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共8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篇1
放射科X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对DR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
1、体位要求:
(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
(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10%;
(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
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
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
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
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
放射科CT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
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
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
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
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
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
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
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
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
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MR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5.图像是否存在伪影:
a磁场相关伪影(金属伪影、磁化率伪影); b运动与流动伪影;
c射频和梯度相关伪影(介电伪影、拉链伪影、层间交叉、射频噪声伪影); d图像处理伪影(卷褶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截断伪影);
e其他伪影(网状伪影、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篇2
1 CR的概述
CR的全称为计算机X线摄影,是指用光激励存储荧光体作为探测器的X射线投影成像方法。X射线入射是以光激荧光粉的成像板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并产生一帧潜影,潜影会存在成像板中。然后用激光激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1]。CR照片的图像质量更好。相对于传统的胶片成像,CR的量子探测效率要更高,对比度更好,并且不会受到噪声或信号弱的影响。信息板可重复使用,并且还能进行多种技术处理,如时间减影、能量减影、动态范围控制。但由于CR的分辨率比较低,所以在显示动态器官结构和细微组织结构上会存在不足。
2 常见影响CR照片的因素
2.1 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无论CR系统是多么的先进,都需要依靠人来完成。CR系统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具备足够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才能保证CR照片质量,有效地避免错误。但有些操作人员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心,在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录错患者的基本资料(姓名、年龄等),影响CR照片之后的使用。或者在使用CR系统前没有进行仔细的检查,导致信息板没有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导致CR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2.2投照不正确在CR摄影的过程中,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X线的曝光量与CR图像的量子噪声呈反比。同时由于CR摄影的宽容度比较大,以及信息板的结构特点,当CR影像的曝光度不够,就会严重影响CR照片的层次感和分辨度[2]。所以在选择CR摄影的曝光条件时,不能因为其自身拥有较大的宽容度而忽视对曝光条件的控制。而对于CR摄影曝光度的把控,很大程度是依赖于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投照位置和号码标识的准确。
2.3 忽视对信息板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信息板是CR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记载被照体信息,并将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重要载体[3]。可以说,CR成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信息板的使用。信息板的经济成本较高,在使用中需要反复取出,很容易造成一些微小的损伤。而在长期的使用中,也会积累下一些伤痕。在使用CR系统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对信息板的使用和保养,将会严重影响信息板的正常使用寿命,甚至出现影像伪影的情况。
2.4 忽视CR系统使用环境
CR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精密影像处理设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每一步都必须到位,才能够保证CR照片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操作人员只重视对CR系统的使用,而忽视对相关的细节的重视。在使用CR系统前,应该先检查CR设备是否放置平稳。CR摄影设备应该放置在干净无尘的环境中,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CR摄影设备,尤其是信息板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保养及维护,重视相关使用、保养和维修的信息记录。但在日常使用中,这些都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当发现时,CR照片的质量已经受到影响,CR系统及相关设备都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维护。
3 有效控制CR照片质量的措施
3.1 注重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CR系统的操作是一项需要足够专业知识、技术操作并且重视细节的工作,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耐心、细心的完成CR摄影工作。在选择操作人员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重视选择专业素质过关的操作人员,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其职业责任心的培养。让操作人员了解自身工作的严谨性,加大对每一个工作细节和程序的质量控制。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将每位操作人员的CR照片做好记录和统计,定期抽取检查,对CR照片质量不合格的操作人员给予批评,并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于能很好完成CR摄影工作的操作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奖励。
3.2 注重CR系统操作的相关细节和使用环境
CR系统是一套非常紧密的影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置不稳或空气中灰尘过多都会影响CR照片的质量。因此,在操作前,操作人员要检查CR摄影设备是否放置平稳。每天都要擦拭设备表面。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保持在30%~50%[4]。当CR照片出现伪影时,应打开面板和信息板的传输轴轮,或对相应区域吸尘。
3.3 注重对CR摄影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CR摄影设备主要有信息板、影像阅读器、监视器、影像处理工作站、存储装置等部分,每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CR照片的质量。尤其是对信息板的维护与保养。在日常使用中,不要随意取出信息板,取出时要佩戴好医用手套,注意不要出现使信息板损伤或变形的情况。避免阳光直射在信息板上。在清除信息板上的污渍时,应该先用干净的医用棉布或纱布蘸上无水酒精,轻轻擦拭,直至污渍被擦除[5]。注意保证存放信息板的暗盒的清洁,要做到暗盒不变形,盒内没有异物。信息板是有使用寿命的,在使用时应该做好记录,到期要更换。激光打印机上的激光头要注意定期清洁和保养,当激光头出现故障时,可先自己动手清洁维修,如果不行再报修给专业维修人员。
3.4 严格控制CR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CR成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后期处理软件的使用,屏幕显示与激光胶片的匹配度,曝光度和扫描参数的设定。有研究发现,后处理软件对CR成像质量的影响程度约占50%左右。在对CR图像进行后处理时,要对图像的窗宽、窗位进行调整,弥补曝光不足或过度;然后再使用NUSICA进行对比度和边缘对比度的调整。屏幕显示和激光胶片的匹配度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来解决。如果手动调节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可以更换药水或打印测试片对激光相机的灰度来调整。
4 结论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性质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因此更应该重视对放射科CR照片质量的控制。注重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责任心,严格CR系统的操作程序;重视对CR摄影涉及的使用细节、环境及日常的保养维护,尤其是对信息板的养护;加大对CR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的把控。重视人为因素和CR摄影设备的自身因素,保证CR照片的质量,更好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中。
摘要: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CR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精密影像处理设备,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级医院的放射科中。CR照片具有很好的线性度,成像稳定,图像质量高等优势。CR系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才能保证CR照片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素质、CR摄影机的使用情况和保养问题都会对CR照片的质量造成影响。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广泛,CR摄影机的使用频率较大,使用人员不具备足够专业的保养知识。本文主要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建议一些有效提升CR照片质量的措施,以帮助放射科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林.影响CR照片清晰度原因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1):65.
[2]刘铁,魏世栋,王宗成.80例计算机x线摄影(CR)照片影像质量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77-79.
[3]于利.CR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J].中国辐射卫生,2014(4):380-382.
[4]卢铃铨,冯敏,王龙华,等.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初步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9):748-750.
