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2024-09-28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共12篇)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1

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是实现数控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满足新时代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院创建了“四、三、二、一”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重点突出工程训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一、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构建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以数控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为主题, 以数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 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创新人才培养原则。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目标明确, 就是要以数控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 符合当地数控技术发展水平的需要。

(2) 教学系统化原则。遵循数控专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结合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按照数控实践教学目标,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 形成互相衔接, 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1]。

(3) 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 从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 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1) 构建先进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根据数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构建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针对我院数控专业的实际, 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的“四、三、二、一”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力求实用化、先进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2]。根据数控专业实践特点, 采用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如项目驱动式教学、现场示范式教学、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双证制培训式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 加强数控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 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突出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院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逐步完善数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4) 完善和创新数控实践教学计划。数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更加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 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 针对当前当地数控人才需求特点, 我院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层次分明的“四、三、二、一”数控人才培养新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四种能力”

即数控机床熟练操作技能、CAD/CAM三维造型仿真技能、数控系统维护维修能力、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是数控技术人才共有的最基本的技能, 操作人员只有高超的数控加工技术, 才能加工出理想的产品。数控系统维护维修技能是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他们只有对机床的机、电等了如指掌, 才能对机床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做到“手到病除”。CAD/CAM造型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具有的基本能力, 他们必须要至少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软件才能适应数控加工编程及造型的需要。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和数控设计制造人才具有的能力, 在零件的编程和加工过程中, 敢于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善于进行工艺创新设计。

2.“三个实践”

即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实践理念是指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最重要标准;实践精神是指崇尚科学的精神, 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坚毅顽强的意志, 踏实肯干的作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能力和系统综合运用能力。

3.“两个创新”

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新技术、学习数控新技能的兴趣, 以及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主要依赖于创新性想象, 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

4.“一种综合素质”

数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使用和维护维修各类数控机床, 这就要求具有较高的“机械-电气-液压-计算机控制”理论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数控设备的结构及原理做到一清二楚, 使用和维修起来得心应手。机、电、液、控是数控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也是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控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集中表现[3]。

三、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保证措施

(一) 管理创新: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先进、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是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实现良性发展的保证, 管理创新也是生产力。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发展。数控实践教学方面的重大决策由学院教研处决定, 各系负责有关实践环节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数控教研室贯彻执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使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 环境创新: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创新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 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继续加强实训室建设, 充实实训室内容, 编制实训创新教材,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创新制作实训教具和加工工具。充分发挥实训室优势, 加强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实践创新需要定时开展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定期开展CAD创新设计大赛、CAD/CAM造型竞赛以及数控创新制造大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4]。

(三) 理念创新: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提高创新意识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和“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理念。继续巩固和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 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所”联合办学优势,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实现教学、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共享, 使合作三方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双赢。同时把“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带入企业和培训学校, 帮助他们对企业员工或学员进行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和继续坚持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继续探索、完善和建立具有当地数控专业特色的实习模式。

(四) 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创新方式上除了继续推进原始创新外, 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上, 在创新机制上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5]。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实践教改经费投入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实践教改立项和实践项目课题研究, 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课题及实践项目, 鼓励转化科研成果,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数控创新技术人才, 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五) 文化创新:持续深入“双师型”师资建设,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6]。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数控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 并且还要有不断再学习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几年来, 我院一直把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建立起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 业务素质良好、技术水平高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确保了实践教学任务得以高质量完成。

四、结语

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我院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创新成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机电类临近专业得到积极的推广, 反响也非常强烈。“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大胆的设想, 小心的求证”, “每日一创”, “一日一构想”等著名创新论断深深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欲望。学习创新技法, 探索创新规律, 开展创新活动, 交流创新经验, 推广创新成果,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7],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白永国.“五系列五模块三实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46-47.

[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29-31.

[3]孔祥东.机电液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34 (1) :38-40.

[4]张德强.数控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6) :134-136.

[5]李健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1) :16-18.

[6]金明等.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证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6) :40-42

[7]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00-305.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2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在数控技术领域面向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等多个方向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工程图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技术基础、数控机床、PLC技术应用、特种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仿真、Mastercam自动编程、Pro/E机械工程应用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专业综合实训等。

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成为各地发展的龙头产业,数控技术已经渗透工业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使得数控加工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央视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工程人员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元都找不到高级数控机床技术人员。具有全面数控知识的高级技工年薪更是高达20万元,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前景良好。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品质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进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 s/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度和高柔性的要求。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 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 μm,提高到1~1.5 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 000 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 000 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动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二: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品质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监控体系;数控技术

