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交流材料

2024-10-04

大学生村官交流材料(共9篇)

大学生村官交流材料 篇1

大学生村官

1月份交流汇报活动材料

各位领导、村官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天台山村支部书记助理张兴。

又是新的一年,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们工作的方法多了,方式更加灵活,经验多了,处事更加果敢,多农村风土人情了解多了,服务农村的信念更加坚定。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本月的工作:

一、学习方面

我一如继往的坚持思想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以来,我主动学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全深心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发展和谐新农村努力

二、工作方面。

1、本村村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较多,针对村民普遍反映的往年登记信息存在错误的现象,进行了改正,对输入微机的信息一个一个的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2、针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易引起火灾的问题,对村民加强防火知识的宣传。

3、对村民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与村干部串户进行计划生育的上站普查工作。对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育龄妇女做工作,劝其进行结扎等绝育措施。

2011

天台山镇天台山村支部书记助理年01月30日 2

张兴

大学生村官交流材料 篇2

德国大学建筑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建筑师,其建筑设计课程从低年级开始就和建筑建造方式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中国大学里建筑专业一般在三年级才开始建筑构造课程的学习。这导致德国大学建筑教育自始至终围绕建筑基本问题,特别是建筑最终被如何建造、建成而展开的,和美国大学建筑教育一般研究理论与抽象形式有极大的不同。

所谓建造的意义,正如弗兰姆普敦在《建构文化研究》中指出的:“建造无一例外是地点(topos)、类型(typos)和建构(the tectonic)这三个因素持续交汇作用的结果(1)”。本文介绍的两个工作坊课程就是在这个宗旨下展开的。

2004年,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TU.Kaiserslautern)Meyerspeer教授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进行工作坊课程教学,我们设定的课题是“车间设计”,要求在美院校园内设计一个200m2的建筑学院木工车间,建造方式限定为木建筑形式。课程中首先介绍了欧洲近30年来现代木建筑的发展,同时详细讲授欧洲当代木建筑的建造方式及设计的可能性。木建筑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梁柱式,主梁架于柱子上,次梁架于主梁上,建筑平面可长方,柱距相对大些,沿主梁方向跨距可在5m~7.5m之内,建筑沿主梁方向在1.5m之内可出挑;主梁次梁均在一个水平面上连接(图1,图2)。二是平台式,所有立柱、主次梁皆为承重构件,由墙板围合,同时墙板起到加固、稳定作用,柱网及梁的网格尺寸采用62.5cm,根据平面可设置不同尺寸网格,形成的空间相对大些,建筑层高可不同,另外一层也可转角(图3,图4)。

设计初期,学生应该首先制作比例为1:50的基地环境模型,在此三维环境空间基础上展开初步体量模型的研究,同时表达出设计者的基本构思;第二阶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构思设计的具体木建筑建造类型,用铅笔绘制出结构方案图,包括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最后是制作一个比例为1:50的木框架结构建造模型,此模型应与构思体量模型匹配。

设计过程一开始较为痛苦,德国人的理性思维方式与艺术院校学生的感性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突。国内的建筑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强调的是建筑形体造型变化多样,设计最好与别人的不一样,标新立异;而德国建筑教育则强调具体建筑设计需要积极考虑周边场地、环境空间,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设计的建筑空间的含义。辅导前期,针对学生们最初形体复杂的建筑方案,我们基本是反复强调车间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我们为此无需设计一个剧院或文化中心的样式。从学生的草图或者模型中,我们抽取其中两组对空间有积极意义的进行简化,一组是以两个功能空间围绕院落而组织,利用开敞的前广场形成入口空间(图5~图7);一组是通过基地旁边报告厅的错落让出空间,构成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双坡屋顶很好地和建筑形体相结合(图8~图10)。

对此,学生们接受程度不一,觉得简化到最后建筑基本都一样了,都像方方正正的盒子,我们反复与学生们探讨建筑的本质—空间的意义,如果你把空间积极的部分做出来,其建筑也就成立,而形体只是为建筑空间服务的。老子对空间的理解也说明的是这一点。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题设计只能做到木框架结构的建造模型及表现结构的平面图、立/剖面图结构方案阶段。从构思体量模型到结构的方案模型,根据以上介绍的木建筑建造原则来调整设计,建立辅助网格,找到建筑的内在秩序,并使之合理化。两周的紧张的课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木建筑这种建造形式中材料、形式和建筑的建造之间存在着清晰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地点、类型及建构形成了建筑设计中三个基本要素。

2010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H.Darmstadt)Pfeifer(2)教授进行了关于砌体结构建筑的工作坊课程交流。砌体结构建筑是人类最古老的建造方式,砖块的正确排列来自于人们对房屋庇护功能的需求。从这些排列中人们了解到砖由黏土生成,黏土由人们手工制作形成,由此发展出世界和所有文化范围内的一个简单但合理的建造原则—砌体结构建筑。千年来这种特有的建筑文化一直保留下来(图11),特别是当今砌体结构建筑具有持久耐用和节能环保的特征,我们应该使这种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正确使用它。从砌体结构构成上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一体化中理解简洁和合理,所以砌体结构可以一直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我们。

