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精选8篇)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1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先当学生听别人讲,再当老师给别人讲,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爸爸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指导我的学习,他今天忙里偷闲,和我一块复习《社会》这门功课。我先听爸爸讲了一次《多种多样的商业场所》。爸爸先讲了如何从题目推想内容,他说一看题目就应该知道里面讲的是商业场所,而商业场所又是多种多样的。接着爸爸给我分析了课文使用的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教材先总的说了我们周围有不少商业场所,然后又具体从百货商场、超级市场、便民店、专业店、农贸市场、集市说明市场是多种多样的。(我心中暗想:这种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可以学习呀!)爸爸还说,我们不仅要做到“打开书一看就会”,更要做到“合住书一说就对”。
爸爸讲完后,又要求我当一回小老师,让我把刚才复习的内容给妈妈讲一次,以加强记忆。在我给妈妈讲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这些知识竟然大部分都掌握了,当然同时也发现仍然有一小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别人讲,使我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自己给别人讲,又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同时使我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
啊,先当学生听,后当老师讲,这真实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呀!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2
图像作为对真实世界三维(3D)场景的二维平面投影影像,这个投影过程损失了大量的信息,如景深信息、遮挡问题等,另外这个过程中还包含各种退化,典型的有几何畸变、模糊(包含运动模糊、散焦模糊、大气湍流模糊、光照不足等)失真、下抽样噪声、系统噪声等,这些退化现象进一步损害了图像作为一种记录客观世界的载体功能。
图像超分辨率复原(重建)方法是指利用同一场景的多幅图像包含的信息量要来获取该场景的一幅高分辨率图像。假设观测低分辨率图像是一个不完整的观测数据集,其对应的理想高分辨率图像是一个完整数据集,图像超分辨率可看作是通过这个观测到的不完整数据集估计理想的完整数据集,是一个典型的逆问题,存在着多种可能解。即在已知观测不完整数据集的基础上,试图给出一个最大似然或最大后验概率意义下完整数据集的估计;POCS方法就是利用各种已知的约束条件构成凸集,将这个完整数据集的估计依一定次序投影到这些凸集上,以更新当前的估计;图像超分辨率复原中的正则化技术,也是起稳定解的作用,即减小可能解的个数,也就增大了解的惟一性。
大多数超分辨率复原方法是从经典的单幅图像复原技术发展而来的,单幅图像复原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框架。虽然单幅图像复原技术的研究还远未成熟,但这类方法的固有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图像复原效果的大幅度提高。
2 数学模型
图1描述一个低分辨率视频图像获取过程的连续输入、离散输出模型的方块图。这里,sc(u1,u2,τ)是输入的连续图像;gk(n1,n2)是输出的低分辨率离散图像;
h(u1,u2,τ,x1,x2,t)为采样后引入的加性噪声如式(1):
undefined
超分辨率复原技术分为帧内法和多帧法。双线性内插、三次样条内插、带限函数外推法等都属于帧内法。他们只用一副图像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图像。这类方法实现简单,但由于可利用信息的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多帧法是利用低分辨率的视频序列进行超分辨率图像复原的。帧间超分辨率复原利用了这种包含在多帧中的附加信息来重构一个高分辨率静态图像或一个高分辨率图像序列。
假定理想的高分辨率图像的大小为L1N1×L2N2,用向量表示为z=[z1,z2,…,zn]T,其中N=L1N1×L2N2,L1,L2 分别表示观察到的低分辨率图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欠采样因子。第k帧的低分辨率图像可以表示为:
undefined
