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教学设计(共13篇)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篇1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4.分式方程
(三)总体说明
本节是分式方程的第4小节,共4个课时,这是第三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中设置丰富的实例,这些实例涉及工业、农业、环保等方面,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经历过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会用数学模型表示简单的数学等量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分式方程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并能熟练地解方程之后,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也就是将生活中某些问题模型化,本节课安排了《分式方程》的第三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
数学能力:
(1)学会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
/ 6
得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与态度: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7个教学环节:回顾——练一练——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第一环节:回顾 活动内容: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下列应用题: 某工人原计划13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因每小时多生产10件,用12小时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比原计划多生产了60件,问原计划生产多少零件? 活动目的:回顾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引出新问题. 教学效果:
首先请一位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列出题中所反应的等量关系式,再让所有学生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大部分学生依然记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很快解出这一题.只有小部分学生有些困难,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完成.
第二环节:练一练 活动内容: 解下列分式方程: 120180 x3x 2 / 6
活动目的: 复习上节课内容:解分式方程,为本节课提供基础.教学效果: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熟练解分式方程.但是部分学生没有先化简,方程两边应先除以60,再解方程,对于这一点老师应强调,因为实际应用题中的数据有时很大,如果不化简,会给计算带来麻烦.第三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 你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为下列应用题列出方程吗?(1).一列列车自2004年全国铁路第5次大提速后,速度提高了26千米/时.现在该从甲站到乙站所用其所的时间比原来减少了1小时,已知甲、乙两站的路程是312千米,若设列车提速前的速度是x千米/时,请根据题意列出方程.(2)“华联”商厦进货员在苏州用80000元购进某品牌衬衫,后又在上海用176000元购进这种品牌衬衫,数量是从苏州购进的2倍,只是单价比苏州的贵4元,请问从苏州购进的衬衫每件多少元?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用所学过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效果:
学生比较熟悉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在第一题中能很快根据提速前后的时间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对于第二题中有些学生对商品的总价和每件商品的单价以及商品的总件数之间的关系不熟悉。在老师的讲解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完成 “ 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列出方程”这一过程,小部分有困难的同学在老师和小组的帮助下也能完成任务.
第四环节:试一试
/ 6
活动内容:
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1)你能找出这一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吗?(2)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3)你能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吗?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效果:
学生都能找出所有房屋的总租金和每间房屋的租金以及房屋总数之间的关系式,并能提出解出房屋总数的问题,应用列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很多不同问题.
第五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
1某市从今年1月1日起调整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水费上涨,小丽家去
3年12月份的水费是14.7元,而今年7月份的水费则是28元.已知小丽家今年7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份的用水量多3立方米,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
活动目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设未知数——分析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列出方程——解方程到验证解的合理性”这一完整过程,并规范书写.
教学效果:
首先,老师询问学生家中的每月用水情况,要求学生能关心家庭生活,又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学生根据一个月的总水费等于每一吨水费乘以一个月的用水的总吨数,再根据“小丽家今年7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份的用水量多5立方米”这一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从而列出分式方程,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能很快和老师一起完成上述过程.
/ 6
第六环节:学生小结 活动内容: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感受. 解题步骤:1 设;列;解;检验;
得出结论.活动目的: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教学效果: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第七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
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小明和同学一起去书店买书,他们先用15元买了一种科普书,又用15元买了一种文学书.科普书的价格比文学书高出一半,困此他们所买的科普书比所买的文学书少1本,这种科普书和这种文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
2. 某化肥厂计划在x天内生产化肥120吨,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每天多生产化肥3吨,实际生产180吨与原计划成本生产120吨的时间相等,那么适合x的方程是()
A.120***0180120180
B.C.D.x3xx3xxx3xx33.全民健身活动中,组委会组织了长跑队和自行车进行宣传,全程共10千米,自行车队速度是长跑队的速度的2.5倍,自行车队出发半小时后,长跑队才出发,结果长跑队比自行车车队晚到了2小时候,如果设长跑队跑步的速度为x千米/时,那么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101011010
B.20.5 A.2x2.5x22.5xx1010101020.5D.20.5 C.x2.5xx2.5x活动目的:
/ 6
使学生体会丰富的实例,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巩固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教学效果:
以上练习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大部分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
作业:课本P42 习题2.10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 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教学环境中.这种动态的开放式的学习,体现了活动、内容、问题的开放性,从探究实践中形成想象,抓本质、揭规律、找方法.
