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2024-09-30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通用9篇)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1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今后的发展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从目前销售的特点来看,蔬菜季节性差价在缩小,品种、质量差价在加大。因此,设施蔬菜生产将由高产效益和季节差异效益型栽培向高产优质效益型栽培转变;种植的蔬菜品种将由大路菜转向反季节品种、稀有品种、野生蔬菜和从国外引进特种蔬菜品种,在品种和茬口安排上实行多样化。(2)设施蔬菜生产将由以蔬菜为中心,向蔬菜、瓜果、花卉综合经营发展,并拓宽到农林牧渔等领域。(3)以北京、上海、云南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郊区从以色列、荷兰等国家进口的连栋温室及国内自已设计的大型温室有280 hm2,鉴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及能源价格等限制,今后大型温室不会成为设施园艺主流,日光节能温室面积会进一步扩大。

2.1 薄膜温室、塑料大棚发展迅速 1981~1982,中小棚占69%,薄膜温室、塑料大棚占31%;到了1998~1999,薄膜温室、塑料大棚的比重达到69%,而中小棚的比重则由69%下降到31%。中小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出率低,作业不便,劳作强度大。预测大型园艺设施比重不断扩大的趋势还将继续。

2.2 节能日光温室面积迅猛增加 1984~1997年节能日光温室由0.37万hm2扩大到

7.82万hm2,增长20余倍;而同期传统加温温室则一直徘徊在0.72万hm2以下。传统加温温室长期徘徊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大,运营费用高,产量效益低下。由于普通日光温室和节能日光温室的可持续发展性强,今后仍将保持发展的势头,而传统的加温温室将逐步被淘汰。

2.3 南方夏季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发展迅速 1987年在江苏常州开始批量生产国产遮阳网,1988年开始应用于南方夏季的抗高温育苗与栽培。至1998年,南方地区的遮阳网覆盖栽培就迅速发展到1.1亿余m2,覆盖面积达6万hm2的规模。目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并且有逐步推广到北方的趋势。1995年江苏镇江市把防虫网覆盖用于夏季小白菜生产,至1998年全国在夏季采用防虫网覆盖的面积达到1万hm2,发展势头强劲。

2.4 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不断增长 1979~1994年,我国从荷兰、美国等引进现代化温室面积约30余hm2,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约为50 hm2。而1995~1999年间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就达200 hm2,据了解还有大量的引进计划待执行,全国现代化大型温室面

积约为400 hm2。5年间现代化大型温室面积增长8倍。

2.5 国家对设施园艺研究的投入增大 从1981~1995年,设施园艺研究都是列入农业部的重点课题。跨“六五”向“八五”的3个五年计划,国家对设施园艺研究项目的投入不足500万元。而“九五”期间设施园艺的研究升格为科技部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仅科技部就投入研究费用2500万元,大大促进了我国设施园艺技术的进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有关设施园艺的研究课题还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的储备课题和S863计划优先资助项目,无疑国家在“十五”期间对设施园艺的研究投入还将继续增加。

2.6 农业科技园发展势头强劲 以设施园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近年来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各地在实施“八五”、“九五”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作为重要内容,发展势头强劲,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据农业部初步统计,到1997年为止,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总数已达405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2个,地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362个。1998年山东、河北等省要求各个市、县、乡(镇)都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999年湖北、江苏等省要求各个市、县都要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增速很快, 从1999年起设施园艺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 占据首位。据统计表明, 2014年, 全国设施蔬菜面积逾355万hm2 (表1) ;人均设施园艺面积仅次于以色列, 居世界第二位。经过长期发展, 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 上述的三个地区分别占60%、20%、10%。山东、辽宁、江苏、河北的设施面积较大。

2 未来前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 未来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的趋势:

2.1 温室结构与管理

由于大型温室与小型温室、日光温室相比具有投资少、适于机械化管理、便于环境控制等优点, 因此, 设施园艺温室类型逐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同时对设施环境调控将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实现全自动管理。

2.2 设施结构优化

由于设施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生产, 这将会成为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覆盖材料上, 今后覆盖材料致力于节能环保、保温性、透光等功能。

2.3 设施园艺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我国加入WTO后, 大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也日益收到重视, 在设施农产品生产中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生产中少用化肥、农药, 多用农家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目前有些技术已经成熟, 正在逐步地应用, 如茄果类蔬菜嫁接换根、熊蜂授粉技术、增施有机肥等。

2.4 推广技术体系有待提高

近年来, 国家和个人在设施农业投资领域投入的资金巨大, 科研单位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有所突破, 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新技术服务体系落后, 农技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低, 使得科研工作者创新的技术束之高阁, 未能进入生产中。今后基层推广体系的创新, 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 将会推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设施生产的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尤为重要, 在我国农村中仍然以分散的经营为主, 但这种模式难以与我国市场经济衔接, 因此,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农业合作社, 将种植户组织起来, 共同走向市场, 把市场竞争力提高, 促进农业增收, 农民致富。

2.5 建立产业园, 树立品牌

由于我国建国时间短及体制机制和农村多方面的制约, 设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仍要走很长的路, 各地新兴的农业示范园为高新技术和农业种植户的对接奠定了基础。设施园艺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因此, 应通过优良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和示范, 完善农业示范园生产基地的功能, 形成有规模和特色的农业示范园, 对周边的乡村起到辐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走向市场也在加快, 应树立自己的品牌,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 树立品牌后, 实现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 农产品采收后进行分级、加工、包装, 以优质的品牌和服务, 赢得市场的信赖。