可对理想的高分辨率图像与观察到的低分辨率图像帧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undefined
其中权值wk,m,r(sundefined)用来表示理想的高分辨率图像中的第r个象素对观察到的第k帧图像的K个运动参数,根据不同的应用,这些参数即可表示全局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平移。运动估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超分辨率图像复原的质量,如果运动估计的精度较低或者出现错误估计,那么超分辨率图像复原的结果就会出现局部的变形或者其他错误修正。
3 超分辨率图像的复原过程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主要分为2类:频域重建和空域重建。频域法都以3个重要的原理为基础:Fourier变换的平移特性;连续Fourier变换和离散Fourie,变换之间存在的混叠关系;原始场景具有带限特性。
在此基础上将观测图像混叠的DFT系数和未知场景CFT的采样值联系起来,建立方程组。该方程组的解是原始场景的频率域系数,通过逆DFT即可恢复原始场景。空域法首先建立观测模型,然后在空域完成重建。他可以充分利用广义场景观测模型,比如,非全局的相对运动、广义噪声模型等。因此其比频域法更灵活,可行解的空间更小。 本文采用的空域法进行重建。
超分辨率图像复原的实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获取低分辨率图像: 考虑到要将复原结果与原始高分辨率图像对比以进行实验结果评估,低分辨率图像(256×256)由原始高分辨率图像(512×512)通过亚采样得到。亚采样规则为: 把原始高分辨率图像分成2×2的小块,以2×2小块为单位,将每块的第一个象素g(i,j)抽样出来生成1帧低分辨率图像,每一帧的分辨率图像都是高分辨率图图像经过变换的结果。
(2) 进行运动估计:图像的运动变形、模糊和噪声等降质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图像分辨率增强中,需要对图像序列进行亚象素精确的运动估计。
设运动方向为x轴方向,则图像函数可以写成f(xx0(t),y),这里x0(t)是沿x轴正方向运动的距离。设曝光时间为0≤t≤T,在此期间移动的距离是a,所以x0(t)=at/T所形成的模糊图像为:
undefined
可以得到原来图像的象素值f(x):
undefined
模糊图像g(x)的倒数g′(x)是可求的,A是未知数,由实验的方法进行确定,β是与感光灵敏度有关的系数。
(3) 计算每一帧低分辨率图像的像元运动补偿值,计算该像元点再高分辨率图像上的像元位置,获得模拟的分辨率图像;计算真实图像与模拟图像之间的残差,根据残差修正高分辨率图像的像元值。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用512×512的灰度图作为原始图像,获得其256×256的低分辨率图像。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 如图2~4所示。
本文针对超分辨率图像提出了一种复原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多帧图像重建中,不仅运算量较小、运算速度快、重建结果质量较好,而且对噪声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后续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高超分辨率图像增强的能力:减小计算量、加快运算的收敛速度、适用于不同的图像要求。
摘要:图像超分辨率复原技术是由一序列低分辨率变形图像估计一幅或多幅较高分辨率的非变形图像,同时还能够消除加性噪声以及由有限检测器尺寸和光学产生的模糊,是图像融合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先把高分辨率图像变换成低分辨率图像,然后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计算,最后再把低分辨率图像映射灰高分辨率图像。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复原,超分辨率,运动估计
参考文献
[1]章毓晋.图像工程——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炳昊,阮秋琦,吴向君.基于新三步搜索法的超分辨率图像处理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13(4):40-43,17.
[3]周芳.图像超分辨率复原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与仪表,2006.
[4]陆原,胡楠.一种基于VC++的运动图像复原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2006(1):39-40,67.
