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法律(精选12篇)
施工企业法律 篇1
施工企业合同的法律风险, 是指施工企业在订立、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实际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它往往是由于施工企业外部的合同法律环境发生变化, 或由于施工企业主体及其员工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造成的, 如合同的主体不适合、合同条款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所导致的预期利益不能实现, 还有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所产生的争议对合同最终全面履行所带来的严重影响等。在当前建筑市场法制环境日趋规范的新形势下, 施工企业作为合同主体, 如何加强合同管理, 防范和规避市场中的合同风险, 已成为每个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有针对性地构建企业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全方位的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是减少和避免企业纠纷最有效的途径。在签订合同时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 重视合同的形式。
施工企业所涉及的合同大部分为建设工程合同、分包合同、租赁合同、买卖合同等, 为防范合同风险, 避免无谓的合同纠纷, 提高合同订立的严谨性, 除少数金额较小或能即时结清的买卖合同以外, 各种分包、买卖、租赁等合同都应当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合同法》规定的涉及施工企业的要式合同主要有建设工程合同、租赁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租赁合同等, 而不要式合同的范围较广。采取口头形式订立的合同因为其无法就合同的具体内容、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约定, 容易因此而产生纠纷, 拖入诉累。
2. 严格审查对方资信。
首先, 一定要考虑合同签约方的主体资格。合同签约方必须是适格的主体, 而不能同企业的科室、车间等内部部门签订合同。因为车间、部门不具备合同主体资格, 从而导致合同无效。而分支机构属于司法解释中的“其他组织”, 有诉讼主体资格, 可以成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签订合同的主体。其次, 必须考察对方履行合同的能力、信用情况。签订合同前, 应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 以确认该企业是否依法成立, 并具备相关资质等级、安全生产能力及承担安全生产责任的能力, 同时还应该查看其纳税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书的原件。必要时, 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企业主管部门等进行调查, 以查验证书的真伪。另外还需结合合同内容, 通过其注册资本金及资金证明的审查看其是否具备履约能力。通过其过去三年重合同、守信用, 无严重违约的事实及是否涉及对履行本合同产生重大影响的诉讼纠纷, 确认其履约信用。
3. 合同文本的使用。
应严格审查合同内容, 使条款规范, 约定明确, 以利履行。例如, 合同履行地点和方式的约定, 会涉及到风险责任的转移问题。在签订合同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谈判技巧尽量争取避免己方的风险。本公司制订的合同范本, 是由各归口部门起草, 并由法律顾问严格把关后制订下发的, 充分考虑到风险的防范和企业利益的维护, 因此, 订立合同时应尽量使用己方制订的合同范本。
4. 应当明确管辖。
我国实行“或裁或决”制度, 即选择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和向法院提起诉讼是相互排斥的。如双方未达成仲裁协议或在合同中未形成仲裁条款, 一般由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 发生合同纠纷管辖法院是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同时也规定可以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在签订合同时, 应尽可能约定由己方所在地所在法院管辖, 特别是像铁路施工企业, 直接约定由铁路运输法院管辖。对方在外地的, 不仅能够增加对方的起诉成本, 也能降低对方起诉的可能性。
二、合同履行过程的法律风险防范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 签订好一个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合同的履行才是真正重要的环节。一个合同的履行往往存在一个过程, 期间需要合同双方或者多方的配合, 这固然需要在合同中详细约定相关细节, 但更需要合同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合同的约定及时、恰当地做出补充或者修改。同时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来往函件、备忘录、会议纪要、传真, 甚至交通票据、运输单、电话记录、电子邮件等都需要甄别、管理, 一旦发生纠纷, 这些都可能发挥证据效力。
1. 规范合同修改程序, 避免合同修改带来新的法律风险。
合同签订时, 评审其商务和技术要件、文本条款等, 法律风险已经排除或可控, 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双方协商变更合同主体和修改合同内容, 却可能产生新的法律风险。施工企业必须规范合同修改程序, 将合同修改与合同签订同样对待, 避免合同修改带来新的法律风险。
2. 及时协商变更、撤销或解除合同。
根据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及市场的波动变化, 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变更合同就是对合同内容的修改和补充, 必须双方进行协商。如果发现签订合同之时, 己方意思表示不真实, 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对方以欺诈或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己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合同, 则可行使撤销权, 行使方式主要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如果发生了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对方当事人严重违约以及约定的解除事由等, 不能或不宜履行合同、继续合同关系, 可通过双方协商或一方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 可以不经过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
3. 诉权的正确行使。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诸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难免会发生争议。合同争议解决的途径是协商、调解、仲裁或起诉。而协商、调解末成, 就应当及时仲裁或起诉。因此防范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十分重要, 在尚不足以起诉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书面签认等方式造成诉讼时效中断来争取诉讼时效。
三、企业内部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想避免可能产生的合同法律风险, 就必须把合同风险防范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之中, 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合同风险防范中的职责, 建立和完善合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如《合同管理办法》、《合同专用章管理办法》、《授权委托书证管理办法》、《合同评审制度》等, 使企业合同管理的各项活动全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运作的轨道。主要的防范措施有:
1. 建立合同评审制度。
为防范合同风险, 企业应建立合同评审制度。由企业相关部门按照归口把关、分工负责的原则, 对合同中的技术及经济商务内容的适宜性负责。合同评审包括项目经济性、技术性评审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评审等。由各部门针对各自责任范围形成评审意见, 防范合同风险, 减少法律责任。
2. 加强印章的管理。
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盖章只要具备其一, 合同便具有法律效力。严格印章的使用程序, 签订合同必须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由专人使用、保管;合同专用章应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刻制、编号、发放、备案;防止掌管印章的人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随意向他人出具盖有印章的空白合同、介绍信, 或者将印章借与他人使用而不问其具体用途。施工企业的生产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 为便于生产和管理, 各施工项目大都经授权刻制了项目部公章。以这一公章所签定的合同也具备法律效力, 因为项目部经企业授权所刻制的公章已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表见代理,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代表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因施工项目部仅仅是分支机构, 所以由此产生的合同责任均应由施工企业承担。因此应严格管理制度, 禁止任何外出机构及分支机构盖具公章, 除授权合同分章的以外, 任何合同均应盖具企业的合同专用章。
3. 授权委托书证的管理。
企业对外签订合同, 应由其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进行。未经授权, 任何人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签约, 包括除法定代表人之外的其他领导层人员。而法定代表人直接签约不多, 主要是委托代理人办理, 这就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合同授权委托制度。授权委托书证的授权范围、代理权限、有效期限、办理条件、程序等都必须明确, 并且要特别对授权委托证的年审、使用、在合同注明编号、遗失补办和交还程序, 及对方授权委托书证的出具存底等做出规定, 并严格管理。授权及时收回, 定期换发新的代理授权证明, 防止被授权人滥用权力。对离职人员的授权凭证, 如盖有企业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介绍信等, 要及时收回, 告知交易伙伴本企业人员的变动情况, 以防一些已经丧失授权的人员仍然冒用原单位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
4. 合同文本的管理。
企业常用的合同文本, 如工程专业分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设备租赁合同等, 必须事先起草印制好, 并依法适时修改。其他合同文本也有必要准备好规范文本。一事一用的重要合同, 要争取起草权, 以便更充分地考虑和保护自己一方的权益。使用对方出具或起草的合同文本时, 必须由公司法律顾问认真审查。
5. 合同履行的管理。
主要是管理合同按时按质按量履行, 并履行附随义务 (通知、协助、保密) ;遇合同内容不明确从而影响到履行时, 应及时协商补充;审查合同主体、内容的变更;依法行使抗辩权、代位权、撤销权等权利;办理债务转移、委托收款等事宜。施工企业履行合同的具体机构较为分散, 因此建立合同管理员制度, 通过各分支机构的合同管理员收集合同履行情况, 并以履行报告的形式定期向法律事务部门上报, 起到纠纷预防的作用, 减少合同纠纷的产生, 防范合同风险。
6. 合同纠纷的处理。
企业强化合同管理可避免许多合同纠纷, 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合同纠纷的产生。建立企业合同纠纷调处制度, 需要明确纠纷处理的原则、纠纷具体负责机构和基本程序等。首先由经办部门与对方协商解决,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积极配合, 给予帮助和指导;协商不成需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 一律移交企业法律事务机构, 由其决定自行办理还是外聘律师办理, 经办部门负责提供证据材料。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应注意诉讼时效和对外委托案件的考核。
7. 合同档案的管理。
必须制定严格的归档制度, 妥善保管合同档案。合同依法签订后, 承办人员要将合同正本上交本单位合同管理人员保管, 自留副本备用, 必要时抄送、抄报有关部门;合同要编号登记, 逐个建立档案, 与合同有关的文书也要附在合同卷内归档, 包括合同附件, 往来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送货、提货、托运、验收等有关凭证, 货物销售发票, 货款托收、承付凭证, 有关财务单据, 产品的质量标准、封样、样品或鉴定报告等。
8. 强化企业员工尤其是领导层的合同风险意识。
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业务人员、管理人员除具备业务知识外, 必须熟练掌握《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实践证明, 不少合同风险的产生, 是由于企业员工自身的道德操守造成的, 对此, 大多数的企业无能为力, 由于行为的隐蔽性, 加上取证、定性困难, 对员工转签合同谋取私利等行为制约办法不多。企业除了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外, 聘请法律功底好, 又有实践经验, 素质高而责任心强的律师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 负责审查合同, 严把法律关, 是一条防范合同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 施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更要提高合同法律风险意识和合同管理水平, 从而规避合同法律风险, 为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施工企业法律 篇2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并经注册,本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在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预防和处理各种法律纠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是用人单位选择法律顾问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统一考试,实行以2年为一个周期的考试成绩管理办法,通过全部科目,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司法部用印的《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施工企业法律 篇3
【关键词】防范;法律风险;企业利益
引言:企业法律风险是指法律法规因素所导致由企业承担的潜在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要想实现稳定持续经营、获取利益最大化,就必须重视法律风险防范。
1.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1.1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1)风险根源的确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事:在主动型法律风险,原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包括对国家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对直接关系人的义务等等;在被动型法律风险,则是因为企业没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使其权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包括对政府的权利、对交易相对人的权利,对受其管理者的权利等等。
(2)风险范围的广泛性
法律调整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社会主体从孕育到消亡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因而,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阶段上:设立筹备阶段、设立中、运营中、终止清算阶段;也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行为中:生产、经营、管理、投资等
