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2024-08-17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共10篇)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篇1

《第一次真好》课堂实录

师生相互问好。

按常规学生站着大声读今日名言(名言由学生自己写,可以是自己的话,也可以是名人的话,因为本班学生普遍说话声音很小,故学魏书生此法,发现还真有用)。

然后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从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导入新课,由于没有预习,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三个字词:姊 低回 具体而微,根据学生意见,用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把三个字词理解并记住。

师:昨天我们的课文是大家一起来学习的,今天老师希望还是大家自己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大家刚才都读了课文,那么大家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文章说:“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那奇妙是指什么?”

生:喜悦、新奇

师:好,能准确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师:说得好,我们把这两个同学的观点放到一起是不是就很全面了?

生:课文为什么要选这么多的第一次?

生:只选了两个,不多。

学生争论:多?不多?

生:写了十几个第一次,太多了。

生:不多,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并没有全部详写,只详写了两个。

师:好,刚刚这个同学说的大家赞同吗?(学生点头)很好,老师也觉得这个同学说得很有理,

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只详写着两个而不全部详写?

生:一个写了动物,一个写植物

生:好象这两个有些不一样?

师:哦?能说说哪里不一样吗?

生:不知道。(笑)

师:有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生:我觉得第一个第一次好象比较简单。第二次比较复杂。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第一次的什么比较简单?第二个第一次的什么比较复杂?

生:第一个就是喜悦和新奇

师:第二个呢?

生:第二个有惊喜,有吃不下饭,有喜爱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觉得他分析得好不好?这两个第一次写的事情不一样,感情也不一样,所以,作者选取了这样两个第一次来写,这其实和什么有关?

生:中心

师:对,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这一点,选择和中心有关的,有表现力的东西详写。

生:“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这句话是不是矛盾?

生:不是,因为这里面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

师:说得好。我们说:“以情观景则情满青山”,不管是看什么都要带着感情去看才能看出美好的东西来。这个句子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词“风情画”和“风景画”看看有什么不同?能不能互换?

生:风景画是以景为主,风情画是以情为主,所以这里并不矛盾。

掌声鼓励。

生:“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第一次为什么用引号?“低回”后面能不能加“细细”两个字?

生:表示有很多

师讲引号的用法,学生得出此处表示强调。

生:低回是留念的意思,留念本身就有细细的意思,所以我认为不用加。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是个炼字的问题,比较有研究的价值(笑)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把多余的、重复的字、词删掉,这样文章就能够精炼。

生: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彩多姿?”“珍重”能不能换做“珍惜”?

生:因为第一次新鲜而刺激嘛,所以越多生命就越精彩了

师:如果是第一次杀人,第一次挨批评呢?

生笑

师:所以这里的第一次都是指什么样的第一次?

生:有好处的

师:对,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生:有益的有骑车,受表扬,不能感尝试的有:偷东西,贪污

生:有益的:谈恋爱,不好的有杀人

生大笑……

师:大家都说了很多有益的和不能尝试的,我们来看看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

生:一个侧重重视,一个侧重爱惜,在这里是应该要重视,所以,不能换。

师:刚刚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作者告诉我们生命中有益的第一次都应该重视,值得珍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的第一次千万别轻易的去尝试,比如?

生:恋爱,杀人……

生大笑

铃响

师:好,同学们今天真是太棒了,所有老师想讲的东西都由你们自己提出来了,而你们提的很多问题,老师却没有想到,很多东西真正的读懂了课文了,为此,老师要给今天积极发言的同学奖励5颗红星。好,课上到这,今天的随笔:第一次,我真的难忘记你。

下课。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2

对于阅读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其一、没有问题探究的阅读教学是肤浅的,会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浪费了学生45分钟的生命,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不求甚解”的懒惰习惯。

其二、没有书声朗朗的阅读教学是苍白的,会使得阅读教学蜕变为读文解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唯有引导、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品读等方式深入文本、切入文本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读懂作者。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篇3

株洲市第十六中学

王敏鸿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

“先学后点,展示反馈”四六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自己的第一次)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表扬等等,无数的第一次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吗?(学生讲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不一样,今天我们看周素珊的第一次,她感觉第一次真好。

二、品位作者的第一次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示:可以高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

2、快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内容。

①作者给我们讲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哪几次是详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②作者认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儿?请在文中找出评价第一次感受的语句。③作者最后的感叹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答案:

①课文总共选取了8个第一次。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②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③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由此(答案③)老师又深入引导: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第一次越多,经历也越多,感受也越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在此基础上又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呢?

明确: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

三、质疑、探究、合作

过渡: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课文应对自己难题之句找出来,去深思明辩,以求真知。

(屏幕显示):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质疑,每组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

提示: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语言、写作手法等角度提出疑问、设计问题。学生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3、“偶一抬头”中的“偶”字能去掉吗?

