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乞巧

2024-09-05

课件乞巧(共7篇)

古诗乞巧 篇1

大木小学

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板书:天上

鹊桥相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每到七夕这天,青年男女们纷纷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心灵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的三、四行。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乞巧的方式有哪些?(指名说)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生: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板书:人间

对月穿针)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她们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师: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师配乐朗诵)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了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3、师:古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老师这里有一段我们现代人是过乞巧节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4、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配乐)

5、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乞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生字词(重点)

2、背诵(重点)

3、体会情感(难点)

二、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个故事。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要问呢!传说天上有一位非常美丽,并且心灵手巧的仙女,她每天不停的织布,把织的布变成漫天的云霞,所以大家都叫她织女。有一天,她到人间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勤劳善良的男子,名字叫做牛郎。织女爱上了他,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他们一家过得非常幸福。但是,这件事却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亲自下凡把织女带回了天上。牛郎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便在家里一头老牛的帮助下,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课题书:乞巧,写:请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乞”,撇、横、横折弯钩。

读: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同学乞字的第三声读得真好(请2个学生读,再齐读)。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理解“乞巧”

你知道课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吗?(预设:学生回答课文注释1)是的,乞巧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七夕节”(预设:中国的情人节)

同学很聪明,发现了这个注释,以后我们学古诗或是古文,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我们要学会看注释来读懂古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老师刚才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的天才少年林杰写的这首古诗,在这首诗里,是怎样写七夕节的呢?

(三)、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划分停顿: 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哪里停顿,老师每一句画出停顿。请学生拿起笔,自己在课文中标出停顿。(幻灯片画好停顿的古诗4,3停顿)(5)自己朗读划分停顿的古诗,再齐读。

(四)、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幻灯片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句诗里面,有两个字读音一样,还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

(宵、霄)(板书)A、a、同学们,这个“宵”,是个宝盖头,宝盖头,就像是在头上盖了块布,这样,我们眼睛是不是看不见了呀?(是)那我们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是看不见的呀?(晚上)b、对了,我们在晚上,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宵是什么意思呀?(晚上)

c、那么,“今宵”是什么意思呀?(今天晚上)

B、a、同学们,再看这个“霄”字。它是什么部首?(雨字头)b、雨是从什么地方落下来呢?(天上)c、那“霄”是什么意思呢?(天空)

d、那“碧霄”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用“碧”字组一个词?(碧蓝、碧玉、碧绿)很好,总的来说,“碧”指的是一种青蓝的颜色,对不对?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呀?(青蓝色的天空)C、“七夕”指什么呀?(七月初七)

D、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呀?(七夕这天晚上看碧蓝色的天空)

(板书:看碧霄)

E、把“七夕今宵看碧霄”反复读三遍。

3)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因为牛郎和织女都在天上,离我们太远了,从地上看他们,就像两颗星星一样小,因此,人们就把牛郎叫做牵牛星,织女就叫织女星。所以,看诗歌的第二句,“牵牛织女”指的是什么呀?(牛郎织女)4)诗里面说牛郎织女在干吗?(板书:渡河桥)A、a、(板书)同学们,这个字“度”读什么呀?(du)组个词。(度假、度量、度过)b、(板书)那老师给它在加一个三点水做部首呢?读什么?(du)根据这个部首,它应该跟什么有关?(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跟水有关的时候,才能用这个“渡”字。能组个词吗?(渡河、渡口、渡船)B、“河”指什么呢?(天河)C、“桥”指什么呢?(鹊桥,喜鹊搭起来的桥)D、所以,“牵牛织女渡河桥”是什么意思?(牛郎织女渡过了河在鹊桥上相会)E、把“牵牛织女渡河桥”反复读三遍。

5)七夕这天抬头看着碧蓝色的天空,看到牛郎织女渡过天河在鹊桥上相会。那么,他们心情该是怎样的?(板书:幸福)

那请同学用幸福的语气来把这两句诗有感情的读一下好不好?(3个同学读,再齐读)

3、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在再一起看看下面的诗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幻灯片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老师读,齐读

2)同学们知道人们在干什么吗?把书翻到124页,自己小声的读读资料袋。人们在干什么呢?(乞巧)

3)是呀,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天的月亮,参加乞巧的活动。所以,诗里面说“家家乞巧望秋月”,齐读三遍。

4)那乞巧的活动有哪些呢?(读资料袋,请学生来回答有哪些活动)

总的来说,就是有很多人在用丝线穿针孔。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用丝线穿,所以穿了很多的丝线。“尽”,就是完的意思。“几万条”,不是说丝线有几万条那么多,而是形容丝线有很多很多。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穿完了很多很多的丝线,向织女乞取智巧,也就是祈求自己能够变得心灵手巧。

(板书;穿红丝

乞巧

心灵手巧)把“穿尽红丝几万条”读三遍

5)同学们,人们在乞巧,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快乐)

那我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好不好?(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读

4、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就学完了,让我们完整的,有感情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好不好?

