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德

2024-06-16

教师育德(精选8篇)

教师育德 篇1

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 作者:上海市第十中学 苏浩泂

点击数:1529

更新时间:2007-1-29 ]

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市十中学从1991年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史情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构筑了以“七史七情七行”为基本内容的史情教育新课程,使“两史一情”教育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稳定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施展才能搭建了舞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及其质量越来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和水平,正如课程专家钟启泉曰:“教师即课程”,我们的认识是:这不是课程概念的泛化,而是期望教师在实施史情教育整合性校本课程中,成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引领者,利用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使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水平和人文素养都成为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程,在实践校本德育课程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一、实践史情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

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史情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并始终把文化认同作为史情教育的纽带和载体,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的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收”。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而且更要认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新时代的学生接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为此,我们在构建以文化认同为主体的史情教育的校本课程中,以”七史”作为史情教育的基本构成,从预备年级的礼仪史一直到高三年级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始终把史情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整合,探索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对开放式、多样化的各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史情教育的研究,系统建设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是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过程,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不仅要从育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校本教材提供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史情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更要求教师关注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以史情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年会,研讨和交流学校开展史情教育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在市十中学连续两轮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均有与史情教育相关的德育的课题,全面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形成了校本德育课程的三个层面的实施网络,即第一层面学校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德育室、教研室和科研室主任共同组织实施的研究联合体。第二层面是由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年级研究小组。第三层面是从班主任扩展到全体任课教师的实施队伍。按照二期课改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重新修订教师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的课堂评价细则。史情教育在学校的规划、制度、科研、评价等方面的落实与强化,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实施史情教育的主要途径,时时、处处、人人都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拓展校本德育内涵,促进教师的育人水平

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师德建设、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把自己的育德水平和能力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平衡和谐的发展,而如何以“大课程”的概念来拓展学校的校本德育的内涵,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育德水平,使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史情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地关键。为了提高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育德水平,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开展向优秀的校友学习的活动。我们邀请学校四十年代的老校友、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六十年代的校友、全国劳模教师周逢老师为中青年教师开设德育专题讲座,学习她们在育人过程中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永不满足的成功经验,学习她们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向优秀的校友学习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区级骨干教师带教初职期教师的“网络型的带教制”,以此作为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新老教师的史情教育工作研讨交流,开设不同年级的史情教育的观摩课和主题班会,大家共同讨论实施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教师在学习先进榜样中自觉开展德育科研,科研和实践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局面初步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德能力。

2、进行学科史情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课堂是学校实施史情教育校本课程的主渠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提升文化认同的渗透和培育,主要包括:构建教学内容--内容是思想教育最丰富生动的载体,教师要审视课本提供内容,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重点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史情教育是需要情感体验的积累,需要氛围的烘托,情景的渲染,教师对教案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激情投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等等,都有利于情景的创设。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内的思想教育,很多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与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无不包涵德育的内涵。根据上述策略,我校以二期课改的语文和历史教材为主要载体,教研组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挖掘史情教育的科学方法和表现的艺术性。例如我校语文教师吴海霞在教学《论积贮疏》一文为例,教师以书本为着眼点,融入史情教育,让学生走近文本,抓住文本去体味语言文字和魅力,去感悟作者的思想脉络,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精神世界深刻领悟的愉悦。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写本文的年龄、背景以及建议被采纳后的效果,要求学生不单纯地查找资料,而是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这个过程,实际上延续深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引以为傲的“大汉气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随后,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让大家查找这些资料?并把《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孔子“以天下为己任”、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的观点告诉学生,他们顿时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在课后,教师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周记中交流思想,有学生写道“贾谊在24岁,就洞悉天下之势,写出让文帝动容的文章,自己却沉迷在„哈韩‟、„哈日‟中觉得太幼稚了”;有的写“贾谊写本文时,正是汉武盛世的前期,年轻的贾谊能居安思危,独具慧眼,离不开他对国家的时刻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还有的写“原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崇高的品格也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整堂课教师没有刻意给出学生某种正确的答案,但就在学生们通过读作者、读作品、读文化、读精神的过程中,感悟着语文学科背后的人文精神。

3、开展主题教育。今年市十中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和发展,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学校遵循“笃行勤学”的校训,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市十学子学有所成、人才辈出。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史情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教师们牢记自己学校的办学传统,身体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就是老师的职责,学生的发展就是老师的责任”成为教师们的职业追求,把学校精神贯彻到聚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创新举措,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师自主地引领学生开展的史情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采访知名校友市政建设专家王莲龄等,慰问市老干部中心志愿军、新四军,编写《红色之旅》刊物,进行师生革命歌曲大联唱,班级网络、文化建设都围绕学校百年校庆的主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双十佳”新事评选,在师生们自己评选的“市十之春”书画和摄影作品中中充分体现了市十人为自己学校的文化感到骄傲,为成为具有学校精神的市十师生感到自豪。校庆主题教育使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团结奋进的凝聚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要求进步的正气。

