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2024-05-12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精选12篇)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篇1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只要家长善于利用, 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可见,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生态意识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5 月, 南宁市B类课题 《体验教育运用于我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的研究》立项开题以来,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的培养, 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生态意识和潜能, 我根据“注重家庭低碳生活追求, 争做 ‘绿色公民’”的实验目标, 充分依托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基本生态识的思想渗透, 通过多方宣传、家庭教育追踪、课外寻访等途径, 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研究实验成效明显, 成绩较喜人。

一、针对社会现状, 提出了实验研究的目的

纵观社会现状, 总看到令大家深思的现象: 在学校, 留守儿童占40 ﹪以上, 孩子的教育工作变成了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监护,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更别提所谓的生态意识; 在社会上, 因为很多人人情冷漠, 事不关己, 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心灵的是一种负能量, 生态意识淡薄; 在家里, 除了留守家庭之外, 其他的孩子又享受着 “小皇帝” “小公主”的待遇,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一家多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开口闭口就是宝贝, 门前门后都是 “你考得多少分?” “你想吃什么?”“你想去哪里玩?”等等, 却很少有人意识到, 该如何让孩子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因此, 利用家庭教育来培养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是一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也是广大家长应该引以重视的一件大事。因为,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摇篮。

二、明确的目标, 奠定了实验研究的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我们要在生活中, 从一点一滴做起, 逐步让孩子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这既是现代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加强对孩子的生态环保教育, 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 意义重大而深远, 它将直接关系到孩子这一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理念, 以及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 在实验初期, 我首先利用家庭教育对 “生态意识”进行早期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 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低碳经济、环保节约的习惯。如教育他们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乱丢乱扔垃圾; 不购买、不食用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食品; 在家里注意节能减排, 不铺张浪费; 注意保护动物, 不能伤害益虫益鸟, 对 “杀食” 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禽益鸟的做法积极设法制止, 等等。早期明确的工作目标, 为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细致的工作, 收获了实验研究的硕果

( 一) 制定详细计划, 明确实验目标

首先, 我根据课题组总负责人的安排部署, 结合课题的实验要求, 以本小组 “利用家庭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注重家庭低碳生活追求, 争做 ‘绿色公民’”为切入口, 制定了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 使得实验研究工作有据可依, 有道可循。

( 二) 发放调查问卷, 扩大宣传氛围

增强生态意识, 掌握生态基本知识和技能, 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小学生, 我们应从小抓起, 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生态意识培养教育, 让他们站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真实环境中, 亲临其境感受身边的原始生态, 从而产生一种感受, 明白一种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态意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生态的理解程度, 从最初的阶段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 我进行了关于生态话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 人数是150 人, 由于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他们大部分对所谓的生态意识已有模糊的概念, 生活中也已养成关注环境、爱护环境的习惯。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平时比较关心和了解身边环境情况的占76. 5% , 而80 % 以上的学生是从课堂、 图书、 报刊、 网络、 电视等间接的途径了解生态理念, 生活中能基本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占87% 等, 说明孩子们在老师、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教育影响之下, 还是比较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这样的信息给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树立了信心, 也明确了下一步实验的目标。同时, 我还发放了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致家长的一封信150 封, 致家长的一封信和调查问卷帮助我把生态意识间接地传递给了150 个家庭, 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感受生态, 为创造生态环境而努力。

( 三) 追踪家庭教育, 培养生态意识

在实验研究初期, 为了能更好地向学生宣传生态意识, 及时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生态意识的培养效果。同时, 以五年级一个班56 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重点宣传, 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 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教育, 并对3 名学生进行同步跟踪了解。最后发现, 学生的举止行为都有了很大变化, 生态意识也逐渐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

总之,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 充分依托家庭教育这个平台开展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教育, 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 孩子们在家庭教育这个摇篮里, 会越来越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也会在生态环境中生活得越来越快乐、幸福。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篇2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面改善和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一是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性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是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我区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潜在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参观,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企业、单位增强未成年人的奋斗思想。

我们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的摸底调查,做到情况详实,管理规范。定期对社区的情况进行核实。同时,结合园区环境工作纵深开展,我们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步伐,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新建书屋、卫生站、远程教育站点等工程,通过这些文化信息平台,一是可以给未成年人提供不断学习,充实文化素质,吸取“精神食量”的机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通过现代信息应用平台,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生存技能培训教育,使其能有

所学、有所做、有所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和“一对一”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及未成年人给予一定的国家政策性保障和帮扶,让其对社会生活充满自信心,更多、更好的帮助他们走出一时的困境,鼓励他们勇于创造更好的生活。四是积极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等职能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优良作风,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工作,开展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并通过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妇代会也及时的对未成年人给予了关心关爱帮扶,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生产生活技能知识教育。

总之,社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典型和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从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狠抓落实。

龙西社区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 校外教育 教育共同体

一、引言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在众多的形成原因中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和整体素质方面的差距是极重要的。农村的儿童、农民工与城市低层人口子女,从小就难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带来的影响也会层层倍增,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上步步落后。同时,收入差距的不平等将进一步促成城乡居民接受教育上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由人力资本决定的收入分配又放大了代际效应。不少经济学家都注意到了“素质低下的状况,还存在代际相传的趋势。在一些地方,至少还会有两代年青人是无文化、无技术、无经营本领、无现代意识的农民”。因此,这条社会不公平链条应该也必须在人生的初期被打破,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环境与条件急需改变。随着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改善,以及“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城乡学校的差别迅速缩小。但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寓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校外教育需要探索一条新途径以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制度,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共同体则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本次调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郫县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郫县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现状,为构建教育共同体探索可利用的资源。

