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导学案(精选4篇)
英国君主立宪制导学案 篇1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堂研讨
一.议会制君主立宪确立的背景——议会革命:从有议会的君主制到有君主的议会制
(一)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完善,为什么?
(二)限制君权传统:《自由大宪章》的签署时间?当初签署《自由大宪章》是为了促进民主吗?英国的议会产生时间?早期议会上下院的阶级成分、主要职权?
(三)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初英国经济有何新发展?阶级状况有何变化?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下院的议员成分有何变化?
(四)自由民主觉醒:清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清教实际上是加尔文教在英国化发展,清教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积极进取反对奢华,厌恶专制酷爱自由。清教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为什么?
(五)资产阶级掌权: 1.斯图亚特专制统治: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支持君主专制,17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却强烈反对君主专制,为什么?“君权神授”在宗教改革时期是积极的,但到了17世纪初期却日益反动,为什么?
2.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非常残酷曲折,还经历了极端的政治试验,有何表现?作为革命的结果的“光荣革命”却是近乎和平的妥协与折中,英国为何选择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光荣革命的结果不在于如何惩处不得人心的老国王,而在于议会拥有了左右王位的权力;光荣革命给后世留下的一份的政治遗产: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为何说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光荣革命的意义?
二.议会制君主立宪的初步确立
(一)防止君主独裁——1689年《权利法案》:为什么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确立?此时的国王是否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二)遏制多数暴政——作为议会制度伴生物的代议制:含义?特点?意义?近代民主制度与古代雅典民主制的区别? 三.议会制君主立宪的逐步完善
(一)代议制的逐步完善——扩大民主范围 1.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①贵族民主制: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成为乡绅,“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英国商人为何要回国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这种“奇特的景象”指的是什么? ②工业革命及其工业资产阶级的掌权要求:1832年工业家弗赖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合而为一的,一荣俱荣。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内容: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城市获得更多议席;降低选民的标准,扩大选民范围。(3)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比重,从大约2%增到3.3%。据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积极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2.后续改革:19世纪中后期工人阶层也获得了选民资格,而且变口头表决为秘密投票;20世纪初,实行议员薪金制。史学家认为,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而到了机器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才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请以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为例加以说明。
(二)虚君权实相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历程:责任内阁何时初步形成?第一任首相是谁?19世纪40年代以后,责任内阁制度逐步完善,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完善的背景有哪些?
2.任免方式:责任内阁的产生方式?内阁对谁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内阁也可以解散议会,通过“问政于民”决定去留,这种制度设计有何意义?
3.主要职权: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并未分立,内阁既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在英国,政府倡导的议案在议会基本上可以顺利通过,但是反对政府的议案则很难通过,为什么会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的统治大权,那么名义上的统治大权归谁掌握?
4.运作特点——集体负责:由于议会政党制度的强化,首相要求内阁成员维护内阁的集体形象,注意保持执行本党政策的一致性,1834年首相墨尔本说:“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否则不利于贯彻实行政府的政策。”集体负责制度有何作用?
5.工业革命以来内阁和议会势力的消长: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反映出内阁和议会的势力有何变化?
