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共12篇)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 篇1
“你说说,小学生该不该有手机呢?”妈妈看了这期作文题好奇地问我。而我呢?正在沉迷于手机游戏里,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突然,妈妈把我的手机抢走了,生气地说:“你快说说!小学生该不该有手机呢?说得有理,手机还你!说得我们不满意,你的手机就要跟你说‘拜拜’了!”
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就开始撒娇起来:“好妈妈!你等十分钟,我马上给你一个答案!”妈妈同意了。妈妈前脚一走,我就发疯似的奔向电脑房,希望电脑给我一些资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查了许多资料,并且综合起来几句话,就交差了:“妈妈!我认为小学生应该有手机!假如小学生回家晚了,就可以早一点儿报平安,不让家人担心,或是回家晚了、遇到下雨天,就可以打电话叫家人来接。手机只要不在上课时候开机、玩游戏就行。”
妈妈生气地问我:“那小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怎么办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那当然是把手机游戏删了呗!”可刚刚说完,我就后悔了:妈妈把我的手机游戏删了,然后就还给了我。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 篇2
第一, 根据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 可以把学生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善于自控型学生, 这种孩子就像经典心理学实验里讲的一样, 有很强的延迟满足能力, 不会因为带了手机影响学习。一类是无可救药型, 几乎没有自控能力。这样的孩子可以有N种方式去玩, 没有手机也会变着法地玩, 如做小动作、看小人书或者毫无节制地玩其他的, 不在乎多或少手机这一样。上下学途中遇到的诱惑更是多了去了, 没有手机, 他会去外面网吧, 无休无止地玩。第三种属于中间类型的, 如果没有手机的分心, 表现就比较好, 否则表现就差一些。根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于1978年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武器效应” (Weapons Effect) 理论, 可以认为如果有了与分心或失范行为有关的条件或刺激, 如手机, 必然会使部分学生的分心行为得到增强;如果没有, 则其分心或失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我也一度迷上玩QQ游戏, 后来我打完一次就卸一次, 下一次实在憋不住了就重新安装, 这样一来确实玩得少了。又如, 我有个朋友原来很爱看电视, 后来决定停交有线电视费, 仅看能收到的几个台, 结果确实省下了看电视的时间。由此看来, 是否可以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今天的中小学生中, 或者是具体到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中小学生中, 究竟哪一类的学生占多数。在一些薄弱校可能“无可救药”型的学生多一些, 禁止用手机可能更好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手机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治力的道具。例如, 可以让自制力差的学生尝试着一上午不在课上用手机, 逐渐发展到一天、一周不在课上用手机, 也根本不琢磨手机的事。这样反而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第二, 学校不可能像机场安检那样每天检查学生是否带了手机, 而初中、高中的孩子叛逆心理非常强, 学校越是不允许用, 学生很可能越好奇、越不满, 好奇加上不满, 就会使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喜欢偷着玩手机。所以对于学生使用手机这件事, 从总体上看是宜疏不宜堵。
第三, 每所学校都应做一点调查和访谈, 看看有多少学生只是出于从众压力或者是为了炫耀而携带手机。这其中又有多少是真从众, 多少是假从众。看看有多少学生在带手机这件事上存在意志冲突, 如双趋冲突——既想带手机, 又想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或双避冲突——既怕手机导致分心, 又怕不带手机跟同伴缺乏共同话题等, 然后根据学生意志冲突的情况决定学校的相关政策。
第四, 学生既有独处、学习的需要, 也有通过交往获取信息、排遣不良情绪的需要。每个人都要有知己, 也都会有知己, 有的学生的知己就在本校, 有的则不是。学生受到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闹了别扭, 难免会情绪低落, 如果课间能和知己或父母等人聊聊天, 把问题说出来, 对方开导一下或安慰一下, 这事可能很快就过去了, 否则他可能一天都很阴郁。从这个角度看, 似乎让学生带手机是有益的。
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 篇3
正方:中学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利大于弊
反方:中学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弊大于利
正方一辩:判断一项决定是利大还是弊大,应当从法律层面、逻辑层面、道德层面这三方面去思考。
我方首先认为,在法律层面,中学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既有法律依据,也有理论依据。先谈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目前,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特别是访问色情网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问题,中央电视台为此就专门做过一系列的报道,国家也关闭了很多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尚未根绝,且又有死灰复燃的态势。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有必要采取措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这应当被视为是“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决策。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众所周知,中学生使用手机甚至依赖手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手机可以上网。根据我们的调查,凡手机可以上网的,90%都开通了网络服务,手机的通话功能已经成为最弱化的功能了。很多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手机都挂着QQ,如果在上所谓“无聊”的课时,相互之间聊天、在课堂上看视频、看电子书,戴着耳机听音乐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又怎能置若罔闻呢?因此,采取果断措施,在中学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是在一定范围内把手机上网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点的一个有效措施。
反方一辩:我们认同对方辩友所说“判断一项决定是利大还是弊大,应当从法律层面、道德层面和该决定产生的实际社会功效层面这三方面去思考”这一思路,我们首先也在法律层面和对方辩友展开辩论,对方辩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两条法规来证明在中学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是合法的举措,貌似有理,实则无理。为什么呢?首先,根据法律适用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首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手机是人类的一种通信产物,这是不容变更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使用手机进行通信自由的权利是受到宪法保护的。换句话来说,中学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进行通信活动是受到宪法保护的。其次,对方辩友认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的原因是手机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产物,这是个很主观的判断。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是,并不是所有使用手机的学生都会用手机上网,用手机访问不良网站。仅仅因为部分学生的错误举止就将禁令施于全体学生,这是很不科学的。
