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2024-08-02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共8篇)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1

简要谈谈对严肃换届纪律重要性的认识

严肃换届纪律,是继承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严肃党的纪律的重大举措。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反复证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肃换届纪律是严肃党的纪律应有之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鲜明的态度,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市委的决定,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换届工作的各项部署,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严守换届纪律。

严肃换届纪律,是确保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纪律不严、风气不正,就会歪曲民主,就会破坏改革,就会降低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严明换届纪律是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良好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各级党组织要把严肃换届纪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确保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任务的重大举措来抓,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过硬的措施、最有力的保障狠抓换届纪律,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换届工作,确保换届换出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严肃换届纪律,是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的重要抓手。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是这次换届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事关黄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把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作为严肃换届纪律的重要内容来抓,确保在选干部、配班子的过程中,执行政策无偏差,执行程序不走样,选人用人不失准。通过集中换届,选拔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建设一支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市县乡村四级领导班子。

严肃换届纪律,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换届期间往往是用人不正之风的易发期、多发期,严肃换届纪律尤为紧要。当前,我市党员干部在执行党的纪律上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把严肃换届纪律作为党性观念再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平常的心态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挑选,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以铁的纪律保证我市换届健康顺利进行,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一是要加强宣传报道,做到“全覆盖、全知晓”。在杨浦的报刊、党建网站和有线台刊登播放换届纪律等内容,并通过“一线工作法”渠道,广泛宣传换届纪律要求,及时宣传严肃换届纪律的做法和成效,使广大干部群众知晓换届纪律的具体内容,了解中央严肃换届纪律的坚决态度,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换届纪律的监督中来。同时,及时总结各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交流,促进面上工作。

二是要加强学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在区委常委会上组织专题学习,切实做到先行先学,带头遵守;在各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学习中央《通知》精神和有关警示案例,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通知》和警示材料印发给每一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在适当范围内开展换届纪律有关内容的考试。

三是要加强谈心谈话,狠抓责任落实。围绕“严肃换届纪律,保证风清气正”主题,根据中央和市委要求,由区委主要领导与区四套班子成员开展个别专题谈心活动。区委组织部将会同区纪委,与各单位“一把手”、局级后备干部和五角场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专题谈心谈话,督促他们带头严格执行换届纪律,切实负起严肃换届纪律责任。

四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强各层面监督。结合区委巡察和干部巡访工作,加强对贯彻落实换届纪律要求情况的了解。完善电话、信访、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构筑群众监督举报“快车道”。换届期间,建立“12380”举报电话24小时专人值守制度,确保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五角场镇换届期间,实行“双承诺”:镇党政领导班子向区委书面承诺严格执行换届纪律,所有符合提名条件的领导干部向组织书面承诺严守换届纪律。建立五角场镇换届巡回督查组,巡回督促检查。加强关键环节监督。在召开民主推荐会前以及在下发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会议通知时,事先告知,要求既严格遵守又加强监督。在开展民主推荐时,组织问卷调查,重点了解掌握纪律要求情况和是否有干部存在违反换届纪律的行为。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将考察对象是否有违反换届纪律行为列为举报内容,了解考察对象遵守换届纪律情况。在换届选举时,请代表和委员对本地换届风气总体情况和是否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民主测评。

五是要严格工作程序,强化铁的纪律。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各项制度。换届中,凡是涉及党委(党组)书记职务变动的,按规定开展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离任检查。凡是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要求的报告事项,按照规定程序如实报告。凡是考察对象,都要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加强违纪行为查处。对涉及换届问题的举报,一件不漏,认真受理,深入调查。建立违反换届纪律问题查核专办制度,对反映问题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限时办结,重点查办。经查确属违反换届纪律行为的,坚决从快惩处,绝不姑息。严肃换届纪律,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党组织应当切实担负起的重要责任。我们将严格遵照执行,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提出了什么要求?

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五个严禁”

一、严禁拉票贿选。

二、严禁买官卖官。

三、严禁跑官要官。

四、严禁违规用人。

五、严禁干扰换届。

“十七个不准”

一、不准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选举中,通过宴请、打电话、发短信、当面拜访等形式拉票。

二、不准贿赂代表。

三、不准参与或者帮助他人拉票贿选。

四、不准以谋取个人职务晋升、提高职级待遇等为目的,贿赂他人。

五、不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为他人谋取职务晋升等索取、收受贿赂。

六、不准采取拉关系、走门子或者要挟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职务或者职级待遇。

七、不准封官许愿,或者为他人提拔调动说情、打招呼。

八、不准违反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

九、不准突击提拔调整干部。

十、不准任人唯亲,指定提拔调整人选。

十一、不准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

十二、不准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十三、不准私自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干部等有关情况。

十四、不准以威胁、欺骗等手段妨害代表自主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十五、不准编造、传播谣言,诬告陷害或者侮辱诽谤他人。

十六、不准在换届选举期间私自向代表赠送纪念品和散发各种宣传材料。

十七、不准阻挠对违反换届纪律问题的调查和处理。

“五个一律”

