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之思

2024-05-28

诗性之思(通用10篇)

诗性之思 篇1

诗性之思 --海德格尔关于希腊思想本源之思

任何文化的源头对该文化始终具有规约性的意义.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诠释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诠释,发现希腊思想的源始性意义是存在的“无蔽”,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中久被遗忘和背弃,于是要回到哲学之思,只有倾听源始,让存在自行显现,入于澄明,才能达到思与诗的合一,才能回到真正的哲学,也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此在.正是基于对古希腊思想的倾听,海德格尔扭转了传统的诠释学方向,启迪了现代思想并昭示出现代哲学的基本转向.

作 者:雷升录 雷红霞  作者单位:雷升录(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

雷红霞(安康教育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刊 名:安康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516.53 关键词:海德格尔   哲学   希腊思想   诠释   无蔽   存在  

 

《诗性的校长》阅读答案 篇2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

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19.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

20.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

21.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试题答案:

19.①柳袁照的身上有追求本真、唯美、超热的诗性情怀,(2分)②诗性被他有意识地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所以作者将他称为“诗性的校长”( 2分。)

20. ①这段话显示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拉近相互的距离;②问题设计深入巧妙,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肯定的语气,探询“空白期”未泯的“诗心”“诗情”,诱导对方敞开心扉,解开“诗性的爆发”的谜团。(5分。第一条2分,第二条3分。意思对即可。)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篇3

摘要:诗是观察人类心智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一个特殊角度,诗乃天地之心也,中国“文化心灵”的心之最精妙处,便在于诗,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而《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讲述的是古代皇家大族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作品,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红楼梦》的诗性美,从书名的深沉蕴藉,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从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到结构抒情化、描写超常化和意境化等方面。《红楼梦》是由无数这样的具体综合起来深化为诗化小说和优秀艺术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化小说;诗性美

中国的诗性,自古有之。中国人以诗性为心,伴随着诗性的逐渐增长,中国的文化也在盛唐达到顶峰,向来以诗为尊的中国在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诗而行。中国的文学上一直有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诗是包括在文中,诗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古典时期的颠峰性巨著,《红楼梦》没有讲千古英雄纵横捭阖的征战、豪杰群雄你争我夺的较量,它娓娓讲述的是古代皇族大家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种种故事,吃饭睡觉,婚丧嫁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通俗性、家常性、生活性的故事,顶多带有些官闱秘事性和传奇性。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它的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也因为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和抒情化的结构以及超常化意境化的描写,令我们古往今来的读者读之如醉如痴、深觉其中特殊的诗意之美。

一、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

《红楼梦》这个书名最富诗意也最深沉蕴藉。它直接来自书中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是所有书名意义的综合.并因本身是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意象而具有深刻的抒情性。“红楼”即紫檀木筑就的楼字。借指富贵之家或豪门大室的邸宅。自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缕锈罗襦”旬。韦庄也有名句“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以《红楼梦》命名。不仅包含了对当日所历所闻的富贵之家中一切青春浪漫女子的追忆.还包含了对世事沉浮、沧海桑田、繁华如虹、人生似梦等更为深邃的思考。正如梦觉主人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红楼富女的意象再与庄周梦蝶联系起来.更加韵味深长,小说内容也无不聚焦在书名的抒情性光辉之中。如果说书名作为特殊的意象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特殊的诗性回味之中,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纷至沓来的诗性元素便如泉涌般不断出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是红楼诗性的重要原因。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金陵十二钗都是处于青春时期的美丽女性。年轻和美丽,这本身就是抒情和诗性的核心。作者用“群芳”来形容她们的青春和美貌.她们简直就是春天里引动诗情的各式各样的花朵。作者不仅喜欢用花朵形容她们.更喜欢在她们出场的特殊时刻用诗歌着意描摹她们的美貌、气质特征与美的“神韵”.如描摹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炯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并用美的事物来加以映衬、辅助象征,突出人物外在与精神世界的和谐诗意。比如,黛玉与琴、惜春与画、妙玉与白雪红梅。白雪红梅既是美丽夺目的冬天景致,也是增添诗意的抒情媒介。曹雪芹抓住冰晶剔透的天地中含芳吐红的梅花.来象征妙玉孤高雅沽的个性。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倾心向往的感情。