三、开展校本德育培训,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特别是自身的人文素养都直接影响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乃至学生的思想素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收益终身的。

因此学校建立了“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的制度,保证教师把“两纲”的学习、先进教育文化思想的学习以及有关教育发展的信息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为德育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提供帮助。其次,拓展知识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师适应德育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设立校本培训的项目,为教师学习职业礼仪、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提供条件,使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提高人文素质,赶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第三,学习带动研究,推进教育创新。在普遍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班主任沙龙,“阳光之行”社区服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研究小组等。这些小组在系统学习中注重探索史情教育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新问题,激发教育创新。工会把建设学习型班组作为创建高一层次文明组室的目标,从而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校行政推出“读书计划”,每学期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本好书,从物质上保证多读书;举办教师论坛,提供交流的舞台,鼓励学以致用,营造学习氛围。可以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随着教师群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必将整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育德 篇2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柳州师专”) 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 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 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钻研教材, 收集资料, 研究学生, 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 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

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 提升人格魅力, 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尽管师范生对这句古训都耳熟能详, 但却未必人人都能深刻领会其意旨而产生切身体认。而作为一名师范生, 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和班主任, 是必须以拥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条件的。如何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中, 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 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任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 他们往往不喜欢听老师刻板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指示, 因此, 创造各种有利契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榜样激励法、文艺熏陶法等教学方法, 或让师范生直面教育界的热点新闻事件, 进行讨论与辨析;或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名师事迹, 追慕名师风范;或在课外引导师范生赏析高雅的文艺作品, 进行美育熏陶, 让他们不断丰富情感世界, 滋养人文情怀。师范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追求, 也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例如“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课伊始, 任课教师就抛出了网上曾热议的“杨不管”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 让师范生进行自由讨论、小组辩论后, 又引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数次舍身冲进火海抢救邻家儿童的王茂华老师, 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学生而光荣殉职的谭千秋老师等的感人事迹。两组人物, 两种境界, 任课教师由此再引导师范生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作为教育施行者的教师 (班主任) 需要怎样的素质才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经过思考、讨论、总结的环节, 师范生最终明白: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与人们赋予它的社会理想, 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有机渗透人文思想教育, 鼓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让师范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要育人必先育己, 让自己拥有真挚的情感世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断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职业技能, 促使自己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二、操作层面:以练促训——课堂上精讲多练, 课内外强化实训

限于课时,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授课内容止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方法介绍, 缺乏对中小学一线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探讨, 也无暇实施相关的技能训练环节, 因此不少师范生到了教育实习阶段, 面对一些比较棘手的班主任工作问题, 便显得力不从心。柳州师专修订后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计划, 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 总课时为32学时。师范生前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 对教育工作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学习“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鉴于班主任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 由于课时有限, 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统筹安排, 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内精讲重点章节, 突破难点内容。此外,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凸显实训环节, 具体做法是:

(1) 分析案例, 展开讨论。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引介中小学教育典型案例, 有正面的, 有反面的, 让师范生深入分析, 展开讨论, 作出自己的评判, 最后由任课教师作点评与总结。

(2) 创设情境, 即兴演练。

课堂上让师范生根据任课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素材,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如班主任与中小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等) , 即兴演练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情节:如课堂上的师生冲突——老师批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学生顶嘴;班主任碰上态度强硬的家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 孩子表现不好就说明老师无能;与前来告状的科任教师的沟通——科任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书, 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作为班主任第一次面向班集体的说话;家访时的礼节, 等等。这些演练让师范生们初步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的表现、反应及相应产生的心理感受。

(3) 小组合作探究, 制定实训方案。

主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或较为棘手的集体教育对象和个体教育对象, 让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 自由组合, 五人一组, 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分析案情、查找资料、自由讨论, 共同制定出解决方案, 下次课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轮流汇报, 以利于大家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任课教师逐一进行点评, 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 我们凸显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 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把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 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体验—总结—巩固几个阶段, 使师范生的教育艺术、方法技巧与教育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见习与实践层面:

以技长能——开辟第二课堂, 延展训练空间, 实现由“技”到“能”的跨越

师范生要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技能, 第二课堂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积极开辟校内外第二课堂, 有效延展师范生的学习与训练空间。如我们开设解读中小学名师系列讲座, 介绍名师 (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 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的教育案例, 他们的从业精神到教育智慧, 都给师范生以有益的启迪;创立师范生技能交流团体 (QQ群) , 提供即时、便捷的师生、生生网络交流, 搭建起广阔的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师范生主题班会设计大赛, 以赛促练, 以赛促学。除此之外, 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紧密对接, 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 增长师范生“默会知识”, 也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一项改革举措。我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 把中小学优秀的班主任请进校园, 给师范生现身说法, 谈谈当中小学班主任的切身体会, 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非现场”的缺陷, 使师范生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并学习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良法与技巧。同时, 我们启动“走出去”的教育见习程序, 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班主任工作见习活动, 让师范生直接走进中小学教育一线, 通过“望”“闻”“问”“切 (当助理班主任体验角色) ”等见习方式, 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 与班主任、中小学生亲密接触, 既获得了丰富的“默会知识”, 还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描花试手初”, 运用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去处理中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 锻炼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 我们还尝试把在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中获得优胜的师范生选派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班会课展示, 由纸上谈兵的方案设计到真枪实弹的现场授课, 身临其境的锻炼促进了师范生由“技”到“能”的转化, 这一活动方式得到教育实习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 师范生把握了有利的学习契机, 实现习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网络共享, 构建立体课程, 全方位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柳州师专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初显成效, 其专业综合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于2010年荣获区级教师教育系列精品课程立项, 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课程网站。“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作为该综合课程的一个分支, 充分共享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网站上开辟了班主任工作专栏, 任课教师积极投身于相应的网页建设工作中, 不断丰富网站资源, 把相关的教育法规、课程教学文件 (教学计划、教案、课件) 、师范生作业、先进班主任工作经验及成功教育案例、班主任工作心得文摘、班主任工作实训案例集、相关培训讲座课件等优秀的教育资源放在网上, 并设置了相关链接, 实现大网络的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了资讯时代网络提供的便利, 构建起了具有先进性、高效性、即时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色的立体课程, 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综上所述, 柳州师专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 探索出理论层面、操作层面、见习与实践层面三个层级的教学活动相互交融的路子,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成效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师专教师教育专业整体改革之步伐。

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的以情育德、操作层面的以练促训、见习与实践层面的以技长能、构建立体课程四方面, 阐述了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改革作出的有益探索。

教师育德 篇3

东风劲吹,春风拂面,固然使人感到温暖,令人精神振奋,但我们要警醒的是,《大纲》只有落地生根,结出果实,才能真正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此,关键在落实,这也是中职学校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职德育工作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造声势的外在层面,没有取得入脑入心的内在实效,可谓由来已久。这固然与德育工作本身的艰巨复杂性有密切关系,但是,当一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几十年常抓不懈而始终收效甚微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源头上反思问题、寻找原因了。

笔者愿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职德育工作积累的问题甚多,但从源头上来分析,笔者认为,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人为割裂、教书育人长期断裂、师德师能存在分裂这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人为割裂

在教育领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素质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件事。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个概念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关于知识的教学也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论德育的观点与赫尔巴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道德教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把这“同一件事”分成了两件事。中职学校的机构也是按照“两件事”来设置的。教学部门负责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学生(德育或政教)部门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种将教育和教学人为割裂的做法,既丢掉了教育的灵魂,也使教学工作沦为“没有目的的手段”。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有谁能把灵与肉、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截然分开呢?因为“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精神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分量不同地存在着,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即‘德性生活”。我们的学校教育居然做到了把统一体的“德性生活”一分为二,而且长期不懈地予以坚持,于是,德育工作走向了偏离学生“德性生活”主体的歧途。

2.教书、育人长期断裂

教育教学人为割裂是直接导致教书育人长期断裂的根本原因。学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德育工作部门和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尽管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既要教书也要育人的明确要求,但学校的工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却没有将学生的德育情况纳入考核范畴。教师的学科教学任务及成绩,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是教师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相比之下,育人就成为学科教师可做可不做的“软指标”。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而且,这些德育内容不是附加在知识上面的,而是其精髓部分。一个高素质、高素养、融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自然地、毫无痕迹地把这些德育内容展现出来。反之,如果教书和育人是断裂的,教师的“高素质、高素养”必然会朝着学科知识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会对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视而不见。当这种情况蔓延到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们不得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一维要求教师加以落实,我们不得不对教师提出要挖掘和提炼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一来,对学科教师而言,育人就成了“要我做”而非“我要做”的负担。任何事情一旦成为负担,做起来就很难有效;即使有效,也很难持久。

3.师德、师能出现分裂

教书和育人的长期断裂又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师德和师能出现分裂。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趋利避害”是其本能。中职教师沿着“教书”的路子走下去,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丰厚的课时酬金,而且还有利于自身写论文、做课题、评“双师”、参加技能大赛、职称晋升,可谓名利双收。纵观近年来中职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上述情况就不言自明了。诸如 “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领军人才”“青蓝工程培养计划”等,有哪一项评审不是激励教师在“学科”上取得“专业发展”的?还有精品课程、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激励和奖励政策,就更是如此了。在相当多的中职学校里,普遍存在着“一金遮百丑”的情况,即一位教师一旦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得金牌,不仅可以得到学校的重奖,而且各种荣誉也都不求自来。至于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评上了高级职称,那更是一种“终身成就”了,这是自不待言的。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绝不是反对教师“专业发展”,相反,作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中职教育迫切需要的。笔者想分析说明、质疑辩误的是:在这样的机制引导下,学科教师的“师能”得到了激发,与此同时,我们把“师德”建设放在了什么位置?我们为激励教师注重师德修养的提升又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工作?中职教师如果沿着师德师能并重的道路发展,其前景是什么?出路是什么?不竭的动力源泉在哪里?当学科教师只注重发展师能而忽略师德的时候,受伤的不是“育人”又是什么?受害的不是“学生”还能是谁?