这次的课题是四合院住宅,假设基地在北京胡同区域,建设范围20m×40m,前面面对一条街道,可设计5户住宅。每户住宅的功能包括:带厨房的餐厅空间、起居室、卫生间、厕所(同卫生间隔开)和卧室,同时需设计出一个私人化的户外空间。每户住宅建筑面积约150m2,2层建筑,层高为2.75m。可供选择的两种住宅平面尺寸需符合砖的模数(5.99 m×1.99m和5.99m×16.99m),这些限定条件从根本上排除了异形建筑的可能性。砖的尺寸我们以240mm×115mm×71mm为主,也称普通砖。课题一开始,讲授砖建筑的建造原则及空间特点,在平面及剖面上每块砖的排列;砖尺寸和墙尺寸模数关系是12.5cm,根据墙来作调整,开口尺寸为12.5+1cm,外侧尺寸为12.5-1cm(图12),学生们在设计时就可以把每块砖一一画出来,在立面设计上如果开洞尺寸超过1.2m宽,就需要砖砌平拱或圆拱处理。

一般美院学生对数字有畏惧心理,但建筑这个专业恰恰是需要经常和数字打交道的。在这个课题中,首先只能用砖做墙体,所设计的空间尺寸必须符合砖的模数。德国教授要求学生面对相对复杂的数据问题时,关键是首先找出此类建筑建造原则的系统,力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设计空间时根据砖的模数关系来具体划分,使貌似不可逾越的建造问题得以解决。

砖建筑特点是空间不大,墙体开窗不能太大。空间如何做到合理简洁又有特点是这次课题所要探讨的。下面一组学生设计的平面处理简洁,首层以开放厨房划分餐厅和起居部分,两端对称的楼梯和二层南北均质的走廊一起构成建筑内部的环形流线。该设计从平面到立面的设计都旨在营造一个节能环保的砌体建筑,环形走廊和南北立面上的竖向开窗又共同创造出双层皮的形式。夏天窗户开启,通风透气,朝北的阴凉走廊可以提供活动空间;冬天关闭窗户,接受日照,利用温室效应为室内增温(图13~图16)。

这次课题有几个小组局部模型比例是1:5,需要用一块块模型砖搭出来(图17),这比单纯图纸绘制和抽象纸板模型更真实,直接体验到砖的排列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大尺度模型上推敲出解决的方案,如同模拟的工地现场,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面介绍的两个课题设计可以看出德国大学建筑教育的特点,德国大学建筑专业一年级主要设计课程是“建筑设计与建造”,一般会有两个学期设计课题,一个是木建筑课题(图18),另一个是砌体结构建筑课题(图19),希望学生能从这两种建造方式中学到从概念的方案设计到细部设计的一体化过程,使学生从一入学就认识到建造方式和材料与建筑设计的密切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我们一年级教学有三大构成和小型建筑设计,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建造和材料方面,如果有也是以接触材料和搭建过程为主的构筑物设计,没有完整、系统的从建筑方案深入到1:10细部节点的过程。这导致我们的设计教学是以功能空间布局和外形造型设计为主,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很少,对建筑的认识也停留在外在建筑造型上,建筑方案设计也是架空于建造与材料之上。一般到了三年级建筑构造课和建筑材料也是以单纯介绍知识为主,很少能把对材料的认识和建筑构造概念统一贯彻到方案设计中,建筑设计缺乏细部处理。长久以来,我们的建筑毕业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再次学习这方面知识。不仅如此,国内实际项目的建筑设计一般也是采用先有外形或概念,排完功能后再安一个立面的设计方法,建筑很少有较好的建构逻辑和细部设计。和德国、瑞士建筑相比,中国建筑显得简陋,有拼凑感。密斯曾说过“上帝就在细部中”,可见细部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而建筑的品质也是通过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及使用才能实现,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今国内建筑界缺失的。

几年来,笔者组织并且亲自参与了与德国教授交流工作坊的课程,总结他们的建筑教育理念有如下几点:一是教学中关注建筑基本问题和建筑的本质;二是强调设计的过程从场地研究、设想体量可能性到空间想法,同时考虑建造方式与之相配;三是设计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逐步找到答案的过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一般国内学生希望老师来判定设计方案好坏,而不是自己研究推敲方案找到答案);四是建造方式和材料在设计早期就提出,强调设计的一体化,保证建筑建成的可控性及较高建筑品质。从中我们看到德国建筑教育理念和国内有所不同,他们的课题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现实世界的物质层面平台,促使他们面对未来实际建筑建造条件思考如何进行建筑设计。我们能否从中借鉴或者借鉴什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从目前国内建筑大环境来看,需要业界人士从根本上认识建筑建造的意义和建筑的本质,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并且能够建成优秀的中国当代建筑,未来才会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只是以量取胜。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优秀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材料 篇3

