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教学之思考

2024-10-25

数控教学之思考(精选12篇)

数控教学之思考 篇1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旅游法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旅游法制体系又为旅游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 依法治旅成为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 作为旅游人才主要培训基地的高校所担负的旅游法规教育任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旅游法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教学过多, 学生兴趣不高

当前, 绝大多数高校《旅游法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理论为主, 侧重于法学理论阐述, 存在观点陈旧、部分名词解释不清、缺少全面而又典型的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这对于非法学专业的旅游专业学生而言, 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上课边听边记。过多强调理论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 绝大多数上课睡觉, 打不起精神, 不断丧失学习的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从课程内容来看, 现有的旅游法规行政性指令较多, 理论化程度较高, 内容抽象, 难以理解。第二, 从教师素质来看, 绝大多数教师要么是旅游管理专业人员, 要么是法律、法规专业人员, 前者懂旅游, 但没有法律实践, 后者懂法律, 但没有旅游实践, 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

(二) 教学内容过杂, 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 市面上所能见到的高校旅游法规教材数量不下百余种, 课程的名称也不尽相同, 有《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法教程》《旅游法规》《旅游法规常识》等, 但这些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条文阐述, 基本上都谈到了旅游法概述、导游法规、旅行社法规、合同法、饭店法规、交通法规、安全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正当竞争法、税法、保险法、公司法、食品安全法等内容。在传统的旅游法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不分主次地将以上所有法规进行讲解与灌输, 对学生的要求与考核也主要看理解、背诵了多少法律条文, 很少从就业的角度重视政策法规素质的培养与重点旅游法规的讲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 由于旅游法的缺位, 我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旅游法规》课程多为通用性法律条文及单行法规聚合而成, 使得旅游法规课程内容庞杂, 组织上缺乏有力的内在逻辑性线索。第二, 高校对《旅游法规》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认为只要与旅游相关的法规都应该是授课的内容。实际上, 只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法规才应该是讲授的内容和重点。

(三)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有限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 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方法体系, 而对于《旅游法规》来说, 课程方法显得单一, 不成体系。当前《旅游法规》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举例法, 即讲一条法律条文, 举一个例子。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不能做为全部教学方法;因为:一方面, 目前教师举的例子的素材大多存在陈旧、不典型、缺乏现实依据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具体分析和应用时完整性不够, 不能够做到有头有尾, 常常是事情起因有, 但具体的处理程序和处理结果没有, 课堂运用时难免会出现主观臆断, 缺乏严肃性。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可能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旅游法规知识, 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旅游法规师资群欠缺。当前许多学校的旅游法规教师基本只有一到二人, 由于课业较重, 很少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 在课堂教学上仅凭教师个人经验进行教学, 在方法上显得特别凌乱, 并且这些方法也缺乏科学性和延续性。

二、对《旅游法规》教学的建议

(一) 强化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1) 院校要加强和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旅游法规》课程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在理论上明晰诸多旅游法规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更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旅游法规》课程要加强实践教学。旅游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为学生提供见习学习的机会, 使其能迅速了解各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政策法规, 充分认识到课程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 使学生获得最实际和新鲜的行业信息, 各工作环节的掌握便于理解和把握政策法规。

(2) 配备双师型教师。旅游法规实践教学离不开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要懂法理, 更要有旅游行业实践经验 (最好有相关法律实践经验) 。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的法律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法律专业人员的旅游专业素养。当然, 旅游法规教师自身也应努力学习旅游及法律知识, 增强政策法规敏感性。一方面要勇于实践, 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做好企业一线的具体业务实践;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新政策法令, 注重理解, 以便于融入自己的课堂, 使学生们不仅获得理论知识, 而且获得实践体验, 增加学习兴趣。

(二) 突出教学重点, 明确教学目标

《旅游法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一般为一个学期) 讲完所涉及的所有内容是不太可能的。因此, 《旅游法规》教学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根据笔者的从教经验和旅游从业经历, 我们可以将旅游法规分为三类:第一类, 导游人员法规、旅行社法规、旅游投诉法规、旅游安全法规等专门的旅游法规为教学的重点;第二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保险法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法律是教学的次重点;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应精讲, 细讲, 讲透;第三类, 食品安全法、反不当竞争法、公司法、税法等与旅游有一定关系的法律可以精讲、少讲、点到为止。

旅游法规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我国旅游行业中各种旅游法规的基本内容, 并能够运用旅游法规中的规定解决日常在旅游行业中出现的问题, 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 能够做到知法、懂法、按法办事。我们培养的是有一定法治意识及素养的守法者, 而不是培养执行者或者实际应用法律的工作者。

(三) 丰富教学方法, 做好师生互动

改革传统的教学, 丰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除了传统的举例教学法以外, 高校教师还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 问答式教学法。主要包括师问生答、师问师答两种方式。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 如何为合同, 导游人员有哪些权利等。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一般采用师问师答, 如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申办旅行社的程序?等。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避免教师一讲到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 案例选择的好坏成为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案例必须是新的, 是与不断调整更新的法规配套的;二是案例要有针对性, 必须和所要讲述的内容完全一致。比如, 讲到导游人员的义务时, 拿出一个最近发生在某地导游骂游客的案例, 请同学们分析导游人员违反了哪些导游法规, 应受到什么处罚。

(3) 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或者教师在模拟情景中扮演特定的角色,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模拟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旅行社设立程序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旅行社经营人员到旅游局、工商局、税务局办理相关手续, 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讲到旅游安全法规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某地酒店刚发生的火灾事故, 请同学们讨论旅游安全的重要性, 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等问题。

