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档案管理复习纲要

2024-06-27

文书档案管理复习纲要(精选4篇)

文书档案管理复习纲要 篇1

《文书档案管理》复习内容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 文书的概念及其内涵。

本课程所用教科书的定义为:

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为一定目的而形成和使用的、具有特定格式的应用性文字材料。简言之,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应用性文字材料。该定义的内涵:

文书是文字材料的一种。与图书、报刊、档案一样,是从属于“文献”的种概念。从文书的实际看,这里的“文字”不限于“语言的记录符号”,应理解为“书写的痕迹”,即除声音和活动影像之外的文字、表意符号、图表图形和标记等记录方式。

文书有特定的格式和明确的授受关系。

文书具有应用性,属应用文范畴。对“应用性”的理解不能太宽泛,应用于具体事务的文字材料才是文书。

文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一般图书报刊不同,文书是处理具体事务的工具,有明确的“办事”目的,有特定的对象和明确的作用范围。

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是行为主体处理具体事务的自然结果。这里的“行为主体”指文书的责任者、发布者,即文书的“作者”,又叫“行文名义”。它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也可以是个人或家庭。“行文名义”才是文书的真正作者,而执笔写作的人倒未必是“作者”。所以,文秘人员不是公文的作者。

文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文书有政治性、机密性和知识性等一般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p.7)

现实性。文书是“现实”的。行为主体的现实活动是文书产生的根源,文书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执行性。文书是“必须执行”的。文书是行为主体依据法定权利和责任处理事务的工具,受国家法律保障,必须被执行。

现实执行性。文书的“执行”有一定的有效期。工作完成或问题解决,文书的执行即告终止

文书的特点。

文书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使用极为广泛,品种繁多。概括地说,文书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法定的作者。所谓法定的作者,即发文的名义。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条例、章则、决定等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和组织。这些法定的机关与组织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制发相应的公文。以机关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公文,代表了其所在的机关、单位,因而也是法定的作者。享有公民权的个人是私人文书的法定作者。

2、法定的权威和效力。文书的法定权威和效力,来源于法定的作者和其法定的权利,如果不具备或者超越了这种法定性,也就失去权威和效力。

3、特定的程式。程式,即规程法式。文书,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具有规范的程式,包括使用文书的种类和格式及文书的处理程序。文书的特定程式是文书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名词解释:法定作者。

所谓法定的作者,即发文的名义。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条例、章则、决定等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和组织。

文书、文件、公文的联系与区别。

文书、文件、公文是文书学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常用术语。“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公文”一词始见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而“文件”一词大约在清末才出现。在多数情况下,文书、文件的同义语;公文是文书(文件)的一类,如“公务文书”“私人文件”。

文书(或文件)与公文的关系比较清楚,文书与文件关系则复杂些,主要是对于二者的外延大小有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文书的外延大于文件。理由是文书既包括一般意义的文件,还包括簿册、报表、台帐等等。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件的外延比文书大。理由是文书通常指书面的文字材料,而文件还包括非文本的、非文字的材料,如音像文件、电子文件。

现在一般不以外延、载体形式区分文书、文件。随着现代社会文书制作材料的扩展和记载方式的变化,文书和文件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

文书既指“物”(文字材料),也指“人”(职务)。而文件仅指“物”。

在指“物”的时候,文书是不可数的集合概念,不能以数量词修饰。文件是可数的具体概念,如某一份或若干份文件。

使用习惯上的区分。在“中央文件”“红头文件”“一号文件”“文件袋”“文件柜”中均不说“文书”。在“文书工作”“文书人员”“文书档案”中均不说“文件”。

档案的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自身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经过系统整理,作为历史记录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书。

这一定义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是文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文书转化为档案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办理完毕的文书才能作为档案保存;第二,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档案就是经过整理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书。文书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书的组合。

档案是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文书的作者未必就是档案的形成者。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书的物质存在形式决定了档案的物质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形式还会发生变化。

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文书是行为主体在自身的职能活动中形成的,由文书转化而来的各种转化而来的档案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迹和凭证。

文书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

文书转化为档案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办理完毕的文书才能作为档案保存;第二,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档案就是经过整理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书。文书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书的组合。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档案与文书一样,具有政治性、机密性、知识(信息)性等一般属性,其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参见教科书p.8)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首先是由档案的前身——文书的形成特点决定的。文书产生于行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这种实践的“连带产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其次,还决定于档案的形成特点。文书是随着人的实践交错地陆续地产生的,信息难免“散乱”,而经过整理转化为档案,就成为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历史得以清晰地“记录”和保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档案比文书更系统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宝贵的史料。原始记录性不仅使档案区别于图书、报刊等,也区别于文书。

