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人生哲理

2024-10-15

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人生哲理(精选8篇)

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人生哲理 篇1

怀疑主义、科学怀疑精神与科学信任--论现代专家信任系统的建构基础

专家信任系统是信任的制度保障的重要一环.专家信任系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应当是一项诚信的事业.专家信任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的基础:认识的确定性和科学家品质的可靠性.但怀疑主义对认识的确定性的冲击,近年科学界本身出现的.种种科学不规范行为对科学家品质可靠性的置疑,使得公众对这一系统的可信任性产生怀疑.如何消除公众的怀疑心理,建构现代专家信任系统?这需要重新界定怀疑主义、怀疑精神,并构建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作 者:吴秋兰 WU Qiu-la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ECS EDITION)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专家信任系统   怀疑主义   怀疑精神   科学信任  

论北岛前期诗歌的怀疑与叛逆精神 篇2

摘 要:北岛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朦胧派诗潮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北岛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领袖。在其前期诗歌中具有强烈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是蒙昧时代觉醒者的呐喊。本文着重从文革背景下的诗人创作历程以及与朦胧诗派相关的诗歌特征来论述北岛前期诗歌所具有的怀疑与叛逆精神。

关键词:北岛 前期诗歌 怀疑与叛逆 朦胧诗

1.文革背景下的北岛

1966年至1976年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刚从战争创伤苏醒过来的中国所造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十年文革”好比一把巨大的枷锁锁住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人们失去了方向,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文革”是在中国遭受多年的战争灾难后重建家园的背景下发动的。残酷的战争让人们脆弱的心灵变得无比敏感,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既而隐藏自己,怀疑一切,处处充满着火药味。一些本是文艺内部的争论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像是恨不得再一次“焚书坑儒”,把一切自由文艺者当做反动派,当作人民的敌人来对待。在这样的文化专制下很难有真实反映生活的自由文艺了。文艺者的创作一早就被“主题先行论”的主题限制了。“文革”主流文学受制于政治。有些人把“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分为“显性文学”和“潜性文学”,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做讨论,引用这一说法。这里所说的主流文学就像是所谓的“显性文学”。“显性文学”是指可以公开发表在国家报刊上的主流诗歌创作,是那个时代政治的代言人,这样的文学不是文学,而是演讲稿,是“宫廷颂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即使在如此专制的政治氛围下,也会有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潜性文学”。“潜性文学”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下文学。他们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公开的媒体传播,而是自发形成的隐藏于“地下”的文学团体和个人。他们多以手抄的形式交流思想。诞生了一批思想进步前卫的作家和诗人。以北岛,芒克等为首的诗人所创办的《今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由此形成了一批“今天派”作家,也是后来“朦胧诗”派的核心力量。而作为“今天”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北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一首《回答》则掀起地下文学抗争的高潮。举起了时代反抗压制的正义大旗。

北岛是在十年浩劫的一场噩梦里崛起的诗人,“文革”让无数人身心遭到伤害,人性被严重扭曲,人格荡然无存,人们的价值观在狂热的洪流冲击下全面崩溃。在这期间北岛也深受其害,他的妹妹姗姗正值豆蔻年华之际却被下放农村,后来姗姗因救落水青年不幸罹难。北岛没有去下乡而是留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做了工人。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文革”给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是他的校友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让他身心剧痛。他开始怀疑新中国刚刚苏醒的“繁华”的真实,怀疑政治高压下文学主流所宣传的和平盛世,同样他也怀疑被判作反动派、走资派的阴谋批判。自此,不幸的诗人便拿起了手中愤怒的笔,把一腔怒火全部倾注在了诗句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北方的岛屿”不食人间烟火,拒绝时代污浊的侵蚀。以冷峻、坚硬、雄浑的气度而成为一个时代觉醒者的呐喊。

北岛之所以会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与当时的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由歌颂、怀念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朦胧诗才得以浮出水面,从“地下文学”真正走上诗坛,并被社会认可。北岛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才为人所熟知。此后,不管赞扬也好,批判也罢,北岛始终坚持着他的诗歌创作。

2.北岛诗歌内容上的特点

对于北岛诗歌的分期,现代诗论中观点还是比较相似的,像张闳教授把北岛诗歌分成“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是以1980年为界划分的。在这里我采用一个比较通俗的划分观点。把北岛的诗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后期是从80年代末至今。这样写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这些有名的诗作都是属于前期诗歌的范围。

2.1怀疑现实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诗人在这首诗里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诗人并不是唯心论者,相信所谓的宿命,但面对像是梦魇一样的现实,诗人怀疑,宁愿难得的糊涂。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是的,这时的北岛已经开始怀疑现实,开始怀疑这样下去走不通。诗人也曾渴望黑暗之后的黎明,但他却太清醒,没法做着黑暗之后定是黎明的梦,他知道“冬天的废墟/缅怀着逝去的光芒。”“正午的庄严中/阴影在选择落脚的地方。”(《陌生的海滩》)他清晰地看到就算是正午也依然有黑暗。诗人用怀疑的眼光清醒地看着这个世界,一切丑陋的嘴脸,虚伪的面孔都难以逃脱诗人敏感锐利的眼睛。即使“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红帆船”仍然“静静地航行”(《红帆船》)。当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却心存希望的火种,那就不至于发生人性的扭曲和裂变。怀疑历史瞬间的消逝,但前途的道路依旧存在,残酷的现实需要诗人冷静地对待。即使是一个人的奋斗。