4、第三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四、体验与反思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 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全文

希望同学们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记住,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这是作者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学习这篇短文的重要收获。

六、当堂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结实累累()硕大()霎时间()十姊妹()玲珑剔透()孵出来()雏形()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4

华蓥市明月小学 雷厚国 联系电话*** 授课教师:雷厚国

授课对象:华蓥市明月小学初中2012级(1)班全体学生 授课依据: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第十二课教材第88页至第97页 授课时间:2009.10.17日上午第一节课 观摩教师:许乾忠、唐安宁、赵美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人生际遇中,随时都可能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因挫折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期盼,这种种期盼隐藏于我们的心底,从而形成我们的心声。同学们,你们有过强烈表达自己心声的愿望吗?

生:有的答有,有的答没有。

师:看来,不同的人,对心声的表达需求也很不相同。那好,咱们今天就来学一学《心声》这篇课文,了解一下文中主人公李京京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声。(反思:导入就应该这样:自然、亲切、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二.目标协商

师:《心声》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大家还记得学习小说需要掌握些什么吗? 生A:把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师:你说的是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对吧? 生点头。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把握些什么呢? 生B: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师:你说的是要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对吧? 生点头。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生C:我们还应该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方法等。师:很好!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咱们学习《心声》这一课,就是要在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三要素,弄清小说主题,学习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啊?

生齐:可以!

师:那好,咱们就以这三个要求为本文学习的目标。不过老师还想问一句:你们准备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生齐:自学互帮!

师:那好!咱们就采用自学互帮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达成我们的目标。现在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反思:目标的提出方式多样,不仅只有老师提出这一种,也可以由师生互动协商确立。很明显,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只有在相对科学、合理、明确的目标的统率之下,自学才可能得以有效展开。)

三.新授过程

第一环节:独立自学

师:在自学之前,老师有必要再提一提自学的方法和步骤。生:老师,你不必提了,我们都知道了。

师(意外):那行,我就不提了。现在就开始吧。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安静自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自学问题。

(反思:自学必须辅以明确的学习目标、科学的方法、步骤。老师不放心,这情有可原。学生请老师不必再提,展示了他们的自信。老师放弃再提,也展示了老师的民主。)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师:好了,从我巡视的情况来看,我们同学已经完成了自学。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自学的收获也一定不够丰硕。为了增产丰收,老师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一下自学的成果。交流并组内形成共识之后,再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以扩大我们的收获、检验我们的学习。好,现在请各小组组长主持小组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成果。组长安排发言顺序,监督组员笔记,整理组员发言材料,预备班级交流。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组织领导作用——安排发言顺序;监督作用——监督组员笔记;还比如鼓励作用,协调作用等等。教师应该对组长进行必要的培养,这一点不能被忽略。)

第三环节:班级汇报 师:我发现我们的小组交流已经结束,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班级汇报了。咱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把握小说三要素,弄清楚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掌握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汇报。第一步:字词和文学常识掌握情况检测,请各小组自由命题,对组员进行检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相互给同伴命题进行检测。教师巡视。师:请各小组汇报检测情况。

各小组组长汇报检测情况,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自学,很好地掌握了本人出现的生字词,对作者的了解也很准确。接下来开始第二步: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哪个组来汇报?

第一组:我们来!我们小组认为,《心声》这篇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不准,最后因为课堂出现意外而最终实现了朗读的愿望。

师:大家觉得他们概括得怎么样? 生:好。

师:有没有愿意补充的?

生:没有。

师:好!从其他组的放弃补充的情况来看,第一组同学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其他组同学加油!现在我们汇报对环境的把握情况,哪个组先来?

第二组:这次我们先来。课本第90页第6段,描写了京京偷偷朗读课文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京京的心情。

师: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怎样的心情?有愿意补充的吗?

第三组:渲染了寂静、空旷无声的气氛,烘托了京京急切朗读的心情。师:这样就完整多了!我们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你们注意到这里的描写方法了吗?

第二组:一是直接写树林子里很静,“树林子里静悄悄的”,一是间接写静,“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

师:很好!第二组的同学刚才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不够严谨,这次可算是扳回了一局,继续加油啊!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两种,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一种叫作——(故意拉长声音,引导学生说出)

生:社会环境。

师:对。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我们似乎没看到关于时代背景的交代,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呢?有交代吗?

生:有。

师:那么自学时你们有研究吗? 生不言。

师:现在研究也不晚,各小组加把劲吧,老师等你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生A:老师不太关心京京。生B:同学不太喜欢京京。生C:父母也不太关心京京。

师:很好。正是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可怜的京京才那么渴望表达自己的心声,对吗?

生:对!师: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京京这个人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探讨他的性格,他的内心感受,留待下一节课来探讨。现在哪个组先来?

第四组:我们小组认为,京京是一个倔强的孩子。

师:你们肯定有你们的理由,对吧?为什么不把你们的理由说一说呢? 第四组:京京渴望朗读课文,老师不肯,同学也嘲笑,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这不是倔强是什么?