/ 6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增根,整式方程,最简公分母,方程化
在八年级数学分式这一章, 解分式方程中会出现增根的现象而导致分式方程无解, 因此解分式方程时必须检验。而同学们在做相关的练习题时, 有时会遇到无解, 有时会遇到增根, 那么无解与增根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呢? 近几年随着考试难度的降低, 这一知识点逐渐淡化出很多人的视线。总体上说分式方程的增根和分式方程分无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概念的意义不同
分式方程的增根是指解分式方程时, 在去分母的过程中, 方程两边都乘以了一个可以使分母为零的整式, 从而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而产生的未知数的值。它是化简后整式方程的根, 但不是分式方程的根, 所以分式方程求解中的检验必不可少。分式方程的无解是无论未知数取何值, 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它包含着两种情况: ( 1) 原方程化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无解; ( 2) 原方程化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有解, 但这个解却使原方程的分母为0, 它是原方程的增根, 从而使原方程无解. 现举例说明如下。
二、分式方程有增根
三、分式方程无解
1. 无解 = 增根
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会认为只要x的值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 原分式方程无解。事实上原分式方程无解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分母 = 0使分式方程无解; ②化简后的整式方程无解, 使分式方程无解。
如: 把原方程去分母得m - 3 = x - 1
对于这道题而言化简后的整式方程m - 3 = x - 1即x = m - 2永远有解, 所以无解和有增根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一样的。
只需把增根x = 1代入m - 3 = x - 1中得m = 3
我们顺利地解决了这道题, 接下来看下面的例子。
2. 无解≠增根
分析: 从两方面考虑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是: ①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无解, 即 ( a - 1) x = a无解。
对于这个含字母系数的整式方程 ( a - 1) x = a, 当a - 1 = 0时, 即a = 1会出现0x = 1的情况, 此时方程无解。即无论x取何值, 此时都不存在未知数的值使分式方程的左边 = 右边, 我们说分式方程无解。
此时我们要注意不能求出一种情况就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 此时还要考虑第②种情况: 分式方程有增根, 即当x = 0时方程无解, 并求出参数a的值为0。
这告诉我们两点: ①当方程中出现无解时要特别小心; ②当化简后的整式方程未知数的系数含有字母时, 更应小心。一定要特别留心未知数的系数是否含有字母, 若未知数的系数含有字母时, 我们一定要小心。
所以增根与无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虑问题须全面缜密。方程无解要比方程有增根考虑的情况要多, 参数取得值也多。当然这种情况只限于参数做了未知数的系数。否则取得的值就和上面前两个例子一样了。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正确理解分式方程的增根[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11) .
[2]姜官扬.与分式方程根有关的问题分类举例[J].数理化学习 (初中版) , 2005, (07) .
[3]徐根林.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 (初一版) , 2002, (12) .
[4]罗鹏江.利用增根求参数的值[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8, (10) .
分式方程首课时教学如何设计 篇3
【关键词】分式方程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1-02
多年来,听同行教研课和一些特级教师献课的过程中,不少主讲人关于分式方程首课时的教学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脱离知识体系,目标确立单一,重点不突出,难点抓不住,材料欠典型,组织还乏力,当然教学效率不高。如何完成这一课时内容的教学,做到抓关键、突重点、破难点,作者尝试初探,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课时内容地位与作用
继整式乘除之后,分式的出现顺理成章。由数到式的拓展,建立代数式的运算体系是初中代数内容的核心。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广泛应用有需要,学生后续发展有需求,方程思想的确立和使用就成为初中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分式方程在这个节点出现,依托整式、整式方程和分式、拓展了方程思想的应用范围,印证了建构式的运算体系的必要性,也为数学向函数枝脉延伸创立了根基。正确解分式方程当然极其重要,但其解法的教学是没有潜在难度的。
学生首次接触到分式方程,很多学生对整式方程的理解还不够彻底,与整式方程相比,分式方程求解中可能会产生增根,学生理解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感到难以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虽然与整式方程不同,但是求解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式方程的求解先要转化成整式方程,只是最后多了一个验根的环节,这个步骤也是学生容易忘记的。
二、课时目标与要求
1.学生明白分式方程的意义;2、学生正确解分式方程;3、学生深刻理解增根的含义及正确运用概念解题,是这个课时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分式方程概念一笔带过,解法精雕细琢(包括:数学转化思想的培育,方程变形过程的算理,设置关键步骤的依据),增根概念准确表达,应用适度放低放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主动选择和已有经验相互作用,建构信息的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把零散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
三、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解分式方程的首课时内容的重点是解法,难点是解法过程中的算理揭示和增根概念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主要流程
1.即兴给出一些等式,学生辨析分式方程概念
如老师给出80/15+x=40/15-x方程式,问学生们该方程和以前学习的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们可能会回答有分数、分母中有未知数等,学生们经过简单的讨论后,老师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然后老师可以继续给出几个方程式,如x+5/3=x/6、3x+4/x+4x=1等,让学生们辨别哪些是分式方程,
2.课堂练习
(1)出示两个整式计算题目——分式方程去分母之后,所进行的运算就是整式混合运算,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是学生知识易错点,预设陷井,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订证。如前面给出的80/15+x=40/15-x方程式,去分母后可以得到80(15-x)=40(15+x),最终得到x=5,然后要进行验根,将x=5带入到原方程中,左式=右式,说明求得结果是方程的解。
(2)出示一道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学生集体解答,其中一学生板演——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之后,学生已顺利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目标,此练习有复习巩固和埋没伏笔之功效。