一、对拉票贿选的,一律排除出考察人选,已列为候选人的取消候选人资格,已经提拔的责令辞职、免职、降职或者依法罢免,贿选的还要依纪依法处理;参与或者帮助他人拉票贿选的,比照为自己拉票贿选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理。

二、对买官卖官的,一律先予停职或者免职,再根据情节轻重进一步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通过行贿手段获取的职务坚决予以撤销。

三、对跑官要官的,一律不得提拔重用,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相应的组织处理,并记录在案;对搞封官许愿或者为跑官要官的人疏通关系、说情、打招呼的,要严肃批评,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等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责任。

四、对违反规定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一律无效,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对干扰破坏换届选举工作的,一律严肃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严肃换届纪律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首先,在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问题上,我想逐一的进行分析一下,从进、退、留、转四个方面来看。第一,对“进”的同志来说,决不能思想浮动、欣喜若狂,而要坦然面对,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朝气蓬勃,在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上开拓进取,干出一番新成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第二,对“退”的同志来说,决不能精神萎靡、一蹶不振,而要努力做到处之泰然,服从大局,把党的事业的接力棒传递到年轻同志手中,并善始善终地做好本职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第三,对“留”的同志来说,也决不能心浮气躁、愤愤不平,而要做到安心静气,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力争在新阶段开创新局面。第四,对“转”的同志来说,决不能朝秦暮楚、忙于应酬,而要做到珍惜岗位、奋发进取,树立为人民服务不分地域不分岗位的观念,在新环境中满腔热情地工作,在新岗位上干出新成绩。

学习换届纪律心得体会

2011年2月24日,XXXX(单位)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了换届知识学习活动。通过对换届知识问卷的学习及撰写学习笔记,使我对换届知识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我深刻的认识到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做好组织工作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2011换届之年意义重大:

首先,做好这次换届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换届后的党委领导班子任期正值“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通过这次换届,将那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优秀领导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必将大大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其次,做好这次换届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做好这次换届工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在换届工作中严防腐败尤其重要。领导干部换届期往往是反腐倡廉的敏感期,必须谨防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突击提拔等腐败现象集中爆发,而一旦反腐倡廉失守、选人用人不当,则可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长久和严重的伤害。无疑,2011年防止“换届腐败”这一艰巨任务,将严峻考验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也将严肃检验我们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建设的成效。

下面我就对在换届工作中严防腐败谈几点看法。

第一,防止换届腐败,必须严明纪律。2011新春伊始,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针对换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腐败问题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表现出对上述形势清醒的认识和坚强的决心。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空谈,因为近年来一系列腐败大案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查处,正是中央高层准确判断形势、坚决遏制腐败的结果。铁的纪律,构筑起一道道“带电的高压线”,将使一些心存妄想者望而却步。

第二,防止换届腐败,必须夯实制度基础。在查处腐败案件的治标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防止新的腐败发生,是反腐倡廉工作追寻治本之效的必由之路。我们看到,近年来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从上到下的惩防体系粗具规模,“科学反腐”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在一些新的探索中,不乏制度与科技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有效结合,为公权力梳理条目、划定边界等新亮点,这表明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已经迫近“有效约束权力”的核心重地。人们期待,制度反腐的成果能够在遏制换届腐败的斗争中展现成效,并进一步走向完善。

第三,防止换届腐败,还必须有效扩大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遏制腐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公开的监督,这对换届之年的选人用人工作更是极端重要。正是由于看到这一点,中央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坚持预防在先,把提名推荐、考察、公示、选举等各个环节都置于组织、干部、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防患于未然。面对防止换届腐败的艰巨任务,我们的当务之急显然在于扩大监督,尤其是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内的、公开形式的社会监督。

做为基层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这项工作,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换届选举知识和有关文件精神,抓紧时间尽快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要把实施方案吃透,按照时间安排,循序渐进,规范操作,稳扎稳打地开展此次党组织换届工作。

严肃换届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意义重大。

一、严肃换届纪律是领导干部自身工作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在换届选举工作中按规定办事,在职责范围内行事,将换届选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严谨、办事细致,以自身行动切实履行党员内部纪律作风,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抱着这种心态才能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二、严肃换届纪律是保证政府执政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一味的包庇纵容恶劣的换届风气,怕这怕那,说明政府对换届工作底气不足,更容易造成群众的疑惑和猜测。

三、严肃换届纪律是选出好干部的保证。按照干部选拔的要求,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才能启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有提拔前景的干部放心,让群众放心。

我认为,严肃换届纪律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召开严肃换届纪律工作部署会议,围绕目标谈意义,围绕重点定措施,围绕责任提要求,突出提高严肃换届纪律知晓率,把该项工作作为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的重要前提。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印发“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宣传册。

三是开展逐级承诺,实现学习全覆盖。层层签订学习承诺书,广泛开展学习承诺。党委(党组)书记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出承诺,党委(党组)成员向本级党委(党组)书记作出承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向本级党委(党组)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出承诺,四是开展谈心谈话,层层传递工作压力。把严肃换届纪律谈心谈话活动作为提高知晓率确保风清气正的前沿阵地打造好。将严肃换届纪律谈话与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谈心谈话活动结合起来一并进行。按照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制定方案,拟定谈话提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谈话效果。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2