师:他们反问我们了,这当然是倔强!还有其他性格特点吗?第五组,你们休息太久了,来说说看。

第五组:我们认为,京京很可怜。师:京京很可怜?为什么? 第五组:因为他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在学校里又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帮助。

师:你们说得没错,不过,可怜属于性格范畴吗? 生:不属于!

师:第五组,加油哦!还有要补充的吗?第一组同学举手了。第一组:我们认为,京京倔强,真诚,渴望亲情和友情。

师:是吗?有例证吗?说说。

第一组:京京倔强,刚才第四组同学已经说了。京京真诚,他见同学读得不好,便指了出来。我们认为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是最大的真诚!

师:说得好啊,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确实算得上最大的真诚!还有呢?请继续!

第一组:他渴望亲情和友情。

生:老师,他说的是京京的心理吧?你刚才说了,这个下节课在探究。师:哦?看我都忘了!好吧,时间到了,咱们把未完的内容交给下节课来完成,现在剩点时间,一起来写写自己的心声,好吗?

生:好!

生写心声,下课铃响。

师:大家把自己的心声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来,下节课咱们来展示!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反思:班级交流既是学生自学互帮学习成果的展示,反馈;也是老师及时补救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在明确目标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验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使其再接再厉;对表现稍欠的小组或个人及时提出要求,希望,促其进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和勉励作用。)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地体现了“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理念的阅读教学课。问答式导入,协商式目标确立,独立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班级互动交流等等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自学互帮”的理念。

很显然,这堂课在自学、互帮上做得很不错,但是,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听了这堂课又始终觉得缺点什么?缺点什么?缺点情感渗透。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李京京强烈地渴望能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以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渴望,然而,整个课堂上却实在看不到这种强烈情感的渗透。这是为什么呢?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怎么会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显得如此平淡,几乎沦为写作手法、情节归纳、主题把握、性格分析„„等八股似的解剖呢?原因很简单,课堂上少了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对话!——这,或许是“自学互帮导学法”用之于阅读教学时,情感渗透的硬伤吧?又或许是老师在情感目标确立上的重大疏失?

我不得而知。

第一朵杏花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篇5

《第一朵杏花》位于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文化主题是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竺可桢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准时间这个故事,赞扬了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一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中年级段的学生热情活泼,善于表达,但多数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愿意多问,不愿意多思考,而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目前缺乏并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处理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竺可桢所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教学难点

感悟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巩固旧知,导入新课”“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深化主题,总结迁移”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揭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板书:7 第一朵杏花】接着,我会与学生回顾交流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竺可桢】

幻灯片出示:(竺可桢向一个孩子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答不上来。于是,竺可桢让孩子留心观察,来年告诉他。第二年,孩子准确地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立即告诉了竺可桢,竺可桢郑重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交流之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件事情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贵有疑。在学生心中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时,他会迫不及待的走进文本寻找答案。这时,我会提出本课的第一个研究主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竺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原因的句子。

在学生汇报交流后我会把这句话出示出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渗透于前。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画出读时要重点强调的地方。这句话在学生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常年” “精确观察” “认真研究”“才”“著名”这几个词语能够凸显人物品质。接着我会追问为什么这些词要重点强调出来。学生在交流时会品味出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交流之后,我再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竺可桢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的解释。我先请学生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 “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随后我会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了吗?”(学生互相讨论会找到精确、观察这两个秘诀)【板书:精确、观察】 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出下一个研究话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故事,画出竺爷爷两次去看杏花时体现他观察精确、科研认真的句子,读一读并把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三、重点突破,品味鉴赏

(一)第一次看杏花,我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竺可桢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思想。如“走近”“数了数”“四朵”“不同程度”“弯下腰来”和“习惯的问”。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边读边体会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接下来,我再提出问题:同学们,第二次看杏花,哪些词句表现了竺爷爷的严谨、认真呢?请同学们默读7-16自然段,画出表现竺爷爷严谨认真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在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竺爷爷的语言来体会他的严谨、认真。如当听到第一朵杏花开了的时候,还追问一句: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这段对话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时隔一年,小女孩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多想快点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啊!看,这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幻灯片出示对话)

在学生朗读没有体会到竺可桢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后的激动心情时,我会进行范读。(师泛读) 范读完,我会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老师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如幻灯片所示: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 子( )地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 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在进行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说说你填的什么词,为什么这样填?学生可能会说孩子的声音是急切的,因为他急于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孩子的声音是高兴地,因为他完成了竺爷爷交代给他的任务。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能说出理由并且符合文本即可。

在逐项交流之后,我会和学生合作共读,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练读之后,我再带领孩子回到文本并朗读。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在此环节,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喜欢竺爷爷和小女孩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竺爷爷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同时明白小女孩在竺可桢爷爷的影响下也拥有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板书:严谨认真】 临近下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阅读《竺可桢和自然日记》。通过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进一步感受他严谨认真和一丝 不苟的高贵品质。

