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

2024-09-24

企业法律(精选12篇)

企业法律 篇1

企业创新的动力至少来自两方面, 创新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 企业的知识产权要能受到尊重和保护。

大部分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趋向于通过降价刺激消费, 不论经济环境是好是差, 从长远眼光看, 要想在市场中求生存, 创新至关重要。

今年的4月26日是第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10年前, 正是依据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的议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才决定, 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营造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自从世界知识产权日确定宣传主题以来, 每年都离不开“创新”, 今年的主题也确定为“绿色创新”, 这反映了业界期望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希望。在金融危机面前, 多数企业首选的应对方案是压缩成本、削减开支, 其中也有一些企业则将创新列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这些企业认为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缩减成本、提高效率, 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 企业把着眼点放在创新上, 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远见之举。

创新, 应对危机的最佳出路

仅靠缩减成本并不能引领产业、企业走出困境, 惟有创新才是最佳出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将创新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有些企业甚至还考虑削减研发支出。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据了解, 去年第四季度, 美国很多大公司的研发投资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 他们吸取了上次经济萧条期间的经验:如果想在经济复苏时提高竞争力, 在经济不景气时就必须维持或增加研发投资。通常情况下, 研发投资的效果要到两、三年后才能显现, 因此当前的投资其实是在为未来的成功“播种”。以微软为例, 尽管和其他大部分IT企业一样遭遇到经济困难, 但我们今年的研发投资却增加到90亿美元。对创新的持续投入, 不仅是微软长期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部分, 也是微软多年来稳健发展的基础。我们确信, 要保持领先地位, 就必须要在创新上加大投入。

公司不创新, 其产品就有可能演变成利润空间很小的“大路货”。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产品利润空间方面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人们总会在其他国家或市场发现更为便宜的替代品。为避免这种低价竞争, 公司必须对其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而不是生产简单的“大路货”。

一个公司只有清晰地看到经济回报的时候才会在研发方面投资, 也就是说, 公司投资创新产品, 最终会从销售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一旦创新方面的投资回报极其微小, 甚至不存在时, 投资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投资创新也就没有经济上的意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秩序是确保这种回报的核心。当创新成果可以轻易被仿冒和盗版时, 侵权者仅承担有限的法律责任, 创新的风险自然就会增加。例如企业拥有一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刚刚投入生产就被破解和仿造了, 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廉价的假冒和盗版产品, 企业投入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法制, 推动创新的持久动力

法律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充分是鼓励创新的基本条件。专利法的立法本意就是要保护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 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有或独占的权利。“专有或独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限制竞争, 但法律为何还要如此规定?这是因为只有确立专利制度, 使得那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能为专利权人带来经济利益, 才能调动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研发。

软件产业是创意型产业的代表, 也是直接受益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领域, 持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软件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近20年来,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 国家版权局、原信息产业部等部门颁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政府部门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产品的通知》和《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规定, 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各项法律和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执行, 中国的软件产业必将更为迅速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去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757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近30%, 这与政府加大对软件业的扶持, 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有直接关系。我们相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不断加大人才及教育方面的投入, 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创新型大国

2009年, 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之年。国家版权局等九部门明确决定了今年将加大行政执法和舆论宣传力度, 营造“拒绝盗版, 使用正版”的良好社会氛围。这将为促进中国软件产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奠下坚实的基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 塑造和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产权意识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努力, 中国才能早日实现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企业创新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企业法律 篇2

日期:2010-3-18 16: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佚名 浏览:45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

一、大公司的法律风险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根据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Lovells International Law Firm)提供的《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其研究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活动的主要结果如下:大部分中国100强企业的分值都集中在33分到51分这个范围内,平均值为42分。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最高的5家企业如下:

1.联想(Lenovo)97

2.TCL 93

3.海尔(Haier)81

4.中海油(CNOOC)71

5.中粮集团(COFCO)68

好像是“树大招风”,企业规模越大并没有像航空母舰一样抗风险能力也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相对应折合成法律风险评分仅为2分,而实际的法律风险评分的中间值为42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二、大公司较大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个人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负面风险方面。作为公司,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较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组织形式、重大决策、重大财务、重要诉讼、知识产权、企业改制和上市方面。

1、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涉及许多涉外知识产权风险;而海外投资,重大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许多老国企,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集体诉讼、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2、组织形式:新《公司法》、《证券法》颁布后,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和董事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消极影响。中航油的失控,就是组织形式缺陷的例子。

3、重大决策与重要采购和销售行为:重大决策忽略海外当地国家的法律环境,又如外国供货商破产、外国供货商违反或终止合同、因货物不符合规定而导致延迟、额外费用等。同样,在中国境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外国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比如:呆帐、主要客户破产、潜在的反倾销措施、反垄断诉讼、产品责任诉讼、与经销商的争议等。

4、重大财务行为:例如偷漏税和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等。

5、知识产权: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但核心生产力几乎都和知识产权密不可分,比如有关公司发展战略和客户资料、核心生产技术、品牌战略、网站宣传等等。已经发生的有我国大型企业在美国遭遇的“337条款诉讼”、维生素C的反垄断诉讼、跨国公司在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

6、重大诉讼:逐渐增多的公益诉讼、群体性诉讼、小股东起诉、劳动争议纠纷包围缠绕公司发展;潜在的刑事诉讼,如反商业贿赂、重大安全事故、决策失误追究制日益出现;新闻曝光、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越来越迫使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行政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7、企业改制和上市: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

据2006年4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五类中央企业纠纷明显增多。三年来央企报送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中涉外、金融债权债务、劳资、知识产权,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三年来,国资委共收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81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无论是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下降趋势。但具体而言,涉外案件、金融债权债务诉讼、企业劳资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急需企业高度重视。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经营者对法律决策中的法律风险疏于防范,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放任风险,滥用决策权,造成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大量潜在资产风险,有的法律审核把关不严,还有的资产管理链条长。

继去年发布《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正研究制定重大资产损失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今后没有经过法律审核造成损失的,可能要追究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

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

“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律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加强大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公司法律总顾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对策。总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总设计师和协调人,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和公司有关部门一起确定和评估公司法律风险的具体范围和事项;

2、起草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文件;

3、建立执行防范和化解的职能人员和做法;

4、进行有效培训,使部门和员工理解并实施上述制度;

5、建立评估和审查考评制度。

自从2002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法律总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又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据《法制日报》报道,去年39户央企法律顾问挽回或避免损失500多亿。截至2006年3月底,53户大型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达29户,占54.7%,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有44户,目前167家央企中有120家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去年国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律顾问保障作用凸显。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9户央企中,法律事务机构累计出具法律意见书3.9万件,审查合同120多万份,合同总标的额达4.7万亿元,为企业挽回或避免损失547亿元。

虽然三年来不少企业将法律顾问的审核作为经营决策前的必经环节,目前央企的二级子企业中也有近200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但与国资委2004年提出三年53户大型央企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企业法律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法治社会越来越贴切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其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企业承担的法律风险也大大增强。因此,企业的法律顾问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中必然承担着重要的防范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法律风险、以及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中的职能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法律顾问 法律风险 防范作用

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加强法制建设、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进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经济效益的实体存在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然而,企业的法律顾问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中具有一定的效用,其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取代。以下,笔者针对企业的法律风险、以及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中的职能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最后,详细分析了法律顾问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浅谈企业法律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认可。因此,企业无可避免的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这里所说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当今发展的一段时间内、以及企业未来空间的实际发展结果,因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称之为企业的法律风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利润往往和企业法律风险同时存在、且同时发展。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法律风险一直是企业领导、以及众多企业家们一直关注的两项大问题。企业领导不单要把企业的经济利润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法律风险的存在,只有将企业的利润与企业法律风险二者互相兼顾,才能获得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获得持久的经济利润。其中,商业风险多数以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而存在,我们可以说,企业的商业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企业的法律风险。以此来看,企业法律风险的普遍性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且危险性极高,可想而知,该风险对企业的伤害必然让企业难以承受。

二、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中的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并逐渐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企业必然在高效的经济发展中承担较大程度的法律风险。然而,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着多种不同的职能,防范着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

企业法律顾问主要具有熟悉和了解企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等,对企业领导提出的法律质疑能够做出确切的法律解释,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包括企业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起草相关法律文件的同时,法律顾问要对其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文件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工作,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为企业合法经营、获取合理的经济利润提供法务支持和保障。并对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掌握和分析,不断通过企业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领导的决策意图进行准确的了解分析,为企业在经营决策的制定方面提供严谨的法律参考,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进而,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三、法律顾问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

1、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法律顾问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定,对企业中的不良决策意见、建议等,直接进行准确的指出与改正。并对企业相关规定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的起草方面,以其企业“监护人”的身份存在其中,确保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直接作用,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2、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以及企业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之前,法律顾问对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逐步查寻、准确找出,尽最大努力将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经济效益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避免纠纷的进一步恶化,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扮演着“守护者”乃至“守护神”的传奇角色,对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一定的规避和威慑的作用,以此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我司为国家I级道路运输客运企业,长期以来的劳动用工均为松散型,即:由各单车承包者自己聘用或解除驾驶员,工资、福利等报酬由各单车承包者支付,如发生工资、福利纠纷,都由他们自己处理。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义务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此,当时作为企业法律顾问的我,及时地向公司法定代表人提出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的《法律意见书》,并附上“劳动合同书”范本。这一意见得到采纳并推广,有效地避免了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加强了企业员工的法律培训,形成了企业集体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

法律顾问以其独特的身份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其自身具有的严谨性、准确性、客观性、强制性等特点,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因此,企业法律顾问无形之中加强了企业员工的法律培训工作,使得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由最初对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空白,提升到了自觉增强法制观念、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意识层面。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统一的防范法律风险意识,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法律顾问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过程中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围绕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为核心,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以及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中的职能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最终对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分析。在整篇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仍需要加强不断的努力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林.论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完善.西南大学.2012.

