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2024-05-23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共8篇)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1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二)

中央集权下的民主社会,最首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平等。等级制度下不存在平等,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也不会产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对此,贵族出身的托克维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可的。然而,《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托克维尔认为,与平等相比,自由更重要。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认识托克维尔的关键,也是无数人借助《旧制度与大革命》来解读当下的关键。托克维尔时代的“自由与平等”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附有托克维尔另外两篇文章,写作时间早于《旧制度与大革命》,基本与他的成名作《论美国民主》的写作时间相同。我不知道国内其他版本是否都附有这两篇文章,它们对于理解托克维尔关于“自由”的观点很重要。

托克维尔说:“法兰西对今日人类命运的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只有未来才能知道”;“数百年来,所有欧洲古老国家都在默默地从事摧毁国内的不平等现象。法兰西在自己国家中激发了革命,而革命在欧洲其他地区则步履艰难”;“法国人敢于说出别人还只敢想的东西。别人尚在模糊的远景梦幻的事物,法国人却不怕今天就付诸实施。”他的这些话指的就是法国大革命。虽然托克维尔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饱含深情,但对于法国大革命确实有所保留。关键在于,民众通过法国大革命要求实现平等,把不平等的矛头指向贵族和教会,造成了很多在托克维尔看来属于暴政的野蛮行为。因此,他主张借鉴英国的做法,实现民主不是消灭特权阶级实现平等,而是保留特权阶层,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实现自由的民主,避免平等的民主可能造成的暴戾。

我们在讨论托克维尔“自由比平等更重要”的观点时,必须注意一个前提:托克维尔本人是贵族出身。在等级制度未被打破时,与低等级相比,贵族不仅拥有不平等的特权,还拥有自由与民主的权利。因此,当底层民众也要求获得民主权利时,贵族希望更多保留自由,实际上依然是贵族特权意识的体现。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在等级制度下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平等。当中央集权制打破等级制度,限制贵族特权,民众首先要求平等权利,这是自然而然的首要选择。因为,平等与自由相比,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有点虚。

法国大革命在全欧洲激发了普通民众对于平等的渴望,却在欧洲各国贵族联合镇压下遭遇失败,等级制度在法国多次复辟。1830年,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发动起义,史称“光荣的三天”。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可见,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同样包括了“自由”。但这个“自由”常常是指出版、言论自由。对于民众来说,平等包括财产、教育、法律权益等,与言论自由相比,财产等方面平等更实在,也是自由的基础。

“自由重于平等”背后实为贵族与民众权利之争

要理解托克维尔说“自由比平等更重要”,还应该多理解一点法国贵族与英国贵族的区别。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作者也有描述。由于法国中央集权制开始得比较早、比较彻底,因此,法国贵族比英国贵族受到更多的限制。法国贵族在大革命之前维持着财产方面的特权,但政治自由受到较大的制约,法国国王以政府官员来取代原先掌握政治权利的贵族。英国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爆发了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也试图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克伦威尔因此也被称为“独裁者”。但这场革命未能彻底成功,等级制度再次复辟,克伦威尔等人的尸体被挖出来,象征性地处以绞刑,后又被砍头示众,尸骸被扔到垃圾堆,其头颅直到三百年后才被下葬。

克伦威尔革命失败后,英国贵族的政治权利没有像法国那样受到限制,而是与资产阶级融合,用托克维尔的话说,欧洲各国贵族“唯有在英国又重为掌权阶级”。于是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托克维尔的主张,所谓“自由比平等更重要”,无非是说贵族的权利比民众的权利更重要。只不过,这个贵族权利在英国社会经克伦威尔的革命后,不再那么封闭,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贵族与平民的通婚。这一点直到戴安娜王妃时期依然被英国人津津乐道。而在法国,贵族与平民的通婚很少见,而且被贵族看不起。因此,法国贵族到最后,几乎就像中国清朝时期的八旗子弟。当然,英国贵族阶层的开放性并不仅限于此。旧贵族的改造与新贵族的形成大致可以看成是社会精英的构成方式的转变,英国的方式就是旧贵族与资产阶级结合,因此既保留旧贵族的等级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托克维尔在书中专门提到:这种改进后的等级制度,“它最终和英国人一起传到美国”。美国《独立宣言》时间上虽早于法国大革命,但其强调的“人人生而平等”正是启蒙运动这一意识的体现。

法国大革命后,自由与平等在政治制度上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各自发展。一种是强调平等。为了保障平等,除了要消除以前等级制度的不平等,还要防止今后发生的不平等,由此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持续地强大下去,否则,在自由的前提下,一定会产生新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这一思路、方向的产物,目的是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民主。欧洲后来出现的苏维埃就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虽然托克维尔没有看到苏维埃的成立,但他的论断是正确的:为了更广泛、更彻底的平等,就会限制自由。

