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2024-09-16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精选5篇)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篇1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发展提升年心得体会

会昌县人保局王建亮

七月流火,到处洋溢着激情,到处播撒着希望,一路高歌颂出建党90周年辉煌篇章,热情澎湃喜迎“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个特殊时节里,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发展提升年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更让我坚定了信心和为群众服务的崇高使命。

机关是党和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窗口,我局工作职能在于服务群众。发展提升,归根结底就是服务的提升。坚持以“为群众服务、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为宗旨,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按照“便捷、优质、高效”的要求,使惠民政策与群众面对面,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是我局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重要目标。

一、加强队伍建设。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不断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强化宗旨意识,全面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引领下,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日常交流、业务指导、表率引领等方式,带动非党员同志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工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有执行力、有战斗力、有创造力的工作队伍,力争高水平服务,谋划高水平工作,掀起“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

二、优化服务窗口。

我们要本着“群众满意是我们的最高荣誉”的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窗口的建设,为办事群众提供“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通过党员带动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优质窗口单位形象;在醒目地点设立监督台和意见箱,将办事依据、条件、程序、时限和工作职责对外公开,公布举报电话,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努力实现窗口服务环境规范化、服务理念人性化和服务程序最优化。

三、延伸服务平台。按照“重心下移、职能下放、服务延伸”的工作思路,在各乡镇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窗口,各村和社区设立服务站或代办点,积极配合局里工作,全面、及时落实国家及省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办理各项业务,使小平台彰显大作为,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阳光洒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民生无小事,我们一定要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坚持关注民生热点、抓住民生重点、破解民生难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积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民生冷暖,枝叶关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更加扎实的作风,以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画卷,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推动全局各项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推进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持续开展,为建设“风景独好”的新会昌作更大贡献!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篇2

1 注重学习, 提高员工素质

为了适应全国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监理站领导班子始终把提升队伍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一是狠抓业务理论学习。单位利用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时间, 由站长、副站长、业务骨干进行专题讲座, 促进职工专业技能的提升。平时指导职工进行自学, 要求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单位为了方便职工学习, 还订购了关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安全监理方面法律、法规, 农业机械使用维修常识等方面的报刊、期刊, 供全体职工翻阅。二是开展文明执法竞赛。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开展动员, 普通职工积极参与, 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通过竞赛活动, 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 切实提高了全体职工的业务技能。三是完善奖惩机制。把平时学习情况、竞赛成绩纳入职工年终考核, 通过公正评比, 表彰奖励, 促进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 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通过加强学习、完善制度, 建设一支觉悟高、素质强、业务过硬、群众口碑好的农机监理队伍。

2 狠抓落实, 确保安全生产

镇赉县农机监理站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中, 确定工作新思路, 采取工作新措施, 创新工作新方法, 把农机安全放在首位,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俯下身来, 扎实工作, 稳中求进。一是在每年年度检审验的时候, 配备宣传车, 选派精干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镇, 对广大农民驾驶员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提醒广大农村机手保证牌证合格, 手续健全;在办理落籍考证、查车处理事故等工作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以实例向机手进行安全操作常识教育, 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群体, 开展农机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县各中小学, 通过专题讲座、下发宣传单等形式, 让中小学学生广泛传播农机安全知识。在活动中, 监理站开辟了“加强农机监理, 促进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编印《农机安全知识手册》8000多份, 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信5000多份、致“全县农机驾驶员一封信”8000多份, 使农机安全生产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在事故频发、交通拥堵路段张贴了警示和标语, 定期进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 严查超速、超载、酒驾等违法行为。集中力量对无证、无牌、违法载人、带病作业的拖拉机进行排查整治, 防患于未然。

3 优化服务, 树立良好形象

镇赉县农机监理站在干部职工中以“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供一流服务、树一流形象”为目标, 努力树立良好形象, 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了一系列为民服务措施。一是在县政务大厅设立站点, 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 明确工作人员职责, 热情服务,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办理行车证、驾驶证严格按规定办事, 不刁难群众, 不让群众跑冤枉路。二是设立报警电话、业务咨询电活, 强化值班值宿制度, 专人24h守住话机, 与机手通话交流要注意态度, 对残障人员要特殊照顾, 提供上门服务。三是开展“透明执法”, 实行执法的主体、程序、依据、人员和监督投诉电话“六公开”和办事程序、人员姓名、职责、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五透明”制度;实行岗位监督制, 设立意见反馈箱, 让机手顺顺利利办事, 明明白白消费。四是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利用适当时机, 召集群众, 发放意见征求表, 征求意见和建议。开展“创优评模”活动, 在身边树立学习的典型和模范, 重奖轻罚, 在创造良性竞争的同时保持单位稳定。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篇3

——潘云鹤校长在“建一流大学 塑一流人才”大学生教育论坛上与学生谈话实录

2003年6月13日晚6:30,校长潘云鹤来到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报告厅, 参加“与校长有约--‘建一流大学、塑一流人才’大学生教育论坛”活动。潘校长在现场并通过各个校区的校园网络与同学们就“建一流大学、塑一流人才”的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以下是潘校长谈话的内容实录。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世界一流大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这也是许多著名大学正在研究的课题。其核心概念是,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最好的大学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个人认为,全世界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学可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大学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将会随之提高。中国的一流大学应该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过去很多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要靠绝对硬性指标评比,如论文有多少、得了多少奖等。我的调查结果发现,绝对指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相对指标:即大学在本国的排名以及这个国家在世界的水平。比如说,要在欧洲挑20所著名大学,英、德、法、意的经济较强,因此人们认为他们的大学水平比较高。这说明,大学的水平如何,与国家的水平如何有很大关系,也和它在国家中的地位有关。现在有些人认为我国现在的九所大学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可能性很小。据我观察,可能性不小,要有信心。关键在于我国发展很快(经济总量目前全世界第6位),这是最重要的因素。5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英、法(现在英法为1.2~1.3万亿美元,中国1万亿多一点)。2015年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到了那时,中国肯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只要浙江大学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列,那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大有希望!