(3)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害结果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在主动型法律风险中,其损害结果表现为:刑事责任,例如企业因违反刑法而受到刑事制裁;行政责任,例如企业因违反劳动法規而受到行政处罚;民事责任,例如企业因侵犯他人权利而承担赔偿责任。在被动型法律风险中,则主要表现为合法权益的丧失,例如撤销权的丧失、经济利益减少等等。
(4)风险的可预见性
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何种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何种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何种行为是法律鼓励的,都有明文规定,企业的行为将产生何种后果在行为之时就是可以预见到的;企业在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时可以采取何种救济途径也是有法律指引的,故而所有的企业法律风险都是可预见的。
(5)风险的终极性
企业除了面临法律风险,还存在诸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等其他种类的风险,风险一旦通过诱因被促发,则必定会对企业的权利义务重新洗牌,而权利义务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故而这些风险最终都将转化为法律风险。
在这之中,风险范围的广泛性、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终极性,决定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必要性;风险根源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决定了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可能性。
2.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2.1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完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如果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人才,就有可能会因自己不懂法,而承担法律责任或蒙受经济损失。例如盲目担保、合同诈骗、债务拖欠等等。
2.2日益严重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紧迫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逐步走向融合,市场的法制环境更加多样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争取市场优势的一项基本工程。
2.3有效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行为,例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和产销行为等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的发生,有些会使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会使企业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因此,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2.4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走出去”给我们带来高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法律风险。了解和熟悉被投资国的法律环境,重视和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3.1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模式选择
1.纵向集中模式。也叫派驻制,在此模式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由企业班子成员、企业法律顾问、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公司总部总法律顾问全面负责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公司法律事务机构工作。其分、子公司法律机构由总公司总部统一设立,法律机构负责人员由总部委派。分、子公司法律事务机构直接向总公司法律事务机构报告工作并对其负责。
2.横向分散模式。在此模式下,由于具体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不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实效。企业的每一业务领域以及分、子公司都分别配有法律顾问,法律顾问直接受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或分、子公司总经理领导,而不是受总法律顾问或总部法律事务机构的直接领导。
3.2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点
1.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合法、实用、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使人们有所遵循,工作有程序,办事有标准,从人治走向法治,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企业应在对外投资、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融资担保等重大决策上建立一套可行完备的法律论证制度, 强制推行重大决策法律论证程序, 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同时,一个企业制度的出台, 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 确保企业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实用性。
2.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组织体系是搞好企业法制工作,保证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组织保障。建立诉讼风险管理组织, 确立诉讼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应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研发生产、基础管理、对外投资、合同交易、市场拓展、劳动用工等各项活动都能严格依法运作。
3.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工作流程。
企业可根据法律风险防范的基本环节,建立快捷、有效的工作流程。定期评估法律风险,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方案,实行动态管理:第一,广泛收集相关法律风险信息;第二,清理排查法律风险点;第三,对法律风险定期进行评估;第四,分类处理法律风险;第五,总结效果。
结束语:
化解企业的法律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是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所在。要想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公司领导的支持、各业务部门的配合,只有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包庆华:《现代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技巧解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宾容 王霁霞 孙志燕:《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施工企业法律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因子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履行法律义务与承担法律责任时所包含的未知因素, 其法律风险因子牵涉到社会、经济与技术、自然等, 并且每一风险因子又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事件, 所以有必要对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因子进行梳理与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因子的分类
建设施工企业是法律关系主体之一, 其运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 对这种法律风险进行规避就成了必要, 而考量其存在的风险因子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前提。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有以下三类。
1. 施工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因子
施工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发包企业建立法律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施工合同而引发的法律风险主要是:证据不足因子、维权时效因子与维权方式因子。
证据不足因子指施工企业通过招标投标等形式获得工程项目的开发权, 其中大多施工企业与招标或发包企业有着一些亲密联系。这样就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忽略对证据的收集, 一旦产生法律纠纷就可能败诉。维权时效因子是因施工企业顾及人情因素而难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最后超出了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维权方式因子是机会因子, 当前我国法律是按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处理建筑施工案件的。如果施工企业在合同纠纷发生时没能找到案件突破口就难以在纠纷中取胜, 那么再想起诉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 维权方式的选择对于规避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来说尤为重要。
2. 债务承担中的法律风险因子
施工企业是市场资金链上的一环, 其债务承担中的法律风险因子不仅有其内部的更有其外部的。前者主要包含施工成本因子;后者主要有政策因子、竞标因子、贷款因子等。
施工成本因子是施工企业在垫资过程中一旦施工企业自身资金吃紧, 而上游企业也无法支持, 那么就容易出现法律风险。政策因子涉及货币政策以及房价的宏观调控等。如果货币政策从紧就有可能带动整个市场资金链变动, 这种不良影响会转嫁到施工企业身上。还有对房价的宏观调控也会引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竞标因子是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项目的承包权而降低或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所导致的。贷款因子是指施工企业在贷款时遇到供币受限情况, 银行有可能促使建筑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 这样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
3. 劳动用工中的法律风险因子
劳动用工风险因子主要包含募工因子与劳务派遣因子。募工的法律风险是由施工企业对分包工头的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包工头对于劳务人员进行自行招聘且具有独立性。因此, 施工企业对包工头所招募成员的素质及技术无法掌控, 易引起风险。劳动派遣因子是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施工企业和劳动派遣员工之间关系进行规范而产生的。当施工企业与劳动派遣人员发生纠纷时, 施工企业负有连带责任, 无形中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因子管理
1. 规范项目经理权限降低法律风险因子的出现
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加快工程进度, 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更能节省开支。但当项目经理权力过大或不当行使时就会诱发法律风险。例如:施工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因子。所以, 应该提高项目经理的证据收集意识, 避免证据不足因子出现等。还可以让项目经理与企业签订合同前缴纳工程合同款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这样就有效约束了项目经理, 避免了一些潜伏的法律风险因子浮出水面。
2.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规避债务承担中的风险因子
首先, 就要求承包合同与分包合同在处理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的损失责任、工期要求、工程竣工之后的验收条件、标准、方法以及质保金的支付条件、方式等保持一致。其次, 在工程款结算方面, 要以总承包合同结算之后进行分包合同结算, 避免上游企业未支付工程款而承包企业已支付分包工程款的情况。最后, 监管好项目本身的进度。可实行项目经理定期对工程进度做书面报告, 工程部与业务部同时做好检查与监督工作, 以便及时了解工程进展, 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建立风险预留机制防止法律风险因子的扩大
风险预留是指有计划地对风险本身进行自我承担与化解。企业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策略设计: (1) 非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没有考虑到的、突然性的风险。应对这一风险需要施工企业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抗险能力, 避免风险评价失误。 (2) 计划性风险自留。要求施工企业提前建立损失赔偿与支付计划, 例如建立非基金储备以及自我保险或母公司保险等。此决策通常不能独自使用, 需与其他风险决策相结合, 具体使用时还要考虑具体费用支付、机会成本以及税收等诸多方面。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因子贯穿整个施工项目, 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的产生, 以及发生风险事件后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确保工程进度和投资能符合计划要求。同时, 建立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就相当于构筑了一面安全墙, 通过这种风险防预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的生存能力, 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科学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琪、廖丽慧.建设工程法律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7)
施工企业法律 篇5
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A.构成虚假破产罪 B.构成诈骗罪
C.构成妨害清算罪 D.不构成犯罪
2.我国1997年刑法典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形势发展和惩治犯罪的需要,以制定刑法修正案的模式,对刑法典进行修改补充。至今已颁布了几部刑法修正案?()
A.四部 B.五部 C.六部 D.七部
3.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A)A.四倍 B.五倍 C.六倍 D.八倍
4.按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是()。
A.邮政部门的报刊发行费 B.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收取的租赁费 C.寄售业代委托人销售寄售物品 D.招待所预定火车票的手续费
5.《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结婚条件,适用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没有共同国籍,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或者国籍国缔结婚姻的,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该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种冲突规范?
