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际

2024-08-08

课堂教学实际(共9篇)

课堂教学实际 篇1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是说得太少了,而是说得太多了;不是听得太多了,而是听得太少了。教师言语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大部分空间。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倾听的能力,成了语言的“霸权主义者”。

教师语言霸权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角色歧视;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语言专制。

语言的角色歧视主要体现为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权利的不平等。

如在一些重要的观摩课、公开课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发言次数多,我们的教师为了让课堂出彩,有亮点,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机会给这些学生;而一些平时成绩差的学生却鲜有表达的机会,只能沦为默默的听众。

语言专制主要表现为教师占据课堂语言表达的全部或大部分空间,剥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或是教师将自己的规范语言强加给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遵循这样的规范而步调一致。教师的语言霸权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丧失的将是充满灵性的多元表达,使课堂变得规范而失去更多的精彩。

教师语言霸权现象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意味着没有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使师生间形成了交往的阻隔甚至缺失。

我们为人师者对待孩子的叙说往往缺少一颗真诚平和的心,往往喜欢过早地作出结论、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说,而不习惯安安静静地听;习惯于严词正色地训导,而不习惯于自由平等地去和学生交流。许多教师自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便以知识占有者自居,一直扮演着一个告诉者,甚至是训导者的角色,久而久之,在我们思想深处便把自己当成了领导者、管理者、评判者,很少意识到我们是学生的亲密朋友,以及应该是个忠诚的倾听者。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意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把,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一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空间,一定会带来朋友般的热忱,亲切聆听孩子的诉说;因而他便一定会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发现孩子心中一片新的世界。

抛弃我们的语言霸权,让我们一起学会倾听吧!(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会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

网曝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小学一个女老师29段骂学生的音频中,出现“臭不要脸”18处、“傻子”16处、“笨蛋”9处。记者采访这位老师时,她坦承,“我还真没注意这事儿……”,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过分严厉了一些,“我可能比较急躁,说话不太注意。对这,我比较抱歉,但是我也有孩子,将心比心,我对孩子没有敌意”。

是的,表面看来,问题出在“急躁”和“没注意”上,但这“急躁”和“没注意”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某些教师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偏差。我们一方面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训斥和谩骂,而忘却了我们的言辞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又总是“拒绝承认认知、情感或身份认同的差异”,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教师角色身份对我们情绪的特殊要求,因而缺失了身为教师应有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与孩子摆在同一个水准,许多时候甚至在理智上还不如学生。说到底,语言暴力的背后是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

因为专业伦理的缺失,我们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这些言辞,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对小学生来说,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也许真如这位老师所言,她对孩子并“无敌意”,甚至可以认为这样的训斥和谩骂的背后还包含着我们的所谓的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与无奈,往高处说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驱使。许多时候,我们正是在对自己所认定的教育价值的追寻中未达成我们的追求从而慢慢地走向暴力——语言的,甚至是行动的。

在实际的境况中又以语言暴力为甚,因为我们对体罚的危险还是有所认知的,相比之下语言暴力要比体罚“文明”。但我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常识,体罚更多的是对身体的伤害,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但语言暴力对人尤其是对孩子产生的伤害却是长久的、难以消除和治疗的,因为它是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伤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许多事实也早已证明语言暴力会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促使他们厌恶老师、厌恶学校、厌恶学习,进而走向对亲人、师长、社会的反叛与仇视,慢慢地滑向自杀、犯罪等无视生命的深渊。

身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角色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自觉地加强职业修养,慢慢地拥有与我们职业身份相配的言行举止。如果没有相应的角色认知,所谓“爱心”,所谓“职业道德”,都可能只是说在嘴上的。其次,要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我们更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孔夫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伦理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要做到慎言慎行。须知,如范梅南所言,“只有当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时,成人才能对孩子或年轻人实施教育的影响”。(方云华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高级教师)

继不久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之后,近日另一些网络群体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些群体的小组名称关键词是“老师”,但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上学期间遭受老师伤害的悲惨经历,其中的一个小组名称竟是“老师都去死”!专家表示,学生遭受伤害,教师权威心理在作怪是一个重要原因,个别教师因为过度维护尊严而伤害了学生的尊严。老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年龄虽小,但同样也需要理解和尊重。

