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课件

2024-12-25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课件(通用8篇)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课件 篇1

案例一:提单的作用

某公司A从国外进口一批钢坯,以集装箱运输,装箱单及提单上均在名为21箱。货交甲船运输后,由于市场情形的变化,A公司将货物转售给B公司,双方签订买卖合同,A公司向B公司背书交付了提单及各项单据。待船到目的港,B公司持单提货时,发现货物只有20箱,B公司要求甲船偿付漏装一箱的货款,船方经仔细审查,发现在大副记载的有关日志中,写明实际收货20箱。对此,船公司提出抗辩,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问:在不考虑保险的情况下,短缺的一箱货物损失由谁承担?为什么?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提单的作用,其中一个作用为将货物装船的证明。即提单是承运人已按提单上所载情况,收到货物的初步证明。若承运人实际收到的货物与提单上所记载的内容不符,承运人必须证明自己尽了适当谨慎职责,否则应按提单内容向提单持有人负责。本案中,承运人没有在运输前按提单清查货物,导致了收货人的损失,船公司应该赔偿A公司的责任。

案例二:货物的专利权问题

沈阳A公司向香港B公司出口一批机床,出口合同中明确约定该批机床将被销往埃及。沈阳A公司经调查得知,该批机床在埃及不会遇到任何专利侵权问题。然而,因B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这批机床被B公司出口给了意大利D公司,结果在意大利被D公司以侵犯专利权起诉。问:(1)沈阳A公司是否会因意大利D公司提起的侵犯专利之诉而对香港B公司或者意大利C公司承担全力担保责任?说明理由。

(2)如果该批机床在香港被当地的一家公司提起诉讼,认为该机床侵犯了其专利权,沈阳A公司是否应对香港B公司承担权利担保责任?说明理由。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卖方对货物担保责任重中涉及的货物专利权的问题,公约规定:卖方应担保货物在其进口国和转售国不侵犯专利权,否则视为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1)由于B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其转售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A公司无法预知的,所以A公司不承担担保责任;(2)由于香港是A公司的出口国,按规定应该担保货物不侵犯当地的专利权,而香港当地的公司提出了诉讼,说明货物有侵权行为,故A公司承担担保责任。案例三:要约的实质性变更问题

我某出口公司于2月1日向美方报出某农产品,在发盘中除列明各项必要条件外,还表示:“Packing in sound bags”。在发盘有效期内美方复电称:“Refer to your telex first accepted, packing in new bags”。我方收到上述复电后,即着手备货。数日后,该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猛跌,美方来电称:“我方对包装装条件作了变更,你方未确认合同并未成立。”而我出口公司则坚持合同已经成立。问:合同是否已经成立?为什么? 分析:

本案涉及到要约的实质性变更的问题,公约规定:一旦要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更,那么,要约将失去效力。本案中,美方对包装条件的修改不属于实质性变更,所以合同依然成立。案例四:要约的实质性变更问题

A公司向B公司发出要约,供应100匹马力的拖拉机50台,每台CIF香港3500美元,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不可撤销信用证付款。B公司收到后立即垫付承诺,表示接受A公司的要约,并要求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A公司未作任何答复,也没有提交货物。事后,以A公司违反合同为由要求损害赔偿。问:B公司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

本案涉及到要约的实质性变更问题,公约规定:若要约发生了实质性变更,则邀约失去效力。本案中B公司虽然做出了承诺,但是对装船条件的更改属于实质性变更,合同失去效力,因此,B公司的要求不合理。案例五:要约的撤销和撤回问题

甲公司在4月1日上午用航空信寄一要约给乙,该要约有“不可撤销”字样,规定受要约人在4月10日前付到有效。后来甲于4月1日下午电报发出撤回要约的通知,该通知于2日上午送达乙处,乙于4月3日收到甲寄来的要约。他考虑到要约的价格对他十分有利,于是立即电报发出承诺,该承诺第二天到达甲。双方为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发生争议。

问:甲乙双方订立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甲乙均为公约的缔约国)分析:

本案涉及要约的撤销与撤回问题,由于要约一经到达就生效,所以,要约的发出者要在要约的生效之前发出要约撤回或者撤回要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处。要约的撤销要在对方承诺要约之前到达,但是,已有有效期的要约和受要约人有理由相信要约是不可撤销的,这样的要约是不可撤销的。题中,邀约虽然是有有效期的要约,即要约不可撤销,但是,要约的撤回先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所以,要约失去效力,合同不成立。案例六:货物风险转移的问题

出口商甲向进口商乙出售小麦1000公吨,CFR价格条件,但在装运港装船的小麦都是混装的,共3000公吨,卖方准备当货物运抵目的港后再分拨1000吨给买方。但小麦在路途因高温天气发生变质,共损失1200公吨,其余1800公吨得以安全运抵目的港。卖方向买方声称其出售的1000吨小麦已在途中全部损失,且认为根据CFR合同,货物从越过船舷时风险已经转交给买方,故卖方对以上损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买方则要求卖方继续履行合同。问:卖方是否应交付小麦,并说明理由。分析:

本案涉及到货物风险转移的问题,公约规定:在货物上加标记、装运单据、买方发出通知或或其他方式清楚的注明有关合同以前(即货物特定化之前),风险不转移给买方承担。本案中,双方虽然贸易术语为CFR,风险的转移以船舷为界,但是货物还未特定化,所以,卖方应该交付小麦。案例七:要约的撤销问题

我某对外工程承包公司于5月3日以电传请意大利某供应商发盘出售一批钢材。我方在电传中声明:要求这一发盘是为了计算承造一栋大楼的标价和确定是否参加投标之用:我方必须于5月15日向招标人送交投标书,而开标日期为5月31日。意供应商于5月5日用电报就上述钢材向我方发盘。我方据以计算标价,并于5月15日向招标人递交投标书。5月20日意供应商因钢材市价上涨。发来电传通知撤销他5月5日的发盘,我方当即复电表示不同意撤盘,于是,双方为能否撤销发盘发生争执。及至5月31日招标人开标,我方中标,随即电传通知意供应商我方接受该商5月5日的发盘。但意商坚持该发盘于5月20日撤销,合同不能成立,而我方则认为合同已经成立。问:合同是否已经成立?说明理由。分析:

本案涉及要约的撤销问题,公约规定:要约的撤销要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提出,并且,有有效期的要约和受要约人要理由相信要约为不可撤销的,这样的要约为不可撤销的要约。由于本案中,我方通知了对方要约的有效期,对方在有效期内回复我方并未作出任何更改,因此,我方有理由相信对方以5月5日的发盘作为最终的报价。因此,合同成立。

案例八:承运人的义务、免责事由及责任限额问题

某轮船东A与承运人B签订了一份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约定由某轮承运一批小轿车,自纽约运往大连,合同规定:有关承运人的责任及免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该轮在航行途中遭遇飓风,由于风浪太大,导致舱内有10辆小轿车发生移动并相互碰撞挤压,经事后鉴定,均已完全报废。另外,为了抵御风浪,船长下令向压载舱打入压载水,但由于船员在检查压载水舱时,未将其中一个阀门拧紧,导致海水进入货舱,又有10辆轿车因长时间遭海水浸泡而锈蚀,也都完全报废。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船长下令将未受水湿的汽车移至第二舱。但在搬移过程中,由于操纵吊机的船员因连续抗风,过度疲劳,因而错误地按动的按钮,又导致10辆汽车掉落舱底,完全毁坏。事后查明:承运人对于舱内轿车的积载,并无不当;根据B所提供的货物发票等证据,小轿车的到岸价格(CIF大连)为20000美元/辆:每辆小轿车的毛重为2000公斤。另外,假设特别提款权与美国的比价为:1特别提款价=1.3美元,B就上述货损向A提出了索赔。问:(1)对于在舱内因互相碰撞挤压而造成损坏的10辆轿车,A是否应该赔偿,该赔多少,为什么?

(2)对于在海水浸泡而损坏的10辆轿车,A是否倍偿,赔多少,为什么?

(3)对于掉落舱底而损坏的10辆轿车,A是否赔偿?赔多少?为什么? 分析:

本案涉及承运人的义务、免责事由及责任限额问题,按照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在以下情况可以免责:

1、不可抗力

2、托运人和货物所有人及代理造成的损失

3、火灾(承运人故意行为除外)

4、非承运人,雇员及其代理人造成的损失

5、船长,船员,引航员等船务人员对船舶驾驶和管理的不当造成的损失。(1)中受损的10辆轿车属于不可抗力造成损失,故可以免责,(2)中受损的10辆属于船员管船不当所致,可以免责。(3)中受损的10辆轿车属于船员的管货失误,承运人应当赔偿相应的责任,按我国《海商法》的规定,货物的赔偿标准为,每件或每个其它货运单位为666.67计算单位,或按毛重,每公斤2个计算单位,从大计收。因此,赔偿金额为 按件数算:10*666.67=6666.7 按毛重算:10*2000*2=40000,从大计收 最后的赔偿金额:40000*1.3=52000 美元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课件 篇2

(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作为调整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总称, 国际商法是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国际商法课程内容非常庞杂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我国相关商事法律的基础上, 着力于比较、分析, 力求把握相关国际商事条约、惯例及两大法系主要代表国家的有关商事法律规定, 熟悉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游戏规则、初步具备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

( 二) 教学对象

通过先期课程的学习, 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但法律常识并不等同于商事法律常识, 学生的起步知识和国际商法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间有着很深的“鸿沟”。法律来源于生活, 是社会生活、物质基础最基本的反映, 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够也是学好国际商法的负能量。