同样的青春 不一样的精彩

优秀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材料

2011年7月,我满怀着奋斗的激情,怀揣着对基层生活的种种向往,毅然放弃了白领的工作,来到***区***镇***村担任书记助理。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基层工作生活已有三年之久。从村官生活的第一天起,就被村民们的热情、真诚和质朴而感动。我感觉到村民对我到村任职的期待与渴望,使我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

三年来,我一直工作生活在这片纯洁的土地上,为村民服务时他们的笑脸,收获季节时他们的喜悦,茶余饭后文娱活动时的快乐,这些就是我工作的不竭

动力。一条条弯弯曲曲却又平整的通户公路,一排排整齐又明亮的路灯,一片片绿油油又饱含希望的稻田,这些使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这三年来,有种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你一个月这么点工资能够养家吗?你的青春就打算这样耗费在农村吗?但是,每当回想起在农村工作时的情景,看到村民们的淳朴和热情,感受到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鼓励,这些话都会被驱散得无影无踪,相反我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的村官工作当中。

农村,是一个看似最基层、最简单的地方,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和理想,感受了什么是成长和收获。现如今,我从一名村书记助理逐渐成为***、漫桥、一心一三个村的包村干部。三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农村工作更加熟悉和了解,我十分感激组织的悉心培养,领导的言传身教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结合个人工作生活情况,对如何做好村官工作有一些体会和

感触。

“MsoNormal” style=““>

一、找准定位,适应环境,转变角色

“MsoNormal” style=““>刚开始从学校到工作单位使我有了一些困惑。一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助理应该如何开展好村级工作的问题;其二,农村工作繁琐而辛苦,工作时间和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其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使我心理上多少感到心灰意冷、心里不平衡。很幸运我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重视关怀,并在组织的帮助支持下,很快实现了角色转变,融入集体。

“MsoNormal” style=““>消除生活上的寂寞感。农村工作环境艰苦,文娱活动很少,经常留守在村会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抓紧学习有关农村的政策和法规。另外趁茶余饭后主动找村干部、村民交流谈心,让我很快了解了当地民俗风情,熟悉了环境。

“MsoNormal” style=““>消除工作上的无为感。刚到农村时,同事都认为我年轻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基层工作能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基本没安排事情给我,让我觉得自己无所适从。这时候我就主动与大家交流,积极参与到村级的各项工作中去,从打扫卫生、整理文件材料,做会议记录,代办服务等小事、麻烦事做起,逐步消除了别人的误解。“MsoNormal” style=““>刚到村的那一年正好赶上村“两委”换届选举,为了掌握村情民意,我认真开展村级“两委”班子调查摸底,连续几个白天黑夜,走访每一位党员和群众代表,他们都给予了最真诚的想法和意见。使自己真正融入到集体中去,找到了一点点存在感和成就感。

“MsoNormal” style=““>适应工作生活的不规律感。村官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也少了些节假日的休息。工作内容也是熟悉却又不断变化的,通常是上级有工作就要有落实,农民有需求就要有服务。

记得2012年全区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工作,每一份表格,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证件复印都要收集整理,为了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我连续40天没有回过家看望父母。村官日常工作也没有感受到清闲和舒适,越是严冬酷暑,越要挺身而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2013年连续高温,旱情严重,为了做好抗旱保收工作,我连续工作在第一线查看灾情,找水源,协调检修泵站,维修渠道,这期间中餐几乎都是馒头泡面,几个晚上的睡眠是忍着蚊子的叮咬,托着疲惫的身躯,裹着汗湿的衣服蹲守在水渠边打个盹。农村确实很艰苦,我却非常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MsoNormal” style=““>

二、坚持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能力

“MsoNormal” style=““>农村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同时又是充实而多彩的。带着对工作的热情,我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出工作实绩。

“MsoNormal” style=““>一是坚持勤学。在熟悉周围环境的同时通过多方面渠道,多向别人请教,逐步了解外面的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村级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掌握“三农”方面政策及计划生育、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公文写作,关注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等,逐步积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MsoNormal” style=““>二是注重多听。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农村工作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主要通过听领导开会对工作任务怎么分析安排,工作方法、手段怎样研究操作;听同事们讲如何与村干部和老百姓交流与布置工作;听大家伙聊,有些方法在工作中往往学不到,但在大家交流探讨的时候就容易流露出来。通过多听、多问、多想,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无法了解到的农村知识和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

“MsoNormal” style=““>三是努力多做。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无论大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做到精益求精。首先是埋头苦干,积极指导村级工作。在工作中不怕吃苦耐劳,不论双休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深入村组干部群众中去,将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各项工作布置传达到位,认真督导和指导村级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包括“两保”参险、国防入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组织建设等工作。不让一个村民享受不到强农惠农政策,不让一个村民失去享受医疗、教育、养老政策的机会,让党给予群众的实惠走完“最后一公里”。其次是推动村级建设,为村民办好公益事业。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深入群众与农户谈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反映群众意愿,联系在外名人大户,多方筹措资金,真情为民办好实事。近两年,我包保的3个村累计筹集资金130余万元,硬化通户公路7.6公里,安装路灯550余盏,修建垃圾池共7处,配备垃圾

