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精选11篇)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1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2010的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的方针,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民生、民心项目,加大“三农”、教育、卫生、社保等等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全面科学的收支体系。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推进,提供财力保障。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实现7.58亿元,增幅8%;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8%。
一、完善管征,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在做好税收辅导与服务,公平纳税定额,优化税收环境的基础上,收入征管部门要积极探索管征新路子,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税征管理,向科学管征要收入。二是加大打击恶性偷、逃、骗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力度。严格控制减免税,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巩固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改革成果,将政策落到实处。坚持有保有压,公平税负的原则,促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借助非税收入管理平台和电子化开票信息系统,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防止各种乱收费现象重新抬头,合理挖掘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非税收入潜力,真正做到应收尽收。四是继续加大地方级收入考核力度,提高地方级财政收入质量,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的同时,加强对财政总收入的考核,确保财政总收入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加大民生和公共事业投入
对“三农”、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项目,财政要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保障。多渠道大力度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好社会公共事业,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品味,美化彩化城乡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要总结完善和推广种粮农民直补、家电和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经验,增强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补助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要继续推进缓解市乡财政困难系统工程的实施,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乡两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报告缓解市乡财政困难所采取的措施、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确保我市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健康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三、加强监督,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滚动管理,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推动部门预算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改革预算单位。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扩大采购范围,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强化票据管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在清理整顿非税收入的基础上,将保留的收费、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推行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改革,规范收缴程序,实施动态监控。二是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重点监督“三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关系全市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积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财经纪律专项检查,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积极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实现理财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快政府理财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四、勤俭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尽管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得到扭转,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实力增强。但是,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部分行业生产经营依旧困难,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面临的困难将更多。另一方面,我市在全省来说还处于后发达地区,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困难群众数量较多,全市建设需要办的事情也很多。因此,要切实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和“两个务必”的要求,严格控制支出,特别是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和车辆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监管力度,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服务全局的意识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二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制。三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四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抓好行风政风建设、绩效管理,做好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五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普法学习和普法宣传,重点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六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努力创建文明窗口。七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牢
固树立稳定意识,持续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因此,圆满完成今年的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共克时艰,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实力、更具魅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2
通知指出, 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2010年继续执行补贴产品竞争性筛选制度, 开展部、省两级选型工作。
通知明确, 2010年拟进一步扩大中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由2009年的12大类38小类128个品目扩到12大类45小类180个品目。其中, 手扶拖拉机、微耕机仅限在血防区和丘陵山区补贴。在此基础上, 各省 (区、市) 可根据需要, 自行选择不超过20个品目的其它类机具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皮带传动轮式拖拉机、运输机械、农用航空器、内燃机、燃油发电机组、风力设备、水力设备、太阳能设备、包装机械、牵引机械拟暂不补贴) 。
通知确定, 2010年农业部继续对全国通用性较强的农业机械统一开展部级选型。部级选型范围包括:手扶拖拉机 (8马力≤功率≤15马力) ;轮式拖拉机 (功率≥20马力, 不含皮带传动型) ;履带式拖拉机。收获机械类:全喂入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割幅≥1.2m) , 全喂入自走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喂入量≥2.0kg/s)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功率≥35马力) ;青饲料收获机 (割幅:自走式≥2m, 其他机型≥0.9m) ;水稻插秧机 (乘坐式插秧机和手扶步进式插秧机, 行数≥2) ;旋耕机 (不含播种功能, 耕幅≥900mm) ;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 (功率≥0.8kW) ;动力喷雾机 (含担架式、推车式机动喷雾机) (功率≥2.3kW) ;喷杆式喷雾机 (含牵引式、自走式、悬挂式) (功率≥13.2kW) ;移动式挤奶机;提桶式挤奶机;管路封闭式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参与部级通用类机具选型的必须是已列入《2009—2011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及增补目录的产品。
