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意义

2024-08-16

美学意义(通用8篇)

美学意义 篇1

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的美学史意义

在20世纪西方的非理性大潮中,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捍卫了美与真、艺术与认识的`本真关联,在摹仿论的基础上力图统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独创性地阐明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从意义理论出发开启了艺术接受研究,所有这些都可说是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的局限除了其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外,其美学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走向了“恶无限”,其语言论探索过于夸大语言的威力,最终陷入了哈贝马斯批判的“语言唯心主义”之中。

作 者:李鲁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3) 分类号:B83-09 关键词:加达默尔   解释学   美学  

★ 构造性数学及其哲学意义论文

★ 美学散步读后感

★ 唐宋美学概观

★ 试论生态美学

★ 五年级数学认识负数意义教案设计

★ 数学六年级下册比的意义教案

★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领悟

★ 城市与美学经典散文

★ 学习美学的方法是什么

★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美学意义 篇2

美学作为人文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被提高到民族发展的前途高度来认识,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专业素质, 还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美学是人文的重要内容, 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2.1 美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美学“Aesthetic”原意是“情感、感觉”, 是由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的。古代奥运会上出场的身体魁梧、肌肉发达的运动员, 是美学最早的化身, 这种美学引领着人们追求高雅、有趣味的生活。后来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 歌剧院、音乐、美术、建筑、教堂艺术遍及欧洲。拿破仑是最重视美学的君主, 罗汉宫、凡尔赛宫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建筑, 他认为美学有利于长治久安, 因此必须提升公民的审美能力与水平。20世纪初, 日本最早将美学引入亚洲, 后传入我国。我国古代孔子“礼、诗、乐、教”, “尽善尽美”则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础。近代北大的蔡元培、王国维最早在我国大学内开设美学课程。

2.2 人人知道美, 但很少有人知道美学

日常生活中, 当人们谈论到衣服、房子、车、书法、画是否漂亮时, 实际上已涉及美学的概念, 但再问懂不懂美学, 就不一定有人能答出来。美学是一门专门学科, 是一门学问。人人追求美, 但不是人人都懂得美学。其实不是不存在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庄子说:“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马克思说:“人与动物的区别, 就是懂得美,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一切。”

2.3 西方美学家对美学持有4种观点

(1) 艺术是美学:理由是: (1) 美学等于艺术; (2) 艺术是美学的基础; (3) 美学包括艺术, 或从艺术开始。

(2) 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许多学者认为美学应该是一门科学。

(3) 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美学是一门审美心理学, 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美学, 美不美在人心, 从而产生了距离美、移情美、黄金分割等学说。

(4)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见图1) :美学应该属于人文学科的范围。美学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如图所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 美学与哲学的地盘分割比例越来越大, 最终成为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

2.4 理解美即理解现代生活

古代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孔子都是美学的先贤, 把我们最原始的美融入到生活、艺术中, 再到自然, 返璞归真, 回归自我。美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境界, 被称为“心灵上的体操”。

2.5 美学的定义

一个人或者一种事物品质的综合, 他的器官或思想精神得到满足。

2.6 人体有4层美

(1) 肌肤之美; (2) 穿戴之美; (3) 人与自然、居住之美; (4) 心灵之美。

3 人生与美学

3.1 美学类型

(1) 侧重于主体部分: (1) 通俗之美; (2) 高雅之美; (3) 雅俗共赏之美; (4) 标新立异之美。它们与人数、时间的关系见图2。

(2) 侧重于客体之美: (1) 阳刚之美 (壮美) ; (2) 阴柔之美 (优美) ; (3) 压抑之美 (崇高、悲剧) ; (4) 释放之美 (滑稽、喜剧) 。

3.2 美学是教育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培养道德规范性, 它有无限的力量, 鼓舞人们去热爱美好的生活。

智———体现智力的高低、智力的应用。

体———锻炼体力、意志力和毅力。

劳———培养劳作技能、实践能力。

美———注重审美能力的教育, 尤其是美学的教育, 它有别于强制式、说教式、命令式教育, 是一种体验、感受。

3.3 气质之美

(1) 从美学角度来说, 容貌之美是先天之美, 气质是人的第二美, 顾名思义, 气质是有气度的、有质量的, 值得欣赏的, 是人审美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人的精神总和, 体现在表情、姿势、形体活动上。美丽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到, 而气质则要通过心灵、灵魂才能体验到。

(2) 好的气质不只来自生活与习惯, 更来自文化修养。

(3) 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 最主要的是内在素质的修养与外在举止的优雅, 没有内在的美, 修养就没有真正的意义。

(4) 男人的美 (雄美、壮美、阳刚、勇气、毅力) , 男人应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气度。古希腊把男人的雕塑树立在广场的中央, 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女人之美 (优美、柔美) , 女人的美“不是天造之作, 是永恒的美, 不是灯芯蜡烛, 是春之美, 也是秋之美”。宋代诗人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4 美育的主要形式

(1) 蔡元培一生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在北大当校长时期提出“兼容并包, 海纳百川”;把美学引入北大, 引入中国高校。

(2)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美育者, 将美学之理论用于教育 (审美的教育) ,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也。”

(3) 人的精神世界分为:真、善、美。

逻辑学研究———美可以引导人达到真。朱镕基在国家会计学院写校训时, 只写“不作假账”, 反映对事业、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这就是真。

伦理学研究———可引导人达到善。2011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在四川某山区任小学教师20年, 每周要把上百名孩子接到山顶上的学校, 悬崖峭壁, 有生命危险, 每天升的国旗是他俩捐款购买的, 去北京领奖时还总想着要把天安门拍下来, 带给学生看。

(4) 现代中国美学应注重以下内容。

(1) 社会公德。法国作家雨果说:恶与美就在你的身边。我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 被评价的陋习主要有: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横穿马路、不排队, 这些都是国内教育不到位, 公民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细节所致。

(2) 遵守秩序。我国学生在教室里坐得整整齐齐, 在校外秩序却比较差, 而西方学生则在课堂上表现活跃, 校外遵守纪律, 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3) 卫生习惯。著名学者赵浩生曾经说, 他十几岁时国人已强调不准随地吐痰, 但他现在已八十多岁, 国人乱吐痰现象仍未改变, 随地吐痰快成为“国粹”了。有位导游说他在接待欧洲团时, 车内三天不用打扫卫生, 而接中国大学教师旅游团时, 仅一天, 车内就有扫不完的垃圾。

(4) 诚信。美国人用555个形容词对人进行调查时, 首先强调的就是“诚信”;5月2日是美国人一年一度的“诚实节”;飞利浦写信给他儿子, 要求他塑造男子汉形象, 而“正直、诚信”是最重要的。