桶400余个。积极协调林业局提供湿地松、樟树、桂花、柑橘等树苗近8000株栽种于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既有效利用土地又美化环境。真正做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效果。“MsoNormal” style=““>四是勤于思考。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思考其中的规律性,不断的思考工作方法和手段,以及结合领导和同事们传授的经验,认真总结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农村工作,人际交往的规则中也有很多学问需要及时总结,通过平时交流和细心观察,认真体会,逐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各个群体当中去。每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议等,共同讨论村级发展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即使有时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但只有经过讨论和总结才能够转化为经验。“MsoNormal” style=““>

三、改正不足,坚定信念,牢记使命

“MsoNormal” style=““>大学生村官是一条艰苦磨炼之路,也是一条自豪之路。

曾经一起的村官同事们,或许都还没有真正投入到农村中去,还没有好好感受基层的工作生活,就已经离开了基层走到了更好的单位。但是,在农村一心扑下身去做事,仍是我没有后悔的选择。三年来,当我每进步一点时,群众和组织都给了我信任与重担,让我十分感激。虽然工作中有一些成绩,也得到了村民群众的认可,但感觉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开展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还需要补充,拓宽工作思路,解决好群众各方面的困难和要求,另外对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产业致富等方面发挥力量不足,今后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方面需要多做工作。回想起在农村工作的三年,组织部门给予我参加中组部、农业部及各级党校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及工作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照顾,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温暖和自豪,以后要更加坚定信念,牢记自己大学生村官的使命,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村官交流材料 篇4

——从大学校门到基层农门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2011年8月19日的市党校培训结束到我来到宣州区古泉镇荀竹村工作,不觉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了,在忙碌和快乐的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了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我工作的引导和支持,更体会到了村民的热情和老乡的关怀,让我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满满的温暖。我是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刚刚踏出校园,就走入农村工作,所以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都十分匮乏。因此在工作中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近半年的工作中,村两委成员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对我在村工作的食宿行等各方面问题都做好了充分的安排。村里的干部、老党员、年纪大的长者都是我的老师,让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受益匪浅。这是我面对从大学校门到基层农门的第一次转身,现在我将这近半年来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地域的转身——从城市到农村

对于农村、关于农村工作,说实话来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但不了解不代表我对农村、对农民没有感情。我是很爱农村这片热土的,不仅仅因为在农村有我们的亲人,更因为村里人比城里人多了几分纯朴,多了几分真诚,多了几分厚道。但是对于我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农村工作的困难的确很大。城市生活的现代性、便利性、丰富性、个体独立性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相比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对于我自身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也绝不为过,而从城市到农村,最基本的地域得转变就需要我迅速适应,而不能继续停留在象牙塔里驻足观望,对于农村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切身去体会,努力去实践。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我对荀竹村、对村民的基本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我村地处宣城市市郊,由于接近市区,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关键位置,在城乡二元结构情况下我村的各项工作较为繁重和复杂。市重点工程——城市外环线项目在我村占地580亩,镇重点工程——镇经济园区坐落在我村,因此涉及到大量的征地拆迁和村民矛盾纠纷处理工作。之前这些都是城市生活中不曾了解的问题,现在我却可以跟随村书记和在村企业商讨协议,和需要征地拆迁的农户悉心交谈。另外我村共有村民3342人,分为35个村民组,村干部共7人分片联系各自村民组,这近半年时间以来,我不仅在各项工作中熟悉了6个本联系村民组的村民情况,也基本了解其他村民组大致情况,现在来村的村民基本一报出姓名,我便可以分出是哪个村民组的村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在村干部的关怀和引导下,我已然迅速地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环境,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转身——地域的转身。

二、身份的转身——从学生到“村官”

半年前的我还是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学生,而半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了一名选聘在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其中有着多少次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曾经也许因为我的年轻,总想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实现鸿鹄之志,殊不知做好点点滴滴的小事、实事,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其实就是在成就一番大事。面对着急待发展的村庄,面对着一张张真诚而朴实的面孔,初来的我便在心中暗暗承诺,为了这些善良而淳厚的老乡,为了给我机遇、给我以希望的乡村,即便是用尽全部青春也无怨无悔。