2.2怀疑爱情

现实的黑暗让北岛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使他怀疑,从对现实的怀疑进一步怀疑爱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压抑的。例如:《雨夜》原本是一个美好而又单纯的爱情故事,但在诗中我们看到的却不是浪漫和温情,“水洼里破碎的夜晚”“低低的乌云”“潮湿的手掌”“黑漆漆的门洞”,就连太阳也是“血淋淋的”,这些苦涩的意象很难使人联想爱情的甜蜜。又如:《见证》中将“我们那陌生的目光”比喻成“两杯苦酒”,还有“被死亡肯定的爱情”,这些都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在写爱情吗?是的,是在写爱情,但在诗人的意识中,苦难的现实已经将美好的爱情压制成同样的苦难。“他的怀疑精神使他无法放纵自己的激情”。这就是时代所赋予北岛的怀疑和叛逆精神。“历史的浮光掠影/女人捉摸不定的笑容……”到处都是“可疑之处”,最后可疑的还有他自己。

2.3怀疑自己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诗人怀疑叛逆着世界,很清楚,但对于自己,他同样永远是个陌生人,诗人同样怀疑自己,他说:“我畏惧黑暗/却用身体挡住了/那唯一的灯/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敌”,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是矛盾的,他畏惧黑暗,但同样也害怕光亮照进那被他视为“仇敌”的心。“沿着鸽子的哨声/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迷途》)。诗中的“鸽子”“哨音”“森林湖泊”的意向并不是说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而是诗人心中追寻的历程。诗人渴望的“天空”却被“森林”挡住,走向“湖泊”看见的却只是“倒影”。“深不可测的眼睛”让诗人不得不怀疑追寻目标的可疑性。诗人怀疑自己的理想,也怀疑着自己。

2.4怀疑之后的叛逆

“他没有船票/又怎能登上甲板”(《船票》),他并不幻想偶然的机遇,他说:“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献给遇罗克》)。诗人在这里并不仅是一味被动的怀疑无奈了,他开始反抗了,即使是“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在另一首献给遇罗克的诗中,到处都是“悲哀的雾”“补丁般错落的屋顶”“灰烬般的人群”“贫困的烟头”“疲倦的手”“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压抑而又诡异的意象,使这首悼亡诗显得凄凉、悲怆,遇罗克是诗人的朋友,在那个不允许思考的时代,他思考着,所以他被处死了。诗人怀念朋友遇罗克,宁愿做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北岛明知道清醒的下场,却依然勇往直前,他不相信,他怀疑着,叛逆着,反抗着……

3.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北岛前期的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充满着怀疑与叛逆精神的诗句。诗人用批判的心态,积极的反抗构成自己诗歌创作的主要基调。通过上面对具体诗句的分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北岛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十年文革浩劫,在政治高压之下,人们已经看不清现实,他们盲目地相信所谓的和平盛世,相信表面的宁静。只有诗人北岛孤独的清醒着,而又前途无路,只好用颓废,失望的余灰掩盖自己。

因此,北岛诗歌中充满了暗晦阴冷的意象,比如“断壁、冰、死亡……”“水洼里破碎的夜晚”“低低的乌云”“潮湿的手掌”“黑漆漆的门洞”,就连太阳也是“血淋淋的”,这些苦涩的意象很难使人联想爱情的甜蜜。《见证》中将“我们那陌生的目光”比喻成“两杯苦酒”,还有“被死亡肯定的爱情”还有在一首献给遇罗克的诗中,到处都是“悲哀的雾”“补丁般错落的屋顶”“灰烬般的人群”“贫困的烟头”“疲倦的手”“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压抑而又诡异的意象,使这首悼亡诗显得凄凉、悲怆。“采摘下的野花继续生长/开放,那是死亡的时间”(《你好,百花山》)“开放”为何成了“死亡”的时间,难道是蜡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点燃即意味着慢慢消亡?北岛的诗具有浪漫主义气息,但是我们却很少从他的诗中看到一些浪漫主义风格常用的意象。诸如:花、大海、天空、土地等。更多的是“栅栏”“冷霜”“断壁”“网”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意象群。“依靠着残存的阶梯/在生锈的栏杆上/敲出一个个单调的响”(《陌生的海滩》)“高耸在漂浮的尸体上/高耸的八月/八月的苹果滚下山冈/熄灭已久的灯塔/被水手们的阳光照亮/照亮的是八月/八月的集市又临霜降”(《红帆船》)。

另外北岛诗歌具有朦胧诗的共同特点,朦胧性和象征性。北岛也有人称他为象征诗人。“朦胧诗”的意象往往是变了形的。例如他的《触电》里“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握手本是人们表达友好的方式,可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阴谋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严重的危机。让人们充满了不安全感。这样的意象是不正常的,是变了形的意象。“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被送葬的人是你”(《回声》)。狭小的峡谷来了一支送葬的队伍,“我”本是一个旁观者,却怎么又成了被送葬的对象?这样的朦胧意象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历史的断裂,一个人是无法改变的。

北岛诗歌所具有的朦胧性以及意象的独特,让人难以理解,北岛以及北岛诗歌都是一个难懂的符号。在他的诗文比题目还多的(《生活》)中一个“网”字形象的表现了生活就像一张交错的网的特点,北岛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个独特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却很难被人们理解和认可,人们批评他的诗歌意象晦涩、难懂、生硬,诗歌里充满颓废,不健康,悲观主义,让人们感觉一切都是绝望和徒劳。“黑暗/遮去了肮脏和罪恶/也遮住了纯洁的眼睛”(《残酷的希望》)。北岛的这种对现实的怀疑让人产生“审判日”即将来临的恐惧错觉,而他的叛逆也让人分不清“阳光”与“罪恶”的区别,似乎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受害者,自己也是,而且是“无从反抗的无奈的受害者。”

历来对朦胧诗“悲观”“颓废”的批判从未停息过,顾城、舒婷等也难以幸免。顾城有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为他护航,舒婷的“悲剧”多是委婉、温柔的忧愁之词,世人皆已原谅,但对诗人北岛的“一切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却不曾大方。他们认为北岛的“悲剧”太严酷、难以接受,让人绝望。他们还认为诗人怀疑人世间的虚伪、怀疑“友好握手”背后的阴谋,在他心中似乎一切恶斗都是有目的的、有功利的没有真诚、没有善良。其实不然,从他的这些诗以及诗的特征中,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一点,那就是无论从诗歌内容还是诗歌创作手法上,最主要的是都透露出一种怀疑和叛逆精神。即使有些颓废,但并不是真正的消沉,而是有寄托的,有希望的。

