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4-12-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精选7篇)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1

副县长xx在2011年民政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民政工作会议,是在我县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一二三四五六”战略、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强县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万强局长总结了2010年全县民政工作,安排布署了今年工作,我都完全同意,并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2010年民全县政工作成绩显著

2010年,我县民政工作以“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优抚群体、特殊群体办好事、解难事、送温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民政局连续两年获得县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永乐敬老院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敬老院,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回顾去年工作,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不断攻坚克难。一年来,民政系统克服了人少事多、经费不足、基础薄弱等困难,坚决落实民生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下拨各项民政资金近1.5亿元,将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纳入了制度安排。累计发行福利彩票2300余万元,资助2个社会福利项目建设。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开展了总投资600多万元的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工作积极主动。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救助政策广泛对接,建立了应对物价上涨的临时生活救助机制,共安排救助资金6000多万元。深入贯彻实施《五保供养实施办法》,将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制度安排,着力解决运行机制的问题。将救灾工作从单纯的灾后救济覆盖到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灾后重建住房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建立了全县救灾应急指挥中枢,新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全县救灾工作的硬件配置和科技含量得到较大提高。

三是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全县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生活救助标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优抚群体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特殊群体生活得到细致安排,社会养老和孤儿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军地关系融洽和谐,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健康有序,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边界平安稳定、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扎实有效、殡葬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民政“孺子牛”精神得到充分发扬,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力彰显。

在此,我代表XX县人民政府,向全县民政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政是国政,是德政、善政。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惠民之举很多方面都是通过民政工作来实现的。长期以来,民政工作在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等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民政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任务越来越繁重,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做好民政工作尤为重要。大家一定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迎难而上、高位求进,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调节社会利益、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突出重点,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我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我县的民政工作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难题、加快创新、奋力突破,需要改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引进创新机制,工作要有新举措、改革要有新成效、开放要有新局面、事业要有新突破。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创新任务繁重、遗留问题较多,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要始终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优先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收入核定、动态管理和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加强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促进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要密切关注低收入群体和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困难家庭的生活现状,加大临时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突破救助和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效益。要进一步解决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突出问题,对条件差的,各乡镇要加大投入,尽快改善设施条件。切实保障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救助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保增长促发展。我县民政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薄弱,项目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整规划和布局。民政部门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科学规划,积极向上争取申报项目,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平台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服务需求。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将在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儿童福利院要在年内竣工,并完善配套功能服务,使服务对象早受益、多得益。

(三)加快养老和孤儿保障事业发展,改善老人孤儿生活条件。一是大力支持居家养老。积极拓展对居家老人的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社区要发挥对居家养老的支持作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或定点服务,拓展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功能。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养老。通过发挥国有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全面带动民办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企业、民营经济、个体经营者投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三是积极开展城市养老机构调研,抓紧筹划城区养老机构的新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形成社会养老与居家养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孤儿保障工作机制,结合省上出台的孤儿养育标准,落实本级预算安排,将孤儿保障列入职责范围。

(四)加快优抚安置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好双拥模范六连冠创建工作。泸州市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决战阶段,县政府已将双拥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督办项目,县民政局和县双拥办要深入检查指导,督促检查到位。各乡镇的创建工作要进入倒计时安排,集中力量,将创建工作做足、做细、做出特色,确保创建成功。省市已明确要把加大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作为双拥创建的硬指标,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对历年来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保证不漏一人。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安置工作的各项规定,按照“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的要求,精心布署,采取扎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困难,化解矛盾。民政局、双拥办要加强对省市双拥办的沟通汇报。同时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对未成任务影响创建工作的,坚决实行目标考核“一票否决”。

四、狠抓落实,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各乡镇要从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维护社会平衡稳定机制的现实需求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转变思维、加大创新,确保县政府对民政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落实到位。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民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工作措施。要切实关注群众基本生活,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民政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规划安排、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上给予重点倾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结合自身的职能,在政策、资金、项目、土地、规划、税费减免、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支持民政事业发展。

二是转变思维模式。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充分认识到民政工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这一核心宗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这一核心职责,“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服务社会”这一核心功能,“铸造社会平衡机制,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一核心作用。在思考安排民政工作时,要注重民政工作的全局性,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体现其职能职责,在服务大局中保障民生。要注重民政工作的普遍性,通过民政工作来解决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化解社会矛盾,在服务社会中发展民政。要注重民政工作的关联性,要积极动员社会力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在协调发展中体现民意。

三是要加强基层力量建设。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工作对象集中在基层,各项政策法规的最终实施在基层,民政工作的实效也主要体现在基层。要尤其重视民政机构设置和人员保障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民政力量薄弱,将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完全落实,将直接导致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将最终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滋生。各乡镇要建设、充实、完善民政工作机构,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政干部,切实解决民政部门的工作经费和设施建设问题,使民政工作更实,责任更细、质量更高。

这里再重点强调一下,今年是实施“消茅工程“关键之年,县政府已把全县2260户农村茅草房的改造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列入目标考核,请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抓好此项工作。

同志们,做好民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坚持把做好民政工作、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切入点,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各谐社会的连接点,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满足社会需求的平衡点,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再创佳绩,为XX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2

全海域定期巡航执法和专项维权执法行动的全面实施,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权行为, 进一步彰显了海监队伍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能力和决心;各省级海监队伍参与维权巡航执法, 壮大了维权执法力量, 提高了海监执法能力, 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海监海上维权执法的主体地位。

海洋行政执法工作, 通过“海盾”专项行动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执法, 查办大案要案, 有效遏制了违法用海行为;通过“碧海”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 有效打击了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开展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执法, 实现了执法部门对用海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和服务,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首次与台湾海巡署联合开展厦金海域海砂开采专项执法行动, 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执法合作。