A.单边冲突规范
B.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
C.无条件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
D.有条件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
6.毕某与有夫之妇韩某勾搭成奸,预谋杀死韩某的丈夫后成婚。毕某买来毒药交给韩某,韩某将毒药放入丈夫的酒中,但丈夫将酒喝完后安然无恙。后得知毒药存放时间太长已经失效,韩某便对毕某说他如此命大不能再害他了,毕某表示同意。毕某和韩某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7.18至20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在宪法和法律中,分别对公民选举权作出规定,其中影响深远的是一些国家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权利。分析西方法律制度,下列哪一情形可以成立?
A.1791年,法国某地区身无分文流浪汉以“特别公民”身份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
B.1932年,英国某地区一女店主参加了该区下院议员选举的投票 C.1936年,德国某些地区仍有少量共产党人当选为联邦议会议员
D.1975年,美国某地区一女职员要求根据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修正案取得男女平等权利
8.甲(男)、乙(女)结婚后,甲承诺,在子女出生后,将其婚前所有的一间门面房,变更登记为夫妻共同财产。后女儿丙出生,但甲不愿兑现承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女儿丙
随乙一起生活。后甲又与丁(女)结婚。未成年的丙因生重病住院急需医疗费20万元,甲与丁签订借款协议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支取该20万元。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甲与乙离婚时,乙无权请求将门面房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B.甲与丁的协议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共同财产
C.如甲、丁离婚,有关医疗费按借款协议约定处理
D.如丁不同意甲支付医疗费,甲无权要求分割共有财产
9.甲委托乙销售一批首饰并交付,乙经甲同意转委托给丙。丙以其名义与丁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将这批首饰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卖给丁,并赠其一批箱包。丙因此与戊签订箱包买卖合同。丙依约向丁交付首饰,但因戊不能向丙交付箱包,导致丙无法向丁交付箱包。丁拒绝向丙支付首饰款。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乙的转委托行为无效
B.丙与丁签订的买卖合同直接约束甲和丁
C.丙应向甲披露丁,甲可以行使丙对丁的权利
D.丙应向丁披露戊,丁可以行使丙对戊的权利
10.甲、乙分别为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后甲在乙知情但不同意的情况下,为帮助妹妹获取贷款,将自有股份质押给银行,乙以甲侵犯其股东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担保关系是债权关系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B.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第一性法律关系
C.诉讼关系是股权关系的隶属性法律关系
D.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
11.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有权要求赔偿的受害人()
A.必须是购买该产品的人B.必须是使用该产品的人
C.是购买、使用该产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人 D.接受服务的人
12.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处理每项工作都要依法依规进行。下列哪一做法违反了上述要求?
A.某市环保部门及时发布大型化工项目的环评信息,回应社会舆论质疑
B.某市法院为平息来访被害人家属及群众情绪签订保证书,根据案情承诺加重处罚被告人
C.某市人大常委会就是否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禁止地铁内进食”举行立法听证
D.某省推动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13.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刑事案件,应当在()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
A.3日 B.5日 C.7日 D.10日
14.行政诉讼中,原则上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继续执行,但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暂停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A.原告向法院申请停止执行 B.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
C.法院认为需要停止执行 D.新闻舆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15.下列中不属于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是()。
A.国家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自然人(公民)
16.王某是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甲公司名义向乙公司发出书面要约,愿以10万元价格出售甲公司的一块清代翡翠。王某在函件发出后2小时意外死亡,乙公司回函表示愿意以该价格购买。甲公司新任法定代表人以王某死亡,且未经董事会同意为由拒绝。关于该要约,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无效
B.效力待定
C.可撤销
D.有效
17.关于管辖,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军人与非军人之间的民事诉讼,都应由军事法院管辖,体现了专门管辖的原则
B.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国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应由中国法院管辖,体现了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则
C.最高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授予部分基层法院专利纠纷案件初审管辖权,体现了平衡法院案件负担的原则
D.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体现了管辖恒定的原则
18.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A、一个月 B、二个月 C、二个半月 D、三个月
19.关于勘验、检查,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保证侦查活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只有侦查人员可进行勘验、检查
B.侦查人员进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有侦查机关的证明文件
C.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女医师进行
D.勘验、检查应当有见证人在场,勘验、检查笔录上没有见证人签名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20.劳动者提前()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三 B、十 C、十五 D、三十
21.审判长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无法继续参与审判,需在庭外另行指派其他审判人员参加审判。法院院长的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指派一名陪审员担任审判长重新审理
B.指派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继续审理
C.指派一名陪审员并指定原合议庭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继续审理
D.指定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重新审理
22.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任期为(D)A.2年 B.3年 C.4年 D.5年
23.韩某持猎枪打猎,忽听远处草丛中有响动,以为是猎物,准备开枪,同去的马某提醒他,这里经常有人来,但韩某不予理会,开枪后,不幸将一个割草农民打死。韩某的行为是()。
A.间接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意外事件 D.过于自信过失行为 149.甲与乙有仇,想置乙于死地。甲趁乙熟睡,开枪打死乙。甲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4.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
A、公道 B、公认 C、公开 D、公平
25.下列中不属于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是()。
A.国家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自然人(公民)
26.{单选26}
27.{单选27}
28.{单选28}
29.{单选29}
30.{单选30}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关于事实二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将2万元真币送给赵某,构成行贿罪
B.甲将10万假币冒充真币送给赵某,不构成诈骗罪
C.赵某收受甲的财物,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赵某被甲欺骗而订立合同,构成签订合同失职被骗罪
2.关于审判监督程序,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只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才能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出申诉
B.原审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C.对于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后可能改判无罪的案件,可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D.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一般应当指令原审法院以外的下级法院审理
3.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基本要素有__。
A.决策主体
B.决策对象
C.决策方案实施 D.决策目标
4.关于我国刑事起诉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实行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犯罪追诉机制
B.公诉为主表明公诉机关可主动干预自诉
C.实行的起诉原则为起诉法定主义为主,兼采起诉便宜主义
D.起诉法定为主要求凡构成犯罪的必须起诉
5.甲骑车经过乙公司在小区内的某施工场地时,由于施工场地湿滑摔倒致骨折,遂诉至法院请求赔偿。由于《民法通则》对“公共场所”没有界定,审理过程中双方对施工场地是否属
于《民法通则》中的“公共场所”产生争议。法官参考《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和多个地方性法规对“公共场所”的规定后,对“公共场所”作出解释,并据此判定乙公司承担
赔偿责任。关于此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官对“公共场所”的具体含义的证成属于外部证成B.法官运用了历史解释方法
C.法官运用了体系解释方法
D.该案表明,同一个术语在所有法律条文中的含义均应作相同解释
6.在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的主体有()
A保险代理人
B投保人
C被保险人
D受益人
E保险经纪人
答案:选B、C、D
7.有关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和合法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生效
B.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是导致其效力终止的唯一原因
C.行政机关的职权主要源自行政组织法和授权法的规定
D.滥用职权是具体行政行为构成违法的独立理由
8.2006年9月7日,县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45万元,没收其推土机一台。杨某不服上诉,12月6日,市中级法院维持原判交付执行。杨某仍不服,向省高级法院提出申诉。2010年9月9日,省高级法院宣告杨某无罪释放。2011年4月,杨某申请国家赔偿。关于本案的赔偿范围和标准,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对杨某被羁押,每日赔偿金按国家上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B.返还45万罚金并支付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C.如被没收推土机已被拍卖的,应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及相应的赔偿金
D.本案不存在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问题
9.依据《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原则上不得解除合同。下列哪些情形下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
A.人身保险中投保人在交纳首期保险费后未按期交纳后续保费
B.投保人虚报被保险人年龄,保险合同成立已1年6个月
C.投保人在投保时故意未告知投保汽车曾遇严重交通事故致发动机受损的事实
D.投保人未履行对保险标的安全维护之责任
10.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使用集体土地从事建设不需要经过国家征收?
