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点评

2024-09-08

《赎罪》点评(通用4篇)

《赎罪》点评 篇1

在赎罪中成长

——《赎罪》点评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经会犯过错,这就促使了他们需要赎罪。有的人用一句“对不起”就能获得他人的原谅,而有的人用一生来赎罪也无法得到宽恕。《赎罪》这部作品就是由此展开的。

《赎罪》的作者是伊恩·麦克尤恩,是与马丁·艾米斯齐名的英国当代杰出作家。1975年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与最后的仪式》,获得毛姆奖,从此崛起文坛。他将严肃的题材与通俗的元素巧妙揉合,使《赎罪》这部有关爱情、战争、罪行和小说的小说既动人心魄又令人深思。其中个人命运的曲折与社会、历史的变化相互渗透,对战争场景、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画与对人性、道德困境以及文学创作的反思相互融合在其中。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故事里因一个谎言造成了三个人的痛苦生涯。而这个致命的谎言是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形成的结果。这些误会围绕在三个人的身上,即主人公小布里奥妮、塞西莉亚和罗比。年仅 13 岁的女孩布里奥妮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成年后的布里奥妮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过严格、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

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妮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 1999 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妮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先后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妮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这样的结局无处不渲染着黑色幽默,其实《赎罪》中的这种黑色幽默淋漓精致地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第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虚实结合。小说中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尾看似是姐姐塞西莉亚与罗比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笔头一转小说开始用第一人称叙述,原来前面的一切都只是布里奥妮的作品《赎罪》中的情节。她诬告罗比是真的,姐姐离家出走是真的,布里奥妮放弃深造成为实习护士也是真的,但是罗比回来与塞西莉亚过着幸福生活是假的,布里奥妮在姐姐家赎罪的情节也是假的。整部作品看似真实,却又只是虚构,虚实结合的手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尾的真实叙述令罗比和塞斯莉亚的悲剧更加煽情,也更令观众影响深刻。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连贯性。小说中多次出现同一场景的两个不同叙述版本——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罗比与塞西莉亚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妮的视角出发把每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在作品开始时这样的故意安排使作品看上去并没有逻辑可言,整个故事也并不连贯。殊不知,同一情景的两个不同版本恰恰反衬出了小布里

奥妮视角的偏见以及她的无知和幼稚,也为她后来的赎罪做好解释。第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重体现。表面上看,小说中赎罪的似乎只有布里奥妮一个人,她种下的果,由她来承担。其实,小说中应该有三重赎罪,故事中其实穿插了多位主人公不同方式的赎罪,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身上所背负的“罪”进行身体或是心灵的救赎。罗比被诬告强奸了布里奥尼的表姐劳拉,为了重新回到塞西莉亚的身边,自愿奔赴法国作战默默赎着不该承受的罪名;塞西莉亚开始由于出身高贵,无法冲破世俗的眼光一度否认自己对罗比的感情,最后她放下身份,大胆热烈地与罗比相爱,却因为妹妹的诬告毅然与家庭决裂,跟随罗比做了一名战地医护人员,为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所处的阶级赎罪。罪与赎从头至尾埋伏在小说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章节中。而布里奥妮13岁那年偏执武断诬陷罗比使其入狱后所作的赎罪当之无愧是小说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赎罪。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描述的就是布里奥妮在赎罪中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它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写主角从幼年到成年,从天真无知到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布里奥妮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成为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成为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她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故事的开头13岁的布里奥妮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喜欢写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布里奥妮诬告罗比正是因为她那丰富的想象力:有一次她在窗口看到姐姐几乎没穿衣服全身湿透的站在罗比面前,还有一次她看到姐姐被罗比压在书柜上,这

两次都使她深信罗比在欺负她姐姐。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 13 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而且,导致布里奥妮错误认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罗比的暗恋。小布里奥妮嫉妒姐姐,嫉妒她比自己早一步得到了罗比的爱。她无法憎恨自己的姐姐,于是,嫉妒与愤恨让她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罗比。少女懵懂而狭隘的爱最终导致她向姐姐和罗比忏悔一生。因此,当庄园附近发生了强奸案,警长来调查的时候,布里奥妮在幻想和嫉妒的指使下认定罗比就是强奸者,她的证词也从“我知道”改成了“我看见”。布里奥妮自以为正在伸张正义,实际上她正一步步地走向犯罪,而这正是其成长的开端。

当布里奥妮渐渐长大,她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当年所犯下的错是如此之大。在战争期间,她放弃了到剑桥读书的机会,来到医院成为实习护士走上姐姐曾经走过的道路,不仅是为了想再次与姐姐取得联系,还是想通过救人的方式来减轻一点心中的痛苦。布里奥妮断绝与家人联系,在医院里日复一日的为伤员清洗伤口、换床单、打针,甚至是静静地陪他们生命走完最后一段路。这些经历不但磨练了她,也让她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恐怖,她更加责备自己的年少无知,或许罗比也会像这些士兵一样受伤甚至死亡。布里奥妮在自责中不断赎罪也不断成长。

成长小说往往结束于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有了重新认识,对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但是《赎罪》却没有就此结尾。小说结尾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暮年的布里奥尼在 77 岁生日那天的见闻感受。麦克尤恩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记叙了实际的成长过程。原来布里奥妮到姐姐与罗比家赎罪是假的,他们住在蓝色小屋的美好结局也是假的。实际上,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天死于败血病,而姐姐也在几天后死于防空洞的水管爆裂中。布里奥妮来不及道歉,也来不及还罗比一个清白。既然现实中已无法当面赎罪,她就只能在作品中忏悔,她用60余年的时间写成这部小说,也是她的忏悔录。她在小说里面给了姐姐和罗比不曾想象过的美满幸福生活,他们相亲相爱,再也不用分开......60余年的光阴也让布里奥妮彻底成长,只是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当面向姐姐说一声:“塞西莉亚,对不起。”即使再完美的结局,也只能给现实中的她一个黯然的结果,虚构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罢了,她终究一身都无法得到自我救赎。

