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论文(精选4篇)
悲剧的诞生论文 篇1
引言:
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 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悟。但尼采的悲剧观博大精深, 所以在此我只能浅薄的讨论, 不免带有主观性。就像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尼采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尼采是以美学研究人生的根本问题, 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悲剧的诞生》及其哲学观点
《悲剧的诞生》表面上只是探讨希腊悲剧, 实质是通过希腊悲剧表象获得悲剧本质的美, 探讨审美价值。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我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1]贯穿全书的主要两个意象是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阿波罗作为日神, 他就像是美的外观, 就像虚幻缥缈的梦。日神产生了雕塑和诗歌。人生似梦, 梦如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吧?反观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娱乐幻象, 每每揭露着着魔于外观形式的美, 娱乐明星的锥子脸, 选秀、引进韩国节目的情况蔚然成风, 笔者不在于评价, 而认为这种幻象的表现是一种复制和回归。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2]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尼采寄托于艺术, 期待艺术成为救世之方。这种价值追求无疑成为人们追问终极价值的苦口良药。
本文的核心命题悲剧, 无疑来自于希腊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 也可以说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2、悲剧和人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到:“就算人生是场梦, 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 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 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 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3]
生命的形式, 注入的生命体征, 人是上帝的碎片, 抑或上帝是人的终极。[4]达尔文揭示了生命的起源, 那是生物性的。所有的都离不开:存在。对存在的终极解释, 要求为这个世界从而也为人生找到一种终极原因、终极动力、终极目标和终极归宿。正是这样被尼采所吸引, 向哲学寻求一种解答, 采取了特有的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它满足了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和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诉求。正如姚老师所说的, 永恒的“对意义的爱”。那些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当代哲学思潮却做不到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5]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人的伟大和悲壮都在于此。活着, 温饱已经无法满足人的需求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时刻, 你对人性的探索受到了阻塞, 默默滴下的泪光出卖了你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时刻催促着你踏上寻找真理的道理。
人生就是一幕悲剧, 从生到死, 无一幸免。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追逐着美, 追逐着意义, 直到体验到美, 体验到价值。美感所涵摄的内容, 对人和人的生活自身的价值意义的领会。人之所以需要审美, 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 回答人究竟应当如何活着的问题。从人的现实感性生活出发, 把人引向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 帮助人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去寻得精神家园的那种人生的快慰。
雅斯贝尔斯:“哲学是一个人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提出了哲学的四个元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6]这种终极孤独的属性让尼采选择了孤独, 他享受这种孤独, 在孤独中又斥逐哲学, 他的生活是他的哲学的亲证。人总是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个是有自己的世界, 另一个是没有自己的世界。尼采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拥有强大的内驱力, 使他全身心的投入, 饱含生机的养育着哲学之子。
然而, 值得反思的是:连哲学也不是归宿, 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这是一种成熟。但周国平也曾说:那不是成熟, 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 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 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7]可以说, 生命是一段过程。如何在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坚持着生的信仰和死的淡然, 这取决于内心的精神之光。这股精神之光穿透宇宙这古老而永恒的存在, 为人类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人们就是在这个支点上寻找着生存和意义。当生命的过程就是生命的结果, 生命的结果就是生命的过程时, 找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的很重要, 这包括追寻者和始终迷惘的人。
3、结语
从尼采《悲剧的诞生》来看, 笔者认为这种生命意义的追求需要一种“诗意的存在”。[8]这种“诗意的存在”是价值性存在, 诗意的灵魂在于呈现生命的真、善和美, 追求一种人生的过程之美。人通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而达到那种融于情的自然之境。但并不是说美就是抽象的, 相反, 这种美的方式是具体的。它是现实的存在, 但又超越现实的存在的, 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 去追索生命精神的永恒家园。
摘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展现尼采的悲剧观, 从而引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首先简单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 然后阐述其中的哲学观。最后从《悲剧的诞生》探讨人生价值。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坤.悲剧何以诞生[D].安徽大学, 2012.
[2]尼采.《偶像的黄昏》[N].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尼采.悲剧的诞生[N].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4]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N].黄山书社, 2007.
