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2024-10-06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精选8篇)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1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2.1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陈冬燕(2003)认为,通过对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等形式,促进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财务总监的工作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投资公司的国有资产营运和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协助投资公司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能是财务监督,并参与财务计划的制定,重大经济决策和财务收支必须与法定代表人一起审批。

刘静、李竹梅(2005)提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 2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借鉴 COSO 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田淑华(2005)认为,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 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 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 监督会计报表 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 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朱翼(2006)指出,健全的内部控制 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3记录和汇总过程 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可

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 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 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 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陈志斌(2007)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

2.2 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审计师评价对客户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致性和稳定。

James M.Peters 和 Jefferson T.Davis(2004)使用 Access 数据库以及三张 Excel 表格建立了规范决策工具来帮助审计师选择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仇莹(2005)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模型是对内部控制目标、控制程序、控制风险及会计报表认定目标、COSO 报告中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和评价。

何凤平、吴军(2005)认为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孰轻孰重。

陈良民(2005)认为我国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和规定的有效执行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并对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

3.1 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楼得华(2005)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分析,认为中小企业有其固有的弱点。如在控制环境中的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这一面,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出于诚信理念以及节约成本方面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和职工培训等工作,这在内部控制中是它的薄弱环节。

胡秀山(2008)研究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审部

门监督职能弱化、制度执行能力较差三个问题。着重讲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方面,体现在:(1)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3)企业制度不健全。(4)人事政策不完善。(5)企业制度不健全。(6)公司经营短视行为严重,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3.2 中小制造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策略

傅黎瑛(2005)经过相对的研究分析,认为优化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重视职业道德规范,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明确权责划分方法、完善人力资源控制政策及其实务、重视管理者的态度和董事会的风格、不可忽视内部审计监督方面。

胡秀山(2008)提出了六点策略:(1)完善公司治理机构,优化内部(2)建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控制的制度环境。(3)实施授权批准控制。(5)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4)加强风险管理。(6)建立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体系。中小制造企业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

楼得华(2005)认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分为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制度、凭证与记录控制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折扣和退让制度、发货通知单编制和证实制度、销货业务执行制度、销售发票控制制度、收款制度、信用风险控制制度、预算控制和监督检查控制这十二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应收账款和坏账处理的控制制度。制定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

杨有红、徐心怡(2007)提出建立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有效扼制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他们从组织结构的设置入手,在划清职能、明确职责的基础上,以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机制的原则为指导,设计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同时,从内外部环境的优化方面探讨了制度实施的环境因素。

袁卫孝(2009)相信在制造行业中,销售与收款是企业经营活动非常重要 4的工作,其基本包括 6 个环节:市场推广、销售合同谈判和签订、客户服务、发货、开具发票确认应收账款、收款。销售与收款环节中,收款是最后一个环节,体现前面环节的成果,如果前面各环节出现舞弊风险,将会给收款环节留下很大的财产损失风险。对于解决销售与收款的风险,他提出了运用职能分离法、建立

客户信用评估和控制机制等方法。总结

从上文对内部控制及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及国内对于内部控制和中小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都有很多的理论和检验模型,为我们做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以后对中小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中小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其中的问题,为企业更好地做好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提供参考,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提供对策 参考文献:

[1] 冯培根.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J].会计研究,2000,11.[2] 陈冬燕.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看法[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3,2:

050.[3] 陈良民.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J].辽宁经济, 2004, 5: 050.[4] 仇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在我国应用面临的挑战[J].广东财经职业

学院学报,2005,4(4): 16-19.[5] 何凤平,吴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晌评价与信息披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3(3).[6] 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 2005.[7] 田淑华.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知识[M].沈阳:远方出版社,2005

[8] 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0): 0.[9] 朱翼.会计真实性及实现的路径[J].财政经济改革与探索.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6,4.[10]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0-37.[11] 杨有红,徐心怡.试论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2(007):1.[12] 安艳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2008.[13] 彭君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14] 胡秀山.关于中小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7:

059.[15] 刘艳梅.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2009,11.[16] 袁卫孝.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J].中国经贸,2009(002): 86-87.[17] 程怀玉.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的节点和对策[J].商业经济, 2009(13): 62-63.[18] 孙莲香.基于 EPC模型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018):42-44.[19] 朱秀华.对销售环节内部控制的一点理解[J].现代商业,2010(032): 94-95.[20] 吴才.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销售风险[J].安徽科技, 2011,4:028.[21] 葛娟.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1,18(4):134-134.[22] 池鸿雁.对内部控制设计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2012(9).[23] 黄祥庆.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内部控制[J].企业研究,2012,12:022.[24] 陆珏,蒋薇薇.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2(13):77-78.[25] 唐善刚.企业销售及应收款项内部控制探析[J].知识经济,2012(14):122-122.[26] 姬书堂.中小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2(15):173-174.[27] Barefield R M.The impact of audit frequency o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M].Amer Accounting Assn,1975.[28] Bailey Jr A D,Duke G L,Gerlach J,et al.TICOM 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s[J].Accounting Review,1985:186-201.[29] Zhang Y,Zhou J,Zhou N.Audit committee quality,auditor independence,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26(3): 300-327.[30] Jamshidi-Navid B, Arad H.A Clear Look at Internal Controls: Theory and

