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精选10篇)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 篇1
(1)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交易、房产税、经济学、保险、拍卖、城市规划、容积率、民法等基本概念,
(2)土地、房地产开发、房屋拆迁、房地产交易、房地产权属、房地产税收、物业管理、住房公积金等基本政策。
(3)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制度、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等基本制度,
备考资料
(4)供求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保险最大诚信原则、保险近因原则、保险损失赔偿原则、拍卖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等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基本原理要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706634_23236_1_1.html
★ 考试大投标报价的计算习题
★ 计算教学反思
★ 劳动法加班费如何计算
★ 注册建筑师考试指导: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 房地产估价师经营与管理考试通关试题
★ 3个电阻并联怎么计算
★ 市政污水检查井材料怎么计算
★ 春节放假加班费计算
★ 数学计算教学总结
★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 篇2
辐射是以波动形式或运动粒子形式向周围介质传播的能量, 是1种能量传播的方式。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2大类。通常辐射防护上关心的对象就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高能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高能电磁辐射指X射线和γ射线产生的辐射。粒子辐射是指中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重离子等产生的辐射。电离辐射中质子、重离子为带电粒子, X射线、γ射线和中子为非带电粒子。
对于来自体外的电离辐射即外照射, 辐射防护主要关心穿透力强的γ射线、中子。对于来自体内的电离辐射即内照射, 辐射防护主要关心射程较短的带电粒子射线, 例如, Rn222产生的α粒子, I131产生的β粒子 (能量大部分沉积在人体) 。核电站发生事故时, 泄漏的核辐射主要包括γ射线、中子、α粒子、β粒子等。辐射对人体的照射途径包括:设备中的外部放射性物质, 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气体和颗粒, 食物和水中的放射性物, 等。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36-0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而严密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理解概念的构成,记住关键字和词
要搞清每个概念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如“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其概念包括四部分: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其一,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所以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其二,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其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此外,还要记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就是关键词,如果把纯净物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错了。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但却是不同单质。
二、找出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要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联系。例如,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和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三、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向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出现蓝色的沉淀。这个变化特点是溶于水的硫酸铜转变为不溶于水蓝色物质——氢氧化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蓝色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我们要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计算推理,理解概念
例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x l000/o。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溶质
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篇4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依据的标准是教学目标,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如果某个教师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但学生没有发生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也就是说,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能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好的,这样一堂课是好的吗?显然不能这样评价。因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生动、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教学目标将失去它自身的作用,而被它的评价标准取而代之。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作价值判断的过程。比如,通过期末考试,某学生的语文成绩是83分,这就是测量的结果,但还不是评价。评价是对分数加以解释,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83分的考试成绩和该生以前的考试成绩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是79分,那么该生期末考试成绩是提高了,说明学生学习进步了;如果该生期中考试成绩是92分,那么,该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降低了,说明学生学习退步了。再比如,83分的成绩处在班级什么位置?如果全班学生平均是72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上,是较好的成绩;如果全班成绩是88分,那么该生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下,是较差的成绩。我们还可以问83分的成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目标是80分,那么该生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85分,那么,该生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见,测量是评价的前提和重要手段,但并不等于评价。另外,虽然测量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如观察、谈话和收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有关资料来实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测量、跟踪和统计等工具。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篇5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促
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是一种以环境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
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5.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整体性观点;相关性观点;有序性观点;动态性观点)
6.环境管理的一般程序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明确问题;鉴别分析可能采取的对策;制定
规划(计划);执行规划(计划);调查评价及调整对策。
7.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行政手