5、请同学起来读读

6、同学们,其实在古代,诗歌可不是读的,而是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来的,现在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想一个调儿,把这首诗唱给大家听。

7、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大家回家,把这首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乞巧 教案 篇3

《乞巧》教学设计 【唐】林杰

教学内容:《乞巧》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

(2)通过教学,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翻译诗句,了解乞巧节。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发散思维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老师念出诗句,你们回答是什么节日,好吗? 生:好。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生:中秋节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重阳节

(播放课件: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师:今天我们讲学习一首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乞巧》(板书课题:乞巧)

二、(播放课件)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并她结为夫妻,牛郎很纳闷,但他还是疑惑地过去了。事情和老牛交代的一样,他遇上了织女,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当他们有两个孩子时,织女被抓走了。老牛对牛郎说:“等我死后,你把我的牛皮剥下来,披在身上,就可以去追织女了。”老牛交代完事情就死了。牛郎披着牛皮追织女,在刚要追上的时候,王母拿下簪子划了一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着,以泪洗面,王母感动,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见面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可是,尽管他们能见面,却是一个在银河的此岸,一个在银河的彼岸,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望着对方以泪洗面。他们的举动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从此,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变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也是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又叫乞巧节。3.简介乞巧节(播放课件)

资料袋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用五彩线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4.播放古诗朗读音频

(1)要求:认真听,给诗歌划节奏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初读古诗,正字正音 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3)研读读课文(播放课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 乞:祈福、乞求、祈祷。

乞巧: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有名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尽:完。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在这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5)我会捕捉信息

“家家”、“穿尽”、“几万条”分别说明了什么” ?

“家家”:乞巧的人多。“穿尽”:穿完。

“几万条”: 虚指,比喻用的丝线很多,数不清。

(6)师: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古人乞巧的情景呢?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乞巧吧!(拍手乞巧)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福禄寿和安康。5.诗句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很清楚,再读古诗思考: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美好愿望?

愿天下女子都像织女一样手巧,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6.教学反馈:

(1)我会根据诗歌的意思,回答出诗句 师: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那深蓝的天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师:因为牛郎织女将在那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生:牵牛织女度河桥。

师: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生:家家乞巧望秋月,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2)背诵古诗 7.七夕节的来历

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乞巧节的神话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乞巧节的起源呢?(播放课件)

资料袋2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七姐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起源于汉朝,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这农历的七月初七或七月初六夜妇女们在庭院想织女星乞取智巧,故称为“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称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和安康,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o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8.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播放课件:我会填)(1)七夕指的是农历(),是传说中()和()在()相会的日子。(2)七夕也叫“乞巧”节,是指人间女子向()乞取()的意思。这天晚上,女子通常对着(),用五彩线穿针。

(3)民间习俗,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黄昏,()星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期渐消、秋凉乍起之时,妇女们纷纷纺线开始为家人做()。(4)《乞巧》这首诗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人们追求()的心愿。

9.乞巧节不但是我国民间欢庆的传统节日,还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播放课件)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播放课件:我来考考你!)你知道的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那天民间都有些什么文化活动呢? 传统节日 时间 文化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吃饺子、放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汤圆)龙抬头日 农历二月初二 剃胎头、剪头发 清明节 阳历 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祀祖先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 纪念皇帝(皇帝的诞辰)

(古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魏”的说法,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水、郊外春游的节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和花朝节一样,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盛行,到上巳节时,放假一周,这个节日在广西很浓重。)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 晒红绿、吃茯苓糕 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对月穿针、乞取智巧 鬼节 农历七月十三 祭祀祖先、烧包(钱纸)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磨豆腐 „„

11.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讲了千百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同情怜惜,有人赞美。(播放课件:课外拓展)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和见同?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搜集其它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乞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课件,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课件)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二、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课件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三、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课件)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课件交流。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课件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课件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课件)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课件)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课件)于是诗人写到课件——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课件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课件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课件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29乞巧

天上

相会

人间

《乞巧》教案 篇5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

⑵ 指生2、3读;

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 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 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 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 “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 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 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 自由读,指生说。

⑵ 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 看图片;

② 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 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 指生说;

⑵ 师相机评价引导:

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

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 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 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 出示,自由读;

⑵ 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乞巧》教学反思 篇6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乞巧的说课稿 篇7

《乞巧》说课稿

200911014066 秦梦圆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

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

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篇二: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说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说重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方法:

这首诗的教学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意境互动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古诗的

意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对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说教学流程:

一、本课的导入采取背诵旧诗引出新诗的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自悟 同学们自由读,借助注解和资料自悟诗的意思,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三、品读鉴赏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进而指导学生朗读,方式多样,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体验升华 通过人们乞取智巧而转到学生身上,他们有什么乞巧的吗?而引发学生为他人乞巧。升华感情。篇三:《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张旗小学:樊旻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单元,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

1、认识“乞、巧、霄、渡”四个字,并注意“宵”与“霄”的区别。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

?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使我的教法和学法也就更加明确了。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本课我不打算按部就班的进行古诗文教学,力求通过朗读突出古诗的画面,以诗为介,穿越时空,展开想象,再现乞巧习俗,为传承传统文化,播下一颗萌芽。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一幅古代女子的对月穿针图并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这样就突破了第一个重难点;在突破第二个重难点时,我打算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出单个字的解释,使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句诗整首诗的大意。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学法上,我打算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先做自我介绍,和学生做一个互动,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提问: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顺便也为学习《乞巧》这首古诗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重阳节),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登高、喝菊花酒„„)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古诗:《乞巧》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

(三)简介乞巧节,了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四)简介作者,初读课文

1、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课件出示古诗,并按照划分的节奏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领读。

(五)识字认字,练写巩固

1、课件出示“乞、巧、霄、渡”四个字,并讲解“乞”与“气”、“宵”与

“霄”的区别。

2、练习书写,师在旁指导。

(六)解释字词,了解大意

1、出示单个字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进而说出诗句的意思。比如:先出示(宵:夜,晚上),让学生说出“今宵”(今天晚上),霄:天空,学生便知道“碧霄”指碧蓝的天空,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引导学生说出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意思。

2、引导学生将每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并总结本节课的中心思想。

(七)配乐朗诵,展开联想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乞巧节的盛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诵,反复品读。教师说出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朗诵出相应的诗句,从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八)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要求填空,以达到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双赢的目的。

(九)作业布置

1、熟背《乞巧》,并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部微型教科书,清晰直观,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统一。

本课的板书简单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中心思想,达成了三维目标,再不多赘述。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篇四:乞巧说课稿伶

《乞巧》说课稿

李伶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此次课程我将一改前面的“填鸭式”教学,大胆加入创新元素,时尚元素,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新课标改革——快乐学习。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古人的视角再现当时的乞巧盛况,初步建立学习民间古诗和神话古诗的方法和态度,体现文化的传承有序。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形式上的多样化,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刺激,情绪上的调动,让生活经验尚浅的学生进入古代神话的情境中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提疑解疑领悟诗的意思,从而滋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写生字“乞、霄、宵、渡”,根据偏旁不同识记“宵”与“霄”的字形和字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初步探究与传说、神话的有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民间故事和神话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利读通古诗,准确读懂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五、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游戏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故事穿插法”、“提疑解疑法”“情境导入法”以及“多形式读演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调动,激趣入题

学习其实是一种游戏,如果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游戏来看待,他们更有

兴致,因此,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先念出古诗的前句然后让学生说出古诗后面的句子。当然这些古诗都是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再由此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有关节日的七夕节的古诗导出课题“乞巧”齐读课题。

(二)四读合作——读、问、解、诵层层推进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读出节奏。

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 的点评,利用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生字词。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

下齐读古诗。2.再次品读,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读懂诗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通过提疑解疑要求学生们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借助资料袋和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互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诗歌分成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想象传说。

通过故事穿插法创设情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翻译。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第二板块乞取智巧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

“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一段“乞巧”节的视频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结合资料袋解决后两句诗的意思。

3.多形式读,快乐学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时尚元素,紧跟时代脚步通过叠音读,吟诵,唱读,演读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读、听、看、思、学、演结合。在学习中领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对理解以及记忆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4.背诵诵古诗

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三)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最后,介绍诗人林杰为拓展,布置作业并结束教学。

七、说板书设计

这次板书要渗透简笔画比较难,特别是牛郎织女的人物绘画,我会通过卡纸结合粉笔尽量运用简笔画来做板书,这样学生才能更具体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更有兴趣去看老师的板书,通过图画能使学生在头脑

中形成画像,提高学生的记忆。篇五:乞巧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

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

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上一篇:社区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志愿站 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