3.5 审美的两种态度

(1) 心理距离说, 是美学中最通用的理论, 即某船在海上搁浅, 船上的人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而站在岸上的人从远景只看到太阳、天空、船与海的美景。意思是, 审美应该是保持距离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亲近、太密切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2) 黄金分割, 即0.618的学说。例如最佳人体比例为脐周以下与以上的比例达0.618, 舞台上主持人站在台距0.618最佳地点, 正常人的体温37℃, 最舒适的温度环境应该是26℃, 动与静也是六分静、四分动, 饮食中六分是粗粮, 四分是细粮等。

4 科学与美

谈到科学与美, 有人会说, 科学就是科学, 例如数理化, 有什么可美的。其实每个人能进入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境界时, 才能感到它真正的内在美。例如金字塔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的塔边长230米, 相差20.2米, 塔高东西南北间相差才1.27米, 更奇怪的是, 塔高×10亿恰恰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两个塔高乘以底面积=圆周率 (3.14159) , 建成三千年后, 人们才计算出如此精确的数字;故宫建筑花了27年, 面积72万平方米, 共9 999间房间, 经历24代皇帝, 这就是科学与美。

4.1 屈原的著作《天问》

1970年李政道把我国的《天问》介绍给学术界, 指出古代屈原提出地球之说, 古诗四字一句, 这是一种方程式, 科学地把它像诗一样浓缩, 真是“一沙一天国, 一花一世界”。李政道说:“这部著作是基于几何分析, 精确推理宇宙的著作, 是我国祖先的科学杰作。”

第一组“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意思是说, 九天的边际, 安放在何处, 依托在哪里, 多少的角落多少的弯曲, 谁又能弄清它的数据?屈原推理天空的形状是半圆的, 地是平的, 那么, 天地交接在哪里?

第二组“东西南北, 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 其衍几何。”地球的形状可能是圆的, 他问:“东西南北哪个方向长。”如果南北作为椭圆弧长, 它应当有多长?发现地球的形态并描写在诗句中比哥白尼的发现早几百年。

4.2 科学是对称、和谐、比例、简洁的美

(1) 对称美。在几何图中, 圆是最对称的, 因此古希腊人认为圆是最美的。

(2) 克拉克、沃森关于DNA螺旋结构的发现。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医学界人体千千万万细胞构造中最美的。

4.3 科学家对美的不同感受

法国科学家量子力学创立人海森堡说, 他研究发现量子力学的最后一瞬间, 感到惊慌, 他说当自然界把最珍贵的宝藏展现在他面前时, 他几乎晕眩, 这个世界太美, 而且是通过科学研究发现的美, 再辛苦也值得。

(1) 杨振宁评价20世纪两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海森堡在科学方面的不同风格。

(1) 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形容狄拉克的文章风格。

(2) 用唐朝高适“性灵出万象, 风骨超常伦”形容海森堡的科学风格。

(3) 只看开头的几页便可知道是高斯还是马雅可比的文章;演奏几个音节, 即可知道是莫扎特、贝多芬, 还是舒伯特的作品, 这即是风格。

(4)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数学组成, 也可以由音乐组成。”“物理只是包括我的工作, 而音乐是想像力, 想像力包括一切”, 他还说:“艺术的直觉与科学的灵感是一致的。”他既有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又有诗人的形象性语言, 他是科学家, 又是艺术家。他在工作之余用30分钟拉小提琴, 陶治自己的情操, 放松自己, 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他说:“我的指尖有特殊的感觉, 它指引我解决世界的难题。”

(2) 高斯说:“数学是美的原型, 船只、飞机、桥梁、高楼大厦等都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美, 即简洁的美。万物皆于数, 数学是万物的本原, 连音乐的7个音符也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

电灯给人类带来光明, 霓虹灯给我们带来生活之美。

虹的弧度42°, 红在外, 紫在内。霓的弧度50°, 红在内, 紫在外。这是科学家对自然美的认识, 42°与50°是通过水珠折射出来的, 反映了它的科学美, 这一现象是用麦克斯韦方程计算出来的, 这是更深一层物理理论框架的美。

5 艺术与美

5.1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艺术把我们带到新的世界, 没有艺术、歌声与音乐, 世界的历史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假如没有古希腊的雕刻、文艺复兴, 没有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 没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 这个世界将黯然失色。例如, 以书法为例, 它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毕加索在40年代来到中国, 他说他如果出生于中国, 就不会油画了。书法的美体现在: (1) 汉字丰富的笔划; (2) 在独特的空间, 深浅大小不一, 天马行空, 独往独来; (3) 汉字的多样化, 包括隶、行、草、楷体; (4) 一字多写, 一字多音、多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美,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孔子“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六艺”, 而“乐”在儒家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

歌德:“美是艺术的本质,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敬仰, 艺术可以教人慈善和同情心。”“没有艺术的人生, 将是不健全的人生”, “艺术是真善美的化身”。

5.2 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比较

自然科学的特点: (1)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事物带有永久的东西, 反映客观规律的事实, 个别抽象带有必然性; (2) 它的方法是证明; (3) 其本身有连续性、不断积累、增值的特点。

科学, 例如化学、数学、生物学等, 是通过把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准确抽象, 这种抽象被称为自然定律, 定律的简述越简单, 应用就越广泛, 科学就越深刻。

艺术的特点: (1) 心理性的生产状态; (2) 艺术的创作必须具备情感的投入; (3) 艺术能唤起人的灵感; (4) 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 试用科学与艺术的差异 (见图3) 来判断科学与艺术的价值, 这能引起我们对美的思考。

5.3 艺术的分类

5.3.1 象征性艺术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 人类为了实现各种理念, 发展了各种艺术, 它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例如北京的天安门与长城、印度的神庙、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教堂等。

5.3.2 古典性艺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出现断臂的维纳斯、无头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 这些都是古典艺术的代表。

5.3.3 浪漫性艺术

浪漫性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唱歌、诗歌、戏剧、歌剧等。

6 音乐与美学

6.1 音乐的美学功能

音乐是美的基础, 也许谁都会唱歌, 但问什么是音乐和美, 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答得出来的。能听得出来音乐是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冼星海等的作品, 并会欣赏它, 才是真正懂得音乐与美的。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 感动得流泪, 他说听了这音乐仿佛看到了俄罗斯人民受苦受难的景象。

(1) 柏拉图说:“音乐的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 一个一点音乐不懂的人, 不配做人。”李岚清说:“不懂点音乐与艺术, 不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

