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0-05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要通过对今年以来帮扶工作情况的回顾,肯定成绩,查找差距,进一步动员各方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总体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会前,有关部门对全市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作了专门调查。刚才,市国土局等八个单位又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3月,市委召开了全市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下达了帮扶目标任务,确定了考核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议以后,各镇、各帮扶单位围绕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自觉加大力度,落实帮扶措施,使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多方联动,帮扶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各镇、各帮扶单位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职责,形成了帮扶单位、镇、村三方联动的帮扶格局。全市各镇以帮扶为主职,落实责任,积极扶持。普遍都制定了各自的目标责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领导挂帅专门抓,挂钩领导蹲点抓,机关整体合力抓,形成了人人都为帮扶工作出力的生动局面。不少镇还出台了有关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如港区镇从税收返还、贷款安排、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劳动力安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投入100多万元,帮助双山岛各村修建了村级水泥道路。凤凰镇给每个经济薄弱村补贴5万元资金,帮助他们建厂房、上项目,增强“造血”功能。鹿苑镇投资50万元帮助五厢村修建了道路和桥梁,改善了村里的投资环境。大新镇除了将市级经济薄弱村缴纳的地税分成部分返还给村外,还对薄弱村引进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许多帮扶单位视帮扶为已任,自觉参与,真帮实扶。一些单位主要领导经常到挂钩村调查研究,帮助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市公安局局长吴勤良在市帮扶工作会议后不久,就带领12名党组成员到南丰镇东港村集体现场办公,当场拍板投资4.5万元,帮助该村修筑一条长400米的水泥路,并每人拿出1000元钱资助各自结对的贫困户。市能源公司根据合兴镇福安村地处偏僻,又无集体存量资产的实际情况,把公司在合兴镇区9间门面房的三年出租收益权转让给村里,所得收入作为启动资金投入生产,并投资36万元帮助村里购买了2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还有市财政局、规划局、行管局、农村商业银行、外经局、农业局等单位也都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经济薄弱村强筋壮骨,发展经济。一些垂直条线部门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十分重视,摆上了重要位置。如市工商局,在局长张林高带领下,局班子成员专门前往后塍镇朱家宕村实地调研,并拿出5万元资金,支持村里改善投资硬环境。市建行通过核减陈欠贷款,为薄弱村发展经济减负降压。还有太平洋财险公司、移动公司等单位也根据各自的部门特点,将在薄弱村所在镇取得的广告和业务收入部分返还给经济薄弱村,增加了薄弱村收入来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帮扶单位共为经济薄弱村提供扶持资金374.73万元,其中投入经济发展246.73万元,投入社会事业128万元。一批经济薄弱村以帮扶为契机,巧借东风,自立图强。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加强与帮扶单位沟通联系,拓宽发展思路,增加有效投入,使村里面貌初步改观。如三兴镇耕余村,原来村级负债多,村里矛盾多,村干部一度感到前途渺茫。开展新一轮帮扶工作后,该村在市房改办的大力支持下,发挥临近204国道的区位优势,铺设了12400平方米水泥路,并投入33.4万元资金征用了17亩土地,准备建标准型厂房出租,村级经济逐步恢复了元气。到目前为止,全市58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已引进民资1989.2万元,为脱贫解困增添了活力。