2010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 正式实施, 这是国家重视海洋资源、加强海岛管理的具体体现, 经过多方努力, 中国海监作为执法主体被正式写入这部大法, 这将进一步扩充和丰实海监职能, 对海监队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 国际和国内海洋形势都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在海域划界、岛屿主权、资源开采等问题上, 争夺日趋激烈, 我国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面对严峻的海上形势和维持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战略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权益问题高度重视, 胡总书记在多次重大会议上强调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从国内海洋事业发展形势来看, 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海洋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北到南, 各省、区、市都出台了推动海洋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 这些区域性规划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着海洋在沿海地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形势, 都对海监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在维权工作中, 如何做到即要保障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害, 又要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受干扰;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何做到既要主动服务和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 又要防止盲目围填海和违法用海现象的蔓延, 实现科学管海、集约节约用海。这些, 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海监工作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0年, 海监工作将面临更加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特别是《海岛保护法》的出台, 将赋予海监队伍开展海岛管理执法的重要职能, 对海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海岛保护法》, 执法过程中应当明确并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海岛保护法》赋予海监队伍的重要法律职能。《海岛保护法》明确指出, 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海监机构依法对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就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海监机构的执法职能, 进一步确立了海监开展海岛执法的法律地位, 各级海监机构要切实加强学习, 深入领会法律内涵, 扎实履行好职能任务。二是《海岛保护法》为海洋维权执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海岛保护法》第一章第一条就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立法的主要目的列入了法条内容。中国海监建队以来, 国务院相继以文件授权的形式逐步赋予其全海域维权巡航执法的职责, 而此次《海岛保护法》对维护海洋权益的明确描述, 真正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中国海监维权执法的职能地位,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是《海岛保护法》明确了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 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无居民海岛所有权。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无居民海岛行使的是完全的物权管理, 这一点各级海监机构在执法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四是海洋主管部门对于无居民海岛的集中统一管理。《海岛保护法》中明确规定, 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 这其实明确了海洋主管部门的专属责任, 海监机构在执法过程中要明确这一原则。从我国的海岛资源现状来看, 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 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6500多个, 其中有人居住海岛仅433个, 小于500平方米的岛礁上万个。这意味着海监机构将对90%以上的海岛资源承担执法职能, 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这意味着海监职能的大幅实质性扩展。

《海岛保护法》的出台, 对于全国海监队伍, 是机遇更是责任, 各级海监机构务必要高度重视, 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 进一步加强海监队伍建设。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关注海监队伍发展, 要为海监队伍的壮大和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为海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政策上的支持, 要重视队伍规范化管理和培训, 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 锻炼人员实战能力, 培养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执法骨干, 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要开拓思路, 进一步发挥工作创造力。海监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海盾专项执法、碧海专项行动、渤海石油勘探开发定期巡航都是我们根据发展需要摸索出来的执法形式, 并在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和磨砺。创造力, 对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仍然要继续发挥这一优良传统, 比如对《海岛保护法》的执法工作, 在这项没有任何先例的执法领域,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精神, 着眼大局、找准方向, 找到能够切实、高效维护法律尊严、保护海岛资源环境的执法方式, 确保不辱使命, 履行好国家赋予的重任。

三是要规范执法,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海监队伍执法行为, 强化制度建设, 要立即着手落实各项配套制度的制定工作, 要不断加强对执法理论的研究, 注意搜集和掌握相关资料, 为队伍发展和推进执法工作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进一步确保队伍政治纯洁性和先进性。要重视和强化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切实发挥政治委员在队伍规范化管理、纪律、思想等方面的作用, 着力树立和培养队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反腐倡廉工作, 完善政治工作配套制度,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装备精良的海上综合执法主力军。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3

市委、市政府对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视。李志刚市长亲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引领全市旅游战线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强力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下面,我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12-1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会议分析了2012年旅游业发展总体形势,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四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五是大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加大旅游业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扎实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八是加强跟踪督导,大力推动 4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九是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2月16日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总结了2011年全区的旅游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重点作了部署。2011年全区旅游业发展得到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国家旅游局专门发了贺电,祝贺去年自治区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自治区政府马飚主席为此作了重要批示。郭书记指示,全区旅游行业要“在新的一年里抓住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广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马主席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步伐,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旅游工作中去。桂林旅游对全区旅游贡献很大,入境人数、收入都超过全区总量一半。自治区对我市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展销、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议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将旅游工作全面融入到自治区中心工作中;二是树立大融合、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观念,推进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三是千方百计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两区一带”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四区”建设步伐;五是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品牌为抓手,继续加大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六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七是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八是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国内外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以扩内需、保增长为核心目标,围绕“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全面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境外、国内市场两手抓,提服务、优环境、育品牌、建精品、保民生、促和谐,走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旅游业向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取得新成效。

预期目标: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

三、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12年全市尤其是旅游行业要围绕“加快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力争《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得到国家批复。发改、国土、财政、商务、林业、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联系,争取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持。重点做好“一推二抓三融合四建设”四大方面工作,以大融合开发大市场,以大市场打造大产业,以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一推”:全力推进以世界旅游城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坚持把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和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强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这个“一号工程”。要按照“一点三星三区”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桂林世界旅游城各功能区和各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万福休闲旅游区、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罗山湖体育休闲产业园、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改扩建、高新七星区甲天下大剧院、雁山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桂林·香港3D国际城动漫产业园、桂林国际足球产业园以及中华桂林航天城、平乐漓江小镇、兴安灵渠、龙胜龙脊、恭城山寨-水寨、象山景区中法合作项目、彭祖坪生态旅游景区、瑶族千家洞古镇、桂林印象兰花谷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区、桂林冠岩旅游泽润大酒店项目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紧会仙湿地公园前期工作。今后凡是在星级酒店建设、国际酒店品牌引入,其功能区划分、规划、设计等方面市旅游局要介入指导和服务。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全市要形成狠抓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和推动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旅游工作。

“二抓”:抓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旅游市场开发。

抓旅游体制创新,就是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政府可调控的涉旅资源,统筹市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格局。进一步充实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强化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构建权责对等、合理、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桂林市旅游行政执法监察支队。旅游部门要提升协调、融合的能力,单打独斗做不成什么事,要主动协调、争取支持、各记其功。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漓江游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漓江游览经营机制,多部门合作联动,全方位提升漓江景区品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探索完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

抓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就是要强化营销、创新业态。

——深化旅游市场开发。要通过自己发力和善于借助外力等方式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果,不断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大力开发新市场,努力快速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和支持开辟新航线。加强市场广告宣传和客源地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桂林旅游形象宣传特别是产品宣传。建立旅游客源地桂林旅游营销中心。拓展旅游新市场,促进旅游市场高效益有序增长。要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等。同时,深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扩大阳朔、兴安乐满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漓江游览及各景区景点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品质化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标准化全覆盖,全面推进桂林市旅游标准化建设。