所以,各种竞赛只管搞,各种培训只管办,各种奖励只管给,各种经费只管投,中职学校的德育还是老样子,中职学校的学生依然是弱势群体,中职学校的德育依然受人诟病……。笔者认为,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得出正确结论,我们才能找准贯彻《大纲》的着力点,才能明确中职德育的出路何在、方向何在。

二、铸就教师高尚人格,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是中职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教学绝不能人为割裂,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教育元素”;学生个体是“精神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体,教书育人绝不能断裂,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德育课”;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体,其师德师能绝不能分裂,每一位教师既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因此,笔者认为,铸就教师高尚人格,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是中职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1.铸就教师高尚人格:教师即导师,其人格力量无可替代

教师即导师,这一观念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遥想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怎样教学的?无非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听“老师”海阔天空地神聊罢了。很显然,孔子的教学不是技艺的教学,在弟子们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他们的人生导师。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国子先生”也是在“育人”而非“制器”。

教育思想和体制在不断变革,但教师作为导师的性质、地位、作用却是一脉相承地传承到了今天。20世纪英国教育家彼得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事实不正是如此吗?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无论教师是否有育人的意识、导师的意识,在客观上每一位教师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育人”,这是“自然发生”的事情,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向上的,有的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是负向的、消极的、颓废的。

教育说到底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德育即育德,育人者首先要育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视角观察中职学校的德育,常常看到令人失望的现象:学校禁止学生抽烟,有的教师在教学区内依然喷云吐雾;学校开展“拒绝脏话”的主题教育活动,有的教师则依然出口成“脏”;学校提倡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有的教师则鼓励学生去校外翻印考证教材(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有“翻印是罪行”的警示语)。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在考试时,两个监考教师不停地在聊天,虽然声音不大,但坐在第一排的她,受到了严重干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面对上述情景,我都不禁要问:教师的导师作用都去哪儿啦?

新时期呼唤德育新常态,现代化呼唤现代德育。《现代德育论》一书指出:“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德育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它是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运行的。”“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的发展,促进人的革命。这是现代德育的精髓。”

从根本上来说,德育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的发展,促进人的革命”,必须也只能依靠全体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革命”。也即我们耳熟能详的“生命影响生命,人格铸就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我国教育学学者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说:“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丑恶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2.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并不等于教育。同样,教师没有高尚的人格就无法影响学生,但教师的高尚人格并不等于教师的育德能力。教师的爱,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是一种专业化、专门化的素质和素养。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不可替代的原因和价值。

①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会自觉地、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永远不会满足,更不会自满。优秀教师是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同样,好老师是用一辈子来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的。

②育德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也要善于学习,酷爱读书,从前人的经验和经典书籍中汲取营养,丰富智慧,并结合实践,不断反思。

③育德能力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能”,它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的高度敏感、高度尊重的高度自觉。从这一点出发,育德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智慧。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走进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心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出发,帮助、引领学生走好幸福人生路;另一方面要广泛涉猎与学生生理及心理成长相关联的理论和知识,教育科学本身自不必说,其他的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宗教、音乐、电影乃至时尚等,都是构成教育智慧不可或缺的养料。换言之,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自身有着特定的要求,即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爱好广泛、情趣高雅、知识渊博、幽默智慧的人。这样的教师才能“接地气”,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所敬重,才能散发出人格魅力。因此,教师既是导师和教育者,也永远是学生和“受教育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尚人格是好老师必须具备的条件,育德能力是好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尚人格应该成为教师的禀赋,育德能力应该成为教师的天职。当教师集高尚人格和育德能力于一身时,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影响学生、成全学生、成就学生就会成为教师的自然行为。当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时,我们所希望的德育成效也就不期而至了。

故事德育,育德无痕 篇4

于永正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没想到,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曾经也有人这么说,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达到的领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在教育教学中,一提到“故事”,孩子们的眼睛发光发亮。故事,无时不有,无处不有,那么如何运用故事进行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呢?

