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2024-10-20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共11篇)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勇敢、坚强、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学生不胆小、不娇气,勇敢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勇敢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勇敢与蛮干,初步形成对勇敢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4、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辨析,懂得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交流,逐步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一)、亲近孩子,展现生活。

利用挂图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展示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真情,把课堂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验、提升,在发展中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勇敢的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寓教于动,绽放活力

创设童趣活动,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欲望,然后以敞开心扉说胆小、故事屋里明道理,指点迷津变勇敢、辨别是非导行为等几个富有层次的童趣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品德认识。

(三)、超越文本,碰撞生成

整合教材内容,把教材作为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活动。活动中注重自悟与启发统一,努力促进品德内化,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

三、说教学流程:

活动一:故事导新课。

小朋友们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其中一个小朋友在做游戏时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中,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得跑走了,有的害怕得哭了,还有的跑到很远的地方叫大人。只有司马光小朋友勇敢地面对危险,搬起石头砸向大水缸。我们要以司马光小朋友为榜样:勇敢,不胆小。

板书课题:我不胆小。

活动二:敞开心扉说胆小。

老师提问:哪位小朋友愿意上台来唱支歌或跳个舞,来表现自己不胆小!

学生表演(找出胆小、怕羞的同学)

紧接着师问: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胆小的事吧,能告诉大家吗?胆小的小朋友说说自己胆小的事。

活动三:故事屋里明道理。

老师说:我们小朋友有胆小的时候,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有胆小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咕咚来了》。

录音播放:

河边有棵木瓜树,树下住着一只小白兔。一天,一颗熟透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掉在了树下的小河里,“咕咚”一声,把小白兔吓了一大跳。它赶紧跑出自己的屋子,大喊起来:“咕咚来了,咕咚来了——!”一只猴子看见小白兔如此慌张就问:“小白兔,你干什么呢?”小白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咕咚,咕咚来-了-!”猴子一见小白兔这么害怕,心想:咕咚一定是一个可怕的家伙。就跟着跑起来。狐狸和老虎看见了,也问:“出什么事了?”小白兔和猴子一起说:“咕咚来了,快跑吧!”他们也跟着跑起来,小鹿、斑马、水牛、河马一听说“咕咚来了”也跟着跑起来。他们跑啊跑,跑到狮子大王的面前,狮子大王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如此慌张?”动物们异口同声地说:“咕咚来了!”“咕咚?咕咚是什么呀?”“这——”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看着小白兔,小白兔说:“咕咚实在太可怕了,它是……它一定是个大怪物!”狮子大王说:“什么怪物,我来见识一下,前面带路!”小白兔把狮子大王带到自己家门前,什么怪物也没有啊,大家正纳闷,又有一只木瓜掉在河里,发出“咕咚”的响声,小白兔赶紧躲到狮子背后大声喊到:“咕咚来了!”大家一愣,都哈哈大笑起来,小白兔明白了怎么回事,不好意思地笑了。

故事结束后,老师问:故事中小动物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那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你们能说句话夸夸这只狮子?

学生讨论:小白兔呢?你认为胆小好吗?为什么?

活动四:指点迷津变勇敢

(出示挂图:分别是学生怕打针,怕黑,怕发言,怕游泳的图片):师提问:小朋友们从图中看到什么了?

1、重点分析:我怕黑

怕黑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为什么怕黑?

2、原来小朋友害怕都是有原因的.,那我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看看怎样做就不会怕黑了?

3、讨论分析:不敢打针、不敢游泳、不敢发言。

同桌任选一个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4、引导体验

刚才不敢上台表演的同学谁来表演个节目,可以唱首歌,可以跳个舞,可以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也可以吟诵一首古诗!

活动五:辨别是非导行为。

首先出示跳假山和捅马蜂窝的图片。

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讨论这样的问题:他们勇敢吗?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其次再出示一些图片如:运动员跑步比赛,跌倒了爬起来继续比赛。小朋友滑楼梯。让小朋友们判断他们是勇敢还是蛮干?为什么?

学生任意点击辨是非。

最后师小结:王老师希望我们小朋友在做事之前,要想想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安全,正确的事大胆去做,错误的事,不能去做,这才是真正勇敢的孩子!