正方二辩:必须指出对方在逻辑上犯的一个错误,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并不是侵犯学生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学校没有规定学生不能买手机,没有规定学生不许打电话,没有查阅学生的短信,更没有监听学生的通话情况(事实上也不可能),谈何侵犯呢?既然没有侵犯,就不存在下违法让位于上位法的问题。我方的逻辑展开是很清晰的:学校作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的规定是合法的,学校合法作出的规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的这一举措势必也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网站毒害,更加珍惜学习时间。
反方二辩:对方所说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这一决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我方看来,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按照这一逻辑推导,学校还应该有下列举措:因为的确有很多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教辅读物流入校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教辅读物到校;因为的确有很多仿制运动品牌的衣服在市面上流通,如山寨耐克或者山寨阿迪之类的,穿这些衣服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禁止学生穿名牌运动报。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很荒唐的做法。因此,在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的,是一种错误的逻辑。以针对少部分人可能有效的措施而推之于大众,其背后是强权思维而非民主思维,绝对不可以提倡。学校更多的职责是教育、是引导、是感化,绝对不能采取饮鸩止渴的做法来达到所谓的目的,须知这样的目的已离教育的本质很远。
正方三辩:我们始终觉得,对方无论是在立论部分还是在辨析部分,都有一个弄不明白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讨论的对象是中学生和中学校园,在法律上叫做未成年人,不依照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成长特点来分析,单纯地谈空洞的教理,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可能造成对一代人的误导。作出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校的决定,是校园对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校园对社会道德的一种负责任的担当。这个决定固然会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一些不便,但是更多的是对中学生成长的负责的态度。
反方三辩:我们的教育已经因为功利化的追逐犯了太多的错,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这样。禁止手机进入校园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例而已。时间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实际上还停留在过去,僵化、功利的做法比比皆是。站在这个意义上,反对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的举措,反对的其实是不遵守法律的、不民主的、不注重引导和感化的、偏离教育规律的举措。
正方总结:我方认为,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是符合法律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响应家长及学生心声的正确举措。科技的发展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手机功能的日渐丰富,其娱乐性的日渐增强,就会越来越刺激同学们分散注意力。我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价值观和是非观都很模糊,是需要为我们的娱乐设置界限的。我们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们坚定地支持学校的做法。
反方总结:一纸禁令容易颁布,以学校的强势和老师的威严,何止是禁带手机入校,禁什么不行呢?但“是学校应该清楚,很多时候,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恰恰就是在禁与不禁之间体现出来的。禁与不禁男女同校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禁与不禁看课外书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禁与不禁男女生交往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禁与不禁手机入校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我们希望学校尊重人权,我们希望学校因势利导,我们希望学校在教育中使用的手段是策略的而非盲目的,所以,我们希望学校取消禁令。
辩论会:该不该带手机到学校 篇4
辩题:带手机到学校的利与弊
地点:506班课室
时间:2014年3月12日
方式:学生自由选择正方或反方提前一天让学生收集资料
主持人:教师
整理:邓颖琳
教师:同学们,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手机进入我们千家万户,我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顺德,每个人不光接触到了手机,多数学生还拥有了手机,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的学生还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到底好处在哪里,弊端有哪些,今天我们举行一个辩论会,题目是:带手机到学校的利与弊,希望大家畅所欲言。首先有请正方发表见解。
正方1:应该带手机。它的方便有好多好多,比如说它的通话功能,就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无论你人在何处家长都可以联络到你,免除家长的担忧。
正方2:另一个方便的功能则就是它的信息功能,在平常的时候要通知一个人一件事想到的就准是打电话,可在这新的世纪里面打电话变得越来越俗的事情了,然而发短信,发微信,上QQ就不同了,即可以通知到也可以省钱,当然在这里说明如果重要的事还是打电话比较好。
正方3:这手机方便的第三个功能就是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正方4:第四个方便功能就是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这个功能可不能小看它,万一别人打来有什么急事,你后悔都来不及,当然提到这一定会有人问:现在家庭电话里不也有装来电显示的吗?这个问题我告诉你一件事你自然就会明白了。新闻上曾报导过又一家人出去游玩把自己家的狗放在了屋里没人管,结果狗狗跑到了阳台上小脑袋夹在了阳台的两根铁杆之间,特别可怜,邻居往他家打电话,没人在家。所以就算有来电显示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正方5:第五个方便就是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正方6:第六个方便则就是手机的本身,手基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正方7:手机可以上网,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还可以通过百度搜索资料,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正方的同学准备很充分,查阅了不少资料,说了许多手机的好处,但有的地方偏离了带手机到学校的前提。下面有请反方的同学发言。
反方1:.现在手机虽然便宜了,可对小学生来说是挺贵重的,每个月还要电话费,一年下来至少也要好几百元。反方2:手机有电磁辐射,对小学生发育有影响,网上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孩子由于沉迷手游,患上了近视,头晕,精神不集中。
