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

2024-12-29

马克思主义诞生(精选7篇)

马克思主义诞生 篇1

一、导入新课

以马克思墓碑上的一段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导入新课, 直接提出本课要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他想怎样改变世界?他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为什么要改变世界?

师:马克思为什么想要改变世界呢?是怎样的世界促使他想改变?他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师: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 它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 但作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工人阶级似乎并未充分地享受到工业进步的物质成果, 其生活也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这个世界陷入了困顿的境地, 这使人们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那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如何改变这个困顿的世界呢?

三、怎样改变世界?

1.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解答———建立乌托邦式的社会

师: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给出了他们的解答, 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解答是什么?如何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

师:傅立叶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富人身上, 他认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是富人, 这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实现改造世界的力量和方式, 其改造世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空想的原因。

2.工人阶级的解答———发动工人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 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分别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展示关于工人运动的材料和图片)

设问1:请大家来看这段材料和这幅图, 这一时期的工人把他们斗争的目标对准的是机器, 起义工人为何要憎恨并捣毁机器?

设问2::他们认为是机器造成了他们的贫困, 是机器造成他们的贫困吗?

设问3: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

师:工人阶级没有认识到造成他们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可见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恩格斯的解答———马克思主义

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成熟, 工人运动的失败, 这些对于正在思考如何改变世界的马克思看来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理论和纯粹失败的实践, 他们对马克思的解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为马克思的思考提供了养分。

师: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给出了他如何改变世界的解答。可见, 他的解答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在深入研究了前人的理论以及大量的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解答。而我们要了解马克思主义, 需要去阅读哪本书?

生:《共产党宣言》。

师:为什么要去阅读这本书?

生: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师:因为这本书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原理, 所以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师: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概括出来吗?

生:平等、自由、发展。

师: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可见,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本的, 它尊重人的价值, 包括人的自由、平等, 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认真思考一下, 难道这些不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目标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对于如何改变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困顿局面的反思, 同时这一解答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 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 对当时造成社会困顿的局面成因的一种思考, 以及对如何改变世界的一种解答。不管这种解答到现在是否适宜,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诞生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和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 它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为英国Verso版《共产党宣言》所作导言中所说的:无论什么时候, 不管是在什么地方, 只要有麻烦, 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 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 那些忘记它的人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 因此, 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 篇2

本课教学目标为: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校学生存在一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很陌生,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本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做了以下思路梳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要想通过一节课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其中的某一点,而且是最有教育意义一个点即: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的阐述和巴黎公社关于“民主”措施比较有效,也就是说将课本中的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一主题之下适当挖掘相关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突破。

第二,防止说教,从以往的情形来看,很多老师在处理本课的时候,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上成理论说教课,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效果很不理想,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备课中我准备了一些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材料,而且特别注意材料的有效性和思想性。第三,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历史人物。本课内容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在教学中如果适当地介绍马克思成长的历程,也许会对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有帮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也许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四,我认为本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点燃激情”即“思想的洗礼”,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激励学生思考,同时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调控课堂节奏,努力在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环境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诞生记 篇3

1979成都会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次提出

1979年2月16日,距离划时代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两个月。

在成都市政府的五福村招待所,由四川省计委、省物价委、省社科院联合发起的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拉开了帷幕。为期10天的大讨论中,130多位经济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们汇聚一堂。

时任四川财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系主任的袁文平受小组推举,作大会发言,提出了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成为大会热议的焦点之一。

袁文平回忆说:“我发言六个小时,引起了轰动。” “讲完后就有人起来反对,说是鼓吹资本主义复辟。”

这次会议,后来被史学界称为“成都会议”。

成都会议之后,4月,另一场更大规模的价值规律理论研讨会、闻名全国的“无锡会议”召开,不少经济学家在讨论中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同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外国客人时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讲话虽然当时并没有公开,但无疑标志着,坚冰已在消融。

搞市场经济是否会产生资本主义?

1979年的新年,对四川人来说,难得的安宁与祥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粮食丰收,政治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初显,许多工人拿到了额外的奖金。

春节前,时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林凌接到了参加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的会议通知。

1978年,四川省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除了扩大农民的自留地,四川还开放了集市贸易。但问题是:集市贸易,根据供求调节价格,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是否会产生资本主义?