脱硫石膏相关标准要求及质量控制 篇3
脱硫石膏是燃煤电厂烟气湿法脱硫形成的工业副产品。我国燃煤电厂的煤炭用量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高达1 200万吨,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50%,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左右,因此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势在必行。湿式石灰石-石膏法是我国采用的主要烟气脱硫方式,脱硫效率可达90%左右。“十一五”末我国已有3亿千瓦的燃煤电厂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全国每年将产生脱硫石膏5 000万吨以上。脱硫石膏的大量排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建造堆放场地,浪费物力财力,而且将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对烟气脱硫石膏的开发应用迫在眉睫。
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是使用氧化钙或碳酸钙作吸收剂与水配制成浆液,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吸收、中和、氧化结晶等反应,最终形成脱硫石膏二水硫酸钙,因此,当石灰石、石灰纯度较高时,脱硫石膏的纯度一般在90%~95%,有害杂质较少。可见,脱硫石膏与天然石膏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完全可以代替天然石膏。
脱硫石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较好地解决了运输、干燥、改性、应用等技术难题。德国是烟气脱硫石膏研究开发和利用最发达的国家,目前其脱硫石膏已全部得到了应用,2004年,德国脱硫石膏利用量达到620万吨,主要用于生产建筑石膏、纸面石膏板、建筑构件等,几乎所有的石膏建材企业都部分或全部使用脱硫石膏为原料,每年有150万吨以上的脱硫石膏用于生产粉刷石膏。日本脱硫石膏的利用率也近100%,2000年后,每年应用量超过250万吨,主要用于水泥
缓凝剂和纸面石膏板、纤维石膏板、嵌缝石膏的原料。美国天然石膏资源丰富,曾长期采用堆积与填埋的方式处置脱硫石膏,现在也开始利用脱硫石膏,年利用量已达900万吨,主要是和天然石膏一起用于生产建筑石膏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Peters公司的闪烧、磨细和煅烧联产工艺,在煅烧过程中完成脱硫石膏颗粒形状、级配的调整。
我国脱硫石膏的生产、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2009年我国脱硫石膏排放量为4 300万吨,综合利用2 400万吨,利用率为56%。目前许多建材生产企业对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重庆珞璜电厂是国内最早生产脱硫石膏的企业,年产脱硫石膏80万吨。重庆电厂年产脱硫石膏20万吨。拉法基、泰和等纸面石膏板企业,利用脱硫石膏在当地建设了年产近4 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
1998年,太原第一热电厂引进年处理6万吨脱硫石膏煅烧生产线,所生产的建筑石膏质量达到国家《建筑石膏》标准。北京国华杰地公司引进德国磨细和煅烧联产技术,建设了年产3万吨脱硫石膏煅烧生产线,同时引进了利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砌块的技术和装备,建成了年产30万立方米石膏砌块生产线。杭州半山发电有限公司生产的脱硫石膏已供应附近中小纸面石膏板厂和石膏空心砌块生产企业使用,脱硫建筑石膏质量稳定,销路很好。
另外,可耐福、北新集团、泰和集团等许多纸面石膏板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天然石膏中添加30%以上的脱硫石膏作为原料,并逐步实现了100%使用脱硫石膏生产石膏制品。
二、脱硫石膏原料相关标准要求及质量控制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脱硫石膏的开发应用已迫在眉睫,而制定标准、加强质量控制是工业副产石膏应用的前提。北京建材研究总院2009年承担了起草我国第一部《烟气脱硫石膏》建材行业标准,已经工信部发布,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了脱硫石膏原料的技术要求。《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国家标准,对脱硫石膏的生产应用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有利于其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将极大推动脱硫石膏的广泛应用。
1.《烟气脱硫石膏》建材行业标准
这个标准规定了烟气脱硫石膏的等级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运输和贮存的要求。适用于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对含硫烟气进行脱硫净化处理而产生的以二水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烟气脱硫石膏。这个标准对二水硫酸钙进行了分级控制要求,同时对杂质含量、附着水、放射性等也作了规定。
烟气脱硫石膏纯度及杂质含量
对烟气脱硫石膏而言,二水硫酸钙含量是烟气脱硫石膏纯度标志,其纯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烟气脱硫原料的品质,如石灰石。如果脱硫石膏的纯度低于90%,石膏中将会含有大量的惰性物质,如硅酸盐等,将会加剧对泵、搅拌器、管路等脱硫系统的腐蚀,细小的惰性物质沉积在吸收塔内,阻滞吸收塔运行,最终导致脱硫效率的急剧下降,甚至将使脱硫失效。因此,标准将二水硫酸钙含量最低定为不小于85%是生产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同时脱硫石膏具有较高的纯度也将对其深入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用于脱硫的石灰石中含有钾、钠、镁等盐类物质,因此在脱硫石膏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这些盐类离子。当脱硫石膏用作石膏建材制品时,水溶性的镁离子、钠离子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迁移至石膏制品,出现“泛霜”现象,钾盐在石膏中含量较低,一般不会造成这类现象,因此需要对镁盐和钠盐的含量做出限定,以保证其深加工产品的质量。
氯离子是以盐酸的形式,通过烟气进入脱硫系统,或以氯离子形式由工艺水带入,在真空皮带脱水环节随水脱除,仅有少部分残留在石膏中,必须通过清水清洗的方法,在脱水皮带中去除氯离子,从而把氯离子控制在较低的浓度。如氯离子含量过高将对石膏制品产生不利影响:石膏原料在应用中对生产设备腐蚀、石膏制品作为建筑材料时出现腐蚀现象;含高浓度氯离子的石膏制品无法完全干燥,纸面石膏板等会因此降低甚至失去强度;水溶性氯离子会在干燥过程中迁移至纸面石膏板表面,导致纸板分离。目前我国脱硫系统在水洗环节存在较大问题,导致烟气脱硫石膏中的氯离子普遍偏高,当氯离子含量大于0.02%时将会严重影响纸面石膏板的面纸与石膏芯材的黏结强度,甚至不黏结,因此标准规定的氯离子含量是必须的。
脱硫石膏的附着水
我国燃煤电厂的脱硫装置大部分采用湿法工艺,脱水环节比较先进,如严格控制设备的脱水性能参数,完全可以将脱硫石膏的附着水控制在12%以内,就可以解决脱硫石膏在运输、使用中出现的堵塞等问题,同时可以降低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耗。脱硫石膏的这一指标与欧洲标准规定一致。
脱硫石膏的放射性
由于烟气中的粉煤灰等物质,使脱硫石膏放射性存在潜在风险,因此两标准均规定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标准要求。
2. 《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国家标准
脱硫石膏因与天然石膏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且其三氧化硫含量普遍较高,完全可以代替天然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这个标准规定了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质量要求,规定了包括脱硫石膏在内的工业副产石膏对水泥性能的综合影响,目前水泥生产企业及相关检验机构均以该标准作为质量控制与检验的依据。
脱硫石膏排放时大都含有一定的附着水,一般高达10%~15%,有的甚至更高。而现有水泥工业生产的石膏加料系统是以天然石膏为设计基础的 ,湿态的脱硫石膏如直接用于水泥生产易造成石膏库内积料及下料口堵塞,可引起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的波动,导致水泥凝结时间急凝或缓凝,直接影响水泥质量。同时附着水较高的副产石膏还污染生产环境,腐蚀设备,致使劳动环境恶劣。
残留于脱硫石膏中的可溶性五氧化二磷、氟、氯离子、氧化钠等杂质,可导致三氧化硫含量控制范围较窄,控制偏高时,水泥凝结时间很长或不凝固,控制偏低时,水泥出现急凝。因此,为了更好利用副产石膏,降低其对水泥性能的不利影响,应采取适当工艺措施,进行必要处理。主要措施有成球如挤压成球、煅烧处理成球等、干燥、中和改性、与天然石膏混掺等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相当数量水泥企业在水泥磨头加输送皮带的方法把未经处理的副产石膏直接入磨,只要控制好石膏入磨水分并精确计量,加强现场生产控制,同样可以达到应用效果,经济实用。
三、国家《建筑石膏》标准要求及质量控制
建筑石膏又称烧石膏、熟石膏,是天然石膏或工业副产石膏二水硫酸钙经脱水处理制得的,以β半水硫酸钙为主要成分,不预加任何外加剂或添加物的粉状胶凝材料。这是标准《建筑石膏》GB/T 9766-2008中的定义,涵盖了工业副产石膏,适用于天然石膏、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制得的建筑石膏,其他工业副产建筑石膏也可参照执行。
石膏与水泥、石灰并称为三大胶凝材料,石膏及其制品以其节能、质轻、防火性能好、凝结硬化快、装饰效果好、卫生舒适、特有的“呼吸”功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建筑石膏的下游产品种类繁多,做粉体胶凝材料的有粉刷石膏、自流平石膏、嵌缝石膏、石膏黏接剂、浇筑石膏混凝土等;石膏制品有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各种石膏装饰天花板、装饰石膏线角等,这些产品都具有石膏建筑材料特有的优越性能,普遍应用于建筑物室内装修工程。要保证这些石膏制品的产品质量,必须对建筑石膏的质量进行规范并严格控制。
1.建筑石膏的组成
国家标准《建筑石膏》要求建筑石膏组成中β半水硫酸钙的含量,不得小于60.0%,保证建筑石膏的基本纯度和质量,这也借鉴了美国标准ASTM C28/C28M-00《石膏灰泥》中规定建筑石膏(烧石膏)的半水硫酸钙含量,不小于66.0%;欧洲标准EN 13279-1《石膏胶结料和石膏灰泥》中规定建筑石膏(石膏胶结料)的硫酸钙含量,不小于50%。建筑石膏的纯度将直接影响凝结时间、强度等性能指标,因此,要求制作建筑石膏的工业副产石膏原料的二水硫酸钙含量要高,同时采取的煅烧脱水工艺还需满足副产石膏自身的特点,确保建筑石膏质量稳定可靠。
2. 物理力学性能
《建筑石膏》规定,建筑石膏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无论那个等级的建筑石膏初凝时间≥3分钟,终凝时间≤30分钟。细度为0.2mm方孔筛筛余≤10%。3.0级2小时强度的抗折≥3.0兆帕,抗压≥6.0兆帕;2.0级2小时强度的抗折≥2.0兆帕,抗压≥4.0兆帕;1.6级2小时强度的抗折≥1.6兆帕,抗压≥3.0兆帕。
凝结时间。它的确定充分参考了国外相关标准,如法国标准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德国标准只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时间,英国标准则未规定凝结时间,有的标准还将建筑石膏分为快凝、正常凝和慢凝三类,并相应规定了它们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实践表明国家标准规定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无论是对天然建筑石膏,还是工业副产建筑石膏都是合适的。石膏建材制品对建筑石膏的凝结时间要求不一,如石膏砌块要求初凝时间在3分钟左右,而粉刷石膏则要求初凝时间越长越好,以减少石膏缓凝剂的用量。研究表明,脱硫建筑石膏凝结时间普遍较快,大多在3分钟左右,有的更短;而磷石膏由于其成分复杂,凝结时间往往较长。因此,建筑石膏生产企业应通过调整煅烧工艺参数,制备具有不同凝结时间的产品,但仍需在3~30分钟的范围要求,以满足不同石膏制品的生产需要。
强度。这是反映建筑石膏胶凝材料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国家标准将它分为三级,主要考虑不同的用途,也充分兼顾天然石膏、工业副产石膏的差异。研究表明,由脱硫石膏煅烧制成的建筑石膏强度很高,远超过国标一级的强度要求,但由磷石膏制成的建筑石膏强度普遍偏低,有的甚至达不到国标三级要求,这与磷石膏本身的杂质含量有关。为了加大工业副产石膏在石膏建材方面的应用,充分实现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在确保石膏制品质量及工程应用的前提下将强度分成三级对工业副产石膏的排放企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对生产工艺落后、副产石膏质量不稳定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3. 限制成分及放射性要求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的建筑石膏,必须对其所含的限制成分含量指标加以控制,否则将会影响建筑石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国家标准主要是对工业副产石膏放射性和所含水溶性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加以控制。但由于工业副产石膏应用才刚刚起步,相关测定水溶性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的方法标准尚未制定发布,目前检测依据的是国标《石膏化学分析方法》,这主要是针对天然石膏制定的,试验表明用该标准测定工业副产石膏限制成分钾、钠、镁等各自的总量,误差较大,而真正对石膏建材制品有害的主要是水溶性杂质含量。因此,《建筑石膏》将限制成分列为供需双方商定指标,可根据石膏制品品种的质量要求加以限制。