我个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衡量标准集中在几个方面:

1,大学学术总体实力。大学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地方,而且是生产知识的地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既能加速知识创新,又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所以许多专著都是大学出的。因为大学是论文和研究成果集中的地方。

2,教师的学术水平、知名度,尤其是名师的数量和学术高度。3,培养学生的水平,成就如何,效益如何,对社会的贡献如何。

另外在国外,校园与设备投入、科研经费和教师收入多少也作为衡量标准。在这点上我国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浙江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

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这里包括第一,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如SCI,EI所收录的杂志,尤其象《SCIENCE》,《NATURE》等。这是衡量影响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第二,要获得重要成果和奖励。最高的当然是诺贝尔奖,比如还有计算机方面的图灵奖、数学方面的菲尔茨奖。我们国家的重要奖励有国家科学进步奖等三大奖项,他们的评选非常严格。国外大学在衡量科研水平的时候往往把多少人获得奖励来作为重要指标,因为他们能代表学校水平。第三是学校的科研的规模和能力,包括 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规模及能力。基础研究对于中国来说包括在自然科学基金方面,还有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的一些项目。这体现一是创新能力,提出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指标是衡量一个大学科研实力及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方面的一个结构指标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如果本科生的比例过高,这个大学就不像一个研究型大学。合理的比例一般是两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在中国,长期以来研究生发展比较慢,这是研究性大学较少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学生的水平,体现在招生的层次,它应该录取到全国考生的前1%--5%(的优质生源)。目前中国高水平的大学这方面很好。还有学生出去以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在社会的地位。再有就是教师的水平和教风学风。

除了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以外,全世界认为,大学应该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动力之一。浙江大学这几年在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服务方面步伐很大,并与各个县市都有密切的合作。我们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因而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另外浙大对江西、安徽、福建等附近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对推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美国为例:几年前,美国7所大学和中国7所大学的校长研讨时提到:哈佛和MIT的培养的风格完全不同。哈佛认为,校园和社会不应完全体融合在一起,应保持浓厚的学术氛围。MIT认为应该建设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学校,以推动社会发展。而斯坦福认为东部一些学校的模式已经老化,应该采用硅谷模式,办好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间起到发动机作用的大学。这说明世界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但是大家公认的方向应该是大学应在对国家、地区社会发展中起到更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与标准都在发生变化。

■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

一直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求是”,80--90年代我校又提出了“求是创新”。近几年来,校外的校友以及校内的教师经过讨论研究,形成的共识是浙江大学育人目标是要培养未来的领导者。综合起来,就是具有求是创新精神的未来的领导者。这包括学术界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以及工程界、企业界、和政界各层次的领导者。我们强调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即KAQ)的人才,要在培养通用的能力素质以及对专业与交叉知识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前年我们发动全校师生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教改大讨论。结论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确立研究型大学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定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学分制,让学生拥有选课程、选专业、选学习进度的更大自由度;重点建设300-500门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导师制,引导一、二年级学生在学分制的环境中自主学习;适应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以宿舍为主、专业和住宿地相结合的园区式管理体制。在这些改革中,核心是充分发挥合并带来的综合学科优势,全面实施学分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前瞻性。

■如何加快工科的发展

工科的发展不够快,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有人说工科现在是颓势,我认为并不正确。浙江大学合并之后,农,医,文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与以前相比摆脱了许多束缚,迎来了新的理念,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而工科发展相对来说不是很突出,(在某些排名中)浙江大学的工科排名从第二排到第三。事实上我们的工科还是在一直发展的。今年的EI论文排名也在上升。但工科的确要更快地发展,要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各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要求,否则必然对工科的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工科的发展。

实际上,EI的论文要求不能宽松,一旦宽松排名就下来了。前几年我们的EI论文始终徘徊在300篇左右,每年只增加十几篇。这方面,上海交大上得很快,他们制定了更严格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南京大学的SCI当年也是这样上去的,它要求某些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没有SCI就不能毕业。上海交大采取了末位淘汰制,这有助于研究生论文水平提高。这种做法国际上也不少,如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80年代就不招本科生,只招收博士生,一年30个。规定三~五年中间必须淘汰一个,所以学习刻苦异常。教师打分很低,考试分数公布时常可发现一半以上是c。但是即使被淘汰的,也比其他的一些大学好找工作。如今我们浙大的学生源源不断进入这所大学。我们工科要加油。可喜的是今年论文开始上升。我们要把工科稳定在全国第二名,并在这个基础上向世界一流发展!