Concepts[J].Hamed, A Clear Look at Internal Controls: Theory and Concepts(March 2010), 2009.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2

一、关于内控理论研究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 Lauraf.Spira (2003) 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 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文章使用了社会学关于风险的观点构建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讨论, 深入研究了这种变化。文章通过回顾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证明了提供公司治理报告的要求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的风险和管理提供了机会。

通常认为增加新的内部控制程序会使内部控制的可靠性会提高。一些学者试图用科学模型去证明这一结论。Bodnar G. (1975) 通过建立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结果发现, 随着新内控措施的引进, 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在下降, 这一结论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Rajendra P.Strivastava (1985) 建立了一个包含系列控制措施的内控系统的模型解释了Bodnar G. (1975) 的悖论, 模型表明内部控制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可能会随着新的控制措施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如果一种控制措施能够以较高的概率拒绝错误的输入信息并且该措施将正确的信息误读为错误信息的概率较低, 那么这种新的控制措施引入内部控制系统会增加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果一种控制措施不能纠正错误的输入信息并且可能将正确的信息误读为错误信息, 那么这种新的控制措施引入内部控制系统会降低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Srivastava (1983) 、Srinidhi and Vasarhelyi (1986) 使用工程机械学的理论建立了相关模型, 将会计循环和相关控制纳入模型。Barfield (1975) 使用Markov过程建立了内部控制过程的时间序列模型。这些模型全面考虑了误差的条件概率, 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内部控制之间的相关性。但是, 这些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 主要是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模型成本会比较高, 此外, 这些模型的假设也难以被实务界接受。

二、关于记录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研究

关于记录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研究又可以细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在规范研究方面典型的文献主要包括:Sack (1980) 描述了一系列关键的内部控制;Vasarhelyi (1980) 、Willingham和Wright (1985) 建立了内部控制和误差的分类。Mock和Willingham (1983) 描述了Peat, Marwick, Mitchell&CO.记录和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Bailey et al. (1985) 建立了全面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TICOM, 来帮助记录和了解EDP部门的内部控制。

在实证研究方面比较典型的文献是James Lloyd Bierstak er和Arnold Wright (2004) 的一篇文章。他们研究了风险审计方法对内控记录的影响。文章收集了高级审计师和23位审计经理与合伙人在使用经营风险审计方法前后的数据来确定审计师所喜欢的内控记录形式和所使用的形式数量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结果显示, 与以前相比, 审计师使用描述法记录内控的情形显著的增加, 对其他形式 (如流程图或调查问卷等) 的依赖显著减少。审计师依赖描述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而且这种形式的灵活性与新的审计方法相适应。但是如果审计师单纯依赖一种形式记录内控可能会忽略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此外, 由于新的审计方法更加关注企业经营流程, 内控测试的频率显著的提高了。

上述关于了解和记录内部控制的文献有助于科学的记录和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然而, 这些预测或者解释审计师应该如何记录和了解内部控制的文献是难以检验的。在记录和了解内控的过程中, 审计师执行的程序和所作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对审计师的程序和决策的研究可能是未来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全面的可检验的理论。

三、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与计划的理论研究文献在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这类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行为研究和调查问卷。行为研究中通常要求作为实验主体的审计师或者学生对各种内控案例做出反应, 而调查问卷是要求审计师回答关于内控计划和评价的政策与实务的问题。

行为研究在确认那些容易引起审计师判断差异的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类研究使用线性模型来回归实验主体的决策。早期的内部控制评价行为研究的代表作是Ashton (1974) 的一篇文章。Ashton (1974) 分别将32个内部控制案例分发给执业审计师, 以发现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判断方面不一致的程度。结果表明单个审计师的判断在不同的案例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而不同审计师的判断之间也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职责分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内控设计因素。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的经验, 这两个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后来很多研究者使用执业审计师做实验主体重复了Ashton (1974) 的工作, 都认为职责分工的变量能够解释审计判断变化的50%以上 (Hamilton and Wright, 1977;1981;1982;Ashton and Brown, 1980) 。但是Ashton和Kramer (1980) 使用会计系的学生作为实验主体重复实验时, 职责分工的变量只能解释审计判断变化的37%。这些结果说明执业经验和判断对内部控制评价有重要影响。Trotman, Yetton和Zimmer (1983) 在研究团队的内部控制评价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Tabor (1983) 发现的审计师内部控制判断的一致性水平与Ashton (1974) 一致, 但是发现不同事务所在进行内控判断后选择样本的规模存在着差异。

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调查问卷的代表作是Gibbins和Wolf (1982) 的一篇文章。他们在审计过程中选择了5个审计点, 邀请80个审计师评价39个变量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在内控的计划和评价阶段, 四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客户内部控制的状况, 客户的会计系统, 审计经理的胜任能力和事务所的审计方法。Gibbins和Wolf (1982) 发现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文章提供了在不同审计点各种审计环境变量排名的证据, 但是没有研究这些变量影响的性质, 也没有衡量不同审计师在判断哪些变量是重要变量的不一致性。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审计师评价客户的内部控制, 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Seibgjae Yu和John Neter (1982) 建立了一个随机模型以便从数量上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这有助于审计师在数量上评价内控的弱点, 此外, 审计师还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审计抽样。James M.Peters和Jefferson T.Davis (2004) 使用Access数据库以及三张Excel表格建立了规范决策工具来帮助审计师选择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四、关于内部控制与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关系的研究