3.精选一道分式方程典型例题,学生进入探究环节。要求方程中的分式部分的分母包含多项式,其解出现增根。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顺利过渡到去分母这一步。如方程1/x-4=8/x2-16,化简后可得x+4=8,最后x=4,但是将x=4带入到原方程中,发现分母为零了,根据分数的定义可以知道,分母是不能为零的,那么说明x=4不是该方程的根,定义为增根。
(2)反复设问去分母环节,包括就措施、依据、技术、结构变化、未知数受限条件等追问学生。如对于方程1/x-4=8/x2-16会出现增根,只是对原式进行了去分母,只能是这个过程引起了方程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最简公分母是否为零,是引起分式方程变化的原因。
(3)判定解出未知数的值引出的具体问题,探究这个值满足两个重要条件:即是对应整式方程的解,同时使最简公分母值为零。轻松引出增根概念,并说明是去分母改变未知数取值范围造成的结果。
(4)总结解法步骤,规范解题格式。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该如何求解分式方程,经过简单的交流后,老师对求解分式方程的步骤进行补充,首先要对分式方程进行去分母,转化成整数方程的形式,然后按照解整式方程的方法求解,最后将求得的结果带入到原方程,或最简公分母中,验证解是否为增根。
4.跟踪训练
同时出示有增根和无增根的两道习题,学生课中练习,其中两学生各板演一题。在学生们求解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求解的步骤和格式,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通过练习,同时训练学生解答分式方程的格式和技巧,加深对分式方程求解的认识。
5.出示分式方程中含有参数字母,给出了方程解的某个条件,求参数值或取值范围的一道题,学生自主探求解法。这是分式方程的拓展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尤其是数学这门课程,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对知识进行扩展,让学生们自由的发挥讨论,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训练是课堂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如在分式方程的拓展训练中,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学生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产生激烈的讨论,老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分析学生们正确和错误的原因,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分式方程求解的认识,为将来的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分式方程的解法部分属于重点,难点为利用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分式方程的解法是解决大多数数学问题的基础公具,应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解实际问题需正确找到等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问题,本节课学生对这条教学主线,理解较为清晰。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讲授、合作探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新课表理念。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本人,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的过程,体验分式方程模型的思想,会用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情境——建立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行节约用水、用电、环保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心系灾区,大爱无疆”的情感教育。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1.审明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2.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并且求得结果。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领悟规律
观看美丽河源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河源,在街道旁有一排出租房,某单位要把它出租,我们能不能用分式方程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呢?)
二、实际应用,建立模型
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1)你能找出这一情境的等量关系吗?(2)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利用方程求出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吗?
(1、通过审题,学生明确此题隐含的等量关系房屋数量一定。
2、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如每年各有多少间房屋出租?也可以是:这两年每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
3、方法总结:方程应用题的解决关键是确定等量关系,两个等量关系中牵扯的未知量可以作为提问的问题,解决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
三、拓展知识,灵活应用
(结合“节能环保”的主题引出今天的问题情景)
某市从今年1月1日起调整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水费上涨1/3,小丽家去年12月份的水费是15元,而今年7月份的水费则是30元。已知小丽家今年7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份的用水量多5立方米,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分析寻找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找出等量关系,再独立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决)
(此题主要的等量关系:今年7月用水量-去年12月用水量=5立方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玉树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首长到帐篷厂视察,布置赈灾生产任务,下面是首长与厂长的一段对话:
首长:为了支援灾区人民,组织上要求你们完成12000顶帐篷的生产任务. 厂长:为了尽快支援灾区人民,我们准备每天的生产量比原来多一半. 首长:这样能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厂长:请首长放心!保证提前4天完成任务!根据两人对话,问该厂原来每天生产多少顶帐篷?
(结合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将“心系玉树,大爱无疆”的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
2、小明和同学一起去书店买书,他们先用15元买了一种科普书,又用15元买了一种文学书.科普书的价格比文学书高出一半,困此他们所买的科普书比所买的文学书少1本,这种科普书和这种文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
(学生结合前面的方法分析此题,并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五、学习小结,提高认识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设: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注意单位.3.列: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4.解:认真仔细.5.验:检验.6.答:不要忘记写.六、布置作业:
解分式方程教学反思2 篇6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对分式方程检验的认识 篇7
原来, 检验分式方程是为了防止“无解”出现.
