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监管协议

2024-07-11

未成年人监管协议(精选8篇)

未成年人监管协议 篇1

绿色网吧未成年人上网协议

为了让未成年人能有效地学好电脑知识,避免孩子在社会上的网吧受到不良影响,社区绿色网吧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的场所,为达到共同的目的,特与家长、学生、社区三方共同签订本协议。

一、社区提供绿色上网场所,上网内容由网络公司进行净化。

二、社区派兼职人员每天管理网吧,并对上网者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社区管理人员进网吧的时间和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和留恋网吧。孩子在来网吧和回家的路上安全,由家长负责,时间以孩子签到时间和下线时间为准。

四、未成年人上网时,必须遵守网吧制度、服务管理,不得无理取闹。因不定期按操作程序和不按要求上网而造成电脑或配件损坏的,要照价赔偿。

五、未成年人上网凭社区发放的《上网证》来社区绿色网吧上网,不得随意邀带其他人员上网,也不得随意到社会网吧上网。

六、上网时,不得打闹,不得影响它人上网。违者,将收回上网证。

七、网吧开放时间为:节假日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其他时间(学校开学时期):下午16:00——20:00。

八、社区管理人员根据三方达成协议,确定孩子上网的时间,需要临时变更上网时间的,可协商解决,社区临时不开放,以在网吧门口通知为准,家长允许更改时间,以家长签字条为准,学校原因,以学校老师批条为准。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家长和社区各执一份,社区根据所签协议为孩子办理上网证。

协议签字生效,三方都共同遵守。

家长:联系电话:

学生:家庭住址:

社区:联系电话:

未成年人监管协议 篇2

自2010年以来,少数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因信息披露及财务数据造假等不当行为,受到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机构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方的质疑和处罚,并在美国证券市场被停牌或摘牌。12011年7月11日,穆迪评级对61家中资企业给予“红旗”标示引发中资概念股股价狂泻;7月18日,惠誉评级也报告指出35家中资企业具有管制风险和会计风险。这种“多米诺骨牌”事件引发了对美国上市中国概念公司的群体性信任危机,纳斯达克中国指数大幅下跌,2严重制约了中国公司境外融资的步伐。而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的遭遇,无论“做空潮”、“证券集体诉讼”还是“财务造假”都引发了国际投资及证券市场对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不信任。在企业重组活跃、海外并购提速、中小板推出和国际板酝酿的大背景下,会计行业国际监管合作亟待推行。3

2011年7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到北京,与中国财政部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官员就跨境监管进行谈判。尽管并未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但是达成了有必要推动建立和完善与境外资本市场的会计行业跨境联合监管机制的共识。

本文通过对美国会计行业法律监管体系的介绍,结合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的实际状况,参照美国同其他国家已有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协议的法律检视,分析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协议构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为中美跨国法律合作实践进展提供参考。

二、美国会计行业法律监管的主要规定

美国会计行业法律监管体系及规定主要存在于众多的证券法规中,主要包括:《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法案中对会计行业特别是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规定,呈现美国现有会计行业监管框架与具体规定,明晰美国跨国监管法律合作的国内法来源。

(一)《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会计行业的监管

《1933年证券法》核心制度是信息披露,规定了上市公司强制审计义务,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法案第11节对发行证券申报登记文件中重大事实的不实陈述进行规制。第11节(a)规定:当登记文件中对重大事实有错误陈述或隐瞒时,证券购买者有权提起诉讼,除非被告能够证明购买者购买证券时已经知道存在错误或隐瞒;第11节(a)(4)明确规定了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专业人士应承担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对审核的登记文件和签署的专业意见负责。4具体而言,判定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首先要成立“重大事实”,然后再认定注册会计师存在过错。美国法院在适用和解释第11节(b)款时采取“合理性标准”,即通过考虑注册会计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对发行人情况的熟悉程度和取得情况的可能性以及实际介入登记程序的准备登记材料的程度等诸多因素,确定是否“合理”。5此外,该法案还对会计师等规定了刑事处罚:故意违反证券法规定及有重大虚假陈述,一经证明有罪,应处以不超过10 000美元的罚金或者不超过5年的有期徒刑,或者两者并罚。6

《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第18(a)条中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不实陈述民事责任:向SEC呈报登记文件中如果做出了严重不实陈述或遗漏事实,投资者阅读登记文件后依赖文件中的陈述并因此而蒙受损失,则投资者就有权提起诉讼。7此外,根据《证券交易法》10b-5条款(“默示的赔偿规则”),会计师还对重大事实过错承担集体诉讼中的相应责任。8

经过罗斯福总统主政时期对两大法案的整顿,美国证券市场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针对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规定大大提高了会计师的被诉风险和赔偿责任,对于提升专业服务行业的监管和自律影响深远。

(二)《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对会计行业的监管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出现了借助《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进行集体诉讼的滥用诉讼权的风潮,发行人和相关专业服务人员被诉讼及赔偿所拖累。诉讼原告甚至寄希望于调查中发现某些可以诉讼的事项而胜诉获得赔偿,9股票市场的繁荣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欺诈而是诉讼权滥用。10于是在诸多游说下,美国国会在1995年通过了《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

法案主要有以下几处针对会计行业的修正或改动:第一,修改《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21D节,以比例分摊责任(fair share proportionate liability)代替以往的连带责任规则,改变了过去审计诉讼中的“深口袋(Deep Pocket)”困境。11第二,在21D节新增规定,改变了赔偿数额上限的确定方法,12法案规定损失赔偿上限为证券买入或卖出价与相关错报信息或遗漏信息得到更正并传播到市场后90天内平均收盘价的差额,而传统的相关法律规定损失限额是买入价和卖出价与相关更正信息传播到市场当天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第三,增加第10A节,规定了审计师发现并披露欺诈的义务、免责条款、故意违反的民事责任等。13