企业法律 篇4

所以, 为了加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重视法律顾问这种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合同的拟定过程中, 要请专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将企业合同中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都一一审视并加以剔除, 让企业合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规范、指引及约定作用, 为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间互助合作做出贡献。

1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风险从风险来源与风险范围两个角度来看, 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其中企业外部风险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风险等, 而企业内部风险则包括经营、财物、战略风险等。从解决或控制风险的能力来看, 企业往往对内部风险有着较好的控制能力, 因为内部风险大多是来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方面, 所以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得到解决, 继而降低了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然而, 外部风险通常来说是难以控制的, 大都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法律风险最为棘手。企业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以及合作时, 涉及最多的法律行为就是企业合同, 几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合同, 合同的频繁使用势必会增加合同法律风险。在所有企业合同风险中, 普遍存在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合同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具体如下。

1.1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经济造成直接危害

合同法律风险一旦发生, 会直接危害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要么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 要么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非常被动, 难以占有相应的优势地位, 最终丧失商机。合同法律风险对于整个企业来说, 其威力通常难以掌控, 严重时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严重后果。假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不具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缺乏使用法律武器捍卫企业权利的能力, 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不言而喻, 企业法律顾问在此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就应该在拟定、履行合同之前, 请法律顾问审查, 防止那些图谋不轨的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 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使企业面临极大风险和损失。

1.2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造成“连锁”性影响

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系列环节的组成,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一旦爆发就会波及到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 例如, 关于企业之间借款合同问题, 如果发生延迟履行合同的现象, 就会使所有债权人都因恐慌撤出投资, 那么必然会使经营链条发生断裂, 企业的信誉将大大受损。因此, 当合同法律风险发生时, 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就会为企业整体运转埋下隐患, 其间的经济损失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可见, 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预防,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决定其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2.1 法律顾问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及其职责范围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使得企业法律顾问这一职业显得愈发重要, 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企业法律顾问是指那些有着一定的法律基础, 并且具备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管理人员, 是由相关企业直接进行聘用, 用以全面负责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法律事务。法律顾问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人员, 其主要工作就是对那些与企业运行有关的种种法律事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处理, 包括对企业法律事务进行决策, 并实施必要的管理, 通常还会参与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中来。从企业合同的制定过程来看, 法律顾问要负责合同具体内容中的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 除此之外, 还要负责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实施, 并且纠正企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 监督并规范企业相关部门中不合法规的行为。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企业新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如果放任自流, 让企业法律风险肆意发展下去, 就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打击。法律顾问在此承担的角色就是给予企业以相关的法律支撑,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履行一定的职责, 并充分发挥指挥、管理、监督作用。具体职责如下。

2.1.1 参加企业决策会议

企业法律顾问要想发挥重要作用, 就必须参与企业的决策会议, 在会议中直接提出意见建议, 让企业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内容有:起草相关的法律文件, 对已经写定的文件进行审核与修改, 以保证该文件的合法性, 以便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免企业在运行中发生不合法行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参与可以在落实领导者要求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经营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2.1.2 管理企业经济活动

企业法律顾问必须深入地了解当事人的各方面情况与信用状况, 这样才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法律性建议。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法律顾问就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了然于胸, 能够把各个部门间有模糊权限时产生的交叉进行合理区分, 提出专业性可操作的方案, 这是法律顾问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参与上述管理活动能够让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切实的了解, 才能有效保障企业不会因为法律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经济损失。

2.1.3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不能随意制定, 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在此前提下, 还要明确该规章制度的使用目的:要能够保证企业发展的正规性与方向性, 但又要具体实际的可操作性强。这两点共同达成才算是一份合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够约束生产经营等活动, 对相关法律风险的成功规避与否, 关键就看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因此, 法律顾问必须参与制定企业各规章制度, 并且在关键处发挥作用,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法律指导。

2.1.4 审查企业合同

企业合同的审查要从合法性、真实性、公平性和周密性四个方面进行。签订合同是合同谈判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是今后产生法律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因此严格审查法律合同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步骤。提高其规范性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 让企业在安全的法律氛围中积极发展。

2.2 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2.2.1 订立合同时法律顾问的作用

(1) 对合同承诺法律效力的审查

在合同签订前, 双方会进行一系列的谈判, 把合同内容的方方面面都精准地确定下来, 其中包括签订合同的条件、履行合同的方式和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合同涉及的金额数过大, 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承诺的范畴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统筹与把握, 力求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 审查合同主体的资格

合同主体的资格必须达到标准, 才能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 因此法律顾问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进行深入的了解, 以确定合同的有效性。对方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合同要求的能力, 将会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并且引发连锁反应,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出现, 就要依靠法律顾问对合同主体资格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审查, 以确保合同能够如约践行。

(3) 审查企业合同的内容

我国法律的自由原则给了合同内容制定非常大的空间, 只要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 合同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所以, 法律顾问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一方面要保证它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防止谈判过程中受到表述不明确、混淆概念、模糊外延等情况的出现, 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企业陷入法律纠纷, 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 因此必须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将内容明确清晰地确定下来。

2.2.2 合同履行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合同开始执行后, 法律顾问的工作并未完成, 还需要具备清醒的理智与谨慎的态度, 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各种行为活动进行严格把控, 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如果发现对方有违约的行为发生, 就要即刻发挥作用, 或者要求对方立刻停止违规行为, 或者直接要求终止与对方的合同关系。如果对方不接受法律顾问的要求与调解, 那么就应该采取法律手段如诉讼和仲裁, 以保证公司自身相应的权利和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法律顾问在防范法律风险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第一, 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材料,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拿出有法律效力的资料维护自身权益;第二, 根据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对双方企业都持有负责任的态度, 及时修改合同内容以确保其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第三, 法律顾问必须保持对合同双方行为的关注, 对履行合同的情况始终掌握并记录,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材料作为第一手证据以保证企业不会受到违约、违法等情况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 建立和完善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迫在眉睫。企业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信任成为大势所趋, 而企业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合同的相关事宜, 合同的法律性、客观性、权威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顾问在这一环节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论证法律顾问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顾问

参考文献

[1]韩立峰.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4) .

[2]马文慧.合同订立、履行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尹年长, 闻运钢.浅议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02) .

[4]孙淑英.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顾问制度[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9) .

企业法律 篇5

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书后()

A.必须在48个小时内作出裁定

B.必须在24个小时内作出裁定

C.对于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个小时内作出裁定

D.对于情况紧急的,必须在24个小时内作出裁定

2.《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3.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

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

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

结论:

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B.观点①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C.观点②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D.观点①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b结论对应

4.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的机关是(B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公安部

5.甲公司未取得商铺预售许可证,便与李某签订了《商铺认购书》,约定李某支付认购金即可取得商铺优先认购权,商铺正式认购时甲公司应优先通知李某选购。双方还约定了认购面积和房价,但对楼号、房型未作约定。李某依约支付了认购金。甲公司取得预售许可后,未通知李某前来认购,将商铺售罄。关于《商铺认购书》,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无效,因甲公司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即对外销售

B.不成立,因合同内容不完整

C.甲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构成根本违约

D.甲公司须承担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

6.根据2004年宪法修正案,统一战线中新增加的社会阶层是(B)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7.刑事诉讼法规定,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由()予以核准。

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军事法院 D.中级人民法院

8.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三天 B、四天 C、五天 D、七天

9.复议决定撤销或确认其行政行为违法的()

A必须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B建议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C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可以不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0.股东不按章程足额交纳出资的,除应向公司补交外,还应向谁承担违约责任?()

A.公司 B.全体股东 C.已按期足额交纳出资的股东 D.工商行政管理局 130.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要求是()

A.发起人应为1人以上50人以下,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B.发起人应为2人以上200人以下,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C.全体发起人都必须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D.发起人是否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由发起人自己决定

11.张某拾得王某的一只小羊拒不归还,李某将小羊从张某羊圈中抱走交给王某。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张某拾得小羊后因占有而取得所有权

B.张某有权要求王某返还占有

C.张某有权要求李某返还占有

D.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占有

12.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进行嫖宿的,构成何罪?()

A.强奸罪 B.奸淫幼女罪 C.强迫卖淫罪 D.嫖宿幼女罪 195.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

