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悲剧的原因(共8篇)
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1
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本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专
业:办学形式:年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教师单位:教学单位:完成日期:
汉语言文学
函 授
2012级(专升本)
汪 宏
20121769
李景娇
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
海城函授站
2013年3月20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前言......................................................................................2
一、祥子的悲剧命运.........................................................2
二、祥子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3
(一)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是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的客观原因。...........................3
(二)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他落入悲剧的主观原因。....................................................................4
(三)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是导致祥子悲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6
三、祥子悲剧的意义.........................................................7 参考文献..............................................................................8 致谢......................................................................................9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摘要: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写的一部长篇悲剧小说,其主人公祥子的一生,经历“三起三落”,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迫害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其二是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原因;其三,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是导致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了解这一悲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警醒后人,既要清醒地对待严酷的社会现实, 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否定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是阅读后所留下的谁能救救祥子的呼声。
关键词:骆驼祥子
个人奋斗
悲剧意义 1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前言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一部长篇悲剧小说,自1936年在《宇宙风》杂志问世以来,至今已半个世纪多,尽管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祥子的形象却一直感染着读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个体劳动者祥子的典型形象,通过样子追求个人理想的“三起三落”的失败和走向堕落的悲惨遭遇,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深刻地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骆驼祥子这一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所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认识这一文学典型,既要探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
一、祥子的悲剧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纯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进了城的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二匹骆驼。样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叉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的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样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
①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平日最怕最可耻的一件事,现在他打着哈哈似的泄露给大家。”为了喝酒,到处骗钱,连他一直都尊称好人的曹先生家,他也行骗。更有甚者,为了多弄几个钱享受生活,他竞出卖阮明。最后,他靠给人干红白事做杂工来维持生计。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垃圾,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祥子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勤劳、善良而好强的样子,最终由人变成了“鬼”,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何在呢?读者如能深入作品中,将不难理解。
(一)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是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的客观原因。
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生活在一个肮脏、不讲人道主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对于地位低下的穷苦人民来说,是一个人间地狱。在这样的社会里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公平的。作为人力车夫的祥子,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军阀的连年混战,兵匪的生灵涂炭,特务的横行霸道和敲骨吸髓,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祥子当然不可能幸免。他好不容易拉上车,却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几天了,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竟大着胆子去西郊拉车,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去了。作品交代了那是军阀 3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地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还提到逃兵如果“教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民对逃兵的深恶痛绝这一点,就透露出这些逃兵曾经如何残酷地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民造成的浩劫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反动爪牙孙侦探敲诈去。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他敲诈祥子,更不在原定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上了。他便顺手牵羊敲诈了祥子买车的钱。祥子万分愤怒,但是,困惑的只是自己没招惹别人何以受人欺负。他思想上只知道不招惹人就不该受欺侮,而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没有公道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像他那样既无权势又无财势,而且不能审时度势,如莽牛乱撞的人,虽不伤害别人也注定要遭殃的,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
这两次打击描写得都简短,事情也发生得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和一切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情节表现出来的,却足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是出乎常情,越能反映出祥子在那个社会所处的地位。