档案的特点。

1)信息的系统性。档案是对有关文书、信息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以后形成的,不经过系统整理的 2 零散的信息材料,不能以其为档案。档案要经过整理分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起来形成案卷或案盒,以便于保管和查找利用。

(2)保存的选择性。不是所有的文书材料都能转化为档案,必须是日后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书,才能转化为档案。因此,对文书材料的鉴别、选择就成为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另一方面,这种鉴别和选择必须保持历史的原貌,保持原始的记录性,不可修改添加或者缩减,这就同其他图书、资料、情报有所不同。

档案的基本价值、现实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价值

1.凭证价值 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凭实据。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是历史的真迹,可靠性强,因此,具有不容置辩的证据作用,往往具有法律效力。

2.情报价值 档案是以往社会活动以及各项工作的经验成果,对于现实工作的查考、总结经验和科学研究、历史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档案保存的年代愈久,也就愈珍贵,对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就愈大。

(二)现实作用

基于档案的两大价值,档案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现实工作、社会活动的查考依据。(2)历史的凭据。

(3)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按载体分类,档案有哪些类别?

按档案载体形式分类,有石刻档案、泥版档案、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纸草档案、羊皮档案、蜡版档案、棕榈叶档案、桦树皮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等。

国家档案全宗的构成。

文书与档案的联系和区别。试结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加以说明。第二章 文书档案的起源和流变 文书档案诞生和发展的三个条件。纸张何时成为文书的主要载体? 第三章 文书工作概述 文书工作内容的三大环节。文书工作的基本任务。文书工作的基本原则。文书工作的要求。

第四章 文书的形成 名词解释:公务文书 公文的作用。

按使用范围划分,文书有哪四类?

写出国家行政机关13种法定性公文的名称。名词解释:通用文书;专用文书。

按来源划分,文书有哪几类?按行文关系划分,文书有哪几类?按文件密级和阅读范围划分,文书有哪几类?

文书种类的选用依据。

简述公文格式标准化的意义。什么是公文格式? 公文文面组成要素分为哪几部分? 公文眉首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发文字号的构成。

公文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什么是公文标题“三要素”? 公文版记的组成要素。主题词的概念。

文件标注主题词的作用。草稿的含义和种类。定稿的含义和特点。正本的含义和种类。

副本的含义及产生原因。文书语言表达的总要求。

文秘人员草拟公文的主要步骤。

第五章 文书的处理 名词解释:行文制度。行文关系及其实质。什么是“隶属关系”? 简述部门行文规则。简述联合行文规则。简述请示的规则。

文书处理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名词解释:拟稿。

简述核稿的“六查”内容。收文处理程序有哪些环节?

什么是“拟办”?有什么要求? 名词解释:注办。

文书整理归档中以“件”取代“卷”的优点。文书整理归档的重点。

无需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有哪些?

文书整理归档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文书整理归档的步骤有哪个环节? 归档制度的基本内容。第六章 档案工作概述 阐述: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性、服务性。档案管理业务包括哪几个环节? 档案工作的原则。

怎样理解“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档案室及其类型。档案室的作用。

名词解释:档案馆。第七章 档案的收集与鉴定 什么是“档案的收集工作”?

简述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有哪些?

什么是档案保管期限表,它有哪些类型? 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结构。

第八章 档案的整理与保管 全宗概念及含义。全宗构成者的条件。机关全宗的补充形式

名词解释:联合全宗;汇集全宗(全宗汇集);档案汇集。名词解释:全宗群。

全面的整理工作包括哪些工作环节? 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一般方法、复式分类法都有哪些? 案卷(盒)目录的结构、内容及作用。档号的构成。

保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全宗盒(卷)的概念,作用。

第九章 档案的检索与利用 档案的检索,是指对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查检的过程。档案的利用,又称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职能。

名词解释:档案著录;档案标引。名词解释:《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按编制方式分,检索工具有哪些种类?

名词解释:案卷文件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文号索引;人名索引;全宗指南。

什么是档案的直接利用?有哪些具体方式? 什么是档案的间接利用?有哪些具体方式? 什么是“开放档案”?它有什么意义? 开放档案的方式有哪些?

