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澄城婚嫁习俗

2024-09-08

浅谈澄城婚嫁习俗(精选5篇)

浅谈澄城婚嫁习俗 篇1

浅谈澄城婚嫁习俗

权明利

(安康学院 中文系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澄城的婚嫁习俗是繁文缛节的,从起媒、合八字、订婚、聘礼、择日、办嫁妆、婚前准备、迎亲、拜堂、婚宴、敬酒、闹洞房有一套套规矩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澄城的婚嫁习俗既有继承,又有革除,同时也有出新。关键词:民俗澄城婚嫁

澄城地处陕西东府中部,属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地势北高南低,四条河川把全县划为“三梁一原”,使得各种文化在此碰撞,最后达到融合和升华,形成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此文主要研究其一方面的特点,即婚嫁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女结成夫妻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法则。而今,这种观念已渐渐淡化,澄城人亦是如此。澄城的婚嫁习俗,是比较繁琐的。

1. 起媒、合八字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从订婚到结婚必须请媒人搭桥。只有通过“媒妁之言”,婚姻才能合乎礼教和道德。这是中国婚姻风俗的一大特色,当然,澄城人也延续着。“媒”在古代有“谋”的意思,“妁”也有“酌”的含义,“媒妁”即斟酌谋和或说合。在澄城的人的观念中,婚姻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媒人能否说动男女双方的父母。即使男女相爱,没有适合的良媒说合双方的父母,照样不能成婚,这是一种封建的思想,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思想虽有淡化,但仍贯穿在人们的心中。

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按照当地的习俗,八字不合,意味着今生两人得不到幸福。

2.订婚、聘礼

订婚礼的功能是将双方的婚姻关系用礼俗的方式加以确定,并以之获得社会

1承认和监督。男女一旦正式订婚,男女双方都要对这种关系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婚约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如果发生婚变,使得经由双方协商或外人调解。澄城县的订婚已不再下什么聘礼,最常见的是举行一次宴会。宴会的规模可大可小,就参加人而言,最小的可以是两个大家庭,大一些的则延及一定范围的亲友。此类宴会一般在饭庄举行。而在农村,送彩礼是订婚仪式的重要内容。订婚索要彩礼,表面上看是礼俗,实际上是卖女,换句话说,就是把女儿当作商品。有的女方家长总是要把向男方家长索要彩礼的标准抬高。在县上的某一个乡上,除了“三金一银一冒烟”外,彩礼竟达到了几万元。对于一些家庭收入并不多的男方家庭来说,送彩礼就成了一笔不少的甚至是沉重的负担,为此而引起各种问题。而今,在绝大多数家庭中,订婚礼俗已不再举行。当青年男女恋爱成熟后,就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取得合法婚姻的资格,然后就办婚礼。

3. 择日、办嫁妆

择日,就是选择黄道吉日,俗称“看日头”。一般的结婚日都是由阴阳先生、风水先生来选择。如果在黄历上看到“是日月破,大事不宜”等字样,则那天就不亦办婚礼。此时,也要大体估计酒宴的席数。女方得知举办婚礼的日期后,就得加紧给女儿办嫁妆,一般是女方家将男方松来的彩礼礼金,或自家再贴补一些,给女儿置办家嫁妆,如购买彩电、洗衣机、煤气灶等。嫁妆是在结婚日陪过去的。

4. 结婚日前准备

在农村,对男方而言,婚前的准备是比较繁琐的。家长在结婚日前十五天左右,要确定厨师、执事单,这讲究的是喜气。另外,由于人们生活的繁忙,农村已兴起“租”的生活。农村中,专门有人组建了一套婚礼用品,租金不高,这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对双方都互惠互利。有时,甚至前两个月男方家长就给租主打了招呼,以免到时用具被租出。租的东西,有大棚、桌子、碗筷系列等等。婚前一日,要布置新房。所谓新房,不是指新建的房子,而应是指新婚夫妇结婚所住之房。如果是旧房,经过重新装修之后,也就成为一间新房了。新房中悬挂大型的双红喜字,另外也要陈设结婚照。在床具的选择上,都是双数,是为了表示成双成对的喜庆吉祥。再说说张贴对联。婚联的撰写与张贴是根据房子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房屋较多,则是按传统的做法,在大门、大棚(一般租主准备有)、侧门、洞房、厨房张贴不同的婚联。布置婚典仪场,已经被“租”的生活所包围,这都是经济、人们的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

