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通用8篇)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1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
()和()。答: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
1、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
2、语文教学原则包括()、()、()和()。
答案:全息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发散思维具有()、()、()三种特性。
答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是()、()。
答案:言语、语言
5、语言学中的言语的三要素包括()、()和()。答: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
6、语感的特征是()、()。
答案:心理特征、言语特征
7、语文课程的目的包括()、()、()。
答案:单一型目的观、复合型目的观、中心型目的观
8、学生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包括()、()、()、()和()。
答案: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错失同化、孤立同化
9、在听读教学中,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三对关系是()、()和()。
答案:文内与文外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0、关于说写教学,需要特别重谨慎对待的三对关系是()、()和()。
答案:“根本”和“枝叶”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创造和规范的关系
11、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和指点朗读法。
答案: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
12、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和口试。
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
13、关于语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
第 1 页 答:迁移、图式
14、早在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答:冯·洪堡特、言语
15、一般认为,语言的三要素是指()()和()。答:语音、语汇、语法
16、同化论主张,所谓语感就是()。答: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创造
17、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四种。
答: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18、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和()。答:规定性、预期性、可行性
19、在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浅表同化、()、片面同化、孤立同化和()。答:疏漏同化、错失同化
20、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读”的方法有()()、抄读和()四类。
答:朗读、默读、背诵
21、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主要的联想类型包括()()和()。
答: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22、目前,语文课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要点有()、()、“实践”的观点与()。
答:“课程”的视角、“言语”的范畴、“对话”的精神
23、在语文教学上从苏联引进了其五环节教学法后,就建立起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它具体是指(),从而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答: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24、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性:()()和()。
答: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25、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第 2 页 对话空间观念的变革、多媒体组合教学应用得到广泛实现、()与()。
答:对话方式的变革、教师职能的转变、方便有效地实现终身教育
26、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和()。
答:审美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7、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识记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和()等等。答:提纲记忆、概括记忆、形象记忆
28、在语文教学目的的研究上,其总体的趋向是由()到复合目的型再到()。
答:单一目的型、中心目的型
29、语文是由()和()构成的。答:语言
言语
30、语言的三要素是()、()和()。答:语音
词汇
语法
31、()是语文素质的核心。答:语感
32、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和()两个方面。答: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33、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答:规定性
预期性
可行性
34、语文教材的特征有()、()、()。答:文选的形式
模糊的序列
丰富的内容
35、()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中心。答:创造
36、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答:实践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37、传统的语文试题总是由()和()两个基本部分构成。答:基础知识
作文题
38、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
第 3 页 答:语文文化知识
39、当今国际教育总的评价趋势是()、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答: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诊断性、更加注重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40、()是()的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学说,它是人们在认知客观对象时用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来解释和说明对象的过程。答:同化论、皮亚杰
二、名词解释题
1、语文生活
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为之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2、语文技能
答案: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关键有两个,一是它是自动化的,二是它是巩固的。
3、审美化原则
答案:语文教学对话的审美化原则,即主体(包括类和个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语言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原则。
4、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首先,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即方法服务于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合作是教学概念的核心。再次,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
5、语文测评
第 4 页
答案:语文测评是指语文教师或其有关部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效果所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它属于整个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的以环。语文测评的范围很大,按测评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分为校内进行的各类测评活动和校外进行的水平考试两大类。
6、语文素质
它是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具体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换句话说,一个人语文修养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讲的语文素质。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智慧品格和境界。
7、语文教学重的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运用创造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它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变“被组织”为“自组织”;变“模仿”为“创造”;从而提高创造思维品质。
8、言语环境
所谓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一般情况根据各种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得远近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场合;而背景语境包括了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
9、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朗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物理、生理现象,朗读其实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创造。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味的捷径。
