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家鑫案件的体会

2024-07-03

对药家鑫案件的体会(共3篇)

对药家鑫案件的体会 篇1

对药家鑫事件的反思和评论

个人介绍 :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家境殷实,所驾车辆为私家车。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军方派驻军工企业负责监督、验收工作的人);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西安北方华山机电公司是中国兵器北方公司下设一军工厂)。

事件简介:

药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反思和评论:

药家鑫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和关注,尤其是陕 西高校都掀起了以药家鑫事件为反面教材的学习活动,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教育被进一步高度重视,但是药家鑫事件毕竟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它并不能代表整体大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状况,更

不能说明大学生都非常缺乏法律常识,并且道德素质低下。然而药家鑫事件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要注重大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教育,尤其要注重大学生日常的道德素质教育。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来说,其道德素质要比一般人高很多,至少大学生的身份也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是标签的作用。所以一旦标签与实际不符合,就会使人们非常震惊,这也就是为什么药家鑫事件会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低下,那么其他人的道德素质又该是什么样子呢?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基本道德素质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至少应该明白开车撞了人,应该把人送到医院,即便是不送人去医院,至少不会再次伤害被撞者,更不会拿刀去捅被撞者,而且还捅了八刀,使被撞者丧命。开车撞了人,还把人杀了,这于情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在不断下降,这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关注,当然大学生素质整体下降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学生的原因,如果有很多学生连基本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这也不能不说是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失效,甚至是失败,更反映出社会大环境可能存在很大问题。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很多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和关爱弱势群体,比如很多大学生出去坐公交车不会给老年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人让座,尽管公交车上不断提示要给这些人让座,但是很多大学生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二是很多大学生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说话方式,还是在做事方面,都显得不够成熟和欠妥当,俨然不像一个大学生的所言和所行,比如说粗话,做事不考虑后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而且很多高校大学生学生会和班上的负责人也是如此,没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做负责人只是为了得到学校和院里的好处,而不愿意为学校、院里、班集体和同学们服务。三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公德意识,比如上卫生间不冲水,打饭不排队,上自习说话,在休息时间不休息,影响宿舍其他人休息等,即很多人都是我行我素,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更不会考虑集体的利益。四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学德,作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重,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不爱学习,而且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比如平时的教室和图书馆都空空如也,只有到了期末考试,才开始被学生利用起来,而且流行占座,即有时自己不来,却用书占着座位,使想学习的人也没有地方坐;另外,有些学生不仅占座,还占资料,对于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就用刀割下带走,让其他人看不成,用不成,破坏了书籍,损害了学习资源。五是很多大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度降低,很多学生不尊重老师,对老师是有差别的尊敬,比如如果是考试的课程,对老师就相对尊敬一点,如果只是考察,不考试,那么就容易出现

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和做其他事情的现象等等。六是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作为学生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老师、家长的一些好意见不能虚心接受,反而顶撞,轻则消极抵抗,即老师、家长说归说,他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会听老师和家长的意见,重则直接和老师、家长冷言相对,甚至直接顶撞老师和家长。总之,现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确令人堪忧,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药家鑫事件感想 篇2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驾驶自己的雪佛兰科鲁兹轿车前往事发地附近的某高校看望女友。在自己返回途中,到翰林路中段时将正在骑电动车同向行驶的女子撞倒。‘我担心受害人记住我的车牌号码。’药家鑫向警方称,自己遂下车用携带的一把水果刀又连捅受害人8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跑。肇事车逃逸后,警方勘查现场意外发现在受害人张萌的身上,除撞伤外还有8处刀伤。而肇事者嫌疑人药家鑫,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警方确认后被抓获的肇事逃逸者就是撞伤张萌又持刀行凶者。