大兵和特务,不过是旧中国庞大的国家机器中小小的零件。前者的掠夺是在溃散逃命之际,后者的讹诈也只是作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但他们的顺手一击,给祥子带来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祸害。孙侦探曾轻蔑地对祥子说过:“你,你呀,我的傻兄弟,把你放了象放了屁,把你杀了象抹个臭虫。”在那个强取豪夺的社会里,他们随时都可以置祥子于死地。当时的劳动人民的命就是那么低微,那么的不值得一提。这正是那个社会的悲哀,也正是祥子人生悲剧发生的根源。
(二)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他落入悲剧的主观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由于来自农村。他的性格受农村生活的影响,形成了狭隘保守、谨小慎微、自私等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以致使祥子具有孤独感和软弱感。当 4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他因为走投无路、感到惶恐和苦恼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有地方去诉诉委屈”。祥子的性格促使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落后的、个体的生产方式,使他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打仗了,他还照样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子。他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还因拉座与人争骂。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也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地攒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个人奋斗思想使他认不清周围环境的严峻,当灾难降临时.他至多问个“凭什么”;当苦闷袭来时,他想的是个人的“倒霉”,认为“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明明是社会泥潭把他淹没,但祥子只恨呛他的第一口浊水,把恩与仇全归结在个别人的身上。正是这种狭隘的思想。把他紧紧地束缚住了。所以,祥子把残酷的阶级对立,看作是虚无飘缈的“鬼影”。追求个人发财成功的强烈愿望,使他愈来愈认不清社会对自己的榨取。
一个人的性格是固有的,但也会因为外部世界的熏陶而改变。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几经磨难后,祥子内心的善良正直、热心向上的道德力量慢慢地减退。而自私、保守这些小生产者固有的弊病却在他身上增强。祥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是清醒了,而是更加糊涂和愚昧。所以当他骆驼般的体魄不得不服从自然规律而衰老时,曾被他怨恨的车广主女儿虎妞成了他的妻子,祥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的沉浮,过一天算一天。当买车、拉上自己的车已成旧梦时,他埋怨的只是自己,归罪自己有过善良的愿望:“当初咱倒是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他似乎问住了自己,仿佛他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挣扎失败,是天生注定了的。
祥子的个人奋斗,不过象老马所揭示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夭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祥子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不但没有“飞起来”,相反地却堕落下去,成了“末路鬼”,走上了丧失人格、求得混个温饱的苟活之路。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三)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是导致祥子悲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的结合对祥子说来,这是一场更加难以忍受的灾难。和虎妞由接触到结婚,祥子的自信、单纯勤俭等品行,以及他那对自立劳动的追求,逐渐地蜕变了。虎妞本是车主刘四的女儿,正是虎妞的“治内”,使刘四的“人和车厂”管理得如铁桶一般。只是出于刘四贪婪的本性,不让女儿出嫁,以聚敛财富才使虎妞三十七八岁还独身一人,形成了她的变态心理。虎妞找上祥子。并不是真的甘心“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他们经营车厂,至少“弄上两三辆车”,当个小主人。祥子在虎妞眼里,不过是肉欲的对象。而祥子呢,却认定只有“凭着自己的本事买上车、娶上老婆,这才正大光明”;不管刘四有多少车,他都不能要虎妞。可是后来,他处处碰壁,再加上虎妞步步诱骗,才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因为虎妞存在着买车的能力。骆驼祥子在虎妞眼里,不只是肉欲的对象还是一个俯首听命的奴仆。虎妞把祥子“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毁灭”。
婚后,虎妞与祥子,由于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不同,一直存在的尖锐的冲突。首先,拉不拉车是他们冲突的起因。祥子要求拉车,可是虎妞却对他说:“告诉你吧,就是不许你拉车,就是不许你拉车!我就不许你混身臭汗,臭烘烘的上我的炕!”“看吧.看谁别扭得过谁!”虎妞对祥子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充满着封建统治者的霸道。其次,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两人畸形的夫妻关系。成了夫妻。祥子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车主与车夫的关系。虎妞根本不理解祥子,也不想理解祥子。当祥子和她商量今后的生活安排、问起她有多少钱,她怀着剥削阶级的偏见,傲慢地说:“是不是?我就知道你要问这个嘛!你不是娶媳妇昵,是娶那点钱,对不对?”这使得本来就以在老婆手里讨饭吃为耻的祥子,感到莫大的侮辱,他恨不得亲手掐死她,冲开她设下的那罩住祥了的“绝户网”这是祥子从未有过的盛怒。他痛苦地感觉到了自己在这场结合中的处境:“要了她,便没有他。”这对于好强的祥子来说,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确实是更大的痛苦和伤害,对他的堕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祥子悲剧的意义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悲剧,警醒那些生活在下层的人们。希望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醒地对待严酷的社会现实。
对于文学作品,不论是在创作过程,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强烈感情。这样才能唤醒人并且扩大人心的领域。同时,任何作品总要展现人的理想,特别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老舍先生通过对市民生活的描绘。写出了善良的小人物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祥子的厄运中,使读者痛定思痛,探索人生的价值。
当我们憎恶盘剥祥子的社会时,也震憾于祥子的不觉悟。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着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他从来没有想到应该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执拗地幻想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他的斗争是错误的。结果使自己远离了周围的朋友,孤独无援,更加无力地抗拒一次又一次打击。既然“要买上自己的车”成为他奋斗向上的全部动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标,那么,在逐渐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后,他失去的就不单是一个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溃的境地。盲目的个人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正像作品中所比喻的,好像是拉洋车为了抄近道,“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处”。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给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说的末尾,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尖锐的批判。
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同时.也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盼破产。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
②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突出祥子悲剧的必然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作家的某种悲观的情绪。当读者问老舍如果一切都象小说所写的那样。“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时,他“无言对答”。谁能救救祥子的命,作家没有明确指出。
然,瑕不掩玉,老舍的《骆驼祥子》是30年代进步文学的最大收获之一,文学史中人力车夫的形象,也由此至臻完善成熟。尤其是祥子的悲剧,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在启发人们砸烂地狱门的同时,也启发人们清除思想文化的沉淀,努力去寻求正确的人生途径。