■如何发展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

人文学科很重要。简单的说,理工科学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是认识和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不同,一个学校人文精神强不强首先要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卓越的理念和凝聚力,能否达到崇高的目标。有些学校的学生定位于学专业,求职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即使有人文学院,也缺乏卓越的人文精神。

浙大现在正努力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其实浙大在历史上人文学科并不弱,像陈独秀就是浙大的学生,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五四”前后非常杰出的人才。还有像马寅初、夏衍、常书鸿等都是浙大杰出的人才。但近期由于种种原因,浙大的人文科学在全国的地位不如理工科。最近我们开了一个文科大会,探讨我们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奋斗方向。我们的文科在某些方面很有特色很有前途。在经济方面,我校在民营经济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很有地位,也与世界上其他的私营经济不同。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如果在经济方面得诺贝尔奖可能就在民营经济的研究上。现在民营经济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家211重点项目。另外,浙大在研究科技创新方面,在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研究方面,在敦煌的研究、对江南文化的研究方面都有优势。要沿着学科与社会新的结合处建立起浙大的优势。浙大的人文科学发展很快,现在有25个博士点,很有实力。不少人对浙大人文社会学科不了解,老印象。不少领导和学者访问浙大人文学科后才了解实力。现在人文科学需要进一步明确评估指标,评估会促进发展,没有评估就会保护落后。

■关于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们也了解到某些研究生导师水平欠佳,或投入不够。有的带的学生很多,但自身并没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或足够的研究项目。学校已经采取了措施,限制每个教授研究生的数目,没有争取科研项目的能力的导师不能招研究生;带硕士至少有横向项目,带博士生则要有纵 向项目。导师带学生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有所提高。其中重要一点是教师水平,如果教授不走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也不会达到世界一流状态,这是已经看到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也一定要注意,大学阶段的学习不能过份依赖导师或者老师。我听到不少学生经常讲,我现在碰到的很多大学老师没有象中学的老师关心我们,讲课的时候一遍一遍教我们,施加压力。各位大学生都已经超过18岁了,主要要靠自己学习,研究生要靠自己进行研究,导师予以指导和点拨。我当研究生的时候,课题的方向就是我自己挑的,当然要导师同意。

从高中到大学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从教师教为主过渡到自己学为主。你应该经常考虑走那一条路。研究生更应该考虑,导师一般不会也不应该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大家应该知道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后,这些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方式,要不停地转移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时俱进,驾驭自己。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应该有自信心,自主学习。刚才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导师要提高,教风历年要改进,另一方面学生自主能力要不断提高。提高竞争能力,这一点对于中国学生尤为重要。

■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这个问题刚好昨天座谈会谈过。过去科研与教学的一些矛盾被过分夸大与渲染。实际上科研对教学的支持是本质的,更重要。如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教育经费评价指标:经费总量除以本科生数目。经费总量越大,说明本科生培养的条件越好。我们目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三个部分:1.政府正常拨款大约占到30%--40%。浙大的经费来源目前跟国际基本一样了。目前这个比例还在缩小。2.学校自己的创收和政府专项拨款,包括“985”投入,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培训班的收入。3.科研经费,这是我们经费来源的一大部分,大约也占30%。科研规模的大小对本科生教育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到,科研强大对培养本科生有巨大的贡献。如果一个大学没有科研,全是教学,这叫做本科教学型大学。在这种本科教学型大学里,教师可以非常尽力教学,可以教得很熟练,但是他们教的是人家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搞科研,就提不出自己的东西。

我们浙江大学这种研究型大学好处是拥有一批既从事教学又善于从事科研的教授,他们位于学科前沿,驾驭知识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创造知识,十分难得!研究性大学的科研的量和规模的增加,不仅不会削弱本科教育,相反会增强本科生的教育。美国著名的卡耐基教育基金会提出:研究性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和一般大学本科教学有重大的不同!大学生即使在本科阶段也应致力于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更加生动,更有效率的学习。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其中,竺可桢学院的创业强化班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今后我们还会更多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入本科生。我发现中国学生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很差,原因就是我们课程中间讨论课太少。

博士生毕业应该在自己研究方向上第一,因为博士研究得很前沿,也很窄,如果不拿出创新东西没法毕业。研究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来源,我们的同学应该明确研究型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一般大学都不同,然后才会进一步明白研究的意义。记得二十几年前,当时校长还要组织大家讨论:浙江大学要不要提教育研究型大学。因为当时提教学不会犯错误,提研究有可能招批评。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研究是对教学本质上和高层次上的促进!过去可 能说明情况不够,以后这是我们学工部重要的解释内容。研究强了,会不会教学少了,本科生吃亏了?这个顾虑不必要,它们是相互促进的!研究型大学,无论对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得益的。

■关于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和发展

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是按高水平大学校园的目标,体现“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理念。现在我们看到,校园空间别致,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紫金港校区还没有造完,南面还有四个学院,西区也要再扩大5000余亩,争取今年打桩,明年开始建造,会拔起一个宏大的校园。当然,这还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

紫金港校区已经逐渐成为全国瞩目的校区。今年初,李岚清副总理来浙大,提出浙大紫金港校区有可能、也有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校区。我们要把浙江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软件要进入,硬件设施也要跟上。

我认为,我们做一件事可以做得很平淡也可以做得很精彩。政府给我们这块地,开始的意图是建设基础部。因为新生不能在一块学习,既要挑专业而且挑校区,这样不利于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部,以便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我们没有按一般的基础部来建,而是确立一个有创意的目标,即要把紫金港校区建成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校园。