2.6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据调查, 我国设施种植户文化程度较低, 半文盲与文盲占三分之一, 农民的思想落后, 虽然有一定的科技意识, 但学习实用技术困难大, 加上不了解市场信息, 传统观念很难改变, 接受先进的技术能力差。另外, 科技推广人员少,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3%, 县级以上专业科技人员更少, 乡镇一级几乎没有, 直接影响新技术的推广, 不能适应设施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必须建立科技队伍,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种植户文化和科技素质, 从而开创设施蔬菜瓜果产业化发展新局面。

3 展望

在本世纪, 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有:提高园艺产品产能、技术水平、产品保鲜、物流配送、长期规划、建立激励政策、科技创新、健全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等。预计到2020年, 全国设施园艺面积由360万hm2增加到436.67万hm2;基本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拥有知名品牌;农产品采后全部进行商品化处理;主要蔬菜瓜果产品的淡旺季价差控制在2.5倍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000元以上;温室太阳能利用率提高至20%以上, 土地利用率提高至25%以上, 基本实现自动灌溉, 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很快, 取得了许多的成就。本文就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一综述, 期望能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高寒地区;设施园艺;问题;对策

设施园艺(Horticulture)又称之为设施栽培,指的是在露地不是越园艺作物生长的季节或地区,利用保温、增湿等设施,创造出适宜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提高园艺作物的产量、质量的一种环控农业。通过发展设施园艺,利用建造玻璃温室等人工调节阳光、温度和水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历史较为长久,人均蔬菜占有量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独具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快速发展,使我国高寒地区冬季蔬菜供应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受到社會各界的关注。但就在我国高寒地区园艺取得诸多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1 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有的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与设施园艺的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抗自然灾害方面表现相对较差。从当前的园艺设施架构来看,我国高寒地区的钢拱架大棚和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在设施园艺中所占的面积仅有1/10,而大部分的设施园艺架构结构都较为简单,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但是在调节光照、水分、温度等方面表现较差。此外,设施栽培机械化水平较低,相关的自动化控制设备不配套,机械操作设备较少。

1.2 设施园艺发展具有盲目性

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世界诸多国家(如美国、荷兰、日本等)都引进了现代化温室,耗资巨大。从现代温室引进和使用来看,现代温室的盲目引进,会使设施园艺投资增加,加重经济负担,而且运行费用较大,效益也不是特别好。在高寒地区盲目引进现代设施园艺,在冬季生产园艺产品,不仅耗能较高,而且还往往入不敷出。此外,设施园艺对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在高寒地区由于对设施园艺技术掌握不到位,对市场了解也不足,往往会出现盲目扩大生产的现象,导致园艺产品质量不达标,产量较少,经济效益低下,不少农民债台高筑。

1.3 设施园艺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我国高寒地区的设施园艺生产经营方式多以个体农户为主,上位建立起独立的产业体系。在设施园艺基础设施生产制造中,很多制造企业属于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以及管理水平都相对低下。在高寒地区的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更是低下,设施园艺生产经营距离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要求甚远。此外,由于菜农的文化素质较低,生产规模小,距离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以及品牌化销售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4 设施园艺作物管理水平低下

受到菜农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我国高寒地区设施园艺生产科技水平较低,耕作方式落后,专业设施园艺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相关的设施园艺技术很难深入农村腹地,这成为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的设施园艺栽培专家系统能使很多“专家群体”长期“扎根”农村,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对农民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进行指导,帮助设施园艺管理。因此,加大对各类专家系统的研发对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措施

2.1 提高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设施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的园艺设施结构增加采光效果、提高温室保温虚设能力、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如采日光节能温室。其次,加强对新型覆盖材料的开发应用,引进以聚乙烯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主要材料的覆盖材料或玻璃前卫强化聚酯板,并结合高寒地区的气候特征开发出新型的覆盖材料。再次,为了改变高寒地区机械化水平低下的状况、减轻农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改善设施园艺的作业环境和提高作业效率,我们应加快设施园艺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实现耕种、施肥、收获运输等自动化作业,减轻农户劳动强度,实现农民增收。

2.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加强对太阳蓄热系统的应用,通过利用太阳能供给温室夜间采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温室运行的能耗。其次,加强对地热的利用。在设施园艺中可供使用的地热主要有低下热水、温泉等,由于地热具有稳定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加之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小,所以在设施园艺中要加强地热资源的利用,使其为设施园艺提供采暖能源。再次,加强对废热的利用以及其他能源的利用。由于工业化废热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将这些废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废热通过热水的形式来为温室土壤和空气提供热源,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节约了成本。

2.3 加强规模化生产和专家系统的开发

为了使设施园艺效益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应建立起外向型基地,充分利用高寒地区自然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效应。同时,要加大设施园艺科技含量的提高,充分利用农业、食品加工、计算机等多领域知识,使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再次,加强对各类设施园艺专家系统的开发,研发出蔬菜栽培专家系统、蔬菜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设施果树栽培专家系统等多种设施园艺专家系统,通过这些专家系统指导农户的实际生产,从而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和素质,提高设施园艺管理水平,推动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

3 结语

设施园艺作为园艺产品的一种环控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们应结合目前我国高寒地区设施园艺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规模化生产和专家系统的开发,改善设施园艺技术,推进设施园艺发展,实现设施园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长吉,周新群,桂金光.几种日光温室复合保温被保温性能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15):112-113.

[2]张真和,李建伟.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14-118.

[3]张福墁.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12(03):113-114.

[4]葛晓光.对我国北方蔬菜温室生产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蔬菜,2012 (04):211-215.