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对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是有教益的,发人深省的。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老舍,骆驼祥子(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8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李景娇老师的精心指导,李老师从开题的论证直到最后论文的撰写都给予了特别细致、耐心的指导,使本人得以顺利的完成此论文。另外,她对待问题的严谨作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章。我对李老师在本次论文撰写期间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2
一.个性心理原因:人格分析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 人类精神活动涵盖三种意识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和两种本能 (“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 并据此构建“三重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 理论。“本我”乃最始基、最本真、非理性和潜意识的心理结构, 基于快乐原则, 充盈着强烈的本能反应和欲望冲动。“自我”乃理性和判断的心理结构, 借助主体对外界之反应、感受, 基于“现实原则”活动, 既以大部精力管控、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 又迂回地给予“本我”适时、适当满足。“超我”乃内在良心和自我理想的心理结构, 彰显、表征着社会道德衡准, 基于“至善原则”来管控、形塑自我。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纵向考察, 《骆驼祥子》里祥子人生历程可厘定为三大阶段:一为“自我理想”“倒逼”下的极其艰辛的竭力奋斗期, 二为理想梦碎后的短暂调适期, 三为“本我”支配下“破罐破摔”的走向毁灭期。一开始, 祥子的事业追求乃买一辆车, 爱情梦想乃娶妻 (农村贤妻良母型) 成家。为了事业和爱情这两大美好理想, 祥子时时处处锤炼自我, 苦苦打拼, 以做到“超我”。比如, 他拒斥一切物质享受、额外欲望, 无情地、坚决地管控、压制“本我”的原始欲望、生命冲动。但是, 原始“本我”欲望是无法根除、完全摒弃的, 当被管控、压制到一定程度而升至极限时, 就会以变态、扭曲的形式、样态体露、生发出来。其实, 作为农村孩子出身的祥子, 本身就存有严重性格缺陷, 比如, 他刚进城时就不愿跟别人交流, 不想对人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 自我压抑, 爱躲在自我“象牙塔”内憧憬“未来”, 这是他自卑内向和主观封闭的表现。身处兵荒马乱的大环境, 而且当时北平城外打仗风声已经很紧, 一门心思挣钱的祥子还照样出去拉车, 这是他不懂得自我保护的表现。孙侦探欺负他, 敲诈他钱, 他又不敢争辩反抗, 这是他软弱的表现。面对虎妞诱惑, 他把持不住自己, 遏制不住情欲……当他遭遇一次次沉重现实打击后, 祥子的性格缺陷便日益明显, 以致心灵扭曲, 人格分裂, 最终由人变成了“兽”。众所周知, 胡侃、喝茶、抽烟、喝酒, 这些原本是一个人力车夫正常生活调味品和休息放松方式, 但是, 祥子一直以为这些有悖挣钱买车的“自我理想”, 不是“正事”“本分”。从心理学角度看, 祥子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患, 即强迫症、抑郁症。
通览《骆驼祥子》, 我们在祥子身上可清晰发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深刻矛盾和激烈冲突。祥子没能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 导致自己于“自我理想”破灭后, 精神崩溃、道德沦丧。“自我”是“本我”“超我”二者之中间样态、过渡范式, 它既摒弃“本我”之原始欲念、本真冲动, 又没“升级”至“超我”的脱俗境界和入圣层次。“自我”是正常的生活形态和普通大众的常见范式。最后, 当祥子想要借助自己的再度打拼, 奋力再搏, 以盼能与小福子这根最后“救命稻草”做一对恩爱贫贱夫妻时, 冷酷无情的现实再一次重重锤击了他。概言之, 事业受挫让祥子从“超我”跌至“自我”, 而爱情重击则把他从“自我”跌至“本我”。祥子的这种转变可从弗洛伊德“死之本能”理论得以诠释。和个体生存相关的“生之本能”理论, 解读的是隐藏、潜伏于生命内部的一种奋发性、创造性。“死之本能”理论, 解读的是人从生命样态倒退至最初无机物样态, 像杀伤、虐待、破坏、自弃、毁灭等等。“死之本能”关联着“本我”和“快乐原则”。由此可见, 祥子最后故意往坏的路上走, 且“义无反顾”, 是受内心“死之本能”驱使, 借助害别人、坑别人甚至虐待自己来获得“本我”的愉悦感受、快乐体验。
二.社会制度原因:现实社会环境分析
《骆驼样子》里祥子人生旅途的悲剧命运彰显出社会制度原因, 换言之, 祥子的个人悲剧就是社会悲剧, 即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对民众生活和个体理想的戕害、侵蚀。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断言:“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 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进城的“农民工”祥子独自地打拼、努力地挣扎, 深具强烈的生存意识、自我意识。但是, 他与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的PK是那样的弱势、无力、苍白, 导致最终被体制机制所彻底击败、完全吞噬。就是说, 祥子自己的所有挣扎、全部努力、声声哀号、阵阵呐喊, 都无济于事, 封建制度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祥子是无处可逃, 只能是悲剧人生。
我们知道, 祥子生活的日子, 当时是中国暗无天日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制度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亿万社会底层民众水深火热, 灾难深重。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加速祥子从人到“兽”的异化进程。小说里写道, 祥子买车之初非常自信, 单纯地、天真地认为地狱里也是分很多层的, 笃信只要自己勤劳作, 慢慢攒够钱就一定能买上车。接着, 抢走他车子的凶大兵、讹诈他钱财的孙侦探, 使祥子“回归”至赤贫的原初状态, 从“天堂”落回人间。但是, 倔强的祥子并未“认命”, 继续节衣缩食, 辛苦打拼。欺骗引诱他的虎妞在婚后掌控着家里钱财大权, 祥子此时也并未认输, 他不想只当寄生虫、“伸手阶级”, 还是坚持自己拉车养活自己, 自食其力。然而, 社会昏暗, 流年不顺, 虎妞丧命使祥子再次卖车, 又回至赤贫的原初状态。特别是小福子出事之后, 祥子是万念俱焚。此时的祥子不再是当初那位朴实要强的祥子, 已开始吃喝嫖赌, 耍奸使坏。沉沦后祥子, 自己也觉得自在、舒服, 别人看他也觉得比以前顺眼, 不再是另类。最后, 祥子已完全同流合污, 融入了周围环境, “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最终整个社会制度和现实环境将祥子完全击垮、彻底吞噬。
三.文化层面原因:文明冲突分析
祥子悲剧命运的文化层面原因就是, 市民文化负面效应对农民文化积极方面的侵蚀、玷污。换言之, 作为信奉农民文化的祥子, 其悲剧实质上也是文化悲剧、文明冲突悲剧。祥子是来自落后的、农村的青年劳动者, 带有天然的、传统的、鲜明的农民气质、作风。刚进城的一段时间, 祥子在新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传统行为习惯和既有言行方式:劳作、单纯、节俭、本分、质朴、厚道。但是, 在买车的几起几落中, 在城市生活磕磕绊绊中, 祥子受到相当程度的“市民化” (“城市文明”) 的浸染、侵蚀。比如, 在第二次攒的钱被抢后, 祥子忽然觉得要强没用, 还不如首先乐乐, 找找舒服。此时, 虽然烟酒对祥子已具有吸引力, 但祥子仍存有朴实劳动者的特点、作风, 还是继续恪守攒钱买车的铁一般信念。凶险的虎妞使祥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斜、扭曲, 使他加速“市民化”, “她把他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和虎妞在一起, 祥子带有严重的精神重负, 周身不自在, 他觉得遍身都粘着些肮脏的, 使人呕吐的一些物体, 教他从心里厌烦, 感觉不爽。渐渐地, 祥子消解了农民的完整性。虎妞死后, 祥子最终接受了“市民化” (“城市文明”) 的消极面、负效应, 逐渐颓废、沉沦。小福子之死完全摧毁了祥子所有希望、全部念头, 祥子最终成了丧失灵魂的走兽。
其实, 在祥子的城市生活中, 一开始他是笃信农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 但城市现实生活中一批道德败坏者始终“出没”在祥子周围, 挥之不去, 如影随形, 像藐视他的刘四、设计诱惑他的虎妞、耍弄他的陈二奶奶、不让仆人吃饭的杨太太, 等等。上述魑魅魍魉在精神维度拖着祥子的脚将他往下拉, 朝下挣, 双双无形的“鬼手”不时地摧残着祥子, 他看不到光明, 找不到希望, 走投无路。最后, 自己钦羡的小福子之惨死使祥子仅剩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 他终于变成了“活鬼”, 直至很快又变成了“死鬼”。老舍在这里“直接剖析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 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祥子身处北平文化之城、“文明之都”, 可是最终自我毁灭。可见, 文化、文明之于人的渗透、影响是多么强烈、多么巨大, 它“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改变、摧毁一个人, 导致一个个像祥子这样的人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J].青年知识, 1945, (2) .