◎孩子心声

网友声讨不称职的“伪老师”

在豆瓣网上,除了“老师都去死”小组之外,还有“我们都有讨厌的语文老师”小组、“诅咒那些伤害你的伪老师”小组„„这些小组的组员来自各地,几乎都是80后、90后的中学生和大学生。

不过,他们也在组内说明,自己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老师一棍子打死,而只是极力批判那些他们认为不称职的老师。

在这些网友的眼中,某些老师既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并非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而是很令人“讨厌”,被称为“伪老师”。

这些网友在组内诉说自己曾经被老师讥讽、打骂、惩罚的经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而被他们批评的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尽有,其中还有不少是幼儿园教师。

成年后难忘幼儿园老师“恶行”

“老师都去死”小组的说明中写道:“我虽然没有觉得世界上所有老师都不好,但是我怎么碰到的都是些无耻的?”另一个类似的小组则在说明中宣称:“不适合做老师的人做了老师,是天底下最劣等的事情。这些人玷污了老师这个词!”

在这些小组里面,一则“说说你最恨的老师名字”的帖子目前已有143人回应。网友们曝光了这些老师的名称,有人还回忆起自己的“悲惨经历”:有人在幼儿园期间,被教师将天牛放在裤子里,造成他至今还有“虫子恐惧症”;有人经常被老师冤枉,还被当众批评“你就不是一个好东西”;有人因为不愿剪头发,而失去了被某老师批准入团的机会;有人被老师奚落之后,又被全班同学嘲笑了3分钟,耻辱感终身难忘„„

在小组里,有人感叹:“大多数老师都很好,但的确有个别老师素质很差!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会一辈子看不起你;成绩好的学生则永远都是他的宝贝,这样老师真的很恶心”„„ ◎

老师也建“讨厌学生的老师们”小组

同样在豆瓣网上,还有一个名为“讨厌学生的老师们”小组,谈论的内容也多为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小组里有这样的说明:“身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敢想不敢干的所有事,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咆哮,尤其是针对蠢货学生!在这里,请老师们口沫飞溅„„”

不过,这个小组相比之下人气并不高,从发帖和回帖的内容来看,其中的老师不少还是大学教师,年龄也普遍为“80后”。不过,帖子当中的内容也表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对立局面,教师并非唯一的责任方,学生的不懂事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教师网友在小组里倾诉他的困惑:一次在课上,因一问题涉及到家庭,故展开讨论„„一学生竟然大言不惭地说:“我在家干家务,要是我爸妈不给钱,我压根都不干!”教师问:“那你赚这钱心安理得吗?”学生答:“有什么不能拿的?我劳动了,我付出了,我就应该拿。”教师又追问:“那你父母对于你的花销呢?你如何回馈?忽然有一日,给你一个六七位数的账单,让你结帐,你愿意埋单吗?”不料学生竟回答:“他们养我是应该的,我当然不埋单了!”这位教师很郁闷地表示,当时自己就特别想爆脏话骂人。

一位教师网友发了一则题为“我为啥爱把他们说成‘学牲’”的帖子,他感慨道:“总是有那么一些听不懂人话的小破孩儿们,傻着脸交上来一堆不符合要求的作业;总是有想浑水摸鱼的几个零星儿小混蛋们,腆着脸拿着抄袭的作业愣说千真万确是自己做的,出现在我眼前!每次我都恨不得教训一下这帮‘学牲’!”