10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从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表象和言语是想象的两个重要条件,而
第 5 页 且两者密不可分。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1、人文说
人文说是在工具说指导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在对工具说的反拨中崛起。人文说立足言语教育,强调“语言教育”的质变,并把对话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从而使人文说得到长足发展。人文说已经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理念。
12、语文教学中的全息性原则
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个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揭示的就是全息关系:部分组成整体,整体“照亮”部分。因此,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与言语主体的心理、思想、感情、个性以及时空背景等信息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必然而且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及其所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从而促进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13、孤立同化
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某一部分具有完全不同于它独立于这个有机整体之外的价值,尽管这一部分本身秋毫无损。阅读和理解中不能将部分从其整体中孤立出来,而必须立足于整体来看待部分,否则就会谬以千里。
14、语文课程“工具说”
所谓工具说,就是认定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性质理论学说。它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践途径。它是一种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学说。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所倡导的通过语文教学,一是学语言,二是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本体构成的缺失,使语文课程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无由达成,还使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误入歧途。
15、对话性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是由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文、学生和他的听者或读者之间、学生和教材编
第 6 页 写者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这种对话型教学,重学生的感悟,重学生的实践,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它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16、语文技能:
答: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叫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
17、语感:
答语感是一种综合语文修养,属于主体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在语言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3、联想:
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8、朗读:
答: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音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
19、语文思维:
答:语文思维是指具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20、水平考试与升学考试
根据预定的考试大纲,通过考试达到标准准予毕业,或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依据,这一般被称为水平考试或学能考试/升学考试。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目的并不一样,前者考查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后者考查学生的潜在能力,但两者作为校外考试,具有权威性,有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判断题
第 7 页
1、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答:对
2、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答:对
3、从语文课程来看,语言的习得并没有“自然”的一面,更没有“教育”得一面。()答:错
4、“语文”即语言的运用,但并不是“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
答:错
5、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定为“人文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其教学内容。()答:对
6、所谓“人文”,在语文课程论中的意义就是指语言的人文性。()答:对
7、所谓教学观念,指的主要就是对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答:对
8、语文主要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质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答:对
9、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答:对
10、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没有必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答:错
四、简答题
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体性的。(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2、简述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
第 8 页 答:一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指出要充分考虑汉语文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简述课程教学目的研究的走向。
答:(1)单一型目的观(2)复合型目的观(3)中心型目的观
4、简述语文教学原则。
答:(1)全息性原则(2)审美化原则(3)实践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
5、简述有利于识记的方法。
答:(1)理解记忆(2)规类记忆(3)提纲记忆(4)概括记忆(5)联想记忆(6)形象记忆
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答:
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则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
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它们的联系主工要是:
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3、语言潜存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7、怎样理解语文生活的本质内涵?P22-29 答:
一、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1)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2)语文是人性的积淀性遗传方式;3)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语文生活是一种“对话”实践。1)语文生活具有对话语文学解释的意义;2)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伦理品格;3)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认识价值;4)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本体论意义。
8、如何选择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P379-380
第 9 页 答:
选择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一般根据是:教学媒体对促进语文素质发展目标或教学目的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这个潜在能就是指教学媒体本身的特性和在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选取择依据,如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教学目标类型和学生特点、各种媒体的优化和实现程度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因而也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没有一种万能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同时要注意,新媒体的产生并不能完全代替旧媒体。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用可以结合、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但是,要避免多种媒估的拼凑。另外还要考虑使用媒体可能得到的效益以及制作和使用媒体需要付出的代价的比值。
9、如何提高默读的速度? 答:
针对中学生默读中影响速度的主要原因,提高默读速度的主要途径有:
1)克服唇动喉诵。实践表明大多数的学生的习惯是照词宣读。这样默读的习惯越差,读物的难度越大,潜语也就越强。有意识地控制唇动喉诵,可以使潜语大大缩减,只有压缩潜语才有可能把握读物,提高默读速度。2)减少无效重复。默读时的重复有两种,一种是在出现新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必要的重复;另一种是无意义的重复,这种重复意味着目光在回头寻找未弄懂的单词和句子时做了无效劳动。3)扩“距”求“整”。扩距就是扩大视野,根据视野大小和眼停次数,默读可分为合成认识和整体认读。整体认读即一次眼停认读一个意群,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善于整句整句地看,不仅是一个视觉问题,还是一个方法问题,一般采取闪示法或遮幅法进行求整练习,可以提高整体认读能力。
10、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案:①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②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③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11、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答案:①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②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③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
第 10 页
12、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①激发学生的兴趣。②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③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13、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答案:①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②激发主体意识。③适时合度。④因材施教。⑤注意评价。
14、语文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
1、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理解
⑴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①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②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③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④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⑵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教学是教学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强调师生互爱。
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P43-47 答: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如果理解句子、生成句子都要从理性的语言知识出发,每听、说一句话要亦步亦趋地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别说中小学生,就是语言学家也决无可能。语感是一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语言本
第 11 页 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指称的对象的研究。语文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因而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语文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可以说语文智慧就是语感智慧。语感的智慧特征可以从语感心理机制来加以说明。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一是知情合一;二是身心合一;三是理解和观照的合一。直觉不是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直觉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从智慧理论的角度来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一种是完形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其实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也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语文素质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上,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它们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其中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本身并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终极性目的并不在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为语感形成打基础、提供前提条件或手段条件的。语文思维相对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又处在更高些的层次,因此它的目的性意义比之其他两项又要更大一些。但比之语感又不能相提并论。
3、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P160-190 答:
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最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没有兴趣而凭靠强制手段,不但不能奏效只会适得其反。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让师生关系成为生活中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那点知识、才能从而暂时的尊重自己。而是要通过对话让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生发出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感到语文对话其乐无穷。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生活。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里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
第 12 页 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装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关于说写教学,同样必须首先回到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说写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指写作动机应当来自于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有兴趣。只有自己喜欢语文,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语文。
2)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首先,语文教学的对话观念告别重视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而且和过去一味强调认真、刻苦有所不同,更加关注参与对话原主动性、积极性和进行对话的真诚性、平等性、创新性。对话之所以能使人变得更美好,首先是由于对话双方总是平等的,当然这指的是人格上平等。第二、对话总是真诚的。第三,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并不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鼓励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在说写教学中,学生作为对话者正确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比说写的技巧重要得多,也比在阅读中重要得多。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必须格外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3)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听说读写的门径,和听说读写的目的、内容、对象、情境等密切相关。听说读写,最根本的一条是感知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张力,从而消除这一张力达到相对的平衡。在听读教学中,如下三对关系需要引起特别重视,首先是文内与文外的关系;第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关于说写教学,许多方面是和听读教学相通相似的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是如下三对关系。首先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其次是“我”与“你”的关系;第三是创造与规范的关系。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P294-300 答:
1)在生活世界中理解。我们提出的与生活同构,实际上就是要冲破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限制,把工具理性、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等暂时“悬置”起来,进入逻辑的生活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世界之所以向人显现意义,生活之所以能实现意义,正是因为人与世界建立了生活性关系。言语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它是本源的、直观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
第 13 页 我们与世界观交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达,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真理因素。
