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分析

2024-05-23

点评分析(共12篇)

点评分析 篇1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其书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2]。处方点评是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处方点评也是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剖析, 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处方管理办法》 (2007) 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开展处方点评工作。2010年2月10日颁布执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 对医疗机构处方审核及点评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 目的就在于规范临床用药,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我院按照相关的规定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 定期对处方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2012年1~12月门诊2400张普通处方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进行点评和不合理处方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的门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200张, 共计2400张处方 (不包含麻醉、精神药品处方) 和门诊疑义处方登记。

1.2 点评方法

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 结合医院处方点评标准和细则, 以及《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临床药理学》与药品说明书等参考资料, 临床药师对处方逐一进行审查, 填写处方评价表, 再按要求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评价抗菌药物、注射剂、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药品通用名使用情况。

2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

根据WHO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合理利用标准[3] (平均用药数1.6~2.8种、抗菌药使用率20.0%~26.8%、注射剂的使用率13.4%~24.1%) , 我院平均用药数和注射剂使用率在WHO标准之内, 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WHO标准。

年龄:3~68a, 平均32a;药品品种种数:1~5种, 平均1.9种;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处方472张, 使用率为19.67%;注射剂:注射剂处方373张, 注射剂使用率15.54%。

2.2 我院使用电子处方, 不存在书写不规范问题。

在抽取的2400张门诊普通处方中, 有67张处方存在不合理现象, 占2.79%, 其中, 处方用药不适宜49张、超常处方23张, 且部分处方同时存在多处不规范或错误, 具体情况依次见下列表1、表2、表3所述。

3典型处方分析

3.1 处方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1.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患者女, 51岁, 临床诊断:诊断冠心病、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低钾血症, 处方: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0.2 g, qd。缺少感染诊断, 且用法不当, 应2次/d, 一次0.1~0.15 g (每12小时1次) ;又如患者女, 68岁, 临床诊断:昏迷、脑血管病、糖尿病, 处方: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与此药适应证不符。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也可用于室性早搏。

3.1.2 遴选药物不适宜

例1, 患者男, 23岁, 临床诊断:头皮裂伤、脑外伤后综合征, 开具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缺少联用指证, 抗菌素选用不合理;例2, 患者, 女, 21岁, 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开具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此药在我院为特殊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 且级别过高。

3.1.3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例:患者女, 55岁, 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甲硝唑片0.4 g, 1次/d, 外用。将普通片剂作阴道栓使用, 药物崩解所需的条件不足, 药物释放出需要较长时间而不能迅速在局部形成有效药物浓度, 且片剂有一定的硬度和棱角, 会损伤粘膜, 增加刺激性。建议选用相应栓剂更为理想。

3.1.4 联合用药不适宜

例1患者男, 3岁, 临床诊断:支气管炎, 处方: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5 ml/次, tid;小青龙合剂10 ml/次, tid;此处方遴选了2个化痰止咳药物, 但一个是用于风寒感冒, 一个是用于风热感冒,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所致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咳嗽痰黄等小青龙合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应该根据具体的中医临床病症选择适宜的对症药物。例2患者, 女, 49岁, 临床诊断:腹泻, 处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2粒/次, 3次/d;诺氟沙星0.2 g, 3次/d;此处方为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 而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等微生态制剂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合用易被灭活[4], 因此两者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1.5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如患者女, 59岁, 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处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0.2 g, 2次/d;多索茶碱片0.4 g, 2次/d, 铝镁加混悬液1.5 g, 4次/d。慢性支气管炎非急性加重期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氟喹酮类药物对茶碱的代谢虽影响较小, 但说明书中要求合用时仍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配伍使用建议慎重。含铝、镁的制酸药、铁剂均可减少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的口服吸收, 不宜合用。如患者女, 62岁, 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 动脉硬化, 处方:阿司匹林0.1 g, gd, 格列吡嗪5 mg, bid, 餐前服用;药物联合毒副作用增加, 两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使格列吡嗪血药浓度升高, 易致低血糖。

3.2 超常处方分析

3.2.1 超说明书用药

主要表现在药物静脉滴注时未按规定使用溶媒, 例患者, 女, 57岁, 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处方: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舒血宁20 ml, ivgtt, qd。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属于中药注射液, 其物理变化主要是由酸碱度的改变所致。当变化后的pH值超出一定范围, 有效成分就会变质或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说明书中为“静脉滴注, 每日20 ml,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50 ml或500 ml后使用”进行配制。

3.2.2 重复用药

例1, 男, 2岁, 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乙酰麦迪霉素片0.1 g, tid,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0.1 g, qd, 二者均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为典型的重复用药。例2, 同时开具格列吡嗪片与格列吡嗪分散片两种同样药品。

3.2.3 无适应证用药

如患者, 女, 30岁, 临床诊断:诊断呼吸道感染, 处方: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2粒, 3次/d, 首次加倍;患者, 男, 67岁, 临床诊断:高脂血症, 处方:缬沙坦胶囊80 mg, 1次/d。

4讨论

处方点评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进行处方点评, 剖析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现, 合理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通过本次处方点评发现, 我院处方合格率为97.21%, 处方用药不适宜占抽查总处方比例为1.29 %, 超常处方占0.58%, 其中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约占不合理处方数80%, 说明门诊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主要集中在常见的诸如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不明确, 选用不当, 用药时机不当, 用量、疗程不当以及无指征二联用药缺乏理论依据等方面, (2) 其他联合用药也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不合理的配伍等方面。同时, 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报道, 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 20种以上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典型案例分析是我院进行处方点评及通报点评结果的重要方式。合理用药是项系统工程, 要得到医生的认同才能最终实施, 因此增强药师与医师之间的沟通及激发医生对处方质量整改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为此, 我院每月的《质控通讯》对积极整改或合理用药的范例进行表扬, 通过鼓励为主的方式使医生不但能够直观的接收到药物使用的正确信息, 也对临床合理用药有切实的重视。 通过处方点评及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干预, 不仅使药师提高了专业技能并使临床医生极大地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 从而也使得我院近年的处方合格率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蓬.药事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5.

[2]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卫医管发, 2010, 28.

[3]李洋, 颜虹.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1) :79.

[4]王君耀, 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3 (7) :419.

[5]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 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8.

