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2024-11-20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共9篇)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1

关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问题的研究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越来越快。而在这一形势下,土地规划管理就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际的发展中,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联系。本文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并对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管理的水平以及城乡规划实施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还是城乡规划实施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进一步联系,并且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

施关系的研究却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进而也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与落实都还不到位。因此,本文主要以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的关系为研究重点,希望可以有利于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一、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个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一项建设,同时也是与城乡经济发展休息相关的一项建设。然而,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想在最大程度上便于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利于城乡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对于城乡的发展来讲,建筑用地、住房用地、工业用地等等都要占据城乡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如果不对城乡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则会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城乡的规划建设中,土地资源管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1、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增减挂钩政策是村镇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在用地中增加挂钩能够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将农民的居住情况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将城乡布局进行优化,在保障耕地正常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中可能和一些农民的意见出现冲突,为了化解冲突就必须建立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政策,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效能进行明确,也让土地使用和城乡规划更加有序的开展。

2、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目前的土地规划有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模式。对城市扩张进行控制加强土地利用率。像是开发区、小城镇可以通过扩张的方法进行城乡规划,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缺少在使用上要进行控制,对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进行协调,对当地城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建设用地量,对规划方案中的经济结构和土地用途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规划之前对发展的重点和用地的类型进行区分,落实集中产业和集中居住等方案实施情况。

3、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会影响城乡规划的发展,造成城乡建设和土地储备方面的战略性和欠缺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设施不足,降低城市功能,对城市生态进行破坏等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整体质量,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储备的引导作用和调控作用,加强土地调控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

三、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土地管理对于城乡的规划发展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无论是在“两规性”发展方面,还是在城乡发展方面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存在如果能够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那么对于我国土地

管理以及城乡发展将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城乡规划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

2、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

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的协调发展,除了要做好土地管理的规范以及土地监督机制的完善工作外,还要不断的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的管理强度,进而使得城乡规划能够有序的进行。因而,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视以及宣传,对于违法行为要给予严肃的处理,使得土地管理有法可依。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本身涉及的内容都很多,二者关系涉及的内容也是多个方面的。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二者关系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上述研究都还比较浅显,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的利用以及城乡的发展进步,同时更有利于我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研究比较复杂,再加之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因而不利于实际土地管理水平以及城乡规划的落实。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二者关系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土地规划管理的多个角度,从城乡规划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维威.浅谈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4,25:309;

[2]熊雄.对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政策关系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22:16;

[3]朱红静.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20.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2

关键词:土地改革,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二元化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定义, 城乡规划是由政府的建设部门负责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 是对城乡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改善人居环境,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 建设我国的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但是, 现行的土地制度已不能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所以, 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1 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1.1 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分析

缺乏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是《宪法》、《土地管理法》等国家重要法律明确规定的, 但是, 在中国很大部分农村地区, 农民集体经济已名存实亡, 上级政府取代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以其名义行使土地所有权, 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受到威胁。不明晰的农村土地所有权、限制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方面致使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

缺乏有效的土地法律制度。目前,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与集体土地权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农民权益保障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模糊的土地所有权打击了农民积极开发利用土地的热情;二是不完善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三是农民的权益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不到有效保障, 最终只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 即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权制度并存。主要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征用的二元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城乡的土地市场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政府都是土地的操纵主体, 城市的土地交易市场相对于农村而言是较完善的, 在农村, 由于缺乏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和有效的土地法律制度, 原本是土地操纵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却未能发挥其该有的主体作用, 导致土地被政府垄断,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种被政府垄断的城乡土地二元化制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许多缺陷。