[5]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N].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
[6]林蓉.尼采《悲剧的诞生》札记[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7]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N].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8]高洁.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的悲剧观[J].青年作家 (中外文艺版) , 2010.
悲剧的诞生论文 篇2
这本书的思想应该收到了两个人的影响,首先是叔本华,我们可以从他的表达中清楚的看到,他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并且将其发展为“权力意志”,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意志”是一个没有趋向的概念,可能向四面八法延展,而“权力意志”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有一个向上的趋向;另一个是理查德·瓦格纳(德语:Wilhelm Richard Wagner,18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前言就是《献给理查德·瓦格纳的前言》,在整个书中把音乐作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形式,赞誉有加,并说:“我相信艺术从某个人的意义上讲,是此生最高的使命和正真的形而上的活动,这个人(理查德·瓦格纳)是我在这条路上的崇高先驱者,在这里我要将此书奉献给他。”
尼采所说的“悲剧”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悲剧是不同的。我们通常理解的悲剧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遭受了许许多多的不幸,看了之后就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而尼采所说的“悲剧”不一定要你流多少泪,呈现给你的是一种生命的原始的痛,是一种狂热的生命体验,是一种直面生命本质的快感。在尼采看来,悲剧的诞生源自人原始的日神(阿波罗)倾向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倾向的结合。生命的美好和美的体验,不是因为理性的规制,而是源自人的权力意志的释放,而释放权力意志的过程伴随着破坏、摧毁、超越的快感。
悲剧的诞生论文 篇3
关键词:角色 角色冲突 尼娜 悲剧
《奇异的插曲》被认为是奥尼尔在20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成就,该剧也使奥尼尔于1928年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在剧中,奥尼尔主要刻画了女主人公尼娜的人生演变以及她和生命中五个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每个人都要扮演许多角色,都是一个角色的综合体、复合体,也就是角色丛。”[1]在本剧中,尼娜就扮演了女儿、妻子、情人、母亲等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构成了她的角色丛。而角色冲突是指“由于不同地位对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个人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的冲突”。[2]社会学家Kahn等学者将角色冲突划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一种叫“个体与角色的冲突”,它指的是外在的角色规范和期望与个人内在的动机、人格、价值观、需要及能力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协调现象。[3]剧中的尼娜背负着父亲的期望以及社会道德对其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规范要求,然而这些规范要求与尼娜追求独立的自我、贪婪的占有欲等发生了冲突,尼娜又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角色冲突,从而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本文拟从社会学角色冲突的视角来分析《奇异的插曲》中尼娜的角色冲突与其悲剧的关系。