园林化的工作,需要逐步完成。紫金港的校舍都抱园而建,多层次贯彻园林化的特色,这将在校园建筑史上留下有历史意义的一笔。教育部周济部长认为我们的紫金港校区和国外的不同,充满中国的特点。例如空气的通透流动方面,我们讲究生态化,这样就能节约能源。紫金港校区还没有建完,在南面还要建医学院、药学院、环境科学院、生命科学院。东区还不够,我们还要发展西区。紫金港将会有8000余亩地。这还不是最终的目标。省领导要求浙江大学应该建成中国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园与硅谷相联,宏大而富有特色。我们打算把紫金港和玉泉打通,包括浙江大学科技园1500亩地,科技园的北面是6平方公里的西溪公共风景区,再北面只差500米就到紫金港校区了。如能打通,一个斯坦福大学式的校园就会呈现。杭州的四个特色,即“学在杭州、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在这块校区都会体现,在全世界都将是很瞩目的。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教师的水平与能力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师资水平提高为世界一流。学校对教师队伍的考核要求逐年提高,教师的压力和动力都很大。学校的努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2、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

3、鼓励部分教职工流向更合适的岗位。

强化人才的流动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是解决高校师资问题的主要途径。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办法,象与地方共建浙大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机制和办学目标的办学实体,为学校师资队伍的调整创造条件,为各类教师发挥特长提供适宜的空间,目前看来有较好的成效。我们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在海内外延请高层次人才也取得了成绩。我们正通过逐步提高教师评聘的标准,改革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机制,加速优化师资队伍,以不断缩小我校师资队伍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关于实现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生搞国际交流,现在有更加广泛的内容。一个是想让我们的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多机会到国外去看一看。我们建立了对外交流基金(现在有200多万),并使奖学金与专门对外交流基金相配套,用于支持学生去国外假期访问。我感到自己在美国留学两年,收获不仅是专业方面,也包括在另外一个社会系统里面的各种生活经历,例如:找房子、银行开户、外出旅游、医院看病„„各种各样的经历。所以出国留学不光听了很多名家讲座,考察了国外的计算机教育,认识了很多著名教授,实际上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也能极大的丰富了你的眼界、视野、经历。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个人分别出去,责任自负,包括上飞机、过海关、自己打电话联系找住的地方和自己去饭店吃东西等等。这就是对人生一个极大的锻炼。学校的学工部等有关部门,陈子辰书记等,都十分重视学生对外交流。学校的对外交流经费不可能增加很快,而不少学生的家长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出国交流。教务部已在考虑,凡经济问题解决的,要想办法多送一些学生出去。我想经过这些锻炼,我们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会大大加强,而且对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好处。把钱花在这方面是很值得的,这是国际化的一个方面。此外,近几年我们跟世界上的优秀大学的合作发展很快,我们跟日本七个最好大学中的六个、德国最好的两个技术大学都已经签订交流协定。

■关于大学生创业?

我认为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勇气要鼓励,但在大学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创业的能力和知识,绝大部分要等大学毕业以后才能创业成功。当然也有在大学内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国外媒体把大学生在校创业成功过于夸大化。大家都知道有一个Bill Gates,但他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一项本领——操作系统。创业以前,先要有创新。一个人要创业成功,常要有几种优势之一:1,有足够的资金,这是很多同学不具备的;2,有创新的成果。(所以国家对大学的要求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3,有组织能力,综合能力。拥有这一点,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所以我们既要有创业的志气,但也不要急躁。要沉下心来,经过“宽、专、交”的过程,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成功创业做好准备。

成功的人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知识。这就是我们浙江大学提到的“求是创新”,要使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品格。一方面有创业意识,一方面要沉下心来学习寻求独特的发展之路。

我们正在实行的学分制有更宽松的环境。大一时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大二大三进行专业学习,大四可以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就可以有更自由的选择,使大家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路发展。所以,我们要把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

■对同学的希望

今天的对话很好,让我们彼此了解了很多新的想法,对学校今后工作也有帮助。我最后向同学提出希望,一共四句话:

第一,希望各位把握大好机遇。

你们现在处于很好的机遇中。我们国家的发展机遇很好,如建筑专业同学,全世界的同 行都羡慕你们,中国那么多房子要造。中国刚好处在从发展走向发达的迅速上升期,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浙江大学的形势也非常好,在迅速崛起中。作为全国一流著名大学,浙江大学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学分制改革,包括自己选择专业、课程、老师,希望各位能够学会驾驭自己成长的方式和道路。

第二,主动地学习。这一点很重要。学分制改革后,学习方法不一样了,教学重要在于主动学习,成长的道路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师和进度中变化。四年以后,同一个班级的同学,知识结构会各有不同。一个人的创新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头脑中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你学了人家没学的,研究了人家没研究的,打通了别人没打通的,就有了创新的基础。浙江大学有全国专业覆盖最广的博士点。要用好这个难得的机遇!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与众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就要主动学习。!