如:这一方程, 我们将方程两边同乘 (x-5) (x+5) 得x+5=10.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 到这一步, 或许在你认为就已经结束了, 但并非如此.我们将x=5代入 (x-5) (x+5) , 发现 (x-5) (x+5) 的值为零, 那么这个分式方程就无解了, 也就是说:x=5只是x+5=10这个整式方程的解, 却不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这时, 就无解.
看来, 分式方程的检验并不是多此一举, 而是体现了数学这个学科独有的周密性、严谨性.
那有没有不必检验的情况呢?有!
如:.我们把它化简为x-1=x+1.这一步, 我们是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变形的, 所以不要检验.
分式方程(二) 篇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分式方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及利用解分式方程把公式变形,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分式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式方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利用解分式方程把公式变形。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由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及例4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物体运动时,经过时间t,速度从原来的v0变为v,人们把a=叫做物体在时间 t内运动的平均加速度。请求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1)过山车在下滑的过程中,经过3秒,速度从原来的4米/秒增大到22米/秒,求过山车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
(2)请比较下列各速度的大小:
①若飞机起飞阶段的平均加速度为8米/秒2,求起飞4秒时飞机的速度;
②一只鹰从15米/秒的速度开始加速,在4秒内平均加速度为米/秒2,求加速4秒时这只鹰的飞行速度;
③汽车广告中,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9秒速度达到90千米/时,求该汽车启动后经4秒的速度。
分析:(1)已知平均加速度的公式,很明显把已知量代入即可。
(2)为了比较加速后的速度的大小,必须把它们各自的大小计算出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得到两种方法:解分式方程或公式变形。
由此可知,运用分式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利用解分式方程把公式变形。
〖设计说明:本题是课本中课后的探究题,把本题作为引题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分式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课题。〗
(二)解释应用,体验成功
例3:工厂生产一种电子配件,每只的成本为2元,毛利率为25%,后来该工厂通过改进工艺,降低了成本,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毛利率增加3.5%,问这种配件每只的成本降低了多少元?(精确到0.01元)
(1)本题等量关系是什么?(毛利率=)
(2)售出价是多少? ( 2×(1+25%)=2.5(元))
(3)成本是多少? (原来成本是2元,设这种配件每只降低了x元,则降价后的成本是(2-x)元)
(4)根据等量关系,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略)
解后小结: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在方法,步骤上基本相同,但解分式方程时必须验根。
〖设计说明:通过本例题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运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的同时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中的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等步骤求得问题的解。〗
根据以上的思想和方法,同学们能不能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呢?
课内练习:甲、乙两人每时共能做35个电器零件,当甲做了90个零件时,乙做了120个,问甲、乙每时各做多少个电器零件?
〖设计说明:本题的设计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及思想方法。〗
下面我们就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一个问题:
例4,照相机成像应用了一个重要原理,即 = + (V≠f)
其中f表示照相机镜头的焦距,u表示物体到镜头的距离,v表示明胶片(像)到镜头的距离,如果一架照相机f已固定,那么就要依靠调整U、V来使成像清晰,问在f、v已知的情况下,怎样确定物体到镜头的距离u?
分析:本题就是利用解分式方程把已知公式变形。
把f、v看成已知数,u看成未知数,解关于u的分式方程。
解:(略)
解后小结:公式变形是分式运算和解方程的知识的综合,公式变形的基本思想,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以及生产实践中有重要的地位及广泛的应用。
〖设计说明:由于公式变形集知识性和技巧性于一体,所以教师在讲解中要讲清每一步变形的依据。〗
课内练习:下面的公式变形对吗?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将公式x=a (1+ax≠0)变形成已知x,a,求b
解:由x=,得x=-
∴x+ =即b=a+
〖设计说明:本题的设计使学生对于公式变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三)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年新生嬰儿数减去年死亡人数的差与年平均人口数的比叫做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如果用p表示年新生婴儿数,q表示死亡人数,s表示年平均人口数,k表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年人口自然增长率k=.
(1)把公式变形成已知k,p,q,求s的公式。
(2)把公式变形成已知k,s,p,求q的公式。
〖设计说明:由于本课时容量比较大,此题可以在课外完成。〗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运用分式方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利用解分式方程把已知公式变形。
3.注意公式变形时括号中条件限制的用处。
作业:(1)作业本 (2)自主学习
二、设计思路
分析解分式方程教学的案例论文 篇9
波利亚曾说过:“解决问题的成功要靠正确的转化,化归思想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那些有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转化”,尝试用问题设问的形式,驱动学生思考,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学会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增根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检验增根。
一、预习导学,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思考:你能正确识别分式方程吗?
下列关于x的方程,其中是分式方程的有______。(填序号)
问题1 什么是分式方程?
