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名人效应研究

2024-09-24

微博名人效应研究(共3篇)

微博名人效应研究 篇1

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环境发展良好,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需求增大, 网民人数显著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0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 手机网民达到2.77亿,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从发展态势来看, 互联网成为“第一媒体”, 呈现出取代电视、报纸的势头, 逐渐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一大批新鲜事物进入我们的视线,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MSN、QQ、博客、“微博”等。

一、“微博”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网络时代特别是WEB2.0时代一种开放式互联网社交服务, “微博” (“twitter”, 即微型博客, 中文翻译为“推他”) 自2006年诞生以来, 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并迅速被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用户所应用。“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其中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是“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微博”, 能够满足青年人个性发展的需要。伴随青年人的成长, 其成人感和独立性要求逐渐增强。他们强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并且希望他人能够尊重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且有许多名人也纷纷加入“微博”行列, 成为大众接触名人的一个全新的途径, 更加拉近了名人与大众的距离。而这些在现实环境中很难实现, 尤其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称的情况下, 青年人总是感觉自己像被动的参与者, 在其中只能任由权威信息发布者摆布。与此相反, “微博”作为全新的网络服务, 却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思想和活力的平台, 在那里, 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引路人, 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他人的影响力。

“微博”能够满足青年人智力发展特性的需要。青年人不愿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更不愿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 有求新、求变的特征, 非常乐意接受并传播新鲜事物。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以传统说教、僵硬管理为主, 服务意识、互动意识落后, 因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年龄智力特点的影响, 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 也不懂得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条“代沟”。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萌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抗心理, 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此时,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区, 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反传统的平台而得到年轻人的认可。

二、“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青年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 青年人在任何国度都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希望。特别是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存在明显对立的情况下, 我们对青年人更寄予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力军的厚望。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事件在互联网上沸沸扬扬, 甚至左右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当“微博”走进青年人的生活, 并成为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为青年人容易接受新事物, 易受各种思潮和新奇观念的影响, 也由于“微博”对青年人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到“微博”的挑战。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更要搞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1.“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构成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有预见性, 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具体工作中明确特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但是, 从QQ、“博客”再到“微博”, 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 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快捷方便地进入网民的视野, 社会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青年人在“微博”彰显自我的同时, 更有可能不加辨别地接受错误思想, 而被引向歧途。尤其是在“微博”中一旦某个“跟随”者众多的用户产生不良动机, 并通过其影响力左右其“跟随”者的观念和言行时, 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如陈维祥先生所说:“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跟随者, 传播病毒的能力就会发生突变。”这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在一定条件下已然成为现实。特别是目前的名人“微博”, 他们拥有广大的“跟随者”, 他们的思想或者做法能够影响许许多多的大众, 这些大众疯狂地追随名人, 而名人素质或者动机参差不齐, “微博”口水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正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2.“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构成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感染教育等方法进行, 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性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 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然而, “微博”的出现, 将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将非常普遍, 这必然会引起年轻人思想上的疑惑、混乱乃至背叛。在这个“偶像”泛滥的时代, “偶像”的某种言论或者行为往往能引导或者左右许多青年人的价值观并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加上网络社区的虚拟化, 使监管部门很难监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再局限于传统模式必将严重落伍。如何利用“微博”等网络服务, 探索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3. 青年人追捧“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挑战。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如果说在“门户网站”时代和“博客”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从而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平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话, 那么“微博”的出现, 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这种信息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丧失。青年人可通过“微博”所提供的社区方便地接触到各色信息,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要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 不知道受教育对象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更不知道如何开展教育才有效。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尴尬是, 其教授的东西年轻人也许早就知道, 而年轻人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自己却可能闻所未闻。因此,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形势的发展, 是“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三、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提高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 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增强其事业心、责任感, 帮助其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弘扬正气、激发精神的作用, 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打破以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即时展开工作, 提高效率;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极大丰富其内容, 改善教育方法;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降低教育工作的成本。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合理利用“名人效应”, 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加快捷、高效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贵在与时俱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弃“微博”这个新型信息交流的载体, “微博”世界的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就会占领广大青年人的头脑。只有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强大的“微博”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行使其职责, 并且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因而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四、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果说利用“微博”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利用好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新事物, 特别是在这个全民“微博”时代, 来探索形成我们关于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则是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各级权威部门应正确认识和利用“微博”来建立并逐步扩大在“微博”中的影响力。