(4) 启发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是指在传授学生知识时, 不是直接给学生概念, 而是利用情景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方法思考, 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教学方法。如讲到旅游投诉的概念时, 不是直接说出定义, 而是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旅游者因买到假货而对导游及旅行社进行投诉的例子, 由这个例子教师小结出一个定义, 然后提问学生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 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 把学生中不同的观点全部写在黑板上逐一分析, 最后得出一个完整的定义。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当然, 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应坚持多元化原则,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方法。

摘要:《旅游法规》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具有理论性强、跨学科等特点。近年来, 通过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 在教学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也存在理论教学过多, 学生兴趣不高;教学内容过杂, 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有限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突出教学重点,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 做好师生互动。

关键词:旅游法规,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子文.旅游法规教程[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田勇.旅游法规与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刘雪梅.深化教学改革, 破解高职旅游法规教学难题[J].法制与社会, 2011, (4) .

数控教学之思考 篇2

贾湖中学

贺春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文章,更重在使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积淀和丰富必备的人文素养,使其受用终身。因此,我们常说:教学生学写作文,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学习做人。然而,在目前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不透,对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体系缺乏整体宏观的认识,加上操作环节落实不力和评价导向的苛刻偏激,相当一部分师生劳而少功。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认识,营造良好的写作教学氛围

1.改变评估观念,为作文教学“松绑”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估观念是保守的,受评估导向的影响,评估者多用成人式的、作家作品的标准等审视学生作文,常常是求全责备,不敢给高分,更无满分之说。这种观念认识的最终结果是挫伤广大师生的写作热情,加剧了作文教学上的少慢差费。

我们知道,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要在根子上——考试评估方面做文章。同样,要扭转作文教学这种低效的现状,也必须在评估方法上进行改革:更新思想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事物,认真领悟《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作文水平高下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作文教学“松绑”。试想,如果师生共同努力了多年,但由于评估标准和措施失当,它的负面影响岂能带来教学上的优质高效,这种被动局面又岂能轻易扭转。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批改时,教师可以根据此次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给予评分,对达到这次作文要求的打出高分,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重视亲自参与,师生共同体验写作实践甘苦

俗话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品尝。如果把这话放在作文教学中,那就是教师也应亲自参与写作实践,与学生共同体验训练中的甘苦。这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说法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既然是地位平等,那么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做到,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参加,而且教师榜样式的亲自参与,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教师亲自体察写作文章时主题立意的深浅、行文思路的畅通与阻塞、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无疑会为后期的讲评指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充实的材料。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训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二、抓实课堂主阵地,夯实写作训练

1.全面掌握《新课程标准》目标和教材训练体系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这些内容,我们只有整体掌握,才能胸中有丘壑,对训练内容做出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设计和安排。

2.夯实课堂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学习范文技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教学中的薄弱点。首先,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周学时5节的安排,使初中课表很难看到排在一起的两节作文课。其次,作文教学不象阅读指导课那样有可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加上教师认识的限制,很难在指导讲评时既注意深广度和整体性,又注意独创性和个性差异。第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审题障碍,腹中空无材料,每次作文只得回家“借鉴”作文选中有关内容,并且两三天也不能交出自己的习作。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夯实课堂训练是一剂最有效的良方。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①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养成观察思考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②明确每次训练目标,强调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效率,限时限量从严要求,并持之以恒;

③加强片段或短篇写作训练,多层次局部指导以致复合为整体写作训练;

④将平日每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说的训练)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说—听(记)—评”综合训练,注意利用多种机会指导提高他们读写听说综合能力并积累生活和写作素材;

⑤“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多种训练形式交替运用,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⑥提倡写“班级接力作文”,尝试作文“快写”训练;

⑦构建理论指导和写作训练课新的教学模式,创设“导—写—评”结合,“写—评—写”延伸,“导—写—评—写”多环节交替进行的教学程序,突出“导”和“评”的精要适宜,强调“写”的快速达标。

第二,组织有序的思维专题训练。

思维专题训练有观察积累、审题立意、选择题材、确定结构、谴词造句、表达方法等等多项内容。教师要不断总结自身经验,探讨专题训练规律。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分析事物,提出论据;其次,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形成观点,恰当说理——这是发展,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夯实认知结构,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第三,注意学习和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

如记叙文的开篇方法就可以从下列篇目中学习、借鉴和提高:开门见山——《白杨礼赞》,交代动机——《回忆我的母亲》,描写环境——《驿路梨花》,议论抒情——《谁是最可爱的人》,倒叙情节——《一件珍贵的衬衫》、《记一辆纺车》,等等。当然,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这些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同时,要更多的引进《自读课本》中富有时代感的例文,拓宽学生的思路。

3.抓好讲评环节,培养自评自改能力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领会应该这样写而不该那样写,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讲评的作用常常优于写作前的指导,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指导讲评要做到具有开放性,既注意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又重视个性差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忌平分秋色,面面俱到。讲评可以采用综合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和专题讲评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目前在作文讲评指导课上反映出的很多问题,还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探讨解决的办法。

作文讲评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修改,在改中提高,逐步形成能力。实际上,“改”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不逊于“写”,在修改过程中可以促进问题思考,使思想得到深化,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有助于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

修改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评自改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如学习魏书生老师创立的一系列有效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修改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审题立意、谴词造句的能力,逐步展示自己的思维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修改能力,使之不断提高。