3)在争鸣中理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并要强制他人接受,顶礼膜拜,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意识实际上是多样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意识能在交往、对话的关系中,互相启发,并为补充。
4)在理解中“构建”理解图式。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心理图式的应用和建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所谓理解就是在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的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在言语活动中接受图式的“建构”其实就是语感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永远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构造中的一项主体工程。
5、试论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激疑”有哪些基本要求?P277-281 答:
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激疑同时也是激趣。否则,主体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一切都是空谈。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语言奥秘的兴趣。当探索语言表达的张力产生后,此时你想不让他们思考,不让他们探索都不可能。激疑的关键是要有疑。但在教学过程中扼杀兴趣的“激发”也随时可见。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兴趣,反倒成了十足的折磨。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而且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都将一蹶不振。
2)激发主体意识。激疑的起始和归宿都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第一、强调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状态,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教师的“启”和“发”才能起作用。第二、强调教师的激发作用,当教师处于“愤”、“排”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第 14 页 适当刺激,以收“时雨化之”的效果。第三、强调教师立足于“激”,所谓“启”是“开其意”,也就是打开思路,不是替学生表达,而是提示学生表达的途径。
3)适时合度。一是时机要适当,在最佳的时候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智慧的火花。二是刺激的强度、广度、数量要适中。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性。
4)因材施教。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主观努力等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智慧探索的水平、习惯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激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
5)注意评价。评价一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对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他们的探索态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更要评价其言语表达。二要民主。民主就是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探索作出积极的肯定。
6、论述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的主要体现。
答:(1)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重的是实践。(3)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
7、论述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答:(1)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能提供创新思维赖以产生的热情。其次,有些想象的成分还可以转化为创新思维的内容。
(2)想象有助于创新品格的培养。创新品格是创新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等等的总和,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高级思维品质。想象不但可以增加形象思维的可感受性,还可以开拓思维领域,增大其表现广度;想象不仅可以激发人的灵感思维,而且有时其本身就是人的灵魂的重要来源。借助于想象,人们记可以创造出并为直接感知过的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或尚未出现过的形象。
六、实践题
根据所学的教学理论写一篇简短教案,要求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春晓
第 15 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评分标准①逻辑谨严、思路清晰。
②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
③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第 16 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2
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无论是哪一门功课, 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抓基础, 不能过于追求新异, 赶时髦, 盲目使用新名词, 摆花架子, 不重实效。其实, 中考语文对基础能力很关注, 如第1、2题的字词, 第3题的默写, 第二部分古文与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等。因此, 语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 通过听说读写多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继承发扬人文精神。
二、体现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2010年苏州中考试题中, 第1、2题的字词 (梦幻、挺拔、孜孜不倦) 均为中性或褒义词, 第3题的默写 (《观沧海》、《饮酒》、《行路难》等都是经典古诗文, 第4题的阅读 (《西游记》、《水浒传》) 等都是经典或美文, 《愚公移山》、《我叔叔于勒》等思想性较强, 尤其人文性较强, 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如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或课后, 精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美文让学生朗读,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了解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博大精深, 并培养人文精神。
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用多媒体, 如录音机的范读、画面的适时投影等都会给予人美感,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如看戏剧《陈毅市长》、《苏州园林》的园林图片都给人直观的感受, 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 通过PowerPoint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系列图画, 色彩艳丽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时, 可通过声音 (或一首歌) 导入, 或画面 (包括动画、影片) 导入, 刺激学生的视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千篇一律, 甚至脱离传统, 造成人机对话, 否则提高语文素养将是空话。
三、体现具体的生活感受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我的叔叔于勒》的第11题则应揣摩人物心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才能回答正确。这就提醒我们,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实践性。文学来源于生活, 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 同样生活体验也能反映语文学习。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时, 可让学生讲述有关童年的趣事。在写作中同样如此, 如写儿时趣事时, 凭借课文或范文的“触媒”, 通过问题的激发和老师的启发与诱导, 使得儿时的生活趣事又活跃在学生心头。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 践应用能力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第19题对句子的理解, 第17、18题“哪些方面”和“特点”体现的是概括能力, 第20、21题“安排理由”和“表达作用”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我班曾有一位同学孙某, 一直很少交作文, 写作自觉性不高。一次写《龙舟赛》时, 我发现他写得相当细腻, 针对这个优点我写了评语:“你很有文学细胞。我相信, 如果你持之以恒十年或二十年后, 定能成为一个作家。”结果, 这个学生真的奋发图强, 再也没少交过作业。
五、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