第三,追求卓越。要有远大的目标、雄心壮志。浙大提出求是创新,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底气不足不行。能否成为杰出人才之第一关键在于信心。树立信心,不甘人后,具有远大目标,才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 篇4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1

美国教师雷夫参观了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观看了孩子们的表现后,连连称这间教室为“中国的第56号教室”!在这样一间普通的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间教室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我带着疑问和兴趣读完了这本书。

李虹霞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担任小学语文老师的过程中,她和学生一起创建了“幸福教室”。她一个人带着三年级和一年级的两个班,每周满满24课时,可是你从她身上感觉不到疲累、牢骚和埋怨。看着一幅幅她和孩子生活学习的幻灯片,看了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词,我知道了李老师是一个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人。是啊,做她的学生真幸福!能有这样一间幸福教室,能在幸福教室里学习、成长真幸福。

李虹霞老师的“统合”语文教学法让幸福教室里的孩子受益匪浅。李老师不辞辛劳,每天除了为孩子们、为幸福教室劳心劳力,每晚还要接着挑灯夜战。她重组课本、整合知识,正是她的努力和执着成就了她的“统合”语文教学法。李老师打破常规,统合教材,给孩子们准备了一顿顿营养丰盛的“语文大餐”。她为了让孩子们与语文一见钟情,精心准备第一次语文课;她带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孩子们明白语文源自生活,让孩子们自己探寻语文,体会语文的美丽;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美读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每天都在进步,听她们班孩子们朗读,你会不由沉浸其中,惊叹不已;同样,李老师在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上也是一绝,孩子们个个都像个小书法家,那些娟秀工整的字体真是让身为老师的我自叹不如。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在全校领导老师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我也和李老师有着同样地初衷:想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希望自己可以带给孩子们幸福。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读了《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之所以没达到理想,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你没有足够的激情,不肯付出更多的心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李虹霞老师为榜样,为了孩子们的幸福而不懈努力。我想,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孩子们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幸福教室!

李虹霞老师的这间普通教室,突破了目前中国传统教室的局限,让一群孩子幸福地生活其中,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了一段充实、浪漫而不乏艰辛的教育生活,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校长、媒体人和老师走进了教室,来破解这间幸福教室的密码。

《创建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2

初识李虹霞老师,就是缘于这本《创建一间幸福教室》。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更被李虹霞老师的精神震撼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休产假。我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理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反思过往教育教学的问题,计划着在回校后以崭新的自己开始新的教学研究。正当迷惘之际,恰遇这本书,她给了我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定义了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

追求梦想,永不止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可在现实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随波逐流,让梦想在一个个重复的日子中消逝不见。而她,却一直追逐着梦想的脚部一路前行。阅读她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她在毕业后分配在一所职业中专任教。当时她执教高二年级的语文,职业中专没有高考的压力,因此老师们的工作也就非常安逸、清闲,这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李老师却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活显得混沌不已。于是,她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工作方式,虽然没有高考压力,她依然认真备课,逢有计划总结,她也写得详细、工整,第一学年结束大会上,刚刚参加工作的她竟然成了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后开她又被调到技校任教,当她发现班里的一个男生送她的生日礼物,礼品盒上六个字的简单祝福语却有两个错别字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闪现:到小学去。面对即将退休任教小学语文教师的邻居的好言劝说,已经有十多年教龄的她毅然丢弃了原先轻松闲适的工作环境来到了小学。从那以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开始了她的幸福创造之旅。读着她的故事,我在思考什么是幸福?是闲适的工作?是富足的生活?其实都不是。幸福就是追寻着自己心中的呼唤,拥抱梦想努力却快乐的摸索前行。李老师实现了她的梦想——创建一间幸福教室,像种一棵小树,把自己“种”在了教室里,慢慢长大、长壮,枝繁叶茂!

坚持内心,不断创新。李虹霞创造的统合语文教学法在全国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她重组课本、整合知识,正是她的努力和执着成就了她的“统合”语文教学法。李老师敢于尝试,打破常规,统合教材,给孩子们准备了一顿顿营养丰盛的“语文大餐”。她为了让孩子们与语文一见钟情,精心准备语文课;她带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孩子们明白语文源自生活,让孩子们自己探寻语文,体会语文的美丽;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美读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每天都在进步,听她们班孩子们朗读,你会不由沉浸其中,惊叹不已;同样,李老师在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上也是一绝,孩子们个个都像个小书法家。李老师改变了索然无味的课程内容和耗时低效的现行教学,尝试将分散在学科内外但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统合”,从而改变课堂结构和重塑教学流程。这种统合的结果就是,孩子们综合素质提高了,学习速度加快了,学习更生活化了。

付出真爱,收获幸福。课堂是师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在充满爱的课堂里,便会有享受幸福的师生,于是教师上课也便成为一种享受,孩子们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呆在幸福教室里,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在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里,她给予了学生们最珍贵的爱。我们可以看到:在幸福教室里,她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一起烦恼,一起成长。她的心,在每一位孩子身上。每每外出教研,她都会万分想念班上的孩子,而班上的孩子也都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们的李老师。还记得其中的一幕,李老师由于工作原因调离了原来的学校,居然有孩子随着老师跟着转学,只为能够继续呆在幸福教师里,享受李老师最珍贵的爱。几乎每个孩子,李虹霞老师都能轻易的说出一个关于他/她的故事,这该是何等的用心啊。李老师的不爱,不仅仅给了学生,而且还给了家长。付出了真心,才能收获真的幸福!

梦想中的“幸福教室”,能给孩子打开语言空间,让孩子们的精神自由飞翔,情感健康成长,是孩子们智慧闪光的源泉;梦想中的“幸福教室”,弥漫着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味道,溢满了浓浓的墨香和淡淡的书香,流泻着世界上最美妙的读书声。

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 篇5

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 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 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 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的境界。

记者: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我发现十一学校有个与众不同的《学校行动纲要》,这个“行动纲要” 与一般学校的发展规划有何不同? 你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着眼于行动的“纲要”?