在农村,对女方而言,准备就相对简单了。只需准备两三桌酒宴就可以了。在城市中,一切都是从简。男方家长只需一个电话预计酒宴、婚庆等等,就可以了。

5.迎亲

迎亲就是将新娘(郎)从原来的家迎来新家或婚典仪场举行婚典仪式。现在的婚娶都流行汽车迎亲。第一辆迎亲车要在花店包装成花车,车头贴上红喜字,车身由彩色绸带交织网罩。花车之后的车队,也都要贴上红喜字,以作为迎亲车的标志,车内主要坐新娘新郎的亲属,其父母不在迎亲队伍之中。距新娘家约500米,女方的负责人要放鞭炮,以迎接迎亲队伍。男方到达之后,新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行礼。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岳父岳母多年来养育自己的妻子的真挚的感谢,二来是为了稍许抚平一下岳父岳母在女儿离家深刻的惜别心情。然后,新郎把手捧的一大束鲜花献给新娘。

新郎家中的负责人和新娘家中的负责人议完事后,就要邀请入席,俗称“出嫁酒”。在席中,女方的上辈要训话,一般都是“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在澄城的农村中,迎亲礼俗行为中改了以往的要钱,而是要烟。女方热情扥邻居找来链条,用锁子把花车的车轮锁住。这样锁子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也会把除花车之外的车锁住,目的就是使车不能前行,来索要烟。层层设卡,都需要拿烟来说话。

女方相互戴上婚礼花之后,盛装的新娘在伴娘(俗称“送女的”)的陪同下告别父母,由新郎抱着登上花车的后座,两位“送女的”各坐新娘的一边,新郎则坐在车的副位。两位“送女的”手中所提的包中放的是提前准备好的毛巾,要不然新娘进入自己的新家,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剩下解锁的事,就交由男方的负责人来解决了。

6.拜堂

澄城县的农村,新娘和新郎在拜堂之前,又有一定的阻碍。花车到门口,有专门负责人(一般是女性),往车上撒米、馍等食物,意味着新娘到家做媳妇了。在此后,新娘不会轻易下轿的,男方的父母或者主事人要给新娘下轿钱,钱是被红色的纸封起来的。至于给多少,取决于家长的的意愿。要想拜堂,挺难的,要

破双重门。第一道门,是大门(澄城农村的住宅类似长方形,对着两边修房,其他是围墙)。用人们的花来说,就是撞门,表示“破邪”。进了第一道大门,澄城有的地方讲究“拜堂”,即在德高望重的长辈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就是男方的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有的地方已取消。想破第二道门,相当难。这时就是展示女方家长大方的时候了。同样,门用很多锁子锁住,开一个锁,一个毛巾加一盒烟。此时的新娘可得注意了。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会有人把锅黑抹在你的脸上以增加热闹气氛。

进门了。新娘还得站着。床还没有铺。要不就是乱放的。床上会放置一些东西,如放枣子表示早生贵子,放花生表示既生男孩又生女孩,花着生,放桂圆表示圆圆满满等等。

7.婚宴、敬酒

婚宴俗称喜宴、喝喜酒,是由男方家里举办的。以前讲究的是座位的原则: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底排列,而今由于兴起了红白喜事商务,喜桌都改成了圆的,不再分尊卑。

在婚宴之时,新娘新郎在主事人的陪同下,到各桌给入席的宾客敬酒。“敬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新人介绍来两家的亲戚,起一个认亲的作用。认亲时,亲戚要给新娘准备一个红包,当新娘在敬酒中走到她(他)面前,经由新郎或指领人的介绍,新娘一边称呼一边给她(他)敬酒时,就把红包送给新娘。

在婚宴结束约半小时,开始“摆陪嫁”。双方家长各坐一边。在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亲戚看到女方给女儿的陪嫁。新郎此时成了次主角。能说会道的人把女方给新郎的衣服想方设法地乱穿,引起人们的哄笑。可谁也没有生气,图个热闹。