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数控技术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施,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对于如何构建公正、客观、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做中学的效果急需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数控专业在人才需求调研方面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课程开发等方面缺少行业企业实践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从而使课程标准的制订存在很大随意性,定位不准。部分学校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忽视了针对性和职业性,脱离区域经济实际,制订了过高的课程标准,致使学生的就业出路方面出现瓶颈,实践教学评价也无从谈起。

目前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缺少深层次考虑。学生实践教学考核的通过率大于理论教学考核的通过率,仍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作为职教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要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数控技术是当今制造业应用最广泛、发展势头最猛、新技术发展最快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培养适合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职教育的紧迫任务。

二、学校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极不相称,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特别在数控专业实习实训环节上,由于教学投入太大,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说教,轻操作技能训练;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训练单纯课题,轻训练生产化与职业精神教育。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岗位适应性差,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综合素质不高,培养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改革的滞后已成为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在本地就业较少,对口就业较少,就读人数也在变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校数控专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着手对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研究就刻不容缓地提上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议事议程。我校作为宿迁市直属学校,多年来在机械制造专业方向尤其是数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校厂一体,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同时我校已有一批中青年数控专业教师一直从事关于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数控技能培养效益最大化及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以期取得一定的建设性成果。因此我校经过申请,进行了此项课题的研究。

三、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数控专业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日渐凸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控实训教育资源,正确引导数控专业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和情绪,有效达到中职数控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方法上可采用快频小步、重点突出的原则来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受到正面激励,体验项目完成时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中职教育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2.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本

改变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采用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过程式教学评价,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安全环境意识、专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精神、计划和决策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评价,结合过程性考核成绩多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给出学生最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

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拟采用激励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及综合评价法。

激励评价法是指观察找出学生的优点或创新之处或成功之处,并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制订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法是指教学评价的标准源于企业技术型人才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应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先前学过的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项目训练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绝对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实现高年级学生接受模拟职业岗位任务要求而设置的综合训练项目所进行的教学评价。从实训过程中积累设计、编程、操作等生产一线经验,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四、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

1.激励评价法的应用

《机械制图》《公差与极限配合》等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入门技能内容,通用性较强,基础作用明显,其最终考核应以激励评价法为主。因其评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数控编程加工奠定基础。

2.过程评价法的应用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实训环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的建构。

《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零件造型与自动编程》等课程的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中某一部分技能。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体验完成一个生产性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在这类实习和实训中采用过程评价法,侧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双重评价。

3.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综合实训是将若干门专业课程内容通过一个实训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一个“准技术人员”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的成果接近或基本上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生产任务吻合,故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我校目前已经让学生综合实训过后参加学校工厂产品的加工,正好给他们一个综合评价的机会。

实训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训教学不仅要重考核结论更应重训练、评价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我们还通过开展社会、企业对中等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的调整与研究,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构成及培养目标,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数控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评价方案展开研究,从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切实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机械职业教育,2002.

[2]申晓龙.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张柱银.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王侃夫.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贾道河.数控机床参考点故障维修几例.经验交流,2004.

基金项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4

数控技术专业应该制定出更加适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例如:一条主线、两个体系、前校后厂, 产学合作培养的模式, 以便将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实践课程占总课程一半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改变高等院校之前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 变为“实践再理论”的新模式, 通过先实践的感性认识, 再有目的的学习理论,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实践, 这样的教学模式, 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体现出多实践、早实践, 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方针, 并将工学结合分为“走岗”“贴岗”“顶岗”三个阶段。科学利用时间,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如下:

一、增加教学内容

增加《数控编程》《数控机床》《CAD/CAM应用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 均在数控中心或模拟编程室完成, 去掉原来数控技术中的一些参观性“机床操作”实验。数控编程强调的是边讲边练, 强调应用。如果单独讲编程很容易忘掉, 也不利于理解。与数控机床操作一起讲解, 学生可以把自己编制的程序化为加工实物, 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把生产实习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

开设《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 分为两个学期进行。第三学期在学完了《数控机床编程》一体化课程及《机械制造工艺与数控加工工艺》课程后, 进行实训5周, 主要要求学生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面板并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 同时按照高级工的考核内容训练学生。第四学期在学完了高级工的理论课程并经过暑假期间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岗实习训练后进行5周的提高训练, 主要注重复杂零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完成部分学生的高级工考试训练, 最后考取证书。

三、毕业综合实践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

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设计与制作, 让学生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 从使用软件对零件造型、生成数控代码、切削参数的选择、零件的装夹、机床的调试到零件的加工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岗前培训的目的, 最后以毕业设计说明书和毕业答辩的形式考核学生,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

四、根本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状况, 切实落实实践课程在中等职业院校所有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 可以按照三个阶段来实施实践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达到毕业即能上岗的要求。

五、将工学结合分为“走”“贴”“顶”三个阶段

1. 走岗实习阶段。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 学生第一周在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