李希贵:很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工作计划或者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事情,而我们制定的《学校行动纲要》则是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是要解决为什么做事和如何做事的原则问题,也就是要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明确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如何定义失败,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各个领域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有所遵循。

制度管理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要求全部靠制度来管理,推行所谓“全覆盖”、“无缝隙” 管理,那就很有可能造成组织的“窒息”,人们很容易缩手缩脚,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再说,社会在发展,学校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很难为变化了的形势预先准备好所有的制度。应对新的变化,需要处在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大胆决策,而这些自己的判断又必须与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文化价值相一致,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组织内部提供这样一个行动纲要。

记者:《学校行动纲要》的制定,是不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李希贵:是的,十一学校建校已经有59个年头,在59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与其他名校一样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传统。如何使这些富有价值的文化传统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融入《学校行动纲要》,就成为摆在今天“十一” 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这与学生的穷富、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与特别的课程、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名誉校友或是这所学校是否联网无关。是什么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无论她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教会的还是非教会的、特许的还是普通的,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 “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

我很欣赏菲利普的这一观点。所以,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个骨干会议上,就和大家一起寻找学校的成功基因,我们提取了学校发展历史的七大成功基因,那就是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中尤其感觉到,一位善于创造和发现机遇、心无旁骛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对我本人也是一个鞭策。在第二年的教代会上,我们又通过集体智慧,梳理出了学校发展历史上被普遍认可的20条文化与价值观。譬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实施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这些价值观源于学校历史的长期积淀,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高度,也规范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就成为《学校行动纲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荣耀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文化假设,并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于是,在2009年暑期的学校骨干会议和秋季的教代会上,全校教职员工集思广益,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学校行动纲要》共分15章100条,对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均明确了我们的文化定位。很多老师说,这是十一学校的小宪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学校行动纲要》中寻找依据,寻找力量。譬如说,学校如果制订或修改任何一个评价方案,都必须遵循《学校行动纲要》第十三章“评价” 中确定的价值观: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 评价要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业绩———教师的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团体必须通过评价认清那些穿着闪亮的鞋子,却怎么也走不快的人;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 评价必须立足于评价团队,优秀的评价体系是最佳的整合机制,没有评价的综合,团体就不可能综合起来;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会产生出一些违反管理本义,或者自相矛盾的评价制度。

同时,这个纲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纲,它在题目中就标注着“行动” 二字。因为我们知道,学校工作不能浮在云间跳舞,必须贴在地面行走。所以,你会看到,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有关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八大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又有100多条量化指标,只有完成这些指标,才能逐步接近学校的愿景。因而,这也是一个指标很硬的战略计划书。

给学生装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记者: 十一学校设计了中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这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显得很“另类”,为什么你们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似乎更应该是大学的职责啊!

李希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其实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已。我们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他自己期盼成长并愿意为之付出汗水的时候,成长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提出,给每一位学生装一台主动成长的发动机;找到学生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确立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必须首先从认识自己开始,我们帮助学生从个性、志趣、特长,到多元智能、情商、财商等方面了解自己。还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特别是要系统地让他们进行职业考察———我们把从业人员最多的近30个行业作为重点,开发出了学生职业考察课程,每一种职业由一位老师担任考察顾问,在每一个学年里安排4次考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

第二,职业阅读。当学生通过考察对某一职业比较认可的时候,我们还要他至少读两本书,一本是介绍本行业的入门书,一本是从事本行业的名人传记。

第三,结交同道。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交两位朋友,一位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另一位最好是研究本行业的专家。

第四,实践体验。学校开辟了职业体验基地,如广告公司、学生电视台、HCC网站、动漫传媒中心、咖啡厅、汽车设计、服装设计、烹饪等,寒暑假则到校外基地体验,同学们在体验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职业体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我们也建议学生在自己选定的这个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义工服务,以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察。

经过这样几个步骤,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应该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大致的规划,并知道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在职场上,人们喜欢说一句话: 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是改变目标,却不改变方法。这句话却并不适合未成年的孩子,在他们进入职场之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目标,以期最终接近或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向伟大的人生道路。

记者: 对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进行职业考察、实践体验外,学校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希贵: 我们推出了3项具体措施: 成立学生咨询中心,为学生配备导师,班主任担任兼职咨询师。学生咨询中心特聘了2名美国专业咨询师及国内4名兼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目前该中心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关注。

今年新学期开学,学校为高一的每位学生配备了3位导师,即学术导师、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老师的身上发现不同的优秀品质和不一样的智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学校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由外籍教师担任的助理班主任。外籍教师担任助理班主任,不是去分担班主任的工作,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培养其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养成多元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求全校所有班主任都要转变角色,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当成为兼职咨询师,为每一个有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记者: 刚才您谈到了课程,我接下来要问的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十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有哪些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

李希贵: 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不变,学校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几年,十一学校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使传统的所有学生读一样的书、上一样的课的单一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例如,我们多年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二?四课程”,近年来又陆续开设了科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自主研修学院、枣林村书院、中英中美合作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一套具有“十一”特色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四课程” 是学生两年学完初中课程,第三年就进入高中内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学制改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由市教委批准今年开始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科学实验班,以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发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增加了每年两个小学期的校外考察与实践,包括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