A.兴办乡镇企业
B.村民建设住宅
C.乡村公共设施建设
D.乡村公益事业建设
11.高效便民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这一要求?
A.简化行政机关内部办理行政许可流程
B.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回和变更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C.对办理行政许可的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耐心的答复
D.对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造成侵害的执法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12.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集资诈骗罪
B.甲集资诈骗的数额为2000万元
C.根据《刑法》规定,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可判处死刑
D.甲已死亡,导致刑罚消灭,法院对余款500万元不能进行追缴
(二)侦查措施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与公民的权利保障密切相关。
请回答第92—94题。
13.高级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上诉案件,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确有必要限制减刑的,下列处理程序正确的是:
A.直接改判
B.发回重新审判
C.维持原判不再纠正
D.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四)李某、阮某持某外国护照,涉嫌贩卖毒品罪被检察机关起诉至某市中级法院。请回答第94—96题。
14.《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15.张某通过房产经纪公司购买王某一套住房并办理了转让登记手续,后王某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登记行为。行政诉讼过程中,王某又以张某为被告就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提起民事诉讼。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本案行政诉讼中止,等待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
B.法院可以决定民事与行政案件合并审理
C.如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应当判决驳回王某的行政诉讼请求
D.如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应当判决确认转让登记行为合法
16.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
B.经授权,行政法规可设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C.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的时候,应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听取其意见
D.地方各级人大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17.关于查封、扣押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查封、扣押犯罪嫌疑人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财物、文件只能在勘验、搜查中实施
B.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扣押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C.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
D.对于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邮件、电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3日以内解除查封、扣押,予以退还
(三)犯罪嫌疑人刘某涉嫌故意杀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发现刘某行为异常。经鉴定,刘某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需要对其实施强制医疗。
请回答第95—96题。
18.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有自己独立的诉讼地位
B.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权提出管辖异议
C.一审判决没有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可以作为上诉人或被上诉人
D.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权申请参加诉讼和参加案件的调解活动,与案件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
19.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包庇罪?
A.甲帮助强奸罪犯毁灭证据
B.乙(乘车人)在交通肇事后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C.丙明知实施杀人、放火犯罪行为是恐怖组织所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
D.丁系歌舞厅老板,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违法行为时为违法者通风报信,情节严重
20.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合法行政则是依法行政的根本。下列哪些做法违反合法行政的要求?
A.因蔬菜价格上涨销路看好,某镇政府要求村民拔掉麦子改种蔬菜
B.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难,某市政府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指导意见》,对录用残疾人达一定数量的企业予以奖励 C.孙某受他人胁迫而殴打他人致轻微伤,某公安局决定对孙某从轻处罚
D.某市政府发布文件规定,外地物流公司到本地运输货物,应事前得到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准许,并缴纳道路特别通行费
21.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
B.对抢劫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与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作相同理解
C.郑某等人在利用面包车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D.郑某等人事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22.如李某放弃请求恢复工作而要求其他补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李某可主张公司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要求支付赔偿金
B.李某可主张公司规章制度违法损害劳动者权益,要求即时辞职及支付经济补偿金
C.李某可同时获得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和即时辞职的经济补偿金
D.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的数额多于即时辞职的经济补偿金
23.欣欣在高某的金店选购了一条项链,高某趁欣欣接电话之际,将为其进行礼品包装的项链调换成款式相同的劣等品(两条项链差价约3,000元)。欣欣回家后很快发现项链被”调包”,即返回该店要求退还,高某以发票与实物不符为由拒不退换。关于高某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诈骗罪
C.构成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属民事纠纷
24.杨某与刘某存有积怨,后刘某服毒自杀。杨某因患风湿病全身疼痛,怀疑是刘某阴魂纠缠,遂先后3次到刘某墓地掘坟撬棺,挑出刘某头骨,并将头骨和棺材板移埋于自家责任田。事发后,检察院对杨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2条的规定,认定杨某的行为构成侮辱尸体罪。杨某不服,认为坟内刘某已成白骨并非尸体,随后上诉。杨某对“尸体”的解释,属于下列哪些解释?
A.任意解释
B.比较解释
C.文义解释
D.法定解释
25.甲的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盗窃(不考虑数额)?
A.某大学的学生进食堂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机、钱包等物占座后,再去购买饭菜。甲将学生乙用于占座的钱包拿走
B.乙进入面馆,将手机放在大厅6号桌的空位上,表示占座,然后到靠近窗户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座位。在7号桌吃面的甲将手机拿走
C.乙将手提箱忘在出租车的后备箱。后甲搭乘该出租车时,将自己的手提箱也放进后备箱,并在下车时将乙的手提箱一并拿走
D.乙全家外出打工,委托邻居甲照看房屋。有人来村里购树,甲将乙家山头上的树谎称为自家的树,卖给购树人,得款3万元
25.张某通过房产经纪公司购买王某一套住房并办理了转让登记手续,后王某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登记行为。行政诉讼过程中,王某又以张某为被告就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提起民事诉讼。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本案行政诉讼中止,等待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
B.法院可以决定民事与行政案件合并审理
C.如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应当判决驳回王某的行政诉讼请求
D.如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应当判决确认转让登记行为合法
26.{多选26}
27.{多选27}
28.{多选28}
29.{多选29}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研究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因此,为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企业法律风险意识,面对风险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涵义、电力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措施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在法律风险的防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法律风险的防范需要建立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对监管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来保障企业运营中无法律风险生产与人员防范。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让电力企业真正将法律风险的防范应用于生产中,为电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增添一份动力。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涵义
企业法律风险指的是未来出现的某种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可能性,主要分为两类:诉讼风险和非诉讼法律风险。诉讼的风险包括败诉的法律风险以及无意义胜诉(即赢得诉讼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权利)的法律风险。非诉讼风险则是指日常经营中的各种刑事、民事及行政法律风险。在实践中,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面临的最大风险也存在差异。有的企业面临的是战略风险问题,有的企业遇到的是经营风险问题,也有企业常见的是财务风险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最大风险问题是法律法规的遵循风险,也就是法律风险(合规性风险)。它主要是由于企业不能满足法律、法规、规则的要求,也没有遵循自身制定的标准以及运作的行为准则,而造成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的风险或者声誉风险。
(二)电力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1.设立与解散风险
电力企业在成立之前若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会为电力企业的日后发展造成隐患。另外,电力企业解散时,涉及清算、债务承担等也会引发大量纠纷。如果在电力企业成立初期,发起人因为某种原因违反出资义务,或者由于资金短缺而导致发起人出资不足,或者由于出资权利存在不公平而导致利益纠纷,这些都属于电力企业设立与解散风险的范畴。
2.企业内部纠纷
公司内部纠纷一直是公司治理面对的核心问题,新公司法颁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类型的纠纷,如股东与股东,股东与董事会等发生的股权确认、股权转让、股东权益诉讼,以及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消的诉讼,公司对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提起的诉讼等等。
3.企业合同风险
合同是保障电力企业发展的最基本文件,合同在电力企业建立到解散的全过程中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合同风险早已渗透到电力企业各个方面,早已成为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总之,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合同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纠纷,当然也包括由于合同主体自身存在问题而产生纠纷。甚至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所造成的纠纷,都会演变成合同风险,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企业侵权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往往会出现一些侵权事件,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侵权行为以及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加强对电力企业侵权风险的管理早已提上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议程。企业侵权行为中,较为普遍的就是企业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人损伤而侵权,或者企业提供的服务对他人造成侵权。对于电力企业,更会产生特定的具有行业特点的侵权行为,如电网等高度危險行业、发供电企业等容易发生环境污染、人身损害纠纷。
(三)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为有效管理管理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电力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电力企业领导对于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并将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层层传递,使得电力企业所有与员工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其次,建立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电力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加大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力度,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专门设立法律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电力企业整体运行。
2.加强管理与控制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内容繁多,因此,企业应该针对重点出现法律风险的工作部分进行强化管理。为此,电力企业要首先加强合同管理,对于合同的论证、订立以及执行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与控制。同时规范合同管理流程,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另外,电力企业应该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纠纷,积极应对各种应诉,确保案件处理质量。最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员法律素质,让全体员工从思想上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3.加强法律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
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将防范法律风险的内容通过公司网站进行公开化的宣传。由于法律中对经营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电力企业的宣传对象不能局限于内部职工,而是应该要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宣传。电力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宣传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4.建立法律风险的预警与评估机制
公司法律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电力企业要针对企业经营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整体或专项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向企业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如果存在法律风险,则要求整改或加强防范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确实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国家法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处于改革大背景下的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出台,同时电力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预警评估机制。
5.重视企业内部法律人才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需要选用合格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以及优秀的企业法律顾问,他们能对企业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同时,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更了解企业所在行业,从而容易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再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对相关的法律事务进行处理,不断加强法律管理,所以,企业内部法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法律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素质,还要深入认识企业核心业务。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中去,使企业法律顾问真正的实现其知情权。参与权是保证知情权的前提,只有让他们真正地享有知情权,才能让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结束语
电力行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增强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电力企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梓庆:《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电业》,2008年第3期。
[2]邱小军:《浅析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电力勘测设计》,2008年第6期。
[3]周玲:《分析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广东科技》,2012年第23期。
法律奠基企业创新未来 篇7
大部分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趋向于通过降价刺激消费, 不论经济环境是好是差, 从长远眼光看, 要想在市场中求生存, 创新至关重要。