其它地域性特点较强的非通用类农业机械, 由各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统一开展省级选型省级非通用类选型范围:一是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机具种类范围12大类的45小类180个品目中的部级选型产品以外的其它机械;二是地方自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20个品目其它机械。参与省级非通用类选型的机具必须是已列入《2009-2011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或省 (区、市) 支持推广目录的农业机械产品及增补目录的产品。
通知中说, 为争取在2010年中央补贴规模确定后即可尽快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部、省两级选型工作应于2010年1月中旬前完成, 并于1月底前形成各省级年度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备用。农业部已启动了2010年全国通用类机具选型工作, 各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也应尽快启动非通用类农业机械补贴产品选型工作。
通知要求, 各省 (区、市) 要高度重视补贴产品选型工作, 把它作为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不断完善选型办法, 引进竞争机制, 参照招标程序, 确保选型的规范性、科学性、公正性。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选型, 自觉接受监督。主动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 广泛 (下转10页) (上接6页) 听取各方意见, 统筹做好农机选型各项工作。为更好地服务企业, 2010年部、省两级选型应继续不向参选企业收取费用。
各地要按照《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财办农[2009]66号) 要求, 继续扎扎实实地完成好2009年补贴各项收尾工作, 加强检查和调研, 搞好绩效考核, 确保实施成效。
各地要积极争取扩大省级财政农机补贴投入规模, 并结合实际, 认真统筹考虑安排2010年补贴各项工作, 因地制宜地开展调研摸底, 为明年补贴专项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3
一是进一步扩大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扩大补贴种类,由2009年的12大类38个小类128个品目扩大到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把牧业、林业、抗旱节水及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机具纳入了补贴范围。
二是进一步突出补贴重点。适当提高部分高性能、大马力农机具的单机补贴最高限额标准,将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大型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到20万元。
三是进一步细化资金分配办法。综合考虑耕地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需要,以及促进奶业生产机械化、血防疫区“以机代牛”工程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农业生产能力恢复要求,结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开展情况,合理确定分省区市年度补贴资金规模。
四是进一步扩大地方自主权和农民选择权。各省区市可在全国统一补贴的180个品目之外,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自选20个其他品目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五是进一步完善补贴目录的形成方式。各农机生产企业根据各省区市确定的补贴机具范围,提出补贴产品机型,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汇总并进行分类分档,确定具体补贴额,形成补贴产品目录向社会发布并报农业部备案。
六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启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操作信息管理网络数据库,进一步提高效率,规范操作,方便农民和企业,便于随时抽查和远程监管。
七是进一步强调纪律要求。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八个不得”、“四个严禁收费”等纪律。
2010年财政工作汇报 篇4
2011年上半年财政工作情况的汇报
龙居镇财税所
(2011年7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上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年初财政工作目标,采取得力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将主要工作情况向各位代表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狠抓收入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多变的税收政策,镇财税所主动应对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确保了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稳定增长。上半年,联合区地税局对辖区内20多家企业的税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催缴拖欠税款,为税收全额、足额缴纳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我镇地税收入任务700万元,国税收入任务202万元,财政收入任务120万元。截止6月底,地税收入完成364万元,国税收入90万元,财政收入62万元,实 1
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全镇各项建设。上半年,镇财税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累计为三网工程、采摘节、新型城郊农业、桑蚕等项目提供政财资金987万元,有力保障了我镇特色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为黄河民居、村镇公路、敬老院建设、教育设施改建等民生工程提供政财资金660万元,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三)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上半年,镇财政所严格预算执行,在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实现了”四个确保”: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及村书记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及时落实了调整工资政策;确保教育、科技、农业以及医疗卫生、计生等方面的法定增长,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民政、支农、补贴等各项专款及时足额到位,保障了群众的利益;确保各项重点工程款、债务按比例按计划支付,维护了政府信誉。
(四)完善工作程序,及时发放涉农资金。上半年,镇财税所加大支农力度,累计兑付各类惠农资金351万元,确保了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其中,兑付小麦良种及农资综合补贴5336户,12922.96亩,直补惠民资金107.4万元;兑付棉花良种补贴6125户,63918亩,直补惠民资金95.9万元;兑付玉米及水稻良种补贴4073户,16635亩,直补惠民资金19万元;兑付汽车补贴299辆,直补惠民资金106.2万元;摩托车补贴69辆,直补惠民资金4.5万元;家电补贴967台,直补
惠民资金18万元。
(五)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预算法》规定,自觉接受镇人大机关及全体代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预算,努力压缩和节减各项费用,从严控制了一般性支出。审计、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重点支出的监督检查,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我镇财力不断增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源基础薄弱,骨干财源不稳;收入任务高位运行,总量较小,增量有限;财力十分有限,刚性支出过快,缺口难以缝合;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保工资、保稳定,基本无力支持财源建设,财政抵御重大事件的能较力差。
二、下半年财政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镇财政工作将认真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任务。抓住重点税收,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重点企业实施监控,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依法征收,依法治税。
(二)保障重点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
理,强化预算约束,积极筹措、调度资金,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农业、科技、教育事业投入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夯实财源基础。
(三)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针对财政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财政监督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建立科学、规范、灵敏、高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机制,将监督贯穿于财政工作始终。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资金审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财政队伍整体素质。按照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强化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提升学历的学习和培训。弘扬职业道德,改进工作作风,营造竞争、和谐的团队精神和信任、开放的工作方式,推进财政形象建设,树立具有特点的整体形象。
市民政局2010年工作要点 篇5
一是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在城市,坚持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在农村,继续扩大保障面,新增1万人左右。二是全面启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细化认定措施,规定统计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实行动态管理,更好地保障低收入家庭在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三是突出医