体验式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亲历;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10-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真正实现“三个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乐学”、“善学”,其方法是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体验式学习则是支持这种学习平台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体验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体验式学习的几个重要理念
1.促进人格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这一报告的中心内容,并成为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改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诠释了体验式学习的原理。心智模式是指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动。他认为人们常常以自己的观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间透过自己的“过滤眼镜”去诠释和认定外在的世界,其实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假设,然而人们却把它当成真实的世界。体验式学习探询的就是改变的根本动因——根植于心中的观念,而且从操作层面观察和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这些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成果。根源改变了,导致行为改善,成果自然彰显。
3.激发潜能。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宗旨就是“你的拥有超过你意识到的”(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让每个学生学会向内学习,向内发掘潜能,发现影响我们创造和发展的盲点、障碍,把那些平时总认为的“不行”、“不能”、“没希望”等负面的东西清理掉,从而把每个人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向外不断挑战自己,“还有其他办法吗”、“我还能干什么”、“我还能不能做得更好”等,从而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通道,使整个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发挥,为个人的持续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基本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亲历: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感受: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印象深刻的。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分享: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现以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怎样对待不公平》来说明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
上课了,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准备了蛋糕请学生分享。说着,取出了一个小小的蛋糕,切成两份,只分给了坐在前面的两位学生。(亲历)
结果,没吃到蛋糕的学生很有意见,吃到蛋糕的学生也不自在。(感受)
老师坦诚“交心”:看来老师带来的蛋糕是太小了,可现在蛋糕吃完了,你们看怎么办吧,是继续带着不满的情绪,还是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公平”的声讨逐渐转向了探讨“让自己高兴”的思维和办法。学生的消极情绪在集体讨论中得到了宣泄,并形成集体共识,即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肯定老师的情意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分享)
老师升华主题: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确实是老师不好,弄了那么个小蛋糕,使同学们不能公平分享。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是怨天尤人,还是设法调整、改变,或主动适应现实环境?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比如今天分蛋糕,你没吃到,又不说——只好自己受罪了;你说了,可能老师就分给你——满足了你的需求;蛋糕确实没有了,你怎么办——主动适应才能获得快乐。(总结)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正确地对待不公平问题。(应用)
2.基本技术
(1)启动技术。体验式学习活动之初,需要让全体学生放松,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做轻柔体操,以促进身心放松、协调。如果是新组建的班级,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或谈论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活跃气氛,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降低自我防卫心理。之后,随着活动的深入,才有可能作较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团队规范(或称游戏规则),团队规范是引导学生行动的准则,也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依据。团队规范不仅规定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舆论导向的作用,破坏规范者不能被团队所接受。对团队目标和规范的认同会有效提高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所以,教师要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技巧,建立积极的、有效的规范。
(2)过程技术。体验式学习主要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组研讨、尝试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静心冥想、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其中常用的是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行为模仿或角色替代,使学生受触动而领悟。以思想品德课《了解自己的情绪》为案例,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A哑剧:用行为动作表达赞美别人或讨厌别人,促进非语言沟通。
B角色互换法:一个人按顺序扮演对立的两种角色,如欺侮人的人和被欺侮的人。
C双重角色扮演法(也称“镜向扮演法”):由两个人表演,一个表演有问题的人,另一个完全模仿前一位的动作重复表演一遍,使前一位(有问题者)得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德性。
体验式学习以沟通为纽带,而沟通的有效性来自于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简约和准确,而且,沟通的双方既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与动机,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与动机。这里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个人的主观经验包括生活经验、第一印象、价值倾向、社会知觉等。沟通的双方都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意图来表达信息或“翻译”信息,尤其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常常会歪曲他人发出的信息。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既要提高自己知觉的敏锐性和客观性,觉察、理解学生沟通信息的真实涵义,又要运用澄清、面质、鼓励等多种技术介入与协助团队的有效沟通。
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遇到冲突时,不会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聆听、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3)结束技术。体验式学习活动将要结束时,可让学生作个具体化的自我评估,教师更要全面、具体、明确地对活动作一总结,以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并促进他们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里的“全面”,一是指向学习目标的各方面,二是兼顾团队中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具体”,即表达具体,也就是不要笼统、抽象地叙述。例如:以“我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不再随便插嘴,在争吵时,我学会不动气……”代替“我在人际关系上长进了许多”;以“你说话时面带微笑,令人很舒服”代替“你表现很好,有进步”之类的抽象语言,这能较好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活动中比较被动、沉默的学生,可以说:“每次讨论,你总是最后一个发(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言,而且说得很少。”这样的反馈和评价也有益于接收者采纳。
四、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教练等。具体来说,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角色关系。
1.既是教练,又是学员。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制订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延伸主题,这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还要降低自己的高度,保持对每位学生的同理心,即能够设身处地对学生进行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2.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在体验式学习中,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既是“局内人”,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生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信息和表达意见;而在表达时,又要充当“局外人”,尽量避免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3.既是团队的中心人物,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活动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善于运用领导技巧(包括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欣赏、观察、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沈玲娣 陶礼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网络).