1.2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严重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基本要求, 不仅农民的土地权利与城市人口的土地权利不平等, 在土地交易市场中也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这种土地制度的缺陷显而易见, 主要体现在政府垄断土地,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不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增大了耕地保护压力、农民缺乏明确的土地权利, 维权意识下降等几个方面。所以, 政府很有必要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 城乡规划中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关系着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问题, 农民收入低, 经济萧条, 城乡差距大, 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自中央推出土地改革与三农政策后, 如何缩短城乡差距,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土地改革制度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与土地权的流通化为基础, 将农村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推进市场, 其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笔者就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我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农户土地所有权, 集体是农地的法定所有者。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由于农户拥有30年的经营权甚至更长, 并且不缴纳任何地租;而实际上政府行使最终所有者的权利, 如规定承包合同年限、地租的缴纳、土地的买卖等, 集体所有已经名存实亡。农户除没有最终处置权外, 拥有准所有权。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是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制度。它既不能塑造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行为合理, 能够负担起土地保值增值的市场主体, 又不能刺激投入、促进流转、提高效率, 故应彻底抛弃, 重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笔者认为, 土地所有权分解为社会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两部分, 前者归国家所有, 后者由农户掌握, 并依法缴纳租税, 取消农民集体所有权。在确保国家拥有从宏观上调控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权利的基础上, 通过地税经济杠杆实现土地的高效经营, 激励农民长期投资和稳定生产。

2.2 积极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现代化

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完善农户的土地经营权。进一步通过法律和政策, 强化农户经营主体的地位;在维护土地公平分配原则的同时, 有限度地按照效率原则配置土地, 以改变土地细分化、规模不经济的状况;发育土地使用权市场, 允许土地承包经营, 适度促进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农民可以自由地经营、出租、转让, 保障农民的社会权利, 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 推进农村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

2.3 将土地股份制引进到土地市场中, 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区域, 大部分农民除了生产种植外, 没有其它的生存能力, 当土地进行转让后, 生活将会陷入困境。而允许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入股, 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土地, 由土地生产低成本向高效率结合, 从而实现土地股份合作制与土地经营租佃制相结合的双层产权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

2.4 户籍管理与土地改革相结合, 保障农民的社会权利

在全市范围内, 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等级区别, 实行统一的登记管理, 使得农民也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范围之内, 在土地经营所有权在市场化的同时, 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 全面普及“三农”政策的核心思想, 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2.5 尝试建立城乡土地一体化的新制度

由于现行的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在目前的时代大背景下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且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所以, 国家政府可以尝试建立一套城乡土地一体化的新的土地制度。早在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就为城乡土地一体化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城乡土地一体化的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增强农民主体权利、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农村监管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 来构建城乡土地一体化制度, 这种新的土地制度不仅能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性和权利, 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的稳定发展。

3 结语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土地制度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建立起一个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有利于政府和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新的土地制度。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3

关键词:社会发展;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方向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3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镇化规模的迅速增长使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高度,而且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发展观念被不断提出,传统老旧的城乡规划理念已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对城乡规划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全面适应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1 当前城乡规划及转型背景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伴随市场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乡规划的主要建设路径是“大力增长”,也就是在统一蓝图的规划指导下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此时的规划类型可以概括为“增量型”。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结构不断作出调整,城乡规划也面临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高速时代的终结预示着我国的城乡规划将面临全面的转型和调整。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领头羊,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经过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环境也随之恶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使人们更加期待新一轮的发展转型,从这个角度分析,传统的增量型城乡规划类型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单纯关注城市规划发展是行不通的[1]。

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我国的城乡规划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社会各界也普遍形成了统一的发展共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城乡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在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融入了更多的生态文明理念,使我国逐渐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2]。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本质和核心依然是城镇化,但是发展重点却从城市建设规模转化为合理协调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而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从指导思想上可以看出,先前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追求量的增加,忽视了人的本位作用,而新的城乡规划却转为“以人为本”,并强调通过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原有的一工业发展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也转变为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效率和品质的提升,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带动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城乡规划转型方向

通过上文城乡规划转型背景可以看出,规划转型方向的选取对于转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效果,因此,在城乡规划转型方向的确定上要谨慎对待。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正在从满足基本增长需求向科学转型过渡,因此,今后的城乡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为核心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并在政策及制度层面上加以保障。

