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2024-09-19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精选8篇)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篇1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根据第二次驻潍高校联席会议精神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我校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努力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显著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成果显著。

根据联席会议精神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我校迅速建立了校企联动机制,组成了以副校长彭元彪为组长的6人联络员队伍。划分了校企联动责任区,选派、聘任和培训了校企联动责任区联络员。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按照责任区划分,我校联络员迅速行动,深入到责任区内一百多家企业进行走访、联络,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意向,商讨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对接,我校与六十多家企业建立了信息沟通联系渠道,与二十几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联合办学

学校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一)2008年秋季,我校与潍坊保安培训学校开展联合办学,面向社会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培养具有良好职

业道德和基本法律素养、具备保安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从事保安劳务服务和保安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和保安服务管理人才。

(二)2009年春季,我校与潍坊鑫荣制衣有限公司、东营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东关沙宣设计名店、潍坊力宇经贸有限公司、潍坊庄城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潍坊有限公司、潍坊国际标榜美发美容化妆学校、潍坊正泓食品有限公司等八家单位,经多方商讨,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我方出师资、出教学计划,负责教学,企业负责安排学习场地和组织学习职工。校企双方分工负责,共建共管,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完成中职学历教育之目的。

三、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我校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我校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校企融合,有利于加深校企合作发展深度,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请进来

2009年9月,我校与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协议,我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在我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我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利益共享。目前,实训基地已进入正式生产阶段。

(二)走出去

2009年10月,我校与潍坊世华(益华)化工有限公司达成实训基地建设合作意向,世华出厂房设备、负责技术指导,我校派出带队

教师,让学生到企业,深入工厂车间,学习化工技术,体验企业管理,增长知识技能。目前,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估计11月份就能正式使用。

四、师资培养及校本课程开发

为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主动邀请企业加盟。

学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与山东海龙集团达成师资援助协议,从山东海龙集团聘请六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化工类工程师到我校任教。通过工程师们的传帮带,使我校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让学生学有专长,在就业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我校通过校企联络员走访多家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对人才在知识方面、技术方面、能力方面、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都有什么要求。将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作为我们校本课程编写的重要依据。我校还从部分企业邀请了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各五名,与我校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编写了我校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现已投入使用,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五、职工培训工作

为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受企业委托,2008年我校为潍坊鲁科机械有限公司培训职工76人、为潍坊市金河食品

有限公司培训职工180人、为潍坊鑫环盐化有限公司培训职工92人、为潍坊龙盛化工有限公司培训职工63人、为潍坊渤发水处理有限公司培训职工16人、为鑫盛达百货公司培训职工20人。

六、就业安置工作

学生就业安置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也是对企业的有力支持。

目前我校与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潍坊世华(益华)化工有限公司、潍坊华裕实业有限公司、山东裕源集团有限公司、歌尔电子(潍坊)有限公司、康华生物有限公司、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山东润丰化工有限公司、潍坊华辰生物有限公司、山东科润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国邦药业有限公司、潍坊海天化工有限公司、潍坊朗声通讯有限公司、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潍坊天瑞化工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企业开展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安置业务。根据我校实际,经与企业对接洽谈,目前我校已与上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搞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而且还要在部分合适的企业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为了把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不断拓展就业空间。2009年春季,我校把实习就业空间拓展到青岛地区,实现了与青岛地区的对接,先后与青岛友结益电子厂和青岛伟力精工塑胶有限公司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安置业务合作关系。

由于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校企联动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我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各企业纷纷前来我校选拔学生,或安

排实习、或安排就业。我校也同时给予企业以大力支持,认真组织相关处室部系召开就业工作协调会和学生实习就业动员会,进行广泛的宣传与发动,组织召开毕业生实习就业招聘会。通过招聘会,企业与学生直面交流、双向选择,绝大多学生选择到了理想的岗位,企业也招聘到满意人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成功率达96%。

总之,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了拓展教学、培养技能的场所,解决了实验设备不足的困难。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关键,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同时企业对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随着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潍坊海洋化工学校