(2)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古代一位美少妇叫钟子, 丈夫死后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不准备再嫁。伯乐创作此曲, 夜间用笙吹到墙内, 少妇被感动并与其一起私奔, 这就是音乐的作用。黄河大合唱以极大的热情鼓舞与振奋中华民族儿女为抗日战争英勇奋斗, 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3) 音乐作用的特殊性:《霸王御甲》、《十面埋伏》是汉楚时期的经典作品。公元202年刘邦与项羽决一死战, 刘邦30万大军包围项羽10万大军, 刘邦想出一条计谋, 吹箫和笛子, 教士兵唱凄凉的楚歌:“寒风飒飒呵, 九月霸天, 与家一别呵, 十年有余。”“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日来冬, 雨雪霏霏”。这些歌词寄托人们无尽的悲痛与哀思, 凄凉的音调在寒风中飘散, 项羽的士兵听后引发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项羽见大势已去, 于是便自杀了, 这就是音乐的特殊力量。

感受方式———听觉:音乐主要传播形式, 主要通过听觉来发挥, 因为人的所有器官中听觉是最敏感的, 也是最常用的。思维方式———音乐的思维:音乐思维主要通过视觉 (如电影、动画) , 另一方面则通过声音方式来发散人的思维, 即音乐思维。江南盲人阿炳作品《二泉映月》, 他本人7岁失去父母, 11岁失明, 15岁卖艺, 在除夕夜, 公园门口大雪纷飞, 阿炳用二胡拉出了卖唱人的酸甜苦辣, 唤起了人们对穷人的同情,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曲子听了让人有着断肠的感觉。”

(4) 学习音乐的目的: (1) 教育人; (2) 精神上的享受; (3) 心灵的净化; (4) 美化生活。

6.2 音乐处方疗法 (见表1)

6.3 三种唱歌方法

6.3.1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主要来自欧州的教堂与歌剧院, 宏亮的声音表达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美声唱法浑厚, 神圣而庄严, 音质柔而圆, 它的特点是声音在空腔中产生共鸣, 线条长, 色彩重, 难度大, 需要专门训练, 代表人物有帕瓦罗蒂、杨洪基、戴玉强、殷秀梅等。

6.3.2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来自民间, 源于劳动的号子和山歌, 声音甜美, 给人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感觉, 代表人物有彭丽媛、宋祖英、李谷一、亚东、李娜等。

6.3.3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容易在年轻人中流传, 纯粹是内心状态的体验, 想唱就唱, 不需要正规训练, 以宣泄内心情感为主, 容易使人情绪激动, 代表人物有孙悦、刘欢、刘德华等。

综上所述, 感受我们生活中的美, 感受我们人类文化内在的精神, 各行各业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 懂得美化我们的生活, 建立健康的审美观, 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审美能力及素质, 应该学习美学、懂得美学,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身、对待生活, 那么, 美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以往对美学的认识仅局限在外表之美, 从为什么学美学的问题入手, 对美学的概念、人生与美学、科学与美、艺术与美等方面进行论述。

《狼图腾》的美学意义探析 篇3

【摘 要】《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是一部描绘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实质上也是介绍蒙古民族文化精髓的小说。本文拟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狼性解读、经典引用四个方面来探析小说蕴含的美学意义,从而引发对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图腾;美学意义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熔铸11年的经历与不断思考而写成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狼的生存、生活智慧。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草原人对于蒙古草原狼的崇拜从草原人的精神风貌中得以展现。小说还展现了草原的大美之境,草原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哲学。草原生态文明之美,尽收眼底,沁入心脾。本文从美学角度探析文本的意义。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本文探析草原生态文明,理性思考民族文化,不断思考民族性改造,从而促进民族进化,为民族的繁荣富强文明做贡献。

一、环境描写的美学意义

“第二天清晨,果然无风无雪。蒙古包的炊烟像一棵细长高耸的白桦,树梢直直地窜上天空,窜上腾格里。牛羊还在慢慢地反刍,阳光已驱走了冬夜的寒气,牛羊身上的一层白霜刚刚化成了白露,很快又变成了一片轻薄的白雾” (《狼图腾》22页)草原如此静美,草原人、草原牛羊如此悠闲,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雪坡和雪湖表面的雪壳泛着白冰一样的美丽光泽,但却阴险冷酷,这又是腾格里赐给草原狼和草原人,保卫草原的最具杀伤力的暗器和冷兵器。” (《狼图腾》26页)草原雪景如此独特,草原的特殊环境也因此是维持草原生态的平衡。

“白毛风的风向丝毫不变,正北朝南,继续狂吼猛刮。巴图在黑暗中,能从马踏草场的变化中感觉地形高低、地脉走向和地质松软程度,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风向。(《狼图腾》44页)”草原环境如此壮美,草原人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锤炼。

草原环境变化多端,这孕育了适应能力如此强悍的草原民族,他们如此顽强、如此懂得感恩草原,保护草原。

二、人物形象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一)毕利格老人的睿智

“毕利格老人依然一动不动地趴在雪窝里,眯眼紧盯着草坡上的黄羊和越来越近的狼群,对陈阵低声说:再忍一会儿。哦,学打猎,先学会忍耐。”《狼图腾》7页)老人与陈阵打围时是那么耐心,机智。“老人说:‘光凭耳朵还不成,还得靠记性,要听马蹄踩的是什么地,雪底下是草是沙还是碎石头,我就知道马走到哪块地界了”,老人对草原就是那么熟悉,毕利格老人以自己的方式,用心在感悟生活。“老人让人擦了一天,又把狼夹子煮了两遍才让捞上来,宁用马鬃蘸着练好的马肠油在再擦两遍,才能用。老人还说打狼跟打仗一样,心不细不成。” (《狼图腾》77页)老人是那么睿智,他对狼性也是那么熟悉,用心总结生活经验。老人看着陈阵说:“可你要记住阿爸的话,狼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狼没了,蒙古人的灵魂也就上不了天了” (《狼图腾》77页)老人懂得狼的使命。“老人说:‘狼太多了就不是神,就成了妖魔,人杀妖魔,就没错。要是草原牛羊被妖魔杀光了,人也活不成,那草原就保不住。我们蒙古人也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没有草原,就没有蒙古人,没有蒙古人也就没有草原。”(《狼图腾》77页)老人又懂得草原人的使命。老人是那么懂得辩证的哲学,懂得草原生态的脆弱,他知道草原人与狼都是草原的卫兵。

(二)嘎斯迈的远见卓识

“蒙古人真够难的,嘎斯迈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她竟然舍得让巴雅抓狼尾、钻狼洞。现在看来,‘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这句流传全中国的老话,八成是蒙古草原传过来的。蒙古人毕竟统治中国近一个世纪。我过去还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难道用孩子做诱饵,来换一条狼吗?这样做太不合情合理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说的是让孩子冒险钻狼洞掏狼崽。” (《狼图腾》90页)草原民族教育崇尚的是一种勇气的锻炼。“ 蒙古女人要像汉族女人那样溺爱孩子,他们的民族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蒙古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勇猛强悍”(《狼图腾》90页)草原母亲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草原母亲的爱深藏于内心,草原母亲必须培养生存能力很强的孩子。在草原生态环境中,草原、羊、狼、阳光、暴风雪,如此相反相成地存在,为了生存,草原民族必须是勇武的。