三、拓展生活空间,注重汲取写作养料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是文章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作文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引进生活活水,使学生深入生活,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1.借助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并且提出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如果我们再借助和挖掘教材资源优势,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创设和补充学生生活的空间,那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是十分有力的。在教材中,“语文活动”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最独具特色的内容,如果我们再能把有些课文篇目教学也转换成“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那么可供选择的内容则更多。

让学生从语文活动中受到锻炼、启发和提高,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在生活语文中学习做人,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宽泛的写作素材。

2.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我们知道,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加强辅助指导和提高。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些要求和做法的实施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养。

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同时,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思考 篇3

【摘 要】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体育教育,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从而适应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体育的需要,实现高校体育的育人任务和体育文化传递任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思考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跟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加之,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对高校的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为了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走向深层次。

一、教师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明确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观念是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应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突破口,由此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这说明高校体育的性质更趋多元化,通过体育要达到的目标更加丰富。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我们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仍能从事有效的体育锻炼,乃至将之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这样就从社会生活的高度把握了体育教育的真谛。

二、注重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相结合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观念,因为课外体育与课内体育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课内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指教学大纲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主独立的活动,体育课由于时间很短,对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就培养学生对待体育课的积极态度,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好办法。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应注重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区别,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坚持课内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突出课外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

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改变传统授课观念和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溶入到游戏中。目前,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有些体育教师惯用“一统天下”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如能利用游戏将所讲内容要领充分展现采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去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其次,给学生一定的个人练习空间和自我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首先要加强大学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在教学项目上,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同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教师的教学水平紧密相关,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成果。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实施的人员保障。培养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应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塑造自我的能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高校体育教师要同其它专业教师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培养优良的品质和顽强的作风。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学业务,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门类的知识,加强教学研究,掌握体育教育理论及其规律,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五、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评价着重强调科学性、量化的客观性和绝对的公平性,忽略了大学生之间由于遗传因素、后天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习过程努力程度的评价。评价体育学习的绝对公平以及强调量化的身体素质标准,不利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始终围绕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学习的根源。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在评价中应包含横向评价、纵向评价、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应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结论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课程,其传统的体育教育体制,从观念到手段均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将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和运作模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贡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

初中汉语阅读教学之思考 篇4

一、当前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在民族初中教学中一直处于较尴尬的位置。因现在普及电视、网络等的因素, 学生接触汉语言的机会较多。学生之间平时说话时也用汉语交流, 但这些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对话水准。真正有内涵地理解文章内容就困难一些。

阅读理解对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一名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这关系到他在大学时能否和其他民族的师生, 尤其是汉族师生良好沟通和学习的问题。汉语课程标准对初中汉语阅读和扩展阅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掌握阅读方法。然而,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读书, 感悟少, 教师提问, 分析多。

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单纯的内容分析, 重理性轻感性, 重认知轻情感, 重学得轻习得。

2.学生自主探究少, 教师牵引灌输多。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 不难发现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只是少数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 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 往往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考。这其实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3.学生缺乏兴趣, 教师忽略培养。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 也没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 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读书的方法。

二、对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构想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会积极主动地阅读, 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不断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仔细观察了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反应。春夏秋冬, 风花雪月, 大自然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缤纷世界。有些女生喜欢读矛盾的《白杨礼赞》中优美的诗句, 教师便为学生配乐朗读, 增添情境。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聆听自然景物的美, 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学会从大自然中发现美。领悟到黄土高原一睹那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有的男生欣赏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教师便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历史上, 血与火的战争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及聆听300个孩子临死前的渴望和呐喊是什么?将透过一位法国妇女超凡的勇气和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两支结婚花烛, 看到人类的公理、正义、人道的无所不在, 从而领略人性的魅力, 获得有益的启示。注意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对文中感人至深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评价, 还要努力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

在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上, 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阅读必须朗读,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 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 而是以一贯全面落实。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 不闻学生朗朗书声的阅读课, 不是好的汉语文课。

通过举办各种朗读活动, 激发阅读兴趣。我校每学期进行朗读比赛, 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朗诵比赛, 选拔后参加全校的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在比赛中领会到了朗读的别样魅力, 点燃了朗诵激情。

3.注重略读和浏览。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的整合。“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 是粗知文本大意, 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查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

学习开始阶段, 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时, 教师提出文本的质疑。阅读课文, 找出教师所列的思考题答案, 同时提出文本的质疑。在进行学习总结时, 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学目标。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课外阅读

汉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章, 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日积月累, 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应组织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二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至两篇文章, 阅读时间大致为40分钟。我们学校规定每天中午时间是阅读时间, 汉语课代表的主持下完成阅读活动。读完文章, 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 气氛很活跃。

总之, 汉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积累, 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 胸藏古今万卷书”, 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全面提高汉语文素养。

摘要:作者针对朝鲜族中学汉语学科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结合平时的上课实例发表了一些感悟。并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反思, 以及怎样克服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以后教师的教学方向阐述了一些观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组织好阅读教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汉语,阅读教学,教学构想

参考文献

数控教学之思考 篇5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事实上,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学师生的一个难题,由于初始阶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上中学后多数同学还没有作文兴趣,作文时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内容没有生活的反映和鲜活个性。为了改变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尝试。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累生活材料。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关注现实,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用一双爱美的眼睛有意识地去关照现实生活,要尽其所能地把作文教学与七~九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具体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要指导学生调动人体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去感知和体悟美,以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冲动。学生们的心灵中有了真切的感受之后,再引导他们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去审视人世间的假、丑、恶。有了这样的积累与体验后,学生就能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他们的生活,倾吐他们心中的真情。