[5]陈杰,杨祥龙,周胜军,朱育强,樊琦.中国设施园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12(01):177-179.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发展趋势论文 篇4

1柳林县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的现状

目前,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柳林县主要设施结构类型,现有日光温室面积近26.67hm2,塑料大棚232万m2。柳林县设施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贾家垣乡龙花垣村的温室面积达到了3.33hm2,大棚面积达到了2hm2;三交镇坪上村的温室面积达到了4.67hm2,大棚面积达到了1.33hm2;金家庄乡苏家庄村温室面积达到了6.67hm2,大棚面积达到了2.67hm2;穆村镇沙曲村温室面积达到了2hm2。购进温室棚架设备250套,购进WSJ-V型大棚棚架设备有90套,购进BW-A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保温设备250套。

2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设施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近年来,温室上出现的卷帘机械、灌溉设施和采暖设施等农机与园艺结合产物,是农机在新领域中的渗透和发展。

2.1机械应用情况

2.1.1卷帘机械对于温室顶的保温覆盖层———草帘,若人力操作,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草帘潮湿,那么劳动强度大,花费时间长;遇到大风天气,草帘容易被掀起,造成棚温降低、冻坏苗木的.损失。而采用卷帘机械,不仅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植物光照时间,而且会增强草帘的稳定性,且效率大大提高,卷放时间大大缩短。

2.1.2采暖设施由于冬天气温较低,栽培一些喜热的蔬菜品种(黄瓜、西红柿等),必须配备采暖设施。过去,农户一般在温室内直接用炉火采暖,由这方式很易造成一氧化碳气体泄漏,轻者作物生长受阻,重者满棚皆毁。为此,现在人们使用水暖型采暖设施或气暖型采暖设施,其中水暖型采暖设施多用。水暖型采暖设施的特点是干净、温度好调节,但升降温有滞后性。气暖型采暖设施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

2.1.3灌溉设施滴灌、喷灌、微灌在温室内的运用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并有效地降低了室内空气温度,减少了病害发生,并避免了大水漫灌出现的养分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

2.1.4杀菌驱虫设备柳林县购买了一大批杀虫灯。杀虫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有两相电源即可)、无毒害、无污染、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代替农药,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理想的设备。

2.1.5补光设备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日照时间一般为12.5h/天。在冬季,日照时间基本上能满足日光温室的需要,但遇到阴天或雪天持续5~7天,作物的生长就受到极大的影响,有时减产1/2甚至更多。在大棚内设置补光灯具,能维持和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使之度过难关。总之,机械的运用对生产高品质无公害蔬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效果。

2.2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2.2.1经济效益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日光温室每0.067hm2年产蔬菜11t,蔬菜单价按元/t计算,16.67hm2年产2750t,收入550万元;拱棚6hm2年产810t,收入162万元,年总收入712万元。日光温室和拱棚每年运行成本为种子、秧苗、肥料、药剂、人工、棚膜等生产性投入,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每年16.67hm2温室的运行成本为110万元;6hm2拱棚的运行成本为37.4万元,总成本147.4万元。纯收入564.6万元,蔬菜收入是原来大田的作物10倍以上,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2.2.2社会效益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有效缓解柳林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大大提高柳林县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可安置农村农动力350人,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2.2.3生态效益柳林县设施农业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肥料以有机肥和菌肥为主,限制使用化肥,农药以生物农药为主,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因此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由于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灌溉方式上,将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改善田间小气候,净化空气,改良土壤,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发展趋势

3.1由人工作业为主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温室耕作、作物栽培、管理、收获等人工作业方式,将被先进的机械和设备代替,并不断采用光、电、磁和计算机等设备实现自动控制。

3.2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以传统经验对作物的栽培管理,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劳动生产效率较低。今后,配套机械设备的使用,作物栽培和管理,将逐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3.3由分散种植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今后,规模小、效益差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将被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所替代,设施农业生产将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3.4与生物技术结合设施农业通过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具有抗逆性强、抗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将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设施园艺学教学大纲 篇5

学时:54

一、课程性质

设施园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必修课程,是园艺类专业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设施园艺及设施园艺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设施园艺产业在农业及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及作用,了解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和趋势。

2.学习设施园艺的生理生态基础理论,掌握主要园艺栽培设施的结构与性能,掌握覆盖材料的种类与性能;能够灵活运用设施园艺的基本理论,能够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覆盖材料。3.了解设施环境特性,掌握设施环境调控技术;了解设施作物生育特性,掌握设施育苗技术和主要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4.了解设施园艺新技术,掌握设施园艺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和新理念。

三、课程内容改革

1.课时:《设施园艺学》课程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2学时。

2.内容:依据植物生产类专业特点,删除了原课程中“园艺设施的设计与施工”的内容,增加了以学生自修为主的“设施作物生理生态”基础理论;课程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遵循高起点,先进、实用,体现“新”和“基础”的原则。

3.教学手段:结合课程示意图和图片多的特点,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直观,易理解和接受。

4.实验课:严格按照理论教学在前、实验教学在后的原则进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起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教学总课时数:42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设施园艺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一、设施园艺

二、设施园艺业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三、设施园艺学

第二节设施园艺的历史、现状与将来

一、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国外设施园艺的发展简史与现况

三、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设施园艺的经营特点

一、我国设施园艺业的经营状况

二、我国设施园艺业的经营特点

第二章设施作物的生理生态(选讲,以自修为主)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光合与呼吸生理