二、郫县县情与调查设计

1.郫县县情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都市近郊,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总人口48万人,非农业人口10万人。郫县历史悠久,是古蜀国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沉淀。

目前,全县形成4所高中、2所职中、14所九年制学校、6所单设初中、12所小学的中小学办学新格局。新布点的农村学校相对集中,多建在镇政府所在地或集镇地,更能适应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2007年,郫县各镇实现了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基本成熟。但在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教育资源的利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在我国具有代表性。

2.调查设计

课题组对郫县14个镇165个社区的未成年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本项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两种方法,调查对象包括村(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村民)与学生四个层面。

(1)问卷设计。第一,村(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发出问卷170份,覆盖郫县各村及社区,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94%。重点调查各村(社区)承担的与农村未成年人成长有高度关联的活动、内容、场所、经费与人员情况。第二,学校。发出问卷45份,有效问卷43份。男29名,占68%,女14名,占32%,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97%,专业均与师范教育有关。主要调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育方法、对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认识等情况。第三,家长(村民)。发出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55份。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占72.9%;职业以务农为主,占40.3%;文化程度中初中毕业的占25.8%,高中(含中专、职高)毕业的占44.4%。主要调查家长的基本情况、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对校外教育的了解、评价与意愿等17项。第四,学生。发出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55份,学生以中小学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7~12岁。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校外教育活动的参与、评价与意愿等情况。

(2)实地走访。课题组成员对郫县14个镇均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以镇为单位进行了访谈。参与访谈的成员主要为该镇各个村(社区)的负责人(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分管教育的镇长、成教干部、各中、小学校的负责人。调查重点是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等。

三、郫县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现状

1.校外教育活动缺失

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村镇干部普遍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学校出于安全、经费等因素考虑几乎未组织过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目前,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主要还是依托社区教育来开展。但遗憾的是,165个村中,仅有个别经济较好的村和城镇社区开展过与未成年人教育有关的母婴培训、青少年安全教育活动。在755位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3.84%的孩子认为自己所在的村没有提供可让自己活动的校外场所或设施。表1显示,孩子的兴趣其实非常广泛,但需要引导。并且有85.84%的孩子表示出强烈的参与校外活动的意愿。如果学生每周在校的时间约为35小时,每周的休息和吃饭时间约为70小时,那么学生每周大约还有63小时的自由安排时间,这部分时间几乎处在“真空”地带,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是造成“5+2﹤5”现象的原因之一。

2.校外教育主体缺位

表2显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是父母,占72.54%,其次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占10.20%,但很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劳务或工作,疲于对孩子的教育,而隔代教育又容易引发对孩子的溺爱。表3还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显得简单、粗暴。有60.40%的家长能经常与孩子沟通,但沟通的内容主要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为主,另外,还有36.16%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调查还发现,当孩子遇到生活困难时,最愿意向家人求助,比例为75.89%,而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有53.64%的孩子更愿意向老师求助,向朋友求助的又以校内朋友为主,校外朋友仅占1.59%和0.93%(见表4)。校外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但家长和老师不应是校外教育的主体,家长缺乏专业培训,老师则已经承担了孩子的学校教育职责,不应也不能过分扩大老师的校外责任,如此来看,农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主体是缺位的,究竟谁才能有资格和能力来主导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家长(村民)对校外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均较低

目前,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主要还是依托社区教育的开展来进行的。根据对755位家长进行的调查得知有高达75.76%的家长对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不太了解(见表5),有84.11%的家长很少参与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见表6),经常参加的仅占15.89%,并且这部分人主要是在家时间较为充裕的老年人,大多数家长,也就是中青年则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在职在岗成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远远滞后于老年人,这影响了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究其原因,有35.34%的认为宣传力度不够,27.46%的认为工作太忙,25.62%的认为活动的吸引力不够,还有11.58%的则选择了其他一些原因,如时间冲突等。

4.家长(村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价不高

表7的数据表明,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质量还有待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还没有深入人心。还有37.56%的家长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效果不太认可,有25.70%的家长并不清楚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5.校外教育管理与服务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各村(社区)的校外教育是依托社区教育来开展的,其管理也就依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而社区教育本身存在着多头管理。比如,一项活动的开展除了涉及教育办,还会涉及其他众多部门,如劳动局、妇联、团委等,而每个部门又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要求和考评指标,这就需要进行一个协调,协调的过程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政策浪费。其次,绝大部分社区的文教专干都是身兼数职,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教育工作中去。

四、建立农村教育共同体的建议

农村教育共同体是一种由政府主导,以家庭为基础,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全社会成员共同关爱,资源与信息共享,以此推动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政府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样式。

1.强调政府主导

校外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校外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学校中心”模式。“教育服务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不能仅仅按照支付能力来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教育的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当所有的社会成员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时,受益的就不仅是孩子,它所形成的将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文化力。建立以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教育共同体就是一种关于政府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新思维方式。

2.强调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

其实,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意外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地区实际已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镇(村)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四川省的“五大重点文化工程”中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的推行,郫县14个镇已建成或在建镇文化活动中心,一般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每村则投资80~150万元建立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此项投资总计超过2亿元,并拟定将开展100项活动。这将为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提供很好的场所。第二,NGO与志愿者,这是校外教育所需的宝贵的人力资源。郫县仅“一村一名大学生”就有330名,辖内还有16所高校,约8万学生。2007年就有5000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效果颇佳。第三,农村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近几年来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和农计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和经验。第四,驻农村社区的企事业机构,尤其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是非常热心教育事业的。教育共同体就是要将这些原本分散、隐性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推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教育共同体的设计