但是,根据对法案通过后约1 500件美国证券集体诉讼的研究,该法案并没有达到最初目的,高新技术行业发行人的集体诉讼风险仍然居高不下。14其中,绝大多数的案件仍然是通过协商解决,并且将会计师作为被告的案件和赔偿金额反而出现增长。15但是美国对诉讼权滥用的限制依然存在,即便是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后依然采取了紧缩态度。16

(三)《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行业的监管

针对会计审计行业,《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17第106款规定了境外会计师事务所为发行人、经纪商和经销商做出审计报告与美国审计师一样受本法案及PCAOB规则的规制。18这延续了美国一直奉行的“长臂监管原则”,不仅要求为在美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其他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向其申请注册,并坚持要求对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入境检查。但是其他国家国内法中普遍存在以国家安全或商业秘密等考虑设定的会计行业限制规定,美国的这种会计监管必然形成对他国国内法及国家主权原则的冲击,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首先,美国尝试信赖并认可外国已有会计监管检查。美国对当地国监督检查系统的信任与依赖秉持“递加原则”,即当地国制度更独立、更严格,监督委员会更可能依赖它。PCAOB规则4012规定,美国对他国审计检查的信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妥善性和完整性;(2)系统相对会计行业的独立性;(3)系统资金来源的性质;(4)系统的透明度;(5)系统过往表现;(6)同系统内适当实体关于检查工作方案的讨论。19同时PCAOB规则4011还规定了境外事务所可以向PCAOB申请美国信任当地国作出的检查结果,20灵活应对个案。PCAOB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尽量减少行政负担和其他境外事务所可能面临的潜在的法律冲突。

其次,美国尝试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来解决跨国监管的问题。仅在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美国就迅速同9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跨国监管合作协议。21合作协议规定在双方国内法允许范围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检查及调查进行合作,允许美国监管机构在当地国监管当局的协助与支持下完成美国国内法有关监管事务。但双方同意这种合作仅限于符合双方国内法的信息共享以及调查或检查配合,不创设新的国内法之义务或意图取代国内法。22

最后,如果美国无法同当地国达成合作协议,而且该国会计行业监管质量和独立性存在问题,美国PCAOB首先会通过各种方式警示美国投资者由该国事务所会计审计的发行人所可能存在的会计审计问题。23之后,美国将会按照国内法中的规定对未达到监管要求的发行人以及事务所展开调查,启动国内法程序。

三、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法律合作之现状

根据美国PCAOB数据,截止至2012年4月25日,在美国PCAOB注册的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共有913家,中国有52家,占5.7%;24截止至2011年底,美国PCAOB尚未对任何一家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过检查,25但中国已赫然位列“2012年美国PCAOB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实施目标国名单”。26根据2009年美国对PCAOB规则4003(g)项修改的规定,PCAOB可以对截至2009年底需要进行检查或者在2009年之前从未进行检查的境外事务所检查最长延期3年,即最后期限在2012年底。27表1为2010~2011年向SEC递交由PCAOB注册的境外会计师事务出具的财务报告且该事务所所在地不允许美国PCAOB实施检查的事务所和发行人数量前5位国家情况:28

从表1数据可见,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和美国市场监管的巨大症疾。中美经济互补性和依赖性的不断增强更要求双方妥善解决这一监管合作问题。2011年1月1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首批审计公共监管等效名单,宣布认可中国等10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共监管体系与欧盟等效。中欧之间的会计行业监管合作的基本解决,更加促进了中美合作。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美国抑或中国的角度,迅速解决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问题并签署相应协议都是必要且亟待解决的国际法问题。

四、美国与德国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协议之法律检视

2012年4月13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与德国审计师监督委员会(AOC)就双方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跨国审计监管达成合作协议。此前,PCAOB相继与英国、荷兰、挪威、瑞士达成跨国合作监管协议。30除了联合检查制度,合作安排还包括双方交换保密信息的规定,以求同《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保持一致。31

笔者对比了美国同英国、德国签署的合作协议条款,大抵一致,美国-德国合作协议仅添加了“联合检查”等规定。因此,笔者以最新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与德国审计师监督委员会(AOC)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监管中信息交流之协议声明》(以下简称《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32为例,检视美国与其他国家已有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协议的内容与特点,为中美合作协议的签署提供法律参考。

(一)“目的”条款

协议第1条规定了“目的”条款,规定双方合作目的为“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护投资者并促进公众对审计过程的信任以及相应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这种合作应当在双方国内法规定范畴内进行,不创设任何新的国内法或国际法义务,不取代国内法。

(二)“定义”条款

第2条对“协议方”、“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信息”、“检查”、“调查”作出定义。其中对“信息”定义如下:“包括(1)监管当局管辖权范围内的包括事务所质量控制检查与组织架构检查的检查结果报告;(2)监管当局管辖权范围内的事务所持有之审计工作文件或其他材料。”该条也强调所有概念都应当限定在双方国内法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合作协议超出国内法创制新的国际法上国家义务。

(三)“合作”条款

第3条A款规定了合作协议的合作范围。包括符合国内法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检查或调查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便利化,代表另一国进行包括查阅审计工作文件、问询事务所人员、测试事务所审计监管或质量控制程序等方面。同时该条规定每次检查或调查的合作范围会有不同变化,任何一方不得被要求进行国内法未获授权的事项。同时,特别强调双方应当交换有关检查的本国检查指南,并就本协议包含的双方关切事项进行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