反方3:手机有计算器功能,有些孩子都被计算器惯坏了,连简单的数学题都要用计算器算,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反方4:一些网站的不良信息和图片有色情暴力的倾向,我们少年儿童的抵制能力弱,严重影响的身心健康。
反方5:还有就是影响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玩手机会减少我们与人交流,取而代之是文字表面的交流,导致真实的交流能力下降。
反方6:家长为小学生购买手机的初衷是为了与他们随时取得联系,但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有些贪玩的小学生,会在放学路上玩自己手机上的游戏,或者与其他同学讨论自己的手机。这会让一些同学忘记写作业,甚至无心去学习。反方7:小孩携带手机或会成为安全隐患,成为犯罪的目标,甚至可能伤及身体。
反方8:目前小学生使用手机已不再是“通讯产品”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炫耀。某些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追赶时髦,与同学盲目攀比,甚至误入歧途。
反方9:目前有些学校规定不能带手机到学校,孩子带手机到校可能违反学校对手机管理的规定。
反方10:把手机带入课堂,突然来电来信息响铃,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教师:今天的辩论会大家的表现很踊跃,各抒己见,讲出来带手机回学校的利与弊,过去的手机只是通讯设备,但现在的手机功能强大,所谓“一机在手,应有尽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精彩,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作为我们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更多的是把手机当玩具,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我们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健康的成长,不利于我们学业和成长的我们要自觉抵制,哪怕是有一定的好处,我们要经得起诱惑。
高中生该带手机吗(本站推荐)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带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少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学校这么规定的确是用心良苦。禁带手机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防止学生出现消费攀比现象,二是怕影响学习,三是怕学生因此引发一些违纪现象。”
至于第一条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这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条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大部分同学只有在快进入梦乡时才关机,其余时间包含上课时间往往处于开机状态。在上课时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短信和电话的骚扰,影响学习的效率。还有很多同学利用上课和休息的时间跟同学进行长时间的聊天、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和休息。
特别是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有恋爱倾向的同学往往在公寓熄灯一个多小时后,还在发着热恋的短信。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有些内容极具诱惑和鼓动力,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意志而不能自拔。很多同学之间经常转发一些黄色短信之类的信息,严重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和情趣的高雅,有些同学甚至因此而堕落。
还有个别同学在公共场合用很高的音量听收音机和音乐,不仅影响自己,还影响着其他同学的学习。
第三条原因在高中生中也是非常常见。在涉及跨班、跨级、跨校以及与社会上的一些游手好闲的青年间的矛盾时,如果相应的同学都没有手机,联系起来不方便,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手机的方便,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合起一些冲动的少年,将矛盾激化,使事态恶化,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在各个学校都曾经出现类似的案例。
很多家长往往认识不到这些,为了与孩子联系方便就给孩子配了手机。对于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往往不理解甚至不配合。也有些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坚决不给孩子买手机,结果孩子就背着父母偷着买手机,为了弄到钱,引发了更多的违法违纪案件。
现在的学生也认为使用手机是很正常的事,对学校的措施往往不配合。学校对使用手机的同学采取的措施往往就是没收手机,然后等到期末统一领取或者是让家长来领取。学生往往不愿意按学校的要求办事,因此经常发生师生间的冲突和矛盾。
我的观点是“堵不如疏”。任何事情总具有双面性,临时来看,使用手机是弊大于利,但在高中生中普及手机是一件迟早的事。硬性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件很不和谐的事情。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错,使用手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学生来说,使用手机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习。
学校不如明确规定允许使用手机,但一定要加强管理与
小学生该不该上网作文 篇6
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在网吧或家里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游戏,有的同学经常玩通宵,这样既对健康不利,又耽误了学习。我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这样一个真实的故~:某学生迷恋上网玩游戏,有一天,他告诉父母要 在同学家写作业,可能会很晚才回家。晚上十点,他又 o父母打电话说,自己太困了,要在同学家睡觉,并把 电话号码告诉了父母。第二天早晨,父母不放心,就拨通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却说这里是网吧。父母马上赶了 过去,看见孩子正在网吧的长沙发上酣然大睡,真是又生气又心痛。你看,他沉溺于上网,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又影响了学习,还撒谎,让家长操心,可真不好。据此有些人认为,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不应该上网。
但是,有很多人赞成上网,为什么?因为上网能给 人们提供很多帮助。首先,上网就好像走进了万能的图书馆,只要输入一个简短的词条,要查找的资料就会立 刻出现在眼前,比查阅书藉速度快,得到的信息量更大,网络成了我学习上必不可少的小助手。我在班里担 任宣传委员,在办板报和组织班级活动时,经常上网查资,网络成了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其次,在网上可以读到更丰富的新闻,我的一位同学统计过,每天网上的新闻要比电视上的新闻多几十倍。此外,上网还有其他作用,你可以用QQ发信息,或在网上通电话,既快捷又方便。鉴于此,我们又怎么说上网不好呢?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 篇7
2014年4月28日, 我校在前期开展道德难题思辨课的基础上, 围绕来自学生的案例《我该不该给听妈妈的话?》的道德难题, 讨论是否该“听妈妈的话, 把垃圾向车外扔”———听妈妈的话, 表示会向车外扔垃圾;不听妈妈的话, 表示不会向外扔垃圾。本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了道德难题的讨论, 并且请学生用文字记录下对道德矛盾点的想法。在课堂中, 还加入辩论、新闻资料等环节,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最后, 每班任课教师对道德难题思辨的资料回收并进行分析。
本次活动共回收1077份样本, 按年级统计分析听与不听的人数。根据科尔伯格道德思维水平评分方法, 参照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理论, 最终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案例分析】
