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2024-07-30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精选10篇)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1

德胜完小2013-2014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根据县教育局及新庄中心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为做好德胜完小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校特作以下工作措施:

一、加大政策对德胜村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联合县教育和民政等部门,对德胜村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做好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宣传动员工作。

四、切实做好困难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千方百计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德胜完小 2013年9月5日

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为做好新庄乡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工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县教育局及新庄中心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现将本学期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工作,做好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联合县教育和民政等部门,对德胜村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大政策对德胜村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困难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千方百计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规,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作了明文规定。

德胜完小

2014年9月5日 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发展特殊教育,对残疾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学校要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在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及“三残”儿童统一登记,保证他们全部入学。

班主任要对智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照顾,同时要让全班同学不歧视他,多关心和帮助他,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级的主人。学校每一学年要对“三残”儿童受教育情况有所监督和督查。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校长要经常关心和过问随班就读工作,并明确一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对学校服务区内的各类残疾学龄儿童登记造册,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教育档案 考虑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单项和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德胜完小

2015年9月6日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2

一、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

(一) 入学率水平较低下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和巩固率为60%, 远低于两纲的基本要求, 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低于健全儿童的入学率。

(二) 区域差距比较大

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好,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我市近郊六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14个区县市达到90%以上, 9个区县达80%以上, 5个区县达70%以上, 1个县达到60%以上, 2个区县达到50%以上, 1个县达到40%以上, 还有个别区县特殊教育还未起步。

这组数据充分表明, 智力残疾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入学、巩固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社会、家庭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残疾儿童迫切要求的问题, 同时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三) 辍学失学现象还相当普遍

调查中发现智残儿童在应入学残疾儿童中的比例在25%~42%之间, 除少数人随班就读外, 相当比例的人未入学或辍学, 这种现象在区县农村较为突出。

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原因分析

农村智力残疾儿童残疾种类多, 残疾的等级复杂, 具体的身体差异不同, 入学难、巩固难问题的具体情况也呈现多种多样。较为突出的几类情况:

一是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行动不便, 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必须专人护理, 增加入学难度;

二是家庭经济原因无法使其入学 (调研中石柱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 经济条件较差, 入学难、巩固难;

三是提供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并不能充分满足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的需要, 造成入学难、巩固难;

四是山区交通不便, 村小撤并, 轻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儿童往返时间太长, 安全隐患太大, 家长接送不便, 造成入学难;

五是山区农村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识有距离, 不愿亲近他们, 缺少关心和爱护, 甚至在生活、学习中故意排斥他们, 造成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心酸、儿童心理自卑, 使他们不想上学, 不愿上学, 害怕上学.

六是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各种扶残助学项目虽得到大力的很好的实施与落实, 但是, 智力残疾儿童在享受政策的时候较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实惠, 智力残疾儿童的有限政策资源被忽视。

表现在:缺少对《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条例》、《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重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本次调研中了解部分地方只听两纲其名, 未见其文;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仍是智力残疾儿童上不上学一个样, 反正都是混日子, 长岁数, 可送可不送的心态和想法在农村局部地方存在;由于山区交通不便,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每天必须接送, 一次往返要走20-30公里, 造成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负担, 随意让孩子旷课和辍学, 导致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巩固成为难题。其次缺少对农村山区智力残疾儿童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渠道, 其经费和项目基本上靠义务教育投入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而往往由于其智力残疾儿童在学校班级的作用和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甚至对班级造成负担, 因此除非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助学项目对智力残疾儿童发放外, 其他奖学、助学性质的项目基本上与他们无缘;缺少对残疾儿童享受农村或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明确政策依据, 致使残疾儿童享受相应待遇必须受到家庭收入、名额总量的政策限制。

七是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所体现, 比如视力残疾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肢体残疾儿童的假肢安装, 语言残疾儿童的助听器配带, 然而智力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体系还尚未起步, 没有形成系统的救助体系。