点评分析 篇2

【摘要】目的:点评我院2012~2015年的门诊处方基本情况,分析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门诊处方,每月15~16日抽取,使用随机抽样法从各科室分别抽取50张处方(共26382张),对所抽取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药物品种、注射剂使用情况以及不合理处方、不适宜处方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用药教育等措施以整改门诊处方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结果:处方合格率为95.39%,其中2012年门诊处方的合格率最低(88.99%),2015年的门诊处方合格率最高(99.29%)。不合格处方中50.90%为不规范处方,42.93%为用药不适宜处方,7.81%为超常处方。2012年的不规范处方占60.06%,显著高于其他3个(36.88%、38.19%、35.29%),P<0.05。门诊处方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为2.4种,其中2012年的处方药物品种数最多(3.1种),2015年的药物品种数最少(1.7种)。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26.8%,其中2012年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0.0%,显著高于其他各(P<0.05),2015年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最低(17.0%)。门诊处方注射剂使用比例为18.8%,各的注射剂使用比例接近(P>0.05)。处方基础药物使用比例为64.3%,其中2012年的基础药物使用比例最低(49.0%),2015年的基础药物使用比例最高(74.0%)。结论:我院门诊处方还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在处方点评的基础上实施行政干预和技术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处方合格率。【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行政干预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处方是重要的书面文件,其是指导临床用药、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处方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乎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是临床合理、有效用药的直观依据,也是衡量临床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标准[2]。为了解我院近几年的门诊处方用药情况,本次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并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门诊处方,每月15~16日抽取(遇节假日则抽取时间依次推后),使用随机抽样法从各科室分别抽取50张处方,对于处方数量不足50张的科室,则抽取当月所有处方。共抽取26382张处方,处方来源于临床各科室,具有代表性。1.2 方法

1.2.1 处方点评方法

参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3]、《处方管理办法》[4]及其附件中对处方的评判标准与相关规定,综合运用人工点评与软件点评方式对抽取的处方逐一进行点评、审查,对处方的基本指标(如抗菌药物处方、注射剂使用处方、处方药物使用品种等)、不合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2.2 处方质量干预

对处方点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向处方医师反馈其中的不合理情况,让处方医师做出解释,对于解释合理者可改判为合理处方。对于经处方点评专家组最后认定为不合理处方的,由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临床医师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在院内对临床医师加强合理用药宣传教育。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Excel 2003和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处方合格率

206382张门诊处方中,25166张合格,处方合格率为95.39%。其中2012年门诊处方的合格率最低,为88.99%,2015年的门诊处方合格率最高,为99.29%,2013年和2014 年的门诊处方均比2012年有所提高,且两年的处方合格率接近,分别为96.01%和96.99%。见表1。

表1 我院2012~2015年的处方合格率比较[n] 年份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合计

处方总数(张)

6415 6585 6603 6779 26382

合格 5709 6322 6404 6731 25166

不合格 706 263 199 68 1216

合格率(%)

88.99 96.01 96.99 99.29 95.39 2.2 不合格处方情况

在1216张不合格处方中,50.90%为不规范处方,42.93%为用药不适宜处方,7.81%为超常处方。其中2012年的不规范处方占60.06%,显著高于其他3个(36.88%、38.19%、35.29%),P<0.05;2012年的用药不适宜处方占32.86%,显著低于其他3个(55.13%、54.27%、57.35%),P<0.05;4个的超常处方占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2012~2015年门诊不合格处方情况[n(%)] 年份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合计 不合格处方数(张)

706 263 199 68 1216

不规范处方 424(60.06)97(36.88)76(38.19)24(35.29)619(50.90)

用药不适宜处方 232(32.86)145(55.13)108(54.27)39(57.35)522(42.93)

超常处方 50(7.08)21(7.98)15(7.54)5(7.35)95(7.81)

2.3 不规范处方情况

不合格处方中,不规范处方以“使用含糊不清的字句或用法、用量不完全”和“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或未写临床诊断”居多,分别占13.40%和12.75%,不适宜处方以“用量用法不适宜”居多,占24.10%,超常处方以“无适应证用药”和“无正当理由同时开具2种以上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居多,分别占3.45%、3.29%。见表3。

表4 不合格处方的具体内容[n=1216] 不合格处方类别 不规范处方

不适宜处方

具体内容

使用含糊不清的字句或用法、用量不完全

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或未写临床诊断

需皮试药物未注明皮试

处方修改未签名、注明日期 医师签名不规范或未签名 药师单独值班未双签字

婴幼儿、新生儿未注明月龄、日龄 联合用药不适宜 用量用法不适宜

给药途径或药品剂型不适宜 遴选药品不适宜

处方数 163 155 93 80 56 40 32 62 293 85 57

百分比(%)

13.40

12.75 7.65 6.58 4.61 3.29 2.63 5.10 24.10 6.99 4.69 超常处方

适应证不适宜

无正当理由同时开具2种以上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无适应证用药 40 10 42

2.06 3.29 0.82 3.45 2.4 处方基本指标

2012~2015年门诊处方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为2.4种,其中2012年的处方药物品种数最多,为3.1种,2015年的药物品种数最少,为1.7种。各的非专利名使用比例均为10.0%,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26.8%,其中2012年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0.0%,显著高于其他各(P<0.05),2015年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最低(17.0%),显著低于其他各,P<0.05。2012~2015年门诊处方注射剂使用比例为18.8%,各的注射剂使用比例接近,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012~2015年门诊处方基础药物使用比例为64.3%,其中2012年的基础药物使用比例最低(49.0%),2015年的基础药物使用比例最高(74.0%)。见表4。

表4 2012~2015年门诊处方的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

处方药物平均品种数(种)非专利名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注射剂使用比例(%)基础药物使用比例(%)

2012年 3.1 100.0 40.0 20.0 49.0

2013年 2.7 100.0 28.0 18.2 65.0

2014年 2.0 100.0 22.0 19.0 69.0

2015年 1.7 100.0 17.0 18.0 74.0

合计 2.4 100.0 26.8 18.8 64.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院2012年门诊处方的合格率最低,为88.99%,2015年的门诊处方合格率最高,为99.29%,2013年和2014 年的门诊处方均比2012年有所提高,且两年的处方合格率接近,分别为96.01%和96.99%。可见我院门诊处方近4年的合格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说明我院近几年的门诊处方质量有明显改进,这是因为我院在2013年引进了合理用药软件,采用了人工与软件结合的处方点评方式,对门诊处方进行了客观、准确、全面的点评,指导临床用药,从而使门诊处方质量大为提高。本次研究发现,我院2012年的处方药品平均种类数最多,同时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注射剂使用比例也要比其他更高,而基础药物使用比例又比其他更低。说明门诊处方药品种类多、抗菌药物及注射剂使用比例高、基础药物使用比例低是我院2012年门诊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但研究还显示,到2015年,我院门诊处方的平均种类数明显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注射剂使用比例也明显降低,而基础药物使用比例明显升高。这提示我院在2012年后所采取的门诊处方整改措施,有效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基本药物、注射剂、抗菌药物的认知程度,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5]。