二、多读多看,积累文化知识,借鉴写作技巧。

写作离不开观察,也离不开阅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狠下功夫,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两个目的。一是经过广泛的阅读,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继承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从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汲取养分来滋养学生枯瘦的灵魂,充实空乏的大脑。二是在阅读积累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范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情境描写上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作文技巧实践,启发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借鉴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这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过有目的阅读积累,日久成习惯,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了,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法可学,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三、引导与鼓励相伴,建立写作信心

居里夫人说过:“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所以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信心,作文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作文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则出于作者发现自己的写作潜力,作文要注重鼓励的意义就在这里。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在培养和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态度和恰当的评价方法。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获得好的评价,哪怕有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教学效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10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90

一、备课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备课的低效性。虽然广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教材,但他们还是不能脱离教材,照搬现成的教案,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借用别人的教学设计,自己都不明确教学目标,也没有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没有能力去机智应变。因此,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高效备课。备课不是简单地写写教案,而是吃透教材和课标,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认真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理解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结构等,通常还要参照其它课辅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把课上好,因为作为教师先要明白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二)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班风和学风,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状况、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学习习惯等。

教师不仅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寬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的高效性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主要是从课堂上获取新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根据教学实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轻松、愉快、有序地学习和探究,进而感悟道理,启迪智慧,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应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传递信息,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设计有探究价值或者挑战性的问题,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退居次席的同时,还要体现自己的主导性,让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地理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获得和掌握,如果教师还是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对学生就失去了吸引力。为此,教师要有效地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进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另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关系,就会让学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三)课堂流程设计应合理、科学

课堂教学环节相互联系,而且有先有后,各个教学环节可以提前预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情况是随时生成,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时,也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便于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使课堂教学向正确的方向推进。

三、作业的高效性

(一)精心布置作业

高效的课堂作业设计是指保证作业的质量。教师在设置作业的时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选编,练习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只有保证质量和准确率的前提下,学生的作业才是有效的。那些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进行的练习,教师设计再努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徒劳的。

(二)设置的作业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业的布置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不能用统一的作业要求来为难一部分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因此,课堂作业的布置要有梯度,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充分发展,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反思的高效性

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善于进行课堂反思。教师每讲一节课,每讲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设计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不足,发扬优点,日积月累,教师的专业水平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初中体育主体性教学之思考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主体性教学,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 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创新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课, 因为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 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其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 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们都渴望接触新知识、学习新内容, 每节课都能有新的收获, 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从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结构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新的教学体验, 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课程的核心,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示范、讲解、模仿、教师指导是整堂课的基本流程,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无法自主学习。这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会消减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悟性, 创新意识会受到严重的压迫。所以,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 首先要转变教学模式, 多给孩子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状况制订并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会因此变以往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求知, 变“逼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健康状态, 实现教学模式中主角的转变, 不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下面以垫球为例具体阐述。

1. 亲身体验过程

实践永远都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垫球时, 学生会普遍觉得用手臂垫球很痛, 特别是女学生, 会对垫球产生恐慌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垫球, 无论是用手还是胳膊, 哪怕是单手也行。这时不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完成垫球动作, 目的只是让学生克服对垫球的恐惧感, 学生在自主垫球的过程中会感觉垫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痛, 就会主动地接受它。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 学生们才会感受到垫球的乐趣。

2. 教师指导过程

在学生克服对垫球的恐惧后, 就要进行随后的教学工作。体验过垫球动作后, 肯定会有些学生动作做不到位或不知道从哪个位置垫球, 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如在哪个位置击球, 如何发力等。然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原地、走动、连续与间断、自垫、互垫。通过不同的方法反复练习, 学生在教师指点和自我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垫球技巧。

3. 自评自检过程

通过教师指点和自我实践练习后,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垫球技巧,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练习, 学生们互相观察指点, 会有意识地拿他人与自己作比较, 主动发掘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优点完善自己, 使自己的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从而养成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品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将“填鸭式”学习转变为引导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实践与体会, 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尝试, 学生会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起创新意识。

1. 迁移转换

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现象, 通过对各种动作以及不同人所练习的姿势上, 发现动作技术的连通性和差异点。教师还要不时地让学生将学习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加以比较, 将已教授的知识转移到新技能上面, 如排球扣杀、羽毛球杀球和投掷动作中的“鞭打”等技艺的相互迁移;同时也注意进行类比教学, 将技术技巧相近或相反的动作放在一起让学生自主探讨研究, 培养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

2. 归纳总结

知识和技能的内容都是相通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共性和差异, 做到推陈出新。例如: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之间, 三者既存在相通的共性, 又有着各自的差异性和自身独有的特点, 如技战术运用上的相同点和手脚运用的不同等。

3. 构建结构

在体育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运动技巧, 发掘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掌握它们本身独有的特性, 构建属于自己所认知的知识体系结构, 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学生牢固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和意义, 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综上而论,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总结教学经验, 丰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参与学习, 感受体育的乐趣,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实现学生在学习这部戏中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知音.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

[3]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4]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 2001 (3) .