表现在:缺乏智力筛查体系和机制, 没有科学鉴定评价智力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智力评价采用“望”“闻”“问”的方式, 有一名智力残疾儿童一直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缺少对智力残疾儿童伴有癫痫等疾病的儿童先治疗后教育的救助模式和体系, 以及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渠道和保障机制, 往往就是采取随班就读, 随病任发的局面出现;缺乏对智力残疾儿童因智力引发的肢体协调, 手脚灵敏、行为失调等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八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目前全市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管理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专用名词, 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 目前对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培训、待遇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其质量的管理、考核、评价尚未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表现在:缺乏对校舍场地的无障碍化, 或者添置辅助设施,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行走, 减少参加教学活动的困难;没有对随班就读学校的编制、人事、经费给予适当倾斜, 缺乏针对随班就读的教材设计, 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能因循正常儿童的进度适当放慢节奏, 放松要求, 降低难度;缺少一套有效的招生标准、模式、系统, 智力残疾儿童什么年龄入学, 到那里入学, 怎样入学应该具有一定标准。

九是缺失有效的社会资助环境。残疾儿童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其反应迟钝、思维呆板、行动缓慢, 被冠之“傻子”“呆子”等刺激性很强的字眼, 人为的被贴上标签, 在人群中, 社会上无形有一种自卑感, 缺少应有的认同感和关爱。

表现在: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成果宣传不够重视, 事迹不够典型, 从而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缺乏足够认同, 缺少足够了解, 甚至认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家庭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心灵、学习、发展等的了解、帮助、关心不够、不足、不深。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三、加强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

首先, 加强对两纲的意义、目标、作用的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及市政府组织检查组对重点目标指标的检查, 督促区县落实情况。其次, 大力开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事迹收集, 典型成长故事的传播;还有采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智力残疾儿童入学, 讲学生入学后的未来, 讲入学标准、入学方式, 入学渠道, 入学补助等政策, 使家长懂政策, 明事理, 清未来。

(二) 落实经费保障, 开展医疗评价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贯彻中发[2008]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渝委发[2008]27号精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加大投入, 落实经费渠道, 保障经费来源。

1、率先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救助体系。

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体系是智力残疾儿童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客观的鉴别、判断、评定智力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 以及检测是否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才能有针对性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救治、康复或者入学。

智力残疾儿童救助体系是根据智力评价团队得出的科学客观数据、结果, 制定相应的适合智力残疾儿童需求的救助模式和方案。救助体系主要是针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并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生活基本无法能够自理, 需要进行医疗救助、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2、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残疾儿童家庭一般都是贫困家庭, 智力残疾儿童家庭更要承担护理责任, 家庭的收入和负担更重, 出台低保政策按照智力儿童残疾水平和评定等级, 给予指标倾斜, 金额倾斜, 或者设立残疾人福利生活补助基金。

3、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我市的智力残疾儿童入学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随班就读, 其就近入学, 节约开支, 方便儿童, 为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快速的便捷通道, 然而其不便管理、管理复杂、师资水平要求高等客观问题也暴露无遗。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 给予随班就读学校人事、编制、财政的倾斜, 给予吸纳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教学校各类功能教室和设备要资源共享, 成为对周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资源中心。特教学校安排巡回指导教师, 配合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 加强领导, 保证政策落实, 得到政策倾斜

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难、巩固难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成为每个儿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阻滞,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保证政策的落实, 政策的兑现, 早日实现国家对智力残疾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目标, 应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问题, 发现情况, 提供决策, 制定政策, 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3

会议指出,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国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或缺乏有效监护陷入生活、安全等困境。为困境儿童提供保障,是社保兜底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一要将困境儿童分类纳入孤儿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对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的儿童,由儿童福利机构抚养。二要对重病、重残儿童,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给予倾斜,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适当提高报销比例与封顶线。对低保家庭儿童、重残儿童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给予补贴,对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儿童参保给予全额资助。三要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为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包括高中阶段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确保困境儿童不失学。四要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强化家庭责任,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机制,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照料、心理疏导、监护干预指导等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安全无虞、生活无忧。

会议指出,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会议确定:一是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最终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二是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增加间接费用比重,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从原来的5%提高到20%。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及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三是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研究制订差旅费管理办法,确定业务性会议规模和开支标准等。四是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对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对进口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五是合理扩大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基建项目自主权,简化用地、环评等手续,对利用自有资金、不申请政府投资的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同时,要落实和研究完善股权激励政策,建立科研财务助理等制度,精简各类检查评审。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完善内控机制,确保接得住、管得好,营造更好科研环境。

