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2024-07-29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精选8篇)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篇1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Monitoring》Syllabus

总学时数:50 学分数:适用专业:环境工程(086班)执笔者:

张丰如

编写日期:2009年12月30日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体、大气、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及噪声污染的监测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及监测结果的计算和统计方法;对布点、采样、监测技能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从事环境监测、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及效益评价和环境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①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② 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③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④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需要以化学、物理、生物学、仪器分析、教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是学习废水污染与治理、空气污染与治理、噪声污染与控制、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课程的基础。

四、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3、环境标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3、了解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质量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

(三)重点与难点

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标准的作用与分类及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为本章重点;难点是对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环境监测特点的理解。

(四)思考题

1、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和特点。

2、环境监测的任务是什么?

3、环境标准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16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污染物形态分析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监测方案;地下水监测方案;水污染源监测方案

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地面水样、地下水样、废水样品、底质样品的采集;流量的测定;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4、水样的预处理: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

5、物理指标检验:水温,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矿化度与电导率,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

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汞、镉、铅、铜、锌、铬、砷、其他金属化合物

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酸度和碱度,DO,pH值,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其他污染物

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COD,BOD,TOC,T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矿物油

9、底质监测:底质监测的意义和目的;样品采集;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污染物质的测定

10、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2、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3、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4、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5、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6、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三)重点与难点

监测范围的水体采样点的合理布设、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水样的预处理方法以及COD、BOD、挥发酚、氰化物、含氮化合物、SS、高锰酸盐指数、TOC、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的测定为本章的重点;本章难点是污染物监测方法原理的理解及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

(四)思考题

1、简明说出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地面水水体监测方案的确定、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设置。

3、工业废水污染源采样点布设及代表性水样的采集。

4、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的采集原则及方法。

5、水样的典型保存方法与适用条件。

6、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及内容、预处理的方法。

7、几种重点污染物监测方法与干扰消除方法。

8、测定BOD时稀释倍数的确定方法、稀释水的制备与要求、接种稀释水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0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原则、主要监测方法和仪器的基本原理。

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空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大气污染源

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目的,有关资料的收集,监测项目,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仪器,监测方法

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采样仪器,采样频率,采样记录,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X、CO的的测定,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氟化物的测定,其他污染物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TSP、IP的测定,自然降尘的测定,TSP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6、降水监测: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样品的采集,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7、污染源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流动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体的制取,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空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有哪些污染源;

2、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3、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污染源的特点及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正确选用合适的采样仪器和采样方法;

4、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总烃及非甲烷烃、氟化物、汞蒸汽等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了解先进的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5、掌握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6、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

7、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含湿量的计算;

8、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9、掌握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污染源的特点布设采样网点、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及监测目的正确选择采样仪器和采样方法、大气质量现状监测、气态污染物的监测、固定源的监测为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难点是气态污染物的监测。

(四)思考题

1、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哪些形态存在?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有哪些?

4、大气颗粒物的类别及测定。

5、大气降水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是什么?

6、标准气体如何配制?

7、如何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污染?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固体废物概述

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样品水分的测定,样品的保存

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急性毒性的初筛实验,易燃性的实验方法,腐蚀性的实验方法,反应性的实验方法,浸出毒性实验

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城市垃圾及其分析,生活垃圾特性分析,渗沥水分析

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

2、了解各种情况下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

3、掌握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4、了解垃圾的特性分析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固体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为本章的重点;难点是固体样品的采样和制备、对半数致死剂量的确定。

(四)思考题:

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2、有害废物有害特性的介定。

3、固体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4、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

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土壤样品的测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受污染的特点;

2、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会选用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

3、掌握测定不同项目时测定前的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及选择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为本章重点;难点是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常用表 达方法、土壤样品的前处理。

(四)思考题:

1、土壤的组成及土壤背景值的定义。

2、土壤样品如何制备?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生物污染监测

4、生态监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水环境污染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2、掌握空气污染植物监测方法;

3、了解生物测试法的原理;

4、了解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污染途径;

5、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测定污染物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6、了解常用的测定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水环境污染生物群落测试方法、生物样品的预处理为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难点是选择合适的布点及采样方法和对样品的制备。

(四)思考题:

1、植物样品如何制备?