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师通过了解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可以帮助审计师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然而实际中审计师是否真正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呢?Morris和Anderson (1976) 研究了14家审计客户的工作底稿并试图将内部控制的变化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他们没有发现审计在内控评价方面的变化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相关。然而, 他们既没有考虑事务所技术的影响也没有考虑降低风险与证明自己审计意见合理之前的区别。Willingham和Wrigh (1985) 也发现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变化不敏感。Bedingfield (1975) 和Asresh (1980) 描述了符合性测试与统计方法使用的频率。Niles (1984) 发现同样的控制制度下, 审计师在符合测试误差率不同的情况下没能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差异。审计师没有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

与前几篇文献不同, 另外一些学者发现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判断会影响实质性测试的范围。Mock和Turner (1979) 使用了内控质量不断变化的案例进行了实验。一组执业审计师接到的是内控由弱变强的案例, 另一组执业审计师接到的是内控环境由弱变为中等的案例。结果发现内控由弱变强的案例组实质性测试的规模显著的小于对照组。Ferris和Tennant (1984) 检验了内部控制的质量方面对审计师评价的影响。他们发现审计师对符合性测试误差和误差可能带来的金额影响以及实质性测试的使用是敏感的。

为了帮助审计师将内部控制与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更好的联系起来, 一些学者使用贝叶斯理论建立了相关模型。Kinney (1975) 使用决策理论建立了符合性测试计划和实质性测试计划的关系模型, 得到了最佳的符合性测试样本规模。他的分析也可用于计算可容忍的符合性测试方差的上限。Grimlund (1982) 使用贝叶斯模型建立了符合性测试误差与账户余额误差之间的关系模型。他假设事后的符合性测试误差的主观概率分布能转化成余额误差的发生率和发生额的事前概率。他的模型可以根据余额的变化而变化。

五、内部控制实施和披露的研究

除了内控的理论与模型研究外, 一些文献研究了内部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即内控设计、执行和披露的情况。L D.Etherington和I.M.Gordon (1985)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通过向608家加拿大公司发放调查问卷, 来了解加拿大内部控制的实践以及管理层对这些实践的评价。文章使用了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 得出如下结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当广泛, 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电子数据处理风险被认为是内部控制中最高的一种风险, 这涉及到审计师有效审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问题;与其他经理相比, 数据处理部门的经理更加不相信公司使用内部控制交流和执行内部控制的能力;非正式公司的内部控制比正式公司的内部控制困难更大;地理上的分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风险;尽管有差异存在, 加拿大和美国的内部控制环境还是比较相似的, 受到反国外贿赂法影响的加拿大公司在内部控制系统上经历了类似的显著变化;加拿大内部控制的实践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很难从调查的结果中总结出内部控制标准。Philip J.Candreva (2006) 介绍了美国审计总署 (GAO) 最近发表的两个关于政府机关执行行政管理预算局A-123通知 (该通知与萨邦斯法案的内容高度一致) 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三个政府机关建立了很好的内部控制措施, 但是都缺乏对这些控制措施的监督和评价。因此, 美国审计总署建议加强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控制与管理。

在内部控制披露方面, Heather M.Hermanson (2000) 对九类财务报告使用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分析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内部控制调查报告是否有用;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是否影响决策;增加内部控制管理报告能否改善财务报告。此外, 文章检验了调查问卷的回答会不会因为内控的定义 (广义的经营上的定义和狭义的财务报告的定义) 和报告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结果表明财务报告使用者一致认为内部控制是重要的;自愿的内部控制报告会改善内部控制并且为决策提供了增量信息;强制的内部控制披露也有助于改善内部控制, 但是对决策没有价值;在使用广义的内部控制定义时, 被调查者强烈认为内部控制报告能改善内部控制并且更好的表明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个人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师相比, 企业的管理层更加不认同内部控制报告的价值。

Ge Weili和Sarah E.Mc Vay (2005) 对261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不充分的会计资源构成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绝大部分。复杂的公司比简单的公司更容易存在内控的重大缺陷, 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集中于, 期末会计程序、收入的确认、会计调整以及职责划分等方面。

Jeffrey T.Doyle等 (2007) 使用了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至少披露了一个重大内控缺陷的705家公司, 检验了应计的质量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发现这些内控缺陷与较差的应计质量相关。此外,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较差的应计质量的关系是由于所披露的缺陷都是与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造成的。在帐户控制层面的缺陷, 则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

六、启示与展望

从上文对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的回顾,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内部控制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严格的理论和检验的基础上的, 表现出很强的历史逻辑性和可验证性。我国在内部控制的模型构建、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今后的研究中, 关于重要的内部控制要素、内控评价的一致性、内控评价与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关系的经验研究将是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Akresh, A.Statistical Sampling in Public Accounting.The CPA Journal, 1980July, pp.20-26.