2、搜集阅读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并与家长、伙伴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 朵 杏花

精确观察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篇6

班级:初三(3)班

授课教师:罗志芳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知道陈毅是“十大元帅”之一,但同学们知道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是谁吗? 有些学生:不知道。

有些学生:(笑)肯定是陈毅咯,因为你已经暗示了我们。

师:(笑)没错,你们猜对了。陈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简介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

师:本文写于1980年,是为纪念上海解放3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优秀话剧。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但国民党撤退时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工厂大半倒闭,商店纷纷关门;城市面临断粮、断煤的威胁;秩序混乱、垃圾成山;连盘尼西林这一普通的消炎药在国营百货商店都买不到,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的陈毅同志想人们所想,急人们所急,决定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并深夜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他改变看法,出来工作。

课文节选的第五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研读课文

师:本文剧情简单,事件单一,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就陈毅和齐仰之两个人)。那么,读罢全文,你能否用一两句话概括发生在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事件?(此题检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许奕彬:写陈毅为就解决西药生产问题,深夜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他改变看法,出来工作,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

肖莉:老师,我认为他说得不够准确,因为他的答案远远超出了两句话。师:肖莉说得很对,她细心,读题认真。大家注意到了“一两句”这三个字吗? 全体学生:注意到了。

师: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尤其在考试时,要认真读题,否则,容易吃亏,因为非智力因素而影响得分,更不值得。

师:哪位同学再来回答这道题?(全班寂静)大胆一点,可以毛遂自荐,说错了可以纠正,这不像看病打针,打错了会死人,无法挽救。(全班大笑)肖莉:我认为可以这样归纳:陈毅夜访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工作。师:回答得很好,说到了点子上。这一答案在原文有体现吗? 全体学生:有,在p156第三行。

师:所以我们要善于筛选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一句点明了陈毅市长夜访齐仰之的目的。

师:通过对话来分析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是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那么围绕在陈毅和齐仰之这两人身上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矛盾冲突又是怎样起来的?作者写了几个回合?(学生自由讨论,约8分钟)

师:时间到了,哪个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邹晓弋:陈毅为解决国产西药问题,就打算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并决定聘请化学家齐仰之来主持筹划;但齐仰之由于对共产党人的不了解,拒不出山。

师:回答得相当不错,这说明邹晓弋同学相当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好,下面又由谁来主动回答第二个问题呢? 黄晓文:陈市长要齐老主持筹划建厂,齐老偏不答应。

郭扬晖:我认为矛盾冲突的起因是一个偏要深夜拜访,一个是“恕不接待”。师:到底哪个答案才对呢? 有些学生:第一个。有些学生:第二个。

师:其实两个答案都对,只不过第一个是间接起因,第二个是直接起因,即矛盾冲突的导火线。正因为决定聘请齐老主持筹划建厂,所以关心百姓疾苦、急人们所急、想人们所想的陈市长才会深夜拜访齐老先生。师:矛盾已经产生了,那么,围绕这个矛盾,陈、齐之间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呢?

黄静:三个回合。你不让进门,我偏要进门,这是第一回合;你规定“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我偏让你破此一例,不受三分钟之限,这是第二回合;你说政治与你是绝缘的,我偏让你溶解在政治里,这是第三回合。黄适:三个回合。第一回合写陈毅突破齐仰之“不接待‘的防线,进了齐仰之的家。

第二回合写 陈毅突破齐仰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防线,可以“尽情尽意言之”。

第三回合写陈毅请齐仰之主持筹划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齐仰之大喜。

师:这两个答案都对,回答得都不错。但相比之下,哪个答案更好呢? 全班:(一阵沉默,有的学生说不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师:可以从语言、语气方面进行分析。

陈小玲:我认为第一个答案较好,因为第一个答案的语言简练、干脆、利索。老师,你不是常说用最少的字表达出自己该表达的,就叫“语言简练”吗?(有学生窃笑)

肖莉:老师,我也认为第一个答案较好。从语气来看,它显得简单、生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这就更突出了陈、齐之间矛盾的尖锐。

师:所以,评判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好与坏,我们可以从语言(准确与否、流畅与否、简练与否、生动形象与否)、语气(陈述、感叹、祈使、疑问)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加于探究。

四、教师总结全文

通过对话来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本文的其中一个学习重点,围绕这个矛盾,陈、齐之间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陈毅深夜来访,齐仰之闭门不纳,这是矛盾冲突的第一回合。性格刚毅的陈毅市长,坚持按门铃,说出自己身份直到他以机敏的言辞“也是为了工作”,巧妙堵住了齐的口,又作出保证后才被请进房间。冲突第一回合以陈毅的胜利结束。