高师流行演唱教学现状之思考 篇8

一、当前我国高师流行演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流行音乐,并因此对流行音乐产生一定的、无可替代的认同感。

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长期进行的是传统音乐教育,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流行音乐方面无论是研究上还是师资上都相对匮乏,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在流行音乐的教与学上产生了一定的脱节,正是由于这种脱节,使得我们在进行流行演唱教学上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包括宏观上“高师流行演唱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在社会上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学生将来会对流行演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不确定性;微观上“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知识面和在流行演唱上应当具备的技能等”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心致力于流行音乐研究、表演及教育事业的学生的进步,束缚了我国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

2.教学观念上的局限性

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民族和美声才能表现出一个演员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算是一位有气质、有品位的歌者。殊不知流行声乐也是声乐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表达出年轻人的声音,有相当的亲和力,是年轻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许多声乐专业和非声乐专业的学生认为:流行声乐和其他声乐一样,都需要进行培养和锻炼。一方面,流行声乐有其独特的魅力,好的流行声乐作品能够使几乎所有的青少年甚至是中青年都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流行声乐作品在其表现过程中,可以既体现出其原汁原味的亲和力,还可以将其与美声、民族唱法相对比,根据其风格适当地融入或古典、或民族、或美声等不同的风格。打造出其既有流行音乐共性,又有其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3.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流行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文化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使音乐艺术结构完善和进步。

流行音乐的演唱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传统的其他声乐演唱教学一样,流行音乐演唱同样需要规范化、专业化的训练和学习体系。虽说流行音乐演唱专业方向的教师都或多或少从传统的美声、民族等声乐专业中积累了相当的宝贵经验,为流行演唱教学丰富了许多无可替代的宝贵实践经验。但从哲学的两面性来看,在流行演唱教学中过分依赖其他方面的教学经验,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流行音乐作品的真谛,很难充分挖掘出流行音乐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特点与亲和力。因此,由于流行演唱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他声乐演唱教学在给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流行演唱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和制约了流行演唱教学的发展。

另外,流行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相应地,流行演唱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不仅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同时,流行演唱教学研究的苍白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不是我们在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我国艺术类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声乐演唱教学方面,主要是以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特别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流行演唱的教学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然而近几年,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在招生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通俗唱法的考生,对于这些喜欢并致力于通俗演唱的考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是先招收过来以传统方式将其重新分类为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还是将这部分优质生源拒之门外?这个问题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尖锐、让人难以取舍的难题。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流行音乐的教学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比较成熟合适的教材,无法将一切好的资源吸收进来,致使我国流行演唱教学与社会流行音乐发展趋势不能很好地接轨。

4.高师流行演唱教学研究人才匮乏

流行音乐自进入我国大众生活那一天起,就如同艺术大潮中一股强劲的潮流,给我国音乐界带来了清新的气息。然而对于这股清新的艺术潮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界和学术界却多少显得有点准备不太充分。从这些年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来看,专业性的流行音乐必将在我国当代音乐艺术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流行演唱的教与学主要是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流行演唱教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在我国的音乐艺术界特别是专业性的音乐界,流行演唱教学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各方面都不是很重视,我们的音乐艺术类学生或多或少在师范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相当的困惑,使得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也很难调动起学生们对流行演唱进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当今的世界音乐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共存的艺术。流行音乐是欧美国家音乐院校里的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无论是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和流行音乐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提高学生的流行演唱素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在我国,流行声乐教学资源包括声乐教师、声乐教材体系绝大多数都出自于民族和美声等传统的声乐体系,大部分执教流行演唱的声乐教师,也基本上是凭借其本人的演唱经验和其他执教经验在进行流行演唱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师流行演唱教学的快速发展。

二、对我国高师流行演唱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流行演唱教学改革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流行音乐演唱教学水平也是广大从事声乐教学和流行演唱人群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高师从事流行演唱教学多年,通过多年的流行演唱教学研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思考如下。

1.培养目标要明确

高等师范院校流行演唱教学在培养目标上首先应体现出它的师范性,对培养的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通过流行演唱教学,高等师范类学生既要具备深厚的流行演唱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演唱技能。高师学生在学习的每一阶段都应当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高师教师应当根据这些计划和目标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更新

高师流行演唱教学,要摒弃陈旧的流行音乐教学观念,以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出科学的教学理念;对其他国家的流行演唱教学理念,需要一种扬弃、拿来主义精神,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借鉴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流行演唱教学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一种高师流行演唱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

传统的声乐课教学在课程结构上一般分为大班课、小班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不同的学生类型会被归类到不同的课程班里去,由于传统声乐课程的特点和我国各高等师范类院校及各艺术类院校声乐师资力量的不足,采取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针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应该说是必然的,但流行音乐演唱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在课程结构上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不到释放,就不可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能许多人都会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最佳的教学模式,但流行演唱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在流行演唱教学的方法上,“一对一”不见得是最好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由几个教师对一个学生人进行分解式教学,不仅能创造出学生最佳的表演风格,还能塑造出其个性化的创作能力。另外,以往高等师范院校在进行传统声乐教学时,在其方法选择上主要是通过一边进行口述、一边进行示范的提示型教学方式进行,这种声乐教学方式对需要学生达到统一的发声标准的传统声乐教学有很好的效果。然而,流行音乐演唱与传统的民族、美声等演唱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不相同,正因为流行音乐演唱更加强调个性声音的展示,如果学生们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教师而发出相同的声音,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因此,在流行音乐演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个性特征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既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演唱技能和技巧,又要尽可能地保持其个体特征,真正在声音、舞台风格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3.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灵活