2、因村制宜,薄弱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各经济薄弱村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固本强筋,培育造血功能,闯出了各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子。一是招商引资,村级可用财力不断增加。大新镇福善村在盘活存量资产,出租7间空房的基础上,投资13万元新建出租了500平方米厂房,并利用村旁空地引进一家氨纶纱企业,预计今年可新增5万元可用资金。妙桥镇吹鼓村通过自筹资金和市计委支持,投入80万元,新建了2350平方米厂房,预计全年可增加可用资金10万元。东莱镇庆桥村自筹50万元资金,投资新建1700平方米厂房,引进了投资总额为150万元的民营企业(并线厂),每年可增加可用资金7万元。合兴镇牛市村今年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村大礼堂和新建的1500平方米厂房,先后引进了一家模具厂和2家五金企业,预计年内可新增可用资金5万元。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有35个薄弱村通过招商引资,增加工业投入2360.1万元,新办了59家工业企业,新建厂房16698平方米,盘活存量土地36.5亩,盘活闲置资产46.9万元。二是调整结构,农业增收渠道得到拓展。部分经济薄弱村克服工业基础差的不足,大力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开辟了较为稳固的集体收入来源。位于双山岛上的港区镇老圩村,根椐本村水多林多的实际,扬长避短,在搞好1500亩特种水产养殖的同时,专门成立草鸡蛋销售公司,发动全体村民,利用经济林散养草鸡,实行草鸡蛋统购包销,统一打“双山岛”品牌。目前,全村草鸡饲养规模已达到6000只,草鸡蛋供不应求,打入了南京和上海华联超市。兆丰镇东红村吸引民间资本与工商资本,合作组建了兆丰生态园有限公司,向村民连片租用150亩农田种植苦瓜,加工成保健茶推向市场。合兴镇悦丰村把脱贫致富的着力点放在蔬菜种植和加工上,种植了50亩榨菜,并在市城投公司的支持下,投资60万元新建厂房,引进浙江老板加工、包销榨菜,走上了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村里每年可增加10万元可用资金。凤凰镇夏市村陈欠债务较多,村级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今年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他们在投资新建2000平方米厂房对外招商的同时,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寻找致富之路,将香樟等苗木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近60亩,为还清陈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6个经济薄弱村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投入额达91.57万元,调整种植经济作物10674.2亩,其中高效作物基地855.4亩,使薄弱村高效农业基地总面积增加到2316.9亩。三是立足服务,三产增收渠道得到延伸。如港区镇新圩村抓住双山国际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契机,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组织100多名村民到工地开展多种劳动服务。同时,还投资15万元建造了一座建材散货起吊码头,每年可为村里增加可用资金3万余元。还有合兴镇永盛、福安等村也分别在市财政局和能源基金办的帮助下,购置了久保田联合收割机,走上了农机服务致富的新路。

3、狠抓关键,薄弱村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各镇从班子建设着手,选优配强薄弱村班子一把手,为村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市帮扶工作会议后,妙桥、三兴、南丰、合兴、大新等镇通过全面考察,共调整经济薄弱村干部26 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5人,村主任5人,其它条线干部16人。南丰镇继新村虽然靠近镇区,但由于原有基础较差,村干部情绪低落,每年连村干部的报酬都付不清。今年镇党委对村班子实施调整后,新班子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不仅改善了村里的投资环境,建成了省级卫生村,而且在镇和市物价局的支持下,投资30万元,新建了1000平方米标准型厂房,每年可增加村级可用资金5万元,经济活力初步显现。在今年的村支部换届选举中,我市58个经济薄弱村全部采取了 “二推一选”方式,经过村民和党员推荐,选出了群众信任的村支部班子。港区、锦丰等镇还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行政村的区域合并,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消化经济薄弱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实现了农村资源的优化组合。各帮扶单位选派帮扶干部的任职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经济薄弱村班子的战斗力。在注重村级组织建设的同时,各镇、各帮扶单位还坚持“两手抓”,既扶经济,又扶文明,引导经济薄弱村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全民普法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标准要求,广泛深入开展了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效遏制了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促进了薄弱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正视问题,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帮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该说,今年以来我市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完成三年帮扶目标开了个好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不够,思想认识有差距。从帮扶单位看,部分单位领导对帮扶工作少够重视,没有真正把帮扶工作摆上位置。3月份全市扶持经济薄弱村会议后,有少数单位至今还没有开过一次与帮扶工作相关的会议;一些单位领导很少到村里指导工作,有的单位的主要领导至今没有到过经济薄弱村,薄弱村干部上门汇报情况也常常避而不见。部分垂直单位,片面强调人财物权在上级条线部门,既不对上争取,又不想办法落实具体帮扶措施。还有一些帮扶干部,平时既不到薄弱村了解情况,也不主动为薄弱村排忧解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从镇一级看,少数镇存在丢包袱思想,一心盼着帮扶单位出力,主动与市级帮扶单位协调不够,有的甚至全部依赖帮扶单位。一些镇没有落实镇级单位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帮扶政策,有的甚至减少了原有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个别镇在市里挂钩帮扶后,减少了原定给经济薄弱村的补贴,加重了村级经济负担,也加大了帮扶压力。从村一级看,少数经济薄弱村自己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想法,没有把新一轮帮扶看成是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而是消极地“等、靠、要”。有一个村,市里确定由一家银行与之挂钩帮扶,村里不是立足自身求发展,而是向挂钩单位提出要大笔扶持资金和数百万元贷款,使帮扶单位非常为难。