(三)优化议会政治——政党制度的形成:英国政党制度的起源?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辉格党改名为自由党而托利党改名保守党,政党制度基本定型,资产阶级组建政党的目的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并列的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衰落工党兴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伏尔泰在一篇作品中说,英国“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说明两党制度的实质及其意义。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近代英国,国王的主要作用? 易错易混易漏点辨析
1.光荣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仍然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才逐步完善。
2.《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有一定的权力,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是随后特别是责任内阁形成后才最终形成的。
3.古代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比较 古代雅典民主
近代西方民主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小国寡民的城邦
大国众民的民族国家
属于少数人民主
群众基础广泛
单纯、纯粹的民主,即直接民主
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
少数服从多数
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包容少数
全民主权(公民大会)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最高权威,且不可分割
民主与平等、自由、法治;大众与精英;公共与个人;等方面之间形成了分权均衡
政府职责是保障公共利益而非个人权益
政府职责是保护个人合法权利不受任何势力侵犯
**频仍且短命,还容易蜕化为专制
稳定、健康、持久
课堂练习
1.法国史学家基佐在论述英国革命时说,“没有一种旧因素彻底消亡,也没有一种新因素彻底胜利,或者某一种原则取得了独霸的优势。”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英国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制定了第一部成文宪法 C.1832年的议会改革
D.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2.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4.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5.“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内阁制
D.1832年议会改革
6.卢梭批评英国的议会制说:“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反映出卢梭的主要主张是
A.人民主权
B.公共意志
C.民主共和
D.直接民主 7.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8.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0.以下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下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由国王提名
C.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内阁拥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的权力
11.代议制的产生反映了
A.工业资产阶级对谋取参政权斗争的胜利
B.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需要
C.中小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政权基础的核心力量
D.工业革命导致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2.1871年,英国取消1825年对工会活动的限制令,但同时禁止罢工者组织纠察队。这反映英国
A.民主政治逐步发展
B.劳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 13.“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14.“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
A.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变,议会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权 C.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互换位置发生质变
D.革命只改变形式未变本质 15.《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建立了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制
16.18世纪期间英国4位任期较长的首相均为身兼下院议员的平民首相,共计63年;而9位贵族首相的任期也只有10余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A.平民首相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
B.贵族首相大多不学无术、专横跋扈
C.贵族首相不易获得国王的信任和倚重
D.平民首相易于维持下院多数和控制议会
17.1707年,议会通过《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下列关于该法案的主要意图表述最准确的是
A.防止国王在议会中培植亲信势力侵害民主
B.减少王室开支,防止财政赤字的继续扩大
C.增强议员的经济独立性保障其从政公正性
D.避免议员重复领取薪金造成利益分配不公
18.18世纪初,英语中“反对派(党)”竟与“里通外国者”同意,不少人认为大凡反政府党派实是一些自私自利的阴谋家蝇营狗苟,为非作歹,违背宪政精神。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B.民主理念还不全面政党制度不完善
C.国际地位下降,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政府具有绝对的政治和思想权威 19.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之为“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20.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议会至上
B.和平渐进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 孙中山说英国:“到了现在,并不是行三权政治,实在是一权政治。英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是国会独裁,实行议会政治。所谓以党治国的政党政治。”孙中山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内阁既掌握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B.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议会的权威越来越强
C.议会掌握了形式上和实质上所有政治权力
D.工业革命以来政党成为政坛的主导力量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历史 篇2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近半个世纪复杂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在这场夺权斗争中取得胜利。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张。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体制,也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近代英国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止于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学生缺乏对近代英国议会制度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缺乏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历史上英国与中国关系特殊,也由于英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学生对探究英国议会政治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对英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出现以中国套世界、以西方套中国的现象出现。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英国王权受到限制的主要事实;了解代议制度在英国的确立与发展历程;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与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历史概念;阐释英国代议制度的基本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以史导论”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史从证出,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原则。通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培育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育学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公民意识。
三、教学策略
无论从哪个层面讲,本节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既生疏又新鲜。一方面,学生通过教科书所获得的知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媒体等各种途径了解到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运行的基本情况。基于这两点,笔者认为无法通过讲授激起学生对这块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只能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的和现实的材料,进而采用一种活动式、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材料的研习与运用”、“合作与交流”在本节课主要采用的两种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资料进行的,在历史学习中引进历史资料,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则使材料的研习与运用提高更具可能,更具效率,更使学生感觉到知识后面的精神力量。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则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更有利于其品德的内化,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
(1)引导学生回顾雅典时期的民主,教师进一步予以解释:
雅典民主蕴涵着原始民主的遗风,民主政治获得高度发展并臻于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也是如此。西欧历史步入中世纪后,作为与王权对抗的力量,一些封建贵族与城市势力构成了中世纪政治民主的力量。在英国,议会制度率先得到形成并发展,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民主政治被赋予了近代的含义,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的重要的历史影响。
(2)针对上述引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发展脉络如何?同一时期东方政治的走向又如何?
②英国人民是通过怎样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确立起近代议会制度的?其后又有怎样的发展?
③如何理解英国“民主政治被赋予了近代的含义”的特点与条件?
④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地位如何?
(二)、关于内容的处理(问题的解答)
1.历史溯源: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配以英国早期议会会尝当今英国议会大楼等图片)
教师应当至少在课前一周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材料,回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并要求学生单独或合作制作成一张英国中世纪议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简表,并与同一历史时期东方文明(中国)政治民主制的发展走向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提出、整合问题:
①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英国中世纪议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中世纪的东西方文明在政治民主的发展方向有怎样的差别?造成这样的差别的政治原因有哪些?