2、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3、常用的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第七章

噪声监测:4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声音和噪声

2、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①声波、频率、声速;②声功率、声强、声压;③分贝、声压级

3、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响度和响度级,计权声级、统计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的频谱分析

4、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5、噪声标准

6、噪声监测: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工业企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

7、振动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搞清楚其量度方法;

2、搞清楚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3、掌握各种噪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了解噪声的标准,并能进行比较。

(三)重点与难点

噪声来源与分类,声功率、声强、声压与级,噪声叠加,噪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测量仪器,城市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噪声、交通噪声的监测及为本章的重点;本章难点是对响度、响度级、计权声级的理解,及噪声频谱分析。

(四)思考与练习题:

1、噪声及来源、分类。

2、声压级、声功率级、声强级及表示方法,分贝的物理意义。

3、噪声叠加的原理与方法。

4、计权声级及其在噪声测量中的作用。

5、等效连续声级与统计声级。

6、频谱分析的目的。

7、普通声级计的使用。

8、各种噪声的测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放射性及类型、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照射量和剂量

2、环境中的放射性: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人体中放射性核素及其危害

3、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标准,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

4、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及检测仪器:放射性测量实验室,放射性检测仪器

5、放射性监测:监测对象及内容,放射性样品的采集及监测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计量方法及危害;

2、了解一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

(三)重点与难点:

放射性监测对象及内容,放射性监测方法。

(四)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放射性活度、半衰期、照射量和剂量?

2、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

3、常用的测量放射性的检测器有哪些?

4、放射性的监测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8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2、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3、监测实验室基础:实验用水,试剂和试液,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4、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基本概念,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和回归,方差分析

5、实验室质量保证:名词解释,实验室内质量保证,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6、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标准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标准化,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7、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及分类,环境标准物质及定值

8、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9、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质量保证检查单,环境质量图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2、了解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为了保证监测质量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

4、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

5、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6、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

(三)本章重点、难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实验室内的质量保证为本章的重点;本章难点是监测数据的统计检验、方差分析。

(四)思考与练习题

1、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意义与内容。

2、准确度、精密度的表示与作用。

3、监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的方法。

4、监测质量控制图的作用与绘制方法。

5、监测数据的统计检验方法。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2学时

(一)教学基本内容

1、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监测仪器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2、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仪器及各污染指标的监测方法

3、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4、遥感监测技术

5、简易监测方法

6、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2、对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法和处置方法。

五、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0学时,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 章名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6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0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2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2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 第七章 噪声监测 4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 2 第九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8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2 合计 50

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奚旦立等编.环境监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参考书:

(1)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奚旦立等编.环境工程手册——环境监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蒋展鹏等编.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6)吴鹏等.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七、大纲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它的先修课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因此,本课程不再重复介绍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及相关仪器,在有关部分只是直接加以应用。

(二)本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建议建议同时开设实验课。其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时数为2:1;同时还应安排一周时间开综合实验课,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可灵活掌握。但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是重点。对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监测等章节,重点介绍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定前的预处理方法。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篇2

一、《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的办学定位为“立足首都, 面向全国, 依托建筑业, 服务城市化”, 培养扎实的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并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先修课程为《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分析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 样品的采集、误差、数据分析及各种滴定方法;《环境监测》课程主要讲授水和废水、空气与废气、固废、土壤、噪声等监测技术。《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涵盖了上述两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并增加了仪器分析实验项目, 使学生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和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掌握化学滴定检测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选修电化学分析法、X-射线荧光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基本理论、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操作技能和各种环境样品监测分析检测方法的选用, 全面培养学生环境样品监测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组织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 初步系统实验操作的能力, 使之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大纲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大纲时, 我们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时效性。课程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及时反映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成就, 反映当代环境监测的最新水平, 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具有时效性的大纲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