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二、CO2交换速率

三、光强

四、光CO2交换速率曲线

五、CO2浓度

六、温度

七、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

八、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

九、光合模型 第三节蒸腾作用

一、蒸腾

二、水分

三、叶的蒸腾

四、植株的蒸腾和吸水

五、非均一性问题 第四节生长发育生理

一、设施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特点

二、生长生理

三、影响生长的环境条件

四、发育生理

五、设施作物生长发育调节

第五节群体生理生态

一、作物的群体构成

二、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率

第三章园艺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与性能(6学时)第一节温室的种类(1学时)

一、中国温室的类型与演变

二、温室的形状类型

三、单屋面玻璃温室

四、单屋面塑料温室

五、双屋面温室

第二节日光温室(2学时)

一、日光温室的主要类型

二、日光温室的合理结构参数

三、日光温室的性能

四、日光温室的应用

第三节现代温室(1学时)

一、现代温室的主要类型

二、现代温室的配套设备与应用 第四节塑料拱棚(2学时)

一、塑料大棚

二、中小拱棚

第五节夏季保护设施(1学时)

一、遮阳网

二、防雨棚

三、防虫棚

第六节简易保护设施(1学时)

一、风障和风障畦

二、阳畦

三、酿热温床与电热温床

四、简易覆盖

第四章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4学时)第一节透明覆盖材料的特性(1学时)

一、光学特性

二、热特性

三、湿度特性

四、耐候性

第二节透明覆盖材料的种类与应用(2学时)

一、塑料薄膜

二、半硬质塑料膜与硬质塑料板

三、玻璃

四、新型多功能覆盖材料

第三节其它覆盖材料(1学时)

一、地膜

二、透气性覆盖材料

第五章设施的环境特性及其调控技术(8学时)第一节光环境特点及其调控(1学时)

一、设施的太阳辐射

二、设施内的光环境特征

三、影响设施光环境的主要因素

四、光环境的调控

第二节 CO2环境及其调控(1学时)

一、设施内的CO2环境

二、CO2浓度与作物光合作用

三、CO2施肥技术

第三节温度环境及其调控(2学时)

一、温室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二、温室的温度环境特点与热平衡

三、保温与加温

四、降温技术

第四节湿度环境及其调控(1学时)

一、设施内湿度环境特性

二、湿度与设施作物生长发育

三、设施内湿度环境与病虫害发生关系

四、设施湿度环境的调控

第五节设施内气流环境和有害气体(0.5学时)

一、温室内的空气流动与调控

二、温室内有害气体及其排除

第六节连作障碍及其防治(1学时)

一、作物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第七节根际环境及其调控(1学时)

一、水分环境

二、温度环境

三、养分环境

四、酸碱环境

五、气体环境

第八节综合环境调控(0.5学时)

一、综合环境调控与变温管理

二、计算机综合环境调控的设备

三、计算机综合环控设备的调节 第六章设施育苗技术(4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

第二节种子处理技术(0.5学时)

一、种子处理的意义

二、种子处理技术

第三节穴盘育苗技术(1学时)

一、穴盘育苗及其流程

二、穴盘育苗的关键设备

三、穴盘育苗基质及性能

四、穴盘育苗的营养液配方与管理

五、穴盘苗质量标准

第四节嫁接育苗(1学时)

一、嫁接的意义与现状

二、蔬菜嫁接方法

三、蔬菜嫁接苗的生理特点及管理 第五节扦插育苗(0.5学时)

一、扦插的种类及方法

二、促根剂的使用

三、环境管理与基质

第六节电热育苗(0.5学时)第七章蔬菜设施栽培(6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

一、蔬菜设施栽培特点

二、中国设施蔬菜栽培区划

三、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设施栽培方式及茬口类型(0.5学时)

一、设施栽培方式

二、设施栽培的茬口类型

第三节瓜类蔬菜的设施栽培(1学时)

一、黄瓜

二、西葫芦

三、西瓜

四、厚皮甜瓜

第四节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1学时)

一、番茄

二、辣椒

三、茄子

第五节草莓设施栽培(1学时)

一、草莓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

二、设施栽培类型

三、设施栽培主要品种

四、育苗技术

五、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六、采收与贮运

第六节根茎叶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学时)

一、莴苣

二、西洋芹

三、韭菜

第七节水生蔬菜与野菜的设施栽培(1学时)

一、莲藕

二、茭白

三、芦蒿

四、马兰

第八章花卉设施栽培(4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

一、花卉设施栽培的特点与现状

二、设施栽培花卉的种类

第二节切花设施栽培(1.5学时)

一、月季

二、菊花

三、花烛

四、非洲菊

第三节球根花卉设施栽培(1学时)

一、郁金香

二、百合

三、仙客来

四、其它

第四节盆花设施栽培(1学时)

一、中国兰花

二、杜鹃花 三、一品红

四、其它

第九章果树的设施栽培(2学时)第一节概述

一、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

二、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树种与品种

三、果树设施栽培的管理特点 第二节葡萄

一、葡萄的促成栽培

二、葡萄的避雨栽培

三、葡萄的促成兼延后栽培 第三节桃、樱桃和杏设施栽培

一、桃设施栽培

二、樱桃设施栽培

三、杏设施栽培

第十章无土栽培(2学时)第一节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一、特点

二、历史现况与将来

三、无土栽培的种类及其利用 第二节营养液及其管理

一、营养液的原料及其要求

二、营养液配方

三、营养液配制

四、营养液管理 第三节水培技术

一、营养液膜技术

二、深液流技术

三、浮板毛管技术 第四节基质培技术

一、常用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利用

二、基质的消毒与再利用

三、基质配套的滴灌系统

四、岩棉培技术

五、袋培技术

六、有机基质培技术

第十一章设施园艺新技术(4学时)