在流行音乐演唱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广泛汲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最新、最现代的知识点。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都瞬息万变并且传播得非常迅速,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也非常多,无论是计算机媒体还是网络通讯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方面是面对众多的知识点如何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来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生接触的知识很多,并且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其个性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同样都是流行演唱其风格还会因人而异,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是摆在我们这些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打破传统的给学生布置相同的曲目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可以自我探索,发掘学生自身潜能的环境。使其能够真正适应当今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流行演唱教学与传统的美声、民族音乐演唱教学在课程实施上应该有很大差别。美声、民族音乐作品一旦创作成功,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要展现的风格、所要展示的情感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因而演唱者在演绎传统的美声、民族音乐作品时必需正确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所表达出的感情也应该和作品所要求的效果一致,演唱者的表现风格也不可能脱离作品所要求的框架,而与之不同的是,流行音乐作品,演唱者只需正确表达出作品的实际内容,在演唱风格、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风格,流行音乐只所以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也就是演唱者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进行再次创作后喷发出艺术的火花,而这种艺术之花,是这个演唱者所独有的,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和舞台上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也有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会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流行演唱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传统的声乐教学来进行,一方面,流行音乐演唱教师需要安排大量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正确地演绎作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师进行互动式的研究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激情、打造出学生的个性艺术魅力,推动流行音乐的进步和发展。

流行演唱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展高师流行演唱教学,培养出更多顺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还有待音乐教师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铨剑.浅谈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06(2).

[3]刘继平.高师声乐教育活动中融入通俗唱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1).

两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思考 篇9

90岁的他, 仍坚持在工作第一线, 每周接诊两天, 每天定期查房。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从医理念:“医生要做患者的朋友, 不能做患者的警察”。作为一个资深老专家, 仍然坚持起立迎送病人。在短暂的接诊过程中, 他采用各种方式拉近与患儿父母的距离, 以得到他们的信任, 让他们体验到医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他反对采用警察式的质询的方式来获得患者的病情, 这样只会增大医患之间的距离。更令人惊叹的是:为了分散的患儿的注意力, 便于在安静的状态下为孩子的诊断, 在诊断之前他先为儿童表演一段魔术, 魔术的水平几乎可以与专业魔术师相媲美。他为了做一名好医生是何等的用心啊!这与司空见惯的儿童一见“白大褂”, 哇哇地直哭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治病是目的, 魔术与沟通仅是一种形式。可是这种形式较好地促进了目的的达成。我们的教育处于大变革时代,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变化。“围坐式分组教学”开始出现, 并有渐渐代替“秧田式集体教学”的趋势。“围坐式分组教学”动摇了我国延续百余年的班级授课制, 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理念。杜郎口中学运用“围坐式分组教学”形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活跃, 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他们仅有三流的教师、学生和设备, 却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可谓农村教学改革的奇迹。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授法, 教师是唯一的信息源, 全班学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 信息是单向传递的, 必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课堂秩序, 否则就会干扰信息的传播, 影响全班学生听课。以教授法为主的课堂, 使用“秧田式集体教学”较好, 因为教师便于组织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发现某个学生不认真听讲, 教师可以采用视觉信息加以调控, 以维持安静的课堂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发布的信息高效的,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但它有如下致命的弱点:教师是主动的, 学生是被动的, 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讲解所代替, 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 没有主动深入思考与质疑的机会与时间, 学习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压抑, 课堂无兴趣可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大脑处于“半休眠”状态, 很多学生懒洋洋坐在座位上, 思维与记忆处于停滞状态, 诸多孩子看似在真认听讲, 实际上“身在操营, 心在汉”, 大脑早已开了小差。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发出的信息效率很高, 但学生接受信息和贮存信息的效率却很低。课上不足, 课下补。教师布置大量的模仿性作业, 通过机械的模仿, 巩固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已形成了思维定势, 做作业时学生很少有思维的发散, 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扼杀。齐步走的教学进度, 必然产生学业的后进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部分学生一时跟不上教师的讲解, 他的知识链条就会从此断裂, 课堂上教师又不给他们自我完善的时间, 问题会越积越多, 久而久之, 他们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基础和信心, 沦为后进生。我非常赞同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校长说的一句话:“好学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 可是后进生是我们制造的。”正因为“秧田式集体教学”存在以上弊端, 所以有三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一, 学生越学越厌学;其二, 学生的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其三, 初二学生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怎样解决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呢?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提出了“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 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 全面实施了“围坐式分组教学”。他们要求教师纯知识性问题不能讲解,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然后知困, 学生有了学习困难, 并不是教师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首先要求学生组内互动学习, 通过“生帮生、生助生、生教生”的方式, 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他们设置了学习成果展示环节, 通过学生的写、讲、演、评等方式, 使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巩固了知识, 张扬了个性, 激发了思维。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教材、学习料资、教师、和学生都成了信息源, 多元的信源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参与式的互动学, 小组内成员的互帮互学成为的主要的学习形式。展示环节也为全班学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与时间。

比较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 “围座式分组教学”有如下优点: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 而是教师下达学习任务, 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室”变成了“学室”,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思维不再被教师的无休止的讲授所约束,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发展了思维能力;小组内的“生帮生、生助生、生教生”的互动教学策略, 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 避免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在展示环节,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能和学习成果, 表现欲望得以实现, “自我实现”最好的鼓励, 学生会产生无比愉悦的心情, 激励他们信心百倍地参与到下一阶段学习中。

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之思考 篇10

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 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指向了“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 而忽视了体育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现象之一:认为强调纪律, 就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现象之二:认为讲到纪律就与新课标大煞风景。体育与健康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过程中, 普遍追求体现课堂的信息多媒体化、多样化, 花哨喧闹、层出不穷, 此类现象更为突出。这两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很多的问题。强调纪律, 就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限制学生的发展吗?在体育与健康示范课教学过程中, 队列队形的变换, 教师无须讲解学生就能心领神会的去自主的进行变换、调整, 而且新颖, 我想这并非一日之功。就拿阅兵式上每个战士每个动作都练了成千上万遍,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 别讲提高教学质量了, 就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潜在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功能, 尤其不能放松。