2.1 城乡规划转型方向的确定原则

城乡规划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其转型方向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注重区域协调。社会在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视角也应当从中心城市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使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乡的协调发展。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纽带应当更加多样化,资源配置方式也应当更加丰富,从而与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应当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多方面协调,包括功能、形态、结构等。

其二,注重城乡协调。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过分关注城市的优先发展,认为优先发展城市会起到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作用,但是实践表明优先发展城市而忽略城镇发展会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加剧贫富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上应当尽快转变优先发展城市的理念,逐渐改变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将农村归为城市的一部分,合二为一,而是按照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协调发展之路,包括空间结构的产业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城乡居民共同获得生活品质、风貌文化上的进步和提升[3]。

其三,注重城市内部的优化。城市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城市,注重城市内部的优化有助于为我国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越、功能完善的多元化人居环境。因此,城市规划重点也应当从单纯的空间扩张转变为综合提升层面上来,尽快解决城市功能不全、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2 城乡规划转型面临的挑战

城乡规划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价值观、规划理念、工作方法等是城乡规划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渡过规划转型的艰难时期,最终实现城乡规划发展目标。下面,本文将对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加以总结。

其一,价值观的转变。在经历了传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之后,率先发展起来的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在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色也日益彰显。经过几年的资源掠夺式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这就需要加强生态管制,明确各个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等,将其纳入禁止建设区域,严令禁止在此地开展的一切建设活动,并从制度层面上对管制区域及要求进行细化和落实,指引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生态协调工作,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单纯追求空间结构增长的宏观规划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尽快转变发展路径,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价值观,注重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城乡规划转型的第一步以及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价值观的改变。

其二,规划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为了体现人的本位,为其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城乡规划规划需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在规划工作中更加注重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关注人口结构及规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的各种需求,将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到城乡规划体系内,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其三,工作方法的转变。随着城乡结构的日益清晰以及建成环境的日渐成熟,城乡规划的工作方法也将发展显著的变化,面对新的城乡发展问题,规划模式需要从粗线条规划转变为细致规划研究,对社会、文化、历史等进行再次的信息采集和重新认识,只有在再次梳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的高水平发展和多元化包容。

3 结 语

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转型的挑战,面对当前发展的尴尬局面,只有重新确定城乡规划转型方向,并建立科学的城乡规划体系,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新时代下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促使我国尽快步入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全民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 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2] 李京生,周丽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郊区农业三产化与城乡规划 浙 江省奉化市萧王庙地区规划概念[J].时代建筑,2013,(6).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技术任务书 篇4

1.总则

1.1在《**城市总体规划(2010-**)》的基础上,遵循《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进行城乡统筹的空间布局思路及策略研究。

1.2规划范围:行政区划****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县)。

1.3紧扣国家关于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借鉴成功经验,针对**城市的具体现实问题,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策略。

1.4设计单位均视为承认本文件的所有条款,并按本文件规定条款完成规划设计成果

2.设计目标

2.1 落实深化总规中城乡统筹内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并深化关于城乡统筹的规划内容。

2.2探索**地区城乡统筹的新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及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3.设计要求

3.1、总体要求

①.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②.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内容。

③.规划应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④.规划应关注民生,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体系,保障城乡协调发展。

3.2、深度要求

①.专题研究应突破总规相应内容的深度。

②.土地利用在总规的基础上适当深化,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明确的配套标准。

③.在城市总体规划(2010-**)和相关县区规划的指导下,明确空间结构和布局。

④ 依据各层次交通布局规划,对道路交通设施提出明确的配套标准,并突出公共交通规划策略。

⑤ 提出城乡统筹的一系列策略,为下一步制订相关政策做准备。

4.成果要求

4.1规划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城乡统筹规划技术任务书》的有关规定,充分表达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深度。

4.2所有规划设计成果的计量单位均应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平面图标注尺寸以米(m)为单位,面积标注:均以平方米(m2)或公顷(ha)为单位。