陈毅是有准备而来,齐是不得已接待,因此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陈毅的手中。陈毅巧引《陋室铭》博得齐的好感,尽管主人没有让步,但终于请陈毅坐下了。接下来陈毅巧妙采取了“激将法”,齐又请陈毅坐下,这样,陈毅取得了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的胜利。

第三个回合中陈毅的论辩富于说服力,引起齐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共鸣。在此基础上,陈毅说明来意,齐被陈毅的胸怀和诚意敢打感动了,也敞开心扉,他们越谈越投机,甚至停电仍要“秉烛夜谈”,还扯下字条,要求谈三天三夜,判若两人,至此矛盾解决了,戏剧冲突有了圆满的结局。

纵观全文三个回合的较量,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但每个回合都以陈毅的胜利而告终。在此,我们不能不佩服陈毅市长的说话技巧。其实,学会与人谈话,也是一门艺术。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篇7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刘荣华(点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穷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有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担心、害怕等矛盾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宁可自己吃苦电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研读文本,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题日是“穷人”。课前请大家预习了课文,不知道你们预习得怎么样,请拿出课堂作业单,完成1~3题。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第一题,第一个带点字选哪个读音?

生:gē(搁板)。

师:第二个带点字的读音是——

师:“强”是个多音字,“勉强”中“强”读第三声。第三个带点字的渎音是

师:都选对了,很好!这些带点字的声调很容易读错,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起再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师:第二题,你们发现哪个字写错了?

生: “魁”字少了“撇折点”(即部首“厶”)。

师:眼睛真亮!在写“魁”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撇折点”。第三题,谁来说?

生:小说《穷人》写到的人物有桑娜、西蒙、渔夫。

师:为什么不选列夫·托尔斯泰?

生: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作者。

师: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写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人的悲惨生活,《穷人》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位同学没有选桑娜的丈夫,什么原因?

生: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渔夫就是桑娜的丈夫,这两个是同一个人。

师:是的,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任选一个就可以了。那么,在这些穷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师:谁来说?

生:桑娜的邻居死了,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因为怕丈夫责怪,桑娜非常害怕。可是,渔夫回来后也同意了桑娜的做法。

师:说得不错!这位同学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完整。淮再来说得简洁一些?

生:西蒙死了,桑娜和丈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很好!把桑娜、渔夫、西蒙之间发生的故事说得很简洁、很清楚。大家能学他的样子说一说吗?

点评:到了中高年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一般都会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以便学生在走进课堂学习时不再是零起点。但教师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学生预习得如何?教学起点在哪里?怎样把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对接起来?该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操作简便的书面练习,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落实了字词教学;又渗透了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但教师从零开始教的现象,以免影响学生后续预习的积极性,降低教学的起点,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师:读小说,只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还不够,还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桑娜这个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师: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三处。第一处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哪一个词提示我们这儿是心理活动?

生:“沉思”。

师:第二处在哪儿?

生:在第四自然段,凶为这儿有个“想”字。

师:第三处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这里写到“桑娜忐忑不安地想”。

师:还有同学认为第十一自然段也有,能不能把它和第九自然段放在一起?

生:可以。因为它们都是桑娜把孩子抱回来以后的心理活动。

师:在这三处描写中,你们觉得写得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处?特别在哪里?

生:这处心理描写中有许多省略号。

生:我发现感叹号和问号也出现了很多次。

师:是啊!一处描写里有那么多的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真够特别的。你们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生:为了写出桑娜十分忐忑不安。

师:忐忑,“心”字上各有“上”“下”两字。谁能根据字形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

生:心神不定。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一部分,你能渎出桑娜的哪些心情?用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旁注。

师:同学们都写下了很多的词语,把你们写的词语都报出来。

生:害怕。

生:担心、紧张、焦急。

生:担忧、六神无主。

生:心惊肉跳。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粗那么一读,就读出了桑娜那么多的心情。这么多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就是——忐忑不安。那么,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这些心情的呢?请你选择一两句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谁来读?

生: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你把“够他受的”读得特别强调,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了桑娜心中充满担心。因为自己的家已经很穷了,如果再多两个孩子,丈夫的负担就更重了,生活也很难维持了。

生:她的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如果再多两个孩子,就会承受不了。

师:哪个自然段告诉你桑娜家很穷,养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赶快读一读这一段,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桑娜家很穷?赶快把它圈出来。

师:你们圈下了哪些词?

生:勉强。

生:黑面包。

生:没有鞋穿。

生:从早到晚。

生:不顾惜。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用心体会这些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桑娜的难处!谁来读?

师:托尔斯泰不愧是文学大师!在课文的一开始,他就用这段心理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都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贫困,桑娜怎能不担心呢?我们一起把这种担忧的心情读出来吧!

师:还想读哪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

师:他把哪个字读得特别有力?

生:揍。

师:你从“揍”字读出了什么心情?