——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打造提升4条旅游发展轴带,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主题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水路、公路、自行车三大水陆游线,形成七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和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高尔夫游、自行车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徒步游及攀岩、科学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高端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着力解决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推进以漓江旅游产品多样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加快开发城市休闲度假等深度体验的新产品。实施旅游纪念品品牌化战略,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完善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体系,支持、打造、开发一批新的旅游纪念品。

“三融合”:推进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新城与老城的融合。

——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市工信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游客为核心的现代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新体系。旅游与金融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力争桂林成为全国首批“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全面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开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坚持旅游文化互动发展。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重点扶持打造《印象·刘三姐》、《山水间》、《夜王城》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体系。要以开放的思维思考桂林特色文化,尝试游客参与“百姓大舞台”的新形式,努力把桂林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新亮点。积极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古灵渠、各类博物馆以及秀峰区鲁家村民俗旅游村、高新区创新创意文化旅游园区、雁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做强做精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探索开发体育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特色旅游,推进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精心办好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二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以及县(区)旅游节庆节事活动。

——新城与老城的融合。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按照“疏解老城、提升品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在桂林城打造以象山景区至伏波山景区为轴线,涵盖正阳步行街、王城东巷、西巷、靖江王府等街区、景区的“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同时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下大力气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辖区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休闲区建设工作。把即将于今年五月推出的“梦幻桂林·数码象山”4D夜景灯光秀、大型玄幻杂技歌舞秀《山水间》、正阳文化旅游步行街、滨江民俗演艺休闲街、桂林文化书市及着手创意策划的王城夜游串成一体,打造成为集现代声光电艺术、杂技歌舞艺术、民间民俗历史以及特色咖啡馆、茶馆、书店、酒吧等不同业态的有机聚集,形成桂林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充分考虑新区与老城之间的功能、设施及空间结构上的协调建设与互动发展。

“四建设”: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监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化工作,营造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的法制环境。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及旅游违规、投诉公示制度,依法高效处理每一起投诉,严密监控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行为。金融部门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银行征信体系试点工作。培育和打造“诚信桂林”品质旅游形象。

——加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促进旅游业监管逐步向旅游市场管理转变。市公安、交通、旅游、物价、文化、工商、卫生、质监等涉旅部门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快旅游市场监管数字化建设。重点强化漓江游览秩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指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网点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通达系统。改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及功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旅游试验区成果。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晋级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桂林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整体提升一线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发旅游紧缺人才。通过举办导游员大赛等方式,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员。通过定期举办县区旅游局长、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统筹和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4

推进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2011年1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意义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十一五”时期工作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部署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全国财政收入累计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在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教科文事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和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绩。

(一)财政教科文投入大幅增长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全国财政教科文累计支出6.3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48万亿元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23%,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年均21.3%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教育累计支出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6%;科学技术累计支出1.37万亿元,年均增长25.2%;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5615.14亿元, 年均增长20.9%。

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财政教科文投入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村文化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比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农村 义务教育的支出由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9亿元,增长了3.3倍;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由2005年的36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增长了1.8倍;用于农村文化的支出由2005年的3.65亿元增加到74亿元,增长了19.3倍,等等。

(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成绩显著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4%目标,财政部研究提出了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按照国发22号文件精神,财政部专门印发文件,提出了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意见。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投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十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总的来看,各级财政部门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既努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又注重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惠及全国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4593亿元(不含教师工资),近1.3亿名农村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3000多万名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地区12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重点工程和项目。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经费保障水平,优化了资源配臵,促进了教育公平。2010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100.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十一五”时期,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2亿元,重点支持建设了2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约30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以及24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织培训了3万名专业骨干教师。各地也相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中央财政改革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构建起以生均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绩效拨款、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服务补偿经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设立捐赠配比资金,促进高等学校拓宽筹资渠道。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化解高校债务;设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各地也不断完善预算拨款体系,支持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时期,坚持以财政保障为主体、多种资助措施并举的方针,建立健全了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资助手段较为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基础上,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制度;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制度。实施了汶川、玉树地震特别资助措施。针对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出台了高校临时伙食补贴措施等。各地及学校,也积极采取学费减免、绿色通道、校内资助、勤工助学等有效措施。“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资助经费总额达22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6倍,年均增幅高达67.8%,每年资助约34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支持科技创新成绩突出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资源配臵等方面向科技 倾斜,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为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财政部参与制订了60项配套政策,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99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从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方面,健全完善了财政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很多具体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初步形成。

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新机制。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对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优化投入结构。把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为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等。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基本条件保障和公益性行业科技的稳定支持力度,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初步建立了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机制,科研机构、科研基地和公益性行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绩效管理。财政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科学基金国际综合绩效评估工作,对深入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宏观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优化资源配臵。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开展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低效、封闭、重复、浪费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了科技资源合作共享和高效配臵。强化项目管理。健全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许多地方也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投资、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入方式,推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科技规划纲要》任务全面落实。积极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研究,“十一五”时期,共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35亿元,863计划经费345亿元。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共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292亿元,973计划经费115亿元。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特设账户,实行预算滚动管理,试行后补助支持方式,完善评审机制,建立了符合专项特点和财政管理要求、覆盖全程的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支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大幅增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科技在解决重大瓶颈制约、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在抗震救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一五”时期,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各项工程如期或提前完成了“十一五”预定目标;支持1444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开展“文化下乡”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等。“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2亿元,地方也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同时,积极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增加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红色旅游和古籍保护等工作,中央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文艺精品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所需经费也得到了较好保障。

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出台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臵等扶持措施,保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完善中央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研究解决文化企业出资人问题。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宣传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461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12家,人民网等10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20个省份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7.2万个。

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中央财政和20多个省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等,“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2亿元。中央和一些省份还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搭建起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对创新财政支持文化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占GDP的2.75%,比2004年高出近0.65个百分点,全国共有23家上市文化企业,总市值2040亿元。

(五)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改革发展成绩可喜

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项目的实施。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支出达到578亿元,人均约43元,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投入目标,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重点支持实施了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三项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支持实施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项目,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支持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支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着力保障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工作,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做好应对国际国内重大地震灾害的战略储备,支持我国国际救援队实施汶川、玉树、海地地震、日本海啸等国内外救援工作。支持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增加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提高档案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开展培训、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等。