今年的4月26日是第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10年前, 正是依据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的议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才决定, 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营造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自从世界知识产权日确定宣传主题以来, 每年都离不开“创新”, 今年的主题也确定为“绿色创新”, 这反映了业界期望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希望。在金融危机面前, 多数企业首选的应对方案是压缩成本、削减开支, 其中也有一些企业则将创新列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这些企业认为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缩减成本、提高效率, 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 企业把着眼点放在创新上, 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远见之举。
创新, 应对危机的最佳出路
仅靠缩减成本并不能引领产业、企业走出困境, 惟有创新才是最佳出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将创新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有些企业甚至还考虑削减研发支出。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据了解, 去年第四季度, 美国很多大公司的研发投资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 他们吸取了上次经济萧条期间的经验:如果想在经济复苏时提高竞争力, 在经济不景气时就必须维持或增加研发投资。通常情况下, 研发投资的效果要到两、三年后才能显现, 因此当前的投资其实是在为未来的成功“播种”。以微软为例, 尽管和其他大部分IT企业一样遭遇到经济困难, 但我们今年的研发投资却增加到90亿美元。对创新的持续投入, 不仅是微软长期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部分, 也是微软多年来稳健发展的基础。我们确信, 要保持领先地位, 就必须要在创新上加大投入。
公司不创新, 其产品就有可能演变成利润空间很小的“大路货”。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产品利润空间方面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人们总会在其他国家或市场发现更为便宜的替代品。为避免这种低价竞争, 公司必须对其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而不是生产简单的“大路货”。
一个公司只有清晰地看到经济回报的时候才会在研发方面投资, 也就是说, 公司投资创新产品, 最终会从销售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一旦创新方面的投资回报极其微小, 甚至不存在时, 投资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投资创新也就没有经济上的意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秩序是确保这种回报的核心。当创新成果可以轻易被仿冒和盗版时, 侵权者仅承担有限的法律责任, 创新的风险自然就会增加。例如企业拥有一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刚刚投入生产就被破解和仿造了, 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廉价的假冒和盗版产品, 企业投入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法制, 推动创新的持久动力
法律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充分是鼓励创新的基本条件。专利法的立法本意就是要保护专利权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 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有或独占的权利。“专有或独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限制竞争, 但法律为何还要如此规定?这是因为只有确立专利制度, 使得那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能为专利权人带来经济利益, 才能调动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研发。
软件产业是创意型产业的代表, 也是直接受益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领域, 持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软件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近20年来,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 国家版权局、原信息产业部等部门颁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政府部门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产品的通知》和《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规定, 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各项法律和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执行, 中国的软件产业必将更为迅速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去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757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近30%, 这与政府加大对软件业的扶持, 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有直接关系。我们相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不断加大人才及教育方面的投入, 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创新型大国
施工企业法律 篇8
所以, 为了加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重视法律顾问这种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合同的拟定过程中, 要请专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将企业合同中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都一一审视并加以剔除, 让企业合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规范、指引及约定作用, 为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间互助合作做出贡献。
1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风险从风险来源与风险范围两个角度来看, 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其中企业外部风险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风险等, 而企业内部风险则包括经营、财物、战略风险等。从解决或控制风险的能力来看, 企业往往对内部风险有着较好的控制能力, 因为内部风险大多是来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方面, 所以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得到解决, 继而降低了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然而, 外部风险通常来说是难以控制的, 大都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法律风险最为棘手。企业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以及合作时, 涉及最多的法律行为就是企业合同, 几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合同, 合同的频繁使用势必会增加合同法律风险。在所有企业合同风险中, 普遍存在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合同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具体如下。
1.1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经济造成直接危害
合同法律风险一旦发生, 会直接危害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要么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 要么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非常被动, 难以占有相应的优势地位, 最终丧失商机。合同法律风险对于整个企业来说, 其威力通常难以掌控, 严重时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严重后果。假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不具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缺乏使用法律武器捍卫企业权利的能力, 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不言而喻, 企业法律顾问在此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就应该在拟定、履行合同之前, 请法律顾问审查, 防止那些图谋不轨的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 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使企业面临极大风险和损失。
1.2 合同法律风险会对企业造成“连锁”性影响
企业经营行为是一系列环节的组成,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一旦爆发就会波及到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 例如, 关于企业之间借款合同问题, 如果发生延迟履行合同的现象, 就会使所有债权人都因恐慌撤出投资, 那么必然会使经营链条发生断裂, 企业的信誉将大大受损。因此, 当合同法律风险发生时, 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就会为企业整体运转埋下隐患, 其间的经济损失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可见, 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预防,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决定其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2.1 法律顾问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关系及其职责范围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使得企业法律顾问这一职业显得愈发重要, 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一种无法取代的力量。企业法律顾问是指那些有着一定的法律基础, 并且具备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管理人员, 是由相关企业直接进行聘用, 用以全面负责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法律事务。法律顾问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人员, 其主要工作就是对那些与企业运行有关的种种法律事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处理, 包括对企业法律事务进行决策, 并实施必要的管理, 通常还会参与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中来。从企业合同的制定过程来看, 法律顾问要负责合同具体内容中的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 除此之外, 还要负责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实施, 并且纠正企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 监督并规范企业相关部门中不合法规的行为。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企业新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 如果放任自流, 让企业法律风险肆意发展下去, 就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打击。法律顾问在此承担的角色就是给予企业以相关的法律支撑,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履行一定的职责, 并充分发挥指挥、管理、监督作用。具体职责如下。
2.1.1 参加企业决策会议
企业法律顾问要想发挥重要作用, 就必须参与企业的决策会议, 在会议中直接提出意见建议, 让企业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内容有:起草相关的法律文件, 对已经写定的文件进行审核与修改, 以保证该文件的合法性, 以便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免企业在运行中发生不合法行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参与可以在落实领导者要求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经营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2.1.2 管理企业经济活动
企业法律顾问必须深入地了解当事人的各方面情况与信用状况, 这样才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法律性建议。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法律顾问就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了然于胸, 能够把各个部门间有模糊权限时产生的交叉进行合理区分, 提出专业性可操作的方案, 这是法律顾问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参与上述管理活动能够让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切实的了解, 才能有效保障企业不会因为法律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经济损失。
2.1.3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不能随意制定, 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在此前提下, 还要明确该规章制度的使用目的:要能够保证企业发展的正规性与方向性, 但又要具体实际的可操作性强。这两点共同达成才算是一份合格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够约束生产经营等活动, 对相关法律风险的成功规避与否, 关键就看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因此, 法律顾问必须参与制定企业各规章制度, 并且在关键处发挥作用,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法律指导。
2.1.4 审查企业合同
企业合同的审查要从合法性、真实性、公平性和周密性四个方面进行。签订合同是合同谈判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是今后产生法律纠纷时的法律依据, 因此严格审查法律合同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步骤。提高其规范性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 让企业在安全的法律氛围中积极发展。
2.2 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2.2.1 订立合同时法律顾问的作用
(1) 对合同承诺法律效力的审查
在合同签订前, 双方会进行一系列的谈判, 把合同内容的方方面面都精准地确定下来, 其中包括签订合同的条件、履行合同的方式和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合同涉及的金额数过大, 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法律顾问必须在承诺的范畴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统筹与把握, 力求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 审查合同主体的资格
合同主体的资格必须达到标准, 才能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 因此法律顾问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进行深入的了解, 以确定合同的有效性。对方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合同要求的能力, 将会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并且引发连锁反应,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出现, 就要依靠法律顾问对合同主体资格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审查, 以确保合同能够如约践行。
(3) 审查企业合同的内容
我国法律的自由原则给了合同内容制定非常大的空间, 只要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 合同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所以, 法律顾问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一方面要保证它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防止谈判过程中受到表述不明确、混淆概念、模糊外延等情况的出现, 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企业陷入法律纠纷, 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 因此必须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将内容明确清晰地确定下来。
2.2.2 合同履行中法律顾问的作用
合同开始执行后, 法律顾问的工作并未完成, 还需要具备清醒的理智与谨慎的态度, 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各种行为活动进行严格把控, 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如果发现对方有违约的行为发生, 就要即刻发挥作用, 或者要求对方立刻停止违规行为, 或者直接要求终止与对方的合同关系。如果对方不接受法律顾问的要求与调解, 那么就应该采取法律手段如诉讼和仲裁, 以保证公司自身相应的权利和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法律顾问在防范法律风险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第一, 保存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材料,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拿出有法律效力的资料维护自身权益;第二, 根据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对双方企业都持有负责任的态度, 及时修改合同内容以确保其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第三, 法律顾问必须保持对合同双方行为的关注, 对履行合同的情况始终掌握并记录,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材料作为第一手证据以保证企业不会受到违约、违法等情况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 建立和完善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迫在眉睫。企业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信任成为大势所趋, 而企业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来处理合同的相关事宜, 合同的法律性、客观性、权威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顾问在这一环节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论证法律顾问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顾问
参考文献
[1]韩立峰.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4) .