一、故事选材,适合阶段特点

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一样,具有阶段性。故事的选材也应该相应地去寻找适合其心理和发展特征的文本。在儿童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加以适当地督促和引导,让儿童在故事德育中逐步成长,促进德育的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寓言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的想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欢乐和启迪。如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单纯,喜欢听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如《龟兔赛跑》,在听听、演演中,孩子们就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再如《丑小鸭》,孩子们在或伤心或兴奋中感悟到了欺凌弱小的可恶,产生了对弱小同情的意识……如高年级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对哲理性的故事加以理解领会。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有哲理性的、有寓意的德育故事?斫逃?学生,激发情感。如《温水煮青蛙》,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突如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这时的效果是说教、惩戒所难以达到的。

二、故事德育,抓住关键时机

故事并不是随时随地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效能。只有在“千钧一发”“扣人心弦”之时出现,它给孩子的心灵震撼更加明显。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人、随事、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要等到班会课时才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只有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理想的,最有效的。

如我在检查班级作业时,班里一个长得特别乖巧的小女孩――小涵交不出作业,当时她用她那胆怯的眼神望着我,说:“老师,我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我立马就相信了,叮嘱她第二天早上带过来。第二天早上,我询问她作业时,小涵跟我说:“落在辅导机构了。”我怀疑孩子在撒谎,但是我也不想冤枉孩子,对着她一字一顿地说:“老师相信你,希望你明天把作业带来。”之后,私底下跟家长沟通,了解情况,知道孩子确实在撒谎。第三天,孩子又跟我说:“作业本放辅导机构,但是不见了,找不到了。”揭穿其谎言?严厉训斥?处罚?也许我能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诚信遭遇的危机,行为的错误。它能压服,却不能在情感上让她接受,从而“心服”。于是,我寻求另一种方式,抓住关键时机,给学生了讲了《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第一次说狼来了,人们信了;第二次说狼来了,人们也信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小男孩说狼来了,却没人相信了。此故事切中问题,易于改变学生情绪状态,明白诚实的重要性,明白“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当时那个孩子,也意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此后,她再也没有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撒谎掩饰了。

三、故事德育,多种形式推进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

故事德育,除了在学校课上要渗透,还应体现在课下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方便地接触到多彩的故事,我组织班里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选择一些即能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故事书。如此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读书的氛围,使学生们在书香中得到快乐体验,精神得到洗礼,更为故事德育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亲子共读故事

故事德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支持。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故事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的一团火种。让家长配合学校德育活动,让父母多为孩子讲一些故事或准备一些故事的书籍、影像资料等,让童话故事不断充实孩子的大脑,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在精彩的故事中不断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让故事感染孩子,启迪孩子,温馨孩子,温暖孩子。

《以德育德:我的育人故事》 篇5

曹文杰

时光荏苒,一晃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回想自己经历过的这许许多多个日夜,有辛酸,也有喜悦。但这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身为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位教师都要用注重德育的作用,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天职。

几年前,我刚来到这所学校教学任教,刚刚毕业的我,初进教室,显得有些稚气。然而,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教室里捣乱的学生总是影响我的课堂、影响我的心情。

张某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被誉为班级里的“活宝”、“捣蛋大王”,学习成绩差、扰乱课堂秩序是家常便饭,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恶劣,开始时还收敛些,趁我不注意的时候用废纸团成个纸球,偶尔打这个学生,偶尔打那个学生,有时与周围的几个学生窃窃私语,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我第一念想就是把他揪到办公室,好好训斥一番,情绪激动的我直接把张某揪到办公室,教室里也因为我的离开乱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是我事后知道的)。在办公室里,我火冒三丈地狠狠训斥他一顿,他却在那无所事事,等我闭口后头也不回地走出教室,我心里的委屈还没来得及溢出,主任急匆匆地进来让我赶回教室,此时的我回到教室,所有的教学计划都被打乱,整节课的效率低下,学生们对我的评价也因此走低!

我课下再次把张某叫到办公室,但由于情绪没有稳定,我比上次更暴躁,我说“我要请你家长过来!”,只见他无关紧要的回答“你难道不认为请家长是你最无能的体现吗?”,我被这句话噎得哑口无言,张某仍针锋相对“老师,你为什么发脾气,难道仅仅因为我与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吗?你真是为了我好而教育我吗,还是为了我不扰乱课堂或者是不影响你的工作而教育我?”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独自留我在那发愣。

此后的几天里,张某的话时刻回响在耳畔,我对他的话似懂非懂,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想想那天的对话、想想最近的教学情况,我意识到我对学生尤其是张某的教育存有私心,首先我训斥张某不是从张某的利益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我的课堂,甚至是为了使他不影响我的心情。在后来几节课中我也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我的偏见,就在这时,另一番景象呈现在我面前,同样的办公室、同样的一个学生张某,只是换了一个教师,教师仍然是训斥着张某,但张某耷拉着脑袋,明显一副愿意受教的模样。心中的疑团把我困惑住了,同样的训斥、同样的手段,为什么放在不同的教师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我迫不及待地去取经,那位老教师只是微笑着说“信任”二字,然后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我能自己琢磨透。仅仅这两个字,难以理解,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时时观察那位老师的一举一动,有他的课时我去旁听,通过对他的课堂过程、课程设计、师生互动等分析,与我的并没有多大异同,唯一不同的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学生的反应不同,这时我偷偷看了张某一眼,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在竭力克制自己不要做小动作、不要扰乱课堂,我为这一幕很震惊。课后我找了几个平时乖巧、听话的学生谈心,想从他们身上探索答案,最后终于知道了学生们对那位教师的评价,学生们都普遍信任那位教师,他们就普遍地认为那位教师做的任何事包括批评他们都是为了他们好,张某几乎放出话“X老师是为我好,即使他打我也是为我好。”