考试题型: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名词解释 技能题 简答题 阐述题 ※参考各章后附的同步练习。

文书档案管理复习纲要 篇2

一、复习及考核原则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文秘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本课程平时的学习应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和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为依据(在网上均可查到),期末复习则要求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二、复习内容(一)重点章节 第一章 文书和文书学

第二章 文书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原则 第四章 文书工作的素养 第五章 收文处理程序 第六章 发文处理程序 第七章 文书的管理和利用 第九章 文书的立卷

第十章 文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第一节文书工作“四化” 的含义、内容和要求;第二节实现文书工作“四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二)重点问题 导言

文书学的特点 第一章 文书和文书学 1.文书的概念 2.文书的类别

3.公务文书的概念和特点

4.公务文书的行文制度(行文关系、行文方向、行文规则)5.公务文书的格式

6.公务文书的种类(通用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概念)7.文书学的概念

第二章 文书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原则 1.文书工作的性质 2.文书工作的总任务 3.文书工作的具体任务 4.文书工作的原则 第四章 文书工作者的素养 1.政治思想素养的包括的主要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3.业务工作素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收文处理程序 1.收文的概念

2.收文处理总程序所包括的主要环节 3.签收的概念、范围 4.拆封的概念 5.收文登记的作用

6.收文不登记和不登记的范围 7.翻印的概念 8.分发的概念 9.传阅的概念 10.阅文的概念 11.拟办的概念 12.批办的概念 13.承办的概念和要求 14.催办的概念 15.办复的概念 16.注办的概念 17.暂存的概念

第六章

发文处理程序 1.发文的概念

2.发文处理总程序所包括的环节 3.拟稿的概念 4.主题词的概念 5.拟定主题词的要求 6.会签的概念 7.核稿的概念 8.呈批的概念 9.签发的概念

10.编发文字号的概念、原则和要求 11.发文登记的概念 12.用印的概念 13.封发的概念

第七章

文书的管理和利用 1.文书管理的概念 2.文书管理的任务 3.文书管理的原则 4.文书清退的概念 5.文书销毁的概念 6.文书利用的概念 7.文书利用的方法 第八章

专用文书管理 1.信访文书的概念 2.会计文书的分类 第九章

文书的立卷

1.文书立卷的概念、原则和要求 2.平时归卷的概念 3.年终立卷的概念

4.文书立卷阶级所包括的主要环节 5.立卷类目的概念、构成和作用 6.组合案卷的概念 7.卷内文件的排列方法 8.案卷标题的概念和构成 9.编号定卷的概念

第十章

文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自动化 1.文书工作规范化的内容和要求 2.文书工作制度化的内容和要求 3.文书工作科学化的内容和要求 4.文书工作自动化的内容和要求

三、复习范围

(一)填空

1.文书是以()处理的()的凭证性工具。

2.从文书的形成和使用上划分,文书可分为()和()两类。3.公务文书是()的主体。

4.现行公文按照行文方式可分为()、()、()。5.公文的行文方式有四种:()、()、()、()。

6.文头一般由()、()、()、()、()、()等部组成。7.公文的正文部分一般包括()、()、正文、()、发文机关、()、机 关印章等项目。

8.文件的密级有()、()、()之分。9.附件标题应置于()之后,()之前。10.公文发文日期应以()或()的日期为准。11.按公务文书的性质及其使用范围的不同划分,可将我国现行的公务文书分 为()公文、()文书、()文书。

12.文书工作是指除文稿起草外的文书()、()、()等工作。13.文书工作具有()、()、()、()、()、()等性质。14.文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5.我国文书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一种是()。16.文书人员的素养包括()、()、()三方面。

17.收文处理程序的收进阶段主要包括()、()、()、()、()、()等六个环节。

18.收文处理程序中的签收的任务主要包括:()、()、()。19.收文登记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和()作用;(2)()和()作用;(3)()和()作用;(4)()和()作用。

20.收文登记的形式主要有()登记和()登记法两种。21.对外机关来文来电的办复有多种形式,比较常用的有:()、()、()、()。

22.收文处理程序的制文阶段主要包括()、()、()、()、()、()和()七个环节。

23.发文处理程序的制发阶段主要包括()、()、()、()、()、()、()和()等八个环节。

24.在构成发文处理工作的七个环节中,拟稿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25.公文的主题词有三个特点:(1)()性;(2)()性;(3)()性。144 26.会签工作一般由()负责。

27.对文件传递运转过程进行管理,重点要把握()关、()关、()关、()关。

28.机关对文书材料利用的形式主要有五种:()、()、()、()、()。204 29.文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30.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由()、()和()三部分组成。278 31.文书工作的“四化”指文书工作的()化、()化、()化和()化。