[2]马文慧.合同订立、履行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尹年长, 闻运钢.浅议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02) .
[4]孙淑英.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顾问制度[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9) .
企业法律成本控制探讨 篇9
(一) 企业法律成本含义
法律成本是指法律系统运作的全部费用支出。具体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环节中, 法律主体为实现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的总和。企业法律成本是企业执行法律、盲目决策、管理失误、签订合同的法律失误和法律纠纷等产生的支出和损失的总和。
(二) 企业法律成本实质具体如下:
(1) 生产成本与法律成本分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类范畴, 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产成本是由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及其发展程度与结合方式决定的, 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法律成本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法律活动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从优化法律环境、节约法律成本,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关系看, 两者有联系但不同。法律以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为其直接目的, 并同时间接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法律成本在实践中构成了社会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 往往比直接的生产技术成本更为重要。法律成本降低的是非生产性交易成本, 能够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但这种降低是有限的、间接的和不确定的。
(3) 在经济学界, 人们很早就发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生产成本概念存在缺陷, 认为它缺乏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概括, 难以涵盖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的运行成本。早在19世纪60年代, 马克思就提出“纯粹流通成本”概念, 以概括那些不会创造价值的、纯粹是因交换的需要而耗费的资源, 即“非生产性成本”或者“不会增加转化了的价值的流通成本”, 法律成本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成本。
(4) 生产成本与法律成本有相互影响和包容替代的关系。两者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法律成本既决定交易成本的多少, 又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因此, 法律成本实质是社会交易成本, 属于非生产成本范畴, 但是又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
(三) 企业法律成本特征主要有:
(1) 非生产性。法律成本是人们在复杂的法律活动中产生的成本, 它是由社会关系, 特别是经济社会的诸多因素及其发展程度与结合方式决定, 与生产成本有较大差别, 属于非生产性成本。
(2) 不确定性。法律成本在逻辑内涵上, 难以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模型化, 同时法律成本外延上也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任何一项法律的运作成本, 都没有确定的成本构成且易发生变化。
(3) 难以计量性。法律成本有些成本直接表现于外, 有些隐含其中;有些法律成本可以及时计算, 有些要未来才能计算;有些体现为个体财产损失, 有些体现为社会整体财产损失等等, 而且法律的实施过程相对较长, 涉及影响因素众多。因此, 客观上法律成本也难以进行可靠的计量。另外, 法律成本的发生往往滞后, 在事前很难预计, 只能在发生后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
二、企业法律成本构成
(一) 法律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为替代性成本或择一成本。企业选择是否运用法律, 选择何种法律, 不同抉择之间的效益差别、得失就构成了企业的法律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会实际发生, 但是企业进行相关法律决策时, 又必须要考虑和研究法律机会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二) 法律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中, 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 (或者购买的产品) 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法律边际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每生成或实施一项法律, 法律成本与法律收益的变化情况。企业的法律边际成本是企业在是否运用法律以及如何运用某一法律事项的决策所增加的成本, 例如当企业权利发生冲突并诉之于司法请求时, 意味着法律成本的增加;当企业涉诉且不服而再次上诉, 也要增加法律成本。
(三) 法律违法成本
企业法律违法成本是企业违法经营, 产生违法纠纷或遭受法律处罚而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所发生的成本。例如某企业面临一起法律诉讼, 根据以往的经验企业胜诉的可能性很小, 企业应当根据导致此次诉讼发生的原因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大小, 确认法律成本。
(四) 法律执行成本
企业法律执行成本是指企业因执行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法律, 特别是新的法律或者修订后的法律而产生的成本。例如, 企业因为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 而增加大量的用工成本;每提高一次最低工资标准, 就会增加一定的工资成本等等。
三、企业法律成本较高的原因
(一) 法律人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及利用
首先, 无论是公众还是学术界普遍对法律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律师就是帮人们打官司, 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可有可无, 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有时甚至会增加企业的工作流程、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等。其次, 企业对法律人才委以他用。有的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 总会招聘一些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 但是问题的所在是企业并没有使法律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是对其委以他用, 把他们归入办公室, 从事文秘性质的工作等。这样既浪费人力资源, 同时又使企业法律成本较高而得不到改善。
(二) 企业法律机构设置不健全
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只规定国有企业必须要设立法律顾问, 没有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出设立法律顾问的要求。因此, 很多企业在法律事务上,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 也没有聘请专门的法律人才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 或者没有让企业的法律顾问充分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或经营管理等。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 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法律问题的交易事项越来越多, 大量的中小企业亟需设立法律顾问, 以防范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
(三) 法律顾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事法律顾问工作的途径有:一是参加全国统一的法律顾问资格考试, 获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二是没有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但是有律师资格证或者专门从事企业法律顾问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也可以从事法律顾问工作。法律顾问是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业人员既要通晓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 又要掌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法律顾问人员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并不多。有的法律顾问由于自身的素质, 导致企业与法律有关的决策失误而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 法律顾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也成为制约企业控制法律风险, 降低法律成本的障碍。
(四) 企业对法律风险认识不够
在企业发展、追求效益的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风险。但很多企业会把精力放在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上, 却忽视了对法律风险的关注与控制, 其结果往往损失惨重。企业之所以会违反法律规定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是因为企业对法律风险重视不够, 导致预期风险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误判, 而为了实现其某些经营目标, 有时会不惜增加法律风险, 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最终使得企业的法律成本大幅增加。例如, 有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逃避债务、偷逃税款、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就是忽视法律风险, 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企业法律成本控制完善对策
(一) 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降低法律成本发生机率
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 导致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重视对经济法律知识和相应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 重视对法律事务的专业支持, 将法律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 从而提高每位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应具有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指本人对法律认知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寻求法律专业部门支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成本。
(二)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 降低法律风险
设立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 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风险“预警职能”的作用, 全面评估企业各种经营决策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对企业作出科学、合理、合法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会规避或减少企业因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而给企业增加的损失即法律成本。例如:企业在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等事项上, 让法律顾问或企业内部专门机构人员参与决策过程, 就可以避免违反《公司法》;让法律顾问或企业内部专门机构人员参与企业在劳动用工与职工薪酬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就可以避免违反《劳动合同法》等, 从而从源头预防法律成本的发生。
(三) 企业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有效降低法律违法成本
企业要有效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必须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就应当树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理念, 形成事先防范、过程控制、事后救济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应当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法律控制环节。具体应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涉及的法律风险评估、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合法性与法律风险预防评估、企业合同的合法性与法律风险审核与控制、法律纠纷的非诉讼与诉讼评估及管理、企业法律损失的回避、减少或追回等。通过健全的法律控制环节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有利于企业把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轨道, 例如企业在技术开发与转让、业务重组、合同签订、对外担保、投资决策、合作经营等各种重大经营活动中, 充分考虑可能出现或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问题, 使企业合法经营, 有效避免因违法经营而遭受的法律处罚或赔偿责任产生的损失, 有效降低企业的法律违法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 实现法律成本一定的风险转嫁