( 三) 教学方法

国际商法课程大都沿袭传统“注释式”的法学教学方法, 考核也以“再现”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主。这种纯理论、经院式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学活动就是理论灌输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被灌输”的过程。二是缺乏互动要素, 教师是教学的权威,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命和服从,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欠缺互动的基础和动力。其三, 从教学结果看, 学生知识型成果颇丰, 但应用型能力不足, 更遑论用己所学去解决未来之困。最后, 评价手段单一, 没有考查实践能力的手段。在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失是一种高效、可行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解析

( 一)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 内涵。案例教学是指以老师选定的案例为教学主线, 学生通过个人研习、小组讨论及班级研讨等多重互动手段, 分析研究案例案情及相关问题, 借此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养成良好批判性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起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式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师生之间展开地位平等的问答式辩论, 通过不断发现并揭露对方对话中的矛盾且随着错误的陆续修正, 最终形成对某一问题包容性的理解与认同。1870年,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戴尔首次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法学教学并获得骄人的教学效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尝试案例教学。

2. 基本特征。 ( 1) 多边互动性。在案例教学背景之下, 教师只是“导演”, 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听众”, 案例教学开创出的这种多边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格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边互动性是案例教学所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 也是教师讲得较少而学生收获较多的重要原因。 (2) 民主参与性。案例教学借助“案情”这一“现实模拟”, 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之中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 案例教学也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 参与案例教学各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 否则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就相关问题启而不发, 也可适当引申加以点拨;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案情事实的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认识, 在组际之间可以展开激辩。随着观点的碰撞、理解的深入、思维的扩展, 真理也就逐渐呈现。

( 二)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迁移理论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案例教学为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迁移, 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相同要素理论认为相同要素越多, 迁移的程度越高。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源自于真实的实例或高度“仿真”例, 学生阅读案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亲历”现实, 思考和解答案例相关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处理”未来的真例。可以说, 案例教学是“今天举别人昨天发生的故事来推演你明天将要遇到的现实”, 案情的高度“仿真性”确保了未来的迁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案例教学中所概括出的相关案例所涉问题的一般原理 ( 经验“泛化”) 更加有助于未来类似问题的解决。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运用, 更在于教会你如何学习, 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创设出一种“迁移”学习情境, 更为重要地是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如何学习的能力。

三、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剖析

( 一) 课前准备

1. 构建国际商法案例库。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根本, 是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其效果如何与选编的案例休戚相关。选编国际商法案例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把握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的案情事实与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对应性, 案情需能较好地揭示相应的法律规则。要选编那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且应用性强的案例, 比如讲授合同法有关合同何时成立问题时, 就要选用能体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到达主义”和“投邮主义”不同规则的案例。 (2) 注重新颖性。国际商法案例的新颖性要求之一是案情内容要新颖, 案例选编要根植于国际商事法律实践, 所选案情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 其次, 案例所涉法律规则要随着国际商事法律规范或惯例的修订同步更新, 比如讲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时要选编案情内含DAP、DAT术语的案例。 (3) 体现层次性。对某些关键的知识点要选编由单一型案例和综合型案例构成的、由易至难的阶梯递进式案例。

2. 老师布置案例, 学生事先研读。教师要适时提前把对应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 提示重点、难点, 提供案例所涉及的国际商事法律规范。老师要对案例所涉的教学知识点要熟烂于心, 要善于发问, 研究提问的时机、技巧, 也要善于应答, 对案例教学中的变数要有应变之策。学生事先研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 该环节也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自主通读案例, 理清案情的各种法律关系, 查找资料, 试着解答案例所附问题, 找出理解中的模糊点, 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 为了阐释看法还要准备课堂发言稿。

( 二) 课中实践

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课中实践环节的所有设计均以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问答与辩论的高效运转为必要。关于案情呈现可以是教师简练归纳,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 还可以把主动权一开始就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表述能力或动手能力。分组的可行策略为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为宜, 人员组合应以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为考量因素之一, 也可直接以学生之间的自然关系分组, 要形成有利于“人人有话说、个个能发言”的良好氛围。对于单一性案例, 宜采取控制性讨论方式, 案情呈现之后, 教师就所授理论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或辩论, 待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较为明晰时老师要适时总结和归纳。综合型案例适用的开放式讨论赋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及能动讨论的机会, 因为案例的相关问题可能没有确定答案,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要循循善诱, 对建设性的观点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课中实践环节教师是研讨的组织者、辩论的提示与参与者, 学生才是运动员, 教师要明确定位不能越俎代庖。

( 三) 课后评价

完整的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过程理应包含评价环节,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为过程评价, 参与讨论积极性、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而不以表述结论或观点的对或错来进行评价, 评价途径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组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来综合评判。对案例本身适用效果的评价也要征询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对整个国际商法的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归纳得失。

参考文献

[1]陈雄.苏格拉底法学案例教学法之应用[J].文史博览, 2010, (2) .