4.3所有规划设计成果的文字说明和文字标注均采用中文版本。

4.4文件包括研究报告和图纸。研究报告应完整、系统、有条理,充分反映规划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图纸和文本文件必须做到清晰、完整,尺寸齐全、准确,同类图纸规格应尽量统一。

4.5规划设计成果电子文件要求

5.成果内容

5.1**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报告

5.2**城乡统筹规划图册,主要规划图纸包括:

(1)区位与交通分析图

(2)现状城乡空间结构分析图

(3)城乡功能结构规划图

(4)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图

(5)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图

(6)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

(7)城乡发展策略分区图

(8)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分析图

6.成果形式

6.1 研究报告图册:提供研究报告图册*套,规格为**,可以将图纸与说明文字进行统一编排、装订。

6.2 展板:提供展示图一套,图纸不少于10张,图纸内容、比例与编排由设计单位自定。图纸规格要求为**,所有展示图纸必须裱贴在轻质板上。

6.3 演示系统:提交介绍方案的电子演示文件,作为评审时的演示材料。

6.4 其他提交注意事项

6.4.1 规划设计单位可在以上内容基础上根据需要自行增加其他设计研究内容。

6.4.2 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根据表述需要附送上述设计成果以外的说明设计方案的幻灯片等其它资料。

6.4.3 全部规划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

6.4.3.1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的doc格式文件;

6.4.3.2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的dwg格式文件;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5

家庭农场产业模式发展研究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休闲农业研究中心 “家庭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提出,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那么,家庭农场是什么?家庭农场该如何操作?家庭农场的发展潜力怎样?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休闲农业研究中心进行了研究。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作为一种舶来性质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提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了农业商品化,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利用率。

家庭农场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农业人口回笼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逐年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达到了2亿5千多万,其中1亿5千多万属于跨地区就业,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我国依靠老弱妇孺来维持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这一怪相逐渐显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报告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

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

为了缓解农业用工荒,国家将出台三项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如何发展农业经营模式的问题;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出,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而这三点具体措施的出台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资金技术源头、中游产品生产、下游产品销售等一整套产品产业链支持。

家庭农场是适应城镇化产物,可完成土地流转

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人口将逐渐减少,户均农业经营规模也将逐渐扩大,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判断,很难达到类似于新大陆国家、南美国家、澳洲农户的农业用地规模,但是我国的农业用地规模也一定会是一种适度的规模,即人与地之间的协调比例,而家庭农场这一农业经营模式就是对于这种适度规模农业发展的理想方式。

我国家庭农场规模大部分在20-200亩之间,持有自有品牌,并建立有完整的食品溯源体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中等规模家庭农场是适应家庭农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方面,首先我国目前一家一户的超小规模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因此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次,现有的超小规模经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超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在面对大型农业企业时,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价销售,所以说,家庭农场在我国发展是必然趋势。

家庭农场在农业人口密集区域可以完成土地集中整治和流转。按照当前的政策要求,农业用地是不允许流转的,家庭农场模式发展后必然会涉及到农业用地的流转问题,农业用地集中综合治理问题,这是一种利于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辽宁大连国际有机休闲农场是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一个衍生项目,该项目是以有机种植为核心,以休闲生活方式为主题,以田园体验、休闲度假、小型会议接待为功能的有机休闲农场。通过农场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

模式,为项目地区提供了创新农业发展之路。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6

(来源: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如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是集合农业产业、村镇体系、城乡统筹、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多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应从区域城乡统筹、村镇体系角度分析研究,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支撑条件,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在县域范围统筹合理安排各产业功能片区,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解决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产业发展设施等内容。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农业规划如何统筹美丽乡村建设?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要结合区位条件,统筹城乡要素,在对村庄居住环境、村庄配套设施、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科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代农业,挖掘村庄特色,重点布局农业产业,打造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休闲、现代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大地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为脉络的总体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农业本身的发展,其次需统筹城乡,融入休闲旅游,大地风景园林等进行综合规划。

如何实现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促进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如何一体化规划?