[2]老舍.老舍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3
关键词:祥子 个性心理 社会制度 文化层面 悲剧命运 三维原因
《骆驼祥子》里祥子面对种种残酷的频繁重击,精神、心理逐渐发生了改变、转向,进而扭曲、变形,以至于从一个淳朴善良、自信要强的人力车夫(人)异化、沦落为行尸走肉(“兽”)。祥子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原因何在?本文从个性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层面三个维度来进行析论。
一.个性心理原因:人格分析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精神活动涵盖三种意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两种本能(“生之本能”“死之本能”),并据此构建“三重人格”(“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本我”乃最始基、最本真、非理性和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基于快乐原则,充盈着强烈的本能反应和欲望冲动。“自我”乃理性和判断的心理结构,借助主体对外界之反应、感受,基于“现实原则”活动,既以大部精力管控、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适时、适当满足。“超我”乃内在良心和自我理想的心理结构,彰显、表征着社会道德衡准,基于“至善原则”来管控、形塑自我。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纵向考察,《骆驼祥子》里祥子人生历程可厘定为三大阶段:一为“自我理想”“倒逼”下的极其艰辛的竭力奋斗期,二为理想梦碎后的短暂调适期,三为“本我”支配下“破罐破摔”的走向毁灭期。一开始,祥子的事业追求乃买一辆车,爱情梦想乃娶妻(农村贤妻良母型)成家。为了事业和爱情这两大美好理想,祥子时时处处锤炼自我,苦苦打拼,以做到“超我”。比如,他拒斥一切物质享受、额外欲望,无情地、坚决地管控、压制“本我”的原始欲望、生命冲动。但是,原始“本我”欲望是无法根除、完全摒弃的,当被管控、压制到一定程度而升至极限时,就会以变态、扭曲的形式、样态体露、生发出来。其实,作为农村孩子出身的祥子,本身就存有严重性格缺陷,比如,他刚进城时就不愿跟别人交流,不想对人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爱躲在自我“象牙塔”内憧憬“未来”,这是他自卑内向和主观封闭的表现。身处兵荒马乱的大环境,而且当时北平城外打仗风声已经很紧,一门心思挣钱的祥子还照样出去拉车,这是他不懂得自我保护的表现。孙侦探欺负他,敲诈他钱,他又不敢争辩反抗,这是他软弱的表现。面对虎妞诱惑,他把持不住自己,遏制不住情欲……当他遭遇一次次沉重现实打击后,祥子的性格缺陷便日益明显,以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由人变成了“兽”。众所周知,胡侃、喝茶、抽烟、喝酒,这些原本是一个人力车夫正常生活调味品和休息放松方式,但是,祥子一直以为这些有悖挣钱买车的“自我理想”,不是“正事”“本分”。从心理学角度看,祥子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患,即强迫症、抑郁症。
通览《骆驼祥子》,我们在祥子身上可清晰发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深刻矛盾和激烈冲突。祥子没能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导致自己于“自我理想”破灭后,精神崩溃、道德沦丧。“自我”是“本我”“超我”二者之中间样态、过渡范式,它既摒弃“本我”之原始欲念、本真冲动,又没“升级”至“超我”的脱俗境界和入圣层次。“自我”是正常的生活形态和普通大众的常见范式。最后,当祥子想要借助自己的再度打拼,奋力再搏,以盼能与小福子这根最后“救命稻草”做一对恩爱贫贱夫妻时,冷酷无情的现实再一次重重锤击了他。概言之,事业受挫让祥子从“超我”跌至“自我”,而爱情重击则把他从“自我”跌至“本我”。祥子的这种转变可从弗洛伊德“死之本能”理论得以诠释。和个体生存相关的“生之本能”理论,解读的是隐藏、潜伏于生命内部的一种奋发性、创造性。“死之本能”理论,解读的是人从生命样态倒退至最初无机物样态,像杀伤、虐待、破坏、自弃、毁灭等等。“死之本能”关联着“本我”和“快乐原则”。由此可见,祥子最后故意往坏的路上走,且“义无反顾”,是受内心“死之本能”驱使,借助害别人、坑别人甚至虐待自己来获得“本我”的愉悦感受、快乐体验。
二.社会制度原因:现实社会环境分析
《骆驼样子》里祥子人生旅途的悲剧命运彰显出社会制度原因,换言之,祥子的个人悲剧就是社会悲剧,即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对民众生活和个体理想的戕害、侵蚀。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断言:“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进城的“农民工”祥子独自地打拼、努力地挣扎,深具强烈的生存意识、自我意识。但是,他与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的PK是那样的弱势、无力、苍白,导致最终被体制机制所彻底击败、完全吞噬。就是说,祥子自己的所有挣扎、全部努力、声声哀号、阵阵呐喊,都无济于事,封建制度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祥子是无处可逃,只能是悲剧人生。
我们知道,祥子生活的日子,当时是中国暗无天日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制度时期。这个时期,中国亿万社会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制度因素和现实环境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加速祥子从人到“兽”的异化进程。小说里写道,祥子买车之初非常自信,单纯地、天真地认为地狱里也是分很多层的,笃信只要自己勤劳作,慢慢攒够钱就一定能买上车。接着,抢走他车子的凶大兵、讹诈他钱财的孙侦探,使祥子“回归”至赤贫的原初状态,从“天堂”落回人间。但是,倔强的祥子并未“认命”,继续节衣缩食,辛苦打拼。欺骗引诱他的虎妞在婚后掌控着家里钱财大权,祥子此时也并未认输,他不想只当寄生虫、“伸手阶级”,还是坚持自己拉车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然而,社会昏暗,流年不顺,虎妞丧命使祥子再次卖车,又回至赤贫的原初状态。特别是小福子出事之后,祥子是万念俱焚。此时的祥子不再是当初那位朴实要强的祥子,已开始吃喝嫖赌,耍奸使坏。沉沦后祥子,自己也觉得自在、舒服,别人看他也觉得比以前顺眼,不再是另类。最后,祥子已完全同流合污,融入了周围环境,“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最终整个社会制度和现实环境将祥子完全击垮、彻底吞噬。
三.文化层面原因:文明冲突分析
祥子悲剧命运的文化层面原因就是,市民文化负面效应对农民文化积极方面的侵蚀、玷污。换言之,作为信奉农民文化的祥子,其悲剧实质上也是文化悲剧、文明冲突悲剧。祥子是来自落后的、农村的青年劳动者,带有天然的、传统的、鲜明的农民气质、作风。刚进城的一段时间,祥子在新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传统行为习惯和既有言行方式:劳作、单纯、节俭、本分、质朴、厚道。但是,在买车的几起几落中,在城市生活磕磕绊绊中,祥子受到相当程度的“市民化”(“城市文明”)的浸染、侵蚀。比如,在第二次攒的钱被抢后,祥子忽然觉得要强没用,还不如首先乐乐,找找舒服。此时,虽然烟酒对祥子已具有吸引力,但祥子仍存有朴实劳动者的特点、作风,还是继续恪守攒钱买车的铁一般信念。凶险的虎妞使祥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斜、扭曲,使他加速“市民化”,“她把他由乡间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和虎妞在一起,祥子带有严重的精神重负,周身不自在,他觉得遍身都粘着些肮脏的,使人呕吐的一些物体,教他从心里厌烦,感觉不爽。渐渐地,祥子消解了农民的完整性。虎妞死后,祥子最终接受了“市民化”(“城市文明”)的消极面、负效应,逐渐颓废、沉沦。小福子之死完全摧毁了祥子所有希望、全部念头,祥子最终成了丧失灵魂的走兽。
其实,在祥子的城市生活中,一开始他是笃信农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但城市现实生活中一批道德败坏者始终“出没”在祥子周围,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像藐视他的刘四、设计诱惑他的虎妞、耍弄他的陈二奶奶、不让仆人吃饭的杨太太,等等。上述魑魅魍魉在精神维度拖着祥子的脚将他往下拉,朝下挣,双双无形的“鬼手”不时地摧残着祥子,他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希望,走投无路。最后,自己钦羡的小福子之惨死使祥子仅剩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他终于变成了“活鬼”,直至很快又变成了“死鬼”。老舍在这里“直接剖析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祥子身处北平文化之城、“文明之都”,可是最终自我毁灭。可见,文化、文明之于人的渗透、影响是多么强烈、多么巨大,它“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改变、摧毁一个人,导致一个个像祥子这样的人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J].青年知识,1945,(2).