第一节计算机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1学时)

一、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二、温室作物生产系统模拟及模型

三、计算机在设施园艺其它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组织培养苗生产新技术(1学时)

一、组培苗的生产过程

二、组培苗优点和存在问题

三、培养容器内的环境特点

四、小植株体的生理生态特征

五、组培苗生产新技术 第三节植物工厂(2学时)

一、概况

二、植物工厂的类型与应用

三、植物工厂主要设施与装备

四、植物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五、经济效益

六、植物工厂与其它封闭式人工生态系统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验教学12学时,选做4个实验。

实验一 园艺栽培设施类型的调查(3学时)

掌握要点 通过对不同园艺栽培设施的实地调查、测量、分析,结合观看影像资掌握本地区主要园艺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学会园艺设施构件的识别及其合理性的评估。

实验二 塑料大棚的设置(3学时)

掌握要点 了解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的结构和类型,掌握塑料薄膜的熨烫粘接技术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要求进行装配式塑料大棚的选型、设置和安装。

实验三 设施内小气候观测(3学时)

掌握要点 通过对几种设施内外温度、湿度、光照等观测,进一步掌握各种设施内小气候的变化规律,学会设施内小气候的观测方法和测定仪器的使用。

实验四 电热温床的设置(3学时)

掌握要点 电热线育苗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用电热线稳定地控制地温、培育壮苗的新技术。能取代传统的冷床育苗,配合塑料大棚,可进行人为控温,供热时间准确,地下温度分布均匀,不受自然条件制约,提高苗床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改善作业条件,安全有效,能在较短的期间内育出大量合格幼苗,是蔬菜商品化育苗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本实验掌握电热温床的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五 温室果菜的植株调整(3学时)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6

中国农学会农业园区分会理事,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客座专家,国内多家农业园区技术顾问。长期从事蔬菜无土栽培研究和推广工作,拥有十多项国家专利和技术成果,在国内主持策划、设计、指导了几十家农业园区的设施栽培和观光栽培的模式与技术,率先研究并提出了“甘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墙面立体无土栽培技术、南果北种技术”等模式与栽培理念,研究推出的系列观光型设施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应用。前文已谈到了观光农业园以观光为主的各种栽培模式和技术,其主要管理目标是维持稳定的景观效果,对产品实行有计划采收,而且以园区内部工作人员进行采收和技术管理为主,一般游客可参与的机会非常少。

为了满足都市居民及游客的参与需求,体验蔬果产品采摘收获的乐趣,农业观光园必须安排一定面积的果菜采摘区。通过不同的设施条件、栽培模式、品种搭配和周年的茬口安排,实现周年的采摘栽培。采摘栽培与纯观赏栽培有一定的区别,与常规种植也有所不同,采摘栽培是以游客参与采摘为主要功能,追求的是产品的优质、高产和持续稳定的收获,栽培模式与常规生产基本相似,只是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对茬口及采摘的连续性要求更高。对栽培环境要求整洁、美观、舒适,田间道路生产设施必须安全、畅通,指示标志明显。品种搭配作为采摘栽培,一般以栽培一些采收后可以直接食用的优质瓜果蔬菜为好,也可搭配部分优质特色蔬菜。根据各地经验,观光园比较受青睐的果菜主要是水果黄瓜(迷你小黄瓜)、小型西瓜、甜瓜、樱桃番

茄、彩色番茄等,这些品种游客采摘后在现场可以当水果直接食用,采摘需求量比较大,栽培面积应设置大一些。普通大果型番茄、彩椒、人参果、茄子等也可安排一定面积,游客采摘后可以带回去作为蔬菜食用。而苦瓜、小型南瓜、豆类蔬菜等只做少量安排。栽培模式采摘栽培虽然与常规栽培模式没有明显区别,但对栽培环境要求相对比较高,无论是露天栽培还是设施保护地栽培,都不能让游客在参与采摘过程中受田间污泥、污水及作物损伤流出的汁液等污染,也不能由于栽培设施不规范和存在隐形尖锐物而造成对游客的伤害。栽培果菜作物的株行距布局,一般要求行距宽、株距小,行间地面应进行硬化、半硬化或隔离处理。栽培模式可以采用土壤有机栽培,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果菜的口感品质,采用多种综合措施预防病虫害,减少化学物的投入。当然,大面积的采摘栽培可以考虑采用基质无土栽培,把无机营养与优质有机肥进行配合使用,可以解决连作带来的病虫害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设施保护实现蔬菜的无污染栽培,通过对温度、光照、湿度的综合调控,实现设施环境下的周年持续生产和采摘。一般可以把栽培环境进行全面的土壤隔离,铺设园艺地布或黑白薄膜,采用单株容器基质栽培、袋式基质栽培和槽式基质栽培等模式。茬口安排一般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品种特性以及客流高峰的季节需要进行茬口安排,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每年的3~5月和9~11月份是旅游高峰季节。但在大城市附近的观光园主要是依靠本地区的客源前来休闲、度假,季节性就不是十分明显,要以周末、节假日的产品采收为努力目标,必须实现周年的持续产出。由于各地人们的休闲、消费习