其实赎罪的主题一直都存在于许多名著当中,例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拿了清洗烟囱的小孩的一个硬币,当他成为市长后,每当有清洗烟囱的小孩到他家里,他都会给他们一个硬币,也算是对那个小孩的赎罪。而且我认为冉阿让之所以会亲自到法庭承认自己就是以前的囚犯冉阿让,以及之后一直帮助他人、照顾芳

汀太太的女儿,都是因为在作品开始时主教对他偷东西的宽恕。因此冉阿让用自己的一生向主教赎罪,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所有人。而这期间,冉阿让也成长了,他从一个偷东西的囚犯成长为爱他所有市民的市长,成长为可以宽恕他的仇人沙威警长的人。

精神分析学者曾说,艺术是艺术家与自身达成某种和解的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小说其实是一种小说家与他所在的现实世界达成和解的另一种方式——“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虽然布里奥妮无法实现她的赎罪,一切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摸样,但至少她在小说中做到了,而她也得到了成长。

《赎罪》观后感 篇2

影片看到中间部分特别痛恨布里奥妮,想不通她为何要这样,既然她都写出了那本以爱为主的戏剧,难道她就看不出姐姐与仆人间那没有捅破的爱。原来,这也是爱在作祟,是她对罗比的爱生出的妒忌在作祟。影片没有仔细讲布里奥妮是如何发现自己做错了,如何后悔的,但在她看到罗必被捉走的时候,她在窗边看见姐姐的痛苦,听见罗比妈妈的喊叫,她何尝不心痛呢。

虽然这部戏里面凯拉的戏份并不出彩,但最感动的片段仍是她贡献的,观众能理解她与家人的决裂。她失去罗比的痛苦家里的人是不会懂得,她是用了多大的勇气才打破与罗比之间的隔阂,说出那句I love you。 后来她做了护士偶遇到罗比,两人相见的一刹,她还是她,而他,对他们的爱没了信心。他认为自己没了资格,她松开她的手,不敢直视她的眼。但庆幸的是,她没有对他有过怀疑,她仍坚信,come back to me。

他们的信来来往往,他们有心中那栋海边的房子,他相信,故事一定会延续下去。布里奥妮最终放弃去剑桥的机会,也去当了一名护士,她大概也想感受姐姐所感受的东西吧。在医院里面接待伤员,这大概是能接近罗比所处世界的唯一机会了,她们都要承受那一份痛,看着源源不断的伤员,联想到战场的惨烈,联想到不得入虎口的罗比,随时都有罗比的消息,随时要承受永远失去的痛。

罗比在濒死之前想到了他们的房子,那句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更是让人不禁嘘唏这有缘无份。

到最后布里的采访没能很看懂,姐姐与罗比都死在了残酷的战争中,她一直没能取得原谅,即使她已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带来了什么后果!姐姐与仆人的爱得不到祝福,没有结果,所以她决心写一本书,赎罪,读者观众在看书的时候肯定会为姐姐与罗比祝福,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布里就是用这种方式把真相说出来,让姐姐与罗比的爱不仅能清白更能得到快乐,罗比也终于能没有羞耻的去爱了。如今看,这未尝不是一个完满的结局。

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篇3

人啊,一生中会犯很多错误,有时是无意为之,然而会给别人或周边带来不少影响或负面效应。影片中,主人公由于年少不更事,且好奇爱想象,造成终身的遗憾和负罪感。其实,现实生活中,人是在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每过一段时间,回想前一段时间的自我,就像在孩童时期似的,几多幼稚,几多肤浅,以至作出不少傻事、蠢事,或令自己陷于尴尬境地。所以,人生出世入世,应该多谨慎,少出错。这就体现出儒家经典中为人处世的博大和世故,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加学习和反省,避免害人害己而不自知啊。

回想前些日子,无聊之时,将自己的日记放到博客上,结果让公司人看到,着实另公司有些震动。因为内容中涉及的人、事均未加改动。由此看来,凡事慎重、时省吾身之必要啊!

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篇4

所以,在发现表姐被强暴的时候,不小心看到的背影,会固执的认为是罗比,出于一时的报复心理,和少女的内心难懂的心思。

然后导致罗比入狱,而后赶赴战场,还有姐姐也愤怒的离家出走,不在与家人相见。姐姐和罗比在不断创造机会相见,然而战争却是很残酷的,每次相见都很短。罗比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努力生存到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天,最终却败给了败血症,还是死在了战场上,姐姐也因意外而死。

布莱欧尼一生都活在了深深的自责中,她想过去找姐姐忏悔,然后现实却没有给她这个机会。由于她的一时的固执偏见,致使两个人的幸福毁坏,都失去了生命。

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代,而一时的偏执,固执己见,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而本该幸福的人,最终却只能活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

故事结尾的姐姐和罗比在海边漫步,后走进梦中的小屋。才是此悲剧最悲伤的部分,两人的爱情的美好憧憬,只能透过布莱欧尼的小说中表达。

布莱欧尼唯一的能做的,也只是讲他们的故事写进书里了。从年少时的不知从何落笔,到知道自己快要得病失去记忆时坚定的出版和结尾的幸福结局,充满了她心中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偏执有时就像是魔鬼,蒙蔽了双眼,让人们看不到现实,会使人们的心中充满恶意的揣测和推断,害了自己,害了别人。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安全计划与总结报告下一篇:公司党建工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