另一种方向是英美等国,它们改变了法国大革命过于强调平等的倾向:既给予社会底层一定程度的平等,又保留了上层精英较大的特权,也即自由。在当今美国,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被改造的“新等级制度”的特征:有钱的富裕阶级具有很大的特权。不管现在如何说“美国梦”,这个特权阶层在美国早期还有较大的开放性,越接近现代,这种开放性越低。英美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对平等、自由不同程度的折中,而非“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的口号那么简单地极端化。平等和自由是一对矛盾,平等不能绝对,自由也不能绝对。过度的平等一定会伤害自由,过度的自由也一定会伤害平等。就个人社会权利来说,左翼通常更强调平等,右翼一般更强调自由。任何民主社会都是两者不同程度的调和。民主之所以复杂,人们对民主的评价之所以众说纷纭甚至对立,就是因为对这一调和的不同认可。混乱的“自由”折射西方政治理论缺陷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2

关键词: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悖论

原标题: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悖论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8日

悖论1:为什么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所谓“悖论”, 也叫“二律背反”, 它指的是两个相反的命题同时成立。比如, 康德的时间悖论和空间悖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同时成立, 都可以得到证明;类似的还有, 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和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这两个相反的命题也同时成立, 也都可以得到证明。

“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其中的“悖论”阐释是:经济繁荣使得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使得社会不稳定 (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同时成立, 都可以得到事实的证明。经济繁荣使得社会稳定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大量存在、不证自明的。经济繁荣使得社会不稳定 (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 这是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想要特别解读和说明的。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 托克维尔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 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 “人口在增加, 财富增长得更快。个人继续发财致富, 他们变得更勤奋, 更富于事业心, 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法国民众“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 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在这样的形势下, 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 致力于“促进公共繁荣, 发放救济金和奖励、实施公共工程”, 但它仍保留着许多专制政府的毛病。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 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 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 又不断从中作梗, 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 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简单地说, 经济繁荣一方面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刺激了人们更大的物资欲望, 在这个时候, 如果政府与民众争利并失信于民众, 政府的公信力就大大下降, 再加上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方面出现了欠缺, 人们的不满便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如此一来, 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这一点对当下中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 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 物质财富的增加, 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一定的物质需求;另一方又大大地刺激了人们更大的物资欲望, 物质财富的增加赶不上物质欲望的膨胀速度, 反而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三十多年不断攀升的高房价, 其经济上的实质意义是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取高利而与民争利, 再加上在此过程中官员的贪腐和贫富分化加剧, 人们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如果社会停滞、不改革, 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于是,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这样的历史关头, 经济繁荣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和官员腐败问题, 甚至有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的可能。实际上, 托克维尔的所谓“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这个悖论, 正是在提醒社会变革的主导者, 必须避免财富增加反而社会不公、社会不稳的局面, 必须革新出一种能够替代革命的社会变革方式。

悖论2:为什么法国人先寻求改革最后却导致革命

该“悖论”蕴含的相悖因素本质上是辩证的:一方面改革 (量变) 与革命 (质变) 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改革 (量变) 与革命 (质变) 是相互统一的。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指的是改革 (量变) 与革命 (质变) 的相互统一性, 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国度很容易理解。然而, 改革与革命是相互区别的这一点更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和关切, 而且这一点容易被忽视。法国人先寻求改革最后却导致革命, 证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是一个真理, 也是我们在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为什么法国人先寻求改革最后却导致革命?正是因为法国人在寻求改革的过程中, 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新的阶层涌现, 而旧的阶层就相对显得疲弱了。社会工商业发展的一定水平, 就会产生一个新兴的工商资产阶层。而传统权贵中的一部分, 也会参与工商贸易成为新富, 他们有可能会联合新阶层与旧权贵抗争, 为了获取自己的权利。若观察具体革命的过程, 你会发现首先发动三级会议, 让革命有了开始的, 正是那些贵族, 那些不拥有核心权利的贵族。若社会平稳发展, 那么新兴阶层也会平稳地通过较温和的手段获得权利。若社会各种矛盾因绝对君主制以往的压制和积累而并未化解, 由于突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物价高涨和失业增加, 大量的无产者就会成为各方可利用的力量, 不得不主动促使阶层权力结构的变化, 由此导致社会矛盾总爆发。在绝对君主制下不存在一个能稳定社会的中间阶层, 在这种情况下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在那种一潭死水的农奴社会里, 自然不会有这种革命, 而会有因为饥荒瘟疫战乱导致的社会动荡和重复而已。