B.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公共财物

C.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公共财物

D.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13.甲乙双方拟订的借款合同约定:甲向乙借款11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乙在签字之前,要求甲为借款合同提供担保。丙应甲要求同意担保,并在借款合同保证人一栏签字,保证期间为1年。甲将有担保签字的借款合同交给乙。乙要求从11万元中预先扣除1万元利息,同时将借款期限和保证期间均延长为2年。甲应允,双方签字,乙依约将10万元交付给甲。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丙的保证期间为1年

B.丙无须承担保证责任

C.丙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D.丙应对10万元本息承担保证责任

14.宪法效力是指宪法作为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与强制性。关于我国宪法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侨居国外的华侨受中国宪法保护

B.宪法的效力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领域

C.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

D.宪法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没有约束力

15.某诗人署名“漫动的音符”,在甲网站发表题为“天堂向左”的诗作,乙出版社的《现代诗集》收录该诗,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诗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诗。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诗人在甲网站署名方式不合法

B.“天堂向左”在《现代诗集》中被正式发表

C.丙可以不经该诗人同意使用“天堂向左”,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D.丁网站未经该诗人和甲网站同意而转载,构成侵权行为

16.如外国企业在我国申请注册商标,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应当委托在我国依法成立的律师事务所代理

B.所属国必须已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C.所属国必须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如所属国商标注册主管机关曾驳回了其商标注册申请,该申请在我国仍有可能获准注册

17.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民事诉讼的,关于其诉讼时效和举证责任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诉讼时效是短期时效1年,实行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原则

B.诉讼时效是普通时效2年,实行被告负全部举证责任的原则

C.诉讼时效是特殊时效3年,实行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原则

D.诉讼时效是特殊时效5年,实行被告负全部举证责任的原则

18.根据物的分类,下列物与物的关系中属于主物与从物的是(B)

A.桌子与椅子 B.房屋与大门

C.汽车与维修汽车的工具 D.小王的汽车与小李的轮胎

19.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要求法院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尤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和社会,以不特定人为侵害对象,所犯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绝不手软。对于解决公共秩序、社会安全、犯罪分子生命之间存在的法律价值冲突,该政策遵循下列哪一原则?

A.个案平衡原则

B.比例原则

C.价值位阶原则

D.自由裁量原则

20.李某在行政诉讼中,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李某的行为可以视为

()A.自愿撤诉 B.申请撤诉

C.强制撤诉 D.藐视法庭

21.下列事实中,发生不当得利的事实有(D)

A.养子女给其生父母的赡养费

B.甲公司利用乙公司倒掉的废煤渣制作建筑材料

C.给付因赌博而欠的钱款

D.营业员找零时多找给顾客的钱

22.2009年,甲、乙、丙、丁共同设立A有限责任公司。丙以下列哪一理由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法院应予受理?

A.以公司董事长甲严重侵害其股东知情权,其无法与甲合作为由

B.以公司管理层严重侵害其利润分配请求权,其股东利益受重大损失为由

C.以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而未进行清算为由

D.以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为由

23.甲乙二国均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乙国称甲国实施的保障措施违反非歧视原则,并将争端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乙国没有提出的主张,专家组仍可因其相关性而作出裁定

B.甲乙二国在解决争端时必须经过磋商、仲裁和调解程序

C.争端解决机构在通过争端解决报告上采用的是“反向一致”原则

D.如甲国拒绝履行上诉机构的裁决,乙国可向争端解决机构上诉

24.下列哪些法律渊源是地方政府开征、停征某种税收的依据?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B.国务院依据法律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

C.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

D.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发布的地方法规

25.某诗人署名“漫动的音符”,在甲网站发表题为“天堂向左”的诗作,乙出版社的《现代诗集》收录该诗,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诗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诗。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诗人在甲网站署名方式不合法

B.“天堂向左”在《现代诗集》中被正式发表

C.丙可以不经该诗人同意使用“天堂向左”,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D.丁网站未经该诗人和甲网站同意而转载,构成侵权行为

26.{单选26}

27.{单选27}

28.{单选28}

29.{单选29}

30.{单选30}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B.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规定比例记入个人账户

C.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D.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

2.根据法的渊源及其效力原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相对于《公司法》规定而言,《保险法》对保险公司所作规定属于“特别法”

B.《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规定不同于《公司法》的,优先适用《保险法》

C.《保险法》对保险公司没有规定的,适用《公司法》

D.根据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94条规定,对于保险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和清算事项,《保险法》没有规定的,可以优先适用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一系列规定中。

请回答第89—91题。

3.某区公安分局以沈某收购赃物为由,拟对沈某处以1000元罚款。该分局向沈某送达了听证告知书,告知其可以在3日内提出听证申请,沈某遂提出听证要求。次日,该分局在未进行听证的情况下向沈某送达1000元罚款决定。沈某申请复议。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该分局在作出决定前,应告知沈某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B.沈某申请复议的期限为60日

C.该分局不进行听证并不违法 D.该罚款决定违法

4.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规定,只适用于一审公诉案件

B.被告人犯数罪,但只对部分犯罪认罪的案件,不适用该规定

C.被告人认罪,但经审查认为被告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案件,不适用该规定

D.即使适用该规定,控辩双方对证据有异议时,仍应出示、宣读并进行质证

5.关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支付二倍工资的仲裁请求,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李某仍继续在公司工作,应视为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故李某无权请求支付二倍工资

B.劳动合同到期后应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否则属于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故李某有权请求支付二倍工资

C.李某的该项仲裁请求已经超过时效期间

D.李某的该项仲裁请求没有超过时效期间

6.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国家鼓励和支持提供电信、广播电视服务的单位对盲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给予优惠。”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在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B.从法的价值的角度分析,该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法的自由价值

C.该规定对于有关企业、政府及残疾人均具有指引作用

D.该规定在交通、邮政、电信方面给予残疾人的优待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庭前审查,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发现被告人张某在起诉前已从看守所脱逃的,退回检察院

B.法院裁定准许撤诉的抢劫案,检察院因被害人范某不断上访重新起诉的,不予受理

C.起诉时提供的一名外地证人石某没有列明住址和通讯处的,通知检察院补送

D.某被告人被抓获后始终一言不发,也没有任何有关姓名、年龄、住址、单位等方面的信息或线索的,不予受理

8.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

确的?

A.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

B.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只要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

D.只要行为人真挚地防止结果发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也应认定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9.根据《合同法》,下列合同中无效的有()

A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B附条件的合同

C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D附期限的合同

E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答案:选A、C、E

10.关于证明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只有在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情况下,证明责任的后果才会出现

B.对案件中的同一事实,只有一方当事人负有证明责任

C.当事人对其主张的某一事实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必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D.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不会在原、被告间相互转移

11.关于交警部门的推车前行不属于“酒驾”的解释,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属于司法解释

B.属于行政解释

C.直接运用了类比推理

D.运用了演绎推理

12.关于2013年5月1日张某、方某未将4000万元支付给丙公司,应承担的责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向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B.与甲公司一起向乙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C.向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D.向某国土部门承担违约责任

13.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虽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等人的行为仍触犯爆炸罪

B.触犯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只有一个,属于想象竞合C.爆炸行为亦可成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D.对事实三应适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

(二)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请回答第89—91题。

14.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被撤销的,应以__为被告。

A.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B.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以原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作为被告

C.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做被告

D.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也可以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指定的行政机关做被告

15.关于甲对李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

B.标价高不是诈骗行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则是诈骗行为

C.李某已有认识错误,甲强化其认识错误的行为不是诈骗行为

D.甲拿出虚假证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仅成立诈骗未遂

(二)甲花4万元收买被拐卖妇女周某做智障儿子的妻子,周某不从,伺机逃走。甲为避免人财两空,以3万元将周某出卖。(事实一)

乙收买周某,欲与周某成为夫妻,周某不从,乙多次暴力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事实二)

不久,周某谎称怀孕要去医院检查,乙信以为真,周某乘机逃走向公安机关报案。警察丙带人先后抓获了甲、乙。讯问中,乙仅承认收买周某,拒不承认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丙恼羞成怒,当场将乙的一只胳膊打成重伤。乙大声呻吟,丙以为其佯装受伤不予理睬。(事实三)

深夜,丙上厕所,让门卫丁(临时工)帮忙看管乙。乙发现丁是老乡,请求丁放人。丁说:“行,但你以后如被抓住,一定要说是自己逃走的。”乙答应后逃走,丁未阻拦。(事实四)

请回答第88—91题。

16.下列关于关税说法正确的有:__。

A.进口税是指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对外国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关税

B.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外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C.过境税又称通过税,是一国海关对通过其关境再转运第三国的外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D.反倾销税是指对实行倾销的进口货物新征收的一种进口税

17.甲乙两国就海洋的划界一直存在争端,甲国在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以书面声明选择了海洋法法庭的管辖权,乙国在加入公约时没有此项选择管辖的声明,但希望争端通过多

种途径解决。根据相关国际法规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海洋法法庭的设立不排除国际法院对海洋活动争端的管辖