[2]黄碧芬.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外国语学校校刊《求索》第2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电邮:txy9999@126.com)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4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那会使学生受用终身的。撰写政治小论文就是一种学好政治、学活政治并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政治小论文是政治课的一项实践活动,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课本知识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迁移与转化,促进了中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康发展。(而且教参中也多次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写政治小论文。)但现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对此重视不够,认为政治小论文可有可无,高考中又没有,何必费那么多的精力呢。学生们也在追求着分数,认为这是一项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都不愿意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不愿意去研究,更别提写作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认为不是这样,写好政治小论文,对于增强学生敏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主人翁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政治小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中学生的知识视野,变死学习为活学活用,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政治小论文呢?我的想法如下。
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实现理论和时代的结合
提高观察力,这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前提。政治小论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创作过程依赖于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和积累创造素材的前提。社会生活是变化万千的,错综复杂的,应怎样进行观察,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来呢?这就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做和观察的。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放至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实际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小论文才能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和泛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细致的观察事物。可采取对比观察、解剖观察等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千篇一面。例如,针对去年我们抚顺市的十个市直国有企业的转制现象,如电缆厂、电瓷厂等,许多同学不理解,认为这会不会弱化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改制后这些企业的现状如何,原有职工的生活怎样等问题困扰着同学们。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通过对其中一个或两个企业的调查采访,了解其情况。可深入厂房车间,对组织机构建设,劳动力使用情况,企业技术水平,工人的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这些企业改制后的现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之后进行对比观察和解剖观察。把改制后企业状况和原先企业状况进行比较,在认识各个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展示其最本质的内容,获得新认识,摒弃那些混淆、片面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调查采访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创作材料,为写好政治小论文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对于学生正确处理创作材料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它们的各个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阶段内在联结构成的全过程。所以,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要素,否则就失去了研究整体的基础。其次,要进行综合,否则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我们获得的感性材料是比较零碎的、表面的,而且掺杂有主次、虚实的成分。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原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经济学中讲过了企业和公司的有关知识之后,可给学生布置一篇“假如由我办公司”的政治小论文。这就需要学生分析办好公司的一些条件。学生必须进行市场调查,进行市场预测,经营决策,考虑供求变化,对建立公司的一系列条件,以及经营者应具备的素质做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推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相互之间的基本要素从内在联系上认真综合,找出规律,懂得只有做到精通市场情况,经营者具备较高素质,企业的技术水平要适合生产要求,才能在做好经营决策的基础上,使公司红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学生只有经过对各种材料进行辩证思维,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为写好政治小论文提供保证。