(六)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推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了事业资产从配臵、使用到处臵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此外,还明确了财政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份(含计划单列市)都已明确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其中31个省份的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大都明确了专门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

制度体系逐步健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产核实、资产处臵、资产使用等规章制度。各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关事业资产管理办法。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健全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涵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和各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完善资产配臵预算报表体系和资产配臵预算管理流程。各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中增加资产相关报表,为新增资产配臵预算提供支撑,并将新增资产配臵预算有机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审工作中。目前,新增资产配臵预算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审核的重要环节。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建立资产配臵标准体系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奠定基础。

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资产清查工作。设计开发并推广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资产动态数据库,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臵等提供有力支撑。财政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的修订工作。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

(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按照财政部党组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切实转变理念,夯实工作基础,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注重制度建设,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工作,全面启动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工作;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项专项资金都有管理制度,等等。

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围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坚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与结转结余资金相结合,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与部门工作职能相结合。通过实行转移支付资金提前通知制度,提高下一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2011年中央财政教科文转移支付指标791亿元提前通知了地方,占2010年转移支付预算的61.2%。

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强化。按照预算执行有效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预算执行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率达到96.4%,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提高14.2个和8.3 个百分点。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了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地也根 据实际需求,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总的看,“十一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得益于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握时代主题,心系大局、团结协作;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以投入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始终坚持加强管理,切实做到按规律办事、靠制度理财;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铸造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是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辛勤工作的五年。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党组,向全国从事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对于做好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合作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同时,也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得到有效化解,欧洲债务危机更是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危机孕育和催生着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即将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迅速将创新、人才、教育等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现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以创新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教育、科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但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战略举措,也同样是新兴国家赶超跨越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将不断加快。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科文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与我国大国地位还不够相称,特别是教育和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迫切需要繁荣发展我国教科文事业。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教科文事业放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位臵,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定。大力发展教科文事业已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前,事业资产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需要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建设和事业发展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事业资产管理新模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科学配臵和有效使用。随着“抓两基、促两化”的深入推进,大力加强事业资产管理日显重要。事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资产种类日趋繁杂,需要进一步把握管理新特点,探索管理新思路、拓展管理新领域、增加管理新内容。

由上可见,“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明确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做好新时期的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根据新的形势,“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突出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促进教科文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形式发展教科文事业格局的形成。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4%目标,支持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支持文化 创作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教科文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更加注重增强大局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我们要始终把各项工作放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中,当作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谋划和思考。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科文事业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站在改革发展前沿,主动研究重大问题,主动提出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是必须更加注重完善教科文投入机制。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公共财政投入要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并着力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要坚持依法依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经费的法定增长,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重要民生支出的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中央地方责任,实行合理分担办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投入的要求,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科文事业,实现教科文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必须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教科文事业关系民生大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教科文领域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既算投入的经济账,更算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账。教科文领域人才集中、知识密集,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科文事业,必须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投入模式,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人才的创造性,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这些对于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社会二元结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做好财政工作和教科文事业健康 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中央关于教育、科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完善落实相关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教科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激发内部活力,规范管理运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要着力解决资源配臵重复、封闭、浪费,资源配臵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大力促进科技与教育、教育与文化、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以及产学研、农科教等的结合,努力打造新形势下教科文事业协同发展的大平台。要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购买服务等多种政策措施,丰富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的手段。

五是必须更加注重管理和效益。在财政教科文投入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强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绩效,特别要加强财政与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重要民生支出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基层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

三、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根据新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1.实现4%目标。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政策措施十分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出台方案,制定措施,加紧工作,但要实现4%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实现4%目标,是各级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多措并举,努力完成。除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做出表率外,实现4%目标的关键在地方。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及财政部的部署和要求,明确省及省以下各级财政的责任,科学制定并合理分解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各地要抓住今年超收分配和明年年初预算这两个关键节点。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形势较好,各地超收收入的分配要优先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比2010年有明显提高,力争达到预定的目标比例参考值。编制2012年教育支出预算时,各地要根据比例参考值并结合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物价预期,安排 好年初预算。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三项政策,要严格执行、足额征收,确保不打折扣。省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省以下各级财政的指导,做好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及时掌握投入动态,定期报送投入信息。明年年初,财政部将对各省份2011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分析评价,结果要上报国务院,并据此安排综合奖励资金。

2.支持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学前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打造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通过实施4大类7个重点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要认真组织,摸清情况,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坚决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大干快上、运动式地发展学前教育,坚决避免负债发展学前教育,坚决避免搞豪华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科学制定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强化省级政府对教育规划的统筹,从源头上避免教育资源的闲臵浪费。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改革成果,充实改革内容,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经费管理。要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着力解决“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等突出问题。要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要厘清高中阶段建设和运转模式,明确财政投入责任,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担成本的投入体制。为此,中央财政将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入手,引导和推动地方加大对普通高中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缓解入学难及大班额等问题。

3.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拨款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专业设臵和布局结构优化,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继续支持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

4.支持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各级财政要围绕这一任务,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要进一步细化生均综合定额拨款体系,健全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支持“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大对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高校社会捐赠工作,完善高校多渠道筹资机制。各地要切实发挥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实现生均拨款12000元的目标。要积极推进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体现高校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预算拨款制度。要积极推进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工作,建立高校新增贷款审批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5.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国家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初中5元。落实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各项助学制度。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 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综合运用彩票公益金等多种手段,解决好特困家庭和遭遇突发事件学生的特殊困难。

(二)着力支持科技创新

1.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稳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一是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机制,为促进优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科研、国家级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三是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立体现科研工作特点、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项目承担单位管理责任、体现公平公开原则、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新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四是优化科技资源配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联合评议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合理规划布局、综合集成利用、共建共享共用。五是推进科技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注重对各类科技计划、基金、工程等专项经费的综合绩效评价。

另外,要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提升专业学会能力。支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投入。

2.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一是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要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又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财政部将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综合运用创业投资、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完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财政政策,研究建立在国家、单位、个人、技术转移机构之间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四是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财政部将设立区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集聚中央地方科技资源,支持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动区域创新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财政部将选择部分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地方先期开展试点,没有纳入试点的地方也要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支持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提升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