惯差异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努力的目标和进行茬口的安排。采摘栽培的品种中,一般瓜类的生育期和采收期都比较短,黄瓜是以采摘鲜嫩果实为商品的,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不是很大,只要及时安排好采摘,协调好植株的生长状态,其采收期最长也能达到6个月左右,但一般的采摘周期是2~4个月。西瓜、甜瓜是采摘成熟果实为商品的,果实成熟相对比较集中,采摘的时间也比较一致,最多也就1个月左右的采摘期。

茄果类蔬菜的生长期长,采收期也比较长,如番茄一般可以达到3~5个月的采收期,长季节栽培的采收期可达8~10个月。彩椒、茄子、人参果等品种的生长期更长,采收期可达6~12个月甚至更长。根据品种的生长特性,一般瓜类每年需要安排4~6批次的播种和定植茬口,茄果类安排2~3批次的播种和定植茬口,但要把主要茬口抓好,能延长采收期的要尽量延长,高温季节和低温寡照季节育苗和定植对植株生长不是十分有利,尤其是冬季生长速度非常慢,应该在冬前使植株生长达到可以开花结果的状态,同样,要让棚室中的作物在夏季高温来临前达到比较茂盛的群体结构。实践证明,秋季一旦错过最佳播种期,则在入冬前植株营养体无法建立起来,冬季就难以有较高的产品采收;夏季到来时如果刚定植小苗,虽然可以很快长成植株,但植株非常弱、开花结果少、品质差。排开播种和抓好有利时机进行育苗,及时定植才能确保产品采摘不断档。栽培管理采摘栽培如果采用土壤栽培,要进行轮作换茬,避免因重茬而造成根部病虫害的爆发。基质无土栽培可以通过基质消毒和基质更换,实现同一环境的连作栽

培,条件允许也应采用换茬栽培,这对于气传病害的预防也是非常有效的。

中国的设施园艺带工程为农业观光开辟了重大发展前景,农业观光旅游也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也为我国“绿色环保”做了铺垫。它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姓名:蒙超

班级:Z1102

学院:酒店管理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7

近15年来,我国设施园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间虽然经历了小幅波动,但总体上仍保持了上升的势头[1,2]。特别是2008年7月“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13]正式发布后,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设施农业发展热潮,各地相继制订并出台了未来3~5年内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如辽宁发布了2008-2010年实现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6万hm2目标的具体方案[4]、宁夏进行了至2012年全区发展10万多公顷设施农业的战略决策[5]、陕西出台了2008-2012年全省新增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6.67万hm2的发展目标[6]。这些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预示出未来几年设施园艺建设一个新高潮的到来,但这种高速发展的势头也再次引起业界的担忧,特别是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水平等的协调性更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因为其直接影响到产业近期发展的质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对能够反映出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质量以及发展趋势等量化指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为从宏观上更科学地反映农业发展实际、有效指导行业发展,我国逐渐采取不同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行业或某项工作的发展状况,如科技贡献率、农机化率等[7,8]。我国也从2007年起开始进行全国性的设施园艺普查调研,并主要以发展规模、产值、增长率等作为衡量指标。从设施园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这些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发展的现状,但不能反映其发展运行的质量、变化趋势和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全国或区域性的普查数据,在设施园艺规模、产出、效益等基础性指标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套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设施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程度的指标体系,从而对其建设规模的适度性、效益的合理性、技术的适宜性、供求的协调性和产业作用发挥程度进行更科学地判断和评价。这一指标体系不仅对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诸如规模化养殖、设施水产等设施装备投资较大的农业产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指标要尽量全面反映设施园艺表象性的状态和深层次的规律,既要有基础性的指标,也要有通过基础性指标之间的相互比较所获得的动态性指标,即建立绝对基础指标、相对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数3类指标。

2)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有关数据来源于实际调研、官方统计或权威性的专家评判,主要以量化的指标为基础,能够反映出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时段内对设施园艺发展的客观要求。

3) 易用性原则。

在满足指标体系全面性的前提下,数据收集应比较便利、指标数量尽量少,主要以反映规模、产出、效益变化的指标为主,可以较直观地了解到不同侧面的发展动态。

4) 可比性原则[9]。

指标体系除了能反映出全国性的共性发展特征,进行不同发展时期的前后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区域间的比较。

5) 效益性原则。

虽然设施园艺的发展要兼顾规模(属地就业)、产出(保障供给)和效益(农民增收),但从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来看,效益依然是核心要素,影响到各项生产要素向产业内的聚集,因此在指标应用中将效益指标的权重设置为最大。

1.2 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是指那些能够直接采用调查统计源数据(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专项调查、统计年鉴等)或从这些数据中直接计算出来的、主要反映设施园艺在规模、产量、产值、效益等占全国或某一区域相应总量的比例,可以针对所有品种,也可以针对某些特定品种。目前,设施园艺宜选取蔬菜、花卉、食用菌、果树、中草药这5个品种作为选取样本的特征。为此,将基础指标分为“绝对基础指标”和“相对基础指标”两类,前者包括调查统计出的面积、单产、总产、产值、效益等绝对数据;后者为定义出的一些相对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计算时所有指标均须在某时段内(通常为1年)进行,数据针对全部或相应的部分品种。则

设施面积比undefined×100% (1)

式中 Af—所有设施或某一类设施的占地面积,包括设施之间可进行露地栽培但未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hm2);

A—用于与设施种植相对应品种的所有土地面积(hm2),可从农业统计年鉴中获得。

设施产量比undefined=×100% (2)

式中 Pf-通过设施栽培的总收获量(t);

P—在露地和设施内所种植相应品种的总收获量(t)。

设施产值比undefined=×100% (3)

式中 Vf—设施总收获量中初次形成商品的农产品产值(万元);