4.怀疑与叛逆精神里的希望之光

北岛的颓废只是虚有的外表,只是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下暂时封闭自己。在“文革”的一片废墟下,北岛其实并不认命,并不服从所谓人生来的宿命。他从未停止过对个人命运,甚至是对时代命运的抗争。北岛是一个在寂寞的废墟下孤独的吟唱者,满身的创伤、清醒、执拗的诗人们总会容易被一个时代所抛弃。而北岛却亦如屈原式的悲亢,他以“死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绝望,更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抗。诗人悲壮的歌唱,希望能把人性和现实唱到人们心中。北岛所要表达的不是“落日的凄凉”,而是对夕阳抗争的“悲壮”。北岛不是胆小鬼,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是普罗米修斯拯救人类的悲剧英雄。

普罗米修斯敢于反抗最高的神权盗取火种为人类铺撒希望之光。在北岛“颓废”“绝望”的废墟里,我们一样可以找到“火种”。“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回答》)。“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于是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在我透明的忧伤中》)。“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走向海”(《红帆船》)历史铸成的悲剧无可改变,诗人面对现实,可是诗人看得见五千年的深厚的历史。诗人拄着一根拐杖在罪恶的废墟里支起一片属于悲剧英雄的土地,在他的上面插上一面旗帜,即使是世界末日,诗人播在废墟里的“火种”挣扎着在悲剧里获得永生。

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让刚复醒充满生机的土地变得一片汪洋,脚步匆匆春天两次“走向冬天”。苦难的岁月,北岛一个人坚持着唯一的岛屿。清醒透彻地看着满目疮痍的世界。四周都是一片汪洋,涨潮前的宁静,诗人用怀疑叛逆的眼光注视着。他不相信宁静。“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这是大涨潮前的宁静,诗人清醒着,怀疑着,叛逆者……

站在文革废墟下的北岛,用怀疑和叛逆的精神,挑起了反抗时代的旗帜。播撒希望的“火种”,是一个悲剧英雄。

北岛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一个在国内备受人们误解和冷落的诗人却能先后在国外获得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奖。

对于北岛的研究现如今日臻成熟和深入,北岛本人也多次接受大陆记者采访,真切实在地解剖自己。对人们的误解和偏见淡然一笑。“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但是北岛这只曾在黑夜蛮荒时代振翅独翔的“冷面雄鹰”像是一座英雄纪念碑一样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属于他的一片宁静之地。北岛前期诗歌具有的强烈的怀疑与叛逆精神也必将成为每一个时代觉醒者呐喊时手中最锋利的长剑。

参考文献:

1.北岛.《北岛诗集》[A].鹭江出版社,2008.8

2.杨四平.《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Z].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第1版

3.史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A].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4.杨岚.《清醒与执拗并存》[Z].《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第14卷第4期

5.洪子城.《北岛早期的诗》[Z].《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8卷

6.丰晓菲.《简论北岛前期诗歌的关键词》[Z].《科教文汇》.2006.4

7.唐晓渡.《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Z].《当代作家评论》.2004第3期

8.李林展.《震响之后的真实—北岛研究综论》[Z].《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9.张爱叶.《走进北岛—北岛诗歌浅析》[Z].《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

10.王文生,曹帅奇.《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衰退》[Z].《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第2期

11.石军.《北方的孤岛—北岛诗论》[A].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12.黄菊香.《北岛前期诗歌创作思想略论》[A].

怀疑与信任 篇3

人的内心复杂多变,捉摸不定,有时纯洁得像一张纸,有时又让你防不胜防。在这让你眼花缭乱的世界了,是选择怀疑还是相信。

时间追溯到秦朝。秦王一统天下,功盖三皇五帝,自封为始皇帝,手中权力盖天,但是他一天到晚忧心忡忡,怀疑周边有人要谋权篡位,夺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便不断地将功臣一个个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听到儒生非议自己,便将所有怀疑的儒生统统逮捕,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可疑之人。过度的猜疑没有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终究因心力交瘁少活了许多年,并因此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所以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

有趣的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恰恰与秦始皇相反,是另一种极端。秦始皇驾崩,胡亥登基。这位君主胸无城府,无治国之资,对奸臣赵高言听计从,赵高说什么都会信,最终导致赵高大权在握,有造反之心,有造反之心,指鹿为马,杀异党,而胡亥也稀里糊涂相信眼前的鹿就是马。假如胡亥稍微怀疑一下,便能察觉到赵高的反叛之心,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个王国之君的骂名。

所以说,一味地相信,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中华文学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推崇中庸之道,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因此应该适当,不走极端。

怀疑相信都要适可而止。无论是一味怀疑还是一味相信,对自己还是大家,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一味怀疑,内心将被自己禁锢,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举目无亲无法继续在这个世界立足的下场。而一味地相信,盲目地听信他人,如果那人心存恶念,利用你,那么你只能沦落为坏人的工具,并以此为乐。

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该相信的要相信,因为相信能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彩;而该怀疑的要怀疑,因为怀疑能够让你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鼓浪屿有个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店内只有三张桌子,生意却极好。老板偏好用产自牙买加蓝山的咖啡豆冲泡成咖啡,据说一杯咖啡就足以香浓得让人终生难忘。材料二:劳动人事部门将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归为三大类:首先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其次是既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又通晓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才;第三类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看似两个材料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不然。多则材料的审题就是求同。那么,应该首先一则材料一则材料的分析。第一则材料:说“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效果如何?“生意却极好。”

告诉你什么?经营一种东西,效果极好。专

一、专业,搞好了是很受欢迎的。专业性强,做到高、精、尖。人才亦如此。

第二则材料:说“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归为三大类”。(具体哪三类对立意没有用)

“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不等于说特别专业的人才没有需求,不受欢迎。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专家指出,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中。

或者说,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 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俗称一专多能的人才。

人才=专业突出+多种能力。

凡是人才,都会受重用。我们要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又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呢?