2009年10月28日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篇2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的表现

1.法律保障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政策法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国家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其中又有两层内容: 一是 《 职业教育法》, 这将决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乃至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与行动。然而,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但是并无强制性要求可操作性条件, 这种似有似无、可做不做的实质是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缺失, 导致国家对社会各界是否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做出明确且强制性的职责权利义务等要求, 削弱了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企业法》与《税收法》等法律中并未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

2.企业诉求难以实现。由于在理论上来讲,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从高职院校获得高技能人才, 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难题, 培训现有员工, 获得税收优惠,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利益。所以, 当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态度时, 有62%与31%的受访企业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参与校企合作, 而仅有5%与2%的受访企业无所谓与不愿意;当调查企业是否愿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 74%的受访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62%的受访企业愿意参加高职院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第一, 缺乏法律保障。如70%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第二, 缺乏利益驱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 它更多地关心着当下的利益, 而不是什么长远利益及社会责任。而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一定会有所投入, 但却收益有限甚至没有收益;第三, 缺乏安全保障。因此, 29.1%的受访企业无意参与校企合作, 62.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79.1%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职教集团, 66.36%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高职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因而, 从宏观上不难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确实“数量较少”, 与理论目标相去甚远。

3.学校开展程度悬殊。目前, 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动力是源于国家政策要求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考评而被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还是已经将政策内化于内, 外化成行。前者则是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后者则是积极践行、实效合作。因此, 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但是开展程度与取得成效却相差悬殊。究其普遍原因, 一是专业缺乏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不具有针对性;二是科研服务能力相当薄弱;三是教师实务操作水平有限等, 导致企业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究其个体原因则与每所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与社会美誉有很大关系。如非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高职院校相比, 前者困难明显小于后者, 取得的成效也明显高于后者;国家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因为社会影响力远大于非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 其难度既小于后者, 成效却远高于后者;同理, 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程度也大大优于非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所以, 当问及后者时, 他们中有50.37%与22.96%分别认为有困难与一般都有困难。

4.合作层次尚处浅层。虽然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作, 并在实践着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与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企合作工作仍属于探索时期, 合作形式与模式依然处于最低的浅层阶段, 没有形成系统、深度合作关系。

5.办学质量亟需提高。首先,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需要不适合。二是培养目标与任职岗位未对接。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1.建立匹配的法规支持体系。首先, 健全法律体系。 一是完善国家法律。应当包括但又不仅限于《教育法 》 、 《 高等教育法 》 、 《 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校企合作教育法 》 等。 重点是修改 《 劳动法》, 主要是将实习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之中, 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学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 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二是进行地方立法。主要指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条例》及其配套的《实施办法》。通过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法规, 建立政府引导与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从而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实现制度化、法规化。其次, 提供优惠保障。一方面是对企业的优惠保障。一是税收优惠。要认真执行《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涉及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奖补优惠。要对企业的付出进行奖励与补助, 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是形象树立,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对高职院校的优惠保障。如提供财政投入保障,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等。再其次, 制定管理制度。主要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如《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事制度 》 、 《 区域合作委员会议事制度》、《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工作的保障措施》、《校企技术合作的意见》、《校企技术服务运行与管理暂行办法》、《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 、 《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意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有关规定、《校内实训基地对外服务的有关规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生产性实训课程考核办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 以规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有效合作机构。首先, 政府要提供组织保障。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政行校企联盟等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以各方共赢为始终追求, 保证各方利益均衡, 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其次, 校企要共建合作组织。一是构成主体。无论是政行企校四方模式, 还是政校企或校行企三方模式, 都一定要坚持多方参与, 互联互动的原则。二是领导组织。不仅要由校企双方共建合作理事会, 而且要在各方内部成立由单位领导、职能部门与院系 (车间) 负责人、骨干教师 (师傅) 等组成校企合作机构。在高职院校内部最好成立校企合作处, 由其负责校企合作的规划、政策与实施。三是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情况, 可选择市+校+专业模式、集团+校+企模式、校+系+专业模式等, 以适应各种合作之需。