体育运动的特殊性, 决定了学生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完成各种练习, 而且只有达到一定量和负荷的刺激, 才能真正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个体活动较多, 受情绪影响, 容易表现出各种兴趣和行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 而是一个群体, 而学生作为一个普通正常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点惰性。为了能更好的组织体育教学,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很好的规范体育课堂的纪律,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可厚非, 但这些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基础上的。

当前, 在体育教学中, 许多教师从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出发, 安排了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加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更为提高。但在以往的教学大纲里占有一定比例的队列队形的练习, 在实施中却有被“挤掉”的现象, 造成学生的队列队形练习素质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看似平常的一些常规训练中, 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赋予新的内涵,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队列队形训练就是其中一例, 队列队形是典型的学生常规训练教材, 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一、队列队形练习的意义

1. 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站立, 是发展人体美的基础;行走, 则是人体运动美的起点。青年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 可塑性很强, 队列练习和队形练习, 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体体态端正, 动作准确, 反应迅速, 姿态优美。通过队列队形练习, 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培养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协同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节学生情绪和提高学生兴奋性等诸多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 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 并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严格要求的队列队形练习, 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3. 提高教学基本素养, 促进“实践性知识”生成

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应具备示范、使用正确的术语与口令、采用有效多样的教法手段等基本功。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分解与完整相结合、发挥小干部的作用等“实践性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在实践中认识到应遵循教学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很好地融合传统队列队形教学和现代教学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队列队形教学既达到集中注意, 遵守纪律的目的, 又能起到发展学生能力的作用。

4. 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国外的体育理论家、学者强调指出, 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姿势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哈巴史夫斯克的专家们指出:“挤掉”队列队形练习时间, 这对急剧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根据此专家们建议,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队列队形练习不应少于课时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 严密课的组织, 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 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 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 准备活动、游戏、教学内容的变换运用。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抓好四列横队变成八列、四列横队变成四路纵队、一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或还原, 四列横队变换成圆形、方形、梯形、半圆形、八字形等练习, 使学生较熟悉这些队形的变换。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发出所需的口令, 学生就能迅速变换队形, 使队伍调动做到省时、合理, 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因此, 队列队形变换运用, 科学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能合理运用时间, 严密课组织性和完成教学的任务。

2. 调节情绪,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体育课开始部分, 我们运用队列队形练习中的“有效”、“无效”口令, 或做与口令相反的队列动作和组合口令连续做队列队形动作等练习,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做操的兴趣, 把队列队形练习与做操相结合。如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八字形、十字形和变方位做操。学生最初站位时, 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圆形, 熟练之后, 可以适当变换队形。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四列横队做操产生的单调性。学生做操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保证了做操的质量, 丰富了准备活动内容, 给准备活动注入了活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使教材内容所安排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单调和害怕, 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单调性。在教学中运用的分队到并队、列队到合队跑、对角线绕场跑、8字形追逐跑和开口螺旋跑、蛇形跑等形式, 这样使耐久跑变得多样性、趣味性, 学生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成绩有了显著进步,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 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 学生的人数等情况, 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 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我们在篮球教学中, 常用学生排成方队或直线队等形式, 这样队列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 也使在体育教学中的练习起到安全作用。

三、做好队列队形练习的几个环节

1. 开学集中训练、重点抓

开学初学生经过一个假期, 思想和纪律较松散,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专门进行训练, 练习性有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和学生之间互相观察。有利于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 同时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教师平时上课时应重视教学中所安排的队列队形, 这对提高教学的质量起着积极有效的编排队形。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队列队形教学内容和秩序, 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体育教学中, 课课抓

每节体育课的开始时,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内容上做到“精”, 形式上突出“新”, 对于难的练习可连续出现或阶段复习, 使其动作逐渐正确、熟练、规范。

3. 通过比赛, 层层抓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队列队形练习, 我们可以在班级间、年级间全校性开展队列队形比赛, 提高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的素质。

4. 阳光活动, 针对抓

对队列队形练习较差班级, 利用课外活动教师重点辅导。同时在班主任的协助下, 体育委员负责下, 让学生轮流喊口令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不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

改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之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6-002

中職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中职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基本上是来自于普通高中的落榜生,英语基础较差。另外多数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再加上中职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的专业发展关系不大,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基本上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以致于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出现“英语无用论”的说法。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学生看专业书、睡觉、甚至玩手机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真正听课者却寥寥无几。中职学生的这种对英语的厌学心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英语学习气氛,导致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把学生当亲人,和学生做朋友

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细心、耐心,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关键。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还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与老师或家长作对。教师应多同家长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等,然后用真情去感动学生,使其信赖自己,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很多老师认为,和学生做思想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例如在笔者所教的一个会计班,学生在刚开学时上课很消极,只有少部分同学开口说英语。后来我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时得知,不敢开口是因为发音不准,怕讲错被同学们笑话。得知学生的顾虑后,笔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教学生音标,后来该班学生和笔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该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也都表现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而促进了该班英语成绩的快速进步。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门课的法宝之一。