我来荀竹村工作之后,才发现做农村工作需要懂得的东西太多太多,也明白农村工作远不如自己想得那样简单,农村工作包含极大的复杂性、矛盾性。村民和村委会、村民之间关系盘根错节,息息相关,处理问题必须知村情、解民意、体民情。对于我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讲,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迅速褪去一身稚气胜任“村官”这项工作,如何放下一股傲气俯身甘做“小学生”,如何抛却一种陌生和农村真正“亲密接触”我在心中问过自己无数遍。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大到“村两委”换届选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新农合”购买、党建工作,小到各种涉农事项系统录入、村民来村事务处理、村两委工作例会。各项事务我都尽力让自己去多做、去做好,不断实践、不断进步。由于我村市、镇重点工程工作繁重,村书记的大部分工作都由我协助处理。特别是此次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十月份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尚未截止。宣传讲解此次保险的政策、待遇,帮助村民购买保险,保险网络系统录入,代收保险费,存折核对发放,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做到小心谨慎,因为这是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村民是否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大事。虽然近两个也繁琐的工作让我感觉到些许疲惫,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逐渐感觉自己真正的融入到了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中了,当我迎来一批批满心疑惑的村民又送走一批批满心欢喜的“参保人”时,我的心中感到格外的欣慰,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赋予我的责任和义务。当村民口中说着我听不懂听不清的方言时,当我一改往常的轻声细语和村民大声讲解保险内容时,当老人家满心欢喜感谢国家政策和夸奖我这个小妮子时,当看着眼前一个个年过六旬七旬甚至八旬的老人办理好参保手续时露出的真挚而淳朴的笑容时,我的心瞬间温暖了,他们就像自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般那样亲切那样和蔼,忙碌的疲惫感瞬间就被他们的笑声冲洒的无影无踪。

就是这些平凡的工作,就是这些质朴的村民,在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这近半年的时间里让我成长了太多太多,真正摆脱了懵懂的意识,基本完成了从在校学生到“村官”的又一个重要的转身——身份的转身。

三、能力的转身——从学习到工作

大学四年的时间,我们或许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或许在校担任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四年中我们必定有过或多或少的社会历练。而现在我们的岗位却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农村工作。初来农村,往往会感到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竟无用武之地,能力的被否定,是我们来村后的一大难题。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变为农村工作中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我这近半年工作所努力的重点。

首先,学习的能力。我们下高于农村、高于农民的姿态,抛却自己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荣誉感,俯身甘做“小学生”,向村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

其次,实践的能力。要以实践能力为工作的标杆,不能一味的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前,妄想着以无形代有形,要真正的走在田间地头融入老百姓之中。

第三,专业知识的能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工作,引领基层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最后,总结的能力。要做到不断总结,在定期工作消息和工作总结的同时自己要有心中的小木桶,及时总结并完善自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近半年的时间里,一路走来,有苦恼有快乐,有泪水有欢笑,有艰辛更有收获。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更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有的只是平凡。村官工作的琐碎决定了它的平凡。然而,我在平凡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和快乐。我也在不断地工作中努力完善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农业知识、协调能力、责任心等各个方面。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做好又一重要的转身——能力的转身 2011即将过去,2012接踵而至,在新的一年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做好自己在村分管的本职工作——党建工作,由于2011年党建工作交接方面存在较大漏洞以致党建材料不够完善,所以在新的一年我将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协助书记和村干部做好本村的各项事务,除村中日常事务和常规事务外,宣古路项目将是我村2012工作的重点。

四、运用好自己“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秉承创新精神,为基层工作出谋划策。

二0一0年村官交流材料11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能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我在土桥村任职来的点点滴滴,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各位领导给我的这次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畅谈、一起成长。相信经过这次座谈交流,我们都能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努力方向也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

我于今年9月分配到土桥乡土桥村任村主任助理,虽然在村里工作才仅仅四个月的时间,但在这四个月中也使我成长不少。我记得我到村里的时候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开展工作,面对着艰苦的环境,繁琐、复杂的基层工作和单调、枯燥的生活多少地有些不太适应,但是我们是要去适应工作而不是工作来适应我们。下面,我谈一点个人在工作上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自身学习

首先要勤于学习。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到了工作岗位后,那些知识就显得不够用甚至是与实际工作脱节了。要想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做出一番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在农村工作中要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优秀的老党员学习、向周围的人和事学习。我刚到农村工作时很多问题不知如何下手,而在这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他们请教。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认真领会他们朴实无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深入群众、投入工作、勤劳苦干

(1)在今年村政事务中,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我担任村人口普查员,和小组组长一起入户宣传国家人口普查政策,认真进行前期的人口普查摸底工作。在正式普查工作开始后,挨家挨户上门询问信息、填写人口普查长短表。由于外出打工人口数量大、村民农忙等其他原因,登记不到普查信息,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自己放弃休假,利用中午、晚上时间上门普查,坚持认真、仔细、真实的原则,努力完成了村人口普查工作。

(2)以实际行动创先争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在政策法规允许、村民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拓精神,时时创先,事事争优,作为村主任助理,每天要面对许多繁杂琐碎的工作,有时候就是帮村民去乡政府办手续,有时候就是帮村支书起草树木承包合同,有时候就是统计村里的危房、漏房,看似事情不大,但件件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把每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做到完美,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起来才是成就伟业的关键。有时候在工作中也有不被村民理解的时候,在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时候有的村民应付了事,在统计村里种粮大户时有的村民不够配合,但这也正说明了我的工作做的还不够好,不够细,不够认真,还没有得到村民的充分信任,困难是暂时的,把小事做好,遇到问题多向村干部和经验丰富的人学习,解决问题时多向村支书汇报,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同时还提高了自己。