[2]老舍.老舍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卷9:本我与自我[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老舍《骆驼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篇4
老舍《骆驼祥子》中人物的悲剧有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整部小说都表现出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一)人自身的原因是主观的。
主观原因除了上述中祥子思想上的局限外,他性格、心理上的弱点,也体现了国民的劣根性。作品通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栓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这不单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也是对隐藏在国民根子上的弱点进行了否定。
(二)社会的原因是客观的。
1、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却成了奢望。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2、车厂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精神与肉体两方面的腐蚀)无产者的强男的悲剧。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文化原因。
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5
《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性,他为了实现买车的理想努力的奋斗过、抗争过,但以失败而告终。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老舍成功塑造了人力车夫祥子这一形象。祥子作为一个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把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在围绕买车三起三落的过程中,祥子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与痛苦。祥子一次又一次向命运搏斗,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最终向命运就范。祥子的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他都更堕落一次,也越来越接近最黑暗的地狱。把买车作为理想的祥子最终变成了走兽,这一悲剧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祥子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悲剧内涵。
一.性格悲剧: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祥子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悲剧性结局与祥子自身的性格有内在联系,他的性格悲剧有着深刻的内涵: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在事业上,祥子把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作为奋斗目标,他渴望凭着自己的力气过上安定的生活。虽然这一理想很渺小卑微,但是祥子希望能实现这一愿望而完成自我实现。
无论奋斗目标是大还是小,自我实现是不易的。祥子的性格因素内在的渗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左右着这一进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了。”他正直忠厚、勤劳上进、能吃苦,虽然沉默寡言,但是他却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在生活上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即使病了,他也舍不得花钱买药。可以说,当祥子性格中正的一面占优势时,祥子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祥子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自己的车子。这一次祥子完成了自我实现。
祥子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也在暗暗左右着祥子的命运,在积极的实现自我过程中,祥子又在丧失自我。祥子具有狭隘保守、自私的一面。他从不与别的车夫接触交流,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中,对世事不问不闻,在兵荒马乱的时节,祥子照常拉车,在中途明明知道事情不妙,但搁不下所谓的面子还继续拉车,结果刚买了半年的属于自己的车被匪兵抢去。
第一次车子丢失后要强的祥子是不甘心的,不拉上属于自己的车,祥子简直是白活。买上自己的车子,这是祥子的“志愿、希望、宗教”。祥子开始面对他的苦难人生,又开始攒钱,准备再买车。祥子性格中要强的一面帮助他继续去实现自我,早出晚归拼命拉车,对自己的的饮食也节约到自虐的地步。祥子藏在瓦罐的三十多块钱被孙侦探抢走,祥子买车的希望再次落空。
在第二次买车阶段,祥子在不断实现自我同时也在不断丧失自我。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受了委屈的祥子很羡慕,觉得他们是对的。他开始觉得烟和酒不会花很多钱但可以安慰他,不过此时,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中,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祥子还不敢沾染烟酒。为了买上车,攒够钱,祥子骨子里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又呈现出来。以前的祥子,是不会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的,现在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方太太叫祥子把钱存在银行,祥子却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自己手上最好,最终藏在瓦罐的钱被抢走。孙侦探威胁恐吓祥子时,祥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呼救。此时的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逐步丧失自我。
第三次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次祥子虽然局部实现了自我,但最终是彻底丧失了自我。与虎妞的婚姻不是出于祥子自己的本意,祥子迷失了人生追求的方向。祥子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虎妞的威胁及小马儿和老者的遭遇使祥子把一切希望都放下,祥子的意志是不坚定的,祥子的抗争是不彻底的,最后他向现实妥协。虽然在所谓的事业上祥子算是暂时实现了自我,但祥子内心极度痛苦,在情感上祥子丧失自我。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他喜欢小福子,看到小福子的父亲和弟弟,狭隘的祥子就决定离开小福子。之后祥子开始堕落、沦丧。当他自认为自己战胜了刘四爷,战胜了刘四爷就是战胜了一切时,他心里觉得很痛快。此时祥子仿佛是临掉进深渊前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想变好,变回从前那个要强、纯洁、努力的祥子,向命运作最后的抗争。随着小福子的自杀,祥子最后的那点希望彻底破灭,最终祥子彻底丧失自我,走向末路。祥子的事业、爱情均以失败而告终。
三次买车失败,三次抗争,最终祥子完全丧失自我。虽然在抗争过程中祥子也取得了局部胜利,局部实现了自我,但祥子在丧失自我之路上越陷越深。祥子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以及必然失败的命运。祥子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微薄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奋斗是那样的渺小而无力,最终祥子向命运屈服,堕落到地狱的最底层。
二.社会悲剧:现实环境对个体理想的吞噬
哈代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祥子努力的奋斗着,有着强烈的生存意识,与严酷的生存环境展开几轮斗争,但他与环境的较量是那样的无能为力,环境最终将他及其卑微的理想一同吞噬。