1.学生的道德思维与道德行为的差异较大。
从表 (1) 可以看出, 面对“向车外扔不扔垃圾”的道德难题, 90%的学生选择了不听妈妈的话, 也就是不会向车窗外扔垃圾。只有9%的学生认为会听妈妈的话, 把垃圾扔向车外。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看出, 凭借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 所有的学生知晓向车外扔垃圾带来的后果。之所以选择向车外扔垃圾, 是想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道德思维水平处于阶段2和3。然而, 从现实情况看, 向车外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严重, 学生早已形成了习惯。可见, 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与道德认知和思维不一致, 存在严重的分歧。
2.道德思维和行为受干扰程度与年龄相关。
从表 (2) 可以看出, 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 年龄11岁到13岁, 听妈妈的话, 也就是表示会向车外扔垃圾的比例占7%以下, 五年级的学生甚至只有3%左右。
从表 (3) 可以看出, 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 年龄7岁到10岁, 听妈妈的话, 也就是表示向车外扔垃圾的比例达到15%左右。对比表 (2) , 低年级学生表示听妈妈的话, 向外扔垃圾的比例大大高于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自我意识也逐步增强, 受外界干扰的程度逐步降低。
3.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道德自律的干预。从上述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的道德思维表现令人满意, 但结合实践现状, 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不容乐观的。究其原因, 通过对学生谈话之后分析, 对于上述问题, 学生选择向车外扔垃圾的理由主要有: (1) 不想惹妈妈生气; (2) 图方便; (3) 反正没有人看见; (4) 不会得到处罚, 没有人管; (5) 大家都扔的……我们发现, 主要是学生年龄较小, 受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 道德自律不足以抵抗, 导致道德思维与道德行为表现不一致。如果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并且养成了行为习惯, 那么选择扔垃圾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案例反思】
1.发展道德思维, 提升道德行为。在科尔伯格看来, 道德教育既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 灌输行为规则, 也不能仅仅帮助学生澄清相对的价值观念, 而应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 也就是道德思维的发展, 最终向道德行为发展。
当然, 对于许多陋习的改变, 需要加强国民教育, 不断促进道德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成人给予孩子榜样示范作用, 并且从小养成道德习惯, 那各种道德陋习会得到抑制, 这是任重道远的一项课题。
2.发展自我评价, 促进道德自律。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行为主体的道德信念对自身言行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来实现的。道德发展过程中, 提高主体自我评价的能力, 是行为主体能否按照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 许多伦理学家非常重视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修养、自我评价, 提倡“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等方法, 这是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后果作出自我评价, 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个体通向道德自律的途径, 能实现道德的能动性。
3.完善惩戒规则, 强化道德他律。在个体的道德行为逐步规范中, 利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完全依靠学生的道德自律, 这也是不现实的, 也无法实现。在法律允许的适用范围内, 在各种场合对行为形成必要的惩戒措施也是必然的, 这将能促进主体对道德行为的认识, 形成震慑力和约束感, 逐步强化道德自律。对道德行为的惩戒规则是道德的“杠杆”, 以此来促进主体行为的社会规范化和秩序化。
本课例中, 选择“向车外扔垃圾”的学生中, 在回收的资料中, 有将近35%的人认为“反正没有人看见, 不会得到处罚, 没有人管”。课后, 我找了几位学生谈话, 问他们如果扔垃圾会罚款五千元, 你还会扔吗?十位学生一致选择不会扔。可见, 适当的惩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还是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的。当然, 经济惩罚在社会德育中可以使用, 但在学校德育中, 利用经济惩罚是不现实的, 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惩罚, 如检查反省、学校义工、道德教育等, 让学生认识到违反道德规范的严重性, 不敢再犯。学校还可以形成本校的校规, 可以是长久性的, 通过张贴的形式告知学生;也可以是临时性的, 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惩罚措施, 告诉学生, 一旦发现, 必将通过惩戒树立典型。
4.加大舆论导向, 形成社会正气。个体的道德环境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 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 形成正能量的社会风气, 有助于促进群体的道德行为。通过多种媒体, 宣扬积极正面的道德认知, 正确评价典型的道德案例, 能引导群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思维。对于某些恶劣的道德行为, 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形成一些惩罚和奖励规则, 约束引导个体的行为, 最终促进整体社会的道德正气提升。
就“乱扔垃圾”而言, 社会媒体可以制作一些丰富的公益广告, 多视角、多形式展示在公众面前, 直观地促进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张贴一些宣传标语、图片, 开展相关的主题班队讨论课, 评选树立典型形象, 引导学生认识“乱扔垃圾”的危害, 规范自身的行为。当然, 学校可以制定“乱扔垃圾”的规范准则, 并辅以开展“找找身边的垃圾”等道德实践活动, 形成良性机制。最后, 作为成人, 如家长、教师等, 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除了传授道德知识外, 还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情感。
其实, 就“向车外扔垃圾”的道德难题, 课例中, 教师追问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时, 学生讨论后, 马上可以形成策略: (1) 装入垃圾袋, 等下车后扔垃圾桶; (2) 找到垃圾桶, 停下来扔; (3) 说服妈妈, 不能乱扔垃圾……可见, 规范一些行为并非难事, 只要人人提高一点道德素养, 社会道德环境就会美好起来。
摘要:通过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两面人”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 反思出了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4条路径。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 篇8
旧时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孩子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这样的妇女往往备受歧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男士摆脱不了旧俗的束缚,介意女方带孩子,尤其介意女方带男孩。有人说是血亲宗族观念在作怪,也有人说这样的男人自私、狭隘。那么,男人娶再嫁女,到底该不该介意女方带男孩呢?