还有一位教师网友,更是这样感慨:“我觉得我们这行最大的痛苦就是——每个班都有几个欠扁的学生,每天都在要痛扁他们和强忍住不扁中徘徊„„”

◎业内观点

观点一:教师权威心理在作怪

在“我们都有讨厌的语文老师”小组里,一位网友称,高中语文老师的错误讲解导致全班期末考试答错,而这位老师却狡辩:“我说什么你就信啊?” 光明中学资深语文老师李新认为:“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老师犯错,大方承认、改正,也无伤大雅。可这类老师明知自己讲错,却还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找借口。这就是教师的权威心理在作怪。”

“传统观点认为老师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于是有的老师便觉得在学生面前犯错,有损教师尊严,明知讲错还想糊弄学生,这错误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李新认为,“老师只是先于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并不一定比学生强,应该放下架子,虚心接受批评。”

观点二:老师应学会换位思考

最令这些组员们刻骨铭心的是,老师曾经的冷嘲热讽、打骂体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创伤。他们当中有人被老师称为“智障”,被勒令退学,而如今“智障”保研了;有人因为晨跑晚去几分钟而被老师扇耳光。跑步、做俯卧撑、被教鞭敲脑袋„„更是一些学生“被虐”的惨痛回忆。

在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对年纪较小的学生就应该严格管理,否则他们容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有些老师因为“爱之深,责之切”而体罚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虽然可以暂时让学生“老实下来”,但却会增添学生的憎恨,在他们心头留下终身痕迹。李新老师建议:“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老教师容易受保守观念引导,对学生过于苛刻,而年轻老师则常常缺乏耐心。不同年龄层的老师都应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理解学生。”李老师还说,女老师有孩子后,对学生态度更温和,因为她们学会了从母亲的角度看孩子。

观点三:教师挨批是件好事情

在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看来,教师挨批倒是一件好事:“有一种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能带来改进,老师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学生将不满表达出来,对教师完善自我很有好处。”

“我们读书时,学生缺少表达自己的途径,而现在的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对老师的不满。直面矛盾才会有进步,我现在就真诚欢迎复旦的学生骂老师。学生批评老师,一般都没有恶意。那些批评我的学生,我都在期末成绩里给A。”顾教授如是说。

◎帖子转载

网友归纳老师“经典”用语

近日,网络上一则题为“原来全上海的老师是一个教研组出来的,你发现了吗?”的帖子被广为转载,帖子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常说的一些较为“经典”的话,网友对此的反应大多都是“很熟悉”。

仔细分析,这些教师常用语当中,不少是老师在百般无奈之下的“老调重弹”,不少还颇有“杀伤力”。

教师口头禅:

作业忘记带了?你早饭为什么没有忘记吃?

我今天已经上了一上午课了,希望你们不要跟我比声音。

因为有个别人不遵守纪律,所以今天全班留下,你们要怪就怪这几个上课讲话的人。

既然你在下面那么会讲,那我下去你上来讲!上来呀!怎么又不上来了!? 你们几个好像聊得很开心啊,让我也开心开心!你出来!不要耗着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昨天刚讲的问题!我今天倒要看看要插多少支“蜡烛”(指回答不出问题而站着的人)

不要以为我看不到,我在讲台上你在下面动一下我就知道,不信你站上来试试。

你们一人说一句废话就是浪费一分钟,40个人就是40分钟,这课也不要上了。

作业又忘带了?到底是没带还是没做?没带就是没做,以后记住了!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 居然都听过,震惊!(1448人)

都是媳妇熬成婆,然后对付新媳妇(881人)铃声响了不代表下课了„„(559人)大家都懂的(479人)全国都一样(293人)

课堂教学实际 篇2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生活化 ,可以增添课堂新鲜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负数》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老师所给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来。

1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2学校四年级转来了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3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资源一下子暴露,然后组织讨论:1想让大家都明白,怎么办?2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3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 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

这样,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信息,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此任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是很困难,因此可以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在生活中体验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师应该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价值思维的发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 ,我首先用各种符号让学生回顾整数 ,出示问题:把五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应该怎么分,让学生列式,学生只能列出4÷2=2( 个) ,剩下的一个列出式子1÷2,它的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只能用汉字半个来表示,这时,老师就顺势引出德国数学家的名言“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的数都是人为创造的”,让孩子们自己来创造一个数,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用自己最简单、最喜欢的方法表示了出来。有的采用画实物的方式进行表示,有的用符号来表示,有的直接写为二分之一。并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渗透了符号化的语言和符号化的数学思想,还给了学生自我想象和创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我们传统的教学,老师总是急于将分数的概念、意义和写法等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不厌其烦,学生被动接受,相比之下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到生活情景中探究,增强探究欲望