第二, 内容详尽。大纲的内容应尽可能详尽, 内容详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为课程大纲内容, 应包括基本信息 (学时、学分及相关课程等等) 、目的与任务、要求与安排方式、课程内容即实验项目设置、考核与成绩评定、教学参考资料等;其次为教学内容, 涉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样品前处理、物理性指标、生化性指标、有机物指标、生物性指标的测定;再者为样品分析方法, 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第三, 开放性。课程教学大纲为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 首先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教学大纲也不能成为为刚性文件, 使之过于僵化, 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是稳定中具有开放性的体系, 开放性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为新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和质谱法联用等, 应及时反应在实验大纲中, 可以作为选做实验项目;二为实验分析方法不变, 分析检测项目可以为开放的, 如原子吸收光谱法, 可以测试不同的样品中如大气颗粒物、底质、水、食品、化妆品等, 也可以是测试同种样品中的不同金属元素。

第四, 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 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学习机会, 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同样的收获。由于我们高校实行的“严进宽出”的招生、培养制度, 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 放慢了求学的步伐。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本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大纲中实行了分层次教学, 实验内容安排见表1, 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 必做基本实验项目为10个, 选做实验项目提供3个, 并支持学生自主实验;必做10个实验项目中演示验证性实验项目3个, 训练学生必须掌握的环境监测分析常规方法, 其他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第五, 可实施性。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执行不能仅流于形式, 且二者不能脱勾。课程大纲的编写应以少而精、量力而行为原则, 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独立操作与分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学生工作量要适当、合理, 教学内容难易合适, 既发挥学生的现有水平, 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参与者、指导者的“勘导式”实验教学法。

三、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

1. 实验内容。

《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内容见下表:

注:A为演示验证性实验、B为综合性实验、C为设计性实验。前10项为必做实验, 后3项为选做实验。

2. 要求与安排方式。

(1) 实验要求。实验前学生需预习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书和实验课件, 指导教师按组通过口试的形式抽查实验预习情况。实验分组原则上为4人/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老师签字后方有效, 并在规定时间交出实验报告。 (2) 实验安排方式。课内集中讲解相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必做实验在实验室内完成, 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时间, 部分实验尝试网上实验预约系统方式。选做实验为学生在必做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做的专业实验, 时间单独安排。

3. 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考核内容。出勤情况、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 (2) 成绩评定方法。总评成绩由实验成绩 (70%) 、平时成绩 (30%) 和选作实验加分 (不大于10) 综合确定, 按百分制记分。实验成绩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口试等。

4.“勘导式”实验教学法。

实验课前通过集中授课或者网络发布通知方式, 布置实验预习内容和预习思路, 如提供预监测样品种类、确定采样方案、确定样品前处理方案、采用何种检测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方法原理、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手段、计算方案、监测污染物的治理、废物的回收利用等。提供参考书目, 学生经过自己查找准备实验预习, 分组预约汇报实验预习。在汇报预习过程中, 采用随机指定人员汇报相应问题, 其他人补充方式, 教师勘误学生准备资料、梳理内容思路, 由点及面发散提问, 根据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勘导式”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准备实验内容, 采用探讨研究式授课方式, 教师的角色是勘误、引导, 学生是整个实验理论教学的中心。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经过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9级实施, 效果明显。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课堂上没有讲授仪器分析方面的理论知识, 但经过学生自学, 经过“勘导式”实验教学法的实施和检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学习动力增强了。在大纲的实施过程中, 解决了分组实验一人操作, 其他人围观的问题, 每人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 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 又促进了学有余力同学的需求, 达到了预期目标。

摘要: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五点设计教学大纲的思路, 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在本科教学中实施了制定的教学大纲, 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忠臣.水环境分析实验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高校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4-2

0 前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监测过程包括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而环境监测实验课作为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大学环境和规定学院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二学年第二学期,共计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18周。文章根据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特点及目前学院实验教学现状,对环境监测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尝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提高辦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某些专业由于成立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其中环境科学专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该专业成立于2002年,基础设施落后,设备更新较慢,不能满足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增加,以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 社会对环境类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日渐提高,加强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河南大学作为省属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科研和应用人才。但是现阶段环境科学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项目较少,验证性项目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失调。

1.2 实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建系以来,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培养和再教育,使实验教师对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和新的管理信息掌握较慢;在教师管理方面,实验教师通常按照教辅行政系列人员进行管理,实验教师数量少,收入相对偏低,不利于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1.3 教材建设落后

环境监测没有专门的实验教材,大多实验项目按照书本所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项目简单,内容量偏少,使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有用的新信息。