享受过程,忽视结果
第一次见到大勇时,他才7岁,缩头缩脑的,看着很可怜。我当时刚从部队转业,30岁了仍孑然一身。在农村,像我这种情况,有个不好听的称呼:光棍,父母脸上都无光。我在部队立过军功,心性高,不在意别人如何看我,可父母招架不住别人的指点,忙着四处托人给我找对象。可打听来打听去,没能寻到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姑娘。最后,有人小心翼翼地跟我父母提起了芳芳。28岁的芳芳长相好,有文化,做过小学代课老师,带个7岁男孩。媒人说,芳芳的前夫做生意发财后跟一个小妖精好上了,跟芳芳离婚时本来要带孩子走的,可孩子死活不离开妈。在农村,只有找不到媳妇的人才娶二婚女人,更何况芳芳还带个孩子,父母不乐意,我却觉得没什么。
和芳芳结婚后,大勇和我们一起生活。没多久,大勇的爷爷奶奶来要孩子,说大勇是他们家的血脉,怕在耿家受委屈。芳芳一口拒绝,说:“耿志军是个实诚人,大勇不会受委屈的。”就为了芳芳的这份信任,我也不能亏待大勇。人家孩子有的,我给大勇买;人家孩子没有的,我也给他买。大勇入学后,每次考试都是双百,我对他更加喜欢,更加宠爱。
婚后第二年,我和芳芳有了女儿小灵。父母劝我再要个男孩,说大勇虽然姓了耿,但毕竟不是我们耿家的骨血。我劝父母:“大勇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我把他当亲生的养,长大了和亲生的一样啊!”父母只好作罢。
大勇读小学四年级时,村里小学撤并,合并到五公里外的镇小学。我每天骑摩托车接送他,两年里风雨无阻,直到他考上县里的中学。
女儿小灵入学后,家里的开销陡增。为了供俩孩子上学,我和妻子商量后来到深圳打工,妻子在家带孩子侍弄庄稼。在深圳,我在一家建筑工地当装卸工,挣的钱都寄给了家里。记得第一年回家过春节,大勇明显长高了,我则又黑又瘦。看到我,他竟有些羞涩,我在高兴之余又不免失落——孩子长大了,再不像小时候那样爬到我身上撒娇了。但孩子很疼我,晚上给我端来洗脚水,说:“爸,你累了,洗洗脚早点睡吧!”我心里很温暖。
在深圳打工的几年里,我每年回两次家,每次回家心里都是甜的。儿子、女儿都争气,学习都非常好。大勇高考考了全县第五名,被北京一所大学录取。为此我专门请假回了家,按照村里的风俗摆筵席为大勇庆祝。席间有个发小喝多了,说:“听说大勇亲爸在大城市开了公司,看大勇这么有出息,说不定明天就找来了。”还真被他说中了。大勇开学前一天,村里来了一辆小轿车,车上下来一男一女,直奔我家。芳芳一看来人便呆了,我也立刻明白了是咋回事。那男的说:“听说儿子考上名牌大学了,争气,来看看。”那女的从兜里掏出一沓钱,说给孩子贺喜。来人走后,芳芳号啕大哭,要把钱扔出去。大勇竟一声冷笑说:“不用白不用。”我没表态,毕竟是人家亲爸的一片心意。
大勇去北京读书后,我继续在深圳打工。大勇第一年暑假没回家,说是在学校找了份工作。孩子能独立,我挺高兴的。大二那年我回家过春节,发现大勇变化挺大,衣服都是名牌,手机是最新款的。一问,芳芳跟我道出了实情:亲爸经常去学校找大勇,开始大勇不理他,他就变着法子给大勇买东西,还对大勇说,公司里缺少自己人,让大勇毕业了去接他的班。暑假大勇就是去他那里打工的,怕我伤心才没敢告诉我。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但又不能阻止。
毕业后大勇果真直接去了他亲爸的公司,而且一上班就很忙,偶尔打电话回来,也是跟他妈聊得多,喊我“爸”时总是含含糊糊的,好像怕人听见。
不久,芳芳说大勇找了女朋友,亲爸给他买了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打算结婚呢!又说,大勇结婚时我们就不去了吧,为了孩子好。人家都知道大勇是他爸的儿子,大勇在公司里不叫耿勇,叫石勇呢,随了他亲爸的姓。我心里堵得慌,但转念一想,孩子能有个好工作,能在大城市住上大房子,能生活得幸福,不也是我期望的吗?既然爱孩子,干吗计较那么多呢?更重要的是,我享受了养育孩子的过程,那么多年的父子情,我不会忘,我相信大勇也不会忘。
假如我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像当年那样做,接受芳芳的同时接受大勇。我觉得,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婚姻,还是人生。
大学生该不该自主创业 篇9
首先,大学生还是一个学生,虽说和以前有所不同,在学习的同时,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大学期间,自主创业分散了精力,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通过部门的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自主创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危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话,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
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还属新生事物,仅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大学生中还存在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
1.大学生创业能力经验有待加强
一是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开发产品的命中率,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处于“象牙塔”内,对于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所知甚少。社会经验的不足,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申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
二是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其成员里有时还有名校的MBA,但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一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不够。另一方面,管理力度不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资金不足。大学生毕业时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创业的瓶颈。他们要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得少量的资金,要么从风险投资公司或银行那里寻求资金支持,来获得自主创业的首期投资,而风险投资公司往往考虑到大学生创业缺乏必要的经验,在投资的过程中就特别谨慎,制定苛刻的投资标准,或者是要求在企业中占有较大的股份。
2.缺乏创业环境
据了解,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对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调查中仅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多,包括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在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一些决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之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的去政府部
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尤其是在大学生创办餐饮、咨询等传统行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3.创业教育滞后
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计划中指出: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再者,由于大学生的光环效应,社会各界常常对他们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认为创业的大学生定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创造一个奇迹。
因而,由于创业失败而重回求职者行列的大学生创业者们,不得不承受来自各方舆论的沉重压力。
