管理欠缺, 实际履行缺乏过程管控。

6. 合作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由于合作伙伴的利益与电信企业的利益不可能时刻保持一致, 合作伙伴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将电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置之度外, 出现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四) 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法律风险

电信业诸多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波及面广泛, 影响深远。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内, 潜在的诉讼风险依然较大, 处理不好就会引发诉讼, 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面对电信企业错综复杂的法律风险,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估, 很难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企业法律风险的整体状况, 也很难判断哪些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更为重要, 进而无法合理分配风险控制资源, 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电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

电信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上, 应大胆创新工作模式, 打破固有思维惯性, 及时跟踪国内外法律环境的变化, 在

40北方经济·2009年第6期做好传统法律事务工作的同时,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融合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 使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此, 电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该尽快深化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资委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国资委成立3年来, 收到中央企业请求调处的重大纠纷案件221件, 其中80%发生在二级以下子企业。这充分暴露出一些中央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组织结构不合理, 资产配置链条过长, 对下属子企业管理失控。电信企业重组后, 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按照国资委对电信企业法人治理提出的要求,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注重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赋予总法律顾问及法律事务机构相应的职责及审查义务。同时, 要强化对所属各级分公司的组织管控。

(二) 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重视法律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 漠视企业法律风险几乎成了中国企业的“通病”, 众多企业纷纷倒在了法律风险的“暗礁”上。在电信企业, 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对企业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电信企业在大部分案件中都是充当“被告”角色, 即便有时作为原告, 也由于主动维权意识不够或法律知识欠缺、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期限,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 电信企业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企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将法律风险管理置于企业管理的前沿。领导带头学习法律法规, 并向广大员工广泛宣传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树立全员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法律意识, 逐步减少因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法律风险。

(三) 完善法律部门机构设置, 注重培养企业法律专业人才

法律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需要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组织。多年来, 电信企业法律事务机构设置和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直是冰山一角。电信企业的很多案件处理不当, 都和企业法律职能弱化、法律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直接相关。所以, 法律部门既不是“鸡肋”, 也不是“花瓶”, 电信业应尽快完善法律事务机构的设置, 强化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职能, 逐步形成法律工作与经营管理相互渗透的工作机制。要强化和重视法律管理职能, 吸引和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 为企业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法律专业人才队伍。

(四) 加强合同精细化管理, 建立合同全过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

合同管理方面, 应坚持“法律部门和专业部门管理相结合, 预防为主、分工负责、归口把关”的管理体制。在明确合同审签、统计分析、纠纷处理、档案管理、合同标准文本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同时, 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合同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电信企业各类业务合同的规范。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类型, 研究制定既严密又便于操作的不同的法律合同文本, 为公司市场发展提供不同的法律保障。同时, 要推进合同的网络化管理, 实现合同审签和授权管理在办公网络平台的流转, 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和效果,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五) 以防范为重点,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电信企业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 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已成为其战略转型的核心竞争力。电信企业要借鉴国内外大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 一方面要监控自主知识产权的营运状态, 尽快建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要防止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 重视对不同业务商业模式下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 切实解决好自办网站内容的合法、合规性, 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因管理疏忽导致的侵权行为的发生。知识产权的管理还应建立长效的保护与管理机制, 通过明确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责、细化管理流程, 加强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努力降低经营风险。

(六) 规范渠道建设, 强化对合作经营行为的法律监督

由于电信企业市场经营渠道数量多、范围广, 因此必须强化对合作伙伴, 包括电信设备厂商、代理商、SP等的监督和管理, 避免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风险管控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一要注重对合作经营伙伴资信的审查和经营行为的定期评价, 对不符合要求的, 坚决不予合作或解除合作协议。二要加强对合作经营合同的审批及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确保双方按合同条款履约。三要强化对合作运营商的日常管理, 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确保其按照企业规定发展业务。另外, 还要对其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及业务范围进行定期审查, 发现违规行为,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强化对代理业务营业款项的管理, 通过完善制度、专人管理, 强化代理业务营业款的清理回收, 避免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七) 解决根本问题, 尽快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是有效防范企业各类法律风险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电信企业适应外部法律环境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客观需要, 是电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应得到电信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需要全体员工, 尤其是企业法律人员、风险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各电信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COSO框架构建起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大降低了法律风险体系构建的复杂程度。在此基础上, 融合全面风险管理的ERM框架理论和方法, 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完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制度和流程的建设等工作, 即可初步构建起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四、结论

(一) 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是企业所有风险的底线, 具有颠覆性、突发性、灾难性、可控性等特点。电信企业忽略对法律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 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防范法律风险最为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

法律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电信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三) 法律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所有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对风险的过度控制将造成商业机会的丧失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电信企业需要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丽虹, 黄长全, 李素鹏.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基础[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2]王正志, 王怀.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M].法律出版社, 2007.