在此事件发生之后,身边的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分别发表了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有同学认为,药家鑫之所以会如此丧尽天良和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离不开关系的;有的同学则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的说,大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待加强。在陈述这种事件发生的背后各方都有着不可推卸责任的同时,一部分同学还对如何加强法律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激烈的讨论和踊跃的发言后,由我部团总支学生会主席李雯婷同学做了简单总结,并讲述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在我看来,虽然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到报道这个案子了。但我与大家一样,对这个让人无法理解的案件有着深深的疑问。

药家鑫情急之下的灭口之举,如此作为我想并不是特例,可恨,就如同一个小偷被当事人发现后,恐其将事情败露,而犯下更大的错。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我想人 人都不会认为自己会做出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来,但是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是非高低也正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被金钱地位模糊化,当自身利益受威胁的时候,不计后果的采取如此野兽派作风,最后后悔莫及。身边越来越少的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以药家鑫在肇事之后,为摆脱赔偿以 及名声受损后果,残忍的杀害受害者企图掩盖事实的真相。可是显然事后他知道自己错了,在极其恐慌的情况下又无意撞伤了其他人。但是对于一个已经知错的人,过多的指责也是无用的,反而会伤害他那些无辜的亲人,而且我们的谴责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就适可而止吧,道貌岸然的我们只能伤害更多的人。

网上也曾有人发帖来说明药家鑫在此前是个什么样的人,里面将其写成一个文静,内向,不与人冲突,学习好的典型的好学生式性格。而这样的描述反而施恩更加无法理解,为何会到这这起无法让人理解的案件的发生。在今日说法节目里,记者对这个案件进行了调查,而我也依据其调查,加上专家的评论,来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希望我的思考能帮助大家理性的来看待这起悲剧。而不是泛情绪,仅仅从情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网上的帖子及今日说法中,我了解到,药家鑫的确是一个文静,内向,不与人冲突,成绩优秀的孩子。在网上还有说法是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而且他由于家庭管教过于严格可能存在自卑心理。而在今日说法节目里,专家后来的评论也是说家庭教育及“直升机父母”造成了悲剧。且都动不动就给他打上泯灭人性,杀人恶魔的情绪化标签。专家所说的观点很有道理,但我想让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

我认为,他被捕后所说的那句话:“怕撞到农村人,特别难缠”,已经体现了他的深层动机,及性格的不健全。这句话包含了他对失去自己现在地位的恐惧,应对突发事件的盲目性,以及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我认为而大家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像他一样的,很多人存在的,对农村人的根深蒂固的严重的歧视心理。这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心理偏见,才导致他在无法自控时,在错误的价值道德观前选择了,结束那些再他的道德观里低贱的生命,以达到结束他极力想逃避现实的目的。还有其强烈的虚荣心,包括与优秀学生的强烈自负心理。还有就是对方是个弱势的女性。其次,这也体现了我国法制教育的失败,因为药家鑫在当情绪爆发时,其不够强大的法律意识完全无法阻止其心理缺陷所产生的疯狂念头及疯狂行为。

在其后他第二次撞到人之后,下车就想跑这个行为,所体现出的强烈的逃避心理,就是对将要承担责任的极端的恐惧。而在第二次被撞者的亲戚阻止其逃跑,药家鑫曾想要将其用车撞到,这也同样体现了在超极端的恐惧下,其所作出的毫无理性,疯狂的以逃避为目的的愚蠢行为。可以说,当时的药家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诱发了其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最终导致其精神崩溃,从而在极端恐惧的情绪驱使下,以逃避为目的,而在毫无理性状态下选择的其心理缺陷所能导致的方向的行为。

可以说,他在那段疯狂的时间里,他在被巨大的情绪左右下,而随着自己的各个缺陷所摆布,而采取的极端情绪化的行为的状态就是恶魔的状态。

而我们应该从他的教训中去反思,来寻找那些有一天同样足以至我们于死地的缺点,并改掉它们。同时,这个案例同样告诉我们,我们要学去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左右了我们的判断,否则我们也肯能变成魔鬼。还有,我们要明白,歧视别人,对别人抱有多大的偏见,最终会通过其他方式让我们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学会包容和理解,会减少我们自己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当然,以上都是基于不完全的信息通过我的思考的出的一点感悟。或许里面会有其他因素我由于信息或能力原因没有考虑到,而得出了这个不够完善的推论。希望各位网友能多多指正,来让我们能从这个悲剧中挖掘出原因,并以此来反思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心理缺点,以阻止将来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类似悲剧的主角。