一.从温顺走向反叛
20岁的尼娜看起来美丽动人而精神充沛,有一位让她崇拜的教授父亲,也有一位名叫戈登的初恋男友。在上前线之前,戈登想娶尼娜为妻,尼娜对戈登非常着迷,因此同意嫁给他。然而,尼娜的父亲利兹教授私下找到戈登说,仓促的婚姻对尼娜不公平,建议等到戈登从前线回来并有所成就之后再结婚。戈登听从了教授的建议,但是不幸的是,他死于战争,这使尼娜深感懊悔和痛苦。当她后来得知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阻止了戈登娶她,尼娜决定离家出走,否则自己会疯掉。在尼娜看来,是自己的父亲谋杀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婚姻幸福,从而造成父女之间的激烈角色冲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利兹教授非要警告戈登不要与自己的女儿结婚呢?他真的是为自己女儿的幸福考虑的吗?在剧中,利兹教授作为工具主义文化的象征,对尼娜的影响很大。他受过良好教育,懂得自我克制,充满理性,凡事从利益的角度进行判断,尤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孤零零的利兹教授希望永远生活在女儿的爱之中,不想让女儿离开他,因此竭力阻止她和戈登的婚姻,戈登的死反而让他感到高兴。显然,利兹教授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他只是想占有女儿的爱,这种占有是变态扭曲的。戈登的死恰恰让尼娜有机会反思什么是父亲,也重新审视父亲所代表的父权主义文化。从尼娜反思的话语来看,一直伴随其成长的“圣父”在她心中渐渐死去,她开始反叛自己以前所崇拜的父亲,也开始远离毁灭自己和戈登爱情幸福的父权主义文化的影响,她必须寻找独立的自我。
然而,尼娜的自我反省却使她更深刻地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给戈登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是自己使得死去的戈登没有孩子。作为一种救赎,尼娜决定必须牺牲自己,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医院里那些受伤的士兵,然而这只会损害健康,使自己更加空虚痛苦。尼娜痛苦的背后从表面来看是紧张的父女角色冲突所造成的,然后从更深层来看,恰恰是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文化使利兹教授无法处理好父女角色关系,也使得深陷角色冲突、追求独立自我的尼娜更加迷失自我。
二.贪婪的妻子与情人
由于父亲的干涉,尼娜无法献身于初恋情人戈登,而戈登的死亡则直接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以及对父亲的反叛与憎恨,也使得她滑向自私的功利主义。她盲目、病态而愚蠢地选择献身于士兵们以弥补对戈登的亏欠,但也使得她对生活变得冷漠、麻木,从而无力回应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只能承受着身份危机和信仰危机。戈登的死亡以及后来父亲的去世使尼娜陷入空前的“角色真空”状态,因为她没有了父母,没有亲人可以依靠。从社会学的“角色丛”这一概念来看,尼娜失去了父母,自然“女儿”这一角色在现实中也就消失了;同样,戈登的死去也使得尼娜作为戈登恋人和未婚妻的角色失去了现实意义依托。她唯一的社会角色是护士,更准确的说是献身于受伤士兵的妓女,她的这一复杂角色只会使她越来越感到有罪,也使其更加坚定地要惩罚自己,毫无安全感与幸福感。
根据角色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角色动力学”(Role Dynamics),人们扮演多种角色,其中一个与大部分角色不同的就是自我,自我作为所有其他角色的协调者,也被称为“选择的自我”、“内在管理者”、“自我领导者”或者用拟剧论视角来命名的“自我导演/编剧”。[4]通过指定这一角色,个人可以更加重视自我的内在功能并强调自我角色的运行状态。这种方法就是建议人们后退一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反省。角色动力学认为,指定并有意识地形成各种元角色子技能(various component skills of meta role)具有重要作用。这是贯穿一生的任务,它强调不断增强人的创造力、自觉性、平衡、智慧、责任和胜任工作的能力。然而,大部分人在自我管理元角色功能方面表现平凡,在一些领域经常表现得功能失调或者缺乏能力。在个人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仅要分析并尝试解决与某一问题相关的那些问题,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也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这样一来,在处理角色冲突的同时,元角色功能得以增强。