“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男方所有体面的人都要把女方家里的人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而此时新娘不免会伤心。

8.闹洞房

闹洞房,有“文闹”和“武闹”之分。文闹讲文明一些,新人的朋友(一般多为新浪的男性朋友)在新人的洞房之中和新人一起热闹。可以和新人开玩笑,猜谜语、游戏等等。常见的游戏有吃苹果-----用绳捆住苹果吊于新郎,新娘跃起能够到的高度,猛地把绳子一扯,双方接吻。因“武闹”,有时不讲文明,甚至

故意在众人之前说脏话,乱开玩笑等等,因而已被抛弃。

生活在澄城县农村的人,至今还保留着“冥婚”这一传统,不少地方还有招上门女婿的风俗,女婿是不受女方族人的歧视的。澄城的婚嫁习俗,有继承,有革新,有出新。

参考文献:

《婚育习俗》

李慕南,张林,李丽丽 主编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2

广州婚嫁习俗 篇2

广州地区的婚嫁习俗,在全国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比较隆重的。总的分为婚礼前,正婚礼和婚礼后。

婚礼前,第一步:过大礼。过大礼在古代又称纳征,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聘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

讲到过大礼就不得不提到嫁女饼。广州有句话叫“嫁女饼唔悭得 送西饼券亦得”更侧面的反映了嫁女饼的重要性。男家过大礼时送的礼饼(嫁女饼),女家会分派给亲朋好友隆重其事,所谓派「嫁女饼」,向亲朋好友宣布女儿将出嫁的喜讯。

第二步,回礼

过大礼后女方那边就需要回礼,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不是全部收下的,其中属于男家福分的物品则需要回礼。

第三步:安床 婚礼前一天晚上,会找一个有福气的人来布置新房的新床。新床上的枕头被褥的外套都要更换成新的,并在铺好的床上放上花生、红枣、核桃、等好意头的食品。布置好的新床后是不能给除新郎外的人坐或睡的,但可以让一个几岁的小孩在新床上蹦蹦跳跳,意味着早生贵子。

第四步:嫁妆

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钱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现在又有黄金、白金、钻石、玉,寓意“金玉满堂”。

第五步:上头

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第六步:梳头

男女上方通过协商选择一个吉时梳头,而且规定是男方先梳头再到女方梳头,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一般是选择凌晨12点的。不管是男方梳头还是女方梳头,都需要边梳头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第七步:吃汤圆

梳完头后就要吃汤圆,吃汤圆并不只是新郎新娘吃,而是在女家和男家的人都需要吃,而且吃的汤圆数量要双数,凑个好意头,意味着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正婚礼,第一步:接新娘

吃完汤圆后婚礼前一天需要做的就做完了,接下来就是婚礼当天了。在结婚当天第一件要做的是接新娘。接新娘前要选定一个吉时上门接新娘,在接新娘前新郎和兄弟们需要装饰花车,新娘和姊妹们就换好服饰并做好游戏准备。接新娘是婚礼当天最好玩的,姊妹们将新郎和兄弟们挡在大门外索要利是,讨价还价是这一关的关键。索要到开门利是后一关是新娘的房门,姊妹尽情出条件让男方完成,等男方满足女方的条件后才会开门让新郎接新娘。

第二步:找红鞋

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一般姊妹会将红鞋放在房间不显眼的地方让男方找,以增加难度。

第三步:敬茶

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敬茶的过程一般是大襟姐手捧茶盘,递给新娘新郎,茶盘只放两个杯子。

第四步:出门、撑红伞

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寓意开枝散叶,出门时一般由男方放礼炮,姊妹们在旁边对着新娘撒花瓣。而且要注意的是伴娘和姊妹们走路时不能超过新娘。要走在新娘身后。

第五步:绕吉祥路

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特意绕着市区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听吉祥之名的路,而且不能走回头路,新郎到女方家里接新娘,来回行走的路线不能一样,也就是不能原路返回。这叫做转运。而广州的是路线不能相同,最好是绕得越远越好。