2. 贴岗实习阶段。

学生在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某一工艺操作, 其主要任务是识记和模仿生产人员的工作过程, 分析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

3. 顶岗实习阶段。

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 在固定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 逐步改进操作方法, 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同时进行的, 在顶岗实习结束时, 学生要独立编程、独立加工完成一个较复杂的工件。程序和产品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

通过工学结合, 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六、实训基地全程开放

应该在学生在校阶段, 将实训基地对学生全程开放, 学生可以随时去基地进行实践训练, 像图书馆式的管理实训基地, 使学生可以自愿增加实习时间, 提高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 改革后的课程, 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左右, 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 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先进性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强调了实践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训作用。在减少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摘要: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是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胜任专业岗位的必需环节。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 其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教育主体, 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因此, 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数控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出建议, 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永章, 杜君文等.数控技术.2005, 1.[1]王永章, 杜君文等.数控技术.2005, 1.

[2]沈萌红, 周震宇.实验教学模式和“数控技术教学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0) :13-15.[2]沈萌红, 周震宇.实验教学模式和“数控技术教学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0) :13-15.

[3]朱健芬.数控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1 (3) :40-42.[3]朱健芬.数控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1 (3) :40-42.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论文 篇5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特点及我校教学现状

《数控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工作及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信息量大,且实践性强。同时由于该课程在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中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讲解,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接触到数控加工时感觉很吃力。我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先纯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的方法。讲解理论时基本上使用静止的图片解释复杂的电气组成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关系,而学生对机床的电气元件和机械零件理解不深,没有感性认识,所以理解就很困难。例如在讲述机床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时,其复杂内部控制以及在工作状态下的控制关系是非常抽象的,单凭教师的口述,根本无法连贯地将元件及系统运动情况展现,而现有的数控电气实训设备也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对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6

[关键词]:数控技术 教学改革 人才

一、数控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

据报道,我国要达到“十五”目标,达到15%的数控化,还需要约70万台数控机床,所缺数控机床的人才短缺达100万。因此,数控方面的人才肯定有着稳定的需求量。而借助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进入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时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成为迫切要求。而对于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加理论知识。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

二、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1.金领层(数控通才)

金领人才的要求是:精通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并且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2)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置。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

3.蓝领层

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

三、高职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数控技术人才,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編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数控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目前,我国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到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其应用;实践教学中缺乏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如对ProE软件的应用不够了解,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概念。

四、加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各类数控人才需求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时的数控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高数控行业的整体素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一方面,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整合;另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习题课、讨论课、现场课教学。通过开设综合实验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证书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证,既可拿到就业的“敲门砖”,又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3.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基地。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理论和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推运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数控专业教学,就是要以提高新时代具有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为主题,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海根,程国标,方珠芳.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胡继军.数控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7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创新与实践

(一) 技能竞赛课外实践教学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导向标, 它指引着专业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近年来, 在全国、省市均会举办各类数控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对促进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中各职业院校常常为了争取好的名次, 只对参与竞赛的极个别优秀学生提供专门的课外训练而将其他学生拒之于门外。这种只为荣誉和名声组织的竞赛活动显然无法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始终将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与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构建了专业技能竞赛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即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数控技术专业长期坚持开展及参与这些赛事, 并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级数控技能大赛及相关的课外技能训练活动。

学校每年都举办专业数控技能大赛, 为省级竞赛选拔人才同时, 又可激发更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要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 历年参加校内数控大赛的学生人数可占到二年级学生总数的40%以上。参与竞赛的学生为了自己的荣誉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都能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到校内实训室进行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 学校也会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由于竞赛规则的限制, 一个省级赛项一个专业往往只允许1~2个队参加, 参与竞赛的学生人数也只有4~6名左右。显然, 能参与的学生人数很少, 不利于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也不利于学校整体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申请参加多项省级数控技能大赛, 如数控车削赛项、数控铣削赛项、数控四轴五轴赛项和数控维修及装调赛项, 这样就可以派出更多参赛队伍;二是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省级竞赛课外技能训练活动, 一个省级赛项假如只需要4人参加, 学校则会组织8名学生参与平时的课外技能训练活动。通过以上措施, 每年参与竞赛的学生总数也是非常多的。