3.不断提高办学实力。首先,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是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 更要考核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二是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教师的科技能力不能仅用于自身评聘职称之需, 更重要的是必须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如将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制定营销策划方案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并与其工资收入挂钩。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方面是教师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 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教师队伍中, 既缺乏高水平的理论大师, 也不重视技能高手, 更谈不上二者的统一。所以, 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参加合作的吸引力。其次, 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一是科学定位专业。高职院校只有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 科学对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查的基础上, 时刻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对比工作, 才能将“服务社会设专业, 依托行业建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原则落到实处, 才能做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条件相一致、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需要相一致、理论教学与学科前沿相一致、技能教学与企业操作相一致、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等。二是共定培养条件。即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同选择实训、师资、教材等条件, 企业则要参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人品教育工作, 真正做到全程“双主体”育人, 以培养适用人才。三是建立专业评审制度。评审人员由校行企三方的领导职能部门及用人部门技能大师骨干教师等组成, 对每批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都要进行评审, 以确定其技能水平。

4.构建合作平台。首先, 信息沟通平台。一是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沟通信息机会, 弄清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与科技服务项目以及必须注意的事项。二是通过广泛、务实的合作对话平台,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就业与企业高效寻觅适合员工的无缝对接。其次, 科技服务平台。一是构建科技发明、评价与转化相统一的机制, 提高对企业参与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吸引力。二是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及成效。再其次, 共建实体平台。一是校企共建企业。主要是高职院校利用场地及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股份制企业, 满足学生实训实习及企业适当盈利的需要。二是引企入校。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确保学生实训实习及教师挂职锻炼。三是校办企业 (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等) 。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将校内实训基地升华为生产经营性企业, 接爱服务项目, 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岗位, 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校企合作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篇3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1.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要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其中对于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可大有作为。《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二是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经营型人才,建立一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800万人;三是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职业教育要适应《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是“做中学,学中做”,即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了学习的周期。同时,只有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学校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

2.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

校企合作既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职业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才能克服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才能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开发课程、选编教材等,才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行业协调互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实习手段也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3.互利双赢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解除了“企业招工难,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是推进企业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实习实训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有利于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训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吸引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可以借助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可以与学校进行新产品研发,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融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及职业道德,为今后有效就业打下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学校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一是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是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劳动与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素质,然后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掌握相应岗位操作标准和要求,通过技能提升训练,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接着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实际劳动,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动力。

三是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四是参观和见习模式。学校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业园区、生产基地作坊参观、见习,使学生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及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五是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发教材、评估教学质量。如嵩县于2012年成立了嵩县职教集团,把县城内现有的嵩县中专、洛阳中医药学校、昌琳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洛阳畜牧中专等5所学校重组,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又新增了采矿专业、生物制药专业。职教集团采取开放式管理、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阳光工程培训等合作创新模式,对更新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就业等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因此,集团化办学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六是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园艺园林学院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篇4

园艺园林学院现有四个专业:园艺、茶学、园林、风景园林,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现将学院的校企合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艺园林学院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总有 16家企业与园艺园林学院在果树、蔬菜、茶叶生产与研发、园林植物生产与园林工程设计开展合作。其中有3家企业在果树生产上与我院开展合作的主要是: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兴山县昭君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米农业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在花卉与蔬菜生产上开展合作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湖北雪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维尔福种业有限公司,神农架神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茶叶生产与加工开展合作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湖北昊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荆州印象茶叶礼品有限公司、宜昌清溪沟贡茶有限公司、宜昌东方昌绿茶叶有限公司;在园林植物生产与园林工程设计开展合作有6家,分别是:荆州市城隆市政园林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苏州天园景观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苏州易东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棕梠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北湖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润景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除了16家企业外,还有7家科研院所在果树、蔬菜、烟草和园林植物生产、品种研发上与园艺园林学院有广泛的合作,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蔬菜科学研究所、荆州市农科院。

二、具体合作方式

1、共同培养人才,解决学生就业,杨为学院学生的就业基地。如广东棕梠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年多,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都是学院的毕业生;