问题2 为什么方程(4)不是分式方程?它是什么方程?如何看待其分母中的字母?
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分式方程的特点是:①含分母;②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是区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标志。本例中的(4)是关于x的方程,其他字母皆为字母系数,通过本例辨析分式方程与含有字母已知数方程的区别。
设计意图 在设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关注分式方程形式上的定义,不是简单让学生重复概念,而是展示一组方程让学生识别,在答疑辨析中调动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加深理解分式方程概念的关键点——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设计的方程(3)(4)(6)用意深刻,是对学生思考提出的发展性目标。
二、合作探究,问在知识发生处,点拨释疑
·你会解分式方程吗?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动手解题,探究体验:
比较方程(1)(2)的结果有差异吗?为什么?
·为什么x=2不是原方程(2)的根?
·产生x=2不是原方程(2)的根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说明吗?
解(2):方程两边同乘以3(x—2),得3(5x—4)=4x+10—3(x—2),x=2。检验:把x=2代入最简公分母3(x—2)中,3(x—2)=0,x=2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讨论交流。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②解这个整式方程;③验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根为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验根有几种方法?如何检验?
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数学思想。
(2)呈现错例,分析错误原因。(组织学生开展纠错讨论)
①确定最简公分母失误;②去分母时漏乘整式项;③去分母时忽略符号的变化;④忘记验根。
设计意图 分解因式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解题步骤,对错例进行剖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纠错是数学解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
(3)增根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舍去?
(4)下面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否正确?谈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议一议,深入思考:你对上述解法有什么看法?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解题表象再深入思考解分式方程的本质。
分式方程的增根是它变形后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产生增根的原因是在分式方程的左右两边乘以为0的最简公分母造成的,所以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未知数的值均有可能为增根。著名教学者李镇西说过:“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帮忙。”教师引路设问,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深化对解分式方程本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灵活应用,拓展思维
思考 “无解”与该分式方程有“增根”的意义一样吗?
分析 方程两边乘以(x+2)(x—2),可得2(x+2)+ax=3(x—2),(a—1)x=—10。显然a=1时原方程无解。当(x+2)(x—2)=0,即x=2或x=—2时,原方程亦无解,当x=2时,a=—4>:请记住我站域名/<;当x=—2时,a=6。所以当a=1,—4,6时,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 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部分学生解题过程中存有疑惑,还会与无解相混淆。本课例设计直击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如何讨论增根问题,并能利用其解决方程无解的相关问题。教师运用问题串形式组织学生解分式方程不是表面上培养细心,明确算理,而是像几何推理那样步步有据,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
本课设计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途径是通过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增根的由来。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和验根的方法,通过灵活应用实例分析把方程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探究、答疑、辨别中体会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课例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真正在思维的层面上学会数学解题。
本课例随着提出问题的深入,帮助学生从新知识的视角,在方法的层面上分析,同时也唤醒了原有解整式方程及分式相关内容的记忆,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涌现新问题,通过课堂思维对话及思考,引导学生明白其所以然,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时效性和发展性。
分式和分式方程 篇10
1.4 分式与分式方程
班级: 小组: 等级:
【考点透视】
1.了解分式的概念,能求出分式值为零时字母的值,知道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2.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与分式的化简求值。 3.能正确求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根,能结合实例解释解分式时产生增根的原因,能结合现实情境列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1.分式的概念:分式: 2.弄清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和值为零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为零;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弄懂这几个条件是做分式题很重要的一点.
3.分式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约分: 分式的通分: 最简公分母: (注意: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熟练进行约分和通分,这是分式运算的基础,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分子、分母同乘以和除以不为零的整式.) 4.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分式的乘方
(4)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四则运算主要出现在化简中,与通分、约分、分式的基本性质联合,要保证最后结果为最简分式.
5. 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步骤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6. 条件分式求值的常用技巧 (1)参数法:当已知条件形如化简的分式时,通常设代入所求代数式。 (2)整体代换法 像已知把1x?
1x?1y?3,求
2x?3xy?2yx?2xy?y
xa?yb?xazc?yb?zc
,所要求值的代数式是一个含x、y、z、a、b、c而又不易
?k(k就是我们常说的参数),然后将其变形为x?ka,y?kb,z?kc
的值这样的问题, 合化
简
所求
代
数式
?
已1y
知条件变换成适的形式
?
,如35
把
?3化为x?y??3xy,代入
2x?3xy?2yx?2xy?y
中,得
(2x?y)?3xy(x?y)?2xy
?6xy?3xy?3xy?2xy
,这样就
达到整体代入、化简求值的目的。 7.裂项法
裂项法即把一项化为两项,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常用裂项有:
1n?(n?1)
?1n?
1
;
1
?1(
1
?