(二)选择

1.翻印上级党委的文件,应由()批准。

(1)印制机关

(2)本机关领导

(3)保密委员会 2.发文的原稿(1)立卷。

(1)应与正卷一起

(2)应与正卷分别

(3)不必 3.立卷机关的工作总结,应将其立在()卷内。

(1)立入永久卷内

(2)立入长久卷内

(3)不予立卷 4.立卷机关的工作总结,应将其立在()卷内。

(1)永久

(2)长期

(3)短期 5.文件的行文时间应以()为准。

(1)起草时间

(2)签发时间

(3)印制时间 6.文件的附件标题应标注在()。

(1)文件末尾

(2)发放范围之后

(3)正文之后 7.机关领导同志签署文件要用()。

(1)钢笔或毛笔

(2)铅笔

8.收文处理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是()。

(1)拆封

(2)催办

9.为文件编发文字号,应在()。

(1)核稿之后

(2)签发之后

10.文书利用工作的关键是()。(1)方便利用者

(2)制定借阅制度

11.收文处理工作关键性环节是()。

(1 签收和办复

(2)登记和拟办

12.发文处理工作的关键性环节是()。

(1)拟稿和审阅

(2)签发和加印

13.为文件编发文字号,应在()之后进行。

(1)核稿

(2)签发

14.收发文登记最好使用()。

(1)卡片

(2)簿记帐

15.立卷机关的长远规划应立在()卷内。

(1)短期

(2)长期

16.批办工作一般由()承担。(1)(1)文书部门负责人(2)(2)机关主要领导人

(3)机关主管领导和文书部门负责人

17.分发文件“三主”优先原则中的“三主”是指((1)主要领导、主要承办人、文书部门主要负责人(2)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业务主管部门(3)主管领导、主要领导、主要承办人 18.发文字号的年代号在发文字号的()。

(3)圆珠笔

(3)办复

(3)校对之后

(3)保密

(3)拟办、承办和催

(3)拟稿和核稿

(3)校对

(3)二联单

(3)永久)。

(1)最前边

(2)最后边

(3)中间 19.收文处理总程序由收进阶段和()构成。

(1)制发阶段

(2)立卷阶段

(3)阅办阶段 20.一些小机关,因文件不多,一般采用()登记法。

(1)总流水

(2)分类流水

(3)口取纸分类 21.文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1)文书的处理

(2)文书的管理和利用

(3)文书的立卷和归档 22.催办的主要任务是对文件的()进行催促。

(1)传阅

(2)承办

(3)办复 23.单位1990年形成的1991年~1995年五年规划,立卷时应立在()的卷内。

(1)1990

(2)1991

(3)1995 24.凡在相当长的时期机关工作需要查考的文件,应列入()保管范围。

(1)短期

(2)永久

(3)长期 25.编目即编写(1)。

(1)案卷内目录

(2)案卷移交目录

(3)立卷条目 26.发文字号由()三部分组成。(1)发文机关全称、发文年号、发文序号(2)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号、发文序号(3)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号、印制序号 27.发文日期应以()为准。

(1)公文起草时间

(2)公文印制时间

(3)领导签发时间

28.主题词通常由切中文件主题的()组成。

(1)完整句

(2)几个词汇或词组

(3)几个词或名词性词组

29.文书的管理和利用是文书工作的()。

(1)中心环节

(2)经常性工作

(3)终结环节 30.翻印汇编党内文件,须经()。

(1)制发机关批准或授权(2)机关主管领导批准

(3)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31.()是制文阶段的关键性环节。

(1)核稿

(2)签发

(3)会签 32.封发文件时,()发文通知单。

(1)应同时装入

(2)可不装入

(3)重要文件应装入 33.本机关形成的工作计划、总结,应列入()卷。(1)长久

(2)长期

(3)短期 34.某单位1993年年末形成的请示文件与上级机关1994年年初对该请示的批复,立卷时应立在()卷内。

(1)1993

(2)1994

(3)请示内容完成的

35.“往来文书”只用于()。

(1)平行机关商洽工作形成的一般问文和复文(2)上下级机关的请示与批复(3)所有有往来关系的文件

36.公文副本具有与正本()的效力。

(1)同等

(2)相近

(3)不同 37.发文字号应由()统一编写。

(1)文秘人员

(2)部门负责人

(3)机关领导人 38.发文登记卡的形式多样,目前使用最广的是()。

(1)卡片登记

(2)活页登记

(3)帐簿登记 39.文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文书的()。

(1)形成 (2)处理

(3)立卷 40.文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3)。

(1)便于分类

(2)便于保密

(3)便于阅读和利用 41.文书工作的最后一个程序是()。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3)文书立卷 42.凡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机关工作中需查考的文件,在立卷时应列入()保管范围。