[2]向玉兰.法学案例教学法之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

[3]徐延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 .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矛盾;教学探讨

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其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各种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笔者进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进程当中,在不断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的基础上,在学习前辈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考的前提下,总结出以下几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对以下几点矛盾的探讨在笔者看来是解决目前双语教学问题的关键。

一、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学生法学知识基础薄弱的矛盾

当前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熟悉解决争议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国际商法所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很多都来源于美欧等国的法律制度与司法经验,引入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国际商事规则的本源,对于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而言,国际商法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将本来就晦涩的法学术语英语化让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吃力,所以加大普法教学力度也就成为应有之意。

二、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优秀国际贸易法双语教材缺乏的矛盾

根据笔者近年不断试用目前国内选用的教材体会,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作者出版的针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另一类是直接选用美国大学所使用的国际商法教材。前一类教材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内容不仅介绍西方法律制度,还能注重与中国法律制度规则对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但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此类教材比较适合教师开设国际商法双语初期选用。后一类教材作为美国专业人士编写的大学教材,法律英语纯正,体例安排生动,案例编选丰富。但是这一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美国学生,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的介绍,因此教材中许多内容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旧版教材的结构设置已显得不甚合理,教材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重复较多,相关法学基础知识不足。笔者认为,在更新旧版教材结构的同时,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新的教材还应考虑将国际商法中有代表性的内容的英语原文保留,即教材的部分内容为中英对照;另外,还应加入一定比例的英文资料。有学者认为,选用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本科教育阶段,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引入国际商法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应当将教育资源用在编写适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材上,而非直接“拿来”。

三、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学生法律英语高度专业性以及缺乏的矛盾

法律英語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 Law,即法律语言,在英语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法律英语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是英语本身,还包括其它语种,如法语、拉丁语等,而且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翻译课。开展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法律英语基础不能为零,仅靠教学中的临场翻译,根本无法满足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目的。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只是会遇到翻译问题,更重要的是语境问题,这些专业术语理解上的困难,必然影响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四、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教师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师匮乏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我国高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从总体来看,高校双语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一些外语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可以熟练阅读外文文献,科研能力强,能够用外文板书或按照外文课件授课,但缺乏语言教学方面的系统训练,听说能力不足,很难用外语充分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也难与学生互动,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部分是外语专业教师通过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进修后转而进行双语教学(或者是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了非外语专业),他们虽然语言教学能力较强,但是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知识,无法深入传授专业知识,容易把双语教学变成了语言教学。因此,高校双语教学要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国际商法案例分析题 篇4

46.中国的甲公司与美国的乙公司订立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出售一批木材给乙公司,履行方式为:甲公司于7 月份将该批木材自吉林交铁路发运至大连,后由大连船运至美国纽约,乙公司支付相应对价。但7 月份,甲公司没有履行。8 月3 日,乙公司通知甲公司,该批木材至迟应在8 月20 日之前发运。8 月10 日,甲公司依约将该批木材交铁路运至大连。但该批木材在自大连至纽约的运输途中因海难损失80%。由于双方对货物灭失的风险约定不明遂发生争执。乙公司认为,甲公司未于7 月份履行合同违约在先,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因甲公司未按时履行义务已终止,故货物损失的风险理应由甲公司承担。

问:(1)乙公司是否有权要求甲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为什么?

(2)乙公司认为本案合同因甲公司违约已经终止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本案中,货物损失的风险应由谁承担?为什么?

47.我国货船大兴号在驶往目的地新加坡港的途中,为避免某一外轮违章行驶而造成碰船的发生,偏离航线触礁并引起火灾。大兴号在启程前以自己的名义投了一切险。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现问:

(1)大兴号在上述情况下是否具有灭火的义务?为什么?

(2)大兴号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后能否对已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赔偿部分再向外轮请求赔偿? 为什么?

(3)保险公司从何时开始方可向外轮行驶代位权(代位求偿权)?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46.(1)有权。因为甲公司已经迟延履行合同,构成违约。

(2)不正确。根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如果卖方不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其义务,则可以给卖方规定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在此时间内,买方不能采取与此相冲突的救济方法。在本案中卖方即可以在买方规定的“至迟不超过8 月20 日”的合理时间内履行义务。合同依然有效。

(3)由买方承担。根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合同双方对风险承担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如果货物涉及运输,则在自货物按照合同交付给第一个承运人以运交买方时起,风险就转移给买方承担。本案中,即货物交由铁路运输时起就将风险移转买方承担。

47.(1)具有灭火的义务。因其具有防止或减少损失的责任。

(2)没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因防止其得到两次的补偿或不当得利的发生。

国际商法论文. 篇5

摘要:

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反人道与人性的刑事犯罪,而以涉外因素为特征,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与恐慌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更具有远远超越于一般国内恐怖罪行的危害性。目前,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首要任务。尽管国际社会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关注程度在逐步提高,世界各国也在积极谋求共同防御、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合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基本内容的理解,打击恐怖主义的措施难以发挥其效力。随着国际恐怖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规模及破坏力日益扩大,其严重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本质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开始共同寻求一致的解决之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控制日益国际化、激烈化的恐怖主义事件,就必须从国际刑法的角度,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刑事责任,恐怖组织,责任承担方式。正文:

进入新千年以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反人性、人道主义的恐怖事件更加频繁,并且在其剧烈及残酷程度上,已达到相当高的峰值。仅以亚太地区为例,2000年至2001,就爆发过数十次恐怖主义劫持人质事件。例如缅甸武装分子扣留泰国医院人质;马来西亚海盗在马来西亚西部的西巴丹岛劫持20名游客作为人质,勒索巨额赎金;阿富汗客机上73名乘客被劫持到英国;菲律宾反政府武装扣留两批人质,以此向政府讨价还价;菲律宾反政府武装劫持中国大陆人质,勒索高额赎金,并造成两名人质死亡,等等。上述恐怖活动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国际社会的频频关注。

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构成

(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对自己所实施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在国际刑法中,由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将主体设定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内容,所以一般是在刑事责任之中考虑。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团体与国家,下面分别论述这三个方面。个人作为国际犯罪主体,一般而言不具有太大争议。“国际犯罪主体主要是个人,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主要是个人责任。这种观点,不仅源于现有国际刑法公约中规定的国际犯罪都是以个人的犯罪行为和个人的刑事责任为基础,而且因为这一点在一系列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复强调。”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角度看,即指个人能否认识其行为具有恐怖主义的性质,并判断其行为的危害性质。

除了个人而外,能承担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责任主体也包含团体与组织。所谓团体与组织,在《国际刑法典草案》中亦有规定:“团体是指由一个以上的一致行动以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或团体的犯罪之中,一般实行双罚制,既不仅行为的个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且其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国家能否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这个问题至今尚存有争议。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观要件

国际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国际犯罪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巴西奥尼在《国际刑法典草案》中规定了三种犯罪的主观心态,分别为:蓄意、明知、轻率。这三种主观心态的分类是按照英美法系中主观上的心理状态划分的,蓄意就是自觉希望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或者自觉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结果。明知,是指认识到行为的性质并且自觉去实施这种行为。轻率,就是已经认识到并且自觉地漠视法律禁止的结果可能发生的危险,虽然主观上对此结果持否定态度,但还是冒险地实施了产生此结果的行为。由于“蓄意和明知,相当于有些国家刑法中的希望故意与放任故意,因此可称作‘蓄意故意’和‘明知故意’,轻率和疏忽由于相当于有些国家刑法中的有认识过失和无认识过失,因而也可以称为‘轻率过失’和‘疏忽过失’。”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客观要件

国际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国际刑法所规定的危害国际社会的行为,行为的危害结果等客观事实。一般而言,国际犯罪的客观要件包含有危害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的对象等。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国际犯罪中,对客观要件的要求是不相雷同的。有的国际犯罪要求行为、行为的危害结果及对象都确定,有的国际犯罪则只须具备行为要素即为构成,而有的国际犯罪则以达到某种危险程度作为构成条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中,由于各种罪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对于行为的客观要求也不同,但一般认为主要是行为犯(包括危险犯)而不是结果犯,即以完成一定的行为,或达到一种行为样态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而无须特定结果的出现。

(四)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客体要件

国际犯罪的客体是指受国际犯罪行为所侵害,而为国际公约所保护的国际利益。在客体要件中,应当注意的为三个问题。

1、客体的国际性。

2、客体的内容是利益。

3、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客体是由国际公约调整和保护的。

二、国际恐怖主义的分类

(一)海上恐怖主义犯罪

1、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暴力,暴力威胁或其他恐怖行动,危害国际民用船舶航行安全,破坏海上航行秩序的行为。其涉及的区域包括所有在海上发生的,完全在海上实施的空对海、陆对海、海对陆、海对空等全方位范围。目前此罪主要活动集中于马六甲海峡及东南亚海域,斯里兰卡沿海地区,波斯湾,亚丁湾,索马里沿海,里海及黑海地区。

2、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罪

1.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罪是指故意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或其他手段,破坏海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破坏海上秩序的行为。

(二)航空恐怖主义犯罪

1、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航空器罪,一般是指藉暴力之威胁非法干涉、劫持或其他不正当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的行为,或正准备犯此项行为。其中航空器一词,专指民用的运输航空器,不包括军事上的侦察机,轰炸机等作战用的航空器及海关,警察值勤用的航空器。

该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并且只能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及航空器的飞行安全而利用该危害性来劫持和控制航空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2、关于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的三个公约

由于航空恐怖主义犯罪是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因此有关这方面的国际公约也最为详细。针对其中三个最有功效及代表性的国际公约:《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三)侵犯基本人权的恐怖主义犯罪

1、劫持人质罪。《国际刑法典草案》中将劫持人质罪定义为:任

何人违背另一人的意志故意和非法地劫持或扣押另一人,即构成扣押人 质罪。另外,劫持人质罪犯罪具有跨国性,既可以是劫持一国以上的公民,也可以是该行为全部或部分地发生在一个以上国家。