V—在露地和设施内所种植农产品的总收获量中初次形成商品的产值(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产值中不包括未被产地消费且没有出售的产品,这主要是考虑园艺产品的商品化率后更能体现出设施园艺的作用。

设施效益比undefined=×100% (4)

式中 Bf—通过设施园艺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万元);

B—通过露地和设施内种植的所有产品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万元)。

式(1)~(4)初步显示出通过转变传统生产方式,设施园艺在产业指标不同侧面所占的比例,逐年统计计算后可以获得基本的变化规律。

1.3 发展状况指标(发展指数)

因国家和某一区域发展设施园艺的主要目的是在保障城乡居民园艺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提高农业活力、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评价其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增产、增收、增效3个方面。对上节中相对基础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反映其发展质量的有关指数,即“发展指数”。为了更直观、便捷地理解和使用,体现出土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指数的分母均采用与土地面积相关的相对基础指标Pa,具体计算方式及指标内涵如下:

设施增产指数比undefined

该指数主要体现设施栽培与综合种植方式相比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即在同等种植比例下设施农产品收获量提高的倍数,是衡量一个地区设施园艺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出其在品种选择、技术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和实际生产效果。

设施增收指数undefined

该指数主要体现设施园艺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即在同等生产比例上产生的不同货币化效果,是衡量设施种植水平与市场价格的综合指标,综合反映出其区域性的设施农产品产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况。

设施增效指数undefined

该指数主要体现设施园艺在经济效果上的差异,即在同样比例的土地上产业效益和农民纯收入增加的状况,是评价设施园艺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投资效果的最重要指标,综合反映出产业种植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培育水平和社会消费状况。

2 指标体系的综合运用

2.1 总体运用原则和要求

在实际运用中,前文中的3类指标须根据全国或区域性的宏观发展要求、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设施园艺行业性的基准指标值(该指标的确定另文讨论)来评价其发展质量,如宏观发展要求包括了发展规模、投资等绝对指标;又如不同地区在不同阶段内解决保障供给、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等主要矛盾的迫切性不同,造成对相对指标的要求有差异;再如不同地区为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全面协调地发挥设施园艺的产业作用,在发展指数基准值的设定上也有差异,因此在判断和评价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运行质量时,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指标来综合判断,既要关注绝对值,也要密切关注相对值的变化,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都需要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不断地调整,设施园艺也不例外。理论上讲,在市场价格稳定的前提下,规模的增加会引起效益的降低,而效益的降低又因其反作用而造成规模的减小;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产量的增加会造成产值和效益的双增长,直至供求平衡时两者单独或同时开始下降,而这些都会在不同类型的指标上反映出来。总之,设施园艺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精确判断和评价难度较大,特别是在设施园艺行业管理长期缺失,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作用时[10],我们对其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都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撑,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根据全国和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发展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并首先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评价指标设置为某一范围,而非一个特定的量,并逐步在今后的行业运行指导和监管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获得更加科学的量化基准指标和评价指标。

2.2 区域性的运用

在分析某一区域的设施农业发展时,分别用增产、增收、增效3项指数进行衡量,也可以综合采用上述3项指数的加权来获得一个“区域综合发展指数”Ik(假设为第k个地区),即

Ik=ηpk·Ipk+nvk·Ivk+nbk·Ibk (8)

式中 npk,nvk,nbk—分别是3项指数在第k个地区的区域性权重;

Ipk,Ivk,Ibk—分别是第k个地区的设施增产、增收、增效指数。

由于各地发展设施园艺的条件和目的不同,在设定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确定,即根据某一时期内该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目的(增产、增收或增效)、以评价目标实现程度为原则来设置权重。如某时期增加产量和保障供给是主要目标,则可以将增产指数Ip的权重np设置相对高一些。

2.3 全国性的运用

在分析和评价全国性设施农业发展时,同样可以分别采用增产、增收、增效3个指数对设施农业的不同发展侧面进行判断比较,也可以综合采用上述3个指数加权平均获得一个“全国综合发展指数”I,即

undefined

式中 n—样本区域的个数,如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

np,nv,nb—分别是3项指标的全国性权重。设定时要根据我国在某一时期内设施园艺发展的主要目的设置权重(原理与区域性的应用相同);但为体现“效益性原则”,建议增效指数Ib的权重nb不低于0.5。

通过对全国性评价的二次加权处理,可以部分修正全国性和区域性指标在目标权重方面的偏差。

2.4 实证分析

采用2008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1]、农业部种植业司、国家发改委价格司[12]等部门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分别选取北京、天津、山东、宁夏4个省市为例,对其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检验本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从投入模式上,北京、天津以及宁夏属于政府扶持型,设施基础建设上政府给予相当大比例的支持;而山东则属于农民自发型,设施基础建设的投入以农民自筹为主[13]。从目标市场选择上,北京、天津属于保障近地设施农产品消费型(近地消化),而山东属于以输出到其它省份的“远地输出”为主,宁夏则介于“近地消化”和“远地输出”之间。所以,实证分析所选取的4个省市设施园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根据本研究所建立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4省市的设施蔬菜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具体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设施增产指数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本区域的设施生产效率有较高的提升潜力,应提高设施单位生产量,从而提高其设施增收、设施增效两个指数。山东的3个发展指数均为4省市中的较高水平,表明山东设施园艺产业在生产效率、商品化流通等各环节上都处于领先态势。宁夏的设施增产指数略高于山东,但其另外两个发展指数要远低于山东,这显示宁夏应加强商品化流动环节建设,使生产的设施产品转化为效益,从而提高其设施园艺发展的可持续性。