从此,我终于明白了何为“信任”,意识到了师生间“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促使师生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是联系师生间关系的纽带。我也尝试着与学生间建立信任的桥梁。万事开头难、凡事需要循序渐进,在我的课堂上,我尽量以微笑面对学生,尽量把我的关注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张某等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时我会给他们微带严厉的眼神以警示,这明显发挥了作用,他们会暂时的安分守己,这可是一大进步,学生们似乎对我的课堂更有兴趣,张某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趁热打铁,课下我会利用自由课、自习课的时间多在教室里走走,与学生交流、谈谈心,谈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尽力以谈话来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我想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仅对我没有了敌对的态度,反而渐渐接纳了我,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知己。我也渐渐的明白学生肯定会犯错误,老师的心态和处理方法尤为重要。但道路不是平坦的,在这期间张某等人有时还会惹我生气,可我已经会处理这种问题了,事情出来后我会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找张某谈话,渐渐他也能够接纳、理解我了。

育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作者:寇刚

这次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这次培训又安排了两次课堂观摩。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教师培训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而且还是刚毕业,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未能认识。在教学常规和教学方法技巧等问题上,都是毫无经验,我迫切需要学习和认识。庆幸的是:县教育局领导对我们新老师的关心,从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精心安排了这次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新教师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我也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机会,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加入新教师培训队伍中去,学习别人宝贵的经验。本次培训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班主任学习方面,使我们感受颇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老师是决定性因素,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做为老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老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心灵的媒介。老师可以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能受到感化决定权在于老师。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多用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种激励的方法去爱护我们的学生 这样就会多一些优秀的学生。如果我们能欣赏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个小荷都会露出尖尖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

二、在班级管理方面,对我影响最大。

(1)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虽然我们经常讲让学生成为班级主人,让学生与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换,但是在更多时候的班级管理中没有能够顾及到孩子们的真实心情,没有用心做学生的心灵的读者。我要用我的真心去爱孩子们,让孩子们有许多真心话想对我说,让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找到我倾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提到我,就足已。(2)不露痕迹的教育。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提供一份温馨的服务,给孩子们的第一封信,给新生的三句话。在教学工作中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教育的新起点,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的时机。“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令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是我追求的目标,坚持认为没有一个孩子想做坏孩子,在班级管理中给那些落后的孩子总是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宽容,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总是不断表扬。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有一份温馨的感觉,都有一份我是班级小主人的责任心。但愿在今后的教育中有类似的不露痕迹的教育。

(3)幸福是一种心态。体验幸福感,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成长,教育的幸福从学生中来,从实践中来,从阅读中来,从写作中来,从反思中来,从难题中来。不能把学生的琐事当成是负担,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收获就是他们成长的脚印,成也好,败也好,都是我们在班级学校生活中的幸福的事儿。我们应该感到生活着是幸福的,在幸福中生活就不会感到工作有多么的累人。

三、普通话培训方面:

刚开始学习是不以为然的。不就是普通话吗?小学水平已足够,自己学了几年的教育专业,普通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当我听完 教师的 时,终于有了些忐忑的心情。情况还不止如此,当我认真检查自己的发音时,才知错误很多。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时学到的一些小窍门

1、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要想语音标准,必须从声母和韵母两个方面都多下功夫,弄清每个音节的口形和归音位置。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才能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2、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

3、先学会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在生活中,有一些字、词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先学会这些常用的字、词并不断使用,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运用这种方法,容易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不怕嘲笑,持之以恒。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但不能因此而退缩。相反,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把他人的笑语变作自己学习的动力

我从内心里感谢这次培训,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讲普通话,使自己的普通话话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此外,还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了宣传活动,宣传橱窗、展板等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力度。悬挂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标语,在班级、校园各处张贴推普标语,让说普通话的意识深入到学校每个人的心里,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推普氛围。

四、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理解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传统教育已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新的指导思想,进行新课程实践与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已逐渐被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的氛围所替代,课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和活力,学生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