现实环境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加速祥子从人到“兽”的异化进程。祥子买车之初是自信的,天真的认为地狱里也是分很多层的,认为只要自己肯吃苦慢慢攒够钱就一定能买上车。抢他车的大兵、诈他钱的`孙侦探使祥子回到赤贫的原初状态,祥子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节衣缩食,并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欺骗引诱他的虎妞在婚后也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祥子此时并没有与现实环境妥协,他不想依靠他人生活,还是坚持自己拉车挣钱养活自己。现实是无情的,虎妞之死使祥子再次卖车回到原点,但此时的祥子不再是当初那位朴实要强的祥子,他开始吃喝嫖赌,使坏。之前祥子洁身自好,在车夫中是异类,当他堕落后,他自己觉得舒服,别人看他也觉得比以前顺眼。祥子融入了周围的环境,“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现实环境在精神方面对祥子的异化更加残酷无情。祥子从乡村来到城市,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一直付诸实践努力去实现它。但现实中一批道德败坏沦丧者始终生活在祥子周围,如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轻看他的刘四、勾引欺骗他的虎妞、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这些人在精神层面拽着祥子的脚将他往下拉,无形的“手”的摧残更厉害,祥子看不到光明,小福子的死使祥子最后的精神支柱坍塌。老舍在这里“直接剖析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文中曹先生及其所处环境像是一块绿洲,祥子喜欢去曹先生家拉车,祥子决定变好时想到的也是曹先生,一上曹宅,他就得要强。但是曹先生毕竟是这汪洋浊海中的一支清流,曹先生救不了祥子,祥子也很快被这浊海所吞噬。不仅是祥子,老马、小马还有别的车夫无论他们怎样去要强,始终无法挣脱黑暗社会所织造的大网。在环境的驱促下祥子一步步给自己的灵魂泼上污水,原本健康强壮的祥子最终在环境的熏染下扭曲了人性。“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三.文化悲剧:市民文化对农民文化的侵蚀
祥子的悲剧实质上也为文化悲剧。这是一出市民文化背景下人性异化的悲剧。祥子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劳动者,带有鲜明的农民气质。最初,祥子在新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旧的习惯:勤劳、单纯、质朴。因为勤劳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刘四爷家里,因为质朴无心跌断主人的车把主动要求处罚和辞退,甚至还不乏同情心,看到饥饿衰老的车夫买了十个包子给他。在买车的几次起落中,祥子受到相当程度的“市民化”的侵蚀。第二次攒的钱被抢后,祥子开始觉得要强是没有用的,还不如乐乐眼前,虽然烟酒对祥子已经具有了诱惑力,此时祥子尚未褪尽劳动者的本色,还是继续坚持理想攒钱买车。虎妞使祥子的人生道路发生偏斜,使祥子加速“市民化”,“她把他由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和虎妞在一起,他带有严重的精神枷锁,他觉得混身都粘着些不洁净的,使人恶心的什么东西,教他从心里厌烦,他愿永远不再见她的面。祥子逐渐失去了农民的完整性。虎妞之死是祥子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祥子最终接受了“市民化”的消极面,下滑到地狱的深渊。小福子之死摧毁了祥子所有的希望,祥子最终成了一个生命尚存而失去了灵魂的走兽、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最终自我毁灭,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它不动声色地改变了一个人,而个人对它却无可奈何。
解读《骆驼祥子》的悲剧氛围 篇6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
1、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的性格。祥子是朴实善良的,可同时他又是沉默木讷的,他的简单愚昧加速了悲剧的降临。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简短。“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哪里。”他的不善言辞,导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孤立了自己,在关键时刻得不到真诚的帮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到打击窝在心里,并因心情苦恼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导致灾难。同时,他又是孤独、软弱的,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甚至没地方诉说委屈。“祥子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当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过来难以承受时,他得不到同情,支持,友谊。他的木讷、内向,保守让他走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方太太也给祥子出过主意:“立折子”且“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可固执的祥子听不进任何建议,只想着好汉不求人。农民的朴实之处就在这里,不会骗人但也不贪心。农民式的个人主义实现方式,使得祥子来到城里后,不愿与他人合作,独来独往,偏狭地以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自由,有了一切,就能生根。土地与人的关系置换成了车与人的关系,但实质一样,即做一个没有人生依附关系的自食其力者。农民的理想在城市中寻找实现的空间,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性及悲剧的必然。
二、祥子的悲剧的主要原因——命运的偶然性
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什么有些人遇到苦难、遭受灾祸,而有些人没有呢,这无法了解,这就是偶然。“命运,一种超人的力量,有时候把你弄得毫无办法”,正如祥子买车的三次失败,其巨大的偶然性使其最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祥子第一次买车的失败是因为他遇上了北洋军阀的逃兵,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祥子靠着他的踏实、肯干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买了他的.第一辆车,而这时偏赶上军阀混战,到处都是战争的谣言,祥子没有冒冒失失地到处拉车,“他知道怎样谨慎,因为车是自己的”,而当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时,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车口的冷静他看出了危险,“他有相当的胆子,但是不便故意的走死路”。正在这个节骨眼儿,偏偏有两辆车要去清华,当别人都不动时,祥子也觉察到了危险,“他也不想去”,而光头矮个又偏偏只看上了祥子,“大个子”的赞美加上两块钱的诱惑,祥子动心了。“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于是,丢车事件发生了。
而祥子的第二次丢车则更为偶然,似乎是命运的有意捉弄。在第一次的丢车阴影中祥子走了出来,他在失望中仍有希望,决心重打鼓另开张。从此更加起劲的干活,他用意外得到的三匹骆驼和自己拼命的攒钱来努力实现他买车的梦想。但是,事情的发展总不能如愿。祥子去曹宅拉包月车的时候,辛苦积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了。活该!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我招谁惹谁了?!”这似乎成了他最为无奈的哭诉,而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承受命运的捉弄。
如果说逃兵和特务并没有把祥子致于死地,他仍有一丝希望,那么虎妞的出现则将他彻底地推向灾难的深渊。他先被引诱之后强加于婚姻,虎妞的“无端纠缠”使祥子的精神一直笼罩在阴影中,这腐蚀了他的生活意志,动摇了祥子体面要强的心,这是对祥子直入内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罪于命运的偶然,但它们来得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在命运的世界里,没有偶然和必然之分,偶然本身就蕴涵着必然。
《骆驼祥子》的悲剧及其启示 篇7
