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系统(精选12篇)
课件系统 篇1
IT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学习方式, 也正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使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21世纪要求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必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更新知识, 富于创造性。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必须创造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式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教学模式改革所必须的技术支持手段, 那就是网络教学。课件点播 (COD) 系统是网络教学中的重要系统, 主要解决学生自学环境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通过课件点播系统, 学生能够方便地从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学。最早用于课件点播的是各种网络点播系统, 其中最常用的是视频点播系统, 它使用VCD和DVD格式的光盘, 采用流式工作机制, 客户端播放器是通用的, 但仅可播放MPEG格式的数据文件。由于媒体格式多样, 单纯的VOD不能解决多种媒体的网络点播问题, 因此出现了MOD乃至XOD的概念, 并且产生了多种多媒体网络点播系统。这些系统解决了VCD只支持单一媒体、网络流量过大等问题, 在很多系统中被成功地应用, 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就是只支持标准流式媒体和它们自定义的媒体格式, 对于我们CAI中常见的以可执行文件方式驱动光盘上的各类数据文件并不支持。这些系统对于当前教学课件品种多但没有标准格式的教育领域来说, 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支持各种媒体格式的网上通用课件点播系统。
一、课件点播系统
在网络教学中,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需要大量教学课件放在网上共享, 一般说来, CAI课件可分为四类。
1.web型课件:类似于Home Page样式的信息发布, 适用于通用浏览器。
2.流式课件:包括视频流和音频流, 适用于VOD方式点播。
3.Windows应用程序型课件:即由Windows操作系统所支持的多媒体软件, 多以光盘作为存储介质, 适于单机在光盘上使用。
4.其他类型:包括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讲义型课件, 适用于特定的应用程序。从效果上看, web型课件和讲义型课件内容多为“静态”, 尽管可插入一些视频和配音, 但从表现力和交互式教学功能方面来说, 无法与流式课件和Windows应用程序型课件相比;但后者数据量极大, 如何解决其存储空间并实现网上共享是个问题。另外, Windows应用程序型课件差异很大, 没有统一标准, 如何使这类课件能够方便地让用户通过网络访问, 也是一个难题。
二、点播系统的功能
COD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用来解决多种课件在网上统一点播时间的问题, 它提供课件管理和使用两方面功能。
1.前台点播后台运作。光盘库中所有光盘课件, 均按照特定的目录层次影射到用户端,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取, 再点击相应按钮, 即可浏览其内容简介, 或直接运行以学习。
2.当学生点取某张光盘后, 如果它的相应数据被转移到磁盘阵列的缓冲区, 即可按照预定方式运行;否则, 服务器端程序将会自动将其数据转移到磁盘阵列相应缓冲区, 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透明的, 但将提示“稍加等待”。
3.该系统支持“先下载、后运行”的工作方式。
4.对于需要“在本地先安装、后运行”的课件来说, 兼顾其安装过程所涉及的软件设置和“防毒”保护卡的功能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处理。
5.学生端的用户界面, 采用了通用的浏览器形式。
6.对每个课件的访问次数, 自动记录并根据需要进行各类统计。
三、关键技术问题
1.客户端插件的研究。客户端的控件主要完成与服务器进行通讯及本地课件管理功能。课件的浏览通过Web方式进行, 但是运行课件时, 不少课件是需要在客户端执行程序的, 这样就必须突破浏览器不允许执行客户端程序的限制。COD客户插件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客户点击要求运行课件的时候, Web服务器发给客户端一个我们自定义的MIMEl类型的描述文件, 使浏览器激活COD客户端插件解释这个描述文件。客户端插件能根据描述文件定义连接上指定的服务器并在本地执行需要的课件程序, 完成了课件的运行过程。
2.课件的多盘切换。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 课件容量不断增大, 常常会遇到多张光盘的情况。这就涉及在课件点播中客户端换盘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在服务器端加入了对多盘课件描述, 同时客户端程序驻留在内存中, 允许用户在学习课件的过程中切换课件的盘片, 这样就解决了客户端的换盘问题。
3.课件的分布存储控制。随着课件的增多, 对存储要求的增大, 而单一的文件服务器很难满足巨大的数据吞吐量要求, 课件分布式存储势在必行。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解决两个问题:服务器方分布存储的控制和如何对客户请求做出分布的响应。两个问题是相互作用的, 因为在对客户做出请求的时候必然检查服务器存储情况, 而课件分布存储也要考虑客户请求的负担分布, 不能给服务器太多请求而失去了分布存储的意义。由于做出一个针对广域网的大容量分布存储模型比较复杂也不符合我们需求, 这里主要讨论针对校园网环境做出的模型。课件分布存储的控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服务器的课件的动态调度。首先, 我们的课件信息是由控制中心统一维护, 存放在Oracle数据库中。在每个缓冲服务器上有自己的本地数据库, 但是只维护本地的课件信息。当客户请求到达一台服务器时, 首先判断本服务器能否提供这个课件服务。如果可以, 直接对请求做出响应。如果不能, 通过http协议的Loca-tion功能把请求重新定位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课件的存储分布, 把按照我们定义格式的描述文件发给客户端浏览器, 提供相应插件程序的运行过程。这样通过控制中心我们能准确地控制文件服务器的分布存储和把课件的请求准确地引导到正确的服务器上。另一个问题是应该如何分布存储, 即课件应该存放在哪里。我们把处于基本相同网络条件的服务器编组, 协同提供服务。控制中心应该完成把课件按照一定需求存储到不同服务器, 给客户提供文件服务。而服务器组是通过控制中心协同工作的, 一个组内的服务器是作为一个存储的单元考虑的。课件存储需要考虑问题如下: (1) 服务器的存储容量; (2) 服务器的网络宽带; (3) 课件请求的分布。这几个指标, 服务器的存储容量的限制应该是在不占满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服务器组的网络带宽限制是一个不好衡量的问题, 因为它实际上应该考虑服务器组的带宽和到某一个客户的带宽。在目前的情况下, 我们把它简化认为到客户端的带宽是一样的。课件请求的分布就是要把被频繁访问的课件分别放到不同的服务器, 从而使负担分散。
COD系统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正在运行, 访问人次越来越多, 全国好多院校都在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课件系统 篇2
1-1GIS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
1)定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2)信息的特性:
A、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B、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地理空间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管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和分析变为对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这是由建立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的。
如股市信息,对于不会炒股的人来说,毫无用处,而股民们会根据它进行股票的购进或抛出,以达到股票增值的目的。
C、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D、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数据
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象等符号。
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3、两者关系(有人认为,输入的都叫数据,输出的都叫信息,其实不然)。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例如“1、”“0”独立的1、0均无意义。当它表示某实体在某个地域内存在与否,它就提供了“有”“无”信息,当用它来标识某种实体的类别时,它就提供了特征码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1、地理信息
1)定义: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2)特点:
A、地域性:(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
B、多维结构:
指在同一位置上可有多种专题的信息结构。如某一位置上的地理信息包括(例图)
C、时序特征:
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因此,一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以免过时的信息造成决策的失误或因为缺少可靠的动态数据,不能对变化中的地理事件或现象作出合理的预测预报和科学论证。例如龙王庙特大洪水险情正是武汉勘测设计院利用先进的摇感、GPS技术测得实时数据为抗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显然,如果用过时数据,这将造成多大的损失,这就是地理信息的时序特征。
2、地学信息
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
3、两者信息源不同
地理信息的信息源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 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它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
四、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IS)
1)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信息系统:
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3)类型:从适用于不同管理层次角度出发、信息系统分为下列不同类型。
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支持操作层人员的日常事务处理,图书管理,借还书。 决策支持系统:从MIS中获取信息,进行推测,以辅助决策。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用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过程进行推理,在医学上应用较成功。
为有效地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就需要建立某种信息系统,那么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利用就需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
1)定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GIS的理解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
A、GIS是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B、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
C、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D、GIS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英国教育部
2)理解
aGIS是一计算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就要具有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所以每个GIS系统都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组成。
bGIS的处理对象是有关的地理分布数据,也就是空间数据,为了能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决定了GIS要对空间数据按统一地理坐标进行编码,这是GIS与
GIS离不开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检索等都是GIS广泛使用的核心技术。
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而一般MIS(数据库系统)侧重于非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优化存储与查询,即使存储了图形,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不能对空间数据进行查询、检索、分析,没有拓扑关系,其图形显示功能也很有限。