第3条B款“信息请求”第1-3项规定了双方进行信息获取的申请及具体格式性、程序性事项,例如请求应以书面形式,需列出目的和原因。第4项详细规定了特殊信息获取请求的程序:如果一方需要向另一方境内某一事务所请求获取非公开信息,该方应将申请递交至另一方监管当局然后由其转递。德国法明确禁止本国事务所直接向美国监管当局提供审计工作文件,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或者德国AOC批准之后;同时这种请求得到同意的三个前提条件是:1.美国首先就该事项进行调查;2.这种信息或文件提供不违反德国国内法律之监管规定;3.美国已就请求提前通知德国并阐述原因。可见这种非常规性的信息请求获取需要在对国家主权和商业秘密原则的妥协下谨慎、例外地进行。

B款第5项对一国向另一国请求获得其他监管当局掌控之信息资料,美国PCAOB与德国AOC的协助义务;第6项对一国通过以上途径获取的信息在本国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转移或使用作出严格限定:必须仅在该国国内法需要或允许的范围内转移或使用(即仅为事务所检查、调查以及监管之目的使用),如果使用超出原有申请目的,必须事先获得被申请国的书面同意,且该同意仅具有个案效力;第7项规定了可以拒绝信息申请的情况:不符合本声明,违反被请求国国内法,违反被请求国公共利益,对被请求国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或者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以及被请求国已经较早开始对该事项的司法程序;第8项规定了被申请国拒绝申请(监管当局自行决定或者应本国事务所请求)后的通知义务和原因解释义务,并寻求其他替代途径满足申请国要求,如果都归于无效申请国有权利按照本声明1.4条开启国内程序;第9项规定了申请信息或材料的返还程序。

第3条C项“联合检查”条款是美国-英国合作协议声明中唯一所没有的条款,33美国与德国通过此款厘清了联合调查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国家主权等方面的问题。

第3条C项第1项规定双方随时可以终止该合作协议;第2项规定联合检查中当地国可以选择是否主导包括同事务所通讯交流、组织检查框架以及优先接收审计工作文件等内容的检查;34第3项规定了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工作计划、就调查结果与结论相互交流的义务;第4项规定了申请国转移从当地国获取的工作文件复印件之前,应当向当地国副本备案,其中个人资料转移需要按照声明第5条之特别规定进行。

(四)“保密性”条款

第4条规定了对于获得的非公开性信息:双方应当建立并维护必要及适当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双方应当介绍本国相应的信息获取系统及控制、信息获取法律法规;本国保护措施减弱时向另一方通知的义务;该条第4项规定双方监管机构的所有职员都承担这种保密义务,且只有“独立于会计行业”35的个人或组织才可以获取此类非公开信息。

第5项赋予双方依据本国法律规定或要求发布公开检查报告、宣布制裁的权利,但同时规定了在公布针对他国境内事务所的制裁前向该国提前通知的义务;第6项规定了美国PCAOB(自行或应SEC请求)与SEC进行资料分享的权利;第7项禁止一方(申请国监管机构)向任何其他第三方转移非公开信息,除非申请国监管机构阐述原因与目的后获得被申请方事先书面同意,这种第三方转移仅限于国内法明确规定的制裁执行或相关监管机构;36第7项(d)还规定被申请方应当在收到申请10个工作日内回复: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同意,则应当努力做出同意决定,如果拒绝同意则应当阐明原因,申请方应当进一步沟通决定是否转移相关信息。37

(五)“个人信息转移”条款

该条款规定针对“个人信息转移”应另行达成适当安排。根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与德国审计师监督委员会(AOC)关于特定个人信息转移的协议》(以下简称“《美-德关于特定个人信息转移的协议》”)38,个人数据处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1. 目的限定原则:

PCAOB与AOC仅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有关人士的审计监管、检查与调查之目的,才能自行处理数据。但涉及到个人数据的再次转移,将按照《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第4条第7项之规定进行。但该规定模糊的用语和潜在的决定权不明晰问题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2. 数据准确及比例原则:

美国所获得的“审计师个人信息(Auditor Information)”将只能用于《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之目的,39并且审计师个人信息应当与其被转移或进一步处理的目的相比“充分、相关且适度”。40至于美国PCAOB要求的其他类型的个人信息披露,由德国AOC个案决定。

3. 透明度原则:

该原则要求双方在个人信息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德国公共会计法(WPO)》(German Public Accountant Act)以及《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之规定进行。

4. 保密性原则:

规定提供描述技术及组织保密措施的信息,并要求包括信息处理员在内的数据控制当局的任何人员,只有在数据控制当局要求下方可处理数据。

5. 查阅、修改或删除权原则:

该原则系指,因美国PCAOB监管当局监控、检查之目的可能会限制信息主体对其信息的查阅权,但是(A)信息主体有权通过德国AOC向美国PCAOB要求确认数据完全、准确、及时更新或者处理过程符合本协定上述原则,且(B)当美国PCAOB获得的数据不完全、不准确、未及时更新或者处理过程违反本协定上述原则之时,信息主体应当有权通过德国AOC向美国PCAOB要求修改、删除或屏蔽该信息。

6. 敏感信息原则:

双方不得未经信息主体同意转移“敏感信息”。41

7. 再次转移原则及补救机制原则。

(六)“生效、失效及终止”条款

本协议自签署日(2012年4月13日)至2013年7月31日有效;双方可以因法律法规之重大变更或者影响本声明执行的实践行为而协商修正;任何一方均可随时终止本声明,但声明第4条、第5条规定之保密义务依然存续。

五、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协议构建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下文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分析中美合作协议借鉴《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等美国同其他国家签署的跨国监管合作协议条文时,可能存在的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国内法是否完备之考察

尽览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全文,可以发现“遵循国内法原则”已然成为美国同其他国家合作协议的重要规则前提和基础。例如在《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中,强调依据国内法规定界定具体权利义务,或者强调不创设国际法义务而从属于国内法规制的条款众多,包括第1条第2、3、4项,第3条A款第3、6项,第3条B款第4(b)、5、6、8项,第4条第7项等。

此类跨国协议是互惠性质的。所以中国同美国签署跨国监管合作协议时,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是否有相应的国内法规定来清晰界定协议条文内涵。例如,第3条A款第6项规定了双方就本协议包含的关切事项,分享和交流依照本国国内法履行义务时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中国国内法还没有厘清会计行业诸多问题的内涵与范畴。不过值得指出的是,第3条B款第4(b)规定中的“关于审计工作文件及其他文件转移的国内法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增加了19条第二款,弥补了会计行业国内法不完备的一问题。42

因此,第一,协议拟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国内法的相关规定是否存在、具体规定如何;第二,我们可以借助中美跨国监管合作的契机,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内法的健全与完备。

(二)合作协议中“拒绝请求”规定之构造

中美合作谈判至今未果,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中国顾虑跨国监管对国家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侵蚀,其中如何规定拒绝给予合作支持请求的条款对双方权利义务影响巨大。《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第3条B款第7项规定了“拒绝请求”的具体情形。那么中国是否有必要对合作协议中“拒绝请求”规定做扩大规定呢?

笔者认为这种考虑出发点和方向是正确的,但没有实际需要或效果,中方不需要在谈判过程中寻求对该条款的扩大规定。通读该条款即可发现,5个小节规定中(b)、(c)、(d)极为模糊。这些模糊的规定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我所用,足以解决中方所担心国家主权及安全问题,无需再费时费心寻求增加新的条款规定。

此外,还需要注意第3条B款第8项规定了拒绝之后寻求其他替代途径满足申请国要求,以及最后按照本声明1.4条开启国内程序。中国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拒绝请求,但是应尽量在美国国内条款启动之前,通过其他替代性途径进一步协商解决相应问题。因为如果再次回到美国国内法解决监管问题的轨道上,合作协议被架空,因美国国内严格监管力度而苦作挣扎远远没有借助双方监管机构沟通以相互妥协的方式来的明智。中国应当打好拒绝请求和协商解决这几张牌。

(三)“联合检查”中主导及报告义务之反思

根据《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第3条C款第2项,当地国可以在联合检查中选择占据主导地位;C款第3项规定了就调查结果与结论相互交流的义务。笔者认为,在中美草拟签署文本时,应当强制性规定中国对中国境内之联合检查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强制规定美国必须书面向中方副本备案所有境内调查证据、结果及结论等资料,除非美国国内法有明确相反的规定或要求。

中国主导境内的监管检查或调查可以充分保障中方国家安全利益和行业竞争利益,这是中国应当要坚持的。同时这种主导地位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行业监管部门的检查或调查能力,向美国同行借鉴学习。而坚持一方向当地国提供其所有境内调查证据、结果及结论等资料,也体现了积极作用;第一,可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扩大与交流,使得合作作用更加显著;第二,对各方提前注意并监管本国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尤其对中国更是裨益良多;第三,是各方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行业发展利益的一个安全阀,也有助于双方坦诚就监管问题共同协作。

(四)第三方转移之决定权及沟通机制问题

根据第4条第7项(d),如果申请方向第三方转移非公开信息的申请被拒绝,在双方进一步协商后由该国自行决定。并且根据《美-德关于特定个人信息转移的协议》第2条第1项和第7项之规定,对特定个人信息的“再次转移”(Onward Transfer)也遵循这一程序,最后在双方的协商后由申请国自行决定。

这一条款的规定无疑是对国家主权和行业安全的重大让步与妥协,并且其中充满了不确定。笔者认为,这几条陈述也明显违反了协议声明的基本原则和前提:严格依据国内法执行合作事宜,不创设任何违背国内法的国际法义务。这对于整个协议的确定性和合作性基调,有着负面的影响。

中国不应当原文借鉴该款规定,而应力求限制申请国的自行决定权与对特定个人信息再次转移的权力。中美双方也应当尝试建立新的沟通机制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谈判中,对于该条款的争论,中方应当据理力争、避免过多妥协让步。

六、结语

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这符合双方现有各自利益需求与国际发展战略要求。因此,中美之间现有的分歧和矛盾都不会阻挡双方国际合作的进程。中方在充分借鉴现有美国同其他国家签署的跨国监管合作协议条文的基础上,更应当尝试发现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逐个击破,保障国家利益和会计行业发展。

摘要:2010年以来中美对会计行业跨国监管法律合作的需求凸显。美国会计行业法律监管体系主要包括《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和《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美会计行业跨国监管合作的现状,强烈要求双方尽快签署共赢的合作协议。本文通过对《美-德跨国监管合作协议声明(SOP)》条文6个方面的分析,明确了美国在跨国监管合作中基本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中国在国内法是否完备之考察、合作协议中“拒绝请求”规定之构造、“联合检查”中主导权利及报告义务之反思、第三方转移之决定权及沟通机制等4个方面需要自主思考,力求构建维护中方利益的法律制度。