二、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

《红楼梦中》,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她诗性美的直接体现。《红楼梦》被称为文体众备的小说,她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韵文形式,其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据统计,《红楼梦》中的韵文作品有22种,238篇(首)之多。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其诗词多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的,甚至有的把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搞得支离破碎,因而体现不出来诗性美。《红楼梦》的独创性则在于把诗词变成情节和人物发展的组成部分,与叙述文字相得益彰。

首先,红楼诗词作为组成情节、丰富情节、推动情节的元素融合在叙述中。作品中叙述人的诗词,不光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而是为了丰富和推动情节。如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首和结尾的“说到心酸处”一首,就绝非一般小说的俗套所能比拟的。脂评在谈到“满纸荒唐言”一诗时说它是“第一首标题诗”,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评点派红学家洪秋蕃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谓荒唐言中皆辛酸之泪,非无故而为此谰言也。又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谓世之读书者不窥底蕴„„亦痴人之痴耳。”这说明“满纸荒唐言”一诗不仅总领故事,提起全篇,而且兼有提醒读者、设置悬念的作用。如果我们再与书末的“说到辛酸处”一首对着看,此作用则更明显。洪秋蕃称后者为“总结诗”,并说:“到底出于含蓄之笔”,“读是书者总宜细心潜玩”。那么,前者标题,后者总结,前有提醒,后留余味,则此二诗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书中人物吟唱的诗歌,也都具有丰富发展情节的作用。如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不仅全盘否定了封建末世所反映出来的追求目标和道德风尚,也不仅流露出作者的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且还预示了全书的情节走向,虽然不像脂评说的那样句句落实,但总体上确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正如评点派红学家王希廉所说:“跛足道人《好了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

此外,像《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大有深意”,《葬花吟》的“似谶成真”,怀古诗的“伤古悼今”,甚至咏白海棠、咏菊花等诗作,也都或多或少地在情节布局中起到微妙的作用,就连一个谜语、一副楹联也常常预示着全书的发展趋向。

总之,红楼诗词融入情节(诗词即情节)必然给叙述带来诗意。诗化于情节,带来情节的诗化,作用于读者的则是诗性的美感。

其次,红楼诗词还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

曹雪芹具有诗人的气质,他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诗词、骈文等来突显和点化,既使人物栩栩如生,又使描绘渗入了感情。如:用骈文刻画人物肖像,以诗句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以诗句来点染人物的结局,等等。这些虽是我国话本、章回小说的传统,但曹雪芹并未滥用旧套,而是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即使引用别人的诗句也是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人物自己作的诗来刻画人物自己的个性,这是《红楼梦》的创造。《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红楼女儿能写诗,能起诗社、限题吟诵,这本身就具有诗意。诗,净化了红楼女儿的品格,表现了她们的才气、灵气、稚气和水一样的清纯的灵魂。黛玉、湘云、宝钗、探春等自不待言,就是香菱也能在黛玉的指导下“自学成才”,而使其品格脱离了俗人的层次,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根并荷花一茎香”的香菱了。不仅如此,红楼人物所作的诗词还是人物的自我写照、自我塑造,使人物性格个性化、鲜明化、丰富化。比如:同是填柳絮词,湘云填的豪爽俊逸,宝钗填的浑圆功利,而黛玉填的则是哀怨缠绵,柳絮词本身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李纨是书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所以就吟出“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等较低层次的诗句,而王熙凤本来不识多少字,又无诗情,所以只能作一句“一夜北风紧”。此外,如第一回贾雨村所吟的诗与对联,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待价而沽的封建官僚的心理。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所题对额,使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贾政这个酷爱读书,大有祖父遗风的才子,却是捻断髭须,只字未成。这个贾府的大才子,原来只是一个不学无才的泥做的“禄蠹”而已。

以诗词表现人物是人物诗化的一个方面,诸如:黛玉的超群脱俗,宝钗的娴静淑雅,湘云的豪爽超拔,妙玉的孤傲高洁,都能从她们所吟的诗词中表现出来。人物性格与其诗词水乳交融,既是理解红楼诗词的关键,又是评价红楼诗词的主要标准。有的论者贬低红楼诗词的价值,认为它似乎没有什么传世之作,这是值得商榷的。曹雪芹如果离开人物性格来炫耀自己的诗才,岂不是流于“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的旧套了吗?“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脂评)