然而,在刚刚课程改革时,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不能一下子深刻领会体育新课改的精神。如何很快适应新课标,掌握新课标呢?我不禁有些彷徨。当我迷茫之际,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陶行知先生注重用崇高的师德、师魂感染学生,用高超的育人智慧启迪学生,善于以爱心培育爱心,以人格塑造人格。他的“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师”等观念不正是当今新课标所提倡的吗?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1、树立课程意识,参与课程开发。

新课标提倡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与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不谋而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一切管理课程的权力,要求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各方面取得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在平时教学中,能够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所教内容资源的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书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心和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水平。

2、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传统的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竞技化。教材强调权威性,指导性,忽视了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但却不喜欢上课的怪现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用一些教学游戏以及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课程的学习。

3、追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先教后学。陶行知先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对“民主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学生学习、游戏,……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师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享受教学快乐,改变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中的绝对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意志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评定,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不同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校课程追求的是对人的培养,就是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来看待。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要做到多用鼓励,区别对待,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行!”、“请再接再厉”、“有进步,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一记掌声和一句鼓励,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无穷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让我们高举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精神旗帜,“热爱,奉献,实践”,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有人说:“不变的老师,流水的学生。”我要说:“老师也要变,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让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各位老师,教育界的同行们,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此与各位交流初为人师的感受与心得.我叫张琳来自于满洲里职教中心.我手里的这张照片是目前我所带的07俄1班全体同学9月份军训时的合影.这张照片就压在我的办公桌下,每每看到照片上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都会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福!

像很多女孩子一样,成为一名教师曾是我儿时的梦想,从记事时起就记得那些形容老师的词汇:老师是太阳下最伟大的职业,老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年少的我随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却依然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深深的向往.四年的大学时光里,知识丰富了我的头脑,阅历丰富了我的人生.师范专业出身的我更能深刻体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似乎冥冥中便于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迈出大学校园,带着青春的梦想,满怀激情我蹬上了那三尺讲台.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打交道我才意识到:原来教师身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上岗以来我就认真备课,详写教案,细心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解答教学问题,每一个步骤都不敢怠慢,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很快就胜任了教学工作.也许很多年轻教师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教书轻松,育人难.做任课教师容易,做班主任却很辛苦.初次面对些十七八的孩子们,他们用小心的目光打量我,却又很快识破我没有经验的真面目.没有老教师那副威严的面孔,缺乏那种无形的威慑力,孩子们变的大胆起来.起初我的指示总是约束不了他们;课上他们或是活跃的说闲话或是沉默的看小说,时常连不迟到不早退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课下忘记值日逃避集体活动更是常有的事.开学的前两个月我常被叫到主任室训话,班级间的纪律卫生检查总是后几位,天天都有课任教师向我诉苦.这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把我弄了个措手不及,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仿佛比当年寒窗苦读备战高考还要难十倍.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坏孩子都让我碰到了?一时间我成了全校最痛苦的人.偶有一次与一位知心姐姐聊天,无意中向她说起我的处境,她开导我说;”你忘了?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你这么猛烈的燃烧,能不痛苦吗?”她又启发我说;”吓唬学生那不叫本事,试着和他们交朋友,像我们这样无话不说,哪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啊?”

听上去是个好主意,我不再抱怨,努力寻求问题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大部分的职教学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个性又很强.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班里的很多孩子都来自于离异或单亲家庭,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缺少来自于家庭父母的关爱.叛逆心理突出,喜欢与众不同我行我素,做事缺乏责任心.结合岗前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向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请教,找机会与孩子们接近,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我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时,我看到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纯净.我们班的徐楠,在众人眼中是个不爱学习迷上抽烟的坏孩子.稚嫩的脸上挂着鄙视一切的不一为然,每次找他谈话总是说不到两句就与我顶撞起来.我和他的父母多次沟通见效甚微。又一次吸烟事件过后,我说尽了所有该说的话,正打算无奈放弃时,他却郑重地向我表达了好好学习重新开始的决心,他那认真的表情,简单的话语,和眼中的泪花,第一次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

班里的白云泽有着男孩子少有的沉默,但沉静的外表下掩饰不住他非凡的潜能,他竟能那么逼真的模仿俄罗斯著名歌手维塔斯的高音,而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一展歌喉,让所有人拍手叫绝。

班里的周磊曾是个有名的小混混,打架斗殴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却能出人意料的弹出一手好吉它,下得一手好象棋。

班里的王晨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说实话平时在我的课上很少提问到她,总是担心她站起来会耽误大家时间,前不久在我的复习课上,一道很难的语法题却被她准确无误的独立完成了,一时间让我刮目相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换个角度就能发现,每个孩子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正等待老师耐心的开采,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他们会以独特的形式带给我意外的惊喜。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孩子们的每一次懂事,每一个小进步,甚至是多会背了一个单词都会让我兴奋不已,难怪人们都说;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人。

粉笔黑板之间传承着知识的文明,也记载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三尺讲台耕耘着今日的梦想,也收获着明天的希望。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成就着孩子们的成就,教师是如此的平凡又如此的富有,只有亲身体验方知其中滋味啊!