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是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挖掘最接近学生发展区的内容,为他们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数的再认识》中,为了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大小与整体有关,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讲桌上有三个彩笔盒,老师想请三名同学拿出它们各自的二分之一,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想上讲台展示自己,然后再请拿彩笔的三位同学纷纷说出拿出的数目,这时候产生疑问,为什么都是彩笔的二分之一,却数量不一样呢? 顺势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对分数有了更深的认识,自然得出:分数相同,整体不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四、回生活中应用,感受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例如,在讲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让学生现场操作:在一个容器里盛入三分之一的米,配入两份这么多的水,就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大约能供两个人吃。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认识分数》时,出示多媒 体课件 :我开车去 加了200元的油 , 这时只加了油箱的二分之一 , 哪个油箱表示二分之一,又走了一段路,油箱的油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哪个图表示四分之一油箱,让学生从图例上比较,是二分之一多还是四分之一多这样化繁为简,将抽象的分数对比,变换成直观的物体多少对比让数学课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联系实际,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3

一、妙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妙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

例如,课题出示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如学习与认识角变成“和角交朋友”;学习大于、小于变成“一对好兄弟”;学习比较大小变成“排排队”;学习人民币变成“学当售货员”……一系列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既有趣又有用。

二、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

如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人人争当售票员的游戏:“一列苏州开往往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下车人数的变化情况,算出在车上的人数。”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创设“活动化”的学习方法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操作活动。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例如,你能不能用转化的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经剪、拼、量、算等一系列操作,悟出了方法,既发展了思维,又开发了智力。

2.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如开设“文具店”、“玩具店”,当一回售货员,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又如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登台表演,对相遇问题中各种相关术语进行清晰地表演,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合作活动。

这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形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空,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灵感,发现数学规律。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分组进行合作实验,用24个小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怎样的长方形,并做好记录。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探索,通过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在自由的合作活动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活动欲望、探索成功的欲望。

四、设计“实践化”的练习应用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设计一些“实践化”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认识了人民币,让学生争当售货员,思考10元钱最多能买几样文具;学习了长方体面积,让学生争当设计员,自由选择、设计、制作微波炉、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罩所需要的材料;学习了利息之后,让学生争当小管家,思考钱怎样存最合算……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学会生活。

结合实际谈高效课堂 篇4

西峰乡中心小学

张新华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综观我校体育学科近几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结合区局提出的“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际运用,我校体育学科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学生身心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索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创造条件。并努力挖掘教材当中的情趣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地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积极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情趣交融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名言导入、热点导入、歌曲导入等。如在障碍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先讲一段抗战题材故事,再创设一定的情境并配以音乐,让学生们凭借想象,在情境中以跑动的形式通过各种障碍来进行障碍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达到了课堂练习的目的。

二、知识技能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体育课学习的实质。因为学生面对问题,才会有思维,才能有调控,才会自主、探究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将总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一系列的小问题。步步递进分解,组成本堂课的内容主线。在具体问题设计上,除了明确提出问题外,主要将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练习中,为调控训练创造契机。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中。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领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提出教学改革实质是教与学的转变,突出学生为主体,这一转变很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在自主的实践中去探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体育课中的技术技能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主权,采用分层教学的分组练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地安排丰富多彩、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不同数量的内容。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学到好的方法与经验.四、及时有效地引导点拨,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又是理解知识,扩大视野,形成方法,实现创新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求学生讲出提问答问的证据可问“你怎么知道的?有无证据?”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可问“你讲的是什么意思?能举例吗?你能尝试做一下这个动作吗”等等。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在每次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做一简短总结。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教师要简明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就体育课的学科特点来说,可以采用语言引导和示范动作引导讲解动作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点拔的过程。

五、体育课教学反馈与评价,是推动体育课教学环节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观察学生的看法是否有创造性。对这些细小的环节要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性评价和鼓励。要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师评的过程中找出差距,达到促进努力的目的。通过自我反馈评价,总结各环节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导之以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层次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白板在教学中实际应用 篇5