(1)永久

(2)长期

(3)短期 43.文书立卷应以()的文件为主。

(1)本机关形成

(2)外机关发来

(3)需经常查阅 44.1994年末制发的请示及1995年初制发的批复,在立卷时应将其()。(1)立入1994年卷

(2)立入1995年卷

(3)分别立卷 45.收文较多的大机关一般采用()登记法。

(1)总流水

(2)分类流水

(3)口取纸流水 46.文件处理的核心和关键性环节是()。

(1)拟办

(2)批办

(3)承办 47.发文程序的制文阶段的关键环节是()。

(1)核稿

(2)签发

(3)呈批 48.文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文书的()。(1)形成

(2)利用

(3)立卷 49.销毁文书()履行审批手续。

(1)必须

(2)有时需要

(3)一般不必 50.上级或下级机关制发的工作总结,在立卷时应立入()卷内。(1)永久

(2)长期

(3)短期 51.文书的年终立卷放在()最为适宜。

(1)一年之末

(2)下一年的第一个月

(3)下一年的二三月份 52.在作收文处理时,可不登记的文件主要有()。

(1)上级机关的来文(2)下级机关的来文

(3)各种公开发表的文件 53.对翻印或复习的上级文件,用后应()。

(1)及时收回并予以销毁(2)妥善保存

(3)上交发文机关 54.列入长期保管的文件的保管期在()。

(1)十年~二十年

(2)十五年~二十年

(3)十六年~五十年 55.1994年底制订的1995年的工作计划,在立卷时应立入()。(1)19994年卷

(2)1995年卷 56.厚薄适中的案卷一般为()。

(1)二、三十页

(2)五、六十页

(3)二、三百页 57.上行文是()。

(1)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2)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发送的公文(3)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往来文件 58.紧急时限通常标在(1)。(1)文件首页左上方,密级下方(2)文件首页右上方,密级下方(3)文件首页左上方,印制序号下方 59.附件标题应置于()。(1)正文之后,发文机关名称之前(2)正文之后,印制版记之前(3)发文机关之后,主题词之前

60.文书工作的()是文书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的重要性质之一。(1)机要性

(2)时限性

(3)规范性 61.机关的大量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公文来体现的。(1)阅知

(2)制发

(3)承办 62.本机关对所管辖干部的一般任免、奖惩材料,应列入()。(1)永久

(2)长期

(3)短期 63.上级机在对本级机关请示性文件的批复,立卷时应()。(1)与请示分别立卷

(2)二者立为一卷

(3)不予立卷 64.拟稿是()行为过程。

(1)会商征求意见的(2)政策和文字把关的(3)拟制文件的 65.案卷封面所填写的机关名称是()机关的名称。(1)发文

(2)收文

(3)立卷 66.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是按照行文()划分的。

⑴ 方式 ⑵ 方向 ⑶ 关系

67.在一定工作部门或业务领域,根据某种特殊需要使用的公文成为()。

⑴ 事务文书 ⑵ 专用文书 ⑶ 业务文书 68.主要领导人优先、主管领导人优先、业务主管部门优先的“三主原则”是()。

⑴ 承办的原则 ⑵ 分发的原则 ⑶ 会签的原则 69.文书短期保管的年限是()。

⑴ 3年、5年、15年 ⑵ 8年、10年、20年 ⑶ 5年、10年、15年 70.()是文书工作“四化”的基础。

⑴ 规范化 ⑵ 制度化 ⑶ 自动化 71.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由()组成。

⑴ 发文机关名称、内容、文种 ⑵ 发文机关名称、发文字号、文种 ⑶ 发文机关代字、发文顺序号、文种

72.从文书的形成和使用上划分,文书可分为()两大类。

⑴ 通用公文、事务公文 ⑵ 专用公文通用公文 ⑶ 公务文书、私人文书 73.收文登记最好用()。

⑴ 卡片 ⑵ 簿记帐 ⑶ 二联单 74.文件行文时间以()为准。

⑴ 起草时间 ⑵ 印刷时间 ⑶ 签发时间 75.主题词是()。

⑴ 代表文件内容特征的词或词组 ⑵ 代表文件归属类别的关键词或词组

⑶ 代表文件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最关键的词或词组

(三)名词解释 1.文书 2.文件 3.公务文书 4.公文格式 5.专用文书 6.文本 7.文书学 8.收文 9.拟办 10.分发 11.批办 12.承办 13.催办 14.办复 15.注办 16.拟稿 17.主题词 18.会签 19.核稿 20.签发 21.清退 22.文书立卷 23.平时归卷 24.立卷类目 25.下行文 26.拆封 27.年终立卷 28.信访文书 29.文稿

(四)问答 1.文书工作的性质 2.文书工作的具体任务 3.文书工作的作用 4.文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5.文书工作者应具备的业务素养 6.怎样才能填好收文处理的拟办意见? 7.怎样拟定公文主题词? 8.核稿的任务

9.文书管理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10.文书管理的原则 11.文书利用的方法 12.文书立卷的原则是什么? 13.怎样根据文件自身特征立卷? 14.怎样“照顾文件的保存价值立卷”? 15.文书、公文、文件的异同 16.分发的原则

(五)技能测试(限定文件组卷)要求:

1.组卷2.说明组卷特征3.拟定案卷标题 内容:

将下列各组文件组成两卷,说明各卷的组卷特征,并拟定案卷标题。第一组:

1.××广播电视大学为订购《文书学》教材发给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函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发关于“文书学”课程平时作业的通知

3.吉林人民出版社就订购《文书学》教材一事给××广播电视大学的复函 4.××省广播电视大学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下发文书学课程平时作业的通知》的通知

5.××市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将“文书学”课程平时作业发给教学班的通知 第二组:

1.××大学关于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请示 2.××市人事局关于人才流动问题的若干规定 3.××大学关于人才流动问题的报告

4.××省教育委员会就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问题给××大学的答复 5.××大学关于人才流动问题的情况反映 第三组:

1.××大学关于学生实习问题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函 2.××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学生实习问题给××大学法人的复函 3.××大学学生实习意见

4.××大学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5.××大学关于当前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6.××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 第四组:

1.××省电大关于涉外文秘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2.××省电大校长在建校××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 3.××省教委副主任在电大建校××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4.××省电大教授在××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摘要)5.××省电大关于设立涉外文秘专业的请示 6.××省教委关于同意省电大开办涉外文秘专业的批复 第五组: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通知 2.××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力度的指示 3.××县教育局关于请求拨款维修小学危旧校舍的函 4.××县教育局关于本地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情况反映 5.××财政局关于拨款维修小学危旧校舍问题的复函 第六组:

1.××出版社关于适当提高外编人员报酬的请示

2.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禁止买卖书号的通知 3.××省新闻出版局关于提高外编人员报酬问题的批复

4.××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严厉查处买卖书号行为的决定 5.××出版社关于买卖书号问题的自查报告 第七组:

1.××省电大关于订购××年秋季用书的函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召开全国电大工作会议的通知 3.全国电大工作会议纪要

4.国家教委副主任×××在全国电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省电大校长在全国电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6.××省新华书店关于订购××年秋季用书问题的复函 第八组:

1.××省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2.××省副省长在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大学关于招收自费生试点情况的报告

4.××省教委主任在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5.××省教委关于普通高校扩大招收自费生的通知 6.××省教委××年招收自费生计划 第九组:

1.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定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积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决定 3.吉林省教委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

4.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积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意见 5.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通知

6.中共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关于在大学生中积极发展党员的通知 第十组: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召开文书学等15科教材编写会议的通知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一九九五年上半年期末考试的通知

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召开文书学等15科教材教学大纲研讨会的通知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召开文书学等15科教材审定会议的通知 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一九九五年下半年期末考试的通知 6.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一九九五年上半年期末补考的通知 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一九九五年下半年期末补考的通知 第十一组:

1.国家教委关于实行教师工作量的办法

2.某省电大关于开办涉外实用文秘专业的调查报告 3.某省电大关于开办涉外实用文秘专业的请示 4.某省教委关于实行教师工作量的实施细则 5.某省电大关于开办涉外实用文秘专业的教学计划 6.某省电大关于实行教师工作量的具体方案 第十二组:

1.某省人民政府就搞好鲅鱼圈总体经济开发工作给××市人民政府的指示

2.某省外事办公室关于召开全省外事工会会议的通知 3.某省外事办公室关于召开全省外事工会会议的请示 4.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召开全省外事工会会议的批复

5.某省人民政府就鲅鱼圈月亮湾商业区建设问题给××市人民政府的指示 6.某省人民政府就鲅鱼圈金融事业建设问题给××市人民政府的指示 第十三组

1.××省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请求继续进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函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省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请求继续进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复函

3.××省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请求继续进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4.××省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请求拨款维修危旧校舍的函 5.××省财政厅关于拨款维修电大危旧校舍问题的复函 第十四组

1.1.某省民办大学涉外文秘专业教学计划 2.2.某省民革关于创建民办中山大学的请示 3.3.某省教委关于同意创建民办中山大学的批复 4.4.某省民办大学餐旅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5.5.某省民办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教学计划 6.6.某省民办大学计算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 第十五组 1.1.辽宁省进出口公司关于沈阳经济开发区对外贸易情况的调查报告 2.2.日本株式会社关于罗纹钢定货问题给沈阳市金属材料总公司的函 3.3.辽宁省进出口公司关于大连经济开发区对外贸易情况的调查报告 4.4.辽宁省进出口公司关于营口经济开发区对外贸易情况的调查报告 5.5.沈阳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关于罗纹钢定货问题给日本株式会社的复函 6.6.日本株式会社关于罗纹钢定货问题给沈阳市金属材料总公司的复函 第十六组

1.1.辽宁电大关于在东北地区联合开办实用文秘专业给黑龙江电大的函 2.2.辽宁电大关于在东北地区联合开办实用文秘专业给吉林电大的函 3.3.黑龙江电大就在东北地区联合开办实用文秘专业给辽宁电大的复函 4.4.辽宁电大直属分校关于涉外实用文秘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给大连市外事办公室的函