(二) 企业订单生产课外实践教学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但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如何体现这种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呢?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参与企业真实订单的生产无疑是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最好体现, 但目前对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对于在校低年级学生, 如果集中安排到校外企业去生产实习, 不仅难于管理, 而且也会严重扰乱校内正常的专业教学活动;如果安排在校园内实习, 学生又无法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生产。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利用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 在学校和系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积极开展了校内“企业订单生产”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广东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该专业已购置了3台四五轴联动加工中心、1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和1台高精度慢走丝线割机等行业高端精密数控设备, 共建设了数控铣削加工实训室、数控车削加工实训室、四轴五轴编程加工实训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实训室、CAD/CAM/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和逆向工程实训室等10个专业实训室, 学校还在校内建设了一个2 000多平方米的“模具与数控生产型实训中心”, 学校已累计为该专业配套的教学条件及设施投入1 500多万元人民币。学校经常能收到企业的一些零件生产订单, 为了完成订单, 教师就会在课外尽可能地组织更多的学生进行生产加工。这样, 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参与企业真实零件的生产,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展了课外实践训练活动, 不仅能培养真正的职业素养和提高专业技能, 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本专业近三年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完成了中山坚信、中山倍速特等模具厂600余件模具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 完成了中山科明公司300余件数车产品加工, 完成了近200件线切割零件和100余件电火花零件的加工等。所有这些零件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加工完成的, 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按照企业标准。

(三) 科研项目课外实践教学

教师的科研活动与高职学生课外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 高职学生同样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教师的各项科研活动。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还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接触到一些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有两个方向:技术理论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数控领域内的多数技术理论研究项目其实都需要进行大量切削试验, 因此高职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协助教师进行试验用夹具、量具等的加工制作, 也可以直接参与各类切削试验的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操作等。而对于数控新零件、新工艺的开发项目, 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参与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 而对于零件加工工艺制定、数控程序编制、上机加工产品样件和产品测量分析等项目任务, 高职学生其实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大部分工作。

我院专业教师每年都有各类各级的科研项目, 有校级立项、市级立项和省级立项的科研项目, 也有大量与企业合作的横向攻关课题。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在专业内成立了一些数控兴趣小组和项目开发小组。这些学生能经常在课余时间参与专业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工作。笔者2012年就负责了一项“铍铜高速铣削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的市级科研项目。在项目研发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高速切削试验, 需要制作一些夹具量具以及需要进行零件表面粗糙度测量等, 而这些工作实际上大都是由数控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由于在项目中能接触到高速加工等先进技术,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他们完成工作的质量也非常好。该项目切削试验工作共持续了3个多月, 共有9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现场切削试验工作。这些学生在项目工作结束后都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也对高速加工技术和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位教师曾经承接了一外资企业的汽车五轴零件加工项目, 而前后共有十余名学生参与到了该零件试制工作, 学生不仅帮助教师做了大量的加工试制工作, 而且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数控五轴编程和五轴加工中心操作等专业高端技能。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关制度建设

(一) 开放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绝大部分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需要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的, 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时间不能很方便地利用校内实训资源, 课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将是难以想象的。目前,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数控实训室和价格昂贵的数控设备在课余时间一般都是不对外开放的, 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目前, 在国内这种相对封闭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下没有哪个教师会轻易去承接企业的生产订单, 因为没有可靠的生产场地和数控设备是难以及时完成企业订单的。同样, 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下教师开展科研项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 一个学校要很好地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校内实践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我院不仅重视实训室的硬件条件建设, 也非常重视实训室的制度建设, 以更好地发挥这些实训设备和设施的教学作用。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实训室管理制度, 其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管理制度体现了实训室的开放。实训室开放的管理制度不仅满足了学生业余时间的训练需求, 而且也可满足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订单生产和科研项目的更高需要。实训室相关的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学生课外时间只要申请就可以免费使用相关的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 (毛坯刀具等实训耗材需要学生支付一部分费用) , 有竞赛、科研项目等特定任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完全免费使用相关的实训设备和耗材进行技能训练, 而有对外加工订单的教师和学生只要按照制度要求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就可以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生产加工。因此,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不是封闭的校内实训室, 而是一个对教师、学生完全开放的社会实训工厂。学生在这个社会实训工厂内是学生角色, 但也可能是企业职工或助理研究者角色;而教师在这个社会实训工厂内是教师角色, 但也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或者是企业订单生产主管角色。

(二) 课外实践教学相关激励制度建设

目前, 国内绝大多数高职学院教师的工资都是由基本工资和课酬工资两部分构成的, 基本工资一般由教师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决定, 课酬工资则一般只考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堂学时而不会考虑课外教学的课时。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除了上课以外还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其他大量工作, 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 教师一般不愿意带学生进行专业课外实践活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人身安全, 所以一个学校要想很好地开展学生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就必须制定相关制度, 以此来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

我院在学校层面就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奖励制度, 对在教学、科研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 学校都给予较大力度的奖励。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机电系在系部层面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文件和激励措施。对于指导学生数控竞赛的教师按照赛事级别和指导时间长短分别给予不同数量的学时补贴;对于数控协会的专业指导教师每年也有1 000元的补贴;而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 系部也会根据项目的级别给予教师不同数量的学时补贴;对于能承接企业生产订单的教师, 系部规定只要按规定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后其剩余利润完全由负责教师支配。当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和系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学生激励政策, 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如学生参与专业课外实践活动可相应地兑换为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方面可适当考虑学生参与专业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

目前, 国内对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其实, 专业课外实践教学对专业课堂教学绝不仅是一个补充的作用, 而更是一种促进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并应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创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冠林.以技能大赛驱动高职数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9) .