2、办法不多,工作措施有差距。一些单位尽管主观上也想把帮扶工作搞好,但思路不宽,路数不多。特别是经济薄弱村普遍基础较差,存量土地、存量资产相对一般村要少得多,更增加了脱贫致富的难度。一些单位领导因此认为帮扶无从着手,难有作为,普遍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帮扶单位存在任务观念,满足于年终资助一些资金,图省事,凑数字,没有把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摆上议事日程。还有少数单位对经济薄弱村调查研究不够,掌握实情不多,不能对症下药,有的条件不具备也在投资发展工业,结果投了不少资金,花了不少精力,却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甚至背上了新的包袱。

3、投入不足,“造血”功能有差距。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薄弱村的生产性投入不很理想。58个薄弱村中,有26个村的生产性投入低于10万元,其中8个是生产性投入空白村。分析原因:一是部分薄弱村积累性问题较多,增加投入受到自身基础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58个薄弱村的净资产仅为780.59万元,村均13.45万元,其中有16个村净资产为负值,已经资不抵债;有14个村还有206.43万元各类未付集资款;有28个村累计陈欠村干部报酬303.48万元。二是部分村投向不准,有限的资金没有用于刀口上。一些经济薄弱村把投资重点放在非生产性开支上,不仅村级收入没有有效增加,反而增加了村级债务。有一个村年村级可用资金只有5.5万元,今年创建卫生村投入20万元,扣除市、镇两级补贴,村里新增债务17万元;还有一个村今年用于省级卫生村的创建达26万元,扣除了市、镇两级补贴、企业捐款及村自筹部分外,余下的18.8万元成为新的债务,给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负担。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薄弱村不能搞创建,为群众办一些实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资金的使用上要考虑轻重缓急,在实事建办上要坚持量力而行。对经济薄弱村而言,负债搞建设,这种雪上加霜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年初目标相比,今年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还有较大的脱幅。至9月底,58个经济薄弱村共完成村级可用资金345.48万元,村均不足6万元,仅完成了年度目标的37.7CM,其中有14个村完成目标任务不足20CM。最近,市委农工办对经济薄弱村全年实现村级可用资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预测,结果表明: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只有17个村,占29.31CM,其中村级可用资金超过20万元的只有4个村,占6.9CM;不足10万元的有24个村,占41.38CM。这说明,全市帮扶薄弱村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任务相当艰巨。各单位、各部门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自觉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真心实意,加大力度,努力实现帮扶工作大的突破。

一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帮扶工作是致富群众、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这次十六大再次重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在全市实施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一方面是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以此激励经济薄弱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机关部门与薄弱村的挂钩帮扶,进一步密切机关与基层的联系,增强干部与群众的感情,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市情民情,更自觉、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更全面、更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当前,基层群众特别是全市一批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盼望的就是早日摆脱贫穷落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能不能帮助村级经济尽快走出困境,是衡量各级干部的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对此,全市各镇、各部门、各有关帮扶单位,都要充分重视,自觉参与,把研究帮扶工作作为必修“科目”,把解决困难问题视为重要“作业”,把帮助脱贫致富定为唯一“答案”,让经济薄弱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看到希望,从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增强信心,以此来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的凝聚力。