李培会见英国皇家葛汉院士 共商云南与剑桥大学合作事宜

本刊讯(记者 王世赋)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在昆会见英国皇家院士、剑桥大学电器工程学院教授葛汉(Prof.Gehan Amaratunga),就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事宜广泛交换意见,初步达成云南省与剑桥大学开展省校合作并共建研究中心等共识。

李培在会见中代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对葛汉院士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客人介绍了云南省情和教育、科技及人才发展情况。他指出,剑桥大学是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具备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与剑桥大学的合作。

经过会谈,双边达成初步共识:以云南大学为先期具体合作单位,选择云南急需提高、剑桥大学擅长的研究课题开展双边合作;加强剑桥大学与云南各高校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共建研究中心。

双方将在研究中心的组织构架、研究方向、管理体系、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磋商,在达成最终共识的基础上,签订云南省政府与剑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李纪恒向全省少年儿童致以节日问候并寄语怀揣梦想 成就未来

《云南日报》消息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省委书记李纪恒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近城小学,与同学们共度节日,并向全省各族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问候。

校园里,鼓号声声,歌声嘹亮。李纪恒、李邑飞、董华等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参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畅想‘十三五创造新生活”主题队日活动。

队旗飘飘,领巾飞扬。同学们演梦想,通过情景剧展现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梦想,以拍手读童谣的方式讲述童年好时光;画梦想,用画笔绘出孩子们的花样年华多彩生活;诵梦想,用朗朗读书声传递对明天的期许与渴望;唱梦想,用欢乐的歌声演绎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舞梦想,和着节日的气氛舞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六月是太阳,六月是沃土,六月也是同学们欢乐的海洋。”李纪恒认真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并与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50多年前,我也像你们一样,站在队旗下,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幸福的少年生活。今天,看到大家眼睛明亮,脸上带着笑容,心里怀揣着梦想,对未来充满憧憬,我感到很高兴。”

“你的梦,我的梦,同学们的梦,共同组成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李纪恒把话筒递给身旁的小朋友: “说说实现中国梦,你们怎么做?”

“要好好学习来报效祖国。”“要从小事做起。”……同学们抢着说。

“你们说的都非常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要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温暖的话语激励着现场的同学们,操场上响起阵阵掌声,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李纪恒鼓励同学们,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励志、从小学习创造,争当实现中国梦的小主人,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标兵,争当民族团结的小模范,争当生态环保的小卫士,争当对外交流的小使者,用奋斗成就未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刻准备着。

“同学们,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稚嫩而嘹亮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

委厅举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本刊讯(记者 张惟祎) 近日,委厅举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邹平为参与学习的委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讲授题为《加强党的领导 加快推进云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党课。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主持专题党课。

邹平在专题党课中结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深入思考云南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系列问题,从5个方面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理论与现实基础、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及改革的思路与途径等主要内容进行细致阐述,并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出了云南教育工作的思路、对策及建议。邹平指出,推进云南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现状浅析 篇4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此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两基”成功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在普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残疾儿童入学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教育公平残疾儿童 入学 和谐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消除歧视,建立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孔子说:“有教无类”。所谓善政不如善教,教育的至高理想,便是“以斯道觉斯民”。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教育专家周洪宇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别规定:“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

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更进一步强调为“平等受教育权 ”。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此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两基”成功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在普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残疾儿童入学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浅析如下:

一、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分析

据《2010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获悉,随着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等教育救助政策的全面施行,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仍有近三成学龄残疾儿童未能上学。监测表明,2010年度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1.4%,还有28.6%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总体来看,全国从未上过学的残疾人比例虽略有减少,但18岁及以上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仍旧不高,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6.1%。

二、残疾儿童入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残疾儿童残疾的种类多,残疾的等级复杂,入学难、巩固难呈现出多样形式。部分残疾儿童的家长认识不够,不愿将子女送到学校就读。部分残疾儿童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产生自卑心心理,不愿上学,害怕上学。加之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都是制约残疾儿童入学低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残疾儿童入学的建议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帮助残疾儿童这群弱势群体,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转变观念,加强法制宣传