(三)巴图的骁勇

“在额仑西北部一片优良暖坡草场,这几天刚刚集合起一个新马群。这是内蒙古民兵骑兵某师某团在额仑草原十几个马群中,精选的上等马。” (《狼图腾》42页)在这次送走军马群的工作任务中,巴图他们遇到白毛风,遇到越境狼群,当马群遇到狼群,当人遇到恶劣的天气和狼群,巴图说“豁出命也得顶……”巴图他们是多么地顽强与坚毅,对抗中,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他们仍旧保护了马群,也没有过多地猎杀狼群。这就是草原壮汉的壮举。草原人崇拜狼,更懂得狼群对于草原生态的意义。

草原人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草原,他们对草原上一切生灵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草原人是骁勇的、大胆的、细心的、包容的。草原人懂得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们用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构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三、狼性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突然狼群开始总攻。最西边的两条大狼在一条白脖白胸狼王的的率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黄羊群的一个突出山包,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形成了。这一组狼的突然行动,就像发出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黄羊群猛冲。(《狼图腾》18页)” 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可见一斑,这正是狼的智慧之所在。草原民族的英勇善战也得益于此。

“然而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的战神,每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既然他们都发了狠,又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就会把机会囫囵地吞下,不惜代价地力求全歼,决不让一匹马漏网。”草原狼在周旋中是如此地善战,他们是草原民族骁勇的楷模,因此,草原民族骨子里永不轻言放弃。(《狼图腾》47页)

“他用力拍了一下平台说:没错,那条母狼原本就是往这个洞的方向跑的,它在山包上看见了人影,突然临时改变路线,把咱俩骗到那个空洞去了。它还装得跟真的似的,跟狗死掐,真好像在玩命护犊子。” (《狼图腾》92页)狼是如此机智,草原狼像是很熟悉兵法。

“他隐隐感到草原狼与草原人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可能只有弄清了草原狼才能弄清神秘的蒙古草原和蒙古草原人。”(《狼图腾》10页)狼性是团结的、智慧的,草原人汲取了狼性中的智慧,草原人得以统治中原近一个世纪。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草原民族坚韧意志和性格也得益于此。

四、引文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全书35个章节,引用了35个之多的传说,来述说草原狼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各种渊源。根据传说的内容及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草原民族血性渊源

“‘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狼图腾》3页)草原民族以犬为图腾,“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 狼与人的渊源由此而生。(《狼图腾》11页)“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乌衔肉蜚其上,狼往乳之。(《狼图腾》22页)” 狼与人相生相融。“后乌护拔营而行,见苍毛苍鬃雄狼在军前行走,大军随之而行” (《狼图腾》66页)草原狼对草原人的帮助。草原民族崇尚狼,草原民族中狼的血性由此而来。

(二)草原民族精神赞美

“突厥之……兵器……盖本狼生,志不忘旧。” (《狼图腾》52页)对民族精神中狼性的溢美之词。“赤那”即狼的意思,草原人以狼为名,可见对狼精神内涵的崇拜,草原民族也如狼智慧。“我们看到所有的游牧民都一样,不论是诺迪克人、闪米特人,或是蒙古利亚人,他们的本性比起定居民族从个人角度来说更乐从和更刚毅” (《狼图腾》332页)正是基于此,草原民族适应了各种环境,征战世界。

(三)民族融合

“晋国原是戎狄游牧地区,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疆以戎索” (《狼图腾》247页)可见,中原之国,民族血脉融合。

(四)民族性情比较

“统治人的种族,建立帝国的民族为数并不多。能和罗马人相提并论的是突厥——蒙古人。” (《狼图腾》165页)草原民族骁勇智慧,征战无数,疆域扩大。“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 (《狼图腾》188页)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草原民族的优势无敌。

另外,文中还叙述了草原人与狼战斗,锻炼勇气,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引文增强了民族精神分析的故事性。在草原牧民眼中,狼是图腾,这对中国乃至于世界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许就是因为狼的一部分原因,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经过几千年而没有像另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灭亡。

五、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中华文化崇尚“君子和而不同”,在与世界各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也讲“和平外交”、“和衷共济”,中华文化如此包容,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应该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髓。陈阵放狼归草原,“那一刹,陈阵相信,他已看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仍然在接纳,在改造,在融合,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之魂方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美学现实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4

摘要:美是一门既浅显又深厚的学问,同时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都渴望美,人们通过发现美的眼睛,进而去欣赏美,最终拥有创造美的能力。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将美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康德曾经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要通过创造美,而不是破坏美,要通过美的创造来体现道德上的善而不能因破坏美导致道德上的恶。每一个人都是向往美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到美。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哪些是美的?怎样才能创造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_发现美

通常,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通过眼、耳、口、鼻、舌、身、意来展开的,但是根据调查,人们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认识,通过眼睛即视觉所占比例高达85%左右,而由耳朵即听觉所占比例多达11%,由这一简单数据可看出,人们认识生活大多是通过感觉器官。同样,人们认为一个人漂不漂亮,则是通过“色、形、声”,色和形对应的是眼,声对应的是耳,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人的认识往往是不深刻的,因此人们要进行交往,彼此相互认识,来达到对身、意的考量。最简单的美可以说是漂亮的人,美丽的画,自然的美景等等,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往的应该是正义和善良之美,也可以说是道德之美,这种道德之美不分肤色、不分民族、不分语言、不分阶层,这种美是一种更好层次,能够长久存在,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在这个全面的审美化时代,社会现实本身已经成了艺术作品,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激发。人们发现美,是为了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充满情趣。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论是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科学美等,都是欣赏者对对象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的审美把握,体会其中的乐趣,在这一过程,欣赏着身心愉快,赏心悦目。

二、提高审美情趣_欣赏美

人们发现美则是为了欣赏美。美有两种基本的形态: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等。美的内容多样,有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美,文学艺术之美,当然也包括更高深、悲壮的悲剧之美,美不仅要表面美,更要心灵美。人们进入博物馆或者美术馆游览时,总会被那些艺术品的魅力所折服,驻足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那么神秘,敦煌的壁画也是那么虚幻缥缈,兵马俑的宏伟庄严令人惊讶,人们羡慕古人天人一体、物我合一之美,对酒当歌、把酒临风之美,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更有许多人向往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庄子曾说,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种自然之美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间美景,让人赞叹。柏拉图认为:美不是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他所表达的是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样一个人或者一幅画,不同的人对此的见解是不同的。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如参观画展、走进大自然、欣赏美术作品等。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人们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一些不满或者消极的情绪都会消失,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安详。一个国家也需要懂得审美的民众。审美意识强的民众必定不爱好争吵和暴力,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衡、达成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不仅会在自身爱好的事物中获得审美的满足,甚而还能有所创造、创新和发明。发现美之后,随着审美情趣的.提高,应该追求更高的生活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形成正确的人生理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符合大多人的利益。我们应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三、发扬创新精神_创造美