(1)组织系统。决策机构为教共体工作委员会,由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牵头组建,下设镇教共体办公室,处理教共体的日常事务。驻镇学校校长、驻镇的企业代表、高校(或职中)或NGO代表与村的代表均参与进来,以增强教共体未来的自治色彩(见图1)。

乡镇教育共体不是(金字塔形的)直线等级制组织,而是反转型组织,即教共体的角色是提供服务,而不是发号施令,它只是将后勤、(活动)组织,分析与行政支持等“分发”给出教育者(教师、辅导员、导师等)开展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反转型组织强调导师——辅导员——家长是校外教育的关键。

(2)建立两支队伍。第一,建立校外教育的导师队伍。导师可以在校内教师中选聘,还可以在社会志愿者中选聘,承担校外教育活动的设计任务。第二,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这是基本常设队伍,可以包括未进入导师队伍的教师,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人员,热心教育的社区人士,大学生与企事业志愿者、家长。他们主要负责校外教育的日常工作,如活动开展、安全维护等。

参考文献:

[1]林凌.“三保障、两放弃”:统筹城乡发展的可供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7-10-25.

[2]黄云鹏.教育服务政府监管框架概述[J].经济体制改革,2005.

[3]梅健,林健.农村教育发展中地方政府作为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3-27.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4

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每一个孩子的背后, 都是一双双关注的眼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期望。未成年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是价值观念形成、人格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主阵地, 为未成年人走向社会架起桥梁。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 可以使未成年人学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 从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因此, 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 当前有56.9%的成年人认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 而半数以上家长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一般。不少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重, 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唯分数论”, 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导致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许多问题接踵而至。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成才的关键一环是德育, 其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人, 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培养一个人首先要让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无论何时, 都应把成人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用知识去弥补。一味地注重智育忽视道德建设, 只能培养成废才、怪才。试问作为一名学生, 作为一个公民, 若连基本的道德、法律都不懂, 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那么知识再多又有何用?水平再高又有何为?

学校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 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 培养未成年人建立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同时, 作为教师, 要不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爱心, 感受到社会的规范, 才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愿意为社会服务的人。

二 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 在孩子走向成人的关键时期, 为人父母者, 对自己的言行要慎察之。

首先, 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了解孩子成长动态和心理状态, 鼓励未成年人平等地参与互动, 提出自己的意见, 家长适当地引导,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从而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 家长要做好榜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同样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最简单的德育莫过于时常使用“请、谢谢、再见、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 以及尊重他人, 诚实守信。在言传身教过程中, 孩子才会逐步学会尊重、学会观察、学会热爱。

最后, 父母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善于发现未成年人身上的闪光点。随着未成年人逐渐长大, 他们的进步一日千里, 社会的变革也日新月异, 但如果父母不够重视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包括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就不能主动地了解孩子的心境, 和他们共同面对问题。因此,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 家长也要不断进行“再教育”, 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 尊重未成年人的情感和人格需求, 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 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困难, 鼓励他们, 与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强化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 如诚信缺失、消极腐败以及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广义上说, 社会、媒体、舆论有责任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 通过弘扬主流文化、宣传主流价值观来遏制商业传媒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通过塑造富有感染力的英雄形象来创造另一种明星效应;通过对正义行为的褒奖和对某些不良行为的鞭挞来激发道德意识, 从而形成良性的流行文化氛围。

首先, 要发挥少儿频道的积极作用, 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孩子与老师、家长交流的平台, 一个相互学习成长的平台, 一个促进思想道德提升的平台。其节目应该是独特、新颖的, 在内容上能更好地体现儿童特色, 尊重其身心发育特点;通过孩子的成长故事等节目来实现未成年人与师长、与生活、与世界的交流;在节目中增加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并寓教于乐。这样才可激发大家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使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其次, 真正的优秀节目, 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和创作者能在深入生活上下工夫, 在故事的提炼上下力气, 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上出精品, 那么就一定能抓住孩子的心灵, 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 《小兵张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影响了两代人。

最后, 鉴于当前社会一些“黑网吧”、“灰色童谣”、“口袋书”、“不良广告”的盛行, 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专项行动, 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坚决抵制低俗的影视、书报刊和文化市场, 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制度 篇5

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现家、校、社的良性互动,根据市、区精神,现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教师进社区活动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配合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内容与形式

一是实施全员家访。做到学校、教师、社区参与,走访每个学生家庭。注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宣传,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安全文明规章;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

二是关注特殊家庭生和行为偏差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

三是配合社区开展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包括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以达到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目的。

三、其他要求:

1、要着眼于构建学校社教教育网络的长效机制,将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和措施作为制度长期坚持,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2、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认真总结,及时宣传典型事例、经验,积极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社区要与学校、教师积极加强总结及交流。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未成年人活动室管理及开放使用制度

1、室对社区全部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2、室各种书籍、器材等只供室内使用;

3、青少年必须爱护各种图书和器材,正确使用;

4、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气氛和睦,共娱共乐,不计较胜;

5、保持场地清洁,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共同维护室内清洁卫生;

6、活动室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健身器材和设施的磨损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7、未成年人活动室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下午:4:00——6:00

周六、周日、节假日、寒暑假:

上午:8:00——12:00

下午:2:30——5:30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制度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文化、懂法律、守纪律的小公民,特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

一、务实、积极创新。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认真协调组织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活动,创出工作特色。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听取广大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经集体讨论研究,按照工作职责认真办理。

三、挖掘资源加强共建单位、辖区单位联系,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工人)的作用,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加以宣传。

四、以社区市民学校为教育阵地,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精心组织使更多青少年受教育。

五、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不断增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

心理健康辅导室工作制度

服务对象:社区内所有未成年人

服务原则:保密、平等、尊重、信任

服务内容: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帮助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惑

3、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

4、调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配套的心理档案。

服务方式:

1、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面谈、电话、网络、三种途径)

5、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施测与调查、课外心理兴趣小组活动)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11:20——12:30

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要求:

1、咨询师必须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不泄露求助者的个人隐私。

2、社区内的心理辅导室免费向本社区内未成年人及学生家长开放。

心理咨询的原则

一、保密的原则

要求咨询者在没有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候,不得在咨询场合下将对方的言行随意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

二、时间设定的原则

心理咨询必须遵循一定的时间限定。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间隔。

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

到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询者不应主动找他并为其咨询,来访者也可以自愿离去,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强制,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向任何人都是永远敞开的。

四、重大决定延期原则

心理咨询期间,由于来访者情绪过于不稳定或动摇,应规劝其不要轻易做出重大决定。

五、助人自助的原则

咨询员的咨询不是为来访者出主意,想办法,而是帮助来访者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

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

1、辅导室环境符合要求,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温馨、安全的环境氛围。

2、辅导教师按时到岗,确保咨询工作正常进行。

3、尊重未成年人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实履行保密原则,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必要时可通知学校和家长,缺的支持和配合。

4、对未成年人坚持正面引导,采取启发、诱导,杜绝强硬说教或强加于人。辅导过程中不带个人情绪和自己价值观。

未成年人性教育缺失,谁之责? 篇6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曾长期被羞于谈起的“性”严重被撕裂:一边是性观念的开放和自由,另一边却是性知识的匮乏。两种力量交织融合时,正在“性”懵懂期的青少年则成了最大受害者。

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说“性”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很焦虑。她告诉记者,各大报纸、网站关于青少年吃禁果、意外怀孕、无痛人流的新闻屡见不鲜。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几天前,无意中发现女儿生理上有点不一样,带她到医院检查,16岁女儿居然怀孕4个月了。她说,“她才16岁,还没成年呢,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

谈到教育子女的性教育上,在赤坎经商的姚女士表示,她女儿今年上初三了,是班里的副班长,独立性强,遇事很有主见,但很反感我这个妈妈跟她说有关性的问题。她说:“每次跟女儿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女儿就捂住耳朵说不想听。如果我还继续要说,她会说要忙其它事情将我赶走。我也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抗拒说这方面的事情。”

也有家长对儿子的性教育也不知道怎么教。家住遂溪县遂城镇建设路的刘女士说:“儿子今年16岁了,我们夫妻俩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还是把他看成是小孩,孩子这么小我们也没想到这些,长大了再说。”记者问“将会如何进行性教育”,刘女士表示“真的不知道”。

许多家长确实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记者从我市某心理咨询工作室了解到,曾有一位妈妈见11岁的儿子遗精了,觉得很尴尬,说:“儿子,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这么小就想讨老婆了?”弄得儿子深感羞耻,以后一到睡觉就紧张、做梦,频繁遗精,半年下来身体垮了。

记者采访发现,即便是在眼下这个时代,在面对“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简单而基础的“性常识”时,多数父母仍是无言以对。绝大多数这类提问都被害羞的父母以各种“故事”和借口敷衍了事。更有些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孩子产生性意识就会越早,因此从来不跟孩子讨论性话题。

学校:中小学生性教育“似有似无”

按理说,接受12年的“健康教育”后,基本可以达到教育部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初衷。但记者调查发现,这恐怕难以如愿。

“12年中小学,我只上过一堂‘健康教育’课,而且是老师抽空讲讲,无作业、无考试,什么内容已不记得了。”吴川某中学一位高三在校生这样形容他的“健康教育”经历。更多学生对于记者提出的性问题表现陌生:“健康教育课?从未上过!”“生物课算不算?”

“我们学校没有性教育课,只有生物课,在学校学习这些的时候,同学们都感觉很不好意思,很多女同学脸都会红。”一位初三女生虹虹告诉记者的同时,还展示了自己的生物学课本。

据记者了解,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标题为“生物圈中的人”,这章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内容也非常有限,仅仅在“人的由来”的章节中有所提及和性教育有关的话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涉及。

学校方面,有老师表示,学校的尴尬其实并不比学生少。“家长要成绩、教育部门要成绩,一切都是为了中考、高考、为了孩子们的前程!于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能免则免,‘无关紧要’的教导可省则省。”

霞山某重点中学一位老师向记者展示了高一学生一周的课程表:从语文、数学、英语,到历史、生物、地理、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密密麻麻如车轮战。“现在连主科课程都不够时间上,到了高二高三基本上体育课都要免掉了,谁还有心思、有时间去上不用考试的课?”该老师如是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也专门配有心理老师,但是能完全放下“戒备”和老师谈性的学生却非常少。大多数学校对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关注不够,没有专职的老师授课,所有关于性健康内容也往往“粗略”通过,学生所接触的也仅仅是皮毛。