1.可使用书写状态与鼠标状态来回切换;通过白板对ppt进行细致讲解和标注,以便于课件与白板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更加生动;

2.书写时可以变换字体颜色,从而方便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在书写错误时,可用橡皮擦擦除,方便、快捷。

4.撤销键与还原键可以使用,以便于写对的改成错误的;

5.可以使用探照灯,突出重点部分或者有趣部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有问题和答案时,可用幕布遮住答案部分,让我回答后,再露出标准答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7.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在重点的地方标注;例如荧光笔、毛笔(用毛笔在教学中进行颜色的涂抹,可调节颜色和线条粗细)、工具笔、强调笔、铅笔、钢笔等等,可以使课程的重点更加突出;(在美术教学上用普通笔进行形体绘制,还可调节颜色和线条粗细)

8.可以使用绘图工具,做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等数学当中的各种图形,也可以用在音乐课上的五线谱的制作以及英语中四线三格的制作。也可以使用背景里面的作业薄,里面也有五线谱和四线三格,但不推荐使用,因为格子间距太小。

9.需要花规整图形时可用绘图工具,这时可用油漆桶填色(美术课上不鼓励用,因为规整图形不容易产生生动活泼的绘制效果)。(注意用普通笔绘制的封闭图形不能用油漆桶进行填充)

10.弧线或者各种规整的线段都可用白板里面的绘图工具制作。(但用规整的绘图方法时不可用橡皮擦擦除)

14.还可利用绘图工具让学生自己绘制出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11.白板的素材中有很多学习的材料,可以仔联网状态下直接使用;

12.遇到做练习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作答;学生在使用白板笔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通过驱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13.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使用抓手工具下拉页面方便学生白板操作。

14.利用放大镜功能使学生能够看的更清晰。

15.可利用幕布工具,让学生总结回顾一下这节课学的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16.可以利用桌面注释功能,适当的对重点内容进行批注(加下划线、画圈等),使重点更加突出。

17.可以使用文件----另存为将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及学生创造出的智慧,导出为网页,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18.可以在课件里添加音频和视频文件,生动课堂。

19.可用白板工具中的文字笔选择规范字体进行板书,有利于让板书更加规范。

20.工具中的软键盘可在微机课上讲解规范指法时使用。

21.工具中计时器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计时使得学生争胜心更强。

22.工具中计算器可在数学课上使用。

23.工具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可在数学课上使用,方便教学,也可使得课堂生动有趣。

24.白板中的背景可自定义,老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自定义背景图片,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25.新建页面可直接板书进行讲解。

26.页面可直接导出已经讲过需复习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删除没用的页面。

27.屏幕录制可用于录制有趣的课堂做纪念。再回放时学生们会更加感兴趣,从而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环节 篇6

北仑芦渎中学

顾婧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标准”说法,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很小,思想被牢牢地束缚,没有放飞的机会,由此,也使得我们的课堂少了一份生机,多了一份古板。使得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而且显得非常疲倦,总觉得数学是极其深奥的东西,是枯燥的学问,是高深的科学。学习起数学来是单调的,是被动的,是没有任何兴趣与激情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厌倦数学,如何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得爱好数学呢?学生是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的群体,周围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生活最亲近,实际的生活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常见的,就看你发现没有。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交给学生一件解决实际生活的任务,学生是乐意的,并且也是非常想把这项任务干好,因为人人都有成功感.,都渴望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时,课程的导入可以先设计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中:木工师傅在刚刚做好的木门框的直角处各钉一根木条,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导出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那学生就要发问了:“为什么只有三角形具有这个性质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介绍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接下来带领学生通过数学作图的方法验证其的理论依据,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干事,学生是非常愿意的,这样的引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还能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新知。

新大纲要求教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求低、中、高年级的教师都必须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提供较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允许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教材的脱离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在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对于教材中单调的知识传授,学生接受起来也显得牵强。在教学中只有把新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浙教版七上),这节课是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节总结和复习课,关键是明确解这类问题时的思路,课本设计大量篇幅强调思考步骤,学生读后更是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以柴桥地区移动电话收费为背景设计问题,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下体会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就变得活跃,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