自古以来,白手起家的成功者都是站在失败者的尸体上创造奇迹的.一将成名万骨枯,这话用在商场上也不为过分.而且大学生缺少资金,只能做做小买卖,缺少经验,被坑蒙拐骗的事情一定不会少.就宏观来看,100个大学生里能出1到2个成功的商人已经是奇迹了,那么剩下98个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富裕的家庭的孩子也不来趟这水呀),甚至有可能家里为了他上大学已经欠了学校不少助学贷款,现在又欠下创业贷款,这笔帐大学生自己肯定是还不起了,谁来买单呢?再者,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什么都还没有呢,先欠下一屁股外债,这日子怎么过呢?
何谓在校大学生?根据国际惯例,就是在大学上课继续学业的学生,否则一个离开学校十几年而保留学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学生呢?
什么是创业?创业具有怎样的特性呢?创业,创办事业,既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他的特性包括:1创新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风险性 5延续性、经常性——需要较长时间和经常活动 6规模性——包括事业规模和投入的时间精力的规模。由此可见,创业必须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大,绝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一小部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同时对创业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又具有怎样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促进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养的积累,而不仅是为了毕业后有出路;
其次,大学为实现这种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学生有必要在这最合适的时间,做与之相适应的事,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了;
再次,多数大学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创业相应的标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对于正在为自身素质提高而努力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创业,那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综合在校大学生和创业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皆有,但是弊大于利。
诚然,创业机遇难得,合适的机会降临时确实不该放弃;创业活动可以提高创业能力;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创新力,是为利。
但是这些利都是创业之利,如果放在大学阶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个人的成长这一根本任务,因为学习和创业都要倾注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很难做到兼顾。
其二,大学生在没有全面成长,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养不深厚,只是不完备,能力有欠缺的情况下贸然创业,那不仅注定了失败,还会给未来人生带来阴影。
其三,这样一批素质不高的创业者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影响未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认为评判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否有利于创业成功,是否有利于未来商业的高水平发展。
创业本身没有错,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了知识、经验、心态、创新这四个条件,在遇上一个合适的机会,那么他当然也应该去创业。但是,对于广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
而言,他们还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二、大学生创业的弊端
1.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尝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3.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
4.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保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凡事皆有利弊,而评判比较的标准对方辩友却一再模糊,只见小利不见大弊。激情过后,不妨理智来看看对方辩友的有失偏颇之处。其一,对方辩友明显主次不分,您方对大学生能力的充分肯定我方亦十分欣慰,可惜大学生在校应以学习为主,而创业必然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对方连谁主谁次都分不清,还想要学业事业两不误,未免太过贪心和不切实际。其二,对方辩友不计后果只讲过程,成功了收获经验,失败了总结教训,这种阿Q精神我方十分佩服,但“明知败率高,偏往火坑跳”的教训未免太过惨痛,失了事业又荒了学业,大好时光大好青春一去不回,得不偿失啊。
其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利大于弊不等同于最优化选择,在校创业虽不如毕业后创业好也还是好的。但您方明显忽视了差异的原因所在,急于求成只会导致一事无成啊。
大学生在校创业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是否符合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以普遍性为基础。因而个别成功的案例仍不能掩盖普遍失败的预期。我们怎能任由功利的色彩蒙蔽了求知的双眼,怎能任由浮躁的心气搅扰平静的校园,又怎能弃前途原本光明的大学生们于不顾,任其盲目地冲向惨痛的深渊
学生假期该不该上补习班 篇10
寒假马上就要到了,各种假期辅导班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种宣传小广告满天飞。那么孩子们究竟该不该上假期补习班"呢?针对这个话题的观点,网上大致分成了两派。
其中一派的观点是寒假完全没必要补课:假期本来是让孩子好好休息放松的,只有玩好,学生才能在下学期里集中精力学习,进而提高效率,并且假期很多补习班的教学水平都很差,老师不负责任,还耽误孩子。
而另一派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说:应该,对与学生来说,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好的假期,那么他的未来就是黑暗的,在现在升学、高考、就业等越来越难,而且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假期补课虽然残酷点,但是将来有好处的。
小学该不该推中医读本 篇11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为从娃娃抓起,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一本由市中医局和市教委联合编写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版)》普及读本(后简称“中医读本”),年内会向全市中小学推广。书中基本上是由彩色印刷的漫画构成,其内容主要是中医的经典故事、养生知识等。
首批选定东城区中医药发展改革综合试验区的两所学校进行试点,即利用课间广播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宣传书中知识,让师生们对中医知识有所掌握,并将根据试点学校的反馈意见,由相关专家对书中内容进行调整。
据了解,中医读本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中医的阴阳理论、心肺肝脾肾的功用,也有介绍中医历史的神农尝百草、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等内容。就实用性而言,书中囊括了“五谷杂粮壮身体、萝卜青菜保平安”、“春捂秋冻,到老不病”等内容。