生:我读出了桑娜非常害怕。因为她没有经过丈夫同意就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她害怕丈夫会打她。

师:同学们,当时俄国社会的家庭主要是靠男人拼命工作养活全家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沙皇主宰俄国,男人主宰家庭。”桑娜没有经过丈夫同意就抱回两个孩子,她怎能不害怕呢?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揍”字,发现了吗?你们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不一样的心情来。

生:之前的“揍”是害怕,后来的“揍”是“安慰”,所以两处语气不同,后面是缓和的。

生:前面很害怕丈夫揍他,后面想通了,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抱回两个孩子。

师:好一个“宁可„„也”!我们一起来读读,把桑娜从“害怕”到“下定决心”的变化读出来。

师: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有人读出了“害怕”,有人读出了“紧张”,还有人读出了“下定决心”。如果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渎的话,就更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你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师:谁来读?

师:你们觉得他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他在省略号的地方都会停顿一会儿,这样就能够反映出桑娜当时的心理是非常矛盾、非常紧张。

生:省略号的地方,桑娜是在做思想斗争,到底要不要抱回两个孩子,心里很矛盾。师:你们这一说也给老师带来了启发,我也来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省略号,要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来。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桑娜的心里很矛盾,思想在斗争。我们一起来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桑娜的心理活动。

师: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心理描写的文学大师!他用这段特别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世界,他想告诉我们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生: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富有爱心的人。

点评:这篇课文字字珠玑,许多语言都值得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最感人的是心理描写,“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达美好心灵的写作方法”,也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目标。教师紧扣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展开教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过程:(1)从字形分析上,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初步感受桑娜矛盾的心情;(2)从关键字词、标点符号中,体会桑娜复杂的心情;(3)通过深情而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桑娜美好的心灵。该环节教学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从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

师:让我们也来学学托尔斯泰,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桑娜来到西蒙家里,看到邻居两蒙死了,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此时,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请写下她的心理活动,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

生:他们的母亲已经死了,让我来养活他们吧!„„可是丈夫会责怪我的„„那也不管了,不能让他们和死人在一起啊!

师:你想表达什么情绪?

生:我想写出桑娜的同情心。她想,一定要让两个孩子活下来,不能让他们像他们的母亲一样饿死在这里。

生: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只可惜„„唉!他们还那么小,把他们抱回去吧!可怜的孩子啊!

师:这里的省略号想表达什么意思?

生:桑娜同情这两个孩子,想帮助他们。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这儿写了很多的心理活动,于是,老师想到一个问题: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一个字也没有写?你们能否联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因为当时桑娜想都没想就把两个孩子抱了回去,桑娜非常善良。

生:我觉得桑娜是不顾一切的,她只想救孩子。

生:抱回孩子是桑娜的第一反应,这说明桑娜很善良。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桑娜是不顾一切,想都没想的?

生:第八自然段,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师:是啊!桑娜抱回孩子的时候是不顾一切的,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善良,这就是深深刻进灵魂的善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读

生: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师:托尔斯泰就是要刻画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真实的桑娜,一个伟大的桑娜。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感受到了桑娜的美好心灵。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一渔夫,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相信大家通过学习,对托尔斯泰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下课!点评:前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忐忑不安”这一心理描写的独特性。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抱回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用一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很巧妙地实现了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把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更巧妙的是,教师在学生写完后反问“托尔斯泰为什么在这里不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刻地感受桑娜善良、真实、单纯的美好心灵,可谓独具匠心!

【总评】

上好一节阅读课,需要思考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线教师平时大多侧重研究“怎么教”,而对“教什么”则考虑得很少。一篇课文值得教的东西有很多,一节课又只有40分钟,到底要“教什么”呢?上面这节阅读课,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是要从学段目标出发,准确制订课时教学的目标。不同的教师研读同一篇课文,对课文教学价值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怎样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汪老师在细读课文后,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梳理小说人物、概括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上,很好地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教课程内容。只有把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有机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狐假虎威》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讲课思路:学习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精读部分基本上就是照着于老师的方法来处理的。只不过前面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区现在倡导的随文识字理念,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设计。1.刚学习了部首查字法,很多孩子不会判断查什么能查到,所以课堂上要有查字典的练习和指导。2.生字比较多,都随文识字不大可能,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就和以前一样集中学习,重点的字在学习课文时学习。每个生字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字音,有的侧重字义,有的侧重字形。3.各项语文训练要落到实处。比如分段,有的孩子仍然不会分,所以要有订正的环节;有的孩子仍然找不准对话的句子,应该加以指导。朗读训练不能光说有感情的读,要具体的指导,哪个字重读,哪个字拖腔等。4.“蒙”字是多音字,在《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学过,本教材中虽然没有提示,但学生肯定容易读错,应该进行指导。5.要适时的总结学法。

学生准备:字典。预习:部首查字法查虎、假、狐、威。记录部首和页数。老师准备:课件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指名读、齐读课题。

2.交流查字典情况,预习时让大家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狐、虎、威,谁查到了?部首?