疗救助重点,努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救。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无缝对接。在全市实施“大病关爱行动”,进一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扩大医疗救助范围,确保医疗救助惠及更多的大病患者。
二、坚持防灾与减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一是狠抓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综合减灾能力。通过组织演练、培训、图片展等形式,让“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学校、进各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形成全民参与氛围。继续开展“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做到“两属两户”投保全覆盖。二是狠抓灾害信息员培训,重点建设村(居)灾害信息员队伍,全面提高全市各级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水平。三是狠抓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督促县、乡、村、组层层落实建立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居)4级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确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调运物资,第一时间深入灾区救灾,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生活需要。
三、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全面启动“千福园”养老服务建设工程,完成关键性行政审批工作,9月底前完成前期“三无”老人供养楼建设工程。加大跑省进京力度,继续争取将我市列入2010年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范围。支持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建设,重点支持东桥工贸公司和十里牌林场兴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支持市康复医院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民政部联系点和“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实验基地”。
四、坚持城乡并重并举,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一是继续强力推进社区建设“三基”行动计划,确保中心城区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基本队伍、基本工作规范建设任务。将社区“三基”行动计划扩大到县(市)城区,延伸到农村社区。二是扎实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争取有15%的村再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村,力争到2011年6月基本完成“难点村”治理任务。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覆盖,探索推进为民代理服务的内容及方法。将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20个村(场)全部纳入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范围。
五、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进一步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一是认真执行“鄂办文〔2009〕59号”和“鄂民政发〔2009〕54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严格执行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三部门关于做好复退军人稳定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国家政策内相关复退军人的政策落实和政策外复退军人的稳定工作。二是建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报销、减免、补助、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督促县(市、区)实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全面解决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问题。三是多渠道安置退役士兵,力争在8月底完成安置任务,全市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率达98%;加强城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做好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的稳定工作。四是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协调抓好驻荆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将双拥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
六、坚持规范高效,进一步强化公共事务管理
加快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城乡基层民间组织,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机制建设,督促指导新社会组织完成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规定动作”,采取属地管理和行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实现应建尽建和全覆盖。开展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全市火化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对非法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和滥葬乱埋现象的监管力度。继续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加强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七、坚持狠抓“两个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慈善和福彩事业
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慈善一日捐”活动,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力争全市年募集慈善资金500万元。抓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力争年销量达到1.1亿元以上。
八、加强厅市合作,进一步推进“全省统筹城乡民政事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民政局2010年工作思路 篇6
1、切实抓好“两节”期间困难群众走访慰问和救助工作。确保两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2、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工作。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切实抓好低保对象审批和复核工作,推进阳光操作,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和应保尽保。二是按照以收入确定低保对象,按支出实施分类施保的原则,对低保对象中有重病、高残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特困家庭给予重点保障,提高救助标准。三是积极争取低保资金,进一步抓好扩面提标工作,现有的低保边缘全部纳入,做到应保尽保。
3、进一步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完善救助程序和办法,推行阳光救助,提高救助标准,努力抓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衔接,有效解决困难群众治病难问题。积极开展慈善捐助和助残、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
4、进一步加强农村福利中心环境建设和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按照“居室宾馆化、庭院花园化、供热暖气化、生活小康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加强对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抓好福利服务中心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美化工作,特别是抓好院务管理等软件建设。
5、切实抓好救灾应急救助工作,及时查核上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
6、抓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省级双拥模范县成果;落实优抚政策,进一步解决优抚对象“三难”,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7、抓好基层政权建设和民间组织、婚登、殡葬、收养及生活无着流乞人员救助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精心组织,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筹划殡仪服务中心建设,解决我县群众无殡仪活动场所的问题。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农民收入,财政支出,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实物资本的长期短缺, 在二元经济结构越发突出的中国, 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王小华、温涛, 2011) , 县域经济是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其发展的本质就是民生经济, 而民生经济的首要保障无疑是农民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 这其中资本的形成和不断积累是打破县域经济弱势的关键, 因此增加贷款和财政的投入就成为了发展中国家促进民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措施。但是, 据估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平均每年通过各类金融机构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达到1万亿元左右, 平均每年每个县流出资金在3亿元以上。本世纪初期以来, 农村资金流出的速度还大大提高。其重要原因在于,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 是一个以城市和工商业为导向的金融体系, 是一个大企业、大项目、大客户导向的机构体系, 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因而长期存在, 因此, 应该改变长期以来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通过金融机构吸纳农村资金到城市的资金配置格局。应从构建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等方面着手 (1) 。