人们发现美和欣赏美,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美,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活需要美,人们通过打扮让自己变得更美,正是这种打扮也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美。然而,打扮不当,则会有适得相反的效果,“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就是最好的印证。其实,穿着中所谓追求美,只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简单大方,彰显气质就好。现代人需要将外在美与心灵美统一起来,外在的美是暂时的、易变的、浅显的。而内在美则是长时间、强烈的、深刻的,将二者辩证的统一结合起来,方能更加完美。个人之美与社会之美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同样可以理解成社会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马克思曾提到,社会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民群众才是美和艺术的创造者,因此要积极发挥人民大众的作用,从而也服务于人民大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理论魅力应该得到大力的彰显。每一个人都追求美,向往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到处闪烁着美的光彩,我们只有学会发现和欣赏各种美,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灵充盈起来,完善起来,美好起来。我们与其怨天尤人,到不如扪心自问:我们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美好的事物?

【参考文献】

[1]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

[2]朱鹏飞.梁启超“情感说”的人生论美学意义[J].武陵学刊,2015.

[3]任敬伟.发掘美、欣赏美、创造美[J].贵州教育,2001.

[4]孙群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J].学海,1996.

[5]张玉能.实践创造的自由与美和审美[J].汕头大学学报,2003.

美学意义 篇5

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那是因为他和叔本华基于相似的人生感悟,所以从一开始接触叔本华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王国维已经流露出对生存现实的本能的厌倦和失望。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就是人们对所拥有的始终觉得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的状态,“苦痛是也”。即使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但很快就会充斥新的欲望,生活就是欲望无休止的重复,所以他觉得“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欲望驱使人们为了实现这种功利性的目的而进行所谓的“努力”,穷其一生而被桎梏在欲望的`世界之中,而一生却得不到片刻的休憩与安宁。

王国维对于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寻找不到出路,这是他最大的灵魂之苦。那么,人处在“此桎梏之世界中”,有没有解脱之道呢?王国维说,这就是美、艺术。“故美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他认为,人世间的万物,都和人存在着利害关系,而只有艺术才能摆脱这种关系。艺术可以使人解脱,即它是无功力的。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大部分来源于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处境的感触,都是源于生活的,但是现实生活的悲苦和黑暗又不断促使他去寻求真理和光明。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理想和现实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试图通过学术研究,探索宇宙人生真理。在他看来,真理便是永恒,它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对于真理的追求,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将其与对人生的某种洞见和人性的自由发展相互联系。创造者可以摆脱个体的私利而保持个性自由,从而真正实现对于人生的超越,不再局限于当下的自我,而进入广阔的人生境地。王国维认为,美属于更高的精神领域。对美的欣赏与接受也是人内在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是纯粹的,不带有任何欲望、物质利益和实用目的。同时,美不同于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因为它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它只是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世界。王国维强调的艺术独立和形而上意义的本意所在,就是主张审美和艺术的价值要使人的情感感到完满和自由,从而拯救自己的人生。

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所必须提到的一个词是“境界”。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谓的境界是指真情、真景高度交融的一种审美状态,这种“真”的状态渗透着审美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追问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在作品中,如果要称其为“有境界”的作品,那么作者则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书写,只有这样的真情、真景才能真正的打动人、感染人。那么所谓“真”的体悟就是指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要注重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艺术就是作家强烈感情自然流露的结晶。这种对于“真”的体悟,必须要通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方式才能获得。

王国维在美学上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提出的“古雅”概念。它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具有人文意蕴和生命意志的艺术类,其中成为了中国艺术可玩味和欣赏的审美中介的是实践性和具有人文气质的“真本”,这与王国维对中国艺术的终极关怀相呼应,即关注人文修养与人品修为。“古雅”论达到了对美最深刻、最终极的内涵和意义的了悟与洞悉是因为它可以把艺术与人文精神内在地联系起来。

王国维是本着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反思,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在终极意义上对诗意人生的执着追求,以自己的心血浇灌出了他那些弥漫着生命之思的美学文字。在这位美学思想家的深处涌动的是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关切。先是对现实人生的荒谬和悲哀之后,借助审美之弦,才能奏出生命超拔的乐章。这种审美精神的张扬,表征的正是一份对生命意义深沉的价值关切。王国维内向、忧郁的性格并不完全来自其对个人生命意义的悲观、压抑。王国维不是一个整天只钻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他具有很强烈的人文关怀。审美人格是指美学意义上的人格,是指人的一种精神需要。陈景望先生曾经指出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审美人格。他说,自由才是审美人格最大的特点,而具体则表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人活着,并不是简单为了一个或某个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本身,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纯功利的,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超功利的。

作为一个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心理人格,而审美的作用便是陶冶人的情操,它以高尚的审美精神,让人们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忘掉利害关系,从而得到最纯粹的快乐,这也是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目的。

美学意义 篇6

研究禅宗美学,学术界关注的往往是它的作为“文献”所呈现的种种问题,而并非它的作为“文本”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事实上,就中国美学的研究而言,考察禅宗美学“说了什么”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内容”(庄子所谓“圣王之迹”)固然重要,但是考察禅宗美学“怎么说”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方式”(庄子所谓“圣王之所以迹”)或许更为重要。因为,在人类美学思想的长河中,前者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然而后者却永远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后人的不断光顾而展现出无限的对话天地、无限的思想空间。本文所说的“禅宗的美学智慧”,正是指的后者。那么,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是什么?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的贡献与不足又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的问世,则标志着它的最终走向成熟。之所以如此,无疑与禅宗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密切相关。这个新的美学智慧,可以具体地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庄子的天地―郭象的自然―禅宗的境界;其二,是从庄子的以道观之(望)―郭象的以物观物(看)―禅宗的万法自现(见)。