2、对受国际上保护人员使用暴力和暴力威胁罪。该罪在主观上出于故意,并且应为直接故意,有些学者认为该行为可以由间接故意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侵害受国际保护人员的人身或自由后果,却仍然放任该后果发生。我们认为此看法不妥。从该罪行为的方式及其直接性来看,实行该行为的主要方式为暴力,而一般人针对暴力行为后果都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行为的性质是积极的实行行为,实行了该行为,针对该事件而言,即应构成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四)信息恐怖主义犯罪

信息恐怖主义犯罪是伴随着今年来日益全球化的信息网络进行的恐怖主义行为,由于此类恐怖行为属于一种新兴的犯罪方式,在其手段与形式上似乎不具备传统恐怖罪行所具有的暴力或暴力威胁形式,因而被一些学者视为非恐怖犯罪,如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所有实施了威胁他人的行为从而达到其预期目的的行为都作为恐怖主义犯罪。恐怖的原意只是指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如果对恐怖活动的手段不予限制,则有将恐怖活动扩大化之虞。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分析

一、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内措施 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内措施,主要是指在一国领域内进行的针对本国境内发生的恐怖主义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但也可以包含针对国际上的恐怖主义,本国采取的措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1373号决议”,要求“各国有必要在其领土内通过一切方法手段,采取更多措施,防止和制止资助和筹备任何恐怖主义的行为”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国内措施制止恐怖主义也是国际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制止恐怖主义的国内措施的种类主要包括:制定国内立法与建立反恐怖主义特种部队,以及其他对抗恐怖主义的具体方法。

(一)制定国内反恐怖主义犯罪法律

(二)成立反恐怖主义特种部队

(三)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具体方法

四、恐怖主义产生原因

首先,从经济方面上分析,贫富分化的加剧是恐怖主义赖以滋生的经济根 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质更加突出,经济落后的弱势群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扩大,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为恐怖主义泛滥提供了某种社会基础。

第二,从科技方面上讲,随着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知识时代的来临,恐怖主义赢得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许多现代化的高技术手段在恐怖活动中得以运

用,其造成的破坏力也更加严重。

此外,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根源。两极格局解体后,许多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迅速得到释放。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势力便活跃起来,并且以实现民族独立或高度自治为目标,以复兴宗教原初教义为旗号,以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开展活动。

恐怖主义虽然主要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对社会秩序与国家安全构成直接的现实危害,但恐怖主义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稳定。

总之,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旨在制造恐怖气氛的非法暴力活动,其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是相当突出的。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它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安全和社会的安全感,而且表现在它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秩序和政治安全,甚至酿成**与战争;恐怖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造成各种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挤压了国家用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资金,增加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

五、对策

反对恐怖主义必须治本。应在缓和地区及国际紧张局势、消除贫困和加强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时开展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面对恐怖主义的新挑战,世界各国显然予以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新的应对之策。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其反恐战略,并制定了“反恐B计划”,将“重点转向打击恐怖组织的中下层”。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这些年来,美国动用了浑身解数布下天罗地网,力图把拉登等恐怖头目捉拿归案。国际社会的反恐决心和勇气无疑给了恐怖主义沉重的打击和震撼,使得他们不敢抛头露面。从这一层面上说,反恐斗争还是颇有成效的。但从最近发生的恐怖活动,特别是这次伦敦爆炸事件来看,恐怖分子开始采取不同的破坏策略和方式。同时,参加自杀性袭击活动以及各种破坏的人已经不再是恐怖网络头目,而是“清一色的中下层人员”。美国出台的“反恐B计划”就是为了打击恐怖组织的生力军,破坏其后备力量。在国外的军事研究方面,有这样一句老话:外行研究战术,内行研究后勤。“反恐B计划”还将采取新举措破坏和打击恐怖组织赖以运转的后勤基地,摧毁其进行联络、获取经费、解决交通和供应等诸多能力。

应当说,“反恐B计划”无疑会给恐怖组织以更为沉重和精确的打击,但是,从恐怖主义的根源和发展历史来看,只靠简单的战术转变是不太可能彻底消除恐怖主义的。人所共知,贫困是恐怖主义得以滋生和赖以生存的温床,而恐怖活动又会造成更多的贫困和绝望。正如日前举行的八国峰会发表的声明所说,反恐斗争不仅需要遏止恐怖活动,同样重要的是防止更多极度贫困的人投入恐怖主义怀抱。

六、我的思考:

全球贫富差距大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本性原因,但它的形成是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差异的,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全改变的,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分步骤。现在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很多的资源和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帮我们解决问题,比如互联网。

国际恐怖主义的确是我们全人类的肿瘤,为了不让那些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它,为解决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际商法 论文题 篇6

1)英美先例拘束力原则 2)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3)论述国际商事惯例的法律效力 4)美国产品责任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5)从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产品责任存在的问题 6)论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 7)论产品责任免责条款的效力 8)明星代言法律责任研究 9)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10)浅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或权利担保义务)