一、关于新闻精品的讨论

一种是“否定说”。有学者认为, 从传统的理论角度来说, 新闻中是没有精品的。因为“新闻”和“精品”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矛盾的。在《现代汉语辞典》中, 精品有两层意思:一为精良的物品;一为上乘的作品。新闻不是物品, 只能是作品。“上乘的作品”都有哪些呢?一般人们都认为存在于艺术范围内, 是经过创作者呕心沥血精心创作, 反复加工和打磨, 并且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沉淀下来被广泛认可的那些优秀作品。比如:文学作品《简·爱》《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 永久发人深醒;美术作品《蒙娜丽莎》《星空》《向日葵》等, 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雕塑作品《思想者》《大卫》《自由女神》等, 让人产生无限敬仰。而新闻呢, 一是新, 二是快, 是易碎品, 又是快餐式, 本质上与“上乘之作”的要求是相抵触的。

一种是“肯定说”。20世纪90年代, 我国新闻界提出了“新闻精品战略”的口号, 呼唤品质优良的新闻作品。并提出实施新闻精品战略, 是时代社会的需要, 是新闻传播业竞争的需要, 是广大受众的需要, 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业在新时代、新的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 “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应运而生。也于是, 有学者把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读一番, 编出“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的”一类专著, 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 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 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 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 等等。仿佛“新闻精品”从来就是有模子的, 你把原料装进去, 新闻精品就生产出来了。

一种是“优稿说”。一些新闻单位, 不问何为新闻精品, 却习惯简单地把各级别、各部门评选出来的优稿, 笼统看成是新闻精品。中国新闻奖是新闻精品, 地方新闻奖也是新闻精品, 专业新闻奖是新闻精品, 行业新闻奖也是新闻精品, 一等奖是新闻精品, 优秀奖也是新闻精品, 每年每月新闻精品无数, 皆大欢喜。是“优稿”就是“新闻精品”, 新闻精品看似可选可评实在了, 殊不知广大读者却根本不买账, 更不要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对新闻精品的认定

新闻究竟有没有“精品”, 我以为这问题还比较复杂, 不便匆忙下结论。为何这样讲, 我主要考虑三点, 也就是说新闻这个品种它确实面临一些难处:一、难以保证清白。新闻与政治有无法脱干的关系, 再纯粹的新闻都会多多少少找出政治的影子。有了政治因素, 新闻也就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了。二、难以保证客观。新闻是有选择的, 无法完全复制事实, 再好的新闻作品可以说都是记者的“断章取义”, 西方记者笔下的新闻也是如此。三、难以保证品质。新闻是信息, 是对某个事实的快速反应, 有电话连线采访, 有现场口播新闻, 要求新闻作品像文学艺术品一样细心打磨, 显然是不现实的。“有遗憾”是新闻作品的通病。有此“三难”, 新闻成为精品就很不容易了。

这里, 我直言新闻的困惑, 但绝非是要否认新闻精品的存在, 否认“新闻精品战略”。相反, 我倒是十分乐意和看重“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战略”的提法。提倡把新闻写好, 把新闻写成“精品”, 这种动机和出发点, 无论如何都是很好的。事实上新闻精品应该也是存在的。只是, 我们要科学定义, 理性对待, 实事求是, 定好目标, 找准位置, 作出切合实际的努力。我们不应要求把每篇新闻都写成《诗经》、《论语》那样的经典, 能够千古留传。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 把新闻写得更加真实、更加客观、更加深刻、更加精致、更加生动活泼, 写成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这样的新闻精品, 虽说档次不一定比得上《诗经》、《论语》, 也许难以流传百年, 然其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时代也需要这样的新闻精品。写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新闻精品, 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记者的追求目标。

新闻精品, 顾名思义就是新闻作品中最好的那一类。“精品”和“经典”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 而并不需要经典所具有的其他特性, 如典范性、权威性、代表性、最具价值、最具完美等等。关于新闻精品的评价标准, 目前业界并无什么权威的统一规定。2010年12月中国记协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 其中总的评选标准为5项: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落实“三贴近”要求, 社会效果好;2.内容真实, 新闻性强, 时效性强, 主题鲜明, 富于创新, 语言文字生动, 制作精良, 感染力强, 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3.在同等条件下, 短小精炼的作品优先;4.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 有病句、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不得获奖;5.作品超长不得参与评奖。“中国新闻奖”是国内新闻作品的最高奖, 它的评选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 但对于“新闻精品”而言, 显然还是有些失之宽泛, 其标准应该更高更严。至于如何高如何严, 我以为新闻精品起码应做到5个字:一是真, 二是新, 三是深, 四是精, 五是活。也就是说, 要真实、新颖、深刻、精萃、活泼。与一般新闻相比, 要求内容更具吸引力, 写作形式更加自然、独特, 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客观事实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 新闻精品无从说起。