三、帮助村民致富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村官应与村两委干部带头解放思想,苦学发展致富的本领,因地制宜探讨村庄发展之路和兴村富民新方法。烤烟是土桥乡近年来着重发展的经济作物,由于很多村民对烤烟种植不熟悉,在技术上不了解,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宁愿把地租给种烟大户也不愿自己种植烤烟,对此情况,我与村干部下队鼓励村民种植烤烟,宣传种植烤烟带来的经济利益,使村民能够脱贫致富。

反思这几个月做过多少工作,我的体会是工从日常的工作中吸取一些经验、学到一些教训、掌握一些方法、悟出一些诀窍,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加快成熟。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继续保持长期在基层服务的决心和热情,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来展现一名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篇6

大学生“村官”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事物, 有其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对于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 学者们主要把视角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锻炼、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并强调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如吕书良 (2008) 从解决“三农”问题角度阐述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认为要破解“三农”怪圈, 使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凹地, 亟须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平台。于是, 一场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1]。王天敏 (2007) 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计划, 探讨了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认为有关方面之所以要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 不单纯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向农村输入精英, 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精英流失、人才匮乏的问题[2]。但他认为不能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机械类比, 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 在时代背景上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无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诸多差别, 硬把二者相互类比, 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2]。张敏 (2008) 也从当前社会背景角度出发, 认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不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而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1) 新农村建设之初, 我国农村发展还相对缓慢, 农村人才结构失调, 需要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知识优势的人才。 (2)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拓宽就业途径、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有益尝试[3]。

胡跃高 (2008) 对大学生“村官”建设背景提出了再认识, 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某种意义上是在尝试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村级延伸。并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 (1) 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新生建设力量; (2) 农村干部队伍老化, 后备力量缺乏; (3) 社会就业压力大, 发展形势严峻; (4) 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4]。

段小力 (2008) 认为, 大学生村干部政策是国家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反哺农业提出的又一项伟大战略决策。他从公共选择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效应:相对偏低的农民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给过剩的矛盾;单向的人才流动导致农村衰败和空心村;农村干部在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目前不少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农村干部制度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5]。温铁军 (2009) 则认为, 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 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 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将会在中国长期存在, 化解“三农”困境也责无旁贷地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中之重”。正是由于政府对“三农”投入政策日益得到加强, 各地才有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客观需求和起码的资助条件[6]。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大部分学者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胡跃高 (2008) 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 部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4]。张瑶祥 (2007) 认为,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迫切需要的反映;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7]。冯建平 (2008) 也认为, 选聘大学生“村官”, 为拓宽党政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来源找到了新的途径, 蓄起了“源头活水”[8]。殷殷 (2008) 则专门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角度出发, 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9]。

吕书良 (2008) 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应: (1) 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 (2) 改善了村级班子治理水平; (3)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 促进了新型农民的培育[10]。但是, 他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认为从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一般”[10]。

马龙生 (2007) 则认为, 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 不应该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 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深入地看, 大学生“村官”就极有可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一历史任务的突破口[11]。鉴学伟等 (2006) 则从成本收益视角解读了大学生“村官”现象, 认为大学生是理性人, 对当“村官”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大学生群体在寻找工作时的行为必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即只有他认为未来的收益会大于至少等于成本时才会接受这一工作, 否则会继续寻找工作。既然出现了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现象, 就表明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去得到的收益会大于成本, 即给他带来正的效用[12]。但是他没有论证具体能带来多大的正效用。

同时, 也有人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提出一质疑。如党国英 (2005) 认为, 大学生毕业到农村去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要使一个大学生顺利毕业, 国家和大学生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成本, 既然农村的环境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那么大学生还是应该留在城市, 这样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13]。张鸣 (2008) 则认为, 既有的经验和逻辑表明, 大学生当“村官”这条路可能出现拥堵甚至消化不良。大学生就业, 严格来讲是社会和学校的事, 不是政府的事, 选派大学生村官, 其动机是好的, 但政府插手学生就业的硬措施, 也可能正面效果不佳, 而副作用倒不少[14]。龚明义 (2005) 也认为, 大学生当“空降村官”利少弊多:空降“村官”是将行政村作为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的缓冲地带, 将村级组织当成了一些人的“就业旅店”[15]。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 许多学者都通过实地调研,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给予许多正面的评价。其中, 以胡跃高等 (2008) 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的概括最有代表性。该课题组在深入全国9个省市区开展大量广泛调查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把大学生“村官”计划 (工程) 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发探索”和“全面试验”两个阶段, 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 (工程) 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总结: (1) 在“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 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 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 (2) 在“大学生村官看自己”的调查中, 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在“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的调查中, 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 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 带领大家一起致富[16]。而全国首届十佳村官周倍良 (2008) 也认为, 大学生作为知识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来到农村, 一方面在学习、吸收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过程中, 在社会的大海洋中, 完善、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 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文化优势, 结合农村的实际, 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许多可喜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他们越来越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成为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重要生力军[17]。