自主研修学院为学科素养很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枣林村书院为具备特殊技能的学生开辟新的成才途径; “中英中美合作项目” 提前招生,聘请外教任课,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国外一流大学;学校还将与美国多所著名中学互派交流生,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了把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开设了18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其中甚至包括马术、滑雪、击剑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藏语、维吾尔语等语言类选修课,使语言课程的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英语、单纯的外语向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延伸。

每周三下午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也是帮助我们实现“志存高远”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位政治精英、科学巨擘、商界领袖、艺体明星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一句话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的话多了,教育的力量就大了。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品牌课程,通过借鉴以期形成十一学校自己的国际化特色课程;我们力争把学校变成一个世界,用世界的资源办好学校。现在,学校几乎成了一个模拟联合国总部,每一个班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一个国家,且定期轮换。国际社会已有的组织,如安全理事会、教科文组织、世界环境署、国际原子能机构,学校里都有相应的模拟组织;同学们还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些现在国际上还没有的创新性组织。孩子们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去关心这个世界,我感到特别欣慰。其他一些活动课程,同学们也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开发,譬如运动会,每年重复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我们改为三年一循环的国际性运动会:第一届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届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是五洲城市运动会。运动会期间,一个班或代表一个国家,或代表一个民族,或代表一个城市,学生们借此研究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兴趣盎然,眼界大开。

记者:的确是非常精彩的课程方案。但是,无论多么好的课程方案,都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才能落实。那么,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学校作了哪些努力?

李希贵:是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至为关键。在学校里,学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果课堂不改变,学校的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改变。所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观,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明确提出了调整教学关系的要求,其中包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 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计划,将老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功夫,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如何在课堂的主战场上,激发学生、点燃学生,能 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起码也能够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想法„„

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很高,他们不断挑战自己,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目前普遍实施的导学制和学习任务书制度就是这些变革的具体体现。

不为高考

记者:我特别注意到,《学校行动纲要》20条中第六条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现在,教育部门似乎都在避谈高考,高考似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原罪。在这个背景下理直气壮地提出“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会有“以正视听” 之效,但会不会因此招来“应试教育” 之嫌? 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令高中校长们无不感到困惑的问题。

李希贵: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质量,当然也十分重视升学率。只是,追求的方式可能与一些学校不同,我们有两个“特别关注”:

第一,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特别关注这样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是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加班加点获得的呢,还是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获得的?这关乎我们的育人目标。因为高升学率不是目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才是我们孜孜以求、始终咬住不放的终极目标。为此,学校特别强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均实行学分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之外,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义工服务、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对班级、年级、学科的评价同样如此。这样,不仅能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能确保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当然也包括升学率。

第二,我们还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尽管十一学校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已经接近100%,但仍然有极少数学生没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这虽然是“小众”,但我们依然给予了特别关注,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门调查并予以解决。“面向全体” 在十一学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关心这些孩子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也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良心。

赢得高考

对升学率避而不谈并不是什么好事,不谈升学率就能证明学校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 在这方面,许多人喜欢拿西方教育说事,其实,欧美的学校也谈升学率,英国的许多学校甚至把自己升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比率挂在学校的网站上,称为“牛桥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在搞应试教育。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另外,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个人的成绩是他们的隐私,但学校的考试成绩却不能成为学校的隐私,花着纳税人的钱,就必须让纳税人清楚学校的业绩。现在一些地方打着反对应试教育的旗号,封锁所有学校的成绩,颇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如果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那实在太愚蠢了。

让学生的想法在校园里生长

记者:“在校园里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十一学校的这个提法特别有价值,因为有自己的想法意味着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意味着有个性化的人生追求,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公民素质中最匮乏的元素。但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体系,统一的评价模式,统一的中高考„„这么多的“统一” 再加上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抑制个人想法的文化传统,似乎让你们这个“想法” 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具体你们是怎么落实的?

李希贵: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确实统一了许多不该统一的东西,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落实这种培养目标也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从难处入手正是十一学校一贯的风格。譬如,面对同样的教材,我们倡导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们提出,要首先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弄清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难度很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如何尊重这种差异,如何在差异存在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已定,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向前走。譬如,我们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过去由学校老师们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尽量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挥创意。国际文化日、特色运动会、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名家大师讲座、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就全部由学生组织。十一学校的“校园机会榜” 也是激励学生产生想法的一个平台,如设计学校吉祥物和文化标志,策划各项大型活动,制定各种活动预案等,都以“校园机会榜” 的方式向全校公布,征集响应者。我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笔采购是投资30万元购买室外体育活动器械,这项采购从制定采购计划、规划器械安放位置及管理办法,一直到招投标,都是由一个学生团队自主完成的;学校有5个书店,全由学生承包经营;校园里的两个电影院,从播放规划到经营管理也是由学生轮流承办;包括每月一次的校务会,必须有一项议题来自学生,且由学生参会研究,学生代表第一次参加校务会,开始有些紧张局促,但领导和老师们的笑容以及对他们建议的尊重,让同学们渐渐能够大胆发表看法,学会了沟通和协商,也找到了校园主人决定学校事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们还有一个“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每天中午,学校都会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自愿在网上报名。在轻松的氛围中,校长可以及时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的声音,这种平等民主、充满生活气息的沟通,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的想法特别多,他们不仅反映问题,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提出建议,许多好点子都是我们在吃饭时聊出来的。