段;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P9—图1-2)
8.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4点:A.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
浓度控制相结合;B.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C.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D.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9.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简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4.环境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
15.环境保护法的特点:中国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其
他法律共同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规范。此外,同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较,中国环境保护法还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广泛性;综合性;科学性;世界共同性;社会公益性;某些规范的科学不确定性。
16.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符合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生态
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7.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原则,三是环境责任原则(损
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四是公众参与原则。这四条原则中,第一条原则是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准则;第二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第三条是环境保护责任的负担原则;第四条原则解决的是环境保护力量源泉的问题。
18.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适用的对象上具有特定性;环境保护法
律制度在规范的组成上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9.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A.明确一国环境保护的对象或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B.宣布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C.建立环境管理机构,规定环境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措施
及其职责权限;
D.规定公民及其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E.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F.规定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G.规定在环境法中使用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规
范。
2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2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人们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污染物或某种有害能量排入其中,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2.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3.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4.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指对规范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5.环境管理制度,老三项制度的作用: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防御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基本保证了新建项目的合理选址、布局;三是对建设项目提出了超前的防治污染要求;四是强化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五是促进了中国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
B.“三同时”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三是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C.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一是挺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而是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三是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26.环境管理制度,新五项制度的作用:新五项制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五项制度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行五项制度,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客观要求;推行五项制度,是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重大改革;推行五项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管理已跨入实行定量和优化管理的新阶段。
27.八项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层次关系;包含关系;系统关系;网络关系。
28.老三项制度的局限性:一是强调了预防新污染源,而强调控制老污染源不够;
二是强调了浓度标准,而强调控制流失总量不够;
三是强调了单项、点源、分散控制,而强调综合、区域、集中控
制不够;
四是强调了定性管理,而强调定量管理不够;
五是强调了全国一个标准,而强调因排污及环境实际情况制宜不
够;
六是强调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积极性,而强调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不
够,尤其是强调各级政府首长的环境保护职责不够。
29.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0.中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三类;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二级。
31.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和作用:A.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B.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D.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能耗;
E.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
F.有利于降低环境事故风险。
32.环境监测按其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污染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33.按测定的介质对象分类: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污染监测及能量污染监测等。
34.按污染因素的性质分类:化学毒物监测、卫生(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及霉菌素等污染)监测、热污染源监测、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光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和富营养化监测等。
35.自然资源:按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6.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广泛性;紧迫性;艰巨性。
37.环境工程管理的要求:A.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照国际通行的先进标准,通过制定
完善而系统的各种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等工作,维护和改善环
境质量。
B.将环境保护的要求纳入到各个行业、地区的产品实际标准、设
计规范中,使新产品、新装置、新工厂的设计、制造、建设有利
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C.开展对工程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工程技术路线的环境影响及其经济效