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是当前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众多的种类是制作建筑石膏的巨大资源。但由于其产量、种类、性状极为复杂,特别是由于其中常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对建筑石膏的生产和应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用它生产建筑石膏时,需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并对有害物质含量给予限制。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尚无工业副产石膏的国际标准,只有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就为我们制定国内标准带来了困难,缺乏借鉴。从我们所掌握的烟气脱硫石膏欧洲标准和磷石膏澳大利亚博罗公司标准看,每个标准的控制指标都有十几项,像如磷石膏还要控制级配。这样的要求过于苛刻,难以做到,否则将大大增加其应用成本。
《建筑石膏》标准纳入了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内容,顺应时代要求,十分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很有意义。标准制定时着重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工业副产石膏目前主要指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因为工业副产石膏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太宽,不易控制。而脱硫石膏和磷石膏产地集中,数量较大,应作为使用重点。二是结合生产应用实际,对建筑石膏应重点控制它的放射性,以及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不致对人体健康和石膏制品的质量产生危害。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放射科质量控制 篇4
(2011-09-12 16:50:38)转载 标签: 分类: 影像设备管理*维修
放射科 管理 杂谈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成员: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的CT医师审核签发。CT室医师要负责审查签发中、晚班的急诊报告。各专业组每天各由一名医师值班。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周四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CT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中、晚班急诊照片由科主任或当班高年资医师审阅,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
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3.承诺出报告时间:
⑴X线报告:急诊20分钟,普通1小时; 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达不到者按考核标准予以扣分。
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十三.每月28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
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
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
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
(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
3.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
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时间,并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交给医师诊断。
十五.实行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
1.CT组与常规组人员定期轮换,原则上具有医师职称、持有上岗证人员方能进CT室单独操作CT机。2.本科室的专机专人每周轮换一次。每周五下午为机器清洁和保养时间,责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
3.在使用前,技术员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
十六.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
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及洗片机的操作规程,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保证胶片的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曝光者,根据情节和受损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3.暗盒要保持清洁。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增感屏,应保持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
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
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6.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十八.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
十九.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并将CT号和X线号印在病人病历本上,以便以后查找旧片。要及时将旧片归档,严防归错档和遗失。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
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
一.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55%、良级率≥40%、废片率≤2%; 2.设备完好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2).X线机: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保持误差小于0.5cm。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4.自动洗片机:参照使用说明书内容要求。
六、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
一.电源条件
1.每台机器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每日开机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误差值应≤10%。
2.每年请具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保护接地的检测,接地电阻值控制在≤2欧姆。
二.机器
1.每季度进行一次设备机械、电气性能的检测,内容包括:配重平衡安全装置、机械限位装置的有效性检查;运动、运转限位报警装置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等。
2.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误差控制在≤5mm。3.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三.机房环境
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每日检测机房的温湿度,根据各台机器的不同使用要求调节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四.激光相机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要求工程师进行光学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胶片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有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进行观测。
五、自动洗片机:定期更换显定影药水,清洗滚轴、药槽、水洗槽。
七、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八、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青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九、放射科管理制度
1.在院长、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专业组(包括普通X线诊断、CT、MRI、DSA导管室)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医师担任。
2.科主任下设副主任或专业组长协助主任工作。
3.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研究,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使之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4.科主任为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室的财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负责安排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各级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培养。
5.科室的管理和决策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
十、放射科工作制度
1.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并做好检查前准备。
2.重要的影像检查,应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检查技术;特检摄片,须待观察照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碘剂造影检查应观察15分钟后病人方可离开,以防造影剂延迟过敏反应。
3.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
4.影像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和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带教医师签名后由上一级医师审核。
5.每天集体读片,经常研究影像诊断和影像检查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6.影像资料是医院诊疗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影像都应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生签名负责;院外借片,除经医务科批准外,应有一定手续,以保证归还。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医患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8.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机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修。
十一、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
1.每天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组织,当班医生主持早间集体综合读片,及时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各级医生的才智,以求诊断的准确。
2.及时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修正,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3.对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前分析,确定追踪随访计划,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4.定期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和特殊病例进行复习讨论。5.统计诊断报告质量和诊断结果并汇总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十二、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
1.每天早上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组织进行技术读片。2.对申请单的要求与实际照片进行核对检查。3.按X线照片等级标准对照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判。
4.对产生的废片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5.登记照片评判结果并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以便汇总上报。
十三、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