孩子:大人不说我也懂“那些事儿”

老师不讲,家长不说,孩子对性是否就一无所知呢?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有生物课,但是讲到生殖系统那一章时,老师就让自己看书。”某中学学生小华如是说。

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的中学生都表示:“老师不讲,家长不说,我们也知道,就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据这些学生讲,“那点事”全部来自淫秽光碟和色情网站。

记者调查发现,孩子在性方面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在家里、在学校都无法给他答案,他们便会随着越不知道越想知道的好奇心的增强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他们获知的渠道包括录像带、电脑网络,甚至还有充斥着淫秽画面的“黄色卡通”。而这些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性知识有许多都是有问题的。

“我上网查资料的时候,有些网站就会跳出一些游戏色情宣传网页,刚开始会觉得很紧张,但是有时候会因为好奇点击进去看看,因为毕竟是游戏网站,不是黄色网站嘛。”在湛师附中上初中三年级的伟伟(化名)告诉记者,不但现在的网上有这些带有色情元素的游戏宣传,智能手机上的很多游戏也是这种类型的。

另一位男同学说:“现在学生都有手机,互相之间用蓝牙传照片、视频已是常事,而且有些‘口袋书’中也会讲到‘性’。”

声音

扭曲的信息易致性犯罪

“此性非彼性!色情网站是教唆而不是教育。”湛江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惠昆对青少年所知道的“性”如是说。她认为,从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是扭曲的,这样的信息引导,极易造成未成年人性行为、性犯罪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她说,“模糊不清的性教育,并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性知识的渴望,以感官刺激为主的、粗俗的性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向青少年传播,使他们的身心在成长的关键期受到有害影响。”

性教育应渗透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张惠昆主任认为,性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没有接受正规的性教育,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对“性”就会特别好奇和敏感,甚至以身试“性”。一些大学生由于缺少有效的性知识,一旦进入恋爱状态很快会发生性关系,容易意外受孕,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的。

她说:“孩子应该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适合孩子各个年龄段性心理发展的性健康教育。”

张主任还说:“很多人认为性教育就是告诉孩子和性有关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其实这只是很基础的一部分。性教育应该承担起明晰男女社会角色定位的责任,让孩子们学习做健康、自信、快乐的男人和女人,包含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建构、性别教育、异性人际关系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性自护教育等。”(廖美蓉摘自《湛江晚报》)

社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初探 篇7

关键词: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功能

社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以往人们大都把社区环境看作提供吃、住、行、购、玩的相应地域, 不太关心附着于它的对人们、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政治观念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社会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 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 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 达成协调统一。

一、社区及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正在探寻的新的教育形式, 其功能性的探讨对于我们给予其适当的定位, 理顺其在教育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以至寻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社区教育承担着以下四个功能。

1.政治功能。

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培育社区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 满足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 从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等教育, 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2.文化功能。

无论是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还是居民之间的积极互动的人际环境, 都是社区教育中用隐性课程的实施和加强来实现的。社区教育利用这些场所, 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辅导和讲座, 极大地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区文化, 从而发挥应有的文化功能。

3.教育功能。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育人, 社区教育对于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公德意识来实现的。社区教育通过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 培养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

4.服务功能。

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服务社区未成年人, 落实社区未成年人的现实需要及将来需要, 发挥辖区单位及青教组织的作用, 切实为未成年人做实事, 做好事, 做成事, 将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从而促进社区建设,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来实现的。

二、当前, 社区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综合素质不高。

社区综合素质是社区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 包括社区日常生活条件、日常生活管理、治安状况、流动人口情况、居民素质、社区氛围等, 社区综合素质不高会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的生活, 对他们的个性产生消极影响, 或者会进一步发展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品质, 甚至促使他们逐渐产生违法犯罪心理。

2.社区文化市场环境不良。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社区文化环境中, 如果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经常充斥着暴力和色情内容, 甚至经常通宵达旦营业, 致使一些未成年人有家不归, 终日痴迷于游戏中的惊险刺激和录像中的男欢女爱, 久而久之, 未成年人在不良文化的熏染下, 沾染不良习性, 降低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乃至走入歧途。

3.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社区中的不良人际交往, 特别是未成年人群体内的不良交往, 不仅使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得到强化, 而且还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体或犯罪团伙。

4.社区教育工作不到位。

社区不仅给人们提供一个居住、休闲和娱乐的环境, 而且还承担着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任务。社区教育工作做得全面、细致, 能够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文明健康的环境。相反, 则反之。

三、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举措

1.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

整合社区内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 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开展工作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 配备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研究的专门人员, 为未成年人做好智力支持和实际服务。

2.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档案数据库, 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 对出现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帮教, 并提供矫治不良心理的机会, 构建家庭、学校及社区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通过家长引导、学校教育和社区帮助, 促使未成年人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深入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 积极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 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利用阵地加强主题教育。

一是注重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在两假、节假日和重大节假日期间, 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到文化、教育等部门提供的就近活动场所, 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党史和长征历史教育;二是充分发挥辖区内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使未成年人接受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有效发挥社区内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作用, 在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4.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未成年人社区活动。

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升青少年学生文化品位:通过开展拥军优属、扶弱助残等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 引导他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 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等实践教育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素质拓展、生存自救等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活动, 培养青少年团队精神, 磨练青少年意志, 强化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通过专家授课、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 向广大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不迷恋网上游戏, 不沉迷于网吧, 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上网意识和网络文明行为。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不管社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环境论为指导, 在看到社区对未成年人教育作用强化的同时, 也要看到社区未成年人能动地改造环境的作用也在强化;在承认社区环境对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影响和冲击加强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影响和改造社区环境的作用, 使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良.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宁波大学学报.