三、具有创新能力,鼓励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是要求学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求异思维,强调思维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学会思维,锻炼思维,发展思维。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发扬敢于创造的品质。这样在思维的多样性中,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作为一名东北人,我们都非常关心,也热切地盼望东北能趁此东风一飞冲天。中央的这项举措搅动了学生的思绪,因此,可让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为大题目,可自拟小题目写一篇政治小论文。要求学生从多维角度进行思考,写出特色和新意。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以人才为视角的,从东北留不住人才为起点。有的论述留住人才的意义,东北需要何种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创作。有以环境资源为视角的,从东北资源枯竭为起点,有的论述应保护生态环境,有的论述应发展持续产业,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等方面契入的。有的学生还以“假如我是抚顺市市长”为题写了一篇小论文。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的思维视野得到了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创造了条件。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也是写好政治小论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5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认为,哲学课的趣味,就在于哲学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引起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们得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第一,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录音。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使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广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框题结尾,引用毛泽东的名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让学生思考后回答:(1)这句话对不对?(“对”)(2)它符合什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3)它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这样,由“原理——应用——名言”就构成这堂课的结语。然后,再引用恩格斯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结果。”作为课外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又如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问“(1)这两句诗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2)而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课外练习;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几句反映对立统一关系的诗句。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当然,仅用趣例讲哲学常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量事实的证明和论证。若将趣例与教学模型、投影仪、录象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则更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学而忘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用心
爱心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6
一、网络教研的目的网络教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将网络教研所取得的成果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体现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达到网络教研活动的目的。
二、网络教研的优势
无论是网络教研,还是传统教研,教研我觉得不仅是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的思想。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查询更简单,编辑资料更方便,发表个人观点更容易,相互交流更快捷。可以通过网络将我的教学设计及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由其他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讨论,相当于过去的集体备课,探讨好的教学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完课在进行反思,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之外,我还将平时教学中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发表在博客里,征求他们的意见,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多。但是网络教研并不是教研的全部,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不可能取代传统教研,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既要依靠网络教研,也离不开传统教研。
三、网络教研的工作重点
1、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建立资源数据库,从资源类型、适用范围、获取方式、使用事项等方面加强资源管理。比如:网络平台板块设计为:试题研究、精品课件、名师丰采、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说课评课、他山之石、教材解读、个性课堂、生活随笔。之后采取必要措施,鼓励教师、教研人员上传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资源,如个人搜集整理的教育教学论文、课件、学案、试题等学科教学资料。
2、在线交流研讨:
利用教研论坛,组织对教学中的有关现象、问题、困惑、思考以及自己或同行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进行交流、评析,各抒己见,形成案例;同时,由学科核心组推荐热点、前沿、有价值的教师日志,组织大家交流探讨。