1.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主持,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2.疑难病例读片由接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3.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4.遇有紧急情况,随时组织读片讨论,以缩短抢救治疗时间。5.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十四、影像诊断随访制度
1.凡经X线影像诊断的手术病例,均列为诊断随访对象。2.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进行追踪随访。
3.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影像检查诊断、临床诊断、术中所见、病理组织学诊断等,并逐项记录,特殊情况应在备注中说明,以备复核。
4.随访的目的主要作为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依据;其次作为积累经验,以利提高诊断水平。
5.每月定期将追踪病例集中,由CT、普放组共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质量。
6.年终将追踪的病例汇总,由专人保管,作为医学资料存档。
7.随访时应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报科室以便整改。
十五、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
1.到本科进修、实习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X线诊断和投照技术的基础知识,由医务科统一安排进行进修、实习。
2.科室指定具有带教资质的医技人员进行带教指导。
3.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科室的安排和要求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
4.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投照及诊断的学习,取得带教医师同意后,方可独立进行投照和书写诊断报告。
5.投照应认真填写投照条件;书写诊断报告,应交带教医师签字,上级医师审核后方可发出。
6.认真学习,参加读片会讨论,积极发言。
7.进修、实习结束前应作自我鉴定,并接受科室的考核。
十六、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
1.加强医技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全科人员的责任心及事业心,努力培养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是针对年青医师增强责任心教育。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疗核心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层层负责。
3.制定科室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类人员职责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诊疗常规,促进全体医务人员照章办事,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执行并制定奖惩制度。
4.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检查前制定周密的检查计划,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时组织会诊。
5.严格药品管理使用,严格操作程序,做好抢救药品物品和设备的准备,用后及时补充。
6.做好院感管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
7.定期检查科室的各种设备,保持完好,确保正常运行。
十七、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减少差错的产生。3.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4.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5.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6.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7.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8.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
9.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十八、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
1.每日上班开机前应先检查机房的温、湿度,环境允许方可开机。2.检查病人前先作机器预热工作,禁止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发现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3.检查前应仔细核检查机器各部件的运转情况和安全性能;注意观察机器有无故障提示。
4.患者的物品应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不可随意放置,以免丢失或影响设备运行。
5.检查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指导移动病人和摆体位,以免因检查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限制室内人数并作好防护。
6.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7.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并在机器复位切断电源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6.病人检查结束离开检查室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物品遗落;及时清理污物。
十九、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1.影像照片、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存档光盘等资料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应按病历管理规定建档保存。
2.影像资料保存要有专门储藏场地和设备,专人负责,不得遗失;储存环境应符合要求,防止损坏,保证资料完整。
3.影像资料的保存应便于及时查找,去向明确。4.每天整理、汇总、归类前一天的影像资料。
5.借阅影像资料应有经治医生的借条或借阅人的借条和身份证明,办好借片手续;定期催还影像资料,如遇遗失及时作好记录。
二十、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主、副防护应达2.0和1.0铅当量),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医技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11.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
12.科室设防护监督员,定期检查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
二十一、放射科受检者的防护原则
1.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2.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操作技术,并根据被检者具体情况制定照射条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提高射线质量,减少被检者接受剂量。3.放射科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严格控制各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胸部X线检查;控制X射线检查的间隔时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5.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不得使用有防护缺陷的X射线机进行X线检查。
6.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行知情告知。
7.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8.候诊者和陪护人员(病人必需被搀扶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机房内停留。
9.科室应规划安全区域,确保候诊者不受射线辐射。
二十二、放射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放射科医技人员应通晓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病人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
2.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4.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二.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4.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5.机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接地可靠性,防止高压电击事故。
6.新安装或经大修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三.感光材料和耗材安全管理
1.感光材料和耗材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2.感光材料应与其他材料分开放置,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3.胶片应按其要求存放,拆封后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措施。4.CR的IP板应按要求的条件存放并经常检查,严防碰、折、撕、粘。四.科室安全管理
1.主动配合医院保卫科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2.科室各机房和库房应安装防盗、防火设施。
3.定期检查科室设备、配电柜的安全接地,保证其可靠。4.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5.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勤于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安全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十三、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制度
1.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由技术组长负责,实行专机专人管理。2.机房的各种标志醒目,各台机器应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运行记录。3.保持机房内干燥整洁,禁止在机房内存放无关物品。
4.保持机器清洁,及时清理污物血渍,每天必须进行一次机器的清洁工作。5.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和常规小保养,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并及时掌握机器的运行情况。主要为机器清洁、安全装置、运转部件检查保养。
6.每月进行一次机器的全面检查和调整。内容包括:机房机器的清洁;机械电器部件牢固、运行准确性;平衡悬吊装置的安全;电缆电线的完好;保护地线接触良好;显示数据准确性等。保持机器处于良好的状态,确保机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7.发生故障应及时停机检查,记录故障现象以便维修。
二十四、放射科设备使用制度
1.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机器的性能特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保证正确安全使用机器设备。
2.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质量及设备外观是否正常,严禁机器带病使用。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实保障机器安全运行及被检者的人身安全;严禁过载使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4.使用过程中要求谨慎细心,准确操作,不可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发现问题立即停止。
5.对新上岗医技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应先进行设备操作培训,由技师长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
6.非本科室人员使用机器设备需经科主任同意,并有本科室技术人员在场,方可使用。
7.机器设备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离岗位。
8.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关机、关闭电源,及时向技术组长和科主任汇报,以便及时组织检修。
9.病人检查结束后及时清理机器及机房的污物,保持机器整洁。10.每日记录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十五、放射科设备维修制度
1.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记录故障现象。