各级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部门如大学、部队、政府等应该充分认识到并且端正对“微博”的态度, 不必要也不能封杀, 只能善加引导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介入到“微博”世界之中, 成为其中的提供信息者, 树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效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用户头脑的侵蚀, 引领青年人发展方向的一支强大力量。为此各级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广泛的网络调研, 了解青年人的思想动态及需求, 建立自己的“微博”阵地, 占领最新网络传播的制高点, 增强其吸引力, 保持其对青年人思想、行为的引导地位, 努力使自身成为个人网络时代的旗手, 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

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理论上都是有效的, 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很大关系。因为同一种教育方法为不同的教育者所采用, 可能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 所以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体系之后, 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各级教育权威部门不但要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 还要在具有深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的人群中培训一大批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使他们成为具备心理学知识、能利用“微博”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交流的新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确保有足够多的过硬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微博”世界中具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 通过其与青年人开展良性互动, 及时发现问题, 防微杜渐, 对“微博”中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疏导,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起到引导潮流的功效。

3. 利用“微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与管理相结合, 把管理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同时利用“微博”做好管理工作。在管理中, 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权威部门在建立“微博”后, 要注意“微博”与自身管理体系结合。

4. 利用“名人效应”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 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作为网络时代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是“微博”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崇拜“明星”, 想尽方法接近“明星”, 效仿“明星”。我们可以利用明星广泛加入“微博”的契机, 通过法律、道德、大众舆论正确引导“明星”的行为, 目前已有不少明显做得非常好, 成为了广大网友心目中真正的“明星”,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展开。近日, 《人民日报》撰文《公众人物如何用好话语权》对当前的名人话语作出的批评, 对网络中特别是“名人微博”中的行为作出了评价, 指出“高端”人物要注意不要“乱说”, 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话语责任。以此为契机,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名人效应”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微博”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其强大的功能和影响满足了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因而很快风靡全球。如何有效利用“微博”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挑战。实践表明, 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可以站在发展的潮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必须注意到大众名人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名人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W].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79173730d2350.html, 2010.7.15.

[2]宋元林.培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12) :31-37.

[3]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5) :39-40.

[4]陈维祥.推他, 你有多少追随者[W].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0630/02146415918.shtml.

[5]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2) .

微博名人效应研究 篇2

2. 思念不能自已,哀痛不能自理,幸福不能自予

3. 山是青的,水是碧的,人没有老去就看不见了。少年坐在台阶上,转眼就是白发苍苍,亲爱的,这一等就是等完了手中的岁月。

4. 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开着心事,而公路无际无边。是不是有一天,你会躲着记忆,而岁月缠绕不休。是不是有一天,你会看着天空,而孤单四下蔓延。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哭不出声,而生命已经没有了播放键。

5. 小女孩子的眼泪滴在他手上,又微笑地说,你是多么多么悲伤的人,他们都不明白你,你是多么多么骄傲的人,不需要他们明白。可是,太孤独了,孤独地活着,还要再孤独地活下去。

6. 骄傲败给时间,知识败给实践,快乐败给想念,决定败给留恋,身体败给失眠,缠绵败给流年。

7. 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这歌词的意思是说人总是要痛并快乐着的,你痛着,我快乐着。

8. 这世上,人们为往事打包,用现在补仓,将来也不一定能买单。

9. 结果直接决定了过程的性质。过程唯一的功能,就是等待结果的宣判。

10.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为她做什么? 什么都可以做。 有没有一种情况,你爱她,却什么也不能做? 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这样。 那你怎么办? 就算我什么也不能做,我还是可以为她等待。 你会一直一直等下去吗? 不会,人会死的,人心也会死的。 那岂非很辛苦?所以说,千万别爱上一个人。

11. 在爱情里,坚贞是假相,誓言是应景,生活是改变,统统在永远之前就有了结局。

12. 龙二说:哀莫大于心死。南宫成沉思半晌,看着月亮说:哀莫大于心不死。

13. 爱情原来是资本主义,资本决定相聚,无产决定分离

14. 图书馆的规矩好比贞节牌坊,给人看的,不是给人守的。图书馆最优秀的功能,是夏天避暑,冬天抗寒。

15. 人类的情感,大多一纸之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16. 强悍的是命运,人生面临抉择,基本属于大无奈打败小无奈,欢笑投降给泪水,英雄投降给面对,最后是一场误会。