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满足其农产品供给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就业增收、休闲体验、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即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尤其是构建美丽乡村产业支撑体系时,要实现村庄总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应该结合县、镇域、村域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现状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和支撑,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特色,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因此现代农业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措施,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现代农业规划中,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完善的产权改革制度,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现代农业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民培训体系等,创新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体系,构建农业专家智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营销模式。结合项目特点,配套农业水利、机械、土壤等系统工程,以保障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规划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据多年的规划经验,认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要基于农业产业发展本身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行城乡区域的落地布局;统筹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基于城乡统筹的基础上,优化城镇村空布局,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按生态、安全、效益相结合的统筹思想进行市、县、镇域的现代农业规划,相关专家也提到,现代农业规划不仅解决农业本身问题,更需要从宏观调控层面,中观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层面,微观的产品层面统筹考虑,一体化规划,这样才具有科学合理性。

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区域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品种、土地资源,场地条件及劳动力资源等,同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生态条件、文化资源等,在国家及省市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区域市场需求,构建适合区域发展及需求的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才能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温馨提示:请到“中国城乡规划网”“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网”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隶属中农富通,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核心业务: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7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各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因此,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建立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凸显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价等。主要内容为GIS地图的可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等。

2 技术路线

2.1系统层次框架设计

见图1。

2.2主要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rcale数据库和Arc 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Micro-soft Visual C++6.0与集成开发环境和Arc GIS Engine开发工具。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使服务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同时客户机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数据资源和辅助决策资源),并且客户机需要专业地质功能,需要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户机模式,可以灵活地配置软件部件,充分发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Arc 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数据资源,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系统客户端采用Arc GIS Engine,通过COM组件技术,构建定制的GIS应用。

2.3系统功能架构

见图2。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数据查询

在规划勘察数据专业化架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SQL语句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中存储的规划勘察数据,进行智能化查询。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目的来设置查询条件,以此完成对现存工程数据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浏览、导出、再查询等处理。

系统主要支持四种智能化查询方式:属性条件查询、地图查询、坐标查询、特征地物查询。

1)属性条件查询

从专业查询的角度出发,系统支持对三大类专业数据的查询功能,分别是:规划勘察工程数据的查询;钻孔资料的查询;成果图文档资料的查询。

2)地图查询

系统支持结合GIS地图,从地图上框选空间范围进行工程查询的功能。系统支持五种方式的地图空间查询: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圆选择、线形缓冲选择、点缓冲选择。

3)坐标查询

通过坐标查询,可根据精确的空间地理坐标,进行精度更高的空间查询。系统支持四种方式的坐标查询:矩形范围、多边形范围、圆形范围、线形缓冲范围。

4)特征地物查询

系统可深度结合利用Arc GIS地图,根据Arc GIS地图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山体、标志性水体、小区名称等),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查询。

在特征地物查询中,系统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据特征地物名称的个别文字,自动搜索Arc GIS地图上的相关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确名称。

3.2数据统计

系统从三个角度提供了对工程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统计(勘察工程、勘察钻孔、勘察图文档)。勘察工程提供了11种类别的工程统计,勘察钻孔提供了14种类别的钻孔统计,勘察图文档提供了9种类别的图文档统计。

3.3分析评价

根据规划评价的实际专业应用需要,系统设计实现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剖面图、柱状图、桩端承载力等值线、地下水埋深等值线等多种图形化的技术指标分析应用。

3.3.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系统依托《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

1)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相关的定性评价因子。系统在后台将选择结果,进行计算机量化转换处理。根据规范要求“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得到分析结论。最后,可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数据以及软件自动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3、图4。

2)定量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定量分析相关因子与参数。交互录入定量参数指标时,系统会根据规范要求,自动实时进行数据合法性检查,确认数据合法之后,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分析。最后,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录入的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数据以及软件自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5、图6。