那么, 怎样健全强农惠农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推动财政金融资源要素合理向农村配置, 改变长期以来城乡财政金融资源扭曲配置的格局 (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致使农村资金不断倒流向城市, 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吸纳农村剩余资金到城市, 通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驱使财政再分配政策偏向城市)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真的就是简单的将财政金融资源配置下移到县域吗?这些都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支持和佐证。早在20世纪中期, Hasody就曾提出一种典型观点, 他认为, 由于大多数农民属于小农, 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应该通过政府发展和组织对小农的贷款来达到。Nurkse (1953) 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从供给方面看, 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 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 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 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 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 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 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 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 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 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 经济增长难以实现。由此, Nurkes便得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因此, 他认为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 必须大规模地增加资本供给, 扩大投资, 这样才能带动收入提高, 同时又能促进资本的形成。Nelson (1956) 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 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他认为克服资本稀缺是农村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只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 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 最终才能冲破这种“低水平均衡陷阱”, 进而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Todaro (1970) 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 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控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政府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Gonzalea-Vega (1984) 的研究表明信贷对于农户生产与收入的影响是积极的, 生产者可以通过信贷获得资金作为可变投入的来源, 改变初始禀赋状况, 从而对收入产生影响。Bencivenga&Smith (1991)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农村资金配置效率, 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 减少社会不必要的资本流动。此后, 大量经济学家先后对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论述了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手段促进农村发展的机理 (Hayami&Ruttan, 1985;Barro, 1992;Munnel, 1992;Tatom, 1993;Gramlich, 1994;Garcia-Mila, 1996;Darrat, 1999) 。Matin et al. (2002) 根据调查得出结论, 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应当适应客户的偏好, 这样才能实现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的提升。Jim (2005) 再次指出政府在促进农业信贷和农村资本形成中起着积极作用, 但也强调不同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可能造成政策效果存在差别。Fan et al. (2008) 通过对30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为实现年度发展目标 (到2015年消除一般贫困人口) 所需的农业支出进行估计, 指出需要配置金融资源, 通过对农业支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减少贫困。Jayne and Boughton (2011) 指出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以及提高金融市场提供相关关键支农服务的水平,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建立以强有力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投资体系。
在国内,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民增收也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汪三贵等 (2001) 认为信贷服务的改善有助于农户尤其是最贫困农户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 提高消费支出。何广文、李莉莉 (2005) 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贷款对于农户收入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而温涛等 (2005) 的实证结果则显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的结论, 同时张立军、湛泳 (2006) 的研究也指出金融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紧张,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近几年来, 我国县域经济普遍得到了较快发展, 不同类型的经济强县、大县陆续涌现出来, 有关县域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也逐步突显出来, “县域”这一更具民生性的字眼开始深受广大学者的青睐。赵志华 (2004) 揭示了县域经济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间的矛盾和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认为应该优化县域金融体系。钱水土 (2006) 基于浙江案例, 研究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域金融体系重构问题。胡宗义、刘亦文 (2010) 采用2007年中国县域截面数据, 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的金融发展是非均衡的,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金融深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库茨涅茨效应, 其拐点出现在金融深度的20%~60%分位数水平区间。褚保金、莫媛 (2011) 的研究揭示了县域农村资本在农村区域分割下流动不畅的现实, 认为在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情形下, 需要发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仍局限于将农村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以县域为主体来制定发展政策和研究问题的还比较少, 将农村当作整体的研究容易掩盖其内部的差异性, 且难以解释这种内部差异。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财政信贷支农, 对加快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农村区域的层面展开分析, 选取2007—2010年东北三省146个县 (市) 为样本, 研究县域财政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 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三、实证模型、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 模型