第①问和第②问的前一小问之材料与思路准备:
有关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这样一条线索:大宪章——“英国自由的奠基石”;议会制度的雏形——“牛津条例”及其“议会”出现;议会制度逐渐成熟——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议会制度向近代转型——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议会。
在与古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比较中可引导学生基于史实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史(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以说明从秦到清的中国政治史就是民权逐渐消退、君权不断扩张的历史。
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说明这一历史进程,如:在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而到明清大臣只好跪着了。
第②问第后一小问的理论准备: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不管东西方,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15之后,东西方发展方向却分道扬镳了,西方出现了近代的曙光,东方却在彷徨中徘徊。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中西比较角度进行考察。比如说: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反映在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控制了议会,议会成为了资产阶级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而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
2.历史转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配以查理一世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像、威廉和玛丽坐上英王王位等历史图片)
教师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可以下发资料,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教师必须对这块内容有所补充,特别是要补充革命进程中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史实),后引导学生提出、整合问题:
①有同学学了本节内容并翻阅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后,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终围绕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形式上是中世纪议会与王权斗争的延续,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次夺权斗争。你认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结论。
②你如何理解从“共和”到“光荣革命”这段英国历史,这反映了英国怎样的政治生态?这段历史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第①问的思路准备:
首先要引导学生基于史实把议会在革命中所采取的政治行动予以归纳并分类成“弹劾政府大臣”、“维护议会的批税权”、“保护议员的言论自由权”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与上面所述英国中世纪议会发展史的内容相对比,以此找出历史依据。
其次要引入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等人有关人权学说、国家学说、法学说等材料摘要,要求学生归纳得出材料所具有的近代特征,并了解其在革命斗争中的体现。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篇3
一、光荣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
②阶级基础:和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政治基础: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
制,同国王展开斗争。
2、过程:
①革命爆发: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国王被押上断头台,英国成为。
②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和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竭力加强,恢复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②光荣革命:
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这次不流血的政变为,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颁布(年)
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权等权力。
君主权力受到严格制约
②影响议会权力不断扩大,日益超过权力,国王
标志着英国确立起来
△什么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它有什么作用?
①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产阶级制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因为议会由选举产生的组成,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领导,以防止。
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在议会中以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冲突
2、1832年议会改革
①原因: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
②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大大加强了在中的作用,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过程:
内阁
光荣革命前 其成员由挑选,是国王的和
光荣革命后 控制内阁,内阁承担职责
17后 主持内阁会议,退出内阁
2、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首位首相
3、内阁的组成:首相(内阁)和各部大臣(内阁成员)
①内阁:
由议会成员组成,名义上对负责,其实是对负责。内阁成员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要与首相共。
②首相:
由议会多数党担任并由任命,有权提名即各部大臣,掌握国家
大权,有权解散,重新选举,还能通过掌握立法权,因此,首相掌握了大权
△政党制度形成是怎样形成的?
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层,它们为着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以获得议会多数
,控制并上台、,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联盟即政党,政党制度随之形成。
△英国的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如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以制民主为基础(国家权中心在)
特点以为核心(掌握国家实权)
保留君主,但
△随堂练习——《全品》第7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7课,略)
英国君主列表 篇4
House of Stewart
1603-1625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1625-1649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共和政府
1653-1658 奥利弗・克伦威尔,护国公1658-1659 理查・克伦威尔,护国公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House of Stewart
1660-1685 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1685-1688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1689-1694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1694-1702 威廉三世 King William III1702-1714 安妮女王 Queen Anne汉诺威王朝
House of Hannover
1714-1727 乔治一世 King George I1727-1760 乔治二世 King George II1760-1820 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820-1830 (1811-1820 z政) 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830-1837 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837-1901 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901-1910 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1910-1917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厣王朝
【英国君主立宪制导学案】推荐阅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教学设计11-26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训练题解析01-12
君主立宪制论文07-18
君主专制政治05-10
君主论读书笔记07-06
君主论 读书笔记10-14
西班牙君主列表06-25
《君主论》——政治学读书笔记10-26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学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