二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帮扶工作是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们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一个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基本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达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广大群众的共同富裕。如果我们不能扎实抓好薄弱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工作,就会使薄弱村与先进村、富裕户和贫困户的差距越拉越大,与基本现代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远,率先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整体推进基本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帮扶工作,认清肩负重任,切实增强紧迫感,抓紧抓好经济薄弱村的转化升级,决不能让这批薄弱村拖了全市发展的后腿。

三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帮扶工作,是维护稳定、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稳定的基础在村和广大农民。大家清楚地看到,我市前几轮帮扶工作,转化了一批经济薄弱村,为巩固和发展全市安定团结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复杂,更加需要我们加大帮困扶贫力度,从而有效融洽干群关系,努力消除社会隐患,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群众的凝聚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可见,新形势下做好帮扶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全市各帮扶单位、各镇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自觉摆上位置,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扎扎实实做好帮扶工作,动真情、抓落实。

三、拓宽思路,真抓实干,着力提升帮扶工作的总体水平

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必须讲求实效。全市上下、帮扶各方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既定目标,紧密结合薄弱村的实际,更新观念,调整思路,狠抓落实,着力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

1、抓思路调整,努力开拓帮扶工作新路子。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帮扶工作思路。一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上。要充分利用集体存量资产和各种现实优势,吸引外来人才和外来资本,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措施,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农业开发,发展规模经营,从事农副产品流通加工,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要积极发展市场适销对路,有较好前景和较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养殖项目,通过发展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果品、特种水产、养殖,饲养食草类畜禽等,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二要克服“天女散花”式的帮扶资金使用作法,变分散使用为相对集中使用。“攒指为拳、捆绑使用”,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把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和地方扶贫配套资金相对集中起来,由各镇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安排使用。一般可以镇为单位,组织各村的扶贫资金。为保证资金的相对集中使用,可以将帮扶单位的三年扶贫资金一次性拿出投入项目,也可以将本镇内各村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在镇开发区建立标准型厂房,吸引能人办企业;可以向效益较好的规模型企业投资参股;可以象港区镇新圩村那样,参与物流服务,发展第三产业;也可以象兆丰镇东红村那样,吸引外来资金,组建股份制农业企业,按资分红,增加村级可用资金。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有利于经济、有利村增加收益,大家可以积极加以探索。三要分清轻重缓急,集中力量抓重点。薄弱村基础都比较差,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财力有限,不能齐头并进,急于求成,要按规划、分阶段地进行。要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把投资的重点放在生产性建设上,先把经济搞活,再量力而行发展非生产性建设。发展薄弱村的社会事业,要从最紧迫的事情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要注重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每一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真正发挥作用,使群众长期受益。各镇及帮扶单位要加强对薄弱村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特别是要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把关,确保真正用于项目建设,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2、抓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村班子建设得好不好,有没有一个过硬的带头人,是薄弱村能不能改变面貌的主要因素。因此,各镇党委要把选好配强薄弱村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行政村的区域合并,通过合并,对村级班子进行优化组合,选优配强。对那些素质低、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各镇党委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多种渠道选拔思想好、能力强、年纪轻、文化高的优秀人才到村级领导班子岗位任职。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尤其应注重把个体私营企业主中的佼佼者吸收到村级组织中来,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按照“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要求,切实加强村级综合改革,特别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增收节支潜力。村干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既具体又规范的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性。要切实做好村务公开,定期把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务、经济、生产、财务等涉及广大村民利益的事项向村民公布,让村民了解实情,参与管理,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