3.推动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要积极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财政投入,探索建立符合专项组织实施特点的经费分配与管理模式,规范专项经费预算编报、审核、执行以及财务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强化经费使用情况的全过程监管,保证经费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落实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相关地方财政部门要增强参与度,按规定安排资金,明确支持重点和方向,实现与中央资金的有效衔接与互补。

(三)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文化投入是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把文化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都要体现《决定》要求,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并逐步提高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单位和个人参与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评价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

2.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建立健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开展乡村社区文化活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二是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大对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的投入,加大对革命文物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力度,支持红色旅游。三是支持文化产品创作。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等艺术基金,采取公开、竞争和择优的方式,支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四是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政府间文化交流,支持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落实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各项扶持政策,将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二是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支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支持文艺院团、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落 实鼓励社会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三是推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策衔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同时,要切实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臵和结构调整,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门与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共同监管”的新型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四)积极促进人口计生、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级负担,分类保障,城乡统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投入,确保各项奖励扶助优惠政策的落实。要逐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奖励和扶助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

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全民健身活动,支持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推进地震预测探索,加强地震灾害预防,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支持档案馆建设,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明清历史档案数字化整理与抢救保护等工作。支持党校和行政学院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积极深化事业资产管理改革

进一步理顺体制,强化职能。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第36号令和“三定”规定的要求,切实履行对事业资产的综合监管职能,与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建立起“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对财政部第36号令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开展立法研究,适时提升其法律制度层次。进一步完善事业资产管理各项具体办法,实现全方位覆盖。建立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制度。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事业资产共建、共 享、共用制度。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研究建立事业资产配臵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将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相关环节,逐步扩大新增资产配臵预算编制与审核范围,严格新增资产配臵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建立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全面实现动态监管,为预算编审和资产日常管理提供“准确、细化、动态”的信息支撑。

加强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事业资产的监管。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继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把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及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明年,财政部将出台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相关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并组织全国性的培训。各地方、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狠抓新制度的学习培训,狠抓新制度的贯彻执行,狠抓本地区、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稳步推进支出标准制度制定工作,要结合教科文事业单位特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逐步健全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基本支出标准制度,研究制定项目支出标准制度。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制度要充分体现分配科学、流程清晰、责任明确、便于监管的要求。

着力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编制要体现科学、规范、细化的要求,大幅减少代编预算,切实提高预算到位率;要把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与结转结余资金的统筹安排使用相结合。切实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要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建立预算执行与部门业务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机制,落实转移支付资金提前通知制度,大幅提升财政教科文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要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实施具体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同时,重点推进涉及民生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以及有关“计划”、“工程”、“基金”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积极探索对教科文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

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助学政策、公共文化、科研项目及仪器设备等信息 化建设放到优先位臵上。各级财政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加快建立起上下联动的各种基础数据动态采集机制,全面掌握与财政财务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

着力加强基层建设。首先要加强县一级财政教科文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财务机构的建设。随着教科文事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财政教科文资金投入的“大头”在这一级,管理的重心也在这一级,其资金监管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对县一级财政教科文资金的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改善管理条件,加强干部培训,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中央、省、市财政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内部财务资产管理机构建设,以及各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建设。要健全和优化管理流程、科学设臵工作岗位、明确界定管理职责,建立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之间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机制。

着力加强财政财务监督。当前,财政教科文资金和事业资产增长迅速、规模庞大,做好财政财务监督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资金资产全覆盖、运行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推进监督关口前移,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方式,实行内外监督结合,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其次,要按规定推进预算公开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大局观念和法治观念。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勤勉敬业、严谨细致、做好服务,坚持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勤俭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要加强学习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清白做人、廉洁从政;通过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流程,堵塞漏洞,立足防范。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5

(2011年5月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金融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增进共识,密切政银关系,强化金融部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进一步达成互利共赢、加速发展的良好愿景。刚才,瑞镜副县长回顾总结了去年金融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年工作,讲得很具体、很到位;县人行、银监办及有关商业银行负责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会后,各级各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要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肯定成绩 去年以来,全县金融系统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金融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各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贯彻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实施“三个新区”、“四地”建设方面思路比较清晰,工作重点突出,措施落实到位,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存贷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去年我县实际新增贷款再创历史新高,达6.87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贷目标。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6亿元,比年初 增加6亿元,增长15.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5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增长25.9%。

三是贷款结构得到不断优化。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共投放工业贷款1.3亿元,同比增长2.7%;投放“三农”贷款14.37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继续围绕“扩消费”政策,加大房贷、车贷等方面的投放力度,全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实现6.3亿元,比年初增加3.09亿元,增长95.04%;单位经营贷款余额3.6亿元,比年初增加0.9亿元,增长3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发放救灾贷款2271万元;发放助学贷款、二女户贷款、巾帼扶贫贷款、下岗失业贷款等各类贴息贷款2600万元,信贷结构明显优化。

四是金融服务创新有效推进。各金融机构围绕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如县建行首次推出企业“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企业联贷联保业务,同时首次推出“个人助业贷款”业务,以此解决融资难题;县农信社继续向林业企业推行原木及木材制品抵押贷款,同时,针对一些生产正常、效益较好、但财务状况不透明的企业推出“企业法人联保贷款”业务;县农行推出“信用贷款+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扩大了保证贷款业务等。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巨大的发展压力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对金融工作,县委、县政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向全县金融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我县金融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

一是在政策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今年我国实行稳健的 货币政策,央行提出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今年以来,国家已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突破了十几年来的最高值,达到了20%,冻结了大量现金,各银行自上而下的信贷规模调控措施严格。2011年辖区银行业上级机构对全年总的信贷规模调控均没有具体的指标,但趋紧态势明显,一般都严格实行按月下达、按旬控制、逐笔审批,同时配以信贷系统实时监控的约束措施,个别商业银行甚至采取由总行按日监控信贷余额变动的方式。

二是资金供不应求现象较往年突出。在信贷总量偏紧的大环境下,资金供求矛盾较往年更为突出。各银行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已审批或已签订合同但没有规模发放贷款的情况。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面执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根据资金需求按项目进度发放贷款,如停止发放或提前收回贷款,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此同时,银行业贷款利率随之上浮,企业融资成本不可避免的上升。