三、在新知的巩固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者相依相成。学数学的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那就在巩固新知的时候,安排一些结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学习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有A、B、C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村庄,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这样,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日常生活,又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

四、知识的小结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实际,探索教学对策 篇7

问题:自学能力弱

对策:降难度、搭架子

具体做法:

⒈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通常的做法是: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规定的内容, 或简单给出几个问题,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方法, 对于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根本不去预习, 二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知难而退, 效果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讲授新课内容前, 每节课都给学生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 降难度、作铺垫、搭架子、给半成品, 并尽量使这些问题体系化、直观化。

通过精心设置预习思考题, 加强了预习的针对性, 强化了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提高了预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⒉正确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某些学生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差, 如果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去自主设计知识体系, 只会事倍功半。在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中, 我的做法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教师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根据框架的逻辑关系填写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重分析, 重在讲清框架的来龙去脉, 学生重在理解。

问题:学生接受知识慢, 现学现用能力差

对策:磨好刀, 再砍柴

具体做法:

为了适应我校生源的特点, 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预习 (两到三题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课时完成两到三框题内容) ———课堂记忆知识体系并当堂默写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相关知识回顾与练习评讲 (第三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 变“现学现练”为“先记后练”, 克服了不磨刀就砍柴的不足, 从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三流学校的政治课教学。

问题:理解能力差

对策:变抽象为形象, 用一般解释具体

具体做法:

1. 采用形象化得言说方式

案例 (漫画) :学生对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容易产生以下误区: (1) 市场经济就是靠市场调节配置资源, (2) 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相同。借助这幅漫画, 该问题一目了然。

⒉用哲学原理统摄相关知识,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案例:运用规律的概念、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解释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与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之间的区别;运用“简单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原理, 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等, 用哲学原理解释相关知识, 学生一点就通。

问题:解题能力差

对策:按图索骥

具体做法:

⒈研究高考客观题命题规律, 在易错题型上下功夫

通过对高考客观题命题规律的研究, 发现学生解答下列题型出错率很高:

(1) 偷换话题类

例⒈下列关于公平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收入分配的公平,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B.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就会提高效率

C.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D.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2) 舍近求远、舍主求次类

例2.2009年我国将对67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 主要包括煤炭、燃料油等资源能源类产品, 氨气、空调用无级变速压缩机等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同时, 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方式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铁合金、钢胚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材料直接体现了国家通过关税政策:

1.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 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3.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123 B.234 C.124D.134

(3) 段句、段词取意类

例3.近年来, 政府通过多种方式, 支持“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这体现了:

A.财政对资源配置器基础性的作用

B.国家扶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C.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D.发展生产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

对客观题训练中出现的四种易错类型, 分配每一组搜集一种类型, 由组长负责安排组员, 输入到班级电脑中, 定期将这些易错题印发给学生, 进行二次作业。

⒉归纳高考主观题解题模式, 在答题策略上做文章

(1) 归纳高考主观题的解题套路和解题模式, 并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默写。在每个学生都会默写的基础上, 进行套用模式解题。在一般模式熟练运用的基础上, 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先共性后个性。

课堂教学实际 篇8

关键词:提高 改进 语文课堂教学

课改专家崔允郭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安排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处于想读书的状态。下面笔者根据实践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也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在创设情景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领悟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文章的本意是通过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激发学生尊敬老师,喜爱老师的感情。但是现实社会中受物化思潮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情境,我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学校中师生之间感人的教育故事,而后在课堂交流,拉近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积淀学识、厚积薄发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当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说:“大家课后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教师学识不渊博造成的。目前,大多数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新课程、教育教学艺术的积累这一方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当学生的问题超出课堂教学范畴时,教师就会“黔驴技穷”。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积淀自己的学識,只有自己的学识渊博,才能驾驭自己的课堂,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局出现。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水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当课准备结束的时候,一位同学举手,问:“到底水星以前有没有生命呢?没有水,为什么还叫水星呢?还有,火星是不是上面真的有火呢?”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课文中都说这是一个谜。基于平时科普知识的积累,于是,我给学生解答说:“水星是因为表面看起来有水的清澈之色,所以叫水星。事实上,水星仅仅是因为土壤偏灰而给人们带来了假象,但水星却是靠太阳最近的行星,没有大气层,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00度左右,根本不可能有水。火星之所以叫火星,是因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火星通红通红,像燃烧的火球,因此叫火星。”如果没有平时的学识积累,是不可能解开学生的疑惑的。所以,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充实自己。