益。
D.对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推荐防治污染的最佳可行技术,进行环境工程的优化决策。
E.对各种环境问题提出综合防治途径和对策。
38.水污染处理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大致可分为四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39.环境容量:是在环境使用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受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0.总量控制的核心是将负荷分配到源。
41.乡镇工业污染的特点如下:A.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B.污染企业数量大,行业多,规模小,分布散;
C.污染类型复杂;
D.工业技术水平低,防治技术跟不上,恢复和改善环境困难。
42.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A.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B.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C.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程序: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项目的建设地点、项目的内容及规模、投资总额等→了解相关环保法规与政策及不宜建设的项目和禁止建设的地点→寻找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写→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复
44.PDCA循环法(防治工业污染的一种有效的科学工作方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
45.清洁生产的原则:A.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B.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C.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
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设备。
D.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E.强化企业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F.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进化处理设备和“三
废”综合利用的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和处置。
46.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47.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并且是其有机的组成成分和实现的基础。上下层次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因而在制定规划时,要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综合平衡,实现整体上的优化。
48.环境规划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地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
49.按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50.区域和城市环境预测一般要求有三类: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
本质安全班组建设的基本概念 篇6
1.本质安全:是指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要求,通过持续改善,促使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的不断优化匹配,达到本质安全人﹑本质安全粅﹑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的有机统一,实现“要全灵﹑零事故”的安全生产目标。
2.班组是企业最小的基层单位,是完成企业各项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直接执行者。
◆ 班组安全基础管理:是指班组对公司与分厂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建
立的管理规程﹑基本标准和制度认知和实施的程度。
◆ 班组安全基础管理一般内容包括;安全目标计划,互联互保(组织职责),应急管理,班组记录与文件等。
◆ 安全基础管理是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它集中体现了班组长及员工的安全素质﹑技能﹑态度及团体协作能力,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同时也能促进生产﹑质量﹑设备等管理水平的提高。
3.创建本质安全班组的三管理前提: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促进“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 有感领导是指:企业各级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个人安全行为,体现出良好的领导行为和班组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
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 直线责任:落实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对各自承担工作的管理职责,做
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
● 属地管理:属地广义上是指主要领导的管理范围﹑副职领导的分管
领域﹑职能部门的业务领域﹑基层和单位员工的生产工作区域。
属地管理的重点:是生产作业现场的每一个员工对自己属地区域内人
员(包括自己﹑同事﹑承包商和访客)的行为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好
﹑作业过程的安全﹑工作环境的整洁负责。
属地的划分:主要以工作区域为主,以岗位为依据,把工作区域﹑设
备设施及工器具细划到每一个人身上。
4.安全生产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安全生产结果,是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
安全生产目标通常分为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和安全生产重点任务两类。
5.安全生产自保互保联保定义:
安全生产自保:实际上是个人的安全承诺。包括各级领导的安全承诺(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及员工的个人安全承诺。
关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基本问题 篇7
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新概念。“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是与“数字出版”内涵最接近的概念,其中“电子出版”出现最早、认可度较高。
(一)数字出版的产生
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是摩尔斯电码,它的出现代表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利用计算机检索代码做文摘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这样的研究导致了“电子出版物的雏形”的出现。1961年,诞生了最早的数字出版物———《化学题录》,以磁带的形式出现。19世纪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软磁盘储存信息,我国第一部正式发行的电子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就是以软磁盘为载体的。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由此网络出版逐渐兴盛起来。