一、社会悲剧及启示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首先, 从时代背景来说, 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老舍在小说中感慨万分地写道“一个拉车的……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 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从中道出了祥子的毁灭与整个旧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不能再主宰自己的命运时, 它的子民也同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是被人肆意践踏、压制和奴役。纵观祥子生活的社会现实, 既有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时局的动荡;又有战乱、天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挤压, 致使下层劳动者生活在罪恶的地狱里。祥子的形象, 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层面上, 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对于祥子的打击, 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 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 与祥子毫无关系, 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可是既然碰到了, “就是祥子遇到了点上, 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 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落到他的头上, 它们来得越是偶然, 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作为一个农村破产的失地农民, 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 幻想在城市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 这种奢望在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中, 简直比登天还难。黑暗的社会环境终究击垮了骆驼祥子美丽的梦想。祥子的悲剧就产生于他生活在地狱般非人的环境里, 他一次又一次地同命运搏斗, 可所有的幻想和努力都化为泡影, 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
祥子的社会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社会的动荡和腐败侵害到正常生活秩序时, 正是这些进城不久、无地位、无恒产的农民最缺乏抵御力。虎妞之死, 看上去更是偶然事件, 但偶然的背后同样有必然。也就是说, 对于生活在都市底层的人来说, 如果社会不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起码的风险保障机制, 那么, 任何一点意外的变故, 对于这些贫无立锥之地的人来说, 都可能造成生活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彻底崩溃, 这也同样是致命的打击。
二、城市生活中的祥子及其遭遇的精神危机
骆驼祥子是个破产的农村青年, 他“生长在乡间, 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 18岁的时候跑到城里来”, 在封建势力盘剥压榨下, 大批农民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流入城市谋生, 这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黑暗社会使骆驼祥子离开了亲人和热土, 浪迹城市, 凭借体力过活, 这个小伙子“头不很大, 圆眼, 肉鼻子, 两条眉很短、很粗, 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 脖子可是几乎和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 坚壮, 沉默, 而又有生气”。 骆驼祥子不仅有充满青春活力的健壮的外表, 而且有一个劳动者, 一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本性:“他不抽烟, 不喝酒, 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 他几乎全做过了。”在骆驼祥子的身上, 遗留着旧中国农民不可磨灭的影子, 最后, 他才用农民的眼光看中了可以不断地给他生产馒头和烙饼的“拉洋车”这一职业。他迷信自己的体魄, 相信只要俯下腰来卖傻力气就行, 所以, 当他以骆驼的姿态奔跑在北平的街头巷尾时, 他是认为天无绝人之路的。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 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 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 做个独立的劳动者, “这是他的志愿, 希望, 甚至是宗教”。他朴实保守、谨小慎微, 心灵深处孤独软弱, 遇到事情束手无策, 走投无路惶恐悲观, 无不和这个陌生城市格格不入。
1.从祥子与车的关系, 很可以看出祥子心性中的农民特点。
综观祥子三次买车, 具体经过虽然不同, 但体现的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却始终如一。前两次, 祥子都是自己攒钱买车。第一部洋车的获得, 花去了他三年的时间和汗水。第二次, 他仍坚持自己攒钱, 既拒绝了刘四主动借钱给他买车的建议, 也拒绝高妈给他的放贷、储蓄和起会的建议。第三次, 靠着虎妞带来的一点钱, 他虽然买到了自己想要的车, 但对这辆不是靠自己劳动买来的车, 他怎么也难以建立起像对第一辆车那样的感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祥子的质朴, 看出体现在他身上的那种农民式的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 以及他与城市生活的隔膜, 对商品经济的无知。婚后的祥子仍然不愿放弃拉车, 也不愿像虎妞说的那样赁几辆车给别人, 像他不愿放贷一样, 体现在这里的, 当然是那种传统的勤劳致富的人生观念。
2.祥子对于婚姻的感受和拥有的观念同样是农民式的。
祥子的不喜欢虎妞, 除了她老、丑、凶悍、耍心眼、剥夺他的自由、伤及他的自尊之外, 更重要的是虎妞嘲弄了他的理想。祥子和虎妞之间除了年龄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还是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婚后的祥子仍然想拉车, 想做一个体面的洋车夫, 而虎妞尖锐地嘲弄这一切。祥子对虎妞的拒绝, 其实质是对她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拒绝。他对小福子的好感, 除了她年轻力壮、能洗能做之外, 更重要的, 还是她能够实现使他一直所做的农民式的生活梦想。
3.祥子是孤独的。
结合《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 我们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破产农民大批涌向城市求生的现象已日趋普遍, 这些农民不被城市所接纳, 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其间的痛苦遭遇, 终究被新生活吞噬的悲惨结局是早已料定的。所以,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 心灵深处却又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在北平这样一座大都市里, 祥子销蚀掉自己原先的体面、好强、健壮, 可是仍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 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恐惧和苦恼时, “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诉委曲。他没有父母兄弟, 没有朋友”, “他不会和别人谈心, 因为他的话都是血作的, 窝在心的深处”, “他又不大爱说话, 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 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能忍受的了”。所以, 祥子渴望友谊, 渴望能很快入了车夫的“辙儿”, 与他们打成一片。同时, 祥子又将自己封闭起来, 他有自己的打算, 有心眼, 不愿让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成为公众的话料。他的世界不向任何人敞开, 永远偏离他人, 与人保持距离, 很坚决而又固执地维护着自己的孤独。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他只相信自己诚实劳动换得的血汗钱, 有空了常常倒腾他的“瓦罐”自言自语憧憬上一阵子。缺乏城市生活的基本经验, 不知道与新的社会环境怎样建立应有的关系, 寻求帮助。就生活了18年的农村积累的那些经验来说, 远远不足以应对城市生活。他总觉得高妈的放高利贷建议与他从小接受的“文化”格格不入。为此, 这个由农村来到城市的小伙子, 总是那么脆弱, 失败后往往无能为力、不知所措地一个人独个儿承受着。
城市生活给祥子的最大精神危机, 就在于那种伴随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的崩溃而出现的勤劳致富的人生观念的破灭。
摘要:骆驼祥子的悲剧, 是那个黑暗社会的悲剧的具体体现。祥子生活在城市中, 但思维方式却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遭遇了精神危机。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现实造成的。
关键词:祥子,社会悲剧,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邵宁宁.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印度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篇8