我院不合格门诊处方有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三类,在不合格处方中不规范处方占50.90%,用药不适宜处方占42.93%,超常处方占7.81%。可见门诊不合格处方以不规范处方和用药不适宜处方居多。不规范处方的常见问题有:(1)使用含糊不清的字句或用法、用量不完全,本次研究中有163张处方存在此类问题,在不合格处方中占到了13.40%,是较为常见的不规范处方类型。例如,在处方中对双氯芬酸钠乳膏只注明外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只注明滴眼,口服药物只注明口服,或者是根本未标注药物的用法、用量。这种用法、用量标注模糊的处方,容易造成患者用药方法或剂量的不正确,从而影响临床疗效,甚至还可能引起各种药物的毒副反应[6-7]。(2)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或未写临床诊断,本次研究中有155张处方都因诊断书写不规范而判为不合格,比如对诊断为“待查”的患者开具治疗性药物,在诊断栏中书写“神衰”、“慢支”等不规范名称等。之所以会出现诊断书写不规范、用法用量描述模糊这类问题,可能是因为我院门诊量大,医师门诊工作繁重,在接诊时常常为了节省时间而忽视了诊断及用法、用量书写,特别是一些复诊患者,门诊医师往往认为他们的用药时间较长,对药物用法、用量熟悉,所以无需在处方中详细说明。另一方面也与门诊医师对处方重视程度不够有关,认为处方不规范只是小问题,不会导致严重后果[8]。(3)婴幼儿、新生儿未注明月龄、日龄。本次研究中,就有32张不合格处方存在此问题。由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处在较为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生理特点比一般儿童更特殊,所以其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故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当详细注明婴幼儿或新生儿的月龄、日龄。另外,需皮试药物未注明皮试、处方修改未签名或未注明日期、医师签名不规范或未签名、药师单独值班未双签字也属不规范处方范畴。本次研究中,也有少数的不合格处方出现了上述问题。用药不适宜处方的主要问题包括:(1)用量用法不适宜。1216张不合格处方中有293张的用法用量不适宜,占到了24.10%。具体表现为药品稀释浓度不符合说明书规定,超剂量用药,低剂量用药等,比如250ml生理盐水与1.8g注射用克林霉素混合后用药,这样配制的克林霉素注射液浓度为9.6mg/ml,远高于规定浓度6mg/ml,这种处方极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引发医疗纠纷。(2)给药途径或药品剂型不适宜。不合格处方中有6.99%存在给药途径/剂型问题,比如将口服的制霉素片阴道给药,使用加替沙星滴眼液滴耳等。另外还有联合用药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也为用药不适宜处方类型,其在在本次研究中的不合格处方中分别占5.10%、4.09%、2.06%。超常处方主要包括:(1)无正当理由同时开具2种以上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比如在处方中同时使用美洛昔康和塞来昔布,同时使用司他斯汀和依巴斯汀,等等。本次研究中的不合格处方中有3.29%都因上述问题而判为不合格处方。(2)无适应证用药。本次研究中的不合格处方中有3.45%为无适应证用药,比如对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对头晕患者长时间应用胸腺肽肠溶片等[9]。

对于处方点评结果为不合格处方的,我院同时采取了技术干预和行政干预手段。一方面与临床医师共同商讨用药方案,获取更多合理用药相关信息,积极参与用药会诊,推行基本药物目录,实施用药指南,并对临床医师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另一方面,针对重复出现的、典型的、严重的不合格处方,要在全院公示,并要进行相应的处罚[10]。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通过联合运用技术与行政干预,我院门诊处方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处方还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在处方点评的基础上实施行政干预和技术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处方合格率。

【参考文献】

点评分析 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理用药

2012年2月卫生部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旨在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之前我院处方点评工作一直以门诊处方为主,而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的监控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外科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病历,所有患者均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48号)》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结合公开出版的医药业书籍,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讨论分析。

2 结 果

在检查的所有病历中,几乎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选用抗菌药物不适宜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或者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本次调查中发现,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用药级别过高,以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几乎未使用一代头孢预防。《指导原则》中规定对厌氧菌预防应用甲硝唑,几乎都选择奥硝唑。没有选用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2 手術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 《指导原则》规定: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应在麻醉开始前,即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用药,如果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可术中给予第二剂。本次调查中发现,所有手术只有2例在术中给药,其余病历均在术后给药。贻误了最佳预防给药时间,难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3 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本次调查中只有1例预防用药使用未超过24小时。其他手术预防用药均在3-8天之间。用药疗程过长,不仅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反而有可能引起细菌耐药率和二重感染。

3.4 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在术后切口的感染中,内源性感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加强术中标本的留取送检,对术后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本次调查中无一例进行病原学检查,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5 联合用药 本次调查中,Ⅱ类切口手术联合用药率过高。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无指证的联合使用氨曲南+奥硝唑。

4 讨 论

综上所述,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预防使用选择用药档次太高,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用药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问题。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医院缺乏对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合理性的有效监督,加之部分医生认为某些不合理医嘱在临床使用多年并未出现可见的不良后果而不愿意更改用药习惯。因此,医院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力度,尽快完善制定院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手术科室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知识的学习,严格规范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做到有效、安全、经济、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2]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

[3] 张韶辉,杨爱霞,何伟,刘亭,谭伟,黄铁花.我院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事,2011,25(7):737-739.

[4] 魏梁,刘莹,任淑萍.我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处方分析[J].处方点评,2012,9(5):44-46.