3.板书。狐,反犬旁;虎,虎字头;威,女部,戈部都能查到。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谁是查戈查到的?所有学生一起查。戈部还有哪些字?我、戏、成。字典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多查多用就找到规律了。

4.自读课文,提要求。分段,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5.对照屏幕,课文分9个自然段,对照检查,标对的举手。注意第三、五段只有一句话。

6.出示词语,有拼音自己读,去拼音,指名一行行领读,同位检查读,开火车读。

7.学习重点字。出示 瓜

爪 谁能说说有什么不同?你怎么记住?

学生说完师总结,出示小篆体,这两个字是象形字,爪,像细细尖尖的鸟爪子,瓜,两边是瓜蔓,中间是果实。

学习多音字。朝。出示词语,朝上,朝阳。你能读准确吗?指名读,出示音节。齐读。

学习多音字。假。出示词语,真假,寒假。你能读准确吗?指名读,出示音节。齐读。

出示狐假虎威,在这个词里,假字读几声?齐读词语。8.指名分段读课文。简单评价。

9.读了课文,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课文中有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了出来,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了出来,仔细读课文,谁能找到,划下来。(比较难)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假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看着句子想。假是借的意思。

现在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就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又是怎样借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练习朗读 1.指名读第一段。

指名读词语,窜过。谁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的读音:串,窜,一个舌尖平,读c,一个舌尖翘,读ch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吗?为什么不用跑?我在操场上跑步锻炼,可以说是我在窜吗?老虎来了,狐狸怎么跑?快速的跑躲起来。

老虎来了,狐狸紧张?自己读,读出紧张的气氛。指名读,提示:表示动作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像。齐读。

2.逮住了狐狸为什么不吃了它?自己读一下2-6段,看看狐狸都说了些什么。用波浪线画。(部分学生找不准,应该加以讲解,或者交流:你怎么知道这是狐狸说的话?提示看双引号,看前面的提示语。)3.指名读第2、3段。指名读“骨碌一转”,强调碌在这里读轻声。学习骨,出示词语,骨碌一转、骨头,骨是多音字,还读骨,骨头。碌,只有一个读音,四声,忙碌,在这个词语里读轻声。

怎么就是眼珠子骨碌一转,表演一下。狐狸是在干什么呢?想主意。骨碌一转就想出主意来了,你觉得它怎样?真是狡猾。(孩子说聪明,就告诉孩子,用在爱动脑爱发言的孩子身上可以说聪明,用在坏坏的狐狸身上就说是狡猾。)

读词语,扯着嗓子。扯,你懂吗?(不光是大声喊)扯着嗓子的扯,提手旁,也就是拉的意思,在这里是把声音拉长。

读的时候,把最后一字“我”拉长一点,并且读出问的语气。指名读狐狸的话,范读,再自己读。

指名读2、3自然段。鼓励带上表情读。

3.接下来的话比较难读,指名读4、5段: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指名读词语,违抗,什么意思?不听命令。听命令是什么?违抗的反义词是?听从 服从。老天爷是天上的神,掌管着世界万物。如果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肯定会„„(有孩子说会付出代价,如果接着问,你觉得会付出什么代价就好了。)

4..指名读词语,蒙住(果真有孩子读成了二声)。出示词语,蒙住(二声),蒙住(一声)看准了,读一读。

读句子:刘家俊的眼睛被蒙住了,什么也看不见。在这个句子里怎么读,什么意思?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怎么读,什么意思? 总结方法:要学会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读音。5.要想蒙住老虎,狐狸的话得怎么读?

(为什么要这么大声的说?大声说显得很有气势。要想蒙住老虎,就要显得比老虎还威猛)指名读,看情况范读,学生自己练读。(学生读得好时应该趁机问:你这么大声跟老虎说话,真的不害怕吗?引导学生交流,狐狸故意虚张声势,心里其实很害怕,不然刚才就不会逃跑了。)

6、我来扮演老虎,谁来演狐狸。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开玩笑说:声音太小,吃掉!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读后师说:嗯,老天爷的命令我可不敢违抗,不过,老天爷怎么会让你这样一只瘦小的家伙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学生自己再练读。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三、学写两个生字:威、虎.剩下的时间写两个生字。

1.先来读一读,威,可以组什么词?学生先说,老师再出示词语,一起读:威信,威风,威严,威力

虎,狼吞虎咽,虎头蛇尾,让学生说词语意思。出示句子

詹鑫豪又累又饿,一回家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提示,吃饭要细嚼慢咽)

有些同学写字就是虎头蛇尾,开始几个字能一笔一划认真写,写着写着就没有干劲了,写的不认真了。有始无终。现在我们就要写字了,可不要虎头蛇尾。

2.板书虎、威,边写边提示笔顺,指名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做好写字准备。

哪吒闹海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9

师:他们写得怎么样?