3、抓政策落实,为薄弱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加快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我在这里重申一下:一是危桥改造政策。市级经济薄弱村改造危桥的所有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各半分摊。二是税费减免政策。薄弱村内的企业所交的地方所得税和各项规费的镇分成部分,各镇要返还给薄弱村作为集体收益;经济薄弱村新办企业需征用或使用土地的,用途变更费按下限收取;薄弱村对原村办企业用地变更使用权,其用途变更费在低额标准基础上减半收取。三是贷款贴息政策。市财政继续对经济薄弱村的贷款贴息列入预算,每年年底贴息一次。此外,我们还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新的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具体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将扶持薄弱村发展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探索更有利于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各镇党委、政府也应根据各自实际,出台倾斜政策,只要不违背政策规定,能减免的费用尽量减免,决不允许出现加重经济薄弱村经济负担的做法。为了确保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自觉,以大局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4、抓责任落实,为完成帮扶任务提供有力保障。镇党委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者,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该积极主动与帮扶单位协调配合,形成帮扶合力。要认真排查帮扶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薄弱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才、资金等问题要主动协调解决。要在做好对现有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同时,抓好其它村的经济发展,特别要抓好上一轮帮扶中脱贫的村,巩固上一轮的帮扶成果,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发生现有薄弱村脱贫了,新的薄弱村又产生了的现象。经济薄弱村要确立“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求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探索和找准致富路子,集中力量组织突破,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薄弱村的村支书要立下三年脱贫军令状,因主观原因完不成任务的,原则上就地免职。帮扶单位要克服厌倦畏难情绪,转变松懈应付态度,真正做到“挂钩人员、政策落实、服务协调”三到位,一心一意做好帮扶工作,积极发挥自身的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为薄弱村提供软硬件服务,尽力帮助村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帮扶干部也要认清肩负重任,集中精力,身心到位,发挥作用。市帮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帮扶各方的检查和考核,督促各镇和帮扶单位落实好帮扶措施,检查帮扶干部的工作到位情况,年底把好帮扶工作的考核关。在对各薄弱村有关经济指标严格审计的基础上,帮扶任务完成情况要作为评定“文明机关”、“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并按年初制订的奖惩意见,完成任务的帮扶单位,可评为文明单位或机关,提前完成任务的,年度奖金提高5CM。完不成任务的,原则上不得评为“文明机关”、“文明单位”。对完不成任务的镇,在年度机关干部责任考核中相应扣分。

另外,借此机会,我想再强调一下关于市级机关年度考核工作的问题。根椐市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市级机关中全面开展年度考核评议工作,通过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民主评议,对机关各部门思想作风建设、职能服务情况进行民主测评。这是市委贯彻“转变作风年”要求的一项具体措施,这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在这里,我强调两点: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今年是机关评议的第一年,机关评议情况将与各部门奖惩直接挂钩。各部门、各镇都要充分重视,在着力抓好本部门作风转变的同时,主要领导要专门安排一名副职领导负责考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工作,密切配合市考评办开展工作;二是态度上要认真负责。机关考评面广、涉及人员多,工作繁琐复杂。特别是对市考评办下发的评议表,各镇、各单位要本着对机关部门高度负责的精神,教育评议者严肃认真地填写好每一份评议表,简化程序,按时上报,确保考评结果真实准确,为提高改进服务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希望各镇、各部门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同志们,帮扶经济薄弱村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帮扶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从头抓紧,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力争全面完成三年帮扶目标任务,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今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启动第二批试点, 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 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 0%, 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 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 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 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 除3个单位外, 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 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 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 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 全公司以此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 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 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 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 降低了能耗物耗, 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 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 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 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 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 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 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 投产试运行以来, 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 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 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 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 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 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 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 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 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 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 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 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 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 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 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 组织落实,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 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 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 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 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 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 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 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 使生产能耗降低50%, 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 建设投资节省15-20%, 生产成本降低10%, 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5倍多, 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 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 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 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 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 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 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 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 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 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 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总结 篇3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市上第二轮第一批启动村对口帮扶目标任务下达以后,我县高度重视,确定对口帮扶工作由县政府副县长分管、具体工作由县扶贫办牵头,政府办、县委办等16个单位为对口帮扶工作成员单位。要求各单位充分认识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深厚的兄弟情谊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集中精力做好帮扶工作,保证市上下达的帮扶任务能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做好定点帮扶XX市贫困村的实施意见》文件(郫扶领办【2009】1号),并于每年年初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XX县对口帮扶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帮扶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成员单位,并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各成员单位按要求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落实了承办机构和联系人,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狠抓落实,措施得力