当然,我们站在这件事的面前并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说置之不理。因为事件的背后更有着糜臭的社会风气,不健全的法制,可畏的人言在作祟,仿佛置身事外的我们也脱离不了干系,所以在指责别人之前,请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小学时的那句话:“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应随着我们学识的增长而不屑的抛之脑后。

对药家鑫案件的体会 篇3

关键字:药家鑫

媒介审判

庭审报道

一、案情简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于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学府大道驾车撞伤被害人张妙,下车后,药发现张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码,便拿出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此后药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药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3月23日,在经历延期开庭、补充侦查后,药家鑫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4月22日,西安市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 元。月28日,药家鑫不服,以其罪行并非极其严重,系初犯、偶犯,且有自首情节,应依法从轻处罚为由提出上诉。

2011 年5 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6月7日上午8时,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

二、药家鑫案件电视媒体报道

(一)《新闻1+1》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

3月23日,《新闻1+1》播出了专题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节目以“药家鑫如何从一个交通肇事者演变成为一个杀人犯”为话题展开报道。节目采用的是当天庭审现场的录像画面,并一一介绍了出庭人员,其中包括药家鑫的同学。节目中详细讲述了案件发生的经过以及药家鑫杀人的动机,为观众还原了案件的相关事实,并穿插播放了庭审现场中药家鑫的悔过及受害者张妙的丈夫痛苦的部分片段。

这一期节目的嘉宾是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谈及被告人药家鑫有自首情节时,主持人向嘉宾提问药家鑫是否应该被判死刑。李玫瑾教授指出,此案的审判结果还要考虑是否取得被害人家属宽恕等因素。之后她就药家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题,指出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一种观念,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缺失的原因。之后,节目播放了药家鑫在庭审上对自己从小到大练琴、学习经历的描述。

节目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药家鑫拿刀杀人的动作是一种强迫行为变成替代行为,是从小练琴形成的机械性的重复动作,是在他内心委屈和不甘需要发泄向时而向下砸琴一样的动作,这是药家鑫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在遇到不顺时把人作为不良的客观刺激物来看待,认为把人做掉了,刺激物就不存在了。

之后,节目记者就药家鑫性格的矛盾性,对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就药家鑫所说的认为农村人难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最后呼吁大家要客观的看待人和事。

(二)《庭审现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

6月18日,《庭审现场》播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节目首先介绍了药家鑫杀人案犯罪现场不远处的一起车祸,由车祸追溯到和药家鑫案件的联系,最后才介绍案件的主犯药家鑫。节目详细描述了当天庭审现场的状况,包括药家鑫的犯罪经过、犯罪过程的思想内容、忏悔及请求原谅的画面和被害人律师的陈述、被害人家属的悲痛以及法官对此案的评审。

三、药家鑫案电视媒体报道分析

(一)标题比较分析

关于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都是围绕庭审现场的录像展开的,《新闻1+1》的《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题目,更多的是从心理方面考虑,由此引出这一期的主要讨论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时也与本期所请的犯罪心理学的嘉宾相吻合。此外,标题 “从撞人到杀人”,所表示的案件性质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激起了观众的收看的兴趣。