如电话查号台是一个一般MIS,只能回答用户询问的电话号码,而通信信息系统除了可查询电话号码外,还提供用户的地理分布、空间密度、最近的邮局等空间关系信息。
GIS处理的数据大多来自于现实世界,较之人造对象更复杂,数据量更大;数据采集的方式多样化;GIS的属性库结构复杂,功能强大;
CAM侧重于数据查询、分类及自动符号化,具有地图辅助设计和产生高质量矢量地图的输出机制;它强调数据显示而不是数据分析,地理数据往往缺乏拓扑关系; 它与数据库的联系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查询。 CAM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图形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课件系统 篇3
摘 要:要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支持。但是传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方式并没有使广大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源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而且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规范,资源缺乏可共享性。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ELTS的网络课件资源共享系统,该系统为普通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平台,并且遵循标准化的资源建设方式,提高了资源的可共享性。
关键词:CELTS LOM XML 网络课件 教育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29-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发挥网络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就必须建设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基于Web的网络课件以其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居于主要地位的教育资源。然而,各学校、教育机构虽然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网络课件的开发,但由于技术门槛的限制,一线授课教师一般不能直接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来,往往造成教师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却没法融入到课件中或与人分享的局面。同时,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限制了教学资源在网上的自由交换和共享,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设计了一种网络课件资源共享系统,让普通教师参与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并实现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一、CELTS的概念
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在教育部科技司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简称“标委会”)。该项目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障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标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CELTS)。
CELTS中与教育资源建设相关的规范有四个,分别是《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和《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CELTS-9)。
其中,CELTS-3对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简称LOM)进行了规范。学习对象包含了所有用于学习和教学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元数据即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LOM通过定义一个统一的结构对学习对象进行描述,以增强学习对象描述的互操作性。在该规范中,学习对象的结构由9类基本特征构成,包括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和分类。
CELTS-41以LOM为核心,它是CELTS-3在具体应用领域的扩展,其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并针对不同教育资源的特性,增加了扩展数据元素。资源的统一特征由LOM描述,资源的特性则由扩展数据元素分为九种类型,分别是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文献资料、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CELTS-41为教育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多种加工处理方式提供了可能,为实现自扩充、开放的教育资源库提供了可能。
CELTS-42的应用领域则更为具体,它面向基础教育的资源建设,因此扩展的内容紧密围绕基础教育和课程。
《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CELT-9)定义了一种能够用来交换学习内容的标准数据结构,它将学习资源定义为一系列独立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可以被拷贝、传输、购买、执行和使用,并且可以合并成更大的学习单元。CELTS内容包装规范为学校和开发商制作学习资源提供标准数据绑定的基础,从而使学习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创作工具、学习管理系统和运行环境之间相互交换和使用。
二、基于CELTS的网络课件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
1.系统的基本框架设计
本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基于Windows平台的客户端软件网络课件资源包生成系统和基于浏览器B/S模式的网络课件资源包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2.网络课件资源包生成系统
网络课件资源包生成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网络课件资源包的本地生成与管理,它包括资源包的创建,课件资源的浏览、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包交换文件的生成与上传功能。
资源包的创建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实现了资源包的生成。创建的课件资源包是以一门课程为单位的,也就是说,当用户进行创建操作时,系统将生成关于一门课的元数据信息和组织结构。除了CELTS-3所规定的核心元数据信息,其他内容可以日后补充,以便于用户分批次逐渐充实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一个资源包的文件结构包括一个用于描述该资源包元数据的XML文件和按照类别保存的媒体资源物理文件两部分。对资源包元数据及其物理文件的各项操作通过对该资源包内容清单文件的读写操作来实现。课件资源包以虚拟目录的形式保存,通过课件资源包导出模块,可以将课件资源包压缩成单独的一个文件,也就是包交换文件,以便于传输和共享。
3.网络课件资源包管理系统
网络课件资源包管理系统用于实现课件资源包的网络管理与共享。资源包管理系统由系统设置、用户管理、资源包审核、资源包管理、资源包发布、资源包检索、数据备份和恢复七个模块组成。用户注册之后通过浏览器将包生成系统导出的包交换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在通过管理员的审核之后,包交换文件被转移到分类文件目录中,其元数据信息自动被记录到数据库中。管理员通过数据库中的元数据信息对包交换文件进行修改、删除、检索、发布和备份等操作。
三、系统的XML绑定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定义了结构化描述信息的标准格式,使数据在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之间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互操作。它是为文档交换所设计的,并以一种开放、自我描述方式定义数据结构。在描述数据内容的同时能突出对结构的描述,从而体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所组织的数据对于应用程序和用户都是友好的、可操作的。应用XML,人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自由地交换信息。
1.CELTS学习对象元数据(LOM)的XML绑定
所谓绑定是指用某种实现方法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模型。LOM模型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模型,它描述了一些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嵌套)关系。对于这种层次型的数据模型,XML语言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绑定方式。
LOM模型将学习对象元数据分为9大类,45小类,共100多项,如果将LOM模型中的所有数据元素一一进行绑定,这样生成的XML文件必然是十分庞大繁琐的;另外,本系统将普通教师作为重要的资源建设人员,如果每条资源都要输入繁多的元数据信息,不仅实用性不高,还会打击教师的参与热情,降低资源的开发效率。因此,本系统只选择LOM核心集中的必须数据元素及其必要属性作为XML绑定的对象。
2.网络课件资源包结构的XML绑定
我们将用户生成的包含素材资源及其相关元数据信息的学习单元称之为网络课件资源包,它是课件资源传输与使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完全遵循《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CELT-9)的规定,由两类元素构成:
(1)一个特定的描述包中内容组织和资源的内容清单文件;
(2)实际的物理文件(CELTS-3规定的9类资源)。
内容清单文件可以分为以下部分:元数据部分、组织结构部分、资源部分和子内容清单。将每个部分作为XML文件的一个元素,最后用
严格遵循CELTS这一国家标准描述数据元素,并采用与平台无关的XML技术对资源的元数据及其数据结构进行绑定,这样就达到了网络课件资源包跨平台共享的目的,也为下一步实现其在异构的网络课件制作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四、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基于.NET平台实现。资源包生成系统采用了C#作为开发语言,而资源包管理系统使用ASP.NET开发完成。.NET平台对XML有着广泛的支持,对XML文件的读写操作通过DOM(文档对象模型)即可实现。系统采用WinForms+WebForms的形式,即使用基于Windows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实现资源包的本地生成与处理,使用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实现资源包的汇聚与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可以利用客户端软件在非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的整理与生成,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网络条件的依赖;通过B/S模式的Web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利用Web浏览器在任何接入互联网的条件下将生成的包交换文件上传至服务器,管理员也随时可以通过浏览器对上传的包交换文件进行审核和管理。如图2所示为资源包生成系统的主菜单以及课件资源包创建向导界面。为避免数据元素名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过于抽象,每一条元数据信息都配有说明文字。
五、结束语
教育资源建设不仅仅是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事情,而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本系统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网络课件资源共享系统。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育资源建设中来。课件资源包的元数据与封装方式完全遵循CELTS相关标准,这就保证了资源在异构的网络资源库与网络课件制作系统中实现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随着教育资源建设方式的不断标准化、规范化,教育资源库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和共享必将实现,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CELTS-3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v1.4 [S].
[3]路秋丽,魏顺平.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及标准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7):81-84.