从角色动力学的视角来看,尼娜很明显缺乏管理好元角色的能力,这使她始终遭受角色冲突的折磨。面对令人恐惧的角色真空状态,尼娜迷失了自我,不知所措。这时,达雷尔向马斯登建议把尼娜嫁给埃文斯。在达雷尔看来,婚姻是拯救尼娜的唯一机会。虽然,后来尼娜最终嫁给了埃文斯,然而这一决定并非发自内心的,更多的是受到马斯登和达雷尔意见压力的影响。这段婚姻缺乏真爱,也造成了尼娜后来更加痛苦的挣扎。
婚后的尼娜想生孩子,以释放内心深处对爱的强烈渴望。然而,当她得知埃文斯家族具有长期精神病史之后,再次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最后,在违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她采纳埃文斯母亲的建议,偷偷找了一个符合她标准的健康男人也就是內德·达雷尔来完成生子的任务。实际上,此时的尼娜正在承受着一种角色冲突——忠诚的妻子或者健康儿子的母亲,她没有足够的勇气说服自己采纳婆婆的建议。这种冲突之所以产生,还因为如果做出这样的决定,她不得不尽力挣脱“圣父”的道德压力。最后,在强烈的性欲望驱使下,尼娜和內德偷偷地发生了关系并怀上了小戈登。
然而,这使尼娜陷入了复杂的情感纠葛之中,为了使萨姆幸福,尼娜要和他在一起,生下孩子之后,尼娜觉得已经让萨姆幸福了,然而她自己并不感到幸福,为了使自己幸福,她需要找个情人。于是,尼娜想保持和內德的情人关系,然而內德却远走欧洲,他不想毁灭萨姆的家庭也不想断送自己的事业。內德的逃离让尼娜极为失望和愤怒,她只能回归家庭,从与埃文斯的夫妻角色关系中寻找幸福。当內德从欧洲回来建议尼娜和他一起私奔时,尼娜说:
“对萨姆你得公正,为了让我快活,他宁愿奉献他的一生,这也就意味着奉献他的生命。那样,我们能够快活吗?你很明白,我们不可能快活!而且,我变了,內德,你得明白这一点。我已经不是先前你那个疯狂的尼娜了。我依然爱你,我将永远爱你,但现在我也爱我的宝宝,他是否快活对我来说时最首要的!……我已经使萨姆感到很快活了!我很自豪!我爱萨姆的快活!我爱他这个忠心耿耿的丈夫和父亲!”[5]
然而,当內德威胁说要再次离开永不回来的时候,尼娜却说自己不爱萨姆,而爱內德。尼娜甚至建议內德留下来继续做她的情人,但对萨姆不构成威胁。
由此可见,贪婪而自私的尼娜想通过保持与萨姆和內德这两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来实现自身幸福的最大化,她想同时扮演妻子和婚外情人的双重角色,但是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她的角色冲突,并最终给她带来无限的痛苦。
三.母亲或者情人
当埃文斯的母亲告知尼娜埃文斯家族有长期精神病史后,尼娜偷偷地把她怀的第一个孩子堕掉了。但是本文主要讨论尼娜和埃德蒙·达雷尔的孩子戈登——以尼娜阵亡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命名的。当尼娜怀上小戈登时,她早就想把这个孩子据为己有而不是与內德(埃德蒙·达雷尔)或者萨姆共有,正如她在第五幕中内心所表达的:“不是內德的孩子!不是萨姆的孩子!是我的孩子!听听!又一次!我感觉到我活生生的孩子,在我的生命中运动。我的生命在我孩子的生命中运动。我做梦时从这潮流中吸气,又把我的梦呼出去还给这潮流。上帝是母亲……”[6]
此外,尼娜已经无意识地将她对內德和萨姆的爱完全转移到了小戈登身上,除了要强烈地占有丈夫、情人和父亲,尼娜还想占有自己的儿子。这一点在尼娜的自语中表现地极为明显,“我的三个男人!我感到他们的欲望汇聚于我一身!汇合成单一而完整的、美妙的男性欲望,被我吸收,我是全部。他们在我这儿融化,他们的生命成为我的生命,我是跟他们三个怀的孕!丈夫!情人!父亲!还有第四个男人!小男人!小戈登!他也是我的!这样才完美无缺!”[7]
由此可见,作为一位在爱情和婚姻中遭受重创的母亲,尼娜的精神已经不健康了。她甚至想占有生命中出现的包括父亲、丈夫、情人在内的三个男人,但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这三个男人时,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获得儿子的爱。同时,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尼娜开始担心会失去他。这一复杂的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小戈登,使他过于早熟而内心敏感,所以当他观察到內德总是和自己的母亲相处很久时,便心生憎恨,把他送的生日礼物撕烂。此外,小戈登开始妒忌內德,在他看来,內德根本就不是母亲的朋友,尤其是当他有一天亲眼看到母亲亲吻內德时更加确信这一判断。因此,小戈登期望自己变得更加身强体壮,从而可以击败情敌,重获母亲的爱。从心理学上来讲,小戈登已经呈现明显的恋母情结。