(一)科学规划,突出扶贫工作重点。我们多次组织对口帮扶成员单位到贫困村了解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以当地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民办实事、农民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投入,全面增强造血功能,夯实脱贫根基。2009年—2010年,全县投入到XX市的帮扶资金共计达到233.54万元。

(二)整合资源,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为支持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我们把对口帮扶工作和灾后重建结合起来,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推动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贫困村很快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均超过地震前的水平。例如我县国土局,两年来共计投入人民币近70万元,帮助龙门山镇国坪村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委托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考虑到国坪村受灾严重、基础薄弱的实际状况,在该村党团活动室重建完毕后又帮助他们配备了桌椅板凳、电脑、电脑桌、档案柜、文件柜(夹)、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保证了基层组织的顺利运转。

(三)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从2009年全面启动对口帮扶XX市贫困村以后,我县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统领,结合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等工作,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全面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贫困村群众改善安居难、行路难、灌溉难、用水难等问题。两年来,累计帮助贫困村建成(新建或改建)道路27.71公里,新改建住房159户,铺设道路涵管30根,安装输水管道4000米,新建防洪堤200余米,新建蓄水池3口,新建沼气池10口,新建(维修)三面光沟渠11200米,建成村级卫生站一所。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四)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扶贫新路。我们根据XX市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走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一是扶持发展观光旅游,着力打造“万亩荷塘”、“蜀水荷乡”项目,带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二是结合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投入部分资金进行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高效益的种、养殖业,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两年来,共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070亩,发展食用笋竹3000亩,发展中药材(厚朴、黄连)种植面积3500亩,仅此一项就帮助农民人均增收800元;成立专合组织两个,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养殖,引导农户养殖野猪、土鸡等养殖效益高的物种。截止2010年11月,肉牛存栏量达100余头,七彩山鸡存栏达10000余只,跑山鸡存栏达15000余只,黄羊、种羊存栏1000余只,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立足于区域互动、共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和贫困村的联系和沟通,多次组织县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贫困村进行交流联谊,积极为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出谋划策,帮助联系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建基地、下定单的方式进行产业扶贫,促进了贫困村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

(五)关注民生,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坚持把提高贫困村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归宿。以“不唱高调,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从最穷的村、最穷的人抓起,扎扎实实为贫困村群众办一些实事,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两年来,在贫困村新建村卫生所1所,开展送医、送药活动2次;开展劳务培训3次,培训农民200余人次,实现劳务输出500余人,扶持贫困学生上学30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5次,慰问农村贫困户、贫困党员720户, 发放慰问金27万余元,受到贫困村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xxx党委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在这里隆重召开薄弱村帮带提升工程动员大会,这对于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巩固村“两委”换届成果,全面提升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村级班子的战斗力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下面,我代表xxx党委就实施薄弱村帮带提升工程活动作表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xxx全镇共有83个行政村,128个党支部,2864名党员。在村“两委”换届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我镇的商村、仇官庄、前孔庄、卓庄四个村的“两委”干部缺职、村级班子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换届之后,新当选的村“两委”在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方面还有些不足,在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方面经验欠缺;在带领群众致富、理清发展思路方面还有距离。虽然我镇四个村薄弱村由于各种原因转化工作有难

度,但我们镇党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有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为全面做好薄弱村的帮带提升工程,我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一批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干部,具体负责薄弱村帮带提升工程的调研、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具体的指导、监督、考核工作,确保提升工程强力推进、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制定学习培训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对薄弱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举办学历教育班、定人帮带等方式,利用半年的时间,着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村级干部,采取不同方式,分别举办农村经济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管理、农业科技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明确职责任务,提高工作水平和方法。