12n?1
).
n?1(2n?1)(2n?1)22n?1
【考题例析】
1.识别分式的概念
例1. ( 重庆江津)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 A.
x2
B.
xx?1
C.
x2
?y D.
x3
例2、如果分式
|x|-1x?3x?2
2
的值为零,那么x等于( )
A.-1 B.1 C.-1或1 D.1或2 例3. (2011浙江杭州)已知分式
x?3x?5x?a
2
,当x=2时,分式无意义,则a= ,当a
时,使分式无意义的x的值共有 个. 2.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识别 例2、下列各式与
x?yx?y
相等的是( )
A.
(x?y)?5(x?y)?5
; B.
2x?y2x?y
; C.
(x?y)x?y
2
2
2
(x?y) D.
x?yx?y
2
222
点评: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一切分式运算的基础,分子与分母只能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而不能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
3.化简求值题 例3、(1)已知a+
1a
=5, (2)已知
x?4x?3x?1
x
2
2
=0,
则
a?a?1
a
2
42
=________. 先化简后求
m?nmn
2
2
x?3
?
93?x
的值.
例4. (2011 江苏南通,)设m>n>0,m+n=4mn,则A.
1m
22
的值等于
D. 3
2
例5. (2011 四川乐山)若m为正实数,且m?4.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解下列分式方程: 例1.(1)
xx?2
?
6x?2
?3,则m?
1m
2
?1 (2)
2x?1
?
3x?1
?
6x?1
2
例2.用换元法解方程x2?
1x
2
?x?
1x
?4,可设y?x?
1x
,则原方程可化为关于y的方程
是 .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函数y=
1x?1
2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x>-1 C.x≠1 D.x≠0
2、若分式
x?9x?4x?3a
b
2
2
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A.3 B.3或-3 C.-3 D.0
3、化简
a?b
?
a(a?b)
的结果是( ).A.
a?ba
B.
a?ba
C.
b?aa
D.a+b
4、当分式
|x|?3x?3
2
的值为零时,x的值为( ).A.0 B.3 C.-3 D.±3
mm?3
mm?3
mm?3
m3?m
5、化简
m?3m9?m
2
的结果是( )A. B.- C. D.
6、将分式
xyx?y
中的x,y都扩大2倍,分式的值 ( )
A.扩大4倍 B.扩大2倍 C.不变 D.缩小2 7、化简 A.
12m?9
2
2
+
2m?3
的结果是( )
2m?3
m?6m?9
B. C.
2m?3
D.
2m?9m?9
2
二.解答题 1.计算:
3.化简:(
4.(2011重庆江津)先化简,再求值:
【中考链接】
11?x
?
x1?x
. .先化简,再求值:
x?1x?1
2
+x(1+
1x
),其中
-1.
aa?1
?
2a?1
1
)÷(1-
1a?1
). 4.化简:m+n-
(m?n)m?n
2
.
x?1x?2
2
?(
1x?2
?1),其中x?
13
・
1.(.潍坊中考)分式方程
xx?5
?
x?4x?6
的解是_________.
2.(2011江苏泰州)(ab
b
2
a?ba?ba
)?
a?ba
2ab?b
a
2
3. ((2011山东济宁)计算:
?(a?)
ab
ba
4.(2011・山西)已知a-6a+9与│b-1│互为相反数,则式子(
1x
1y
66x?3
2
?)÷(a+b)的值为____.
5.(2011・天津)已知
?,则分式
60x
2x?3xy?2yx?2xy?y
的值为________.
6. (.潍坊)方程?
a
2
?0的根是 .
7、(2012吴中区一模)化简 (A)
1a?1
a?1
?a?1的结果是( )
(B)-
1a?1
(C)
3a?1
2a?1a?1
(D)
2
a?a?1a?1
2
8. (2012.辽宁营口市)先化简: 作为a的值代入求值.
9.(2011.呼和浩特)若
Ax?5
?
Bx?2
(?a?1)?
a?4a?4
a?1
,并从0,?1,2中选一个合适的数
?
5x?4x?3x?10
2
,试求A、B的值.
10.(2011・广东)如图1-16-1小明家、王老师家、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明家到王老师家的路程为3km,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为0.5km,由于小明的父母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为了使他能按照到校,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接小明上学.?已知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每天比平时步行上班多用了20min,问王老师的步行速度及骑自行车速度各是多少?
学校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篇11
1审题 弄清题意和题目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2设未知数 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有关的未知量
3列方程 根据相等关系列分式方程
4解方程 其过程可以省略
5检验 首先检查所列方程是否正确,然后检查所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写答 千万不要忘记单位
以上六个步骤,审题是基础,难点是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关键是设未知数和用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有关的未知量
现举例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例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某中学师生自愿捐款,已知第一天捐款4800元,第二天捐款6000元,第二天捐款人数比第一天捐款人数多50人,且两天人均捐款数相等,那么两天共参加捐款的人数是多少?人均捐款多少元?