表2是赋予4省市各自设施蔬菜发展指数的权重以及对应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数。北京、天津属于“近地消化”型模式,增加产量、保证供给为其主要目标,所以其设施增产指数所赋予的权重相对较高。山东属于“远地输出”型模式,增加效益为其主要目标,所以其设施增效指数所赋予的权重相对较高。宁夏则介于二者之间,保障供给以及增加效益同样重要,所以其设施增产指数以及增效所赋予的权重相同。

利用发展指数各自的权重,根据式(8),计算得出4省市各自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数,可以看出I值的顺序依次是:山东>北京>天津>宁夏,这也与设施蔬菜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故而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设施园艺发展规模、产出、效益为出发点,以量化的统计源数据为基础,首次初步建立了评价设施园艺发展状态、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设定了以发展指数为主、绝对和相对基础指标为辅的3类指标,为判断和评价全国和区域性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协调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也为提高设施园艺宏观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指导和调控设施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也为农业其他产业领域的宏观评价提供借鉴。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丽水市区 环境卫生设施 趋势 保障

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情况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环境卫生对居民生活和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21世纪生态社区建设的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正是生态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丽水市区目前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丽水市区生态社区建设提供依据。

一、环境卫生概况

丽水市区目前设有环境卫生管理处,全区共有街道垃圾清扫人员1100人,担负着全区370万m2的街道清扫任务、30万m2绿地的保洁任务、每天121吨粪便、500吨生活生产垃圾的收集运输任务、每天200吨建筑垃圾的管理任务等。

二、丽水市区主要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1.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

目前丽水市封闭垃圾楼有35座,小高台式垃圾存储地有5座,地沟式垃圾站14座,压缩站5座,铁制垃圾箱30个,垃圾池40个,垃圾房60个,果皮箱1100个。另外有翻斗车10辆,压缩车3辆,洒水车3个,叉车1辆,铲车2辆,推土机1辆,扫道车3辆,小型密封车6辆。

丽水市区的的垃圾收集大体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居民首先把垃圾自行放入垃圾袋,然后由垃圾压缩车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场,这种收集方式是主要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丽水市区街道边上摆放的可移动垃圾箱,工作人员定期对垃圾箱进行清理,并由汽车运送到垃圾处理场;第三种形式是比较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把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小高台式垃圾存储地,再由汽车装载运送到垃圾处理场。

2011年11月,丽水市新建了一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立将从本质上改变垃圾处理的方式,丽水市区的垃圾从此将走上了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的道路。因为以往丽水市区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为主,该处理方式随着垃圾产量的不断上升和堆积,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填埋的垃圾容易滋生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一旦防渗措施做得不到位,就会污染到土壤以及地下水。

2.公厕与粪便清运设施

丽水市区目前公厕数量较少,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及外来务工人口的增多,目前公厕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大小公厕一共有101座,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蹲位296个。另外,大型吸粪车3个,小型吸粪车2个。

三、丽水市区环境卫生设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丽水市区卫生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说,环境卫生现状还不能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环境卫生设施陈旧与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卫生设施数量不足,技术落后

公厕的数量为101座,按照目前丽水市区的人口,尚缺少145座公厕。且高档的公厕比例较低,尤其是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区,人们上厕所需要排队。另外,公厕内卫生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缺乏固定的人员打扫公厕内卫生。

目前丽水市区垃圾收集的主要设施仍然是垃圾楼台,由于垃圾楼台虽然收集量大,但是存放时间较久,容易产生臭味,影响环境。道路两旁的垃圾箱数量缺乏,有的地方500米之内找不到垃圾箱,给市民带来不便,另外,目前垃圾箱分类最多为两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建议增加垃圾分类。

2.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丽水市区拥有各类环卫专用车辆56部,担负着全区1010t/d生活垃圾的清运;148.6万m2的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和大部分路面的冲刷及冬季路面的融雪工作;全市每日370t粪便的清运。丽水市区的所有垃圾清运车辆使用年限均达到8年以上,接近报废年限,很多车辆在超期服役,且没有垃圾压缩功能的垃圾车,车辆长时间工作,对车辆耗损大、油耗高、维修困难,污染环境。另外,道路机扫车数量严重不足,较多路段靠人工来清扫垃圾。

3.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缺乏

虽然部分小区做到垃圾分类投放,但是垃圾收集车辆往往只有一辆,且分类的垃圾不能分类运输,不能达到垃圾分类运输与处置的目的。

4.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目前丽水市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唯一资金来源,无法取得其他资金的支持。虽然政府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开发区环境卫生的建设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四、丽水市区环境卫生设施发展趋势与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卫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需要对现有的环卫管理体制进行适度的改革,重点强化市、区两级环卫行政管理职能,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逐步使环卫作业向市场经济形式转变,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和专业服务公司合约制运作模式;逐步使基层街道环卫站向物业管理体制方式转变。

2.多渠道筹集环境衛生设施资金

在继续加强政府财政的投入基础上,可以吸引外资对丽水市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另外,明确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确保分区分则,采取问责制度,保证资金到位。

3. 逐步淘汰现用的各式垃圾楼台,配齐压缩式垃圾收集箱

丽水市区2012年规划目标为垃圾袋装率要达到100%,垃圾分类要达到50%,全区所有的垃圾楼台要在4年之内全部拆除,新建功能完善的压缩式收集箱,形成垃圾分类明确,统一收集,集中运输的垃圾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上一篇:我的发明作文750字下一篇:物流服务中的标准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