三、诗歌的超常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基本上可以说是表现“超常”的,诸如:比兴、夸张、通感、象征、变形、扭曲、错位以及多时空、朦胧、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表现“超常”的。诗歌用这些手法使它的意象、情感、思维都超出常规,这样才能有诗情画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即由于诗的超出常规,却能表达出文章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说过:散文像走路,诗像跳舞;散文像水,诗像酒;散文像说话,诗像唱歌(大意)。这都是说诗的超常性。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诗要使情感越出常规。诗追求超常、错变,是趋向成熟的表现。因此,超常性是诗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表现超常的手法是很少用于小说的。《红楼梦》的独创性恰恰在于这些超常性的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美。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独创性还不仅表现在运用神话、梦境使情节离开现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这样做了),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某种超常性,它能把笔控制在常规的边缘、似与非似之间,使情节既符合现实又有某种变态,表现了曹雪芹高度的艺术分寸感和艺术辩证法修养。

《红楼梦》中有许多交待是模糊的。如:《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大观园在北京还是在南京?红楼女儿缠足没有?乃至于时令、年龄、穿着等等,都给人留下许多谜。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诗的变形朦胧的写意手法。当你读完它的栩栩如生的贴近生活的艺术描写时,你又确信它写的就是中国18世纪的封建社会,就是满清的贵族家庭。有时,作者进行一些变形、扭曲。如: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能不能生长在北方?稻香村的几百株杏花能不能在秋天“喷火蒸霞”般地开放?这似乎值得研究。然而,这些描写是那样的含义深刻,与人物性格是那样的契合,又是那样的诗意盎然。人们受了它的感染之后,也就不再去思考它是否违背细节真实了。

照书上描写推算,林黛玉进贾府时才六、七岁。

六、七岁的小女孩能不能表现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似乎有些超常。然而在阅读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这样写象娃娃演京剧那样滑稽好玩,而是深深地被这些描写的绵绵诗情所打动。

变形的诗歌创作手法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曹雪芹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常态,而且还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变态。通过变态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但这种变态又不是精神失常,而是处于精神分裂与常态心境之间,所以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诗意的。

这最突出地表现在宝黛的痴情上,《红楼梦》中称之为“痴病”、“呆病”。如贾宝玉的摔玉、砸玉、痰迷、疯颠;林黛玉的剪香袋、绝粒、迷本性等等,都属于变态描写。第五十七回,紫鹃用“林妹妹回苏州”来试宝玉,作家用诗歌的变形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宝玉对黛玉的痴情。按一般理解,宝玉的表现:出汗、眼直、流津、手冷等等,以至于说:“除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把自行船工艺品当成载林妹妹的真船,把紫鹃留在身边林妹妹就走不了等等都属反常,但又不是精神失常。书上还让太医诊断为什么“痰迷之症”。通过这一变态描写,道出了亘古未有的痴情。

在小说后四十回,这种描写更精彩。“续作确是相当善于写这种精神状态的异常化。”第九十六回写宝黛在迷本性的情况下见面。两人相见,礼节全无,“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是面对面的傻笑。后来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这些行动、语言把在场的袭人、紫鹃吓得目瞪口呆。但这决不是精神失常的病态表现,读者从这里看到的是除却封建礼教外衣的赤心和真情。正如王蒙所说,这表现了宝黛的“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

第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也用了许多诗歌艺术手法,意、象错接,感觉错位,夸张象征,出乎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透露出浓重的诗情画意。就连构思也是诗化的。可以说,除了诗人,很难设想会设计出这样一个场面。按照常理,一个贵族小姐怎么会像醉汉一样躺在石头上睡着了呢?而且还是“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而且还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口中念念有词;而且还有“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你可以想象这是锦心绣口的史湘云吗?武松还差不多!但仔细推敲起来,在大观园的特殊环境里,在庆生辰的宴会后,又是史湘云这样的性格,加之“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的心理描写,就又会觉得这样描写既合情合理又诗意盎然了。

贾珍与秦氏有染,作者采取了隐蔽的变形手法进行描写。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对贾珍的描写真是一绝。总的看来,作者并未进行出格的变形:悲痛是人之常情,哭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总给人一种不正常的感觉:贾珍对秦氏来说,是翁非婿,哭而至于像“泪人一般”,悲痛而至于用杖,令人觉得反常而又不好说出口。这真是“象外之象”,“意在言外”,“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默会于意象之表”,实在是绝妙之极!