1.4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调:目前环境监测实验项目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较少涉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教学手段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等方法未使用,跟不上学科的发展步伐,因此无法锻炼学生开展实际监测工作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2.1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建设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1 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高层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成份。

2.1.2 实际经验学习 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企业单位或环保部门参加实际工作,时间为3个月或一个暑假,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管理方法,并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然后传授给学生。

2.1.3 国内深造 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分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验设施较好的国内外重点院校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

2.1.4 专家引进 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前来讲学和讲座,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

2.2 改革实验教材课程体系

实验教材对于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至关重要。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对现有教材做如下改革:

2.2.1 引入新方法 目前使用的教材,由于长期没有修订,部分内容陈旧过时、涉及内容不够全面,因此我们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2.2.2 增加实验前言 前言主要用于向学生介绍该实验的意义、发展状况、应用方向和价值,以及在实验前应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等。但是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即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思考问题等几个部分。这一模式的缺点是,就事论事、封闭思维,使得学生对实验实用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通过增加前言部分,让教师加强对实验的讲解深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3 改革教学方法

2.3.1 预习 组成实验兴趣小组,注重实验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讲义,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2)将所有学生编成实验小组,根据预习实验报告进行预实验,将小组的同学在预实验中的表现记入实验总成绩。然后再进行实验,学生准备充分,过程一般较顺利,教学效果较好,并进行成绩记录。

2.3.2 创新教学手法 多媒体和传统板书在实验教学中的交替使用。教师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以动画的形式向同学警示由于实验操作错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加同学们的印象,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类似的情况;对于某些由于目前的实验条件无法完成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掌握新的实验方法。

2.4 推广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已经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如SPSS、Origin等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利用化学分子结构绘图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形象生动。这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为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 增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参考选题(如表1)。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集体讨论,经过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的方案,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培养他们从对许多单一实验功能的了解到综合实验能力的掌握,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表1 环境监测实验实验项目内容

序号实验类型实验测试部分实验方法学时数

1验证性实验废水中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重量法GB13200-912

2验证性实验色度的测定GB11903-892

3验证性实验水中氨氮的测定GB7479-872

4验证性实验水中氟化物的测定2

5验证性实验水中铬的测定GB7466-872

6验证性实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GB11914-892

7验证性实验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GB7490-872

8验证性实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Cu含量GB/T7475-872

9验证性实验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T15262-942

10验证性实验空气中氧氮化物的测定GB/T8969-88

GB/T15436-952

11验证性实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GB/T15432-952

12验证性实验土壤中镉的测定GB/T17141-19972

13综合性实验校园中噪声监测GB/T14623-932

14设计性实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4

15设计性实验开封市地表水质量评价4

16综合性实验校园土壤质量评价4

17综合性实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功能及使用

总有机碳分析仪的功能及使用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功能及使用4

18综合性参观实验开封环境监测站实习2

2.6 增设环境监测实习周

环境监测实验是专业实验,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与实验学时数。学校应该增设环境监测实习周,学生在实习周内可以自主安排实验时间,按照制定的监测方案进行实验,安排学生分组同时进行不同的实验,这样就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能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实验在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而且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2.7 改革实验考核成绩

实验考评(如表2)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往实验课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实验课的考勤、是否遵守实验室卫生等规则。现在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前预实验,课上记录數据、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日志上登记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有拓展的空间,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分析,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要能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实验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在实验报告后的讨论,如果认真深入思考,有创意,见解独到,在期末考评时会适当加分,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综合性实验作为学生课程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写作规范,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课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分析。这种全方位的成绩评定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求知过程的评价,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表2 实验成绩考核项目表

考核项目考核内容比例占分

预习实验报告及预实验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预估15

实验操作操作规范,过程合理20

实验报告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结果讨论30

综合性论文论文格式,方法创新,结果分析35

3 总结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学科一门重要的实践环节,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实验教学,推广到其他专业课,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表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试行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保证实验教学高质量地为理论教学提供保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张琳,肖枚.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7(5).

[3] 夏静芬,杨国靖,胡长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5).

[4] 郭翠花.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

[5] 扬启霞.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4(6).

[6] 刘菲.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现代情报,2002,10(10).

[7] 魏洽,刘艳.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西化工,2007(4).