B.海洋法法庭因甲国单方选择管辖的声明而对该争端具有管辖权

C.如甲乙两国选择以协商解决争端,除特别约定,两国一般没有达成有拘束力的协议的义务

D.如丙国成为双方争端的调停国,则应对调停的失败承担法律后果

18.2012年7月,李三买房缺钱,遂在征得其他股东同意后将其名下的公司股权以42万元的价格,出卖给王二,并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了变更登记等手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李三的股权转让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

B.李三与王二之间的股权买卖合同为有效合同

C.王二可以取得该股权

D.就因股权转让所导致的李一投资权益损失,李一可以要求李三承担赔偿责任

(三)2009年2月,家住甲市A区的赵刚向家住甲市B区的李强借了5000元,言明2010年2月之前偿还。到期后赵刚一直没有还钱。

2010年3月,李强找到赵刚家追讨该债务,发生争吵。赵刚因所牵宠物狗易受惊,遂对李强说:“你不要大声喊,狗会咬你。”李强不理,仍然叫骂,并指着狗叫喊。该狗受惊,扑向李强并将其咬伤。李强治伤花费6000元。

李强起诉要求赵刚返还欠款5000元、支付医药费6000元,并向法院提交了赵刚书写的借条、其向赵刚转账5000元的银行转账凭证、本人病历、医院的诊断书(复印件)、医院处方(复印件)、发票等。

赵刚称,其向李强借款是事实,但在2010年1月卖给李强一块玉石,价值5000元,说好用玉石货款清偿借款。当时李强表示同意,并称之后会把借条还给赵刚,但其一直未还该借条。

赵刚还称,李强故意激怒狗,被狗咬伤的责任应由李强自己承担。对此,赵刚提交了邻居孙某出具的书面证词,该证词描述了李强当时骂人和骂狗的情形。

赵刚认为,李强提交的诊断书、医院处方均为复印件,没有证明力。

请回答第95—100题。

19.关于法律权利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观上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律的形成

B.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南北战争后关于废除奴隶制并承认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20世纪以来关于扩大选举权男女享受平等权利的修正案等

C.《法国民法典》根据”天赋人权”理论规定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

D.1888年完成的《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被认为过于追求罗马法化而忽视民族传统,注重资本家的利益而缺乏对弱者权利的保护而受到多方批评

20.以下4人的月工资、薪金所得,应分别适用下列何种税率?

A.张某所得5000元,适用3%的税率

B.王某所得8000元,适用20%的税率

C.李某所得20000元,适用25%的税率

D.赵某所得85000元,适用45%的税率

21.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建设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B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 C建设法属于行政法律部门

D安全生产法属于社会保障法律部门

E仲裁法属于民法部门

答案:选B、D

22.根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B.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政府应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C.最高法院作出的属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D.撤职案的表决采取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一)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请回答第89—91题。

2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

A 偷工减料

B变更施工工艺C改变施工方法D改变混凝土设计配合比参数E擅自修改设计

答案:选A、E

24.经夏某申请,某县社保局作出认定,夏某晚上下班途中驾驶摩托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受重伤,属于工伤。夏某供职的公司认为其发生交通事故系醉酒所致,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认

定。某县社保局向法院提交了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事故认定书、夏某住院的病案和夏某同事孙某的证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某为本案的第三人

B.某县社保局提供的证据均系书证

C.法院对夏某住院的病案是否为原件的审查,系对证据真实性的审查

D.如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确系夏某醉酒所致,法院应判决撤销某县社保局的认定

25.东星公司新建的化工生产线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下列哪些行为违反《劳动法》规定?

A.安排女技术员参加公司技术攻关小组并到位于地下的设备室进行检测

B.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的预警装置调试完成之前,开始生产线的试运行

C.试运行期间,从事特种作业的操作员已经接受了专门培训,但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D.试运行开始前,未对生产线上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25.关于甲对李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

B.标价高不是诈骗行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则是诈骗行为

C.李某已有认识错误,甲强化其认识错误的行为不是诈骗行为

D.甲拿出虚假证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仅成立诈骗未遂

(二)甲花4万元收买被拐卖妇女周某做智障儿子的妻子,周某不从,伺机逃走。甲为避免人财两空,以3万元将周某出卖。(事实一)

乙收买周某,欲与周某成为夫妻,周某不从,乙多次暴力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事实二)

不久,周某谎称怀孕要去医院检查,乙信以为真,周某乘机逃走向公安机关报案。警察丙带人先后抓获了甲、乙。讯问中,乙仅承认收买周某,拒不承认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丙恼羞成怒,当场将乙的一只胳膊打成重伤。乙大声呻吟,丙以为其佯装受伤不予理睬。(事实三)

深夜,丙上厕所,让门卫丁(临时工)帮忙看管乙。乙发现丁是老乡,请求丁放人。丁说:“行,但你以后如被抓住,一定要说是自己逃走的。”乙答应后逃走,丁未阻拦。(事实四)

请回答第88—91题。

26.{多选26}

27.{多选27}

28.{多选28}

29.{多选29}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研究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因此,为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企业法律风险意识,面对风险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涵义、电力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措施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在法律风险的防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法律风险的防范需要建立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对监管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来保障企业运营中无法律风险生产与人员防范。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让电力企业真正将法律风险的防范应用于生产中,为电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增添一份动力。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涵义

企业法律风险指的是未来出现的某种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可能性,主要分为两类:诉讼风险和非诉讼法律风险。诉讼的风险包括败诉的法律风险以及无意义胜诉(即赢得诉讼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权利)的法律风险。非诉讼风险则是指日常经营中的各种刑事、民事及行政法律风险。在实践中,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面临的最大风险也存在差异。有的企业面临的是战略风险问题,有的企业遇到的是经营风险问题,也有企业常见的是财务风险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最大风险问题是法律法规的遵循风险,也就是法律风险(合规性风险)。它主要是由于企业不能满足法律、法规、规则的要求,也没有遵循自身制定的标准以及运作的行为准则,而造成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的风险或者声誉风险。

(二)电力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1.设立与解散风险

电力企业在成立之前若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会为电力企业的日后发展造成隐患。另外,电力企业解散时,涉及清算、债务承担等也会引发大量纠纷。如果在电力企业成立初期,发起人因为某种原因违反出资义务,或者由于资金短缺而导致发起人出资不足,或者由于出资权利存在不公平而导致利益纠纷,这些都属于电力企业设立与解散风险的范畴。

2.企业内部纠纷

公司内部纠纷一直是公司治理面对的核心问题,新公司法颁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类型的纠纷,如股东与股东,股东与董事会等发生的股权确认、股权转让、股东权益诉讼,以及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消的诉讼,公司对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提起的诉讼等等。

3.企业合同风险

合同是保障电力企业发展的最基本文件,合同在电力企业建立到解散的全过程中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合同风险早已渗透到电力企业各个方面,早已成为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总之,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合同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纠纷,当然也包括由于合同主体自身存在问题而产生纠纷。甚至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所造成的纠纷,都会演变成合同风险,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企业侵权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往往会出现一些侵权事件,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侵权行为以及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加强对电力企业侵权风险的管理早已提上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议程。企业侵权行为中,较为普遍的就是企业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人损伤而侵权,或者企业提供的服务对他人造成侵权。对于电力企业,更会产生特定的具有行业特点的侵权行为,如电网等高度危險行业、发供电企业等容易发生环境污染、人身损害纠纷。

(三)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为有效管理管理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电力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电力企业领导对于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并将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层层传递,使得电力企业所有与员工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其次,建立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电力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加大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力度,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专门设立法律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电力企业整体运行。

2.加强管理与控制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内容繁多,因此,企业应该针对重点出现法律风险的工作部分进行强化管理。为此,电力企业要首先加强合同管理,对于合同的论证、订立以及执行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与控制。同时规范合同管理流程,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另外,电力企业应该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纠纷,积极应对各种应诉,确保案件处理质量。最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员法律素质,让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3.加强法律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

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将防范法律风险的内容通过公司网站进行公开化的宣传。由于法律中对经营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电力企业的宣传对象不能局限于内部职工,而是应该要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宣传。电力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宣传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4.建立法律风险的预警与评估机制

公司法律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电力企业要针对企业经营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整体或专项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向企业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如果存在法律风险,则要求整改或加强防范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确实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国家法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处于改革大背景下的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出台,同时电力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预警评估机制。

5.重视企业内部法律人才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需要选用合格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以及优秀的企业法律顾问,他们能对企业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同时,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更了解企业所在行业,从而容易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再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对相关的法律事务进行处理,不断加强法律管理,所以,企业内部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法律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素质,还要深入认识企业核心业务。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中去,使企业法律顾问真正的实现其知情权。参与权是保证知情权的前提,只有让他们真正地享有知情权,才能让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结束语

电力行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增强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电力企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梓庆:《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电业》,2008年第3期。

[2]邱小军:《浅析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电力勘测设计》,2008年第6期。

[3]周玲:《分析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广东科技》,2012年第23期。

企业法律成本控制探讨 篇7

(一) 企业法律成本含义

法律成本是指法律系统运作的全部费用支出。具体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环节中, 法律主体为实现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的总和。企业法律成本是企业执行法律、盲目决策、管理失误、签订合同的法律失误和法律纠纷等产生的支出和损失的总和。