[5] 赵春萍.处方点评实践工作中典型案例分析[J].处方点评,2012,12(5):455-456.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分析 篇4

1 调查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共抽查的2880张门诊处方。每月由专人抽取门诊处方120张, 统计、分析处方的各项基本指标, 对处方书写规范性, 处方用药适宜性审核及合理性进行点评。评价依据为《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药品说明书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书籍等。对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院周会及临床药讯上进行通报, 以教育和警示当事医务人员, 加强医生对处方书写质量的重要性教育, 要求医师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规范用药, 规范其用药行为。

2 处方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

平均用药品种数2.23种, 每张处方平均金额63.78元, 通用名使用率86.3%, 注射剂使用率19.6%, 抗菌药物使用率23.2%, 基本药物使用率71.3%。

2.2 不规范处方情况

2880张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处方共229张, 占抽查处方的7.95%。处方不规范现象包括:未写通用名65例 (占不合格处方的28.38%) , 是不合格处方中最常见的, 主要是医生对写药品通用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处方前记 (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日期等) 填写不全39例 (17.03%) , 未写剂型、规格或药名书写不规范、不正确35例 (15.28%) , 尤其是新药和非常用药品;书写潦草24例 (10.48%) , 用法用量不正确21例 (9.17%) , 涂改后未签名及日期16例 (6.99%) , 诊断与用药不符13例 (5.68%) 。滥用抗生素15例 (6.55%) , 重复用药10例 (4.37%) 。

3 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用法、用量不当

用法、用量不当主要表现为用药次数与说明书不符, 用药时间间隔不合理。药品说明书是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来规定药物每次用量、每日次数、给药间隔时间、疗程等, 但很多医师随意调整每日用药次数和用药间隔时间。例如, 医师处方凭经验性将阿奇霉素胶囊 (半衰期为35~48h, 应为每日剂量1次顿服) , 每日用量分2次口服, 误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是达不到抗菌效果并容易产生耐药性。还有个别医师从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考虑, 将本应分为4次给药的头孢拉定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时间越长, 则抗菌活性越强) 1天药量1次静脉滴注给予, 结果是不仅抗菌效果欠佳, 而且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药品超量使用或重复用药

由于处方医师用药的随意性, 只看药物的适应证, 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了解, 重复应用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或记错药物用法、用量或者不熟悉复方制剂的组分, 重复用药导致超量。例如:医生处方同时给予纳尔平 (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 和康裕登通 (复方甲麻口服液) , 3次/d口服。还有将头孢羟氨苄与头孢拉定合用, 二者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菌谱大致相同且均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不仅属于重复用药更易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

3.3 注射剂使用方法不当或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输液之间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 引起药物理化性质或药理性质的变化, 不是任何药物都可以随意地加入到输液中。有些医师和药师都不太注意溶媒选择, 稀释浓度、滴注速度及注意事项等, 例如将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混合滴注, 两药不宜配伍, 配伍后生成难溶性磷酸钙盐, 出现混浊、沉淀。

3.4 不合理选用药物

抗菌药物与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配伍, 抗菌药物可导致微生态制剂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的灭活, 导致后者药效下降。两药宜分开服用, 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 达到治疗目的。有些医师选用药物只考虑适应证而忽略了特殊生理、病理群体应注意的禁忌证。比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可致幼年动物的承重关节软骨发生永久性损害而致跛行, 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还有就是2种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 比如头孢呋辛+呋塞米。

3.5 其他不合理用药现象

处方药物剂量过小, 疗程过短, 达不到治疗效果, 延误病情;处方中的临床诊断与处方用药的适应证明显不符;没有明确诊断、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选药起点高, 普通感染、预防感染选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或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4 讨论

处方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处方点评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作, 点评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点评标准的设置要合理, 要体现策略性和人性化特点。 (1) 明确处方点评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而不是针对某个医生; (2) 适当把握点评分寸, 点评应切中实际, 有的放矢, 既不能太过于针对某个医生, 又不能泛泛而谈毫无针对性, 每个医院要针对本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以及处方和药物管理水平等, 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处方点评标准, 将处方点评工作落到实处; (3) 点评内容有理有据, 证据要详实充分, 点评结果应服务于临床。重点关注药物超剂量使用, 用法、用量错误, 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特殊生理、病理状态的安全用药。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处方点评的结果及效果, 旨在探讨处方点评的方法、技巧及侧重点, 从而提高处方点评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基层医院实施病历点评效果分析 篇5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为了提升病历书写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安全意识。我院从2017年初对我院病历点评活动的模式进行了调整。

一、点评模式创新的原因和目的

从2016年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我院门诊就诊人次较2015年增长4800余人次,住院病历数较2015年增加400余份,住院部还担当着门诊、急诊诊疗工作,导致临床工作的工作量猛增。在重视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关注医生也同样重要。

2016年我院病历点评每月开展一次,要求全院除下午值班人员外全院各临床科室医生必须准时参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占用医师过多的休息时间开展点评工作。

其次,每月的点评病历主要是上月终末病历中共性缺陷相对突出的病历,导致每月的点评病历重点集中在部分科室。非点评病历科室相关医师主动听取点评的主动性大大下降,达不到持续整改的目的。

全院点评主要针对病历书写格式和核心制度执行方面展开点评,专业技术的探讨不深入,不能达到从内涵质量程面点评和讨论。

2017年初考虑到上述因素,故采取了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院病历点评,季度月外的其他月份采取点评小组下临床科室这种“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病历点评活动。

二、创新点评模式的实施情况

2017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四月外一科、五月外二科、七月康复科、十月内三科、十一月重症医学科分别进行了病历质量点评。外科系统还针对病历相关科室,如重症医学科、手术室、麻醉科等。

点评的重点是围手术期管理中常出现的缺陷,并通过讨论得出了整改建议,现场进行了要求的统一和传达。内科系统病历点评重点在科室之间的沟通、会诊转诊制度落实、危重病人抢救的流程、抢救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和记录的合理性。通过现场提问、科室讨论,使每场点评会都类似一次系统间的专业学习会议,质控科提供了书写规范方面得培训,同时临床科室又为我们上了更为生动的专业技术培训课。

三、病历点评下临床取得的成效

点评的目的在进一步学习和提升,通过2017年病历点评工作的创新改进,使我院医务人员在病历书写、医疗质量重视程度,医疗安全意识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本点评的都是我院2016年质控工作中,问题相对突出的科室,经过不断地点评,目前全院甲级病案率能够较良好地保持在92%左右,最为明显的是外一科、重症医学科甲级病案率从80%和77.78%上升至90%左右。

点评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点评网站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9-01

随着以互动共享为特点的Web2.0网络环境的发展与成熟以及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兴盛,将草根大众的消费体验与消费评论汇聚整合并发布的第三方点评网站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提供生活资讯为主的大众点评网。

一、第三方点评网站基本内涵

虽然现有的相关期刊论文等学术资料中提到了“第三方点评网站”这一名词,但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对第三方点评网站并没有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因此为了全文论述的完整和流畅,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加之自己的理解对第三方点评网站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界定。

所谓第三方点评网站,是指提供自由互动的交流平台,供普通大众以第三方角度对生活或者文化类商品的消费体验进行点评,并将相关评价进行分类整合,以类似于传统消费指南的资讯信息形式展示给受众的网站。此类网站本身并不编辑策划相关内容,其全部价值内容就在于点评信息。