5.5.辽宁电大直属分校关于涉外实用文秘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给沈阳市外事办公室的函

6.6.吉林电大就在东北地区联合开办实用文秘专业给辽宁电大的复函 7.7.沈阳市外事办公室就涉外实用文秘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给辽宁电大直属分校的复函

8.8.大连市外事办公室就涉外实用文秘专业学生实习问题给辽宁电大直属分校的复函

四、考试题型

1.填空题

20% 2.选择题

10% 3.名词解释

20% 4.简答题

20% 5.技能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复习纲要 篇3

一、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基本发展规律。

1.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1)近现代中国长期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蹂躏和奴役,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2)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斗争不息、战斗不止,是一个最终赢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国家。(3)近现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成功的典范,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走向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2.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启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社会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精华,中国人民最重要而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综述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在英军停泊于南京江面的旗舰“康沃利斯”号上无条件签字投降。中英《南京条约》是近现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开始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中国丧失独立和主权,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勾结外国侵略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支柱

第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入造成中国社会的混合经济,形成衰落而不败的封建自然经济,与生而不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存的局面,形成复杂的阶级结构

第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与半统治,造成中国的长期分裂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第五、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大批破产,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为: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将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救亡图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面临的神圣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严复译著《天演论》,发出警告。孙中山号召:“振兴中华!”。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破天荒地以法令形式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2.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3.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4.没有阶级分析的观念,不能正确区分敌友。

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洋务运动的宗旨:1.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方式:求强——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某些发展;2.打开人们的眼界;3.转变某些社会风气和观念。

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1.封建性;2.腐朽性;3.依赖性。金钱买不来现代化。

19世纪90年代,代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形成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内容)①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维新派认为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求存自强。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认为这些要求是“治国之大经”。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坚持科举八股;维新派认为要救国必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意义)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戊戌变法的序幕随之拉开。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8年,光绪皇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推行新政。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因和教训: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灾难进一步加深;封建压迫剥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领导的爱国运动兴起。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1905年,中国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它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覆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民主之心,共和之心,深入人心。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人们思想进步的闸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北洋军阀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依附革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

1913年3月,袁世凯买凶刺杀宋教仁。上海血案表明西方议会民主、政党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

1915年,袁世凯称帝,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83天皇帝梦。

1917年7月,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孙中山力图依靠南方军阀实现民国共和制度,但是南北军阀一丘之貉,护法失败。它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对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所以它是失败的。

帝国主义、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从外部和内部绞杀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足:

1.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的斗争:①1913年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②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③1915年,在孙的“民主共和”旗帜下,蔡锷等开始的护国运动迫使袁取消帝制;④1916年发起护法运动,1917年成立护法军政府,挥师北伐失败。⑤总之,孙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给我们的主要启迪:①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斗争,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能毁灭中国的根本原因。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但因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③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但它有两面性,无法担负起领导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这个革命需要新的先进阶级来领导,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⑤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产生最贴近的参考意义

综述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它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榜样。俄国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公开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 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二半社会”道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并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种基本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因为:(1)帝国主义反对;(2)民族资产阶级软弱;(3)中国反动统治残暴;(4)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拥护。

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只有两个:或者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最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标志:

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内容:(1)提倡民主。(2)提倡科学。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迅速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五四运动发生的新时代与社会条件:(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形成新的社会革命力量;(2)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的革命以巨大的鼓舞和推动;(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意义(特点):(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运动。(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结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人物类型:①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②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杨匏安等。③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920年8月,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树立起来。

1920年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特点:(1)思想理论基础好,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2)工人阶级基础好,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大山压迫,有坚强的革命性;(3)党的自身建设艰巨而长期,任重而道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党成为中国革命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制定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此有了发动群众的新的革命方法;中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国民党政权统治全国后的性质、表现及主要方法:①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②实行***和军事独裁统治。(方法):①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组织。③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④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9月9日,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2月11日,叶剑英等在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1)农村革命备受责难。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看,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农村革命被视为离经叛道;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2)城市起义失败被迫转移农村。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相继失败,起义部队逐渐转移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结合,发动、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3)农村革命大有作为。革命队伍在农村站住立稳,发展壮大。农村革命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革命者前往农村,农村革命力量的壮大又进一步改变人们的认知。1929年9月,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4)毛泽东做出特殊贡献。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定位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先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革命政权应当到农村去发展,可以在农村存在。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重要方式。中国革命的高潮必须在星火燎原的过程中到来。(5)与党内主观主义错误斗争。当时,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6)中国革命实践进一步验证农村革命的正确性。到1930年初,建立赣南、闽、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湘赣等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7)基本结论。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成为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浓厚的左倾情绪没有认真清理;(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3)有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缺乏;(4)对中国的历史状况、社会状况、革命特点、革命规律不了解;(5)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等等。总之,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遵义会议意义:(1)结束王明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2)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胜利及其伟大意义:(史实):①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北上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意义):红军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⑥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一战后,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整个东三省。自此,日本拉开大规模侵华的序幕。到1937年,日本已制订出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占领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作战计划,并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侵占全中国,是日本既定的国策。