二、要更加积极有为

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即:“防通胀、稳增长”、“调结构”和“稳物价”。201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明确了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任务,即:“稳物价”、“促转变”和“防风险”。全县金融系统要切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机遇,优化服务,乘势而上,推动全县金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巩固发展金融与地方经 济互动融合、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今年我县融资工作和融资平台建设需重点突破以下环节:

一要充实项目储备库。项目策划和储备至关重要,只有项目储备充足,才能保证信贷投放的持续性。要多策划生成和储备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及时将一批生产性、基础设施等方面项目及时纳入信贷项目库,加快审贷、放贷速度。各经济主管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要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解决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金融机构收集汇总项目资金需求信息的能力,充实项目库。

二要全力突出服务重点。突出保“五大战役”项目,满足“大干开局之年”的资金需要;突出扶工业项目,确保全市工业信贷增幅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扶持。

三要引入异地银行贷款。围绕我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策划、运作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世行贷款、开发行贷款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直贷等异地银行贷款,广纳域外资金。

四要有效服务企业融资。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投入主渠道作用,科学把握国家货币政策,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深入搞好调查研究,了解资金需求状况,指导帮助贷款单位完善相关手续,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放。

三、要力求更大作为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金融工作,对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和县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金融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深入研究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新机制、新举措,进一步改进作风,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各项工作有新的更大的突破。一是在支持地方发展上要有新理念。无论是省、市属单位,还是招商引进的企业,住在xx,生活在xx,就是xx人,就有责任为xx的发展出力献策。各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的理念,把xx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努力在支持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自身的发展中进一步提高支持的水平,继续发扬多年来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好传统、好作风,一如既往推动银政、银企合作双赢。今年,我县新增贷款要达到4.2亿元以上,各金融机构要围绕这个目标,克服困难、自我加压,大胆运作、主动作为,力争超额完成。

二是在扩大信贷总量上要有新突破。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三个新区”、“四地”建设的战略部署,从贷款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着手,加快建立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力争在扩大信贷总量和优化信贷结构上取得更大突破。县“五大战役”项目、重点工业项目、重大招商项目是金融支持的重中之重,各金融机构要围绕这些项目主动服务,调整信贷,重点支持。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把全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作为金融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认 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有关政策;要扎实推进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不断拓展融资平台;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不断扩大助学贷款的服务对象和受益范围;积极增加民生领域的贷款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手段,引导农行县域三农事业部、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

三是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要有新作为。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创新意识,注重吸收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客户群体的新产品,形成特色多样的金融服务。要加强与企业和地方的交流,改进服务方式,积极主动为企业等信贷主体服务,依托自身在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在争取信贷资金等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要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拓宽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四是在银政银企合作上要有新进展。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银行、企业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建立政府、企业、银行之间沟通顺畅、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的协调运行机制,县人行要及时通报信贷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强化协调配合,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采取召开银企合作对话会、融资洽谈会和项目对接会 等多种方式,在搭建平台、扩大融资等方面研究制定一些办法和措施,形成政府激励银行,银行激励企业,企业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建立银政、银企合作的良好平台。五是在加强资金监管上要有新举措。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金融资金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县人行要加强对金融形势、信贷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健全完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各银行要严格执行国家监管政策,自觉接受协调和监管,落实信贷管理责任制,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同行之间,要倡导公平竞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金融部门履行职责,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坚决依法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信贷等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工作环境。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6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卢史体 2009年1月20日 同志们、朋友们: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共庆新春佳节,共话美好未来。在此,我受县政府县长陆开华同志的委托,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我县驻各地离退休干部和全县各族人民,向驻县部队官兵、驻县单位干部职工,向所有外来企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致以新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面对低温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的影响,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县委、县政府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沉着应对,果断出击,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6.67%,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了我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第一步。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9.81亿元,同比增长51 %;第三产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16.2%。一二三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36:41:23调整为30:49:21,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10%;本级财政一预算般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2657元,同比增长1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047元,同比增长14.9%。

一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年”建设,重工业、兴工业、抓工业,工业增势强劲。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154%。水电开发顺利推进,原已开工的坪头、马拉等5座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在西宁河流域新开工乐都一级二级、三望坡、围子坪4座梯级电站,在建的9座电站装机达31.6万KW。磷化工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中国第九届西博会上签约引进三大磷化工项目34.6亿元,其中投资16亿元的洋丰集团100万吨磷铵项目,首期50万吨磷铵生产线已在回龙场乡顺河村正式开工建设;施可丰60万吨磷铵项目、新都化工6万吨黄磷项目已选址顺河乡工业集中区开展相关前期工作。工业发展的相关配套工作同步推进,完成了全县工业集中区规划;完成了年产100万吨磷矿的矿山扩能并生产磷矿118万吨;斯古溪、小沟磷矿专项规划区的普查详查工作进展顺利;伍兴水泥厂完成技改,生产水泥10.5万吨,同比增长45.8%。着力优化治安、法制、政策和服务环境,营造爱商、安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8亿元,启动项目8个。一年来,我们努力克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夺取了大灾之年农业的稳产稳收。农业总产值达7.05亿元,同比增长4.8%,粮食总产量8.87万吨,同比增长1.6%。;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青花椒产量2300吨、产值1.15亿元;核桃产量5900吨、产值8900万元;脐橙产量3200吨、产值3000万元;白魔芋产量9020吨、产值3250万元;种植8万亩的芭蕉芋作物,正在试制“芭蕉芋猪肉”系列产品和商标注册;继续放开竹笋经营让利于民,产笋区群众共获利3000万元以上,扶持建成专门生产清水笋的黄琅雨味竹笋加工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渡口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土9300亩,并高标准建设脐橙基地2500亩;在溪洛米乡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1300亩;新增有效灌面0.32万亩;解决饮水困难1.77万人;完成沼气池建设1500口。