为分析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本文引入了Odedokun (1992) 的经济效率模型与Greenwood and Jovanvic (1990) 的产出增长率模型。Odedokun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率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 ΔY是产出水平增量, Y是总产出, ΔK表示资本增量;EFF被定义为经济效率, 也即资源利用效率, 用增加的产出-资本比率 (ΔY/ΔK) 来表示。根据模型 (1) 可知, 经济增长是资源利用效率 (EFF) 的变化或可投资资源 (ΔK/Y) 的变化或二者共同变化的结果。
根据产出增长率模型, 我们引入了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 产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即
借鉴Parente and Prescott (1991) 在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做法, 我们对劳动投入加一个容量限制, 从而有:
其中θ代表劳动力投入在每单位资本条件下的产出弹性。
由于当期资本的形成取决于前一期资本的存量和本期投入资金的转化量, 同时考虑到农民进行生产所需资金的正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引导的资金流入和固定资产的投入, 则农民生产所使用资金就可变为:
其中, δ代表折旧率, Kt、Kt-1分别表示当期和前一期的资本, Xt1表示财政政策引导投入的资金规模, Xt2表示金融政策引导投入的信贷水平, Xt3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EFF仍然代表资源利用效率, 在 (4) 式中它等同于财政金融政策所引导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投入的配置效率。模型 (4) 是一个增函数, 即当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增加而且有效率时, 投资也就会相应快速增长, 从而增加农民进行生产的总资本, 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在 (3) 式中, 令, 表示农村最大生产能力, 则Y=mK, 此时一旦达到最大劳动力容量, 农村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 农村产出的增长率就等于涉农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一步结合 (4) 式可得:
EFF在X的一阶Taylor展开为:
将上式代入 (5) 式得如下方程:
进一步得出产出的增长为:
从 (7) 式和 (8) 式可知, 财政金融政策投入的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投入都是影响农村产出及其增长的相关变量。但是, 农村产出及其增长也有赖于总体资金利用效率[EFF (0, 0, 0) ]、财政政策实施所投入资金的投资转化率EFF'Xt1[ (0, 0, 0) ]、金融政策实施所投入信贷资金的投资转化率EFF'Xt2[ (0, 0, 0) ]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转化率EFF'Xt3[ (0, 0, 0) ]的提高。因为县域经济作为民生经济, 是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首要保障, 故在本研究中将这些变量都归结为涉农资金配置效率因素。从理论上讲, 如果财政金融政策所引导的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是有效率的, 那么县域财政投入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出和固定资产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呈将显著为正的相关关系。
对于 (7) 式两边同时除以m, 可以得到农村的人均产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 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FR) 替代农村人均产出, 事实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能客观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可以进一步构建县域财政金融政策作用于农民收入的方程:
由 (9) 式可知, 农民收入也依赖于各种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如果财政支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配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是有效率的, 那么它们的系数也将显著为正。
考虑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 对模型 (9) 引入相应的控制变量, 控制非核心变量的影响, 由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在 (10) 式中, LNFRt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CZt为财政支出指标, XDt为金融支农指标, TZ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指标, 向量CON为相应的控制变量, t为年份, μt为随机干扰项。下面对本文的核心变量及相应控制变量进行说明, 并给出各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
(二)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1.变量。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县域财政支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数值 (LNFR) 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GDP之比 (Loan1) 、农业贷款余额与GDP之比 (Loan2) 、农户贷款余额与GDP之比 (Loan3) 、农业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 (Loan2/Loan1) 、农户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 (Loan3/Loan1) 来探究金融政策推动的资金配置;以财政预算支出比GDP (Fiscal) 衡量财政政策资金配置;而控制变量则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比GDP (Invest) 、乡村就业人数比总人口 (Employee) , 刘霖等 (2010) 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都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粮食产量对数值 (LNFood) 。
2.数据说明。本文数据中的县域各项贷款余额 (各项贷款余额、农业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 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其他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08—2011) 的县级单位主要统计指标, 共收集了东北三省的146个县 (市) 的基本经济金融数据。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同时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完备性和可比性, 本文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清理, 已对奇异数据进行剔除, 缺失数据进行插补。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1.2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地反映不同性质的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实证分析将分别设置五个模型, 并分别就县域金融机构总贷款比重、农业贷款比重、农户贷款比重、农业贷款与总贷款之比、农户贷款与总贷款之比和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对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 每个模型均加入控制变量:固定投资比重、粮食产量的对数以及就业比重。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括号里面为P值。
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 所有模型的F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检验, 表明模型中所选取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模型整体拟合优良。Hausman检验表明, 五个面板数据模型影响形式均为固定效应。由前述模型 (9) 式知道, 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和政府财政资金配置是有效率的, 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将显著为正。然而, 从实证结果来看, 县域金融机构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而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说明就东北三省各个县域而言, 银行信贷和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都不是有效率的, 财政支农更是显著的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涉农信贷配置低效与王虎、范从来 (2006) 的观点“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国家财政支农等渠道能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有些出入, 但财政支农配置低效与Paul Allanson (2006) 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作为再分配工具是低效的”结论相一致, 其原因与农业信贷补贴的低效率 (Amams, 1984)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事实上, 根据Matin et al. (1999) 的研究, 金融服务 (如微型金融) 直接有助于改善穷人持续获得资金的机会和途径, 帮助他们平滑消费和人力资本积累, 但是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并不能必然减少贫困。杨俊等 (2008) 的研究也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而从长期来看反而加深了贫困程度。