从庄子的天地―郭象的自然―禅宗的境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外在世界的转换。在庄子,美学的外在世界只可以称之为:天地自然。显然,这仍旧是一种人为选择之后的外在世界,一种亟待消解的对象。对此,郭象就批评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而郭象所转而提出的个别之物则完全是“块然而自生”,既“非我生”又“无所出”,其背后不存在什么外在的力量,而且,这个别之物又“独化而相因”,“对生”、“互一”、“自因”、“自本”、“自得”、“自在”、“自化”、“自是”。所以,有学者甚至称郭象为“彻底的自然主义”,换言之,也可以把郭象称之为“彻底的现象主义”。“游于变化之涂,放于日新之流”(郭象语),现象即本质,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大概就是郭象美学的核心。由此,庄子的天地就合乎逻辑地转向了自然(现象)。相对于庄子的天地,郭象的自然可以相应地称之为新天地,它使得中国美学的内涵更为精致、细腻、丰富、空灵。到了禅宗美学,郭象的自然又被心灵化、虚拟化的境界所取代。与郭象的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相比较,禅宗的万物根本没有自性。对于禅宗而言,世界只是幻象,只是对自身佛性的亲证,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色即是空的相对主义。结果,从庄子开始的心物关系转而成为禅宗的心色关系。区别于庄子的以自身亲近于自然,禅宗转而以自然来亲证自身。对于庄子来说,自由即游;对于禅宗来说,自由即觉。于是,外在对象被“空”了出来,并且打破了其中的时空的具体规定性,转而以心为基础任意组合,类似于语言的所指与能指的任意性。这,就是所谓“于相而离相”。由此,中国美学从求实转向了空灵,这在中国美学传统中显然是没有先例的。美与艺术从此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中国美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范畴――境界正是因此而诞生。这个心造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例如,从庄子美学的平淡到禅宗美学的空灵),并且也把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推向成熟(当然,禅宗的境界是狭义的,中国美学的境界则是广义的,应注意区分)。

从庄子的以道观之(望)―郭象的以物观物(看)―禅宗的万法自现(见),则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内在世界的转换。最初,在庄子只是“以道观之”(望),所谓“道眼”观“道相”,因此,他才尤其强调“用心若镜”。尽管在庄子看来“道无所不在”,然而之所以如此的关键却是要有“至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意味着:庄子只希望看到一个为我所希望看到的世界。这样的眼睛只能是“道眼”,所谓“以道观之”。“以我知之濠上”,所以才看到“鱼之乐”,这是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被我选择过的世界。有待真人“和以自然之分,任其无极之化,寻斯以往,则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致自穷”(《庄子・齐物论》),而且是“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大宗师》)。到了郭象,中国美学的内在世界开始发生微妙的转换,在郭象看来,庄子固然提出了“泰初有无无”(还有“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立乎不测”等等),但是

美学意义 篇7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和美学 (艺术哲学) 的交叉学科, 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与法则一样, 音乐美学是作为一门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而存在的, 她是系统的、理论化的音乐观, 她从根本上、规律上给予音乐实践以指导, 让我们不至于在盲目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迷失正确的方向。音乐美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观, 它指导我们的音乐实践, 梳理我们平时积累起来的杂乱无章的各种音乐认识。声音是音乐的感性材料, 它经作曲家精心思考创造出来, 具有创造性;音乐和语言都需要用声音来表达, 但音乐的声音从不具有确定的含义, 它是非语义性的。可是音乐与语言拥有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 音乐的表情性 (表情音调) 可以使音乐达到一种与语言表达相似的表情效果;音乐只有通过模仿、暗示、象征的表现手段促使人们产生对音乐的声音的想象和联想活动, 才能使人们将音乐的声音与它所要表达的含义联系起来, 具备以上特性的音乐的声音被作曲家以音乐的形式加以组织和安排, 成为动听的音乐。

二、音乐情感和美感的表现

音乐的形式是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的组织和安排。音高、音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 传统与现代的各种作曲技法是它的组织手段, 而形式美的法则作为音乐形式的内在依据又包括对立与统一、和谐对称等一系列哲学规律, 作曲家将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放入音乐形式这个载体之中, 通过对音乐形式中虚幻的时间、空间、运动过程的感受并加以联想想象, 音乐的内容便会出现在作为听众的我们的心中。音乐内容给予我们进一步的情感体验。至此, 音乐就达成了她的最终目的——表达思想感情!

音乐不需要语言之所以打动我们, 第一, 音乐使人感动是出于文化的认同。其二, 音乐使人感动是出于审美的认同。以中国“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和其语言特点为例, 中国“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显示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博大精深的美学意义和与世界艺术歌曲相媲美的艺术力量。

1.“艺术歌曲”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通常我们把一些由优秀抒情诗歌所创作的歌曲, 词曲在创作上重视技巧性。

并且伴奏非常具备艺术性。也把一些小型典雅的歌剧选曲也称之为艺术歌曲, “五四”期间, 我国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词曲作家, 他们所创作的歌曲, 在数量和质量上, 都可以与西方艺术歌曲相比较, 同时也奠定了这批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在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重要的地位。

这些艺术歌曲的所特有的闪光点, 就是主题具备的时代性。因此它们思想内涵上的美学品格与美学价值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它们紧扣时代脉搏, 讴歌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和倡导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内涵, 抒发的是爱国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还有呼唤社会变革进步, 呼唤民主觉醒……激励了当时的中国万千民众。其重要的代表作, 是易韦斋萧友梅创作的《问》。歌词含蓄深刻, 主题鲜明, 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并抒发了人生的思考:“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年华如水?”“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对虚度光阴的拷问, 更是对当时中祖国山河破碎的愤慨与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刘半农作词, 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曾轰动传唱一时, 歌颂中国青年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以及追求纯真爱情的执着信念。这些歌曲都表明了“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内容的深刻与博大的精神内涵, 主题的时代性中蕴含着风格的民族性。两者的结合奠定了“五四”艺术歌曲所独有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

2. 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艺术歌曲, 都以独有的民族性艺术风格为其神髓, 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俄罗斯的艺术歌曲深沉典雅, 规范厚重;意大利的艺术歌曲热情奔放, 夸张外露;法国的艺术歌曲浪漫清新, 多愁善感;德国的艺术歌曲含蓄严谨, 细腻优美;意大利的艺术歌曲热情奔放;日本的艺术歌曲浪漫精致……这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及美学原则密切相关。不同国家和民族, 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而造成音乐艺术风格的不同。但声乐艺术美是以音乐化的语言为造型手段, 它的整个创造过程与各个组成部分, 都始终在音乐语言美和表现美化这一原则来进行的。