20世纪到来,数字出版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各种技术不断进步,Kindle引领了电子书的市场,微博微信丰富了手机出版,手机APP的迅速发展也给数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数字出版的概念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并且该意见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些形态几乎概括了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所有数字出版物,并且其中还包括了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该概念主要从数字出版物的形态方面进行总结定义,强调对数字出版物的划分。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字出版的定义与主流意见相对统一,与许多研究者对于数字出版的内涵界定是基本相符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徐丽芳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电等介质中,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使用和传递信息的出版”[1],该观点倾向于区别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储存介质上的差异,认为二进制代码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谢新洲的观点也是如此,他认为“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2]。还有研究者更注重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张立认为“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广义上说,只要使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3]这里不只强调了二进制的储存介质,还强调了数字化的出版流程,所以传统出版里也有数字化的出版过程,数字出版的涵盖面积就包括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
根据数字出版的产生及不同侧重点的定义,可以发现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不断变化演进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也会发生不同。在二进制产生之前,数字信号[4]是通信形式数字化,呈现出来的电报可以看成是数字化的出版物;二进制代码发明后,借助计算机人们将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将其呈现在磁带、软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供人们使用,此时将信息从计算机转向这些物质载体就是数字出版的过程,此后又出现了不同的载体例如光盘;互联网普及后,大量信息及出版物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给受众,这时数字出版更强调的是二进制代码的技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出版的每一个流程几乎都会涉及数字化的操作,作者的稿件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印刷制版可以电脑直接输出,广义上来讲,这些存在二进制代码操作的出版物都是数字出版的方式。
综上所述,广义上讲现在的出版都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新的形式,但是为了方便与传统出版相区别,感受技术给出版带来的方便,我们把一些新兴的出版形式定义为数字出版,其产品为数字出版物。比较常见的新兴的数字出版物的类型有电子书(这里是指电子书阅读器与电子书的结合体)、手机出版物(包括APP、手机游戏、微博、微信等)、按需出版、数字游戏、网络作品、有声读物等。
此外,随着新的出版现象的出现,数字出版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例如,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在最初只是通过语音及文字免费向读者提供内容,当积累了大量用户以后,该公众号将其内容集结出版,包含纸质的图书及配套的语音光盘,这种形式可以看做按需出版的一种,并且其出版物还有光盘也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随后其在喜马拉雅上线,这是有声读物的一种形式;并且在百度视频等视频网络还可以看到“凯叔讲故事”的相关内容,数字出版已经向着全媒介发展,也可以说一种出版物的全媒介的发展可以看成一种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概念的辨析
(一)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的概念也是不断演变的。最初电子出版是指出版生产过程计算机化,但是出版物的产品形式还是纸质载体;后来演变为产品载体的电子化,此时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是封装型(单机型)的,包括磁盘、光盘、IC卡。随后把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划入到电子出版,其电子出版物形式叫做网络型。《大英百科全书》对电子出版的界定就是“计算机网络或磁盘上的出版。指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产生文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载体如CD-ROM等发行”[5]。
(二)网络出版
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界定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造或他人创造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共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目前对于网络出版还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网络出版本质和传统出版一样,只不过变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具有人机交互、及时更新、海量存储等特点,不同于网络信息传播;然而谢新洲则认为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都可以叫网络出版,他把出版向传播学的领域扩展开来。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物形式多样化,网络上的信息在经过编辑加工处理以后也可以集结出版,网络出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相关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三个经常被混用的术语,但随着技术更新,一些电子出版的形式被淘汰,例如磁盘、磁带的几乎很少再使用,封装型电子出版物逐渐减少,剩余的网络型电子出版使得电子出版趋同于网络出版;网络出版又是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编辑和储存的,这与广义的数字出版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数字出版物呈现出的主流形态使三者的定义界限变得模糊,并走向趋同,他们之间的区别基本存在于出现时间的不同、出版物形式有所不同等方面,并不能从本质上将他们完全分离开,且数字出版在技术的支持下外延间不断扩大。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某些形式的消失也使其剩余部分趋同于数字出版。
三、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
行业整体的趋势是细分再走向融合,出版行业也是如此。数字出版需要新型的技术支持,而出版行业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出版社,即使拥有数字出版的想法和内容也无法追赶IT行业的技术,但是IT行业缺乏最基本的内容产品,这就促成了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而行业边界模糊化会导致数字出版范围变大。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常常用来制作电影、广告、游戏等,而现在他可以用在出版物的制作上,《看!恐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 Reality,简称AR,基于虚拟现实的新技术),将立体动感的虚拟形象实时叠加到真实场景之上,简单说就是让图书变成3D的感觉,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显示出来,增加阅读效果。本书的研发团队是大连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主要做新媒体技术的软件开发和硬件提供,而出版本书的是海豚出版社,并且他们在图书出版之前还在京东上进行了众筹。一系列的行业合作才造就了一个数字出版物的诞生,可见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二进制代码,出版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6):5-12
[2]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13
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方法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概念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和化学用语等许多方面。学生若不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无法想象的。下面就如何复习好这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刻理解、准确掌握
准确地理解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复习化学概念要在如何使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上下功夫。
(一)找出关键,抓住本质