[8] 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83123)。

作者简介:段海静(1983-),女,河南新乡人,就职于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实验与管理。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教版第五册《社会》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为环保做贡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 害;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2)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情感,强化意识。(3)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产生忧患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2)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2)探究环境破坏的原因。(3)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1、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小河污染了,鱼会死,那环境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将面临着严重的 威胁。

2、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何止仅仅是那一条小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污染?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土壤污染 土地沙漠化 森林染......)

3、了解环境现状,播放课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质疑: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

2、合作探究: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自己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3、合作交流,以小组汇报。

4、污染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播放课件)

三、深化问题,激发情感

1、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那么你知道它的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

2、灾难再现,激发情感(播放课件)

看着这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听着这一句句凄凉的 话语怎能不让我们大声疾呼: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四、联系实际,强化意识

(1)保护环境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不例外,正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行动之中,你知道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动物日.....(2)联系实际,你知道我们太原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3)播放课件:太原今昔对比图,解释什么是 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家乡环境的变化,我们太原吸引了许多的外资前来投资,真正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外延伸、内化行动

可是,即使我们做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必定给环境与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保任重道远。作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做?

1、碧水蓝天的呼唤,你的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2、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污染源。

六、板书设计: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森林污染 土地污染„„)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篇5

学时数:5周学分数:5学分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全部基础理论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并且已进行过地学及环境学基础实习的教学实习之后,到野外、经济开发区及环保相关部门如水泥厂、太钢渣场、污水净化厂等进行地理、环境的教学实习。

2.实习目的和任务

(1)巩固和运用已学知识,特别是地理课程(如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和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导论、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接触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参观实习:①熟悉和了解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大气污染除尘设备、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置过程、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等;②了解自然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实际表现,经济开发区的布局规划、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方法和具体应用。

(3)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植被和土壤)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实际表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布局与规划管理等相关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区位、空间组织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践具体深入了解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方法与内容。

3.通过参观水泥厂、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了解主要的除尘设备、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以及处置过程,增强环保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4.实习期间,应结合实习内容阅读资料、图纸,根据需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报告或由老师组织现场教学。

5.参观实习、现场调研要腿勤、嘴勤、手勤,多走、多问、多动手记录。

三、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记实习日记,在实习日记中,记录每天主要的观察内容、学习内容,记下必要的资料。实习结束时,学生每人必须提交一份亲笔写的实习报告。它是学生向学校报告实习完成情况,实习内容以及收获、体会、建议等的书面材料。

要求用统一的实习报告(word编辑,包括图、表);用计算机打印,资料要准确,有单位;图表清晰;语言要简练、通顺、易懂。

要求装订成册,封面注明:报告名称,实习地点,实习日期,学生班级及姓名(签名),指导教师姓名(签名),写完报告日期,第二页是目录,实习目的、任务及实习内容简介,1

正文每一页应编页码,图和表格应有编号和图名、表名。

实习报告内容应有层次,语言流畅,各部分,各节要有规格化的标题。

四、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全面考核,按百分制评定,最后按五级分制折算(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评分的依据是:

1.平时成绩(满分30分)

包括实习态度;安全纪律执行情况,出勤率;实习日记的记录情况等。

2.实习报告成绩(满分70分)

包括报告的正确性、广度、深度、概括性、文字表达能力等。

(1)实习考试成绩(满分70分)

(2)这里指出应注意的是:

(3)实习报告文字草率,发现错别字不改者,不得给“优”、“良”成绩。

(4)照抄有关部门及他人资料而没有消化,平时对生产实际一无所知者,应给“不

及格”成绩。

(5)实习不认真,违反部门和校方规定,无组织纪律者,应给“不及格”成绩。

(4)不论什么原因,凡超过一周时间未进行实习者,一律不给成绩,按“缺教学实习”对待。

(5)对于“实习不及格”及“缺教学实习”者,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五、其它

(一)实习队长与指导教师的职责

1.实习队长职责

(1)全面负责实习工作:实习之前组织指导修订实习大纲,编制实习指导书,落实实习地点,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指导、检查实习完成情况;实习结束前组织成绩考试,进行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返校二周内向教研室做出汇报,实习总结上报学院备案。