三、音乐语言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1. 音乐语言具有诗意美。

中国古代作品中, 《阳关三叠》是根据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所谱写的古琴曲。“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如名传古今的《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短诗:“风吹柳花遍地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劝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这种惜别之情读来, 不再是伤感, 而是对美好人生的喟叹和追求。诗人正值青春华茂, 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 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 饱满酣畅, 悠扬跌宕, 唱叹而不哀伤, 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在近代作品中, 语言更加朴实, 但它的所注重的精神内涵仍然打动我们听众的内心。创作于1937年的《长城谣》 (潘子农词, 刘雪庵曲) , 风格苍凉悲壮、质朴自然, 感情深切却不缠绵。“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虏掠苦难当。苦难当啊奔他乡, 骨肉流散父母丧。”又如《我爱你, 塞北的雪》 (刘锡津词:王德曲) , 歌词运用叠句、排比句等创作手法, 对祖国北疆景色的刻画和歌颂。词句清新秀丽, 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词委婉、深沉而又内在, 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 表达中华儿女的一片炽热的爱国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词曲结合的形式中虽然语言与音乐风格千变万化, 却始终围绕在“诗意”的文学性这一宗旨不变。因此, 文学语言的“诗意”是构成音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音乐的旋律美。

旋律音乐的灵魂, 诗词通过旋律表现它的音乐化, 音乐作品的内涵不仅仅取决于音乐旋律更对是歌词表情达意, 只有这样, 声情文情才能趋于一致。勃朗姆斯、舒伯特等艺术歌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 交融和互补。近现代作曲家德彪西和韦伯, 他们不仅仅是伟大的音乐家, 更加是伟大的诗人。中国几千年前的《诗经》和《楚辞》中, 已经有了现代歌曲创造的雏形。古代诗人姜夔创作的《杏花天影》属古音阶调式, 音调质朴, 唱腔典雅, 文字优美, 结构严谨, 歌曲的旋律走向配合歌词语调, 而歌词内容和旋律感情的抒发趋于一致。《赞歌》是典型的蒙族长调民歌。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开头部分的蒙古长调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表现了悠扬, 豪放的民族风情。到歌曲中间部分既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辽阔的景象和草原牧民幸福美满生活, 还表现了蒙古族同胞对祖国对党对周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现代的声乐作品中还借鉴了这些创作手法, 继承了创作音乐作品的相关理念。因此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得以在以往创造的基础上面继承和发扬, 提升了新高度。“诗意”与“旋律美”的完满结合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必要前提。

SOM神经网络在回热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李杰 (江苏省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214000)

摘要:回热系统是火电厂热力系统的核心。为了保证火电厂回热系统的正常运行, 需要对回热系统故障进行诊断。对故障的诊断即是故障模式识别。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SOM) 可以用来实现故障识别。首先介绍了SOM神经网络的算法, 然后对回热系统故障模式进行分析, 建立回热系统故障样本知识库, 利用样本训练网络, 从而建立起故障识别诊断系统。

关键词:回热系统;故障;诊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样本

1.前言

在火力发电厂中, 回热系统是火电机组的主要辅助系统之一。由于回热系统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运行状态, 加之运行中还受到机组负荷突变、给水泵故障、旁路切换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造成了回热系统的频繁故障。目前, 回热系统故障已成为影响机组稳发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仅次于锅炉爆管。因此深入开展回热加热器故障机理故障和故障诊断系统开发对火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 及早发现回热系统的故障并进行诊断处理, 把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是火电厂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回热系统故障的诊断即是对故障模式的判断, 它实际上是个模式识别的问题,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SOM) 能够很好的完成这种识别任务。自组织特征映射人工神经网络采用的是无教师学习的自学习方式, 无需在训练或学习过程中预先指明这个训练输入矢量的所属类别。当输入某一类别的矢量时, 神经网络中的

“诗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目标, 语言要为曲调的旋律变化而发生作用;旋律的走向也必须要符合语言的情感变化。因此说, 音乐的旋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只有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内容, 给歌词以意境上的把握和表现, 只有能和歌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旋律最能打动大家, 获取我们听众内心的共鸣, 这样才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旋律美。

第三、音乐演唱的声音美。魅力动听的声音源自于正确的发声、纯净美好的音色、有力量的共鸣、统一和谐的音区及完美的艺术表现。歌词的意境美还是旋律的音乐美都能够在演唱过程中从声音上得到体现。只有演唱者声情并茂, 以情带色, 以声传情, 才能真正向观众传达出听觉上的美感。

总的来说, 音乐是最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 最擅长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速度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音乐的音色变化等, 都与人的情绪和情感的有很多相近之处, 非常接近人的内在心理变化, 在音乐审美的活动中, 人的情商得到了锻炼。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性情, 塑造我们的人格, 培养我们的气质。喜欢现代音乐的人, 自然被现代音乐那种强烈的节奏和狂放的音响所熏陶和感染, 性格会充满着热情, 自由奔放;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们受古典音乐的影响, 性格内敛, 理性严谨;喜欢民间音乐的人们表现出来的是淳朴、率真的性格……音乐语言的多义性会把我们带入每个人不同的精神需求世界里, 根据我们积累的审美经验, 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不同的倾向, 我们会透过音乐艺术一个神经元将会在其输出端产生最大值, 而其它的神经元具有最小输出值。所以, 该网络能够根据给出的最大值的神经元的位置来判断输入矢量所属的故障。

2.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算法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 (SOM) 络是一个由全连接的神经元阵列组成的无教师自组织、自学习网络。处于空间中不同区域的神经元有不同的分工, 当一个神经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 将会分为不同的反应区域, 各区域对输入模式具有不同的响应特性。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学习算法过程为:

(1) 初始化。对N个输入神经元到输出神经元的连接权值赋予较小的权值。选取输出神经元j个邻接神经元的集合Sj。其中, Sj (0) 表示时刻t=0的神经元j的邻接神经元的集合, Sj (t) 表示时刻tr邻接神经元的集合。区域Sj (t) 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缩小。

(2) 提供新的输入模式X.

(3) 计算欧氏距离dj, 即输入样本与每个输出神经元j之间的距离:

并计算出一个具有最小距离的神经元j*, 即确定出某个单元k, 使得对于任意的j, 都有dk=mjin (dj) 。

(4) 给出一个周围的邻域Sk (t) 。

(5) 按照下式修正输出神经元j*及其邻接神经元的权值:

其中, 为一个增益项, 并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到零, 一般取

(6) 计算输出ok:

去看待世界, 看待人, 从而认识许多东西, 包括对真理的认识有时也是透过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去证实的。

参考文献

[1]李玉洲.音乐形式美的又一形态——不对称之美[J].音乐天地, 1994, (11)

[2]高为杰.音乐美学的多元化[J].中国音乐学, 1987, (02)

[3]王瑞年.论音乐形式美的技法内涵[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4]玛丽恩·鲍尔, 叶琼芳.关于音乐美学[J].北方音乐, 1983, (01)

[5]何乾三.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 (03)

[6]蒋一民.当代德国音乐美学掠影 (上) [J].中国音乐学, 1987, (04)

[7]叶继红.《音乐美学导论》[J].文艺研究, 1989, (03)