印度女大学生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国家犯罪统计局称,从1971年到2011年,印度强奸案增长873%,平均每3分钟就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就发生一起强奸案。新德里2012年已发生强奸案635起,被冠以“强奸之都”的称号。然而,由于有很多受害女性羞于和不敢报案,实际上印度的强奸案数量远远大于官方披露的数据。
久远的历史印迹
为什么印度女性会成为性暴力最大的受害者?此前,有一些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一个被屡屡提及的观点:民主无法保护印度的女性。然而,从印度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探讨和分析,就会发现,印度女性总是被强暴并不是因为实行民主,恰恰是因为民主没有落实或者说很少有女性的民主。当然,印度女性屡遭强暴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概括而言有几点。一是印度由来已久的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二是印度千百年来盛行的性爱文化,三是印度的法治不彰,执法不严。
一个社会女性受歧视是不民主不公正的表现之一,而印度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要从历史深处寻找答案,其中的种姓制度是最大的渊源。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并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随后建立了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即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称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社会地位最高,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就是奴隶。除了这4个阶层,印度还有另一个阶层——贱民。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称不可接触者,最受鄙视。
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性的地位与贱民相当。作为印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印地语诗人杜勒西达斯所著的《罗摩功行录》对印度女性的地位进行了描述:丈夫是妻子的天神,服侍丈夫是妇女最崇高的天职,没有丈夫的妇女等于没有生命的躯壳和无水的江湖。
另一方面,作为维护种姓制度的法律文本《摩奴法典》规定,小姑娘、青年妇女、老年妇女虽在自己家内决不应随己意处理事情。妇女少年时应从父,青年时应从夫,夫死从子,无子从丈夫的近亲族,没有近亲族的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这比中国古时要求女性的“三从四德”还要严厉。
在种姓制度下,印度人的婚配有相当部分是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这就造成高种姓女子和低种姓男子过剩,因此也形成和长期盛行一夫多妻和丰厚嫁妆现象。高种姓男子多娶妻子既体现其较高的社会地位,还会获得更多嫁妆。高种姓女子为了找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男人不得不陪以厚嫁;低种姓女子为了攀结高种姓也需要送上丰厚嫁妆以博取夫家的欢心。
虽然今天的印度颁布了种种法律废除种姓制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婚姻制度,但上述种种规则直到今天仍然作为潜规则左右着印度人的生活。印度女性一直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男性可以因为不满意女性没有嫁妆或嫁妆少而打死女性,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夫家的要求而丧命(被杀和自杀);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女性为丈夫殉葬;女童的命运像一棵草,在过去30年间,有1200万女童被虐杀;65%的印度男人认为妇女应该挨打;1/4的印度男人承认对女性实施过性暴力。尤其是,一些男人对低种姓女人看不惯的时候,就会以强奸来摧残女性。所以,街头强暴和轮奸女性只是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体现之一。
法治不彰,执法不严
法律法令的缺失和不周以及执法的不严是把印度女性推向被强奸境地的最直接也是最后的推力。在印度所有强奸案中,只有1/4左右的案件会被量刑定罪,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报案的强奸案,以致印度女性哀叹,她们只要上了马路就是“公共财产”。
对于法律的缺失和执法不严,国大党领导人索尼娅·甘地的话很有代表性。她到医院看望被轮奸的女大学生时表示:“对于这一事件我感到很羞愧,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女性安全却得不到保障,政府应该颁布更严格的法律以制止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然而,在法律和法治方面,印度并非没有做出努力来让整个社会公正公平对待女性,这在英国殖民印度时代就开始了。1829年英国殖民当局推行种种法律制止印度社会的多种陋习,首先颁布了禁止寡妇殉葬的法令;1856年颁布了《印度教寡妇再婚法》,规定禁止种姓会议干涉寡妇的再嫁;1872年颁布《特别婚姻法》,禁止童婚和一夫多妻并认定跨越种族界限的婚姻为合法婚姻;1900年宣布低种姓可以和高种姓相互通婚,结束了种姓婚姻的历史;1929年通过《童婚取缔法》;1931年又制定了《印度教徒离婚法》;1937年颁布了《印度教妇女财产法》等等。这些法律使印度女性的地位有了提高。
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通过颁布国家大法的形式选择了英国式的政治体制——议会民主制,为争取社会公正、男女平等和民主自由又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1955年,印度政府先后颁布了《印度共和国特别婚姻法》和《印度教教徒结婚与离婚法》。1956年印度政府通过了《印度教婚姻法》,禁止一夫多妻,重婚者以犯罪论处且其婚姻无效,准许离婚,妇女享有财产继承权。印度在后来的宪法第42条修正案增加了公民基本义务的相关内容,如摒弃有损妇女尊严的习惯等。
1978年,印度议会再次修改《禁止童婚法》,制定了《禁止童婚补充条例》,规定不论宗教信仰如何,一律将男女婚龄分别提高到21岁和18岁。1961年印度制定的《全印度禁止嫁妆法》规定,给予、接受、索取甚至约定给予或借用嫁妆的行为都构成犯罪。1984年印度议会再次通过新的《禁止嫁妆法》,对索取嫁妆者处以6个月至2年监禁并处以10000卢比的罚款。
所有这些法律如果认真执行,一夫多妻、童婚、高昂的嫁妆、种姓婚姻等都会被废除,也都能实现和保证男女平等。但是,由于执法不严和长期的文化影响,上述种种被废弃的歧视妇女的行为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而公开强暴和轮奸女性只是这些法律和法令难以全面执行的外在表现之一。
当然,强奸女性在印度也是犯罪,但由于在这方面法律并不完善,如《印度证据法》、《印度刑法典》都无法公正惩处强奸犯和为受害人撑腰伸冤,致使犯罪人更为所欲为,也诱使更多的男人成为强奸犯,同时让受害人更软弱无助,忍气吞声。这进一步助长了印度男人公开强奸、轮奸妇女的恶行。
在执法的程序和细节上,作为执法者的警察、法官、政府官员等也或多或少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包庇强奸犯。例如,在调查23岁女大学生被轮奸时,警方抵达现场,所做第一件事不是救援,而是用半个小时争论案件属于哪个片区管辖,路人则是围观,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有甚者,一些印度官员、国会议员都有强奸女性的劣迹。就在“少女轮奸案”令印度举国震惊之际,印度阿萨姆邦一名政府高官、执政党国大党议员比克拉姆·辛格·布拉马还顶风作案,于1月3日凌晨潜入阿萨姆邦桑提普拉村一名女子房间中将其强奸。
按照过去的惯例,这些人劣迹被曝光后,仍会逍遥法外,因为不仅有官官相护,还会有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默许男性强奸的潜规则。例如,对于23岁女大学生被轮奸案,印度首席大臣和专家小组召开了长达一天的会议,虽然有几人同意提议判处嫌犯死刑,但大部分官员都保持沉默,没有达成共识。不过,这也看出,印度的法治也并非完全独立的法治,因为是否对嫌犯定罪和做出什么判罚,应当是公检法的职责,而非行政官员和专家协商的结果。
此外,根据过去的经验,印度女子即使被强奸后向警察报案,凶手也被抓,审判过程也会一拖再拖,甚至需要七八年之久。亲朋好友也会做说客,劝说受害者嫁给施暴者。
如果印度不从立法到执法更为严厉和公正,如修改《印度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从文化和意识方面真正倡导男女平等和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男女平等,印度女性就不仅会一再遭遇强奸、轮奸,还会陷入实际上存在的一夫多妻、童婚、因嫁妆不多而被迫自杀和被夫家杀死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