一年来,我们在全省旅游业呈低迷走势的情况下,大力宣传促销,主动开拓市场,抓好规划和管理,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0 %。成功举办了中国雷波2008年孟获文化旅游节,向80余家省内外媒体和旅游行业推荐了我县旅游资源;投入400万元完成了孟获殿的修复改造并向社会开放,举办了省音乐家协会来雷波采风的专场演出活动;按照国家级4A景区标准完成了“两湖”和黄琅古镇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专家终审;主动对接并两次邀请云南旅游团体到我县踏线考察,达成了每年组织不少于3万辆自驾车来雷波旅游的合作意向,承办了“穿越大小凉山汽车集结赛”在我县境内的穿越和终点颁奖活动。开展了马湖景区旅游环境专项整治,制止住了景区内的乱搭乱建势头,为马湖景区旅游规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要素供给的保障力度加大。交通建设方面,将2008年确定为“交通年”,共筹资1.13亿元开展交通大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由三峡公司出资2000万元、地方出资1600万元的雷大路县城至马湖段42公里水泥路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溪洛渡对外交通公路辅助通道下河坝至五指山遂洞全线贯通,极大地改善了东出雷波的交通条件。油库至59公里处4.5公里水泥路改造全面完成,建设了46条总长306.6公里的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矿山公路、水电公路,进一步改善了县内交通条件,提高了县内的通达能力。海湾新车站建设征地实物调查全面完成,溪洛渡库区S307线县城至坪头的还建公路已由州公路局完成规划设计。电力建设方面,美姑拉马至城郊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与我县原有的城郊35千伏变电站网络正式对接,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县电力孤网运行的状态,结束了雷波枯水期拉闸停电的历史,全县工农业发展和群众生活用电需求得到保障。正在测设城郊220千伏变电站至顺河工业集中区的1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矿山35千伏输变电线路。继续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开展了县城、部分乡镇供电台区的增量扩容,实施了电力安全隐患整治,及时修复年初冰雪灾害损毁的输电线路,城乡供电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年来,我们切实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了“三房”改造1330户、新村建设5个。筹集资金51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箐口苗寨90户和卡哈洛大火地村(原康复村)59户群众的住房改造,其中箐口苗寨90户住房改造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一个崭新的苗族新村全面落成。同时配套建设水、电、路、医疗、教育等项目,彻底解决了两个最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面对百年难遇的持续低温冰雪灾害,筹资400多万元抗击低温冰雪冻害,其中250万元用于修复受灾的电力设施,40万元用于修复受灾的人畜饮水设施,120万元用于恢复农业生产,确保了“没一人饿死、没一人冻死、没一人摔死”。在汶川“5.12”、会理“8.30”地震发生后,及时组织赈灾募捐活动,共捐款193.9万元支持地震灾区建设,并及时派出了一支医疗救援队前往灾区开展伤员救护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时足额发放退休职工养老金,实施医保扩面工作,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达7627人。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纳入城市低保4085人,人均月补助水平达125元;纳入农村低保18306人,人均月补助水平达40元。城市医疗救助689人次,发放救助金3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790人次,发放救助金144.1万元。全县纳入五保供养对象728人,月均供养标准110元。建设安居工程500户,灾后重建200户。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15起,为农民工追讨被拖欠的工资76.5万元。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出3754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7300名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医疗补助的达31338人次,补助金额达778万元。“支溪”和移民工作稳步推进,溪洛渡电站库区房屋、基础设施、附属设施、专项设施调查和6个集镇规划新址全面完成,库区林木调查复核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一年来,我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大力推进公安“三基”建设,建立“电子眼”监控系统,突出命案侦破、禁毒工作和追逃三项重点工作,共立刑事案件174起,侦破145起,破案率83.3%;立“两抢一盗”案件58起,抓获上网逃犯38人,查获毒品海洛因4482克;立命案11起,侦破10起,抓获命案嫌疑人11人,破案率达90.9%。强化安全监管,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等指标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维稳预警机制建设,稳妥处臵了信访事件,确保了非正常上访“零进京”,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进步凝聚汗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既为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也为艰苦创业的过程倍感光荣。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在座各位和全县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积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和致力于雷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同志、各界人士和全县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和并致以崇高敬意!盘点过去,我们收获颇丰;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新的一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纵观当前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全县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危机之中也蕴藏着机遇、压力之下正积蓄着潜能,我县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仍然明显,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也将产生强力的联动效应。非常时期要行非常之举,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深刻洞察、多谋善断,勤于危中寻机、善于危中生机,对发展形势分析透、对发展困难估计足、对发展机遇把握准,就一定会在此消彼长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在加快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实现更大突破。基于以上分析判断,2009年我们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溪洛渡、发展新雷波”这一主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突出工业强县,着力农民增收,推进旅游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关注民生民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自身建设,保增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我县近几年来房产开发较少,市场空间还很大,加之城镇建设用地即将获得批准,县城西区、海湾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加快城镇建设具备了有利条件,我们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形成我县工业项目未建成投产之前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二是继续抓好中小水电开发。做好已开工的9座中小电站建设,力争竣工投产西苏角、乐都一级和三望坡3座电站,力争新开工瓦岗电站、小沟河梯级电站、西苏角河支流电站多座电站以及安寨坪电站的增量扩容,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启动溪洛渡电站库区还建项目。溪洛渡水电站今年3月将开始大坝浇筑进入电站建设高峰时期。为了确保库区蓄水前移民全部搬出,我们要求三峡公司必须启动库区将被淹没的公路、集镇、电站的还建,通过启动这些还建项目形成投资拉动。四是全力抓好磷化工项目。要全力抓好西博会签约的三大磷化工项目建设,要加快已开工的洋丰集团100万吨磷铵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促使早日竣工形成产能,力争施可丰60万吨磷铵项目、新都化工6万吨黄磷项目上半年正式开工建设,年内完成大部分投资。五是大力抓好工业发展的配套项目。力争同时建设城郊变电站至顺河工业集中区、至西宁河流域、至西苏角河流域的3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以及顺河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做好矿山扩能工作,相继投入生产2个日处理1000吨原矿的铅锌、磷矿洗选项目。抓住溪洛渡电站大坝浇筑以及城镇建设将大幅增加我县境内的砂石、水泥等建材用量的机遇,加快发展建材工业。六是认真实施好民生工程。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抓住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更多更大的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水、电、路、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七是加快旅游开发。我县已向上申请首期4000万元,总共1.8亿元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由于我县旅游详规已经完成等5个方面报件具有优势,被州旅游局和州发改委主推并联合上报,有望获得贷款进行旅游开发。要积极协调和争取这项贷款,按照规划开发建设马湖等国家级4A景区。

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满怀收获的喜悦辞旧岁,带着开拓的希望迎新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爬坡实干,用新思路推进新发展,用新举措打开新局面,用新成效开创新业绩,为推进雷波新发展而不懈奋斗,努力开创雷波的美好未来!