[8]修金堂.音乐美学语丝[J].北方音乐, 1981, (03)

[9]王宁一.朦胧的反思——产生在第二届音乐美学会议之后的“意识流”[J].人民音乐, 1986, (04)

南京六朝园林美学及其价值意义 篇8

关键词:六朝园林;园林美学;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进步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高,才符合社会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构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城市同样有城市的精神命脉,即城市因不同的地理、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城市的文脉。“文脉”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精神意义上的体现。

南京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明初都城,民国总统府所在地,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六朝文化是南京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南京的六朝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主要遗迹有栖霞寺、玄武湖、鸡鸣寺、北极阁等。目前,关于论述南京六朝园林的文章,大多是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价值研究,较少涉及到园林美学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美学与当时思想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士人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造就了当时的园林美学发展承前启后的特征。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尚存的园林遗址,南京的六朝园林大致可以按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园林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和美学内涵。

一、贵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兴盛,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建,而士人阶层对园林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贵族经营私家园林营造的标准。南北朝特殊的政治格局,最终导致了社会上两个极端的出现,一个是“士”阶层的玩世不恭,一个是统治阶级的贪婪奢侈。知识分子在肉体上追求放荡不羁,精神上则追求麻痹解脱。他们将精神寄托于远离世事尘嚣的自然山川,大自然所渗透的悠远的哲学意味和生命精神,正应了传统美学思想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自然的眷顾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士大夫还是贵族王侯都热衷于营造第二自然——园林,在园林中体味城市山林的隐逸趣味,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造园开始兴盛起来。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在文献上有大量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谢安)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1]可见带有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私家园林此时应运而生,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

皇亲贵胄经营的私家园林在造园形式上迥异于阶层所好的园林,但是在审美精神上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大官僚张伦的宅园:“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迤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2]

贵戚所经营的私家园林,在营造手段上不惜花重金,“斋宇光丽,服玩精奇”,使自然景象如真似幻,这是贵族对自然占有欲的放纵的表现,也更是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生活以及争奇斗富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华丽的形式背后,如同士人一样,因命运不测、政局跌宕将空虚的情感寄托于山山水水。

南方的贵戚经营的私家园林文献中也有大量相似记载:

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法亮、文度并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延昌殿,武帝中斋也。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卷七十七》)。[3]

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卷七十一列传》)。[4]

南齐的文惠太子开拓的私园玄圃是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玄圃在造园形式上虽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所好之园林有很大区别,但是在审美趣味上与士人阶层却有着一致性,都将自然作为审美主体。

玄圃在建成之时,为了遮蔽园内的奇珍异宝,建起了高高的屏障,足以让人推想到当年园内的绚丽景象。玄圃现为南京玄武湖景区内的一部分,它已经不再专为个人服务,而是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南京的皇家园林,在规模上都不太大,但是设计规划得比较精致,内容也十分豪华。比较著名的是“华林园”和“乐游园”。华林园是大内御苑,包括鸡笼山的大部分,始建于东吴,东晋时已经初具规模。《世说新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谓左右:“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密,便有濠濮间想也。”到刘宋时又大加扩建,殿堂林立,花木繁茂。乐游园在华林园的东面,北临玄武湖,又叫北苑,始建于刘宋年间,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远眺钟山之景。此时的皇家园林尚未摆脱前朝园林的神秘色彩,依然具有求神拜仙的象征意味,但是同时也受到了世俗审美观念的影响,比如刘宋时期华林园中建有模仿市井的店铺街道。

二、寺观园林

南京的寺观园林展现的是汉化后的佛家美学思想,既突出了宗教情感,又兼顾了世俗审美需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深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同道教一起得到了极大发展。佛道两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既相互排斥又互相吸收借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从认识论上讲它们又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不同的教义而吸引着不同的信众。佛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最终产生了玄学,寺观园林在某种程度上即体现了玄学的美学精神。

我们可以从寺观园林的造园形式和园林选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寺观园林与贵族经营的私家园林有密切的关系。寺本来是政治机构,最初被用来存放佛经,后变成佛教建筑专用名词。寺观建筑在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印度的,且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建筑形象。关于寺观的来源,文献上多有关于“舍宅为寺”的记载,也有僧道另行选址建造的。据史料记载,鸡鸣寺前身即为官府宅第,后捐为寺庙。私家园林变成了佛教寺观之后依然保存了原有的园林形式,同时寺观园林也接受了私家园林所带来的幽美闲逸、超然物外的美学精神。

寺观园林的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这其中必然受到当时的美学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城市内部的寺观园林,还是郊外,闹中取静、风景幽美之地是寺观建址的首选。僧道们对寺观的选址不仅考虑到宗教活动的需要,其实他们更多地像知识阶层的隐人雅士一样,热爱自然山水,僧人出世如同“高士”隐遁山林一样,在审美意识上带有几分相似。《世说新语》记载:“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1]

寺观园林对选址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契合,寺观园林在成为自然山水点缀的同时,也成为了散发着时代美学精神的世俗审美对象。

三、南京六朝园林美学的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各种文学艺术竞相发展,美学思想方面也出现新的思潮新的概念。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时期得到重要的转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园林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史上有重要的一笔,值得我们去研究。南京六朝园林美学意义主要有:

(一)南北朝时期南京的园林发展已经出现了私家园林,这不能不说是受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在造园方法和造园立意上都有了新的探索,给中国园林美学史添上了极具意义的一章。皇家园林不同于私家园林,表现出规模较大、造园手段依然保守的特征。适宜自然的隐逸美学思想在这个时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自然山川成为园林模仿的新题材,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了新气息。这种气息在后世更渗透到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南京的寺观园林,以私人府邸为基本样式,发展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建筑,使玄学的美学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佛道结合形成新的美学精神,也即玄学的出现开了一代新风,影响了不仅一代的社会思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江南春》唱尽了六朝古都烟雨迷蒙的撩人春色,把我们带入到南朝幽邃的城市意境中去,一缕缕一丝丝,情意绵长,回味无穷。这种对传统园林描写传达出的审美精神,正是疗治当前社会浮躁紧张情绪的一剂良药。“南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发扬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六朝文化”[6],六朝园林美学精神,是六朝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发挥有着积极的意义。南京城市景观设计师、决策人应从根本上理解六朝园林文化,并将六朝园林美学价值合理运用于城市建设作品中,将现有的六朝园林遗迹按科学的脉络联结起来,加强美学精神的表达。这对提高南京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在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前十名,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南京不仅是靠GDP赢得世人赞赏的城市,更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注释:

[1]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75.

[5][南朝宋]刘义庆著.沈海波译.世说新语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28-1929.

[4]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 两晋南北朝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31.

[6]江可申,许丽君.论六朝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下一篇:八一班班干部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