在工业方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1978年,四川省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宁江机床厂等六家国营企业进行改革试点。

“这些改革试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求承认企业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这就直接把研究和创新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理论的任务,提到了经济理论界的面前。”袁文平说。

一直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袁文平接到通知,参加这次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四川财经学院院长刘洪康鼓励他大胆发言。 

“就像政治上的民主集中制一样”

2月16日,会议开幕。

会议首先分组讨论。四川省、市、地、州计划和物价等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130多位代表分为四五个小组,每组30人左右。

轮到袁文平发言了。

“我很重视这个会。我想结合自己的调研,把这么多年的思考好好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不久,我们的经济到底怎么搞。”袁文平说。

袁文平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主张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在市场基础上的计划,“就像政治上的民主集中制一样”。

袁文平代表小组在大会上作发言,题目是《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他提出:全体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使生产同需要的直接联系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又由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还存在国家、企业、集体、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要求在交换中采取商品形式,进行等价交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四川日报》采用新提法

“会议中间休息时,就有许多人议论纷纷。”

袁文平发言完之后,会场反应异常热烈。他后来从省物价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伯纯那里得知,会议内容甚至传到场外,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会议上出了大胆发言。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周振华和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田善耕在发言中也谈到了市场经济这一话题。

周振华从经济基础、范围、性质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差异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它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田善耕谈到:“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用经济政策、经济手段,按经济发展的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

“当时对我们发言的观点,许多人表示赞成,但也有许多行为谨慎的同志没有公开表态,他们在会后跟我说,很赞成我的观点。”袁文平说。

但还是有人提出了反驳。一部分反对者认为,没必要提及市场经济。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快,问题很多,是因为计划本身没有很好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以便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还有人担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

袁文平在讨论中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来反驳这一观点:“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979年3月13日,《四川日报》对成都会议给予了很大篇幅的报道。程珮传回忆:“经过部门同志讨论决定,在《四川日报》上也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提法,这在全国的报纸中是开了先河的。”

程珮传亲自写了题为《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侧记》的报道。

“在承认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那些质低价高的产品,自然不受市场欢迎,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但……淘汰某些落后产品、落后企业,这正是国民经济兴旺的一种表现。”

 Rachel, you are out of my league.

你跟我不是同一类人。

 The more I worried about it, the more I couldn’t sleep.

马克思主义诞生 篇4

问题一: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教材分析

教材单元引言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高一学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不易的,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来解决该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作为资产阶级的先觉者和工人命运的同情者,他们认识到私有制、竞争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却未找到实现蓝图的路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才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因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共产党宣言》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我们可从《共产党宣言》中查找素材,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教学策略

首先,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必然历史过程。

材料一: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2]32。

通过呈现材料一,向学生说明资产阶级产生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人的生活状况下滑了。

材料二: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人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3]。

通过讲述英国工人的生活,说明在资产阶级新社会工人的生活却变得贫困。

材料三: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2]39。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资产阶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工人群体越发贫困。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是短命的。故马克思得出结论:资产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无产阶级又发展壮大起来,两个阶级斗争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其次,马克思又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指出资本主义不仅应该灭亡,也不能不灭亡。

材料一:自16世纪始,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奴隶渡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4]。

通过材料一发现,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就是雇佣劳动。

材料二: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工人仅仅为增值资本而生活,并且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们的时候才能生活[2]42。

通过解读材料二,学生理解了雇佣劳动对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和侵占。补充材料三,说明其的后果。

材料三: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构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5]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雇佣劳动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贫穷,社会生产流转停滞,经济危机不断。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体察和批判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未停留在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之上,而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突显其科学性。

问题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

(一)教材分析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实意义问题,教材对此只是简单地提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6],而马克思所预言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核心思想,如今看来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一个上升期,相反,无产阶级运动却相形见绌。另外,21世纪以来,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之声渐起。如上文所言,福山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有美国智库之称的布热津斯基也认为“马列主义已经丧失了它的历史地位”“共产主义学说已经过时”[7]。凡此种种,更增加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疑惑不解。教材中的思想性寓于科学知识之中,大都十分内隐,如果教师对教材马虎处置、照本宣科,不仅教材的思想性得不到彰显,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不到触动,而且科学性也将削弱[8]。

(二)教学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从关注学生的历史理解的基本立场出发,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说明。

首先,以观点相左的材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万岁,市场经济万岁。———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1]21

材料二:本质上,那幽灵(马克思主义)就是未来,它总归会到来。———雅里·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9]

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和总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1. 马克思的当代影响: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说起

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地都被抛弃,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它呢?事实真是如此吗?