3.3.2技术指标图形化分析应用

1)剖面图

剖面图展现一定范围场区内的工程地质信息:地层分布情况、地层分布趋势以及水位、风化分布等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图7。

2)等值线图

桩端持力层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应用。本系统以等值线图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将对应的专业数据指标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进一步应用。

系统后台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样条曲面函数插值算法、矩形网格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TIN插值算法等多种插值算法的算法库。系统可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按照归纳总结的专业规则,自动分析对比和选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从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线。

为了使等值线的显示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系统设计实现了渐变插值效果的云图算法,使得图形化效果更加直观,图8、图9。

4 结束语

城乡规划勘察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从地质环境安全的角度,对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系统在今后升级中重点增加三维分析、浅层地温能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等功能模块。为城乡规划安全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摘要:在城乡规划各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确定开发建设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基础架构,评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工程地质成果辅助城乡规划进行了概要阐述,同时也提出了系统后续升级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城乡规划研究方向 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措施;内容

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规划”就成为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核心在于引导和控制城乡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利用并制定不同空间利用标准、准则和措施。目前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编制与审批、实施、监督三大方面。具体到中小城市可概括为:1)城市及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3)通过发放“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规划许可;4)对执行规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内容

1、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我国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组成。其中,作为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各级各类的城乡规划法规和规章有强制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其他法律法规是它的进一步细致化和本土化的表现,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约束。

2、城乡规划行政机构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构成我国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最高的主管部门,其他各地区的主管部门分别为建设厅、建委和规划局,各县市的行政主管部门是规划局或者规划科、室。各层次的主管部门的各种工作要向同级政府汇报,还有就是上层对下层部门具有指导和监督的职能。

3、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其主要由法定规划以及非法定规划构成。其中,法定规划由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城乡体系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各级城乡规划、一些专项规划等组成。费法定规划则包括概念规划、行动规划等,非法定规划不一定要经过审批。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鼓励编制部门因地制宜,进行创新计划,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4、城乡规划审批执行体系

我国的审批制度是分级进行的,各项文件要经过分层上报,逐级下发。其中,各市级政府可根据城乡发展的特定要求,对城乡规划进行部分调节和完善,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原批准机构备案。像某些關于城市性质及未来趋势等城市重大方向性调整时,要开展规划修编。修编必须经过同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同意后,向原批准机关审查批示。

5、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有明确点明,我国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实施行政检查以及行政处罚制度。行政监察包括申请检查和依职能检查。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报送相关资料。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重要工程的完工验收,还需保证工程要按照当时上报的规划内容。做到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全程化监督,保证规划的正常、正确实施。

三、中小城市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的措施

我国当前阶段的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指导着城乡规划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规划管理决策和执行结果却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与大型城市的宏观发展模式相比也显示出了诸多的不足,因此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化城乡规划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城市城乡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应用已经扩展到了各行各业

我们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科学先进的东西。构建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一个高质高效的网络数据平台。不仅仅为实际的规划提供经验达到不同地区的有效交流与学习。更可以增加信息的公开度和传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另外,大量信息的分析和整合可以进一步为我国整体的城乡规划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有重要意义。

2)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导致很多人怀疑城市建设的时会功能和作用

但是就根本上进行分析,逆城市化倾向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加大了人们居住环境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是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而其与城市发展的规模没有多大的关系。目前我们总是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就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工业生产的聚合效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

在特定意义上讲,城乡规划是城市的环境规划,城市建设是为市民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项目,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各级政府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创造条件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镇品质。要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城镇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

参考文献

[1]段丙庆,林观众.从控规的控制功能谈规划管理单元的新探索——以温州市规划管理为例[J].规划师,2008(12).

[2]赵中元,魏正.城市规划实施评价范式内容探讨——以武汉市规划实施评价实践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

[3]龚毅.编制省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技术思路探讨.以湖南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例[J].中外建筑,2014,08:115-117.