此外, 仅仅比较模型I-V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指标的相应系数, 不难发现, 总贷款、农业贷款、农业贷款占银行业总贷款之比都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而农户贷款和农户贷款占银行业总贷款之比却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说明进一步增加农户贷款或者是提高农户贷款在银行业信贷总量中的相对份额有助于推动农民收入有效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涉农信贷的资金配置效率。这一结论进一步告诉我们, 在我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 冲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过程当中, 金融机构不仅有所作为, 而且是大有作为。同时明白金融可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做是破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各种瓶颈的关键所在。
从投资和就业角度看, 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表现出积极作用, 提高就业率却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而从刘霖等 (2010) 的研究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都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这验证了农民增收与县域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 县域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农民收入必然增加, 与温涛等 (2005) 所持有的“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关系直接替代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这一观点类似。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增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比较直接, 从事非农产业生产能带来更高的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张车伟、王德文, 2004) ;而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一来投资效率不高, 重复建设和浪费比较严重, 二来由于农民收入本来相对于城市中居民收入较低, 而且有限的资金又存在投资分布不均衡, 过多的配置到城镇, 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比较微弱。这与中国的经验事实是吻合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 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这正好印证了“粮贱伤农”的预言, 即农民的收入在丰收的年份反而减少, 而在歉收年份反而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粮食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产品, 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小于1, 而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会随供给数量的增加 (减少) 相应地减少 (增加)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粮食价格波动频繁, 因为只有粮食价格不存在大起大落的情况下,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粮贱伤农”和“粮贵伤民”, 农民的根本利益才会得到充分保证 (温涛、王小华, 2012) 。
五、结论与政策涵义
从理论上来说,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引导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金融信贷增加, 扩大资金供给,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然而, 本文运用中国东北三省146个县200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却显示: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方面, 总贷款、农业贷款、农户贷款都没能成为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资源要素;县域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反而还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粮食产量的提高也显著抑制了县域农民收入增长;而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显著, 县域就业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不可否定财政金融支农的必要性, 但足以说明目前县域金融资源配置因缺乏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而处于低效水平的事实。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8
一、回顾2009
(一)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报告要点: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中央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66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本刊解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教育支出却依然保持增长,其中中央财政支出更是达到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保障了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
同时,在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目标,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为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进一步完善。
报告要点: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资助学生2871万人,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本刊解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完善了教师的利益分配制度,对教育事业的也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是每个公民应该有的权利,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认可。自从对教师施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在网上引起过许多争议,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总体而言,这一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可以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在助学方面,我国也在对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弄专业的学生实施免学费的政策,使贫困学生的失学率大为减少,有效的保障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但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辍学问题却依然严重,每年都会有近百万儿童因贫困而被迫辍学。面对这种状况,政府颁布了许多有利于贫困家庭的教育政策,使那些贫困学生摆脱了缀学危机,特别是近几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贫困生的缀学率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是这还不够,我国在教育领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儿童的关注,使义务教育深入人心。
二、奋斗2010
(一)提高经济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报告要点:做好2010年的政府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本刊解读: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2010年的主要目标。只有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才能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教育者阶层改革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原有的教育體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措施等必然会滞后,为了能够使教育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方面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教育目的,课程的建设,采取的方式进行改革。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大教育投资是改变教育水平的必要手段,所以,发展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报告要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
本刊解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系统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我国在教育领域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区域差距大,在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观念与教学设施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现阶段,必须加快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加快教育建设,完善教育制度,要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就业或者创业是人才价值的体现。在上年,由于金融海啸的缘故,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依然呈现增长趋势,这是对教育领域加大投入的一个表现。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今年我国会继续对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及偏远地区。施行义务教育,颁发优惠政策,为普及教育提供了保障。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国也将加大投入,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所以,只有打造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出色的人才,建设出一流的国家。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9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10