何为复合型人才

所谓用人单位青睐的复合型人才,它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不仅是某个专业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经验,还需在相关领域具备较高的技能,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深度,知识面又有一定的宽度。要做到一个基本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积累。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能具备两个及以上的职业所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四招打造复合型人才

首先:不仅关注自身工作,更要关注行业发展。

Amy和Dave同去一家展览展示公司招聘英语翻译,招聘时,人事主管发现Amy的英语很优秀,基本上对答如流,没有丝毫顿挫。Dave也不赖,但是Dave再和人事主管接触的时候,不仅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人事主管的问题,而且还用英语向人事主管介绍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已经看到并且自己所能为公司做的,这让人事主管非常欣赏Dave。自然而然,Dave在面试后的第2天便接到了公司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看出,Dave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对知识的掌握熟练,而且对将要发展的行业有过相对详细地了解,打开51job的招聘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点,无论什么职位的招聘,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其行业背景的了解。因此当你要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对本身将发展的相关行业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

第二:积极累积本职业相关知识技能

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85%的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以往有所变化,主要在于能力强度的要求方面更为体现,特别是更加强调理性与务实,已经从重视人才的学历转变为重视人才的工作经历。

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现在的求职者,已经不是一本文凭闯天下的时代了,更多的企业要求求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操作能力。而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业环境下,我们通过正常的工作渠道很难进行职业技能的多元化培训,所以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看自己对待工作与职业发展的态度了。聪明人会非常积极的利用/寻找各种机会开进行职业实践,职业拓展。如积极协助同事的工作,主动寻找额外的工作机会,争取更多的轮岗机会等等。与此同时可以较有针对性地参加自身进修,专业培训,这样可以帮自己更快一步走向复合型人才。但同时,能力方面的培训不可盲目,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充电方案。如果自己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避免误入歧途。

第三:深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复合型人才并不完全表现在本职业相关的复合,更表现在其职业能力的多元化。换言之,如果你现在的职业没法做了,你还应该能很快地从事另一份职业。这样,寻找本职业之外的新的职业领域就很重要,也很必要。单就职业发展来说,如果你所做的职业也正是你所需要的,那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只可惜对于大部分职业人来说,所做的工作都并非自己所爱,因而会在个人兴趣上寻求寄托。所以如果深化发展兴趣,并把它发展成一项职业技能,那合适的时机就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帮助了。如身为客户经理的LISA,平时很喜欢帮助别人,并以与客户交流为乐,所以与客户的关系一直很棒,更有很多客户朋友;她也喜欢与员工谈心,同事及下属平时有什么事总喜欢与她交流,如什么跳槽呀,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呀,晋升机会之类的事,总是与她商量,当然LISA很是以此为乐。慢慢地LISA知道这也就是咨询,也知道现在有专门帮助别人职业发展的职业叫“职业规划师”,于是后来就积极参加了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培训。通过两多个月的系统学习后,LISA深深发现她爱上了职业规划师这个职业,而目前也正准备从事全职的职业规划师呢。

第四: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意识,别墨守成规。

Lee是某著名外资企业的HR主管,他坦言在招聘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在寻找具有“国际化”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受人才所在的地域局限,必要时,他还会考察求职者对行业背景的掌握、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与人交往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深入、整个社会进一步开放,企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需求量呈现不断放大的迹象。

理清思路,朝复合型人才迈进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走势分析,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走高。对于职场人来说,把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人才是个很重要的发展思路。但这其中需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所谓的复合型就是什么都干一点,什么都了解一下,还有人认为复合型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转换工作来实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一定是要建议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这样才会复合得有道理,复合得有效益。这样才能让我们坚定地走上复合型人才之路,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高中学生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必须讨论。

贵而求精,精而求全

微笑着前进,只留下时间的专注,一直到时间过去,路灯吹熄,也不舍得忘记。

“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竞其业”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如是说到。十年如一日,与笔锋争夺事业,为梦想而专注求精。他用对文学独一的痴迷和专注,用精益求精的心态书写出一本本如“欧也妮·葛朗台”的文学巨著。凡事只求专一,精于一事并为之努力应被奉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条。

鼓浪屿有个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店内只有三张桌子,老板只偏好用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豆冲泡成咖啡,然而贵而求精让他只用这样一种咖啡豆也能冲泡出香浓可口让人终生难忘的咖啡。正是这样只对蓝山咖啡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处事方式让这家咖啡店生意红火,让人终生难忘。

辛勤专注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即为专注求精。读书如此,生活中更应如此。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轻的时候没有可以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却能够一个人在人声鼎沸的茶馆中读书。这位年轻的学者不曾为纷繁外物所扰,独守自己挚爱的物理专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读,只刻苦专注地钻研物理学,精益求精,终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巅峰。试问,倘若他不能守得一处专心钻研,而是凡事三分钟热情,即使再许多方面都涉猎甚广,却不能精于一道,那么他岂能登上世界物理的珠峰?“蚯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凡是贵在精而非多,如此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倘若如非洲的狼群一般,每只羊都想要捕食,最终反而一只羊也没有捕到,终将落得在沙漠中被活活饿死的下场。贵而求精当被奉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条。

然而当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像李政道,巴尔扎克这样的科学、文学巨匠,我们不仅仅需要每个领域独到的专业精英,也期待复合型人才。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既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又通晓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同样也被劳动人事部门期待。如当代男神,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键,在音乐方面同样是一位皎皎者。他做到了“精而求全”。

贵而求精,精而求全当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的人生目标。如此,方能穿越路途的荆棘,到达成功的彼岸。

咖啡与三明治

作者:哈师大附中高三王同学

有两种美味:一种是咖啡,纯粹,品一口,惟一种纯正的芳香令人回味;另一种是三明治,丰富,咬一口,肉与菜,面包与调料的混合萦绕齿间。人生似乎也是如此:有些人专注于一件事,倾其一生,而有些人涉猎甚广,多面精英。两条路都能通往成功,关键在于你适合什么:咖啡还是三明治?