[2]邵连展.关于加强社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王富贵.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中的“大气候”与“小环境”.济南大学学报.

[4]叶金生.社区经济论.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5]黄利君.社区教育概论.沈阳出版社, 1992.

[6]厉以宁.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路子如何走.社区教育.

[7]胡秀锦.论社区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成人教育, 2002, (12) .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篇8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记录着历史沧桑、先辈足迹、文化遗产、建设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形体现。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本身就赋予了鲜明的爱国思想意识的纪念与教育的意义。作为教育人、熏陶人的重要场所,其必须具备知识普及性、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和开拓智慧与启迪思想的教育性等特点。

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革命史迹、重要革命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示的地方,具有十分直观、生动、感人的特点。大多以历史事件和革命伟人事迹为展示主题,以文物、旧址为中心,利用旧址原物为展示基础,采用直观、真切、具体的形式向受众展示历史的真实,赞美崇高的品德,抒发美好的精神志趣。它具备了教科书中无法体现的特定环境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学生猎奇性特点。让未成年人置身于特殊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历史环境,体会历史内容,加强直观感染力,对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掌握更广的历史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巧用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境。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受教育者的抽象思维和深层理解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感性的、直观的、文艺的方式方法通常容易被他们接受。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是以未成年人的思想心理特点和认识接受能力为基础的,突出他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可信、感染力强的实物展品和资料,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锦绣中华的壮美景色、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极好课堂。这种方法寓思想性、愉悦性、多样性、潜隐性于一体,能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早就指出,要确定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意见》也强调,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这些论述奠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会议,同年7月14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会议等。这些都是党中央为推进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新的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样才能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为开创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具备合格接班人才的战略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注重改进创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怎样拓展教育基地的功能,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精神情操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未成年人对这一历史文化内容的一个审美过程。按照美的规律人化的特点,审美文化产品的存在,客观上也要求审美鉴赏主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结构和文化素养,并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气氛产生艺术的感染效果。就好比:只有懂得音律的耳朵,才会欣赏音乐的美,否则“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纪念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人物或事件的场所,它所要表现的是要尽量展示革命者的光辉历史风采,反映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操,能够让人们通过去审视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最终在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知方面产生新标准和新的约束力。像这种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才能理解到革命历史人物或革命历史事实的精神实质所在的文化载体,对未成年人将产生更直观、更深入的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物史料是极为丰富的。通过实物展览的形式,使未成年人从课本里走出来,亲眼目睹革命历史史迹,有意识地触摸历史的真实,在与历史史实的交流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把握,并通过对革命先烈、历史人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审视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升华。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方式和展览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运用到陈列展览的设计中来。比如声、光、电、背景音乐、背景画面、辅助模型等的应用,使展览形式的整体效果更加接近生活的原本,体现出展示内容的真实,也使展览空间更加具有历史环境的特定气氛,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直观感染的力度和吸引力的效果。使未成年人在审美历史文化过程中凭借传统的审美经验能够更好地得到感官上的认识,然后达到理性思维的升华,最终实现在文化审美过程中获取精神营养,规范自身行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职责和塑造公民思想道德意识的义务。要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必须首先举办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增强展示效果,创新载体,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1. 采用更为人性化的多功能、灵活多变的陈列展示方式

在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展示中,就是通过运用半景画、多媒体、人物蜡像等比较直观、立体的方法来尽可能营造展示内容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使整个展示氛围模拟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非常逼真。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观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作用尤其对未成年人效用更大。比如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在馆内专门设有多媒体幻影成像和蜡像馆,利用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再加上背景音乐和图像,其真实的环境感受是其他形式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且现代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娱乐性。寓教于乐将成为未成年人追求和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这些发展变化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条件和参观环境,增强观众化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当使受众在步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门后,感到它不单是接受教育的场所,还是休闲娱乐、陶冶身心、提高素质、调节心态的场所。并且在优美的环境和热情的服务中,使受众获得美的享受,在参观中始终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宾至如归的感觉,使未成年人在美的享受中自觉汲取爱国、爱党的民族精神。

3. 坚持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是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理论教育外,还要从实践育人的要求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充分利用革命领袖、民族英雄等诞辰纪念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精心组织红色旅游及参观瞻仰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还可以举办有奖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其中。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应该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精品,始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创新,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去吸引未成年人,真正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圣地,凝聚民族意志和力量的精神家园,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

注释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篇9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

1.1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1) 德育目标定位不妥当。

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中小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 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实际, 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阁楼

2) 德育课程安排欠妥。

由于目标定位不明确, “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 比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没有道德教育内容。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 但事实上小学生和中学生认知处于不同水平。这一点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可资借鉴, 其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接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所以, 道德教育也应当采取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 在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安排。

3) 德育方法运用简单。

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德育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 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 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忽视青少年儿童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 例如青春期中的道德课程、毒品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等, 往往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形成了现实与理论的错位。

1.2 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系到孩子走什么样的路, 做什么样的人, 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联系到智力开发, 一讲到家庭教育, 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 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1.3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校园环境是社会性环境的缩影, 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拦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假冒伪劣, 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 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成为“电子海络因”。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 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措施