17. 爱情令人飞蛾扑火,也许是灭亡,在死去之前,谁也不能断定,它扑向的,或者才是光明。

18. 能让我南宫成放弃五块钱的,就只有五块以上的钱了

19. 爱情也许不会死亡,却被空间隔断,被时间遗忘。

20. 序幕没有拉开,指挥就说声再见。微笑没有启齿,眼泪就打湿衣衫。厮守没有开始,爱人就远走他乡。

21. 我是狼群中最孤独的一个。战斗是为了这山林和草原,并非为狼群的生存,更不是因为老狼王的号令。在敌人和战友的眼中,我都看到敬畏与退缩。 我不在乎。

22. 我想自己是一支爱上黑暗的蜡烛,熄灭的瞬间或许会有爱情……我想自己是一把没有声响的吉它,碎裂的瞬间或许会有音乐……我想自己是一只没有翅膀的蝴蝶,死亡的瞬间或许能够飞翔。

23. 突忆起温瑞安的一句话:我悲伤而又骄傲,悲伤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骄傲的是我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24. 自卑爆发尚且可怕,行之际偏加诸无知,那便是可悲了。

25.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放弃,一定却一定不能放弃。只要两个人相爱,就一定要在一起。书上的女主人公说,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却偏偏不喜欢。我说,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一定要和你一起喜欢。

26. 痛到了冷静,沉进底处,活生生扒出来流血给大家看,真真一个不好玩的杂耍。

27. 具备文学的草根精神,估计开刀才无所畏惧,就算心脏停止跳动,也敢于用手握住了起搏。

28. 不熟悉道路,未必一定走错。熟悉道路,偶尔也会迷失。芸芸众生,不经意就走到了另外一个结果。

29. 假设我的生如夏花,你一定就在七月绽放。

30. 每个人有卸无可卸的包袱,退无可退的道路,忍无可忍的眼泪,追无可追的前途。不经意就痛出望外。

31. 畜生也有灵魂,它们的王做着每个人的守护神,在姐姐也不知道的地方,高高的调配着众人的喜怒哀乐,就像一群大厨

32. 人只有权痛苦,有权快乐,有权辛福,有权悲伤,却没有权选择。

33. 到有了一个结局,才发现身后的一切都是铺垫,长长的恩怨,不过是微笑的理由。

34. 爱情总是产生愚蠢,愚蠢总是产生轻信,轻信总是产生无法挽回的愤怒。第一次轻信是我愚蠢,第二次轻信是我愚蠢,第三次轻信是我愚蠢,没有第四次。逼自己不愚蠢,最后是永远不信任。永远不信任,就是结局。裂痕总是因为介意,介意总是因为怀疑,怀疑总是因为心中的人不在意。第一个裂痕不要在意,第二个裂痕不要在意,第三个裂痕不要在意,没有第四个。逼自己不在意,最后是永远不在意。永远不在意,就是远离。相爱的人就是这样不能在一起。问题是爱你。爱你就牺牲了自己。

发挥名人效应实现有效教学 篇3

江苏省无锡市金星中学 许林林

【摘 要】文章以《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一课为例,探讨了以“名人”为线索来组织该课教学的过程,以达到发挥名人效应、探索知识内涵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名人效应;教学节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如何上好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这节课,笔者一直想有所创新。之前上该课,常会补充一些人物的生平、时代背景及其成就的一些历史故事。课堂倒也热闹,学生也饶有兴趣。但笔者总觉得新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不足。一次,学生的一句话提醒了笔者,他说:“老师,他们是名人耶。”名人!这三位科学家当然都是科学名人、文化名人!名人一词瞬间打开了笔者的创新思维之门。下面是笔者以“名人”为线索来组织该课教学的过程节录。