文品即人品。新闻精品写的是新闻, 同时写的也是记者, 是记者知识、文化、修养、作风、情感、品行的真实写照和综合反映。孔子曰:“多闻以为富”。班超曰:“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说:“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 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著名女记者郭梅尼说:“要读者流泪, 记者要先流泪;你要读者在哪里流泪, 你就要在哪里先流泪。”切不可把写新闻看成简单的事, 几百字、几千字凝结的却是记者的学识与心血。综合素质不行, 新闻就是在你眼皮底下, 你也发现不了、捕捉不了, 即使勉强写了, 也难以成为人人喜爱的精品, 更不用说是经典了。“思想有多远, 你就能走多远”, 现实就是如此。

新闻有没有精品, 理论界可以讨论。但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的态度是:不必去否定新闻精品, 也不必去抬高新闻精品, 更不必去神化新闻精品。用平常心对待, 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每一次采访, 写好自己的每一篇新闻, 我想这才是更重要的。毕竟, 新闻可遇不可求, 新闻精品更是不可强求。又毕竟, 使命在肩, 我们不可懈怠。

报道新闻应是一件严肃的事儿 篇3

还记得“买椟还珠”的故事吗?是说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其实这个故事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是说有时候人们对事物包装不当,“精美”的包装就会掩饰事物本身的精华,这样人们看到的只是别具一格的包装。笔者认为,该档裸体播报新闻节目的制作人还让受众“买椟还珠”了一把,他把“新闻”这颗珍珠,用裸体包装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结果众人关注的只是裸体的女主播,却忽视了新闻这颗珍珠的存在。

笔者认为,香港出现的这种裸体新闻报道节目,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进行新闻事业的传播,偏离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知道,新闻的本质是告知和预测,使人们知晓周围环境的变迁并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它要求真实、及时,还有权威。而裸体播报新闻的一个恶果就是使人们忘却了收看新闻的本来目的,歪曲了新闻的本来功能和本质,这是对新闻的异化。试想,用一个脱光衣服的女人去播报新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本身,还是这个裸体女主播呢?而这一新闻媒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又何在?莫斯科一家电视台,就因为推出女记者脱衣秀的花招而轰动全球,女主播脱衣秀在莫斯科这家电视台推出后,收视率屡创新高。而后该电视台又陆续加入了女记者半裸采访新闻,和专业妙龄女郎的气象脱衣舞秀。不但让受访的俄罗斯官员心跳气急、坐立难安,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看得血脉喷张。

新闻媒体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它应该是面向大众的、迅速及时地用真实的事实去反映现实的变动。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一强大的影响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客观存在。在笔者看来,女主播脱衣秀本身就是一出荒谬的舞台剧,而制作这出舞台剧的电视台根本就把严肃正规的新闻传播机构当成了庸俗低下的色情传播工具,它以这种夸张大胆的裸体秀方式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以新闻本身的内容来取胜。

相比之下,在媒体市场化的格局下,一些新闻媒体通过自身的改革凸显个性来吸引受众的做法就很可取。在媒体产品多样化的今天,突出自己媒体的个性成了很多新闻媒体的首选之路。比如《北京青年报》就以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的编排显得十分抢眼,《南方周末》以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和尖锐的批评报道深入人心,《凤凰卫视》以制作精良、迅速及时的现场报道或独家新闻备受关注。这些媒体从改变自身的媒体特点出发,以鲜明的个性牢牢地吸引受众,因而受到广泛的好评,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才是新闻媒体正常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传播学系系主任的Daniel Hallin曾在他的一篇文章《A FALLFROM GRACE?》指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地位太重要了,他们日益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中心,但是他们是不经选举产生的,没有合法的程序,因此他们的合法性一直成为公开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铭记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责任,严格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标准。新闻事业道德作为职业伦理学的分支,它必然服从于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及作用规律,以及共有的规范体系和原则。伦理是社会现实生活中各种秩序和矛盾的产物,亦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新闻职业道德,必然服膺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之人伦准则及传统习俗。香港女主播的裸体秀节目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违背了伦理学的规范和准则,破坏了现有的媒体秩序,也和我们民族文化的宗旨相违背。而且从事这一档节目的女主播既不是记者,也不具备新闻从业人员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认识、观念和情感。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更多地受制于社会,尤其是职业责任。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周刊》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传媒病态。传媒只求刺激销量,罔顾专业操守和社会道德,导致传媒公信力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断滑落。笔者呼吁新闻从业人员应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要滥用新闻自由,同时做好把关者的角色,不要为刺激销路而罔顾职业操守。也正如受害者刘嘉玲所说:“如果这件事能使全港传媒反思,使市民警觉新闻界的专业操守对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我所受过的伤害、我的尊严都算不了什么,所有的愤怒和困扰都可以得到释放。”而今天的新闻节目裸体秀是否也应让香港传媒好好地反思一下,这样的节目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又会给新闻传播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新闻从业人员时刻也不能忘记社会和受众所赋予自己的责任,一种神圣的职业责任,时刻也不能忘记他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是神圣不容玷污的。

也许很多人会把香港女主播裸体播报当成一则娱乐新闻,付之一笑,但是这样的新闻到底是娱乐新闻,还是它娱乐了新闻本身?用这样夺人眼球、近乎荒唐的方式包装新闻,真让人啼笑皆非。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才是新闻媒体的根本任务。而采用何种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以免新闻再次被庸俗化,甚至异化。