“对于在小学阶段推行中医读本我表示疑虑。”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钮文异告诉《北京科技报》,中医是中国的文化产物,其中一些理论例如“阴阳五行”更加偏向于文化色彩,甚至不排除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医的很多知识就连成年人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小学生,即使使用很多漫画的元素,小学生仍然会对深奥的中医理论感到枯燥乏味。
同样担忧的,还有孩子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家长魏先生。他告诉记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必要教授孩子如何切脉或是“阴阳五行”之类的中医理论。魏先生认为,倒是可以转化一种形式,比如向孩子讲授一些关于历代著名中医的人文故事,由此来让孩子了解传统中医的历史,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目前不仅仅是要讨论是否要在小学阶段推行中医读本,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研究如何先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普及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知识、自我防护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健康的能力与技能,帮孩子树立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卫生学副教授杨培禾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国内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存在很强的长官意识。例如当甲流来时,卫生部就会要求给小学生发一本预防流感的册子让孩子们学习;当大学生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时就在小学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而当流行养生时就又让小学生学习中医知识。“这种具有很强事件性,对小学生灌输某种医学常识的行为本身就不合理,而这种极强的领导意识,也会导致发放的中医读本本身缺乏系统的研究。”
杨培禾认为,零散的知识并不能形成智慧,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就不能着眼于一些零散的知识上。而是要教会孩子树立一种健康意识,也就是以健康知识为载体赋予孩子一种能力。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很多青少年在做着伤害自己的事情,自己却全然不知。杨培和举例说,现在很多孩子即便没有近视,但为了追赶时髦也戴上一副眼镜,他们并不了解这种行为会损害到自己未来的健康,而这就是一种缺乏健康意识的表现。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卫生、学习卫生、常见病预防、紧急避险、自救等多个方面,只有孩子从小系统的接受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后,我们的国民才会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我们的民族存在能成为强大的民族。”杨培禾说道。
但遗憾的是,不仅仅是北京市,在整个中国对于健康教育的课程都不重视。
钮文异说,目前在国内,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压缩到0.5个课时,也就是说每周只有半节课的时间。即便如此,这半节健康教育课也被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占掉,甚至有的学校到3年级以后连健康教育的教材都不会再向学生发放。
国内许多学校现在除了缺乏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撰也存在单一并且推广不够的状况,这都是健康教育的问题所在。杨培禾说,从教育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教研系统,但唯独健康教育没有。例如小学数学课是由多个小学形成教研中心,然后到北京市的各个区又会有一级教研体系,最后北京市还有一个领导区一级的教研中心。但是对比健康教育却相差甚远,健康教育属于体育卫生部门管理,但是此部门只管理医学史或是校医,对教学又无法研究,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得中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每况愈下。
“但是对比国外,就不会出现中医读本这类简单的健康教材,其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任何一门课程。”杨培禾说,以新加坡为例,对于健康教育他们会形成一个综合团队,而这个团队是来自各个学科的老师,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健康教育编撰在各个学科中,例如语文就要结合诗歌,编写一些小学生能够朗朗上口的健康诗歌。不仅如此,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老师会要求学生寻找快乐的秘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有哪些快乐的秘诀,然后互相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组长派人用彩色笔写在扇形纸上,并写上组号。各组组长将写好的“快乐秘诀”用大头针依次钉在泡沫转盘的相应位置上,做成一个大转盘进行展示。
学校该不该设火箭班 篇12
地点:湖北省保康县第一中学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学校分重点班、平行班、普通班等等名目繁多, 而近期又出现了火箭班, 顾名思义, 火箭班就是尖子班、重点班。那么学校该不该设火箭班呢?今天我们就请双方辩手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下面请正、反双方亮剑, 分别作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我方认为, 学校应该设火箭班。首先, 有利于因材施教。十个指头有长短, 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客观差异, 学校将认知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到火箭班, 成为“火箭生”, 对其进行集中教学, 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其次, 有利于形成竞争。当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 没有竞争, 社会就不能发展, 个人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将学业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 让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 容易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竞争向上的品格。“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在一个充满竞争活力的班级、学校, 想不提高也难。第三, 适应社会的需要。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群体差不多, 成绩优秀学生的家长尤其希望学校分火箭班, 促使自己的孩子去努力学习。同时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看的就是升学率的高低, 有多少学生上名校。学校为适应家长需求, 赢得社会好评, 自然要设火箭班, 力争出更好的成绩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 学校不该设火箭班。这是因为:一不公平。教育公平是建立公平和谐社会的根本, 温家宝总理曾说: “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在校没被分到火箭班, 甚至看到极少数不如他的学生利用关系分到火箭班, 就会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进而在心中形成社会是不公平的判断。