化学概念是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经过认真的推敲,以保持其特定的意义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做到深刻理解。以便掌握概念的本质准确记忆和应用。例如“物质跟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这里的“氧”单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因为物质夺取含氧化合物中的“氧”,也叫氧化反应。又如电解质的概念:“化学上,把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首先概念中用的是“或”字而不是“和”字。用“或”的含义是:“溶于水和熔化”这两种情况中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就是电解质。如果把“或”错认为是“和”,就会错误地认为以上两种条件都符合才是电解质。这一字之差,就可能把本来是电解质的一些物质错判成不是电解质了。其次是概念中用了“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不能误认为是“物质”,就是说。化合物以外的其他物质即使它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也能导电,也不是电解质。
(二)逐层剖析,深化认识
有些化学概念构成的因素较多,使句子较长,对于这些概念要层层剖析,准确地理解。例如,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溶剂里的溶解度。”这个概念可分四个句式来分析:其一,“在一定温度下”(温度是可变的因素,温度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其二,“100克溶剂”(溶剂的质量和种类是可变的因素,常指的溶剂是水,质量是100克),要强调100克是溶剂,不能误认为是溶液;其三,“饱和状态”(这是必要条件);其四,“溶质溶解的质量”(溶液底部的沉淀不能算溶解的质量)。以上四个条件中。前三项固定了,第四项便是一个定值。这四个限制性的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完整概念,缺一不可。通过这样层层剖析,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准确、深刻,为利用溶解度解题奠定了基础。其他概念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总结分析。每一个概念都能层层剖析,把握实质。
(三)加强对比,澄清异同
初中化学教材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概念繁多,而许多概念之间有着相似或相关的成分。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间的联系,这是防止混淆不清、加深理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元素”和“原子”为例:“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它只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水是氢氧两个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属于微观概念。又如,“每个硫酸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四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里既说明了构成硫酸分子的原子种类,也说明了各种“原子”的“个数”。
二、归纳分类,系统总结
初中化学教材大约有七十多个基本概念,它们分散在各章各节。复习时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把相互关联的概念放在一起连成线,形成一个小系统。例如无机物的分类:
在这种概念网络中-各概念的特点、地位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都清楚地显示出来了,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记忆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防止绝对化,强调灵活性
初中化学中不少概念只有相对的意义,不是绝对的。还有个别概念是有阶段性的,发展以后就不成立了。例如:
纯净物——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CO2不支持燃烧——可到高中阶段镁能在CO2中燃烧;
金属活动性——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铁比铜活泼,但比钠的活动性要弱得多。
职业能力测试的基本概念 篇9
智力的高低几乎影响人一切活动的效率,但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职业能力倾向影响着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仅仅影响某一有限或具体的活动,
2.职业能力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
职业能力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它不像人的智力水平一样很难改变,又不同于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那样容易通过强化训练而在短期内提高或由于遗忘而丧失。
3.职业能力倾向是一种潜能
职业能力倾向表现为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已有的水平。一个人的空间想像力强,我们可以预期他在许多与空间关系密切的活动领域中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这仅是可能而已,这个人也许并没有机会实现他的优势。
职业测评的种类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篇10
金点子: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A.空气
B.石蜡
C.氨水
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题4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
H2S
B.C2H4
CH4
C.Cl2
C2H4
D.NH3
HCl
方法:从极性键、非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两方面对选项进行排除分析。
捷径:解题时,可从极性键、非极性键或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任选其一,先对选项进行分析,再采用排除法获得B答案。
总结:当在同一试题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时,采用排除可迅速获得结果。
例题5
:(2001年上海高考)化学实验中,如使某步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就可不再向环境排放该种有害物质。例如:
(l)在上述有编号的步骤中,需用还原剂的是,需用氧化剂的是
(填编号)。
(2)在上述循环中,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两性物质是
(填化学式)
(3)完成并配平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Na2Cr2O7+□KI+□HCl→□CrCl3+□NaCl+□KCl+□I2+□
方法:从转移电子及得失电子守恒分析。
捷径:(1)铬元素在化合物Na2Cr2O7中显+6价,CrCl3中显+3价,Na2CrO4显+6价,因此反应①是用还原剂将Na2Cr2O7还原到CrCl3,而反应④CrCl3需用氧化剂把铬元素从+3价氧化到+6价。其余反应②、③、⑤中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以此需用还原剂的步骤是①步骤。需用氧化剂的步骤是④步骤。
(2)从题中可看出,CrCl3与碱生成Cr(OH)3,Cr(OH)3与碱又生成NaCrO2,故Cr(OH)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类似于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Al(OH)3,Cr(OH)3+3HCl=
CrCl3+3H2O,Cr(OH)3+NaOH
=
NaCrO2+2H2O,属两性物质。
(3)配平反应式:第一步:Cr元素从+6价下降到+3价,一个Cr原子下降3价,以化学式Na2Cr2O7为标准,共下降6价(确切说得到6个电子),而KI中的I元素从—1价上升到0价,上升了1价(确切说失去1个电子),所以需要6个I—才能满足
得失电子守恒。Na2Cr2O7+6KI+□HCl
—
2CrCl3+□NaCl+□KCl+3I2+□
;第二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各种元素的原子数保持不变。通常的办法是首先配平金属元素钾、钠,其次配平酸根离子,本题中是Cl—,再确定产物中还有水,接着根据氢原子数守恒确定水的序数,最后根据氧原子是否配平检查整个反应式是否全部配平。以此得配平后的结果为1、6、14、2、2、6、3、7H2O。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见下图。
总结:1、本题属学科内综合,是目前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考试中一种常见的形式。2、确定反应式中缺少的产物的思路是:所缺的产物不可能是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题目中有其他信息暗示者例外)如果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不确定反应方程式就无法配平。应是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元素间结合成的产物。如本题中的KCl、NaCl、H2O等。
例题6
:(2002年全国高考)将40mL
1.5mo1·
L-1的CuSO4
溶液与30mL
mo1·L-1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蓝色沉淀,假如溶液中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
()
A.Cu(OH)2
B.CuSO4·Cu(OH)2
C.CuSO4·2Cu(OH)2