日本在占领区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同时,在侵略和殖民统治中国的过程中,日本犯下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神圣的民族战争。

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战争:(1)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宣战,号召工农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中共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2)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党在莫斯科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3)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十年内战局面结束。1937年9月23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的路线,就是人民战争的路线。1937年8月,中共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全面抗战路线具体化。(2)持久战方针。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3)把游击战放到战略的位置。游击战是全民的抗战,是要把敌人消灭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既是广泛的群众战争,又是以正规军团为骨干的游击战争。(4)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为了巩固统一战线,提出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基本原则。(5)抗日根据地与民主政权的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搞文化建设,加强干部教育。根据地形成政治民主、政府廉洁、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6)推进敌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7)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系统阐明,开展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毛泽东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关键阶段: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只要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实施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持久坚持胜利的抗战路线,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游击战战略战术等。②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全民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如中共党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惜牺牲,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决维护统一战线,得到全国人民的同情和信任;同时高举抗战旗帜,以英勇顽强有效的对日斗争的胜利,增强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③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地历史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既不否定一切,也不肯定一切,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战略防御阶段:首先肯定。国民党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抗战,承担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消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消耗日军大量的物力、财力,粉碎了日军迅速征服中国的计划。国民党正面牵制日军三分之二的主力,在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展开,保证了敌后根据地的顺利建立。其次否定。除台儿庄等个别战役取得胜利外,国民党主要是退却、失败。原因: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战略指导方针严重失误。企图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来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的消极防御战略。

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首先否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1939年初,制订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开始消极抗战。为此,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同时,国民党进一步加强独裁统治,政府日益腐败。军心民心溃散。由此导致1944年-1945年的豫湘桂战役惨败,丧师失地。其次肯定。国民党始终没有放弃抗日的旗帜,并取得一些局部抗战的胜利。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出兵远征缅甸,积极支援盟军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及其基本经验:(范例):①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②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③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战争。④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1)大团结是力量源泉;(2)爱国主义是精神动力;(3)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力量;(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

1945年8月25日,中共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周恩来、王若飞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6月,为确立独裁统治,国民党以近200万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从1947年3月,在解放军的打击下,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1948年9月开始,在不到150天的时间里,共产党取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解放长江以北。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渡过长江;23日,占领南京;5月17日,克武汉;27日,解放上海。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

1947年7月,中共党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消灭解放区农村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改变农村的阶级关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性空前高涨,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由各党各派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并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国革命的胜利原因:(1)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①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②中国共产党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党,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无数的优秀战士,赢得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④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自身建设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它通过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道,构成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2.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建立起来;3.人民安居乐业,开始集中力量建设新国家;4.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说明:(1)没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5)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反”“五反”运动的含义及其意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社会性质:(特征)它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其中主要有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它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这种社会里,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二者存在着斗争,但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过渡性质的社会。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中国最初三年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及其主要意义:(步骤):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意义):这些工作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起步。

1953年,党正式提出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是主题,三大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一化三改造”体现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中国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于:(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且对国家及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完全正确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使广大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这就是“后机械化”的体现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平赎买政策实现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①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②在改造资产阶级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③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改造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工作安排。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胜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年4月,毛泽东率先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以苏联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至1957年中共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理论成就: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确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这篇讲话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会议,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和调整解决。(4)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一文中首次提出要造成一个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思想。也就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即“六又”政治局面。

1958年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突出了“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突出“快”字的结果,造成“多快好省”的相互制约被打破,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这种错误根本上是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是必须认真记取的教训。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发展(3)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的改善(4)探索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1978年12月2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战略;(3)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审查解决一批重大历史问题

这是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结束粉碎“四人帮”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2)中共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3)开始在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5)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79 年 3 月 30 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政治基础,指明正确的方向。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1)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基本结论。它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评价:①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②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③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初四政治复习纲要 篇4

初四政治复习纲要

中考政治分为三大板块:1.成长中的我;(大约占15%分值)2.我与他人的关系;(占25%)(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占50%)时事;(占10%)第一板块包括初一: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第十课宝剑锋从磨砺出.初二:第一课让快乐时时围绕在我身边.(情绪)第二课追求高雅情趣.第三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第四课撑起法律的保护伞第五课看社会 辩是非.第六课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上一篇:关于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对卷烟市场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