2、共同承担和共同申报课题,共同开展科技攻关问题的研究。如:与湖北昊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曾共同申报省级重大课题,共同开发类茶植物新产品;与与神农架神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金钗石斛、申报省级重点项目。

3、设定奖学金。如湖北雪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蔬菜种业生产与销售,2016年它在学院设定十万的“湖北雪印奖助学金”,奖励有志园艺事业的优秀同学;

4、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院的产业专家和兼职硕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如聘请荆州市农科院的李平、神龙架国家公园的郭永兵副教授为学院的产业专家和兼职硕导;

5、建立研究平台。如:在神农架神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成功省级研究生工作站---长江大学-神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拟2017年与湖北雪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研究生工作站,与湖北昊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省级工程研发中心。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1、成果分享上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在培养人才上他们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机会,在成果分享上有知识主次之争议问题存在;建议学校在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有指导性文件出台;

2、学生安全上有隐患。解决办法:导师负责制,与学生和合作签定安全协议。

园艺园林学院

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贵校示范性学校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贵州经济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贵州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要求

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和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基地类型覆盖全校专业,为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人才储备、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借智借脑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合作原则

优势互补、双向互动、合作共赢。

(一)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欢迎学校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二)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三)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可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基本任务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一)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四)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五)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

(六)共建实验、实训室;

(七)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指标任务;

(八)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九)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

(一)“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

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二)工学交替模式

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三)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服务产品、服务流程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顶岗实习模式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五)产学研模式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六)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七)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两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特点,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

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提供行业知名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

(二)合作双方实行挂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三)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并做好记录,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四)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2011] 篇6

一、目的为了全面贯彻实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置换+实训+就业”的培养模式,2009我系需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新的技术、方法引入课堂,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了解企业工作方式、企业所需技术,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就业。

二、工作内容

1.实习实训内容研讨

2.实习实训质量管理研讨

3.2011课程置换实训就业方案的确定

三、任务负责人

1.实习实训内容研讨: 陈旭清

2.实习实训质量管理研讨: 乔晓刚

3.课程置换实训就业方案:魏建英

四、任务截止日期

1.2011年8月1日实习实训内容研讨(网络安全与系统集成实习实训技术、项目的分析研讨)

2.2011年8月15日实习实训质量管理研讨

校企合作工作成果汇报 篇7

整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就是创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借鉴和继承是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借鉴和继承, 借鉴和继承仅仅是一种手段, 人们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够达到借鉴和继承的根本目的,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使人类文明得以长足发展。如果人们不实施创新, 就会丧失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和日常发展过程中,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想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运用创新。

近年来, 校企合作得以兴起并且普及, 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过程中,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施德育工作创新,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中, 贯彻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模式, 学生能够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 并且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结合, 对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文化学习进行深化, 逐渐把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 加强建设实践中心、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

当前形势下,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大, 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缺乏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急需提升, 这种种问题都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在关键的发展时期, 需要很多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德育工作者开展高成效的德育工作。进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操作能力的人才, 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中, 团结同事, 尽心尽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 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机制, 实施制度创新。首先,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贯穿, 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及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参与作用, 形成完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人才标准实施德育工作。同时, 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考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从本质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和职工权益进行维护, 保证学生和职工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 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 保证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规范化。

(二) 方法创新

新形势下, 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 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及改善服务等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建设人才队伍, 结合自身发展需求, 制订短期计划或者长期目标, 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身学习计划的制订, 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知识。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通过亲自体会企业工作, 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和水平, 使学生可以明确企业的运行流程, 明确工作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各类企业进行充分运用,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坚持灵活运用德育教育方法, 注重对党员实施政治业务的培训。