第六步: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到达男家后,先是拜天地,然后拜祖先上香,最后拜家翁家姑。新人先是敬爷爷父母,然后就是舅舅。广州有句俗话“天上舅公地上雷公“意味着舅舅是很大的长辈,需要先敬茶给舅舅然后再按照亲戚的辈分顺序敬茶,一般是先父亲的亲戚再到母亲的亲戚。

之后就是婚礼的举行、.敬客和入洞房这部分各个地区都差不多。

婚礼后:回门

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满族婚嫁习俗 篇3

所谓拴婚是本人的婚姻并不由本人来决定,而是由别人来决定。这里的别人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满族人来讲,因为八旗组织的存在,因此八旗子弟的婚姻必须经由八旗管理部门的审批,这个满族延续3的传统就是拴婚。

拴婚最突出的时期是在八旗军入关之前,而它的产生则是在八旗制度产生之时。努尔哈赤与“佟百万”之女佟春秀的婚姻是为了获取经济支持,后来努尔哈赤又娶叶赫首领扬吉奴的女儿,则是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包括皇太极的婚姻,皆是政治联姻的产物。那么说,在那个时代,满洲(女真)社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占有欲与夫权思想的结合,就是把女子包括孩子看作是成年男子资本的一部分,女性没有相对的地位。

体现在当时的八旗民间,则是八旗子女的婚姻必须上报各牛录章京(佐领),这是严格的规定;而贵族子女则要上报给各主旗贝勒。换言之,光是父母同意是没有用的,婚嫁已经成了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直到八旗入关方有改善,但直到清末,旗人间的婚嫁还是需要上报给佐领的,虽然只是走个形式,但却以成了传统。

拴婚的基础是建立在满洲建国初期(后金--大清)的私有制与奴隶制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这种制度也是与满洲八旗制度所相符合的,虽然成为旗人社会的一种婚嫁传统,而且是基于一定的政治机遇,但客观上不能否认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扼杀了人们婚姻爱情的自由。比起女真时代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的风俗,是一个历史巨大的跨度。

2,收继婚

收继婚也是满族历史上的一大历史特色,集中体现在太祖朝,其在满洲贵族中则在有清一代不时也有出现。

所谓收继婚,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还包括直到解放时期还流行在东北农村的“童养媳”。

对“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理解这里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对“其母”的理解,“其母”不是儿子的亲生母亲,而且多为年纪要比自己还小的后母。另一点的理解则是,这一传统的由来已久――“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道,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由此可见,在满洲传统观念中,不能把自己家族的寡妇“收养”照顾,就是让外人家笑话。实际上这里的“收养”即是婚嫁。举个例子,《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晚年虑及后事的安排“我曾说过,我本人死后,想把我的小儿子们和大福晋给大阿哥优厚收养”这实际是表明一种所属关系的转变。

皇太极则在天聪五年(1631年)颁布谕旨,对收继婚永行禁止。原因是受到中原汉族文化中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后来这一传统在满族人社会无论民间还是贵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载淳则是娶了孝哲后姑侄俩。

3,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似乎是封建社会或者阶级社会的一项附带产品,满族社会也不例外。这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从清初到清末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牢不可破。八旗贵族只能在其间或者在官员子女中相互选择,对于诸申(自由民)、阿哈(奴隶)及一般“老百姓”则不予考虑。

4,指腹为婚

如果考证的没有错误,那么中国历史上的“指腹为婚”则是金代女真人的专利,后来流传到了汉人间。《大金国志》载“金人旧俗,多指腹为婚姻。即长,虽贵*殊隔,亦不可渝。”

但“指腹为婚”并非在女真人中广泛流行,与其同一时代的,作用相当的女真人主要的婚嫁习俗则是“相看”

5,相看

相看就已不只是满族婚嫁习俗的历史特征,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所谓相看,又称看门户,就是指男方家的主事妇人到女方家去看看姑娘,女方家的主事妇人再到男方家去看看小伙子。如果双方都同意,男方家则要留女方家来相看的妇人吃顿饭。这样就算双方都同意,婚事就可以定下了。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 篇4

传庚——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拜堂与闹房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篇5

本资源来自:山西生活门户 山西生活频道 http:// 欢迎山西以及全国朋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婚姻礼仪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

(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上一篇:低碳环保顺口溜下一篇:扬正气颂清廉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