一、导入――以名人引出名人

初一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已近一学期,无论是在历史课本中还是在课外积累中,学生知道了许多历史名人。以学生已知的历史名人为基础,笔者借助Flash 技术制作了“邮票上的历史名人(从远古时期到魏晋南北朝)”这组动画课件。之所以选用邮票中出现的名人,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二是因为邮票上的历史人物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可以巧妙地结合课本介绍的三位科学家。以课件作为新课的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进入课堂氛围,并为新课学习创设有效情境。在学生看完后即课堂正式开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动画作品中看到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其中有三位是魏晋南北朝的,这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家能说出他们是谁吗?”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

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整合课堂内容,采用以名人引出名人的导入方法,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有效地联系起来,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为新课作铺垫;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也符合认知建构理论,为课堂有效教学开了个好头。

二、内容――为名人创设展厅

教材内容来是对三位科学家的重要成就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介绍。如果只是按照教材顺序平铺直叙地讲授,很难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内涵。所以,笔者设计了“为名人创设展厅”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化身为名人展厅的讲解员,引领学生一起参观名人展厅,在了解名人生平、故事、成就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那个政权分立、承上启下的时代。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步入名人展厅了,关于这三位名人,你们渴望了解一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回应:想知道他们有哪些成就?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生活在那里?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名人?他们是怎样成功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为每个展厅安排了相同的介绍内容:名人小档案(包括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简介及职业)、入选名人的理由(主要介绍其成就)、走进名人(补充一些微观知识,使得人物全面丰满、知识具体充实,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技成就)。期间着重介绍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祖冲之和圆周率,并借助PPT展示古人如何通过“割圆术”来获得圆周率的值。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则由学生仿照教师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由于事先设置的展厅内容是一样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担当小教师的角色。

为名人创设展厅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革新,这不但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加了亲近感,而且能使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发现、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创造能力。师生角色的转换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意义建构历史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深化――借名人挖掘内涵

备课中,笔者就本课知识的深入挖掘预设了两个环节:①深入探究名人成功的原因,从而提炼出名人崇高的品质,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激起向名人学习的情感。②充分利用三位名人的具体形象,联系前面所学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这一抽象概念,以有效突破“该时期文化在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这一教学难点。

针对预设①,在名人展厅也有特意安排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祖冲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之后,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要求思考贾思勰、郦道元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三位名人成功的共同之处:始终对自己研究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具有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毅力;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等。通过预设①的`活动,学生能在比较、总结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强化向名人学习的情感,提高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针对预设②,开课就作铺垫,师生一起复习这一时期文化产生的背景,强调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是在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是在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进程中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社会动荡打破了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创新思辨的科学思想萌发创造了条件。它继承了先秦、秦汉文化的辉煌,又为下一阶段隋唐文化盛世的发展积累基础,因此,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之后,在详细学习本课内容后,借助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经历,再次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承上启下”的内涵。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他们的成就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从个体而言,同样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

四、结尾――替名人做张名片

如果说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圆满的结尾则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许多教师都采取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方式,包括人物名称、所处朝代、研究领域、成就、影响等方面。这种方式能清晰梳理知识点,使重点掌握得更扎实。然而,在“让学生回味无穷”上就略显不足。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替名人做张名片”这一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设问:面对陌生人,你可用怎样的方式快速介绍自己?有学生会想到:递名片。于是教师提议:今天我们了解了三位科学名人,让我们为古人来制作一张名片吧!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名片的内容。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控制课堂节奏。比如,一般名片都会有姓名、地址、职业、成就、联系方式等,然而对于三位古代名人而言,如何写他们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了。鉴于本环节是想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进行课堂小结的目的,所以,教师可启发学生:地址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但从历史时间来看可把地址替换成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就会得出所处朝代的答案。至于联系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别人找到你,那么如今有哪些方法可找到这三位科学名人呢?学生想到了很多:历史书籍,名人故居,博物馆,网站搜索等。

该环节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创造性的表现,不但提高了教师的个人魅力,而且能有效地复习巩固课堂内容。而对于名片的设计还可让学生在名片色彩、布局等方面在课后加以完善。此外,在课外还可以“为名人找伙伴”为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本地的乡土历史,组织学生找一找历史上同一时期本地的一些名人,使得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更具有拓展性和创造性。

学生无意中的一句话,让笔者循着“名人”这一线索完成了多年来上好《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一课的心愿,这提示我们:教学资源无所不在,教学相长无时无刻。只要师生互相配合、合作互动就定能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法律下一篇:市政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