二、网络口碑传播的营销模式

网络口碑(Internet Word of Mouth),指公司或消费者即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和视频分享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的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文字及各类多媒体信息。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也就是网络口碑。大众点评网依托网络技术,集合网民的聚合效应,对旗下的商户进行评论并使之呈几何增长式的传播效力,树立其权威品牌信誉度。

(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统的口碑传播一般是面对面的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常是人们口耳相传,传播速度通常较慢,覆盖面较窄。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传播,需要具有一定的熟知程度,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陌生人之间的传播通常不具有“口碑”效应。从刚开始的美食点评,开发到了休闲娱乐、购物、运动健身、酒店等方方面面的点评,做到了信息全方位覆盖。传播模式从点对点变为点对面,用户可以在海量的口碑中搜索到自己所需信息。

(二)信息真实性强,精准化程度高。网络口碑传播的关键在于其可信度高,真实性强。大众点评网之所以提供评论而非信息,正是看到了网络口碑传播背后的强大可信度,每个用户后面都是一个相对真实的网民,即一个活生生的人。真实的信息成为网络口碑传播必要的前提。郭国庆通过研究发现当消费者认为网络信息可靠时,就比较容易接受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修改或重新建立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

(三)传播立体化,形式多样。Web2.0平台赋予网络口碑传播新的生机,多平台的智能融合,使网络口碑传播呈现立体化和形式多样的趋势。在大众点评网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点评。除了传统的文字点评以外,网站还为餐厅的各方面指标提供一目了然的打分,网民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餐厅的口味、环境、服务和人均消费的分数高低。除此之外,大众点评网提供用户图片上传功能,用户通过图片上传工具可以发表餐厅和食物的真实图片。

(四)交互性高,分享是主流。人际传播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和中心,可以随时表达自我、发布信息。Web2.0时代的核心传播特征和价值就是互动性,这也是与Web1.0时代的本质区别,它颠覆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大众点评网的创办初衷就是建立在用户的点评和分享。

三、发展与隐忧

点评类网站最大的风险是人气流失,这直接关系点评信息的多少与更新,并最终影响到网站的影响力。如果人气上升,网站的价值就提升,人气下降,价值就缩水。大众点评网凭借创新模式和先发优势,发展了一批核心用户,从而形成了领先地位。但是,在后继者增多且商业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大众点评网保持领先地位的压力和成本必然加大。

(一)区域性特征下盈利的可控性。点评网的硬伤是显著的区域特征,比如成都的用户显然很少会对广州的餐馆点评信息感兴趣。作为一个本地搜索网站,在一个城市做得再好,到了另一个城市,都需要重新建立社区、树立品牌。这是区域性网站发展的难点所在。为了加快线下营销进度,大众点评网除关键城市自主营销外,正考虑在二三级城市跟当地伙伴合作。该策略可能会快速提高大众点评网的营收规模,但盈利质量却存隐忧。

(二)渠道隐忧。信息粘着度不足大众点评网的“渠道为王”战略尽管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仍然有其不尽完美之处。大众点评网“渠道战略”的隐忧在于信息粘着度。自创建以来,大众点评网的内容集中在用户的评价信息上,由于其前期的渠道聚合,使该网站在提供生活类信息上有着信息广度即美誉度的优势。但是,用户评价信息的易复制性,使大众点评网很容易被别的竞争对手网站攫取数据库评价资源,从而失去对受众的粘着度。

四、结语

在Web2.0网络环境下,第三方点评网站极大发挥了互动共享的传媒特性,通过草根信息的聚集整合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受众注意力,并凭借其消费类资讯信息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用户的消费行为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让消费者的声音集中到一起,客观并分享平台,以网络累积起来的数据客观的反映了大多数客户的意见,以大众相传的口碑方式造就了大众点评网。作为新兴事物,目前第三方点评网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网站运行的日益成熟以及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未来的第三方点评网站必然会不断的调整和演变。

参考文献:

[1]苏克军,赵彬.我们即媒体[J].读书,2007(3):142.

[2]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15.

[3]袁瑛,大众点评网:集结群众智慧[J].商务周刊, 2012,(23)

门诊处方质量抽查点评分析 篇7

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 医疗质量已得到不断地提高。作为患者用药依据的处方, 其质量水平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好处方的质量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保障。自2010年2月10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实施以来, 我院对处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规定和新要求进行了实施。现对自《规范》实施后的2010年3个季度的处方进行质量抽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3~12月的门诊处方1293张。统计每张处方的用药品种数、药品通用名数、抗菌药物使用率、针剂使用率、平均金额等内容, 用Excel表格进行汇总。以《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和药品说明书为评价依据。

2结果

共抽查处方1293张, 平均用药品种类为2.64种;药品通用名数占处方用药的平均百分率为100%;每张处方平均金额为78.75元;抗菌药物使用率36.3%, 注射剂的使用率为31.3%。合格处方1233张 (占95.4%) , 不合格处方60张 (4.6%) ,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药与诊断不符、诊断不规范、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和药物给药途径不适当等。

3分析与讨论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1], 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利用制定了标准, 平均用药类别为1.6~2.8种[2]。本次所抽查的1293张处方中, 均无出现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 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64, 符合规定要求, 且处方合格率达95.4%, 符合三甲医院综合管理处方统计指标 (处方合格率≥95%) 要求。由于我院现采用电子处方, 系统上药品名称均采用通用名, 因此在这次抽查中未发现使用商品名。

抽查显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5.3%, 对比《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实施前的我院医疗质量简报示我院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7%, 明显降低, 符合我国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在门诊, 药物的使用原则是, 能口服的尽量口服, 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使用, 应以口服或肌内注射为主, 严格控制静脉给药形式, 但门诊注射剂的使用率偏高达到了31.3%, 主要是儿科患者年龄小, 口服药不方便, 家长要求使用针剂、输液, 以求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了门诊针剂的使用率。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规定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这次抽查中出现的诊断不规范、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属于不规范处方;用药与诊断不符和药物给药途径不适宜属于用药不适宜处方。对此, 需不断改进措施, 避免以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出现。首先要加强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内容的学习;其次要让药剂科特别是药房做好“四查十对”, 定期进行处方点评, 将有问题处方反馈给临床[3]。

合理用药是处方质量的重中之重, 处方质量又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落实医院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以使门诊处方质量越来越规范、用药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 (实施) [S].卫医发, 2007.