D.CuSO4·3Cu(OH)2
方法:从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及电荷守恒进行分析。
捷径:混合前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为0.06mol,SO42-为0.06mol,Na+的物质的量为0.09mol,OH-的物质的量为0.09mol。混合后因溶液中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故沉淀中有Cu2+
0.06mol,OH-
0.09mol,考虑到Na+不可能在沉淀中出现,根据电荷守恒,沉淀中还将有SO42-
0.015mol。因此沉淀中Cu2+、SO42-、OH-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6,得答案为D。
总结:在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守恒关系。
例题7
:(2002年全国高考)碘跟氧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碘酸碘,在该化合物中,碘元素呈+3和+5两种价态,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I2O3
B.I2O4
C.I4O7
D.I4O9
方法:采用迁移类比法,从氯酸钾迁移到碘酸碘,再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捷径:因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氯酸根离子为ClO3-,迁移知,碘酸根离子为IO3-,碘的化合价为+5价,又另一种碘元素呈+3价态,故碘酸碘的化学式为I(IO3)3,其氧化物的形式为I4O9,故选D。
总结:在应用迁移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化合价的变化,如Fe3O4可写成FeO·Fe2O3,而Pb3O4只能写成2PbO·PbO2。
例题8
:(1996年全国高考)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o(NH3)x
Cly
(x,y均为正整数)。为确定x和y的值,取两份质量均为0.2140克的该化合物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试样溶于水,在硝酸存在的条件下用AgNO3溶液进行滴定(生成AgCl沉淀),共消耗24.0mL0.100
mol/L的AgNO3溶液。
在另一份试样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用足量盐酸吸收逸出的NH3,吸收NH3共消耗24.0mL0.200
mol/LHCl溶液。
试通过计算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题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0
N
14.0
Cl
35.5
Co
58.9)
方法:根据反应过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别求出Co离子、NH3分子和Cl-三者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而获解。
捷径:设n表示物质的量, m表示质量。根据题中反应得:
n(NH3)=0.200
mol/L×24.0×10-3
L
=
4.80×10-3mol
m(NH3)=4.80×10-3
mol×17.0g
/mol
=8.16×10-2g
n(Cl-)=0.100
mol/L×24.0×10-3
L
=2.40×10-3mol
m(Cl-)=2.40×10-3
mol×35.5
g
/
mol
=8.52×10-2g
m(钴离子)=0.2140g-8.16×10-2g-8.52×10-2
g
=
4.72×10-2g
n(钴离子)
:
n(NH3)
:
n(Cl-)
=
1:6:3
以此,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NH3)6Cl3
总结:在确定物质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求解,也可以通过化合价获得结果。
金钥匙:
例题1
: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
方法:同高考题例2。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分析A选项,电子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一种为“•
”号,另一种为“×”号,从题中电子数分析知,×号表示氢原子的电子,因×号位置写错,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Na2S为离子化合物,书写正确。C选项中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多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C选项错。D项中Cl-有一个负电荷,其周围应有8个电子,D错误。以此得正确选项为B。
总结:对有机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如能通过结构式去反推,将会迅速写出。因结构式中巳用一根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
例题2
: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既溶于自身的结晶水中,同时又吸收热量,它们在塑料袋中经日晒能熔化,在日落后又可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可以调节室温,称为潜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水合物的有关数据如下:
Na2S2O3·5H2O
CaCl2·6H2O
Na2SO4·10H2O
Na2HPO4·12H2O
熔点℃
40~50
29.92
32.38
35.1
熔化热
49.7kJ/相对分子质量g
37.3kJ/相对分子质量g
77.0kJ/相对分子质量g
100.1kJ/相对分子质量g
(1)上述几种盐中,最适合作潜热材料的是、。
(2)实际应用时最常用的(根据来源和成本考虑)应该是。
方法:考虑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不是从熔化热数值上来比较分析,而应从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数值及熔点去思考。
捷径: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必须是易熔化且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效率高。三种物质单位质量的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分别为:
Na2S2O3·5H2O
=
49.7kJ/248g
=
0.2kJ/g
CaCl2·6H2O
=
37.3kJ/219g
=
0.17kJ/g
Na2SO4·10H2O
=
77.0kJ/322g
=
0.24kJ/g
Na2HPO4·12H2O
=
100.1kJ/357g
=
0.28kJ/g
再结合各晶体的熔点可知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是Na2SO4·10H2O和Na2HPO4·12H2O。在实际中应用的潜热材料应是廉价的且容易获得的晶体,故为Na2SO4·10H2O。
总结: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一般在分析解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接受新信息后,将新信息与已有的旧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进一步从这种新形式的网络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块,迁移到题设的情境中去,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例题3
:维生素C(简称Vc,化学式为C6H8O6)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其水溶性呈酸性,人体缺乏Vc易得坏血症,故Vc又称抗坏血酸。V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中都富含Vc,如新鲜橙汁中V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已知Vc与I2能发生如下反应:C6H8O6+I2=C6H6O6+2HI,I2遇淀粉变蓝。
请回答以下问题:
(1)Vc与I2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哪种物质?
(2)若上述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C6H8O6和C6H6O6均为难电离的有机物分子,HI的水溶液是强酸溶液)
(3)上述反应能否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
方法:此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关键是寻找与题目相关的有用信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知识解决问题。
捷径:(1)从反应C6H8O6+I2=C6H6O6+2HI可知碘元素的化合价由0
→
—1,化合价降低,则I2被还原,应为氧化剂,该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
(2)根据题意其离子方程式为C6H8O6+I2=C6H6O6+2H++2I—。
(3)题给信息告诉我们,V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如果Vc已被氧化,就不会与I2发生上述反应。加入的I2未被还原,能与淀粉反应变蓝。所以能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