读《红楼梦》,我们经常在感愤涕零之余,拍案叫绝之后,提出“这可能吗?”的疑问,但未及和别人讨论,却又自我否定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成功地有分寸地运用了超常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结果,使读者在似与非似之间得到了诗性的美感享受。

四、描写的意境化

描写意境化,能使读者受到诗情画意的感染,这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共同感受。

意境,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发展到今天,亦是多义的、涵盖很广的范畴。按一般理解,所谓意境即意与境的统一交融,达到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境界,即司空图所说的“思与境偕”,王国维所说的“意与境浑”,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乎诗者,妙合无限”。

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但意境(或曰境界)并不为诗歌所独有。从史的方面看,它虽起于诗歌,但散文、戏剧、绘画、舞蹈也都讲意境,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意境化也不是自《红楼梦》始,只不过《红楼梦》意境化描写更普遍,更有诗情画意,更有新鲜性、跃动性和层深性。

王国维在谈到词境时,把意境的描写分为写境和造境两种。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写境,就是以写实手法构造意境;造境,就是以变态手法构造意境。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红楼梦》的描写意境化。

写境,即以写实手法描写意境。这在《红楼梦》中是最普遍、最成功的意境化描写,几乎是充满全篇。这种意境的特点是细腻逼真,妙合传神,诗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上创造了很多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芳园白雪、槛外红梅、潇湘竹韵、黄昏秋霖、中秋笛声、菱洲残荷等,无不写得新鲜别致,优美动人,而且是“思与境偕”,情景交融。但一般来说,这还不是《红楼梦》意境描写的独特性成就(《红楼梦》以前的白话小说已经这样做了)。《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常态的叙述之中,在事件、人物的如实描写中创出诗的意境来。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很善于选择独特的生活细节来点染人物的诗意。前面谈到过,让红楼女儿吟诗、起诗社、赴诗会,这本身就有诗意。此外,像莺儿编花篮、智能儿倒茶、玉钏尝莲叶羹以及妙玉品茶、龄官画蔷、香菱换裙、晴雯补裘等等,都起到了类似于诗歌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作用。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金蝉脱壳的情节。作者在叙述时没有让宝钗径直走向滴翠亭,而是巧妙地让“一双玉蝶”引着她去。这双玉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引得宝钗跟着它追扑,以至于“香汗淋漓,妖喘细细”,这才来到了滴翠亭。这扑蝶的细节既适应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又描摹了宝钗的青春活力,也透露了浓重的诗情画意。

其二,作者在叙事写人中很善于烘托渲染。用其他意象加以烘托,产生一种立体弥漫效果,这是中国诗歌意境化的传统手法。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如:二十六回写“黛玉泣花阴”以“宿鸟栖鸦”、“飞起远避”来渲染;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以“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来渲染;五十回“宝琴立雪”以仇十洲的《艳雪图》渲染之,等等。

其三,在意境中配以恰当的诗句。如上述“黛玉泣花阴”的意境,作者在用“宿鸟栖鸦”渲染之后,写道:“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又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使得客观的物境,作者的情意,人物的心境与诗歌化融交织,使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其四,作者很善于写“意在言外”之境。这在中国诗歌中是高层次的造境法,即古人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式层深空筐。就写境这个层次说,可以用虚实、断续、明暗、动静的变幻来实现。

由于《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由于它的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使得这种“弦外之响”处处皆是,否则作者也不会提醒读者从“满纸荒唐言”中去解“其中味”了。这些,笔者将另文论述。本文所要说的是意境描写中的含蓄空筐。第四十三回宝玉祭金钏,书中未有直接点明。在凤姐生日一片热闹之中,宝玉遍体纯素,一语不发,和焙茗骑马来到荒郊野外,以荷包里散香为香(金钏曾因吃了他荷包里一丸香雪润津丹而致祸),借了香炉,在水仙庵后院的井台上(金钏是投井而死),焚香含泪施了半礼就回来了。在穿堂里又遇着玉钏在那里垂泪(思念其姊),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哪里去了?”(意欲告诉她祭金钏去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意境。宝玉的心里已为金钏滴血流泪,但表面又无法说明,连焙茗都蒙在鼓里,但作家又时时有所暗示。这一事境写得亦虚亦实,若明若暗,欲言又止,摇曳多姿,真乃是“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此外,如贾蓉借屏、焦大骂街、黛玉听曲,湘云谈阴阳,宝玉辞行等意境都有这个特色。