(二) 企业法律成本实质具体如下:

(1) 生产成本与法律成本分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类范畴, 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产成本是由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及其发展程度与结合方式决定的, 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法律成本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法律活动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从优化法律环境、节约法律成本,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关系看, 两者有联系但不同。法律以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为其直接目的, 并同时间接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法律成本在实践中构成了社会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 往往比直接的生产技术成本更为重要。法律成本降低的是非生产性交易成本, 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但这种降低是有限的、间接的和不确定的。

(3) 在经济学界, 人们很早就发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生产成本概念存在缺陷, 认为它缺乏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概括, 难以涵盖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的运行成本。早在19世纪60年代, 马克思就提出“纯粹流通成本”概念, 以概括那些不会创造价值的、纯粹是因交换的需要而耗费的资源, 即“非生产性成本”或者“不会增加转化了的价值的流通成本”, 法律成本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成本。

(4) 生产成本与法律成本有相互影响和包容替代的关系。两者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法律成本既决定交易成本的多少, 又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因此, 法律成本实质是社会交易成本, 属于非生产成本范畴, 但是又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

(三) 企业法律成本特征主要有:

(1) 非生产性。法律成本是人们在复杂的法律活动中产生的成本, 它是由社会关系, 特别是经济社会的诸多因素及其发展程度与结合方式决定, 与生产成本有较大差别, 属于非生产性成本。

(2) 不确定性。法律成本在逻辑内涵上, 难以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模型化, 同时法律成本外延上也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任何一项法律的运作成本, 都没有确定的成本构成且易发生变化。

(3) 难以计量性。法律成本有些成本直接表现于外, 有些隐含其中;有些法律成本可以及时计算, 有些要未来才能计算;有些体现为个体财产损失, 有些体现为社会整体财产损失等等, 而且法律的实施过程相对较长, 涉及影响因素众多。因此, 客观上法律成本也难以进行可靠的计量。另外, 法律成本的发生往往滞后, 在事前很难预计, 只能在发生后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

二、企业法律成本构成

(一) 法律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为替代性成本或择一成本。企业选择是否运用法律, 选择何种法律, 不同抉择之间的效益差别、得失就构成了企业的法律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会实际发生, 但是企业进行相关法律决策时, 又必须要考虑和研究法律机会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二) 法律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中, 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 (或者购买的产品) 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法律边际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每生成或实施一项法律, 法律成本与法律收益的变化情况。企业的法律边际成本是企业在是否运用法律以及如何运用某一法律事项的决策所增加的成本, 例如当企业权利发生冲突并诉之于司法请求时, 意味着法律成本的增加;当企业涉诉且不服而再次上诉, 也要增加法律成本。

(三) 法律违法成本

企业法律违法成本是企业违法经营, 产生违法纠纷或遭受法律处罚而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所发生的成本。例如某企业面临一起法律诉讼, 根据以往的经验企业胜诉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应当根据导致此次诉讼发生的原因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大小, 确认法律成本。

(四) 法律执行成本

企业法律执行成本是指企业因执行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法律, 特别是新的法律或者修订后的法律而产生的成本。例如, 企业因为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 而增加大量的用工成本;每提高一次最低工资标准, 就会增加一定的工资成本等等。

三、企业法律成本较高的原因

(一) 法律人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及利用

首先, 无论是公众还是学术界普遍对法律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律师就是帮人们打官司, 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可有可无, 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有时甚至会增加企业的工作流程、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等。其次, 企业对法律人才委以他用。有的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 总会招聘一些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 但是问题的所在是企业并没有使法律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是对其委以他用, 把他们归入办公室, 从事文秘性质的工作等。这样既浪费人力资源, 同时又使企业法律成本较高而得不到改善。

(二) 企业法律机构设置不健全

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只规定国有企业必须要设立法律顾问, 没有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出设立法律顾问的要求。因此, 很多企业在法律事务上,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 也没有聘请专门的法律人才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 或者没有让企业的法律顾问充分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或经营管理等。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 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法律问题的交易事项越来越多, 大量的中小企业亟需设立法律顾问, 以防范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

(三) 法律顾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事法律顾问工作的途径有:一是参加全国统一的法律顾问资格考试, 获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二是没有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但是有律师资格证或者专门从事企业法律顾问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也可以从事法律顾问工作。法律顾问是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业人员既要通晓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 又要掌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法律顾问人员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并不多。有的法律顾问由于自身的素质, 导致企业与法律有关的决策失误而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 法律顾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也成为制约企业控制法律风险, 降低法律成本的障碍。

(四) 企业对法律风险认识不够

在企业发展、追求效益的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风险。但很多企业会把精力放在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上, 却忽视了对法律风险的关注与控制, 其结果往往损失惨重。企业之所以会违反法律规定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是因为企业对法律风险重视不够, 导致预期风险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误判, 而为了实现其某些经营目标, 有时会不惜增加法律风险, 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最终使得企业的法律成本大幅增加。例如, 有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逃避债务、偷逃税款、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就是忽视法律风险, 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企业法律成本控制完善对策

(一) 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降低法律成本发生机率

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 导致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重视对经济法律知识和相应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 重视对法律事务的专业支持, 将法律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 从而提高每位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应具有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指本人对法律认知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寻求法律专业部门支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成本。

(二)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 降低法律风险

设立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 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风险“预警职能”的作用, 全面评估企业各种经营决策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对企业作出科学、合理、合法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会规避或减少企业因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而给企业增加的损失即法律成本。例如:企业在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等事项上, 让法律顾问或企业内部专门机构人员参与决策过程, 就可以避免违反《公司法》;让法律顾问或企业内部专门机构人员参与企业在劳动用工与职工薪酬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就可以避免违反《劳动合同法》等, 从而从源头预防法律成本的发生。

(三) 企业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有效降低法律违法成本

企业要有效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必须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就应当树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理念, 形成事先防范、过程控制、事后救济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应当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法律控制环节。具体应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涉及的法律风险评估、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合法性与法律风险预防评估、企业合同的合法性与法律风险审核与控制、法律纠纷的非诉讼与诉讼评估及管理、企业法律损失的回避、减少或追回等。通过健全的法律控制环节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有利于企业把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轨道, 例如企业在技术开发与转让、业务重组、合同签订、对外担保、投资决策、合作经营等各种重大经营活动中, 充分考虑可能出现或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问题, 使企业合法经营, 有效避免因违法经营而遭受的法律处罚或赔偿责任产生的损失, 有效降低企业的法律违法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 实现法律成本一定的风险转嫁

在没有能力聘请法律顾问的中小型企业, 或有能力聘请法律顾问, 但企业因为某项交易或业务活动的法律风险过大时, 企业可以就某一事项或某些事项向保险公司投保, 以防范和转嫁法律风险, 降低法律成本。例如:某企业主要从事出口业务, 由于其出口的商品物美价廉, 极有可能遭到外国政府的抵制销售或反倾销投诉, 此时企业在处理反倾销的事务中, 不是应该在商品上做文章, 而是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降低法律成本。但有时在反倾销的判决案件中, 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 一旦发生损失, 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 以降低企业的法律成本。

(五) 加强培训与管理, 提高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企业聘请的法律顾问, 需要加强管理与考核, 聘请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专门人才, 为企业合法经营保驾护航, 一旦发现所聘法律顾问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就该立即辞退, 重新聘用。对企业自身拥有的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人才, 要加强培训与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既要懂得生产经营管理, 又能熟悉相关法律专业知识, 让他们广泛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 保证合同签发的有效性, 降低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纠纷, 有效控制法律成本。

(六) 国家在制定或修改法律时, 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法律执行成本

国家制定或修改一项法律, 会发生大量的成本, 但是一项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同样会发生大量的成本, 特别是企业执行一项新的或修改后的法律, 所产生的法律执行成本, 有时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从而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 甚至导致企业铤而走险, 违法经营。因此, 国家制定和修改法律时, 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实施新的法律所产生的成本水平, 考虑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让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七) 加强对法律成本的事后分析与控制

法律成本的事后分析与控制主要是指与法律有关的事项在计划和事件执行完以后, 对有关涉及法律的问题、发生的法律成本等进行经验总结。分析发生法律成本的原因、处理效果的好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等, 进行客观地评价和总结, 可以亡羊补牢, 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法律事件, 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经营期间的法律成本。

参考文献

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8

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设立的国有企业,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体系大多没有形成,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调查发现,企业内部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是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提高企业员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最基础的工作是要从普及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开始,尤其是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可能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样,更要注重培训生产、经营一线的员工,这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逐步使其养成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应当而且也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负责风险管理。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在2004年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要配置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后,还应配置既拥有法律知识,又熟悉企业管理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更要建立起激励、约束企业法律人员的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定期进修培训和外部律师法律顾问的聘用制度,形成内外相协调补充的法律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有了机构和人员,还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要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建立或修订完善本企业在合同、商标专利、招投标、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环节控制点的全面到位。而加强法律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一是要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要突出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相结合。三是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四是要突出对重大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由法律专业人员提出书面法律意见。