从改革到革命的具体过程是:由于法国支持北美的独立战争, 国王统治的法国财政破产, 为了拯救财政就必须实施财政改革, 征收新的税负。但是第三等级承受的税收负担已经十分沉重无法再增加, 所以新征收的税收就必须由以往享受各种免税优待的贵族和教士阶层来承受。但是他们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十分渴望能充分地由贵族来参与国家管理, 建立一种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这样才能避免国王专权带来的各种弊端。简单说, 国王你得拿权来和贵族交换钱。

当前, 中国社会背景复杂, 在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在有些地方时有激化, 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改革有某种相似性。不论是改革还是革命, 都是要调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使之朝着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进行优化。所谓成功的改革, 往往是先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然后再使改革的目标受益者收获最大的那块改革红利;而所谓彻底的革命, 常常发生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都受到显著损害的时候, 这时候无论原有的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无法再照原样生活下去, 整个社会被搅成了一锅粥, 这种情况下, 从根本上重塑社会利益格局的革命自然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 还是把“改革”与“革命”区别开为好。这也是悖论“为什么法国人先寻求改革最后却导致革命?”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悖论3:为什么法国人追求自由的结果成了平等的仆役

平等、自由原初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口号, 但是可能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提出的口号之间会相互的矛盾。其实这也是哲学上的悖论问题:概念的表层与深层的悖论。即是说:平等与自由在表层是相容的, 平等与自由二者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平等是自由的前提, 自由是平等之后的状态。但是, 在深层里, 平等与自由是相悖的:平等要求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标准去发展, 要求建立权威, 来打击竞争者;但是自由却要消除权威,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原则自由地发展。正是由于平等与自由在深层的相悖, 而大革命中的法国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味认为平等与自由基本上是一回事, 是相容的。因此, 以自由与平等为圭臬的法国革命, 却以拿破仑专制而告终。追求自由的结果成了独裁政治下平等的仆役。这一点值得我们追求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深思。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描写的大革命, 自由与平等两股激情相互交织, 最终平等压倒了自由。自由与平等在大革命中的冲突, 除了两者学理上的深层悖论, 还在于法国旧制度以来一以贯之的政治专制与浓重的社会平等意识, 正是这些使法国人对专制政治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一个专制的社会里, 人们追求自由的结果往往是平等———专制下的奴役的平等。托克维尔指出:“在为大革命作准备的所有思想感情中,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 也是第一个消失的。”因此, 要“在自由中享有平等, 在平等中自由地生活”必须铲除专制的根基, 致力于民主社会的建构。

总之, 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三大悖论中,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大启示:

第一, 要警惕经济繁荣可能带来的社会危机。今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很大, 但是社会状态却并不让人欣慰, 甚至有些矛盾问题还很尖锐很激烈。我们有很多党员干部对此感到委屈, 甚至认为是有些老百姓昧着良心说话做事, 于是对托克维尔书中讲的“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很有认同感。这确实是托克维尔书中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经济的繁荣必然要求政治和社会相应进步。如果经济发展了, 但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跟不上, 爆发矛盾与冲突是迟早的事。其实邓小平晚年也讲过类似的话:“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 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对此,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在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上下大功夫, 而不是因噎废食停滞不前。

第二, 要注意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通过限制特权来化解社会情绪, 以免因为改革的失误导致动乱式的“革命”。大革命前的法国贵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已经完全不承担事务与责任了, 可是其免税、免役、盘剥农民等等的特权却有增无减, 变本加厉。托克维尔在书中讲道:“摆脱了这帮人, 另一帮穿黑袍的人又出现了, 而且夺走了他的收获的绝大部分, 请设想一下这位农民的处境、需求、特征、感情, 并计算一下, 若你能够的话, 农民心里郁积了多少仇恨与嫉妒。”在今日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60余年的背景下, 如果我们一些人依恃特权趾高气扬、为所欲为、不思收敛, 就会引发群众情绪上的反感, 甚至出现行动上的反对。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转变工作作风, 出台八项规定, 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重要的举措之一。

第三, 在当下中国社会, 必须把平等与自由区分开来。人人都喜欢平等和自由, 但是这二者有时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平等与自由之间托克维尔显然倾向后者, 这一点令人深思。托克维尔深情地说道:“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 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 唯有自由才能使公民摆脱孤立, 促使他们彼此接近, 因为公民地位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状态中。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 并一天天联合起来, 因为在公共事务中, 必须相互理解, 说服对方, 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 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 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 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 并且创造知识, 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政界、财界和学界都应该倾听托克维尔的这段心灵的呼声, 在中国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 他们的作用必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更为突出, 因而也是最需要读懂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书的三个群体, “自由的丧失和重建”是政界、财界和学界在读过该书后最应该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Tocqueville.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M].New York, 1983.