诗性茶语的激情释放等 篇4

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殊异于别国,包括日本以及西方诸国的一个最著标志,就在于它那诗性文化的独特优良传统。质而言之,中国茶道文化,乃属诗性文化是也。

这种诗性文化之茶,惟有在中国才能发生并发展。这是因为,中国是茶树宗主国,亦乃茶道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悠悠万载迤远的上古时代,其咏茶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古歌,以及茶树图腾崇拜的祭祀歌舞仪式,则皆是我国原始人类祖先的诗性智慧之产物。再则呢,中国诗性文化传统的流脉,沿着历史河床一直流淌过来,由原始时代而进到文明时代,从未有过阻断的时候,始终是一脉相承地在延续着,发展着,即使在走进由青铜时代过渡到轴心期时代之后,其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亦不曾由于两者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象西方传统文化那样发生断裂,却让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彼此协调而保持和谐融合的关系,从而在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开创出了一条独领风骚的诗化之路。中国文化的流脉如此,其茶道文化的流脉则亦然也。

无怪乎当今我国茶坛的诗性文化之繁花,堪以在新千年之初,更其灿然地茁放。而在这茁放的繁花之中,尤其引人瞩目的则是《茶人雅韵系列丛书》的赫然问世!不论就其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来说,这套丛书皆堪称得上是当今我国茶坛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咏茶之作呢。哦哦,斯乃诗性茶语之激情释放也!

我这里所说的诗性茶语,除了确指这套丛书中的诗词作品之外,并还兼指其它诸种艺术形式,包括咏茶的国画艺术、音乐艺术、铭陶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剪纸艺术,凡斯种种,皆属诗性茶语的文化符号。这就鲜明地呈出该丛书不失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优异特色,即文人茶道与民间茶道融为一体,雅尚之美与俗尚之美兼而有之。如此诗性茶语,岂不是更添茶道文化价值并艺术鉴赏价值,堪称当今我国茶坛图书出版工作上的一大创举么?

当然,《茶人雅韵系列丛书》中的主体文化,则是由邬梦兆先生创作的咏茶诗词作品。记得《茶人雅韵》于2004年5月初版之时,发表茶诗乃为一百首;而时隔不到两年,于今《茶人雅韵》这套系列丛书所发表的茶诗,竟一跃而腾升达于200首,这确乎是诗性茶语的激情释放啊!

我跟邬梦兆先生仅仅邂逅一次,那是前年应邀出席在雅安举行的2004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不过那止是片刻之间的问候而已,却未曾获得当面聆教于他的机会,实在是一件憾事。而所幸的是,其后蒙他盛情关照,几番慷慨惠赠《茶人雅韵系列丛书》诸册,皆是托请高乃炎君寄赠给我的。拜读之后,深受教益,感怀良多矣。

邬梦兆先生一再谦逊地说:“我本公务员,既不是茶人,也不是诗人。既不懂‘茶’,也不懂‘诗’。近几年来,由于致力于茶文化事业,工作中一面学‘茶’,一面学‘诗’,经过努力,稍有收获,居然也学着写了一百多首茶诗”;嗣后,“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又撰写了一百多首诗……把原来73个诗题、100首茶诗,增加为108个诗题、200首茶诗。”且看匆匆数载,并且是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如许繁富而深情的咏茶诗词作品,谈何容易!委实堪佩也,堪赞也。

而他这是偶然的么?不,却决非偶然也。这只须读一读其诸篇茶论并茶诗,即堪了然,作者对于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皆不乏精诣之识,因而其诗性感悟与理性思考则都表现出了不凡的深度与力度。兹即引录其关于茶论的几个片断,奉请读者诸君赏鉴之:

我们弘扬茶文化,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融合新的审美观念,吸纳各国、各地茶文化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更富时代精神的新的中华茶文化,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茶文化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弘扬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引自邬梦兆先生1999年7月23日在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茶文化是一项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事业,单纯的茶叶生产经营和单一的品饮功能,不可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茶文化。只有赋予茶叶以审美上的意义,将茶饮从解渴疗疾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升到精神寄托的高度,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这样,茶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引文同上