三、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最终保障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重大经营活动由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参与决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既要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更要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参与的厂务、矿务公开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制度的基础和有效运行的前提。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分析 篇9

1 企业竞争上岗及其法律解释

1.1 企业竞争上岗概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 竞争上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是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符合特定岗位基本竞聘条件的竞争者经过同样程序和标准的多种考察, 从中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员工的过程和制度[1]。它是一种公平竞争、择优劣汰、能上能下的企业用人机制, 其核心是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平台, 从而对高素质员工起到有效激励, 进而发挥人力资源这一维持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作用[2]。一般来说, 竞争上岗的程序是通过用人单位单方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范围, 参与竞争上岗的员工将原有岗位全部让出, 在平等的前提下, 采取考试、考核、考评等一系列步骤, 重新竞争员工自身原有岗位或其他员工让出的岗位, 基本上参与竞争的员工会多于竞争的岗位, 优胜者获得岗位, 落聘者将失去原有岗位, 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或予以辞退。

1.2 竞争上岗的法律解释

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来看, 企业竞争上岗中的“岗”是劳动合同中最为重要的条款之一, 企业竞争上岗的实质是劳动岗位的变更, 从法律上讲应属于劳动合同变更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 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 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 对劳动合同约定的部分条款作修改、补充或者删减的法律行为[3]。事实上, 企业竞争上岗不仅仅关乎到劳动者岗位的变更, 同时也会涉及劳动者的薪酬调整, 两者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关键条款的变更, 都要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但与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相比, 竞争上岗导致的劳动合同变更有其特殊性, 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是单个操作的, 而竞争上岗则是岗位的群体性变更;其二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条件和程序较为简单, 而竞争上岗的条件、程序和过程则非常复杂。

我国企业的竞争上岗制度虽然主要是效仿自党政机关, 但要充分认识到党政机关和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法律差异性, 以避免“水土不服”, 同时还要防止竞争上岗被滥用和违法操作对员工权益造成的负作用。党政机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是根据公务员法和国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的, 具有很强的行政主导性, 通过党政机关的内部人事程序可以直接决定岗位和职务的调动, 下级必须服从命令, 党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腾空职位为竞争上岗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不是一个平权法律关系。而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就是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如果要改变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就涉及到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因而必须平等自愿协商, 否则, 企业就有可能违法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

2 企业竞争上岗的原则

2.1 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企业进行竞争上岗的首要原则。劳动合同法出于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利的立法目的, 坚持劳动合同变更须秉持协商一致的原则, 无论是单个员工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 还是竞争上岗形式的变更, 都无一例外要遵守这个原则, 没有任何变通之处,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使得用人单位在岗位管理方面很被动, 无法适应工作和生产多变的事实。但即便如此, 企业进行竞争上岗也不能违背自愿原则。让劳动者自愿参与竞争上岗, 就是让劳动者同意以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岗位的变更, 如果强制员工让出原来的岗位参与竞争上岗, 那么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变更协商一致的原则。

2.2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竞争上岗过程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首先要通过法定程序竞争上岗规范化、制度化, 不能仅凭领导口头指示或者老板意志决定。其次要求用人单位在实施竞争上岗前, 必须制定详细的规定, 包括竞争上岗的步骤、考评标准、异议处理的方式等, 并在竞争上岗前向参与者公布, 并且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定实施, 实施过程中如有修改, 应告知参与者, 参与者如不同意修改规则有权要求退出, 并按原岗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竞争上岗要透明, 程序公开, 考评公正。不坚持这一原则, 竞争上岗就会沦为企业排挤部分员工, 变相整人的手段。

2.3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竞争上岗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 竞争上岗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制定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开始到竞聘结果的处理的全过程。一般而言, 企业竞争上岗通常会和员工工作岗位、薪酬等产生联动, 很容易撼动劳动关系内容变更要双方协商一致的根本原则, 从程序上看, 用人单位在此过程中存在多处法律风险。所以, 企业操作起来要注意与相关劳动法律的协调和冲突处理问题。

3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风险点分析

3.1 缺乏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实行自主管理的重要规范, 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人事管理, 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它对于确保企业实现合法化规范化运作,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以及预防和节制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 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隐患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劳动人事管理中具有的最大自主权或者说是最希望行使的自主权莫过于对特定情形下的员工进行调岗调薪, 而这种调整的合法性即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和合法使用上。竞争上岗作为企业调岗调薪的重要手段, 涉及到诸多劳动者的岗位调整, 必须首先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而不能仅凭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一时决定便断然推行。

3.2 竞争上岗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框架下, 企业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 主要是指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而不属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部分, 主要是日常管理、生产工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法律对这两部分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虽然该条并没有明文规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属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 但是, 由于竞争上岗涉及员工批量的调岗调薪, 在解释上应将其纳入, 方能符合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立法目的。这样一来, 制定关于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就必须履行上述民主程序, 否则, 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就会被法院认定无效。

3.3 忽视竞争上岗规章制度的公示程序

很多企业在制定了规章制度后, 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但其实不然。即便是经过上述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 也并非就必然生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 或者告知劳动者。这就是所谓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的公示程序, 即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某种程序或手段将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的内容使劳动者知晓。只有经过公示程序的, 规章制度才能切实地对劳动者发生效力, 人民法院也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实践中, 企业可以采取的公示手段多种多样, 如将相关规章制度印制在员工手册中通过会议形式传达、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等。

3.4 落聘职工权益的保护

实践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落聘员工的岗位安排方面。有观点认为, 岗位的变更须协商一致, 竞争上岗不过是岗位变更的一种形式。通过竞争得到想要的岗位, 表明劳资双方对于变更后的岗位变更达成了一致意见;反之如果通过竞争没有得到岗位, 则表明岗位变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劳动者的岗位变更应继续协商, 如无法达成一致的, 应按原岗位执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 竞争上岗体现的就是择优聘用的原则, 竞聘参与者既然愿意参与竞聘, 就应当接收竞争上岗的游戏规则, 并视为接收可能落聘的结果, 否则对于其他竞争上岗胜出的员工不公平[4]。

笔者认为, 竞争上岗是一个需要法律权衡, 需要兼顾公平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既要考虑到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目的, 也要认识到当前的劳动合同变更的僵化规定与企业为适应市场的灵活性而需要不断变动之间的矛盾。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偏颇。竞争上岗作为合同变更的形式, 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如果劳动者自愿参与且程序公正, 应当接受竞聘的后果, 否则如果允许落聘者反悔, 则失去了竞争上岗的意义, 有违公平原则。但是同时, 用人单位应当将竞争上岗的后果以及落聘后的岗位安排清楚无误地告知劳动者, 如果未予告知的, 或者虽已告知, 但竞聘者参与并不是出于自愿的, 则该竞聘结果可能无效。

参考文献

[1]胡旭彬.企业推行内部竞争上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2]吴三清.企业竞争上岗的程序分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3]腾炜.新劳动合同法适用指南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 篇10

关键词:法律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1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又被称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所谓企业环境责任,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谋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平衡发展, 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企业环境责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在广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即在道义层面上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由于怕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这类责任多表现为公众对企业保护环境的期望, 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即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违反相应的环境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环境权益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2]。在狭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指的就是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本文从狭义上研究企业环境责任, 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国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心头病”。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并取得喜人的成绩。

在立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英国是最早颁布环境立法的国家, 美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 德国拥有最完备、最严格的环境立法。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对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 对环境的保护加以防范。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方面, 更是明确规定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惩治措施, 要求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 寻求方法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公民环境权益方面, 明确规定切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完善公民的环境权益保护制度,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执法方面, 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 英国采取绩效报告制度;美国实行公司违反环境法规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次数与日数并罚制度;德国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日本采取执法机关与企业签署合同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执法的力度, 维护了环境立法的权威。同时这些制度也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做到公平执政、公正执政, 切实维护每个企业、每位公民的环境权益。

在司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 提出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那些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且处于生存危机中的企业实行司法救助, 保障企业正常运作。

在法律监督方面, 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意识, 许多国家制定并完善《环境资源评价法》、实行公司对环境损害的公开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监督机制, 将企业、个人、社会等有机结合,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3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企业环境责任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处理好环境责任问题的前提下, 才能处理好环境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方面有诸多的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1 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立法不够完善

立法中规定企业环境的内容较少, 甚至还停留于消除已经产生的危害。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指数并且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废物[3]。这属于一种消极义务, 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如今的企业已经开始由起初的污染及时消除慢慢朝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会想办法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自觉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现在立法规定排放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推行“三同时、三废、四化”建设, 但从源头上控制, 相对于国外较晚。例如对电池的处置, 在国外很早以前就有规定, 而我国在2008年刚刚立法, 实施却在三年后。

3.2 执法机关对企业执法方面的欠缺

首先, 执法机关与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未形成环境法治观念。因为企业是地方的经济支柱, 政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他们大多数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令人费解的是, 政府为发展经济对企业放宽政策, 致使“小人”得志。