[4]丁跃潮,张涛.XML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课件系统 篇4
1.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 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
2.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
3.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 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 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
4.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虽然, 在早期的多媒体教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 这样的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和模式, 使课件中的内容不能实现共享, 使得开发的课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
针对上述问题把构件技术的思想引入了多媒体课件系统的设计制作中来, 开发出了一种简便、灵活、易用、易扩展的适合现代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
一、构件技术
软件构件[3]是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的软件组成成份, 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一些功能模块、软件框架、软件构架 (或体系结构) 、文档、分析件、设计模式等。广义上讲, 只要是软件系统中可以明确识别的、可被他人复用的成分, 就可以称为软件构件。一般来说, 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可复用价值的软件成分都可被称为可复用构件, 可复用构件不但包括源程序而且还包括在软件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品, 如项目计划需求定义、分析模型、设计模型、文档、测试案例和数据以及其它对开发活动有用的信息等, 它可以是从旧的软件中提取的也可以是专门为了复用而开发, 可复用构件应具备几个基本要求:
1.有用性:构件必须提供有用的功能;
2.可用性:构件必须易于理解和使用;
3.质量:构件及其变形必须能正确工作;
4.适应性:构件应该易于通过参数化等方式在不同语境中进行配置;
5.可移植性:构件应能在不同的硬件运行平台和软件环境中工作。
构件可以用一个四元组来形式化描述[4]:构件标识符, 构件说明, 构件体, 接口。
把构件说明和构件体分开的原因是考虑到同一个构件说明可以由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即使同一个构件可以有多个不同语言实现的构件体。构件的接口不仅要提供外部物理实现接口, 而且还要提供一个外部逻辑接口, 外部逻辑接口是给用户提供一个非形式化的构件的功能描述, 这样更能方便用户了解和使用构件。构件将抽象的程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它是对一组类的组合进行封装并完成特定的服务, 也为用户提供了多个接口。整个构件隐藏了具体的实现, 只用接口提供服务。这样, 在不同层次上, 构件均可以将底层的多个逻辑组合成高层次的粒度更大的新构件, 甚至直接封装到一个系统, 使模块的重用从代码级、对象级、架构级到系统级都可能实现, 从而使软件像硬件一样, 能任人装配定制而成的梦想得以实现。构件技术的出现是对传统软件开发过程的一次变革。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的研究开发
1. 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模块
(1) 系统体系结构
本文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划分成多个模块, 每个模块采用构件技术加以实现, 然后对这些构件进行组装、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这种设计降低了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增强了子系统内部的聚合度。
系统的结构如图1:
(2) 系统功能模块
在设计中采用了Facade (外观) —对象结构模式[5], 它定义了一些高层接口, 为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功能界面。系统由三个组件完成制作课件导航、课件制作框架及课件演示三大功能。
课件制作导航构件:是方便用户进行课件制作时, 随时查看已做好的各页及在各页之间进行切换。课件播放构件主要是利用课件编辑框架的资源 (已做好的课件) 把它在全屏上进行播放;导航组件和演示组件分别与课件编辑制作框架采用消息进行交互。框架给它们提供访问接口, 而不管他们是如何具体去实现的。一旦这些构件进行升级, 只要按照定义接口规范做, 就可以重新使用, 不必更改其他的部分, 这样为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带来了简便, 这也正是采用构件的优点所在。
课件编辑制作是要对课件元素进行编辑、设定交互方式等, 处理事务非常多, 本文采用框架 (FrameWork) 模式来进行设计。因为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 而框架对应用的最主要贡献在于它所定义的体系结构, 因此设计的框架要力求做到:完备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理解性, 同时抽象能用于不同的场合;用户能轻松地添加和修改功能, 定制框架;用户和框架的交互清晰, 文档齐全。框架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发现可重用的设计和“热点”, 以保证框架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使用户能在已有构件的基础上生成应用程序, 实现“零代码编写”的理想目标, 这也是本系统设计难点中的难点。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的设计
从前面提出的结构模式中, 导航构件、播放构件是以课件编辑制作框架为中心。框架必须屏蔽许多底层的逻辑设计、完成一些公共的操作, 对基于它的上层结构提供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接口。在系统中对课件元素的编辑操作, 如:编辑单个课件元素时, 课件元素周围出现8个黑点 (拖动放大放小操作) , 对课件元素的移动、复制、删除等;共同的键盘事件、对象鼠标事件等, 这些功能都要在框架中实现。
导航器构件的操作只是增加、删除课件页及课件页之间的切换。框架提供这些接口, 增加课件页及创建新页让用户进行编辑、删除页及删除该页的资源、页切换时切换到哪一页就显示哪一页。至于双方如何实现都可以屏蔽掉了。
课件播放构件只注重于如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 对课件资源进行播放。框架提供访问资源的接口。课件播放构件通过接口读取制作好的课件资源。
导航器构件、课件播放构件和课件编辑框架, 他们之间是平行, 互不干扰, 也就达到了散耦合。把这些构件的接口规范定义好、数据结构定义好, 不管他们内部各自如何变动, 对用户采用何种显示方式或是将来要升级, 只要按照定义好的规范去做, 就能相互协调工作。
在众多课件元素中不管是文本对象、音频/视频、图形/图象还是控制对象 (如按钮等) , 它们在课件系统中都要首先表现课件对象的共同属性和行为, 其次才是自身特别对象行为。本文把表现为课件对象的共同属性和行为定义为一个抽象类, 为它的子类定义公共接口。这个抽象类将把它的部分或全部操作的实现延迟到子类中。如图2:
ConcreteClass类是由针对具体的课件元素定制的类, 可以是自己开发也可以由第三方开发。TCrwObject类是一个课件抽象类, 实现系统对课件元素一致处理, 定义了一些虚接口, 由其子类重载这些接口。Tcrw Concrete Class继承了TcrwObject类并封装了一个ConcreteClass类, 通过对重载父类的虚接口, 就可以操作子类中特制对象的属性和行为, 这样就实现了对具体对象的封装, 编程也是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对象进行编程。现在众多的软件开发工具都是面向对象编程的, 开发环境中集成了许多易用的组件, 同时市场上也有大量第三方组件:如制作动画效果非常好的Flash, Micromedia公司就提供了Flash构件, 用本文这种对象模式, 完全可以把它们封装到系统中, 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性。
系统处理的元素特别多, 因此类别也很多, 每次创建时都要去区分类别, 而且要达到一致处理, 这是非常烦琐的。本文采用参数工厂方法[5], 用工厂封装创建产品对象的责任和过程, 将用户与类的实现分离, 用户通过抽象接口操作实例。产品对象的类名也是在工厂的实现中被分离, 不需要出现在用户的代码中。
实现方式如图3:
工厂类对象实现如下:
从上面可以知道, 系统每类课件元素封装一个具体类, 如封装了Rich Text、Timage、Mediaplay组件实现系统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的支持。
这种设计有两大优势: (1) 为实现构件技术带来了方便, 因为在具体实现中, 只要把抽象类所定义 (按图2方式) 的规范发布出去。任何一个新组件只要按照这个规范来实现的, 把它编译成DLL形式的文件后注册到系统中, 系统就能进行识别和生成相应的课件对象, 与具体实现的编程语言无关; (2) 为制作课件提供发展提供方向。从过去的经验中, 知道多媒体专业制作人员和一线教师很容易造成角色错位, 限制了课件的发展。采用上述设计方式, 多媒体专业制作人员可以运用专业制作工具 (不过该工具要提供一个组件注册到系统中) 制作一些精美的、短小精悍的无需考虑教学情景的片段;教师只需把要运用到教学中片段进行简单组合就可以了。这也是课件制作领域中讨论最多的积件思想的所在[6]。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的实现
(1) 课件的结构模型
本文采用页面的层次结构来设计课件结构模型。页是课件组织的最小单位, 每页都有一个ID号, 在同一页上的每个课件对象的ID号设置为该页ID号, 每一页表达一定主题思想。如果有些页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即表示一定的层次关系时, 可以在播放页列表索引中设置 (播放时不是按页顺序播放, 按页列表索引播放。创建页信息 (ID号, 页标题) 单独存放在对象容器中, 而所有创建的课件对象都放在另一个对象容器中, 编辑框架提供了访问这两种资源的接口。定义这种课件结构模型为系统一些功能实现带来了方便。
(2) 课件主要功能实现
文件操作 (保存、打开、分解、合并) :保存课件信息时, 先把页信息写入文件中, 然后在把对象容器的对象逐一写入文件中, 保存对象时, 只保存对象的基本属性信息和内部包含的资源。打开文件时, 按写入的顺序读出数据, 再在系统中动态创建这些对象即可。合并文件操作, 只要把源文件的页信息写入目标文件同时, 用目标文件最大ID号依次更改页信息中的ID号, 再把对应页的课件对象的ID号也一并更改, 就可以实现。分解文件操作时, 把要分解出去的页信息和对应页的课件对象全部存为另一个文件, 再在源文件中删除这些信息 (页和对应课件对象) 。
导航构件是维护页信息, 编辑页显示当前页的课件对象。增加新页时, 把页的最大ID号增一;而在删除页时, 为了方便, 最大页ID号不变 (否则要更改该页以下页和课件对象的ID号) , 删除当前页信息和对应页的课件对象, 这因为在播放时, 不是按页的ID号顺序播放, 而是按照播放页列表索引进行。设置播放页列表索引也是为能使用户可以随意设置播放顺序, 实现了跳转、循环播放要求。
播放构件从编辑框架中读取播放页列表索引和课件所有对象元素, 按页列表索引进行播放。在播放时若要处理的是动画问题, 则采用驱动课件对象在屏幕上移动来完成平面上的二维动画, 三维或复杂的动画效果则由组件内部方法进行完成, 如封装了FLASH组件, 可以播放FLASH动画, 这为系统的开发大大做了简化, 也可以让第三方开发更专业的组件, 封装到系统中来。播放构件可以单独作为独立体, 系统做的文件只能用这个播放构件执行, 我们还可以把播放构件和课件文件进行打包, 脱离运行环境也可以运行。
三、结束语
该系统采用构件技术和一些设计模式来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 并进行了具体应用。系统支持的课件元素比较多, 易扩展, 对开发高质量、交互性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阶林.谈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点与不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9
[2]雷鸣.构件技术在教学课件开发管理系统的研究[J].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 2006, 5
[3]常继传, 郭立峰, 马黎.可复用软件构件的表示和检索[J].计算机科学, 1999, 5
[4]段润英.基于构件技术的OA系统体系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7
[5]李英军.设计模式 (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教育学报, 1999, 2
[7]邢芳, 赵岳松, 叶磊.构件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 7
[8]林振荣, 李洪, 伍军云.软件复用过程中构件技术的研究[J].科技广场, 2005, 5
[9]赵文耘译.大规模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群控课件录播系统建设方案 篇5
一.需求背景
希望各教室都能录制课程