[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旧制度与大革命 篇3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咸丰年间的一本古史,距今一百五十年,而且是洋古,怎么会引起中国人如此热议?看来还是革命与改革的老问题,让人欢喜让人愁。

自从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一纸风行,跟进者众。能否像他那样“告别革命”?托克维尔不这样看。他不是王党,而是自由派贵族,这一派人最为可贵的不是贵族出身,恰恰相反,不因家世遭毁而一概反对革命。他告诉我们的是,1789年革命初起,确实有值得同情的理由,只是后来越搞越大,搞得人人自危,这才应该反对,应该检讨。他维护的是“小革命”,抵制的是“大革命”,尤其反对“革‘革命’的命”。如果放在20世纪,他一定会否定“十月革命”革“二月革命”,也反对1927年“国民大革命”革“1911年辛亥民国”的命。

革命可以分析为多个版本。如果局限于政治领域,或可称为“小革命”1.0,这样的革命不伤害社会,正好与教科书所言相反,应称“好得很”;如扩大为社会改造,则可称“中革命”2.0,开始向反面走,必须防范;再扩大,再持续,深入精神文化领域,不仅改造社会,还要改造人性,那就“糟得很”,只能称“大革命”3.0,那才是要告别,而且要反对。武昌起义第二年,黄兴回湖南与家乡父老议论,曾说到辛亥革命是革腐恶政府的命,万不能延及乡间社会,谁若这样干,谁就是罪人。这样的立场,与托克维尔庶几相通。

鲁迅曾贬损辛亥革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是“绍兴城内虚无党的把戏”。按他所期盼,只能从绍兴城头一路“革”下去,先改造鲁镇、未庄,再改造吴妈、阿Q的“灵魂”,所谓“树人”,那就很危险。中国“五四”以来的革命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鲁迅这样的文人参与塑造,他们难耐1.0,呼唤2.0,直至3.0落地,首先送去“改造”的不是吴妈,而是他的追随者胡风。

托克维尔认为,危机多半发生在改革中途,而且是经济繁荣年代,这就颠覆了中国人此前一个革命观: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烈。革命其实很“势利”,弹簧压得最紧,未必有反抗,一旦走向改革,弹簧松,社会则爆发报复性反弹,大规模抗议多半就发生在这时。这话说得很难听,有点像任志强说房产——“话糙理不糙”。但是,能否将这一逻辑再向前推一步,干脆说早知如此,那还不如不改革?或者更“糙”一把:我们就是不改革,你们又能怎么样?

如果这样读托克维尔,那就读岔了。他确实说过上述不利于革命的话,但他更为犀利的分析是在下一步:

旧制度与大革命 篇4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2014年08月05日 15:03:32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雷荣

字号:【 大 中 小 】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深入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颇有意义的借鉴。由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可知,我国应渐进式推进改革、处理好各阶层或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使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 中国改革 社会各阶级

《旧制度与大革命》概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著名政治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先生的经典之作。他并没有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细致具体的阐述,而是运用问题式、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法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法国社会的民族性、其他欧洲国家的社会状况等角度出发着重深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虽然我国当前国情与当时法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和国情不同,但法国大革命仍有值得正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中国借鉴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第一,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法国大革命不是在旧制度摧残最深的地方和阶段发生,而是在这种封建制度有所缓解、人民大众的负担有所减轻的状况下发生的,这个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可是这个思维在托克维尔先生笔下的法国大革命中却格格不入。他的分析足以证明坏的东西倘若只改善一小部分,那么剩下的那部分就变得无比可恨、无法容忍,正所谓“对于坏的政府来说,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毫无疑问,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政府在进行改革时,执政者没有全局意识,忽视了使革命一触即发的一系列因素,他们在对改革的设想中一定包括革命的良好效果和整个国家繁荣昌盛,尤其是他们的执政力量不断增强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预想到人民大众对改革的期待是怎样的一种局面,从而引发了大革命的爆发。从这一点出发,虽然托克维尔先生出身贵族,但他用理性的思维和立场分析了法国大革命,这本著作无疑是一个特权等级者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冷静思考。

第二,法国社会阶级的利益分化和斗争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法国社会阶级复杂,包括教士、贵族、第三等级等阶级,其中第三等级包括广大农民、资产阶级、个体小工商户等,各阶级分别代表和着力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进行利益斗争。教士作为当时法国社会的上层等级,享受着特权,不承担任何赋税,但精神上已经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引起了公愤;贵族是皇族的同盟者,也享受着极大的特权,同样不承担财政负担,不可避免遭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反抗;而农民虽然拥有一小部分的土地,但终究承受不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他们要求教士和贵族分担赋税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最终无疾而终,毫无疑问,大革命爆发是必然的。