近年来, 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 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在政策的号召下, 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舍弃城市进入到农村。2006年至今, 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主要表现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选派机制、培训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一些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 比如, 河南省平顶山市和鹤壁市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10]。2008年, 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已经推广到全国, 成为国家行动, 发展为国家级工程建设 (十万人计划) 。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年开始,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18]。截至2008年10月底,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远远超出原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19]。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 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 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

总体上说,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政府的认识误区:盲目跟风, 脱离实际, 对政策的导向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虎头蛇尾、前紧后松, 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短期行为;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不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20];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 没有一个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21];政策缺乏连续性, 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21]; (2)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功利心态、投机心理, 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对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认识[20];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 使大学生“村官”难以长期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22];专业知识虽比较牢固, 但农村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农村工作经验不足, 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21]; (3) 高校方面的问题:高校缺少实施村官政策氛围;高校专业城市导向,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23]。有些学者还从其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财政资源分布不均, 东西部村官政策冷热差异;外聘大学生在法律上不具村官资格[23]。

四、大学生“村官”的功能 (角色) 定位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功能 (角色) 定位, 许多学者均认为,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 非官非农, 角色尴尬。如郑明怀 (2008) 认为,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 “到农村就业的, 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 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 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也不是公务员, 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 但又不是村民, 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24]。同时, 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 遭遇法律瓶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选村官, 这本是村民自己的事, 这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这条规定就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换言之, 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不难看出, 作为一项新政策, 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 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24]。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 有悖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25]。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 导致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由于名不正言不顺, 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很多人将之作为跳板, 缺乏长远打算[25]。周倍良 (2008) 认为, 当前大部分省份对大学生职务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 (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 , 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 这种身份都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17]。大学生村干部现在的性质还属于聘任制, 现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给他们准确定位。如何能让他们长时间扎根于农村, 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五、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

伴随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快速普及, 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 将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如万银锋 (2007) 认为, 从理论推断、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但是, 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 实践中只能参考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 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26]。他认为, 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就必须在选拔机制、后续保障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26]。余思含、司乃捷 (2007) 结合海南省“大学生村官”选拔计划工作渐趋停滞的现状, 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长期性、连贯性应有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安置问题, 需要政府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 在有效的调查和总结后, 从村官的选拔、培训、与当地村干部衔接和村官安置等方面使制度健全起来[27]。

黄露 (2008) 认为, 为了鼓励大学生奔赴农村第一线做村官,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这一候鸟式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较之本土化的选拔机制, 其弊端在于: (1) 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 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 是否熟悉农村, 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 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 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 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 激励机制的短期化, 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 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同时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28]。为此, 他提出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以降低这一人才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其效能:一是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28]。

冯建平 (2008) 则认为, 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 让“村官”们来得有条件, 干得有舞台, 留得有希望, 走得有收获。一方面, 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完善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内的鼓励“村官”自主创业的机制和办法;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 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 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 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 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8]。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一些学者也通过个案研究, 针对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但是, 作为一项工程建设, 目前还较少涉及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构建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建设、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经费投入是如何分配的研究基本没有, 有关大学生“村官”培训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甚少, 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要:大学生“村官”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及学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并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办法交流 篇7

在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会上的交流发言

××村党支部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务院新时期下提出,为帮助我们走人才发展农村,繁华农村道路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干部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村官所在的基层组织,我们认为着力打好“管好大学生村官,用好大学生村官”这张牌,已不光是一项任务,更是对大学生村官和对农村发展负责的一种态度和一种方法。

下面我就代表我村支部就如何搞好村官管理培养谈谈我们的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勇于“做垫子”

所谓“做垫子”,就是甘愿做他们的“传帮带”,“教”好大学生村官,是用好他们的前提,更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关键。刚刚走出校门,他们有知识,有创新的思维,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如果把握不好,他们很快就会在基层出现“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的尴尬。为此,村党支部制定了《村官培养管理制度》,明确了村支两委责任。切实要求“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搞好“传、帮、带”,在落实“三项制度”等工作中,让他们才有渠道了解基层贴近群众,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敢于“压担子”

大学生村官被选派到基层,其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农村,对此基层组织就应该敢于“压担子”。首先,在监督管理上,以“村官日志”、“工作汇报”“工作考评”等制度,强化其工作纪律;其次,在教育培养上,以“集中学习”、“自我学习”落实“三项制度”中提升其综合素质;再次,就是在具体的事务中磨练其工作能力,如在负责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土地确权、农家书屋、基层党建调研等软件建设方面,进行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比如,在今年我村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我们村官就能独挡一面,完成了各类材料的收集整理,宣传标语、展板等内容涉及与安排,为成功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要注重他们的异岗锻炼,分批安排他们参与一些重点工程和中心工作,如参与换届选举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们参与一些应急事件处理,这样既可以增进他们的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工作的胆识和技巧,同时也便于发现他们更多方面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三、善于“给面子”