[3]钟林.攀登企业如何赢在风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我国电信法有望2009年出台[EB/OL].http://022net.com/2008/10-19/506123293138257.html, 2008-10-19.

[5]国资委强调防范法律风险电信央企要作准备[EB/OL].http://info.tele.hc360.com/2006/05/09114065247.shtml, 2005-5-9.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分析 篇10

所以, 为了加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重视法律顾问这种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合同的拟定过程中, 要请专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将企业合同中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都一一审视并加以剔除, 让企业合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规范、指引及约定作用, 为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间互助合作做出贡献。

1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风险从风险来源与风险范围两个角度来看, 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其中企业外部风险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风险等, 而企业内部风险则包括经营、财物、战略风险等。从解决或控制风险的能力来看, 企业往往对内部风险有着较好的控制能力, 因为内部风险大多是来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方面, 所以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得到解决, 继而降低了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然而, 外部风险通常来说是难以控制的, 大都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法律风险最为棘手。企业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以及合作时, 涉及最多的法律行为就是企业合同, 几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合同, 合同的频繁使用势必会增加合同法律风险。在所有企业合同风险中, 普遍存在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合同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具体如下。

1.1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经济造成直接危害

合同法律风险一旦发生, 会直接危害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要么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 要么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非常被动, 难以占有相应的优势地位, 最终丧失商机。合同法律风险对于整个企业来说, 其威力通常难以掌控, 严重时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严重后果。假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不具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缺乏使用法律武器捍卫企业权利的能力, 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不言而喻, 企业法律顾问在此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就应该在拟定、履行合同之前, 请法律顾问审查, 防止那些图谋不轨的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 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使企业面临极大风险和损失。

1.2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造成“连锁”性影响

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系列环节的组成,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一旦爆发就会波及到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 例如, 关于企业之间借款合同问题, 如果发生延迟履行合同的现象, 就会使所有债权人都因恐慌撤出投资, 那么必然会使经营链条发生断裂, 企业的信誉将大大受损。因此, 当合同法律风险发生时, 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就会为企业整体运转埋下隐患, 其间的经济损失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可见, 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预防,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决定其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2.1 法律顾问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及其职责范围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使得企业法律顾问这一职业显得愈发重要, 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企业法律顾问是指那些有着一定的法律基础, 并且具备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管理人员, 是由相关企业直接进行聘用, 用以全面负责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法律事务。法律顾问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人员, 其主要工作就是对那些与企业运行有关的种种法律事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处理, 包括对企业法律事务进行决策, 并实施必要的管理, 通常还会参与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中来。从企业合同的制定过程来看, 法律顾问要负责合同具体内容中的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 除此之外, 还要负责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实施, 并且纠正企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 监督并规范企业相关部门中不合法规的行为。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企业新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如果放任自流, 让企业法律风险肆意发展下去, 就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打击。法律顾问在此承担的角色就是给予企业以相关的法律支撑,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履行一定的职责, 并充分发挥指挥、管理、监督作用。具体职责如下。

2.1.1 参加企业决策会议

企业法律顾问要想发挥重要作用, 就必须参与企业的决策会议, 在会议中直接提出意见建议, 让企业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内容有:起草相关的法律文件, 对已经写定的文件进行审核与修改, 以保证该文件的合法性, 以便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免企业在运行中发生不合法行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参与可以在落实领导者要求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经营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2.1.2 管理企业经济活动

企业法律顾问必须深入地了解当事人的各方面情况与信用状况, 这样才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法律性建议。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法律顾问就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了然于胸, 能够把各个部门间有模糊权限时产生的交叉进行合理区分, 提出专业性可操作的方案, 这是法律顾问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参与上述管理活动能够让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切实的了解, 才能有效保障企业不会因为法律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经济损失。

2.1.3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不能随意制定, 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在此前提下, 还要明确该规章制度的使用目的:要能够保证企业发展的正规性与方向性, 但又要具体实际的可操作性强。这两点共同达成才算是一份合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够约束生产经营等活动, 对相关法律风险的成功规避与否, 关键就看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因此, 法律顾问必须参与制定企业各规章制度, 并且在关键处发挥作用,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法律指导。

2.1.4 审查企业合同

企业合同的审查要从合法性、真实性、公平性和周密性四个方面进行。签订合同是合同谈判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是今后产生法律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因此严格审查法律合同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步骤。提高其规范性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 让企业在安全的法律氛围中积极发展。