你的咖啡纯粹,足球为豆,以一声坚持细细研磨。

90岁高龄的你被授予2014年FIFA主席,尽管颁奖人示意你不必上台,你仍取下耳机,上台发表感言。足球,这是你一生的事业,从一个记者到职业撰稿人,从无名小卒到日本足球界的国宝,你见证了年轻一代的成长,见证了第一次进入世青赛决赛的欣喜,见证了无数次的欢笑与泪水。是的,你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一项事业,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贺川谷,这位白发苍苍却依旧不停报道的人,在历经10届世界杯,5届亚洲杯后,以他的专注与执着沉淀出最浓郁的咖啡。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咖啡的甘甜与苦涩尽在其中。如若一丝松解,一丝动摇,那样的咖啡便带上不完美的异味,人生中便多了一份不坚定。如此,又怎能只凭一件事取信于人?由此可知,咖啡只能用坚持与信念研磨,要不得一丝马虎。

你的三明治丰富,学术为肉饼,以淡泊名面包将她包裹。

一双布鞋,一身布衣,你站在讲坛上一派仙风道骨,讲课行云流水,让人如痴如醉;网民称你为“扫地雷”,身怀绝学,却默默无闻,身为中国科学学院院士的你,却并没有为“布鞋院士”的呼声而改变一分心境,你一如既往的从容随性。学术与精神的双重丰满,你做到了,你不仅是遥感领域的专家,更是在物欲时代引领精神潮流的先知。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系主任,在他极简的主义与极丰的学术之间持以平衡,打造了一份包含思想与头脑的三明治,三明治,肉饼与面包都是制作的关键,兼而有之,加以平衡才能成功。

煮咖啡之人数不胜数:史记之于司马迁,建筑之于梁思成,正义之于马拉拉,浓郁芬芳;做三明治的人也不在少数:赵薇的转型,余佳文的创业,也都馨香美味。但关键在于你,专注还是分散,一生还是一阶段?想清楚你要成为的是单一的咖啡还是复合的三明治。

精熟一艺 不若博学

总有人喜欢鼓浪屿那家只卖蓝山咖啡的咖啡店,总有人喜欢那位日本寿司大师一生一事的虔诚,总有人钦慕卖油翁沽油的从容淡定.....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如今社会里,复合型人才才是职场的宠儿,我们在专精一门技术之时,更应丰富自我,有“专”至“博”。世人皆见戚继光的马上功夫,感受着“铁竹阵”大破倭寇的畅快淋漓,却不曾想着其长袖善舞的本事。没有人际交往,没有同僚举荐,没有胡宗宪庇佑,世闻终究会少一个抗倭将军,少一个“戚爷爷”!多少叛逆少年迷恋韩寒的文字,凛冽如北风,锋锐似刀剑。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更是一个成绩优秀的赛车手,在作家与赛车手之间切换,他游刃有余,应付裕如。

在高校专业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专业人才后,近日复旦大学等高校终于开始试点通识教育,社会是部精密的大机械,专业人才宛若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零件,修修补补固然很好用,可久而久之的满负荷运转令这个大机械难免生硬滞涩,我们需要“通才”来为它上点润滑油。这也照应着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三类人才: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既通国际,又知本地实际管理的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营销人才。

专才不见得不会成功,可通才成功的离子,似乎更加发人深省,在赞叹苹果公司产品的美致,惊讶于乔布斯团队的科研能力时,也许会有人记起,20多岁的乔布斯,在大学那些充满祥意的东方哲学艺术,在喜爱曾子墨主持的美丽知性、优雅大方时,也许有人想过,她在达特茅斯的优异成绩,他在证券领域的叱咤风云,在中国首富的炫目光环下,我们理应记住,马云在西湖边的坚持。

不可否认,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专”,对伴侣专情,丢朋友专心,对父母专爱,对工作专注,但我想强调的是,“博”更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的。经历了花谢花开,你才能从每一个原子中体味世间的恬淡,品过了史之兴替,你或能更好地在每一次星际红移中触碰宇宙的边缘。唯有博学,让我们在缤纷世间感悟多样人生。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4

1、 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5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五)布置作业

西方哲学中的怀疑主义探析 篇6

一、概念

怀疑主义就是以克服独断论为目的,以已有的认识为反思对象,以人类特有的思辨能力为手段,经过艰辛的探讨而形成的怀疑客观世界和获得客观真理可能性的一种哲学理论。(怀疑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

怀疑主义有两种结论:一是怀疑有客观世界的存在。二是怀疑我们能获得客观真理。

二、独断论的含义

康德认为对人的理解能力不先加以批判的探讨或研究,武断地认为它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哲学理论,称为独断论。独断论的错误在于反辩证法,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作是静止不动、永恒不变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三、怀疑主义的发展历程

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浪、爱纳西德谟、阿里克柏、恩披里克.塞克斯都、休谟、康德。

(一)怀疑主义的奠基人:皮浪

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但他反对现象的真实性,就是说呈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真实的。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现如何”、“看来如何”。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事物之间没有固定的差异,所有事物都是不稳定的。

(二)爱纳西德谟(晚期怀疑论的代表人物)

爱纳西德谟分别从生物和人的角度阐述人的感受和人所处的四个层次,由于认识主体的各种差异所造成认识上的不同。从认识对象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变化造成认识上的变化。从认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认识是没有确定性的。