茶文化的母体在民间,茶风、茶俗的根基在大众。它的弘扬、改革、创新,离不开群众;传统饮茶文化(包括饮茶方式)的调整和变革,要有群众基础,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茶文化的开拓、创新,必须从群众生活本身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趋同现代社会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时尚习惯。归根到底以广大群众生活实践和对精神文化的愿望和需求为依归。

――引自邬梦兆先生《弘扬茶文化,为发展服务――为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而作》一文我国现代茶学还落后于现代茶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现代新茶学,注重茶文化的学科建设,应该是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勇于实践,而且更需要理论升华;不仅需要继承前人的经验,而且更需要当代的总结;不仅需要历史的文化积淀,而且更需要开拓创新。

――引自邬梦兆先生于2000年9月24日在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述引文虽是几个片断,却堪清晰地表明,邬梦兆先生的咏茶诗词之创作,乃是其人文精神和茶人襟怀的写照,诗性茶风及其审美感悟的写照,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彼此契合的写照,雅尚文化与俗尚文化融于一体的写照,宏观题材与微观题材交相叠映的写照,立足创新而敢于打破老旧框框禁锢的探索精神的写照。

最其幸运的是:我国茶坛的风景线上,拥有太多的生态审美现场,太多的人文审美奇观;诸如千古长存的野生大茶树群落,百般迷人的民间茶俗风情,万水千山弥漫的茶园,星罗棋布的茶馆茶庄,更有各地络绎举办的盛大茶文化旅游节,以及学术研讨会、茶叶博览会、茶王赛活动,凡斯种种,则皆被作者纳入其茶道审美文化的视野之内,俨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此万般景象,尽呈眼前,则不能不在诗人胸臆间泛起层出不穷的诗性茶语,流于笔端。――这不正是《茶人雅韵――邬梦兆茶诗二百首》所由形成的来龙去脉么?

不过就茶论来说,如果允许我在这里妄言的话,则我觉得梦兆先生偶尔引述其他作者的关于所谓“茶道精神”之理念,却有待商榷。这牵涉到中日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历史背景问题。对此,我在这里只想顺便说明一点:鉴于我国茶坛在近一二十年来,常见海峡两岸某些茶界人士一再袭用日本的所谓“茶道精神”,即“和、敬、清、寂”这四个字的文化符号,只在个别字眼上稍作变更之后,即在我国茶人中大倡特倡之,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则委实不可低估也。为此,我则在不久之前,撰写出了《质疑茶道精神的“金字塔”》一文,刊载在北京一家内部刊物,即由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并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简报》上(详见其104期,2005年11月15日刊发)。谨此建议梦兆先生在方便的时候,参阅一下这篇拙稿。并且即以此文就教于梦兆先生,若幸蒙理解与支持,则不胜感荷矣。至于这篇拙稿中的具体论述文字,只因限于题旨,本文就不再赘引,姑且从略可也。

最后,我想表述的一点是:《茶人雅韵系列丛书》的出版,只是梦兆先生咏茶诗词创作成就初获之硕果,而这仅仅才是开始;我深信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有其更繁盛的咏茶诗词之累累硕果,奉献于中国茶坛,兹即向梦兆先生并这套丛书的作者诸君致以衷心的祝福!