第三,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法国政府幻想采用迅猛急剧的连根拔起式祛除他们认为旧的东西,却忽视了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意愿,的确,废除了封建制度,除去了旧的习俗风尚,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又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仍然不得民心。他们忽视了全局性和整体性,不仅忽视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忽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与国情的相适应性,法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像是脱节了一样,很不协调,在这种状况下,法国不发生大革命,谁能首先进行革命?革命的条件再没那么成熟了。此外,法国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下又重复出现。

《旧制度与大革命》下的中国改革

因此,中国应充分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采取渐进式,在充分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稳步前进。稳定是执政者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更无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改革者要稳,切忌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和浮躁焦虑,因此领导者要具备足够的勇敢和智慧。

中国的改革要处理好各阶层或团体的利益,而非利益分化。

中国应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局,合理处理中国各阶层或各团体的利益及其之间的关系,避免利益分化和利益斗争。因此,中国在进行改革时,应做好充分的民意调查,摸清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切实倾听各阶层的心声,争取事半功倍,达到成本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中国在改革过程中,也要统筹全局,从整体出发,而非改革一小块,否则剩下的那部分就会成为人民共同攻击的对象,坏的东西和好的东西相比而言,永远都是那么的刺眼、可恨,因此,我国应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这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万古不变的哲理,中国要稳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治适合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用政治去反作用于经济,促进经济的稳步前进。

中国的改革要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非剥夺人民利益。不可否认,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法国政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执政之基,何来执政?法国的农民属于第三等级,不享受实质性政治权利,却担负着无比沉重的财政负担,养着骄奢淫逸、享受特权的教士和贵族,这样的局面,社会怎能稳定?群众怎能安居乐业?大革命怎能不爆发?

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宗旨,根本目的是坚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何况,农民占据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几乎可以认为农民是党的执政之基、执政根源,要想维护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力量,就必须稳住民心,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地实现,使改革的红利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改革,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改革的稳步前进和务实开展,从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非局部化。法国大革命以其急剧性、激烈性,企图连根拔起那些不好的方面,也企图变革一些不好的领域,就妄想达到繁荣稳定的安乐局面。他们忽视了全局性和整体性,不仅忽视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忽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与国情的相适应性,法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像是脱节了一样,很不协调,在这种状况下,法国不发生大革命,谁能首先进行革命?革命的条件再没那么成熟了。

第一,增强公民网络监督意识和素质,促进网络反腐机制的良性运作。网络监督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监督素质,是实现网络监督良好效果的关键。深化公民理性教育,激发公民适度的政治参与热情,网络监督的务实开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和维持,需要公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理性教育,如座谈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等,从而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网络监督中去。同时还应该进行网络应用基本知识的普及,使公民可以进行简单而顺利的计算机操作,解决民众网上操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奠定基础;提高公民素质,拓展网络监督途径,维护公民网络监督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利益对人们行为的驱动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就更需要提高公民素质,拓展网络监督途径,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共同构建并维护良好的公民网络监督机制。

第二,优化网络反腐机制结构,维护公民切身利益。要保持网路中相关信息资源的开放并及时更新,使得公民不受性别、年龄、种族等任何条件的限制,免费浏览信息,充分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动向,并及时向政府官员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从而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公民的网络监督积极性,实现公民与政府的持续良性互动;建立公共信息核查机制,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面和真实,使公民利用真实的信息来参与政府工作,实现有效的监督,从而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实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公民作为监督者的利益,打造公民与政府良性持续互动平台。

第三,建立健全反腐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反腐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但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仍然处于真空状态和管理缺位。因此,要想保证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完善和明确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反腐工作处于法规之下,使监督主体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被监督者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推动反腐工作和政治生活的良性运行,进而促进我国的改革进程。

结语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篇5

xxx 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作者:托克维尔 译者:冯棠 作者简介: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摘自搜狗百科 内容梗概: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摘自搜狗百科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推荐的,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身也对法国大革命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高的,读了一遍,只是有一些粗略的感想。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第二篇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第三篇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有学习法国大革命了,老师说过,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书上写的只是皮毛;高中的课本讲的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是很表面的分析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托克维尔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却非常详尽的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他分析的原因深刻而且令人深思甚至是让我震撼的。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就提到“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这本书非常深刻。在初高中课本中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追求自由平等。自由与平等,在以前的我看来这是一样的,有了自由才有平等,没有平等何来自由。它们是分不开,也无孰轻孰重之分。但托克维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在法国大革命中,“平等”远比“自由”重要,法国大革命追求的更多的是“平等”。托克维尔写到: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虽然我还不太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但它确实是这样的。