2、继续做
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多渠道募集资金,适当扩大农村低保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要做好对新纳入城乡低保户的公示、定标工作,并及时发放低保金。同时要做好对已享受低保但仍保障不了基本生活的患重病大病、长期慢性病、重残及其它特困家庭的分类施保工作。
3、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取消门坎费,取消病种限制,加大报销比例,提高批报效率,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
4、加强五保供养和敬老院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管理和使用好供养资金,保证“应保必保”和“按标施保”。提高敬老院特别是四所中心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健全敬老院规章制度。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5、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做好优抚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继续做好部分参战、涉核部队退役人员身份核查认定和抚恤补助优待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退役士兵稳控工作。启动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 篇11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3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两年中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行动计划表示,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得到切实保障,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全文约22000字,分为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保障,人权教育和国际人权义务的履行及国际人权领域交流与合作等六部分。
■三年内重点支持建设约2000所县级医院
■中国构建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设立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拓宽信访渠道
■每年完成对1000万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
■保证汶川地震受灾群众年底前住进新房
■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
■半数以上的国家机关和省、市级政府工作部门将有女性领导成员
■中国将新增1800万城镇就业人口
■加大对监所执法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中国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拘禁
三年内重点支持建设约2000所县级医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从2009年起,中国在三年内重点支持约2000所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行动计划指出,初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使中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国家行列。
2010年预定达到的主要健康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9‰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7.7‰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95%以上和90%以上。
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到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到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合)率提高到90%以上。逐步提高财政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行动计划指出,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改建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
中国构建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构建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卫星直播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推进“三网融合”。
行动计划指出,中国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在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2.67万个综合文化站。每年建设农家书屋7万家左右,到2010年底,全国共建设农家书屋23.7万余家。国家财政投入11.15亿元,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行动计划表示,到2010年底,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村村建有基层服务点,完成100TB数字资源建设任务。
行动计划鼓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深入基层演出。2009—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1亿元,为剧团等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300辆左右,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国家安排资金34亿元,运用卫星直播技术,到2010年底实现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一村一月放映一场。
设立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拓宽信访渠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通过开通绿色邮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信访代理等多种渠道,使人民群众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表达诉求;建设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设立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提供便利: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信访群众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上,中国还将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完善治理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促进互联网有序发展和运用,依法保障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权益;完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方面的法规等。
每年完成对1000万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100年)》指出,中国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每年完成对100万贫困劳动者的转移技能培训和对1000万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
行动计划指出,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努力维护城乡居民获得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努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人民币15781元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4761元的基础上,每年实际增长6%左右。
行动计划提出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严格执行拆迁的许可、资金监管、协议、评估、项目转让审批、住房保障、补偿救济和听证等制度,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行动计划说,中国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修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研究制定《城市低保标准测算与调整办法》、《城市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和《城市低保分类施保实施办法》。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制定工作,规范农村最低保障标准、对象审核、分类分档救助等环节,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保证汶川地震受灾群众年底前住进新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保证汶川地震受灾群众2009年12月底前住进新房。
中国政府2008年专门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