2.科主任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安排具有维修技术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常见和简单故障及有能力维修的故障原则上鼓励技术人员自行维修,以节约成本。3.对本科室无法维修的故障及时向设备科报告,并填写维修申请单,由设备科安排维修。
4.设备维修应及时做维修记录,内容包括:故障经过、现象、检查情况、维修经过和维修后情况。
5.设备故障修复后应进行严格的验收检测,经试运行正常后方可正式使用。6.未经科主任许可,严禁私自拆解、改造、维修机器设备。
二十六、CT机的维护及保养
1.CT机的维护保养应由机修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
2.操作人员应熟练地掌握C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电路分析,对机器设备的软件、硬件、安装、调试等有所了解.3.掌握运用软件程序检查、检测机器各部分运转情况和各部分硬件的检查。4.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及机器结构特点制定CT机的维护、保养、检修计划。每周校正CT值的准确性。
5.根据机器部件的使用磨损情况,按照CT机的保养、维护及检修制度做好时间安排和详细记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1个月进行1次检测、保养。6.CT机以外的其他设备,如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流(UPS)、空调机、自动洗片机等也应定时维护与检修。7.有计划地对CT机进行全面保养、维护及检修,使机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保证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噪音小、各项数据准确,以获得高质量的检查效果。
二十七、放射科技术人员防护培训计划
1.从事放射影像工作的医技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有环保总局组织实施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放射工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放射影像工作。
2.按时按计划参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放射防护培训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救技能。
3.对新参加工作的医、护、技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操作、防护有所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技术。
4.邀请省级以上环保部门专家举办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及新技术讲座。5.技术人员应自觉学习,了解和掌握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现象,并掌握其排除方法,以便在特殊情况下能自行排除故障,消除隐患。
6.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请设备厂商工程师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技术、注意事项、保养要求和故障表现及简单故障的排除。
7.配合医院保卫部门做好防盗、防火和辐射安全管理的培训。
二十八、工作职责
放射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分管副院长和医务科长的领导下,负责放射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的管理工作。
2.制定放射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根据本科室的工作任务和人员结构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4.负责放射影像诊断、治疗和投照的质量管理;定期主持集体读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
5.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6.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7.组织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8.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保管与登记、统计工作。9.担任教学,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10.领导本科室人员,认真落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11.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严防差错事故和安全事故。12.安排本科室人员轮转、值班和休假。
13.审签本科室药品、器材的签领与报销;检查科室仪器设备财产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14.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放射科主(副)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指导科室各项技术、教学、科研工作。2.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院内会诊和疑难、死亡病例讨论。3.定期主持集体读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
4.指导本科室各级医技人员做好综合影像诊断、治疗工作。
5.制定和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学研究,指导下级医师开展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
6.担任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教学和指导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三基”训练和技术讲座。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8.对各级医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做出评定。
放射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主(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2.着重担负日常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会诊和教学研究工作。3.主持每天的集体读片,审签诊断报告单
4.负责影像诊断、治疗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5.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医疗新技术工作。
6.掌握掌握影像设备的原理、性能、使用及检查操作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7.经常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征求意见,提高诊断符合率。8.参加科室的值班工作。放射科医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科室日常诊断和治疗工作。2.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3.参加会诊和临床病历讨论会。
4.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5.掌握影像设备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检查操作技术。6.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7.主动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密切联系,提高诊断符合率。
8.自觉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再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9.医士在医师和主治医师的指导下担负相应的工作。
放射科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和上级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投照技术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
3.协助本科室机器的安装、维修、检查、保养和管理,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
4.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
5.参加集体读片和讲评投照质量。6.参加技术组夜班值班工作。
放射科技士(技术员)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及上级技师的指导下,担负日常各项技术工作。2.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X线投照工作。
3.配合上级技师进行本科室机器设备的安装、维修、保养和管理工作。4.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及科研工作。
5.参加技术读片,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6.经常与临床联系,提高摄影准确率。
放射科护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各技术组长指导下负责科室的护理工作。2.负责科室内病人造影检查时的药物注射,参与科室内的抢救工作。3.负责门诊病人的药物过敏试验,观察及判断试验结果,耐心向病人解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加过敏反应的救治。
4.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5.负责科室的院感管理和传染病报告工作。6.负责科室卫生员的工作安排和管理。
CT室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根据临床检查申请单的要求进行CT、MRI影像扫描检查和诊断工作,定期进行影像诊断技术质量的统计分析。2.负责管理本室的设备,机房内所有设备和各项设施由专人负责,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同作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定期较正各种参数,保证机器正常、准确的运作状态。
3.医师在扫描检查前应仔细审阅申请单,了解病情并提出扫描计划。4.技术人员按常规程序操作,在常规以外的选层、加层等应和医师共同探讨,扫描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影像后处理,填写扫描条件等并签名,整理照片并送医师阅片诊断,书写检查报告。
4.增强检查前应确认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及无其他禁忌症才能进行增强检查,注射对比剂后应随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扫描结束患者离开机房后,仍应在候诊室处观察15分钟,以防造影剂延迟反应。
5.保持机房的清洁,扫描室、控制室、计算机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规定要求,一般扫描室、控制室室温控制在18°C-26°C,相对湿度为65%以下,每天填写工作日志和机器运转情况,定期书面交班,并向科主任汇报。
CT室医师职责
1.在科室主任和上级医生的领导下,按照规范要求协助技师进行扫描。2.根据要求或诊病需要进行图像重建,按时书写CT、MR诊断报告。3.积极参加科室内的诊断、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本职工作。
4.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
CT室技师职责
1.在主任、主管技师、医师的指导下,负责病人的扫描工作。2.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CT、MR的扫描、照片工作。
3.了解CT、MR检查适应症、禁忌症、掌握各部位的扫描技术。正确选择扫描条件及图像处理,给诊断提供清晰、完整、高质量影像资料。
4.病人在扫描及增强扫描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台且密切注意病人反应,出现问题报告当班医生。
5.配合主管技师、机械工程师进行本科室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工作。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CT室护士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门诊护士长)和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以防止差错、事故的产生。
3.做好CT、MR检查病人的基本护理和精神护理工作。4.热情接待病人,做好CT、MR检查前后的介绍。5.做好碘过敏试验及观察反应情况。
6.准备好各项急救用品,在抢救过程中协助医生工作。7.熟练掌握CT、MR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8.护送病员进机房,并与扫描技师联系有关扫描情况。
放射科资料室职责
1.影像片、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存档光盘等资料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应建档保存,保存期按病历管理规定执行。2.影像检查资料的保存要有专门储藏场地和设备,保证资料完整,不得遗失损坏。
3.影像资料的保存应便于及时查找,去向明确。4.每天整理、汇总、归类前一天的影像资料。