胁迫未成年人卖血暴露监管者失职 篇3

我国《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规定,划定采浆区域内具有当地户籍的18岁到55岁健康公民可以申请登记为供血浆者。单采血浆站在每次采集血浆前,必须将供血浆者持有的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供血浆证》与计算机档案管理内容进行核实,确认无误方可按规定程序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样化验。

胁迫未成年人卖血行为引发公众强烈谴责。供血浆者均系未成年学生,犯罪嫌疑人强迫未成年人卖血,不仅触及伦理道德底线,更触犯国家法律。

但当地负责监管的卫生部门也难辞其咎。犯罪嫌疑人统一发放的“成年人身份证”何以通过采血浆站的审核?该采血浆站是否按照规定执行了对申请供血浆者的健康检查等常规程序?事件暴露出相关部门在未成年人供血监管上的失职。

相对于胁迫未成年人卖血,监管部门失职危害性一点也不小。试想,如果不是受害者家长及时报警,不知还有多少未成年人的身心会遭受伤害。

胁迫未成年人卖血事件社会影响恶劣。对于血浆管理者和卫生监管方,应该问责到底。

资金监管协议 篇4

为加强国电宁夏英力特积家井煤业有限公司宋新庄煤矿公寓楼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建设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重点项目财务管理的要求,甲、乙、丙三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章 资金账户的管理

第一条:为保证本项目资金正常运行和安全有效使用,本项目资金采取封闭管理的模式,即甲方支付乙方工程款项资金的监管应在甲方和指定银行丙方系统内进行。

第二条:乙方必须在甲方指定的银行丙方开设银行账户,如在未经批准的银行开户,甲方将对其不予拔付任何项目建设款项。

第三条:乙方申请开设银行账户,应按规定向开户银行丙方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丙方应及时办理开户手续。

第四条:开户银行丙方应依法为乙方保密,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部门和甲方外,不准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乙方的存款。针对丙方银行新开展的业务,丙方有义务对甲方、乙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乙方申请撤销账户,需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同意。与丙方开户银行核对账户余额无误后,交回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凭证、开户许可证等方可办理销户手续。

第六条:乙方的账户只能办理与本工程建设有关的业务,不得出租或转让及用作其他用途。

第七条:乙方必须征得甲方同意才能在丙方银行开立网上银行业务,乙方使用网上银行付款须经过甲方审核并授权后方能支付。

第二章 项目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甲方将应付工程款统一支付到乙方账户内,丙方银行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始终担负监管资金的责任。

第九条:甲方授权丙方有权依据有关规定对乙方账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可以对乙方提供的支款凭证、资料进行调查、问询等方式行使监督权,验明乙方付款用途的真实性。乙方应及时、准确、完整、真实的向其提供所需用款用途的证明材料。

第十条:甲方向乙方支付的工程预付款,乙方支取预付工程款时,必须向丙方银行提供购买材料的合同或发票,丙方须和甲方项目计划的数量核对后方可为其办理业务;乙方向上级单位支付管理费时,需经甲方同意方可办理。乙方不得虚构业务套取项目建设资金,一经发现丙方有权利停止付款并报告甲方处理。

第十一条:甲方应于每月5日前向丙方银行提供经许可后的乙方承包单位月资金使用计划;丙方银行要严格按照月资金使用计划办理付款业务。

第十二条:丙方银行需建立资金管理台账,对乙方的用款情况详细登记,并负责每月月底(2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提供乙方的用款情况及流向报告。对于甲方支付给乙方的资金,丙方银行应定期、不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问题,及时将情况报到甲方。

第十三条:甲方支付的工程款,乙方应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乙方违反规定用途转款或用款的,丙方银行应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甲方,并按甲方要求拒绝办理付款业务。

第十四条:甲方资金到位后,乙方应对本单位的人工工资审核发放规范到位,每月______日前向丙方银行提供工资支付表及个人开户相关资料,由丙方银行统一发放。

第十五条:为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乙方在承建的工程交工验收之前,未经甲方同意不得以任何名义转移资金。

第十六条:丙方银行应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积极协助甲方审查、查询乙方出具的合同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确保保函真实有效。

第三章 违约处理

第十七条:乙方违反上述规定或套取工程建设资金,甲方将要求丙方银行停止乙方银行账户的对外付款,并通过履约保证金追回流失资金,同时处以10万元的违约金。情节严重的,甲方有权中止合同。

附 则

第十八条:对于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乙方、丙方应及时向甲方反映。第十九条:本协议作为甲方与乙方签订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附件,与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具同等效力。第二十条:本协议正本一式叁份,甲方、乙方、丙方三方 各执一份。自签约之日起生效执行。

(此页无正文)

甲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签字人: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签字人:

丙方(公章):

项目资金监管协议 篇5

甲 方: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市婺城支行 乙 方:金华市浙中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有限公司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建材市场迁建项目。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以下资金监管协议:

一、甲方向乙方建材市场迁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7000万元,为了确保项目贷款资金专款专用,贷款期间明确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乙方须在甲方开设基本结算账户,账号:***,作为项目款资金的使用、归还项目贷款本息及新市场房产销售款项与租金唯一归集账户。

二、项目贷款资金使用用途全部用于建材市场迁建项目,甲方有权监督乙方严格按用途使用资金。乙方要配合甲方对其资金使用的监管。

三、资金监管的期限:自首期项目贷款进入账户之日起至项目贷款全部归还为止。

四、监管方式:

1、乙方应根椐工程建设进度资金需要,向甲方书面提出项目资金用款申报,经过甲方审核同意,对资金用途逐笔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2、乙方应将新市场房产销售收入款项与租金及时归集到在甲方开设的账户中(账户号:***),房产销售收入剔除项目自筹资金外必须优先归还甲方贷款。

五、违约责任:

1、甲方如未能及时将贷款资金划入在乙方开立的账户,本协议不成立,甲、乙方双方协商解决。

2、乙方如未按上述条款执行,而将资金挪为他用的。甲方有权停止支付乙方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份或全部贷款。并由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六、其他:

监管合作框架协议 篇6

甲方: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乙方: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为了适应存货质押融资行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双方在专业人员、客户资源、融资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构建良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全面意向性合作框架协议:

一、总则

1、甲、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全国性业务合作模式,合作对象包括甲方与乙方下属分支机构(含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等)。甲、乙双方承诺所属分支机构完全按照协议各项要求进行规范运

作。

2、双方承诺在相关仓储物流、货押监管等方面进行合作。

3、甲、乙双方同意共同派人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及时沟通本协议的实施情况,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甲、乙双方要积极探索推动存货质押业务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完善、扩大相应服务功能。

二、合作内容

1、双方意向性承诺在银行融资业务中的仓储物流、仓单质押融资监管等方面进行合作,具体业务按照另行签署的协议执行。

仓单质押授信业务

甲方将商品存储在乙方仓库中,凭仓库开具的商品仓储凭证(仓单)向银行申请授信,甲方根据商品的价值向银行申请一定比例的授信,同时,由乙方仓库监管仓单项下商品。

动产质押授信业务

甲方在向其客户提供授信及其他金融服务时,涉及质押货物的监管时,为保证质押货物的安全及有效监管,在符合可操作性原则的前提下,甲方同意可在具体业务需要时将上述涉及的相关货物委托乙方进行监管。乙方同意按具体业务合同履行监管义务。

2、乙方对甲方或甲方客户的货押监管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自有仓库监管——指质押物存放在乙方拥有所有权的仓库的监管方式。仓库的经营和管理由乙方负责,质押物的装卸、存储、保管、监管也由乙方负责。

甲方仓库监管——指质押物存放在甲方自有或实际控制的仓库,由乙方派出监管员对质押物进行监管。质押物的装卸、存储、保管等有关的单证、操作和流程由甲乙双方通过租赁协议确定。

第三方仓库监管——指质押物存放在甲方和乙方之外的第三方的仓库中,由乙方派出监管员对质押物进行监管。质押物的装卸、存储、保管等有关的单证、操作和流程由甲乙双方通过仓储管理协议或租赁协议商定。

3、甲乙双方所承认的仓库所出具的商品仓储凭证(仓单)应制作成标准仓单并作为现货平台的标准仓单在平台交易中流通使用。

4、在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时,甲乙双方应充分配合,并负责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建立快速审批通道以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三、乙方应承担的责任

1、协调其客户优先通过甲方办理相关融资业务。

2、制定有关责任制度和操作方法,确保其监管的商品的安全、完好。

3、在乙方下属分支机构无力承担因监管质物或质押权利凭证项下货物中存在的过错和具体业务合同下的违约所产生的赔偿责任时,由乙方代为清偿。

四、甲方应承担的责任

1、协调其客户优先通过乙方办理相关仓储业务。

2、制定有关责任制度和操作办法,保障相应业务融资与结算渠道的便捷通畅。

3、根据物流金融及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乙方一起在业务操作、管理和授信上互相配合。

4、根据双方合作情况和市场的发展,逐步扩大业务合作品种、区域和范围。

五、附则

1、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时,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应依法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2、甲、乙双方以《仓储监管协议(适用于非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格式版本为本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如有不一致,以本协议为准。

3、本协议合作期限为一年,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算;合作期限的届满不影响双方在已发生的具体业务项下的权利义务。本协议到期时,双方若没有异议,本协议自动展期一年,如此类推。

4、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自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此页无正文)

甲方:

(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年月日

乙方:

(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未成年人监管协议 篇7

关键词:资本监管,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

资本监管作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资产的过分扩张, 保障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金融危机爆发后, 全球银行体系表现出的脆弱性令人印象深刻, 银行在原有监管框架下的资本质量受到质疑, 其存在的一些缺陷暴露出来。在总结和反思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在2010年由巴塞尔委员会公布, 标志着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日臻完善, 新协议中对银行资本充足更高的要求, 势必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1 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监管内容的完善

巴塞尔协议Ⅲ相较于之前的版本, 在进一步提高对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同时, 为了增强对模型风险的控制, 在资本框架中引入杠杆率这一计量指标, 并创造性的运用各种宏观审慎工具, 以期对冲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性, 破除由金融机构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统一资本标准, 提高资本质量

就现行的监管标准而言, 银行业对资本的定义存在一些漏洞, 核心资本的有效性和质量有待商榷, 容易使监管方在对银行业风险承受能力产生误判, 导致真正危机发生时, 银行的资本并不能真正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巴塞尔协议Ⅲ将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监管资本的质量和一致性。

第一, 核心一级资本主要由普通股本及留存收益构成, 强化了普通股权益的重要性, 同时为了解决核心资本虚高的问题, 监管资本的扣减项应细化至普通股层面, 不允许包含类似债权的资本工具和“金融创新”工具;第二, 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也必须具备无固定到期日和回购条件、支付红利的方式有一定的变通性等特点, 能够长期吸收本行经营过程中的损失,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创新型资本工具将被剔除;第三, 合并二、三级资本, 统一划分为附属资本;最后, 对银行的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 涵盖了资本工具的全部内容, 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资本充足率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1.2 风险资本核算引入杠杆率指标