活动六:信心卡自我鼓励

导语:小朋友们已经变得勇敢了,而且分清了勇敢与蛮干,可是有时候我们还会胆小,怎么办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好点子。)我们可以做一张信心卡,随时鼓励自己或同学。

出示信心卡,指名读。

1、学生做卡

小朋友们面前有空白的信心卡,做一张送给自己或者同学,还可以送给故事中的小动物。

2、互相送卡

学生自由互送卡片。

师送卡

老师也做了几张信心卡,送给小朋友们。

教师送的卡片内容

1、害怕时,对自己说相信自己做个勇敢的孩子。

2、困难来了,真是太好了,我又有机会锻炼自己了。

3、有胆量、有勇气、有信心,最优秀的就是我自己。

4、你的回答真精彩!

5、你的回答真棒!

6、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7、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勇敢),不要——(蛮干),在别人或者自己胆小的时候,随时鼓励。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2

一、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 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 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 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 我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 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 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 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 学生纷纷举手, 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 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 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 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亲身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 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 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 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 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 在活动中成长, 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 对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 学生意见不一, 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 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 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 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 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 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 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 最后, 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但和他们为城市所做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城市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因此, 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 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的建议, 让农民工能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 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学生对农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 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 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 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 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 不仅是认知所及, 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做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 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 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 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有的说:“没有了警察, 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 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 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 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 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 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 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 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 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 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联系实际,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 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 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 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在课堂上,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 (2)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和互相交流, 丰富学生的经验, 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 模拟某种生活情景, 如扮演、编故事等“准生活”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回顾生活过程中, 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 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 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一些问题, 就应及时讨论, 联系课堂上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 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3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篇4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第4课内容。它所处的单元以《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包含“美的环境,好的心情”、“这儿怎么了?”、“让垃圾回家”三个活动主题。旨在使孩子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观察、比较中认识身边的环境,感受身边的环境对自己、对大家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家庭都住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然而,人们的环保意识却越来越差,孩子们也对环境污染现象熟视无睹,随地乱扔乱丢习以为常。

针对以上学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与态度:感受环境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进行调查研究活动,爱护环境。

知识与技能: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懂得变废为宝的可创性和利用性。

针对以上主题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身边的环境,激发环保欲望;从做游戏中体会到美好环境是可以创造的。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保意识并能付诸行动。

三、说教法

1、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2、我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把道理寓于活动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3、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无形中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

四、说学法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感受家乡的环境现状。

2、学生通过比较、调查、走访,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3、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中,激发环保欲望。从动手为垃圾找家的游戏中体会到美好的环境可以自己创造。

五、说过程

1、情境导入,引发体验

我首先精心挑选了美丽的风光图片,通过放幻灯片,配上音乐,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2、自主探索,尝试体验

(1)课前我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河边、街道、工厂等去走走、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3)全班交流、展示。我相机补充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环境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性。

(4)我借机提出质疑:我们如何行动,才能改变这些环境现状呢?学生自由畅谈。

3、动手游戏,加深体验。

(1)我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说说垃圾的“家”。

(2)学生做“给垃圾分家”的游戏。我们给垃圾分为两个“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让他们把垃圾图片送回正确的“家”。

4、课外延伸,活动拓展

我先让学生猜猜这些废品摇身一变,能变成什么?然后出示学生再制作的物品,如花篮、笔筒、钱包等,告诉学生变废为宝,不仅环保又美观。激发学生制作欲望,让他们懂得美是可以创造的。

六、说反思

1、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孩子们在感受环境美、发现环境问题、送垃圾回家等课堂环节中都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教学形式多样化。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了直观教具,如幻灯片、垃圾图片、变废为宝的物品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也引导他们共同感受到了环境美,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尝试到探究的乐趣。

3、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随手乱扔乱丢现象严重,教室里,操场上总能找到各种生活垃圾,什么牛奶瓶、纸片、食品袋、方便面渣,正好借助这节课的东风,好好整顿整顿校园环境。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5

永义街小学

郭树枝

一、说教材

《帮帮残疾人》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第三个活动主题。《献出我们的爱》是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 “爱自己的家,能用自己的方式爱长辈,关心同伴”等内容要求而设置的。它包含“我们手拉手”、“爷爷奶奶,你们好”、“帮帮残疾人”三个活动主题。