5.借阅影像资料应有经治医生的借条或借阅人的借条和身份证明,办好借片手续;
6.定期催还影像资料,如遇遗失及时作好记录。
放射科资料管理员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科室各种资料整理、管理工作。
2.查找复诊病人的旧片号,保证档案资料不重号或少号,若经发现,及时纠正。
3.按照资料借阅制度,办理借阅影像资料手续,并定期向借阅人催还档案资料。
4.保管供教学、科研、临床经验总结等所需的档案资料管理并办理有关借阅手续。
5.经常检查归档的完整性,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反映,以便及时纠正。6.做好档案室的管理工作,保持清洁、整齐、通风、干燥、防止档案资料霉烂,虫蛀和火灾。
7.负责资料室财产设备的管理并协助作好科室办公用品及耗材的保管。
二十九、基本技术操作规程
CT检查操作规程
1.检查操作室及扫描室的室温(18°C-25°C)和相对湿度(40%-80%)。2.闭合电源柜电闸,启动电源稳压器,观察电源指示(380V)。3.环境及电源符合要求后,按下启动开关ON启动系统,系统计算机启动并自检;按下激光相机启动开关,启动相机并预热。
4.系统启动成功后,按常规进行“Warm up”预热;“Calibration”空气校对。
5.自“Worklist”中提取当前患者资料,并核对资料如:姓名 年龄 性别 影像号码等。
6引导病人进入扫描室,安置病人于扫描床上并交代注意事项。7.根据临床要求的检查部位,按体表定位的方法摆正检查部位。8.进行定位图像的扫描Topo-parameter。
9.根据定位图像,设定扫描范围Topo-parameter。
10.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如:窗宽窗位 图像放大 测量重建、CT值测量等。
11.发送图像至诊断工作站,并经激光相机打印照片。
12.机器短时间时不用时,可暂不关机;较长时间不用时应关机并切断电源。为了保持系统在最佳性能状态下工作,每24小时应关闭和启动系统一次。
13.关机时按机器要求将“关机”系统程序退出,按下电源开关OFF。14.操作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非本科室人员及实习、进修人员原则上不准操作机器,特殊情况应经主任批准,并在本科室人员在场方可操作。
普通透视操作规程
1.透视前应作好机器的检查预热及技术条的调整,认真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
2.热情接待病人,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透视要求。
3.详细解释检查过程,取得病人的配合并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去除患者身上影像透视影像的物品。
4.检查仔细认真,遇有惊恐、危重患者或不能接受检查者,应停止检查并与临床医生联系。
5.透视中发现疑难问题,应建议患者摄片检查或请上级医师解决。6.透视检查报告单应用水笔书写,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正确,语句通顺,诊断意见确切,签名工整易认。
7.急诊、危重及老年和残疾患者应优先检查。
8.熟练操作,尽量减少受检者的照射时间,保护受检者的安全。9.坚守工作岗位,保持室内清洁。
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1.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详细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检查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3.确定摄影位置: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摄取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4.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平片时,应确认患者肠道准备情况。
5.技术选择: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体形情况进行摄影技术选择和器官程序选择。
6.安置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并安置于检查床上。7.训练患者动作:根据摄影要求训练好患者的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要求患者尽量配合。
8暗盒选择及摆放: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尺寸的暗盒,将暗盒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9.摆体位对中心线: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原则,依照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摆好体位;调整中心线,调整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护。10.曝光: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再次调整校正曝光技术条件,然后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注意观察控制台各仪器仪表显示情况。
11.暗室洗片技术,片洗出后、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让患者离开。12.将照片登记整理后交由诊断报告医师出具报告。
DR摄影操作规程
1.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详细了解观察患者的病情,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3.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摄取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4.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平片时,确认患者肠道准备情况。
5.患者信息录入:从计算机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摄影技术选择和器官程序选择。
6.安置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并安置于检查床上。
7.训练患者动作:根据摄影要求训练好患者的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要求患者尽量配合。8.摆体位对中心线: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原则,依照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摆好体位;调整中心线、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护。
9.曝光: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再次检查校正控制台各曝光技术条件,然后曝光;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器仪表的显示情况。
10.后处理: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进行图像的后处理,确认无误后嘱患者离开。
CR摄影操作规程
1.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详细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检查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3.确定摄影位置: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摄取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4.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平片时,应确认患者肠道准备情况。
5.技术选择: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体形情况进行摄影技术选择和器官程序选择。
6.安置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并安置于检查床上。
7.训练患者动作:根据摄影要求训练好患者的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要求患者尽量配合。
8.IP板选择: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尺寸的IP板,将IP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9.摆体位对中心线: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原则,依照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摆好体位;调整中心线,调整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护。10.曝光: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再次调整校正曝光技术条件,然后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注意观察控制台各仪器仪表显示情况。
11.后处理: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将IP板送至CR扫描仪进行扫描采集,确认无误后嘱患者离开。
12.在CR图像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
胃肠及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1.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内,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了解患者病情,明确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和检查目的。
2.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3.观察患者的病情: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准确评估患者接受检查的耐受程度;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确定是否继续检查、检查方法和检查时间。4.患者准备:根据技术要求确认患者的检查前准备情况,如禁食、清洁洗肠、造影剂过敏试验等;去除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
5.说明检查过程: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方法和检查过程,以及有无不适的感觉。
6.药品准备:根据检查要求调配造影剂的浓度和总量;适当准备好急救药品以防不测。
7.患者信息录入:从计算机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检查部位和临床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技术程序和器官程序。
8.安置训练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安置于检查床上;根据检查要求做好患者呼气、吸气或屏气、转体等动作的训练并交代注意事项,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9.防护:调节照射野,在不影响诊断的基础上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量。
10.曝光检查: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开始曝光检查;检查过程中要求操作准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曝光;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处理。11.后处理: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进行图像的后处理,确认无误且患者无异常后,交代注意事项,嘱患者离开检查室。12.书写诊断报告:严格按照诊断规范,仔细观察分析影像,认真书写诊断报告。
螺旋CT机操作规程
开机:
1.接通主电源。
2.开启CT操作台左下方正面“ON”键。3.程序启动后,自动进入自检界面。
4.自检程序完成后即进入操作界面,即完成开机。关机:
1.点击操作台显示器主界面“关机”主菜单下的“关闭”子菜单。2.在弹出的子菜单中点击“关闭”后按确认,进入自动关闭程序。3.等自动关机程序运行完成出现“system,halted”闪烁光标后,按CT机操纵台附带键盘左下方“OFF”键。
4.关闭主电源。
X线机操作规程
1.合上配电柜开关,检查仪表指示,按下启动按钮,接通电源。2.向上按下控制台开/关机按钮开机。
3.机器自检完毕,显示出当前曝光参数、胶片尺寸。4.按下相应的技术选择按键,使其指示灯点亮。
5.安置好患者,交代好注意事项,操纵控制台上相应的操纵杆和按键开始检查。
6.点片时按下点片形式选择键,按下送片键,待胶片送到位后按下曝光按钮进行曝光;第1次曝光结束后应等胶片输送指示到位后方可进行第2次曝光。
7.检查曝光完毕至少等10秒钟后方可按关机开关。8.每次开关机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0秒钟。
2013放射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 篇5
为进一步落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为主题的医疗质量管理年各项工作及三乙医院复评工作,促进本科室工作人员树立高低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围绕本科室的工作性质,求真务实、踏实苦干,很好地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了2013放射影像科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持续加强科室管理。