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对学生知识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科普说明文阅读中。如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的倒数第二篇科普说明文阅读《—暴雨的形成》, 2009年的水资源, 等等, 与自然学科掺杂, 充分体现知识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使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我在教授《三峡》一课时, 是这样尝试的:导入时以三峡画面切入, 给予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时, 通过配乐朗诵,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领略三峡风光;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三峡的景物及特点, 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和写景状物的方法, 品味三峡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拓展练习时, 讲究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了解祖国的三峡工程,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布置巩固练习时, 紧跟大纲要求和中考题型, 避免过多过滥。
六、体现地方特色, 突出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原来, 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地名, 如周庄、山塘和苏州名人唐寅、范仲淹、伍子胥、常建等内容经常出现。2009、2010年有所改变, 但人文色彩与欣赏性更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注意强调课文中的人文色彩与欣赏性。如我在教学《黄鹤楼》时, 就曾经让学生模仿《黄鹤楼》写方塔, 既有地方特色, 又有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七、体现思维广度和难度的结合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不仅有诗意, 还有语文味道。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准确导向, 尤其第一语文味道要浓, 第二要有“我”, 初中倡导写记叙文, 真情实感, 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诸如四不像之类的文章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中学语文;影响
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日新月异,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改革中。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教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与高考语文试题的结合,对于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阵地——语文课堂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高考语文试题来进行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试题的现状
目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一直都是游离在主课之外的,这种情况不能否认。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能缺少对高考试题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加以重视,进而更好地学习。
而就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来说,阅读是试卷中最关键的难点,更是出现问题较多的部分。首先,就是较难文字的识读;然后,就是对文章系统、整体性以及段落的理解;最后,就是利用思想政治道德的解读方式来进行文学性与诗性的解读。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阅读产生一定的思维导向。关于文学性的文本,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化与弹性化,但是关于答案有非常强的定向性。这也能造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削足适履”。如此一来,中学语文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重视教材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时,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打好基础才能做到真正的“受益于课外”。虽然在中学教材中能与高考试题联系起来的部分非常少,但是放弃课本忽视教材还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在相关的考试大纲中,里面所有的考点和知识点全部都源于教材。
首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的翻译、名句默写以及成语试题都是来自于教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是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比如,《滕王阁序》中关于“芝兰玉树”的注释就是在教材中有所体现的。关于高考试题中的重点词语,也是教材中所包含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加以重点掌握,高考中的阅读理解也会非常困难,反之亦然。
其次,利用教材完成“授之以渔”。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关于古诗词阅读、思想之情的表达以及对小说的情节分析,这都是中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会在教材的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
最后,教材也是写作中需要的重要素材。学生如果能够将教材的深层知识加以挖掘和研究。根本就不需要再好高骛远,舍近求远,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好例子比比皆是。
2.加强积累,重视读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自读课外作品应该是五部以上,总字数也要达到150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要求根本就无法达到。在高中人教版中的五本教材中,关于名著导读的著作共有十部。可是课堂对于学生的阅读布置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感悟能力和语言能力就会相对有所缺乏。目前高中生经常出现“阅读理解能力差”“诗歌鉴赏能力差”等情况,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过于片面,理解不透。没有了理解的基础,教师所讲的“意境”“物象”就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书目推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高中时期的写作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对素材进行累积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下,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不同事件和故事的讨论,得到更多新鲜素材。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对热门事件的挖掘和探讨,对故事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另一种培养,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总体来说,要想将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彻底实现,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在让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再加上对高考语文的融入,我相信未来中学语文的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曹群.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51-252.
[2]殷伟.语文教学反思:浅析高考语文之回归课本本源[J].中学语文,2014(3):136-137.
文明中学语文名著竞赛试题 篇4
时间:100分 总分:100分
年班号 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80分)
1、写出鲁滨孙在荒岛上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搭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
2、《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
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4、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5、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6、《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7、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8、《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请写出你最为熟悉的两个故事的名称:如:《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任写两个即可)。
9、《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嫉恶如仇)。
10、、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
东风。
11、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水浒传》。
12、《格列佛游记》用“大人国”“小人国”(国名)抨击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色彩的色彩。
13、《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智取生辰纲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14、《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李逵、武松;主张招安的将领:宋江、吴用。