〔2〕Ashton, and P.R.Brown.Descriptive Modeling ofAuditors'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980) , pp.269-277.

〔3〕Ashton, and S.S.Kramer.Students as Surrogates in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Some Evidence.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980, pp.1-15)

〔4〕Bailey, A.D., G.L.Duke, J.Gerlach, C.Ka, R.D.Meservy, and A.B.Whinston.TICOM 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s.The Ac counting Review (April, 1985) , pp.186-201.

我国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3

内部控制是我国学术史上永恒的话题,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论文,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根据不同的分析层面,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以我国的一些主流杂志为研究目标,主要针对2007-2013期间各年度发表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评述,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包括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关;第三条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几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其中一条主线为: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后,内部控制作为独立审计客观基础的研究逐日而兴。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内涵界定、控制论、管理学和审计学、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关系、组织演化论等几个研究维度。

现有文献多是内部控制理论以及研究进展方面的探讨(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石本仁,2002;方红星,2002;朱荣恩等,2003)从控制论原理出发,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体现在五个方面: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全面的风险评估良好的控制活动顺畅的信息流动与沟通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吴水澎,2000)、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受公司治理企业价值创造风险和机遇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国企业要从COSO报告中借鉴经验(严国强,2004)。

张双鹏、胡本源等(2011)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对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结论指出:企业环境权变因素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影响,企业应该注重内部控制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还应提高内部控制与其所处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增加企业绩效。

(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第二条主线为与公司治理方面有关的内部控制:我国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1. 分裂论,即将彼此分裂开,不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各自在各自领域内使用,不考虑双方的相互影响。2.环境论,视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3.嵌合论,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率及其发挥。季晓云(2010)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李心合(2013)在于当国内学者普遍将COSO框架奉为经典的同时,将内部控制无限神化的同时,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内部控制的真正范畴,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两者需要一个分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公司的效率。

张先治等(201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内部环境是影响我国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内部环境,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2013)认为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公司治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控制执行力不高。孔萍,张佩璐(2013)认为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如下问题:作者认为:公司治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控制执行力不高。

郑军,林钟高,彭琳(2014):以2007~201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内部控制对企业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在不同的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控质量的改善能抑制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

(三)内部控制缺陷与披露

第三条主线为国内内部控制现状研究-与内部控制缺陷与披露有关的内部控制:董望、陈汉文(2011)研究表明,在信息“生产”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这证实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也证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赖文海赖文海(2009)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选取2007、2008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配对研究法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赵海燕等(2007)结合电信行业特点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实施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电信行业实施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方法。我国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反应角度进行分析。如,黄寿昌等(2010)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意味着内部控制报告的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市场效率。邱冬阳等(2010)则从微观角度印证了上述观点,通过实证得出IPO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对于明确的内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并建议上市公司和监管层从IPO开始规范内控信息披露、推动内控制度建设。杨玉凤等(2010)通过经验研究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对隐性代理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尤其是獲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也有学者从内控评价体系构建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如:杨雄胜等(2010)提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有关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为前提。林斌和饶静(2009)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更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与国外研究类似,更多的国内文献关注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虽然我国与美国的制度背景存在重大差异,但是国内研究也依然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应计质量(董望和陈汉文,2011等)、抑制盈余管理(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降低审计收费(张旺峰等,2011等)、增加管理层薪酬业绩的敏感度(卢锐等,2011等)、提高投资效率(李万福等,2011等)等。

三、文献述评及启示

通过对我国最近几年的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紧随实践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将多种学科理论和主题视角相结合。但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得不是很多,只有知道存在什么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为企业量身定制出符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

[2]李心合.被神化的内部控制与被冷落的内部牵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

[3]方红星,金玉娜.2011.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8:53~60

[4]陈汉文.2012.2011上市公司内控指数评价分析发布[N].上海证券报:2012-08-17.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4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07级1班 作者:陈建荣 指导老师:邓秀英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在内部管理上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类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成为阻碍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屏障之一。寻求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运作途径,如何保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己成为我国各集团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财务控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也是当今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使财务控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首先要准确地领会财务控制的内涵,其次,根据财务控制的内涵界定财务控制的内容与范围,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陈烨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中指出 传统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现阶段的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空的现状

刘波在《浅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李晓玲在《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都有谈到我国企业集团的目前情况

(一)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财务都是多元化的,并借此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但许多企业在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导致企业很难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致使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形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很多公司彼此之间并没有业务上的联系,造成了资源分散,使企业公司失去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二)财务控制缺乏全过程性和一体性

目前部分企业集团未能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财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机制,表现在:

(1)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较难从集团战略的高度统一安排投融资,经常出现投资结构失衡、内外举债失控、资金流动不畅问题,使集团公司陷入财务经营困境而难以自拔;(2)集团公司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查子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当多的企业内部财务考核指标仅限于对合同额和利润额等总量指标的考核,子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经营效率,也不能促使企业资金快速收回。