科室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有条有序,资料完整,由指定质控员定期检查及整理归档。各项设备仪器均有专人负责保养并定期检查及记录。全科人员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全年无一人收红包。
2、努力钻研业务。
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每年抽派一名医生去大型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坚持读片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积极做好疑难重点病例随访工作。
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全科人员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
继续做好双签审核工作,医师书写报告,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化术语,要求简明易懂,印象部分要对应准确。
5、规范投照标准,提高摄片质量。
要求熟练掌握解剖位置、投照条件及各部位投照的具体操作规程,保证胶片质量,CT、MRI重建后处理要求规范,保证图片质量。
面对繁重的工作量,我们没有丝毫放松把好质量关,要求照片质量和诊断报告达到教学医院标准。我们有信心把放射科创建为一支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队伍,在医院不断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们将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努力做到全年无一例医疗责任事故发生。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篇6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督部门开展工作。
二、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放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四、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及时办理预防性审批和验收手续。
五、放射工作人员按时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六、放射工作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他入口处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七、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配备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篇7
关键词: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分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渐渐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放射治疗作为临床上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已经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放射治疗的主要设备, 不仅射线能量范围非常广, 而且具有不断引进高新技术的优点, 因此才得以被广泛地应用。然而放射治疗的过程比较复杂, 涉及靶区的确定、治疗计划的设计、模拟定位以及靶位治疗等各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会导致治疗水平的降低或给患者带来健康的威胁。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对我院引进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临床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同时对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方法, 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分析简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有76例, 所有的患者都经过诊断为恶性肿瘤, 且符合放射性治疗的要求。其中男性患者有42例, 女性患者则有34例, 年龄为31~79岁, 平均年龄53.6岁。其中肺癌患者有29例, 男性患者有17例, 女性患者有12例;鼻咽癌患者有25例, 男性患者有16例, 女性患者则有9例;食管癌患者有17例, 男性患者有9例, 而女性患者有8例;其余5例为乳腺癌患者, 皆为女性。上述所有的患者都已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放射治疗方法
(1) 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29例肺癌患者都首先采用模拟定位的方法, 前后方向各设定一野, 进行前后两野的对穿投射, 采取15M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当患者的放射总量达到39.0~41.0Gy左右时, 再对患者进行重新的定位, 注意重新定位时要严格避开脊髓。根据肺癌的不同种类, 还应保证放射剂量要达到相应要求, 如:鳞状肺癌应达到60~65Gy, 腺癌要达到70 Gy左右。而小细胞肺癌和未分化的肺癌的放射总剂量应该达到60Gy左右。注意常规的放射治疗应保证每周5~6次, 每次放射剂量为1.5~2.0Gy。 (2) 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的原发病灶要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 其中选择患者的耳前野为主野, 鼻前野则为辅助野, 肿瘤病灶区若波及到口咽部位要采用面颈联合野;发生颅神经损害或者颅底有破坏的还应增加颅底野。25例鼻咽癌患者都选用6M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 放射总剂量应达到65~75 Gy, 大约照射6~7周。患者的颈部要先采用Co射线照射, 总剂量达到40 Gy左右再改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 一般累积放射剂量应达到60Gy左右。 (3) 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17例食管癌患者也都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治疗, 采取模拟定位的方法, 同时也应注意要避开患者的骨髓。患者的颈胸段应采取二前斜野的照射方法, 同时加用30°左右的楔板, 患者食管的中下端则应采用前一后二的三野交叉照射的方法, 选用15M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 一般放射总剂量应达到65~75 Gy, 大约照射6~7周, 每周要照射5~6次, 每次放射剂量为1.5~2.0Gy。 (4) 乳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上述5例乳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选取锁骨区野、腋窝区野以及胸壁野。其中, 锁骨区野采用Co射线和电子直线联合放射治疗的方法, 电子直线一般约占总射线的1/3~1/2;而腋窝区野只采用Co射线照射;胸壁野先采用6MV的电子直线切照, 当照射总剂量达到35 Gy左右后, 再改用电子直线垂直照射20Gy左右。如果患者的肿瘤病灶区的缩小没有达到要求, 则还应该在各野追加电子直线照射剂量5~10Gy。
1.2.2 质量控制分析
(1) 设备的质量控制。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对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放疗设备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精密设备, 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须做好相关人员、技术以及设备等方面的质量保证, 以便减少各个缓解的偶然误差和设备所引起的问题。这就需要肿瘤医师、物理师、操作技术人员以及维修人员之间相互配合, 确保治疗方案的完善以及治疗设备和其他配套辅助设备的良好, 同时也要保证照射剂量的准确和质量控制的可行,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肿瘤放疗的临床效果。另外, 在保证剂量准确地同时, 还应该尽量提高病灶区的剂量并尽量降低正常组织与器官的照射剂量, 从而使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免受损害。然而, 很难避免肿瘤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到射线的照射, 其实也正是由于正常组织与器官的耐受量对肿瘤靶区剂量提高上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在剂量的计算中, 还要考虑到周围的温度、湿度以及气压对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 同时对敏感组织和器官要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 (2) 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治疗设备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定位、摆位、拍摄射野照片的验证等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 要做好定位, 应该依据肿瘤具体的病灶部位、影像学检查以及MRI等检查, 大致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周围敏感的组织或者器官。例如, 胸部的肿瘤体积相对比较大, 又由于心脏、肺部以及脊髓等重要、敏感的器官与组织的限制, 在设计和确定放射野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制定放射计划时要尤为注意。其次, 还要做好摆位。在放疗治疗过程中, 一般精确的放射治疗都是通过多次分次的治疗进行的, 因此患者的摆位也是放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其体位的确定也将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然后, 还应该进行拍摄射野验证照片, 不仅可以动态监测照射患者射野的位置与形状, 还能够提高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 同时对保证摆位的精确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靶区确定、治疗计划、模拟定位、靶位治疗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本组76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放射治疗, 其中显效46例, 有效2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高达90.79%。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过程极为复杂, 其操作也比较繁琐, 任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放射治疗的失败[1,2]。近些年来, 也有调研结果显示国内的一些放疗机构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问题;又由于放射治疗还会给患者正常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有时候还会有诱发新的癌变的可能[3,4], 特别是辐射剂量的未能控制准确、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医疗设备的故障、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等原因都会给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严重制约着放射治疗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加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质量的分析非常必要。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对放疗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的同时, 还对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按照相关的治疗方案, 遵循相关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放射治疗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质量控制分析方面, 不仅要做好设备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还应该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并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这对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 防护知识以及责任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6,7]。总之, 加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不仅可以确保治疗设备的精确, 从而得以正确地执行治疗处方, 还具有提高临床放疗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树强, 邓大平.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质量控制[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 (1) :115-117.