希望对各教室的录播系统以及各种终端设备能集中管理
二.系统概述
录播教室应用带来的精品课程积累、校本资源建设、教研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所学校只设置一到三个录播教室远远不能满足众多教师课程积累的需求。而增加独立的录播教室不仅仅意味着设备成本的增加,人力资源方面也需要增加配备。这些都是录播教室普及化的门槛。群控系统的应用极大的优化了软硬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利用,整体上降低投入的同时,实现录播直播功能普及化的目标,整体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三.方案介绍
方案以德威录播大师和德威点直播管理平台为核心,基于网络摄像头搭建各个教室的录制环境和中心机房的服务功能,为管理层监管、普通师生点直播课件提供基础环境。四.部署
升级每个多媒体教室为简单的录播教室,使其具备录课功能。
在中心机房搭建集控中心,集控中心对各个教室的电教设备进行统一开关控制,同时也对各个教室的录播系统进行远程启动、停止,以及实时的监控、远程录像等,达成监控、录播一体化,并可进行点直播管理服务。
点播服务接收各个教室上传的精品课件;直播服务接受各个教室的精品课程的直播转发请求。
五.基本功能 1.课程自动上传 2.远程集控 3.课件点直播 六.配置 主要设备:
音视频采集系统 若干 德威录播大师(标准版)若干 德威点直播管理平台 1 中心服务器 1
七.技术团队:
德威录播技术团队188-108-85-158
八.应用领域
课件系统 篇6
科目全、版本全、系统、完整是本系列课件一大优点。教师们虽然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但是不系统,因未经专业出版单位审核,质量得不到保证。本课件内容分为“精品课件”、“精品资源”两部分:“教学课件”完整、系统、连续,教学线索明晰;“教学资源”既可下载,又可修改,随教师喜好加以运用,资源丰富。此套课件既有完整的编写体例,又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强大的编写队伍,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新课程》杂志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联手打造,既有好的编写队伍,又有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科目版本如下:
课件系统 篇7
复杂信息的表达离不开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符号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 而多种符号借助于编码组合而成的PowerPoint课件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所有系统往上或往下都有多个层次。在PowerPoint课件中, 单张幻灯片构成了一个低级的符号系统, 而整个课件是一个较高级的符号系统,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层次的符号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符号系统还具有两大特性, 即相对稳定性和排斥性。它是人们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形成的集体共识, 由于符号系统受其自身规则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层次的符号系统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符号时要遵照符号的使用习惯和规律, 依据高中生的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最能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符号。
一、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形式的单一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 符号单一化问题是一个需要改善和解决的共性问题
课件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形式单一化是指表达教学内容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形式少, 一般文字符号比较多, 而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符号很少。笔者从桂林市高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研活动所使用的课件以及访谈调查中, 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出现符号种类单一这类共性问题, 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的移植, 主要还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等视觉表征来呈现教学内容, 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听觉表征很少用到。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 他们一般处理知识点时常用文字符号来呈现逻辑推理顺序和概念, 然后再展示该记的考点或考题。文字符号处于戴尔经验之塔的顶端, 抽象程度较其他形式的符号要高, 相比之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人的视觉通道容量是有限的, 这样势必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 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和枯燥, 引起其视觉疲劳和注意力下降, 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只用文字符号去表征知识点不仅发挥不了课件生动形象、趣味性、交互性等优势, 而且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不易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同时会降低学生的心理可接受程度及学习兴趣。
2. 符号形式单一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即符号多样化
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动画符号、音频符号和视频符号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符号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特性、功能等存在差异。如动画符号是将一系列静止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 可以夸张地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高中生对于社会政治已有一些接触, 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参与的倾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多种接受动机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如果缺乏接受兴趣, 接受过程就会显得过于枯燥, 影响接受效果, 容易丧失持续接受的毅力和恒心。学生的接受是唯一的门户, 只有打开这扇门户, 外部世界才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课件制作中符号形式要多样化。
3. 符号形式多样化的途径
符号要“多样化”并不是要尽可能地“多”,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处理的需要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符号形式或符号组合的方式。一方面, 可以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化、形象化。不同类型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它们在表达意义方面存在着共性和连接点。如房子、手机、洗衣机、电冰箱等, 既可以用文字符号来表示, 也可以用图片、动画来表征。根据视听教学理论, 用比较感性的、具体的图形符号或视频符号或音频符号去转换比较抽象的文字符号或两者同时使用, 会更加有利于教学信息的表达。人的经验不同, 对于符号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设计课件时应根据共通意义空间原则, 选用最能准确表征事物意义的符号。另一方面,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 即加工听觉输入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加工视觉输入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Mayer等人相关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中使用‘视觉表征+听觉表征’呈现几何样例比单纯用视觉或听觉方式呈现的效果更好, 学习者的迁移成绩更高”。[2]不同表现形式的视听符号组合指向同一学习内容所形成的相关的视觉、听觉意象相互一致时, 能引起视听信息的叠加联想, 加大感知深度, 能达到最大信息量输入的同时降低认知负载。总体而言, 课件要实现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宏观的内容综合化。教师应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心理的可接受程度, 选择合适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来表征教学内容。
二、PowerPoint课件中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1. 符号系统需要整体协调
符号系统整体协调是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树立整体观念, 既要注重课件各个层次符号系统的联系和统一, 又要注重形、声、色之间的协调, 形成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一方面, 课件的制作协调美观具有可观赏性, 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另一方面, 符号系统整体协调使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辨认和识别, 防止其视听感官疲劳,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易于接受的同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2. 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课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符号系统整体不协调的现象。
(1) 幻灯片所采用的母版和子版不统一, 部分子版所使用的图片没有进行处理和加工, 页面有干扰教学内容的文字, 部分页面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
(2) 课件的关键标识设计效果不明显, 教学内容呈现没有层次感。
(3) 字体和背景色彩搭配不协调, 如幻灯片背景颜色是浅灰色, 字体本身采用的是绛紫色, 字体背景颜色采用的却是黑色, 视觉效果过于昏暗, 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4) 页面比例不协调, 文字和图片的排版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倒金字塔的失衡现象。材料题排版几乎都是水平方向。
(5) 整个课件没有设计导航菜单, 不易于进行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此外, 课件出现视频与幻灯片分离单独播放的现象。
3. 符号系统整体协调的解决对策
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 要将课件的特性和美学特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之贯穿于整个符号系统之中, 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 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也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和版面编排是平面设计的四大要素, 在课件幻灯片页面制作过程中也需注意这四大要素应用的原则。
(1) 课件画面的复杂度、清晰度等要与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一致。部分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在课件中加入一些无关主题的动画,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向学生注意学习内容, 但是这类冗余信息往往会导致学生关注点发生转移, 造成工作记忆空间的浪费, 以至于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在PowerPoint课件中, 教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 如使标题、菜单等保持统一, 若它们在屏幕上变化不定, 学生思考的时间会增加近乎一半。