要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着手, 更新人才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2.1 加强中小学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并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建设,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 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 丰富课外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使二者有机统一, 相辅相成。要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 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入校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 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 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2.3 努力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娱乐环境, 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施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 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摘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不足、教育方法简单、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社会、学校、家庭一起来实施。

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篇10

(一) 利用各类传媒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大众传媒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电视台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办好符合少年儿童欣赏情趣的少儿专栏或者专题节目。少儿读物和各类报刊也要积极关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推出一些高质量的作品, 帮助未成年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有关传媒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少儿电视剧《小兵张嘎》、《花季少年》等和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走进新时代》等, 增加数量, 提高质量, 扩大影响, 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 (二) 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 能把思想道德建内容融于其中, 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教育引导功能。广泛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未成年人开辟绿色校外活动空间。因地制宜的开辟专门的少儿活动中心, 着力为未成年人培养文艺人才。莆田市艺术馆、文化馆、花苑举办未成年人的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训练班, 为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提供技术服务。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中, 仙游县实验小学张玲珑的独舞《小小花木兰》获得儿童舞蹈组十佳奖。我市少儿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少儿儿童民乐大赛, 共获得6金8银6铜的好成绩, 5人获得“小小演奏家”称号,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激励了少儿学习文艺技能的热情。 (三) 用优秀电影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优秀的电影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 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精心挑选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影片, 组织青少年观看一些影片中的人物, 像刘胡兰、董存瑞、雷锋、郑忠华等光华形象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把先进人物作为榜样, 让未成年人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 摄取力量, 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莆田市电影公司开展《看百部爱国影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组织了《百团大战》、《雷锋》、《公仆》等多部影片, 分批分期进入校园、社区、乡镇、农村巡回放映。

二、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未成年人营造充实的文化生活环境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开放。为了让未成年人能够多了解我们国家光荣的革命史, 提高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图书馆、文化馆等都实行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费制度, 未成年人个人参观的实行半票制, 这一举措将吸引大量的未成年人, 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二) 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未成年人爱国热情。定期举办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摄影、图片、书法以及阅读辅导讲座和专题讲座, 设立未成年人的电子阅览室, 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网上空间。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少儿阅览室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少儿书刊资源, 每馆要有500册以上新少儿书刊上架阅览流通, 尽最大努力满足未成年人对书刊这一精神食粮的需求。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结合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 以及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和《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及时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莆田市图书馆在节日期间, 组织大型《民族大家庭》、《共和国图典》、《五星红旗》等图书杂志阅览;莆田市闽中游击队纪念馆请老游记队员为学生讲解革命历史故事, 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 增进爱国情感, 提高道德素养。

三、依法规范文化市场,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

(一) 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口袋本、卡通画册、游戏产品等违禁、非法出版物和文化产品。大力扶持一些弘扬民族精神、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 (二) 加强对网吧等游戏场所的管理。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 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 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网吧和互联网文化活动的全程实时监管。引导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 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网上空间。 (三) 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大力整顿文化娱乐场所, 净化中小学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莆田市文化部门连续开展以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为主题的文化市场多项整治活动。据统计, 去年收缴非法图书, 音像制品十三万多件, 查缴非法电子游戏机1299台, 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违规经营案件500起, 责令网吧停业整顿5家, 切断黑网吧网络接入85家,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

总之,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在培育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美好心灵的优势,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 给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未成年人年纪小, 辨别能力差,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容易被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所侵蚀, 影响其健康的成长。鉴于此, 本文对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 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网络

参考文献

[1]高传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德育工作对策初探.青年探索, 2004.05.

[2]陆玉林.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5.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 篇11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性交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決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本次研究的资源内容包括:(1)社会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集体干预的心理学作用。(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这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最常用的量表,其内容可作为基本的抑郁情况的分析和评估。也是心理辅导内容与医学指标相结合的主要手段。(3)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学。研究体育卫生学能够在进行运动辅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内容。如运动后要进行整理活动。由于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比不运动时大很多,氧气往往供不应求,运动时欠下的氧债要在运动结束后偿还。(4)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存在“剪刀差”,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处于身心逐渐完善的青春期,是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敏感期,同时也是心理、兴趣、爱好及社会基础的急剧变化期,这就决定了该时期“爱情”的不稳定性,所以青少年应该引以为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二中)

未成年人教育论文 篇12

一、具体形象的说理方法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为了改掉孩子乱丢东西的坏习惯, 不厌其烦地说生活有规律的好处, 或者讲你都这么大了, 什么还不会做, 我像你这么大时, 都已经会下田割麦了。往往是还没等你说完, 他已经气呼呼地把门关上, 做父母的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帮他把散乱的东西收拾好, 此后诸如此类的事还会不断发生。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还未成熟, 他们往往还不能完全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行为, 自制力差, 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不深刻的, 因而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行为, 应该从具体形象的事例入手, 这比抽象的道德概念较容易被接受和效法。所以要从“一专一瓦”的小事做起, 从一些应知应会的事情做起, 如怎样收拾房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应该是亲切的、内心的、促进的、言简意赅的、引而不发的, 而不是一味说教, 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上述家长如果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 举例子, 帮助孩子共同完成, 并制定出家庭值日表而不是指责说教事后还是自己完成, 则效果会更好。可见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 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 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事半功倍;善于谈话, 有“锦上添花”的功能, 且良药不苦口。家长和孩子谈话, 犹如磨刀, 既可以让刀口锋利, 又可以把刀变钝。可见和孩子谈话并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小事。