(2)听取实习地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协调双方关系。

(3)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队长有思想教育、批评、警告、直至停止实习的决定权,对违反纪律,工作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队长有批评,直至停止其指导工作的决定权(停止工作期间,不计算教学工作量)。

(4)队长应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接受实习地、教师、学生的全面监督,发扬民主作风,遇事共同协商,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2.指导教师职责

(1)执行实习大纲,实习计划,提前认真准备,完成实习队工作任务。

(2)实习前指导学生进行思想、组织和物质准备工作。

(3)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实习,引导学生深入向实际学习;检查实习日记;向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实习效果,掌握实习进度,进行日常考核;组织专题讨论,进行现场直观教学活动;协助队长组织技术报告、讲座等。

(4)实习结束前协助队长进行成绩考核,搞好实习总结。

(5)实习结束后,审阅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写出简要评语。(返校一周内完成)

(6)广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 伍光和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何强主编《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蒋展鹏主编《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环境资源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6

一、课程名称:

环境资源法学(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 law)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54 学分:3

三、适用专业: 法学

四、参考教材

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 2004年3月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0年

五、课程目的、性质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资源领域内的基本法律内容,包括重要公约条约及国内立法,构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体系,能运用环境资源法学的特殊研究方法。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八、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环境资源法在法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学习环境资源法 学的重要意义,对该学科有基本的认识,初步建立环境资源法的学习体系。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环境资源法的概况,掌握环境资源法的本质和作用,并对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关系有所认识。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资源法的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概况。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为什么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础理论

教学要求:在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六章:环境权

教学要求:在了解环境权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环境权的概念和特征、分类和意义。第七章:资源权与物权

教学要求:掌握资源权和物权的概念和内涵。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体系和基本要求,并能够分析其在实践中应用的问题。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构成情况,明确自然资源保护法各个子法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内容。第十章:环境污染防治法

教学要求:本章阐述了环境污染防治法基本概念、原则、历史和相关理论,同时对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作介绍,并掌握各个基本防治法的内容。第十一章: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体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并掌握主要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及种类以及环境行政制裁,把环境行政法律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一种加以了理解。第十三章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

第十四章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结合刑法对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加以认识。第十五章 国际环境法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篇7

1 整合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进步, 环境监测方法和环境标准的逐年调整, 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使教学内容结构趋于合理, 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开展。

1.1 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的内容整合:

分析化学 (包括仪器分析) 与环境监测是独立设置的二门课程, 分析化学既是环境监测的基础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单独设课存在课程衔接困难、部分内容重复、基础课不能充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等诸多弊端。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加入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结合具体监测指标讲解分析化学的原理, 突出该课程的基础性和增加趣味性。在环境监测课程中侧重监测中的新方法和新进展的讲解, 突出该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从而将两者既独立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课程内容衔接更加紧密, 避免重复节省教学时数。将分析化学部分实验项目调整为环境常规监测项目, 缩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关注及学习兴趣。

1.2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环境监测课程具有知识面广、领域宽、综合性强, 监测方法原理复杂、内容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的特点, 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 通过如下原则, 即可提高课堂效率也可提升学生兴趣。一是在把握《环境监测》教材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 将各章中内容相似、重复出现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合并;二是删除一些内容较深的理论知识、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及环境标准;三是增加必要的新知识、新内容, 把最新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环境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及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案、手段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四是将不同环境要素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再分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如把“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等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将其中涉及样品前处理和污染物含量分析等内容相似、重复出现的部分提取出来, 合并成环境监测总论。环境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与保存等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等要求学生采用自学方式, 查阅资料, 独立思考, 寻求答案, 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讨论, 实现从灌输式向探索式的转变。

2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素质为中心、能力为本位, 课堂讲授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讲与练相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完成教学目标。采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模式, 实施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引探法教学。辅以讲练结合、类比、师生易位互动、问题中心、渐进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将基本理论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 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在讲述方法原理的基础上, 把监测基本方法、化学反应原理及其主要步骤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们, 把有关的实验仪器和装置、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以及图片等信息方式“搬”进教室与实验室, 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在完成课堂教学和实验室训练后, 还可以通过学生去监测部门进行参观和实习, 将理论与实物、生产实际过程、岗位工作状况等进行了解和验证, 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完善。如生物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借助录像、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 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 启迪学生思维, 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动态性、直观性;灵活调整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验的顺序, 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验交替进行, 如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色度测定等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做的部分, 先进行课堂讲授, 紧接着安排学生实验, 及时地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