[4]黄升阳.多元化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及其在株洲市的实践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5]黄叶君.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对国内“三规合一”的观察与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研究生期间规划 -翻译 篇9

敬爱的XX教授:

您好,在百忙之中打扰您了,我叫 XXX,是2016级翻译专业学生。很有缘分,我能有您这样一位有学识、经经验丰富的院长作为我的导师。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4兄妹,双亲勤劳,质朴。2003年大专毕业(办公自动化与文秘)。2005年自考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工商企业管理)。在上大专期间,开始自学英语,2002年考了CET-4;尽管通过了四级,英语对我来说还是一知半解。2005年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考试(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但是数二没有过线;2013年,意外地得知有翻译,不考二外时,燃起了我崇尚那不断进取的灵魂,从14年-16年先后选报了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最后有幸被贵州财经大学录取。我深知: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这是生命的轮回,有太多人会经历这一番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但经历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Ⅱ、最近研读过的部分英语(翻译)书籍

《金典100初、高中语法》,《薄冰高级语法》,《实用英语语法》,《赖氏经典语法》等;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2版)[A New Course book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戴炜栋,陈宏薇,李亚丹 编 ; 《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穆雷 著; 《中外翻译理论教程》黎昌抱,邵斌; 《赖世雄美语从头学:初级,中级,高级》; 《新东方考研英语一真题详解》;

《常春藤解析英语杂志精华合集+常春藤生活英语杂志精华合集》附赠MP3光盘赖世雄 著 ;

Ⅲ、研究生计划: 预参加考试项目:

1.CET-6: 2016-12 2.TEM-8: 2017-03 3.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 2017-05-21 4.二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 2017-11-05 5.高中教师资格: 2018-03 计划研读的课外书籍:

复习:《赖世雄英语单词4500,6000》、《赖世雄高级美语》 2016.09.01—2016.12.30 学习:《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 2017.01.01—2017.02.28 学习:《常春藤解析英语杂志》 2017.03.01—2017.06.30 毕业规划:提前一年毕业,即2018年6月毕业

15,000 words 翻译实践: 2016.09.01—2018.06.01 毕业论文: 2016.11.— 2018.06

Ⅳ、综合能力计划:

1.Being fluent in daily conversations 2.Can express self opinions precisely on an issue.3.Can master translating skills in practice.4.Hoping to translate some materials concerning Economy into Chinese or some Chinese thinking modes into English.Ⅴ、Daily arrangement: 1.Skim the headlines every morning:take notes or paraphrase them briefly.2.Finish every teachers’ assignments perfectly.3.Read other English books and practice oral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Ⅵ、敬请指导

您好,XXX!我想提前毕业,我知道这很难,而且没有先例。但从现在开始请您按照一个MTI毕业生的标准去要求我,最后能否叩击目标,who knows ? 因为现实,已让我不再如从前般果敢,不再有破釜沉舟的气魄;或许在境遇最不好,自信心和个性被压到最底层的时候,我已顾不上再去想、去犹豫,我必须去做。我要好好活下去,改变现状。我已经顾不上害怕了,我不想再过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我想让自己在忘我地拼搏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如果能提前毕业,也是给学院乃至学校一个范例。

我还有许多未尽事宜敬请雷院指导:比如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究方向尚不是很明确;以及对将来自己就业方向等事宜都不太确定.黄 绪平(Suki)

2016.11.10

附录:基本资料

Basic Information

Name:(Suki)政治面貌: 团员 学号:

电子邮箱: 性别: 女

民族: 汉 爱好: 读书、运动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考 研 情 况 考研分数:总分:340;政治:57;英语:62;翻译:109;百科:114

获 奖 情 况

曾获得国家奖学金(2002年),校、系三好学生,2003年河北省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社 会 实 践

 校内:

曾任过班级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校体育部、生活部成员

 校外:

上一篇:英文面试的面试技巧技巧注意事项下一篇:行政执法七条禁令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