在没有能力聘请法律顾问的中小型企业, 或有能力聘请法律顾问, 但企业因为某项交易或业务活动的法律风险过大时, 企业可以就某一事项或某些事项向保险公司投保, 以防范和转嫁法律风险, 降低法律成本。例如:某企业主要从事出口业务, 由于其出口的商品物美价廉, 极有可能遭到外国政府的抵制销售或反倾销投诉, 此时企业在处理反倾销的事务中, 不是应该在商品上做文章, 而是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降低法律成本。但有时在反倾销的判决案件中, 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 一旦发生损失, 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 以降低企业的法律成本。
(五) 加强培训与管理, 提高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企业聘请的法律顾问, 需要加强管理与考核, 聘请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专门人才, 为企业合法经营保驾护航, 一旦发现所聘法律顾问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就该立即辞退, 重新聘用。对企业自身拥有的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人才, 要加强培训与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既要懂得生产经营管理, 又能熟悉相关法律专业知识, 让他们广泛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 保证合同签发的有效性, 降低法律风险, 避免法律纠纷, 有效控制法律成本。
(六) 国家在制定或修改法律时, 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法律执行成本
国家制定或修改一项法律, 会发生大量的成本, 但是一项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同样会发生大量的成本, 特别是企业执行一项新的或修改后的法律, 所产生的法律执行成本, 有时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从而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 甚至导致企业铤而走险, 违法经营。因此, 国家制定和修改法律时, 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实施新的法律所产生的成本水平, 考虑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让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七) 加强对法律成本的事后分析与控制
法律成本的事后分析与控制主要是指与法律有关的事项在计划和事件执行完以后, 对有关涉及法律的问题、发生的法律成本等进行经验总结。分析发生法律成本的原因、处理效果的好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等, 进行客观地评价和总结, 可以亡羊补牢, 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法律事件, 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经营期间的法律成本。
参考文献
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篇10
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设立的国有企业,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体系大多没有形成,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调查发现,企业内部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是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构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提高企业员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最基础的工作是要从普及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开始,尤其是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可能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样,更要注重培训生产、经营一线的员工,这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逐步使其养成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应当而且也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负责风险管理。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在2004年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要配置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后,还应配置既拥有法律知识,又熟悉企业管理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更要建立起激励、约束企业法律人员的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定期进修培训和外部律师法律顾问的聘用制度,形成内外相协调补充的法律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有了机构和人员,还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要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建立或修订完善本企业在合同、商标专利、招投标、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环节控制点的全面到位。而加强法律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一是要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要突出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相结合。三是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四是要突出对重大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由法律专业人员提出书面法律意见。
三、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最终保障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重大经营活动由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参与决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既要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更要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参与的厂务、矿务公开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制度的基础和有效运行的前提。
企业投资需法律保驾护航 篇11
上海兴顺公司作为国内一家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民营物流企业十强、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物流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通过公开拍卖途径,以2160万元的最高应价买受了上海帝伊基因科技公司一处被法院查封的房地产,且全额支付了拍卖标的款项及57.2万余元的佣金。法院随后作出民事裁定书:将上海帝伊基因科技公司位于本市松江区的3幢房地产及同一地块内未办产权登记的另两幢建筑物过户至买受人上海兴顺公司名下,又向帝伊公司作出《移交财产通知书》。兴顺公司高层领导兴高采烈,期盼早日搬迁新居,以谋求更大的事业发展。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历时一年半,法院却迟迟未对该拍卖标的予以执行。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的地价逐步攀升,拍卖时正处世界金融危机时的“低谷”地价和现行市场价相差数倍之巨,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帝伊公司认为,拍卖程序操作不当,拍卖土地上共有5幢房屋,但拍卖公告只写明了3幢有证房屋,另外2幢无证房屋没有表述,由此帝伊公司认为拍卖存在瑕疵,对成交标的额存在异议,遂要求买受人兴顺公司对2幢无证房屋支付对价,并向各级部门反映要求更正。基于这种情况,为慎重起见,法院执行庭没有向房地产交易中心发函配合上海兴顺公司办理产权过户交易手续。执行庭经实地查看后,发现2幢房屋装修如宾馆,认为虽然2幢房屋未取得相关证件,但其实际的评估价格仅有每平方米300多元,单价评估低了,所以希望召集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调方式,商谈价格补偿以解决问题。
面对旷日持久的执行难题,为了解决公司经营问题,兴顺公司迫不得以已另行花费巨资租赁房屋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兴顺公司迫切希望能与帝伊公司协商后早日妥善处理拍卖执行事宜,但帝伊公司拒不协调,避而不见,执行庭遂考虑撤销原拍卖结果,恢复本来面目,重新启动拍卖程序。
如此境况,使兴顺公司感到非常困惑,万般无奈之下,公司领导在市工商联相关部门人员陪同下,请求本律师事务所予以法律援助。本律所接受委托后,通过查阅证据材料,进行大量调查,对案情有了深入了解,决定邀请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朱雍研究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沈宗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学家肖中华教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杨应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金泽刚教授等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全国著名法学、经济学专家等,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
专家意见:
经过深入的研讨论证,专家们认为:
一、评估报告是对拍卖标的物定价的重要依据
执行程序中对拍卖标的物的评估报告是否有效,应当且仅能严格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确定,依据评估程序是否合法;以评估公司是否有资质、评估人员是否有资格、报告披露表述是否客观来综合衡量及评判。本案拍卖标的物由人民法院依法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且九鑫评估公司出具书面函件对评估价格的构成进行充分完整的解释,作出的《房地产估价结果报告》确认:综合评估出上海市松江区3幢工业房地产于估价时点的公开市场价值,估价结果为总市价人民币2470万元。此宗地范围内另建有2幢未经产权证登记的建筑物,主要为居住、办公使用,在本次估价测算过程中作为工业房地产的附属工程(包括围墙、道路、绿化、附属建筑物等)已计算在总价内。报告已确定评估价格包括无证建筑物。且被执行人帝伊公司未在法定时限内对九鑫评估公司作出的评估价格提出书面异议。在法院出具裁定书并依法强制执行时,帝伊公司提出评估价格过低的无理要求不应予以采信,亦不能成为阻止法院依法执行的理由。
二、拍卖行为效力是本案的核心问题
通过拍卖公告、拍卖成交确认书、银行票据、法院裁判文书等相关证据及法律条款,该拍卖行为应当合法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及最高人民法院《拍卖财产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拍卖成交或者以流拍的财产抵债后,买受人逾期未支付价款或者承受人逾期未补交差价而使拍卖、抵债的目的难以实现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重新拍卖”,本案中不存在法律规定的拍卖无效或准予重新拍卖情形,因此拍卖行为应当依法认定为有效,受到法律保护。
专家们最终达成一致共识:法院委托的九鑫评估公司具有评估资质,评估程序合法,评估结论正确,评估结论明确指出评估对象包含二幢未经产权证登记的建筑物。拍卖程序符合我国《拍卖法》的相关规定,并且法院已作出生效民事裁定和转移财产通知书,帝伊公司应当依照生效民事裁定和转移财产通知书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的,法院应采取执行措施。
法院裁定:
本律所将研讨会专家书面论证意见通过委托人兴顺公司呈交承办法院,最后,法院终于采纳了专家论证意见,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兴顺公司取得了上述的拍卖资产,合法权益得到依法维护。事后,兴顺公司特向全国工商联致谢,并在感谢信中赞扬了提供法律服务的区工商联法律顾问(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作出客观公正的法律论证意见,终于使得此案峰回路转,得以妥善解决”。
【律师点评】
一、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法治建设应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司法调整着整个社会的关系,司法最主要的主体是法院,法院的司法是司法制度的核心,法院司法的最后阶段是执行,所以这道关卡尤为重要。法院坚持做到公正司法,公正裁判是解决“执行难”、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针对本案,在执行过程中,尽管帝伊公司提出了质疑,但对于法院已经作出的办理过户手续的生效民事裁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在未经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发现原民事裁定确有错误,另行裁定终止执行或撤销该裁定前,法院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定执行程序继续履行法定职责,体现了法律严肃性及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上海兴顺公司合法权益依法受到维护。
二、企业进行巨额投资应防范法律风险
在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时代,法律服务应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而言,需认识到即使表面上看似简单明了的供需关系,也会暗藏法律风险,导致无法实现预期利益。本律所就曾为全国非公企业双强百佳企业上海P公司一笔巨额资产收购出具详尽的法律意见书,律师通过调查取证,分析收购隐患,发现看似收益颇丰的诱惑下实则暗藏法律风险,最终公司高层采纳律师意见,放弃了该次收购,并对本律所律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诚恳的感谢。