11)要约与要约邀请区别 12)合同承诺制度研究

13)论情事变更原则 14)论格式合同的解释

15)论英美合同法中的对价制度 16)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 17)中国盗版泛滥的原因分析 18)企业的商标保护策略 19)专利权的强制许可制度 20)国际商事仲裁和诉讼的比较 论文要求:

1)统一在A4纸上打印

2)格式: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正文字体(小四,宋体)

3)字数不得低于800字,不能高于3000字 4)第15周上课交上来,不许代交,交文章后签字 5)节课作业占总评成绩50% 6)摘要,关键词,文献参考一律不用写(写了扣分)7)题目任选其一

8)鼓励原创,如果是原创,请在文章最后注明“本文保证是原创”,原创文章给高分。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初探 篇7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能力, 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语言来理解国际商法专业知识和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使用外语进行国际商法专业知识和信息交流的目的。国际商法课程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 获取国际商法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 实践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国际商法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

一位专业外语能力很强的法律工作者, 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信息, 包括国际法领域的最新发展时势动态和信息、国际经济法领域的最新合作与进展、国际科技法律领域的最新创新和最前沿的法律问题, 能够直接访问外国的法律文献和资料库, 从世界各国的网络图书资料中心收集法律专业的最新信息, 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这将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 双语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法律本科专业学生在大一学期与大二学期两年学习中接受国家大学英语普通教育, 已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 甚至一些学生达到了英语四级与六级水平, 可更进一步接受专业英语教育;且在大学两年法学专业教学中, 重要的法学专业必修课程如国际经济法等基本已学习结束, 学生基本了解法学专业相关内容, 如宪法、民法学、经济法、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法律本科专业学生在英语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方面已打好相应的知识基础, 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更深入的专业法律英语国际双语课程教育。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法律英语论文与原著书籍等的能力, 并掌握一些法律英语翻译技巧, 达到既懂法律又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 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和处理涉外经济争议打下基础。因此, 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有国际性, 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商法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 决定了其进行英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双语教学, 老师就要能够在课堂上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学,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重点。因此, 我们必须特别注重青年老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中国教师自己编写双语教材, 完全可以在教材中同时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 使其原来的中文基础首先与新的教材中的中文内容挂钩, 通过中文内容再与英文内容挂钩, 然后再深入到新的用英文表述的专业知识之中。

一、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结合教材每一章节或重点法律制度分析相应的法律概念与英文案例, 一方面通过案例使学生更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英文教学使学生提高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为将来查阅英文资料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教材遵循大陆法系国家教学和研究的习惯, 对国际商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 并侧重英美法律中商事法律的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国际商法的渊源、合同法、国际货物销售法、产品责任法、代理法、商事组织法、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知识产权法和流通票据法等, 以达到使读者掌握有关国际商法的基本知识, 增加法律观念, 为从事涉外经济贸易工作和处理涉外经济争议而打下良好的法律英语和商务英语基础的目的。课堂教学还有英文教学案例, 涉及国际商法的三个核心领域, 即公司法、合同法和货物买卖法。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 (英文) 》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编, 由教育部审定推荐的双语教学用书, 选编了350多个“原汁原味”的英文案例, 涉及了国际商法的三个核心领域, 即公司法、合同法和货物买卖法。这些案例或是公认的权威案例, 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此教材的编写目的, 一方面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国际公约的精髓, 并掌握法律英语的阅读和英语法律术语的表述。英文案例教学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 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法律英语的阅读和英语法律术语的表述。

二、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双语教学方式, 向学生们介绍这类专业术语相关的中文翻译时, 需要把英文的原文及其在英语中的含义传授给学生, 并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课外的科研, 在充分理解英语术语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中文翻译。这样通过双语教学, 不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英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 还通过鼓励同学们课外进行科研, 通过查资料、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 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双语教学的重点是建立在英语教学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并提高运用的层次, 是英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 是运用英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 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则有赖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三、课程教学实验计划

1.用中文讲述国际商法的各项理论学说和具体法律制度, 使学生对基础理论有充分的了解。2.结合教材每一章节或重点法律制度, 相应的英文案例, 一方面通过案例使学生更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英文教学使学生提高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为将来查阅英文资料进行研究打下基础。3.通过阅读和研究由英美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学生了解国际商事法律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的途径, 这些案例接近实践, 直接反映了英美法院对待各种商事法律问题的态度。借助每个案例的背景情况, 学生才能更充分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的含义,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四、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

首先, 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而不只是仅仅用英语进行教学。其次, 双语教学是用汉语和外语 (主要是英语) 两种语言进行交替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再次, 双语传授给学生的不是英语, 而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最后, 双语教学的教材可以采取两种文字。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双语教学方式, 向学生们介绍这类专业术语相关的中文翻译时, 需要把英文的原文及其在英语中的含义传授给学生, 并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课外的科研, 在充分理解英语术语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中文翻译。这样通过双语教学, 不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英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 还通过鼓励同学们课外进行科研, 通过查资料、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 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摘要: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不仅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也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国际商法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是当代中国加入WTO后对涉外法律经贸人才的需要。国际商法即要学习法律知识, 又同时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国际商法教学的两重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难度, 需要对此进行一些教学研究分析。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际商法论丛 (1-6卷)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3]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M].武法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刘笋主编.国际货物买卖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6]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7]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教学案例 (英文) [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8]肖云南, 向嫣红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课件 篇8