[2]周波, 谭芳敏, 等.高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3]伍振铭, 龙永莲.高职数控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4]庄泽.高职数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2) .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一、结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控技术与数控设备发展迅速, 纵观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的新趋势:

1) 高速、高精密化。因为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而且高速加工技术和高精度加工技术密不可分, 高速化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高精密化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 再到特高精度加工, 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先进化的标志, 也是世界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

2) 高可靠性。由于高可靠性要求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被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一般在不小于一个数量级。但在教学实际中要让学生明白, 并不是可靠性越高越好, 需要的是适度可靠, 因为数控加工的商品要有市场, 可靠性受性能价格比的约束。合理地选择及使用数控机床, 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3) 数控机床设计的CAD化。由于CAD化不仅可以替代人工完成浩繁、量大的绘图工作;CAD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拔;CAD化可使得大件整机的静、动态特性的分析。CAD化还能计算、预测和优化设计数控加工, CAD化也可以对整台机器各个工作部件进行动态的模拟仿真。CAD化在模块化的基础上, 产品在设计阶段, 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看到产品的三维几何模型和逼真的色彩。

4) 绿色化。我国正在研究开发若干共性平台数控技术, 通过优化集成, 形成新一代产品的绿色制造流程, 从而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绿色材料。对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控技术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堂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必须通过数控技术实验、数控技术实训、数控技术实习来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 在讲解数控机床的优点时, 采用如下启发式方法:为什么数控机床能提高生产率?为什么数控机床能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稳定产品质量?为什么数控机床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为什么数控机床可以实现一机多用?为什么数控机床可以进行精确的成本计算和生产进度安排, 减少在制品,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为什么数控机床能不需要专用夹具?为什么数控机床能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学生在讲课教师的层层提问启发中, 由浅入深地理解并掌握数控机床的优点, 明确了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也明确了数控装备在适应机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面, 数控装备是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数控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往往与课程实验相脱节,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有利于弥补这一缺点。通过课堂讨论。数控技术教学中每一个环节, 如数控机床结构分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与操作及数控机床一般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既与实验教学有关, 也与相应的理论教学有关, 从而加深、加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既培养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以及系统的维护能力, 也培养学生数控技术的开发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地在数控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方面独当一面。在课堂讨论中, 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及工程应用引入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实际, 使学生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参数对切割速度及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 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了解新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3) 采取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程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声、光、电、动画等效果, 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的数控技术课程内容, 或难以讲清的数控机床内容,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使抽象的数控机床结构变得直观, 使数控机床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

三、结束语

数控技术与数控设备的技术范围所覆盖的领域有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微电子技术领域, 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伺服驱动技术领域以及软件技术等。数控机床初期投资及维修技术费用高, 管理及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较高。这就促使数控技术课程的改革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要不断不深入。并在数控技术课程的改革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教育, 尽快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使其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斐, 刘光明.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江西化工, 2013.

[2]陈美谦, 林荣川.试论数控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3]王瑾.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制造及应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11.

[4]贾颖.关于提高数控技术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职业教育, 2013.

[5]王瑾.氧化铝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线切割加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6]王维威, 解念锁.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9

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的教学内容就是本科的理论基础加中技的操作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是由于没有理解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真正内涵。

课程体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贯穿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对割裂,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

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实践教学安排不成体系,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的培养相对割裂,侧重于经验性技能,而缺乏对系统性、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过度夸大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实践技能应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把第三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放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如果把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转嫁给企业,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负担,或者使学生沦落为以重复性工作为主的操作工,达不到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把主要力量和实践放在校内,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忽略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主体办学思想 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域性经济相关岗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一定要围绕区域性经济进行调研和构建,体现区域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改革内容

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 为突出地域性特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当地企业的合作,吸纳企业专家成立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目的。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建成“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 为配合生产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以培养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为目标,根据煤矿机械零件生产这一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的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生产流程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构建以“实践技能三递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段式、教学形式分类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培养三递进、岗位适应三递进、知识掌握三递进”的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技能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确立数控技术专业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并根据“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主要岗位群及相关岗位能力要求,深度融合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以生产周期为导向,突出岗位技能系统性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同一生产过程,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实现能力培养从“认知—试用—应用”的三递进,岗位适应从“走向职场—走进职场—纵横职场”的三递进(学徒工—熟练工—技术工),知识掌握从“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灵活运用”的三递进的实践技能递进。(1)第一学年:主要从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认知,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生产线,使学生一入校就感受到企业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通过设置基础认知与试操实践环节,打造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培养。(2)第二学年:以生产周期为导向,以“周、月、季”为教学单元,学生作为熟练工历练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项目,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使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在线工程环境中得到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锻炼。(3)第三学年:前一学期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以技术工的身份在师傅的带领下从事生产性综合实训,完成真实的产品生产订单。后一学期,由于学生经过校内两年半的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已经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这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仅不会造成企业的负担,反而可提供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企业又拥有了高技能的“准员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如图2所示)。