(三)阿里克柏

阿里克柏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理性上也必须保留判断,对一切事物不置可否。

(四)恩披里克.塞克斯都:晚期怀疑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首先,原因不在。原因和结果都是关系,而关系只是思维的对象,并非存在于实际之中,所以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存在。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根据,而大前提本身又靠三段论的结论所断定的那个事实才成立,所以是循环论证,故而无效。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在道德领,不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不到去设立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有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只有预防独断,抑制感情,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达到不动心和幸福。

(五)休谟

1.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休谟把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洛克把经验的对象称为观念),休谟的知觉等于洛克的观念。知觉的对象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的来源是不可知的。印象是原本,观念是摹本。休谟取消了洛克的双重经验论,他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归根到底,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休谟认为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关系”。与此相应,人类的知识则分为:一、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这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果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等。二、 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包括几何、代数、三角等。

2.因果关系。知识就是复合观念的表达。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关系,就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或然关系。因果关系观念是指对象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用证明知识来解释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经验知识来解释事实的或然关系,但是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

(1)证明知识能否解释因果联系?由于证明知识只能解释不包含矛盾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但不能解释包含着对立的可能性的因果联系。例如,气象台预测明天会下雨,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明天不会下雨,这两种结论都有可能。就是说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只能解释必然性的关系,但对于可能性的因果联系是无法解释的。

(2)经验知识来能否解释因果关系?不能,因为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是犯了循环论的逻辑错误。我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到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我们不能用经验关系来解释不能经验的关系(休谟问题)。

(3)因果规律是一种心里的“习惯性联想”。习惯性联想,休谟认为当我们知觉到两个观念在空间中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当看到一个观念时就會想到另一个,在此基础上,通过联想就会形成的恒常的联贯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与答辩 [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90.

怀疑论与文学批评 篇7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喧嚣和骚动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作为精神背景的文化思潮还是作为思维方法论的哲学流派,都为20世纪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考的温床和操作的工具,促使其诞生众多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并获得众多新的结论。因此,有理由推断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时代”,正如韦勒克所言:“18世纪和19世纪都曾被人称为‘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20世纪却十分恰当。我们不仅积累了数量上可观的文学批评,而且文学批评也获得了新的自觉性,取得了比从前重要得多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内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新的评价。”(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冯黎明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然而,20世纪的文学批评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却是一个怀疑论(Scepticism)缺席的时代,这直接地影响了文学批评的思想厚度和削弱其批判的锋芒。与此相关,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往往是充当思想鹦鹉和知识看守的模仿式批评,更难窥见怀疑论在批评舞台上的精神背影,这不能不造成其理论的局限性和思想被遮蔽。因此,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接纳怀疑论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理性工具,在一般形态上,把怀疑论引为基本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在具体应用上,将它作为思考和分析的技术工具。从而将怀疑论作为主流文学批评的对立者,以期诞生新的批评观念和获得新的批评话语。

 

康德曾经以幽默的口吻把怀疑论称之为“哲学上的游牧民族”(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对怀疑论作出比较辩证的评价。参见蓝公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序言”。)。对它的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和破坏精神安宁的理性冲动给以戒备,然而也对其动摇独断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价值给以积极的赞许。其实,我们对于怀疑论进行历史的溯源,无论是古典怀疑论、近代怀疑论,还是现代怀疑论或者后现代怀疑论,他们的思想投影都闪耀着对蒙昧主义、独断论、实在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存疑与否定、提问和批判的理性主义的光辉,为诞生具有反叛色彩的精神存在开拓心灵道路。古希腊时代的皮罗(Pyrrhon)和先秦时代的庄子,他们的怀疑论都为以后东西方的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而这些思想资源都潜在地影响了文艺。在21世纪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的文学批评应该延请怀疑论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的构成之一。

21世纪的文学批评延请怀疑论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最重要的思维策略之一是,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传统文艺理论的独断论,清除一切前思维的先验之见。换言之,就是对以往所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和观念与方法进行逻辑清理,采取怀疑论“悬置”(Epoche)方法,以存而不论的姿态对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给予悬搁和加括号,使自我的文学批评达到一种没有任何思维限制性的宁静状态。正像胡塞尔宜称的现象学的一个口号,即“没有前提”(Voraussetzungslos)所提倡的摆脱他者理论话语束缚的那样,21世纪的文学批评也应该从“没有前提”开始自己的逻辑行程,这就意味着新世纪的文学批评拒绝各种虚假意识形态的观念和方法的约束,不再俯伏于各种西方理论话语的压抑之下扮演一个思想奴仆的角色,而攫取到一张进入人格独立的精神剧场的入场券,获得自我的主体性求证和寻找到属于自我独白的话语。从怀疑论破除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独断论的理论意义上,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成为“从沉默开始”的求证自我的独立批评而不沦落为重复他者思想和话语的依附性批评。如果说胡塞尔认为“现象学从沉默开始”(注:赫伯特・斯皮尔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35页。)是借用了怀疑论“无言”(Aphasia)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一种思维方法对于他者话语的批判和拒绝从而倾听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意义,那么,21世纪的文学批评借鉴现象学“从沉默开始”的方法,以怀疑论的姿态斥拒传统形而上学给予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所设定的先验逻辑、理性观念和思维方法,对它们进行怀疑和否定、反思和批判,从而寻求自我的精神投影。