贺邬梦兆会长《雅韵欢歌》系列丛书出版寄赠四十韵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鲁鸣皋

春风传捷报,南国发新篁。梦兆邬公健,欢歌雅韵亢。诗情融画意,茶道沁幽香。

印刻继秦汉,诗词追宋唐。陶壶铭古意,剪影放奇光。满纸皆珠玉,通篇尽玮煌。

感人滋肺腑,荡气绕回肠。寄我瑶章厚,感君高谊长。高标同菊艳,风骨伴茶香。

美誉东南亚,清名播远洋。风骚驰粤海,豪气涌珠江。故国文风盛,神州龙虎骧。

地灵多毓秀,人杰数炎黄。茶道寻沿革,上溯自殷商。神农尝百草,陆羽煮茶汤。

三卷茶经著,千秋功德彰。精行培俭德,和美养安康。品罢茗茶味,方知瑞草香。

释儒弘大道,天地调阴阳。崇尚人为本,追求德是纲。悠悠茶历史,源远复流长。

民族精华萃,中华睿智光。全球称第一,举世亦无双。唤醒蛮夷地,远传异域乡。

五洲沾雨露,四海饮琼浆。华夏真龙现,羊城卧虎藏。荟萃诗书画,聚焦日月光。

玑珠光璀璨,曲韵响铿锵。吟茶弹古韵,泼墨谱新章。学会联茶友,期刊誉四方。

文坛扬国粹,艺苑领征航。皓首抒灵性,丹心具热肠。真情昭日月,逸性寄斜阳。

国运昌隆日,茶人气昂扬。天高凭鸟跃,海阔任鱼翔。先辈为师表,后昆宗义方。

品茶推国饮,把盏寄心香。遥祝心安泰,殷期体健康。南山松不老,艺苑永留芳。

诗性之思 篇5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并且做出规划坚持执行。不思进取,自我固执,顽固守旧的思想永远会被社会淘汰。只要有一个时刻保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心理状态,最终会成为一个学生喜爱,领导喜欢,人生幸福的人民教师。

首先,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要保持这一个成长的心境,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境。许多教师包括我,在刚刚入职时会认为,自己做了老师,就在也不会有任何挑战,即使不去精心安排课程,不去学习更深刻的教学方法,也会平稳安逸的进行自己的教学人生。毕竟自己比学生大很多,即使不学习也能教学生。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渐渐的认识到自己刚入职时的想法太过于简单,教学生好教,教好学生可不容易。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还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好的身体,好的创新意识。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名教师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个灵活有容量的内心,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锻炼身体,也要努力锻炼自己的内心排解压力的能力。孩子在4~14岁的童年期里,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只注重纪律和成绩,不仅失去了孩子灵动的内心,教师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色彩。

其次,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每天都自省。查漏补缺的好习惯能够让我总结经验,不仅为自己明年省了不少功夫,还能查找自己课堂真正缺少了什么。比如,在康小的美术课堂中,有一段时间,自己太过注重课堂纪律和课本知识,有一天,我在整理之前的备课和追忆教学过程时,发现,太多的教师思想强硬的填充给了孩子。圆形可以代表任何东西,为什么我要说成鸡蛋或者轮胎呢?或者它就可以不说是圆形,究竟是什么,孩子知道。所以,通过自省让我知道了孩子的世界。

再次,教师要拥有一个大局观和一个小局观,一个良好的教育观至关重要。我经常会有这种想法,在一个班里,没有听课领导,只有一群“唯命是从”的孩子,我的课要不要每次都高标准,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征---贪动。通过和领导的交流,反复的思想碰撞,让我明白了一个大局观和一个小局观。大局观说的是教师处于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中的先锋队,她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即使这个充斥的金钱和利益熏陶这的社会中,也会影响不到一些自我大局观很高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些洁身自好,有着精神信仰的“园丁”保持着中国教育的大局。自己的所做所谓都影响这大局,中国教育和自己息息相关。同时,一个小局观也对做一名好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小局观就是自己的教学人生,我们努力的为国家前途奋斗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教育前途和人生奋斗。一名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是桃李芬芳,一个好老师的教育人生丰富多彩,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成功的教学实践,一段段成长的印记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树立为国家的大局观,也要树立为自己的小局观,谈到自己的教育规划,我要首先热爱教育,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职业,同时,放低姿态,灵活而努力的教学,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

民生之思考 篇6

——民生之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自两会召开以来,关于两会的报道就颇受关注。两会的召开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两会上有多个问题涉及到了民生问题。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践行者自己的诺言。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总的来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从两会代表的提案也可以看出,这五大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年以来出现的房价持续走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及中国的外交屡屡遭受挑战等情况,使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并未退缩,在外交政策上坚持和平独立的原则,出台多种政策尽力缩小贫富差距,面对金融危机,稳定了人民币币值,不仅使国内众多企业度过了危机,并且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中国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保,政改,整顿房地产等问题。中国距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就福利制度来说吧,这个关系到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人们,他们没有其他多的收入,国家发放的福利占平时收入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持续在很低的水平,而这和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差的很远。在中国,贫穷与富裕的差别很明显,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他们中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从而实现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应该搞好自己的学业,还应该关心国事,天下事,以将来建设祖国为己任,积极参与到工作和学习中,在思想、本领、作风上找差距,争取能够早日达到一名合格党员所要求的标准。在学业上,我们应努力学好知识,将来好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为尽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思想上,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的两会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践行两会精神,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积极带动同学参与到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