本单元设置了这些活动主题意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帮帮残疾人”这个活动主题分为“他们不容易” “我能为你做什么”两个部分。“他们不容易”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一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好奇心的文字、一组介绍残疾人生活艰难的图片以及模仿单手穿衣的小游戏组成。让孩子明白残疾人生活中的难处。“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一部分内容由一个帮助残疾人的小故事和一些实例组成,让孩子学会帮助残疾人。此外还有课外实践的爱心存单的活动。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增进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之情,树立尊重及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肯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体验、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道德情感。

活动重点: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走近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活动难点:引导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明白帮助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平等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衣服、蒙眼睛的布。

学生准备:搜集残疾人的故事、图片。

四、说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

本活动我紧紧抓住“他们不容易”,“我能为你做什么”两部分进行设计,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1、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开心、快乐的生活镜头,紧接着再播放残疾人的生活镜头,从而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通过两种镜头的鲜明对比,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受到冲击。

2、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说说你看出他们是什么人吗?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残疾人”(板书:残疾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

3、看到他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我让学生任选一幅图来说说,从而引出课题《帮帮残疾人》。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两组镜头的播放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为整个课堂创设了情感基调。]

(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1、体验盲人的生活,我指名两个同学上来用布子蒙住他们的眼睛,然后做添鼻子的游戏。

2、体验聋哑人的生活,我请同桌之间装扮成聋哑人,同桌之间用表情和手势传递一句。

3、体验肢残者单手穿衣,让学生一只手背在后面,单手穿上衣服。每一个活动体验完后,我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深刻体会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时板出他们多不容易啊!(板书:他们多不容易啊!)。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生活的不容易,我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活动一主要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体会并能感悟到他们对阳光世界的渴望。活动二主要让他们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活动三主要让他们体验肢残人生活的不便。]

(三)介绍人物,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有关残疾人(桑兰、张海迪、《千手观音》)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的播放给学生们看。

2、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讲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的故事。

3、谈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初步感知残疾人生活不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尊敬残疾人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由同情转变为敬佩。]

(四)联系实际,精心导行

1、先让学生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逐一板出,(板书:关心、友爱、尊重、帮助(板书题目:帮帮)。

2、接着播放一组图片,内容是小朋友帮助残疾人,看完图片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残疾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社会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呢?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做?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关心、帮助残疾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也就是将学生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品格。在整个导行过程,我主要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培养互助学习的意识,达到教育的效果。]

(五)巩固延伸,化情为行

1、小结: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听不见雷鸣般的掌声,看不见美丽的花朵,但他们却懂得感恩,他们感激人们对他们的关心,尊重,他们感激社会对他们的帮助,照顾。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之手,献出自己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快乐,更加开心,好吗?

2、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以及一些帮助残疾人的图片。

3、出示爱心存单。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十九页,老师希望你们回去能长期帮助一位残疾人,并把它记录下来。同学们的爱心不仅体现在这课堂上,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献出自己的爱心,多帮助残疾人。

[设计意图: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借助课后延伸,课程就能走出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五、说反思

1、《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遵循《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原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设计了最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自制电脑课件,通过声、形、像的有机结合,加强直观性、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情景激趣、角色体验、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最大限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体验的机会,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活跃,把道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2、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特别是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不屑一顾,没有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有些孩子只认为残疾人可怜,并不了解他们还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尊重的一面。于是我就把生活引入体验活动中,引发他们内心的同情心。通过“学盲人走路”、“扮聋哑人交谈”、“单手穿衣”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

二年品德与生活我就是我说课稿 篇6

1、从外貌、爱好、思维等方面了解一个独特的自我,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从内到外的差异。

2、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悦纳自己。教学重点是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

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自己的长相,喜欢自己。原本我们也想把“照镜子”这一环节放到课堂上进行,这样会更有趣一些。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自制能力较差,有面镜子在手中肯定有一部分人会分心的,于是就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前调查的内容了。课堂上,我利用这张课前调查表,通过同桌交流、指名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充分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长相中的部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很可爱,都很喜欢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接纳和欣赏。

第二个环节是:表达自己的爱好,悦纳自己。在这一环节中,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爱动的特点,结合孩子们平时玩的,我设计了“学做木头人”的游戏。利用这个小游戏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感觉既新鲜又有趣。因为游戏包括儿歌都来自学生的生活,所以孩子们玩起来既简单轻松,不需要老师详细指导,又觉得很有创意,因为在以往玩的基础上又有了新花样,所以劲头都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知道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悦纳了自己。