《庭审现场》的《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则比较平铺直述,偏重于还原庭审现场的真实情景,详述庭审过程,符合《庭审现场》一贯的播出内容相符,和其它的犯罪案件没有太大的区别。标题唯一的亮点是“大学生”,比较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二)切入点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主持人一开始就提及“药家鑫在去年十月份时开车撞倒一个人,他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理解的方式,从车里拿出刀,把受害人连刺几刀,将其杀死。在事发时,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个交通肇事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从药家鑫的犯罪动机进行切入,将大家心里都想了解的原因呈现在屏幕前,预示着节目把重点放在药家鑫身上,重点评论药家鑫杀人动机,深层剖析了他杀人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及杀人案件,而是从另一起车祸进行切入,然后把两个事件进行结合,最后引出两个案件的同一制造者药家鑫,还原事实的来龙去脉,详细描述案件过程和其中因果关系。一个大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连闯两场大祸,相比起《新》中只就一个杀人案件进行报道,预示着节目更偏重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三)评论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李玫瑾教授把药家鑫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为社会和家庭因素,把药家鑫的杀人行为分析为一种惯性动作,是药家鑫对现状不满和不甘的宣泄。她的分析虽然是就是论事,但很多是专家通过“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没有实证支持。对药家鑫的行为判断的结论下得“过快”,过“学术”,过“科学”,加上煽情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要为药家鑫脱罪的感觉。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主持人的话语带有对药家鑫的不满、选取的庭审片段多是原告指责药家鑫的犯罪行为、在现场哭诉张妙的死给两个农村家庭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药家鑫的行为感到愤怒,在质询药家鑫的过程中公诉人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主持人及旁白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观众的思维导向,有失公正、客观。

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中舆论导向明显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采访了哭诉哀求的药家鑫,凄惨可怜的悲状很难不让电视机前的关众产生怜悯之情。同时,只有一位专家李玫瑾教授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却忽视了反对者的声音,很容易误导观众。《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则过多的选取了被害人家属悲惨的画面以及被害人律师咄咄逼人的陈述,对药家鑫颇为不利,有失公正。

(二)专家评论不确切

李玫瑾教授将“强迫行为”强加在药家鑫身上,将药家鑫杀人的动作比喻成弹琴的动作,把药家鑫的行为说成是对现实不满的发泄,这样的评论虽为一家之言,但是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在《新闻1+1》这样的央视王牌节目中出现,会使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下降,节目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在《新闻1+1》中,节目制作方在进行庭审报道时措辞比较客观,如实报道本案。同时,对于原告妻子、被害人张妙的照片进行了处理,保护了公民的隐私权。而在《庭审现场》中直接使用了未加处理的死者张妙的照片,而且不止一次出现;从主持人的串词中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对药家鑫的指责和愤懑。不论是死者还是犯人,他们都应受到尊重,媒体作为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引领者更应做好表率。

五、应该如何改进

(一)公正报道,不做任何一方代言人,维护司法尊严

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如实报道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原告方、被告方、律师、法官等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只介绍某一方的看法;尽量不带个人偏见,真正表达公众舆论,让观众去评判事实。

(二)节目评论保证真实性、客观性

用事实说话,报道要准确全面地反映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表评论时要清楚地交代信息来源,用词平和,不宜使用过分强烈夸张的词语。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措辞严谨,不使用具有恶意攻击性的贬义词语,以免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在报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采用着重事件淡化人物的写作手法,减少伤害。对犯罪案件中的受害人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注意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名誉,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六、结语

《新闻1+1》和《庭审现场》对于药家鑫案的报道都符合它们各自节目的特点,但美中不足的地方确实应该改进。不只是央视,包括其他媒体也一样,它们的职责是通过客观、理性地揭示事实,把审判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他们有权向公众报道案件的事实、审理过程及结果,但不能侵犯司法独立,不能引导社会带有激进倾向的舆论,发表未经证实的猜测、非专业的评论。

参考文献:

1、《传媒法规与伦理》 王军 2010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从“药家鑫案”看庭审报道的规范与要求》 樊玥辰

3、《从药家鑫案电视报道看庭审报道得失》

刘栋梁

4、《该如何看待药家鑫案?》

上一篇:小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痛的飞跃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