“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是第十九个全国助残日的主题。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家庭、社会、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认识,在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不应该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14 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21 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父母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而当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现状说明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对学龄儿童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3、保证政策落实,加大经费投入

特殊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窗口,因此,不管政府、社会、组织、都应关注他们,给他们关爱和支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统筹各类资源,保障特教经费,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和教学及康复设备购置等。各县区政府

也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并按照城市初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核定特殊教育学校,包括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生均公用经费。目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已被纳入“普九”规划,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开展,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针对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大部分家庭过于贫困的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特教学校的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职工待遇,稳定师资队伍;针对残疾少年儿童切实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针对盲文教材落后和价格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家编写更新,并免费发放盲文教材。

全社会对特殊教育应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及教育、残联、民政等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对特殊教育给予高度理解和关注,通过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切实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4、积极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宁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逐渐从医疗转移到训练,从医院转移到乡、村、组。开展了以康复中心为龙头辐射各乡镇、村,以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服务所为指导站,进行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模式。实现了残疾人康复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接轨。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使他们的身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

2010年甘肃省将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2010年省政府为民办14件实事之内,确定逐步达到30万以上人口的县都有1所特教学校的目标,省级财政也将安排预算734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总之,农村残疾儿童入学困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实施积极的医疗救助,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为残疾儿童教育开启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7.1

3、《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北京.2009.4、中国新闻网.北京.2009.5.15

5、人民网.甘肃视窗.孙亚斐.2010.2.4

残疾儿童工作总结 篇5

在家长学校方面,有诺尔康及奥地利公司的业务培训,有消防安全知识的讲座,有中心开展的儿童保健讲座,也有各部门专业教师的家长培训。

今年的助残日开展了多样化的活动,有深入困难儿童家庭慰问、有深入学校慰问、有深入孤儿院慰问,也有在中心举办了大型儿童集体生日会,期间配合了市残联在清河广场举行宣传活动。

在今年暑假调休期间,中心组织举办了全体教职工业务培训会,进一步加强了教职工的业务能力。

在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心举行了集体捐赠活动,教职工们踊跃参与,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在年末,中心迎接了省惠残民生工程考核组和市民生办及各县市区的年终考评,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6

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

二、活动内容

1、在六一期间组织召开一次学校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关爱活动,发放慰问品,如学习、生活用品等。

2、在少年儿童之间开展“手拉手”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

3、组织志愿者教师在六一期间对本校的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走访慰问,切实关心他们的节日生活,带去生活、学习用品。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代理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四、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代理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代理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董岗小学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

活动材料

1.董岗小学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方案 2.董岗小学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总结 3.董岗小学六一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图片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7

富强乡中心校 2017.03

关爱残疾儿童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全体,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虽然在智力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差异,他们也是班级的一分子,所以决不能放弃,应在各个方面都让他们有所提高。所以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残疾儿童学生区别对待,才能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校目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生有1位,由于人数不多,便于我们把工作做细,做深。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二、入学管理:

1、教育要面向全体,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虽然在智力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差异,他们也是班级的一分子,所以决不能放弃.应在各个方面都让他们有所提高.

2、应该承认残疾儿童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试图缩减这种差异.所以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残疾儿童应该区别对待.才能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教学、生活管理:

1、在课堂上应该及时对他们与以关注,基础知识部分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掌握.他们能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信心.使其取得进步。残疾儿童安排在教室第一排的位置,便于老师,随时随地帮助。

2、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留有针对性的作业。既不能因为作业太难而达不到效果,也不能因为知识不掌握而放弃对他们的作业要求。老师能够面批,及时加以鼓励。

3、掌控他们的家庭情况,在心理上多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尽量使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是一样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有上进心和上进的愿望。

4、对他们提出稍高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有收获。

富强乡中心校

村残疾人工作汇报材料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x村党支部、村委会热烈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村检查指导工作。