二、融洽亲子情感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 我问:“同学们你们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吗?”全班哈哈大笑, 有一个学生说:“谁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呢?”“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 给自己的父母过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顿时安静了,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我向全体家长发了一张调查表询问家长是否记得孩子的生日, 您给您的孩子过过生日吗, 以怎样的形式度过的?家长们大都写得密密麻麻。当我拿起几份在班上朗读时, 这几位家长的孩子都流泪了。于是我将部分家长请到班级, 让全班学生为一直没有过过生日的家长过一次难忘的生日。当时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那是幸福的泪水, 是欣慰的泪水, 是后悔的泪水……总之,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没过几天, 有一位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的小孩这几天吃饭不再挑三拣四, 比以前乖多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关系, 这是其他情感无法比拟的。在经济上, 子女与父母有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在家庭环境中, 父母对子女的爱护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 许多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 并成为孩子品德教育中不可抗拒的感化力量。借此机会, 我要求全班学生回忆曾经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写一件最难忘的事。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位7岁的小男孩每天清晨跟着爸爸长跑, 他们住在郊区, 早晨一面享受着新鲜的空气, 一面默默地跑着。爸爸冲了一段后做了一阵子‘原地跑’, 默默地看着儿子超过自己, 消失在水杉树中;而后, 爸爸再迈开大步追儿子。长大以后我才明白爸爸善于在平淡无奇的长跑中, 制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波澜, 他在多年前体力充沛的条件下让我享受‘赢’的兴奋。爸爸在我前面领跑, 风雨无阻。他是为了把我打磨的更坚强更自信。谢谢你, 爸爸。”因此, 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道德意志, 提供一些条件和机会, 达到锻炼和考验孩子的道德意志的目的。例如, 通过体育活动, 锻炼孩子的恒心、耐心、抗挫折心理等, 特别是目标的争取, 困难的战胜, 自我控制, 等等, 更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只有这样, 亲子情感才会在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过程中真正发挥教育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 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三、注重行为训练

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积久成性”的, 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 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 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进而养成习惯, 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 我班有一个叫王月如的女生在做值日工作时拖地比不拖还脏, 书写较差, 乱涂乱画, 抽屉里随时都能发现垃圾, 随意性较大, 经常违纪且屡教不改。调查发现她从小由奶奶带大, 生活条件优裕, 从未干过一件家务事, 什么东西都由奶奶一手操办, 在生活上没有计划, 做事无所谓, 对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负迁移, 例如做数学计算题时她就丢三落四。同时奶奶也不能管她一辈子,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制订如下计划:第一让奶奶暂时离家几天比如出去旅游;第二父母告诉孩子, 劳动能强健身体、磨炼意志,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做一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第三为孩子创造劳动条件, 让她有机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比如帮妈妈洗菜洗餐具烧饭, 扫地抹桌子, 收拾房间、洗衣服。父母们一定要清楚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肯定会有反复, 不用着急。上述女生做了一两天就再也不肯干了, 此时索性随她, 但她的房间不能帮她收拾, 她的东西不能帮她找。父母过两天告诉我她终于妥协了, 此时我告诉他们一定要抓住机会, 首先帮助她整理好房间让其感受生活有条理的重要性, 其次制订学习做家务的计划, 还可以举办家务劳动单项竞赛活动, 如做饭做菜比赛, 调动她的积极性。等奶奶回家后让她为奶奶做一样菜, 并拍成家庭DVD留做纪念。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随时、随机、随意, 一言以蔽之, 要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家长若不在孩子身边, 则同样要开展教育。比如你要出差了, 动身之前不妨在书桌上留下一张便签, 便签上端正地书写一些带有希望和鼓励孩子的文字。也许出差回来就能听到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表扬或其他进步的好消息。孩子未必个个“士别三日, 便当刮目相看”, 但他确实有暗中使劲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要让爸爸不敢小看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训练呢?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是更高层次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四、家长要言传身教

家长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 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 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孩子, 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 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 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 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我班有个女生平时好管闲事, 上课爱讲话, 学习一点定性都没有, 常常嘴里还会污言秽语, 对班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我到她家进行了家访, 了解到她家住在郊区的一个镇上, 单门独院, 家里房子很大、很多, 庭院里隔了很多小房子出租给了十多人, 家里本来人就有八口人, 再加上这些租房的人, 大概共有三十个人, 平时家长里短, 从来也不避讳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安静学习呢?父母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 于是我给他们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他们: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 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 养成好习惯, 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要求相一致, 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有效的支持。例如总是在孩子面前讲学习好坏一样挣大钱, 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事后父母主动说让孩子住校,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没了耳濡目染, 加上学校的教育父母的配合, 她不再讲脏话了, 而且爱管闲事的毛病也比以前好很多。

父母的言行时刻感染孩子, 注重言传身教能使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自律成长。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 耳朵是“录音机”, 家长的言谈举止通过耳濡目染烙印于孩子心上。例如家长待人接物对孩子的影响就甚大。比如有客人突然来访, 你若使其具有“客来不速宾至如归”之感, 就能培养孩子热情、好客的作风;相反, 若是“搭着架子, 爱理不理”, 就会使孩子形成矜持、自傲的性格。如果你和邻居“谦让随和, 豁达大度”, 就能培养孩子宽容、厚道的作风;相反, 你若是“锱铢必较, 寸利必争”, 就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贪婪的性格。因此, 家长们不但要努力修正藐视公德、投机取巧、贪小便宜等不良心理, 而且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 作出好榜样。

上一篇:中国经济关注金融风险下一篇:小学生语文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