关键词:国际商法,建设,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国际商法的概念

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因此又被称为国际商事法。主要功能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活动和协调国际商事组织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壮大,国际商法也经由产生、补充和完善,慢慢成为了一个制度完善的独立法律部门,内容包括了国际条约、各国国内商事法规和国际商务惯例等,最终形成了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混合渗透的独特领域。

2 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从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涉外商事交易活动规模日渐壮大。因此在这个前提背景下,对涉外商事交易开始重视并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标准,也因此从培训外贸一线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开始全面人才的培养。合格的涉外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对国际贸易的各项基本制度了如指掌,而且需要对各国的商法规范有初步的了解,另外还应具备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各种事务的应变能力、条理清晰的思路和娴熟的分析能力等。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全面的涉外专业人才时都选择《国际商法》作为必修课目,再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安排其他的课程教育,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不同能力。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对课程设置都有相应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国际商事活动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因此对国际商法的课程设置要有基本的原则和方向来作为根据。

3 课程设置

高职学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前期在校学习内容是初步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商务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会有基本程度的了解,然后在高年段安排国际商法的学习。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很多的学校都在安排大学课程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了在校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学内容。在刚刚進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各高校一般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但是其中大约一半的学时需要教授思想道德内容,而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只是略为提及,没有具体而详细的介绍。因此,为了弥补这一欠缺,现在很多学校开始将所学的经济法安插在法律基础知识和国际商法之间,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和充实作用。

4 国际商法教课的方法

学校在教学中都会有好和不好之分,优势和劣势之分,那么在教学《国际商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通常使用一些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的使用。当今很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是运用到了多媒体作为媒介来教学的,它体现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实用性、简约性、效率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用于《国际商法》的教学中会弥补枯燥繁琐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首先多媒体作为媒介可以在很大的空间内无限的传递大量的信息。其次,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直观吸引力优势,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容易理解。最后,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增强《国际商法》知识和亲和力,色彩、结构、图形的使用还能满足和培养学生的审美需求。

(2)比较方法的使用。法学界著名的丁伟教授曾经指出“比较法是国际私法之母”。因此,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也可以适当的运用这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加形象。但是在总体上说,由于社会因素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发展中的大陆法与普通法也是两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法律体系,在《国际商法》的很多教学内容方面都是有不同的规定的,在我们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要结合实际,从具体问题上进行分析和比较,才能明白其中的差异所在,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际商法》的内涵。

(3)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现在,案例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大家所提倡,很多的高校都已经在推广和普及,并得到重视。本文在《国际商法》中也采用了此种教学方法,以真实可信、客观生动而又多样化的案例结合《国际商法》内容进行授课。如采取案例模拟方法进行对英文《国际商法》的分析和讨论。如果是涉及我国的《国际商法》的案例,教师则需引导学生站在我国立场上来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国际商法》来维护国家权益,这是学习《国际商法》的目的。

5 国际商法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商法也趋于“全球化”变革。现在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那么在未来《国际商法》也将要更加完善、全面化的发展,跟上社会的脚步。各国的国际商事公约都体现出了更为积极的趋势,国际商法也将会更加的“全球化”。

不同国家民商法的差异会阻碍国际商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必须讨论制定一套能专门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商事交易规则。国际商事交易的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决定国际商事规范的统一化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专业地、全面地研究民法的理论等内容,促进国际商法国际化的进程,那么国际商法一定会在以后发展中打破以往的各国比较商法存在的现状,更加的适应这个社会。

国际商法所涉及的商事领域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新的交易不断的增加,国际商法也开始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去发展,这时我们也需要进行法律的规范调整,修改领域范围来适应更广泛的商事领域。

国际商法的价值观由中古时期以单纯赢利为目的发展为现代的兼顾社会发展为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发展方向。传统的理念认为赢利才是商业的唯一选择,但是大家却忘记了作为国际化的国际商务,必须要能和中古社会协调地发展,多做些有关社会的公共福利的制度,兼顾的是社会效益的发展,在发展国际商事理论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公共福利发展的商业价值观。

6 结语

现代社会中,国际商事关系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商法的体系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完善,这样就形成一个涉及很多商事领域的庞大的法律体系。国际商法也将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使得国际商事组织再也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根据合理统一的国际商事法律制度系统起来,变得井然有序。虽然国际商事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但是当我们运用对应的法律知识和措施再加上国际电子贸易的发展就可以慢慢的解决相应的难题,从而促进国际商事的统一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刘慧荣 . 国际商法学(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曾骁,夏专.未来国际法格局的预测[J].法制与社会.2007(10).

上一篇:普通国省干线数字化公路建设探讨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