3 教学过程优化与评价体系完善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专项技能训练、技术知识、综合 (拓展) 技能训练、技术理论、实战技能训练 (现场即实习基地) ”完成各教学模块, 形成新的教学过程体系。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讲 (学) 与做相结合、仿真与实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岗位相结合, 使教与学的过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由于环境监测课程具有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既要拓宽知识面, 又要掌握学习方法。因此, 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考核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笔试与实验技能分别考核, 考试和实训单独记分评定成绩 (借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 对学生的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 平时侧重实验技能和实验素质的考核, 考试侧重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 做到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学生实验技能。

4 结论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 做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教学效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合理、公平的考评体系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素质,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英健, 杨永红主编.环境监测 (第二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周琪.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篇8

关键词 环境工程;教学计划;修改;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63-02

Discuss on Revision of Teaching Plan for Special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Treat Technology//Lu Yixin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highly practical subject. For make up some loses in this year's financial crisis which has effect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some shortcoming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w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hope school’s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ograms 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uld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d make students could adapt to the society capable as soon as possible when they do a job.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ducation programs;revised;discuss

Author’s address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也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日趋重视,环保人才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为环境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但是,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11月,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展了“环境质量月——教学计划修改”探讨活动。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估计往后2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次讨论活动主要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学校从2002年开始筹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毕业300多学生,每年的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环境专业的教学计划一般每3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 现有教学计划

大学的学分制已经运行多年,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课程和教师,增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吸收知识。本专业毕业生最低学分是134.5学分,详见表1。

2 存在问题

2.1 学生选课盲目性学分制实行后[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相互的关系,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在选课的时候很茫然,不知道选什么课、选多少课,经常出现“跟风”情况,即几个学生选了哪一门课,其他学生就跟着选。笔者带过两届学生,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时,经常出现全班全部选了同几门课程,“选修课”成了“必选课”。

2.2 专业选修课程偏少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2]。它与工业、农业、食品、旅游等行业密切相关,涉及到地质、水文、土木、经济等专业知识。因此,要求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处理好环境工作。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专业选修课”为12学分,仅占总学分8.9%。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余地并不大。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都存在着差异,专业选修课设置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差异性。

2.3 教材陈旧目前,环境专业的教材大多选用了高职高专国家级规划教材,存在着教材版本过时的问题。比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这3门课程的教材都是2001年版的,教材里面部分内容,现在早已经更新了。

2.4 课程内容安排存在不足上文提到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要求要有广博的各方面的知识,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应适当增加“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课程。

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做环境试验、课堂讨论、课间练习、校内外实习等形式,共30学分,占总学分的22.3%,而讲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87.7%。环境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计划修改建议

3.1 组织环境专业课程介绍活动新生一进校,专业教师就应组织开展环境专业课程的介绍,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特色、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等,使新生一开始就对专业课程有大概了解。在选课的时候,由专业教师现场指点,在“专业选修课”选择的时候减少盲目跟从的现象。

3.2 增加选修课适当增加环境专业选修课程,充实学生的环境专业知识量,拉开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可适当增加外聘环境专业的教师,讲授环境专业的选修课,或者聘请专家来校开展专业讲座。

3.3 更新教材现在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所以教材也应更新。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听取上本课程教师的意见,结合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映,选择适当的新教材,使教师讲解的内容跟上现在的社会的发展。

3.4 提高实践学分的比重环境专业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地理、气象、土壤等众多学科[3],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学会、学好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环节的学分所占份额应提高到30%~40%,可以考虑采用定岗实习的方式。如,在环境行业的工厂里以员工的身份进行跟班实习。或者利用假期,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对居住环境进行调研,包括调查污染现状,提出解决的途径,写实习报告,并可作为在校评奖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4 结论

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增加专业课程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同一环境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学的方向可能差别很大,有较强的自我动手、分析问题能力,能尽快适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勇.学分制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2007(1):17

[2]靳孟贵.国外高校环境专业教学的几点启示[J].地质科技情报,1998(2):107

上一篇:现场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旅游与酒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