3、教师专业化发展:
组织交流读书、学习心得,介绍自己正在品读、研读的书目,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同时,推广教育教学前沿知识,鼓励广大教师链接或转发其他网站的比较前沿的文章、观点等。
四、目前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师由于日常琐碎的事物缠身,对网络教研缺乏充分的认识,有效的深层次的教研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2、参与论坛发帖的使用方法还不够娴熟,还有替别人发帖子的现象,网络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需加强培训。
3、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之间还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争鸣不够。
4、研讨局限在组内教师的横向交流,缺乏与它校老师的纵向交流。
5、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从别的网站复制一下教案,然后通过粘贴变成自己的教案;有的老师草草了事,两言三语完成任务;应付检查,我行我素,自上自的课。如此种种,我认为,老师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备课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那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从一种复制改成另一种复制。而且从人力还是物力
上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五、网络教研采取的措施
1、制度先立、形式创新是教师参与教研的前提,内容需求是吸引教师参与教研的核心。
2、积极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对于部分老教师,安排懂技术的年轻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所有的一线教师必须参与网络教研活动。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首先要把自己的文章储存,把自己每天的心得体会,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放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或者是教育随笔中,将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及时进行交流。时间越长所积累的资料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相信大家坚持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2、每次参与的主题,不仅仅是量的制约还应该有质的内涵,不能是为了完成每个主题发两个帖子的任务,而要真正的参与进来,只要用心思考,进而才会有收获。把网络教研形成制度化、常规化,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纳入常规考核之中,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网络教研的有序开展。
3、好的教学设计都要付于实践,要把每个活动想细了,不能走过场,不能为了讲花哨,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学生究竟能力能得到哪方面的提高还有待于思考。要针对不同的学情来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动态内存,C++语言,内存泄漏,分配,释放,自检测
0引言
C++动态内存使用技术是C++程序设计员长期探讨的问题。动态内存若使用不当, 容易造成内存泄漏 (memory leak) 。所谓的内存泄漏是指程序在申请获得并使用完动态内存块后, 没有释放所申请的动态内存就将保存动态内存地址的变量用于其它用途, 使得这些动态内存不能再被程序使用, 也无法被操作系统回收[1,2,3]。常说的内存泄漏一般是指堆内存的泄漏。堆内存是程序从堆中动态分配的、任意大小的存储区, 使用完后必须由程序释放。应用程序一般使用malloc或new函数从堆中分配到1块内存, 使用完后, 必须调用free 或delete函数释放该内存块, 否则该内存就不能被再次使用, 即造成内存泄漏。
针对内存的动态分配和释放, 本文给出了一种C++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 通过一定的手段检测所运行的程序中是否存在内存泄漏, 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算法设计[4]和系统实现[5]。本文仅基于简单的顺序存储数据结构模型[6,7]阐述该方法的实现步骤。
1 C++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
图1为简单的顺序存储数据结构模型的对象类图。
从图1可看出, 该模型的顺序存储线性表、队列、堆栈类都是基类SequenceObject_C的子类。SequenceObject_C中的指针array指向一块地址连续存储区域, 使得其逻辑相邻的结点一定在物理上相邻。在该模型中, 不仅需要为3个子类的对象进行内存分配, 还需要为子类成员数组指针array指向的连续存储区域分配内存。以下程序的第二行到第七行定义了6种存储空间类型。
typedef enum E_MType{
SequenceList_MT,
SequenceListArray_MT,
SequenceQueue_MT,
SequenceQueueArray_MT,
SequenceStack_MT,
SequenceStackArray_MT,
}E_ MType;
1.1 自检测方法的对象行为型结构
C++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采用如图2所示的对象行为型结构。其中, MemoryMonitor-C类负责收集内存分配和释放信息, 给出内存使用信息报告, 并统计内存泄漏情况;Allocator-C类作为内存分配器, 采用内存池技术, 加速内存的分配和释放操作;MemoryContoller-C类作为内存分配控制器, 提供统一的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接口。
在该行为型结构中, 内存分配控制器为单件模式, 其源代码如下:
MemoryContoller C*GetGMContoller ()
{
static MemoryContoller C g MemoryContoller;
return&g MemoryContoller;
}
class MemoryContoller C
{
friend MemoryContoller C*GetGMContoller () ;
protected:MemoryContoller C () ;
……
}
上述代码的第一行到第五行提供一个访问内存分配控制器的全局访问点GetGMContoller函数, 其中第三行定义g_MemoryContoller为静态局部变量, 保证系统的内存控制分配器仅有1个实例;第八行将GetGMContoller全局函数声明为MemoryContoller_C类的友元函数;第九行将MemoryContoller_C类的构造函数声明为保护类型。
1.2 内存动态分配操作的实现