第三个环节是:画出自己的想法,赏识自己。在这一环节中,我用“请你的大脑来做做运动”这样的导语来勾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展示作品、欣赏作品中感悟到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造力,都是与众不同的,从而学会赏识自己。

最后,我把几首儿歌放在一起,当做礼物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唱一唱,在唱中感受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真正的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二年品德与生活我就是我说课稿】相关文章:

1.《动物party》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2.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秋天的保健》说课稿

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说课稿

4.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说课稿

5.二年品德与生活美化家园的说课稿

6.品德与生活《我心中的春天》说课稿

7.品德与生活《还是合作好》说课稿

8.品德与生活《我的家》说课稿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7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有效途径,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一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 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且, 教师通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并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争做道德文明小少年。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解, 然而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 反映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好坏, 不仅仅在于这个人做了多少大事情, 更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白, 生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最好的镜子, 进而引导学生, 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途径

1.营造轻松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生活化教学方法, 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 并且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将课堂生活化, 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生活化, 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 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 这门课程本身就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然了, 教师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时, 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进而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来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良性发展。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是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觉拘束, 而是更能放得开。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 配合老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由生活化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且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 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便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 就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应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 并回想一下见过的环境来说一说,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整洁干净?有没有一些不整洁的, 影响我们健康生活的地方呢?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并说明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学生提出从一点一滴做起, 爱护环境的倡议。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以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 就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例如, 在学习“我们的食物”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为学生讲解, 在这些食物中存在的营养以及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营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目的, 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在未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8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9

一.说教材

《春天来了》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本课内容是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而编写的。本单元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习惯。这个单元在内容上从四个主题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今天我说的是第一主题。这个主题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春天的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我计划教学为两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觉得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教学目标:

1.积极参加“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

4.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2.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想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1.课前让小朋友们搜集一些有关反映春天的资料。

2.播放春天美丽景色的资料。

3.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殊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活动式、合作探究。我选择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从课程性质和儿童的特性而决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活动,所以我设计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过儿童的观察、搜集资料、讨论合作、亲身经历、体验,从中获得感受。生活知识的获得与思想品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出来的,不是由老师硬性地传授给他们的。

三.学法指导

关于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很多情况下,教法与学法是紧紧的交织在一起的。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进教科书

〈〈春天来了〉〉这一课,教科书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课本中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课本中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美丽,用不同的语言来赞美春天,同时小兔乖乖又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我要组织学生仔细看图,发现教科书展示的春天之美,引导教室中的儿童与课本中的儿童进行对话与交流,生活中的小朋友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春天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活动二:走出教科书,找春天

本科教学内容是与我们北方气候相匹配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春天的很多信息它并没有设及到,教材以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课程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一基本理念,所以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或校园里看一看、找一找,看看你眼中的春天再哪里,再学法上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找春天,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现象写下来,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达到主题目标的第一点,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活动三:合作交流,春的信息

课本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开发运用课外资源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讲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反映表现春天的资料,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我也向同学们播放介绍一些精彩的春天景象,直观形象的画面,符合低年级认知特点,儿童喜闻乐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四:讨论交流,春天的变化以及春游中的应有的文明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就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之一,新课程理念特别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所以我采用这一教学活动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走下讲台,深入到儿童中间去组织、去倾听、去引导、去交流,蹲下身来欣赏每一位儿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活动五:留住春天的景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照一照……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让学生画一画春天的嫩芽,我把这个建议拓宽了,我让学生画一画你所知道的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景象画下来,这样教室中的儿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画笔把对春天的热爱表达出来,告诉课本中的小朋友。这样生活中的小朋友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一起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春天给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说课 篇10

说教材 《传统与进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中的课文,它是第一个主题:“从家乡看祖国”的第二个子课题。这一课题是以我国传统手工业制品――陶瓷器具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现在的进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教材所处的位置分析,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对家乡地理情况、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生产为中心,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开展认识和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传统与进步的变革,从而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进而产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及热爱家乡和家乡人的积极情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古代和现代制作陶瓷的基本过程,知道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的特点。

2、发展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

2、激发学生为祖国、为家乡自豪的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探究。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教学难点: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知识,围绕本课“传统与进步”的研究主题,我主要采取了体验生活、激趣导入、古今对比、情境创设、讨论探究、延伸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巧妙地将教育寓于展示探究、体验升华的活动之中、注重教师的积极指引和学生德行的自我建构,努力实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探究体验中达到思想的升华。