三、提升魅力、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曾经说过:“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乐学。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情感信任与依赖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堂,才能相互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所以,教师自己要学会自我塑造,让自己产生非凡的魅力。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小朋友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问老师一些问题,有时候确实回答不出来。我们的搪塞、蒙混,不仅有损师德,而且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其实,承认不足是提升个人魅力的有效抓手。

四、把握时机、调控节奏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教学的调控是这门艺术的关键。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旨在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情感。我在教学时,一位学生冒出了一句话:“黄果树瀑布之所以美,是因为有特殊的自然景色。而我们家乡一没山,二没水,有什么美的。根本不值得我们热爱?”为了纠正学生认知情感上的错误,我放弃了新课的教学,组织学生一起探讨自己家乡的人文与风情。最后,虽然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却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而这样的洗礼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来自学生的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在面对学生的一些反常的举动时,面对课堂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时,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随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在此一一解析,思想的错误在此得到纠正,让不期而遇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诉求教学论文 篇9

新教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容采用“以具体思维方法统整教学内容”的编排思路,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与综合是学生经常使用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表征问题”,把潜在的经验曝露出来;陈述思维,体会思考的起点与方向;比较反思,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有效练习,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新教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变以往分类编排为按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编排,采用“以具体思维方法统整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即通过典型例题引路,在练习中把例题所提供的思维方法作为基本的思考模型,带动一大片题材宽广、数量关系丰富的内容学习。引领学生从过去过分关注问题的“表层结构”(问题所包含的事实性内容及其表述形式)转向现在更加关注它们的“深层结构”(问题内在的数学结构),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与复杂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实质是相通的,只是计算的步数多少而已,抓好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征是: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分离”,即现有信息的结论指向与问题所需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思维的障碍。学生在从当前的问题状态到达需要的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对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思考与分析。完成这种思维进程,分析与综合是学生经常使用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策略。

下面结合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下第82页的教学内容谈谈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考。

一、“表征问题”,把潜在的经验曝露出来。

“表征问题”,就是让待解决的问题进入解题人的头脑,形成问题表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题意。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出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教学论文 )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由此,指导学生从纷乱的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是首当其冲的。

动画呈现例1场景图。大猴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说:“我采了6个。”

师: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大猴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说:“我采了6个。”

生2: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3: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生4: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谁能把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5: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通道。教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经历这种转化的过程:首先,通过“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入情境,引导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实际情境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从中生成出新的、有用的信息(数学问题),由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原始经验,并孕育“由条件想问题”的综合思路。最后,通过完整地说一说条件和问题,把情境图表现的实际问题加工成语言讲述的数学问题,形成问题表象。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信息通过感知,不仅理解题意,形成完整的问题结构,而且把隐含在个体经验里的解题策略进行激活。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对解决问题跃跃欲试的参与状态。

二、陈述思维,体会思考的起点与方向。

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过去的教材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在例题下面都有“想:根据和,先求”或“想:要求,需要知道和”。这样安排,漠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容易形成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新教材不再呈现思路提示,也并不等于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教师无可作为。二年级学生虽然凭经验知道题目怎样算,但很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得清楚、完整。在初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阶段,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完整、有条理,还是需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制定解题计划,更能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可操作成分的体验,为掌握基本策略提供物质基础。

师: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呢?请小朋友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先用12×3=36(个),再用36+6=4

2(个)。

师:能具体地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生: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加起来。

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

生:因为小猴采桃的个数已经告诉,大猴采多少个桃没有直接告诉。

师:从题目中哪些条件能算出大猴采的个数?

生:根据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算出大猴采的个数。

师:谁能更完整地说说思考的过程?