其次, 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存在缺陷, 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人员法律素养较低,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在执法过程中导致执法不严。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未能在执行中及时准确体现, 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3 司法权威性不强

在现实情况中, 我国的司法权威并未得到证明, 司法救助制度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面对现在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们有必要提升司法权威, 用国家的根本大法去制约污染损害者,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4 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除了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外, 社会公众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督, 还有各级的环保组织也应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责[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5 企业自身环境法律责任意识不足

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忽视环境问题, 在他们心里, 一直固守着“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私想法, 认为环境保护法形同虚设, 在违反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时, 往往采取贿赂行政执法人员的方式以蒙混过关, 这也是行政执法人员长期执法不严所带来的后果。

4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完善

4.1 立法层面

制定、完善、修改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实施。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公民基本权利, 法律法规与制度相结合。我国目前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内容不够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强制力不够[5]。其中的环境责任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 内容笼统要求不够详细。

(1) 环境法的内容多附在民法、行政法中, 所以内容欠缺, 通过对环境法的修改, 细化, 整理出一部完整的环境法, 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依据。 (2)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进行整理, 细化, 将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纳入到环境法的条例当中, 这样大大增加打击力度, 更好的惩治环境违法犯罪。 (3) 针对自然人遭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将公民环境权纳入法律, 由此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公民人身权和健康权不受损害。 (4) 由于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对本地区实情较为了解, 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针对本地实情制定可行性地方性规定。 (5) 现如今高科技已经步入各行各业, 建议企业信息公开, 大众进行监督, 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4.2 执法层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需要及时调整与改正, 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1) 提高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地方政府应当正视环境立法, 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理念, 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并正确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 环境保护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人员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境界, 做到公正执法。 (3) 政府建立严格检查机制, 对于污染环境或可能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责令其停业整改, 对于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审批。彻底铲除企业的侥幸心理。 (4) 建立奖惩机制, 对积极遵守环境的应当给予奖励, 对于污染环境的及时处罚。

4.3 司法层面

政府想要提高经济收入, 就会对企业姑息, 任企业破坏环境, 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法院在政府的压力下就很难做到公正判案, 如此存在隐患, 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 真正树立起司法权威,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让司法在法律的实施中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体现司法本身最强的强制力和最高震慑力。 (2) 鼓励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等进行公益诉讼进行维权, 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公益诉讼具有不确定危害的人数, 目前成为一个新趋势, 但是维权难度较大, 我国现在也没有经验供参考, 所以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机制, 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4.4 法律监督层面

执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各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 做好本职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1) 强化工作职能, 严厉惩治污染环境, 构成刑事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检察机关应当严惩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由于破坏环境而获得报酬的人员。 (3) 针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损害行为, 支持提起公益诉讼。 (4) 增加信访举报平台, 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加强宣传, 增强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4.5 企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1) 企业应摈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 提高生产技术, 改革企业发展模式,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机制, 在公司制度中规定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6]。在环境问题发生时, 杜绝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推脱责任的现象。 (3) 企业自身加强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5 结语

企业应当承担环境责任是无可争议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我们的社会发展依附于环境、资源、文化等诸多方面, 如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损害, 资源日益枯竭, 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只有将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到企业中, 才能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企业作为利用诸多资源促进自身利益增长的获利者, 理应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要勇于敢于且自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述勋.论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2]邓可祝.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存在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0 (2) .

[3]崔彩娜.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3) .

[4]苏银华.公司环境法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胡红云.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完善[D].甘肃政法学院, 2014.

企业投资需法律保驾护航 篇11

上海兴顺公司作为国内一家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民营物流企业十强、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物流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通过公开拍卖途径,以2160万元的最高应价买受了上海帝伊基因科技公司一处被法院查封的房地产,且全额支付了拍卖标的款项及57.2万余元的佣金。法院随后作出民事裁定书:将上海帝伊基因科技公司位于本市松江区的3幢房地产及同一地块内未办产权登记的另两幢建筑物过户至买受人上海兴顺公司名下,又向帝伊公司作出《移交财产通知书》。兴顺公司高层领导兴高采烈,期盼早日搬迁新居,以谋求更大的事业发展。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历时一年半,法院却迟迟未对该拍卖标的予以执行。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的地价逐步攀升,拍卖时正处世界金融危机时的“低谷”地价和现行市场价相差数倍之巨,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帝伊公司认为,拍卖程序操作不当,拍卖土地上共有5幢房屋,但拍卖公告只写明了3幢有证房屋,另外2幢无证房屋没有表述,由此帝伊公司认为拍卖存在瑕疵,对成交标的额存在异议,遂要求买受人兴顺公司对2幢无证房屋支付对价,并向各级部门反映要求更正。基于这种情况,为慎重起见,法院执行庭没有向房地产交易中心发函配合上海兴顺公司办理产权过户交易手续。执行庭经实地查看后,发现2幢房屋装修如宾馆,认为虽然2幢房屋未取得相关证件,但其实际的评估价格仅有每平方米300多元,单价评估低了,所以希望召集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调方式,商谈价格补偿以解决问题。

面对旷日持久的执行难题,为了解决公司经营问题,兴顺公司迫不得以已另行花费巨资租赁房屋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兴顺公司迫切希望能与帝伊公司协商后早日妥善处理拍卖执行事宜,但帝伊公司拒不协调,避而不见,执行庭遂考虑撤销原拍卖结果,恢复本来面目,重新启动拍卖程序。

如此境况,使兴顺公司感到非常困惑,万般无奈之下,公司领导在市工商联相关部门人员陪同下,请求本律师事务所予以法律援助。本律所接受委托后,通过查阅证据材料,进行大量调查,对案情有了深入了解,决定邀请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朱雍研究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沈宗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学家肖中华教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杨应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金泽刚教授等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全国著名法学、经济学专家等,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

专家意见:

经过深入的研讨论证,专家们认为:

一、评估报告是对拍卖标的物定价的重要依据

执行程序中对拍卖标的物的评估报告是否有效,应当且仅能严格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确定,依据评估程序是否合法;以评估公司是否有资质、评估人员是否有资格、报告披露表述是否客观来综合衡量及评判。本案拍卖标的物由人民法院依法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且九鑫评估公司出具书面函件对评估价格的构成进行充分完整的解释,作出的《房地产估价结果报告》确认:综合评估出上海市松江区3幢工业房地产于估价时点的公开市场价值,估价结果为总市价人民币2470万元。此宗地范围内另建有2幢未经产权证登记的建筑物,主要为居住、办公使用,在本次估价测算过程中作为工业房地产的附属工程(包括围墙、道路、绿化、附属建筑物等)已计算在总价内。报告已确定评估价格包括无证建筑物。且被执行人帝伊公司未在法定时限内对九鑫评估公司作出的评估价格提出书面异议。在法院出具裁定书并依法强制执行时,帝伊公司提出评估价格过低的无理要求不应予以采信,亦不能成为阻止法院依法执行的理由。

二、拍卖行为效力是本案的核心问题

通过拍卖公告、拍卖成交确认书、银行票据、法院裁判文书等相关证据及法律条款,该拍卖行为应当合法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及最高人民法院《拍卖财产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拍卖成交或者以流拍的财产抵债后,买受人逾期未支付价款或者承受人逾期未补交差价而使拍卖、抵债的目的难以实现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重新拍卖”,本案中不存在法律规定的拍卖无效或准予重新拍卖情形,因此拍卖行为应当依法认定为有效,受到法律保护。

专家们最终达成一致共识:法院委托的九鑫评估公司具有评估资质,评估程序合法,评估结论正确,评估结论明确指出评估对象包含二幢未经产权证登记的建筑物。拍卖程序符合我国《拍卖法》的相关规定,并且法院已作出生效民事裁定和转移财产通知书,帝伊公司应当依照生效民事裁定和转移财产通知书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的,法院应采取执行措施。

法院裁定:

本律所将研讨会专家书面论证意见通过委托人兴顺公司呈交承办法院,最后,法院终于采纳了专家论证意见,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兴顺公司取得了上述的拍卖资产,合法权益得到依法维护。事后,兴顺公司特向全国工商联致谢,并在感谢信中赞扬了提供法律服务的区工商联法律顾问(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作出客观公正的法律论证意见,终于使得此案峰回路转,得以妥善解决”。

【律师点评】

一、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法治建设应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司法调整着整个社会的关系,司法最主要的主体是法院,法院的司法是司法制度的核心,法院司法的最后阶段是执行,所以这道关卡尤为重要。法院坚持做到公正司法,公正裁判是解决“执行难”、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针对本案,在执行过程中,尽管帝伊公司提出了质疑,但对于法院已经作出的办理过户手续的生效民事裁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在未经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发现原民事裁定确有错误,另行裁定终止执行或撤销该裁定前,法院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定执行程序继续履行法定职责,体现了法律严肃性及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上海兴顺公司合法权益依法受到维护。