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利用如下相等关系:
第一天人均捐款数=第二天人均捐款数
解:设第一天捐款的人数为x人,则第二天捐款的人数为(x+50)人,依题意,得
=
解方程得, x=200
经检验, x=200是所列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所以两天捐款人数为x+(x+50)=450,人均捐款为 =24
答:两天共参加捐款的有450人,人均捐款24元
例2 甲、乙两同学玩“托球赛跑”游戏,商定:用球拍托着乒乓球从起跑线l起跑,绕过P点跑回到起跑线(如图所示);途中乒乓球掉下时须捡起并回到掉球处继续赛跑,用时少者胜结果:甲同学由于心急,掉了球,浪费了6秒钟,乙同学则顺利跑完 事后,甲同学说:“我俩所用的全部时间的和为50秒”,乙同学说:“捡球过程不算在内时,甲的速度是我的12倍” 根据图文信息,请问哪位同学获胜?
分析:要判断哪位同学获胜,应把甲、乙两位同学跑完全程的时间分别求出来 不难发现,表示本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为:
甲跑完全程的时间+乙跑完全程的时间=甲、乙两同学所用的全部时间的和
解:设乙的速度为每秒x米,则甲的速度为每秒12x米 依题意,得 +6+ =50
解之, x=25
经检验, x=25是所列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所以甲跑完全程的时间为 +6=26(秒),乙跑完全程的时间为 =24(秒)
答:乙同学获胜
例3 某文化用品商店用2000元购进一批学生书包,面市后发现供不应求,商店又购进第二批同样的书包,所购数量是第一批购进数量的3倍,但单价贵了4元,结果第二批用了6300元
(1)求第一批购进书包的单价是多少元?
(2)若商店销售这两批书包时,每个售价都是120元,全部售出后,商店共盈利多少元?
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利用如下相等关系:
第二批所购书包数量=第一批所购书包数量的3倍
解:(1)设第一批购进书包的单价是x元,则第二批购进书包的单价是(x+4)元 依题意,得
= ×3
解方程得, x=80
经检验, x=80是所列方程的解, 且符合题意
答:第一批购进书包的单价是80元
(2)不难计算出,第一批所购书包数量为 = =25(个),第二批所购书包数量为25×3=75(个)
所以两批书包的全部售价为(25+75)×120元,即12000元
因为两批书包的全部进价为(2000+6300)元,即为8300元
所以12000-8300=3700
关于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 篇12
要缓解这一矛盾, 首先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学阅读。其实, 自从我们开始学习数学, 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数学阅读, 不仅离不开, 而且势必在先, 它是学习数学的敲门砖, 是数学素养和智力腾飞的翅膀。我在实践中发现, 很多学生把数学当作语文、英语一样来阅读, 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结果书读百遍, 其意却没有自现。其实, 数学阅读有它较为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教学生如何阅读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就是教数学阅读的思想和方法。
通常数学中的应用问题都是从实际出发, 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情境, 有很多描述性的语言, 而这些语句在做题时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因此,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对哪些为了创设情境的语句进行删减, 或将繁琐冗长的描述性语句简练, 使学生会用通俗的语言把应用题的大致内容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描述出的题目, 学生便会很容易找到题目中量的关系。
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经开工, 某施工单位准备对一段长2240米的河堤进行加固。由于采用新的加固模式, 现在计划每天加固的长度比原计划增加了20米, 因而完成河堤加固工程所需天数比原计划缩短2天, 则现在每天加固河堤多少米?