注释:

①《联合早报》,《海峡时报》,2004年2月28日。

②http://www.sh.tom.com/maya/news/gj/item/2000_07/224703.shtml。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4

一、严肃换届纪律,是顺利推进换届工作的重要保证。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是中央和省、市、县委对换届工作的严格要求,是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换届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正风肃纪的任务更加艰巨。严肃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对于切实加强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上级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一系列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严肃换届纪律,是确保换届环境风清气正的迫切需要。纪律严则风气正,风气正则事业兴。换届纪律不严、风气不正,不仅影响选举结果,影响换届工作的健康进行,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和团结稳定,也会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营造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才能巩固和发展党政团结、党群团结、干群团结的大好局面,才能进一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干劲激发起来。

三、严肃换届纪律,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的必然要求。选举风气是否清正,换届工作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领导班子的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信心。坚决纠正和抵制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维护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应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严明纪律,维护换届工作的严肃性。要严格执行换届工作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政策法规.针对换届中容易出现的突出问题,进

一步严明纪律,严格落实“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坚决维护换届工作的严肃性。

二是严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换届纪律。要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换届选举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章程,增强纪律观念,筑牢纪律防线,严守纪律规定。

三是严格监督,把换届工作全过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突出重点、创新手段,把严格监督贯穿干部提名推荐、考察、公示和换届选举等各个环节,强化关键环节监督,严格执行有关监督制度,加强换届风气监督检查,促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和换届纪律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四是严厉查处,狠刹换届中的歪风邪气。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严惩违反换届纪律的行为,狠刹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坚决查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做好换届舆情应对工作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5

我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时政新闻整合的认识

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黄 慧

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共识,高中新课程已全面实施,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综观所有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方面更具有突出的责任和功能,而理论联系实际更是贯穿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其中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在这四块内容中既要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水平,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但由于历史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局限于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课堂上被动地接受,使得思想政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无法凸显出来,进而影响了教育效果,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高中学生经过近十年学科知识的积累,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被动地听,更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手段水平的提高,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时政治新闻与政治课整合就具有实现的可能。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围绕时政新闻与政治课的整合,我尝过以下几种方法:

1.课前演讲、追踪报道法

就是让学生提前搜集准备时事新闻,课前几分钟进行演讲。学生可以准备他们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时事新闻进行简单的播报和精短的点评。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追踪报到。这种方法易于操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主动性。政治课是时代性极强的学科,让学生将丰富多彩的时政新闻与政治课有机结合,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课件、手抄报展示法

就是让学生就某个时政热点搜集大量材料,用课件进行展示,或让学生把某一阶段的重点新闻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这种方法使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热情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新闻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学生制作了“两会”专题的课件,“南方旱情”的课件,“上海世博”专题的课件,“低碳经济”的课件。其中马冬艳制作的“低碳经济”课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了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经济,以及如何实现低碳经济,最后以形象的视频资料――“当全球变暖”和环保公益片为结束,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3.新课引用法

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采用热点新闻导入,或在讲解知识点时把时政新闻变为一种情境,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知识。

这种方法创设了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主动性。例如,学生上高三政治常识课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吗?显然不是,你看他们谈起时事政治来个个眉飞色舞,神采奕奕。问题是课本内容高度概括,理论性强,学生觉得枯燥。针对这种情况,适当采用一些时政新闻,给学生提供一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授课方法坚持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符合认识规律,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述“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时,适逢朝鲜卫星发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学生普遍事情兴趣并很关注,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展示了朝鲜卫星发射的过程,同时附上朝鲜的地图,结合这一地图和相关时政新闻,提出几个问题:针对朝鲜的卫星发射,世界各国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如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由此可见,国际关系由哪个因素决定?学生在关注这些问题时,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再如在分析《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我曾以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为主线,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于社会奠基。

4.专题讲座法

主要是老师针对某一时政热点搜集典型新闻事件作为新闻背景,进而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知识去分析、点评,并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专题专项训练。如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过这个专题讲座,在这个讲座中,首先分析了《决定》产生的背景,过程,内容及相关事件,让学生明白《决定》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把《决定》的相关内容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内容进行链接。这种方法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很大的考验,但这种方法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也非常关键。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6

摘要: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则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凸显新闻中,也很锻炼一个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

关键词:新闻报道 策划 重要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则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凸显新闻中,也很锻炼一个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本文就报道策划浅谈下自己的个人见解。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围绕特定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案和策略,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

(一)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重要产物,是媒体制胜的法宝。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凝聚创新思维、体现创新成果的新闻报道策划,将成为媒体制胜的法宝。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和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而且能够发挥新闻单位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更多的是报道共享的新闻资源,谁报道的角度新、可听可看性强,谁就得到上下两头(上头是党和政府,下头是人民群众)的关注,谁就能增加受众对媒体活动的参与,增强媒体对受众的黏合力,由此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二)媒体效益的良好离不开新闻策划。新闻报道策划不是闭门造车和凭空臆造,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因此,作为媒体,生存需要资本,发展需要资本,怎样让受众关注你、喜欢你,让商家企业来投资做广告,让领导时刻关注重视,仅依靠常规报道,常态节目是不够的!必须在规定动作中要有自己独创的动作来