现代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 银行体系借由杠杆化操作创造了名目繁多的衍生产品, 由此带来的风险已经远远超过现有资本计提公式可以衡量的范围, 影子银行体系积累了数额巨大的风险敞口也亟待量化处理, 因此, 补充其他可以反映银行原始风险的指标至关重要。

巴塞尔委员会采用杠杆率监管标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杠杆率是简单实用的总量风险指标, 能够对风险敏感的资本充足率进行有益补充, 防范因模型和计量错误而产生的风险;二是以杠杆率作为潜在承担过度风险的指标,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以此为依据有限度地进行杠杆操作, 逐步平稳释放去杠杆化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同时, 以基于无风险的杠杆率为上述基于风险资产的度量支撑, 可以缓解资本监管的顺周期问题。杠杆率监管作为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有机补充, 减少银行监管套利的可能, 将为银行筑起风险管理的有效防线。

1.3 构建全方位资本监管框架

金融危机中, 银行为了需要满足最低资本要求, 纷纷采取顺周期的行为, 这无形之中为危机的夸大推波助澜, 银行间的过度关联性又使得金融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 继而传导至实体经济。针对上述问题, 一些可以遏制最低资本要求过度顺周期波动的措施在巴塞尔协议Ⅲ中被提出: (1) 提取拨备时更加注重前瞻性判断, 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非预期损失的能力; (2) 在银行体系中推行建立逆周期的资本准备, 在经济上升期储备超额资本补充经济衰退时的损失, 能有效促进银行体系稳定, 减轻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 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承担更多的资本责任, 提取额外的资本准备来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2 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

参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 中国银监会2011年4月底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涵盖多层次的新资本监管框架。其中最突出的亮点, 是将逆周期资本监管和留存资本监管纳入框架体系, 设定了的0~2.5%由普通股和其他高质量资本构成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和2.5%只能由普通股构成的留存缓冲资本。同时, 《指导意见》也调整了各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由现行的2%提高到5%, 甚至比国际标准还高了0.5%;一级资本、总资本分别提高到6%、8%, 与巴塞尔Ⅲ的标准持平。此外, 如果监管对象是系统重要性银行, 还要多设定1%的附加资本。

就我国现行的标准而言, 在最低资本要求上已经符合巴塞尔协议Ⅲ, 但是具体到资本定义和结构层面, 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银行业需要在2019年过渡期内尽快调整。

2.1 一级资本对比

国内现行标准和巴塞尔Ⅲ对比, 股本是都包含的, 资本公积对应巴塞尔协议中的资本盈余,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巴塞尔协议中反映为留存收益项目。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少数股权上, 巴塞尔Ⅲ所要求的超出子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少数股权, 比国内标准要求更为苛刻, 少数股权的数量减少将会导致我国一级资本充足率发生变化。

2.2 二级资本对比

巴塞尔Ⅲ中只是规定了可计入二级资本的必备条件, 并未指明具体项目, 一般来讲主要有优先股、长期次级债、可转债、重估储备、混合资本债券等构成, 与我国现行规定相差无几, 但我国银行总资本中二级资本占比很小, 且主要为次级债和用于应对尚未识别的潜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

2.3 扣减项对比

巴塞尔Ⅲ比我国现行的标准在扣减项内容方面要求更加细化和严格, 将一级和二级资本中尤其是普通股层面的, 当银行面临经营危机时不能吸收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部分都予以扣减, 并取消了原有针对商誉、对并表银行机构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资本投资按50%扣减的规定。由于我国目前扣减项并不完全, 新标准的实施使银行一级资本的质量得到提高。

3 新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应对之策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后, 我国银行业将面对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中国经济前景并不明朗, 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构成潜在威胁, 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状况迅速恶化、系统性的风险爆发的隐患仍然存在。鉴于资本充足指标对于银行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尽管中国银行业的各项指标大都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规定, 但也必须早作谋划、谨慎行事, 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3.1 稳妥推进银行产品创新, 寻求符合新协议要求的利润增长点

首先, 应大力推进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 例如支付结算类、代理类、咨询类等金融服务, 完全不占用银行的风险资本, 业务规模理论上不受限制, 并能有效带动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有数据显示, 中间业务产生的利润在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等发达机构总利润中占比高达40%。而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手段仍较为单一, 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不足, 资本耗用大的传统存贷业务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主要收入来源仍来自利差收入, 对资本充足水平要求较高。其次, 银行应深入调研客户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能切实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避免陷入同质化的存贷款低效竞争, 防止盲目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 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核心赢利模式。

3.2 合理规划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

巴塞尔协议Ⅲ中新的资本定义强化了银行经营发展中的资本约束,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 我国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而现实市场环境和政策限制, 又决定了在我国银行外部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较为单一。因此, 银行经营者必须全局规划内外源补充资本金的方案, 一是利用近两年银行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厚利润, 适当提高计提留存收益的比例, 补充内源性资本;同时也要抓住时机推进IPO和再融资, 利用在国内外市场发行股票和可转债等资本工具吸收外源性资本。

3.3 双管齐下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监管规则

第一, 管理部门应引导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框架, 杜绝监管套利。银监会及央行在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制定新规后, 应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逐步解决扣减项目不全、部分资本工具不符合、少数股权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 并考虑不同类型银行的差异设置时间控制节点。第二, 银行也应抓住推进新规实施的机遇,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内部评级是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的重要手段, 健全而先进的评级体系可以为正确估计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提供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按照巴塞尔Ⅲ的要求, 采用更先进的评级技术, 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信息, 及时根据评级结果调整经营策略, 做好内部资本动态监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耿明英.《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规定及在中国的实施[J].对外经贸实务, 2011 (6) .