具体实施

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 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实现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融合、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融合。

遵循“同一工作岗位,多角色参与”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模式 在同一生产车间、同一工作岗位,同时存在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实施模式,角色的参与者有学徒工(一年级新生)、熟练工(二年级学生)、技术工(三年级学生)以及师傅(专任教师+企业人员)等。其中,师傅担任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检验与实践过程监控的工作;技术工是完成生产订单的主要实践者,同时对熟练工进行技术指导;熟练工在师傅和技术工的帮助下参与生产,同时对学徒工进行认知答疑;学徒工对生产过程进行观摩的同时,辅助进行相关工作任务。

实施效果

改善了实训条件 通过该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整合了原有资源,购置了相关设备,按照“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的不同功能规划了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设备先进,工位充足,在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具有领先水平,可以满足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近5000名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及技能培养任务,学生人均实训学时达20周、共600学时。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数控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经过跟踪调查,2012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满意率98%以上;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我院荣获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我院数控车工代表队取得了数控车工组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展示了我院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的实力。

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 为满足实践技能的教学需要,数控技术专业采取外出培训、下现场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等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经过建设,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特征,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卫东.职业能力开发与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4).

[2]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

[3]王少岩,赵歧刚.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4]马强.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探讨[J].新西部,2009(9下).

[5]陈淑庄.高职院校“基础”课形成性教学评价思路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6]马少君.论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10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技能鉴定的考核课程,参考汇总各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安排60课时左右;预开设课程有电工技术、PLC技术,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等。数控机床的机械本体结构、 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无论对学生更好使用数控机床、 还是进行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来说,都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机械结构部分通常选择应用广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做为教学载体,完成对机床机械部件的认知、装配及精度调整的直观学习;电气控制系统部分主要介绍CNC装置、伺服驱动装置、插补计算的工作原理,涵盖对电气控制算法的抽象理解。

2教学现状

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基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用60课时左右的时间把其工作原理讲解清楚着实不易。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计划中,该课程也是教师们不愿意选择的课程。经过与兄弟院校内的交流研讨,总结原因如下:

2.1机床机械本体部分教学实施困难

近年由各级政府推动的高职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省级名校建设等项目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经过立项建设的院校无论从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条件还是师资配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单独购置机床机械本体供学生拆装认知却难以实现,因为不仅仅受到实训空间、实训工具的制约,目前班级学生数量普遍较多,每个学生轮训还要受到教学计划中课时的限制;另外,任课教师机械零部件拆装、调试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2.2电气控制类型多样,涉及知识面较广

由于数控机床功能越来越完善,形式多种多样,其执行电机及伺服驱动装置也有很多类型。但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相应的伺服驱动装置。要全面掌握其工作原理,不仅需要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知识,还需要单片机、微机原理等基础知识。对学生而言无疑像是无法翻越的高山,这就要把重点放在共性的知识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推导。

2.3控制算法抽象

逐点比较法、DDA控制算法基于数学分析设计,恰恰是高职学生的短板,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4课程内容繁杂,课程学习缺乏主线

任课教师虽能够把握课程内容,但现行教学大纲要求比较笼统,对知识的讲解程度没有细致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实际授课中仍然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课堂理论讲授,而现行教材内容重在知识点的罗列,各部分内容层级递进关系不强,与教学载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自然不能融会贯通。

3探索与实践

3.1开发数控机床光机安装与调试仿真软件

选取典型数控机床光机,严格按照机床图纸进行造型、装配和动画制作。软件集成基于VRP技术,机械部件由3DMa软件造型、机修技能部分用Flash软件开发。软件主界面如下:

软件教学功能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贴近典型工作流程,共包括“拆装认知”拆装实训”装配检测”机修技能”四个模块,模块内容丰富,涵盖数控铣床光机安装与调试的主要内容,且界面友好, 便于学生操作使用。

采用上述软件,可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同时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条件的时空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还可避免实训时的安全隐患。经试用,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增加,教学效果明显。

3.2注重基础讲解,适度拓展

近几年高职生源数量的减少导致生源质量的下滑,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入学以后对文化课、专业课听不懂,形成了上课睡觉、玩手机,课后不复习等状况。笔者认为,基础差就得注重基础的讲解,哪怕是中学方面的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帮助学生理顺基础知识之后在进行适度扩展。