2.2 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2.2.1 订立合同时法律顾问的作用

(1) 对合同承诺法律效力的审查

在合同签订前, 双方会进行一系列的谈判, 把合同内容的方方面面都精准地确定下来, 其中包括签订合同的条件、履行合同的方式和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合同涉及的金额数过大, 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承诺的范畴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统筹与把握, 力求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 审查合同主体的资格

合同主体的资格必须达到标准, 才能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 因此法律顾问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进行深入的了解, 以确定合同的有效性。对方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合同要求的能力, 将会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并且引发连锁反应,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出现, 就要依靠法律顾问对合同主体资格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审查, 以确保合同能够如约践行。

(3) 审查企业合同的内容

我国法律的自由原则给了合同内容制定非常大的空间, 只要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 合同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所以, 法律顾问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一方面要保证它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防止谈判过程中受到表述不明确、混淆概念、模糊外延等情况的出现, 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企业陷入法律纠纷, 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 因此必须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将内容明确清晰地确定下来。

2.2.2 合同履行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合同开始执行后, 法律顾问的工作并未完成, 还需要具备清醒的理智与谨慎的态度, 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各种行为活动进行严格把控, 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如果发现对方有违约的行为发生, 就要即刻发挥作用, 或者要求对方立刻停止违规行为, 或者直接要求终止与对方的合同关系。如果对方不接受法律顾问的要求与调解, 那么就应该采取法律手段如诉讼和仲裁, 以保证公司自身相应的权利和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法律顾问在防范法律风险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第一, 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材料,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拿出有法律效力的资料维护自身权益;第二, 根据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对双方企业都持有负责任的态度, 及时修改合同内容以确保其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第三, 法律顾问必须保持对合同双方行为的关注, 对履行合同的情况始终掌握并记录,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材料作为第一手证据以保证企业不会受到违约、违法等情况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 建立和完善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迫在眉睫。企业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信任成为大势所趋, 而企业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合同的相关事宜, 合同的法律性、客观性、权威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顾问在这一环节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论证法律顾问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顾问

参考文献

[1]韩立峰.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4) .

[2]马文慧.合同订立、履行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尹年长, 闻运钢.浅议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02) .

[4]孙淑英.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顾问制度[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9) .

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11

【关键词】合同管理 法律风险 防范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及所属单位对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进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转让、中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给企业带来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的履行情况与预期的合同管理目的发生不一致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现状分析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低。一些企业机构和岗位设置存在空缺,法律意识薄弱,对法律风险以及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一旦风险发生,企业只能作为“消防员”事后补救。还有一些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缺乏制度支撑,没有规范合同管理的体系,无法防范合同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2.合同订立管理不规范

第一,缺乏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企业在订立管理的过程中,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是保证合同顺利履行的前提,如果发现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诚信情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存在缺陷,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法律风险,避免损失的发生。

第二,合同文本不规范。企业的合同文本应该文字规范、严谨、表述准确、具体,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合同条款约定不明,合同文本不规范,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无法主张权利。

第三,合同的签订主体设置不当。有些企业签订合同是往往是合同双方的代表人负责签字,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签订主体和合同主体的法律关系认识不清。一旦代表人无授权或授权不明,就会导致合同因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限处于效力不确定的状态。

3.合同履行管理不规范

第一,合同履行进度管理不规范。合同履行进度管理是合同目的实现的过程,只有控制过程才能把握结果。但有些企业不注重合同变更、交货、付款、提货、收款等基本的合同履行情况信息,不及时做好书面记录,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不注重档案管理,对于合同订立、履行的相关证据材料保管不当,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会因无法找到有利的书面证据,而导致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三,合同纠纷管理不规范。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无外乎协商、调解、诉讼、仲裁四种方式。企业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纠纷应依据合同纠纷性质而定,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解决方式,每种解决方式产生的法律风险是不同的。

三、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的建议

1.合同管理模式设置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第一,健全管理机构。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实行“合同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与各合同承办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同管理既要注重动态管理,也要注重静态管理,不仅需要企业法律部门还需要各个层级的人员与部门的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第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配。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精通法律法规,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合同管理人员不能完全由法律专业人士负责,必要时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业务方位选配专业人员进行辅助,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三,合同管理流程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流程并非越紧密越完善,太过细致导致企业反映速度降低,但是太过笼统又会缺乏跟踪把关,将潜在的风险变为实际的损失。一套有效的合同管理流程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对针对合同履行过程存在的异常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

2.合同订立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第一,对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包括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证照、合同履约能力、资信情况、财务履行状况、诚信情况的审查。企业可以建立合同对方当事人准入制度,使之规范化。

第二,合同授权委托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合同对方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审核。合同对方委托代理人必须经过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授权,证明其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并应保存授权委托书的原件;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合同授权委托制度。