[2]栾家杰, 吕丽丽, 汪平君.定量评价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对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事, 2008, 22 (4) :289-291.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篇8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

按照1985年WHO中有关合理用药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其临床的需要, 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 治疗恰当, 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最低廉, 即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主要包括4个环节, 即正确选药、适当剂量、正确给药方法、合理联合用药[1]。处方是执业医师为患者诊断、预防、治疗疾病而开具的用药指令, 是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配备药物的直接凭证,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 同时也是分析是否合理用药的直接依据。为了解我院门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基本情况, 更好的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本研究对2009—2010年的门诊处方随机抽取了5000张进行分析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00张处方均为2009—2010年我院门诊按月份随机抽取的, 样品覆盖了多个科室且考虑了处方开具时间等因素,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5000张处方进行不合理用药筛查, 并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是否合理用药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规定》等[3]进行。

2 结果

本次抽取的5000张处方占我院全年52776张处方的9.47%。5000张处方中, 书写不规范的有412张, 占抽取处方的8.24%, 主要表现为处方书写潦草、未写临床诊断、科室未写、药品未注明含量及剂型等。5000张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的有166张, 占抽取处方的3.32%, 主要表现为药物联用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重复用药、选药不合理、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等 (见表1) 。

3 讨论

3.1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药物联用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重复用药、选药不合理、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五个方面。其中, 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主要是药物配伍禁忌方面的错误。比如药物配伍不当会降低药物溶解度、浑浊、发生沉淀等[4], 还会使药物发生中和、分解及失效, 致使药效不能完全发挥, 甚至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主要包括用法错误或服药时间错误两类, 比如外用药被口服、吸入剂口服等。而服药时间间隔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设定的, 时间不对则其药效会大打折扣等;重复用药指的是同种类的药重复使用或药物中的复方成分重复, 其中最多的就是抗生素的重复使用[5], 各个科室中均存在有此现象;选药不合理即选药不对症, 比如婴儿腹泻, 选用环丙沙星胶囊治疗即可, 但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则不行, 这不但会影响婴儿的生长软管, 而且还容易导致患儿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主要就是超剂量用药和药物剂量使用不足了, 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医生的专业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

3.2 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是有关人员、药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各类参与临床用药的人员所进行的各种行为失当和错误都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出现[6]。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不合理用药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医师偏重医学专业知识而缺乏扎实的药理基础知识;医药知识更新滞后, 加上各种药品广告的误导致使患者主动要求使用某类药物;部分药品说明书对该药的使用剂量描述模糊;极少数医师自身道德素质较差, 在临床诊断中只开贵药;审方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 经常消极审方或者不审方就直接开药等。

3.3 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 我院在2009—2010年的处方不合理用药的比例为3.32%, 仍较严重, 必须做出整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首先, 要对医师开展医学和药学前瞻性知识讲座, 加强医师的业务水准;其次必须加强医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道德素质;第三, 要开发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软件系统, 以便于抛开人为因素的错误;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的合理用药制度, 对开具不合理处方和处方审查不严者要与其质量考评挂钩, 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

参考文献

[1]曲桂霞, 任祖学, 王晶.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2) :55-56.

[2]黄莺, 何建中.我院2008年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回顾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9) :33-34.

[3]常子倩, 张雪伟.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230-231.

[4]刘玉才, 张军.临床合理用药[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

[5]许爱华, 武献梅.医院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3) :147-148.

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在2012年12月份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 按照卫生部2010年2月10日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所示方法, 填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附录的“处方点评工作表”, 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综合点评

见表1。

2.2 不合理处方

抽查处方中不合理处方共458张, 占处方总量7.63%, 分布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处方综合点评

由表1可见, 我院平均每张处方开具药品2.9种,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处方不超过5种药品, 仅有少部分处方超过5种药品, 主要分布在合并有多种疾病处方。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8.6%, 低于我国卫生部要求的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不超过20%使用率[2]。我院注射剂使用比例为13.5%, 低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20.4%[3]。我院有75.2%的处方使用了国家基本药物, 这与其他医院报道的97.14%有一定差距[4], 应引起重视, 这可能与我院医师和药学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的了解程度较低有关, 说明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切实降低患者就诊费用。我院有98.3%处方使用了药品通用名, 使用率较高, 这可能与我院门急诊处方大多数为电子处方有关, 极少数不使用药品通用名主要发生在的手写处方。每张处方平均用药种数、使用通用名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率、注射剂处方所占比例、处方金额, 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等指标是评价医院处方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 就总体而言, 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

3.2 不规范处方分析

由表2可见, 我院门诊处方不足之处是不规范处方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占抽查处方6.18%, 不规范处方主要表现为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 这部分不规范处方主要发生在手写处方;此外, 不规范处方较多还有单张门诊处方超过5种药品, 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等情况。

3.3 不适宜用药及超常处方分析

经调查, 我院不适宜用药及超常处方87张, 占抽查处方1.45%, 主要表现为遴选的药品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溶媒使用不适宜、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适宜和超说明书用药等情况, 下面就抽查出现的部分典型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

3.3.1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例1.女, 32岁, 妇科, 诊断为支原体感染。处方:头孢泊肟酯分散片。处方分析: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 作用于细胞壁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支原体不敏感, 药物选择不合适。

3.3.2 联合用药不适宜:

例2.女, 35岁, 泌尿外科, 诊断为肾结石。处方:碳酸氢钠片+左氧氟沙星片。处方分析:药物联用不适宜, 首先碳酸氢钠可降低胃液酸度而使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减少。另外, 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p H>7时有结晶出现[4], 故两者不宜联用。

3.3.3 溶媒使用不适宜:

例3.男, 74岁, 血液内科, 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处方:5%生理盐水250ml+帕米磷酸二钠注射液60mg, 静脉滴注。处方分析:使用溶媒不合理, 根据药品说明书, 帕米磷酸二钠静滴浓度不得超过15mg/125ml, 此张处方用药浓度超过说明书所推荐浓度, 容易引起低血钙等不良反应, 应将5%生理盐水250ml改为5%生理盐水500ml。

3.3.4 配伍禁忌:

例4.男, 18岁, 内科, 诊断为乏力。处方: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注射粉针2g静脉滴注。处方分析:根据头孢曲松药品说明书的警示语“本品与含钙剂合用有可能导致致死性结局的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禁与含钙溶液同管注射, 此处方虽为不同管注射, 但因头孢曲松钠在胆汁与肾脏浓度很高, 如与钙离子结合可形成沉淀, 可增加胆、肾结石的发生风险, 故不宜与钙制剂联用, 建议更改其他抗菌药物。

3.3.5 用法用量不适宜:

例5.女, 32岁, 皮肤科, 诊断为痤疮。处方:米诺环素胶囊0.1g, 每天3次, 共14d。处方分析:用法用量不适宜, 米诺环素在正常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为11.1~22.1h (平均15.5h) , 药品说明书建议每天用药1~2次, 此处方每天用药3次, 而且每天剂量达0.3g, 用药时间达14d, 容易产生蓄积中毒。

3.3.6 未按说明书用药:

例6.女, 30岁, 泌尿内科, 诊断为尿路感染。处方:左氧氟沙星片0.5g, 每天2次, 共6d。处方分析:根据药品说明书泌尿系统感染的推荐用法用量为0.25g, 每天1次, 此处方为超说明书用法。左氧氟沙星以原型从肾排泄, 在泌尿系统有较高的浓度, 无必要使用大剂量;另有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处方点评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定期的处方点评可提高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 同时定期的处方分析能发现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以便进一步的合理用药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的通知[S].卫医管发[2010]28号, 2010-2-10.