在第二篇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在旧制度下的法国,长期以来,各省特有的生活已经消失,这也促使了一切法国人变得彼此极为相似。不仅如此,在省内的各个阶级,尽管人们地位不同,却也变得相似了。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若干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变得越来越贫穷,尽管贵族享有特权,但他们每天都在破产,消亡。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地产划分,贵族将土地一块一块地出卖给农民,只保留领主的定期租金,而且在某些省份,有些贵族差不多不再拥有土地了,只能靠领主权和地租维持生活。是的,他们彼此变得相似,但是他们却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互相孤立,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虽然贵族之间逐渐贫穷化,但是贵族还是不同于农民和资产者的,因为贵族是由国家中的所有首领构成的,他们是进行统治的公民团体,他们会决定谁是进行统治的首脑,这个通常由出身决定,所以非贵族出身的人,他们在同级之间的身份可能会不同,或高或低,但是他们永远都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所以在法国才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似乎趋同却又互相孤立。这让我感动惊讶且迷惑。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观点就是革命往往是在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这个观点,我从看到目录时就开始感到奇怪。因为我总觉得在这个国家最为苦难的时候,在人民最困苦潦倒的时候,就是革命爆发的时候。可托克维尔却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事实。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这段话很精辟,也让我明白了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这个问题。托克维尔也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在第三篇第五章: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在我看来,一般都是人民受到压迫,被剥削打压,在这个时候人民会被激怒,从而出来反抗。在大革命前13年,法国国王试图废除劳役制,他颁布了敕令,说国家里的道路几乎都是由最贫穷的人修的,使得贫穷的人更贫穷,所以他决定废除劳役制,但是这些话说了也是白说,因为在几个月后,行会和劳役制又重新恢复了。虽然到后来社会上层人士开始同情关心穷人,他们不断议论农民,研究用什么方法救济农民,谴责特别危害农民的财政法规;虽然这是好的现象,但是越多的谈论,越多的叙述农民的苦难反而使得农民们变得愤怒,上层阶级的热情终于点燃了下层阶级的怒火和贪欲。

以上都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但是看完之后有很多内容我还是不太明白的,所以看完书后,我上网查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学者提到了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这是我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不过后来想想,里面讲的很多现象与中国的状况真的有些相似。

《旧制度与大革命》考试答案 篇6

注意: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具体选项!

1.(单选题).(4分)弗朗斯瓦·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大量引用了我国思想家(A)的理论。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荀子

2.(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认为,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刻是它(C)的时刻。A.拒绝改革 B.完成改革 C.开始改革 D.正在改革

3.(单选题).(4分)法国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属于(B)。A.第一等级 B.第三等级 C.第四等级 D.第二等级

4.(单选题).(4分)以下不属于《旧制度与大革命》所存在的历史局限的是(B)。A.“重自由轻平等”的保守取向导致了思考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B.没有揭示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关系 C.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必要性 D.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历史必然性

5.(单选题).(4分)十八世纪中叶,(C)成为了法国的首要政治家。A.科学家 B.军事家 C.文学家 D.思想家

6.(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提出,(C)是个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天然屏障,有利于实现民主。

A.知识阶层 B.地方政府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7.(单选题).(4分)法国在旧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是(B)。A.公共持有制 B.永佃制 C.均田制 D.井田制

8.(单选题).(4分)(C),法国的许多贵族因为生活奢靡而濒临破产。A.十四世纪 B.十七世纪 C.十八世纪末 D.十三世纪

9.(单选题).(4分)《旧制度与大革命》是(D)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0.(单选题).(4分)(B)是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革命的革命家。A.毛泽东 B.谭嗣同 C.陈独秀 D.蔡元培

11.(多选题).(3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提出了哪些警世箴言?(AB)A.旧制度下的经济繁荣是大革命的催生婆 B.大革命会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C.大革命会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重的地方爆发 D.旧制度下的经济危机是大革命的催生婆

12.(多选题).(3分)以下《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思想观点的概述,正确的是(BC)。A.重平等轻自由 B.重精英轻大众 C.重自由轻平等 D.重大众轻精英

13.(多选题).(3分)因资产阶级反动引发的法国大革命,说明了哪些问题?(ABCD)A.特权等级在走向没落时会竭力使用特权捞取好处 B.逆转历史必然将引发革命

C.特权等级在走向没落时会竭力维护原有的特权 D.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14.(多选题).(3分)以下是对法国大革命前“穿袍贵族”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BC)。A.购买到贵族头衔 B.不属于世袭贵族 C.出身于资产阶级 D.上一代就是贵族