总结:该题中,虽然C6H8O6和C6H6O6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并未给出,但不能认为缺少判断条件,因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同一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的降低,必然有化合价的升高。解题时要善于把握有用信息,并纳入已有的知识信息网络中,以便不被杂乱无章的无用信息所左右。
例题4
:向BaCl2溶液中滴入某未知浓度的H2SO4溶液至反应恰好完全,结果发现:反应前(指未加入H2SO4溶液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则加入H2SO4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
()
A.98%
B.75%
C.42%
D.25%
方法:由反应式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可知,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加入的H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的BaSO4沉淀的质量相等。以此可根据质量恒等列式计算。
捷径:假设生成1
mol
BaSO4,则m
(H2SO4)溶液
=
m
(BaSO4)
=
233
g。
H2SO4
%
=
╳
100%
≈
42%。
总结:“反应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是此题的关键点。
例题5
:在空气中将氢氧化锌和锌粉的混合物灼烧至恒重,若所得物质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锌和锌粉的百分含量。
方法:题目未给出任何数据,乍看似乎很难入手。但也不难发现,锌在空气中灼烧后得ZnO,而使其质量增加;Zn(OH)2在空气中灼烧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也是ZnO,同时失去水而使其质量减少。这里Zn变成ZnO增加的量与Zn(OH)2变成ZnO减少的量相等。因此,利用两个差值关系式建立等式,即可求出两种成分的百分含量。
捷径:设原混合物中Zn粉的物质的量为x
mol,Zn(OH)2的物质的量为
y
mol。
2Zn
+
O2
2ZnO
增值 Zn(OH)2
ZnO
+
H2O
减少值
mol
32g
32g 1mol
18g
18g
x
mol
32x/2
g
ymol
18y
g
根据题意得:32x/2
=
18y,16x
=
18y,X
/
y
=
/
∴
Zn
%
=
×
100%
=
42.48%
Zn(OH)2
%
=
—
42.48
%
=
57.2
%
总结:此题不仅可以用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守恒法,即Zn元素守恒求解。同样可设原混合物中Zn为xmol,Zn(OH)2为ymol,根据质量守恒和Zn元素守恒得:65x
+
99y
=
81(x
+
y),同样解得X
/
y
=
/
8。
例题6
:Fe3O4可写成FeO·Fe2O3,若看成一种盐时,又可写成Fe(FeO2)2,根据化合价和这种书写方法,若将Pb3O4用上述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化学式可写成,看成盐可写成。
方法:从化合价去分析而获得结果。
捷径:Pb与Fe在氧化物中的价态并不相同,Fe分别呈+2、+3价,而Pb则分别为+2、+4价,故氧化物形式为2PbO·PbO2,盐的形式为Pb2(PbO4)。
总结:部分考生将化学式分别写成PbO·Pb2O3、Pb(PbO2)2
。出现错解的原因是未考虑化合价的不同,生搬硬套题中规律所致。
例题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氮原子的质量就是氮的相对原子质量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10—23g
C.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方法:根据基本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质量的单位为kg或g等,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不写出),一个氮原子的质量约为2.33×10—23g,而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故A不正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可以根据碳原子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出:12g·mol—1/6.02×1023mol—1=1.99×10—23g,B项正确;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其摩尔质量为32g·
mol—1或0.032kg·mol—1,因此只有在摩尔质量的单位用g·mol—1时,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才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项不正确;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mol—1,D项不正确。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
总结:此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在解题时要多方分析,谨慎审题。
例题8
:(1)
“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上述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还是两种说法都正确,两种说法都不正确?简述其理由。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上面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为什么?
(3)“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化合物都属于两性化合物”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并做简要分析。
方法:此题为一氧化物部分的概念题,既要考虑普遍规律,又要考虑特殊情况。
捷径:(1)“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Mn2O7、Cr2O3等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却不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的说法同样不正确,H2O、NO、H2O2等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却不是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正确,“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它们都是金属氧化物,却不是碱性氧化物。
3.不正确,弱酸的酸式盐如NaHS,可与酸反应生成H2S,与碱反应生成Na2S,但不是两性化合物;又如弱酸弱碱盐(NH4)2CO3,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又可与氢氧化钠共热产生氨气,但(NH4)2CO3并不是两性化合物。只有Al2O3、Al(OH)3、等化合物才是两性化合物。
总结: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不能将一般规律无限推广。
聚宝盆:
知识定律的合理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的学生在解题时,未及认真仔细分析题意,未及透彻理解题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未及认识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错误地选用某些知识或化学定律便着手解答,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是解题的依据,对基本概念和定律一知半解而出错在解题中占比例较多。常见的表现有: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相近概念辨别不清,抓不准化学问题和化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形式地记忆公式、定律,忽视其成立的条件;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的结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公式、规律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不问青红皂白,生硬地加以套用,以此也往往造成知识性错误。
热身赛:
1.在测定液态
BrF3
导电时发现,20℃时导电性很强,说明该化合物在液态时发生了电离,存在阴、阳离子。其它众多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
KBrF4、(BrF2)2SnF6、ClF3·BrF3
等。由此推断液态
BrF3
电离时的阴、阳离子是
()
A.Br3+
和Fˉ
B.Br2Fˉ
和Fˉ
C.BrF2+
和
BrF4ˉ
D.BrF32ˉ
和
BrF2+
2.在反应FeS2
+
CuSO4
+
H2O
→
Cu2S
+
FeSO4
+
H2SO4
(未配平)
中,当有7mol电子发生转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氧化的硫原子与被还原的硫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7:3
B.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7:3
C.产物中FeSO4的物质的量为
mol
D.