三、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我们将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对换届后村级存在的矛盾隐患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争取在半年内将薄弱村存在的焦点、热点和矛盾点化解掉。对长期制约农村生产、群众生活、社会稳定的“老大难”问题,深入调查分析,认真加以解决,能马上解决的立马解决,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列入镇工作计划,制定解决时间表,对于需要上级帮扶的,积极协调,力争上级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四、实施帮带,示范带动。我镇建立五星级书记和薄弱村结成帮扶机制,通过“拜师傅”、联席会、村务大事参谋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以强带弱、示范带动,帮助薄弱村提高执政能力,规范村务管理,发展村级经济。

五、办理实事,提升威信。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解决路水电学医等民生问题,帮助薄弱村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拟定合适的集体经济项目,想法设法增加集体收入,加大对上申请提供资助、帮扶的力度,努力为村里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提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凝聚力。

根据市委的安排,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和信息局、商务局、环保局将对我镇薄弱村帮扶提升工程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将代表xxx党委对以上几个单位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今后的薄弱村帮扶提升工作中,我们镇党委将尽最大的能力为以上单位和领导提高最好的环境和条件,共

同携手做好薄弱村提升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xxx一定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薄弱村帮扶提升工程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全面提高村级班子工作能力,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方位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镇一定会把薄弱村帮扶提升工程做实、做透、做扎实,为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好组织保证,为市委、为组织、为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5日)同志们:

今天这次全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规定,对我镇村党组织和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全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扎实、顺利进行。下面,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杨书记在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换届纪律。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镇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我镇相继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活动,探索推广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评星”、卸任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困难党员“民生档案”、村级班子“动态管理”、基层党建“十项工程”建设等农村党建的经验做法,并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大大提升了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但部分村班子不协调,战斗力不强,党员、干部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要通过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出让党员、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放心的村“两委”班子,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有了很大发展,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普遍提高。但也应当认识到,我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少数基层干部的民主意识还不够强,习惯于行政命令;有的候选人在选举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向选民乱许愿、乱承诺;有些选民认为选举与个人关系不大,不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等等。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可以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逐步健全完善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制度,使党员群众在亲身参与选举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加快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步伐。

(三)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总体上看,我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一线,奉献在基层,在发展经济、致富群众、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村级组织和干部是好的,战斗力是强的。但也有些村出现了村班子“不强、不合、不廉、不公”的现象,群众有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改革、稳定和发展。为此,要通过村“两委”换届,配强班子、选好干部,整顿转化一批后进村班子,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明确要求,把握政策,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各项工作

为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把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贯穿换届选举全过程,把充分发扬民主、落实党员群众民主权利贯穿换届选举全过程,把严格换届程序、依法办事贯穿换届选举全过程,把严肃换届工作纪律、强化监督查处贯穿换届选举全过程,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认真周密部署,切实加强宣传。在换届选举前,我镇要抽调精干人员,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选举方案;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逐个分析排队,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在时间安排、选举组织、领导力量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形成镇党委政府统揽全局、村党组织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任职标准和条件、选举操作程序以及工作纪律等讲清楚说明白,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我镇各行政村村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到细处,加强培养,创造条件,切实把素质高的干部推选出来。