秋之思诗歌 篇7

晚风轻拂脸庞

我在暮色中眺望

层层叠叠的山岗

农家小院飘出

桂花的清香

风中捻起

思念的微漾

吹散夏日的梦

迎来缠绵的秋雨

沥沥飘落心房

纵有千般愁绪

万般柔肠

也如花开花落

似屡屡云絮飘荡

朦胧远处

一盏微弱的烛光

搅乱夜的彷徨

募然唤起

千年沉睡的你

滑落星河

让梦再一次迷茫

二、为你写诗

是谁为你铺开诗笺

让你轻轻抬起笔尖

勾勒秋天绚烂色彩

又将微漾的思绪打翻

一缕缕洒落余晖

惊散一朵朵云霞

思绪悄然隐于暮色

让心波一圈圈散开

是谁为你写诗

倾注一片柔情

柔情轻轻挥撒

让我喘息急促

我将你多情的目光

一层层分解

深秋寒夜的孤冷

《树之思》浅析 篇8

这首诗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一片树林,运用"我"的主观感受"看"和"想"道出了树林的特点:静止。随后笔锋一转,把"我"视作一棵树,写出"我"此时的心态。两相对比之后揭示出小诗的主旨--须埋头,潜心,不浮躁,事业会长成又高又大的树;少些纷扰,多些凝集,人和树都靠根部向深处吸取。

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然而蕴其中的是一个做人的大道理。言尽而意无穷是它的最大特点,读完之后都会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言简意胲,却又不是平铺直叙。它通过物、我之间的变化,多角度的描写,在短短的诗行之间却也一波三折。

当然,这首诗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它辞微而旨远,于平实的言语之中透出一股迫人的气势。它的主旨是要告诉人们要静心致力于自己的本职;用心专一才能有所作为。他将这个道理巧妙的与树木要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的现象合为一体,说理却不说教,让读者于形象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夏日之思的诗歌 篇9

午后的寂清,缠绕着外面不安的躁动

仿佛一场祭祀,仿佛神的降临

让画眉婉转的叫声

发出颤抖的频率

无论是快乐或者不安

流动的曲面刚好覆盖记忆的常态

在一片燃着月光的包谷地里

你仍然是安详的你

我想这世界已经波动,湖水沸腾着云烟

树木葱郁的景象

如同剥落着桅杆上的旗帜

每次潮动

便是一次游离的神思

静静地等待爱情到来,或者一片废墟

我是狼藉

或者是你雨后不经意的盈袖

苦痛可以展开

比如一面天空,飘着雪花,埋没庄稼地里

我们的孩子

我想着你,在灯火和彷徨之间

你消耗掉大部分青春

用来爱

爱是如此的压抑,但饱含泪水

这失去繁华的流年

这徜徉无尽的逝水

这让视线里长出阴翳的.黄昏

这清风

若是再一次给予血液持久的热度

茫然会不会更深

苦痛会不会更深

你灰白的照片有些遗憾,这些风中漂浮的杨棉

有些属于我

近日我打开一座城池,一座蝙蝠的图腾

倾斜着闯进死亡的半生

草色在夜空中凝结

狗吠如起舞的蜻蜓

你是不是在听

---时光掠夺了我们的歌喉

光线把我们烧灼的生疼

也许是精神的升腾

走过毁灭

只有守墓人保全生存的密码

而我的午后

除了心中杂乱的荆棘

便是一口眢井

回射着散漫的余音

秋之思作文 篇10

秋夜的月光,是那么迷人,我不是画家,但我也肯定任何一位画家也画不出那样的景色,皎洁的月光下,竹林是那样翠绿,星星闪闪发光,一道银河是那样的透明,那样令人陶醉,下面一片片翠绿的草地,如同一张巨大的棉被。草地“沙沙沙”的抖动,小家伙们一蹦一跳的,令人入迷。

秋夜的音乐,是多么迷人,我不是音乐家,但我也肯定任何一位音乐家也唱出那迷人的音乐。在秋夜的万物里,只有风在快乐的舞蹈,湖被吹醒了,小动物们也被吹醒了。看,一只只青蛙用广阔嘹亮的男高音歌唱着,小蜻蜓一点一点的伴奏,蟋蟀们更是用激动的情感“笃笃”地唱着,此时,我不在希望这首美丽的音乐停下来,仿佛已经进入了只属于我的世界,没有任何思想,最近听着这首歌。

上一篇:两点论下一篇:写撒谎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