15、高尔基(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6、《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 国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17、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18、《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19、《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20、《格列佛游记》作者是斯威夫特,主人公是格列佛。
21、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填空。
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在它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鲁智深美在它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祥子美在他质朴勤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22、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
誉为“昆虫的史诗”,曾被鲁迅先生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23、〈爱的教育〉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它用爱塑造人。
24、弗兰西斯﹒培根遐迩传扬的一句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
25、猜谜语。(2分)
(1)谜面:旅客留言(打我国古代一部文学名著)谜底:《西游记》(2)谜面:三代两传捷报(打一水浒人物)谜底:公孙胜
26、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下联:炼钢铁意志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奥斯特洛夫斯基)
27、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名著浩如烟海,为了便于记忆,有人编了一首十八字口诀: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两拍赞古今,聊斋史书西厢镜。请你说出这二十八字诀包括哪些古典文学名著,除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外,至少说出其中的五部。
答:《东周列国志》、《桃花扇》、《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金瓶梅》、《喻世明言》、二、问答题(20分)
28、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
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29、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3分)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
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0、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3分)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31、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4分)
例如: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32、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2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33、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5
1.D 2.A 3.B
4.(1)北斗阑干南斗斜;(2)零落成泥碾作尘;(3)日高人渴漫思茶;(4)会挽雕弓如满月(5)疑怪昨宵春梦好;(6)念此私自愧
5.(1)传承、点燃。
(2)càn、瑰
6.综合性学习
(1).(例子与特点一致2分,作分析2分。共4分)
(2).示例:B 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没时间的同学有1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 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部分同学的课余时间被用来看电视或上网等,挤占了阅读名著的时间
C 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不喜欢的同学有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 这部分同学大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未能从读书中获取教益和乐趣。个别同学有欣赏趣味低俗化的倾向(说明图表1分,作分析2分。共3分)
(3).(语言得体1分,有理有据2分。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30分)
(一)7.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人物惊恐不安的心态。
8.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
9. 发财梦使她不愿承认眼前的事实,对于勒仍存有一线希望。
10.想起于勒从前占用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发财的希望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神态、语言、动作。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11.不可以去掉。亲字把讽刺的语言加深一步,深沉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不认亲情的做法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二)1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3.举例。 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通过看电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14.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5.这里是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16.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三)17.C 18.(1)A (2)B 19.D
20.盐 形态 色泽 21.略
22.(1)沙丘上沙粒滑动。(2)沙粒与沙粒之间的孔隙不断变化,时大时小。(3)空气中沙粒的流动中产生振动就发出声音。
(四)23.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
24.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25.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26.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意思对即给分)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6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25分)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傍晚时分, 太阳渐渐藏nì 于山峰背后。仰视湛( )蓝的天空,淡淡的一轮圆月高挂,犹似梦境--美丽而jìng mì 。
2.古诗文原句填空。(①~④题必做,最后两题选做一题)(6分)
(1)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4)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 (2分)
A.星期天上午,涌入刚刚建成的科技馆参观的市民滔滔不绝。
B.陈旧的思维模式,已不知不觉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C.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D.校运会上参加男子100米预赛的张小明,听到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①我们这册语文课本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②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阅读其中的名家作品,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我们的知识面。③此外,这册书还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使我们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诗人游桃花潭时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离开时不想惊动主人,悄悄上船,但还是被发觉了。诗中写“忽闻岸上踏歌声”,表达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2分)
(2)这首诗的末句中的“不及”改成“好比”好不好?为什么?(2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一(1)班委会开展了“走近名著,感受文学魅力”的活动。
读书卡片 类别 小说 书名 《汤姆 索亚历险记》 作者 主要内容 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 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对小说主要人物的评价:
①小明阅读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做了一份读书卡片,请你帮他完成这份卡片。(3分)
②读了小说后,小明认为他找到了知音。他决定不再读书,出去探险,而且邀请你一同前往。作为好友,你该如何劝阻他? (3分)
二(6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7-10题。(14分)
神舟六号降落伞--天下第一奇伞
①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是靠一具巨大的降落伞减速的。这个伞就被誉为航天员的 “保护伞”。