(三)法制制度少

我国企业所形成的管理惯例中,财权的获得和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靠资历和关系,企业在成长中,涉及多种利益关系人,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管理活动复杂,而其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财务监控往往各自为政。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后来的优秀人才不断加盟,其业绩和贡献使其有了更多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加之其贡献和能力往往难以被公正的评价,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制度体系内公平地解决回报问题。

(四)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发展

在企业不断涉足多种行业的并购、组建过程中,集团控制的资产增多,产品多样,行业陌生,资金需求剧增,融资困难,人才奇缺等等,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投资只追求收益,却忽视投资项目与本企业的协调性和互助性,结果却使投资收益的实现变得虚幻。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差、发展时间一般不长、受自身体制和外部环境影响大,财务控制方面,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邓平玉《 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04).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现代会计》.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都一一进行了总结。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在企业的财务控制中,企业公司把控股子公司当成没有成本的提款机。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时,有的企业公司又违规为上市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的信用。

(二)数据提供困难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随意更改,预算成为虚设;还有一部分企业预算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约束软弱,人为参与使预算管理随意性大,难以使管理“硬化”。

(三)资金效率低目前,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很多,使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的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不顾自身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导致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企业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露。

(四)财务控制人员素质差财务控制的制定、执行无不与人息息相关,员工的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控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财务控制执行人员,比如经营者、财务经理、财务委派人员等,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务控制的执行效果。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解决的对策

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措施在对现阶段企业财务控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必须提出强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从而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孙运清,张丽文,孙世臣在《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对策》都谈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决策。

3.1 优化和健全资金综合控制管理系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包括构建固定资金控制系统和流动资金控制系统。加强企业固定资金控制管理一要对固定资产建账、设卡,及时正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购进、出租、出借、转让、大修以及报废的情况;二要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状况和市场情况进行定期分析,以及时进行更新改造,或购置先进的,淘汰落后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三要建立固定资产利用率的考核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始终保持适当的负荷率,将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出租、出让,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3.2 建立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重视标准成本管理,却忽视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预算是标准的反映和优化,标准的执行结果反映在预算上。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3.3 构筑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一)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构建风险控制系统,规避财务风险。1.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2.制度控制的电子化。

(三)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

3.4 完善财务控制对策

(一)加强财务战略控制。

(二)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的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四)利用财务网络进行全方位控制。

4结语

集团公司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企业集团刚产生时,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中国企业集团生成的过程往往不是源于市场的自然选择,而是仰赖于行政的捏合与强制。由于没有经历一个渐进的市场自然选择过程,更加上被强制撮合为一体的成员企业彼此间缺乏应用的胶合力,这样的企业集团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借助一种统一的强权力量才能驾驭,我国的企业集团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的解决与对待。

参考文献

[1] 陈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法,2010(第39卷)第4期:97~99

[2] 刘波.浅谈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J],财经纵横2010(6)119~121

[3] 李晓玲.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09(1):28~31

[2] 高俊颖.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45~47

[3] 陈建明.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8(5):37~38

[4] 邓平玉.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4)37~39

[5] 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56~58

[6] 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8)34~36

[7] 李丽伟.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10(6)43~52

[8] 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商业经济,2006(6)43~45

[9] 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6~37

[10] 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M]中国科技信息,2008(12):15~17

[11] 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10(4):27~29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5

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

文献综述样本 篇6

(该文的设计题目是“小车倒立摆的控制器设计”)1 前言

倒立摆是处于倒置不稳定的状态,人为控制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一种摆。一般是由一个可以在水平轨道上自由移动的小车和倒置摆铰链而成。倒立摆的种类很多,目前研究的多为平面内摆动的摆,可粗略分单级、二级至多级倒立摆;按摆放位置分为水平轨道式和倾斜轨道式倒立摆;按控制电机可分为单电机和多电机倒立摆;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又有悬挂式倒立摆、球平衡系统和平行式倒立摆。

倒立摆系统在控制系统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视。“倒立摆系统”已经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典型试验设备,也是控制理论在教学和科研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物理模型。倒立摆本身是一个自然不稳定体,在控制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反映控制中许多关键问题,如稳定问题、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随动问题以及跟踪问题等都可以用倒立摆为例加以研究,通过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控制中的理论和技术实现问题,还能将控制理论所涉及的三个基础学科:力学、数学和电学(含计算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倒立摆系统进行综合应用。

倒立摆的研究不仅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工程背景。在多种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中,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也存在一种可行性的试验问题,控制理论在当前的工程技术界,主要是如何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应用问题。一项工程的实施也存在一种可行性的试验问题,用一套较好的、较完备的试验设备,将其理论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检验,倒立摆可为此提供一个从控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掌握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复杂的实际系统中,进一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倒立摆系统与火箭飞行和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倒立摆的研究对于火箭飞行以及机器人的控制等现代高科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是控制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2 控制理论在倒立摆系统中的应用 2.1 传统控制方法在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