X村位于县城西南角,312国道穿境而过,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301户,总人口数1026人,现有残疾人58人(其中男26人、女32人),占总人口的 5.7 %。其中视力残疾6人,听力残疾4人,言语残疾3人,肢体残疾42人,智力残疾2人,多重残疾1人。在残疾人总数中,一级残疾3人,占5.2%;二级残疾6人,占10.3%;三级残疾10人,占 17.2%;四级残疾39人,占67.2 %。为41人办理了残疾证。村残疾人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服务作文章,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及时为残疾群众排忧解难,使我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是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村上认真落实好残疾人机构组织,成立了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疾人专干一名,设置了专门的办公室,配置了办公桌椅、柜架和各类标牌框架,加强了残疾人组织和阵地建设。

二是科技助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时为残疾人开展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树立典范,确立了XXX等2户致富示范户,通过他们的事迹带动其他残疾人坚定信心,自强不息,共同发展。

三是组织好“全国残疾日”活动。在“全国残疾日”期间,走访慰问残疾户,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全村掀起“关注残疾人,支持残疾事业”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

四是及时输送各种就业、医疗、康复信息,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法规援助,为残疾人发放康复教材,讲解康复知识,村农家书屋优先向残疾人借阅图书,供残疾人阅读学习,增强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及维权意识。

五是切实关心残疾人生活困难,让他们共亨社会发展成果。将他们优先纳入农村低保给予救助,全村享受低保贫困残疾人2008年8户,2009年10户,2010年12户。2010年全村残疾人57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享受70岁以上一级残疾老人生活补贴1人。

六是结合创先争优“设岗定责”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手拉手帮抚残疾人活动。

七是联系单位帮扶贫困残疾人。充分发挥单位优势,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扶助残疾人,解决残疾人生活、生产困难,2008年到2010年共帮扶残疾人28户,帮助化肥5吨,资金6880元。使贫困残疾人逐步走上了富裕路。

八是搭建活动平台,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在村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更好的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村

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汇报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残疾学生康复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关爱工作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维护留守儿童和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 长:郭峰

副组长:周建珍、邵芳

组 员:李秀、唐学文、马生福、李伏标、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创新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和成长乐园。组织全体教职工认领受助学生,分析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受助留守学生、残疾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实现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目标。

四、主要措施:

1、建立帮扶学生档案,签订承诺书。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专门档案。学校与党员教师签定帮扶留守学生、残疾儿童工作承诺书。

2、建立健全教职工与帮扶学生的谈心制度。教职工要经常与结队学生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职工要不时与帮扶互相交流、沟通,掌握被帮扶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教职工、受助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注重对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思想上出现问题、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结对教职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多与学生交流,作到细致入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

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结对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和学校、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

4、加强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电话家访、实地家访等方式充分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帮扶工作将作为全体教职工学期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年终评出模范教师,也就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凡工作不够认真深入的不得参加学校的评优评先活动。

乡镇残疾人工作汇报可参考 篇10

篇一

是我镇全面完成残疾人事业“xxx”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牢基础的重要一年。镇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权为残疾人所用、情为残疾人所系、得为残疾人所谋”的原则,以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为重点,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共建残疾人大家园”为主题,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立足全镇实际,狠抓基础,创新创优,开拓进取,努力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抓康复、重就业、攻扶贫、强基层,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现将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距师宗县城17公里,全镇辖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有9247户41467人,有残疾人129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其中肢体残疾1098人,言语残疾16人,视力残疾59人,智力残疾32人,精神残疾32人,听力残疾47人,多重残疾11人。有64个残疾人互助会,有9名残疾人康复联络员,1名残疾人康复指导员。通过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和残疾人康复联络员自筹资金,共筹集100余万元在小矣则村创建“镇残疾人综合创业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386平方米,目前共饲养母猪100头,年产小仔猪1200头,饲养肉鸭只,鱼塘有种鱼苗3.5吨。有工作人员13人,创业基地正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1、关注残疾人,为残疾人事业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认真做好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监测工作。