(三) 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求美、求知、求新、求乐等特征, 因此,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其实施爱学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教育、危机教育及磨炼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 与学生开展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困难,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为学生办实事和办好事,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见要虚心听取, 切实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权益。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新的内容和主题, 还要有新的举措, 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 对新形势发展需求进行自觉适应, 不断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 还要紧紧围绕着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工作内容的设置, 落实精神层面的知识和思想, 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突出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 构建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 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致力于加强与企业合作中, 不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要对基地资源进行充分运用,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选派德育教师, 使其可以深入到企业中, 从德育内容、方法、目标等诸多方面不断深入开展研究, 同时, 制定完善的建设德育实践方案, 使实践基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培养目标相符合, 更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德育工作与产学研同步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全方位提升, 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基地效益, 从本质上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实。

(二) 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渗透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两课”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还要将专业课程教学其实践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 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 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价值体现,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高职院校可以聘用企业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上讲解, 从职场人角度出发, 对企业需求进行阐述, 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明确提升自身素养的方向, 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

(三) 坚持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将学生和职工作为对象, 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及宣传等方法,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对学生和职工意志进行统一, 对学生和职工行为进行规范, 将学生和职工力量凝聚一起, 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总目标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 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及有目的的德育教学活动, 以便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 进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 人们可以明确, 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高职院校的学生, 二者均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工作, 均坚持以学生为本, 均认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 维护学生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四) 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过程中, 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精力和投入均用在了经营和管理中, 比如, 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推广人才建设和操作技术人才建设,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 在当今新环境和新时代中, 由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为了从本质上调和高职院校内部人际关系, 平复高职院校学生情绪, 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必须将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建设局面改变。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 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不断突破。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保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自身的领域中能够具有带头示范等作用, 用规范的言行和正直的工作作风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及说服力。还要充分运用专业的培训, 对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 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队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通过外部助力, 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 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经之路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改革重要的方向。通过校企合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必须走出校园, 深入到企业中, 结合企业生产、企业经营及企业管理。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 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云贺, 杨建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党建问题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94-95, 103.

[2]荣家俊.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25-27.

[3]杨建浩, 包春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3:103-105.

[4]戴莉萍, 李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1:66-68+72.

[5]范双莉, 常翔, 牛云, 黄鑫.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5, 02:102-103.

[6]周静.试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定位与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4) :83.

[7]王振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6) :204.

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析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我国现行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由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工科院校的有关艺术设计院系构成,他们在培养较高层次的,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及设计技能的专门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专业院校的设计学科老师、企业的主管设计师、总设计师等高级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设计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的深入调查,以及综合各行各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仅有上述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企业与市场还急切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意设计能力;既熟悉具体岗位技能操作,又懂得岗位群管理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病,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设施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实践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我们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实践,认识到在艺术设计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走“理论+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学道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教学与科研活动延伸到社会,扩展到企业,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各自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业(社会) 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可以使学院增加对外交流的途径,了解社会和行业实时状况。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桥梁,通过他们联系更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组织,不仅扩大了信息接收范围,还增加了学院在本行业的知名度。此外,校企合作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宣传,它既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还是企业吸收优秀员工的有效方法。学生能更早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市场对人力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学校作为人才供给方,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进了行业与学校的了解和沟通,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技术人才。正确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合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领航灯”,使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市场经济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从而正确树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促使企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使学校的教学方式逐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转化。

高等教育如果仅仅通过学校自身条件,改革、发展都有一定难度,必须借助外部力量。由于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的功能并不十分完善,所以,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校园环境。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中的资金短缺、实践薄弱等问题,提高本科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保证,搞好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院与企业双方本着“诚信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好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习基地,公司提供实习项目进入学校直接指导实习工作,同时也安排学生直接进入公司的制作基地进行实习,这就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良好对接。

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应用于实践,成为培养生产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方式。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登上新的台阶;而且通过该种方式,企业也能从中获益,引进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所以,关键点是在校企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这一大胆的尝试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改革的突破。难点是在这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制定与此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在我国的推行和深入发展,呼唤着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来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探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成为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尽管许多高等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不少院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准则,开门办学,主动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在教学体系上大胆改革,准确定位,努力办出专业特色。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必将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与社会对接的平台。参考文献:

[1] 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 王世德.美学词典[S].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上一篇:电子商务服务方案下一篇:让压岁钱更有意义为话题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