通过呈现20世纪以来进行的四次“千年风云人物”评选,要求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2002年英国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10]。马克思在“不被看好”的当代,却一次次为大众推崇,不能不说马克思既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他的学说也没有成为陈迹。

2. 经济理论的热读:从经济危机说起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当年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否失效了呢?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学者又重提马克思,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金融危机,寻找危机的出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凸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共产党宣言》早就指出,“只要指出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危机发生时,仍然发挥指导作用,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前瞻性。

正如艾伦·伍德教授所言,“由于资本主义规律不可能被改良,全球化必然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日暮途穷,即使不发生战争,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11]。经济全球化的背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预言仍然正确。

3.“西方不亮东方亮”: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说起

质疑者往往只看社会主义实践中所犯的错误,而不看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一再申明,他们并未提过“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因此,我们应看到,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改变了苏联落后的社会面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一些先进中国人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2]。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中,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即使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中吃了闭门羹,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走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最好佐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带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意义,从而说明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内容失去时效,但它并没有死亡,反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带领学生领略“与历史对话”的魅力,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认识的发展。所以在突破课标中“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这一难点时,如何使学生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避免简单说教,是一个值得持续思考的内容。笔者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过程,懂得应该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既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也能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踪迹。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使学生能客观、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从历史的和发展的两个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篇5

大理市凤仪镇三中

杨正藩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本节内容要掌握、了解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点客观原因、马恩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

2、能力上的目标:

(1)在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后,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2)把其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原因和内容的联系分析,使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进而使学生学会这样的思维方法:根据社会存在可以推断社会意识;根据社会意识可以判断社会存在的问题。

2、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意义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分析意义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史实和背景来得出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马恩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明白崇高理想、勤奋努力、勇于实践、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马恩的事迹让学生分析体会马恩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把其它思想 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难点:本课内容理论性很强,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对这方面 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难度很大。◆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做法:

通过课件展示下列材料:“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问学生:马克思有何贡献,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因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习新课】

主要经历如下步骤:

1、了解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做法:

(1)提问:①关于马克思主义,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或者你有什么疑问、问题想问?

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产生的原因、有何特别之处?

(2)展示马克思主义概念:为解放全人类,以建立美好理想社会为目标而创立的科学 思想理论体系。

2、新知识的学习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原因

做法:

提问:①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此类推,问学生:马克思为什么会产生建立美好理想社会,解放全人类的想法?以此让学生进入马恩所生活的时代来思考问题,寻找原因。引导学生概括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三个方面。

②以上客观原因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大家都具备,为何别人不能创立,而马、恩能够创立呢?由此过渡到主观原因的学习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原因

做法:

提问:①教师介绍马、恩主要的生平事迹: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的时候,把资产阶级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痛得资产阶级捂了又捂)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市,父亲是犹太人,是当地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马克思15岁的自白: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厌恶的缺点——逢迎 您最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最能谅解的缺点——轻信 您的主要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考试的德语作文: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学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学完了四年的课程,并广泛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23岁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马克思刚开始来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发行3400余份。

马克思主义诞生 篇6

一、教学设计的过程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程标准的要求为:

(1)知识识记

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与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的建立、“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

(2)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本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解析材料的能力。

(3)重难点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历史意义,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等

内容的相互关系。

而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这一课的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课程导入】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很早就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你知道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兴起的工人运动吗?你听到英国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的呼声吗?你知道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了何等强大的力量?列宁又是如何评价这场工人运动的呢?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你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哪本书吗?这是哪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向旧世界发起的挑战?它的问世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自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那么,你知道法国无产阶级拿起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同资产阶级展开了哪些坚决的斗争呢?结果如何呢?

那就请同学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走近那个时代的人民吧!

知识网络

1. 宪章运动

(1) 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__。

(2)发生的国家:____________。

(3)重要文件:____________。

(4)斗争目标:____________。

(5)评价:____________。

2.《共产党宣言》

(1)诞生的时间:____________。

(2)作者: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意义:它的发表标志着____________。

3. 巴黎公社

(1)发生国: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年。

(3)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政府。

4.《国际歌》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学习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

【自我测评】

1.选择题

(1)英国宪章运动的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B.要求取得普选权

C.反对私有制社会D.为争取经济权利而斗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人民宪章》发表B.巴黎公社成立

C.《共产党宣言》发表D.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3)有人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表现在()

A.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

B.公社委员是选举产生的

C.公社社员表现出大无畏精神

D.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的统治

2.材料解析题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个纲领性文件?作者是谁?