第三,完善合同文本。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合同管理部门、合同承办部门等专业、非专业人员制定符合企业的制式合同文本。合同文本要内容合法完备,权利义务对等,违约责任具体,文字表达清楚,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重复使用。

3.合同履行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第一,合同履行进度中的法律风险与防控。合同履行应全面适当履行,合同履行期间,企业要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及时主张合同权利,跟踪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相对方的履约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履约情况,控制和降低合同风险。

第二,合同档案的法律风险与防控。企业应加强合同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标准,对合同类别分类整理并及时更新客户资料,实现动态管理。

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管理探析 篇12

1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法律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法律规范体系管辖范围内,法律规范对各种行为的禁止、允许和授权约定等的规定,而当行为与规定存在差异时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1]。企业需要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法律风险监控,建立高效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从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也要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设计、管理体系宣贯执行、循环改进这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收集风险管理基本信息,通常而言,尽职调查可为从整体上识别企业法律风险提供基础资料,这其中,设计一份详尽而完备的清单尤为重要。在风险评估阶段,重点是对关键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权衡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对于法律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也和其他管理行为一样,需要周而复始地循环改进。

2 法律风险评估的维度和风险点赋值

法律风险的评估就是借用了统计学、运筹学以及其他风险管理中的理念,根据企业法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发生的概率等,评估出各个法律风险点的重要程度和分批应对的顺序,为是否采取应对措施或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提供决策的依据[2]。这其中,维度和赋值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导致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进而影响风险解决方案的制定,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2. 1 选择确定符合企业特色的法律风险评估维度

法律风险评估有自身的基本维度,主要是法律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利后果对企业的影响。通过对各个法律风险点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具体法律风险点在各维度内的排序,并可以通过赋值和设定权重,得出各个法律风险点的综合分值,并最终得出统一的法律风险点严重性排序。实务中,由于企业的行业特征不同,法律风险评估时除了基本维度外,还存在其他的维度,如风险事件或风险行为的发生频度、预计损失或实际损失的幅度、责任的严厉程度或执法的严格程度、企业对不利后果的承受能力或风险控制能力等。

2.2 针对不同维度设计合理的法律风险点赋值

法律风险评估过程中的赋值,就是对法律风险点从不同的维度赋予一定的分值,以便于衡量某一维度下法律风险的程度。尽管对于实际操作而言,赋值问题带有较大随意性,因为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或精确的客观数值,而只能依据主观判断来完成。但无论如何,以量化、公式化的方法来得出结论仍有其先进性,一方面它比单纯的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也能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对于法律风险点进行多维度下的评估时,就需要通过给不同维度下的各法律风险点设定合理的赋值和权重,并通过对这些分值的计算得出确切的综合值,从而最终以简单的数值比较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维度值的法律风险点按严重程度进行统一排序。

3 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3. 1 基于法律风险管理视角优化制度

从法律风险管理角度去优化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根据法律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相关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最优应对方法等,综合采用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替代等方式,将解决方案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使企业通过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达到控制法律风险的目的。优化制度需要在认真研读原有规章制度、分析各规章制度的结构和涵盖面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修改其中与法律相冲突的部分,增补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并理顺原规章制度的架构和内容。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规章制度特别是业务规范中增加法律风险控制的环节、增加保留证据的环节。

3.2 基于法律风险管理视角重构流程

长期以来,企业只注意经营管理活动中与经营有关的一面而忽视了与法律有关的一面。企业管理 范畴中,对于流程的设计很少考虑加入法律风险管理功能,即流程中欠缺法律风险管理环节和内容。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流程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各流程之间缺乏互动和协调配合,从而造成企业在风险控制和效率方面无法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流程体系进行调整,使流程体系涵盖最主要的经营管理行为,并对重要的业务行为制定嵌入了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流程。法律风险的来源与防范从根本上都要落实于日常的业务环节中,这就要求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业务操作的规范上下大功夫[3]。

3.3 以运筹思维制定法律风险管控方案

从运筹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风险都可以找出其约束条件和量化的关系,并借此判断出量化的结果。法律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不是对每一个法律风险作出明确的法律解释和界定,从而为实现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找到突破口。因此,一方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和企业管理水乳交融,不能削足适履; 另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的特质化和实践性以及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种类的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管控方案。

3.4 以持续改进理念实施法律风险动态管理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企业的制度和流程只能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背景下适合企业的情况,法律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是适用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法律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环境、行为都在不断变化中,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并保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法律风险的最小化,无论是制度、流程还是其他法律风险管理措施都必须根据内外部情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而且,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本身是否有效,也需要以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动态监控。当然,如果建立了一套架构合理而且行之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则可以在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架构中的局部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

4 结 论

上一篇: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下一篇:低压电气供配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