生:因为大猴采多少个桃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算所以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把大猴采桃的个数和小猴采桃的个数相加。

生:先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求出大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再和小猴采的6个加起来。

师小结: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能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再用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

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接下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略。

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从条件想比较顺畅,学生经常边读题边联系原始经验进行思考。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思维的重点放在“综合思路”上,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怎样使学生结合解题活动对这种思维方法能有良好的体验呢?“组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很多教案里,教师也安排了交流,但对交流的内容、交流的重点、交流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如何引导,没有细致的思考与准备,这样的交流难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后面的交流活动“有话可说”。在第一个学生发言之后,教师通过“能具体地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吗?”“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从题目中哪些条件能算出大猴采的个数?”引导学生的交流逐步从零碎走向完整,从肤浅走向深刻。这样的交流,不仅孵化了解题思路,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起点与方向。

三、比较反思,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实话实说,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代之而来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对问题解决了,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上升到数学层面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上升到数学的层面,重认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的思考,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条件相同,都是告诉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

生2: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

师:为什么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

生2:因为大猴采多少个桃不知道,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所以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桃。

生3:都是用两步计算。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4:第二步不一样。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

师:为什么呢?

生4: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求两只猴一共采多少个,所以要把两只猴采的个数相加;第二个问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减去小猴采的个数。

师:以后解答问题时,要看清题目条件和问题,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回顾与反思是形成“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成功解决之后,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及时把解决问题活动中所形成的潜在的、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规范的形态。上面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示范: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例题与“试一试”之后,引导学生把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求同,提取思维方法中的可操作的成分;通过比异,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交流、比较、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把解题的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可操作的经验系统。

四、有效练习,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认为,认知策略的学习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道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陈述性知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执行策略的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元认知阶段)。这三个阶段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思维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道题告诉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有条理。

师:怎样算一共要多少元呢?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做在作业纸上。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15×2

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先算它?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怎样算还有多少棵没有浇?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根据“有4行树苗,每行14棵”算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再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

师:说的太棒了!可以先根据男孩的话算出树苗一共的棵数,再算还没有浇的棵数。

生2: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树苗一共的棵数。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3.师:老师给每人准备一张卡片(注:小兔拔萝卜情境图),卡片上有许多条件,还有问题。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找条件与问题。

1白兔拔了10个;2灰兔拔了30个;3白兔拔了2篮,4灰兔拔了3篮,

每篮5个;每篮10个。

问题: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们组选①②和“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用30-10=20(个)

生2:我们组选①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根据灰兔拔了3篮,每篮10个,先算出灰兔拔了多少个,再用灰兔拔的个数加上白兔拔的个数。

生3:我们组选③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白兔拔的个数没有告诉,灰兔拔的个数也没有告诉。我们可以先求白兔拔了多少个,再求灰兔拔了多少个,最后把白兔拔的个数和灰兔拔的个数加起来。

整个练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视点并非聚焦在学生解题的正确与否,而是突显对基本策略的体验上。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应用策略的广阔背景,让策略与解决问题的实践相随相伴,加深对策略要领的体验,获得对策略情感个体感受。首先,选择与例题相似的“乘加”情境,让学生重温解决问题的过程;接着,设计“乘减”的`变式情境,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思维方法向新的情境迁移;最后的选择搭配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宽的可供选择范围,学生带着前面学习所获得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个体的数学经验、思维方法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学生不仅搭配出用一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甚至还搭配出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隐藏在学生创造性劳动成果背后的是分析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历练。

综上,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并善于运用这些基本策略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有益。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项阶段性工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作出整体规划。

一是规划各阶段基本策略教学的重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第一阶段,二年级下册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安排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第二阶段,三年级上册结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教学,安排“几倍求和(差)”、“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结合“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教学,安排连乘(除)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第一阶段以综合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二阶段以分析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重点是巩固分析、综合两种思维方法。“规划”确立了每一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明晰,但又要防止在教学中以一种思维方法限制、束缚学生的僵硬做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上面的教学处理得很好:练习第2题,当生2出现“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小树苗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教师及时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且在随后的选择条件与问题搭配的练习中,教师将要求调整为“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

上一篇:农村广播站管理制度下一篇:工作总结张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