再过几天就是新春传统佳节,在此,我祝各位同志们、朋友们新春愉快,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副县长在2011年教科文卫工作会上的讲话 篇7

《黑龙江档案》作为我省唯一的档案专业期刊, 是全省档案工作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是宣传档案工作成果、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展示档案职业形象、开展档案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黑龙江档案》, 我省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档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局面得到了生动的展示。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省档案局 (馆) 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各通联站和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黑龙江档案》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刊物质量进一步提升, 发行范围和数量稳中有升,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得到了领导、读者及业界的肯定和好评, 《黑龙江档案》编辑部因此在省档案局机关获得了“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但是, 要真正办出一份有内容、有品位、有特色, 具有品牌效应和良好口碑的期刊, 仍然任重而道远。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努力持续提高办刊质量

要办好《黑龙江档案》, 提高发行数量, 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近年来, 《黑龙江档案》在进行了一次大改版的基础上, 每年都有更进一步的细微调整:大幅增加了页数, 文字刊载量和信息覆盖面显著提高, 如今年已出刊的4期杂志平均每期增加65页, 已超过全年刊载量的2倍;在内容上, 紧跟形势, 加大了对大事、要事、新事、亮事的宣传力度, 如对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向刘义权同志学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省领导吉炳轩、王宪魁到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反渎巡展等进行系列报道、及时传递基层工作动态, 并在卷首语、专设栏目等方面作以呼应;继续加大重点栏目的建设力度, 对每期的“理论探讨”、“本期热点”等栏目精心约稿、重点编辑;每年都在装祯设计上进行改版, 重新设计封面及版式。实践也证明以上多种努力确实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目前杂志的发行面和读者群还是很小, 就是在系统内部, 个别地区没有覆盖到, 生存发展的空间还不够开阔。在全国期刊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的形势下, 这就更增加了编辑部稳步发展的难度。因此, 希望编辑部和通联站的同志要继续努力, 不向困难低头, 让刊物顽强地生存下去, 而且要越办越好。从我省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 无论是工作信息传递交流, 还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事业发展水平, 我们都不能荒芜这块舆论阵地, 而且要精心耕耘, 让她根深叶茂。希望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都来关心支持《黑龙江档案》的建设和发展, 就宣传策划、版面设计、内容定位等进行深入探讨, 共同将《黑龙江档案》办得更好, 让大家读起来爱不释手, 成为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二、必须解决好通联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征订发行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刊物办得再好, 缺少读者群也是徒劳的。征订发行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当然也是一项十分艰难和困难的工作, 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辛劳和辛苦。尤其在目前的形势下, 征订发行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各级档案部门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确保了《黑龙江档案》发行量的稳定。截至目前, 《黑龙江档案》2011年征订量为5 201份, 比去年有所提升。全省13个市地中, 双鸭山、黑河、大兴安岭实现了无订刊空白县区的目标,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伊春、鹤岗、黑河、绥化等市的征订总数均超出了基本指标, 征订工作总体上好于去年。但因各地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 刊物的征订发行还很不平衡。在今年的征订发行工作中, 各地各单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切实有效地推进征订发行任务的完成, 经济条件较好和发行工作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应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在今年的发行工作中做到稳中有升;经济条件较差和发行工作不够得力的地区和部门应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 学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改进工作, 力争今年的发行数量有所突破, 并坚决消灭空白县区。

其次要解决通联站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份刊物办得成功与否, 要靠两方面的努力, 一个是编辑部, 一个是通联站, 二者缺一不可。通联站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期刊的支撑。几年来, 全省148个市 (地) 县 (区) 通联站的同志们兢兢业业, 勤奋工作, 为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新闻报道、征订发行、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通联站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并涌现了一批优秀通讯集体和通讯员。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部分通联站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通联工作人员的工作也大多集中在组稿通讯方面, 在征订发行业务推广方面还有所欠缺。随着期刊的发展壮大, 作为编辑部联系档案部门和读者的纽带和桥梁, 通联站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编辑部和通联站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各通联站今后应一如既往切实履行职责, 不但要做好杂志的组稿、通讯工作, 更要着力做好征订发行工作, 并加强通联队伍建设,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优秀通讯员、发行能手, 共同把《黑龙江档案》征订发行工作搞好, 把杂志办好。

三、必须加大对征订发行工作的领导力度

期刊征订工作是衡量每一个档案部门工作的尺子, 我听编辑部同志汇报刊物发行有空白县问题, 觉得很不对头, 《黑龙江档案》是指导全省档案工作的专业刊物, 连一本刊物都不征订的县、订的很少的县, 谈何做好档案工作?希望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提高认识, 要用学刊用刊的大视角, 认识刊物征订工作, 加强对《黑龙江档案》征订发行工作的领导, 用工作带动刊物发行, 把《黑龙江档案》征订发行工作当作促进工作开展、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带动系统齐心协力抓好期刊征订发行工作。在工作安排上, 要早筹划、早部署、早动员, 明确人员、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措施, 切实有效地推进征订发行任务的完成。要不断总结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经验, 并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征订发行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创新通联工作模式。今年, 我们又提出了征订指标建议, 这是很有必要的。这不算搞摊派, 而且我们提出的指标要求是结合机构队伍建设的实际, 一点都不过分。全省档案工作业务涉及社会范围之广, 档案专兼职队伍之庞大, 发行几千份甚至上万份专业刊物应该在情理之中。《黑龙江档案》是我们档案人自己的杂志, 是全省档案工作者抒情言志、展示才华、树立形象的平台, 也是大家干事创业、沟通工作思路、互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希望大家克服困难, 努力工作, 力争2012年征订发行工作能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在这方面, 省档案局做出了表率, 我们每年为每一位职工订1份《黑龙江档案》, 同时鼓励每位职工都积极踊跃向刊物投稿, 希望基层单位也能做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以城乡社区对接互动为抓手下一篇:三风整顿安排意见档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