通常情况下, C++语言中使用new操作符分配内存。在本文的自检测方法中, 通过重载new操作符来监测跟踪所有的内存分配操作, 进行内存泄漏的自检测, 具体代码如下:
void* operator new (size_t size, MType eOper)
{
MemoryContoller_C * pMMgr = GetGMContoller () ;
void *pvTemp = pMMgr ->GetMemory (size, eOper) ;
return pvTemp;
}
void free_memory (size_t size, void* block, MType eOper)
{
MemoryContoller_C * pMMgr = GetGMContoller () ;
pMMgr ->FreeMemory (size, block, eOper) ;
}
上述代码的第一行到第六行给出了全局operator new的重载代码。1.3节中代码的第五行为指针array动态分配datatype[100]数组块内存, 第十六行为指针pStack动态分配SequenceStack _C类对象内存。
1.3 内存动态释放操作的实现
以下为调用内存分配和释放操作的源代码:
class SequenceStack_C: public Object_C
{
public:
SequenceStack_C () {
this ->array=new (SequenceStackArray_MT) datatype[100]; };
virtual void Destroy ()
{
free_memory (100, this ->array, SequenceStackArray_MT) ;
int nSize = this ->Size () ;this ->~SequenceStack_C () ;
free_memory (nSize, this, SequenceStack_MT) ;
};
……
}
void main ()
{
SequenceStack _C * pStack;
pStack =new (SequenceStack _MT) SequenceStack _C () ;
pStack ->Destroy () ;
}
针对内存的动态释放, 1.2节中代码的第七行到第十一行定义了free_memory函数进行内存释放操作。该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根据类对象内存和数组块内存这2种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方法删除new操作符分配的内存, 以便监测跟踪所有的内存删除操作: (1) 针对数组块内存, 上述代码的第七行直接调用free_memory函数释放数组块内存; (2) 针对类对象内存, 为每种类提供Destroy自定义函数释放类对象内存, 如上述代码中的Destroy函数, 第八行调用析构函数, 第九行调用free_memory函数释放类对象内存。
1.4 内存分配控制器的实现
如1.2节中的代码所示, 系统的内存动态分配和释放操作都通过唯一的内存分配控制器实例进行。内存分配控制器的GetMemory接口通过调用Allocator_C类的Malloc函数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 通过调用MemoryMonitor_C类的Collect_New_Status函数实现分配操作的监视。内存分配控制器的FreeMemory接口, 通过调用Allocator_C类的Free函数实现内存的动态释放, 通过调用MemoryMonitor_C类的Collect_ Free _Status函数实现释放操作的监视。
2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的实验
内存自检测方法评估实验的源代码如下:
void main ()
{
Object_C *pObject[100];
for (int i=0;i<100;i++)
{ int type=rand () %3;
if (0==type)
pObject[i]= (SequenceList_C *) new
(SequenceList_MT) SequenceList_C () ;
else if (1==type)
pObject[i]= (SequenceStack_C *) new
(SequenceStack_MT) SequenceStack_C () ;
else if (2==type)
pObject[i]= (SequenceQueue_C *) new (SequenceQueue_MT) SequenceQueue_C () ;
}
for (i=0;i<100;i++)
{ int isDestroy=rand () %2;
if (TRUE==isDestroy) pObject[i] ->Destroy () ;
}
}
如上述代码所示, 针对顺序存储数据结构模型的6种内存空间分配类型进行随机内存动态分配及释放操作实验。其中, 第五行的随机数决定了动态分配的对象类型, 第十四行的随机数决定了是否进行动态释放操作。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3节中代码的第五行是类在构造函数中为指针array动态分配数组块内存, 表明类对象内存和数组块内存的分配操作是同步的;第七行和第九行表明类在Destroy函数中调用free_memory函数释放数组块内存和类对象内存, 表明类对象内存和数组块内存的释放操作是同步的。例如线性表的类对象和数据块内存分配次数都是31次, 释放次数都是15次。经统计, 类对象内存泄漏49次, 数据块内存同步泄漏49次, 符合本节代码中第十六行的100次循环内存随机泄漏实验。
3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C++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 给出了其对象行为结构模型以及内存动态分配和释放的具体实现。基于顺序存储数据结构模型的实验及分析表明, 该方法不仅能正确地为类对象和数组块内存进行动态分配和释放, 还能监视运行程序中是否存在内存泄漏。该方法采用内存池技术的Allocator_C类作为内存分配器, 减少了申请释放存储空间时的时间消耗, 高效地实现了存储管理器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该内存泄漏自检测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 具有简单、速度快的优点。今后将针对动态内存分配器Allocator_C类, 在尽量减少空间的浪费及申请释放存储空间时的时间消耗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超, 林邓伟.Linux下C语言程序内存泄漏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 2008 (4) :137~139.
[2]王勇, 曾庆凯.一种内存错误的动态检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25 (5) :1 550~1 552.
[3]程振林, 方金云, 唐志敏.C++编码中减少内存缺陷的方法和工具[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4) :40~44.
[4]孙凌宇, 彭宣戈, 冷明.一种ISPD98电路网表到图的转换算法[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4) :19~21.
[5]孙凌宇, 彭宣戈, 冷明, 等.一种基于微GIS的租赁管理信息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28 (23) :184~186.