(二)严格规范操作,严明换届纪律。换届选举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开展工作,是顺利进行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基本保障。我镇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程序办事,切实做到应有的程序不能变,该走的步骤不能少,群众应有的权利不能留。对村党组织换届选举,要切实把握好超前分析预测村党组织书记最佳人选、组织好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组织好民主推荐会议、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组织选举等五个关键环节。要全面实行“两推一选”;条件成熟的地方,可采取“两推直选”的办法,在党员和群众推荐、镇党委考察的基础上,由全体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委员,切实保障好党员的民主权利。对村委会换届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保障广大选民的权利,让选民依法选择当家人。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要全面推行乡镇党委和参与竞争人员集体谈话制度;认真实行换届选举全过程记实签字制度。每个换届村要有镇工作指导员;选举工作机构都要公布举报电话及其他举报渠道;每个村都要成立选举工作监督小组。对换届选举过程中一旦发现妨碍选举的活动,要理直气壮,及时制止和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的,一经查实,要宣布无效,并限期进行重新选举;对恶意干扰和破坏选举的,要坚决查处,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三)确保素质过硬,优化比例结构。县里明确要求,换届选举后,8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和60%以上的村“两委”成员要达到“三高三强”标准,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程度高;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村“两委”班子结构要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两委”成员比例进一步提高;村委会成员中必须有妇女成员,村党组织成员中妇女成员比例要有较大提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符合条件的村团组织书记按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中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见》要求,2000年3月2日以后本人或子女违法生育二胎、多胎的,以及原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其任期内本村违法生育严重或被纳入重点管理的,不得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比例要分别达到60%以上和80%以上。对这些条件,一定要严格把关、落实责任。

(四)严格时间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各镇区必须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部分难点村、重点村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换届,6月上旬进行自查总结,6月底前全面做好总结、资料归档等工作,时间相当紧,任务相当重。这次会后,我镇要抓紧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尽快启动这项工作,务必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定的时间要求,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换届选举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全镇村“两委”按期换届率达到100%。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全镇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政治性、政策性强,面广量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领导,细化措施,统盘考虑,精心运作,稳妥推进,确保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对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领导和指导,镇里成立了以我为领导小组组长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要明确各自职责,迅速展开工作。按照县委的要求,镇党委建立了镇委常委包联工作责任制,我镇所有领导干部要联系村,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分别联系一个强村、1个难点村,并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换届工作指导员。

二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我镇各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群众基础各不相同,要坚持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稳步推进。要深入调查,逐村研究,根据各村基层组织状况、经济基础、群众基础,认真分析排队,建立详细的台账。对工作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村,要先行组织换届选举,搞好试点;对问题多、矛盾大、情况复杂的重点村、难点村,要建立镇乡领导干部联系帮包责任制,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驻村指导,确保于5月底前完成换届选举任务。对不能在5月底前换届选举的,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帮扶整治,务于6月底前完成换届选举任务。

三要抓好信访,维护稳定。要高度重视村“两委”换届选举的信访工作。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按照分工,认真做好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要建立信访专办制度,人大、纪检机关和组织、信访、民政等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做好政策咨询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确保不出现到市上省进京上访、群体性上访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确保不影响天宫形象,确保不拖全县的后腿。

四要注重创新,总结经验。换届选举中“必选动作”必须做,“自选动作”要创新。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特别要区分经济强村、城中村、城郊村、中间状态村、薄弱村、难点村等不同类型村,在民主推荐村党组织成员、提高交叉任职比例、改善班子成员结构、有效组织流动党员及外出选民积极参加选举、加强分类指导等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大胆探索创新。工作结束后,要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归纳,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落实好整改措施,挖掘提炼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在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 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 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 《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 《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 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 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 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 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 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 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 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 通过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一批) 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 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 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 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 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

(二)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 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

(三)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 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四)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 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 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 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 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 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 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总量大, 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 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 561万吨, 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 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如果不计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 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 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 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零”排放, 化害为利, 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机制,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 并此以为契机,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 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 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 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 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 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 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 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 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 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 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 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 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 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 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 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 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今后一个时期,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 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 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 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 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 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 通过规划布局, 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 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 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 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 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 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 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 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 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 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 城市、农村, 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 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 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 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 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 (再生纤维) 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 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 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 要积极努力,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 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 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专门机构, 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动员部署试点工作, 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 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明确责任, 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 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 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 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 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 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 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 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 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 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 要组织专家论证, 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 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 选好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 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加强资源环境核算, 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 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 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 要准确统计, 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 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 要加强指导, 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 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 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 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 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上一篇:传染病相关知识及预防下一篇:uml建模的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