[2] 卫生部办公厅.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2012-03-05.

[3] 杨敏, 曾颖, 刘晓琦, 等.处方合理性与合理用药指标间的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 2007, 27 (12) :1753-1755.

不合理处方点评与分析 篇10

关键词:不合理处方,合理用药,点评

1点评方法

1.1 制度与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处方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2],由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及药事管理组织制定处方质量控制分析统计表,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整体质量控制的要求,随时增减质控内容,保证质量控制与处方点评的实效性。每月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与不合理处方点评分析会,并下发书面通报。

1.2 点评考核

1.2.1 每月随机抽取各药房3~5 d的处方,按照标准进行处方合理性审核,统计分析。

1.2.2 每月对药品出库量进行动态监测,并对除大输液及普药外,药品单价相对较高的前十位药品和二线以上的抗生素进行出库量统计和排序,观察动态变化。

1.2.3 每月对随机抽查的质控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和正确性的审核和统计分析

1.3 随机医疗业务查房点评考核:

跟随日常的业务查房,查看医生的用药是否正确与合理,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现场指导,提出合理用药意见或建议,以示教育警示和现场纠偏。

2实例点评与分析

2.1 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常见的错误处方

如书写不规范、空项、用法用量有偏差、用药部位不具体等。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2],审核处方的合格率,不达标的科室分门别类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点评。

2.2 典型实例分析

2.2.1 无适应证用药

实例1:男性患者,6岁。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头孢他啶3.0 g,用法:静脉滴注,1次/d。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而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因此,根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时,才予以抗菌治疗。即使发生细菌感染,小儿也主要以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为主,治疗以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为首选,而不宜选用第三代头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

实例2:足月顺产产后1 d,26岁,体温血象正常,无会阴切口和创伤,子宫底于脐耻之间,恶露深红无味,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氨苄青霉素3.0 g,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用药分析:分娩是女性的一种特殊生理过程和阶段,机体会通过生理调节使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下,不提倡预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环丙沙星注射液主要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药物耐药的G-杆菌所致的感染,它可以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哺乳期应慎用或禁用,如确需使用可首选口服方式用药。

2.2.2 针对性不强的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3岁8个月。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布洛芬口服液、复方福尔可定、注射用赖胺匹林、地塞米松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用药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伴有高热症状,退热时针对儿童首先不主张使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注射液,原因是激素类药有掩盖病情的可能,同时对于儿童可产生较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使用赖胺匹林后再加地塞米松注射液就是重复用药了。还有,处方中也应注明布洛芬混悬液是高热备用药。再者,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即使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治疗时也应以抗菌谱较广的青霉素类或头孢一代为主。

2.2.3 重复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6岁。临床诊断:咽炎。处方:氯雷他定胶囊、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用药分析:氯雷他定颗粒为H1受体拮抗剂,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中盐酸曲普利啶是一种具有中枢镇定及抗毒作用的强效H1受体拮抗剂,用于抗阻胺作用,选其一即可,建议停用氯雷他定胶囊。

2.2.4 不合理联合用药

实例:患儿女性,10个月。同时开具两张处方,处方一,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处方用药:小儿退热口服液,头孢克肟颗粒,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处方二,临床诊断:补维生素D;腹泻。处方用药:维生素AD滴剂、蒙脱石散、肠泰口服液。用药分析:患儿年龄较小用药量较大,用药品种较多,治疗无重点,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在诊断为腹泻时,使用维生素AD滴剂补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无作用。蒙脱石散可吸附多种病原体,将其固定在肠表面,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其吸附作用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必须合用时应在服用蒙脱石散之前1 h 用或等小儿腹泻治愈后再预以补维生素D。肠泰口服液中含有双歧杆菌培养液,同时使用头孢克肟颗粒,可因头孢克肟的抗菌作用而灭活或抑制双歧杆菌的活性,有配伍禁忌。

2.2.5 超剂量用药

实例1:产妇,25岁。临床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后,处方:催产素注射液40 U,注射。用药分析:催产素是为从动物脑垂体后叶中提取主要加强子宫收缩的药物,用于产后止血,5~10 U/次,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20 U。目前虽然所用的催产素基本为人工合成,但其中可能含少量加压素,该产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剂量(即使为合成的纯制剂)亦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现象加重病情,一次用极量的催产素不管用哪种方式注射都是很危险的。可以在监测血压的同时,分次少量地使用该药,或使用其他促进子宫收缩和止血的药物,综合治疗。

实例2:男性患者,6岁。临床诊断:恶心、呕吐处方:甲氧氯普胺片,用法:5 mg/次,3次/d,口服用药分析:该患者为一名6岁儿童,在使用甲氧氯普胺时,必须按照儿童体重进行换算使用6~14岁儿童使用剂量为2.5~5 mg,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5 mg/kg,该患者体重20 kg,每日用量不超过10 mg,而该患者一次使用5 mg,3次/d,剂量偏大,应该调整减少,否则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2.6 用法用量不当

实例:患者女性,38岁。临床诊断:外阴炎。处方:头孢克洛胶囊,0.25 g×6粒,用法用量:口服,1粒/次,2次/d。用药分析:头孢克洛胶囊口服吸收后半衰期(T1/2)为0.6~0.9 h,药物由尿原形排出,一次口服0.25 g,尿药峰浓度可达600 g/ml,应每8 h给药0.25 g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2次/d给药不足以维持24 h有效血液浓度,口服给药时应让患者补充足量的水,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沉积,药师应作补充交待或建议医师局部用药。

2.2.7 给药途径及用法不合理

实例1:女性患者,37岁。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制霉菌素片50万U,阴道给药,每晚1次。用药分析:治疗阴道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制霉菌素片为口服片剂,置于阴道内片剂崩解释放所需体液量根本无法达到要求,局部药物难以崩解和释放,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且刺激性大,易导致阴道黏膜损伤。宜选用相应的栓剂或泡腾片,如制霉菌素泡腾片等作为局部用药。