读题, 可发现一条长2240米的河堤需加固, 有原计划和实际两种方案, 现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了20米, 时间缩短2天。因此, 将描述性语句去掉后, 将此题改为较好理解的形式为:“一段长2240米的运河河堤, 现在每天加固的长度比原计划增加20米, 所需天数比原计划短2天, 求现在每天加固的长度。”为方便学生做题, 可让学生用铅笔将题目中的描述性语句划去, 明确所求, 即实际工作效率。
其次, 初步通读简化, 把握整体脉络后, 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找出题目中提到的“量”, 以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题目简化完后, 找出题目中有几个量。一般情况下, 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都是三个量, 将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写在题目旁边。同样以上题为例, 此题中的三个量是:工作总量s, 工作效率v, 工作时间t。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即s=vt。通过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转化可以得到: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其中工作总量为2240米的河堤, 这个在此题中不管是原计划还是实际都是不变的量, 即已知。而原计划与实际的工作效率v和工作时间t都是未知的, 但是都有一定的关系。由“现在每天加固的长度比原计划增加20米”可知:v (现) =v (原) +20。又由“所需天数比原计划短2天”可知:t (现) =t (原) -2, 由于效率高了, 同样的工作总量, 时间就会缩短, 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最后, 根据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和题意列出方程。
思考方式一:一个已知量, 两个未知量:其中一个未知量设未知数, 则根据题目中给的另一个未知量的关系列方程。
情况一:设工作效率, 根据实际工作时间与原计划工作时间的关系列方程。
(1) 若设原计划的工作效率为x米/天。根据实际与原计划的工作时间的关系列方程, 即t (现) =t (原) -2, 则有x2+22400=x2240-2。需要注意的是: (x+20) 才是我们所要求的。
(2) 若设现实际的工作效率为x米/天。根据实际和原计划的工作时间的关系列方程, 即t (现) =t (原) -2, 则有x2-22400+2=x2240。这里求出的x就是所求。
情况二:设工作时间, 由实际工作效率与原计划工作效率的关系列方程。
设原计划需要x天。根据实际与原计划的工作效率的关系列方程, 由v (现) =v (原) +20, 则有22x40+20=x-22240。这里求出x之后, 需把2240/ (x-2) 才是所求的解。
设现实际需要x天。根据实际与原计划的工作效率的关系列方程, 由v (现) =v (原) +20, 则有22x40=x+22240+20。这里求出x之后, 需把2240/x才是所求的解。
以上两种情况是找同一个量在两种情况下的关系, 即实际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20;实际工作时间=原计划工作时间-2, 以及变形列出方程的的方法比较容易想到。
思考方式二:可以用两个公式表示:原计划工作总量=原计划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总量=实际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时间。下面, 我们也用表格的形式观察分析。
情况一:设原计划工作效率为x米/天时, 实际工作效率为 (x+20) 米/天, 原计划工作时间=原计划工作总量/原计划工作效率。即22x40, 则实际工作时间=原计划工作时间-2,
即22x40=-2。
再根据实际工作总量=实际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时间, 可以得到: (x+20) × (x2240-2) =2240, 求出x的值, 带入22x40-2求所要求的值。
情况二:设原计划的时间为x天, 根据实际工作总量=实际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时间, 可以得到: (x-20) × (x2240+20) =2240, 求出x的值, 代入22x40-2求所要求的值。
这样的方法得到一个方程, 通过化简后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现阶段我们无法求解, 我们只是学习它的思考方式。
总之, 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一般有三个量, 两个未知量中一个设未知数, 我们可以找同一个量在两种情况下的关系 (例v现=v原+20) 列方程, 如思考方式一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找一种情况下三个量的关系 (例实际工作总量=实际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时间) 来列方程, 如思考方式二。当然, 对于这道题来说, 情况一中的 (2) 比较简单一点, 其余的三种方法比较繁琐, 不能直接求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分式方程的题都有这两种分析方法。因此, 当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规律后, 练习每道题都让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思路 (变形类除外) 去解。
分式方程计算题 篇13
(1)
(5)
x5x234x111223(8)
(9)2
(10)x5x6xx62x552xxx31247461x12223
.(6)2
(7)x1x1x1xxxxx1x22x120012004352x530(4)=1;
(2);(3)=1 x1x1x32x55x2x2x
(11)
x242 x1x1x1 练习2:解方程1421 x2x4
322321x13 2
x1x2x2xx5x x4x4
2x143xx12x13x32 214 2 x33xx11xx3x3x1x1
13xx221x1x2
=1
一元二次方程计算题
按要求计算
x2—2x—1=0
3(x-5)2=2(5-x)
(x-1)2+2x(x-1)=0
(配方法)
(配方法)
x2-6x+1=0
(x1)24(开平方法)x2 —4x+1=0(配方法)3x2+5(2x+1)=0(公式法)3(x-5)2=2(5-x)(因式分解法)
(3x)2x25 x223x30 16y
12(x+3)2=2(开平方法)x2-2x-4=0(配方法)
x2+3x-1=0(公式法)3x2-8x+2=0(公式法)x
x2-2x-24=0(因式分解法)(2x1)(x3)4
(2x3)(2x3)x29 x27x60(因式分解法)
(2x1)29(直接开平方法)
x23x40(用配方法)
6.(x4)25(x4)
x26x30(配方法)
x(x2)1
5x(23)1
3(x25)4x
3x2(x2)0
12113x3x60
(2x3)x(22x3)2
= 25(开平方法)
2x2x10(配方法)2-3x=0(因式分解法)13x213x160
(5x1)23(5x1)(因式分解法)
x22x80(用因式分解法)2x(x4)1(求根公式法)
x2223x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分式和分式方程的复习09-06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设计06-10
分式方程的解法05-28
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0-12
解分式方程练习题05-14
初中分式方程练习题06-11
50道分式方程计算题08-12
初一分式方程练习题08-27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06-21
分式方程应用题基础题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