为了鼓励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我们还设立了相关的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专门奖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当同学们的想法在校园里得到尊重和鼓励,特别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变成现实的时候,就会激励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想法,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自然形成。

让教育家从课堂里面走出来

记者: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看到,十一学校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又是领异标新、独树一帜。我有两个困惑可能也是广大老师们的困惑:第一,教育家这个伟大的称号能跟普通教师关联在一起吗?第二,引领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具体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李希贵: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教育。今天,我们即将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关于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见仁见智,但是,有几点大家基本上还是形成了共识:首先就是教育家要有使命感,要把自己眼下从事的教育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甚至与世界的未来建立联系。其次是执著的专业追求,一位教育家型的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乐此不疲,勇于探索。他不会因为挫折和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献给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这一目标已无人能够撼动。再其次,育人应该成为他工作的主旋律。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本学科教学中作出卓越成绩,我们一般会习惯地把他作为一位优秀教师看待。但是,作为教育家远没有那么简单。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教育的本原问题。

上述教育家的基本特点,已经在我们身边相当一批老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十一学校,我每天都被一些这样的老师感动着,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敬佩,把这些老师与教育家的称号连在一起已经显得十分自然。

当然,培养和造就校园里的教育家,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家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他们需要关怀,需要帮助,更需要磨砺。我们在学校设立了教育家书院,把教师培训机构定位为教育家成长的地方。尽管一些老师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但我们一开始就将成为教育家这一目标作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方向,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对骨干教师当然就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老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构建教师自主发展机制,启动教育家成长工程,聘任课程研究专员,成立老师之间专业分享的教师互助中心,设立教师自主选择的专业发展基金,等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教师脸上是否有笑容,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有没有笑声。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幸福的明天,我们今天有责任来塑造幸福的老师,来培养教育家型的老师。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记者:“非正式表扬” 是十一学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学校很有吸引力的一个看点。什么是非正式表扬?十一学校有代表性的非正式表扬项目有哪些? 进行非正式表扬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希贵:在任何组织中,评价都是一项高利害的工作,不可轻易为之。所以我们提出,尽可能少地运用评价这个武器。有些学校已经将评价覆盖到师生每一个汗毛孔的时候,我们开始淡化评价。

首先是将检查和评价分开。有些事情可以检查,但不要评价。譬如老师的备课,对一些青年老师来说,学校需要通过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进而发现他们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但却不适合以此评价他们的工作。因为,对备课情况的评价是最容易引发诸如弄虚作假、千人一面等问题的。有些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譬如对学生的常规检查,如果我们与班主任老师分分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生分分计较,既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慎用正式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更多地使用非正式评价。因为,基于标准的正式评价,一般要经过明确评价目的、阐明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发或选择评价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处理评价信息、达成评价结论、评价结果的呈现与反馈等多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节才能完成,这是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搞不好,在某些环节上缺乏科学性,它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或者都需要正式评价。一位领导者不可随意评价任何一位老师的工作,你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坐井观天。我到十一学校工作已经3年多了,还没有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过一次总结评价,因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非正式评价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譬如,每个学期我们都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调查,让学生评选自喜爱的老师,其中许多同学满怀深情地给老师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评语,我们把它汇总在一张贺卡上,很郑重地交给老师,甚至将它镌刻在笔筒上送给老师;每个月我们搞一个生日聚会,每年有一个主题,其中有一年就是寻找身边的感动,工会录制了他们的同事、学生的赞美,生日聚会现场播放,令老师们感动不已; 每一位退休的老师都会收到一份退休纪念册,其中展示的是他们在学校闪光的业绩和辉煌的历史;即使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也会在迎新酒会上听到入职几天以来同事发现的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事情让大家都很轻松,评价者无需殚精竭虑,被评价者亦心情愉悦。

当然,非正式评价也不可随意为之,它的出发点必须真诚,且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

非正式评价的运用,悄悄地改变着学校的生活,使老师们在校园里感受着“家” 一样的温暖,体味着教育工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试行)》摘要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3 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

第1条: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 塑造成为一个值;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第3条: 战略改进领域。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第5条: 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第6条: 师生导向。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必须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

第25条: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亲情如父子母女,友情如同伴朋友,严而有格,爱而不纵。

第30条: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35条: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

第38条: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打造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第40条:坚持多元评价。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

第42条:重视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

第45条:重视校园欺负现象的解决,设立“同伴关系日”,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47条: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

第52条: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第58条:坚持“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在哪个层级做出决策,或者哪个层级的人员参与决策” 的决策原则。

第63条:要事第一。以战略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为依据,区分核心工作与一般性工作;不仅仅是正确地做事,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第67条:沟通与协作。“你是天下第一也要由天下第二来帮你”。

第69条: 杆学习。定期寻找自己工作领域的制高点;努力在100个细节上比同类学校好1%。

第71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

第72条:管理情绪。过于情绪化时,控制与矛盾方的正面接触,延迟决策,尽量“忍过一个晚上”。

第80条: 倾听。专注地倾听既是沟通最有力的武器,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许多时候,倾听完了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第82条: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 避免两极思维;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

第88条: 寻找正确的而不一定是精确的评价。

第90条:运用非正式表扬。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

第92条: 学校资源建设应该把钱更多地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教育教学最需要的地方。

第93条: 让最需要资源的人员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资源,尽量让使用资源的人有权利合理管理资源。

上一篇:师道尊严是不是褒义词下一篇: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