②神舟飞船上的降落伞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伞中最大的一种。当飞船启动返回程序,3吨重的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15公里时,它所受到的气动阻力近似于它所受的重力,下降速度由超音速减到亚音速,并稳定在约200米/秒,这时再减速就要靠降落伞了。在同等载荷情况下,伞的面积越大,减速效果越好。神舟飞船的降落伞足有1200平方米,比前苏联、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伞还大200平方米。从伞顶拎起,伞衣有20多米长,加上46.2米的伞绳和几米长的吊带,一副降落伞约70米长。如此大的伞,想在室内展开很难找到这么大的房间。为了验证这具降落伞的性能,在神舟五号先后做了72架次的空投开伞试验的基础上,神舟六号飞船专门组织了空投试验,系统考核了改进后伞的性能。
③降落伞的缝制很特别。远看它是一块整布,近看它是由1900多块小布像鱼鳞一样链接而成,布与布之间留有缝隙,这种伞学名叫做“环帆伞”,开伞可靠性高,下降时的稳定性好。伞是用特殊的纺织材料做成的,它薄如蝉翼,但却非常结实,你就是使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撕破。更奇特的是,做伞的布料经过防灼处理,做伞筋用的布带可以耐住100℃以上的高温而不会被烧焦。整个伞铺在地上有小半个足球场大小,可叠起来却只有一个提包大,重量仅仅90多千克,如果用普通航空降落伞的材料来做这么大的伞的话,体积和重量都会增加1倍。缝制降落伞的活也不容易,布片裁好后,考虑到针脚的一致性,有的活只能一个人连续干,无法几个人同时干,一名缝纫女工一年也只能干出一副伞。
④这顶大伞是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的,否则伞会被气流冲破,返回舱也会随之被摔烂。科学家为开伞设计了一套程序,先是弹开伞舱盖打开一个引导伞,由引导伞牵引出减速伞,经减速伞减速,返回舱的下降速度可由180米/秒左右减至80米/秒,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再减至8~10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速度,航天员落地也会被摔个半死,怎么办?科学家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了一台γ高度仪和4台缓冲发动机,当飞船距地面10米高时,舱内的指示灯亮了,提醒航天员“即将着陆”,距地面1米高时,γ高度仪发出信号,“指挥”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飞船的落地速度便减到了1~2米/秒,航天员便可以安然无恙着陆了。因此说它是飞船软着陆的保护神也一点不为过。
⑤降落伞脱伞系统更是奇特。飞船落地后并非万事大吉,诺大的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像一头牛劲十足的大气球,它可以拖着返回舱顺风滚动七八公里,被束缚在座位上的航天员会很遭罪。“卸磨杀驴”的话听过吧,这事真应验到降落伞上了。在返回舱落地的一刹那间,返回舱上的切割器会“咔喳”一下切断伞绳吊带,使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与返回舱“一刀两断”,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神舟五号上天前成功回收的无人飞船,其落地的.姿态都比较完美,降落伞飘落的地方距离返回舱都不远。这证明,降落伞脱伞系统工作正常可靠。
7、阅读文章后说说降落伞的奇特表现在几个方面?(4分)
8、“……下降速度由超音速减到亚音速,并稳定在约200米/秒,这时再减速就要靠降落伞了”一句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9、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飞船的降落伞比前苏联、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伞还大,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伞中最大的一种。
B、伞是用特殊的纺织材料做成的,它十分厚实,也非常结实,你就是使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撕破。
C、这顶大伞是按照一定的设计程序打开的,否则伞会被气流冲破,返回舱也会随之被摔烂。
D、降落伞在返回舱落地的一刹那间,被返回舱上的切割器切断伞绳吊带,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14分)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大学,被安排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初中。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由于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灰头土脸儿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后来,女孩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糟糕的是,没几天她又被老板赶了出来,原因是裁剪衣服的时候太慢了,别人一天可以裁制出六七件来,而她仅能做出两件来,而且质量不过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初来乍到,怎么快得了。说完,便为女儿打点行装,准备让她到另一个地方试试。
女儿先后到过几家工厂公司,当过编织工,干过营销,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时间不长都半途而止了。然而每当女儿失败后沮丧地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受聘于一所聋哑学校当辅导员,这一次她如鱼得水。几年下来,凭着学哑语的天赋和一颗爱心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后来,她自己申请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又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如今她已经是一位爱心和资产一个都不少的女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很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那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时候,撒上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之后,女儿落泪了,她明白,实际上母亲恒久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最坚忍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生长结出的果实。
11、从文中找出与第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3分)
,
。
12、你认为女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
。
13、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
1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
15、给文章取一个题目。(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17分)
蒲公英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
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
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
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
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
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
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
“不知道。”
“它是蒲公英。”
“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
“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
“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
“在诗人的笔下?”
“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
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
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出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
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16、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2分)
答:
17、下面摘录的是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进行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作答)(3分)
[甲]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乙] 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答:
18、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3分)
答:□□ □□ □□
19、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3分)
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答:
20、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请分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材料一]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
[材料二] 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15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何)改之乎?不然,迨(等到)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
22.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王生不说( ) ②吾悉能识之(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王生益愠 (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何以谓之善学也 不然,迨年事蹉跎