以步进电机调速为例,往往需要从电磁感应基础、直流线圈磁场建立、不同相序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旋转等基础知识讲起,扩展至环形分配器控制脉冲频率及个数对步进电机转速和旋转角度的影响;另外,还需要讲解单电压、双电压、恒流斩波等驱动放大电路基本原理,需要明确区分控制电路与主电路的功能与区别。

3.3控制算法形象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基于Flash软件开发小的算法软件,将抽象的控制算法用图形进行直观描述。而不必拘泥于数学公式的分析和推导。推荐只讲易于接受的逐点比较法。

图3所示为逐点比较法算法软件,只需在空格处输入终点坐标,然后不断点击按“播放”键即可一步步观察X、Y轴的运动情况。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在这部分讲解中,一定要强调每一个代表的是一个脉冲当量,继而讲明白逐点比较法的最大误差和脉冲当量的关系。

3.4抓住主线,明确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

该课程的一条主线是:机械部件认知—驱动电机工作原理及控制—伺服驱动装置变频原理(SPWM调制)闭环控制系统架构(CNC装置)。

课程伊始就要明确学习任务,要从总体上分析机械部件的运动状况(此部分内容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不难,因为数控加工实训课时较多)突出位置控制的要求; 再找到驱动部件—电机,进而指出电气控制系统的中心就是对电机转速和转角的控制。可以从结构、原理相对简单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重点讲解变频器主电路以及SPWM调制的工作原理,突出平均电压的概念。

在闭环控制中,外围是位置环、中间是速度环、最内层是电流环。只要控制了电流的大小和频率,就可以控制转矩和速度的大小。总结教学重点应该是:机械结构部分的传动机构和电气控制部分中对电流的控制。

最后,需要编写符合教学内容主线的教材,尽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一步步对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进行解析。

4总结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知识面宽泛,需要教师进行全面把握,有选择性的讲解重点内容;开发合适的教材、抓共性知识的讲解,最好是与数控系统中参数的设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才不至于使学生在多种控制方式学习中迷失。其次,要合理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课程教学的软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的特点,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对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改革就十分必要。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决定了授课内容的基础性和连贯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把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帮助。

数控技术实践教学 篇11

“工学一体化”的结合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分为四部分:注重教学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探索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并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产、赛”一体的教学中,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完成“工学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学习兴趣 生产性实训

1.什么是工学一体化

主要内容是开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的方法。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本来分属经济类生产经营和教育类学校学习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下,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化为“一体”。在“工厂化”的实训室展开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出高端技能能专门人才的目的。

2.数控技术专业中实施工学一体化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2.1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为实施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解决了5个教学问题。

(1)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设备的配置、布置及运行问题;

(2)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生产工期、正品率与教学进度冲突问题;

(3)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程与教材问题;

(4)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问题;

(5)工学一体化教学效果考核问题。

2.2解决主要教学问题的方法

2.2.1设备配置生产化、教学地点现场化、学习内容产品化,建成“四真四化”的校中厂

实现四真四化教学:真生产型数控机床、真产品、真工厂化生产、真企业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职场化、运行可视化、操作实景化、项目综合化。首先按照一流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建设了规模适度、设备先进的校中厂;校中厂设置开放式教学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边学习边操作;将为企业合作开发的真产品作为载体纳入教学项目,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参与项目开发制作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化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产一体化,使学生所学的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零对接,真正使学生达到毕业即能顶岗的培养目标。

2.2.2校企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生产进度与教学计划的关系、创建有效的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按照“校企联动、行业指导、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生产项目,定期安排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实训;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展技术支持;行业对校中厂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三方密切沟通,有效协调了生产工期、正品率和教学进度的关系。

2.2.3把握行业信息、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撰教材

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遵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提出的“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的支持下,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所并经过多年时间的校企共建,逐步建成将教师承担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大学生的机电创新大赛参赛项目相结合,把校企共同确定的项目由教师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企业的新产品也即参赛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融合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及大赛一体化,设计开发省级精品课程,编撰数控生产性实训等多本校企合作教材。

2.2.4以赛促教、教赛结合,成功组建教学改革实验班

我们将教赛一体教学改革作为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按照“321的教学设计”即教学内容与大赛作品设计制造二合一;企业新产品开发与大学生大赛作品二合一;创新思维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提升二合一组织教学。在这种环境中,同学们会主动求知、探索、实践,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2.5贴近岗位要求,依照生产标准,创新考核方法