产物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4mol
3.X和Y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反应通过下列步骤进行:X+Y=Z,Y+Z=W+X+V,由此做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是催化剂;
B.Z是催化剂;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W+V;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Z=W+V。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B.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D.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则此物质中必定存在阴离子
5.某元素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它同价态的溴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的价态是
()
A.B.C.D.或
6.用下列方法制取O2:KClO3(MnO2)受热分解,Na2O2加水,H2O2中加MnO2,KMnO4受热分解。
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上述各物质(依编号顺序)的电子转移数目之比是
()
A.3∶2∶2∶4
B.1∶1∶1∶1
C.2∶1∶1∶2
D.1∶2∶1∶2
7.据权威刊物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请回答:
(1)H3和H2是:
A.氢的同位素
B.氢的同素异形体
C.同系物
D.同分异构体
(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对上述认识正确的是:
甲认为上述发现绝对不可能,因为H3的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理论
乙认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氢单质,因为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必然会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丙认为如果上述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
丁认为H3分子实质上是H2分子与H+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产物,应写成H3+
8.有四种化合物
W(通常状况下是气体)、X(通常状况下是液体)、Y和Z(通常状况下是固体),都是由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中的元素组成。已知:
①A.B、C、D、E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与D同主族,C与E同主族,B与C同周期。
②W由A和B组成,且W的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
:B
=1:1;X由A和c组成,且X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C
=1:1;Y由C和D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测得Y固体中原子个数比C:D
=
1:1;Z由D和E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由此可推知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W:
X:
Y:
Z:
9.称取m
g
Na2CO3,正好与20
mL
HCl全部反应生成CO2、H2O和NaCl
(1)这种HC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2)若上述m
g
Na2CO3中混有K2CO3,那么这种HCl的实际浓度比(1)中的值要(大或小)
10.化合物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1,G分子中硼元素(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7.4%。由此推断:
(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消耗1
mol氨,可生成2
mol氢气,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__和______。
(3)1mol
E和2
mol氨恰好完全反应,化合物E的化学式为______。
11.有如下叙述:(1)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的比值,(2)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均属于同一种元素,(3)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4)原子是在物质变化中的最小微粒,(5)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纯净物,(6)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装置,(7)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12.沥青铀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U3O8。历史上,柏齐里乌斯把U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120,门捷列夫建议改为240,阿姆斯特朗又认为是180。现已证明门氏正确,请推测柏氏与阿氏给沥青铀矿写的化学式。
13.过氧化氢(H2O2)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可作外科消毒剂。
(1)H2O2的电子式为_____。
(2)将双氧水加入经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消褪了,此时双氧水表现出____性。
(3)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常会变黑(PbS),用双氧水揩擦后又恢复原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4.将纯净的H2通过灼热的固体CrCl3时,能发生还原反应,测知HCl是唯一的气体产物,而CrCl2、CrCl、Cr等可能的还原产物均为不挥发固体。若反应器中含有0.3170
g无水CrCl3,当向容器中通入0.1218
molH2,使温度升至327℃时发生还原反应,待反应完毕后容器中气体(H2和HCl)的总物质的量是0.1238
mol。则CrCl3的还原产物是_____。
15.有一种含氧酸Hn+1RO2n,其分子量为M,则R的原子量为____,该酸中R的化合价是____,这种酸被碱中和能生成_____种盐,其中____种是酸式盐,在R的气态氢化物中R的化合价为_____。
1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或结合)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碱反应就是质子的转移(即传递)过程。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微粒:HS-、CO32-、HPO42-、NH4+、H2S、HF、H2O其中即可作为酸又可作为碱的是____。
大检阅:
1.C 2.A 3.AC 4.B 5.D 6.C
7.(1)B;(2)C
8.W:C2H2
X:H2O2
Y:Na2O2
Z:Na2S
9.(1)
m
mol/L,(2)偏小;(3)偏小
10.(1)B3N3H6(2)B、H(3)B2H6
11.(6)(7)
12.U3O4、UO2
13.14.CrCl
15.M-33n-1
3n-1
n+1
n
-(9-3n)
【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推荐阅读:
房地产营销的九大概念战07-28
谈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06-29
房地产估价基本术语06-04
房地产出纳基本知识08-22
房地产销售人员基本礼仪11-03
上半年西藏房地产经纪人《制度与政策》:基本资料的搜集考试试题05-14
房地产市场的管理07-24
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