(2) 课件的关键标识是配合教学设计, 对教学中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用特别的记号在课件中进行标识。根据Mayer等人提出的标识效应, 课件中运用标识技术能够引导学生快捷搜到选择的信息, 并使学生注意指向相关的信息, 其实质是降低外在负荷, 从而使工作记忆富余更多资源或能量进行其他高级的认知操作。[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感, 一个好的课件设计, 其字体的大小、粗细、字间距、行距、颜色等, 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如要突出页面中的重要观点, 可以用文本的高亮显示或加粗或变换字色等。一些页面设计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地表达出某种效果, 而使用了过多的字体, 且字体之间缺乏联系, 这样不仅没有突出主题, 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在平面设计中为了提高页面的可读性, 一般可考虑三种字体, 一种用于页标记和标题, 一种用于主题文本, 一种用于导航。而幻灯片上有标题、副标题和主体文本, 在实际制作当中可以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字色将其区分开。文字内容要简练, 字数不宜过多。要注意充分利用字体本身的特点增强对信息的传达力, 如粗体字较细体字对教学信息的传达力度更强, 它具有醒目的优点, 但也有局限, 通常这类字体被用作标题。
(3) 在多媒体课件中注意幻灯片页面色彩运用要恰当。不同的色彩会引起学生不同的视觉感知, 合理地选择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组织。如蓝色使人感觉安静, 便于思考;黄色亮度较高,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方面, 文字和图形图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图形图像要进行加工处理, 可以通过亮度、对比度、色彩、尺寸、分辨率、色彩模式等的调整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表现力,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文字和图形图像所要传递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 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文字符号, 如果文字符号和所衬托的背景颜色相近, 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就不能清晰呈现, 影响视觉效果。因此, 在颜色的运用上, 不仅要考虑颜色给学生隐喻的感受, 还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背景的反差效果。从整体配色角度来看, 互补色通常更协调、更和谐, 但是如果两种色彩亮度相同或灰度相同, 文字和背景对比不太明显, 如果两种饱和互补色直接放在一起, 会产生令人不舒服的色彩颤动感。此外, 要注意避免色彩过多过杂, 不相邻的色彩最好不超过五种。
(4) 好的画面构成关系能让页面传达出正确的视觉顺序。页面中的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重量”分布均匀, 会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感觉。当多个元素出现在统一版面时, 要根据主题的需要, 确定图片的大小、构图、色彩, 调整文字的大小、字体和构成关系。首先, 在文字符号的编排上要合理地选择文字符号的对齐方式;其次, 图文的编排要注意比例、均衡、留白等;再次, 排版要灵活运用,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 PowerPoint课件中要有导航, 导航的图标、文字、菜单等位置要明显, 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和左侧。不同页面的导航尽量保持统一, 以减少浏览者迷航的可能性。在教学内容时, 尽量使学习对象的同一符号表征在空间上邻近或组合呈现, 而非远离或分离呈现。如视频最好通过直接或间接链接在幻灯片页面上进行播放。以视频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 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与图像尽可能地进行整合, 在时间上则应同步或邻近出现, 形成一个整体, 学生可在最短的视觉搜索中找到相应的视觉内容, 容易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进信息之间的意义建构。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当中, 无论使用哪一种符号形式或组合, 它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切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2010B155)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广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冯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9) .
[2]Richard E.Mayer, 郭兆明, 宋宝和, 等.在多媒体学习中减少认知负荷的9种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8) .
课件系统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8个班共486名学生, 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 平均19.4岁。将其中1、3、5、7班的24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 2、4、6、8班的24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均已学完基础课程, 她们的性别、学时、任课教师均相同, 且学生的年龄、入校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收集研究资料, 制作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课题研究人员收集研究资料, 把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的内科护理学考点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解到具体的疾病中, 并把这些知识点融入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中。同时, 在每一个多媒体课件之后附达标检测题, 用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束时, 附计算机模拟检测题两套, 用于检测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1.2.2 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均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了文化课程及临床基础课程的学习, 观察组使用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学,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课件教学。
1.2.3 考试方法
所有学生均采用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难度相仿的模拟检测试卷考试, 80分为合格。
1.2.4 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考试成绩, 比较两组学生考试合格率。
1.2.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见:观察组的内科护理学综合模拟考试合格率高于对照组 (P<0.01) , 即采用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合格率。
3 讨论与分析
3.1 内科护理学教学多媒体系统课件的应用, 有利于增强学生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显示, 与传统教学课件比较, 应用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的学生, 其综合模拟成绩的合格率更高 (P<0.01) , 说明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从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角度来说, 还应注意的问题
3.2.1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涵盖多门课程, 需要多课程协调, 打破学科体系
近年来,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原来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基础5门课的基础上新增了6门课的考试内容: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护理法规、人际沟通;考试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 由原来学科型变成现在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21章内容[1]。为此, 要提高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必须多课程协同, 打破学科体系, 分章节加以研究, 以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3.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随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不断改革, 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国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全部为选择题, 其中以A2、A3、A4型题 (病例分析题) 多见。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和理解能力。因此, 在传授知识点时, 专业课教师应让学生加强练习病例分析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变疾病讲授模式为护理程序讲授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2.3 加强考前辅导
考前辅导是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重要举措,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学生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后进行, 在一年的毕业实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 同时理论学习也缺乏系统性, 这些就需要通过考前辅导来系统地学习、复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点。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学时较少的考前串讲学习班, 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参加学时较多的考前精讲学习班。
3.2.4 反复进行模拟考试
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和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应建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库, 对学生进行多次模拟考试。在设计试卷时, 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为参照,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题型要求和难易程度等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致。模拟考试可使学生对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 还可通过模拟考场气氛, 使考生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教师可根据学生模拟考试的情况, 及时向考生讲解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 帮助考生解决考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4 结语
将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 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内科护理学的知识点和工作要点, 教学效果显著。但要提高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还必须多课程协同, 打破学科体系, 分章节加以研究, 并在教学中反复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