吸引大家的眼球和耳朵,这就促使我们媒体必须要不定期的搞新闻策划。

(三)新闻策划是提高编辑、记者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利平台。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年代,人才的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任何一个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学会策划、搞好策划,把新闻传播工作搞得更好,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要求。因此,经常策划一些重大报道,可以让编辑、记者进入理(变为“更”)广阔的领域,在艰苦的调查分析、采写制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二、新闻报道策划道(?)的实施前提

(一)价值的前提决定新闻策划的运作

新闻策划的导向价值包涵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宣传价值。新闻报道是一种舆论引导,它总要表明报道者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活动的意见和态度,一经刊播它就产生对社会对人们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任何一项新闻策划时必须时刻记住的。导向价值是我们进行新闻策划时首要考虑的基本前提。导向错了,尽管参与者都吃了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这样的策划也是失败的。策划一篇好的报道,除了把握好它的采写、撰写和发表的时机外,它的内部结构、外部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最好的艺术内涵和外部包装,才能给受众最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二)事实的前提是新闻策划的运作基础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一切新闻策划都必须以事实为前提,离开了基本事实的报道只能是空想、幻想和假报道。

1、新闻事实要求“新”。它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一是事实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最短,也就是报道的时效性最强;二是从事实所反映的信息量来说它最大,受众接触到它的可能性最小。作为一张新闻纸,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人民想知道的事实报道出来,发挥它快速报道的优势;从人们的接受心理来看,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来自最新的信息。在一系列的论点中,那些对听众来说比较新的论点会对他们产生较强的说服影响,这个规律叫做“新奇律”,这就是人们在新闻策划中常常追求新的一个理论根据。新闻策划关注的“新”大致上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等等。

2、新闻事实必须“真”。新闻策划以事实为前提。如果事实是虚假的或有失实的地方,由此而形成的报道必定立不起来。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策划,如果基础出了问题,其他的劳动全是白费了。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新闻事实的真实要求构成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这里说的是全部要素,而不是一个或一部分,也就是说,凡是新闻涉及到的每个事实都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容不得一点虚假或假构的。

3、报道角度追求“奇”。新闻界常有人说: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奇,总之,要写人所未写的文章,要干人所未干的事业。说到新闻策划,策划者总是想计高一着,出奇制胜,这里除了报道事实的新奇和报道意义的新奇外,还要追求报道的角度和报道的方式上的新奇。

4、准备工作要有“底”。对于一个成功的报道,特别是一个重大报道的新闻策划,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1)信息准备,一是采访线索的来源,一是表现方式的资料收集,二者缺一不可。

(2)人员准备,一个报道队伍一般来说可分两部分,一是策划的领导者,(另)一是策划的实施者。对于策划的领导者来说,不仅要了解整个报道的内容和报道方式,还要对参与策划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到时候用起来自如;一个重大选题的报道,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会有许多变化,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模式,都要给参与者说清楚,以便让他们“胸怀全局”地进行某一方面的工作;根据报道涉及的不同方面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调配不同的人员,并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以便补充和加强;对于初次参加策划活动,特别是参加大型或重要报道的策划活动的新手,领导者要鼓励他们,既讲重要性又讲可行性;既讲复杂性又将有利性,以便让他们树立信心,大胆上阵;对于报道中容易忽视或容易出毛病的地方,要提前打招呼,提醒参与者注意,以便减少损失。

(3)设备准备,主要指报道和传播的工具,如文字记者的笔、采访本,摄影记者的摄影器材,广播记者的录音器材,电视记者的摄像器材以及报社、电台

和电视台的印刷、发射、转播和交通工具等设备。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和可能争取到的设备入手,制定自己的策划选题和表现方式。

此外,新闻报道策划的生命还在于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新闻报道策划的规律。总之,新闻报道策划涵盖了从构思、选题、可行性论证到策划执行、信息反馈、效果综合评价等多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新闻报道策划难在创新,贵在创新。不断创新的新闻报道策划,有赖于策划人员的新闻敏感和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作保障。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始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正确运用策划手段,才能永葆新闻报道策划的活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使媒体更好地肩负职责与使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63-64

〔2〕 于媚;试谈新闻策划[J];传媒观察;1996年12期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7

关键词:众媒时代,新闻编辑,新闻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众媒的出现使得媒体使用场景、媒体内容生产传播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 一个大众皆可参与的媒体时代——众媒时代已经到来。“众媒”作为媒体发展的主潮流主方向, 新闻媒体的内容编排也要配合“众媒时代” 的模式要求, 将精选的、个性化内容传递给受众, 让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迎接挑战、适应受众需求。

1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显性挑战

众媒时代以其较传统媒体所很难具备或不具备的特点对传统的编辑理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 有大多数人表示新媒体内容优于原创新闻报道。由于新媒体的内容更加自由, 而且和平淡的新闻报道相比, 掺入了作者个人理解认识的内容, 更容易吸引受众参与到讨论中来, 而这也恰恰可以配合众媒的社交属性将效果放大, 人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为内容生产和传播贡献力量。其一, 传播形式更“强”。信息以动画、音、 像等形式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受众群体的面前, 视听冲击力强、互动性强, 具有很强吸引力。其二, 传播速度更“快”。在信息更新的速度和信息的装载量上远超传统媒体, 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件和消息随时进行更新。其三, 传播范围更“广”。 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 人群覆盖面更大。