实例2:男性患者,15 d。临床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处方:茵栀黄注射液,口服3 ml,3次/d。用药分析:该处方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提取中药西制注射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仅用于静脉和肌内注射用于口服治疗可用口服液,因为注射用剂在没有加入口服用药的赋型剂时进入消化道,首关效应可使药效破坏,加之其口感不佳,使新生儿服药的依从性差。

2.2.8 忽视药品的不良反应

实例:女性患者,12岁。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处方:环丙沙星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口服,3次/d。用药分析:庆大霉素是由小单胞菌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不是口服制剂;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共同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耳毒肾毒和胃肠道反应,加之患者的呕吐、腹泻和不能进食,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两药联用毒性叠加,特别是女性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更应回避不良反应,尽量以补液等综合治疗为主,如果口服治疗可在胃肠道症状减轻后选用口服胶囊或缓释片。

2.2.9 抗生素联用不符合原则

实例:患者女性,32岁。临床诊断:卵巢畸胎瘤,入院时患者感咽部不适,查体无发热等症状处方:琥乙红霉素0.5 g,4次/d,入院后第2天下午开腹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氨苄青霉素3.0 g,0.4%甲硝唑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注射。用药分析: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处于静息状态达到消炎的目的,其为抑菌剂;青霉素则为活跃期杀菌剂,作用机制是在细菌生长时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杀菌目的,如果选用了红霉素,青霉素就不能发挥作用,两者有拮抗作用。此患者入院时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和用药指征,且已经预计到要手术治疗,就应在用药上全面考虑,术后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可以选用与术前同一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或可以进行围术期用药。

2.2.10 围术期用药处方不规范

实例:女性患者,28岁。临床诊断: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围手术用药)。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林可霉素0.6 g,2次/d,从术前1 d用到拆线后1 d共10 d。处方分析:围术期用药主要是手术切开前到手术后24 h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按照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3]: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500 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此患者就可以选用围手术用药。

处方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范的用药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处方质量的考核不合理处方的点评,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通过温习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知识,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医疗质量得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10]2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

书画点评:邓开衡 篇11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委、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常务委员兼承德分校校长、世界书画家协会隶书部常务理事,是中国当代三大“隶书大家”之一,被誉为“中国书法界的一面旗帜”。 2004年9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当代16位书法大家的书法邮票,他的作品与赵朴初、启功、李铎、沈鹏、刘炳森等并列其间。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获奖。其书法四体兼工,各成风格。行书老辣雅洁,楷书飘逸潇洒,篆书气韵高古,隶书具有朴厚凝重,严谨稳健、舒展超然、婀娜见性灵之特点。

作者:朱戊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权威性展览或获奖。

画的题旨为《稻谷》,那壮实饱满的稻穗,丰厚的稻叶,游弋于水中之鸭,构成一幅和谐生韵的动感和风情,浸透着画家对大地深情的礼赞,那种深深的追念浓得化不开。构图删繁就简,却内涵丰富;用墨渲染之物洗练精妙,形似神似,无一处闲笔,给人以艺术魅力的空灵想象。

作者:陈祥松

湖南公安厅禁毒总队副总队长、哲学博士、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其书法作品被多位收藏家收藏。书法遵法度,楷书、行书、草书师法钟繇、颜真卿、黄羲之、黄献之、张旭、怀素等,自有风格而脱颖而出。笔画刚劲豪放,大气磅礴,不拘谨,不矫揉造作,扬抑自如,诚如为人之道,质本真率,展现自然。

作者:胡紫桂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曾任职于张家界书画研究院、北京今日美术馆、现任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

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书法铜奖、首届全国书画小作品大赛金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等,入展八届中青展、八届全国展、二届行草书展等。其书法多产,诸体兼善,尤以草书见长。作品从容却澎湃激情,线条纯粹,节奏舒畅,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和用药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门诊2010年1—12月, 每月随机抽取200张处方, 总2400张。

1.2 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 填写处方基本指标点评表用药项目表, 对处方各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药品说明、文献资料以及药理学知识, 就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2 结果

用药品种总数100021种,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4.3种。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9985, 通用名使用率99.6%;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1209张, 抗菌药物使用率50.4%;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52张, 注射剂使用率2.2%;不合理处方总数489张, 不合理处方率20.4%。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处方基本指标分析

我院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4.3,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每张处方低于5种药品的要求。通用名使用率99.6%, 符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50.4%、注射剂使用率2.2%, 均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用药指标[1], 抗菌药物使用率略高于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使用率应<40%的要求, 相比发达国家的指标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发达国家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左右, 注射剂使用率为0) 。

3.2 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 处方书写不规范

不规范处方数占不合理处方的48.9%, 占抽查处方总数的5.8%。出现的问题包括:临床诊断书写不全、不准确, 患者的临床诊断填写应该清晰、完整, 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处方修改, 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处方如需修改, 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有的处方修改后没有另签字, 有的虽然有另签字, 但却使处方很不美观, 仍有部分大夫字迹写得非常潦草, 以致于有的处方mg与g分不清, tid还是bid看不清。

3.2.2 用药与诊断不符

譬如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处方用药为奥美拉唑, 临床诊断为感冒, 处方用药为钙尔奇D。这种现象多见于患者来院开药的情况, 因此造成临床诊断与处方用药没有关联。

3.2.3 滥用抗菌药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 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对上呼吸道感染常规应用抗菌药物是不合适的, 而许多医生甚至见到感冒、咳嗽的患者就开抗菌药, 盲目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 容易引起菌群失调, 促使药物产生耐药性, 增加合并症。

3.2.4 用法用量错误

青霉素G几乎在所有的门诊处方均为bid或qd给药, 实际上, 青霉素G的t1/2为0.5h, 用药3~4h即消除90%以上, 每日1次或2次给药会造成有效血药浓度在24h内相差悬殊, 使感染不易控制, 一般以每6h给药一次为宜。处方头孢呋辛3.0g静脉滴注, 每天1次。头孢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有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 要求一个给药期间内超过MIC时间必须46%~50%, 才能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2]。故除头孢曲松钠t1/28h外, 一般需把1d的总剂量间隔6~8h给予。

3.2.5 其他

包括配伍不合理、重复用药等。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应注意加强对临床医生宣传、普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对药剂人员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其对处方用药安全、合理性的判断能力, 并对不合理用药处方严格审查把关。

参考文献

[1]解斌, 董震海, 王建忠.合理用药问答[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70.

上一篇:网络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下一篇:不同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