摘要:目的 通过对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的研究, 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为学生就业和适应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对历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考题进行分析研究, 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实质性内涵与要求, 走访一线骨干护理人员,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 对现行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讲稿脚本、学习目标、题库进行计算机编程, 形成教学课件并组织实施教学, 观察效果。结果 观察组学生内科护理学综合模拟考试成绩的合格率比对照组学生明显高 (P<0.01) 。结论 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科护理学成绩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参考文献
课件系统 篇9
1 方法及制作
1.1 病例资料
以5年制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为基础, 收集消化系统疾病病例, 其中常见病例20余例, 少见病例约10例, 基本涵盖《内科学》消化系统多发病。
1.2 设计课堂问题, 编写思考题, 制作视频课件库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编写一套思考题巩固学习。课件录制之前, 事先培训患者如何接受病史询问, 如何配合体格检查。“消化性溃疡”等属于季节性强的疾病, “肠结核”“炎性肠病”等属于难见病、少见病。由于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的患者难以在相应的实习教学时间内出现, 课件在医患交流、体格检查等方面为医学生提供了标准化的教学。
1.3 设计与编制
安装e-Motion网络视频课件生成系统, 将视频进行拆分、重新组合和剪裁, 以适合教学需要[1]。
利用e-Motion网络视频课件生成系统的特点, 将真实患者问诊视频模块、Power Point视频课件模块、教学互动及课后总结模块进行视频课件的编辑。新生成的视频课件使视频部分与课件内容完全同步, 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强调教学视频中的重点和细节, 反复播放视频中的某个重点片段, 利用视频效果中的放慢镜头来达到满意效果[2]。
1.4 网页的制作
申请域名xydigestion.hnsci.net, 建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课件”网站。
2 效果
以“肝硬化”为例讲述网站基本功能的操作[3]。
2.1 调试并运行病例库
将其所有目录利用链接点击, 集声、光、图结合在一起的动态展示, 展现运行模式。运行并进入网站后, 课件库展示如下。
2.2 利用视频课件, 演示课堂教学整个网站的核心内容
通过播放相关疾病视频, 亲耳聆听患者的口述, 让学生对该疾病的基本症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逐一点击后引出相应的授课内容。
3 讨论
由于内科学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知识面广, 概念多, 重点、难点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上课辛辛苦苦, 重点、难点概念难表达清楚, 学生又不易理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5]。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 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生动化[6],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7]。
目前消化系统教学大多数只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版”“内镜操作演示版”“带进病房查看问诊患者”, 尚未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融合在一起。而对消化系疾病来说, “消化性溃疡”“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属于季节性强的疾病, “肠结核”“炎性肠病”等属于难见病、少见病, 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的患者难以在相应的教学时间内出现。制作一套完整的具有“病史描叙、体格检查、诊疗患者的流程”视频功能的教学课件系统, 能有效地弥补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 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消化系疾病视频课件库的初步建立和开发即是对教科书的补充和完善。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Power Point课件模块、询问患者视频模块、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视频模块, 通过视频工具生成新的视频课件, 实现“将真实患者带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真实患者的形象”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突现阳性体征的诊疗流程”的画面同时显示在同一屏幕上,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 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克服以往教学手段单一、内容简单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缺点。建立视频课件库后利用网络, 为医学生复习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可重复利用的教学资源。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将“病史询问的视频、授课讲义、视频与课件内容同步、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 课后总结练习”结合在一起, 制作一个可供操作的网络画面的“消化系疾病视频课件库”, 供本科生、大中专教学应用, 探索出新的适合消化系统疾病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方便直观, 便于反复开展学习。网络课件教学模式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理论简单明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教学感染力。通过视频课件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现有的课件基础上, 以视频形式把真实患者引入课堂, 提出思考, 总结课堂内容, 把一般的简单课件转化成“身临其境”“学教互动”的视频课件, 还可以使现有的课件资源、临床病例资源得到最大的增值和利用, 大大地丰富理论课程的教学,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医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立, 陈江辉, 许毓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5) :149-150.[1]WANG L, CHEN JH, XU Y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making[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4, 14 (5) :149-150.Chinese
[2]高晓红, 李文莉, 吕智慧.视频课件资源大规模分发新架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9:210-214.[2]GAO XH, LI WL, LV ZH.Video courseware resources of massdistribution of new architecture research[J].China Audio-VisualEducation, 2009, 9:210-214.Chinese
[3]管梁, 陈刚, 王辉, 等.临床核医学多媒体教学光盘网页制作[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1 (1) :382.[3]GUAN L, CHEN G, WANG H, et al.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multimedia teaching CD-ROM webpage making[J].Journal of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2001, 21 (1) :382.Chinese
[4]WARD JP, GORDON J, FIELD MJ, et al.Communication and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al education[J].Lancet, 2001, 10, 357 (9258) :792-796.
[5]KNEEBONE R, APSIMON D.Surgical skills training:simulationand multimedia combined[J].Med Educ, 2001, 35 (9) :909-915[6]李乃娥, 曹景花, 李振锋.多媒体技术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106-108.
[6]LI NE, CAO JH, LI ZF.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ed inteaching diagnostics[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2006, 6:106-108.Chinese
课件系统 篇10
移动学习随时随地的学习形式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学习需求, 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 因而普及率、使用率最高。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 手机在硬件、软件方面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 屏幕尺寸变大, 从3.0吋到6.3吋, 屏幕宽高比主流为16:9, 内存容量普遍在4G到16G左右。智能手机系统包括苹果的IOS、Google的Android, 以及IBM的Windows Phone, 其中, Android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占有量最高。Android智能手机开发的应用软件种类丰富, 为移动学习资源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PPT (Power Point) 作为一款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应用型软件, 因其入门简单、操作简易、功能强大、用户广泛闻名, 常用于讲课、汇报、演讲等, 智能手机也可以运行PPT, 相较于其它学习软件, PPT具备有如下典型优势: (1) 容量较小, 方便快捷; (2) 按需编辑, 快速保存; (3) 运行内存小, 即退即缓存。目前, Android手机系统上已存在PPT应用软件, 能够运行计算机中已有的PPT, 但是计算机中使用的PPT是根据计算机存储空间、读取速度、屏幕大小及宽高比、交互操作等方面而制作的, 如果直接将其运行于手机上, 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 PPT课件若交互设计较复杂, 在手机上不方便操作; (2) 部分文本、图片显示异常, 会出现错位、串行、乱码、超链接失效等现象; (3) 布局设计、字体大小、插入的多媒体文件大小与手机屏幕大小、存储空间等配置不适应。
本文将分析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平台设计开发PPT课件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并据此原则设计开发PPT课件。
1 智能手机支持功能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终端具备以下功能:
(1) 识别用户的运动状态, 自动旋转屏幕。能保证在旋转屏幕后横屏显示时, 高度自动适应手机屏幕的高度, 避免页面被拉宽变形;在竖屏显示时高度自动适应手机屏幕的宽度, 避免页面被拉长变形。自适应是指不同类型的手机播放同一个PPT课件, 能适应屏幕的大小。
(2) 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学习者在遇到问题需要获取相关信息时, 可以通过电话、短信、Email咨询他人。目前4G手机逐渐普及, 网速可达100Mbps, 通过手机网络同样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信息。