(2)该文件发表于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

【思维拓展】

《国际歌》歌词铿锵有力,曲调雄浑悲壮,特别适合群众性演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读完这段歌词后,你是不是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请说出你的感受。

二、教学实施的过程

本课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诱发点,指引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完成对本课基本内容的把握,并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本课基本知识点的探寻,对全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把握。

第三步通过【自我测评】与【思维拓展】,在教师授课前,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的测评,以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反思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设计,将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并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考查,效果应该不差。

但我在实际的授课的过程中却发现本以为完美的设计出现了问题。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发觉【学习探索】环节“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会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问题显得大而空,不仅学生学起来不知所谓,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味同嚼蜡。“科学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畴,对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成了累赘,于是更改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我又以更改过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所收到的效果要明显好于更改前的。而学生们也能领会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创立的,从而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

浅论新古典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篇7

因此, 新古典主义从一开始便具备了三个特点。首先是在艺术上对古典样式的还原, 初期的新古典主义被称为“纯正的风格”, 这说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重在对传统样式的原版再现。18世纪中后期出版的两本著作《雅典古迹》和《古代艺术史》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传统进行了论述与对比, 为古典主义的再次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庞贝和赫丘兰尼姆两座古城的考古挖掘不仅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古典文艺的兴趣, 更为新古典主义建筑提供了真实的范本。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还原古罗马背景的基础上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这种风气在当时的政坛显现的尤为明显, 当时的议员们皆以古罗马的政治家为楷模。在辩论中, 人们总喜欢引用西塞罗的语句。他们的举手投足也在竭力效仿古罗马雕像的姿态。大革命时期的政治领袖将自己置身于罗马共和国的大背景下, 彷佛自己的革命事业是古罗马精神的轮回。所以, 新古典主义绘画多以古罗马政治题材为背景。画中的角色也多是在影射当前的局势与政治人物。但是, 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家毕竟不同于古罗马的奴隶主贵族。新古典主义自然而然的要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如对爱国主义、法治精神的着重刻画就使得新古典主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最后是对罗可可艺术的抨击。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 渴望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 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罗可可美术, 期待着有更严肃更高尚的美术。 (1) 新古典主义正是在此情况下, 顺应了统治阶层与民众的双重需求迅速崛起, 并最终以政治打压的方式对罗可可艺术进行围剿。

也许是时势造英雄, 一位名为雅克·路易·大卫的年轻画家走进了这激情四溢的年代, 并在此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大卫的本性就是一名改革者, 但他的生活环境使他成为一个热烈的古典主义者。他那严肃的绘画是对以他的家族前辈布歇绘画作品所代表的罗可可风格的有意识的反动。 (2) 他将对革命的狂热崇拜和古罗马的英雄主义情结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在他身上, 我们能看到新古典主义由大革命时期的“纯正风格”到拿破仑时期“帝国样式”的转变。