镇对全镇残疾人进行了生活状况监测,采取在各村民小组成立残疾人互助会,通过一帮一活动,帮助残疾人正常开展生产生活。通过对务龙村委会37名残疾人抽样调查,在残疾人互助会的帮助下,目前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正常有序。二是注重残疾人爱心宣传工作。镇加大“爱耳日”、“爱眼日”、“全国助残日”宣传工作力度,共悬挂横幅5幅,出展黑板报10块,设置咨询点7次,出动宣传车1辆次,电视宣传3条,广播宣传报道30余条。在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前夕,镇成功举办了“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残疾人小型文艺演出活动。镇党委、政府、残联共同组织务龙残疾人艺术团在各村委会进行“共享蓝天”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残联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

2、重视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认真做好残疾人需求用品调查、产品介绍、配置服务,完善了我镇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体系。全镇筛查0-8岁儿童听力9人,为全镇听力残疾人验配助听器3部;发放轮椅15辆,配发拐杖及其他代步工具17件(套);安装修配假肢6人,其中安装大腿假肢2条;筛查需要制作矫形器3人;筛查白内障患者131人,通过开展“百内障复明行动”,为26例贫困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县残疾人康明训练中心为我镇配备了康复器材6件套,价值1万余元。

3、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发展特殊教育。

镇组织专人在全镇所有中小学摸底调查残疾考生5名,共协调减免贫困残疾人子女、残疾学生费,补助特困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学费2万余元;学校15名肢体、智力、言语争取彩票助学公益金1万余元。

4、采取扶持和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采取扶持和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残疾人就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实现新突破,取得好成绩。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全面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多措并举。二是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内引外联,以集中就业、劳务派遣等形式,先后安排31名残疾人到罗平县忠林焦化有限公司工作,实现20名残疾人稳定集中就业。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县残联争取资金1.5万元扶助3名残疾人创办经济实体和个体从业,帮助基本解决温饱的残疾人提高经济收入。四是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残疾人50名,依托地区技工学校,组织8名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5、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计划中,加大对残疾人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力度。

一是采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使全镇16名重度残疾人得到长期有效帮扶,农村300余名特困低收入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高度重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我镇目前共争取到15名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镇党委、政府主采取集中规划,严格标准,统一施工的方法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进度,从财力、物资上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红土村委会小红土村陈竹芬肢体重度残疾完全失去劳动能力,镇残联分发扬互助会精神,带动村委会干部职工帮扶,送去大砖,把建房物资运送到工地上,群众给予力所能及地支持,从而使他们更快更好的住上新房。务龙村委会新建残疾人危房改造7户,额则新建2户,法块新建1户,足法新建3户,路撒新建2户。镇15户残疾人危房改造户共获得各级补助每户在5000元以上,为贫困残疾人解决了实际问题。三是在元旦、春节、助残日期间,镇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共组织走访慰问各类残疾人近160户,发放棉絮、毛毯、棉被、大米及日常生活用品达2.5万余元。

(二)重视残疾人法制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镇法制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基本形成了法制宣传“电台有声,荧屏有像,报刊有文”的立体宣传格局。二是重视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坚持把普法工作与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紧贴新农村建设,开展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为促进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重视加强九个村委会的残联队伍学法、用法、依法维权的执法意识,坚持把学法与依法行政相结合,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四是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残疾人证》的审核、发放工作,遵守办理程序,认真执行残疾评定标准。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残联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推进了执法责任制的深入开展。通过上下一致努力,我镇残联全体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各族残疾人群众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镇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建在司法所,有效的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抓好残联组织建设,提高残联队伍整体工作效能。

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围绕残疾人基本需求,提过残疾人事业工作能力。一是继续加强村委会残疾人互助会工作,实现全镇9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建立64个互助会,会长由村小组组长担任,让64个残疾人互助会卓有成效的开展,使残疾人工作的整体效能得到跨越性提高。二是结合我镇实际,做好各级助残志愿者的组织、登记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志愿者助残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逐村调查摸底少,对残疾人基本状况了解还不够全面;

二是残疾人就业渠道少,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三是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健全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残疾人的扶贫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部分残疾人思想麻痹,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夯实残疾人事业组织建设

深化和完善各村民小组残疾人互助会组织建设,加强互助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互助会更加团结、规范。继续抓好康复联络员队伍建设。继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加大对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指导、工作培训和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壮大一支服务于残疾人的工作队伍。