A. B.
贻以金钗 怡然称快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学而不思则罔
C. D.
君但识之而不思之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
译: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
25.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4分)
答: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6.以“ 触动了我的心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作文的题目
②明确主题,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③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1、匿 zhàn静谧
2、自古逢秋悲寂寥 脉脉不得语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折戟沉沙铁未销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3.B
4.②,在“我们的知识面”前面加“拓宽”。③,“从中”和“使我们”调换位置。
5、(1)惊喜、感激的心理
(2)不好,“不及”是“比不上”的之意,“好比”是“比得上”之意,用“不及”更能突出汪伦对诗人友情之深,深过千尺的桃花潭水。
6、
7、①神舟飞船上的降落伞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伞中最大的一种;②降落伞的缝制很特别;③这顶大伞是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的,而是按程序逐步打开;④降落伞脱伞系统更是奇特(答出一点给1分)
8、不能去掉。因为这里“约”表大概,说明速度是在200米/秒左右,去掉就显得绝对,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去掉。(只答不能去掉,不阐述理由不给分)
9、作比较、列数字(答出一点1分)。说明了降落伞的缝制很特别。
10、B
11、相呼应的句子:“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12、成功的原因:母亲恒久的信念和爱 或:母亲的鼓励、女孩的天赋和爱心等。
13、文中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坚强、乐观、宽容、富有爱心、朴实、拥有恒久的信念等。
14、获得的启示:别人的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要包容别人的失败,并给予鼓励;面对失败不要灰心,“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就是胜利等。
15、题目:一粒种子的信念、信念和爱的力量等。
16、从小立志不甘平凡的“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觉得自己一生将在平凡中度过,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的梦想。(大意对即可)
17、[甲]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花的美丽,以及老人和孩子给春天带来的生机。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气氛,反衬了“我”失意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乙]处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蒲公英花开得美丽辉煌。烘托“我”此时被震撼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埋下伏笔。
18、失意 震撼 觉醒
19、两处的“毫不起眼”意思不一样。第一次出现在“我”在堤上的手中,只一棵,而且认定它是一根草,显得很平凡,很普通。第二次出现在河滩上,它已融入大片之中,本来很平凡的蒲公英已经变得辉煌。
20、平凡的生命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会变得更加辉煌和灿烂,才有价值和意义。
21、生命即使很平凡,毫不起眼,但只要自信、自强不息,依旧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使生命变得辉煌夺目。(意思对即可)
22.同“悦”,愉快,高兴 记住 迷惑而无所得 恼恨、怨恨
23.D
24.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凡是老师说的话,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 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 接受文学熏陶, 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 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 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 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 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 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 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 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 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 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 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 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 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 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 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 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 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 如何开展好阅读, 直接为高考服务, 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 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 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 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 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 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 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 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 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 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 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 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 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 久而久之, 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 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 学生越学越乏味, 甚至厌学、辍学,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被泯灭, 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 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 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 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 成了知识的容器。
3. 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 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 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 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 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 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 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 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 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 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 边读边体会, 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 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 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 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 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性, 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 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 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 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 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 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所以,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 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 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 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 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 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
五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 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 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 拓展思维空间, 当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 并不能撒手不管, 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 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六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 篇8
关键词:命题原则;语言能力;人文精神;生活化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即在坚持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和规律的引导,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本,要根据试题原则,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将中学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践行初中语文的新课标理念。
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培养汉语语言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都会让学生默写单词、背诵文章、学习语法等等。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之相仿,根据初中语文试题,中考语文试题前三题都是与字词相关的基础性词匯,比如第一题和第二题的字词,第三题的诗文默写,第二部分的古文阅读以及现代文的阅读,这些都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试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追逐时髦,舍本逐末,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根据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原则,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在字词句的学习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多为字词,这些字词大多是一些中性词亦或褒义词,试题的第三题多为课本中经典诗文的默写,诸如语文课本中李白的《行路难》、曹操的《观沧海》等,试题的第四部分多是对经典美文或者诗歌的阅读理解,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及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考核较多,这些试题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语文氛围内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前课后几分钟,让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语文读物,久而久之,耳目濡染,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必定得到熏陶。最后,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的学科,语文中美丽山川,朗诵家的美文朗读,绚丽多彩的画面直接给感性的语文学科增加了生动的形象。这种直观的课堂教学方式,会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初中语文《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寻找一个苏州园林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古典,增加对我国古代魅力园林的人文意识。
三、将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将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也是在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引领下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很多省份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多次出现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文章。在阅读理解中遇到与此相类似的文章,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经验,并且具备从生活经验中提取人物心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相关的阅读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也同样源于生活,是作者在凝练生活的基础上艺术加工的结果。生活和语文两者是分不开的,是相互推进的,语文中有生活,而生活体验同样也能体现语文。举例来说,在初中语文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诉说自身的童年往事,让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查找最近几年中考语文的试题命题动向,会发现中考语文有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在课外阅读环节中,除了考查一些基本的语文概括和表达能力之外,还会变相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这样的命题原则和规律,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文课堂交给学生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综合二者,初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生活,增强语文的实践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对于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语文教师不能运用扰乱课堂等名号,将其“一棍子打翻”,而是要积极鼓励,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的原则,积极创新教学措施,发挥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吕跃娟.基于中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