[2]谢玮, 曾刚.资本充足率趋严对银行信贷及宏观经济的影响[J].银行家, 2011 (12) .

[3]樊洁琛.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关问题的思考[J].财政监督, 2010 (8) .

[4]马颖童.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下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4) .

[5]巴曙松, 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未成年人监管协议 篇8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商业银行

一、引言

从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第一部《巴塞尔协议》正式版本以来,经过若干年的不断地补充修改完善,这部协议俨然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普遍遵守的准则。发展到到今天,这部协议已经颁布了三个版本,而这三份协议也分别代表了第一、二、三代资本监管的发展。本文将跟随巴塞尔协议的修订历程,对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进行研究,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提供参考。

资本是银行及其稀缺又珍贵的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的资本势必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总结国际银行业对于资本监管的变迁,旨在分析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以能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做出部分参考。

二、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过程

(一)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资本和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发展的初期,对于银行的资本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各国监管当局完全凭借主观意识判断各银行的资本水平。1974年美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Herstatt Bank)的倒闭促使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和巴塞尔协议的产生。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签订并公布了《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Ⅰ由四部分组成:资本的构成、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标准化比例的目标、过渡期和实施的安排。并把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也称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也称二级资本)。这一协议确立了国际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明确了银行资本的构成,根据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种类资产和表外业务项目确立不同的风险权数,规定了资本与风险资产的目标比率。把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规定为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

巴塞尔协议Ⅰ首次确立了资本的构成,将资本和风险联系起来,规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这样建立起资本和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协议将不同风险资产配以不同的风险权重,使同样规模的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资本量,用充足的资本来确保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巴塞尔协议Ⅰ本着稳健和充足的理念对全球银行的资本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端作用。

(二)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风险资产和全面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与日俱进,国际银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考虑信用风险而忽视其他风险的巴塞尔协议Ⅰ无法有效约束资本套利等问题,而且在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比率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主的金融市场风险频频发生,仅仅依靠资本充足率已经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Ⅱ的三大支柱是: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其中,新资本协议仍然将最低资本要求视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因素,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资本构成)不变,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对风险资产界定修改,分母由原来的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而且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纳入资本监管,是希望金融监管当局要对银行的评估进行检查及采取措施确保商业银行有合理的内部评估过程,并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等信息。旨在保证良好的市场纪律同时加入监管部门的监管,以三大支柱共同保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巴塞尔协议Ⅱ在巴塞尔协议Ⅰ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资本框架,在资本约束原则不变的条件下,扩大了资本计算中对风险资产的覆盖,巴塞尔协议Ⅱ的三大支柱即是它的核心思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提高风险计量的准确度,它修改了巴塞尔协议Ⅰ中只考虑信用风险的不足,而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入了风险资产的计量。巴塞尔协议Ⅱ通过三大支柱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一方面采用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高级法来提高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并为此也提供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方法来衡量操作风险。这些新方法使得对银行风险资产的评估更有意义。它强调的是对分母——风险资产的计量,除去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外,加入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和安全

进入21世纪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衍生品的多样化也使得银行资本监管的难度加大。2007年开始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暴露出许多银行业监管体系中的不足。因此2010年9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上,27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关于加强全球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这意味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正式诞生。

巴塞尔协议Ⅲ对之前协议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的一级资本(普通股和利润留存)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提高到6%;同时要求银行建立不低于2.5%的资本留存缓冲资本(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同时引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和流动性监管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有1%的附加资本,从而降低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用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流动性风险状况监管与银行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从而来提高银行业的资本质量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在新的现实经济背景的条件下借鉴巴塞尔协议Ⅱ的核心思想,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又做了一次完善。规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由原来的2%提高到4.5%,并且要求商业银行持有2.5%的資本留存超额资本,这使得核心一级资本的要求达到了7%。重新界定监管资本,大大提升了核心资本要求,原来的附属资本概念被弱化,对资本扣减要求进一步严格,全部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无论是从宏观审慎方面还是从微观审慎方面,银行的资本要求都被大大提高。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思想是对分子——资本的计量,诸多资本条款都是要求增加资本,这也反映了在经历了从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对资本监管的又一次加强。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物,反映了国际银行组织对银行自营交易、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活动的更高资本要求,它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以确保银行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基础上提高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三代巴塞尔协议的发展所带来的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是本次课题重点研究的对象,每一次修改和补充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进行的,它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监管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理念的发展尽数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的发展之中,它的每一次修改和补充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进行的,因此它一直都是国际银行业共同遵守的资本监管国际准则,对各国的监管部门来说,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资本是银行及其稀缺又珍贵的资源,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的资本势必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尤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增强资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资本补充,以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这都是需要我国的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梅良勇,刘勇.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

[3]杜婷.巴塞尔协议Ⅲ政策影响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1

[4]钟伟,谢婷.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近进展及其影响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 2011(3)

[5]宁喆敏.“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2(2)

[6] 冯乾,侯合心.资本监管改革与资本充足率——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上市银行分析[J].财经科学,2012(2)

[7]宁喆敏.巴塞尔协议Ⅲ的变革及其影响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

[8]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J].西部论丛, 2010(10)

上一篇:护理组长考核方案下一篇:中央一号文件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