生:一个闹字特别大。

师:这是老师写的。批评老师,我接受。

读课题,读第三遍的时候你能不能告诉我在想什么?

生:读书。

师:你们在欣赏课文的时候,老师在欣赏着你们,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给我这样的机会?

生:能。

师:你们读书有没有目标?

生:声音响亮。

师: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要求。

生:动听

生:要尽力而为

生:要有诗意感。

师: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师:好,捧起你的书,让老师再好好地享受一次。

学生自读。

师:让我们认识几个新朋友和老朋友。先读给自己听,在读给同桌听,再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告诉大家,我很自信。

生:胡作非为。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嗷嗷直叫随即滔天巨浪

师: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不太好

生:我觉得她已经读得进步多了。

师: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鼓励鼓励她呢?给他掌声,欣赏别人,才能让别人欣赏。

生:读。

师:有没有读音不准确的地方?

生:随即一直要读错。兴风作浪。“兴”要读第一声。

师:你们都能吧把字词读得很准,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你们读词都读得那么有感情。

师: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从书里读出动画片来?读出故事来?有没有信心?

生自由读书。

师:头脑里有没有动画片?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想推荐给大家?别急,好像没有准备好,先在同桌间说说。

师:来吧。

生:我最喜欢动画片的滔天巨浪。

师:一个词?跟大家描绘一下。

生……

生:很高的浪。

生:哪吒把……打死了。

师:你还沉浸在你自己的场景中。

师:有没有谁想得更丰富?(滔天巨浪)

生:齐读第二自然断。

师:龙王下了一跳,感激到什么啦?

生:全都晃起来了。

生:身体在摇晃。

生:龙王的那里的柱子都要倒塌了。

生:吃的东西都倒出来了。

师:一片狼藉。

生:让人头昏眼花。抱着柱子。

师:这些都是看到的,龙王听到了什么?

生:海的声音轰隆轰隆。

生:那些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师:此时的龙王又是什么样子?

生:着急。

生:龙王的心跳出来了。

生:海底的金箍棒都要……

师:好多好多。我们再来读读龙王的表现。

生读。

师:你听的时候,肯定有话要说。

把句子再读读。

生读。

师:我觉得龙王还不害怕。

生读。

师:好多了。很好,掌声。

生齐读第一段。

师:是啊,是有备而来。

师:自读第三段,说说哪一幅画面你想得最精彩。

生自由读第三段。

师:说说你的精彩镜头。

生:哪吒拿出浑天绫;乾坤圈,

师:要认真听别人说,然后再发表意见。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读。

生读。

画出可以看出打死夜_不费力气。

生:一下子。

师:读完整,一句话。

生:……一下子就把夜_打死了。

师:我听出了乾坤圈的威力。谁再读?

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还可以从那里看出来?

生:随即取下,向夜_……

师:夜_这么不经打。

生读。

师:我听出来你看不起他。

师:还有吗?谁来读一读?

我发现读书的不多。想读就举手。要有信心。

请各小组读。没听出来。

师:我觉得“娃娃”没有出来。

老师来读一读。听出来吗?超越我。举手的起立。

生齐读。

师:结果一下就把夜_给打死了。事情越闹越大啦,还得读书,

打开第四段。

根据老师的提示,词串提供。

小小组先练习,然后交流。

小组交流。

师:最好把“嗷嗷直叫”给表现出来。

生:

师:我发现,她比我们书上写得还生动呢!

所以龙王派谁来了?

生:三太子。

师:读读句子。

师:哪吒有什么话要说?

生:嘿,你这个坏蛋,我终于把你逮住了。

师:快速看看第一段。想想看。哪吒还会想什么?

生:你欺负我们,我也要欺负你。(笑)

师:一闹,两闹,三闹,终于把龙王给制服了。让我们把这个结果痛痛快快高高兴兴地读出来。

师:读了一个故事,想说什么?

生: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篇10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设计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先从孔子关于仁的细节行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仁,意识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温度化。而后深入研读仁的有关理论,易于整体把握。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

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师: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

生:才是真的好。

师:关于仁,老师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蚂蚁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时,他嘱咐:“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这个人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师:就是颜渊和季路,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当时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说说谁是文科?谁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师:我们一般认为理科是技术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我们看看两千年前他们的志愿,我们想象当时两位学生回答的表情。当然孔子的问题是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

师:在古代,车马不普通的东西,他是贵族官员才有资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见子路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生:孔子很全面。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就是社会上的所有人,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

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

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同学们怎么看。(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还有许多细节。(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有一节大家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另类,孔子有些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我们课后有个练习,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师:关于这一点,有位叫钱穆的学者就对此批评说“一鱼之与多鱼,飞鸟之与宿鸟,若所不忍,又何辨焉”。同学们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师:这些充盈着仁字的小篇章,让我们觉得孔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的温度能感动生灵的老人。作业背诵第5则,预习前四则。

上一篇:手术室进修心得小结下一篇:地方税务局直属机关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