[2]潘弟.广州市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的调研[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9) :72-75.
[3]曾自力.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能X射线输出剂量测量的质量控制[J].质量与安全, 2011, 32 (2) :104-106.
[4]张国峰, 唐焱, 撒英, 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野的日常质量保证[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1, 35 (5) :386-388.
[5]杨晓光, 贺强, 李鹏武.GK-6MeV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性能检测与分析[J].质控与剂量, 2009, 24 (1) :43-44.
[6]姜秀英, 黎静, 陈海, 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检测与质量保证[J].医疗卫生设备, 2009, 26 (8) :56-59.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篇8
关键词:司法会计;检验鉴定;技术标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D91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49-01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律规定指派或聘请法定鉴定部门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并依据司法会计专门理论,运用司法会计的专门方法,对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进行鉴别和判断,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的诉讼活动。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是认定经济犯罪和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证据之一,在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审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着鉴定主体不统一、鉴定依据和技术标准以及鉴定责任不明确、鉴定运行机制混乱等弊端,究其根本,是缺乏统一、规范的司法会计鉴定的法律准则。
一、制定统一的司法会计准则是规范司法会计工作的必要保证
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法律诉讼活动,它从属于司法鉴定。同时,它又是综合运用法律、财务会计、审计、侦查、证据等多门类学科知识的一项专门业务活动。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法律工作和侦查活动,又不同于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和仲裁法中。由于没有规范司法鉴定的统一法律,只有各司法机关因司法工作需要而规定的调整特定范围的司法鉴定规则和一些规章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做出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鉴定领域无法可依的困扰,对于本部门的司法鉴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总的来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鉴定的管理无统一的主管部门,鉴定的受案范围无统一标准,鉴定的执业分类无统一规定,鉴定的标准和效力层次无统一规范,鉴定的程序和方法无统一规则,鉴定的法律责任无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等。
从现行管理体制及司法实践来看,司法会计实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形成鉴定意见必须采用的基础性标准如: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地方的有关财经法规政策。(2)形成鉴定意见应当关注和采用的标准如:地方和行业自行制定的相关办法和细则等;单位内部的有关制度规定,重要的合同以及重大会议纪要。(3)司法会计鉴定中的财务会计证据的提取和认定标准。(4)司法会计检验、鉴定的方法、手段和程序的技术标准。(5)出具鉴定意见的标准。(6)评价和认定错误鉴定意见的标准。
在各级检察机关内设立专门司法会计鉴定部门,依职权对案件涉及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进行审查,以及当事人对初次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提出异议的案件进行审查和重新鉴定。对检察机关内设的鉴定审查部门的审查结论或重新鉴定意见仍有异议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审查部门提请复议,由上级司法会计鉴定审查部门进行复核或重新鉴定。如果经过上述过程后,对复核结论或鉴定意见仍有异议的,应当随具体案件的诉讼监督程序而重新提起鉴定程序。这样既可以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客观、公正,又可以防止多重鉴定而引发的“扯皮”诉讼问题,兼顾到司法诉讼成本的经济性,又充分保障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司法会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检察机关在进行司法会计检验和鉴定工作时应从以下着手:
1.总体质量控制。
必须建立鉴定工作程序性制度和日常工作制度,一般来讲各院应当根据最高检和省级院下发的文件,结合本院实际进行细化,制定出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或细则、规定,并制订鉴定案件评价标准和错案追究制度,以规范具体的鉴定工作。
2.组织机构和人员方面的质量控制。
鉴定主体应当是经省级以上检察机关授予司法会计鉴定权的人员,方可作为鉴定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进行检验和鉴定,参与检验鉴定人员应当具备该项目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数应当两人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如基层院鉴定人数达不到,可以采取从兄弟院及上下级院之间抽调人员组成鉴定项目小组。
3.鉴定的范围和对象,严格按照高检院的规定进行办理。
在受理对已经由本部门提供技术协助的案件提请委托时,应当安排未参与协助的人员进行初步审查。重点是审查送检材料与委托鉴定的要求之间是否满足充分、适当的条件;审查案卷中其它证据是否与财务证据相互排斥;审查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等,发现不具备出具鉴定意见的情况下应当视情要求补充证据、仅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或予以拒绝。需补充证据的,待满足鉴定条件后予以受理并严格履行审批制度。
4.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受理的案件应当作为鉴定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
首先应当制订项目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总体计划应当根据委托单位的具体要求和鉴定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司法会计鉴定涉及期间和空间范围以及财务证据性质、范围及提取、认定的方法和手段,组织人员和安排时间进度。
对鉴定过程中发现证据不能支持鉴定意见或不足以支持鉴定意见的,应当注明并及时进行复核,视情进一步扩大财务会计证据提取范围并将信息反馈给委托部门,对确实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的应当终止鉴定并说明理由。应当注意的是在实务中,一是随意变更假设和不科学地选取时间、空间范围往往会导致不具备理论支持的鉴定意见甚至是错误的鉴定意见产生。二是对具体的财务事实和会计事实,鉴定人员认为确需向相关人员调查核实的,应当在委托部门的主持下进行调查核实。三是对鉴定过程中所涉及财务事项、会计事项不能采取抽样的方法,必须实施详细审计。四是在会计资料缺失的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况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法律规定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恢复,不能进行推断。但有财务、会计证据证实该缺失财务、会计资料对本案件鉴定意见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考虑。五是在实施鉴定过程中,鉴定人或鉴定部门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必要的谨慎。
5.鉴定结果的质量控制,包括对鉴定意见形成和鉴定书出具以及鉴定档案的管理。
司法会计鉴定报告是司法会计工作的结果,其服务对象是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按照高检院的规定,将其分为两类:司法会计检验报告和司法会计鉴定书。撰写鉴定意见或检验报告应当严格遵守高检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鉴定意见要用陈述事实的语气来描述,措词要严谨,事实和数字要准确,要有确凿的证据。检验鉴定情况要按委托内容逐条说明,说明哪些事项是符合国家有关财会制度、可以确认的,哪些事项经双方质证认可达成一致意见的,哪些事项有争议、需由法官来认定。同时,司法会计鉴定书应当送达委托人、诉讼当事人,要让他们明白和读懂报告。同时,按照文书管理办法执行应当及时整理装订归档。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推荐阅读:
放射科图像评价标准10-26
放射科质量考核标准10-24
放射科质量控制报告07-05
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职责06-03
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06-09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06-19
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11-13
放射科护理07-24
放射科材料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