15.(多选题).(3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历史成就包括(ABD)。A.倡导了对大革命的“同情式理解” B.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张力 C.倡导了对大革命的全盘否定

D.开辟了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新路径

16.(多选题).(3分)以下是对托克维尔人生经历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A.20世纪60年代走出低迷,开始声名鹊起

B.终身探讨:如何在现代民主社会保障个人自由 C.学术上有重要建树,但也有严重局限性 D.《论美国的民主》是其成名作

17.(多选题).(3分)法国大革命创造了以(BCD)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A.专制 B.自由 C.平等 D.博爱

18.(多选题).(3分)法国在大革命前夕曾发生严重的(BD)反动。A.农民 B.领主 C.工人 D.贵族

19.(多选题).(3分)(BCD)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A.戴高乐 B.卢梭 C.魁奈 D.伏尔泰

20.(多选题).(3分)托克维尔认为,(CD)是法国在大革命之前,旧制度下的重要社会特点。A.贵族丧失所有封建特权

B.农民因农奴制而受到极大压迫 C.人们对自由缺乏真正的爱好 D.贵族享受多项封建特权

21.(判断题).(3分)对于法国来说,行政集权是实现中央集权的保障。(√)

22.(判断题).(3分)《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涉及的革命推动着世界的政治民主化。(√)23.(判断题).(3分)人们研究大革命的起源,目的是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24.(判断题).(3分)《旧制度与大革命》警示我们,无视个人自由的中央集权将导致最可怕的专制独裁。(√)

25.(判断题).(3分)通过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们能发现当时的托克维尔已经完全摆脱贵族优越感。(×)

26.(判断题).(3分)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与旧制度在政治文化上有着惊人的延续性。(√)

27.(判断题).(3分)中法文化的互动,常常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生。(√)

28.(判断题).(3分)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法国大革命的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29.(判断题).(3分)《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承认民主是时代潮流并十分热爱民主。(×)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读 篇7

作 者: [法] 托克维尔

译 者: 冯棠 / 桂裕芳 / 张芝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2年

定 价: 48.00元

故事要从一则微博说起,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几个月前发了一条微博:

“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

他见的这个老领导就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只要在网上简单搜索,你就会发现王在各种场合对不同的人推荐此书。不仅是他,央行的副行长也在推荐此书。据说京城的高层前段时间都在热读该书,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看到《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书名,总觉得非常眼熟,仔细想了想,这不就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序言中所提到的那句名言: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的出处嘛。其实不仅追求自由是假,追求平等也是假的,霍姆斯说过:对于那种追求平等的热情,我毫无尊重之感,因为这种热情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妒忌而已。

我找来此书开始看起来,书并不厚,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书中提到的“大革命”就是指法国大革命,由于这场革命称得上是天翻地覆,因此相关的反思书籍不胜枚举,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托克维尔的视角略有不同。看完此书,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政府高层到底在担心什么,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状况,同现在的中国实在是太像了!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三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他出身贵族,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托克维尔写完此书之后就被淹没于历史之中,国外掀起托克维尔的研究热潮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儿。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这几乎颠覆了史学家的观点。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

以法国的近邻德意志为例,那时候的农民等同于农奴,农奴不得离开领主的庄园,如若敢私自离开,就要被通缉,抓回来之后还要受到惩罚。农奴的地位终身无法改变,职业也不得更改,能否结婚还要看主人的喜好,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服劳役。农奴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上种什么还要领主说了算,死后土地也不能全给儿子继承。

可是类似的情况在法国早就不存在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奴制早已经绝迹,农民不仅不是奴隶,而是自己土地的主人。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比例几乎是全欧洲最高的。有一位法国评论家写过这么一段话:“土地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原因在于所有人都热衷于成为地产主。在法国,下层百姓的所有积蓄,不论是放贷给别人还是投入公积金,都是为了购置土地。”

看到这里你再想一想中国,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热衷于购买住房,住房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目前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已经是全球最高,调查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在中国,下层老百姓的所有积蓄,基本上都是为了购买住房。虽然中国已经有了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喊“买不起房子”。

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奴,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人这边会激发起更强烈的仇恨呢?作者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是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第二是法国农民已经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试想,如果土地本就不是农民自己的,那么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同他又有何干?德意志那边的农奴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虽然他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来个大革命,有这种大胆想法的只可能是自由民。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

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地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nlc202309020006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最重要的政治家是谁?不是国王、不是大臣、不是贵族,而是普普通通的文人,或者叫知识分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吃惊?法国的知识分子同德国的完全不同,德国同行完全不问政治,只埋头于研究纯粹的哲学,但法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热心于公共事务,因此你完全可以称他们为法国的“公知”。