学校不设火箭班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有利学生形成公平意识, 让学生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分到火箭班的学生只是少数, 而大多数学生可能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自尊心、自信心可能受到影响, 极少数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产生自卑, 甚至自暴自弃, 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了学业。三不利于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分数来设火箭班, 是应试教育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主持人:感谢双方辩手持之有据的立论, 真有点儿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让人无所适从。因此下面让我们进入火药味更浓的自由辩论阶段, 有请正方辩手。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提到了公平, 孰不知公平是相对的。如学校与学校之间就存在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等等差别, 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没有公平分配, 社会上的择校热就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具体到一所学校把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 配置以相对应的教育, 以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求, 做到人尽其才, 这才公平。倘若学校不设火箭班, 那么对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就不公平, 学生家长也会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不选择就读这所学校。再说如果不把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培养, 那么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能脱颖而出吗?可见对方所说的公平实质就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
反方二辩: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多前就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有教无类”, 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 是不分类别的。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惟一的、发展的, 具有巨大潜能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一个学校不应该人为地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曾记否, 被认为没有学习能力的爱迪生成了发明大王, 被断言“将是一事无成”的爱因斯坦成了“世纪伟人”, 被确定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的约翰·格登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可见学习差并不见得就不能成为高层次人 才。中央教科院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 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惟分数的教育是失败的。
正方三辩:这说明对方辩友以偏概全了。某年某地区的高考状元并不能代表一个优秀的群体, 优秀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高考状元, 只是我们过于关注高考状元, 而忽略了那些榜眼、探花甚至第四、第五。试想如果把“火箭生”放到普通生当中, 就会出现老师把内容讲深了, 讲难了, 普通生听不懂跟不上;如果讲浅了, 讲简单了 , “火箭生”又不愿听不愿学, 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时间长了, 只怕“火箭生”也“泯然众人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出火箭班, 实行分层教学, 按各自所需、各自所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反方三辩:正好相反, 我方认为设火箭班, 不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是使更多的学生产生“被挫败”的严重心理压力。就算是火箭班的学生也“压力山大”, 今年元月, 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某火箭班的学生强强跳楼自杀, 原因是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14岁的肩膀 扛不住这 残酷的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像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面对日趋严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我们不能不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教育的等级化制度, 如设火箭班。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我们高兴地看到武汉71中学已经取消了火箭班, 全部实行了平行班。
主持人:自由辩论到此结束, 正反辩手在一番短兵相接的激烈交锋后, 下面进入辩论的最后阶段:双方辩手总结陈词。首先有请正方四辩。
正方四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简洁的说就是“存在即合理”。火箭班、重点班能为大多数学校所接受, 就是因为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也是经过很多学校实践检验了的好方式。再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与自己能力相应的班级里学习, 就不会因为一班之内差距太大而产生失落感、压迫感, 因而会更加充满学习的信心。我们认为, 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学校就要通过设火箭班的形式来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而不是不顾个体学习能力差异的整齐划一。
反方四辩: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种设火箭班的惟分数论的不公平的教育方式不改变, 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考试人才, 但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 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 需知不能分到火箭班的学生中也有未来的爱迪生、爱因斯坦。因此, 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呼吁,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崔琳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学校不得分 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提案。我们支持崔琳委员, 我们坚信学校不设火箭班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 这才是学生之幸, 才是中国教育之幸。
【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推荐阅读:
该不该的小学作文10-24
小学生该不该有零用钱小学作文06-27
中学生该不该探险09-15
学生该不该玩抖音作文08-27
学生该不该玩抖音作文_玩抖音的利与弊作文07-26
学生带手机检讨书700字07-17
人生该怎么活小学作文06-03
期末来临,小学生该怎么复习才能拿高分?06-07
小学语文考试前到底该怎么复习?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