怀疑论和传统形而上学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决裂是否定“真理”(Truth)与“真实”(True)的绝对性存在,而传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则信守这种传统形而上学有关“真理”和“真实”的哲学原则。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借鉴怀疑论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怀疑和批判,消解以往批评活动中对于它们机械的思维承诺。怀疑论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中所信奉的“真理”和“真实”是虚假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属于人类精神的“洞穴幻象”。如果说“在古希腊,真理这一术语是指公开展现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的意思”(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册,第1155页。)是一种不够确切的表述,那么,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后形而上学意义的探究,则如此运思:“真理意味着真实的本性。我们通过追忆古希腊的词语Aletheia(存在物的显露)来思考这种本性。但是这能规定真理的本性吗?”(注: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他认为:“人在作为表象之正确性的真理之本质意义上根据‘理念’来思考一切存在者,并且根据‘价值’来估价一切现实。”在海氏的视界里,真理是理念的逻辑异化,成为价值的潜在象征品。怀疑论在这样的逻辑行程行走得更远,它认为“真理”与“真实”是传统形而上学所信奉的精神偶像,是人类精神史上虚假意识的产物。它们共同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暴力和思想极权,也隐喻着一种强烈乌托邦色彩的心灵冲动,常常为独断论开辟道路,或者张扬一种知识论为前提的话语权力而实现对于主体的自由和智慧的压抑。因此,怀疑论否定任何一种外在的绝对“真理”与“真实”,认为它们是一种空幻的精神狂想或者机械的知识论。怀疑论认为,“真理”与“真实”只在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显露,在主体的阐释和领悟之中。在这个理论意义上,文学批评就不应该再恪守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机械信守,也不再沉醉于无论是以知识论为宗旨还是以虚假的精神信仰为前提的任何旧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和真实观。只有这样,我们21世纪的文学批评才不会再拘泥于“文学与真理”、“文学与真实”或者“文学作品是否表现出真理”、“是否符合真实”等等这样陈旧的命题和提问,也避免像以往的文学批评那样遵循着各种理论的真理性约定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戒律,可以抛弃对于西方话语的简单模仿而走出一条属于自我发现的心灵道路,从而使文学批评获得独立的精神品格。

迄今为止文学批评都没有逃逸出历史主义的思维阴影,当然这和所有的精神哲学和文化活动都无法超越对它的膜拜有关,所以,“历史”成为令社会大众和个体存在所有创造活动与诗性智慧的抑制性力量,它甚至成为外在的物质性的扼杀想象力和审美自由的客体,潜在地充当了一个毁坏精神民主的封建君主。人们对于历史的图腾和崇拜构成了一个近乎集体无意识的魔圈,历史成为主体存在的异己对象,主宰了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传统哲学的思维迷津之一,就是制造了一个历史的神话,让人在“历史”之中丧失自身历史创造激情和勇气。

怀疑论对于“历史”进行了后现代意义的批判:“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几乎没有对历史抱友好的态度。他们认为,历史是逻各斯中心的,是神话,

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源泉,是一种封闭的方法。历史特许这一个或那一个主体为最高的中心,为真理和意义的终极起源和记录者,而所有其他的事物必须借助于那些术语才得以被理解和被解释。”(注: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92-93页。)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甚至提出“历史”是现代西方国家的创造物,它起到一种压迫第三世界民族和非西方文化的民族的精神功能。还有些怀疑论者主张:“历史是枯竭,生活在现在的人类总是要竭力忘记过去,超越历史、超越历史知识的任何普遍性根据。”(注: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版第92-93页。)这些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考量,然而它们毕竟揭示这样的“历史”实质,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概念构成了对于精神活动的强大的压抑性势能,消解了主体的创造激情和生命冲动。在文学批评的领域,对于“历史”和历史主义的信奉,具体呈现为对历史理性和历史规律的坚定信念,并凭借它们的思维规定性去解释文学现象,论述历史事实和艺术形象的逻辑联系,分析经济状况和宏大叙事的客观对应,以物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作品意义联结估衡艺术的价值,因此,排斥超越历史情境的审美虚构和假定性的书写,拒绝精神的无限可能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应有地位。面临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膜拜主义的思维迷津,恢复主体存在的诗性智慧和想象力,超越历史理性和历史逻各斯中心论,和以往的历史概念保持一定的精神距离,即仅仅把它视为人类事务中的一个边缘角色,作为多种事件延续性的见证。而在批评活动过程,更多眷注文学的符号象征形式和意象隐喻的审美表现,恢复批评主体的独立意识和当下感受,从而揭示生命体验的现实情境,为领悟精神无限可能性的审美结构开辟路径。

21世纪的文学批评在借鉴怀疑论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方面也许存在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限于篇幅,这里仅从存疑(Epokhe)、提问(Question)、对立(Antithesis)、宁静(Ataraksia)这几方面展开简略的阐释,

1、存疑(Epokhe)。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在《皮罗学说概略》里说:“怀疑学派,由于它的追求和研究的活动,也被称为‘研究派’,由于研究者探究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存疑派’,由于他们怀疑和探索的习惯,以及由于他们对肯定和否定不作决定的态度,也被称为‘犹疑派’,更由于我们觉得皮罗之委身于怀疑主义,要比他的前辈更彻底、更显著,所以也被称为‘皮罗派’”(注:《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9页。)。在前期的怀疑论存疑(Epokhe)还局限于消极的主体意识,缺乏对事物明确的态度。而后来的怀疑论显然对存疑灌注一种积极的`哲学态度,赋予这一方法以解构的功能和挑战的意味,在这些具有反叛意识的怀疑论者看来,存疑更应该具有斥拒和批判的意味。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说:“在认识批判的开始,整个世界、物理的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被打上可疑的标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始终是被搁置的。”(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存疑这一思维线索在西方哲学史一直延续至今,启示着思想的发展和演变。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接纳存疑论这一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具体工具,首先,汲取怀疑论的批判精神,建立一种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维原则,从而对东西方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虚假意识予以存疑;其次,借鉴后现代的怀疑论的解构策略,对以往的文学理论的种种概念、命题、观念、方法进行否定性的消解,清除文学批评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独断论,拉开文学批评和意识形态的距离,守护着文学批评活动的纯粹性和主体性尊严,以期盼获得批评的独立性。