例》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行动计划表示,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恢复重建规划区内100万左右劳动力的稳定就业问题,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灾前水平,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同时还将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并予以公布。
行动计划说,中国还将坚持不懈地做好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物资全部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确保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建立健全社会捐赠和援建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检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严肃查处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违纪违法行为。
此外,中国将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等法律和相关法规,为今后防震减灾提供更为健全的法制保障。
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将加大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进一步完善特约监察员制度,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探索、试行特约监督员制度,配合其他监督形式,开展对法院工作及审判人员的审判作风、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探索、试行特约检查员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配合其他监督形式,对检察机关进行监督。
行动计划说,中国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
同时,中国严格落实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各项法规制度,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半数以上的国家机关和省、市级政府工作部门将有女性领导成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妇女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水平,其中50%以上的国家机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政府工作部门要有女性领导成员。
中国将全面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规定的目标,促进妇女在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都要有1名以上的女性。50%以上的国家机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政府工作部门要有女性领导成员,提高女性在市(地)级以上国家机关中的厅局级、处级公务员中的比例,在省、市、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女性不少于20%。
此外,中国还将提高女性在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公务员中的比例,在女性比较集中的部门、行业管理层中女性的数量要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成员。
中国将继续保障妇女工作权利和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在招工、招聘中禁止性别歧视。保证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中有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条款,健全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保障农村妇女依法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和各项合法权益,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犯农村妇女权益的村规民约,保障妇女的土地及其相关财产权益。
中国将新增1800万城镇就业人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2009-2010年,新增1800万城镇就业人口,转移1800万农业劳动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行动计划指出,落实劳动合同法,普遍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广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扩大职业培训。全国技能劳动者总数达到1.1亿,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5%,高级工占20%。
行动计划指出,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劳动保护,改善生产条件,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LL2005年降低3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降低25%。
行动计划说,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广工资支付监控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依法追究恶意拖欠工资行为的法律责任。
加大对监所执法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吴晶晶、丁逸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3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将完善监管立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被羁押者的权利与人道待遇,加大对监所执法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的力度。
行动计划表示,中国推动完善被羁押者权利保护与人道待遇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完善监所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工作评议考核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监所执法执纪监督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
中国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对被羁押者实施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侮辱等行为的发生:所有提讯室实施强制物理隔离;建立并推广提讯前后对被羁押者进行体检的制度。
行动计划说,中国还将进一步完善被羁押者的处遇制度。完善被羁押者通信、会见、生活娱乐、离监探亲等规定:完善被羁押者生活卫生管理制度和医疗保障机制,推行生活卫生标准化管理;加强对被羁押者的个别化教育和矫治,推广和深化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监所的资金投入,改善被羁押者的监管环境和条件,保障监所的给养费、公务费、装备购置消耗费、修缮费及其他费用。
同时,中国将完善监管执法公开制度,将被羁押者权利以及监所有关执法标准、程序向被羁押者、家属及社会公开,通过举报箱、举报电话、监所领导接待日、聘请执法监督员等方式,对监所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此外,中国还将加强人民检察院对监管场所内执法活动的实时检察监督。在监室设置举报箱,方便被羁押者投诉。落实被羁押者约见驻监所检察官制度,被羁押者若认为自己遭受非法待遇,可约见驻监所检察官。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行动计划指出,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实施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以及为预防出生缺陷而进行的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项目。
行动计划要求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县级以上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强化计划免疫,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比2007年下降50%,乙脑、狂犬病、出血热等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下降3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落实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在校生等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中国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拘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在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依法保障人身权利,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拘禁行为。
中国严禁刑讯逼供。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对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侮辱犯罪嫌疑人的,将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中国严禁执法人员实施非法拘禁行为。收押、换押、延押必须依法进行,防止错误羁押和超期羁押。完善对受害者的经济赔偿、法律救济、恢复名誉等措施,对造成非法拘禁、错误羁押、超期羁押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财政局2010年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财政局年工作计划07-19
财政局年工作总结12-20
财政局2014年工作总结05-14
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打算11-12
柳城县财政局2000年工作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