作为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 大卫的个人命运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衰密切相连。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 新古典主义战胜了罗可可风格, 占据了艺坛的主流位置。大卫初期曾为路易十六进行艺术创作, 但在大革命开始后作为国民议员的他不仅投票赞成处死国王更力主撤销作为罗可可堡垒的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用这种政治上的极端方式, 大卫结束了罗可可在艺坛上的统治地位。这位画家和新古典主义美术一样, 在庄严、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对敌人的极端仇恨和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认同。其实, 早在罗马学习绘画时, 他便显露出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当时, 他创作了著名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该画反映的是古罗马建国时期的传说。讲述的是公元前7世纪罗马与阿尔巴隆发生战争。由于两国长期联姻, 为避免过多的伤亡, 双方决定各派出三人以决斗的方式决定战争胜负。罗马选派了贺拉斯家族的三个兄弟作为代表。画面中, 高举三把利剑的是三兄弟的父亲老贺拉斯, 而三位勇士则对着宝剑宣誓。画面强烈的光线对比衬托出英雄们坚实的肌肉和富有质感的盔甲兵器, 一股即将步入沙场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画面右下方的妇女是贺拉斯兄弟的姐姐。面对即将出征的弟弟们, 她悲痛欲绝。因为与他们决斗的正是自己的情人。无论结局如何, 她都注定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在这幅作品中, 清晰的画面轮廓, 富有雕塑质感的人物躯干和冷峻清晰的光影凸显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魄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而这似乎是大卫永恒不变的主题。根据传说, 三兄弟中有两人战死, 只有最小的弟弟贺拉提乌斯杀死对手后凯旋而归。他的姐姐从战利品中认出了自己情人的战袍, 由于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而被弟弟杀死。因为贺拉提乌斯宣布:“凡是为敌人掉泪的罗马妇女都应该被处死。”从后来大卫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来看, 这位画家肯定对贺拉提乌斯冷酷的决定非常认同。这种对敌人的仇恨混合着对英雄主义及爱国主义的赞美成为大革命时期大卫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拿破仑的上台标志着大卫和新古典主义艺术性质的转变。从此以后, 他盲目地“拉着他的篷车”, 朝着升起的拿破仑之星蹒跚行进, 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3) 原先对革命精神的称颂转为对皇帝的赞美。大革命时期的新古典主义也开始转化为帝国古典主义。伟大的拿破仑同样对古典主义艺术充满热情。同先前的督政府一样, 拿破仑也将官方艺术确定为古典主义。但以古罗马独裁者凯撒为心中楷模的拿破仑早已厌倦了那动荡不安的革命气氛。对此时的拿破仑而言, 暴乱必须结束, 艺术的目的在于对帝国和皇帝本人的歌颂。所以, 拿破仑时期的新古典主义是彰显领袖风范的皇家艺术。在为拿破仑绘制的《拿破仑加冕礼》中,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对皇帝的美化。按照传统, 在加冕礼上必须由教皇或主教将皇冠放于君王头顶。标志着世俗王权的合法性需受教会认可。然而画面中表现的则是拿破仑为王后行冠礼, 他的皇冠早已由自己亲手戴上。画家以那精美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拿破仑桀骜不驯的君王气质。这种对皇帝的吹捧和对统治阶级的美化已经使新古典主义变了味。原先歌颂自由、平等的艺术主题已被新的专制主义所替代。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新古典主义开始沉沦了。波旁王朝复辟后, 大卫逃往布鲁塞尔。他的弟子安格尔接过他的旗帜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力量, 也正是在安格尔的手中新古典主义开始呈现出新的多元化特色。

其实, 安格尔也认为只有描绘历史与神话题材的作品才能获得最高的艺术成就。但他精心描绘的这些大作总是显得空洞造作。作为一个缺乏政治洞察力的艺术家, 安格尔无法准确的把握史诗性艺术题材的内涵。但他运用线条造型的功力和精致的笔法却在一系列优雅的描绘上流社会妇女的肖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大宫女》便是此类作品, 画中女模特丰满的身躯以一条长长地曲线从背部延伸到足下, 生动的勾勒出女子美妙的形体。但是, 若严格的按照人体比例来衡量。安格尔笔下的宫女显然被拉长了。对于安格尔来说, 绘画的写实性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展现美。为达到这一目的, 画家应该适当的融入主观因素而不必苛求于对客观的准确性表达。他的这种观点在另一幅作品《少女清泉》中也得到了展现。画中, 那清纯的少女形象宛如古希腊的女神雕塑, 但其一波三折式的曲线又有别于正统的古典样式。从《大宫女》和《少女清泉》两幅作品中, 我们都能感受到浪漫主义的气息。虽然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安格尔极度排斥以德拉克洛瓦为首的浪漫主义, 但新的艺术发展已使他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为了展现完美的效果, 安格尔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融入到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当中。虽然安格尔也力图取得官方艺术的领导权, 但与大卫相比, 此时的新古典主义少了一些功利性目的, 而更重视在美学上的探索。

可以说,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最后一个统一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拿破仑时期,

新古典主义成为整个西欧的官方艺术。随着拿破仑帝国的瓦解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原先的附属国纷纷独立, 欧洲各国的艺术开始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家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特点。然而, 作为资产阶级的正统艺术, 新古典主义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被作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官方艺术。这一点在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法国的凯旋门、德国的勃兰登堡大门、美国的议会大厦都将古典建筑的典雅与庄重完美的体现出来。这些经典建筑无疑是古代民主传统与当代资产阶级自由意识的结合。而古典主义的循环复兴也是西方美术发展的一个特点。这些都说明,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已深深印刻到西方人的脑海中。

注释

1 《外国美术史》, 欧阳英,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第135页.

上一篇:有效落实下一篇:安全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