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基于模型的控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单输入单输出问题。所研究的系统多半是线性定常系统,对非线性系统,分析时采用的相平面法一般也不超过两个变量。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状态空间法,把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题,系统既可以是线性的、定常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时变的。2.1.1 经典控制理论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控制对象是一个单输入(力或加速度)和两个输出(角度和位移)的非最小相位系统。它提供了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方法。文献[1]-[2]中根据对系统的力学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小车在水平方向运动和摆杆旋转运动的方程,并进行线性化,拉氏变换,得出传递函数,从而得到零、极点分布情况。根据使闭环系统能稳定工作的思想设计控制器。为此,需引入适当的反馈,使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都位于左平面上。用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法设计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控制器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对象数学模型。因为只要控制器使系统具有充分大的相位裕量,就能获得系统参数很宽范围内的稳定性。

2.1.2 现代控制理论

与经典控制理论相比,现代控制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从分析到设计、综合都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据目前国内外已有资料来看,已有用现代控制理论方法解决倒立摆平衡问题的记载[3-7]。文献[7]中是用状态反馈理论控制二级倒立摆的。文献[8]介绍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时,三种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即:连续系统极点配置法、连续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法和离散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法。现仍以二级倒立摆为例,简述应用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和状态观测器理论的控制思想[9]~[11]。控制器采用了线性定常状态反馈和降阶观测器的结构。控制对象(小车、上摆、下摆)分别由传感器检测出三个位置量y1,y2,y3。这三个位置量由观测器重构状态得1,y2,y3。到三个速度(角速度)量y 三个位置量和三个速度(角速度)量由控制器进行状态反馈,组成一个闭环系统,达到使不稳定系统变为稳定系统,使系统的瞬态和静态性能良好的目的1 根据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对于系统:

AxBu x使性能指标 J(xQxuRu)dt 0TT取最小的控制规律为 uKx

uR1BTP

在控制设计中应用最优状态调节器理论的关键在于由分析和实验找到能使系统稳定工作的“初始”控制,再根据对闭环系统的性能要求,调整二次性能指标中的加权矩阵Q、R 来达到。

2.2 人工智能控制方法在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控对象日趋复杂,对控制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使传统控制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众所周知,被控对象愈复杂,数学模型愈难精确。加上系统本身的非线性以及某些不确定性,使针对线性化模型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各种理论对解决这些复杂系统无能为力。在这样复杂对象的控制问题面前,把人工智能的方法引入控制系统,得到新的控制上的突破。相应的模糊智能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是智能控制的重要方面。它们在倒立摆系统的控制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2.1 模糊逻辑控制

模糊逻辑控制是采用模糊化、模糊推理、解模糊等运算的模糊控制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模糊控制器的设计[12]~[15]。现以倒立摆控制来简单说明模糊控制器设计的一般方法[13]。以摆杆的倾角和速度作为输入变量。可以将倾角描述成:向左倾角大、中、小、垂直、向右倾角小、中、大。速度描述成:倒得非常快、快、慢、静止、升得慢、快、非常快。它们都可以用模糊语言变量NB、NM、NS、ZE、PS、PM、PB 来表示。用类似的模糊集合可以对控制小车运动的输出进行定义。接着定义某些隶属函数,用来确定属于这些隶属函数的隶属度。最常用的是三角函数,也可以用梯形或钟形函数。这个安排隶属度的过程就是对变量实现模糊化的过程。接着是建立一系列的模糊规则,要用这些规则来描述各种输入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可以建立如下一些规则: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大并倒的非常快,那么向左作快运动;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大并升的慢,那么向左作慢运动; 如果摆杆向左倾斜小并倒的快,那么向左作中等运动; „„

最后,模糊输出被分解成能够用于对物理装置进行控制的合成输出作用,即可以加到小车上的确切的驱动电压。这个过程称为解模糊判决。其方法之一是重心法,把模糊输出投影到输出隶属函数上再计算其重心。

此外,还有对倒立摆的双闭环模糊控制方案[15]。这个方案中有两个模糊控制器。一个作为内环,用于控制倒立摆的角度;另一个作为外环,用于控制小车的位置。这种方法便于调整隶属度、控制规则,比率因子等设计参数。2.2.2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系统是指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系统,它是一种大规模并行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神经网络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用强化学习方法来实现倒立摆的平衡控制,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1983 年Barto 等人设计了两个单层神经网络,采用AHC 学习算法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平衡控制[16]。1989 年,Anderson 进一步用两个双层神经网络和AHC 方法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平衡控制[17]。最近,Peng 通过将状态离散化成为162 个区域,实现了基于Q 学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倒立摆控制[18]。在强化学习方法中,控制器所能得到的反馈是当倒立摆偏离垂直方向的角度超出±12°或小车在±2.4 米处和轨道两端相撞时环境给出的一个失败信号。Q学习算法是在各时间步Q 值的更新迭代中将失败信号进行反传并根据Q值来确定相应决策的优劣。BP 网络的输入为状态X和决策,输出为Q值。在每个时间步k,观察当前状态xk,选择和执行控制k,再观察后继状态yk,并检测是否有失败信号,调整Q值,得到误差信号,更新网络的权重W,使网络实际输出逼近更新后的理想输出。通过Q学习和BP网络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状态未离散化的倒立摆的无模型学习控制,证明了这种方法去实现某些状态连续控制系统无模型控制的可行性[19]。