这些法国公知看到社会上特权泛滥,自然而然地觉得特权没有存在的理由,并延伸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思想。他们对一切旧事物和传统感到厌恶,准备用新的蓝图重建整个社会。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从政的经历,一切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正因为他们脱离实际,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这套理论盲目相信,并充满热忱地加以传播。法国公知对于伴随着革命而来的破坏,连想都没想过。同样是因为愚昧,法国民众对于公知言听计从,衷心拥戴。

想想看,纳税人深受摊派之苦,听公知说人人均应平等,当然很是振奋;一个农民,种的庄稼被贵族养的马吃了,他听说一切特权都应受到谴责,自然是欢呼雀跃。就这样,每个老百姓都成了哲学家,政治被植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于是,公知控制了国家的舆论导向,摇身一变成了政治领袖,没人能够与公知争夺这个地位了。

公知不但获得了底层民众的认可,还获得了很多贵族的支持,不少贵族纷纷解囊资助公知的写作事业。这些贵族们完全忘掉了,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普遍承认,就不可避免的转化为政治激情和行动,最终要打破整个旧制度。于是你就看到很奇怪的一幕,贵族们一边享受着缴税豁免权和其他种种特权,一边又大力地抨击这些旧制度如何的荒谬,贵族们正在亲手埋葬他们自己。作者的评价是“旧制度的上层阶级竟然这样盲目地促进自己的灭亡”,你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

最终大革命到来了,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没能预料到大革命的爆发,但是他们此前的所作所为,全都在促使革命更快的到来。革命之后,人们所期待的东西没有一个到来,来临的只是繁忙的砍头大戏。

继处死路易十六之后,断头台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一地就处死了1376人,平均每周196人,到罗伯斯庇尔被处死的时候,著名的刽子手夏尔桑松已经砍掉了2700个脑袋。断头台的“荣誉”也逐渐从高层走向平民,据勒庞描述,被砍头的农民和工人就有近万人。断头台的效率惊人,21名吉伦特派用了30分钟,31名税务官用了35分钟,54名红衫党用了28分钟。

其中近代化学之父,著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因为税务官的身份也被砍头。在临死前,他做了最后一项实验,他和刽子手约定,想知道头被砍下来之后,意识还能维持多久,他说脑袋掉下来他就眨眼睛,刽子手仔细数了数,一共眨了15下。不过这一说法不见于正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8

坦白地说,每次看到这种类型的书,身体都会感到一种晦涩的甘苦,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会使我面色红润。如果不是果老师的推荐,可能对于本人来说,还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接触到这本书,因为之前孤陋寡闻,到上课之前,还从未听闻此书。怀揣着捧读经典的满腔敬意,我打开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到目前为止,读到第68页,即第二编的第一章。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书籍的第一编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简单陈述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历史功绩、宗教形式以及诸多评价等等。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渲染陈述很少,更多的是直接对于此事件的学理性分析。虽然,本人是文科出身,但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高考学习时候的答题思路,从未真正地静下心来考虑法国大革命的有关东西。因此,文章于我,仿佛一场师生宴。

现在头脑中还依稀记得,高中学习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老师说,需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学习光顾着背诵,没怎么想过这句话的内涵,但是书籍第一编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宗教把人看作一般的、不以国家和时代为转移的人,法国革命与此相同,也抽象地看待公民,超脱一切的具体的社会。它不仅仅研究什么是法国公民的特殊权利,而且研究什么是人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宗教革命寄托来世,法国革命则涉及现世,正因为此,身着宗教的外衣,法国大革命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一编第五章中关于大革命的特有历史功绩的叙述,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思维模式,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向我提供了一种解读思路。书中这样陈述道“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功绩。”、“大革命不是像反对者说的那样,想要坚持混乱,使无政府状态条理化,而是为了更多的增加公共权威的力量和权利。”这两句话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是它们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解读方式根本没有局限于一国的视野范围内,也没有像我高中学习那样背诵大段关于世界意义的套话,而是干净利索,鲜明指出法国革命的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这是真的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它借助了一个专家的权威之口印证了我高中学习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们笑为“信口雌黄”的一个设想,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大功绩就是它是真正冲着自由去的,它的干脆成就了它的浪漫,也成就了它作为历史革命的一个独特的位置”。

虽然,写到现在,我也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读后感思路,也可能因为阅读还不够深入,对于此书还没有形成条理化的个人体系,但是很确定的一点是,这本书成功烧起了我心底的一个火苗,那就是探求法国大革命中斗争的浪漫。

期待下一次的分享,将能够激发本人更有勇气的探索和更有智慧的表达。

上一篇:航道整治工程质量通病及其防治论文下一篇:拉动内需,让思想品德课没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