2、提问(Question)。在怀疑论的哲学意义上,提问大于回答,回答或阐释是知识之学,而提问则为智慧之学。虽然怀疑论就提问这一方法没有明确的诠释,然而,它却以隐蔽出场的方式存在于古典怀疑论的思维殿堂里。庄子哲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式的怀疑论的提问。例如,他不像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那样,满足于追问知识如何存在、如何获得的问题,而是转向追问主体的能否获取确定性的知识?知识如何可能?能否满足人的精神意义的要求?知识是否存在局限性?主体有否必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存在?在怀疑论的提问方法的启发下,21世纪的文学批评,不能沉醉于以往的眷注于阐释性的批评,阐释学(Hermerneutik)视界的文学批评尽管有其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哲学思维上,它毕竟是属于知识范畴的“回答”式,而不是智慧境界的提问式,因此就在方法论意义上决定了它的局限知识领域特性,并且难以提升到更宽阔的精神自由和思维创见的理论境界。所以,21世纪的文学批评必须在关注阐释的同时更大热情地瞩目于提问:一方面对以往的文艺理论、美学的所有命题、概念、观点,进行非知识论形态的提问,反思以往的诸多结论是否可靠、它们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的阐释是否合理与正确?不再去阐释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批评?而是追问文学如何可能?文学批评如何可能?另一方面,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不再单向度解答问题,而是以提问的思维状态去关注作家与文本(Text)、世界与读者,去追问创作主体在生活世界、文学世界如何得以可能?文学作品如何得以可能?生活世界如何在文学世界得以可能?读者的阅读活动和所产生的接受意义如何得以可能?等等。总而言之,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以提问作为自我的精神目标之一。

3、对立(Antithesis)。作为怀疑论的主要方法,对立成为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进行对话和论争的理性工具,也成为怀疑论拥有探究和批判能力的重要来源。塞克斯都・恩皮里可在《皮罗学说概略》中说:“怀疑论体系的主要基本原则,是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命题与它相对立原则: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停止独断,我们就会得到这个结论。”(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6页。)怀疑论者采用或者把现象与现象对立起来,或者把思想的对象与思想的对象对立起来,或者把现象与思想的对象对立起来的方法,从现象与思想的关系中发现种种矛盾并揭示对立的命题,以解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寻觅到自我的精神存在可能性。

如果说怀疑论运用揭示矛盾对立的方式,呈现思想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以抗衡独断论的思维压抑,并试图获得概念相对性的哲学说明;那么,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借鉴于怀疑论的对立方法,明鉴以往的文学理论、美学存在着反面,它们都包含众多的悖论,即使是为数不多的理论本身不存在矛盾的命题,我们也可以为之寻找到对立的命题,因此,对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命题提出反命题,以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逻辑抗衡,以求诞生自己的理论话语就成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先行任务。我们必须生成对立的文学批评意识:一是对以往的文学批评寻找对立命题和进行对立批评,二是对当下的文学现象进行对立的思维活动和批评活动。如果说古希腊的怀疑论所提供的对立命题有三种方式,那么,21世纪的文学批评也可以依

赖如此思维逻辑相应推导出文学批评上的对立命题。21世纪的文学批评,首先,把以往的文学批评现象和自己的批评对象予以对立。其次,将以往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的对象和自己的思想的对象给予对立。最后,使以往文学批评的现象和21世纪文学批评所思考的对象对立起来。由此达到和传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同的思想境界,以获得心灵独创的批评果实。

4、宁静(Ataraksia)。怀疑论的创始者之一皮罗将怀疑论的起因之一归结为是因为主体“希望获得安宁”。宁静既是一种思维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古希腊早期的怀疑论者确信,在道德问题上没有确切的知识,也不应该做什么判断,放弃对这类知识的信仰和追求,才能攫取一片心灵宁静的空间和获得内在的幸福感。在庄子哲学里,对于道德、知识、经验、情感等等的悬搁和“坐忘”正是精神逍遥以游的内涵之一,也是心灵才获得宁静与快乐的手段之一。宁静在庄子的怀疑论语境里,还是一种“无言”的智慧,因为唯有宁静心灵可能领悟智慧和诞生智慧。

信任与怀疑议论文高中作文 篇8

听信任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有了信任,所以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因为有了信任,所以国家和国家对对方开放经济,文化,政治大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坐在窗台上,他的爸爸鼓励他往下跳,他爸爸用强壮的臂膀接住了他。第二次,孩子虽然有点害怕,但不象第一次那么害怕了,跟上次一样他的爸爸依然接住了他,可是第三次的时候,他已毫不犹豫的往下跳,可是这一次他的爸爸却没有接住他。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父亲给他的孩子讲完第一个故事后,让孩子从树下往下跳,以便让孩子记住这个故事,刚开始,孩子不愿意往下跳,可是在爸爸的强硬态度下,孩子一咬牙便从树上跳了下来,可是像样的表现出乎了孩子的意料,父亲把他紧紧的抱入怀中,对他说,孩子有时候应该学会信任,何况我还是你的父亲?

前面都会了孩子怀疑,而后教会孩子的信任。

把目光拉回现实生活,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有太多的事情让人心寒更让人信任的目光漫漫变成了怀疑的目光,例如在两千零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帮助山区儿童的募捐活动,而举牌未捐的企业高达十几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凉的事情,在说一件更小的事,在大街小巷总是会有数量不少的行乞人,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假乞丐被媒体曝光小学生作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所以当行人走过那些人时,眼中总带着少许怀疑的目光,甚至是愤怒的目光。

曾有人感慨这个社会中信任的眼光越来越少,那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做过的事,值得被别人信任吗?诚信的流失是信任这种感情减少的主要原因。

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交易困难,战争不断,物价飞涨等一系列的问题会接踵而来。

我们要学会信任,要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事物,要知道信任的目光是对诚信的最好鼓励,信任的目光也是对行骗者最好的手术。

上一篇:学生礼仪规范条例下一篇:市地方税务局关于2009年税收收入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