将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倒立摆控制,可充分体现两者的优越性。如文献[20 ]中用再励式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控制倒立摆,简称GARIC(generalized approximate reasoning-based intelligent control),是美国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H.R.Berenji 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Khed Kar 提出的[21],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结果。文献[22]在采用一种解析式模糊控制器对倒立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采用神经网络的BP 算法对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训练,完善经验规则,使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明显改善。2.3 拟人智能控制与倒立摆控制[23]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理论的问世,促进了当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然而,基于这些智能控制理论所设计的系统往往需要庞大的知识库和相应的推理机,不利于实现实时控制。这又阻碍了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拟人智能控制的核心是“广义归约”和“拟人”。“归约”是人工智能中的一种问题求解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求解的复杂问题分解成复杂程度较低的若干问题集合,再将这些集合分解成更简单问题的集合,依此类推,最终得到一个本原问题集合,即可以直接求解的问题。另一核心概念是“拟人”,其含义是在控制规律形成过程中直接利用人的控制经验直觉以及推理分析。从倒立摆系统来看,要直接形成“拟人”控制规律,必须观察人的控制方式。当人摊平手心托着一根杆,杆向某个方向倾斜时,人将本能地使手移向同一方向。只要手的移动速度大于杆的倾斜速度,杆就可恢复竖直。参照上述人的控制方式,可直接形成如下控制规律

uk

(1)式中,为摆杆角位移;u为控制作用;k为单位倾角所对应的控制作用。式(1)表明,为正(杆向右倾斜)时,u为正(小车右移)。由于杆的质量惯性,摆杆将出现振荡。为了消除振荡稳定摆,引入阻尼信号。此外,摆杆的稳定是通过小车移动来控制的,因而控制规律中又

。的正反馈作用。必须引入小车的移动信号—线位移信号x和线速度信号x经分析,引入x,x综合以上各方面,最后形成了倒立摆的控制规律:

(2)ukkkxxkxx式中,k,kx,kx分别为单位角速度、单位线位移、单位线速度所对应的控制作用。在系数选择得当时,可实现倒立摆的稳定控制。

拟人智能控制理论,既不要求精确的数学模型,也不要建造推理机,而是根据物理结构模型直接形成控制规律,为复杂物理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3 总结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实现对倒立摆的控制是对一种控制方法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检验,另外,由于倒立摆摆的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和机器人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对倒立摆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由于倒立摆装置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典型试验设备,也是控制理论教学和科研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物理模型,当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控制算法时都在利用倒立摆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倒立摆系统稳定效果非常明了,可以通过摆动角度、位移和稳定时间直接度量,控制好坏一目了然。

国际上每年都有成百篇关于倒立摆控制研究的论文发表,其中大部分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仿真研究,主要是以一级倒立摆作为被控对象进行仿真,用二级倒立摆和平行倒立摆来仿真的文章则很少见,而用三级倒立摆进行仿真研究的还没见到。三级倒立摆的控制作为控制界的经典难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大约只有八分之一的学者在对实际物理摆进行设计、实验和控制研究。多数人用状态空间法对倒立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线性化求得控制函数再进行控制。到目前为止,声称能稳定三级倒立摆的单位并不多见,能用单电机成功控制三级倒立摆稳定在不同典型模式上,尚未见报道。

迄今为止,已成功实现了一级倒立摆系统两种典型的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二级倒立摆实系统三种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三级倒立摆系统四种典型的动平衡模式;实现了一级、二级、三级倒立摆系统不同平衡模式之间的动态切换;用一些控制算法对倒立摆进行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很强,只要不改变任何控制参数,系统就可以保持平衡。4 参考文献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7

(一) 国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文献回顾。

企业绩效评价, 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 特定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在企业绩效评估模型方面, Sink (2001) 和Tuttle (2001) 采用绩效评价计划编排阶段的六步程序的框架;Keegan (1997) 采用绩效评价矩阵;Lockamy (1999) 采用四理论绩效评价体系模型等。

Beni Lauterbach, Joseph Vu, Jacob Weisberg (2004) 通过调查研究了165家上市公司1989~1991的数据, 发现了内部和外部继任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 发现外部继任者比内部继任者对企业绩效评估有更好的效果。

Sunil Mithas (2011) 等通过研究发现信息管理能力, 包括对顾客的认知程度、过程了解、信息技术的了解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这主要是指通过运用ERP来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二) 国内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文献回顾。

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刘睿智、胥朝阳 (2008)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6年的财务数据, 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构建了两个因子以反映公司竞争战略是倾向于差异化还是低成本, 在此基础上考察战略定位对公司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张益明、张志华 (2011) 基于2003~2009年A股市场381家中小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分析了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我们发现, 这种相关性的方向与控股人性质密切相关。

二、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文献回顾。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 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多次修改, 内部控制的理论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这五个阶段。

Hermanson (2000) 通过实证研究, 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并且认为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Newson和Deegan (2002) 通过调查认为, 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公司核心能力和全球化竞争策略。Udi Hoitash等 (2009) 从财务专家数据库中收集了5, 480家公司的数据, 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发现了公司治理和作用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间呈现一定的关系。