二、开发与中职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改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只有把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摆脱所谓的“英语无用论”、“英语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比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是基础模块英语,这本教材与初中英语知识比较衔接,单词简单,课文较短,他们学起来不会很吃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产生自我成就感。而二年级的学生使用的是服务类英语,这本教材偏重于就业及不同的工作领域,基本上每一个专业都可以找到一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是,这种联系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就结合教材,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英语,又能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开发与中职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三、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与任务,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问卷调查方便快捷且易于实施,学生比较配合。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适度分配任务。一线教师都知道,中职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那么为了让学生提前涉及新课内容,在上课前,老师把下一课要讲的内容告诉大家,然后依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性格特点为其布置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会去翻阅课本,了解下节课的内容,间接地达到了预习的效果。笔者在教授基础模块英语Make a Budget一课时,曾在会计专业班实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国外的家庭生活开销预算,结账方式等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如何进行预算及如何付账。同时,给每一位同学分配任务,让其在下次上课时完成任务。事实证明,那节课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对于如何做预算及付账方式了解较透彻,全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根据教学内容,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幽默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英语教学格调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动作等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作用。比如在讲解模块英语第一册Chapter 2 Locations and Directions 时,笔者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把一本书放到自己前后左右的位置,然后每到一个位置就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学生方位介词on, in front of, under等的用法。学生在笑声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甚至平时爱睡觉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听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率很高。

2.游戏教学法

英国有一句谚语: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形式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非常好。但是游戏教学要注重多样性原则,长期固定的一种游戏方式反而让学生厌倦。常用的活动形式包括个体活动(individual activity)和小组活动(group work)。个体活动主要是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比如,针对汽修专业学生单词量小的问题,我设置单词竞赛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PPT的提示,说出对应的英文或中文,并做出肢体动作示范。此方法只适合外向性格的学生,对于较内向的学生作用不大。小组活动主要是以情景展示的方式进行。比如,在讲解关于餐厅点餐的对话时,笔者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成员,然后分角色进行场景模拟演绎。以上形式既可以操练学过的新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但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有许多值得探讨与研究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英语,是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才能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改善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万兴,吴博.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之思考 篇12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但笔者觉得至少应坚持三个原则:时间的合理分配、教学与自学相得益彰、书内与书外的主次关系。

就时间分配而言,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仔细思考。如果时间分配不合理会使学生无法抓住重点, 上课容易走神;如果老师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造成拖课的现象, 而学生在此时间段内又无法全身心投入,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使教学质量下降。而时间分配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安排在上课5分钟之后至下课5分钟之前, 不是很重要的安排在其余的时间, 或穿插在重要的内容中间。针对这一问题, 老师们可以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防止学生上课走神。但提问题时不能只提一些选择性的问题, 因为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很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 更要注重从过程中总结出结论, 从而使整个课堂松弛有度, 气氛活跃。虽然45分钟的课堂时间很短, 但教师不能过于吝啬, 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教师也要做合理的安排和正确的指导。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修和家中学习时更加灵活, 使能力强的学生更加优秀, 中等和稍微落后的学生可以自补, 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最后就是关于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主次问题, 只教授课内知识, 学生可能无法轻松应对考试。但也不能本末倒置, 做学问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若基础未打好, 谈何提高, 只有高效把握好课堂的45分钟, 才能使紧张的高中学习变得轻松有效。

二科学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时间原本可由学生自己安排,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 自修分成三部分——早读、午自修、晚自习。但这三个部分各不相同, 不能一概而论。先谈谈早读, 针对外语这类科目, 监督早读的背诵也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晚自习和午自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其目的都是复习巩固和预习。对于复习, 一般先是课堂知识的巩固, 然后才是课后练习, 练习一定要有时间的限制, 以硬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同时也不要把自修的时间安排得死死的, 要有弹性, 让学生有时间复习思考, 但最好到班指导, 解答学生的疑难, 提倡学生多问, 但不急于问, 先问自己, 后问别人。千万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学生预习的时间, 常常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给学生预习的时间, 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自修课都安排得死死的, 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权;另一种是毫无要求的让学生自由预习;还有一种是既给学生预习的时间又给学生安排好预习的范围, 这是最合理的安排, 可是做到还存在一定困难, 毕竟高中的学习量大而时间充裕, 因而要求教师学会取舍, 分清各学科的主次内容。

三关注测试之前的指导

无论是考前的指导还是考后的指导都要充分信任和鼓励学生, 类似“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的”“加油”这些话不仅仅是鼓励学生的话, 更应该是老师的口头禅。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历程并不都是顺畅与成功的, 困难与迷惑给学习的历程布满荆棘与沟壑。很多教师似乎很吝惜这些表扬的言语, 也许是害怕学生自以为是, 飘飘然。本人认为有效教学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肯定, 不要成天到晚怀疑自己、打击自己,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时候创造奇迹的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语。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给学生的一个免费而珍贵的礼物, 让学生们振作;让学生们在成功时不骄傲, 而是想着要不断超越;让学生在失败时不气馁, 而是想着如何总结失败的经验, 反败为胜。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有喜欢鼓励学生的老师才是最受欢迎的, 而老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逐步进步, 所以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学好, 教师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可以成功的。这也是个心理战, 只有在老师的科学带领下才能取得胜利,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无数个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赢得胜利。

古人云:“教无趣, 必不乐教;学无趣, 必不乐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老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依赖于老师对课程的理解, 依赖于老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没有思想的教学肯定是教书乏招、创新乏力、育人乏术、生活乏味。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从老师内心生长出来的, 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 即老师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性情修养。

摘要:没有思想的教学肯定是教书乏招、创新乏力、育人乏术、生活乏味, 因而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从老师内心生长出来的, 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 即老师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性情修养, 本文将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上一篇:早期血液灌流下一篇:大型公路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