我愿用我的青春谱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教师岗前培训共计11课时,两天的培训内容十分 丰富,包括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 的老师、政策法规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及聘用管理制度等诸 多方面的系统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将自己 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㈠虚心学习给新教师的建议

新教师在授课时,要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 了解新课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新课改强调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 想上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强调 新课程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 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用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 本地校本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新课程 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 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部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 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 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 的人;新课程强调展示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 过程,角色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开阐述;新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 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 机、情境、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等建议。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久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 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㈡新教师如何才能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老师,要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在教育别 人子女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子女正在(已、将)被别人教 育。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像对待自己 的子女一样去爱我们的学生,那么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就 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要做好的老师,需要懂得教学。要时刻关注课程改 革,做信息型、有视野的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做现代 型、有思想的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做专业型、有学养 的教师;要投身教育科研,做研究型、有灵气的老师;要 重塑师生关系,做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要形成自身风 格,做个性化、有才情的教师;要热爱生活生命,做生活 型、有激情的教师。

爱,要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学 生。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老师。

㈢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作为培养造就劳动者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 德,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造就千千万万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作教育教学 的时候,要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 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道德规范。把新一代的青 年、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接班人。

育德育人应贴近学生 篇7

一、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德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大多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也知道学校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少先队员要敬队礼等。但是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升国旗,如何热爱、尊重、爱护国旗就未必知道了。根据以上几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将“作为祖国的一员,知道国旗、国徽与国歌是国家象征”这一要求设计到教案中。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国旗悬挂或飘扬的重要场合和重要事件。学生交流的面很广,从祖国辽阔大地到国际性的活动,从冰天雪地的南极考察站到遥远的太空,处处可以看见五星红旗。学生们相互补充,加深了对五星红旗的认识。

二、贴近学生实际,以身边榜样影响同伴

我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真实影像,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五星红旗打下了基础。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利用学生的采访录像、照片,进行现场演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榜样力量,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实录]

师:其实,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爱国旗的好孩子,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看,这是我们在升旗仪式上捕捉到的镜头(出示学生照片)。瞧,他的眼睛一直注视着五星红旗,多专注呀!敬礼的姿势能做到右手五指并拢,是标准的团礼!站得就像小青松,像小松树那样挺拔!

师:来,请你告诉大家,在升旗的时候,为什么你能自觉地做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想到自己是中国的一名小公民,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师: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在升旗时,不仅要站得挺,眼睛注视着五星红旗,行礼的姿势还要——标准(学生回答);心里更要想到那些为国旗增光添彩的人们。由此可见,认真参加升旗仪式也是热爱、尊重国旗的表现。

师:让我们学着李同学的样子,做一名热爱国旗、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好学生。

同伴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三言两语,就收到了春风化雨的效果。

三、贴近学生心灵,营造充满童趣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贴近学生心灵,实现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统一,突出有效性。在这节课上,我尊重学生情感的发展规律,营造出充满童心童趣的课堂氛围。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讲到五星红旗图案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挥挥五星红旗,深情地看看五星红旗,认真地想想五星红旗的颜色内涵和图案内涵,激发学生对五星红旗探究的兴趣,也为情感的萌发做好铺垫。

2. 挖掘行为背后的情感

我给学生讲述了国旗班战士高红甫艰苦训练的故事,挖掘背后的情感。我让学生们拿着沉重的沙袋,做展旗动作,学生们慢慢感悟到升旗仪式的庄严,体会到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表现。

3. 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

育人育德 爱心永存 篇8

关键词:爱心;尊重;量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65-01

优秀的班主任不但能让自己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能拉近孩子与科任教师的距离。我们作为班主任都知道“爱心无价”的含义。培养一颗爱心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爱心,其他的品质都是爱心的延伸。让孩子们理解:只有爱,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爱,才能感受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人类的伟大。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是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地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作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开学第一天,我就向学生宣布了班级规章制度,并要求切实执行,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班主任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教室里的“春天”要建立于对原则的坚持,而非退让。如果发现所定的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当然可以修定甚至废除,但一切都要经过讨论和解释,且公开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他们才肯合作,才会自觉遵守纪律。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室环境中可布置几张班级集体照、学生专刊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像今年,我们班的学生还自发地在教室前面养了金鱼,在教室里养了十来盆花草,让人觉得很是温馨。在孩子们眼里,教室就是他们的家。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外部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极向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班组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像设立“学习擂台”、“一帮一”、“争夺流动红旗”等,使同学们展开了友好的竞争(这里我想说明,“竞争”——必须是“明争”,决非“暗斗”),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大组,再从大组到全班,全方位竞争。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中蔚然成风。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愿意向上,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鼓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上一篇:探索发现生命尔雅答案下一篇:关于印发湖北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