(二)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文献回顾。

20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 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 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蔡吉甫 (2005) 通过实证研究,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显著影响。另外,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和隐瞒不利消息的问题。

林钟高等 (2007) 通过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确实对企业价值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 呈现出逐年强化的趋势。

董望、陈汉文 (2011) 研究表明, 在信息“生产”方面,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盈余反应系数越大。这证实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 也证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

三、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相互关联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评价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近几年引起了国外理论界的强烈关注。

Karen Hopper WUCK (1989) 根据私人股本融资经验数据,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发现了股权集中度和企业绩效之前存在一定的关系, 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Deumes.Ragier和Knechel.w.Robert (2008) 以1990年开始在荷兰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为样本, 对管理者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经济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财务杠杆作用正相关。

Ashbangh和Doyle (2007) 对SOX404要求下的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 组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企业管理层通过企业绩效评价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约束性, 将企业引入正规, 加大监管力度。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 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陈丽蓉、周曙光 (2008) 以2008年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 验证了内部控制效率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张双鹏、胡本源等 (2011) 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 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环境权变因素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影响, 企业应该注重内部控制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 提高内部控制与其所处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增加企业绩效。

王凡林、杨周南 (2012) 从IT治理、内部控制两个企业调控资源的措施因素入手, 探讨两个因素独立和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IT治理是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企业后公司治理活动的必然选择, 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这是减少信息化风险, 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可行手段。

四、今后研究方向及建议

综上所述, 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绩效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控制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 都是比较分散地研究企业绩效评价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以上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手段, 但是研究变量的选取有时未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没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每一个要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所以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内涵关系做进一步的深层研究。

摘要:一个企业的绩效如何, 深受各方利益关系者的关注。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 也是现在理论研究界讨论的热点。同时,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信息更好地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价,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Beni Lauterbach, Joseph Vu, JacobWeisberg.Internal vs External Suc-cession And Their effect on FirmPerformance.Human Relations, 2004.12.

[2]Rani Hoitash, Udi Hoitash.Therole of audit committees in manag-ing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au-ditors after SOX:Evidence from theUSA.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9.24.

[3]Deumes.Ragier, Knechel.w.Robert.Economics incentives for voluntaryreporting onIntern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 2008.1.

[4]蔡吉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 2005.4.

[5]陈丽蓉, 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 2008.3.

[6]刘睿智, 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研管理, 2008.6.

[7]林钟高, 郑军, 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 2007.4.

[8]董望, 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11.4.

[9]张双鹏, 胡本源, 陈利军, 刘婧.基于权变理论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11.9.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 规则 评价 影响因素

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再到2010年4月15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出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业已成为内部控制研究中的热点。纵观国内学者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的研究, 可以归纳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规则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四大方面。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规则研究

我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规则最早出现在金融类上市公司, 大量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处于自愿性披露阶段。美国的SOX法案出台后, 中国学术界开始了是否制定规则、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讨论。

朱荣恩、应唯(2003)从美国SOX 法案404条款出发, 在研究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及SEC提案和AICPA 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 指出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明确要求, 并建立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时间、范围等在内的评价规则。

周勤业、王啸(2005)从美国SOX 法案以及SEC出台的有关规则出发, 研究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中的披露性质、披露内容、审计验证、评价依据及责任主体问题, 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环境、制度背景, 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视角指出我国需构建包括披露内容、评价及审核标准在内的一整套披露规则。

陈敏、邵志高(2008)针对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要求、格式和内容不详细、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以及责任主体不完全到位等问题, 提出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的建议。

二、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是制约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相关的研究随着内部控制概念界定的差异以及评价标准选择的不同而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

周春喜(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多层次指标体系, 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

李晓燕、田也壮(2008)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 以新《企业财务通则》为蓝本, 吸收COSO 框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保证标准ISO9001先进理念, 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 创建了持续改进的我国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 力图解决国际公认的评估标准在中国本土化的问题和实践操纵层面上的应用问题。

张龙平、朱锦余(2002)针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核报告业务, 指出内部控制评价属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业务, 应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范围、目标、评价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探讨与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问题, 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相关鉴证准则的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参考。

王立勇(2004)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学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计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统可靠度, 为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一种客观的分析框架, 从而判断内部控制的效果, 为管理层更好地设计、分析或评价内部控制以及改善审计师的内部控制系统鉴证工作提供参考。

骆良彬、王河流(2008)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再结合专家打分, 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从定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模糊映射, 为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一种可行的科学方法。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年报为依据, 从内部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李少轩、张瑞丽(2009)随机选取2006年167家上市公司的年报, 通过建立主成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受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质量和审计中介等因素的制约, 而公司治理、公司规模则不具有影响力。

林斌、饶静(2009)以2007年沪深两市主板1097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立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以及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而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则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

四、简评与展望

我国有关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起步晚, 受美国规则及国内实务的影响较大, 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规范研究范围内,应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方面的实证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的研究是完善内部控制强有力的保障。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统一性研究;第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从这些方面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应唯.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会计研究,2003(8)

[2]周勤业,王啸.美国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M].审计研究,2005(2)

上一篇:湖北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选评下一篇:初一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