2传统编辑工作自身存在许多隐性短板

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 不能快速接受新思维和新表现方式, 让编辑工作略显浮躁。

2.1理念过于陈旧, 失去了新闻的“鲜”

眼力不到位, 思维迟钝, 缺乏综合创新能力, 缺少“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把就抓住”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缺少让既有材料平中出奇, 让听众产生新鲜感的创作能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思想的多元化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方便, 可以为己所用, 但不是“拿来主义”, 要让采集的信息顺着编辑思维走, 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新闻策划的精准定位。

2.2版面内容过于呆板, 失去了新闻的“新”

模式化、程序化意味较浓, 甚至个别编辑在编排定式上存在惯性思维, 仍存有好大喜功的片面想法, 不善于从行政报道中寻找民生视角, 盯着网络热点, 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2.3编辑素质过于滞后, 失去了新闻的“活”

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守土意识, 做到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众媒时代, 编辑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 很多编辑是由老记者转任, 在信息的扑捉和鉴别的精准上存在短板, 了解、收集、 汇总、整理新闻信息能力受眼界限制和思维定势等的影响突出, 导致编排理念更新不太及时、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鲜活。

3众媒时代要求新闻编辑人员有更契合时代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众媒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闻编辑人员要紧跟时代脉搏, 不断完善自己, 逐步提升才华和编辑技能, 为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丰富的信息。

3.1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新闻的发展能力, 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一名合格的编辑, 必须胸怀国家大局, 深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法规政策, 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坚持党性原则, 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看齐意识,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甄选能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做到“党管媒体”不动摇;必须强化编辑的问题意识、读者意识以及主体意识, 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要求上对待新闻编辑工作, 推动编辑工作科学化、 专业化。

3.2要有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 是媒体发展转型的原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传统媒体要焕发生机活力, 首先是新闻编辑人员要有孜孜追求创新的理念, 推进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 在继承发扬编辑工作优良传统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守正出新、契合时代, 以创新激发编辑活力。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加大新闻编辑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的力度和密度, 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业务培训, 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 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编辑队伍。再次, 要积极创新新闻编排形式, 加强编排策划, 不断丰富版面内容,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打造一批精品栏目、精品节目。

3.3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

新闻的舆论引导要善于抓住社会公众与媒介的契合点, 使公众与媒介产生共鸣, 努力扩展群众基础, 争取受到更多受众的喜欢, 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做一名合格的编辑, 要对稿件选择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 摒弃单纯“来料加工”的粗浅编辑模式, 判断信息的真假外, 要熟知社会脉动, 有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 要有对稿件处理的整合表现能力, 在正确把握导向的前提下, 进行横向、纵向联系, 找准新闻资料的二次落点。同时, 编辑灵感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 要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使新闻报道作品接地气、吸民气、有人气, 让群众爱听爱看、 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燕.浅谈如何提高编辑的专业化水平[J].青年文学家, 2013 (33) :72-75.

[2]张浩.新编办公室常用新闻宣传写作与范例大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14.

[3]郝雨, 安鑫.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学创新——许正林新版《新闻编辑》简评[J].新闻记者, 2010 (3) :84-85.

对新闻严肃性的认识 篇8

一、编辑、记者、摄像分工合作, 打好组合拳

突发突发性新闻事件, 在电视台新闻中心往往多由热线提供。节约时间成本的第一步, 便是将热线组、新闻编辑组及突发新闻组设置在同一空间里, 方便第一时间派送采访人员。派遣方式可分“编辑派遣”、“文字记者主动请缨”、“在突发组设置固定跑线记者”等多种样式。而新闻文字记者在接到电话热线后, 应第一时间与热线提供人进行初步沟通, 获取准确新闻发生地点。文字记者身边应常备采访DV带, 固定合作摄像、采访车司机等, 这样摄像记者便可在文字记者联系热线提供人的同时负责安排采访车辆司机。更多的信息, 文字记者可在赶赴现场途中, 同热线提供人做进一步沟通。编辑则负责根据事件严重程度, 决定是否应加派记者及微波车。

二、采访突发性新闻, 事前沟通尤为重要

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 则在现场采访中, 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 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 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 在事前沟通中, 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 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相对于竞争媒体, 在更短时间内找到核心人物, 一可避免当事人为警方控制, 难于采访;二可避免当事人产生排斥心理。因为在突发新闻中, 面对第一个采访记者, 当事人往往没有过多的排斥心理, 而对后来者, 当事人往往不乐意进行二次、三次陈述。第一时间找对当事人, 便是在事前沟通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当然, 不排除热线提供人匿名报料, 且提供信息不翔实的情况。对于地址不翔实的情况, 记者可拨打112、114及110进行查证。新闻机构获得报料后, 对于事实简单清楚的新闻, 文字记者可在赶赴采访过程中, 构思好出镜词。到现场后,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不可拘泥于事前构思。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 需警方、救护人员、消防人员介入的突发性新闻, 媒体应及时报警, 以期降低损失, 减少伤亡。