二、企业进行巨额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在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时代,法律服务应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而言,需认识到即使表面上看似简单明了的供需关系,也会暗藏法律风险,导致无法实现预期利益。本律所就曾为全国非公企业双强百佳企业上海P公司一笔巨额资产收购出具详尽的法律意见书,律师通过调查取证,分析收购隐患,发现看似收益颇丰的诱惑下实则暗藏法律风险,最终公司高层采纳律师意见,放弃了该次收购,并对本律所律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诚恳的感谢。

现代法律服务并非仅是传统观念上的打官司,尤其是金融、房地产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服务,更多是依靠强大的律师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为智囊,秉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为企业的投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律师建议,企业在进行巨额投资等重大事项决策前,应聘请专业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或有经验的资深律师进行前期调查及全过程提供法律服务,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本案涉及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申请执行及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曾得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上海市工商联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陈平田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系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常务司法委员、黄浦区商会副会长)

浅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篇12

一、法律风险

(一) 法律风险概念

所谓企业的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 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1) 其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不同, 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 但可以通过法律对其控制。我国自2006年以来,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开始在央企推广全面风险管理, 2009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进一步加强当前形势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1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编制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并作为国家标准发布施行。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所重视。

(二) 法律风险特征

1. 法律风险的广泛性

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企业设立、运营、终止全过程,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同样,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法律风险伴随始终。如面临着被不诚信的客户欺诈违约的法律风险;面临着核心员工跳槽引发商业秘密泄露的法律风险;面临着企业产品质量瑕疵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法律风险等等。

2. 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害结果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若是法律风险由企业自身引起, 其损害结果表现为:刑事责任, 例如企业因违反刑法而受到刑事制裁;行政责任, 例如企业因违反劳动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民事责任, 例如企业因侵犯他人权利而承担赔偿责任。若法律风险由合同相对方引起, 企业则可能面临着对方欺诈违约, 经济效益损失的损害后果。

3. 法律风险的可预防和可控制性 (2)

企业可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 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 预测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范围, 积极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损失的目的。预防法律风险是在风险发生前, 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如为了防止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企业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这样可以约束员工, 避免商业秘密泄露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控制法律风险是指对已经存在的法律风险, 积极制定相应对策, 尽最大可能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 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 企业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 是否对企业设立过程有了充分的法律认识, 是否履行了作为发起人应尽的义务, 发起人签订的出资人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公司章程的制定是否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 是否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范的设立过程。例如出资人协议涉及的法律风险包括未对出资人的出资方式、出资时间、设立费用的分担等条款进行准确合乎法律的约定。一旦设立的企业无法运作时, 出资人协议的法律风险就会很明显暴露出来。导致最终责任承担的问题。

(二)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订立、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往往是由于企业外部的合同法律环境发生变化, 或由于企业自身未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造成的。合同法律风险可分为合同签订前法律风险, 如对方的资信状况和合同谈判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合同签订时存在的法律风险, 如合同的具体条款、合同规定的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的承担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如合同相对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交付货物给企业造成损失;合同产生纠纷时的违约损害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是合同风险最重要的一类,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良性运转。

(三)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当今社会, 企业发展的好坏, 主要标志之一是其是否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质, 是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企业独特的品牌。然而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也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对品牌的保护极易导致其他企业的模仿, 从而损害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 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救济更为经济。 (3) 虽然每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同, 但核心生产力都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如公司发展战略, 知名品牌, 核心战略等, 一旦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而被其他企业模仿用作其生产运营, 则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事后救济面临无法实现的风险。

(四)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企业从招聘、面试、录用、签订劳动合同等过程都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4) 企业不遵守法律必将给企业带来纠纷。如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不按时发放工资等都会引起员工与企业的法律风险甚至涉诉。

另一方面, 企业在招聘劳动者时, 过于自信, 没有对劳动者的简历、背景、资格证等资料进行仔细审查, 例如不排除劳动者与其他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未解除, 劳动者的简历存在伪造等情形, 这些潜在的因素必将引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纠纷, 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同时, 部分员工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利益, 例如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跳槽”至其他企业, 不仅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被迫中止, 同时还会引发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法律风险。因此现代企业应该重视对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的防范。

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法律风险的不断增加, 使得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得不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并主动采取措施, 防范法律风险。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最紧迫最重要的法律建设任务, 同时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1. 强化企业普法教育,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普法教育的学习包括企业领导的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如何强化普法教育学习,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 企业文化的重塑。将知法、懂法纳入企业法律文化中。 (5) 例如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求实、进取、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凝聚力, 将法律纳入企业文化中, 实现企业文化的重塑, 能够提升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法律意识, 注重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第二, 法律培训制度化。 (6) 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具体的制度将法律培训落实, 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组织法律培训, 才能切实保障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定期法律学习。了解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潜在法律风险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合同管理, 建立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中国500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需求调查显示”, 公司治理和合同管理是中国500强企业最大的法律风险。 (7) 大部份合同法律风险都是因为合同本身不完善或者合同履行过程出现了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合同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防范合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对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处理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合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账及统计报表制度、合同归档制度、合同履行监督管理制度等。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

同时, 要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 随时审查对方的资信状况。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全过程应做到实时监督跟踪, 定期检查确认。防止履约不能法律风险的可能, 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3. 建立法律风险论证机制和及时反映机制, 保证法律风险的及时, 迅速处理

企业对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应事先进行法律论证, 并提供书面意见, 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保障。保证经营、管理的合法可操作性, 将经营、管理、投资等行为均纳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法律风险及时反映机制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必要途径, 也是必须纳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要求。法律风险及时反映机制就是指在遇到突发、紧急事件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时, 各部门协调配合, 及时确定法律风险程度, 确定防范对策, 积极控制不利方面的发展, 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损失最小化。法律风险及时反映机制需要两方面要求:一, 各部门协调分工、密切配合。例如实践中, 业务部门了解真实情况, 法律部门了解法律规定, 办公室和财务部门掌握部分证据资料, 各部门密切配合, 才能在最短时间内, 确定防范对策;二, 加强与外部的联系与沟通, 开拓法律工作视野、扩展法律工作领域, 加强与政府、公检法、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建立起开放的工作模式, 实现法律风险的快速反映。

(二) 完善法律事务机构, 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这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组织保障。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国内企业已被置于与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 因此, 必须选用一批懂经济、懂法律、懂管理和能掌握、运用世贸规则的高级企业管理人才, 建立和完善法律事务机构, 以化解经营风险。

1. 企业法律顾问应全程参加企业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过程。

企业法律顾问应积极参加对外合作项目的磋商和会谈, 并与业务部门积极会谈磋商, 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 根据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 准确判断企业法律风险的大小, 并积极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对亲自签订的重大合同, 应与合同承办部门一同跟踪合同的履行。及时发现、分析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适时提出解决措施。并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能完全履行, 当合同相对方存在违约情形时, 企业法律顾问应积极与对方协商, 协商沟通不成, 可采取诉讼仲裁的方式, 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不致遭受较大范围的损失。

2. 企业法律顾问参与起草、审核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是针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内部管理活动等所制定的各种规章、章程、程序,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核,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法律顾问的起草、审核, 首先应从合法性方面审核, 确保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不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否则即使制定的再完善的规章制度, 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终究是一纸空文;其次, 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合法的情况下, 企业法律顾问还应该考虑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可能性与有效性。确保已经制定的合法的规章制度能够在企业内部最有效力的实施。

3. 相关合同管理制度法律顾问的介入

合同专用章是指公司在对外签订、变更、解除各类合同及具有合同性质的意向书、备忘录等文件时, 需以公司名义确认合同效力而使用的合同专用章。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 企业法定代表人利用合同专用章谋取私利或盗用合同专用章的行为屡屡存在, 这就给企业经营甚至企业信誉带来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部门可以对合同专用章进行保管, 这是因为法律顾问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 由其保管合同专用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合同专用章的规范行使。同时企业法律顾问应监督合同专用章的套印, 加强对合同专用章的审批登记程序。

建立和实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对化解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总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地位与“三总师”相同, 直接对法定代表人负责, 是企业决策层成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 企业总法律顾问可以参与决策, 保证决策的合法性, 对合同签订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 变传统的事后防范为事先预防。

四、结语

作为一种损害可能性, 企业法律风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若法律风险防范不善则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制并不健全,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主要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推行。在中小企业, 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法律风险的防范。

未来的竞争靠风险管理, 谁少犯错误, 谁不犯错误, 谁就有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得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正视现状, 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对法律风险的事先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做到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的“防疫员”, 是企业的“保健医生”, 随时为企业“把脉诊疗”。总之, 积极有效地引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对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嘉杰, 王怀远, 张长青.全国合同管理师职业认证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223-227.

[2]傅正安.伦企业法律风险防范[D].西南政法大学, 2011:15-20.

[3]王东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探讨, 2009 (4) :67-68.

[4]孙彪.千禧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 (3) :82-84.

[5]叶铭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 :29-34.

[6]邓江凌.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学刊, 2010 (7) :99-101.

[7]秦日伦, 蒋海岩, 王坤明, 宋真玮, 李芳.全方位动态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企业管理特刊, 2009 (4) :44-50.

[8]刘光.论我国企业法律风险之防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 (6) :65-68.

上一篇:预防呕吐下一篇:微博名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