现代法律服务并非仅是传统观念上的打官司,尤其是金融、房地产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服务,更多是依靠强大的律师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为智囊,秉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为企业的投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律师建议,企业在进行巨额投资等重大事项决策前,应聘请专业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或有经验的资深律师进行前期调查及全过程提供法律服务,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本案涉及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申请执行及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曾得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上海市工商联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陈平田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系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常务司法委员、黄浦区商会副会长)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分析 篇12
1 企业竞争上岗及其法律解释
1.1 企业竞争上岗概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 竞争上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是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符合特定岗位基本竞聘条件的竞争者经过同样程序和标准的多种考察, 从中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员工的过程和制度[1]。它是一种公平竞争、择优劣汰、能上能下的企业用人机制, 其核心是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平台, 从而对高素质员工起到有效激励, 进而发挥人力资源这一维持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作用[2]。一般来说, 竞争上岗的程序是通过用人单位单方规定竞争上岗的人员范围, 参与竞争上岗的员工将原有岗位全部让出, 在平等的前提下, 采取考试、考核、考评等一系列步骤, 重新竞争员工自身原有岗位或其他员工让出的岗位, 基本上参与竞争的员工会多于竞争的岗位, 优胜者获得岗位, 落聘者将失去原有岗位, 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或予以辞退。
1.2 竞争上岗的法律解释
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来看, 企业竞争上岗中的“岗”是劳动合同中最为重要的条款之一, 企业竞争上岗的实质是劳动岗位的变更, 从法律上讲应属于劳动合同变更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 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 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 对劳动合同约定的部分条款作修改、补充或者删减的法律行为[3]。事实上, 企业竞争上岗不仅仅关乎到劳动者岗位的变更, 同时也会涉及劳动者的薪酬调整, 两者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关键条款的变更, 都要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但与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相比, 竞争上岗导致的劳动合同变更有其特殊性, 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是单个操作的, 而竞争上岗则是岗位的群体性变更;其二是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条件和程序较为简单, 而竞争上岗的条件、程序和过程则非常复杂。
我国企业的竞争上岗制度虽然主要是效仿自党政机关, 但要充分认识到党政机关和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法律差异性, 以避免“水土不服”, 同时还要防止竞争上岗被滥用和违法操作对员工权益造成的负作用。党政机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是根据公务员法和国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的, 具有很强的行政主导性, 通过党政机关的内部人事程序可以直接决定岗位和职务的调动, 下级必须服从命令, 党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腾空职位为竞争上岗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不是一个平权法律关系。而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就是说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如果要改变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就涉及到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因而必须平等自愿协商, 否则, 企业就有可能违法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
2 企业竞争上岗的原则
2.1 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企业进行竞争上岗的首要原则。劳动合同法出于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利的立法目的, 坚持劳动合同变更须秉持协商一致的原则, 无论是单个员工普通劳动合同的变更, 还是竞争上岗形式的变更, 都无一例外要遵守这个原则, 没有任何变通之处,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使得用人单位在岗位管理方面很被动, 无法适应工作和生产多变的事实。但即便如此, 企业进行竞争上岗也不能违背自愿原则。让劳动者自愿参与竞争上岗, 就是让劳动者同意以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岗位的变更, 如果强制员工让出原来的岗位参与竞争上岗, 那么就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变更协商一致的原则。
2.2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竞争上岗过程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首先要通过法定程序竞争上岗规范化、制度化, 不能仅凭领导口头指示或者老板意志决定。其次要求用人单位在实施竞争上岗前, 必须制定详细的规定, 包括竞争上岗的步骤、考评标准、异议处理的方式等, 并在竞争上岗前向参与者公布, 并且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定实施, 实施过程中如有修改, 应告知参与者, 参与者如不同意修改规则有权要求退出, 并按原岗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竞争上岗要透明, 程序公开, 考评公正。不坚持这一原则, 竞争上岗就会沦为企业排挤部分员工, 变相整人的手段。
2.3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竞争上岗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 竞争上岗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制定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开始到竞聘结果的处理的全过程。一般而言, 企业竞争上岗通常会和员工工作岗位、薪酬等产生联动, 很容易撼动劳动关系内容变更要双方协商一致的根本原则, 从程序上看, 用人单位在此过程中存在多处法律风险。所以, 企业操作起来要注意与相关劳动法律的协调和冲突处理问题。
3 企业竞争上岗的法律风险点分析
3.1 缺乏企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实行自主管理的重要规范, 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人事管理, 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它对于确保企业实现合法化规范化运作,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以及预防和节制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 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隐患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劳动人事管理中具有的最大自主权或者说是最希望行使的自主权莫过于对特定情形下的员工进行调岗调薪, 而这种调整的合法性即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和合法使用上。竞争上岗作为企业调岗调薪的重要手段, 涉及到诸多劳动者的岗位调整, 必须首先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而不能仅凭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一时决定便断然推行。
3.2 竞争上岗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框架下, 企业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与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 主要是指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而不属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部分, 主要是日常管理、生产工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法律对这两部分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虽然该条并没有明文规定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属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 但是, 由于竞争上岗涉及员工批量的调岗调薪, 在解释上应将其纳入, 方能符合倾斜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立法目的。这样一来, 制定关于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就必须履行上述民主程序, 否则, 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就会被法院认定无效。
3.3 忽视竞争上岗规章制度的公示程序
很多企业在制定了规章制度后, 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但其实不然。即便是经过上述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 也并非就必然生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 或者告知劳动者。这就是所谓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的公示程序, 即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某种程序或手段将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的内容使劳动者知晓。只有经过公示程序的, 规章制度才能切实地对劳动者发生效力, 人民法院也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实践中, 企业可以采取的公示手段多种多样, 如将相关规章制度印制在员工手册中通过会议形式传达、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等。
3.4 落聘职工权益的保护
实践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落聘员工的岗位安排方面。有观点认为, 岗位的变更须协商一致, 竞争上岗不过是岗位变更的一种形式。通过竞争得到想要的岗位, 表明劳资双方对于变更后的岗位变更达成了一致意见;反之如果通过竞争没有得到岗位, 则表明岗位变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劳动者的岗位变更应继续协商, 如无法达成一致的, 应按原岗位执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 竞争上岗体现的就是择优聘用的原则, 竞聘参与者既然愿意参与竞聘, 就应当接收竞争上岗的游戏规则, 并视为接收可能落聘的结果, 否则对于其他竞争上岗胜出的员工不公平[4]。
笔者认为, 竞争上岗是一个需要法律权衡, 需要兼顾公平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既要考虑到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目的, 也要认识到当前的劳动合同变更的僵化规定与企业为适应市场的灵活性而需要不断变动之间的矛盾。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偏颇。竞争上岗作为合同变更的形式, 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如果劳动者自愿参与且程序公正, 应当接受竞聘的后果, 否则如果允许落聘者反悔, 则失去了竞争上岗的意义, 有违公平原则。但是同时, 用人单位应当将竞争上岗的后果以及落聘后的岗位安排清楚无误地告知劳动者, 如果未予告知的, 或者虽已告知, 但竞聘者参与并不是出于自愿的, 则该竞聘结果可能无效。
参考文献
[1]胡旭彬.企业推行内部竞争上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2]吴三清.企业竞争上岗的程序分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3]腾炜.新劳动合同法适用指南与案例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施工企业法律】推荐阅读: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承包经营法律风险控制讲座10-02
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08-28
企业法律09-24
企业经营法律07-03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05-12
企业的法律风险05-29
企业法律风险问题07-10
企业法律培训09-10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12-23
企业法律文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