二、切实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省、市、县关于做好残疾人事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细化全镇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权益的保障措施,围绕全镇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社会保障等内容,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照新形势、新要求,调研制订我镇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是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基本托(安)养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二是以残疾人全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发挥我镇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的优势,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全面提升残疾人整体素质

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参与社会、共建社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一是素质教育。通过开展自强读书会、经验介绍会、宣传画册等载体,积极引导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逐步消除残疾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二是学历教育。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扶持政策。三是职业教育。根据的就业走访服务调查结果,针对性地组织残疾人就近、就便、就实用地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营造残疾人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助残优惠政策宣传,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为残疾人谋取利益。组织实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等活动,营造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举办全镇残疾人事业“xxx”成果展,展示我镇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果。发挥好媒体、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确保信息渠道的通畅,为大力宣传我镇的残疾人事业提供交流平台。

今后我们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学习,深入基层,继续坚持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为政府分忧,为残疾人解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篇二

一年来,我县残联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六项扶贫惠残民生工程精心策划,精准发力,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不断改善,贫困残疾人数逐年减少,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摸清底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

我县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把残疾人扶贫工作作为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解和掌握我县贫困残疾人的具体情况,我县在组织开展残疾人服务变更调查的基础上,以全区开展农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为契机,与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将贫困残疾人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融入当中,同步实施。通过核准农村残疾人贫困户的信息,与残疾人服务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比对,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贫困户全部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范围。据统计,我县已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为

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057

名,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这为精准扶贫残疾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针对性强的科学决策依据。

二、精准帮扶,精心策划实施六项扶贫惠残民生工程

一是“一对一结对帮扶”,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

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残疾人帮扶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困难残疾人的帮扶事宜,并成立了“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今年,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我县享受“党员扶残温暖同行”的残疾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了精准帮扶贫困残疾人的目的,发挥了“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的作用。我县残联已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把扶持资金全部汇入到残疾人手中。(建议补充资金)

二是通过组织实施

“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稳定脱贫。为使我县选择了“短平快”项目,即劳动量不大,见效快,残疾人易于接受的项目,与永福县百泉香土鸡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了广西·永福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依托该合作社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基地每年通过免费向家中有场地、有创业愿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不少于一万只的土鸡鸡苗及一万斤饲料,并免费提供养鸡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土鸡回收等服务。目前,已经辐射带动100户以上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为永福县残疾人的扶贫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2016年,我县因地制宜,对150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及其家族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大大增强了脱贫致富的能力,针对我县不少残疾人种植杪糖柑的情况,我们还计划在11月份,组织2期杪糖柑培训,让残疾人掌握杪糖柑冬季保果、保暖,安全越冬的技术要点。

四是积极拓展“阳光家园”计划,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

2016年,我县为100名贫困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与家属签订托养协议,做到一人一档,扎实推进全县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县残联已于2016年10月把资金全部汇入到残疾人银行账户中。今年,我残联还计划为30名重度肢体贫困残疾人上门开展家政服务,目前,我们已与家政服务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已初步筛查确定了服务对象名单,此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五是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保障残疾人权益。

今年,我县为2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居家无障碍改造,改造金额8万元。为使该项工程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服务对象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户,县残联与承包施工方签订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协议书,实行包工包料的承包方式,无障碍改造建设项目根据残疾人的个性化需要订制,主要有安装楼梯扶手、过道扶手;房间、厨房、卫生间地面平整、坡化;新建灶台、建卫生间等。目前,项目实施接近尾声,计划11月份组织检查验收。

六是实施“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工程。

今年以来,我县残联租车运送了12名成人残疾人到市里进行大小腿取模活动,送4名儿童完成矫形器安装,超额完成了市残联分配的任务数。此外,充分利用我县中医院的脑瘫治疗、康复训练的技术人才,在县中医院成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007年以试点开展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与训练,2010年全面辅开。共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治疗200多例,其中40例效果显著。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助残帮残扶残氛围

上一篇:新员工实习期考核表下一篇:浅谈企业安全理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