埃文斯后来成为成功的商人,在他的更大影响下,小戈登最后克服了恋母情结,在很多方面,他与埃文斯很像。但是,这却让尼娜感受到失去儿子的危机,这种危机感体现在她和內德的谈话中:“我失去了我的儿子,內德!萨姆已经把儿子完全变成他的了。而他是一点点做到的,尽管我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也没有办法去干预。”[8]
在内心深处,尼娜一直把儿子视为死去的初恋情人戈登的替身,因此在精神上对儿子极为依恋,她不容忍任何人把小戈登从她那里抢走。当她得知儿子和一位名叫玛德琳的年轻貌美的女孩谈恋爱时,便心生醋意和敌意。在她看来,如果小戈登娶了玛德琳,这就意味着他会忘掉作为母亲的她;她甚至相信,这位未来的儿媳妇会让儿子远离自己,这样就永远失去了儿子。在这种强烈的恐惧感驱使之下,尼娜想方设法强迫玛德琳与儿子解除婚约,但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母亲反对,但是小戈登仍然选择娶玛德琳为妻,这让尼娜彻底失望甚至几近疯狂。
很明显,尼娜将小戈登作为精神恋人来永远占有并控制。作为母亲,她无视儿子的婚姻幸福,甚至尽力阻止他和玛德琳结婚。她陷入作为母亲兼情人的双重角色冲突之中,而这两种角色她根本无法同时扮演好,也不为伦理和现实所允许。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尼娜时是一个有强烈占有欲的女人,她渴望占有生活中所有男人的爱,控制他们并影响他们的生活。通过对这些男人的控制,尼娜其实在寻找自己的幸福,实现作为女人的价值,进而证明女人和男人一样有强大的支配能力。不幸的是,她这种通过控制男人而得到的所谓的成功很快被强烈的幻灭感代替了:这些男人纷纷选择离开或者反对她——她和丈夫埃文斯之间的爱消失了,情人达雷尔故意回避她,另一位亲密情人马斯登只是给予她近似乱伦的父爱式情感,儿子小戈登无法忍受她对自己爱情的干涉也对她充满敌意。最终,她一无所有,只剩下老马斯登来作为她一生追求幸福的希望之寄托。但是这种幸福只有她放弃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才可能获得,否则幸福只会变为虚无。就像手里的细沙,攥得越紧,流失越快,拥有的也越少,这就是占有的悖论。
占有和控制他人的这种自私欲望会导致许多角色冲突。我们处于崇尚控制的文化之中,能够控制被视为成功,而妥协被视为失败,这已经成为现代常胜主义者的一种社会规范。然而,这种“输-赢”二元思维很难认识到提倡不走极端、灵活处事的中庸智慧的价值。过度控制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神经症状的产生,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控制力度的逐渐升级,这种升级会演化为对他人以及自身心灵的毁灭。正如本剧中的利兹教授,他尽力阻止女儿嫁给戈登,以达到永远拥有女儿的目的,但是恰恰相反,这带来的却是女儿的反叛和离家出走,自己在孤独中死去。
强烈的占有欲主要源于对失去的恐惧,这种恐惧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有所得,就会有所失。然而面对这种得失兼具的现实,贪婪的占有欲、害怕失去、缺少健康的自我以及中庸的智慧会导致许多难以想象的角色冲突,从而促使悲剧的诞生。唯有理性而灵活地看待得失关系,消解内心过度贪婪的占有欲,才能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扮演好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妥善处理好角色冲突,避免人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21.
[2]韩玉敏.新编社会学词典[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492.
[3]刘卫梅.工作家庭冲突与饭店员工满意度研究——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09:15.
[4]Adam Blatner.TheChoosing Sel-f:Developing the Meta-Role Function[EB/OL].http://www.blatner.com/adam/psyntbk/choosingself.html, 2015.11.15.
[5][6][7][8][美]尤金·奥尼尔著.邹惠玲、郭继德译.奇异的插曲.载郭继德编,奥尼尔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11,416,389,450-451.