按零件加工质量的优、良、合格、废品计分+职业资格证等级计分+笔试计分。

在融“教、学、做、产、赛”一体的教学中,以真任务贯穿教学过程。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循环提升,从学习过程不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自身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善探索、勇开拓,够用的理论学得好、岗位技能掌握得好、机电创新能力好的“三好学生”。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3.取得的成效和思考

3.1创新并成功实践“先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3.2建成“四真四化”校中厂

3.3组建实验班,实施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改革

3.4建成国家级技术培训中心,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区域经济

建成了国家数控中心山东培训中心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从而提升了专业水平和影响,在使教师、学生了解、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获取高等级技术证书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员工开办数控培训班;与多家企业的建立合作平台。举办数控技能培训班。

数控技术与编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篇12

一、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1. 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精简理论课时, 增加实训环节, 使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达到1∶1。以Fanuc、Siemense数控编程手册为参考依据, 完善数控技术与编程的教学大纲, 纠正、排除现有教材中错误, 对许多数控教材中关于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位置检测装置、伺服系统以及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等内容进行精简。精简后的理论课时内容主要包括: (1) 数控机床的组成、分类、基本原理、插补原理以及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数控加工工艺基础。一个好的程序员必须是一个好的工艺员。目前机械加工基础课程很少, 甚至完全没有介绍数控加工工艺知识, 因此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知识是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3) 数控编程基础。对于任何种类的数控机床或数控系统, 存在一些共同的编程基础知识, 如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基本指令代码、程序结构等。 (4) 数控车床及车削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 (5) 数控车床及车削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 (6) 数控自动编程。学习德国在工程教育和应用型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理念、方法、教学模式, 引进德国凯勒CNC仿真模拟软件, 增加实训教学环节。德国凯勒CNC仿真模拟软件是德国凯勒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 它将数控机床工作过程、CAD/CAM、车铣削加工、系统控制编程等, 利用三维模拟技术, 并配以大量的图表、数据、解释、习题, 进行演示与训练。实训教学环节分为二个阶段: (1) 利用凯勒SYMplus CNC仿真软件, 学习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各种编程指令, 学习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机床的各种功能; (2) 利用两台数控加工中心, 学生分组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 强化数控编程技术和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具体内容包括:零件加工程序传输, 装卡毛坯, 设置刀具, 建立工件坐标系, 启动机床, 完成零件加工, 检验零件的尺寸精度等。

2. 教学方法。

针对以往授课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式, 与实践教学完全脱节, 教学过程枯燥, 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 兴趣不浓, 厌学现象严重,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教学法、问答教学法、讲练结合法, 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变我听为我练, 变我学为我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将多媒体教室授课改为计算机机房授课, 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 增加学生实际练习时间, 改善教师指导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相结合方法, 讲授数控编程基本知识, 通过德国凯勒SYMplus CNC仿真软件, 强化理解、掌握各种编程指令功能、程序结构及编程技巧。增加数控加工中心操作的实训环节, 使学生熟悉数控机床的各种功能, 具备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能力。

3. 考核方法。

以往将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三项, 其中, 平时成绩10%, 实验成绩10%, 期末考核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4]。实验成绩为在加工中心实际加工零件的完成情况。改革后保持成绩考核比例, 但是将期末闭卷考核改为上机开卷考核。结合生产实际, 建立丰富的涵盖车削、铣削以及加工中心内容的考核试题库。要求学生根据生产实际零件图纸, 设计制定加工工艺, 选择合理刀具和切削参数, 编制程序, 仿真运行。评分标准依据加工工艺制定、刀具和切削参数选择的合理性, 程序的完整性, 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来进行, 同时考查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上机开卷考核避免了单一的试卷模式, 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4. 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行者, 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 改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鉴于教师具有较高的数控技术与编程理论水平, 但是缺少实践经验, 安排现有在职在岗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 了解企业数控生产实际, 进行数控技能强化培训。派出了6名教师到德国凯勒公司接受IHK教师培训, 学习德国先进的数控教学理念、方法, 全部获得了德国IHK颁发的数控培训师证书, 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 开阔了国际化视野。

二、改革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我校数控技术与编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很好的效果。 (1) 改善了教学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出勤率。 (2) 通过大量的编程训练, 强化了学生对数控编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 增加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提高了课程组教师专业素质。 (4) 建立了德国凯勒公司授权的凯勒CNC实验室以及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中德培训基地。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数控技术与编程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实验课时占课程比例很小、实训环节人学时远远不足的现状, 通过引进德国凯勒SYMplus CNC仿真软件, 对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建设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明兴祖, 何国旗, 熊显文.数控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09) :73-75.

[2]魏岩, 阎长罡, 陈天旗, 等.数控机床计算机编程及切削加工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0) :112-113.

[3]韩振宇, 富宏亚, 付云忠, 王永章.“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7) :41-42.

上一篇:中国商品 中国商道下一篇:网络实时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