三、距事实越近, 新闻价值越高

与新闻发生同步报道, 是突发新闻的最高境界。以商丘电视台一则报道自学考试考场作弊的新闻为例, 采访车巧遇一辆出租车, 出租车内有人正在利用无线电通信设备向考场内发送答案。此时, 摄像采取隐蔽拍摄手段, 如实再现了发送答案过程, 并在拍摄过程中报告警方, 一举抓获作弊嫌疑人。现场记者捕捉到发送电波的情节, 使得新闻大大增色。同样, 现场报道也可以使得小新闻变得更具价值。如最常见的汽车自燃报道, 电视记者只拍摄到了汽车燃毁后的情景, 则其新闻价值会大打折扣, 但若拍摄到燃烧现场及施救过程, 则会加强新闻的震撼力与真实性。此外, 市民DV、监控录像、交通录像等影像资料往往可以提供第一手资料。记者在现场采访时, 应注意搜集。

那么, 在现场众多人物中, 记者又应最先采访谁呢?这里, 现场采访中的金字塔理论可被提及并加以借鉴。所谓现场采访当中的金字塔理论为:“我们要找的人, 正好呈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的人, 或许只有一个, 次重要的多一些, 再次重要的, 更多一些。”往往离事实最近的人正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且为少数。我们需要寻找的正是金字塔顶端的人。以大楼发生火灾为例:“在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 是大街上的围观目击者, 人数最为庞大;上一层的是在事发时在大楼上班的, 最好是4楼或者6楼的上班族:再上一层的, 是当时在5楼喝咖啡的顾客或者咖啡厅员工;再上层的, 是消防、医院、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死者家属等;再上层的咖啡厅的重要员工或在现场的咖啡厅老板;最上层的, 是纵火者。”记者在采访时, 要时刻记住寻求金字塔最顶端的当事人。以一起责任事故为例, 如果现场采访记者, 紧跟事故处理小组工作人员, 那么往往会错失时机采访事故当事人。当事人与事故处理小组工作人员相比, 就具有采访的优先性。因为电视新闻靠画面说话, 一旦错失关键镜头, 便无法弥补, 有些电视台甚至采取补拍、摆拍等手段, 严重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

四、提前进入现场, 抓住核心人物, 是现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以2005年“吉化11·13大爆炸”为例, 吉林市电视台记者赶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拍摄到了事故中烟雾腾空的场面以及吉林化工厂对面家属楼的毁损情况。省内媒体也大多赶在医院宣布拒绝对外采访前, 采访到了事故当事人。但在事故发生后4-5个小时内, 整个吉化厂周边地区就已不再允许记者进入, 医院也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与时间赛跑, 才可赢得新闻。在犯罪现场采访的记者, 也常常会遇到现场被封锁的情形。一旦赶在警方前到达现场, 那么可拍摄到的镜头往往是丰富而翔实的。一旦现场封锁, 则犯罪嫌疑人被控制, 围观者噤若寒蝉, 可采写的内容会大受影响。当然, 新闻记者也应注意, 在犯罪现场采访时, 注意不要破坏现场, 谨防给警方工作带来不便。

采访中, 电视台记者常常抱怨突发事件的目击者不愿意配合采访的现象。如何才能顺利采访到新闻核心人物, 是突发事件采访中的一道难题。电视新闻, 因为常常要求被采访人出镜, 受到更多的排斥。特别是新闻记者举起麦克风时, 被采访的人往往更为敏感, 不愿意接受采访。此时, 电视台记者要掌握提问技巧, 才可获得被采访者的接受。首先, 刚刚开始采访时, 新闻记者最好不要举起麦克风, 不亮明身份,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介入, 询问“刚才这里发生了什么”等类似话题。这时目击者往往会放下戒备心, 愿意与记者沟通, 此时记者再说明来意, 并示意摄像记者开始拍摄, 效果往往比直接采访更好。其次, 不要预设敌对立场。如责任事故采访, 记者一般都先采访事故受害一方, 结束采访后, 再去采访责任一方。那么, 在采访责任一方时, 尽量保证受害一方不在身边, 以防责任人想当然地将记者列在敌对阵营内。记者应表明只是如实记录事件本身的立场, 这样才能顺利地采访到事故当事双方。

在接近新闻核心人物时, 除尽可能快、准外, 还有一条原则应该遵循, 即“有所抢有所不抢”的原则。以汶川大地震中的一则采访为例, 有的记者在被救人员从废墟中抬出时, 上前举起话筒, 询问当事人的感受, 甚至将采访灯打到被采访者脸上 (长时间在废墟内的受难者眼睛不能见强光) , 这样的采访就是不妥当的。在类似的采访中, 不应因采访而干扰到被救人员接受救治。可取的方法是在不影响现场施救的前提下, 如实将施救同期声拍摄下来, 真实再现施救场面。“有所抢有所不抢”的内核即为记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它甚至高过一条新闻本身的价值。

上一篇:我美好的回忆450字作文下一篇:旅游景点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