[6]殷人昆, 陶勇雷, 谢若阳, 等.数据结构 (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高职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创新素质
[作者简介]张凯(1964- ),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和科研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54-0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研究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研究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积累实践经验,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专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一、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建设
(一)开放和谐的环境与先进的硬件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兴趣小组”的实践直至“基于研究室平台”的运行,多年来我们在以研究室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小范围试点到现在具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根据集约化、协同化、规范化的需求,建立了由二十几个研究室组成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平台。
学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而成。合作企业有江苏南极星科技公司、南京长盛仪器有限公司、江苏本杰通信有限公司等。中心在信息产品关键技术、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应用、嵌入式软件等研究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技术队伍实力雄厚,研究室既有学院教师,也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任都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担当。中心设施完善,仪器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院教师对信息领域多种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需要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中心面向全院有兴趣的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中心”既是教师科研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创新的园地。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条件保障,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优质服务,许多学生都非常乐于走进研究室,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鼓励的政策,规范的管理,师生互动,使研究性学习遍布校园
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其共同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社会上竞赛获奖等经鉴定评审后,对学生认定相应学分,指导教师统计相应教学工作量,一系列举措受到了师生欢迎。
为加强研究性学习的管理,科研处设专人负责研究性学习的项目管理,编撰了《研究性学习操作指南》,对研究性学习从学生报名、指导老师选聘、学生课题申报、课题开题评审、经费筹措落实、研究小组的会议记录、研究过程的技术笔记、课题中期检查、不定期发放问卷调查、课题结题评价、成绩评定和学分认定、成果鉴定、教师工作量认定等都作了明确要求和规定,有些规定还是作为学院文件下发。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有关部门指导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等学生学术型社团,开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进科技创新基金,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研究室有较好的研究学习条件和开放和谐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问卷调查统计显示:70%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研究室实验仪器先进,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环境好,加之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还有部分经费的支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问卷调查来看,有很多学生是冲着研究性学习的开放环境和条件来的,研究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研究室学习过的学生,由于在实践方面的时间相对较长,课题来源于实际的需求,能体会到“需求—课题立项—课题研究—实物制作—实现需求”的过程,从而利于学生建立课题研究整体的观念,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调查及主要数据统计(见下表),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了文档写作和规范能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相对比较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69%),锻炼了文档检索能力、文档编辑能力。学员在制作中遇到问题,除了请教老师及同学以外,他们还通过上网发帖的办法,请求帮助。我们在研究室的学员中强调规范管理,强调撰写规范的技术文档,使得学员的文档写作能力有所提高(27%)。
2.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培养了创新精神(67%)。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3.学会了沟通与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人们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各种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调查数据统计显示,55%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加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5.激活了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这些知识长期处在分割和备用之中就会被遗忘,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73%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运用中提高了知识的价值,并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以研究室为平台,结合实际,真刀真枪,带领学生自行研制、开发、安装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设备与设施,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涌现了一批师生科技创新成果,一系通信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箱、数字电路实验箱、电工实训箱,二系电气控制综合实验箱、模拟生产线,四系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等等都是我院教师带领学生自己研制或安装的;二系专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结合实验室建设,研制开发一条自动控制模拟生产线。专业教师在研制开发这些项目设备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搜集了大量专业前沿发展的信息资料,满足了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的需要,也在项目设备的开发研制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类设备的原理、系统、性能、安装、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全面认识,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应用的能力,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用人单位曾多次来校提出优先招聘参加各研究室研究性学习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参加研究室学习的毕业生,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优于普通学生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例如我院毕业生赵某在企业来我院招聘面试时,带着自己做的“八人抢答器”和“多路报警器”参加了招聘,被当场选中。由于该同学动手能力强、肯钻研,就业不久即从生产线转岗提升为维修技术员,被派遣到安徽分公司独当一面。根据跟踪调查,在我院研究室受过培训的学生目前大多工作在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部分学生中的许多人毕业后走上了创业之路。
三、结束语
我院探索和实践研究性学习已经有好几年了,开展的省级课题“基于研究室平台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了专家鉴定,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的较高评价。但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受益面不大,传、帮、带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待于加强,等等。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并大胆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该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君臣.谈高职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J].教育与职业,2003(11).
[2]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6).
[3]徐红彩,冯秀琪.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学习模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