三、说学法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认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多方面观察”的理念,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体验生活;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探究、体验、设想等活动中去,课后通过行为实践,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情感的生发,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和知识技能在动态的体验过程中生成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学科融合、激趣导入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因此,在上课开始,引导学生知道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的另一个含义是“瓷器”,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中引出学生对瓷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2、联系生活、感官体验《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想社会延伸。因此,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结合歌德堡号访问广州时所展出的古瓷器以及我校去年组织学生去芳村陶艺中心实践的事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两段录像,一方面使学生对瓷器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同时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共鸣,加强对陶瓷的感性认识。

3、趣味汇报、古今对比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所以课前布置部分自学能力较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陶瓷制作情况的资料,并将他们分成“传统大使”和“现代之星”小组,分别调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不同。在课堂上,“传统大使”小组将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陶瓷制作的传统工艺方面的资料,同时展示历朝历代的陶瓷精品;而“现代之星”小组将展示他们收集到的现代陶瓷制作工艺方面的资料,如去佛山参观了解的情况,景德镇的陶瓷制作情况,并展示现代的陶瓷工艺品。使其他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的工艺和不同的产品。

4、情境创设,讨论探究品德与社会课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社会,在活动中探究,并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和创造性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在上一环节的直观感受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某新建陶瓷厂准备进行生产,现聘请一个策划员,你策划采用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工艺呢?请说明你的理由。可先进行小组讨论后在汇报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生产技术落后,多靠人手制作,产量低,但也制作精美、包含工匠心血,常为皇宫贵族所用;现代生产技术先进,产量大,质量有保证,且产品大众化,种类繁多,有创新,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延伸体验,畅想未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获得肤浅的书面知识,而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情感体验内化成一种自身的需求。在认识到现代生产在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的情况下,播放歌德堡号访问时,瓷乐表演的相关录象,引发学生畅想:2010年,歌德堡号将返航,参观广州亚运,你来设想一下陶瓷除了瓷乐这一新形式还能有什么创新的体现方式?可以制作什么物品作为礼物送给哥德堡号的船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性思维。在最后小结时,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现代工艺在比传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污染、个性化的减少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而进步也是持续的。

五、说评价本课设计主要采取主题活动评价的方式,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外,如对汇报好的小组,思维创新的学生及时给与表扬,还会在主题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家长将日常学习记录、调查问卷、主题活动报告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各种形式开展评价,呈现在学生、家长面前,分享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设计:

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需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这一策略呢?

一、要突出德育为先的特点

教育方针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地指出,要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五育”里,摆在首位的是“德育”,可见德育位置的重要。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要渗透德育,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于告诉人们,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重要,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了育人,而这一教学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来说,更是主要的一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育人的观念渗透于教学的始终,时时都不能忘记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

二、要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突出以活动为主、课堂讲授为辅。试想,总是把学生关在屋子里空洞地说教,空洞地讲大道理,空洞地告诉他这样做对那样做错,他会明白吗?他会懂吗?最多也是一知半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与实际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寓知识讲解于活动之中,把课堂知识与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说,你在课堂里给他讲,一定要尊老爱幼,一定要孝敬老人,一定要多做好人好事等等,具体怎么做呢?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学生不会有多么深的印象,也不会有多少真挚的情感体验,可是,换一种方式,你如果把他们领到福利院,为老人们梳梳头、洗洗脚、洗洗衣服、擦擦玻璃、扫扫院子,他们就会在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感受到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感受到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到尊敬老人、孝敬长辈、多做好人好事,这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事情,作为一名少年儿童,一定要把这些美德发扬光大,一定要做一名敬老孝亲的模范。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多地创造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亲力亲为的活动去理解教材文本知识,让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由此,让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得到落实和提高。

三、要突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同时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阐述的道理只有一条,那就是说,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与当地一些有益的重大活动相结合。比如说,可以安排学生到社区去搞一些关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的社会调查,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关于物价增减情况的调查,然后写一篇关于如何控制物价的文章;安排学生参加一次义务植树活动,然后写一篇关于绿化、美化家乡的文章等等,方式很多。谁也不会否认,学生每参加一次活动,都会受到一次正能量的教育,都会受到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鼓舞,这比闭门造车效果要好多少倍。

总之,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动起来,一定要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寓教学知识于教学活动之中,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净化心灵,提高能力。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学习5以内相邻数》含反思下一篇:腕带识别标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