“给面子”就是要给予他们积极正确的评价。干部和群众的评价,在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更能有效帮助他们调整工作方法,进化工作思路。通过摸索,我村尝试性地将“民情分析会”、“工作汇报”、“一讲二评三公示”、“定期谈心”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村官在“三项制度”走访中分析民情,融入工作汇报,并经村干部指导后在“一讲二评三公示”中提出,最后通过“定期谈心”结合反馈意见和其进行交流谈心,有效地提高了村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提倡鼓励创新注重引

西南片区大学生村官交流发言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营盘乡老街村委会的大学生村官,首先感谢县委组织部领导和老勐乡、铜厂乡、营盘乡和老集寨乡的各位领导,感谢您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次交流的机会,意义重大,也很及时,因为再过8天,我们2009年来的村官就满2年了,对我们来讲是个很值得记念的日子。

两年的时间,我们从无知到了解,从陌生到熟悉,走过了风风雨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也正是这份艰辛使我们不再那么书生气,不再那么想当然,不再那么意想天开,而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热情,多了一分成熟。生活上我们再不会因为村里洗不了澡而抱怨,与老百姓交往时再不会因为他们记不住我们名字直接叫我们村官而感到不舒服,在工作中再不会面对上千份表格而束手无策。各位村官朋友,是不是走在街上时主动和你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了,是不是有人会叫你去他家吃饭了,是不是有人会问你今天怎么没吃饭。

我们成功了,我们体现出我们的价值了!

有这么个故事,题目就叫成功,有一年,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题目是这样的: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抢救出一副画,你会去救哪一幅?

结果在成千上万种回答中,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奖金。

他的回答是:“我去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所以我说我们成功了,我们从身边的点滴中渐渐体现了我们的价值,我们正慢慢靠近下一个目标。

在中共金平县委组织部、金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的《金平县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中,特别提出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和工作需要,从帮困解难的角度出发,分类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

朋友们,又一个成功的机会靠近我们了,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实现这个目标!

谢谢大家!

龙文海

着力“四优”培育大学生“村官” 篇9

一、制约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因素

1. 不够成熟的入伍动机使其安心历练难。

作为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初始定位应主要是“准村官”,远期的目标是促进村级班子的“升级换代”,而实际上较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定位是“准公务员”,视“村官”为“跳板”的不在少数,不够成熟的入伍动机难以使大学生“村官”们安心历练。

2. 不够成熟的客观条件使其安居乐业难。

据调查,大学生“村官”的锻炼任职村均为条件相对好的村,但毕竟是山区,条件有限,对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与期望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落差,再加上没有想象的那样很好地融入到村级决策管理之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文案、接待等事务性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一时没能找到“安居乐业”的感觉。

3. 不够成熟的成长经历使其顶岗主政难。

村级管理事务复杂多变,没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当家人”,农村主政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前至少经历了10多年的历练。若让一个只有一两年村级事务性经历的“准村官”进入村级班子参政甚至担任支部书记主政,村民的观念还一时难以跟上,若通过选举实现“主政”难度将会更大。

4. 不够成熟的政策体系使其有序流动难。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探索中的制度,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在留与流的问题上没有一套比较明确的保障措施,虽有“五条出路”可选,但都存在着未知因素,不少大学生“村官”是在观望中守望。

二、着力“四优”,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培育工程

1. 着力精选优质的培养苗子。

严格“准入”条件,对报考动机不够成熟的考生进行正确引导,从源头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进行把关。实际操作主要是实行“职位招考”,在学历、专业等方面进行规范,学历应达到全日制本科,专业要求应力求对口或相近,以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更快更好地成长成熟成才、发挥作用。同时还可采取一定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村官”队伍结构,如吸纳已进入实习阶段的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及早进入“村官”队伍进行挂职锻炼,构建高素质的基层后备干部队伍。

2. 着力构建优良的成才平台。

从优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党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扶贫联络点村、集镇社区、特色产业村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锻炼任职村,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构建优良的平台。如将柑橘专业的毕业生安排到柑橘专业村锻炼任职,就能很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进行技术指导,并有机会在柑橘产业领域拓出一条创业致富新路。同时,尽可能地创造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大学生“村官”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居乐业。

3. 着力提供优厚的政策保障。

流动与留任并重,制定优惠政策。在大学生“村官”流动方面已实行了“定向招考公务员”、建立创业基金等政策,但在留下大学生“村官”上,也可探索一些优惠措施。比如对大学生“村官”累积年限、获得的一定层次的奖励进行加分,使任期时间较长、工作表现突出者在考录“基层服务项目定向职位公务员”时具有优势,任村支书的大学生“村官”报考“村主干定向职位”公务员时,其“村官”年限视同“村主干”年限合并计算,任村支书达到一定年限的,可列为乡镇班子成员候选人,或拿出专项事业编制实行“公职化管理”或采取更优惠政策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等。采取措施促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成熟,对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实现村级班子“升级换代”意义重大深远。

4. 着力打造优秀的领跑团队。

上一篇:实训分析总结下一篇:斜面的作用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