浅论尼采之《悲剧的诞生》 篇4
1 内容概述
作品中,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就与古希腊人的这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于是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义。他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是源于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才会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
尼采的悲剧观是建立在古希腊思想瓦格纳的音乐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的基础之上。《悲剧的诞生》主旨在于说明古希腊悲剧乃至整个古希腊艺术是什么,以及其如何成为古希腊人克服悲观主义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作者本人也说本书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
2 基本观点
2.1 悲剧的起源与本质: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和解
1)日神阿波罗。
(1)日神精神的象征意义。日神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和理想的象征。尼采认为,阿波罗精神代表的乃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世界。
(2)梦幻世界的基本特征。梦幻世界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梦中的一切景象都是以形象的方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梦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二是梦境只是由虚幻事物形成的虚幻世界,虚幻是梦境的本质。由于梦境只是虚幻,向我们呈现的一切梦中情景也是幻境,所以构成梦境基本要素的形象就不是现实的形象,而只是虚幻的形象,即幻象。并且,由于梦境是幻境,因此,做梦者无论经历什么,都可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超然静观纷纭的万象。尼采认为梦中的景象总是美好的,所以他提出梦境具有“美丽的外观”,即“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日神的冲动是一种梦幻冲动,其实质就在于享受和把玩美丽的梦中想象,而日神精神则是一种平静安详地创造幻象和赏玩幻象,从幻象中获得生活乐趣的人生态度。
2)酒神狄奥尼索斯。
(1)酒神的起源。酒神精神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奠,“这种节庆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都是性的极度放纵,在这个时候,所有人类最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这些冲动象征着人们的各种欲望。在艺术上,狄奥尼索斯精神最强烈地表现在音乐、舞蹈以及某些抒情诗歌上。
(2)酒神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丰收、享乐和放纵的象征。与阿波罗精神相对照,狄奥尼索斯精神构成的是一个醉狂世界。“醉”的状态表现为自我丧失了分明的个体界限,融化于纷呈的万象中。醉的本质是完全的自我迷失、自我遗弃。当人们面临痛苦与恐怖时,除了到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去寻求力量之外,也可以到狄奥尼索斯的醉狂世界里去“完全忘了自己”。
3)悲剧是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的合成物。《悲剧的诞生》主要是从日神和酒神这两个神话传说为切入点,来阐释尼采的哲学观点的,他们是这本书的基本概念。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是人们的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故而人生充满痛苦。尼采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出发,认为“古希腊人的意志,就是那用美感影像来对抗痛苦,以及常常随艺术而生的痛苦的抑郁智慧。”也就是说,人生而痛苦,整个生活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人们却不能被这种悲观主义思想所打倒。我们可以尽我们自己的意志寻找快乐,或是想办法来对抗、缓解这种痛苦,暂时摆脱世俗的束缚。这种对抗痛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日神精神,即在造型艺术中“追求幻象”,“人性深处便在天真艺术家和天真艺术品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一是酒神精神,即在进入一种“醉”的境界中达到迷狂的境界来暂时摆脱苦难。如果说日神精神是一种“大喜”的境界,那么酒神精神则是一种“大悲”的境界。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都能让人感到暂时的舒适,洗涤人的魂灵,暂时得到解脱。
2.2 悲剧的灭亡:苏格拉底精神
尼采在讨论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之后,则探讨了悲剧的灭亡原因,并直指导致悲剧衰亡的哲学是由于苏格拉底精神。而欧里庇得斯则是造成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对悲剧的改革,即“把那原始的全能的酒神因素从悲剧中排除出去,把悲剧完全和重新建立在非酒神的艺术、风俗和世界观基础之上”,而失去酒神因素的悲剧就变得平庸和世俗,最终蜕化为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尼采进而指出,欧里庇得斯对悲剧的改革所遵守的乃是因渎神而被判死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导,因而,归根到底,古希腊悲剧毁于对悲剧一窍不通的苏格拉底所代表的那种精神。
对于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尼采对前两者持肯定态度,而对后者持否定的批判态度,认为它是浅薄的乐观主义。因此,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精神的出现时文化的堕落,而悲剧的消亡正是这种堕落的标志。
2.3 悲剧的再生
虽然苏格拉底解构了悲剧的基础,但是尼采并没有绝望,还认为悲剧有再生的可能,并且这种希望在当时的德国文化中还有所表现。例如,康德把人类理想的能力严格的限定在了现象的领域,同样也给科学,即知识的追求树立了藩篱;叔本华重新肯定了意志,肯定了音乐的精神,使得悲剧得以在德国再生。又如:瓦格纳的音乐剧已经是古希腊新悲剧长生的标志。
3 学习《悲剧的诞生》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主要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它提出了“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这三个基本概念,并从人生的需要角度去理解艺术,强调艺术史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这一思想不仅对后来的学者们影响很大,而且对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也指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生活态度和道路。
【悲剧的诞生论文】推荐阅读:
《红楼梦》的悲剧美学论文08-17
大学的诞生06-20
美国的诞生教案07-06
悲剧审美论文05-22
悲剧爱情论文12-15
小苗的诞生教学反思07-01
品牌的诞生及介绍11-30
卖报歌的诞生教案09-01
汉字的诞生五年级作文09-22
悲剧根源研究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