(3) 智能手机可以安装编辑、运行PPT文档的软件。这类软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 可以在Android手机上通过360手机助手搜索得到。这些软件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一些软件的主要功能是使用Android手机通过Wi-Fi或蓝牙连接方式遥控PPT的放映, 在Android手机上也能够对PPT文档进行浏览、翻页等简单功能, 但编辑功能有限, 例如:“PPT演示器”、“PPT演示精灵”、“PPT手机遥控器”、“PPT遥控”等软件。还有一些软件能够在Android手机上对PPT文档进行简单的编辑, 包括对单张幻灯片实现文本框、图片、形状、表格、图表幻灯片、备注的插入, 在选中某张图片或者文本后, 可以实现对文字字号、加粗、斜体、下划线、颜色等属性的编辑。例如:“WPS Office”、“Office Suite”、“Quick Office Connect Suite”、“Polaris Office”、“Olive Office”、“Presentations Mobile”等。
虽然手机上有PPT软件具备编辑功能, 但由于受到尺寸限制, 在手机上设计开发PPT课件操作不便。因此, 笔者建议PPT课件开发者在PC机上根据移动学习、PPT课件制作等相关理论开发测试PPT课件, 再存储到手机中, 使用PPT相关软件运行即可。
2 PPT课件分析与设计
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 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 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者初始能力, 即学习者在进行某内容的学习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即学习者感知信息、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者只能利用短暂的时间片段获取知识, 主要人群是成人, 包括在校大学生, 各行业的在职人员等。他们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 学习主动性较强, 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1]。
2.2 学习内容分析
在移动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零散的、片段的, 学习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学习者注意力容易分散。研究发现, 人们可以在移动终端上看30min的娱乐视频节目, 但是在进行移动学习时, 集中注意力仅能维持90s[2]。学习内容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框架, 以此将学习内容分为各知识点, 知识点的设计要符合人的认知特征———由简到难的螺旋上升式设计。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在90~120s。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学习形式上, 适当地增加趣味性以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 可以采用动画、视频、交互操作等形式。
2.3 学习内容交互设计
移动学习时间较短, 学习内容较少, 因此内容交互设计不宜繁琐, 应简单但不枯燥, 一般有陈述型、非线性题型、闯关型、查询型等基本类型。知识点的内容交互设计, 需要考虑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因素, 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为目的, 选择合适的交互结构, 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综合使用这些基本结构。
(1) 陈述型。有些内容需要陈述、一步步讲解, 例如概念、原理等。交互流程是顺序结构, 如图1所示。
(2) 非线性题型。有些内容由一个或多个问题组成, 问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填空等。学习者回答一个问题后, 提交答案, 系统判断答案的正误, 若正确给予学习者奖励信息, 若错误给予学习者勉励信息, 并给出题目的答案及分析。最后由学习者选择再做一次或选择其它题, 题目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结构。交互流程如图2所示。
(3) 闯关型。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 学习者只有答对了一个题目才能进行下一个题目, 如果回答错误, 则停留在本题, 可以查看答案, 再次作答, 直至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题, 以此类推。题目之间是一种线性结构, 一般用于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中, 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交互流程如图3所示。
(4) 咨询型。学习者提出问题和要求, 由系统解答。内容交互设计可以设置导航菜单、超链接、文字输入等方式, 通过查询数据库反馈学习内容, 如果查找的信息存在, 则显示内容, 本次查询活动完成;若未找到相关信息, 则提示未找到, 这时可以选择退出查询或重新查询[3]。交互流程如图4所示。
2.4 关键问题解决
PPT课件在PC机上设计开发, 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播放, 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手机幻灯片选择。手机移动学习中的PPT课件不像PC机上那样功能多样, 但应满足课件的一些基本要求, 如显示内容清晰、能实现非线性呈现。线性结构适合演绎叙述型的学习内容, 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非线性的, 归纳、类比、猜想等逻辑方式需要思维是跳跃、反复、循环、扩散态的, 相应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是非线性的, 满足当前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要实现非线性内容交互方式, 需要使用超链接功能。目前, 手机幻灯片软件功能参差不齐, 有的只能顺序放映, 有的出现乱码、花屏现象。经比较, “Office Suite”和“Presentations Mobile”能够实现新建文件和简单的编辑功能, 能实现超链接。不同的是“Office Suite”能够满屏播放, 而“Presentations Mobile”全屏播放时, 幻灯片上部区域显示文件名称及软件自带菜单, PPT内容页不能满屏显示。开发者要根据目前手机幻灯片所具备的功能来设计PPT课件, 在产品上说明推荐使用的手机幻灯片软件, 使产品的功能得以完全展现。
(2) PPT宽高比。手机屏幕的宽高比并不统一, 设计适合所有智能手机的课件是不实际的, 只能参考主流的手机屏幕, 尽量接近该尺寸。为适应智能手机终端浏览网页, 宽高比普遍采用16∶9比例。Microsoft PowerPoint2010在“设计”—“页面设置”中可以设置幻灯片的宽度和高度。在“幻灯片大小”下拉框中选择“全屏显示 (16∶9) ”。
(3) 显示错位现象。计算机中设计开发的PPT课件在手机上运行, 有时文本、图片会出现错位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插入的文本框或图片上。如果是按照给定的模板编辑内容, 一般不会发生错位, 若只是个别幻灯片出现此现象, 可以通过手机中有编辑功能的PPT软件进行修改。
2.5 界面设计
PPT课件界面是学习者能直接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所以, 界面设计需要考虑PPT课件设计原则以及手机终端特点, 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宽高比。根据16:9的宽屏画面设计布局。
(2) 风格统一。PPT整体风格应该一致, 包括颜色、字体、背景等。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设计PPT模板, 使用模板制作课件, 可使整体风格统一。
(3) 内容呈现。一张页面内的内容应精简、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文字大小适中、图片清晰。
(4) 导航设计。导航在布局上占空间小、易识别、易操作。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并能够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 随时实现页面之间的跳转、退出等。导航层级不宜过多, 一般不超过3级。
3 实例设计
使用计算机上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设计开发PPT课件, 以型号为NX403A的nubia z5mini为测试手机。其各项参数如下:屏幕为4.7吋、系统为Android 4.2.2JDQ39、处理器是四核1.7GHz、运行内存2.00GB、机身内存16.00GB, 这是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手机配置, 使用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平台的“Presentations Mobile v1.0”软件运行PPT课件。
考研人群认知水平较高、学习目的较强, 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英语又是任何一个专业都必考的一门学科, 其学习内容易分解成各知识点, 适合做移动学习资源。因此, 本文针对考研英语的翻译题型, 以《简单句障碍的解决》为例, 展开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平台的PPT课件设计与开发。
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内容, 选择陈述型和非线性题型相结合的内容交互方式, 模式设计如图5所示。将翻译中障碍的来源分为定语、同位语、状语、插入语4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分为基础知识、知识拓展、例题、自测题4个部分, 学习者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线性学习, 即先学习基础知识, 再进行知识拓展, 然后研究考研真题, 最后进行自测;也可以进行非线性学习, 即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返回到目录, 选择学习其它知识点, 也可以随时结束学习, 退出系统。这种模式的设计不仅使得学习更加灵活、便捷, 更体现了移动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和交互特征。
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进行开发, 在测试手机上的呈现效果如图6—图9所示。整体以湖蓝色为课件主色调, 符合教育课件的特点, 给人以自然舒适, 又不失严谨的感觉, 布局合理、简洁大方、重点突出。每个内容页中都有导航菜单, 可超链接至目录、基础知识、知识拓展、例题、自测题、结束学习。为了节约空间, 将导航菜单设计为伸缩式形式。当点击“弹出导航”时, 菜单伸展出来, 如图8所示。当不需要导航时, 点击“关闭导航”, 菜单隐藏, 初始状态是收缩的, 如图9所示。自测题采用操作练习型 (见图9) , 学习者完成测试后提交, 系统判断是否正确, 并对于回答错误的题给出正确答案。
Android系统的手机种类很多, 手机的兼容性、屏幕分辨率等参数都各不相同, 将制作出来的课件在不同的手机上进行测试, 其中包括OPPO、BBK、联想、华为等手机, 测试结果良好。
4 结语
PPT课件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的优势远大于目前人们所利用的。目前, 智能手机PPT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软硬件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手机PPT课件的内容呈现方式、交互方式将会进一步完善, 在移动学习资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要:PPT课件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且基于计算机的PPT设计与开发技术已非常成熟, 由于快节奏的学习需求, 人们将PPT存储于智能手机中用于移动学习。但是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这两种载体在功能上存在差异, 导致在智能手机中直接使用计算机上设计开发的PPT课件容易产生一些问题。鉴于此, 分析了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平台的PPT课件设计理念, 从移动学习特点、智能手机设备支持、PPT课件设计原则、关键问题解决等几个方面探讨了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平台下的PPT课件设计与开发, 并结合一个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移动学习,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交互设计,PPT
参考文献
[1]朱琦.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1.
[2]问鼎云学习.让改变发生——如何设计移动学习内容[EB/OL].http://www.wdxuexi.com/zx/detail_20130905121717544769592d2ee815a66ffe.html.
教师不要被课件局限 篇11
关键词 课件运用 启发思维 辅助教学 多媒体
当前,随着“校校通”“四配套”等教育现代化的投入与发展,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的时尚,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似乎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小米加步枪”,难登大雅之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动画、图示、声音等表现形式冲击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可是,如果只是追赶时髦,而不考虑具体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创新教育,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驾驭课堂的同时,自身会被课件驾驭,成为课件的“俘虏”。
曾听过下面的两则课例:一次,一位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潇洒地敲击键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便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被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带领着,要爬到山顶上去摘桃子,在爬山的过程中设计了道道关卡,每过一道关卡就要解答出一道混合运算式题,小猴子在解题过程中抓耳挠腮地给学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得数是多少呢?问完,教师击鼠标,画面暂停,大家计算一阵得出答案,小猴子就这样一道道关卡闯了过去,当小猴子摘到桃子,大口大口吃桃子时,下课的铃声就响了。纵观这节课,表面上好像气氛很热烈,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却没有得到发挥,一节课没有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都在围着电脑转。从前由教师提出的问题改由电脑提出,而这些问题(关卡)不正是教师设计的吗?学生并无质疑、创新的机会,失去了课堂上的主动性,教师也只不过从形式上由台前变为幕后指使,课件的使用,更加强化了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被动性。
另有一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用了一套自制的课件:用剪拼的方法,將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是教材上的思路。但在那天的课堂上,当这位老师让学生想想怎样求平行边形面积时,有位学生大胆提出:可以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S=2×1/2 ab,即S=ab。对于这种方法教师只是简单地予以肯定,而对于其他学生说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教师的精神为之一振,满怀激情地夸奖他很聪明,并让全班同学表扬他,然后轻点鼠标,屏幕上就出现了这种剪拼的方法。笔者不禁困惑:学生的两种方法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区别在于前一种方法,这不是书上的,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更加富有创意(也许是课外已自学过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而这位教师却过分拘泥于课件,怕操作失误,被学生拆了台,不幸成了课件的“俘虏”。课堂上只是一心想着将学生引导到课件的设定程序上去,不敢放开,因为课件中无法展现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学生围着电脑转,教师也被电脑束缚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多媒体课件在辅助课堂教学中无可取之处,关键在于教者能否明确: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思想与之相适应。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不仅是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在形象化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将问题重新归纳、抽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避免被课件束缚,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不追赶时髦,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否使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按需所取。②课件的使用不必追求“大而全”,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叙述清楚的问题,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清楚就可以了。根据需要,可以用课件突破每节课的一两个重难点就足够了。③课件的设计要增强交互性,使课件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随意改变、调整,否则可能会出现使教师尴尬的局面,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子。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要围绕“教”与“学”的过程来进行,既要考虑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课件系统 篇12
网络课件资源管理是网络化教学领域的重要改革内容, 它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课件资源管理系统,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课件管理模式, 已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型管理手段。
本文根据高校课件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研究采用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统一建模语言) 构造合理的课件资源管理体系, 结合JAVA、Java Bean、ASP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一个通用的网络课件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1 基于UML的系统模型设计
基于UML的系统模型主要从系统需求、用例模型、静态结构模型、动态行为模型、数据模型及物理模型等几个方面来构建。
1.1 系统需求
构建网络课件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目的是建立通用化课件资源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以提高管理效率, 该系统模型应具有以下功能:
1) 用户登录:用户分类别、分权限登录;2) 部门管理:对学校不同院系、部门信息进行管理;3) 学生信息管理:对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信息进行管理;4) 教师信息管理:对不同院系的教师信息进行管理;5) 课程管理:对所开设课程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6) 课件资源管理:对各门课程所对应的课件进行管理;7) 数据管理:对系统数据进行导入、导出及数据恢复管理;8) 权限设置:对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安全性管理。
1.2 用例模型
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和UML推荐使用用例驱动软件工程流程。RUP主要特征是迭代增量式开发过程、架构中心和用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 其核心为用例驱动。用例驱动分析方法[1]是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确定系统模型角色, 将需求功能抽取为个体用例并详细描述, 构造系统模型用例模型以及用户界面原型、功能模块划分。
1) 系统模型角色确定
经过分析和具体抽象, 系统模型用户分为:学生、教师 (包括任课教师和课件制作教师) 、管理员。
2) 用例模型建立
用例模型用于抽象出系统模型提供的各种功能。结合使用UML语言和软件建模集成工具Visio2003构建用例模型[2], 给出用例图, 并对每个用例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系统模型角色关系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模型的用例模型如图2所示 (此处为核心用例示意图) 。
1.3 静态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系统模型架构, 从用例的详细描述中抽取系统模型类, 分析类的属性、方法及相互关系, 并分析系统模型组织和功能结构, 得到类图, 建立静态结构模型。
本系统模型中的通用机制有:存储机制、错误报告机制、系统权限机制和安全机制。其中存储机制设计通用对象的存储方法;错误报告机制发现开发和运行过程中的错误;系统权限机制对使用人员、资源分配不同的管理或操作权限[3]。
本系统模型类有:a) 任课教师:封装任课教师信息、教学任务信息等;b) 课件制作教师:封装课件制作人员信息、课件资源信息等;c) 学生:封装学生信息;d) 课程:封装课程号、名称、简介等信息;e) 课件资源:封装课程号、存储位置等信息。
系统层次可分为操作系统层、数据层、中间层、业务逻辑层和系统表现层[4]。其中操作系统层提供对硬件、底层协议及系统软件的支持;中间层提供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所需要的服务, 如Web服务;数据层提供永久数据对象存储支持;业务逻辑层为根据需要而开发的业务组件, 如各功能模块;系统表现层直接面向用户, 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组件来实现相关功能。
1.4 动态行为模型
构建静态结构模型之后, 就子系统中的主要用例的细节问题做进一步设计, 建立动态行为模型。以“课件上传”为例, 用时序图描述系统动态行为模型。该模块用于提供上传课件功能, 时序图如图3所示:
1.5 物理模型
配置图用于表示面向对象系统的物理建模, 为系统模型中各物理节点及节点间关系静态地建立可视化模型[5]。本系统模型是基于Web的B/S多层构架网络和数据库应用系统模型, 采用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开发结构, 主要包括应用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其中应用层提供Web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封装为组件, 负责数据访问及应用交互, 提供查询、上传等功能;数据层存储用户、课件等对象信息。
本系统模型配置图有3个节点, 如图4所示。
2 模型的实现和应用
2.1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服务端:Windows Server 2003;Tomcat 6.0;Microsoft Access;
客户端:Windows XP;Internet Explorer 6.0;
开发工具:Eclipse, Dreamweaver MX, Microsof Visio 2003, Rational Rose 2003。
2.2 类实现
为统一管理和规范代码, 通常把一些公共信息和操作写在类中, 以便统一调用, 避免代码混乱和重复操作。下面以静态方法类-Utils为例介绍本系统模型中部分公共信息和操作类。
Utils类用于实现数据连接与错误显示功能, 包含两个静态方法[6]: (1) 实现获取Web.config文件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并返回连接对象实例; (2) 提供错误信息显示功能。代码片段如下:
2.3 界面实现
本系统模型的主要界面实现如下。
(1) 课件上传页面
填入课件相关信息后, 选择“提交”, 完成课件上传。
(2) 课件删除、修改页面
对资源库中的课件资源进行修改、删除操作。
(3) 课件查询页面
用户通过浏览或快捷标题选取等方式查询到符合条件的所有课件资源。
(4) 课件下载页面
用户可以下载资源库中的课件资源。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网络课件管理系统模型, 综合运用数据库、B/S三层结构体系、UML等技术, 从高校课件管理任务的需求出发, 分析并设计了一个基于UML的课件资源管理系统框架, 实现了对课程、课件资源、教师和学生信息等的综合管理, 克服了以往课件资源管理不统一、使用困难等问题, 提供了一种通用性能良好的原型系统, 并借助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可以方便地实现相关功能扩展。
参考文献
[1]丁峰, 梁维泰.RUP软件工程过程研究及应用[J].北京:计算机工程, 2000, 26 (10) .
[2]Joseph Sehmuller.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冀振燕.UML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4]王智学.Rose对象建模方法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尤克滨.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课件系统】推荐阅读:
课件制作系统05-12
管理系统工程课件06-20
土地信息系统整理课件10-25
教学课件管理系统设计06-11
数字化剪烫公式技术系统课件一05-16
ppt课件如何转化成电子白板课件09-09
培训课件07-05
视频课件07-20